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雷;王仁钟;盛金保;
为了建立溃坝严重程度综合评价的定量模型,依据现行法规,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别分析并提出了决定大坝溃决后果严重性的3个主要影响因子(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系数及其对数非线性和对数线性评价模型,构造了溃坝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评价模型。依据该模型,定量分析了5座水库大坝溃坝的严重性,给出了判别严重程度的定量指标。
2006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124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刘斐;刘茂;
针对复杂的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利用因果图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因果图能找出影响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失效的因素,模糊综合评价则可在其基础上对风险量化。以某市的燃气输配系统为例描述了该方法的步骤。结果表明,因果图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且易于工程应用。
2006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仁钟;李雷;盛金保;
对水库大坝进行风险评价时,涉及生命风险、经济风险及社会与环境风险标准。目前国际上关于社会与环境风险标准仍为空白。本文对社会与环境影响要素进行量化,再综合成社会与环境影响指数,并结合我国国情,借用FN线法初步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与环境风险标准。沙河集等6座水库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风险标准及其确定方法基本合理可行,可用于水库大坝风险评价。
2006年01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24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0 ] - 王振;刘茂;
高层建筑物的火灾安全影响因素繁多,其对建筑物火灾安全性的影响不容易确定,采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对某些因子的影响权重进行确定时难度较大。本文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建立影响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的层次分析模型,然后用区间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采用区间数特征根法求出各个火灾安全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表明,影响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的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疏散措施、管理与维护、消防设施、报警与灭火系统、阻燃与防火结构,得到了每个因子的权重。采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了每个影响因子的子因子的权重及重要性排序。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在进行高层建筑火灾安全性评估时,区间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006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684 ] |[引用频次:114 ] |[阅读次数:0 ] - 陈云国;傅智敏;周巍;
火灾作为一种灾害现象,其发生与发展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的双重特性。火灾统计分析是研究火灾随机性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它通过总结、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原始火灾资料,归纳出火灾发生的统计性规律。本文从1993—2003年我国火灾形势着手,联系火灾形势发展过程中的火灾起数、火灾中人员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等大量数据,重点分析了特大火灾的原因及类别特征,总结了特大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正确认识和预测我国火灾形势、做好特大火灾的预防工作提供了参考。
2006年01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927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冯瑞;霍然;李元洲;彭伟;周吉伟;
针对某大型超市的实际建筑结构以及人员分布情况,利用计算机模拟设定了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火灾场景,研究了火灾情况下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并根据烟气运动和人员疏散模拟的结果,对该超市人员疏散楼梯的数量、宽度以及位置分布进行评估。指出了实际超市火灾过程中人员疏散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合理的防火分区划分以及疏散楼梯的分配方式,对超市建筑人员疏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6年01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田玉敏;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人员疏散模型和模拟软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在火灾中的行为理论、计算机模型、模拟原理等,并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研究人员行为方面综合功能较强的BuildingEXODUS软件的原理和特点,最后以具体实例说明了BuildingEXODUS软件在人群疏散模拟分析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表明,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疏散总时间与人数成正比;2)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当某个出口不能通行时,可能会使大量人员在另一个出口处造成“瓶颈”现象,因此,增加备用安全出口很重要;3)疏散时间实际上是一随机变量,会因各种情况的变化而不同,如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员特性(如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计算方法一般会低估疏散时间而不能作为建筑疏散设计的依据;4)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可以对火灾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比传统方法更科学、可信。火灾中人员行为的研究需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建立人群中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而疏散模拟是一个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大量人群环境的模拟需要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2006年01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111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0 ] - 佐建君;张光雄;杨军;
测试了不同药量和不同车型的爆炸超压值,对汽车爆炸的超压分布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汽车内发生炸药爆炸时,车门侧压力明显大于车尾部方向的压力,车外的冲击波超压值要大于空气中炸药爆炸的结果,前者约为后者的1.0~2.2倍。即车体对冲击波约束作用要小于车内底盘的反射作用。计算得到了实验中冲击波超压对人员的杀伤半径和最小安全距离,对汽车爆炸案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冲击波的反射不可忽视,货车下地面炸药爆炸表现出明显的冲击波反射作用,测得超压值大于空气中爆炸的超压值。
2006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邬诚君;王宏雁;
在燃料电池轿车的车身结构配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改进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需要从碰撞安全性角度去分析结构方案的优劣。本文采用虚拟正面碰撞试验方法,研究经过改进后的燃料电池轿车的半承载式车身是否满足国家被动安全法规,并通过与第1代燃料电池轿车的整车碰撞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车身结构改进对正面碰撞安全性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的结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2006年01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金龙哲;王丽颖;金岩辉;张俊燕;
在20L球的密闭容器中,对4种潞安贫瘦煤的爆炸强度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煤粉质量浓度对爆炸后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并计算出相应的爆炸指数。实验数据表明,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都随煤粉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4种煤粉中常村喷吹煤最大爆炸压力最大,为0.7419MPa;漳村喷吹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最大,为43.54MPa/s。爆炸指数都在9~12之间,均小于爆炸指数分级中对弱爆炸性定义的指标20。可知4种煤粉都属于弱爆炸性煤,可以比较安全的用于高炉喷吹。
2006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茵;周西华;周令昌;
通风空调工程中,等效温度是衡量气候舒适程度的主要指标。传统的查图法求解等效温度不仅繁琐,而且不准确。本文以等效温度为基础,在等效温度图中取值,运用Matlab拟合数据,并进行坐标变换,求解出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及风速之间的规律,推导出等效温度的数值求解方法。经实例计算和误差分析证明,此数值解法较为准确。
2006年0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煜;姜清辉;
采用体元技术建立滑坡体真三维模型,通过基本三棱柱体构建具有复杂曲面结构的空间组合体,每个单元都赋予不同的属性,为滑坡体三维稳定性分析提供基本的前、后处理功能。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三维极限平衡分析计算方法,开发了相关的滑坡三维模拟与稳定性分析软件,并成功应用于清江库岸大型滑坡的三维仿真计算。
2006年0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肖辉;杜翠凤;
煤堆自然发火是一个严重的经济和安全问题,是重大灾害之一。目前有许多采用阻化剂防止煤炭自燃的技术,但普遍存在阻化效果不稳定、寿命短等不足。本文选用合适的高聚物分子作为阻化剂,并以水玻璃、CaO、表面活性剂等为添加剂。进行双氧水氧化升温试验、程序升温氧化试验和阻化性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阻化剂阻化效果良好,阻化率达90%以上。高聚物分子通过物理吸附、机械结合、化学吸附等作用使煤粒相互粘结,最后能在煤堆表面形成一定厚度和一定强度的固化层,覆盖在煤表面,阻缓氧气进入煤体,提高了对煤炭的阻化效果。这种阻化剂无毒无害、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6年0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曹林奎;郑杨;张峦;
农产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上海市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化大都市,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上海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输入型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输入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构建上海市输入型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提出了当前上海市输入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2006年0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常青;薛锦花;
气浮法是含油废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但该法工艺复杂,操作要求高。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机务段用气浮法处理含油废水,使用的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絮凝剂配方的效率及安全性欠佳,为此提出了用聚乙烯亚胺-活化硅酸-可溶性淀粉3种絮凝剂复配投加的絮凝沉降法。研究表明,本法可使废水中油的去除率达到93.9%,COD去除率达82.2%,浊度去除率达92.3%,具有去除效率高、无毒安全和处理成本低的优点,有望取代原有方法及药剂配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006年01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0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丁竹红;胡忻;
采用三态连续提取法研究南京市部分城市污泥和工业污泥中典型矿质元素的含量和形态分布,为污泥资源化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污泥总体呈高有机质、高氮磷、低K的相似性,但其理化性质如阳离子交换容量(CEC)、pH等有差异。污泥中不同矿质元素含量差异也较大,Fe的浓度最高,其次是Mg、Zn;且不同污泥间同一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也较大。各元素的形态分布有一定差异,Cu主要分布在可氧化态,其酸溶/交换态和可还原态的百分率很低;Zn三态分布均较高;Mg、Mn主要分布在酸溶/交换态;Fe主要分布在残渣态。但三种提取形态百分率之和除Fe外均超过50%。研究同时表明,城市污泥和工业污泥中矿质元素形态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2006年01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明星;陈海焱;王永强;许可;高歌;颜翠平;
对喷流除尘技术利用粉尘颗粒在撞击区内来回振荡、相互碰撞并团聚的机理进行除尘。实验采用水平式对喷流除尘系统收集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物粉尘,主要考察喷嘴气流速度、含尘浓度和喷雾化水润湿含尘气流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并进行机理分析。实验表明,除尘效率随喷嘴风速的增大而升高,但喷嘴风速超过25~27m/s后,反而下降;除尘效率随含尘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含尘浓度超过0.45~0.55kg/m3后反而有所降低;喷雾化润湿含尘气流能显著提高除尘效率,最优耗水量为0.18~0.22kg/kg粉尘,超过该值后无显著变化。实验确定的最优除尘条件为:喷嘴速度25~27m/s、含尘浓度0.45~0.55kg/m3、耗水量0.18~0.22kg/kg粉尘,除尘效率最高可达96.8%。
2006年0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方晰;田大伦;陈骏超;姬瑞华;
结合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研究,采用Hp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中Cu、Zn、Mn、Pd、Ni、Cd的含量,探讨了重金属元素Cu、Zn、Mn、Pb、Ni、Cd在湖南株洲市樟树人工林中的累积与迁移。结果表明,樟树人工林地土壤层(0~100cm)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以Pb为最高,为67.929mg/kg,Cd最低,仅为0.699mg/kg,排序为Pb>Zn>Mn>Ni>Cu>Cd,总储量为2737.174kg/hm2。在樟树不同器官中,Cu、Zn、Mn、Pd、Ni、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849~13.178mg/kg,3.776~37.443mg/kg,32.214~659.130mg/kg,1.626~15.544mg/kg,0.218~3.719mg/kg,1.033~9.506mg/kg。樟树对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排序为Cd>Mn>Zn>Cu>Pb>Ni。在樟树林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总积累量为11.124kg/hm2,且看在眼里排序为序为Mn(8.097kg/hm2)>Zn(1.429kg/hm2)>Cu(0.763kg/hm2)>Pb(0.491kg/hm2)>Cd(0.272kg/hm2)>Ni(0.072kg/hm2),重金属元素积累量空间分布为叶(3.447kg/hm2)>枝(2.863kg/hm2)>皮(1.685kg/hm2)>干(1.635kg/hm2)>根(1.307kg/hm2)。樟树林与环境之间,Mn的交换能力最强,其次是Cd、Zn、Cu,再次为Ni、Pb。
2006年01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杨建红;刘建泉;
对甘肃省境内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省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9种(含亚种),隶属7目11科,其中,国家1级保护鸟类12种,2级保护鸟类47种;重点保护鱼类1种;两栖类2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以古北界为主,占61.0%,东洋界鸟类仅分布于陇中黄土高原省和陇南山地省占11.9%。陇中黄土高原省、祁连山地省、陇南山地省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7.5%~61.0%,是甘肃境内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集中分布区。祁连山、白龙江、洮河林区是甘肃省鸟类重点保护区域,祁连山、白水江、安西3个保护区保护了甘肃省境内保护鸟类的86.4%。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仅有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1种,为古北界成分,国家2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部黄土高原省的渭河南岸较大支流中。国家重点保护两栖类有2种,均为古北界成分,国家2级保护动物,分布于陇南山地省。
2006年01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莎;胡洪营;魏杰;魏东斌;
保障再生水的生态安全是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采用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2个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工艺流程中生物毒性的变化,尤其是可能生成有毒副产物的氯消毒过程中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二级生物处理能显著降低污水的发光细菌毒性,但氯消毒显著提高了污水的毒性,并且脱氯后污水的毒性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对生态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同时,通过比较2种污水水质发现,DOC(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UV254(254nm处的紫外吸收值)较高的水样,消毒后的毒性较大,认为DOC和UV254可望作为预测污水消毒生态风险的水质指标,为污水消毒实践中确定安全合理的污水水质条件提供一定的依据。
2006年01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18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刘钦甫;刘素青;杨明安;陆银平;
介绍了Fenton试剂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作用机理,初步探讨了H2O2投加量、硫酸亚铁用量及反应时间对水样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仅H2O2作用时,色度去除率达到98%以上,处理后水样色度小于5;在硫酸亚铁投加量为150mg/L时,氧化后废水的COD质量浓度只有29.62mg/L;水样甲醛在反应10min时去除率超过99%,反应2h后无机离子浓度大大降低。
2006年01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朱亦仁;解恒参;李爱梅;鲁玲;
讨论了光催化氧化处理造纸废水的影响因素,如催化剂的用量、pH值、过氧化氢的用量、光照时间等,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WO3作为光催化剂处理草浆废水时的影响因素次序是:H2O2的用量>WO3的用量>光照时间>pH值。确定了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pH=6.00,H2O2加入量为0.24mL,WO3用量为3g/L,光照时间为4h,出水COD值达到排放标准。同时通过对造纸废水光催化氧化动力学级数的研究发现,光催化技术处理造纸废水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2006年0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义珍;柴发合;魏强;
对2000年12月和1980年代中期北京市近地面气溶胶尺度谱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粒子尺度谱上,粒子分布向更细粒子位移;0.1~2.0μm的积聚模态粒子,其峰中心在0.12μm处。在粒子体积(质量)尺度谱上,粒径小于2μm的细粒子约占26.9%,粗粒子约占73.1%,表现出细粒子浓度增加的趋势。气溶胶发生源结构的变化,使原生粒子减少,再生粒子增加。这部分粒子对人的危害更大,更难于治理。
2006年01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李战国;胡真;赵新胜;闫学锋;李颖;陈志升;
采用脉冲电晕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对沙林毒剂的模拟剂甲基磷酸二甲酯进行消除研究。着重进行了脉冲峰压、脉冲频率、初始质量浓度、气体流量等对消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消除率随脉冲峰压和脉冲频率的增加而提高,随气体流量和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同时发现产物中含有CO2、H2O、丙酸、甲基磷酸甲酯和磷酸(或P2O5)等物质。
2006年0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海亮;吕锡武;李先宁;
针对引起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定性与定量、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模糊数学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确定权重,同时求出各水质级别的模糊隶属函数并计算相应的隶属度,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太湖西段13条入湖河流断面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其中8条属于Ⅴ类水体,从隶属度看其中5条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为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方案、投资决策等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06年01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李乐勇;王毅力;廖柏寒;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北京官厅水库底泥对亚甲基蓝、孔雀石绿和刚果红3种染料化合物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测定了染料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3种染料的吸附等温线都很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底泥对孔雀石绿的吸附量最大。吸附染料过程是在分形表面上发生的反应。不同染料吸附时计算出的分形维数不同,底泥的表面分形维数均处于2~3之间。pH值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刚果红和亚甲基蓝受离子强度影响较大。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
2006年01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社奇;刘云鹏;张国桢;王国栋;党亚爱;
采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不同树龄和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刺槐人工林凋落物和根系等的作用下,人工林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团聚能力,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树龄刺槐人工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上趋于均一,而且小于同种质地的其他土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反映森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因而可作为评价森林土壤生态特征的指标。
2006年01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宗良纲;陆丽君;罗敏;汤勇华;
在分析国内外茶园土壤酸化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关于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pH值关系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实地调研和培养实验研究了茶园土壤酸化对土壤水溶性氟的影响。实地调研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值无显著相关性。培养实验中,当pH>4.00时,模拟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土壤pH值的下降变化不显著;而当pH<4.00时,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着pH值的下降迅速增加,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描述了世界各国制订的每人每天最大摄氟量标准,对我国现行茶叶标准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同类标准之间的差异做了评析。茶叶溶出实验的结果表明,我国茶叶氟安全限量需要进一步完善。
2006年01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刘国祥;尹华;彭辉;叶锦韶;张娜;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有高效絮凝活性的菌株,经鉴定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sp)。以豆腐废水为廉价培养基培养高效菌产生微生物絮凝剂,含有絮凝活性物质的发酵液的上清液对4g/L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95.6%。正交实验表明,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优化培养条件为:豆腐废水体积分数25%,初始pH值5.0,摇床速度160r/min,温度30℃。培养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最佳收获时间为48h。微生物絮凝剂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均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热稳定性。
2006年01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廖志气;林电;郑丽燕;程宁宁;朱治强;
对海南岛5大香蕉种植区(乐东、东方、昌江、临高、儋州)各大香蕉基地的共计57蕉园土壤样品及与之对应的20个对照样品进行了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镁、有效硫、有效铜锌及有效硼含量分析。结论如下:1)海南岛各大香蕉基地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其土壤肥力水平差异相当明显,以乐东地区蕉园土壤肥力为最低。2)全区蕉园土壤较对照土壤pH值降低(下降0.27~0.91个单位);有机质质量比降低(下降0.009~0.063g/kg);碱解氮质量比降低(下降0.72~22.75mg/kg);速效磷大量积累(上升17.4%~1552.4%);速效钾质量比增加缓慢(上升161.94~312.18mg/kg);中量元素交换性钙、速效硫含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Ca上升0.39~3.94cmol/kg,S上升1.52~43.00mg/kg);交换性镁有下降趋势(下降0.01~0.15mg/kg);微量元素中速效性铜有增加趋势(上升0.16~1.49mg/kg)而速效锌、速效硼有下降趋势(Zn下降0.10~2.04mg/kg,B下降0.01~0.04mg/kg)。
2006年01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向晓东;邹霖;
振打清灰是保证静电除尘器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确定振打加速度,基于Penney和Klingler理论,认为带电粉尘层对收尘极板的附着力主要是外电场力和附加电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附加电场是由于电晕电流通过沉积在收尘极板上的粉尘层产生电荷积累而形成的。应用静电学理论导出粉尘层内电场分布与带电粉尘层厚度的平方成正比。通过建立荷电粉尘层对收尘极板附着力的微分方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振打加速度的理论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振打加速度是电晕电流面密度和粉尘比电阻乘积ρ×J的函数,且与粉尘粒径成反比。参考已发表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结果发现,在外加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晕电流面密度和粉尘比电阻的乘积ρ×J=常数,此时,振打加速度与ρ×J无关。从这一新观点出发,根据Oglesby提供的粉尘层击穿前的电晕电流和粉尘比电阻的相关曲线,得出临界振打加速度计算式。由此计算式给出了一种确定临界振打加速度的简易图解法。
2006年01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范英英;刘永;郭怀成;
在研究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北京市水资源动态预测模型。对人口、产业结构和政策3个约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核心因子进行分析,并将它们的变化趋势作为参数输入北京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中,通过动态仿真模拟,得到未来北京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变化的两种典型情景。结果显示,在保持现有政策和技术水平下,北京市水资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2010年水资源供求比为0.98;若加强人口、产业结构和政策等几项因子的约束,北京市水资源供需形式可逐渐缓和,2010年水资源供需比增至1.15。研究表明,约束因子对北京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有很大影响,加强人口、产业结构和政策的约束,实施相关的水资源政策,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北京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保障。
2006年01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8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仇恒东;韩宝明;于雷;宋国华;
为了检验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LPG/汽油双燃料改造汽车的实际排放和能源效益,采用车载尾气检测设备(OEM2100)收集了两辆LPG/汽油双燃料汽车的实时尾气排放数据,比较了实验车辆在使用LPG和汽油两种燃料时的实际排放结果,包括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结果的比较。比较结果显示,两车在使用LPG燃料时排放并不理想。本文还分析了两车使用LPG燃料的排放特点,又对两种燃料的经济性做了比较,得出车辆在使用LPG时的燃油经济性较好。
2006年01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晓峰;周伟;王洁;
首先分析了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困难,即评价方法的不成熟和狭取资料的困难;然后重点分析了评价中的公路网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空间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最后提出了4种解决困难和降低不确定的方法,即制定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广泛开展公众参与以及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06年01期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史伟莉;袁怀雨;马明生;王亚利;
对从镍渣中提取铁同时制备建筑用微晶玻璃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熔渣中铁的质量分数可以降到0.5%左右,满足制备微晶玻璃的要求。对微晶玻璃样品进行了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其主晶相是透辉石(CaO·MgO·2SiO2),晶体的形貌为短柱状,分布均匀。本文所介绍的制备工艺是可行的。
2006年01期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邢小茹;魏复盛;吴国平;徐琳;
硼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元素。一般人群主要通过饮水和食品暴露硼,硼作业工人也通过空气暴露硼。硼经人体吸收之后会很快分布于全身体液中,骨骼中的硼含量要高于血液。尿液硼浓度能够很好的反映硼的外暴露水平,可作为硼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人体通过不同途径硼暴露及其代谢以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逃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给出了建议。
2006年01期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宋晓焱;尹国勋;谭利敏;贺玉晓;刘泽军;
以焦作市南部新河沿岸灌溉区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污水和大气降水进行了土柱淋滤模拟实验,分析了氯离子、总硬度及TDS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渗出液中的污染物浓度最初较小,随后出现最大值,最后开始下降。表明当地浅层地下水中氯离子、总硬度及TDS污染与污水灌溉有关。
2006年01期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747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李生才;王亚军;黄平;
简要统计了2005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47起,包括沙尘天气1起,污染事件25起,地震7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5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9起。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了讨论。
2006年01期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亚军;黄平;李生才;
统计了2005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535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矿业事故最多,占53.83%,平均每天4.7起事故,其次是交通事故(34.77%)、爆炸事故(3.93%)、其他事故(3.18%)、火灾(2.43%)、毒物泄露和中毒(1.87%)。535起事故共死亡1881人,伤1220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矿业事故43.22%、交通事故41.20%、火灾5.05%、爆炸事故4.84%、其他事故4.04%、泄露中毒1.65%;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3.36%、矿业事故15.82%、火灾10.08%、爆炸事故6.39%、其他事故2.70%、泄露中毒1.64%。
2006年01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