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建宏;马晓燕;刘洪波;吴伟;杨健;
为快速检测水产品中甲氰菊酯的残留,应用水溶性碳化二亚胺(EDC)法将甲氰菊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了甲氰菊酯的人工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免疫抗原经紫外扫描和聚丙烯酰胺电泳验证构建成功,用此抗原免疫试验兔子,获得了甲氰菊酯的多克隆抗体。经检测,抗体对甲氰菊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产品中甲氰菊酯残留的间接ELISA检测法。理想的甲氰菊酯-OVA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1.6mg/L,酶标二抗(羊抗兔IgG-HRP)的稀释度为1∶1000,多抗的稀释度为1∶3200,最适检测范围为20~200μg/kg,在实际样品检测时的最低检出限为20μg/kg,接近或达到气相色谱法的测定水平,但检测速度大大提高,可在3h内完成近百个样品的分析,适合甲氰菊酯的快速检测。
2007年04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 ] - 柳敏海;罗海忠;陈波;彭志兰;傅荣兵;
以鮸鱼(Miichthysmiiuy)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u2+和Cd2+对鮸鱼幼鱼鳃丝Na+-K+-ATPase和肝脏SOD酶活性的影响。以6个Cu2+浓度(0.01mg/L、0.05mg/L、0.1mg/L、0.2mg/L、0.4mg/L和0.8mg/L)和6个Cd2+浓度(0.005mg/L、0.025mg/L、0.05mg/L、0.1mg/L、0.2mg/L、0.4mg/L)对鮸鱼幼鱼进行8d染毒。结果表明,Cu2+和Cd2+各处理组鱼鳃丝Na+-K+-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的变化显著(P<0.05),且呈峰值变化,在1d时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最后各处理组酶活力趋于稳定。两种重金属离子对鮸鱼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处理组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的浓度呈负相关,且Cd2+浓度为0.4mg/L时,在第8天酶活力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Cu2+和Cd2+在1~8d对鮸鱼鳃丝Na+-K+-ATPase活力的诱导率表现为Cu2+>Cd2+。低浓度组Cu2+和Cd2+曝露时,鮸鱼肝组织中SOD活性变化在短时间内不明显(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SOD活性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导致"毒物兴奋效应"。高浓度Cu2+和Cd2+曝露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强,肝组织SOD的活力抑制越明显(P<0.05)。
2007年04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29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3 ] - 马晓燕;范立民;甘居利;胡庚东;瞿建宏;陈家长;
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为试验材料,研究腹腔注射染毒三丁基锡(TBT)后鱼类肝脏和精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剂量分别为0、1μg/kg、3μg/kg、5μg/kg、10μg/kg)。结果表明,雄性奥利亚罗非鱼肝脏和精巢中的SOD正常值分别为(42.04±2.55)U/mg prot和(27.70±2.34)U/mg prot,GSH的正常值分别为(243.87±5.63)mg/g prot和(154.84±4.66)mg/g prot,精巢组织低于肝脏组织;染毒后各处理组肝脏与精巢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随着注射剂量的增高,不同处理时间内两组织SOD活性和GSH的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3μg/kg体重时都达到最高值,表明TBT对肝脏和精巢中SOD活性和GSH含量均具有一定的诱导激活作用。研究表明,TBT可以通过影响精巢中抗氧化防御系统对雄性生殖细胞造成伤害,并因此增加了破坏鱼类资源的风险。
2007年04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9 ] - 李琼芳;刘明学;董发勤;
研究了采集自居住环境的矿物微尘对人体肠道菌群主要代表性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体外作用。测定了矿物微尘对培养基pH值的影响,微尘与菌体共同作用后培养基pH值的变化,并用活菌计数法检测了矿物微尘对大肠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尘对大肠杆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培养基中矿物微尘质量分数达3%时即对大肠杆菌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微尘质量分数达20%时,大肠杆菌生长受到完全抑制。微尘质量分数在3%~20%这一较宽幅度内,大肠杆菌虽受抑制但能生长,说明大肠杆菌耐受矿物微尘影响的能力较强。矿物微尘对嗜酸乳杆菌生长影响复杂,培养基中矿物微尘质量分数低时起促进作用,质量分数较高时起抑制作用。微尘质量分数达5%时,嗜酸乳杆菌生长即受到完全抑制。嗜酸乳杆菌耐受矿物微尘影响的能力较弱,远小于大肠杆菌。结果还表明矿物微尘影响大肠杆菌与嗜酸乳杆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微尘本身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微尘的碱性因素对大肠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2007年04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 ] - 肖辉煌;张盼月;曾光明;吴珍;李明;
制备了优势形态为Al30的聚合铝PAC-Al30,与优势形态为Al13的常用聚合铝PAC-Al13及AlCl3作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铝系混凝剂强化混凝控制水中腐殖酸(HumicAcid,HA)和残留铝的差异。结果表明,PAC-Al30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与PAC-Al13和AlCl3相比,PAC-Al30可以更好地控制出水腐殖酸和残留铝浓度,且以碱化度B为2.4的PAC-Al30效果最好。PAC-Al30和PAC-Al13比AlCl3有更宽的有效投量范围,可以提高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Ca2+和高岭土的存在均有利于PAC-Al30混凝去除HA。低温对PAC-Al30混凝去除HA有不利影响。研究表明,Al30是一种可用于控制水中腐殖酸和残留铝的新型混凝/絮凝活性成分。
2007年04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朱丽珺;张金池;宰德欣;柴家觉;王忺;
用水热法合成δ-MnO2,研究其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性能,以及溶液的pH值、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与无定型二氧化锰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法可以成功合成δ-MnO2,且具有颗粒微小,无杂质等优点。δ-MnO2对Pb2+的等温吸附结果用多种等温吸附式拟合,结果显示Temkin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相同条件下,δ-MnO2对Pb2+的吸附量远大于无定型二氧化锰。同一种吸附剂,对Pb2+吸附率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稳定再减少。
2007年04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711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2 ] - 王军;吴继松;李彩艳;谢昶;张媛媛;吴伟;
以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锌离子的胁迫对溴氰菊酯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为(28.5±0.5)℃时,锌离子对麦穗鱼24~96h的LC50值为3.2~13.4mg/L,溴氰菊酯对麦穗鱼24~96h的LC50值为7.2~13.4μg/L;而水温为(15.5±0.5)℃时,锌离子对麦穗鱼24~96h的LC50值为18.0mg/L以上,溴氰菊酯对麦穗鱼24~96h的LC50值为5.6~10.0μg/L。水温的升高将明显地提高锌离子对鱼类的急性毒性,并降低溴氰菊酯对鱼类的急性毒性。研究同时发现,锌离子在酸性水质中对溴氰菊酯的急性毒性有增强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效果随着水温和锌离子质量浓度的上升而更为显著。但在中性及碱性水体中的效果不明显。在急性毒性试验96h后,锌离子在中、酸性水质中的质量浓度比较稳定,在碱性水质中有一部分损失,表明水中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变化比较稳定,主要受水质pH值影响,与温度无关。而溴氰菊酯的质量浓度下降明显,高温高pH值条件下的降解幅度尤为显著,说明水中溴氰菊酯的降解主要受水质pH值与温度的影响。研究显示,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增强溴氰菊酯的毒性作用,必须在实际生产中注意其联合污染效应。
2007年04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 ] - 李春荣;王文科;曹玉清;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石油烃质量比对黄豆幼苗叶绿素、丙二醛(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实验,探讨了石油烃对黄豆生长性状、籽粒品质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烃质量比为3000~5000mg.kg-1时,对黄豆幼苗叶绿素质量比、MDA含量和SOD活性无显著影响;质量比达到10000mg.kg-1时,叶绿素质量比和SOD活性分别降低10.8%和9.8%,MDA含量增加12.4%。田间实验发现,10000mg.kg-1处理对黄豆中粗蛋白质、粗脂肪质量分数和出苗率无显著影响,但对黄豆多数生长性状影响显著,有明显毒害作用。土壤中石油烃质量比达到30000~50000mg.kg-1时,黄豆株高、单株荚数、肉荚比、百粒重、根重、单株产量、生物量、出苗率、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质量分数显著下降;苯并[a]芘质量比达到5.32~5.59μg.kg-1,高于国家食品标准所规定的限量(<5μg.kg-1);微生物数量,特别是嗜油菌数量显著增加。
2007年04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0 ]
- 李鱼;刘建林;董国华;王健;
为了优化反应条件及研究反应机理,利用不锈钢高压反应釜,采用催化湿式过氧化物法(CWPO)在不同温度、初始总有机碳(TOC)浓度、氧化剂及催化剂条件下对间硝基苯磺酸钠溶液进行降解处理,得到最优条件为温度200℃,初始TOC浓度2560mg/L,氧化剂30mL及催化剂0.5g。并采用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对降解过程的单因素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建立了催化湿式氧化降解过程的多因素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上述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催化湿式氧化的降解过程。同时分析了考察因素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其影响的顺序为:温度>初始TOC浓度>氧化剂>催化剂。
2007年04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 ] - 代淑娟;周东琴;魏德洲;贾春云;刘文刚;
以苦味诺卡氏菌作为Pb2+吸附剂,研究了采用生物吸附-浮选法去除废水中Pb2+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先通过吸附条件试验确定了试验条件:当水中Pb2+浓度为200mg/L时,培养5d的苦味诺卡氏菌用量为1g/L,试验温度为25℃,搅拌吸附时间为10min,试验pH值范围为2~7。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吸附-浮选试验中不同溶液pH值与捕收剂(DA、DB、SLS与NaOL)对Pb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捕收剂中DA与DB均能保持较好的捕收效果,且其所在试验组的Pb2+吸附率均较高,因此对Pb2+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以DA为例,当其浓度为3.3×10-4mol/L,浮选时间为10min,pH=7.2时,其所在废水组的Pb2+去除率可达80%,表明采用该方法去除废水中的Pb2+是可行的。采用SEM及X射线光散射能谱(EDS)分析了苦味诺卡氏菌对Pb2+的生物吸附-浮选机理。结果表明,生物吸附-浮选过程可能与细胞壁上羧基阴离子(—COO-)和Pb2+的静电作用以及氨基(—NH2)、乙酰氨基(—NHCOCH3)中N和Pb2+的络合作用有关,同时也与离子交换过程的协同作用有关。
2007年04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 ] - 孙健华;潘懿;黄圣散;
临界通量在膜污染控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采用通量阶梯式递增法测定平板膜生物反应器的临界通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不同测定参数对临界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临界通量过程中,当初始启动通量小于临界通量时,其对临界通量的测定值影响不大;当通量阶梯递增量增大时,临界通量的测定结果变小;当测定间隔时间段变长时,临界通量的测定结果相应变小。在测定临界通量时,推荐以下测定参数:通量阶梯递增量不大于4L/(m2.h),测定间隔时间段取15~30min;初始启动通量的选择要适宜,太大可能导致试验结果的误差。
2007年04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 ] - 俞敏;陶佳;王家德;
在制药厂建立了生物滴滤处理兼氧池高浓度恶臭废气工程装置。兼氧池恶臭成分主要是H2S,同时含有甲苯及四氢呋喃等气态有机物。设计进气量为8000m3/h,有效EBRT为12.0s,当H2S进气质量浓度为394.26~776.52mg/m3、平均为524.36mg/m3时,H2S去除率保持在86.53%~94.79%,平均去除率为90.60%;去除负荷为59.14~122.63g/(m3.h),平均去除负荷为81.47g/(m3.h)。对甲苯和四氢呋喃的平均去除率为66.84%和59.89%。技术经济分析表明,处理1000m3废气投资费用为13.32万元,H2S处理费用为5.23元/kg。
2007年04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 ] - 陈春宁;石林;熊正为;刘金香;何少华;谢水波;
研究零价铁(Fe0)的除砷效果,试验考察了Fe0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DO浓度、温度、腐殖质、竞争性阴离子(SO42-,NO3-,SiO23-,H2PO3-,HCO3-)对Fe0除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0(80目)投加量为2g/L,接触时间180min,pH值为6.5,DO值6.5mg/L的条件下,对质量浓度为1mg/L的含砷水样,Fe0对As(Ⅴ)的去除率高达96.5%,而对As(Ⅲ)的去除率只有75.8%。降低水样pH值或提高DO可显著提高Fe0的除砷效率,温度对Fe0除砷影响不大,水体中的腐殖质、磷酸盐、硅酸盐的存在会由于竞争性吸附而导致Fe0除砷效率下降。采用Fe0颗粒去除饮用水中的砷高效、经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实际应用中,对于DO值较低的地下含As水,可通过充氧提高Fe0除As效率。当水体中腐殖质、磷酸盐或硅酸盐浓度较高时,应考虑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措施。
2007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4 ] - 刘芳;赵朝成;张秀霞;耿春香;
以简化的生物反应动力学模型和二沉池沉淀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普通活性污泥系统数学模型。其中的生物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描述了碳氧化和硝化过程,模型组分、反应过程和参数的数量都少于国际水质协会推出的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二沉池沉淀模型以固体通量理论为基础,结合了Takacs沉淀速率方程,通过测定模型组分、化学计量系数和动力学参数,为模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最后利用活性污泥系统数学模型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进行了动态模拟,模拟结果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且也验证了模拟程序的准确性。
2007年04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 ] - 张守彬;于衍真;邱立平;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以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工艺的生物降解过程及脱氮效果,并分析了影响NH3-N去除效果的几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3h,进水COD80mg/L,进水NH3-N15mg/L的情况下,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能有效去除二级出水中的NH3-N,平均去除率为47.6%,出水满足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中的洗车、清扫的要求。
2007年04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 ] - 王宜鑫;赵斌;汤炎;陈小峰;钱晓晴;封克;
探讨了在不同矿物投加量、不同振荡时间、不同Cd2+质量浓度、不同矿物颗粒细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钠基膨润土、膨胀蛭石和沸石3种黏土矿物对Cd2+的吸附效果,并比较了3种黏土矿物对Cd2+的吸附差异性。结果表明:具有可膨胀层间的黏土矿物对溶液中Cd2+的吸附量不仅仅由单一的阳离子交换量决定;Cd2+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过程是个迅速的过程,在10min内即可完成;黏土矿物颗粒细度不同,对Cd2+的吸附率不同,但并非颗粒越细吸附量越大;就实验所采用的3种黏土矿物而言,在较低矿物投加量条件下,其对Cd2+的吸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钠基膨润土、沸石、膨胀蛭石;较高的pH值有助于黏土矿物对溶液中Cd2+的吸附,但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其他因素,不能把pH值调得过高。
2007年04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 ] - 王刚;常青;
为提高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效率及简化处理流程,以聚乙烯亚胺、NaOH、CS2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既能捕集重金属离子又能除浊的新型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PEX。通过絮凝实验研究了PEX在不同pH值下捕集Ni2+的性能,考察了废水中含有的不同有机配位剂柠檬酸铵、氨基乙酸、EDTA、腐殖酸等对PEX去除Ni2+的影响,并讨论了浊度和Ni2+对PEX絮凝效果的相互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对Ni2+有很好的捕集功能,Ni2+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9%以上;pH值对Ni2+的去除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PEX投加量足够,pH值对Ni2+的最高去除率影响不大;水中存在有柠檬酸铵或氨基乙酸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Ni2+的去除,但增加PEX投加量会减小此影响;当有EDTA存在时,会明显促进Ni2+的去除;当有腐殖酸存在时,在较低pH值下会抑制Ni2+的去除,但当pH值升高时其对Ni2+的去除有促进作用;Ni2+和致浊物质共存时,会相互促进彼此的去除,浊度的去除率在99%以上。PEX具有双重功效,对重金属离子和浊度的去除率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2007年04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6 ] - 杨莉;
对微波消解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电子电器产品中Pb、Cd、Hg、Cr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准确检测电子电器中重金属类有害物质的分析方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微波消解法对欧洲标准参考物质中Pb、Cd、Hg、Cr的回收率分别为93%、86%、89%和90%。多因素实验所确定的最佳工作参数为功率1.2kW,等离子气流量15L/min,雾化气压200kPa,观察高度10mm。此条件下Pb、Cd、Hg、Cr的加标回收率均在95%~103.3%之间,测定相对偏差小于0.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元素检出限低。
2007年04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白明华;李秋荣;贺君;郑海武;高学伟;
研究了催化剂CuO/γ-Al2O3与脉冲电晕放电协同作用脱除烟气中的SO2和NO。结果表明,在100℃以下,CuO/γ-Al2O3与脉冲电晕放电协同作用具有较好的脱硫脱氮效果。当脉冲电压40kV,进口烟气温度80℃,出口烟气温度40℃,气体在烟道中的流速为1.3m/s,SO2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400mg/m3,NO的初始质量浓度350mg/m3,SO2的脱除率达到85%,NO的脱除率达到30%。
2007年04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 ]
- 刘志国;付建飞;王恩德;席晓凤;贾三石;
分析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省水资源环境的演变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方法预测了河北省水资源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表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河北省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人为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扰动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高;河北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类型发生变化,矿化度和硬度升高,重碳酸型和硫酸盐型地下水面积增加,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灰色预测表明,未来河北省的降水将稍有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将持续增加,进一步破坏河北省脆弱的地下水系统;农业用水将持续下降,而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河北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继续恶化。地下水测井超标率居高不下,地表水超Ⅴ类河长所占比例持续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63.62%,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预计2010年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将达到19.92m。
2007年04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 ] - 高旭;王侠;熊毅;郭劲松;曹佳;
多环芳烃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是广泛存在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了解三峡库区城市供水中PAHs的分布和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用EPA推荐的3510c液-液萃取前处理方法和GC/MS8270c测定方法,对三峡库区6个城市自来水厂(重庆主城3个,库区3个)原水与出厂水的多环芳烃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主城某水厂两套常规处理工艺各工段PAHs的分布和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6个水厂的原水和出厂水中检出了萘、菲、蒽、芘、荧蒽、二氢苊共6种PAHs,其中萘、蒽、荧蒽检出率较高,枯水期含量水平在1~40ng/L。PAHs经2种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后,浓度有所降低。但滤后水经加氯消毒等工序后,PAHs浓度有所增加。
2007年04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朱杰;张成甫;付永胜;陶军;
水体中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水体的水环境容量相适应。在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状况前提下,首先,通过监测资料对九寨沟县辖区内主要污水受纳水体——白水江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同时,结合对白水江流域污染源的现场调查,明确了河道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和NH3-N,并预测了其在远、近规划期内的排放量;其次,在对河段进行功能分区基础上,采用一维稳态模型下的段首控制法计算了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2005年白水江CODCr与NH3-N的理论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9.44T/d和2.32T/d,2005年其实际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6.42T/d和1.55T/d。白水江水环境容量在近、远期内均能满足城市发展要求,但鉴于九寨沟县的旅游定位功能,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标准;最后,结合九寨沟城镇生活污染源、农村面源与工业污染源的相应特点,提出了全面提升九寨沟县水环境质量的规划方案,为白水江实施污染总量控制与水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04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唐心强;王虹;左风华;大年邦雄;
在分析、研究了滨海地带含水层和不透水层的水文地质特性及含水层内的咸淡水渗流运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推理的手法,建立了一种较为简单适用的模拟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和天然地下水面变动规律的二维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证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着非常好的拟合度,即该模型能较客观地揭示海水入侵引起的咸淡水界面的变化规律。其后,运用该模型系统的探讨了含水层以下为非平坦的不透水层的滨海地带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伴随着潮汐的波动而变化的规律。即伴随着潮汐的波动,一方面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与潮汐具有相似的振动波形,波动的幅度随离海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海岸附近咸淡水界面的振幅大于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而在离开海岸一定距离后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超过咸淡水界面的振幅。总体上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呈负指数衰减,而咸淡水界面的振幅几乎呈直线衰减(其衰减直线的倾角在135~150°之间变动),且潮汐波动对天然地下水面影响的范围远大于其对咸淡水界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波动的振幅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大小还与天然地下水面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有效孔隙率、不透水层形状及其变动的幅度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大小与潮汐波动的幅度无关,其振幅与潮汐的振幅成比例增减。当不透水层的形状一定时,不论天然地下水面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有效孔隙率及潮汐波动的幅度怎么变动,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振动的相位差的变化趋势及其峰值出现的位置几乎不变,即不透水层的形状决定着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振动的相位差的变化趋势,而其大小与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水力坡度、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密切相关。此外,当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的振动存在相位和振幅的较大差异时,可以断定含水层以下存在非平坦的不透水层,且这种差异越大,不透水层凸凹不平的程度越高。
2007年04期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0 ]
- 张志刚;蒋慧灵;黄平;
为了对双氧水引起的爆炸事故的机理进行分析,用加速量热仪对双氧水进行了热危险性测试。通过对数据校正和分析,得到了浓度为30%的双氧水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4.5℃,热分解可达到的最高温度为246℃,最大温升速率时间为100min。结果表明,双氧水极易发生爆炸,并且爆炸威力很大。针对双氧水的爆炸危险,提出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冷却水法,以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2007年04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867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5 ] - 刘帅;臧充光;焦清介;
为了改善聚合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的阻燃性能,通过向其中添加膨胀型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和可膨胀石墨(EG),制备了无卤阻燃型低密度聚乙烯复合薄膜。实验研究了膨胀阻燃剂填充聚合物LDPE作为阻燃复合薄膜的性能,分析了膨胀阻燃剂的加入对复合膜阻燃性能、残重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该新型配方中的EG和APP/PER对复合薄膜的阻燃性能具有协同作用,当配方中APP/PER/EG的填充量达到30%质量分数(APP∶PER∶EG∶LDPE质量比16∶8∶6∶100)时,薄膜材料的氧指数可达到27.5%;与纯LDPE薄膜相比,阻燃薄膜的氧指数提高了10.3%,改善了阻燃效果。
2007年04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8 ] - 张光辉;浦金云;陈霖;
随着舰艇舱室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舰艇舱室防火设计正逐步从"处方式"规范转换到性能化设计。由于舰艇是可移动的海上建筑物,所以其性能化设计可以充分借鉴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首先简述了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和设计方法;然后结合舰艇舱室和建筑舱室结构和消防能力的异同点,提出了舰艇舱室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实施步骤,并给出了某舰艇舱室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算例。在某舱室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工程算例中,首先采用火灾安全工程分析舰艇舱室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总体设计要求和性能判据;然后对确定性指标进行计算;最后分析确定性指标是否符合防火设计总体要求。结果说明性能化防火设计对"处方式"防火设计的某些定性指标进行了量化补充,而且为舰艇舱室防火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2007年04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 ] - 张振华;陈宝智;丁德武;赵杉林;李萍;
使Fe2O3和Fe(OH)3分别与元素S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硫化反应,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鉴定硫化产物组成,在95℃恒温水浴中对硫化产物进行氧化反应,考察了硫化温度和硫化时间对硫化产物自然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元素S高温硫化产物主要是FeS2。硫化产物FeS2具有较高的自然氧化性,随着硫化温度升高,硫化时间延长,硫化产物的自然氧化性增大,更容易发生氧化放热反应,造成油品火灾和爆炸事故。元素S与Fe2O3硫化温度在360℃以上,与Fe(OH)3硫化温度在300℃以上时,其硫化产物FeS2具有较高的自然氧化性。硫化时间在24h以上时,Fe2O3、Fe(OH)3的硫化产物自然氧化性较大。
2007年04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 ] - 唐少佳;王炜;刘茂;
危险品道路运输量逐年增加,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就会给人类安全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提出了危险品运输应急支持系统的设计构想,并从决策支持系统(DSS)中数据库和模型库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ALOHA和ArcGIS初步实现了系统的功能,为应急辅助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
2007年04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625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9 ] - 殷志平;潘仁明;曹丽英;
为研究超细微粒灭火剂的灭火能力,对NH4H2PO4质量分数为90%的ABC干粉进行超细化和表面改性,制得具有良好流散性的平均粒度在2~10μm的微粒灭火剂,然后将不同量的微粒灭火剂和一定压力的氮气一起充装于1L的贮压式灭火器中,然后在1m3灭火室内进行全淹没条件下的B类油火灭火试验。结果表明,粒度在4.11μm以下的微粒灭火剂能在空中滞留15min以上,并且其灭火质量浓度随着灭火剂的体积平均直径的减小而减少;微粒灭火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48μm时,其灭火质量浓度仅为59~64g/m3,平均灭火时间小于6s。超细微粒灭火剂具有良好的空间流动扩散能力,可用于全淹没火灾保护,作用于B类油火时,灭火质量浓度低且灭火时间短,灭火效率很高。
2007年04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2 ] - 刘义;孙金华;陈东梁;陈先峰;王青松;
在3.2L的燃烧管道中,采用小能量的高压点火装置,通过改变甲烷体积分数、煤尘种类与粒径,研究了甲烷-煤尘复合体系中煤尘爆炸下限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条件下,甲烷-煤尘混合物中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加能明显降低煤尘的爆炸下限。对于煤尘粒径小于42μm煤样A,当甲烷体积分数从1.8%增加到2.2%时,煤尘的爆炸下限相应从30g/m3下降到6.25g/m3。煤尘的爆炸下限也随着煤尘中挥发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煤尘粒径对其爆炸下限的影响较弱。实验结果与文献中高能量化学药头点火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甲烷对煤尘爆炸下限的影响趋势并不随着点火源能量的改变而改变。
2007年04期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2 ] - 张董莉;刘茂;王炜;李剑峰;
为了精确地评估火球的热辐射后果,需要深入研究火球热负荷对影响区域暴露人员所造成的伤害。详细介绍了具有时间属性的火球热辐射动态模型,以实例描绘了火球直径、高度以及目标接受到的热通量等火球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具有时间属性的火球热辐射动态模型计算出的热辐射值小于静态模型计算的值,动态模型有可能更准确地描述火球参数的实际动态变化,进而合理地确定火球热辐射的人员伤亡区域,并为过热可燃液体容器的安全设计及风险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后果评估技术及方法。
2007年04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