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苯对球形红细菌的毒性效应研究

    王玉芬;张肇铭;胡筱敏;杨官娥;郭凌;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氯苯对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长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氯苯质量浓度达到80mg/L时,即可抑制球形红细菌的生长;当氯苯质量浓度增加到1000mg/L时,球形红细菌的生长被完全抑制。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随氯苯质量浓度增加而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的标准方法研究了氯苯对球形红细菌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氯苯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安全质量浓度(最低可见效应质量浓度LOEC)为40mg/L。抑制球形红细菌生长的96h-EC50为346.7mg/L。氯苯与球形红细菌的质量浓度-效应方程为y=11.1459-2.416x,R2=0.9897。对该质量浓度-效应方程进行χ2检验表明,结果符合精度要求,计算出的96h-EC50真实可靠。

    2007年0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 ]
  • 水稻籽粒镉积累模型

    刘影;黄耀;

    通过文献调研与分析,建立了水稻籽粒镉含量(CdR,mg/kg)与土壤全镉含量(CdT,mg/kg)、pH值及有机质含量(SOM,g/kg)关系的统计模型:CdR=0.560 exp[0.995log(CdT)-0.173 pH+0.018 SOM](决定系数R2=0.62,P<0.001,n=156)。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可用于水稻籽粒镉含量的估算。

    2007年01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 ]
  • 环境有机质对FeS—水体系中林丹脱氯转化的影响

    任明忠;许振成;方建德;刘相梅;

    采用批处理方法,评价几种典型的环境有机质对缺氧或无氧FeS—水体系中,林丹非生物脱氯转化动力学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反应介质条件下,林丹的非生物脱氯转化速率和产物的分布。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对林丹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转化速率为对照体系的18%;萘醌对林丹转化的速率及其产物分布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加入25mg/L胡敏酸可使林丹的转化速率提高1.29倍;加入2mmol/L2,2′-联吡啶明使林丹的转化速率提高2.2倍。研究表明,水生态环境中与FeS共存的有机物可能对有机氯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产生较大影响。

    2007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 有机磷农药对大蒜素含量的影响及其原因

    赵卫星;孙治强;张楠;高玉红;

    在不同浓度乐斯本、对硫磷灌根胁迫条件下,测定大蒜生长过程中大蒜素含量及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低浓度胁迫条件下,大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高浓度时,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大蒜素含量与两种农药使用浓度有明显的负剂量效应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5,乐斯本、对硫磷残留量分别在用药后5d、7d未检出。通过化学分析得知,有机磷农药与大蒜素或蒜氨酸(大蒜素的前身)间可能发生两种作用:1)有机磷农药水解成碱性,与蒜氨酸或蒜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2)蒜氨酸与有机磷农药分子中都有双键,两者间发生了双键聚合反应。研究结果为大蒜的安全生产及加速有机磷农药降解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 ]
  • 重庆丘陵山区石灰性黄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雷川;魏世强;

    采用静态暗箱—二氧化碳红外分析仪法研究了重庆丘陵山区石灰性黄壤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季节性动态变化特征,冬季较低,夏季较高,与地温的季节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土壤呼吸与地温之间呈指数关系,其中与5cm地温的相关性最好;不同土层、不同处理的Q10值不同,变化范围为1.67~2.69。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影响,表现为施肥土壤>未施肥处理,种植作物土壤>裸地;化肥使种植作物土壤的年平均呼吸速率增加70.8%,化肥、粪肥共同作用增加129%;与裸地相比,单种作物不施肥不能显著增加土壤CO2排放。裸地春、秋、冬季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呈直线关系,决定系数R2=0.414,P<0.01。在夏季,种植作物未施肥和施化肥处理两者也呈直线关系,R2分别为0.5361和0.4261(P<0.05),其他季节两者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2007年01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 滇池周边地区农田土壤硝酸盐迁移累积特征

    曹娜;张乃明;

    采用实地调查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地表水及土体中硝态氮迁移和累积的影响,旨在为减轻硝酸盐对滇池环境的威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流域内农田排水中氮污染负荷高、氮肥投入过量及灌水频繁是造成研究区内土壤硝酸盐淋洗污染地下水的主要原因;土壤中NO3-N累积量与氮肥施用量在生菜的苗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01=0.9687**,**表示极显著线性相关),而在结球期呈显著正相关(R0.05=0.887*,*表示显著线性相关);在生菜整个生育期里,NO3-N沿土壤剖面垂直迁移至土壤深层,导致下层土壤的NO3-N含量高于上层土壤;生菜在苗期NO3-N淋失量较大,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高;高施氮强度与低施氮强度相比,氮素更易流失;频繁灌溉促使NO3-N随水向深层土壤迁移累积。

    2007年01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 ]
  • 土壤对Pb污染的缓冲特性研究

    邓仕槐;武俊英;肖德林;周鹏;谢小驿;

    为了探讨Pb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及其对土壤污染的影响,用Pb、Cu、Cd和Zn模拟污染石灰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黄壤(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后,分析模拟污染土壤中Pb的有效量变化。利用缓冲性指标分析土壤抗铅污染的能力。结果表明,3种土壤对Pb的缓冲能力不同,由大到小顺序为:缓冲能力石灰性紫色土、黄壤和酸性紫色土。3种土壤对铅的缓冲能力随加入的单一污染物或复合污染物Pb、Cd、Cu、Zn的浓度增高而降低。

    2007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环境激素Pb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污染修复

    王新;贾永锋;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环境激素Pb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Pb在作物体内的积累特性及采用不同方法修复Pb污染土壤。研究结果表明,在PbCd复合污染条件下,Pb含量为300mg/kg时,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水稻的减产幅度为13.3%。Pb在水稻不同部位的吸收表明,根系积累的Pb量占植株总积累量的98.36%,茎叶积累量占1.52%,籽实积累量仅占0.117%;复合元素PbCd投加到土壤中,导致水稻籽实中的Pb含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共存的Cd促进了水稻籽实对Pb的吸收。经过石灰及石灰+CaMgP肥处理,可以降低土壤中Pb的活性;水稻根系可大量吸收土壤中的Pb,将根系从土壤中清除,即可达到污染修复的目的。

    2007年01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铀矿井排风口尾气对周边农田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预测

    李香梅;王汉青;周星火;李向阳;

    铀矿井尾气排风口周围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累积性污染不容忽视,但目前处于监测和积累数据阶段。在对指数平滑法综合应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某铀矿井排风口周边某一农田土壤中近10a的铀(238U)质量比监测数据建立了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土壤放射性铀(238U)污染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精度达75%以上。预测结果表明,采用指数平滑法建立土壤放射性污染预测模型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铀矿井排风口尾气对周边土壤的放射性累积性污染呈逐年递增趋势,迫切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2007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 ]
  • US/FeEDTA/H_2O_2协同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废水研究

    夏良树;傅仕福;王孟;邓昌爱;

    采用US/FeEDTA/H2O2体系协同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废水。探讨了初始pH值、H2O2质量浓度、FeEDTA质量浓度、超声波功率以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初始质量浓度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效果的影响及FeEDTA/H2O2和超声波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US/FeEDTA/H2O2体系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废水时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几何叠加。US/FeEDTA/H2O2体系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去除率比超声波与FeEDTA/H2O2体系的几何叠加的去除率高出约60%。在pH=9、H2O2质量浓度250kg/L、FeEDTA质量浓度100mg/L、超声波功率600W的条件下,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溶液降解2h,其去除率在99%以上。

    2007年0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高级催化氧化法降解4BS模拟染料废水

    乔世俊;赵爱平;徐小莲;赵慧宏;张政民;温飞;乔明;

    用煤灰渣加入活性组分复合成催化剂、H2O2作为氧化剂的高级催化氧化法降解4BS模拟染料废水。结果表明,高级催化氧化法可以有效降解4BS。当pH=4、H2O2投加量为0.46mL/L、反应100min时,脱色率达98%,同时COD去除率可达83%以上。催化剂运转时间累计达到500h,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保持为98%和83%,未发现有活性下降现象。本研究为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2007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翅碱蓬对石油烃污染的海岸带修复的初步研究

    许崇彦;刘宪斌;刘占广;王娟;姜中鹏;曹佳莲;

    研究了翅碱蓬对石油烃污染的天津渤海湾河口海岸带的修复效果。通过野外种植翅碱蓬试验,监测土壤中石油烃的质量比发现,翅碱蓬能使盐碱土壤中的石油烃质量比下降,种植翅碱蓬的盐碱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比无翅碱蓬对照的盐碱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高21.7%~37.9%。翅碱蓬生长情况良好,试验区植被得到恢复,覆盖率达到60%以上。结果表明,翅碱蓬对石油烃污染的盐碱土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2007年0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14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18 ]
  • 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及应用

    潘晶;孙铁珩;李海波;

    介绍了一种基于生态工程技术的低费用、低能耗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生物—地下渗滤)。分析了2003—2005年该系统氮、磷去除效果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NH4+-N的去除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每年7—9月去除效果最好,12月和1—3月去除效果最差;温度对磷的去除影响很小;COD、SS、TP、细菌总数、NH4+-N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2%±1.4%、86.8%±1.8%、88.2%±3.4%、98.3%±0.1%、62.8%±3.2%,出水水质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和沈阳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标准,处理效果稳定。

    2007年01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 ]
  • UniTank工艺流程溶解氧浓度动态分析

    董姗燕;汪喜生;彭争梁;王文佳;许洲;姚重华;

    利用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2D建立了上海石洞口污水处理厂UniTank工艺流程的仿真模型,根据该仿真模型,分析了曝气强度和排泥速率对溶解氧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流程各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具有非稳态特征,溶解氧浓度与曝气强度及排泥速率有关。曝气强度越大,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越高;中池曝气强度的变化,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边池的溶解氧浓度。增加排泥速率,会降低反应器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的浓度,并增大边池的溶解氧浓度。本研究结果对UniTank工艺溶解氧浓度的合理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 ]
  • 三相流化床中人苍白杆菌与硝化菌对苯胺废水的共基质降解

    陈梓剑;韦朝海;吴锦华;吴海珍;李莉;吴超飞;

    将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降解苯胺的过程与硝化反应相结合,在三重环流三相流化床中实现共基质降解,充分降低废水中的苯胺和苯胺降解过程中产生的NH4+-N。以自行研制的聚氨酯填料为载体,研究了流化床内苯胺、DO以及NaHCO3等对该共基质降解过程的影响。挂膜过程中苯胺质量浓度下降和NH4+质量浓度上升,证明了此过程中人苍白杆菌生物膜优先形成,而且NH4+质量浓度先增后降反映了人苍白杆菌生物膜的形成为硝化菌生物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通过苯胺对硝化菌的抑制性实验发现,苯胺质量浓度从100mg/L下降到4mg/L的过程中,其对硝化菌的抑制作用由强变弱。当苯胺质量浓度小于4mg/L时,对硝化菌无抑制作用。其中亚硝化细菌比硝化细菌活性恢复更快,表明硝化菌比亚硝化菌对苯胺的毒性抑制更为敏感。流化床高效的传氧能力可以改善硝化细菌摄O2的条件。DO2~3mg/L,pH=7.5~8.5及适当的NaHCO3添加量是苯胺与NH4+-N共基质降解的适合条件。此条件下进水COD和苯胺质量浓度分别为540mg/L及210mg/L左右时,出水能够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2007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绿色阻垢剂聚天冬氨酸的液相优化制备

    荆国林;赵海;王晓玉;

    在分析国外多种合成聚天冬氨酸(PASP)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马来酸酐与氨水进行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聚天冬氨酸,并对产物的阻垢率、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生物降解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采用静态阻垢法评价产物的阻垢率;采用极限黏度法测定聚琥珀酰亚氨的聚合度,然后计算PASP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摇床法通过对比降解前后的COD检测PASP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分别对原料的物质的量配比、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进行了单一条件的筛选。经实验确定的合成PASP的最佳条件是:原料物质的量配比1∶1.1,聚合温度160℃,聚合时间1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PASP阻垢率超过95%,生物降解性能达到70%。

    2007年01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北京市交通扬尘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许艳玲;程水源;陈东升;赵秀勇;郭秀锐;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ARPS与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CMAQ的耦合模式,模拟2002年4个季节代表月份(1月、4月、8月和10月)北京市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耦合模式有很好的可靠性。设计了2种污染源情景方案,分析了北京市2002年4个季节代表月份交通扬尘对市区大气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代表月中,交通扬尘对北京市PM10的逐时贡献率波动较大,最高可达33%,最低为3%;交通扬尘对北京市大气PM10影响显著,4个月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6.73%、12.92%、18.56%和18.17%,平均贡献浓度分别为27.61μg/m3、32.80μg/m3、25.20μg/m3和24.40μg/m3。此外,依据模拟结果,结合交通扬尘污染特征与治理现状,提出了北京市交通扬尘的初步治理方案。

    2007年01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01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25 ]
  • 铁炭微电解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

    乔瑞平;孙承林;于永辉;刘强;薛文平;

    采用铁炭微电解法对制浆造纸工业中生化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考察了废水的初始pH值、反应时间、铸铁屑、活性炭以及H2O2投加量对微电解反应效果的影响。得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溶液初始pH值为3.0、活性炭投加量8.0g/L、铸铁屑40.0g/L、H2O27.17mmol/L以及反应时间60min。适量H2O2的加入对铁炭微电解反应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可使CODCr的去除率增加13.71%。强化微电解反应后再采用8.0g/L的Ca(OH)2混凝处理,总CODCr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5%和95%。以强化的铁炭微电解与Ca(OH)2混凝联用深度处理后,水质可以达到国家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GB3544—2001)。

    2007年0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59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11 ]
  • 石墨粉末润湿特性及其表面自由能的研究

    玉亚;石辉;

    利用毛细上升法测定了去离子水对石墨粉末的接触角,分析温度对石墨粉末润湿性的影响,并测算了石墨粉末的表面自由能,对将石墨用作净水滤料有指导作用。在20~40℃温度范围内接触角变化不大,平均为84.11°。其主要原因是表面张力σ和黏度η随温度变化对接触角的影响相反,综合作用结果导致接触角随温度变化不大。石墨粉末表面色散自由能为21.8mJ.m-2,极性自由能为1.8mJ.m-2,总的表面自由能约为23.6mJ.m-2,以色散自由能为主。这是去离子水能够湿润石墨粉末,但湿润性相对较差的一个原因。可知极性流体对石墨粉末的润湿性比较差。

    2007年0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 ]
  • 厌氧微生物组建技术在重革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实践

    张静;刘德启;李刚;周恩红;

    利用厌氧微生物组建技术对重革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工程改造试验。探讨了组建厌氧与好氧微生物的比例、进水水质、进水浓度等因素对改造后系统脱氮、去除COD等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在好氧与厌氧微生物质量比为2∶1,进水水质C/N大于4.0时,组建厌氧微生物的新系统对氨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2%和2.1%以上,对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70.6%和6.4%,并且新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大大增强,出水水质稳定并达到了综合废水一级排放标准。对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7年01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新型微电解-生物强化技术

    郎咸明;师晓春;汪国刚;

    根据辽宁某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新型微电解-生物强化技术对硝基苯废水进行中试研究。处理后,硝基苯类物污染物全部转化,苯胺类污染物去除率达95%以上,COD66mg/L,苯胺0.4mg/L。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根据废水酸性水质,研发了新型微电解设备。该设备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良好,克服了以往微电解设备经常出现的堵塞和板结现象。

    2007年01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5 ]
  • 西安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刘颐亭;邓顺熙;潘华;

    对西安市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13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研究表明,西安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PAHs污染严重,各采样点13种PAHs总浓度(∑PAHs)为121.61~302.25ng/m3,平均浓度为188.44ng/m3,其中强致癌的苯并[a]芘(BaP)平均浓度为12.63ng/m3;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PAHs和BaP的浓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AHs浓度依次为:交通繁忙区>学生公寓(燃煤排放明显)>农业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商业区>校园,BaP浓度:交通稠密区>农业开发区>环工学院(学校教师的停车场)>商业区>学生公寓>高新产业开发区;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中高环PAHs含量占优势,不同环数PAHs占总量的比例顺序为4环(38.64%)>5环(25.17%)>6环(18.83%)>3环(10.25%)。

    2007年0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5 ]
  • 应用多维多箱与高斯复合模型研究大气环境容量

    吴丽芳;程水源;陈东升;王海燕;郭秀锐;

    根据北京市自然环境、污染气象特征、大气环境过程及区域污染源分布等信息,建立了用于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的多维多箱与高斯模型结合的复合模型,结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计算了不同达标率下北京市的大气PM10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模型综合考虑了各类影响因素,预测大气环境质量时产生的相对误差较小,能有效地应用于城市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2007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煤矿区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组成与分布

    杨策;钟宁宁;陈党义;王娟;彭新改;

    采集23个石龙区地表水样和地下水样,用色谱-质谱技术鉴定不同水体中二-七环芳烃化合物,检出了14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简称PAHs),即萘、菲、蒽、芴、芘、苯并[a]蒽、荧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地表水样中多环芳烃含量为0.068~8.377μg/L,地下水样中优控多环芳烃含量为0.043~0.47μg/L;三、四环芳烃化合物含量普遍较高,且三环芳烃中菲含量最高,四环芳烃中荧蒽和芘含量普遍较高。应用甲基菲指数(MPI1)、甲基菲与菲比值(MP/P)、荧蒽与芘比值(FL/PY)和“三芴”系列的组成特征等标志物参数进行分析,得出煤及其不完全燃烧对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贡献较大。

    2007年01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接种不同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ASBR反应器研究

    朱静平;胡勇有;谢磊;

    采用ASBR反应器,分别以好氧硝化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为种泥,通过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指标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污泥颜色的观察,研究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的可行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均可成功启动;采用好氧硝化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耗时142d,启动前后污泥颜色变化不大,亚硝酸盐氮浓度超过20mmol/L会对厌氧氨氧化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厌氧颗粒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耗时249d,启动前后污泥颜色变化很大,从黑色逐渐变为砖红色,亚硝酸盐氮浓度超过13.4mmol/L会对厌氧氨氧化产生抑制作用;分别用以上2种污泥启动的厌氧氨氧化ASBR反应器中占优势地位的厌氧氨氧化菌不同。

    2007年01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8 ]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融特性的分析

    胡建杭;王华;吴桢芬;赵鹏;

    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融过程中CaO、SiO2、Al2O3等主要成分以及实验气氛对熔融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灰渣中CaO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灰渣的酸碱度和灰渣的熔点。当CaO的质量分数占灰渣总量的33%左右,灰渣的熔融温度最低;而灰渣中总碱性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低于48%时,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点随碱性氧化物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而当碱性氧化物质量分数大于48%时,碱性氧化物对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点的影响则相反。以SiO2、Al2O3等氧化物为代表的酸性氧化物,其含量在生活垃圾焚烧灰渣中已经饱和,硅铝氧化物的添加,则会升高灰渣的熔点。为了降低灰渣的熔点,应将灰渣的酸碱度控制在1左右,并在弱还原性的气氛下进行熔融处理。熔融处理后的熔渣因具有性能稳定,重金属浸出量低,几乎不含有二英类毒性有机物,完全可以直接成为可利用再生资源。

    2007年01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0 ]
  • 生物除铁除锰滤层营养条件的研究

    杨宏;贾运智;杨佳丽;张杰;

    采用模拟生物除铁除锰滤柱,通过测定整个生物滤层对铁、锰的去除效果考察了营养物质对生物滤层综合生化能力的影响,从而探求了生物滤层对铁、碳、氮等营养元素的需求。结果表明,成熟滤层内的铁、锰氧化细菌对进水铁的营养需求极低(0.04mg/L)。成熟滤层对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而无机碳减少量相对较大,大约有3~4mg/L,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即可保证滤层对碳的需求。成熟滤层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但这种转化实际上并没有使水中氮的总量减少,只是氮的形态发生了转化;而滤柱内氮的减少是被生物体利用的结果。极低的氮素含量即可保证成熟生物滤层对氮素的需求。这表明极低的营养条件即可满足铁、锰氧化细菌的正常生理代谢,铁、锰氧化细菌可以在贫营养环境下生存。结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而得出地下水生物除铁除锰技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推广使用。

    2007年0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8 ]
  • 内蒙古生态建设状况综合评价与分析

    甄江红;赵高云;刘果厚;

    依据国家林业局提出的评估生态建设状况的量化方法,结合内蒙古生态建设的现状,选取了森林、荒漠、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湿地、草原、农田、城市生态状况等8项指标来判断内蒙古的生态建设状况。在运用专家打分法和生态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和计算其生态综合指数的基础上,对自治区近5a的生态建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内蒙古生态综合指数经计算为1.05,表明自治区的生态建设形势和全国一样,处于生态治理与生态破坏的相持阶段,且其判断指标大多处于相持状态,有的已处于治理大于破坏阶段。

    2007年01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 ]
  • 福建省近1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洪滔;吴承祯;范海兰;宋萍;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1995年、2000年和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将福建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纳入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福建省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0.3403hm2、2000年的0.4436hm2上升到2004年的0.7202hm2。这说明福建省在近10年的发展中,生产、生活强度大幅度增加,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维持现状将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提高科技与农林业结合水平,大力提倡节约型生活及消费方式,减少生态赤字,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2007年01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02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1 ]
  • 发光细菌法中双层管水样色度修正法的改进

    瞿璟琰;卢湘岳;

    应用同心圆双层检测玻管分离水样色度和毒性对菌体发光的影响,并改用食用色素配制有色无毒的溶液作为对照,评估了该方法的系统偏差。结果表明,用双层管检测色度引起的附加抑光读数与用单层管的相比,偏差为35.6%±0.1%。据此建立校正方程,并设置阳性对照进行可靠性检验,得到的水样毒性与实际毒性之间的误差小于5%。用该方法检测活性黑KN-B溶液的急性毒性,在排除了色度干扰后,测得活性黑KN-B的EC50为224.3mg/L。改进了先前的双层管法,确定了用两种检测管测得结果间的偏差,并建立了校正方程。

    2007年01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Tenax富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12种氯苯类化合物

    杨丽莉;母应锋;胡恩宇;纪英;

    建立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分离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12种氯苯类有机污染物的方法。采集10L空气样品,用Tenax吸附管富集氯苯类化合物,石油醚淋洗解析,DB-23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空气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氯苯20μg/m3,二氯苯0.5~0.8μg/m3,三氯苯0.08~0.1μg/m3,四氯苯0.03~0.05μg/m3,五氯苯、六氯苯0.01μg/m3。在空白试验中,回收率为90.7%~100.6%,相对标准偏差低于7.16%(n=5)。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合环境空气中12种氯苯类化合物的痕量测定。

    2007年01期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9 ]
  • 制浆废液中有机物资源利用研究

    陈学榕;黄彪;高雨;戴达松;

    将马尾松KP法制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的浓缩液与甲醛羟甲基化反应的产物,用三聚氰胺树脂进行接枝,制备出一种用于纸浆内添加的新型纸张增强剂。研究了羟甲基化和接枝反应的条件对纸张增强剂的性能及其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出反应条件。同时应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考察了纸张增强剂合成机理,证实了改性制浆废液中已经引入了羟甲基,羟甲基化制浆废液与三聚氰胺树脂之间已发生了缩合反应。结果表明,最佳羟甲基化反应条件为:制浆废液质量分数为50%,制浆废液与甲醛的质量比1∶0.2,温度70℃,时间2.5h,pH值为11。最佳接枝工艺条件为:改性制浆废液质量分数为40%,三聚氰胺用量为改性制浆废液质量的20%,引发剂用量为三聚氰胺质量的5%,接枝反应温度70℃,接枝聚合的pH值为11。在以上条件下,增强剂用量为绝干纸浆的5%时,可使干纸断裂长提高28%,湿纸断裂长达干纸的24%。同时,制浆废液纸张增强剂颜色较深,更适用于对白度要求不高的本色浆产品。

    2007年01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不同污泥肥料对水稻和大豆的肥效实验研究

    林代炎;杨菁;叶美锋;林琰;翁伯琦;

    为探讨城市生活污泥农用效果,以莆田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鲜污泥为材料,制成干污泥、有机肥及生物肥等3种不同有机肥料品种,将这3种肥料在水稻、大豆上进行肥效盆栽试验,测定作物产量,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其土壤N、P、K养分供应能力及作物对N、P、K养分的吸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污泥作为肥料施用能提高土壤速效N、P、K养分供应水平和水稻、大豆对N、P、K的吸收量,并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3种污泥肥料品种的供肥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生物肥、有机肥、干污泥;并就污泥农用资源化提出看法。

    2007年01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5 ]
  • 化学放热系统热爆炸临界值的随机性

    王鹏;杜志明;

    提出了化学放热系统热爆炸临界值的随机性问题,并定义了化学放热系统的热安全度和可靠度。将LambertW函数计算出的化学放热系统临界环境温度和系统实际所处环境温度均看作随机变量,假定化学放热系统临界环境温度服从正态分布,应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计算化学放热系统的热爆炸概率值。化学放热系统热爆炸概率值的计算使热爆炸理论的研究从确定性理论向随机性理论发展。

    2007年01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气味探测技术的矿井输送机胶带火灾监测

    潘科;秦华礼;郑晓云;石剑云;

    将气味探测技术应用于矿井输送机胶带火灾监测,以较早、准确地探测胶带火灾。煤、橡胶、机油是煤矿井下引发胶带火灾的3种主要可燃物质,气味传感器对这3种物质的受热响应实验表明,气味传感器可以在相对于火灾发生时较低的温度下监测到煤(50℃)、橡胶(65℃)、机油(110℃)受热产生的气味,并以不同温度下传感器的输出变化值(即巷道的气味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火灾。研究了气味传感器在井下的布置方式,认为气味传感器宜布置在气味浓度较高的混合浓度区,并通过相似理论模拟得出其间距L。

    2007年01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燃油惰气发生器燃烧室气雾两相流场数值模拟

    杜扬;陈思维;张东生;

    以新型燃油惰气发生器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对气相采用重整化群(renormalizationgroup,RNG)k-ε双方程模型,对颗粒相采用随机颗粒轨道模型,考虑气雾两相间的耦合作用,采用二阶迎风差分和SIMPLE算法,数值模拟燃烧室内的气雾两相三维流场,得到了燃烧室内空气—油雾两相流动动力学特性,比较分析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旋流射流、壁面圆孔射流及燃烧室特殊几何结构的共同作用下,燃烧室内充满旋流,同时存在多个回流区,油气掺混剧烈而充分,有助于燃料点火、稳定火焰和提高燃烧效率。本文结果有助于燃油惰气发生器燃烧室燃烧性能的分析及结构与工艺参数的优化。

    2007年01期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层自燃预测

    胡英俊;邹德蕴;朱丕凯;段伟;

    在全面分析影响煤层自燃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层自燃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某煤田的多个煤层样本进行了训练和预测,网络经过10次训练后,误差达到设定的最小值,6次预测测试中最大误差仅为0.0278,最小的为0.0001。研究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预测煤层自燃的实际应用。

    2007年01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 ]
  • 氢氧爆轰电离模型研究

    王心亮;叶丹;顾璠;

    提出了利用氢能的脉冲爆轰波磁流体发电的设想,发电系统可以解决一般磁流体发电中的高温耐热材料问题和排渣问题。对脉冲爆轰磁流体发电中的核心参数——爆轰产物的电导率进行了理论研究。应用稳态爆轰的ZND理论和局部热力学平衡的热电离理论建立了爆轰产物电导率的计算模型,计算了不同初始压力下当量氢氧混合气体的爆轰电导率。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同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爆轰温度与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比对爆轰产物电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爆轰产物的平衡电导率主要由爆轰温度决定,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比在接近当量比的时候可以取得最大爆轰电导率,混合气体初始压力对爆轰电导率影响不大,当量氢氧混合气体的爆轰电导率在10-3~10-1S/m范围内。

    2007年01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鼓风机叶轮快速断裂的检测及失效分析

    张亦良;朱蕴卿;张振海;

    针对焦化厂鼓风机叶轮运行近15d后产生穿透性裂纹、并延伸至叶轮半径2/3处的严重断裂事故,采用具有早期缺陷诊断功能的金属磁记忆新技术及其他多种手段,从宏观力学及微观机理角度对其进行综合性能评定及失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轮材料强度、韧性均过低,且韧性指标分散性大、同类型试样的韧性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3倍多;金相组织晶粒粗大,断口表现为脆性开裂。沿叶轮的断裂与非断裂面分别进行磁记忆扫描,磁场强度分析表明,断裂面内存在两处具有明显应力集中的危险源。分析表明,锻造及锻后热处理不良造成了快速疲劳断裂。最后,结合5年中3次叶轮断裂事故,对失效原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2007年01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 ]
  • 建筑物通道内火灾烟气运动的数值模拟

    张鹏;张健;彭磊;

    发生在各种长通道内的建筑火灾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此类火灾烟气运动的特点,对于发展火灾烟气控制技术,减少烟气对人员的伤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场模拟方法,对有自然通风的建筑物通道内的火灾烟气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得到的通道内烟气温度的分层分布与实验数据基本相符合,烟气对环境空气卷吸量的计算值也与已有经验关系式的结果相一致。利用数值模拟还研究了释热率对通道内火灾烟气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释热率的增大对通道上层热烟气的温度和速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导致火灾的危害性变大。

    2007年01期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施工安全的工程保险模式研究

    赖纯莹;张飞涟;张玉娟;

    分析了我国的建筑安全现状,提出加强工程保险的必要性。通过“建筑施工单位与保险公司是否投保与承保”的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有必要实施强制性保险。通过“保险公司是否介入施工安全管理”的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保险公司介入施工安全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控制的一个有效手段。最后就工程保险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2007年01期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 ]
  • 大型商场营业厅设计疏散人数指标体系研究

    李钰;焦涛;

    针对大型商场营业厅设计疏散人数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设计疏散人数指标体系的安全保证率理念,论证了大型商场营业厅设计疏散人数取双休日(而不取黄金周)人数指标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了大型商场营业厅疏散人数指标体系,进一步减少了以此为根据设计的楼梯间宽度,为修编《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2007年01期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组织因素的航空安全评价与分析

    王永刚;张朋鹏;

    基于组织因素,从事故类型出发寻找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得出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确定机组、天气、公司管理是事故链中居于前3位的因素。对机组提出采用“PACE进谏法”和建立人为失误数据库进行训练等建议;针对天气提出改进气象装备,尽早预测并采取措施等建议;对公司管理提出借鉴瑞典航空公司的事前评估、自愿报告免责制度以及安全旁听制度等建议。

    2007年01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90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3 ]
  • 危险品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

    周家红;许开立;修世军;

    阐述了建立危险品物流系统指标体系的原则,分析了危险品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与一般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一般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别。从物流系统各环节出发,根据“两类危险源”理论,选取能全面反映系统特性的指标,建立了危险品物流系统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将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危险品物流系统的危险性评价中,提出了危险等级的划分方法。由差异度i的不同取值,计算出联系数μ的取值范围。根据集对势可以分析出系统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为管理者查找事故隐患,采取预防措施指明方向。通过实例证明,该理论适合于危险性评价。为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制定相关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9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6 ]
  • 2006年11—12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黄平;李生才;

    统计了2006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284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49.65%,其次是矿业事故(22.89%)、爆炸事故(10.21%)、其他事故(10.21%)、毒物泄露和中毒(3.52%)、火灾(3.52%)。284起事故共死亡1124人,伤835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1.81%、矿业事故35.41%、其他事故7.74%、爆炸事故7.47%、火灾4.63%、泄露中毒2.94%;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2.75%、矿业事故13.53%、爆炸事故11.86%、其他事故8.38%、火灾2.40%、泄露中毒1.08%。

    2007年01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 ]
  • 2006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王亚军;黄平;

    简要统计了2006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57起,包括污染事件35起,地震7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起,旱灾5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7起。对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进行了讨论。

    2007年01期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