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明奎;符娟林;顾国平;黄昌勇;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汞的积累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选择10个代表性农业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中汞的化学形态、积累过程中形态的转化及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表明,当无外源汞加入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汞主要以稳定的残余态形式存在。但随着汞加入量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汞显著增加,增加程度与土壤性质有关。土壤pH是影响土壤汞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其对土壤汞的吸附、解吸、形态转化和存在形态均有很大影响。土壤酸化可促进土壤汞的释放,加剧对环境的危害,防治土壤酸化也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汞对环境的危害。
2006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21 ] - 刘靖;杜桂森;武佃卫;吴玉梅;杨忠山;华振玲;
2003—200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城市河湖(长河水系)总氮平均含量为1.667mg/L,总磷平均含量为0.144mg/L,浮游藻类平均细胞密度为41150×104/L,其中蓝藻占90.0%。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为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型,河湖水体中营养盐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为浮游藻类响应型,连续两年发生以微囊藻(Microcystis)占优势的蓝藻水华。河湖水体5项指标(SD、TP、TN、CODMn、Chla)的TSIM值在57~87间,水体已达到富营养或重富营养程度。其主要原因是:1)营养盐和有机物的污染;2)北京市淡水资源紧缺,补给城市河湖水量少;3)在河湖水系治理中,底部硬化,两侧(或周围)衬砌,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自净能力大大降低。
2006年02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7 ] - 李绍峰;崔崇威;刘玉强;邹原;谢炜平;
连续运行浸没式MBR,探讨了膜阻力的组成,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膜的污染特征,并考察了不同清洗方式的清洗效果,确定了清洗方案。研究表明,膜自身固有阻力Rm与总阻力R之比为40.7%,膜孔堵塞和吸附阻力Rb的贡献Rb/R=33.0%,泥饼层阻力Rc的贡献为26.3%;水力清洗对膜比通量的恢复能力较低,化学清洗与超声清洗相结合的效果更佳。最佳膜清洗方案为,先对污染膜进行水力清洗,再进行化学清洗,化学清洗的组合为HCl+NaClO,然后用超声波清洗,能使膜通量恢复90%以上。
2006年02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61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 ] - 孙树青;胡国华;王勇泽;李诚;
为研究湘江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风险,在简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及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式,应用200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湘江干流主要断面进行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评价断面中,非致癌物质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Pb>Hg>NH3>酚;化学致癌物质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As>Cd;化学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远超过非致癌物质;污染最为严重的为松柏断面,其次是五星断面和三叉矶断面。湘江干流衡阳以上江段水质良好,衡阳以下江段水质较差。研究对湘江干流水污染防治方略的制定具有一定价值。
2006年02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273 ] |[引用频次:151 ] |[阅读次数:18 ] - 马云东;罗根华;郭昭华;
为解决车间转载点粉尘污染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小空间粉尘颗粒的扩散规律和颗粒运动轨迹,同时借助虚拟现实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颗粒运动轨迹的再现。转载点气流一般处于湍流状态,很难掌握全部粉尘颗粒的扩散规律,只能进行单个粉尘颗粒的受力分析,建立颗粒的一般性运动方程,再利用Lagrange法研究颗粒的运动轨迹方程,然后通过编程语言和虚拟现实技术反映到计算机上,把粉尘扩散轨迹呈现出来。研究成果对转载点粉尘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06年02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636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12 ] - 肖利萍;梁冰;陆海军;王波;刘文颖;雷蕾;
为全面了解煤矸石中污染物的释放特点,定量预测煤矸石中污染物在大气降水作用下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强度,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溶解释放污染物进行了动态淋溶实验研究。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绘制了实验曲线。结果表明,煤矸石风化程度越高,溶解释放物的总硬度(CaCO3)、硫酸盐(SO2-4)、钠(Na+)、总溶解性固体(TDS)越多,并释放出一定量的氟化物(F-)、化学需氧量(CODMn)、总铁(Fe)等。淋滤液pH值在6.6~7.0间,有少量氯化物(Cl-)、锰(Mn)、锌(Zn),微量其他重金属和砷(As)。新鲜混合煤矸石溶解释放出较多的氟化物(F-)、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铁(Fe)。淋滤初期,污染物溶解释放速率较快,之后随降水量增加,污染物溶出速率也越来越慢,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主要受扩散控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各污染物浓度与降水量间呈指数衰减曲线关系,即CV=C0Vn模型,该模型可定量预测煤矸石中污染物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强度。
2006年02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9 ] - 田文杰;路迈西;刘世民;关杰;
进行了实验室高频气力分选机分选3~0.3mm印刷电(线)路板模拟物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振频为1621次/min,上升风量为120m3/h,95m3/h,60m3/h,床面横向倾角6.64°,纵向倾角为1.07°时,金属回收率达93.95%;重产物金属品位为89.19%;轻产物中非金属的品位达99.33%。0.5~0.3mm细粒物料的分选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2006年02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1 ] - 童宝锋;刘玲花;刘晓茹;高继军;周怀东;朱端卫;
用C18固相萃取和液液萃取两种前处理方法处理水样,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量测定水源水中的6种酞酸酯和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研究结果表明,用C18固相萃取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65%~101%,相对标准偏差为5.50%~19.71%;用液液萃取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54.5%~107.6%,相对标准偏差为3.56%~14.47%。还研究了C18固相萃取法的方法检测限。除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的检测限为1.36μg/L外,其他目标化合物的检测限为0.05~0.48μg/L。该方法适用于监测水源水中6种酞酸酯和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对实验过程中污染源的分析结果表明,固相萃取小柱、无水硫酸钠、玻璃毛和溶剂都有可能造成酞酸酯分析污染。
2006年02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5 ] - 童飞;杨志峰;姚长青;隋欣;
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价相关模型原理进行了系统设计,并以VisualBasic.NET为平台建立了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承载力影响评估支持系统。系统实现了从基础指标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到生态承载力净影响评价的完整计算过程,完成了评估过程的自动化。结合黄河流域青海片的实例,对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
2006年02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李向东;冯启言;赵璇;李静波;
采用双铝电絮凝法去除饮用水中的氟。研究了电极间距、原水pH值、原水氟浓度、电流密度对除氟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地下水中的氟不需添加可溶性盐和改变pH值,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阳极面积与反应器容积比为52.5m2/m3,电极间距1.0cm,电流密度30A/m2,反应10min后,出水中F-浓度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006年02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26 ] - 张学治;孙红文;
水环境中纳米二氧化钛分析方法的建立是研究其环境行为的基础。以钛离子与H2O2的显色反应为基础,建立了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含纳米二氧化钛水样、鱼样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可行,不需要复杂仪器设备,测定结果与ICPAES测定方法相比无显著差异。
2006年02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0 ] - 连国玺;沈珍瑶;
在分析吸附机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判别吸附机理与模型的新方法。从影响吸附的诸因素入手,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颗粒粒径(26.9~38.9μm)、SOC(8.85~17.15mg/g)和CEC(12.49~38.74cmol/kg)的6种土壤吸附菲的反应中,SOC、CEC及颗粒粒径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为:颗粒粒径>SOC>CEC;表面吸附理论是土壤吸附菲的主要吸附机理,分配理论次之。还讨论了描述此反应的吸附模型,认为多端元反应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土壤吸附菲的反应。最后得到了一种判定土壤对有机污染物吸附机理与模型的数学方法,对机理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6年02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1 ] - 陆俊卿;张小峰;袁晶;冯小香;
水温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项基本因素,准确的水温预测是许多水质模型的基础。水温变化过程可用对流扩散方程来描述,其模拟精度直接关系到水温模型的精度。结合交错网格,将高精度HAUC2格式应用到河道水温预测中,建立了一维河道水温模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汉江皇庄—仙桃河段水温纵向输移扩散模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6年02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0 ] - 刘建福;王平;李捍东;刘琴;李长征;
对酒精废液生物处理反应器内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出的8株高效优势菌,初步鉴定结果:1号为皮杆菌属;2号为棒杆菌属;3号、4号为微小杆菌属;5号为乳杆菌属;6号为纤维单胞菌属;7号为丙酸杆菌属;8号为红长命菌属。对8种纯化后的菌株进行混合培养,确定了复合菌群生长最佳培养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6.8。在处理过程中投加适量葡萄糖、硝酸铵和微量元素能够提高复合菌群的处理效果。最佳添加量为:葡萄糖0.5g/L,硝酸铵1g/L,Fe2+5mg/L和Ca2+25mg/L。在日处理量100m3的UASB生物反应器中投加该复合菌群后,木薯酒精废液的COD去除率明显提高,达到90%以上。处理系统运行稳定。
2006年02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 ] - 张晓峰;周伟;王磊;
公路网作为廊道网络,对于景观格局的破碎化影响巨大。景观格局的破碎化会缩小景观斑块的尺寸,增加斑块之间的分离度,提高外界对斑块的干扰机率,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危害生态安全。提出了基于GIS的公路网景观格局影响分析的叠图法,并将其应用到江西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该方法包括绘制景观图件、景观分类、景观指数计算以及景观影响分析4个步骤。
2006年02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 ] - 王洪翠;吴承祯;洪伟;何东进;林琴琴;王萍兰;陈灿;
参照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初步估算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2.59×106USD·a-1,其中生态效益占79.67%。这反映出该区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全国的0.001444%,调节水分等对全国生态服务功能贡献相对较高。该景区1996—2001年生态服务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2001年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1996年减少了1.94×105USD·a-1。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方法上的不成熟,故所得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只是一个保守的、较低的估计值。
2006年02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9 ] - 李劲;王华;
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系统进行规划管理是克服治理过程中混乱不协调所带来的问题、提高治理决策有效性的根本方法。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生活垃圾规划管理智能决策方法。将“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系统”的决策划分为3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总体规划方案,并将人工智能技术和GIS与总体规划中的模型相集成,给出了该方法的一般性决策模型,对该方法的决策过程和主要创新也进行了详细描述,为构建基于GIS的城市生活垃圾规划管理智能决策系统提供了依据。
2006年02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 ] - 陈宏伟;仝毅;
针对动高压法合成金刚石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只重视产品的生产制备,而普遍忽视相关的安全和环境问题的现实,从技术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的主要环节对制备技术可能给社会安全、自然环境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生产原材料及其反应废料和废气中包含了多种危险化学品或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涉及爆炸品、酸性腐蚀品、氧化剂、有毒气体,如TNT、HClO4、HNO3、H2O2、HF、K2Cr2O7、Cl2、NO等。对它们的具体毒害特性进行了总结,对于相应的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2006年02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李新举,刘宁,王霖林,张雯雯,秦泗瑜
在GIS支持下,通过对日照市茶树种植区1982年和2003年土壤养分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茶树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2003年在研究区采集104个土壤剖面点,对土壤的主要养分进行了分析。在ARCGIS下进行Kriging插值形成各养分分布图,然后对照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各养分的差值分析。结果显示,茶树种植20a,土壤全N、有效P、速效K有增加的趋势,且明显高于非茶树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但茶树种植区高于非种植区。全市土壤pH值有下降趋势,但茶树种植区下降较大,幅度在0.83~1.98之间。
2006年02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43 ] - 黄国勤;
江西生态安全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1)生态资源锐减;2)生态破坏;3)水土流失;4)土地沙化;5)环境污染;6)生物入侵;7)灾害频发;8)生物多样性降低;9)食品安全面临挑战;10)其他问题,如贫困、人口素质偏低、疾病和公共卫生存在诸多问题等。为确保新阶段江西生态安全,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并采取以下具体对策和措施:1)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2)加强水利建设,增强抗灾能力;3)采取综合措施,整治生态环境;4)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以法维护生态安全;5)加强生态教育,提升生态素质;6)建立激励机制,实行有偿保护;7)增加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8)强化科学研究,确保生态安全。
2006年02期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6 ] - 李其亮;毕军;杨洁;张炳;石磊;邢璐;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风险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理的各个因素,建立了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的特点,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其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将环境风险总费用定义为风险实际期望损失、人群心理损失和风险控制费用三部分的总和,并根据系统效益最大化原则,提出了风险控制水平的优化理论。最后以泰兴化工园区为例,模型和理论进行了应用。园区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评价结果为“中”,方案四为最优的管理方案。
2006年02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203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0 ] - 张勇;王东宇;杨凯;
对1985—2005年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从总体上揭示这些事件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城市水源地和供水安全的危害。采用文献检索方法,通过对1985—2005年《中国环境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报刊和网络的检索,从发生日期、地点、污染物种类、事件简况4个方面统计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经整理和筛选后共列出102起。这些突发污染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总体上呈数量逐年增多,危害增大的趋势;2)化学品和污水是主要污染物;3)河道交通事故和工厂泄漏事故是主要风险源;4)突发污染事件一般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但缺乏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部门;5)3个典型突发污染事件造成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凸现了构建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06年02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840 ] |[引用频次:178 ] |[阅读次数:29 ] - 任常兴;吴宗之;
从运输网、运输危险源、影响区域3方面提出了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分析的框架。将道路固有特征、气象条件、交通状况和人口密度分布等风险减缓或扩大因素划分为8类,重点讨论了主要路线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因素。采用双层选线管理模式,深入分析了最小化运输事故概率和暴露人口风险模型。应用权数调整节点标号算法和边线标号算法解决危险品道路运输选线问题。对影响区暴露人口的选取做了深入探讨,考虑了邻接交迭路段暴露人数的误差,对准确计算危险品运输风险有重要价值。
2006年02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70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13 ] - 边浩毅;季永青;李百川;
为了有效预防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在建立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详细说明了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的步骤,并采用指数标度以提高评价精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克服了现行评价方法不够定量与评价面过广的不足。该评价方法可结合道路运输企业实际,在开展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及绩效考核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6年02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2 ] - 陈舒舒;许凯;徐彦军;潘灿平;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检测蜂蜜中氯霉素残留的方法。前处理采用改良的QuEChERS方法进行快速提取和净化。采用初级次级胺进行固相分散净化,可有效吸附蜂蜜中的糖类及有机色素等杂质。提取物在流动相甲醇∶水(0.2%乙酸胺)=45∶55(体积比)中,用整体色谱柱进行快速分离和质谱检测。并对MS检测中2种离子化方式(电喷雾ESI及大气压化学APCI)、各种离子化方式下正负离子模式及离子检测方法(总离子检测TIC和选择性离子监测MRM)进行了综合比较,最终确定采用电喷雾电离法(ESI)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离子监测(MRM)对氯霉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0.2~200μg/kg添加浓度下,添加回收率水平在78%~93%间,变异系数在3.9%以下。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1μg/kg,在0.1~1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58.753x+34867,相关系数R2=0.9995。
2006年02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2 ] - 陈朗;王沛;冯长根;
冷媒与空气的反应特征对空调压缩机安全性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最小自由能原理,分别对两种冷媒R407C和R410A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的爆炸反应参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初始压力和不同冷媒含量条件下,混合气体爆炸反应温度和压力,分析了混合气体反应压力条件和爆炸极限范围。结果表明:初始压力低于0.2MPa时,R407C空气混合气体和R410A空气混合气体均不会发生爆炸;初始压力超过0.3MPa时,混合气体能够发生爆炸,爆炸反应温度和压力随着初始压力的升高而升高;R407C和R410A质量分数分别在34%、35%左右,混合气体反应温度和压力达到最大值。R407C和R410A易燃易爆特征相近;但爆炸范围都比氟利昂(R22)气体宽,即同样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爆炸。该计算结果能够为新型冷媒R407C和R410A的安全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2006年02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林双红;李建平;白春华;
研究温压炸药爆炸初期弹内爆炸波作用过程,可以进一步分析温压炸药分散爆轰的作用机理,为温压炸药武器设计和系统优化提供可靠依据。设计了用测时法研究温压炸药爆轰波传播速度的试验装置,并用探针对相同组分和密度条件下、温压战斗部弹内爆炸初期的爆炸作用过程进行了对比试验,记录了触发时间信号,计算并分析了温压炸药弹内爆炸波的传播特性,得到了波阵面与弹径方向夹角α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温压炸药的爆轰波传播速度为4.632km/s,其弹内爆轰波的传播特性与中心高能分散药的爆轰波有密切联系,通过合理设计弹体结构和比药量,可以实现温压炸药的分散爆轰,提高温压炸药的爆炸威力。
2006年02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 ] - 刘建;杜志明;
引入化学放热系统平衡域和热安全裕度的概念与定义来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亚临界化学放热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分析了均温系统下传热系数随温度呈线性变化的系统的平衡域,进而提出了热安全裕度值L的定量计算并阐明了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计算L值。使用了Matlab软件绘出系统在3个约束参数约束的条件下Ψ-ε-a的三维图形与给定系统(a为常数)时Ψ-ε的二维图形,并在结合图形的基础上引入实例来评价该系统的热安全性。
2006年02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石宇;张煜盛;莫春兰;徐波;
提出了一个可应用于HCCI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的DME化学反应动力学简化模型,该模型由28种组分、38个基元反应组成,包括3个子模型,即低温反应和负温度系数区子模型、高温裂解和高温氧化子模型以及甲酸生成过程子模型。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该DME简化模型能正确揭示DME燃烧过程主要生成物组分的变化规律,能准确计算DME燃烧过程低温和高温阶段的放热特征时刻,其计算结果与详细机理计算结果吻合。相对于详细机理,简化模型节省了计算时间,为实现化学反应动力学与CFD多维模型耦合的燃烧计算提供了一个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2006年02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 ] - 张靖岩;李元洲;霍然;李思成;
利用PolyU/USTC大空间实验厅内的小尺度竖井实验台,测量了开放和封闭竖井中羽流前锋上升时间,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得到了羽流前锋上升无量纲时间和竖井无量纲高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结果表明,在相同火源、相同竖井尺寸条件下,开放竖井和封闭竖井中的羽流前锋上升无量纲时间分别和无量纲高度的1.03次方、1.50次方成正比,与火源热释放速率的1/3次方成反比。由于烟囱效应的作用,开放竖井中的羽流前锋上升速度最快;非受限空间次之;封闭竖井内最慢。各种决定性因素对羽流前锋上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内外压差、壁面导热+粘滞力、空气卷吸。
2006年02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9 ] - 况凯骞;王亚果;黄鑫;廖光煊;
针对新一代超细高效粉体灭火剂的要求,构建了一套小型固定式粉体灭火装置,对3种粉体的灭火性能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粉体颗粒的粒径分布和表面形态,研究了粒径等因素影响粉体灭火性能的规律,指出了改性前后粉体灭火时间不同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干粉相比,经改性细化的粉体的灭火时间缩短了1/2,灭火性能显著提高。
2006年02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6 ] - 董法军;何宁;杨国宏;
从分析城市区域内单体对象自身的致灾因素及其制约灭火抢险救援力量发挥的环节入手,基于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单体对象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单体对象火灾风险向量为基础,基于线性加权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区域火灾风险评价计算模型,并以树形结构表征了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结构。试点地区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城市区域火灾风险。
2006年02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7 ] - 王佶;张明远;卢哲安;江志学;
在土木工程领域,光纤智能健康监测方法是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的一种新方法。采用200mm×300mm×3000mm试件,对比试验研究桥梁监测中广泛应用的振弦传感器与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结果表明,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具有更好的检测精度、线性响应和重复性。根据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应变传感特性标定试验,在武黄高速公路的典型桥涵中布设光栅传感器,采集分析加固前后静载试验工况下底部钢筋以及桥涵加铺层钢筋的应变数据,评估高速公路桥梁加固效果,并对桥涵结构进行长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埋入的光纤光栅可方便地监测桥涵安全状况,其稳定性与耐久性满足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长期健康的要求。同时,根据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实践,探讨了其在桥梁监测中应用所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及解决途径。
2006年02期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 ] - 董四辉;周戎;周惠成;
水库实施的防洪预报调度方式是解决我国防洪和兴利之间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对水库上下游的防洪风险率的大小是决定其能否实施的关键。目前对此缺少一种定量计算方法。本文在分析防洪预报调度方式风险指标的前提下,根据水库洪水径流深与产流预报误差的分布规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水库实施防洪预报调度方式时,相对于常规调度方式,产流预报误差对水库下游防洪风险率,并以实例论述了具体分析思路和计算过程。
2006年02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 ] - 刘鄂;张志伟;
通过调查,介绍了新疆放射源的应用、废放射源的收贮和安全管理状况,并对放射源的危害、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提高放射源安全监管水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底,新疆申报拥有放射源的单位151家,涉及放射源1701枚;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源主要行业和部门是石油化工、地质、电力、建材、科研院所和医疗等;核素种类有25种之多,主要Cs137、Co60、Am241、Ra226等。截至2005年5月底,已收贮61个单位的614枚放射源,至少还有数百枚(含失控源),废源中Co60和Cs137最多,241AmBe中子源、Ra226、Am241也有一定数量。在国家改变放射源安全监管体制的情况下,应积极理顺安全监管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2006年02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张进春;吴超;侯锦秀;黎敏;
针对生产车间安全管理状况评价的多维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运用区间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对于单因素权重、综合评价权重、各指标评分和评价集中评价等级水平均采用区间数,以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研究了区间数层次分析综合排序权重的确定,建立了区间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得出生产车间安全管理状况综合评价区间数得分之后,引入了区间数排序可能度和区间数符合度的概念,提出了由综合评价结果得分区间数确定评价水平等级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2006年02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0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9 ] - 王亚军;黄平;李生才;
统计了2006年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413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49.15%,平均每天3.4起事故,其次是矿业事故(39.47%)、爆炸事故(3.87%)、其他事故(3.63%)、毒物泄露和中毒(1.94%)、火灾(1.94%)。413起事故共死亡1302人,伤1367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1.52%、矿业事故22.66%、爆炸事故6.84%、泄露中毒4.30%、其他事故3.30%、火灾1.38%;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3.81%、矿业事故10.83%、爆炸事故9.44%、其他事故4.39%、火灾0.88%、泄露中毒0.66%。
2006年02期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李生才;王亚军;黄平;
简要统计了2006年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59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33起,地震7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4起。最后对环境污染进行了讨论。
2006年02期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