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振德;冯明祥;袁玉伟;陈元林;连之新;
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毒死蜱和百菌清在菠菜生产中的残留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菠菜体内的降解速度有很大差异,其残留量随用药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叶面喷洒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3.95d和4.61d,氯氰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5.03d和5.88d,氰戊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5.26d和7.22d,百菌清的半衰期分别为2.63d和3.39d。在试验的4种农药中,氰戊菊酯的半衰期最长,百菌清的半衰期最短。因此,在菠菜生产中使用农药时,应充分考虑所用农药的半衰期,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确保生产的菠菜达到无公害菠菜的质量标准要求。
2007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8 ] - 史清毅;汝少国;邴欣;
采用静态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用1.0mg/L久效磷暴露孔雀鱼40d,统计孔雀鱼的繁殖情况,同时每隔10d取精巢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研究了久效磷对雄性孔雀鱼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L久效磷暴露的雌鱼繁殖次数、产仔鱼数量以及仔鱼存活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雄鱼体色逐渐变浅,由鲜艳的橘红色转变为黯淡的橘黄色。精巢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对精母细胞和谢尔托立氏细胞的影响,并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精巢组织损伤逐渐加剧。精母细胞出现核膜溶解、染色质溢出现象;基膜部分溶解、局部融合的精小囊数量增多;部分小囊里的精子细胞发育出现不同步现象;精巢的精小囊数量逐渐减少;精巢出现多个空泡;输精小管基膜溶解。谢尔托立氏细胞出现提前膨大并大量增生,局部解体的精子束数量增多,游离精子现象加剧。久效磷对精巢结构的损伤,抑制了精巢内的正常精子发生过程,降低了精子的密度和数量,导致孔雀鱼繁殖次数和仔鱼数量减少。
2007年03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 ] - 崔丽;王业;胡筱敏;陈思;李健佳;
利用单因子实验和部分因子实验对实验室保藏的产絮凝剂菌种C3的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C3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C3的絮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3菌产MBFC3的最适培养基为:蔗糖1.0g,(NH4)2SO40.24g,FeSO40.10g,KH2PO40.40g,MgSO40.01g,NaCl0.02g,蒸馏水100mL,pH值自然。在此培养条件下,C3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C3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到99.1%。实验中还发现,培养基中(NH4)2SO4和NaCl的用量是影响MBFC3絮凝效果的显著因素。
2007年03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5 ] - 李慧敏;李玉华;武佃卫;杨忠山;吴玉梅;杜桂森;
通过藻类增长潜力(AGP)实验,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对2种淡水浮游藻类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Cu2+质量浓度为0.001~0.100mg.L-1时,能促进斜生栅藻增殖;Cu2+质量浓度为1.000~100.000mg.L-1时,对斜生栅藻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当Cu2+质量浓度为0.001~0.010mg.L-1时,会促进鱼腥藻增殖;Cu2+质量浓度为0.100~100.000mg.L-1时,会对鱼腥藻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当Cu2+浓度为0.001~0.100mg.L-1时,斜生栅藻和鱼腥藻细胞经过2d的调整期,从生理上适应了新环境并进入对数增长期;Cu2+浓度达到1.000mg.L-1时则需经4d的调整期才能进入对数增长期,到14d时2种藻细胞的密度仍在增加。对栅藻和鱼腥藻细胞密度的平均比增长率比较显示,斜生栅藻对Cu2+毒性效应的耐受力大于鱼腥藻。结果表明,在淡水水体中,微量的Cu2+有利于浮游藻类增殖,能够增进水体的富营养程度;Cu2+浓度超过1.000mg.L-1时对浮游藻类的繁殖与生长有抑制或毒害作用;过量的Cu2+还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破坏与水源的污染。因此,在使用硫酸铜杀藻时应注意其用量与使用次数可能会对水体造成的影响。
2007年03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9 ] - 李丹;何苗;胡秀华;施汉昌;
轮状病毒是重要的水介传播病原体,其感染性强,稳定性高,是水环境中危害严重的病原微生物,快速、准确地检测水环境中的轮状病毒对于控制疾病爆发和保障水质公共卫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系统介绍了水环境中病毒浓集方法、核酸提取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综述了水中轮状病毒浓集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检测水环境中轮状病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007年03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 ] - 高强;邓灵福;郑永良;熊丽;罗勤;肖文精;刘德立;
从湖北仙桃农药厂附近长期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甲基对硫磷降解菌HS-MP12,该菌能利用甲基对硫磷(MP)和对硝基苯酚(PNP)作为唯一的碳源、氮源生长。在24h内,HS-MP12对起始质量浓度为500mg/L和200mg/L的MP降解率分别为86.8%和95.7%,对起始质量浓度为200mg/L的PNP的降解率为92.3%,测定条件为:pH值6,温度30℃。HS-MP12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HS-MP12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实验结果表明,HS-MP12在降解MP时,没有代谢中间产物对硝基苯酚的积累,推测可能存在不同的降解途径。
2007年03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4 ]
- 潘晶;陈永强;索艳丽;陶思源;孙铁珩;
研究了不同初始pH值、浊度与常见阴离子浓度等水质条件对UV/H2O2工艺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去离子水和自来水中DMP的降解速率。结果表明,UV/H2O2对DMP的光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不同水质条件对降解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酸性条件较碱性条件更有利于DMP降解;水的浊度大于7NTU时,光降解速率常数迅速下降;NO3-、Cl-、HCO3-等阴离子对DMP降解有抑制作用,且随离子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3种离子对DMP光降解的抑制程度顺序为HCO3->NO3->Cl-。在5个30W低压汞灯照射下,当H2O2的浓度为20mg.L-1时,DMP在去离子水和自来水中光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428min-1和0.0315min-1,自来水中的光降解速率常数较去离子水中的低,这可能是水中多种离子影响的结果。
2007年03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 ] - 胡荣章;龚辉;刘罡;刘红年;蒋维楣;
采用大气边界层模式和随机游动扩散模式相连接的模拟方法,对上海市拟建的交通隧道排气口附近街道建筑物区域的气流分布和废气排放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设计了6种方案,并按不同的废气排放形式,分别分析了街区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建筑物存在的情况下,排风口造成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最高值会很大,可达0.44mg/m3,若换成排风塔,则为0.13mg/m3;没有建筑物的情况下,由排风口和排风塔造成的地面污染物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11mg/m3,0.4mg/m3。当风速增大,质量浓度会降低,最大值分别从0.44mg/m3降为0.2mg/m3,和从0.13mg/m3降为0.1mg/m3。分析表明,建筑物附近的气流特征对污染物扩散会起引导作用:垂直方向上,导致污染物从高空被带入地面;水平方向上,使得污染物在下风向堆积;当风速增大时,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值降低。同时研究表明,对排风塔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是水平方向的气流结构,而对排风口的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其附近建筑物的背风侧的气流下洗效应和水平流场,因此建筑物背风侧有可能成为重污染区。
2007年03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 ] - 刘玲;张金良;姜凡晓;
概述了1994—2006年国内外对我国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干预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了改炉改灶、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社会动员等4项干预措施。其中,使用改良炉灶和清洁能源可直接而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与社会动员通过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目的,这些措施在我国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干预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结合我国各地实际,采用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农村室内空气污染。
2007年03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 ] - 张毅;王伟;朱伟;田炯;唐秋萍;陈泽智;
通过单一混凝剂的筛选与混凝剂间的复合方法,配制了FeSO4MgSO4Ca(OH)2PAM复合混凝剂。采用该混凝剂对CODCr值为288.3mg/L、色度为25000倍的模拟酸性大红GR染料废水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各药剂投加次序、搅拌与沉降时间以及投加方式等,确定了取得最佳处理效果时的优化操作条件为FeSO4MgSO4Ca(OH)2PAM配比(质量比)=100∶200∶150∶(0.047~0.093),pH=9.5~10.0。试验结果为CODCr去除率最高可达85.3%,当复合混凝剂投加量为1.5~2.25g/L时,脱色率最高可达97.5%,其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混凝剂;当脱色率达90%时,药剂成本为1.12元/T废水,结果表明,该复合方案从成本和处理效果方面考虑均是可行的。
2007年03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0 ] - 焦新亭;李晓东;刘国文;陈全虎;
碳纳米管的一维管状中空结构,对有机物具有吸附能力,有望用于废水处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探讨了采用碳纳米管时亚甲基蓝溶液浓度、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碳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在3h达到平衡,吸附速率常数为384.49h-1;吸附过程遵循Langmiur方程;碱性条件有利于吸附的进行;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增加。吸附机理为,碳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第一层吸附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而多层吸附则是物理吸附。
2007年03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9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8 ] - 刘金香;娄金生;陈春宁;
探讨沸石-陶粒BAF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CODMn、氨氮、UV254、浊度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填料高度、水力负荷、气水比等因素对沸石-陶粒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1.2~4.8m3/(m2.h)、气水比为1时,CODMn、氨氮、UV254和浊度的去除率随填料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CODMn、UV254、浊度的去除在最初的440mm内最为显著,而氨氮的去除在220~440mm范围内较明显;在气水比为1,水力负荷分别为1.2m3/(m2.h)、2.4m3/(m2.h)和4.8m3/(m2.h)时,CODMn的总去除率分别为38.62%、32.23%和25.37%,较合适的水力负荷为.2m3/(m2.h);在水力负荷为1.2m3/(m2.h)、气水比由0.5增为1时,CODMn的平均去除率由26.34%增为36.31%,氨氮的平均去除率由8.15%增为94.4%,当气水比增大为2时,CODMn、氨氮的去除率增加很少,合适的气水比为1。研究表明,沸石-陶粒BAF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效果良好,且所需的填料高度小,气水比低。
2007年03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7 ] - 刘朋杰;李蕴;胡筱敏;高宇;张阳;刘颖;
以辽宁省大石桥市廉价镁砂为主原料,制备具有吸附功能的氧化镁吸附剂。活化后的吸附剂硫容较低,本文采用添加Na2CO3的方法提高吸附剂硫容。结果表明,采用饱和Na2CO3浸渍100min,吸附剂硫容比原来提高两倍多。利用活化并添加助剂后的吸附剂进行脱硫试验,结果表明,当V(O2)∶V(SO2)=6~8、烟气温度为120~150℃、气体流量比V(H2O)∶V(O2)=2~4、SO2初始质量浓度为1500~3000mg/m3、床层高度为5~7cm时,脱硫效率达到92%。
2007年03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 ] - 杨胜科;邓晓铌;冯秀芳;张江江;
分别采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海泡石进行有机化改性处理,并对改性海泡石进行了吸附六六六实验。结果表明,未经有机化改性的海泡石对六六六各异构体去除能力由小到大依次为:γ六六六(12.66%)、δ六六六(12.79%)、α六六六(17.35%)、β六六六(33.57%)。经DOSO3Na有机化改性的海泡石对六六六各异构体的去除能力由小到大依次为:β六六六、γ+δ六六六、α六六六。经CTMAB有机化改性的海泡石对六六六各异构体的去除能力由小到大依次为:β六六六、α六六六、γ+δ六六六。有机化改性海泡石使体系中β六六六大幅度增加,可能为有机化海泡石催化α、γ、δ各异构体向β异构体转化。
2007年03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 ] - 高英;叶荣;宋永会;袁鹏;
磷酸钙沉淀法是从富磷废水中回收磷的主要工艺。为优化工艺,利用批次沉淀实验、热力学模拟计算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溶液pH值、初始Ca/P物质的量比、碳酸根和腐殖质浓度对磷酸钙沉淀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Ca/P物质的量比为1.67,磷酸根浓度为0.35mmol/L、0.70mmol/L、1.4mmol/L时,能够实现快速反应的最小pH值分别为9.5、9.0和8.0。最终沉淀产物以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羟磷灰石形态存在。pH=8.0时,碳酸根和腐殖质会抑制磷酸钙沉淀反应;但pH>9.0时,它们对反应的影响甚小。提高溶液pH值和Ca/P物质的量比均可降低干扰,有效提高沉淀反应效率。调控溶液pH值和Ca/P物质的量比是利用磷酸钙沉淀工艺从废水中回收磷的关键。
2007年03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47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52 ]
- 王华;逄勇;谢飞;
以镇江内湖2004年4月21—22日、2004年8月18—19日两次野外大规模水文、水质及泥沙同步监测资料为基础,针对内湖与长江相通、潮汐作用明显的特征,对内湖水位、库容、流量、流速的基本变化规律,水质、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内湖水面面积与库容随潮位变化较大,枯季内湖最大潮差比洪季高0.39m;内湖流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潮汐影响强度,进出断面一般在低潮位后出现最大流速,在高潮位后出现最小值;洪季内湖水质明显优于枯季,涨潮过程水质浓度下降,退潮浓度上升;洪季内湖水体含沙量及全潮泥沙淤积总量大于枯季,但洪季水流的挟沙能力较强,泥沙淤积量占全潮总来沙量的百分比(27.8%)小于枯季(50%)。
2007年03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陈爱侠;关卫省;陈宽民;
为了客观反映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采用类比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施工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干扰、地下水环境扰动和运营期的缓解地面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益。本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88.5hm2;节约能耗3.6万T/a;营运初期减少汽车尾气CO、THC和NOx排放量分别为118.7T/a、20.2T/a和8.3T/a;在不考虑交通量增长的情况下,由西安市城市轨道2号线吸引地面交通将使道路交通噪声贡献量减少1~3dB(A)。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较小,工程影响区地下水的潜水位变幅为0~1.75m。施工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且可以通过施工管理将影响减少到最小。
2007年03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46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5 ] - 闫淑君;洪伟;吴承祯;
分析了生物入侵的机制,认为生物入侵受外来种生物学特性、生态系统的可侵入性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生物入侵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因素分析评价方法。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多微区分分析方法进行生物入侵预警分析,为科学评价和有效预防生物入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07年03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 ]
- 郭树宏;张江山;
为了简化传统密切值法运算,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各样本的优劣情况,尝试采用目标差值率法进行初始矩阵的规范化处理,引入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传统密切值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将两种不同密切值法对某区域水体水质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两种密切值法评价水质得出了一致的水质优劣排序,但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各评价指标在量纲、数量级及指标优劣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更简便;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更客观;改进后的密切值法评价结果中各样本的差异性放大了,对比更为明显。
2007年03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17 ] - 程兴宏;徐祥德;丁国安;陈尊裕;黄锦恒;吕海;
为了解北京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3年10月BECAPEX(Beijing City Air Pollution Experiment)街道、街区及周边小区4个测点PM10浓度的对比观测试验资料和同期街道机动车流量、采样点附近自动气象站风速及探空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通过天气诊断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初步分析了北京市城区街道大气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机动车排放污染、气象条件对PM10浓度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北京市城区街道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交通源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具有单峰与双峰型差异的特殊性。工作日PM10浓度日变化出现双峰,周末PM10浓度日变化仅有单峰出现;交通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对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离交通污染源较近的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离交通源较远的小区PM10浓度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交通污染源影响范围较小,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气象条件的影响强度可显著超过交通污染源的影响。
2007年03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2 ] - 王凌;黎先春;殷月芬;徐晓琴;周文辉;王小如;
研究近年来莱州湾水体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于2005年5月采集了渤海莱州湾及其主要河口地区的水样,用气相色谱(GCFPD)测定了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含量,并运用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价公式进行了风险概率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含量范围在0.2~79.1ng/L,氧化乐果、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甲基毒死蜱、甲基对硫磷等在研究海域占主要部分。对研究海域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风险评价表明,莱州湾海域水体中的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与其他地区相比,污染水平居中,氧化乐果、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农药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已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应加强该地区该类农药的施用管理。
2007年03期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26 ]
- 黄晓东;林巧佳;
近几年来我国火灾的严重性已使木材阻燃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了提高马尾松胶合板的阻燃性能,以聚氨酯为对象,采用HRR3热释放率系统、HC-2氧指数测定仪等测定了涂覆膨胀型纳米聚氨酯防火涂料的马尾松胶合板的燃烧热释放率和氧指数,分析了纳米SiO2以及各种发泡剂对聚氨酯防火涂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它们的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在聚氨酯防火涂料中加入纳米SiO2,可使涂覆的胶合板燃烧失重和炭化体积明显降低,有效地提高阻燃性能,纳米SiO2用量以3%为宜。加入发泡剂可进一步提高涂料的阻燃效果和氧指数值。复合发泡剂比单一发泡剂效果好。在8种试验方案中,用尿素-双氰胺按1∶3的质量比组成的复合发泡剂阻燃效果最优,在HRR3热释放率系统测试中,涂覆的胶合板着火燃烧时间最长(69s),达最高热释放率时间最短(130s),热释放率峰值最低(53.45kW/m2),氧指数值最高(55)。
2007年03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3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8 ] - 房玉东;苏国锋;廖光煊;陈涛;
在受限空间内通过模拟实验研究细水雾作用下烟气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采用VarioPlus型烟气分析仪,测量了施加细水雾前后空间某点的压差和温度,并根据动压测速原理计算出该点处烟气运动速度。通过改变喷头类型和工作压力,研究了不同工况下雾滴速度和粒径等因素对烟气运动速度的影响规律,定量地表征了细水雾作用下烟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速度增量的变化规律,为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03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陈思维;杜杨;王博;
建立了油料储罐油气爆炸模拟实验系统,并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爆炸压力的影响及爆炸产物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油气浓度、罐内初始温度等对油罐油气混合物爆炸过程有重要影响,且存在临界油气浓度(2.5%)及临界初始温度(306K),在临界值下,油气爆炸最为剧烈。当油气浓度小于临界浓度时,爆炸产物中CO2浓度高于CO浓度,而大于临界浓度时,爆炸产物中CO2浓度小于CO浓度。本研究可为油料储罐油气爆炸灾害事故的防治及安全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2007年03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 ] - 王云艳;覃彬;张奇;
为了探索爆炸空气冲击波在巷道内的传播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讨论了爆炸冲击波通过45°弯曲巷道后的压力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爆炸空气冲击波通过45°弯曲巷道后的压力分布复杂,空气冲击波逐渐恢复为平面波需经过4倍等效巷道直径的距离传播。在该4倍等效距离内,冲击波反射叠加,在巷道外侧壁面Mach反射点取得超压最大值,恢复平面波以后超压随距离呈单调衰减。
2007年03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7 ] - 钟委;霍然;王浩波;
中庭式建筑各楼层均通过中庭相连,因此给建筑物内机械排烟设计造成了困难。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回廊排烟的概念,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二维线性羽流模型对回廊排烟过程进行了描述,从理论上分析了采用回廊排烟控制建筑内烟气蔓延的效果。并采用FDS对一实际中庭式建筑采用回廊排烟的效果进行了模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还对回廊内蓄烟池的深度进行了讨论,提出将回廊蓄烟池深度设为1m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2007年03期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 ] - 马剑;宋卫国;房志明;周建军;
开展了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初步研究。首先通过实验统计分析了观察者给出的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等级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疏散指示的亮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发现亮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这区别于无烟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亮度、大小和颜色。然后对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获得了疏散指示亮度信息的图像特征——对比度的变化,发现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图像的对比度变化信息较好地符合了观察者对疏散指示能见度等级评价的变化规律,且在烟气浓度变化缓慢的条件下可以细致评价疏散指示性能,故采用对比度信息来衡量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的安全性有更大的安全余量。结果表明,数字图像分析是量化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2007年03期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7 ] - 李思成;王浩波;霍然;胡隆华;
采用CFD软件FDS,对小室木垛火灾在喷淋情况下火羽流与喷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重点比较了喷淋压力分别为0.05MPa、0.1MPa、0.2MPa和无喷淋情况下木垛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变化以及火羽流附近几个关键点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对于热释放速率为0.5MW的木垛火源,压力为0.05MPa和0.1MPa的喷淋液滴无法穿透火羽流到达火源,对热释放速率影响很小;而压力为0.2MPa的喷淋液滴则可穿透火羽流。在火源中心线竖向高度上,存在着喷淋与羽流相互作用的临界面。在临界面以上,温度沿竖向高度降低,喷淋动量大于羽流动量;在临界面以下,温度沿竖向高度升高,羽流动量大于喷淋动量。在火源邻近位置的不同竖向高度上,存在着温度转折点。在转折点以下,温度沿竖向高度几乎不变或变化很小;在转折点以上,温度沿竖向高度升高。
2007年03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 ] - 王从陆;吴超;王卫军;
为了研究矿井活塞风对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探讨活塞风的成因,分析矿内活塞风大小的影响因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商业软件FLUENT,模拟研究矿内运输工具运动时巷道内气流速度流场和压力分布特征。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巷道的不同位置,活塞风的风流状态不同;矿内运输工具的运输方向对活塞风具有很大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矿井活塞风对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供指导。
2007年03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8 ] - 张振华;陈宝智;李君华;赵杉林;丁德武;
通过模拟储油罐中硫铁化物的生成方式,分析和研究了H2S气体在无氧条件下,与不同相对湿度的Fe2O3、Fe3O4和Fe(OH)3反应所生成的硫铁化物的自燃性。不同相对湿度的试样经6h硫化后,其自燃性明显不同。以Fe2O3试样为例,相对湿度为0的硫化产物氧化升温最高为256℃,平均升温速率为10.8℃/min;相对湿度为5%、10%和15%的硫化产物,氧化升温最高温度分别为474℃、408℃和388℃,平均升温速率分别为20.5℃/min、18.3℃/min和13.5℃/min。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相对湿度、不同物质的硫化产物,其自燃性有显著差异,样品的相对湿度对硫化产物的自燃性有重要影响。对各种干燥样品的硫化产物进行电镜分析发现,由不同物质硫化所生成的硫化产物结构不同,致使其自燃性有较大差异。硫铁化物氧化反应放热是引发油罐着火的主要因素。
2007年03期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0 ]
- 任常兴;吴宗之;
危险品道路运输的风险评价与优化选线是对其进行安全管理与科学化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减少危险品运输事故概率与降低运输沿线影响人员风险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国内外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评价与优化选线研究以及相关技术与软件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评述,总结了常用的风险评价模型、选线标准以及优化选线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国家的个人风险和单位运输距离(通常为1km)社会风险的可接受标准。最后,对我国的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2007年03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397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11 ] - 陈国华;张新梅;
结合目前重大危险源事故频发的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了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城市区域高风险,阐明了进行区域风险评价和重大危险源监管的必要性。现有区域风险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两个主流,分别为基于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方法和基于风险补偿的方法。概要阐述了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评价程序和最终得到的区域风险效果图,对比分析了两种区域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最后从区域规划阶段、运作阶段和应急阶段分别提出了强化重大危险源监管的对策,并阐述了重大危险源区域风险评价和监管的保障机制,以期能够对重大危险源集中区域的规划和监管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2007年03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298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14 ] - 谭林;龚时雨;郭波;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MEA)和事件序列图(Event Sequence Diagram,ESD)是分析系统故障因果关系的两种常用技术,在分别独立应用时,既有各自的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为:FMEA不能展示故障模式到故障后果的推演过程;ESD模型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事件的确定,而该方法本身不能实现这一功能。本文综合FMEA与ESD的优点,阐述了复杂动态系统FMEA与ESD综合分析的思路,对现有FMEA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并进一步分析计算机辅助FMEA和ESD综合方法建模的原理和实现技术。
2007年03期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 胡海军;程光旭;禹盛林;王玉亮;杜阡陌;
危险化学品源的安全评价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用于危险化学品源安全评价与分级的常用方法有后果分析法、道指数法、蒙德指数法以及使用临界系数判别重大危险源的方法等。在实际应用中,单独使用某一方法时,由于存在各种片面性问题而得不到满意的评价结果;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时,其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以及结果的形式又会互相冲突。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首先,根据安全评价要求构建3层次的评价体系,在各层次中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4种常用方法相对综合评价模型的置信度;其次,对各方法统一危险分级标准,均采用危险分数划定危险级别,并取各危险分数的加权平均值——综合危险分数作为综合评价模型下的危险源分级标准。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可消除单一方法进行评价时的片面性和偏差,同时,评价结果的一致化使得判断危险化学品源的危险级别以及由此采取相应级别的管理措施成为可能,将更有利于实际安全生产管理指导。
2007年03期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63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22 ] - 周克发;李雷;盛金保;
根据我国8座已溃决大坝的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国内外溃坝生命损失研究成果,初步研究并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溃坝生命损失评价模型和风险人口死亡率,应用该模型和Graham法估算了这8座水库的溃坝生命损失,与实际生命损失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2007年03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69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14 ] - 李雷;王昭升;张士辰;
通过分析大坝性态与大坝危险性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的大坝危险程度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大坝性态的各监测分析项目变权重确定方法,给出了一种依据大坝实时安全监测和分析结果综合评价大坝危险性程度的定量评价线性加权和技术,最后给出了一个大坝危险性定量分析案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可行性。
2007年03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