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 (01) 209-213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Past Issu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基于生态毒性的再生水补给河流氨氮控制目标研究
On the ammonia-control demand of the reclaimed water from the urban river augm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cological toxicity evaluation

刘瑶瑶;吴乾元;孙迎雪;李昂;胡洪营;

摘要(Abstract):

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 Maximum Concentration,CMC)为0.093 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 mg/L(水温T≤12℃)和1.73 mg/L(水温T>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 mg/L、0.62.6 mg/L、0.61.7 mg/L和1.7 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7 mg/L和1.7 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 mg/L和4.47.2 mg/L和4.46.7 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 mg/L(水温T>12℃)和4.4 mg/L(水温T≤12℃)。

关键词(KeyWords): 环境学;生态风险评价;再生水;氨氮控制标准;物种敏感度分布;水质标准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302-002);; 水利部公益项目(201201033)

作者(Authors): 刘瑶瑶;吴乾元;孙迎雪;李昂;胡洪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