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Ni~(2+)盐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

    马建军;刘玉艳;朱京涛;于凤鸣;杜彬;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Ni~(2+)盐(NiCl_2、Ni(NO_3)_2、NiSO_4)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Ni~(2+)盐可明显增加小白菜茎叶和根系中的Ni质量比,适量(≤25mg/L)的NiCl_2和Ni(NO_3)_2可促进小白菜茎叶和根系的干物质积累,过量Ni~(2+)盐则可产生毒害效应,并且对茎叶的毒害效应高于根系,小白菜根冠比下降;Ni~(2+)盐可促进蔬菜水分生理代谢,增加小白菜茎叶和根系的含水量;适量(≤25mg/L)NiCl_2和Ni(NO_3)_2可增加小白菜对矿质营养元素的累积量,过量Ni~(2+)盐则影响小白菜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代谢平衡。研究提出,施用适量Ni肥(NiCl_2和Ni(NO_3)_2)对蔬菜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

    2007年06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水体中苯胺光降解的实验研究

    苏小欢;卢平;李来胜;梁伟耀;

    为了更好地了解苯胺类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在自行设计的光化学反应器上进行模拟天然水体的苯胺光降解实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胺的残余质量浓度,考察了水体pH值、光强、反应时间、光敏化剂、水质等条件影响下苯胺的光降解效果和规律。3h内苯胺在3个不同体系中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是:去离子水模拟天然水体、加入光敏化物质的灭菌河水、未加光敏化物质的灭菌河水。pH值为5.0,Fe~(2+)过氧化氢、腐殖质存在时苯胺的光降解效果较好。

    2007年06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高效氯氰菊酯对鲤鱼的生化指标影响研究

    麻冬梅;段红英;吴旭东;甘晓燕;侯玉霞;

    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对鲤鱼的脑、鳃、肝和骨骼肌肉中代谢酶、RNA和蛋白质的影响。用0.356μg/L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鲤鱼21d后,其脑、腮、肝、骨骼肌肉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逐渐降低,酶活性降低了35.2%~48.4%,RNA质量比减少了21.55%~45.65%,蛋白质质量比减少了41.72%~49.07%;撤离高效氯氰菊酯后,鲤鱼脑、鳃、肝和骨骼肌肉中的G-6-PDH和LDH酶活性、RNA和蛋白质质量比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的鲤鱼脑、鳃、肝和骨骼肌肉中代谢酶活性、RNA和蛋白质质量比都逐渐下降,高效氯氰菊酯对鲤鱼的生化指标影响显著。

    2007年06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 ]
  • 3个品种水稻种子萌发对酸雨胁迫的响应

    高利利;赵玲玲;张晨;陶丽华;周青;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品种对酸雨胁迫的响应规律,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pH值为2.0、2.5、3.0、3.5、4.0、5.0的模拟酸雨对隆安优8、天协1、协优57水稻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异状发芽率5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持续胁迫7d后,上述3个品种的发芽势(率)、发芽(活力)指数随胁迫强度增加(pH值为5.0~3.0)呈先增后减的变化,pH值为2.5时种子仅有异状发芽,pH值为2.O时均不发芽;3者的发芽势(率)、发芽(活力)指数等均与胁迫时间(1~7d)呈显著负相关(异状发芽率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酸雨对3个水稻品种的伤害阈限为pH值2.5~3.5;一定胁强(pH值为2.5)下,3类种子上述5项萌发指标与CK呈显著差异的胁时不同:隆安优8、协优57(4 d,2 d,2 d,2 d,4 d)大于或等天协1(3 d,2 d,2 d,2 d,3 d),表明3者对酸雨的抗性存在一定差异,即隆安优8、协优57大于天协1。

    2007年06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 ]
  • 稀土铽对辣根抗氧化酶的影响

    汪志浩;周青;

    为了解重稀土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给稀土农用的环境安全问题积累基础实验资料,以辣根为观测材料进行实验,以稀土铽(Tb(Ⅲ))作为探针,研究不同质量比浓度Tb(Ⅲ)对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低质量比的Tb(Ⅲ)对辣根HRP和CAT有激活作用;相反,高质量比,Tb(Ⅲ)对HRP和CAT活性有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辣根HRP和CAT酶活性先升后降,在Tb(Ⅲ)质量比为1 mg/kg时,HRP酶活性比CK植株增大5.3%。CAT的酶活性比CK植株增加1.23%。H_2O_2含量则是呈先降后升趋势,在Tb(Ⅲ)质量比为3mg/kg时,辣根体内的H_2O_2,含量比CK植株降低11.68%。HRP对Tb(Ⅲ)的反应更为敏感,它可以成为研究稀土毒理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2007年06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 居住环境中微量元素与白发现象的关系研究

    王晓伟;陈莎;曹莹;田野;钟嶷盛;

    研究青少年发色改变与居住环境中微量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白发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微波消解与ICP-AES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测定了某青少年白发现象高发地区的青少年白发人群与正常人头发样品以及该地区的地下水样品和土壤样品中7种微量金属元素Cu、Zn、Co、M、Fe、Pb、Cr的含量。结果表明,当地青少年白发人群头发中Cu、Fe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头发中Cu、Fe含量,Pb、Cr的含量高出正常人头发中Ph、Cr含量的2倍;地下水中金属元素Cu、Zn的含量明显低于国家标准值,而Co、Ni、Pb、Cr的含量远远超出标准值;土壤中各元素含量均在国家规定的限制值以下,但Ph含量相较其他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因此,当地青少年白发现象严重的原因可能与长期生活在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不平衡的环境中,造成体内微量元素Cu、Zn含量失调以及Cr、Ph含量较高有关。当地居民应注意饮水安全,并通过其他方式及时补充体内不足的微量元素。

    2007年06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臭氧生物活性炭有机物吸附与生物降解量化分析

    金鹏康;许建军;姜德旺;王晓昌;

    以西安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臭氧-生物陶粒与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的对比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生物过滤系统的生物活性及有机物去除特性,建立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的量化计算方法,探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有机物降解过程及去除机理。研究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是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其中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约占有机物总去除量的65%,生物降解作用去除的有机物几乎全部是易于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而吸附作用去除的有机物约占有机物总去除量的35%,去除的有机物中难降解和易于降解的有机物的量基本相当。

    2007年06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6 ]
  • 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硼吸收率的初步分析

    邢小茹;吴国平;胡伟;王春利;魏复盛;陈宇新;

    为了研究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硼的吸收情况,为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采集硼作业工人班后尿液样品、上班8h的空气颗粒物样品以及24h饮食样品,分析了所有样品的硼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硼作业的原料工段工人班后尿硼肌酐校正质量比与经空气颗粒物潜在日硼摄入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成品工段工人的班后尿硼肌酐校正质量比与经空气颗粒物潜在日硼摄入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吸收率的分析表明,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以硼镁矿形态存在的硼吸收率仅为8.12%,而对以硼酸或者硼砂形态存在的硼吸收率约为74.2%,说明空气颗粒物中以硼镁矿形态存在的硼不容易进入人体血液,被人体吸收,而硼酸或者硼砂尘较易被人体吸收。

    2007年06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孙珮石;李晓梅;孙悦;费丽;王洁;杨常亮;

    通过实验及动力学理论分析,对生物膜填料塔系统净化低质量浓度甲醛废气的适用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生物膜生化反应动力学分析显示,甲醛废气的生物净化有与其他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不同的生化反应动力学特征,其反应类型判别准数M值远小于1(M=0.004(?)1.0),即生物膜中甲醛的生化反应速率远远小于其在液膜中的扩散速率,为慢速生化降解反应。针对净化低质量浓度甲醛废气的生物膜填料塔实验系统的研究表明,应用"吸收-生物膜"理论模型得到的甲醛净化效率、甲醛生化去除量和出口气体甲醛质量浓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到达了0.87、0.96和0.89.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吸附-生物膜"理论模型对应的相关系数R分别仅为0.64、0.84和0.64。与"吸附-生物膜"理论模型相比,"吸收-生物膜"理论模型描述甲醛废气生物净化过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对生物法废气净化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7年06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9 ]
  • 温度及特征尺度对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王伟云;李爱民;

    从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入手来研究污泥干燥并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在自制实验台上测得的圆柱污泥的干燥失重曲线,采用等温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得出了污泥干燥失水率与时间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说明污泥干燥时间与包含失水率的多项式呈线性关系,其斜率作为研究污泥表观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与干燥温度及污泥特征尺度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描述斜率与干燥温度及污泥直径3者关系的表达式,验证实验表明,拟合斜率值与实验值接近。拟合斜率值可估计污泥干燥所需时间,这是一种定量描述污泥干燥速率的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有重要意义。

    2007年06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6 ]
  • 球衣菌对Pb~(2+)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许旭萍;沈雪贤;郭艳;

    采用球衣菌(Sphaerotilus natans)FQ32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Pb~(2+)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菌龄、pH值、温度和吸附时间等理化因素对球衣菌吸附硝酸铅溶液模拟废水中Pb~(2+)的影响。结果表明,球衣菌在Pb~(2+)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吸附剂0.6g/L用量、菌龄32 h、pH=7、温度30℃、吸附时间60min的条件下,对Pb~(2+)的吸附率为89.98%,吸附量为74.98 mg/g;该吸附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吸附5 min时,吸附量已达总吸附量的94%.90 min达到吸附平衡。球衣菌对Pb~(2+)的吸附基本为细胞表面的被动吸附,吸附条件对吸附效率有较大影响。

    2007年06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 ]
  • EGSB反应器的低温运行性能研究

    董春娟;吕炳南;赵庆良;

    对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在低温(10~15℃)条件下的运行状况和污泥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GSB反应器在10~15℃的低温条件下能够稳定高效运行。当进水COD质量浓度低至114 mg/L或高达3 600 mg/L(有机负荷高达23 kg COD·m~(-3)·d~(-1))时,COD去除率均能维持在70%左右。与中温(32~35℃)相比,低温时颗粒污泥的沉速相对较低,但不低于15 m/h,不会被冲出反应器而造成污泥流失。低温时,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明显降低,COD去除率也明显降低,但液体上升流速的提高能改善泥水的传质效果,提高COD去除率。在HRT=0.9h、液体上升流速V_(up)=3.0 m/h左右的运行条件下,反应器内温度由35℃降到15℃时,K由0.391×10~3降到0.107×10~3,COD去除率由84.32%降到68.9%。但当V_(up)由3.0 m/h提高到4.2 m/h时,K由0.107×10~3提高到0.254×10~3,COD去除率也由68.9%提高至76.7%。低温时,EGSB反应器的抗温度冲击能力很强。低浓度时,EGSB反应器的抗pH冲击能力不强,但随着进水COD浓度的提高,其抗pH冲击能力逐渐增强。EGSB反应器在低温低浓度条件下运行时需添加碱度以维持反应器内适宜的pH值。

    2007年06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 ]
  • 以DMCS为硅源的新型聚硅氯化铁铝的形态分布与混凝性能

    叶蔚君;魏在山;胡芳;

    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为硅源,与氯化铁、氯化铝聚合制备新型聚硅氯化铁铝絮凝剂(PAFSC)。其形态分布和处理含藻水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该混凝剂的最优技术指标为n_(Fe)/n_(Al)=0.4,n_(Si)/n_((Al+Fe))=0.1,碱化度B=1.5,C_((Al+Fe))=0.1 mol/L,pH=2.898,熟化时间为24h的条件下,有效成分Fe_b、Al_b的含量最高,絮凝效果最好,PAFSC对浊度的净化效率可达98.6%。研究表明,二甲基二氯硅烷会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使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AFSC有效成分高,絮凝效果好。

    2007年06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
  • γ-聚谷氨酸与化学絮凝剂絮凝性能对比研究

    汪德生;付蕾;郎咸明;尹中肯;郭儒;

    比较了生物絮凝剂γ-聚谷氨酸与PAM、PAC及FeCl_3等3种常规化学絮凝剂对5g/L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的絮凝活性较高,投加量在0.02g/L以上时均能获得>90%的絮凝率,其最佳投加量为0.30g/L,此时上清液浊度为3.2 NTU,絮凝率达97.82%,絮体粗大,固液分离迅速,产泥量小,无毒。γ-聚谷氨酸絮凝剂处理各种浓度工业废水的结果表明,其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不高,较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工业废水以及河流水体的净化,其在中、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并没有显示出比PAM和PAC等化学絮凝剂更为优异的絮凝效果,且与PAM相比,γ-聚谷氨酸絮凝剂的投加量偏大。

    2007年06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1 ]
  • 多功能混合菌剂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研究

    崔丽;张贤光;胡筱敏;

    从菜园土壤及药材土壤土样中分离选育出以丝状菌为主的6株COD高效降解菌,与实验室保藏的2株絮凝剂产生菌构建混合菌剂,使菌剂同时具有降解污染物以及增强活性污泥沉降性和絮凝性的功能。以COD去除率、污泥指数和活性污泥絮凝性为指标,研究了混合菌剂各菌种接种量的配比。结果表明,该菌剂添加于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可以使COD去除率从86.5%提高到94.5%,污泥指数从124下降到59.0,活性污泥絮凝性从0.358增加到0.530。研究表明,该多功能混合菌剂添加于活性污泥系统可以显著增强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2007年06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76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5 ]
  • 杂色云芝漆酶和发酵液降解对苯二酚研究

    徐淑霞;宋安东;张世敏;汪伦记;闵航;吴坤;

    测定和分析了杂色云芝漆酶和杂色云芝发酵液对对苯二酚的降解反应。通过对不同底物质量浓度下杂色云芝漆酶酶学反应动力学特征分析.求得漆酶Lac A对对苯二酚的酶反应动力学方程V= 1.52C_s/(16.55+C_s)和底物抑制反应速率方程r_s=1.02/(1+12.86/C_s +C_s/137.17)。发酵液对对苯二酚的降解反应进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InC=-kt+b.发酵液对对苯二酚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基本符合Michelis-Menten酶学反应动力学方程V_f=1.77C_s/(3.63+C_s),研究表明Lac A与发酵液对对苯二酚的酶学反应动力学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底物抑制现象,其底物抑制的动力学方程为r′_s=1.40/(1+ 5.75/C_s+C_s/278.26)。比较漆酶纯酶Lae A和发酵液对对苯二酚反应的K_m和V_(max)数值,发现杂色云芝发酵液K_m较小而V_(max)数值较大,说明发酵液较漆酶纯酶具有更高的底物亲和力和催化效率。

    2007年06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 ]
  • SRT影响MBR有机污染物去除速率研究

    李绍峰;陶虎春;王宏杰;王雪芹;

    通过考察污泥停留时间(SRT)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和粉禾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PAC-MBR)降解有机物速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泥活性与胞外聚合物(EPS)的关系。结果表明:MBR和PAC-MBR中COD降解速率随SRT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39-48 d和48 d时达到最快,对应速率常数为2.586和3.856.PAC-MBR中COD降解速率普遍高于MBR,说明投加PAC使污泥活性提高,SRT对污泥活性影响较大;MBR和PAC-MBR中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与COD降解速率常数K_1变化趋势一致,且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与K_1呈良好正相关关系,说明系统的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可以作为衡量污泥活性的指标。

    2007年06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泰安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土壤质量时空变异研究

    张雯雯;李新举;陈丽丽;仲伟静;李修峰;

    在农用地整理过程中,由于移动了耕层土壤,所以土壤剖面变异和表层土壤养分不均匀的现象普遍存在,重构土壤的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成为决定土地整理成败的关键。以泰安市丘陵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析了土地整理后1 a、2 a和4 a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异特性。采样点利用GPS定位,在每个土地整理项目区以及相应对照样点地块采样,并对所采120份土样进行土壤养分分析;根据所测数据,对各土壤养分进行时空变异分析,其中空间变异主要通过变异系数说明,时间变异分析则引入了养分指数的概念。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具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其中有机质、速效K和有效P的变异系数随着整理年限的延长而增大,有机质、速效K和碱解N在土壤中的质量比则随整理时间的增长与相应对照值趋于一致。

    2007年06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8 ]
  • 嫩江水体溶解氧变化规律的混沌研究

    李国良;付强;冯艳;李伟业;刘仁涛;

    针对目前溶解氧研究主要是从生物、化学等方面开展,而对溶解氧自身变化规律的研究很少的特点,以嫩江干流浏园水文站测得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序列为例,首先进行相空间重构,应用自相关函数法确定出延迟时间、伪邻近点法确定出嵌入维数;然后应用主分量分析(PCA)方法对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该序列不是噪声序列而可能是混沌序列,通过计算Kolmogorov熵得出溶解氧质量浓度序列具有混沌特性的结论;最后应用基于关联度的局域加权线性回归预测法对该序列进行了混沌预测研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预测结果,这为应用混沌理论进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007年06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 ]
  • 塔里木河中游不同水文条件下维管束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刘加珍;陈亚宁;陈永金;

    根据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输水堤防有生态闸断面(乌斯满和阿其河断面)和无生态闸断面(沙子河断面)的地下水位、土壤养分以及植被的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河岸林水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因子。由于生态闸的定期放水,乌斯满和阿其河断面水分条件明显好于沙子河断面,而不同断面间其他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全盐含量和pH值)的差异不显著。草本植物多样性受水分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丰富度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小。木本植物多样性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明显。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决定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同一断面,水分条件较好的近河道处物种丰富度并不高。距堤防100m的不同断面,乌斯满断面形成高丰富度与低均匀度组合的群落特征,沙子河断面则形成低丰富度与高均匀度组合的群落特征。输水堤防的修建明显影响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土壤含水率,进而影响地表植被尤其是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生态闸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堤防建设引起的负面生态影响。

    2007年06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 ]
  • 平朔安太堡矿区复垦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性质关系的研究

    方辉;王翠红;辛晓云;张洪满;刘其彬;

    调查安太堡大型露天矿区西排土场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微生物量与土壤中的水分、速效磷、土壤有机质、有效性氮和海拔高度有明显的关系。麦地、林地、草地的土壤中呈现出:细菌>放线菌>固氮菌>霉菌;撂荒地呈现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固氮菌;裸地呈现出:细菌>放线菌>霉菌。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呈现麦地最高,裸地最低,固氮菌为林地高于其他样地。在撂荒地和裸地中,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麦地、林地、草地、撂荒地中的各种菌、速效磷、土壤有机质、有效性氮含量明显高于裸地中的含量。微生物总量和样地的海拔、样地土壤的含水率有明显的关系,土壤中的含水量直接影响微生物总量。微生物总量与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成正比,有机质含量与有效性氮含量成正比。细菌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几种养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海拔和速效磷呈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固氮菌与几种养分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按全国土壤养分划分标准,安太堡大型露天矿区复垦地等级不高,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加快复垦区土壤的恢复。

    2007年06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3 ]
  • 广东汕头市农业土壤和蔬菜铅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

    马瑾;周永章;窦磊;张澄博;万洪富;

    重金属元素铅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得到汕头市土壤及蔬菜铅污染的状况,选取了该市115个土壤样品及34个蔬菜样品进行铅含量分析。研究发现,汕头市土壤样品铅含量差异较大,最高含量为110 mg/kg,最低含量则为12.1 mg/kg,极差达到97.9 mg/kg。56.52%的土壤样品铅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明该市土壤铅污染存在普遍性,且各区(县)土壤铅含量极不均匀。汕头市蔬菜样品铅含量全部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14935—94),不同蔬菜品种对铅的富集能力均较强,蔬菜样品铅最低含量为5 mg/kg,最高含量为85 mg/kg,分别为国家标准限值的5倍和425倍。经分析认为,该市铅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排放、大量含铅农药的使用、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大气沉降等。还对汕头市民通过食用蔬菜而导致的铅暴露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市居民使用蔬菜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

    2007年06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4 ]
  •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

    韩凤君;张波;

    针对石羊河流域水环境持续恶化的态势,调查分析了流域内水文和水化学环境变化的特征以及滥用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石羊河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滥用。各类人工输水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流域内水循环格局,导致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补给量和泉水量减少;地下水持续超采,水位大幅度下降,矿化度升高,土地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所以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必须以"水"为核心,地表水资源统一调度,并向下游倾斜;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量,使其逐年恢复到生态水位;发展节水农业,使大量水资源用于生态恢复;采取生物措施治碱,达到改良盐碱土、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减少沙尘的功效;科学管理和调度水资源,建立人水和谐关系,保证区域内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7年06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土地整理的生态风险评价

    喻光明;胡秀丽;张敏;鲁迪;魏雅丽;陶文星;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存在水土流失、生态演变、环境容量变化及环境脆弱性变化4类潜在风险。结合国家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在土地整理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水、土、生物3个要素与14个指标。结合土地整理实践与生态学知识,拟定指标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建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数(ER)。计算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后,ER总分减少28.94,生态风险级别由Ⅲ级降为Ⅳ级,项目区生态风险显著减小;2)就单要素来看,水的ER总分由21.53降为6.16,降幅达15.37,对整个项目区生态风险减小的贡献率达53%;而土和生物要素两者的贡献率仅共占47%;土和生物要素的生态风险综合指数也较整理前有了降低,降幅分别为12.79和0.78,没有水要素明显。研究表明,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能有效识别土地整理前后生态风险的变化,可为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007年06期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964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1 ]
  • 农村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柳建国;魏建华;卞新民;

    农村环境安全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研究成果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小尺度水平上,建立了农村环境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由大到小、由点到面、逐层分解的方法,把整个评价体系分3个层次,21个具体指标,强调人口素质与人均耕地2个基本要素,突出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环境安全的影响。建立的农村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具有层次简单、数据容易获得、运算方便、评价结果合理等特点。

    2007年06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 ]

安全工程

  • 小尺度油品扬沸火灾火行为的实验研究

    谭家磊;宗若雯;赵祥迪;

    扬沸火灾作为原油油罐火灾中的一种特殊火灾现象,一旦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灾害。扬沸时的火行为,特别是火焰的突变是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小尺度油罐油品扬沸火灾火焰温度场和火焰高度突变现象进行了实时研究,分析了火焰温度场突变的原因和火焰突变高度与油罐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油品扬沸时火焰的突变程度随油品黏度的增大而增大,扬沸时无量纲火焰高度随着油罐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可为研究大尺度的油罐扬沸火灾火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07年06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8 ]
  • 一种基于视频图像相关性的火灾火焰识别方法

    沈诗林;于春雨;袁非牛;陈志斌;张永明;

    由于火焰燃烧时气体羽流的卷吸特性和空气流动的影响,燃烧的火焰表现出不停的振荡特性,基于这种振荡性提出利用图像的相关性来探测火灾的发生。火灾视觉特征的提取是视觉火灾探测的重要问题,首先确定运动区域,再利用火焰振荡特性提出了相关性算法,并分析了R、G、B3种分量对相关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相关性来分析时,火焰的相关性系数图是剧烈振荡的,而非火焰的相关性系数图是相对比较平坦的,为可视化火灾探测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判据;R、G、B对相关性的影响是一致的,在实际应用中只需利用其中的1个分量即可,可有效提高火灾探测系统的响应时间。

    2007年06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DSP的PPT试验样机点火安全控制系统设计

    王惠霞;袁士伟;丁瑜;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PPT(Pulsed Plasma Thruster)点火安全控制系统是PPT设计中的关键。为方便灵活地控制点火脉冲和工作频率,同时保证安全点火,采用直接有脉宽调制信号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输出口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控制PPT的点火,完成了DSP辅助电路、和上位机通讯的串口电路、与PPT高压触发模块(脉冲功率装置)的接口电路以及PPT点火时序控制软件的设计。PPT工作时,点火安全控制系统接收由上位机卫星喷气姿态控制算法产生的点火时刻和点火次数命令,执行点火命令。试验表明,PPT点火安全控制系统能够控制PPT试验样机,使其准确按照时序在频率0~1.67 Hz(波形分辨率最高为6.67 ns)下可靠点火。

    2007年06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典型竖井结构中毒性烟气运动过程的实验及数值模拟

    朱杰;霍然;黄冬梅;

    研究竖井结构内有毒烟气的运动规律的特点,对于发展烟气控制技术,制定合理的人员安全疏散预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层竖井小尺寸实验,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典型竖井结构内CO浓度场分布以及迁移运动规律。发现相同实验条件下,竖井内CO浓度变化过程随着竖井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同时结合FDS模拟及数值分析,讨论了竖井结构形式对毒性烟气迁移的影响。

    2007年06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 ]
  • 排气制动下汽车制动失效的坡长临界值计算

    肖润谋;周晓悦;叶燕仙;

    针对连续长下坡汽车主制动器失效的现象,研究了在排气制动下汽车下坡制动失效的坡长临界值问题。根据汽车主制动器制动毂温升模型,推导出在山区不同长纵坡路段,排气制动下汽车主制动器制动失效的坡长临界值,提出了在5%、6%坡道上.采取Ⅳ档排气制动时,维持40 km/h的安全稳定车速,主制动器制动失效的坡长临界值分别为3 072m和1929 m,为长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06期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 ]
  • 润湿型化学抑尘剂的试验研究

    金龙哲;杨继星;欧盛南;

    利用润湿型化学抑尘剂除尘作为粉尘治理的手段之一,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在分折了抑尘剂抑尘机理的基础上,对润湿型化学抑尘剂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研究了多种吸湿材料的吸湿保湿能力和几种表面活性剂的润湿能力,优选了氯化钙、氯化镁和曲拉通X-100作为抑尘剂的基料和辅料,进行抑尘剂配方研究并对抑尘剂配方进行了优化。在现场试验中,喷洒添加了抑尘剂配方溶液的粉尘含水率明显高于只喷洒清水的粉尘含水率且保湿时间长;在公路碾压试验中喷洒了抑尘剂溶液的公路的粉尘抑制期达到4d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抑尘效果。

    2007年06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686 ] |[引用频次:120 ] |[阅读次数:10 ]

公共安全

  • 突发事故下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模型研究

    周晓猛;姜丽珍;张云龙;

    以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为目标,针对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的特点,根据应急点的数目,将应急资源配置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以每一阶段开始或上一阶段结束时已调度的应急资源数量为状态变量,结合动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构建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对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模型可以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下应急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复、缺项以及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能有效指导应急过程中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突发事故下城市的整体应急能力。

    2007年06期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96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34 ]

安全评价

  • 石油化工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李漾;周昌玉;张伯君;

    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了明确该行业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可接受风险准则极为必要。本文在对国内外风险可接受水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对生命风险水平、经济风险水平和环境风险水平确定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详尽阐述,分别给出了3种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公式,提出了确定石化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方法,需同时满足可接受生命风险、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

    2007年06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875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20 ]
  • 基于理化特性的车用燃料着火危险性评价

    陈昊;边耀璋;耿莉敏;

    为了研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汽车燃料存在的着火危险性,从燃料理化特性出发,系统分析了各种评价车用燃料着火危险性的参数。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了评价燃料着火危险性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着火的基础是混合气的浓度在着火界限之内,而达到着火界限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燃料的危险度H值、燃料的蒸发性和燃料的聚集性。当燃料达到着火界限后有自燃和点燃两种着火方式,点燃着火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引入点燃着火危险因子的概念来评价燃料点燃着火危险性。常用燃料的着火危险性由大到小为:氢气、汽油、LPG、二甲醚、天然气和柴油。这证明该模型可以用来评价燃料点燃着火危险性。

    2007年06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9 ]
  • 小城镇灾害易损性可拓评估的原理和应用

    安永林;彭立敏;张运良;王薇;

    为给小城镇防灾减灾和小城镇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借鉴可拓原理对小城镇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可拓评估。首先,建立了小城镇灾害易损性的可拓评估流程,结合湖南小城镇实例,选取评价指标,确定灾害易损性的分级标准;其次,构建了可拓评估的经典域、节域和物元;然后提出了用简单关联函数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计算了灾害易损性的关联函数值和关联度,评估了灾害易损性的等级并计算了其变量特征值。与模糊评估方法相比,两者平级结果总体上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小城镇灾害易损性等级,同时也证明了将可拓原理应用于小城镇灾害易损性评估的可行性。

    2007年06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9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07年9—10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黄平;李生才;

    统计了2007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363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41.60%,其次是其他事故(36.36%)、矿业事故(11.57%)、爆炸事故(4.13%)、火灾(3.31%)、毒物泄露和中毒(3.03%)。363起事故共死亡1 098人,伤1 215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1.91%、其他事故17.21%、矿业事故15.03%、火灾8.56%、爆炸事故4.55%、泄露中毒2.73%;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7.41%、泄露中毒19.09%、爆炸事故13.99%、其他事故8.23%、矿业事故7.82%、火灾3.46%。

    2007年06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2006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状况

    冯长根;王亚军;

    综述了2006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状况和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和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并给出了2006年10大食品安全事件。2006年中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27 158起,死亡112 822人,同比分别减少12.6%和11.2%。非煤矿山共发生伤亡事故1 869起、死亡2 271人,同比分别下降3.1%和3.0%。火灾发生222 702起,死亡1 517人,受伤1 418人,直接财产损失784 468 411元。2006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 453.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3 18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1 091.3千hm~2,上升5.9%,其中绝收面积5 408.9千hm~2,上升17.7%。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 528.1亿元,比2005年上升23.8%。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受灾严重。全国因气象灾害共造成2 704人死亡,经济损失约2 120亿元。2006年是中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减少34.3%,死亡(含失踪)492人。地质灾害共发生102 804起。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4次,死亡25人,直接经济损失18.6亿元。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较2005年有所缓和,但自然灾害状况较2005年严重。

    2007年06期 13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608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40 ]
  • 2007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王亚军;黄平;

    简要统计了2007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55起,包括沙尘天气3起,污染事件6起,地震15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1起,旱灾4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6起。对自然灾害进行了讨论。

    2007年06期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2006年中国城市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统计及分析

    王东宇;张勇;

    统计分析了我国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的城市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以揭示2005年松花江污染和哈尔滨停水重大事件之后,中国城市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的规律、危害、应急响应状况以及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检验近1年来中国城市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发生日期、地点、污染物种类、事件简况、应急反应5个方面对75起突发污染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1) 2006年突发污染事件总体呈数量增多、危害增大的趋势;2)危险化学品和各类工业污水仍是主要污染物;3)交通事故、工厂泄漏事故和突然排污仍是主要风险源;4)41.3%的事件威胁到了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造成城市几小时或多天停水,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5)92%的突发污染事件得到了应急响直,但应急时间远大于国家规定的1h,应急预案在快速性和有效性方面还需改进。

    2007年06期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977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23 ]
  • 科技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杨震;

    为了作者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投稿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人名和科技名词术语,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名词相一致。对在投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人名和名词术语等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包括书写、读音。可为科技工作者撰写科技文章提供借鉴。

    2007年06期 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