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殖酸对砂质土壤吸附Cr(VI)的影响

    朱琨;王亚军;陈翠红;宁海丽;

    利用系列摇瓶振荡实验,研究了在砂质土壤介质中腐殖酸(HA)对Cr(VI)还原作用及增强土壤表面对其吸附的影响。通过改变反应接触时间、pH值、HA投加量等条件,确定了最佳吸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砂质土壤中存在HA时,可使Cr(VI)还原为毒性较小的Cr(III),明显增强土壤对可溶态Cr离子的吸附能力,比同等条件下无HA的土壤吸附量增大1倍以上。一般整个反应过程约8 h即可达到稳定。pH值对Cr的还原和吸附有很大的影响,酸性条件下的吸附量比碱性条件可增大1倍,最佳pH值为2~4;当pH>5时吸附能力急剧下降,pH=10时吸附去除量降为20%。有HA存在时砂质土壤土对Cr(VI)的吸附反应为一级动力学反应,K298=0.033 5 min-1,砂土对CrO42-的等温吸附曲线较好地满足Langmuir公式。

    2006年04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 ]
  • MAMA双功能螯合剂前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宋宏涛;魏洪源;刘锰;罗顺忠;楚士晋;

    双功能螯合剂在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合成、应用,特别是在生物分子的放射性标记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简易方法合成了MAMA双功能螯合剂前体,N-(2″-对甲氧苄巯乙基)-2-[(2′-对甲氧苄巯乙基)氨基]乙酰胺,并通过Uv-visI、R1、HNMR、MS以及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组成进行了确证;同时,利用Gaussian 03W程序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描述,并计算了相应的分子能量。此外,对制备得到的前体进行了稳定化处理,将其转化为盐酸盐形式,并用IR1、HNMR等进行了检验,确定了此处理是合理可行的。

    2006年04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曲霉菌降解机械润滑油的研究

    马义丽;冯莲;周媛;赖洪敏;刘杨;李有志;

    分离出能高效降解机油的真菌并研究其使用方法。从机械润滑油污染的土中分离出2株真菌,GXUA和GXUB。形态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菌。rDNA的ITS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GXUA与A.tubingens,GXUB与A.fumigatus菌株SRRC 43完全同源。根据均匀设计的油-矿质液中的摇床发酵结果,混合菌体对机油的降解效率高于单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25 g菌丝体/L矿质液,pH=5.0,26℃。在此条件下,于10 g机油/L矿质液中摇床发酵9 d,其降解效率为95.90%。液-质色谱分析表明,混合菌能降解机油中700~900 Dt的大分子。用两菌株的孢子和其他两种生物材料试制了实验室级的颗粒(直径1 cm)生物制剂。在实验室级水平上,按500粒/m2水面和150粒/kg土用量分别处理具有约2 mm厚油膜的水(自来水和海水)和50 g机油/kg土的土壤,处理后的水和土壤中残余油量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污染控制标准,添加油酸钠和H2O2能够显著提高降解效率。

    2006年04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絮凝剂聚硅酸锌铁(PZFSiC)的研制和性能

    甘莉;孟召平;

    在高模数水玻璃溶液中加入酸制备出聚硅酸,再引入适量的金属离子M(Zn、Fe),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无毒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硅酸锌铁(PZFSiC)。探讨了M与SiO2不同浓度比和不同pH值对PZFSiC的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找出了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两种不同的水样进行了絮凝实验,确定出水处理中最佳絮凝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ZFSiC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在使用PZFSiC时,适应的pH范围广。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大而致密的絮体,沉降迅速,浑浊度去除率超过98%,COD去除率达93%。处理后的废水,出水水质好,水样澄清透明。在与同类絮凝剂对比实验中,效果优于PZSiC和PFSiC。

    2006年04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 ]
  •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麦芽生产废水

    王有志;鲍利;郭伟筠;

    根据麦芽生产废水污染物浓度高且含有较多难降解物质以及企业地处寒冷地区的特点,北方某企业采用以“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为主体的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并建成了麦芽工业废水处理站。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BOD5和SS分别为1 658.2~2 775.4mg/L、631.4~1 125.6 mg/L和146.8~230 mg/L的情况下,出水水质指标分别为COD 54.4~75.2 mg/L、BOD513.4~18 mg/L、SS 15~48.6 mg/L,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废水一级排放标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操作简单,运行稳定性高,能耗低,启动容易,出水水质好,适宜于处理麦芽工业废水,为麦芽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成功经验。

    2006年04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Zn~(2+)对铁氧化物吸附苄嘧磺隆的影响

    刘永红;岳霞丽;叶发兵;董元彦;

    研究2种人工合成的铁氧化物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bensulfuron-methyl,BSM)的吸附,以及Zn2+对供试样品吸附苄嘧磺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等方程对供试样品加入Zn2+后吸附BSM的数据进行了拟合,发现供试样品吸附苄嘧磺隆的等温曲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加入Zn2+后,铁氧化物吸附苄嘧磺隆的量较未加Zn2+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在苄嘧磺隆的平衡质量浓度较低(<4 mg/L)时,氧化物吸附苄嘧磺隆的量不随Zn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苄嘧磺隆的平衡质量浓度较高(>6mg/L)时,氧化物吸附苄嘧磺隆的量随Zn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Zn2+和苄嘧磺隆被吸附时存在竞争和协同交互作用的结果。

    2006年04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 ]
  • 复合式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

    杨慧敏;张奎;李建政;

    为研究复合式氧化沟对有机废水的处理效能,利用有效容积为120 L的模型反应器,研究了复合式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特性。结果表明,当HRT从55 h逐步变为10 h的过程中,复合式氧化沟对生活污水的COD及BOD5去除率分别可以保持在86%和92%以上,对NH4+-N的去除率也达到了83%左右。在HRT为20 h和25℃左右的室温条件下,即使COD、BOD5和NH4+-N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25.30~492.00 mg/L、56.26~249.44 mg/L和20.00~32.91 mg/L较大范围内波动,系统对它们的去除率都能保持在90%以上,使出水COD、BOD5和NH4+-N质量浓度分别维持在3.74~47.01 mg/L、0.93~11.45 mg/L和0.28~3.26 mg/L的范围,均达到国家要求的一级标准。因此,复合式氧化沟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且能较好地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稳定性好,去除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2006年04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 ]
  • 抗番茄青枯病复合菌剂的筛选构建及其防效

    谭兆赞;林捷;刘可星;廖宗文;

    通过土壤浸出液培养基和菌间相互拮抗试验,筛选并构建出由能拮抗土传病原菌的拮抗菌系和与之协同、快速繁殖的营养菌系组成的复合菌剂。复合菌剂在25~40℃,pH=6.0~8.0条件下生长良好。对番茄青枯病的平板拮抗试验的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病土及番茄青枯病株中的微生物均有明显拮抗作用。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施入复合菌剂,可延缓病土的青枯病发病时间8~19 d并减少发病株数2~3株,防效明显。

    2006年04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 ]
  • 新农药硫肟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子研究

    欧晓明;裴晖;王晓光;樊德方;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新农药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 d的培养时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硫肟醚的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80%(质量分数)时,其降解率达到最大(46.73%),然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反而下降。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增加。30℃时降解速率达到最大(47.83%),以后温度继续升高,其降解速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5~100 mg/kg的质量比范围内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其质量比的增加而提高;但当质量比继续增加时,硫肟醚的降解速率表现出下降趋势。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非灭菌与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8.106×10-3和1.63×10-3;半衰期分别为85.5 d和425.2 d。微生物对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具有显著的影响。

    2006年04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 ]
  • 改善太仓城区水环境原型调水实验研究及模型建立

    张刚;逄勇;崔广柏;

    为达到改善太仓城区水环境的目的,于2004年4月21日进行了调水实验。调水历时14 h,期间向城区调水21.8万m3。通过对监测点采样,得到水量、水质实测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符合太仓河网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分析了从长江引水对太仓城区水环境的改善程度。同时对不同引水方案情况下城区水环境改善效果,以及截污和清淤对水环境的影响做了分析。研究表明,引水只能短期改善水环境;要根治水环境,必须从源头抓起,进行截污。

    2006年04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 ]
  • 灰色聚类法对太湖地区农村地下水水质的评价

    沃飞;陈效民;吴华山;李学超;

    以太湖流域典型水稻种植地区—宜兴、常熟王庄和辛庄9月份农村地下水水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下水样的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硬度等常规项目,确定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为该地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因子。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农村地下水普遍受到了污染,仅有10%的地下水水质勉强达到III类水标准;80%的地下水达到IV类或劣IV类水标准;10%的地下水达V类水标准,已不适合饮用。地下水中的主要超标项目是铵态氮、亚硝态氮和高锰酸钾指数,其中铵态氮和亚硝态氮超标十分严重。宜兴地区铵态氮和亚硝态氮污染最严重;个别监测点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较高,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生活饮用水硝态氮质量浓度10 mg/L的上限。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砷和硒的含量较正常,但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2006年04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24 ]
  • 生态城市环境管理经济方法体系研究

    苏美蓉;徐琳瑜;杨志峰;

    针对生态城市的特征,根据整体最优的原则,通过政府、企业、公众的互动,整合了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资源费、激励机制、环保银行等经济方法,并与法律、行政、技术、教育等手段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城市环境管理经济方法体系。以厦门市九龙江流域生态补偿为案例,简要分析了该方法体系实施后的效益。结果表明,该方法体系的应用将产生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一步可实现生态城市的高效环境管理。

    2006年04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

    喻光明;魏雅丽;鲁迪;陶文星;张敏;王立国;

    为了降低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经济措施、社会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重点讨论了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生态措施,主要通过农地平整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农田灌排工程设计的生态学方法及生态边界设计等来实现。

    2006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48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12 ]
  • 池塘河蟹生态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吴伟;范立民;瞿建宏;何杰;吴婷婷;

    为了评判河蟹生态养殖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2004年4—11月对河蟹生态养殖池塘的水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监测。水源区的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表明水源区水质主要是富营养化和轻微的有机污染。在池塘生态养殖区中,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和总磷。生态养殖区水质虽有超标,但超标幅度明显低于水源区。调查同时发现,河蟹生态养殖区因栽有大量的水草,对氮磷的吸收比较充分,故生态养殖区的氮磷在养殖周期中的变化较水源区要小得多,叶绿素A的动态变化也证明了水草的生态意义。总体而言,生态养殖区的水质要明显优于水源区,基本上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3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河蟹生态养殖不会对外界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006年04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97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3S技术的危险废物污染事故预警系统

    李宇斌;王恩德;

    运用卫星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按国家、省、市、县4级模式,建立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预警系统。国家级预警系统主要对跨省界及跨国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应急处置,对省级应急事故处置进行指导;省级预警系统主要对跨市界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应急处置,并指导市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市级预警系统主要负责跨县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并指导县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县级预警系统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建立4级预警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级政府突出重点,集中解决本行政区域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从管理层面上在全国建立一个能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快速监测和应急处理,又能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警告的应急响应系统。以辽宁省辽河为案例,通过3S技术的综合运用,构建省级流域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预警系统方案,为政府应急决策提供快速服务。

    2006年04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7 ]
  • 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夏洁;高会旺;

    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物理亚模型为一维POM模式(Princeton Ocean Model),基于文献结果对垂直混合系数Kh和Km进行了调整;生态亚模型为ERSEM模式(Eu-ropean Regional Sea Ecosystem Model),主要考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底栖碎屑和营养盐(氮、磷、硅)等状态变量。模拟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出现一年双峰的态势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现象,春、秋季水华期间,表层叶绿素峰值分别为3.25 mg/m3和0.71 mg/m3。浮游动物和细菌在春季水华后表层出现峰值,分别为143.6 mg C/m3和23.55 mg C/m3。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均在5-11月呈现表层浓度低、底层浓度高的分布。通过计算碳通量可以看出,在春、夏季,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分别为58.944 g C.m-2.quarter-1和68.276 g C.m-2.quarter-1,高于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在冬季,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超过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浮游动物在冬季主要摄食细菌,占71%;春、夏季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可达67.5%。浮游植物对碳的释放主要是以DOC的形式,约占90%。

    2006年04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1 ]
  • 生态缺水条件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性分析

    贺涛;马巍;崔保山;

    生态用水和社会经济用水的竞争状况使得研究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安全状况、有效进行生态缺水条件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十分必要。从宏观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提出了构建流域主要指标为状态变量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化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系统安全性分析。以潮白河流域为例,构建了人口数量、人均GDP、生态系统指数以及生态用水比例为状态变量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化模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不加以调控,该流域将无法提供生态经济系统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提高生态用水比例、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和积极进行生态建设、控制水土流失的对策,为实现潮白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安全保障服务。

    2006年04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现状评价

    王志宏;李爱国;范良千;

    通过对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进行调查取样,测试分析了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用单因子评价和模糊数学方法对5种重金属(铜、铅、镉、锰、锌)测试结果进行评价,认为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中的主要污染重金属为铜、铅和镉,而锰和锌对土壤污染没有造成重大影响。对露天矿排土场重金属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了海州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壤环境状况。对氮、磷、钾及有机物质等的测试分析表明,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缺乏的营养元素主要为氮,在排土场土地复垦时应注意施加氮肥以提高肥效。

    2006年04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6 ]
  • 多目标优化方法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以唐山市为例

    张雪飞;程水源;郭秀锐;王海燕;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如何优化配置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已成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考虑不同水质和水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决策变量的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不同用水户的用水效益,采用工业、生活、环境和农业多目标优化的方法,按照决策者的不同意愿,给出不同的配置方案,即一系列非劣解集。通过调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中的函数对其进行求解,给出了5种不同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能够合理配置唐山市区内有限的水资源,使得该区域内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2006年04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0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7 ]
  • 氢化物诱致金属稳态裂纹扩展数学模型理论研究

    冯吉利;何满潮;刘赵淼;杨庆生;

    在温度和裂尖速度恒定、平面应变和小范围氢化物沉淀条件下,给出了考虑氢扩散、氢化物沉淀、非机械能量流和氢化物/固溶变形等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的数学模型。导出了应力态金属中氢固态溶解度解析表达式,可用于描述不同弹性性态及任意几何形状的氢化物,其中氢化物和金属相假设为具有完全各向异性的力学性态。研究表明,当接近氢化学平衡和临近应力强度因子阈值裂纹扩展时,静水应力平台在临近裂尖氢化物沉淀的区域产生。静水应力平台强烈依赖于远场氢浓度和温度,但几乎与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硬化特性无关。同一静水应力也在产生氢化物的裂尖后面出现。裂尖场附近的特性用于估计远场氢浓度阈值(而且发现低于此阈值时不会产生氢化物沉淀)和应力强度因子阈值。当归一化应力强度因子接近零时,临近应力强度因子阈值的裂尖场产生,它可由氢化物沉淀区域的常静水应力体现。随着归一化应力强度因子值的增加,裂纹扩展裂尖场从阶段I演化到阶段II,氢化物沉淀区域的实际尺寸减小并偏离平台水平,裂尖场附近的力学响应基本和金属中不充有氢的工况一致,此时裂尖场强烈依赖于远离裂尖场的氢浓度。

    2006年04期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模糊聚类关联分析法的煤与瓦斯突出程度分析

    桂祥友;郁钟铭;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样本集合进行分类,建立了不同突出程度的模糊模式。用关联分析确定待分析样本与模式的关联程度,以此预测预报样本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实例分析表明,与模糊聚类分类后、将模式与待预报样本组成新样本集合进行聚类分析并以此分类结果进行预报的方法相比,这种预报方法不仅可靠程度高,而且能定量描述待报样本与模式的亲和程度。

    2006年04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8 ]
  • 矿井火灾风险指数评价法

    张兴凯;

    矿井火灾风险评价是为了确定矿井火灾风险,以便制定针对性的矿井火灾防治措施。本文通过分析矿井火灾影响因素,建立了用可燃物、引火源、助燃剂和环境表示的矿井内某地点火灾可能性的评价指标,提出了火灾可能性分值与一般人们公认的事故发生频率的关系;在假设被超过人员致死浓度或致死温度烟流污染的井巷为危险井巷的条件下,建立了矿井某地点火灾死亡人数模型;将死亡人数作为火灾严重性评价指标,给出了用火灾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乘积表示的某地点火灾风险指数;井巷火灾风险指数等于该井巷内所有地点火灾风险指数之和,矿井火灾风险指数等于矿井内所有井巷火灾风险指数之和。本文建立的矿井火灾风险指数评价法是一种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评价矿井火灾风险,不仅可以给出矿井的火灾风险指数值,用于比较不同矿井的火灾风险,还可以明确矿井发生一次死亡人数不同的火灾频率。

    2006年04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2 ]
  • 温度分层环境下火灾烟气羽流上升高度公式分析

    方俊;疏学明;袁宏永;张永明;沈兆武;

    对小尺度空间温度分层环境下柴油有焰火及棉绳阴燃火烟气运动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分层环境下,烟气与环境空气温度差造成的浮力在某一高度消失并转为负值,致使烟气停止上升而向横向扩展。Morton积分公式低估了烟气羽流上升的最大高度,且在相同出口条件及分层环境下,柴油烟雾比棉绳烟雾下降趋势快,上升高度小,其原因在于积分公式中自相似卷吸及烟气为空气假设。引入烟气密度修正系数和自相似修正系数,对Morton公式进行了修正和讨论。

    2006年04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1 ]
  • 水喷淋对热烟气冷却效应的模拟计算

    张村峰;霍然;李元洲;

    分析了水喷淋液滴与热烟气传热传质的过程。采用场模拟方法对一系列假定的算例进行计算,探讨了水喷淋作用对热烟气的冷却效果。结果表明,水喷淋作用后烟气层的温度大大降低,烟气温度的变化受喷淋模式和喷头工作压力的影响。最后对水喷淋系统的设计给出了一些建议。

    2006年04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53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5 ]
  • 卫星遥感数据在林火排放模型中的应用

    田晓瑞;舒立福;王明玉;赵凤君;

    火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也是植被的一个主要干扰因子。利用精确卫星火产品对中国林火排放量进行量化计算,对于制定正确的减排战略具有参考意义。采用GBA2000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不同植被区的过火区分布情况。2000年中国林地上共有8 587个过火斑块,总面积为10 773 212 hm2,其中阔叶落叶林过火面积最大,为3 674 404 hm2;其次为阔叶常绿林,过火面积为1 141 402 hm2。林火排放计算模型采用各植被带平均生物量和燃烧系数估计火烧消耗的生物量和计算森林燃烧释放的温室气体量。我国2000年林火释放CO2688 Tg,CO和CH4分别为57 Tg和4 Tg。计算精度取决于森林火灾面积、土地类型图、燃烧效率和排放因子。由于采用的卫星火产品没有对中国区域进行精度评估,据此统计的森林过火区有误差。如果采用更精确的卫星遥感数据,将提高林火释放模型的计算精度。

    2006年04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7 ]
  • 卷烟厂通风空调系统中聚积物燃烧特性研究

    关军;李念平;李新华;龙娟;刘倩;

    选取某烟厂车间通风空调系统,分别对风管内表面及设备部件表面附着的聚积物进行实测与分析。通过对所采集样品的C、H、N、S等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自然状态下的着火点参数以及灰熔融性参数等的实验分析,得到了烟厂建筑的通风空调系统中聚积物的燃烧特性,为工业建筑火灾的预测评价及防排烟设计提供了参考。

    2006年04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示踪技术用于气体泄漏扩散模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邵辉;施志荣;朱其良;

    采用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安全综合实验模型平台,利用示踪技术(以CO2为示踪剂),模拟了有害气体瞬时泄漏扩散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了气体泄漏扩散过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初步确定了泄漏气体浓度与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到了2个定量评价指标:确定性系数R=0.991,相关系数r=0.995。研究表明,在实验室建立的试验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现实情况,模型仿真度较高,数据拟合效果较好。研究可为评价模型的相似性提供理论参考,对有害气体泄漏扩散事故应急救援、实施有效的现场控制,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2006年04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0 ]
  • 钙钛锆石和榍石基人造岩石固化铀的研究

    周冠南;周时光;滕元成;楚士晋;石正坤;康厚军;

    以天然锆英石(ZrSiO4)、CaCO3、TiO2和UO2(NO3)2.6H2O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包容铀(质量分数4.5%)的钙钛锆石和榍石基人造岩石固化体。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其矿相组成和微观结构。采用MMC-1静态浸泡法和γ射线辐照方法测定了其抗浸出性能和抗辐照性能。结果表明,制备钙钛锆石和榍石基固化体的最佳合成及烧结温度为1 290℃。所得固化体结构致密,有较好的抗浸出性和辐照稳定性。

    2006年04期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 ]
  • 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估系统研究——上海案例应用

    李莉;陈长虹;戴懿;黄成;景启国;潘汉生;黄海英;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将社会发展概念从单纯经济增长拓展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发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针对目前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环境压力和经济、交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经济-交通-环境间的压力与响应关系,建立了可用于“回顾过去、解析现状、瞻望未来”的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隶属函数对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Visual Basic 6.0及Of-fice的Access 2000,开发了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估系统,并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了研究。本系统的开发可为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状况评价及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2006年04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58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9 ]
  • 高速公路汽车追尾预警系统的开发研究

    王军雷;应世杰;李百川;

    对高速公路汽车追尾预警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把系统划分为主控单元、雷达测距单元、信息采集单元、显示-声光报警单元4个子系统。在分析汽车动力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安全距离模型,并对各子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通过模拟试验和实际装车实验,验证了系统所要求的各种性能,雷达测距准确,系统报警及时有效。

    2006年04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3 ]
  • 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分级指数法研究

    任常兴;吴宗之;

    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风险影响因素多,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大,定量风险评价比较复杂,至今没有统一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了有效预防危险品运输事故和进行快速风险评估,基于运输危险品本身特性和相关的风险影响因素探讨了运输危险品现实风险分级指数法。该方法由危险品风险分级指数、路线影响因素和安全措施补偿因子3部分构成。危险品风险分级指数由危险品加权平均风险等级和运输危险品量、泄漏点与居民区距离以及危险品扩散因子等级确定。危险品加权平均风险等级涉及其健康危害性、可燃性、化学反应活性以及特殊危险性(氧化性和与水反应性)等级的确定。路线影响因素包含运输道路特征、气象条件、交通状况和影响人员分布4类。安全措施补偿因子为车辆、设备、容器、包装因子,人员素质因子和安全管理因子3类。该方法可对运输危险品的潜在风险进行快速分级,有利于采取有效的安全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运输事故概率和沿线影响人员风险。

    2006年04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498 ] |[引用频次:110 ] |[阅读次数:18 ]
  • 苦味酸钾在电引火元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韦爱勇;王成端;肖正学;白红杰;

    目前使用的工业电雷管的发火可靠性和一致性普遍不理想,并带来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原因之一是采用KClO3-C-DDNP系列引火药剂制造电引火元件。为探讨将苦味酸钾作为电引火元件引火药剂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部分实验论证,对比分析了苦味酸钾引火药和DDNP引火药在热安定性、机械感度、生产和使用安全性、燃烧精度、发火可靠性和一致性、产品性能、制药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差别。结果表明,在电引火元件制造中,采用苦味酸钾作为引火药剂的主要组分,在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有利于提高电雷管的发火可靠性和一致性。

    2006年04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 ]
  • 面向突发事件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的集成结构

    余庄;董春桥;

    为了实现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提出了智能建筑突发事件的抽象模型、基本运算操作及优先权分配机制,并根据突发事件监控和管理的目标,提出了IBMS的“分布式虚拟应急中心”集成结构。

    2006年04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2006年5—6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黄平;李生才;

    统计了2006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279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48.03%,其次是矿业事故(27.60%)、其他事故(8.24%)、爆炸事故(6.45%)、毒物泄露和中毒(6.09%)、火灾(3.58%)。279起事故共死亡1 106人,伤1 043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5.30%、矿业事故32.37%、爆炸事故7.23%、其他事故6.78%、泄露中毒4.79%、火灾3.53%;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2.92%、矿业事故16.49%、爆炸事故9.88%、泄露中毒9.68%、其他事故6.52%、火灾4.51%。

    2006年04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 ]
  • 2006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王亚军;黄平;

    简要统计了2006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97起,包括沙尘天气18起,污染事件48起,地震13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22起,虫害12起,旱灾15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69起。对自然灾害进行了讨论。

    2006年04期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