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沉积磷在不同pH水平下的释放与转化规律

    张登峰;鹿雯;王盼盼;杨丽莉;张志勇;曾向东;

    为了探讨沉积磷在不同pH条件下的转化及释放行为,有效控制内源磷向水体释放,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内源污染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考察了pH值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元素释放与转化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在不同pH水平下,沉积物中内源磷的相互转化及向水体释放的总磷(TP)、总溶解磷(TSP)、溶解反应磷(SRP)、总反应磷(TRP)、溶解水解磷(SHP)等5种形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受试沉积物样品TP含量为760mg/kg,属于中等富营养化水平;pH值是影响内源磷释放的重要因素,pH在5~9之间,沉积物中5种形态磷的释放水平较低;酸性范围内,pH=3的极端酸性条件下,沉积磷释放量最大,在连续38d的释放时间内,TP最大释放量可达1.47mg/kg;在pH=11的极端碱性条件下,能大幅提高沉积磷的释放量,其中TP释放量最高达14.27mg/kg;对于同一pH值,除SHP外,其余4种形态磷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不同pH值对沉积磷形态含量之间的转化影响不明显;SHP受沉积物吸附表面积动态变化影响较明显。

    2008年01期 No.4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亚砷酸钠对蚕豆和洋葱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

    吴丽华;仪慧兰;

    利用植物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砷酸钠(0.3mg/L,1.0mg/L,3.0mg/L,10.0mg/L,30.0mg/L)对蚕豆和洋葱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用亚砷酸钠处理12h后,可诱发蚕豆(亚砷酸钠质量浓度0.3~30.0mg/L)和洋葱(亚砷酸钠质量浓度1.0~30.0mg/L)根尖细胞遗传损伤,使根尖细胞微核率增加、分裂指数下降。在一定处理浓度范围内(蚕豆的为0~3.0mg/L;洋葱为0~10.0mg/L),细胞微核率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p<0.01);分裂指数与处理浓度呈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亚砷酸钠能引起植物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因此,可利用蚕豆和洋葱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环境中的砷污染。

    2008年01期 No.4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环境介质中异丙隆残留的前处理方法研究

    赵华;宋宁慧;陈国峰;姜蕾;尹小乐;杨红;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水、土壤和植物中除草剂异丙隆的残留量。采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净化和富集水中异丙隆残留;利用丙酮/水(体积比为3∶1)振荡提取土壤中的异丙隆残留,并通过硅胶柱层析净化、分离;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植物样品中的异丙隆残留,并用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分离。利用HPLC-UVD(Ultraviolet Detector,紫外检测器)定性、定量测定水、土壤和植物样品中异丙隆残留量。结果表明,异丙隆HPLC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16mg/L,决定系数R2=0.9999,最低检测浓度为0.012mg/L。水的加标回收率为90.7%~91.1%,相对标准偏差为3.0%~12.0%;土壤的加标回收率为88.4%~97.4%,相对标准偏差为6.9%~9.8%;植物的加标回收率为94.4%~99.9%,相对标准偏差为4.6%~9.0%。研究为异丙隆残留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2008年01期 No.43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预估

    廖立敏;梅虎;李建凤;朱万平;舒茂;郑怀礼;李志良;

    为探寻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保留行为与结构的关系,应用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3D-HoVAIF),对39个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逐步回归对变量进行筛选,建立了8变量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QSRR)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R1=0.985;进而将3D-HoVAIF矢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结合,建立了9变量QSRR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R2=0.991;采用留一法交互检验,结果分别为RCV,1=0.970、RCV,2=0.97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估计能力和稳定性。

    2008年01期 No.4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Suwannee河黄腐酸光化学生成溶解无机碳的研究

    楼涛;汪学军;徐绍辉;王士财;

    用模拟太阳光照射Suwannee河黄腐酸以模拟光氧化过程,研究了溶解氧浓度、模拟太阳光波长范围和铁浓度对溶解无机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饱和样品的溶解无机碳生成速率比空气饱和条件下(3.32μmol/(L.h))增加了40.1%(以照射过程中线性回归的生成速率计算);实验以Mylar-D、有机玻璃UF-3和有机玻璃UF-4为滤光片研究了波长范围对溶解无机碳产量的影响,近似计算的结果表明UV-B、UV-A和可见光部分分别占全波段模拟太阳光光化学生成无机碳产量的43%、42%和15%;当样品铁浓度达到10μmol/L时,其溶解无机碳的生成速率约为初始样品(Suwannee河黄腐酸铁浓度为1.90μmol/L)的2.8倍,证实了铁在光化学氧化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2008年01期 No.43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套袋对番茄和黄瓜果实农药残留的影响

    陈振德;冯明祥;袁玉伟;陈元林;张清智;

    借鉴果品的套袋技术,以黄瓜和番茄为试材,采用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菌灵残留量,气相色谱法(GC-ECD)测定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百菌清残留量,研究了套袋对果实中上述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明显减少了番茄和黄瓜果实中的农药残留量,比不套袋分别减少84.5%~100%和12.5%~100%,符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实践证明,在黄瓜、番茄等果菜类蔬菜栽培中采用套袋技术降低果实中的农药残留是可行的。

    2008年01期 No.43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酸处理青霉菌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张丽芳;魏德洲;

    采用青霉菌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染料活性艳红X-3B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染料的初始质量浓度、pH值和温度对菌体吸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经硝酸处理后的菌体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在pH值为3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表达,平衡时吸附量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很好,相关系数可达0.9998。硝酸处理的菌体对活性艳红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表达。当温度为25℃、30℃、35℃、40℃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50.0mg/g、322.6mg/g、400mg/g、416.7mg/g。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大,表明该吸附反应是吸热反应。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出ΔH=35.13kJ/mol,ΔS=125.17J/(mol.K),ΔG为-2.13~-4.03kJ/mol,表明菌体对活性艳红的吸附是自发过程。

    2008年01期 No.4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原位固化黑荆树皮对Cr(Ⅵ)吸附性能的研究

    林阳;戴丽君;庞燕;吴阳;吴宗华;

    通过甲醛的交联作用使单宁分子在黑荆树树皮内形成相互交联的大分子,低成本地制成原位固化黑荆树皮,用于吸附溶液中的Cr(VI)。结果表明,原位固化黑荆树皮对Cr(VI)的吸附量随体系pH值的增加而减小,随Cr(VI)初始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4K、吸附4h条件下,pH=1.96时原位固化黑荆树皮对Cr(VI)的吸附容量是pH=5.10时的2.7倍;pH=2.0时,Cr(VI)初始质量浓度从30mg/L升高到120mg/L,吸附容量由30.0mg/g增大到100.1mg/g;溶液温度从284K升高到298K,吸附容量由76.2mg/g增大到94.2mg/g。原位固化黑荆树皮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拟二级速度方程来描述。吸附前后的原位固化黑荆树皮红外谱图表明,Cr(VI)可能先被还原成Cr(Ⅲ),再与原位固化黑荆树皮中酚羟基螯合而被吸附。

    2008年01期 No.4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微波高温热解污水污泥各态产物特性分析

    方琳;田禹;武伟男;曹长玉;

    将SiC及污泥本身的热解固体残留物分别添加到污泥中,实现污泥在微波场中的快速升温及高温热解,并对其液、气、固3态产物的特性及再利用价值加以分析。实验表明:添加SiC及固体残留物的污泥微波高温热解液态产物的热值可以达到37MJ/kg以上,多环芳烃(PAHs)含量低于5.37%;气态产物中H2和CO的体积分数在54%以上,热值达到9420kJ/m3;添加热解固体残留物的污泥微波热解固态产物的比表面积达到305m2/g。污泥微波热解产物的特性为其用作燃料和吸附剂提供了可能。

    2008年01期 No.43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884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橡胶促进剂M盐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农少梅;刘纯新;张树增;李霁;李捍东;

    为探讨微生物技术在橡胶促进剂M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利用高效优势菌强化A2O工艺对橡胶促进剂M盐废水进行处理,整个系统运行过程分为污泥的培养与驯化阶段及稳定运行阶段。在稳定运行阶段CODCr平均去除率达90.71%,氨氮平均去除率达78.31%。以Mn2+、Fe2+、Mg2+、Ni2+为4个影响因子,通过正交实验分析无机离子对橡胶促进剂M盐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的促进作用。由实验数据的极差大小可知,各无机离子对优势复合菌降解橡胶有机废水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Mn2+、Fe2+、Ni2+和Mg2+。4种离子最佳质量浓度组合为:0.500mg/L的Mn2+、1.00mg/L的Fe2+、35.0mg/L的Mg2+和0.025mg/L的Ni2+。

    2008年01期 No.43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改进污径比计算方法及应用

    黄强;张泽中;王宽;李群;齐青青;

    为了使现行污径比更加科学合理,提出底标比、排标比和危害系数并用来对原污径比进行改进完善。以东辽河为例,对新污径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新污径比不仅能作为生态水质评价的指标,还能量化反映河流环境容量盈亏度。新污径比还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到水资源水质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

    2008年01期 No.4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低温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厌氧工艺研究

    李晓东;孙铁珩;李海波;马铮铮;王松;

    两相厌氧技术与复合厌氧工艺的发展,使得低温(低于20℃)厌氧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成为可能。设计了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滤层反应器为主体,添加污泥回流装置的两相复合厌氧处理新工艺,在室温(16~18℃)下处理生活污水。该两相复合厌氧处理工艺大大缩短了常规两相厌氧工艺的启动时间。在启动40d后即能使低浓度生活污水的CODCr降低70%以上,SS去除率也能达到75%左右。该工艺的后续处理,建议选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

    2008年01期 No.43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温度对污泥焚烧残渣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残渣综合毒性的影响

    刘淑静;李爱民;袁维波;

    通过实验考察了干污泥在固定床焚烧炉中停留20min,温度分别为500℃、700℃和900℃的焚烧残渣中重金属(Cr、Cu、Ni、Zn、Pb、Cd)的残留特性及形态分布规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重金属的残留率因元素和焚烧温度而异,Cu的残留率最高在80%以上,Cd的最低,900℃时仅为3.4%;焚烧残渣中各重金属在稳定态的分布比例均较干污泥中有显著提高。提出了用于重金属毒性定量分析的指标——重金属综合毒性指数,并采用该指数对污泥和残渣中重金属的综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单位质量污泥焚烧后的各残渣中重金属综合毒性均较干污泥小且随焚烧温度升高而降低,焚烧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无害化;并且,单位质量残渣中重金属的综合毒性也随焚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008年01期 No.43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891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混凝—气浮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模拟试验研究

    李英华;余仁焕;李海波;

    为了降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悬浮物含量,减轻后续处理负担,采用混凝—气浮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并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混凝剂种类、用量、混凝pH值、气浮作用时间等因素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有明显影响。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当进水COD为5600mg·L-1时,COD去除率可达到81.9%,BOD5的去除率可达73.3%,BOD5/COD从0.26提高到了0.40,有效提高了渗滤液的可生化性。研究表明,混凝—气浮工艺流程达到了较好的预处理效果。

    2008年01期 No.43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PPS滤料在SO2气体作用下的耐腐蚀性研究

    庄玉玲;

    采用气体实验法对PPS滤料在SO2气体中腐蚀失效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前后PPS滤料的机械特性、微观特征和化学结构的分析,认为PPS对SO2气体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但是,随着SO2气体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及气体体积比提高,PPS针刺毡滤料的性能有所下降,尤其是高温能加快腐蚀效果。为了延长使用寿命,应使其工作参数在限定的范围内:在SO2体积比高于700mL/m3时,应对烟气进行预处理使其体积比低于实验值,或者使烟气的温度控制在170℃以下;如果烟气中SO2体积比超过预定值,烟气温度又高于170℃,则PPS针刺毡滤料连续使用时间应不超过96h。

    2008年01期 No.4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含油污泥石油醚浸提技术研究

    车承丹;吴少林;朱南文;寿宗奇;叶清;

    采用石油醚浸提技术对含油率为50.1%的污泥进行处理,以回收原油。当温度为45℃,搅拌时间为5min,水加入量为20mL(pH值为9),石油醚加入量为9mL时,油去除率为93.70%。采用气相-质谱(GC-MS)联用仪对石油醚浸提回收的废油进行定性分析并与原油进行了对比,证明该工艺可以有效保证回收废油的油品质量。

    2008年01期 No.4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石灰石湿法脱硫过程中石灰石动态溶解模型研究

    赵光玲;郝文阁;朱娜;崔跃锋;

    为了深入认识石灰石湿法脱硫体系中石灰石的溶解特性,以单个石灰石颗粒为研究对象,根据双膜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石灰石动态溶解模型,模型考虑了喷淋塔内SO2浓度对石灰石溶解的影响。针对喷淋塔内石灰石溶解速率和二氧化硫吸收速率的相对大小变化,理论分析了不同阶段石灰石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实验验证,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喷淋塔内石灰石溶解过程。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石灰石的溶解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喷淋塔内石灰石的溶解速率对二氧化硫传质的影响和喷淋塔的工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年01期 No.4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碱浸-电解锌工艺中含锌废渣的除氯研究

    邱媛媛;赵由才;张承龙;易天晟;

    含锌废渣及粉尘是危险废物,因含有较高含量的锌,可作酸法和碱法冶金的原料,但其中若存在氯,则锌产品质量就严重下降,对电极板也有严重腐蚀作用,因此,从含锌废渣及粉尘中高效去除氯有重要意义。系统地研究了碳酸钠溶液洗涤去除含锌粉尘中氯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碳酸钠的除氯效果好且不会引起较大的锌损失,其除氯的优化工艺参数为:碳酸钠质量浓度4g/L,液固比8∶1,温度90℃,反应时间90min,氯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对同一种锌粉尘进行了除氯与不除氯的碱浸-电解锌中试对比实验,分析表明:经碳酸钠除氯后所得的锌粉质量明显提高,全锌和金属锌可分别提高2%~3%。

    2008年01期 No.4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4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用废橡胶制备沥青再生剂的实验

    丁湛;栗培龙;刘建;关卫省;

    为了实现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以橡胶对沥青的性能改善为基础,以废橡胶为原料,在轻组分助剂介质中采用微波降解和助溶处理技术制备沥青再生剂。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以再生沥青的针入度、延度、旋转薄膜烘箱老化(RTFOT)后的针入度比及残留延度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再生剂原材料的合理配比及工艺条件,并进行了再生剂的效果试验。研究表明,最佳配比及条件为增塑剂DOP40%,芳香油分糠醛抽出油40%,废橡胶粉20%,抗老剂添加量为以上总量的0.5%,微波功率为900W,处理时间为10min。再生效果试验表明,10%的再生剂用量可以有效补充老化沥青缺失的组分,恢复其胶体结构及流变性能。

    2008年01期 No.43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液态锂铅合金残渣中微量氚的回收

    谢波;刘云怒;翁葵平;

    氚提取的系统设计中,如何严格限制氚损失和减小其辐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利用同位素交换法对模拟液态锂铅合金残渣中的微量氚进行回收。研究结果表明,同位素交换法对液态锂铅合金残渣中的氚回收是有效的;交换载带气的最佳组成为He+0.1%D2。载带气相同时,交换温度和交换次数对渣中氚的回收率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交换次数越多,氚回收率越高;823K时,经过6次交换后的氚回收率接近80%。此外,依据气体与液态金属接触的动力学数学模型,推导出了锂铅合金滞留氚量释放的数学近似表达式。

    2008年01期 No.43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随机游动模型在大气污染扩散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金陶胜;杨锦;韩素芹;葛卫华;

    应用随机游动扩散模拟方法,并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气象数据,对某区域的大气污染扩散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由模拟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高斯模型等其他常用方法而言,随机游动扩散模拟适用的范围较广,可用于瞬时以及非均匀的浓度扩散分布状况,也能够不受污染物质的特性所限制(气态物和重粒子都可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对有关部门的污染防护与事故处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08年01期 No.4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3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非稳态微生物污染物在建筑群内迁移的数值模拟

    尤学一;李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激增,微生物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病毒群体动力学演化模型研究非稳态微生物污染的产生过程,并将模型结果作为非稳态污染源的源强引入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假设没有继发性感染,研究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源对建筑群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建筑群表面及周围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假定致病感染浓度,得到了微生物污染源的影响范围,这为控制污染物扩散和建立致病微生物污染预警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

    2008年01期 No.4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地板送风系统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

    姚国财;李念平;李灿;王美霞;林爱麟;

    分析地板送风系统停机后影响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因素,建立颗粒物浓度的沉降模型并求出分析解,得出颗粒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颗粒物浓度的沉降模型计算颗粒物的沉降损失率和沉降速度。结果表明,当室内颗粒物的粒径大于1μm时,其沉降损失率与粒径呈线性正相关;粒径小于1μm时,其沉降损失率和衰减率低于前者,但沉降稳定后的颗粒物浓度远大于前者。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大粒径颗粒物的沉降主要由重力决定而小粒径的由布朗扩散力决定。

    2008年01期 No.4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西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

    王繁强;蔡新玲;周阿舒;

    使用2002—2007年西安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的5个功能区PM10、SO2和NO2污染物日平均质量浓度和2006年、2007年时平均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了春节期间西安城区及郊区主要污染物近地面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6年的PM10、SO2和NO2的春节期全市日平均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2172mg/m3、0.0678mg/m3和0.0417mg/m3,比春节前偏高54.3%、35.8%和14.5%,比春节后偏高73.6%、21.6%和37.8%;城区小寨PM10和SO2日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分别达0.375mg/m3和0.303mg/m3;PM10时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郊区的草滩,高达0.759mg/m3,SO2时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城区人口稠密的聚居区小寨,高达0.343mg/m3。表明烟花爆竹燃放可导致近地面空气中PM10、SO2和NO2质量浓度上升,郊区的PM10上升最为显著,而城区PM10和SO2质量浓度上升均较为明显;且烟花爆竹燃放对近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短时贡献可大大超出现有污染源的贡献,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春节期间有必要限制西安市烟花爆竹的燃放。

    2008年01期 No.4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热带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中降解菌的筛选

    苏增建;李敏;邝春兰;

    通过对海南省儋州地区6个采集点的石油污染土壤样品的富集、分离、筛选,得到7株以石油烃为唯一生长碳源的细菌菌株。对其石油降解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具有一定的石油降解能力。其中,s1、s4、s5、s6和s7菌株在筛选培养基中的石油降解率分别达到21.7%、93.0%、21.5%、25.0%和41.8%;在土壤中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26.3%、39.1%、25.3%、31.4%和36.7%。对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s1菌株为柄杆菌属(Caulobacter);s4、s7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5、s6菌株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spp.)。

    2008年01期 No.43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土壤渗滤系统启动周期研究

    潘晶;李海波;孙铁珩;胡筱敏;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装置,考察了4种生态土壤渗滤系统在0.1m3/(m2.d)的水力负荷条件下对生活污水中TP、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及启动周期;同时对整个系统及同类生态工艺启动周期的判断方法做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土壤渗滤系统对TP、COD和NH3-N的启动周期分别为15~27d、24~40d和24~26d;土壤渗滤系统对TP的启动周期最短,对COD的启动周期最长;处理系统启动周期的判断原则是综合考察系统对主要污染物各自的启动周期,以最长的作为系统启动周期。4组试验中,1#和2#系统的启动周期为40d;3#和4#的为24d。

    2008年01期 No.4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地下水位升降和抽水对海水楔影响的实验研究

    唐心强;左风华;王虹;大年邦雄;

    为掌握滨海地带无压含水层中的海水楔因地下水位升降及抽水引起的移动规律,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海水楔在不同的水面坡度和抽水位置下的移动特性。通过改变水面坡度的方法探讨了海水楔侵入和后退的规律。在入侵时,海水楔在形成明确的咸淡水界面的同时向着内陆移动。水面坡度越小海水楔内陆入侵的范围越大,达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海水楔后退时的速度比侵入时快,且海水楔后退后其入侵过的区域能完全恢复到入侵前的状态。在海水楔外部抽水初期,海水楔的长度略有减小。在此之后其长度急剧增加,但随着平衡状态的接近,这种增长率逐渐变小。抽水引起的咸淡水界面的隆起位置位于抽水位置和咸淡水界面的最短距离处。抽取的地下水中海水的比例随着抽水位置与海水楔的接近会急剧增大。在海水楔内部抽水时,海水楔的长度随着时间呈指数函数的关系减小,且较外部抽水时到达平衡状态时所需要的时间短。此外,还给出了能预测因地下水位的升降引起的海水楔前进和后退的数学模型。

    2008年01期 No.43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额济纳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郝飞;张韬;邹文涛;孟庆伟;

    以1990年与2002年2个时像TM/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转换矩阵和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形状指数等景观指数,对比分析了额济纳绿洲12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耕地、河岸林地、灌草林地和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66.68%、0.70%、21.70%和59.38%,城镇用地、荒漠灌丛、荒漠草地和难利用土地分别增加了0.95%、36.34%、26.16%和31.03%;2002年额济纳绿洲景观缀块形状的破碎化和复杂性程度要高于1990年;额济纳绿洲具有从河岸林地和灌草林地向荒漠灌丛和荒漠草地演化的趋势。

    2008年01期 No.43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灰关联分析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关小克;吴克宁;王秀丽;吕巧灵;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是实现城市环境管理、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基于灰关联原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合动态趋势分析法,对郑州市2000—2004年的城市生态安全状况作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4年郑州市城市评价指标与理想状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依次为0.6353、0.6547、0.6423、0.6560、0.6771。依据与关联度对应的城市安全等级划分标准,郑州市的安全等级为差。从动态趋势分析,郑州市的城市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可改善的不安全状态。

    2008年01期 No.4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微核技术在垃圾场周围水环境污染状况监测中的应用

    王跃华;孙雁霞;徐文俊;廖科伟;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成都市长安垃圾场周围水环境进行生态监测,用蚕豆根尖细胞测定各采样点水样的微核率(MCN)及污染指数(IP),并进行F检验。结果显示,各样点的微核率有显著性差异。在9个采样点中有6个的污染指数在2以上,其中属重度污染区有2个,中度污染区有4个,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明垃圾场周围水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8年01期 No.4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西昌市13种野生蘑菇中汞含量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张丹;高庭艳;苏鹏程;马培;朱栩;

    地球生态系统汞的水平一般非常低,但某些大型真菌对汞的强烈积累则是例外。分析了采集于四川省西昌市未受汞污染地方生长的13种野生蘑菇99个样品子实体中汞的含量,用原子荧光法测定蘑菇和蘑菇采集地土壤中的汞含量。野生蘑菇的汞含量随蘑菇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双色牛肝菌积累汞的能力最强,质量比为0.99mgHg/(kg·dw),生物富集常数(BCF)达2.01。提出野生蘑菇对汞的积累明显受介质汞水平的影响。分析的汞含量与早期的文献数据报道进行比较,评价了法律规定的人体吸收汞水平和食用蘑菇对人体汞吸收量的贡献,指出人们在消费蘑菇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2008年01期 No.4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连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孙才志;迟克续;

    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水科学与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以大连市为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在满足主客观条件下的综合权重;采用率定方程确定各指标的安全度;应用指数合成法对大连市水资源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大连市水资源总体上处于不安全状态且不安全状况主要发生在农村。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协调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农村地区的用水问题。本文同时也就解决水资源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8年01期 No.43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14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部分市售大米中Cd、Zn、Se的含量及其食物安全评价

    甄燕红;成颜君;潘根兴;李恋卿;

    随机抽取国内部分市场的精米样品(44个籼米和47个粳米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Cd、Zn和Se的含量并分析籼米与粳米中Cd、Zn和Se含量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91个样品中Cd含量超标(食品卫生质量标准)的达10%左右。若以USEPA推荐的成人RfD(Cd)值计算摄取量,则70%的大米潜存着Cd食物暴露风险问题。稻米的Zn、Se含量偏低,不能满足正常的膳食摄取需要。稻米的Cd含量与Cd/Zn(Cd含量/Zn含量)之间、Se含量与Se/Zn(Se含量/Zn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稻米中Zn的积累强度低于Cd和Se。90%的样品中Cd/Zn未超出美国学者提出的建议临界值0.015,且Cd超标与Cd/Zn超标可能不同时出现。籼米的Cd、Se含量明显高于粳米的,且90%的籼米潜存着Cd健康风险,这表明食用籼米时的Cd食物安全风险远大于粳米。我国稻米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相互关系应在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予以关注。

    2008年01期 No.43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858 ] |[引用频次:340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甲烷—煤尘复合火焰的传播与温度特征

    陈东梁;孙金华;刘义;

    为了揭示甲烷—煤尘复合体系的燃烧特征,利用高速摄像机、超细热电偶、显微镜头等对管道内甲烷—煤尘复合火焰的传播过程及其温度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尘浓度的增加,甲烷—煤尘复合火焰的最高温度及传播速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于甲烷—煤尘复合火焰,粒径较大的煤尘在较小的浓度达到最高温度,而粒径较小的煤尘则需要在较大的浓度达到最高温度。

    2008年01期 No.43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大型公路隧道多孔沥青路面防火性能的试验研究

    丁庆军;沈凡;吴学伟;刘新权;胡曙光;

    设计模拟燃烧试验方法,考察分析水泥混凝土、AC、SMA和OGFC几种路面材料的防火性能。结果表明:设计制备的OGFC路面逃逸汽油量最大,较水泥混凝土路面,燃烧时间缩短一半,逃逸汽油量高达89%,路表温度控制在200℃以下,空气温度不足50℃,明显优于其他沥青路面材料甚至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具有优良的防火性能。高黏度改性沥青配制的OGFC面层路用性能优良,可以有效防止汽油燃烧,适于作为大型公路隧道沥青面层材料。

    2008年01期 No.43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吊顶材料对燃烧室内和狭长走廊中烟气危害性的影响

    方廷勇;毛军;卢平;李云;

    选取建筑用材中几种常用的吊顶材料,研究火源以及火势迁移等因素对狭长走廊中烟气危害性的影响。试验在小尺寸实验台上进行,研究了采用不同吊顶材料时燃烧室和走廊中烟气的体积分数峰值、峰宽时间及到达峰值的时间,揭示了烟气的危害程度。试验表明,不同吊顶材料对火灾中烟气的危害性有明显影响。复合板吊顶材料能够显著增加烟气体积分数峰值并缩短到达峰值的时间,其烟气体积分数峰值约为单纯钢板吊顶情况下的两倍。PVC吊顶材料在同样火灾载荷下的塌落倾向最明显。

    2008年01期 No.43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半刚性护栏受冲击载荷时力学行为数值模拟

    沈新普;杨璐;郭丽丽;杜显赫;曹鹏;

    对一个给定的半刚性护栏的设计结构进行抗冲击能力评价,同时对车辆质心与护栏悬挂点之间的距离参数进行优化。采用Abaqus6.5软件对弹塑性大变形动力学接触问题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给出了不同质心高度和不同质量车辆与护栏系统碰撞时车辆的最大外向位移,比较了车辆质心不同高度对应的冲击载荷下护栏系统吸收能量的特性。同时计算和讨论了车辆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对护栏系统行为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给定的护栏系统设计能够有效拦阻和引导质量为1500kg、时速80km/h的失控汽车;在拦阻质量为10000kg、40km/h时速的失控车辆时也比较成功,但不能使之回到正常行驶路线上。车身质心与护栏悬挂点相对距离为0.6m时,护栏系统能在与车体碰撞时发挥最佳吸能效果。

    2008年01期 No.43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虚拟样机的自卸汽车卸载作业侧翻分析

    高正国;刘大维;严天一;陈焕明;张海波;

    针对自卸汽车卸载作业时发生的侧翻问题,分析影响自卸汽车作业安全的因素。根据自卸汽车结构及其作业特点,建立自卸汽车整车虚拟样机模型。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自卸汽车在不同横向坡度卸载作业的安全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自卸汽车安全作业的举升角与路面横向坡度、装载重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定载荷条件下,横向坡度越大,临界举升角越小;横向坡度相同时,载重越大,临界举升角越小;未正常卸载工况的临界举升角小于正常卸载工况的。本研究为减少或避免自卸汽车卸载作业时的侧翻事故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8年01期 No.43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ESP粉尘二维输运方程中紊流掺混系数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裴莹莹;郝文阁;赵光玲;朱娜;

    求解电除尘器ESP(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电场粉尘输运方程中粉尘浓度分布时,确定紊流掺混系数及边界条件至关重要。根据紊流传质原理,推导出紊流掺混系数;通过雷诺数将电风影响引入紊流掺混系数,推导出紊流掺混系数随电晕线到极板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极板附近存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流边层。分析层流边层中荷电粒子迁移输运行为,得到极板处粉尘浓度变化规律,这可作为求解输运方程时极板处的边界条件。用Matlab程序求解输运方程。经验证,理论计算的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这表明本文所推导的紊流掺混系数和边界条件是正确的。本文使ESP收尘过程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对提高ESP的收尘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1期 No.43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多米诺效应定量风险分析

    张永强;刘茂;张董莉;

    根据多米诺效应的特点,提出了针对多米诺场景和效应后果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首先辨识多米诺效应的事故场景,针对场景的复杂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运用数学模型和概率分析手段对主要事故场景进行分析;其次根据初始事故的影响,运用设备损坏概率模型计算二次目标设备的损坏概率和场景的后果;最后,运用人体脆弱性模型对效应后果进行分析,量化多米诺效应的风险,结合风险分析方法和理论得到直观的个人风险和F-N社会风险曲线。多米诺分析流程及计算的结果表明,多米诺效应对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都造成了显著的变化,加强多米诺效应分析有利于工厂规划布局和安全管理。

    2008年01期 No.43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202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风险积分参数RI在LPG站风险分析及评价中的应用

    李清水;刘茂;

    对液化石油气站选址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判断风险的可接受性,从而确定选址是否合理。拟建液化石油气站的F/N曲线未知,辨识液化石油气站可能发生的最严重事故,并应用风险积分参数确定液化石油气站的风险。经判断,液化石油气站可能发生的最严重事故为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应用BLEVE火球模型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事故影响范围,进而确定影响范围内的最大人数及事故发生频率,在此基础上对LPG站的风险积分参数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英国安全卫生执行局应用ALARP准则制定的风险可接受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液化石油气站的风险处于合理可接受区。采取一定风险减缓措施后,可考虑在此地点建设液化石油气站。

    2008年01期 No.43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建筑物消防系统可靠性分析

    毛星;刘茂;

    为评估建筑物消防系统的可靠性,首先将系统分为探测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等部分,再用事件树法分析事故发生时消防系统不同部分的反应情况。通过贝叶斯理论及历史统计数据得到系统失效率的不确定性概率分布,建立消防系统可靠性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求得系统可靠性的时间函数并对模型的不确定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该方法将统计数据与经验公式、理论方法相结合,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处理模型中的不确定性,不仅能够有效估计消防系统的可靠性,还可对其他类似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为进一步减少估计的不确定性提出合理建议。

    2008年01期 No.43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80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消防中队灭火救援能力评估

    付强;张和平;熊永祥;陆松;

    火灾风险评价是认识和控制建筑(区域)火灾的基本手段。目前对建筑(区域)火灾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但是这些方法很少系统地考虑消防力量对建筑风险的影响。本文在调查研究和专家打分的基础上,构建了消防力量中的灭火救援基本单位——消防中队灭火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体系为消防中队灭火救援能力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也为以后的建筑风险综合评价中如何确定消防力量对风险因子的影响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008年01期 No.43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33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集对分析的尾矿库安全评价研究

    郑欣;许开立;周家红;

    为更好地对尾矿库的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尾矿库的特点建立了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将集对分析理论用于尾矿库的安全评价,并通过实例证明该理论适合于尾矿库的安全评价。集对分析中差异度i取1和-1。研究表明,当i=1时,指标体系中所有处于"一般安全"状态的指标项经过整改后能处于"安全"状态,此时联系度μ=0.736,尾矿库处于"安全"状态;当i=-1时,指标体系中所有处于"一般安全"状态的指标项,在安全管理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全部转为"不安全"状态,此时μ=0.114,尾矿库处于"不安全"状态。i的不同取值可反映尾矿库的具体安全状态,同时也反映尾矿库的安全管理水平,并充分体现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研究为尾矿库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8年01期 No.43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915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民航事故征候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

    王永刚;吕学梅;

    民航事故征候的分析和预测是民航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掌握民航事故征候的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可减少民航事故的发生。在民航事故征候灰色预测基础上,引入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s)预测理论,建立事故征候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灰色预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的优点,不仅提高了对波动性较大的随机变量的预测精度,同时还拓宽了灰色预测的应用范围。对某一航空公司过载大事件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和检验分析表明,事故征候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精度高于GM(1,1)模型预测精度。研究表明,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可用于民航事故征候的预测。

    2008年01期 No.43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27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生产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胡玢;靳江红;王晓冬;

    提出了采用"工艺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表"来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该方法基于PHA分析法,可用于安全预评价和现状评价中生产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文中引用国家标准归纳了危险、有害因素,利用分级赋值法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半定量分析,从而辨识出评价项目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进行半定量化计算的危险因素辨识方法。同时,分别示例应用该方法对一个半导体工厂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对一个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安全现状评价。采用本方法进行评价的案例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得到项目评审会专家的认同。该方法简便易行,为危险、有害因素的半定量化计算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2008年01期 No.43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1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07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王亚军;黄平;

    简要统计了2007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47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15起,地震22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6起,以及旱灾2起。对自然灾害进行了讨论。

    2008年01期 No.43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07年11—12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黄平;李生才;

    统计了2007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308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43.83%,其次是其他事故(30.84%)、矿业事故(12.66%)、爆炸事故(7.47%)、火灾(2.92%)、毒物泄露和中毒(2.27%)。308起事故共死亡1174人,伤832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0.72%、矿业事故25.81%、其他事故17.46%、爆炸事故8.09%、火灾5.37%、泄露中毒2.56%;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4.33%、爆炸事故16.71%、矿业事故14.18%、其他事故11.78%、泄露中毒1.56%、火灾1.44%。

    2008年01期 No.43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