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苯乙烯对几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王蔚;王诗红;邴欣;宋秀凯;王摆;汝少国;

    在封闭静水式条件下,苯乙烯对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的96hEC50分别为8.96mg/L和5.94mg/L。苯乙烯对甲壳动物和鱼类的实验采取开放静水式方法。中国对虾仔虾和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hLC50分别为7.96mg/L和72.77mg/L,牙鲆的96hLC50为18.55mg/L。按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中的分级标准,苯乙烯对两种实验藻和中国对虾的毒性属高毒性,对中华绒螯蟹和牙鲆具有中毒性。计算出苯乙烯的无影响阈值(ENEV)为0.594mg/L,可以为制定苯乙烯的水生生物安全阈值提供参考。

    2007年05期 No.4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大连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概率致癌风险评价

    刘宏文;王震;刘景泰;陈景文;

    饮用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水平及其致癌风险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考察了大连市饮用水中14种典型PAHs的质量浓度,并应用概率致癌风险分析方法评价饮用水中PAHs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基于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为3.6ng/L,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对儿童和青年,饮用水中PAHs引起的累积概率为90%的致癌风险分别为6.2×10-7和7.4×10-7,低于美国环保局建议的致癌风险值10-6,且性别间的差异很小;对成年人,累积概率为90%的致癌风险为1.7×10-6,饮用水中PAHs对成年人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并且女性大于男性。同时分析了影响概率致癌风险评价的主要因素,其中饮用水中PAHs毒性当量的变化对致癌风险评价结果影响最大。

    2007年05期 No.41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苯酚和吡啶在竹质活性炭上的吸附研究

    俞蓉;刘江江;陈吕军;温东辉;何玉山;

    以焦化废水中的代表性污染物苯酚和吡啶为吸附质,以颗粒竹质活性炭为吸附剂,考察了苯酚和吡啶在竹质活性炭上的吸附性能以及两种化合物之间的竞争吸附关系。结果发现:竹质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较符合Langmuir等温式,对吡啶的吸附较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苯酚和吡啶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2.0mg/g和344.8mg/g。该竹质活性炭对苯酚和吡啶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均在4.0h时达到平衡,当两种化合物共存于溶液中时,其吸附动力学过程和吸附平衡时间未受影响,但竞争吸附导致苯酚和吡啶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下降了10.4%和20.8%。

    2007年05期 No.4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对小鼠和雏鸡的安全性

    刘梅;胡思顺;孙焕;毕丁仁;孙明;

    以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MB304为受试菌株,对小鼠和雏鸡进行安全性测试,考察BMB304在鸡肠道中的存留情况,以探索利用苏云金芽胞杆菌S-层表面展示系统研制热稳定性禽用口服活菌疫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小鼠腹腔一次性注射1010CFUBMB304菌液1.0mL,观察14d,未发现有急性毒性反应。小鼠饮用含BMB304108CFU/mL、107CFU/mL和106CFU/mL的饮用水28d,各组小鼠精神和饮食正常,剖检未见异常变化,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变化、脏器系数、血常规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雏鸡24h内灌服1010CFUBMB304芽胞液1.0mL,14d内未出现急性毒性反应。饲喂雏鸡含BMB304芽胞108CFU/g、107CFU/g和106CFU/g饲料28d,雏鸡精神和饮食正常,剖检未见异常变化,各剂量组的日增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喂雏鸡含BMB304芽胞106CFU/g饲料3d后,经测定,芽胞能在肠道中萌发并至少存留5d但不超过7d。研究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MB304对小鼠和雏鸡安全无毒,且能在鸡肠道内暂时定植,能被用于研制在细胞表面展示外源抗原并能常温长期保存的新型禽用口服疫苗。

    2007年05期 No.41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典型水稻土中硝态氮垂直穿透状况及模拟

    方堃;陈效民;沃飞;吴华山;

    硝态氮(NO3--N)不但可以污染地下水,也会造成河流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用穿透曲线(BTCs)描述室内土柱模拟的NO3--N在太湖地区3种典型水稻土(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中的垂直穿透状况并用Hydrus-1D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3种水稻土中NO3--N穿透土壤各土层所用的平均时间按从长到短的顺序为:黄泥土、乌栅土、白土,而峰值大小则正好相反,从大到小依次为:白土、乌栅土、黄泥土。因此,在白土样区过量施用氮肥最容易对水体造成污染。3种水稻土中NO3--N的穿透曲线都呈不对称分布,曲线尾部均存在一定的拖尾现象。通过对NO3--N穿透土壤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是影响NO3--N穿透的主要因素,土壤容重越大或粘粒含量越高,穿透所需的总时间就越长,峰值就越低且拖尾现象越严重;有机质含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用Hydrus-1D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所得的穿透曲线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同时,在模拟过程中还得到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和NO3--N的垂直扩散率等难以实测的参数,说明利用Hydrus-1D模型不但可以准确地预测NO3--N在研究区土壤中的运移状况,也可以推算出该地区水分和养分运移的参数。

    2007年05期 No.4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金针菇菌柄非食用部分对镉的生物吸附

    高庭艳;张丹;殷义高;张毅;

    采用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除去其可食用部分后剩余的废弃部分菌粉作为生物吸附剂吸附Cd2+,研究金针菇吸附Cd2+的理想条件。试验评价了5个影响因子:样品的不同处理方式,振荡吸附时间,溶液pH值,Cd2+初始浓度和菌粉投加量。结果表明,菌粉颗粒越细,吸附能力越强;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不显著;pH值是影响金针菇吸附能力的关键因子,pH值为7时达到最大吸附率(63.1%);吸收60min时,金针菇对Cd2+的吸附率最高(71.9%);随着溶液初始Cd2+浓度的增加,吸附率降低,但随菌粉生物量的增加,吸附能力上升;当溶液Cd2+的浓度为80mg.L-1时,最大吸附量达到5.573mg.g-1。可以认为金针菇菌柄非食用部分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吸附剂。

    2007年05期 No.4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德兴地区土壤重金属人为污染的地球化学评价

    杜加强;滕彦国;王金生;

    在系统采集德兴地区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方法确定了该区Cu、Pb、Zn、Cr、Cd、Hg、As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采用富集因子对表层土壤的人为污染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基线值较江西省土壤背景值高;2)土壤中As、Hg、Cd、Cr、Pb、Zn的人为污染以轻微污染为主,Cu的人为污染为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人为污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德兴铜矿及其周边地区;3)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判别表明,Pb、Zn、Cd具有相似的来源,其污染与铅锌矿的采矿及冶炼活动有关,Cu的来源与德兴铜矿的采矿活动有关,其他重金属来源差异较大。

    2007年05期 No.4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限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性能研究

    董春娟;吕炳南;赵庆良;

    研究限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沉淀性能、产甲烷活性、形态、抗温度和负荷冲击等特性,以分析限氧EGSB反应器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限氧运行使得颗粒污泥的沉速降低,但仍能保持20.07~51.86m/h的高沉速,保证了限氧EGSB反应器内约42g/L的高污泥浓度;加入适量氧并没有对甲烷菌产生毒害作用,反而有所提高,提高幅度为11.94%。限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表面和内部微生物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区分布,中高进水浓度时没有出现甲烷八叠球菌的明显优势;限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在经历温度和COD负荷双重冲击后,COD去除率明显降低,出水VFA明显增高,产气量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不产气的情况。COD去除率的恢复很快,仅需20d;出水VFA和产气也逐渐恢复,但有所滞后;微生物的恢复要慢些,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有些颗粒污泥表面的微生物细胞仍存在收缩现象。

    2007年05期 No.41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矩形风管局部构件与直管段气溶胶粒子沉降速度比较分析

    朱青松;李念平;付峥嵘;倪吉;苏锲;

    气溶胶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室外的气溶胶粒子通过风管系统进入室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文用滑石粉模拟气溶胶粒子,对矩形风管系统(材料为镀锌钢板)的直管段、渐缩段和风阀等3个位置,测定了气溶胶粒子在不同风速和粒径下的表面沉降速度,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管断面的沉降速度随风速和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同一风管断面上底面的沉降速度最大,侧壁面次之,顶面最小;渐缩段底面、侧壁面和顶面的沉降速度均比直管段大,风阀断面的沉降速度明显高于直管段。研究表明,风管系统底面及局部构件是积尘的主要部位,也是风管系统清洗的重点。

    2007年05期 No.41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湿地对二级出水中NH_3-N、TP去除效果

    康军利;

    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7d的条件下,研究石菖蒲、美人蕉、水芋、杜鹃、一叶兰和袖珍椰子等6种植物湿地系统在表面流情况下对二级出水中NH3-N、TP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6种植物湿地系统对二级出水中NH3-N、TP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但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加长,各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分析认为,植物的吸收不是污水中N、P去除的主要原因,但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对NH3-N的去除有一定影响。在中水回用的设计中,湿地植物的选择可以从美学角度出发,选择具有较强环境适应性的湿地或水生植物,以增加湿地系统的景观效果;同时在以二级出水为原水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中,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大于4d。

    2007年05期 No.41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Fe_2O_3/UV/H_2O_2光催化法降解造纸废水的研究

    李爱梅;朱亦仁;于昕;鲁玲;张弛;解恒参;

    以Fe2O3为催化剂,高压汞灯为光源,对造纸废水进行光催化法降解实验研究,初步分析了光催化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对不同反应体系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并讨论了Fe2O3用量、H2O2用量、pH值、反应时间等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Fe2O3/UV/H2O2体系能有效、快速地降低造纸废水的COD。实验考察了Fe2O3用量、H2O2用量、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出的最佳的降解条件及效果为:室温下Fe2O3用量为1.0g/L,H2O2用量为0.5%(体积比),pH值为3.0,300W高压汞灯照射下反应3h后废水的CODCr去除率达到93.3%,出水CODCr降到54mg/L。光催化反应体系中,Fe2O3的光催化氧化在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中起着主要作用。由于Fe2O3和H2O2能发生协同作用,因此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H2O2可以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和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对造纸废水的处理效果。反应体系中的催化剂可回收处理后重复使用多次,对处理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2007年05期 No.41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腐殖酸对铬在砂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亚军;朱琨;王进喜;陈利涛;

    为了增强西北地区砂质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研究了腐殖酸对六价铬(Cr6+)在砂土介质中吸附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反应接触时间、pH值、HA投加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阐述了腐殖酸、铬离子和砂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砂土对Cr6+的吸附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弱,pH值为3时铬去除率仅有22%;但当溶液中存在腐殖酸时,砂土对Cr6+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同样条件下铬去除率增加了30%。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酸性条件下腐殖酸易与铬络合,络合物与砂土颗粒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增强了砂土对Cr6+的吸附能力。

    2007年05期 No.41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涕灭威农药废水治理技术和应用

    陈春兵;宋东升;

    根据涕灭威农药恶臭废水的特点,依据资源化治理的思路,对废水采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治理方法。治理工艺路线如下:废水先通过盐酸酸化,可回收H2S、CH3SH,然后通过Cl2氧化和铁炭法进一步预处理来提高其可生化性,最后进入生化处理设施。涕灭威农药废水经资源化治理和Cl2氧化、铁炭预处理后,小试和中试过程中,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与87.3%,BOD5/COD分别从0上升到0.38与0.31,废水的可生化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解决了农药生产有机废水生化处理存在的可生化性差的问题。生化出水COD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100mg/L以下。该工艺在华阳集团每天处理10t废水的中试铁炭预处理实验装置中得到应用。

    2007年05期 No.4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学与工程措施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王林;周启星;

    作为植物修复的辅助措施,化学方法强化与工程技术强化能有效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综述了化学方法与工程技术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络合强化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用于强化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相关化学物质或基因、主要技术步骤、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展望。

    2007年05期 No.41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46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高锰酸钾与氯胺联合预氧化强化低温低浊水处理

    杨艳玲;李星;

    为了探讨对低温、低浊水更为有效的预氧化技术,通过小试考察了高锰酸钾与氯胺联合预氧化工艺在助凝、助滤、去除有机物及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方面的效能。结果表明:与单独氯胺预氧化工艺相比,高锰酸钾与氯胺联合预氧化具有明显的强化助凝和助滤作用,在最佳质量浓度时,可使沉后及滤后水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94%和98%以上;并具有明显地降低沉后有机污染指标的效能,使沉后水中UV254和CODMn指标分别降低23%和32%;还能够有效地控制THMs的生成,KMnO4质量浓度为2mg/L时,THMs去除率达85.2%,同时还可去除CHBr2Cl、CHBr3两种副产物。因此高锰酸钾与氯胺联合预氧化是一种对低温低浊水十分有效的水处理技术。

    2007年05期 No.41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火炸药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田涛;辛宝平;李玉平;牟敬海;焦宏春;

    火炸药废水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火炸药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各类技术的综合应用。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各类技术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现状,推论出多种技术联合应用将是火炸药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具体方案,为火炸药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07年05期 No.4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07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好氧微生物在硝基苯污染河水原位修复中的应用

    李晓东;李海波;孙铁珩;李培军;胡筱敏;

    在好氧条件下,从长期受硝基苯污染的化工厂排污口底泥和河道底质中分离得到3株对硝基苯有明显降解作用的优势微生物。为了比较这些优势菌的降解效果,作了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50mg/L、25mg/L、12.5mg/L、6.25mg/L、3.13mg/L等不同梯度下的模拟修复实验,并且检验了单一菌与混合菌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当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时,优势菌作用不明显,硝基苯的去除主要依靠自然挥发作用;当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3.13mg/L时,混合菌对硝基苯的降解能力较强,72h的去除率达到99%,而此时空白对照(CK)的去除率仅为60%。分析实验结果得到,混合菌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由于产物中未检出NO2-,所以硝基苯降解途径中可能存在部分还原历程。

    2007年05期 No.41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牙科汞齐造成的汞污染研究进展

    张仲胜;王起超;

    除了食鱼之外,牙汞齐是一般人群汞暴露的重要途径。对于牙汞齐所引起的汞释放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从动物暴露实验和孕妇牙汞齐对母亲和胎儿体内汞含量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表明牙汞齐会造成动物肝脏、肾脏及脑组织中汞浓度的升高,孕妇口腔中牙汞齐会在孕妇及胎儿体内造成汞累积;关于牙科废水汞含量以废水处理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牙科诊所排放出来的废水中的汞是可以为生物所吸收利用的,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在牙科诊所中安放汞分离器是国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分离器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后从牙汞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汞释放机理、牙科废水处理等方面给出了研究建议。目前我国对于牙科汞齐造成的汞污染尚未给予充分重视,建议开展牙汞齐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评价,以正确认识其危害,进行治理,减少人体汞暴露以及汞的环境排放量。

    2007年05期 No.41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天然气开发对区域水环境安全的影响研究——以川东平原德阳地区为例

    欧阳威;郝芳华;张敏霞;成必新;

    天然气开发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是区域滚动开发,对流域的水环境安全可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和隐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各部分环境特征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处理、排序,能够识别区域内各部分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区域环境管理和风险预防提供理论基础。以川东盆地,沱江和涪江上游德阳地区天然气区域开发为例,分析天然气开采对区域内各部分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可知在选定的4个水质参数中,pH值和COD两个主成分能够代表开发前所有监测信息的93.02%,开发后的95.09%。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区域天然气开发不会影响区域水质;同时也证明在区域水环境安全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快速的方法。

    2007年05期 No.41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响应——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周飞;陈士银;吴明发;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湛江市为例,利用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湛江市在1996—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而优势度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明显变化,但不规律,表现出时增时降的波动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007年05期 No.41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8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天津港南部海区水体中活性磷酸盐的分布特征

    刘宪斌;曹佳莲;张光玉;刘占广;李欣;蔡笃展;

    根据2006年3月天津港南部海域水体活性磷酸盐的调查数据,对该区水体中活性磷酸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4月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该海域磷营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磷酸盐超标率2003年4月为23.8%,2006年3月为60%,2006年3月的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上高于2003年4月的,虽然在第一类环境功能区站位2006年超标率有所降低,但第二类、第三类环境功能区站位在2006年3月均出现超标现象。超标可能是由于陆源废水和养殖废水的排放使该区域营养盐结构发生变化所致。活性磷酸盐的浓度由岸向海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这与调查海域受潮汐和陆源河流输入有很大关系。

    2007年05期 No.41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湖南烟区烤烟钾含量与土壤钾素的分布特点之间的关系

    王欣;许自成;肖汉乾;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南烟区烤烟钾含量与土壤钾含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湖南烟区土壤全钾质量比偏低,平均为14.92g.kg-1,有19.90%的土样全钾质量比低于10g.kg-1;土壤速效钾质量比较低(140.28mg.kg-1),10.80%土壤样品中速效钾质量比≤80mg.kg-1,63.04%土壤样品中速效钾质量比在80~160mg.kg-1之间。不同产地间相比较,全钾质量比由高到低顺序为:凤凰、张家界、龙山、宁乡、常德、怀化、浏阳、永州、桂阳;速效钾质量比的高低顺序与全钾质量比有所不同。湖南烟区烤烟钾质量分数适中,平均为2.28%,不同等级烟叶钾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是X2F>C3F>B2F。各等级烟叶的钾质量分数在不同产地间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在对土壤速效钾质量比分组后,烟叶钾质量分数随着土壤速效钾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速效钾质量比较低时,烟叶钾质量分数增加速度较快。在相关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养分与烤烟钾质量分数的逐步回归方程,所筛选得到的4个土壤因子(水溶性氯、有机质、交换性钙和速效钾)对烤烟钾质量分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2007年05期 No.41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RS/GIS和RUSLE的福建武步溪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曾慧娟;潘文斌;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美国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相结合对武步溪流域的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运用ERDASIMAGINE8.4软件对武步溪流域2001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土壤分布图在Ar-cView3.2软件平台上获取RUSLE模型中的LS、C、P、R因子,通过Ar-cView3.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武步溪流域两个年份的土壤侵蚀等级的空间分布图及土壤侵蚀量。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和2003年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量分别占同年总侵蚀量的88.1%和59.8%,2001年的土壤侵蚀状况比2003年更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2001年降雨侵蚀因子大于2003年的降雨侵蚀因子。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将有利于改善该流域土壤流失状况。

    2007年05期 No.41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

  • 水质总氮测试中高空白值形成规律与对策

    孙晶艳;郑少奎;

    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考察了根据GB11894—89检测水质总氮时高空白值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过硫酸钾、氢氧化钠都可能造成空白值过高,且混合液消解后2种药剂会形成较强的交互作用,是空白值过高的主要原因。根据高空白值对总氮标准曲线不同部分的影响,建议将总氮标准曲线范围设定为1~10mg/L(而非国标设定的0~10mg/L),在高空白值条件下,该措施能显著提高总氮测试的准确性,满足大多数水质检测的需要。此外,国标规定的检测上限(4mg/L)应理解为所测水样总氮浓度最高可达到10mg/L。

    2007年05期 No.41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2006年中国出口欧美消费品安全召回情况分析

    王赟松;孙宁;

    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解,为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统计分析了2006年1月至11月间美国与欧盟对源产于中国的消费品实施召回或其他安全措施的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至美国的消费品被召回的次数与件数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分别占总数的52.5%与60.1%,出口至欧盟的消费品被采取限制性措施的次数占总数的49.5%;涉及产品主要包括儿童玩具及用品、电子电器、机械产品等。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建立国家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完善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2007年05期 No.41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马尔萨斯模型对钢铁企业伤害事故与工龄指数之间规律的研究

    刘健超;邢奕;宋存义;杨自华;

    为了验证在钢铁企业中人的失效过程同服役年限有某种规律性的联系,采用马尔萨斯模型对人的服役年限——工龄与伤害事故频数之间的规律性进行机理推证。在对典型钢铁企业40年间工伤事故数据库中的1465起伤害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后,结论显示伤害事故频数y与受害人员的本工种工龄x存在显著指数相关关系:y=167.13e-0.012x、相关系数R=0.93,证实了马尔萨斯模型应用于"工龄-伤害事故频数"指数规律的准确性。改进后的指数规律模型对实际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且可以在其他领域中进行探索和推广。

    2007年05期 No.41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涂装作业场所超细干粉灭火设备设计

    杨志舟;宋文华;李小伟;苗欣;伍东;

    涂装作业场所使用的油漆和溶剂一般是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因而此类场所的火灾爆炸危险很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财产和人员损失。本文针对此类场所火灾爆炸事故的特点,分析对比了各种消防系统对此类场所火灾爆炸事故的控制能力,提出了超细干粉灭火系统相对于其他消防系统对于控制此类场所火灾爆炸危险的优点,同时也对探测器的选型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超细干粉灭火设备在涂装作业场所的应用设计。

    2007年05期 No.41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驾驶员道路安全感评价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魏朗;袁望方;陈涛;

    针对公路线形、交通环境与驾驶员的协调性实时检测的定量化评价方法问题,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和驾驶员道路安全感认知评价,在对210国道西万三级路典型路段建模生成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组织53名驾驶人员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对虚拟三级路进行现场认知评价试验。采用模糊统计的方法对评价试验得到的795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虚拟三级路安全性认知因素的模糊评价隶属函数。采用计算虚拟和实测道路模糊评价隶属函数的贴近度的方法,与基于实际道路的三级路安全性认知因素的模糊评价隶属函数对比,证明虚拟现实技术在驾驶员道路安全感认知评价研究中的可行性。

    2007年05期 No.41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二郎山公路隧道火灾排烟及人车疏散应急方案研究

    彭伟;霍然;李元洲;陈映隆;李念慈;游宇航;胡隆华;

    为了研究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情况下的应急方案,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2种控烟方案,并结合不同火源功率,利用FDS对该隧道发生火灾后的温度场、压力场和烟气流动情况等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该隧道火灾情况下的控烟方案,即从隧道两侧平行导洞同时向内送新风,从而在平行导洞内形成正压,以便抑制火灾烟气进入平行导洞,为人员等的安全疏散提供便利。最后结合此控烟方式,本着行人与车辆单独疏散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的火灾排烟和人车疏散方案。

    2007年05期 No.41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时间限定条件下突发事故资源调度方案

    何寿奎;

    面对数量较多需要及时处理的突发事故,为了满足最短应急时间限制,最低应急资源数和最少的出救点等目标,在事故应急方案选择时给出一个反映决策者对时间和费用偏好的折中方案十分必要。从实际应用出发,运用模糊优化方法研究时间与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多出救点组合模型求解问题。给出了限制期条件下,应急时间最短的资源调度方法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模型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在给定限制期条件下,救援网络中最优路线的求解,即通过分析得出超时风险最小的出救路径,并求出了应急路径的可信度。通过算例说明该计算方法的具体应用,为突发事故处理资源调度的智能化提供参考。

    2007年05期 No.41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事故类型因子对人群聚集风险影响的综合度量

    李剑峰;刘茂;隋晓琳;

    公共场所事故以人群聚集为条件,人群风险的控制和减缓不同于一般工业危险源风险,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大,风险触发因子较多,难以控制。将人群聚集风险影响因子归结为心理扰动因素和物理扰动因素两大类,并用综合扰动强度表示两者之和。通过对公共场所内火灾、爆炸、中毒、结构失效以及人群拥挤踩踏5类事故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5个影响因子满足林德伯格条件,依据中心极限定理,综合扰动强度可以近似用1个正态分布加以描述。以火灾事故发生的研究作为基础,推广到其余4个因子,通过李雅普诺夫定理得出公共场所中综合扰动强度的概率密度函数,并通过傅立叶级数将其表征为多个余弦函数的线性组合,并根据统计资料进行了实例分析。最终该方法可以通过某一类型公共场所的事故发生次数,得到统计平均意义下,该场所周边环境存在的各种扰动因素对聚集人群影响的大小。

    2007年05期 No.41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群集动力学模型的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研究

    孙立;赵林度;

    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型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能力。应用群集动力学理论方法,在密集人群群体流动过程和个体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人群疏散数学模型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意义。以实际人群密集场所为例,进行数值仿真,寻求一定人流密度和疏散时间约束下的最佳疏散通道宽度以及关于开放疏散出口数量的最佳疏散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疏散效果。为有效解决应急环境下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用于指导密集场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改进,以及疏散过程中的调度管理优化等。

    2007年05期 No.41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352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重大事故可持续应急的过程性特征研究

    黄典剑;李传贵;

    对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的安全学内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市重大事故可持续应急的概念。提出对于某个城市特定事故的应急响应过程,应该符合自组织规律,运用自组织理论建立了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的可持续性模型。研究表明,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的发展过程,按照其内部应急资源的响应速度,可以分为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在理论上丰富了应急的内涵。同时指出了提高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系统效能的途径。

    2007年05期 No.41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机场停机坪作业风险管理研究

    王永刚;张朋鹏;

    停机坪作业具有范围小,保障单位和人员众多等特点,是航空地面事故的多发环节。对停机坪作业存在风险从作业人员、设备和设施、环境、管理等4方面进行识别,然后用AHP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各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分析,得出各因素风险值,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风险控制措施:1)为作业提供良好的人工条件,如良好灯光照明、整齐设备摆放、清晰标识等;2)引进部分设备设施和采用运筹方式合理安排其运行的方式,来解决设备设施数量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3)对于人员执照管理采取定期检查、抽查,定期复训等方式。

    2007年05期 No.41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一种基于区间数的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模型

    李云龙;张亦飞;

    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是一种多指标综合决策行为,评价指标值具有模糊性,可以利用区间数进行量化。基于上述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数的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模型。首先定义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的单指标距离测度,然后利用线性评价函数和区间数运算法则计算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的综合距离测度,评价对象的安全状况属于综合距离测度最小值对应的等级。该模型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简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评价系统的原始信息。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方法,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结论合理可信。

    2007年05期 No.41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07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王亚军;黄平;

    简要统计了2007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8起,包括沙尘天气1起,污染事件24起,地震14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29起,旱灾5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75起。对自然灾害进行了讨论。

    2007年05期 No.41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007年7—8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黄平;李生才;

    统计了2007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496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其他事故最多,占39.31%,其次是交通事故(36.29%)、矿业事故(13.91%)、毒物泄露和中毒(5.04%)、爆炸事故(3.83%)、火灾(1.61%)。496起事故共死亡1518人,伤1143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7.04%、其他事故23.39%、矿业事故18.05%、爆炸事故5.60%、泄露中毒4.41%、火灾1.52%;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7.39%、其他事故17.94%、矿业事故9.71%、泄露中毒8.40%、爆炸事故5.51%、火灾1.05%。

    2007年05期 No.41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状况

    冯长根;王亚军;

    综述了2005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状况和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和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2005年中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同比分别减少10.7%和7.1%。煤矿共发生事故3303起,死亡5938人,同比分别下降9.2%和1.5%。2005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0653.7万人(次)受灾,247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42亿元。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882万hm2,绝收460万hm2。全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3起,因森林火灾造成受害森林面积7.3万hm2。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32亿元。全年发生赤潮82次,减少14次;累计赤潮面积约27070km2,上升1.7%。全年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854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全年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3次,受灾人口208万人,受灾面积15040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2005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较2004年有所缓和,但自然灾害状况较2004年严重。

    2007年05期 No.41 14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