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毓利
本文在介绍了自然火灾演化过程及相关荷载如何确定后 ,对建筑整体火安全概念进行了讨论 ,包括火灾时居民和消防人员的安全性、自然抗火时间、结构火安全设计和财产损失。对结构破坏后的火蔓延计算及标准热荷载的应用也进行了讨论和介绍。
2001年02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 ] - 蒋军成,王三明,王志荣,姜慧,陆鹏宇,赵飞
通过企业现场调研并结合若干事故案例的剖析分析了含 S油品储罐自燃事故的发生原因 ,总结了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建立含 S油品储罐自燃事故的事故树 (FTA)图的基础上 ,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与分析 ,探讨了事故的主要原因及发生条件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2001年02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19 ] - 由宏新,周一卉,丁信伟,阿布里提·阿布都拉
本文不仅从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常用压力容器超压保护装置——安全阀与爆破片的动作性能 ,而且从减少排放总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它们由于安全泄放与泄漏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据上述分析 ,对安全阀与爆破片的各种性能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针对安全阀密封面容易泄漏和爆破片一次性完全排放都存在向环境排放介质过多的问题 ,提出两种安全阀与爆破片的组合结构 ,并从安全的角度出发 ,依据国内有关标准和规范 ,对这两种结构设置所需考虑的安全阀、爆破片及相关附件的型式、压力参数、技术要求等有关安全设计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1年02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罗上庚
本文论述了核废物特性 ,核废物安全管理原则 ,核废物的安全处理、处置技术 ,废放射源的安全管理 ,乏燃料的安全管理和核废物的环境影响等 6方面问题。特别强调了废物管理 9条原则 ,核废物最少化 ,豁免和清洁解控 ,核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动向 ,我国核废物管理 40字方针 ,国际社会关注的废放射源和乏燃料安全处理和处置等。并以我国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为例 ,说明核废物可以被安全地控制和管理 ,保证环境的安全。
2001年02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254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18 ] - 陈林顺,钱新明,冯长根
以多能法中距离 -超压关系图为例 ,介绍了一种运用前馈多层感知器网络对现行多能法中查图步骤进行改进的方法。此法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多能法在爆炸灾害评估中手工查图误差大且不方便的缺点。模拟结果表明 ,该处理方法能够很好地逼近多能法中的超压函数 P=f(R0 ,C)。最后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爆炸破坏效应评估中进一步应用的设想。
2001年02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 ] - 方东平,黄新宇,黄志伟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 ,建筑业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行业。但是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 ,其安全和健康状况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并且严重制约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影响了建筑业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建筑安全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2001年02期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278 ] |[引用频次:190 ] |[阅读次数:86 ] - 侯福均,肖贵平,李欣
计算机辅助事故树分析中 ,求最小割集和绘制事故树是非常重要的。实用中 ,由于事故树往往规模庞大且最小割集的数目难以预知 ,这就使传统的用不能动态扩充的数组实现的计算机算法在应用时受到很大限制。本文应用 VC++(MFC)中可动态扩充的数组类数据结构 ,实现求最小割集的 Fussell算法 ,并提出和实现“堆砖法”计算机辅助事故树绘图。
2001年02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 ] - 贺力勤
考查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在线 DGA监测仪 ,分析这些在线监测仪的关键技术 ,包括油气分离技术、在线气体检测技术、远程传输与故障诊断技术。要满足变压器状态监测所需要的既稳定可靠又廉价实用的多气体在线DGA监测仪 ,必须将这些关键技术融合。
2001年02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 ] - 彭明生,李迪恩
本文研究了硼的加入对 Ni- Mo/ γ- Al2 O3 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及超稳定 Y型沸石 USY(ultra-stable Y- type zeolite)为载体的新型 Ni- Mo环境催化剂。硼的加入改变了酸点的酸度和催化剂活动金属的分散性 ,因而提高了这些模型化合物在 Ni- Mo/γ- Al2 O3 催化剂作用下的活性。
2001年0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 ] - 吴超,古德生
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了硫酸钠 (Na2 SO4)改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湿润煤尘的过程。结果表明 ,试验用的 3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添加 Na2 SO4后 ,对难湿润煤尘的湿润能力均有很大改善。对浓度较低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Na2 SO4起的湿润作用更大。添加 Na2 SO4改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湿润能力的主要原因有 :(1)表面活性剂或添加 Na2 SO4的表面活性剂复合物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 ;(2 )煤尘表面的疏水晶格吸附表面活性剂产生亲水作用 ;(3) SO42 - 吸附在煤尘表面的亲水晶格上使其保持亲水性 ;(4 )在煤尘疏水晶格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密实填充作用改善其亲水性 ;(5 )在已吸附有表面活性剂的煤尘表面上继续吸附表面活性剂形成半胶束 ,恢复其亲水性。当表面活性剂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临界值以下时 ,溶液的表面张力对湿润能力不再起重要作用 ,此时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2 )和 (3) ,其次是 (4 )和 (5 )。由于用 Na2 SO4和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几乎可以达到单一高浓度表面活性剂的效果 ,而且 Na2 SO4的价格比各种表面活性剂的价格要低得多 ,用添加部分 Na2 SO4的方法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可以大大节约湿润剂的成本。
2001年02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546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10 ] - 任磊,黄廷林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操作管理简便的优点 ,正逐步成为石油污染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土壤中石油类物质降解的基本原理出发 ,总结了近年发展起来的强化生物降解效率的各种技术措施和工程方案及其适用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文中首先详细介绍了土壤中降解石油类物质的生物相组成及降解过程的基本生化原理 ,并指出影响微生物降解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土壤 p H值、温度、湿度、充氧量和各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等。接着 ,重点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非原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并深入探讨了土地处理、生物堆积处理、堆肥处理等非原位修复技术和现场强化生物治理、植被治理等原位修复技术。此外文中还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强化石油类物质生物降解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主要包括应用高效降解微生物、投加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等。最后 ,本文还展望了石油类污染土壤生物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2001年02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483 ] |[引用频次:131 ] |[阅读次数:18 ] - 吴爱祥,孙业志
本文阐述了仿生物群落体的减废技术新构思。生物群落具有较好的内循环系统和理想的三废自净功能 ,千百年来生长于比较固定的土地上 ,它们不但没有造成环境恶化 ,而且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仿生物群落体是把生产 -消费和三废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使出废最多的采矿工业能做到少废或无废采矿 ,使我国采矿工业能持续发展。
2001年02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王亚军,吴琼,黄平
简要介绍了 2 0 0 1年 1~ 3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 98起 ,包括火灾、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矿业事故、毒物泄露和中毒等 ,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表明 ,在 98起事故中 ,安全事故发生最多的前 9个省份分别为江苏 (12次 )、辽宁 (10次 )、广东 (8次 )、广西、浙江 (7次 )、新疆 (6次 )、河南、贵州、湖北 (5次 ) ,死亡人数最多的前 9个省份(直辖市 )分别为贵州 (6 1人 )、重庆 (5 9人 )、广东 (5 1人 )、江苏 (35人 )、广西 (32人 )、湖南 (31人 )、浙江 (30 )、辽宁、新疆 (2 5人 )。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为重庆合川太和镇码头的沉船事故 ,死亡 42人。
2001年02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