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水体铜对黄河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高春生;王春秀;范光丽;张书松;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水体铜对黄河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水体铜对黄河鲤的免疫毒性效应。分别用0、0.01 mg/L、0.05 mg/L、0.10 mg/L、0.30 mg/L、0.50 mg/L、0.70 mg/L和1.00 mg/L的Cu2+刺激黄河鲤7 d,测定黄河鲤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清中溶菌酶活力3个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随着Cu2+质量浓度的增加,白细胞数量和溶菌酶活力先增大后减小,而NBT阳性细胞数量减少。0.01 mg/L和0.05 mg/L的Cu2+对黄河鲤白细胞数和NBT阳性细胞数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溶菌酶活力(p<0.05);0.10 mg/L、0.30 mg/L、0.50 mg/L、0.70 mg/L和1.00 mg/L的Cu2+可显著提高白细胞数量(p<0.05),但会显著降低NBT阳性细胞数和溶菌酶活力(p<0.05)。研究表明,水体中0.01 mg/L和0.05mg/L的Cu2+对黄河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但0.10mg/L、0.30 mg/L、0.50 mg/L、0.70 mg/L和1.00 mg/L的Cu2+对黄河鲤有免疫毒性,会使黄河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本研究可为黄河鲤的集约化养殖生产及养殖水体的评价和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04期 No.4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生物配体模型(BLM)预测Zn对大型蚤急性毒性的比较

    陈中智;朱琳;姚琨;李燕;刘硕;

    通过天津地区一系列景观水体和配制的模拟溶液,评价应用于大型蚤(Daphnia magna)毒性预测的两种急性Zn-生物配体(BLM)模型(模型A和模型B)的预测能力。采用Visual MINTEQ 2.5.2进行BLM的相关计算和金属形态分析。对一定水化学参数的测定表明,根据Zn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数据建立的模型B能够在Zn的生态风险评价中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预测结果准确;以鱼类为对象开发并下调LA50后应用于水蚤毒性预测的模型A的预测值普遍高于实测值。可见,通过调整LA50拓展模型适用性的方法过于简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8年04期 No.4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四溴双酚-A和五溴酚对红鲫肝脏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陈玛丽;瞿璟琰;刘青坡;施华宏;

    将红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暴露于0.025 mg/L、0.25 mg/L四溴双酚-A(TBBPA)与0.002 5 mg/L、0.025 mg/L五溴酚(PBP)中12周,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的方法,分别观测红鲫肝脏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TBBPA和PBP低剂量暴露能够引起红鲫肝脏脂肪化、空泡化和线粒体囊泡化等现象,而高剂量暴露还导致肝脏细胞核损伤和细胞间隙增大等现象。研究表明,TBBPA和PBP能造成红鲫肝脏的损伤。这两种溴化阻燃剂可能是通过引起肝脏的物质代谢紊乱而造成肝毒性的。

    2008年04期 No.46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亚硝态氮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

    王爱业;吉雪莹;陈卫民;张清敏;戴树桂;庄源益;

    采用室内培养法,将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分别置于5种含不同质量浓度亚硝态氮(NO2--N)(0.5 mg/L、1.0 mg/L、2.0 mg/L、4.0mg/L和8.0 mg/L)的培养液中,培养10 d,测定不同质量浓度NO2--N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5~8.0 mg/L的NO2--N可激活铜绿微囊藻的亚硝酸氧化酶和亚硝酸还原酶,进而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四尾栅藻因仅具有亚硝酸还原酶,因此只能利用0.5~2.0 mg/L的NO2--N,其利用能力远没有铜绿微囊藻强。培养8 d后,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NH4+-N和NO2--N的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而NO3--N质量浓度的变化不大;四尾栅藻培养液中NH4+-N、NO2--N和NO3--N质量浓度的变化不大。研究表明,低于8.0 mg/L的NO2--N可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高于2.0 mg/L的NO2--N抑制四尾栅藻的生长。

    2008年04期 No.4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

    杨晓为;王芳;杨晓云;王立世;党志;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稻田土、菜田土和果园土)中的降解,并探讨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紫外光照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因子对鱼藤酮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避光条件下,鱼藤酮在稻田土(pH=5.5)、菜田土(pH=5.64)和果园土(pH=4.78)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164 5、0.147 8和0.120 3;鱼藤酮在灭菌菜田土中的半衰期为10.51 d,而在未灭菌菜田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76 d。避光条件下,鱼藤酮在烘干的土壤中稳定,其半衰期为15.16 d;土壤含水量为田间饱和含水量的60%时,鱼藤酮半衰期为4.03 d;厌氧条件下,鱼藤酮半衰期为3.51 d。紫外光照也是加速鱼藤酮降解的重要因素,未接受紫外照射的土壤中的鱼藤酮半衰期为67.28 h,接受照射时仅为10.51 h。研究表明,鱼藤酮在土壤中的降解受微生物、紫外光照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土壤pH值越小,鱼藤酮滞留时间越长;此外,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影响鱼藤酮在土壤中滞留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为正确评估鱼藤酮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2008年04期 No.46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菲洗脱作用的比较研究

    马婵媛;赵保卫;吴咏琪;朱瑞佳;

    采用静态平衡法,比较研究了在水-土体系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失水山梨脂肪酸脂醇醚(TW80)和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W80)对天然黄土中菲的洗脱作用,考察了振荡时间、水土比、无机盐和土壤种类等因素对洗脱作用的影响。最佳振荡时间为60 min。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小于4 000 mg/L时,按洗脱效率从大到小排列为:TW80、W(SDS)∶W(TW80)=1∶3、W(SDS)∶W(TW80)=1∶1、W(SDS)∶W(TW80)=3∶1、SDS;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4 000~10 000mg/L时,菲的去除率不随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增大而改变。水土比为20∶1(L/g)时,洗脱效率最好。加入不同的无机盐对洗脱效率影响不同,尤以Ca2+、Mg2+较为突出。土壤类型对菲的洗脱效率也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表面活性剂淋洗修复技术提供参考。

    2008年04期 No.46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浸滤特性及影响因素

    裴廷权;王里奥;丁世敏;黄川;宋珍霞;王华梁;

    以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为研究对象,分析飞灰浸滤的初始pH值、液固比(L/S)及浸出时间对飞灰中重金属浸滤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分级提取法(BCR法)对浸滤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飞灰浸滤呈弱碱性(飞灰浸滤pH值未超过腐蚀性鉴别标准pH≥12.5或≤2.0,不具有腐蚀性);但Pb的浸出质量浓度(5.19 mg/L)超过国家限定标准(5 mg/L),具有浸出毒性,属危险废物。飞灰中Cr、Ni和Mn主要以残渣态为主,而Cd和Cu主要以弱酸提取态为主。重金属的浸出量与初始pH值密切相关,易在酸性条件下浸出。重金属的浸出量基本上随液固比和浸出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浸出时间为24 h时达到最大浸出量(Cd除外)。本研究为焚烧飞灰的污染防治与合理处置提供了依据。

    2008年04期 No.46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枯草芽孢杆菌吸附电镀废水中镉前后的浮选性能研究

    魏德洲;代淑娟;王玉娟;周东琴;刘文刚;贾春云;韩聪;

    通过实验考察了枯草芽孢杆菌吸附电镀废水中镉前后的浮选性能,探索了浮选法实现载镉枯草芽孢杆菌与水相分离的可行性,并采用透射电镜、电动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的方法分析生物吸附浮选机理。结果表明,阳离子型捕收剂十二胺和二正丁胺对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好的浮选效果。在适宜用量及pH值条件下,菌细胞浮选回收率均达97%以上。在电镀废水中,镉质量浓度约为26 mg/L,用二正丁胺浮选载镉枯草芽孢杆菌,吸附和浮选的pH值均为8,二正丁胺用量为4×10-4mol/L时,菌细胞的回收率为85.01%,镉的去除率达76%以上。菌细胞与镉离子及二正丁胺的吸附过程主要与细胞多糖中的羟基、羧基及蛋白质中的氨基有关,吸附过程以化学络合为主,并有静电引力、氢键及范德华力的参与。

    2008年04期 No.46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化学强化沉淀污泥的除磷效果研究

    罗肖肖;胡勇有;程建华;罗刚;

    取吸附-生物降解(AB)工艺A段沉淀池出水,利用投加硫酸铝(AS)和聚丙烯酰胺(PAM)化学强化后的沉淀污泥进行除磷实验,考察沉淀污泥除磷效果和化学强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强化的沉淀污泥对污水的TP和浊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随AS投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泥水比为66.7%,PAM为0.05mg/L,AS投药量(以Al2O3计,下同)为15.1 mg/L时,对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5.0%和60.9%;AS投药量从0 mg/L增加至15.1mg/L,沉淀污泥对COD去除率维持在23%~40%,对氨氮无去除作用;同一投药量(AS为7.5 mg/L,PAM为0.05 mg/L)下,TP去除率随泥水比增大而提高,氨氮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投加AS和PAM化学强化除磷,污泥沉降比和体积指数随AS投药量增加而降低,污泥沉降性能提高。

    2008年04期 No.46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上低碳烃选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潘华;张燕婷;李伟;施耀;

    氮氧化物(NOx)是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种和引发物,消除氮氧化物污染是环境保护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上低碳烃选择催化还原NOx研究是各国环境研究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上低碳烃选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该反应体系中催化剂的研究状况。探讨了目前比较公认的低碳烃选择催化还原NOx的反应机理:1)NO首先被氧化为NO2;2)含氮有机中间体的生成;3)有机中间物种对NOx的捕捉和生成N2。总结了提高该体系中NOx转化率的方法:1)改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2)添加助剂;3)等离子体结合催化还原。最后指出了现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开发新型催化剂、探索新催化剂制备技术以及引入新实验手段是低碳烃选择还原NOx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8年04期 No.46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交联羧甲基木薯淀粉对Pb2+的吸附特性研究

    袁怀波;曹树青;张宁;陈宗道;

    通过实验室模拟Pb2+废水,研究了Pb2+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取代度、吸附剂用量、温度、pH值和吸附时间对交联羧甲基木薯淀粉吸附Pb2+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羧甲基取代度越高,交联羧甲基木薯淀粉对Pb2+的吸附能力越强。当Pb2+初始质量浓度为80 mg/L、淀粉用量为4 g/L、取代度为0.526、pH=6、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30 min时,交联羧甲基木薯淀粉对Pb2+的吸附率为78.4%,吸附量为19.6 mg/g,吸附符合朗缪尔的等温吸附线;同时,淀粉解吸附能力良好。研究表明,交联羧甲基木薯淀粉对废水中Pb2+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2008年04期 No.46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化学结合磷酸盐胶凝材料对Pb(Ⅱ)滞留性的研究

    杜采颐;严云;胡志华;

    研究化学结合磷酸盐胶凝材料(CBPC)固化体对Pb2+滞留性的影响。在不同Pb2+加入量和养护龄期下,测定固化体力学性能,以及浸出溶液的pH值、电导率和Pb2+质量浓度,分析CBPC固化体对Pb2+的稳定效果。结果表明,不同Pb2+加入量下,CBPC固化体均具有较好的早期力学性能,养护1 d的抗压强度超过30 MPa;1 d和3 d龄期的固化体浸出液的pH值约为7.5~8.0、电导率为1.95~3.04ms/cm;浸出液中Pb2+质量浓度较小。当Pb2+加入量为5%(Pb2+加入质量占固体总质量的比例)时,1 d龄期的CBPC固化体浸出液中Pb2+质量浓度仅为0.45 mg/L,远低于国标中危险废物的鉴别标准,此时Pb2+固化效率超过99.9%。研究表明,CBPC是一种非常有效且稳定的固铅材料。

    2008年04期 No.46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灭活面包酵母菌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研究

    代群威;NOONAN M J;董发勤;杨丽君;王中琪;

    为研究灭活面包酵母菌对溶液中Pb2+的吸附效果和机理,在实验室进行批量实验,通过AAS、SEM/EDS等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室条件下面包酵母菌吸附Pb2+的最佳条件为:pH值4.0~5.5,菌体质量浓度4.0 g/L,初始Pb2+浓度1.0 mmol/L,吸附温度30℃。酵母菌实验最大吸附量为45.07 mg/g,吸附效率为92.45%。不同温度下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其吸附过程是一个快速过程,且较低温度时吸附平衡过程迟滞。实验结果很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得面包酵母菌在10℃、20℃和30℃时的最大吸附量qmax分别为71.53 mg/g、72.10 mg/g和75.82 mg/g。SEM/EDS分析发现Pb2+被吸附到面包酵母菌表面,与细胞壁上有机物结合后以颗粒物形式附着在细胞表面,并随着溶液中Pb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多。研究表明,灭活酵母菌是一种快速高效的Pb2+生物吸附剂。

    2008年04期 No.46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选育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徐龙君;余荣升;徐宏亮;

    采用倒平板与接种培养方法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了具有活性的7株微生物菌株,根据絮凝效果对其进行了选育与筛选,得到了3株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啤酒厂生产废水有较好处理效果的微生物絮凝剂。结果表明,从污水处理厂污泥分离出来的3株活性菌均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其中球形、菌落特征呈不规则边缘特征的MBF-1活性最强;微生物生长曲线显示出其生长最佳时间约为30h。单独使用MBF-1微生物菌株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所选3种污水的絮凝率分别为99.3%、88.7%、92.1%,其对COD的处理效率分别为90.8%、88.2%和87.9%;3种絮凝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处理效果上相互间无协同作用,絮凝过程是相对独立的。

    2008年04期 No.46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72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酸雨胁迫对水稻和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

    陶忠玲;周青;

    酸雨对作物种子萌发的生态效应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为揭示酸雨影响种子的萌发机理,本文以水稻(Oryzasatival)"宁梗1号"和高粱(Sorghum vulare)"黄土高粱"为试验种子,采用不同酸性强度的模拟酸雨处理两类种子,定时测定酸雨胁迫强度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异状发芽率、呼吸速率和呼吸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酸雨胁迫强度pH=2.0~2.5时,因胁迫强度过高,水稻和高粱种子皆不萌发;当酸雨胁迫强度pH≥3.0时,两类抗性种子5项萌发指标的变化幅度均为高粱大于水稻;高粱的酸雨伤害阈值为pH=3.5~4.0,水稻为pH=3.0~3.5;当胁迫强度pH≥2.5时,两类抗性种子呼吸速率和呼吸商2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为高粱大于水稻,水稻和高粱种子的生理反应阈值为pH≥2.0,萌发反应阈值为pH≥3.0,说明水稻对酸雨的抗性强于高粱;2类抗性种子对酸雨胁迫强度的耐受性差异是其抗性分异的根本原因。

    2008年04期 No.46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纳米Al2O3改性PVDF超滤膜处理含油污水研究

    芦艳;孟丽丽;于水利;

    在有机高聚物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加入适量无机纳米Al2O3,采用相转化法合成无机改性有机超滤膜。改性PVDF膜的亲水性得到显著改善,进而提高了其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用改性纳米Al2O3-PVDF管式膜装置处理含油污水,出水含油质量浓度0.2 mg/L,悬浮固体质量浓度为0.2 mg/L,TOC去除率达98.86%,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粒径中值小于2μm。研究表明,改性膜处理含油污水的出水指标均高于未改性膜。用扫描电镜对PVDF膜改性前后的污染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用不同的洗液对污染膜进行清洗,表明纳米Al2O3的加入明显改善了PVDF膜的抗污染性。用1%OP-10(pH值为10)表面活性剂洗液反冲洗,可使改性膜的通量恢复率达100%。

    2008年04期 No.46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膜集成技术在乳化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周晓铁;何祥亮;孙世群;姚京;

    为解决乳化油废水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采用膜集成技术处理乳化油废水。选用超滤膜(UF)作预处理,再用纳滤膜(NF)和反渗透膜(RO)进行处理,主要对处理过程中的NF、RO膜渗出液流量和COD去除率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膜清洗的恢复情况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膜集成技术对乳化油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说明该技术对复杂的乳化油废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膜清洗恢复率都在95%以上,表明该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No.46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序批式生物膜(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研究

    蒋山泉;郑泽根;肖海文;翟俊;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以连续曝气和A/O运行模式处理生活污水,探讨序批式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研究SBBR系统中的DO浓度、C/N比、SRT及运行方式的变化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和反应条件相同时,将DO质量浓度控制在2.5 mg/L,C/N比为12~16,出水水质最好,去除率大于80%,TN去除率达到76%。保持SRT约为20 d,可以为SBBR创造一个稳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环境。连续曝气之前的厌氧搅拌对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有益。实验结果证明,SBBR中的脱氮机理为全程硝化反硝化。

    2008年04期 No.4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

    城市空气污染源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对有毒气体、颗粒物质和温室气体等污染类型进行了分类综述,提出了一些减少污染的策略,介绍了利用污染物作用机理结合模拟分析、分子碰撞与惯性分离原理、制备复合吸附剂等原理和方法来治理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加大力度避免人为源对空气的破坏,改善和调节自然源,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2008年04期 No.4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009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会讯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

    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对其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用水效率低、污水处理率低),其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小。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武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扩展供水工程,同时应防治水环境污染、注意节水、走"集约"型用水道路。

    2008年04期 No.46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额济纳绿洲景观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评价

    巴日斯;安慧君;柳振龙;于靖裔;翟守敬;金宇;

    额济纳绿洲在内陆河流域绿洲中具有典型意义,生态安全研究面临着很大的迫切性。本文以2003年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Arcview 3.2计算额济纳绿洲景观类型和荒漠景观类型之间的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据此计算了绿洲生态安全及受胁程度。结果表明,绿洲景观类型与荒漠类型的邻接边长和斑块数目、面积的差异较大;草地和林地与沙地和盐碱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受沙漠化、盐碱化的威胁比较严重。景观类型之间邻接特征分析表明,绿洲景观类型受沙漠化和盐碱化的威胁程度严重。从绿洲整体来看,绿洲受沙化的威胁比盐碱化的要大。

    2008年04期 No.4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外来物种豚草入侵的事故树分析

    廖慧敏;吴超;

    为减缓豚草入侵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采用系统安全分析中的事故树分析方法,将豚草入侵作为一生态事件,对影响豚草入侵生态系统的各因素进行逻辑分析,建立了豚草入侵事故树。求取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得到豚草入侵事件发生的可能途径有64条,而预防途径只有4条。对事故树进行结构重要度排序,结果表明,豚草种子活力强、数量多、具有发芽及发育成成熟植株并结籽的能力,豚草入侵时的适宜土壤条件,豚草花粉传播授粉时的空气湿度低及光照强度适中,以及多年生植物替代对豚草入侵的影响不大是豚草在我国大面积扩散的4个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豚草入侵的生态防治措施,这对抑制豚草在我国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4期 No.4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水环境模拟参数随机场特异值及稳健变异函数的研究

    牟向玉;张征;尚晓颖;徐永利;

    根据变异函数不稳健性的产生机理,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正态变换并对特异值的识别及处理作初步研究。以廊坊市地下水采样中Cl-质量浓度为区域化变量,采用影响系数法(ICM)和估计邻域法(ENM)识别并处理其特异值;采用Cressie-Hawkins和中位调节法两种稳健统计学方法对采样数据进行系统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对空间变异性较大的变量(Cl-质量浓度),其特异值经ICM和ENM处理后的估计效果均优于未处理特异值的效果,其中ICM对特异值的处理效果略好于ENM。采用稳健变异函数计算方法时能得到结构特征较强的变异函数,且处理特异值后再进行稳健计算比单纯使用稳健公式的效果好。可见,获得稳健变异函数及其估计量对改善变异函数的结构性和理论模型的主要参数有明显效果。

    2008年04期 No.46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向量相似度原理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其验证

    谢平;肖婵;雷红富;唐涛;

    为准确评价湖泊所处的营养状态,提出了基于向量相似度原理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将富营养化的各级评价标准视为1个特征向量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计算各级特征向量与实测水质指标向量的相似度,归一化后得出各级评价标准对实测水质指标的权重,加权平均即可得出实测水质指标的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级别。经全国30个湖库湖泊实测水质资料验证,向量相似度方法与随机评价方法、模糊评价方法、灰色评价方法相比较,有27个湖泊评价结果的差异不大于1个级别,其比例为90%。这说明4种方法的计算精度相当。

    2008年04期 No.46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OM模型的乌梁素海夏季水质状况聚类研究

    武国正;李畅游;张生;周龙伟;

    湖泊富营养化的预防与治理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是湖泊治理的基础,可以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模型对干旱区草型浅水湖泊——乌梁素海的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并与层次聚类分析法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相似度较高,均能反映实际情况。最后综合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得出能够客观、清晰地反映乌梁素海水环境现状的分类结果。为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合理、科学的依据。SOM网络操作过程简单易行,只需将相关数据提供给网络,网络就会通过自身训练、学习、竞争,最后输出相应的分类数目及对应的分类结果。研究表明,SOM网络是分析水环境状况的一种快捷、简便的分析工具。

    2008年04期 No.46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土层预应力锚索工作性能测试分析

    熊智彪;王启云;陈振富;欧阳中意;龙作颖;

    对某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土层预应力锚索进行了检测与监测,同时进行了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的监测。检测结果表明,土层预应力锚索的主要失效模式是注浆体与土层接触面发生剪切破坏,其破坏形式是渐进缓变型;受拔时锚-土界面位移占锚头累计位移的80%~90%,其抗拔承载能力与锚索的二次注浆工艺密切相关。监测成果表明,二次张拉能显著减少预应力损失,同时土层预应力锚索对桩锚支护结构的顶部变形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锚索锁定后,后续工况引起的顶部变形增加量较小时,不会对锚索锁定荷载产生较大影响。

    2008年04期 No.46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序列偏差的化工过程危险辨识

    徐庆松;王凯全;袁雄军;

    研究了化工事故中偏差连锁关系以及控制化工事故的作用连锁关系。将变化论的思想应用到HAZOP分析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偏差的HAZOP分析程序,用于化工过程危险辨识。在常规HAZOP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序列偏差图,以此确定各个偏差的重要度,选择偏差控制策略。以某聚氯乙烯聚合工艺过程中的偏差"引发剂贮槽搅拌无"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应用该方法认清了偏差如何发展为事故,如何选择控制策略,以预防事故发生,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

    2008年04期 No.46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型油罐火灾的热辐射危害特性

    庄磊;陈国庆;孙志友;冯磊;陆守香;

    热辐射是油库储油罐燃烧的主要危害特性之一。本文对直径20 m的柴油罐燃烧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无风和有风情况下油罐燃烧热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地面高度,随着距离L/D的增加,热辐射强度先增加后减少;在油罐火液面高度,热辐射强度随L/D的增加呈指数衰减规律。引入热辐射危害判据分析消防人员灭火的最小安全距离以及燃烧油罐对相邻油罐的热破坏。结果表明,在无风情况下,直径20 m油罐燃烧消防队员灭火不受二度烧伤的安全距离L约为64 m;有风情况下消防队员不受二度烧伤的灭火安全距离L约为80 m,不受死亡的灭火安全距离L约为62 m。数值模拟结果还与现有池火灾经验模型进行比较,表明在近油罐区(L<3D),两者的热辐射强度分布曲线吻合较好。

    2008年04期 No.46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593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高热壁油气热爆燃实验研究

    欧益宏;杜扬;张峥;蒋兴生;

    设计了高热壁油气热爆燃实验系统,对地下受限空间油气混合物在高热壁条件下的热爆燃现象进行研究,获得了油气热爆燃过程中测点的温度和各成分体积分数变化历程,以及热起燃过程的时序照片。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油气混合物热爆燃的着火方式、着火条件及着火延滞期规律。结果表明,高热壁条件下,密闭坑道内的油气混合物的着火温度高于自燃点近80 K。高热壁周围极大的温度梯度是着火温度远高于自燃点的原因之一。热壁条件下油气混合物引燃过程分为缓慢氧化阶段、快速氧化段和着火段3个阶段。热壁着火的延迟期在实验条件下相当长,着火方式以热壁表面油气点燃为起点。

    2008年04期 No.46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山地地形重气扩散模拟中湍流模型的选择

    李剑峰;刘茂;王靖文;

    针对类似开县井喷的毒气扩散事故,研究山地地形条件下如何合理选择湍流模型对重气扩散进行大范围数值模拟。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同条件下,采用密切值法对6个RANS模型(RSM、标准k-ε、RNGk-ε、可实现k-ε、标准k-ω和SSTk-ω)的计算结果进行多方案选择,同时参考模拟中所消耗的CPU时间,使选用的模型尽可能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之间取得平衡。结果表明,对山地条件下的大范围毒气扩散事故的模拟,采用标准k-ε模型时可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之间取得较好平衡。可见,对山地地形条件下大范围重气扩散的数值模拟宜采用标准k-ε模型。

    2008年04期 No.46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硫化矿石堆自燃的灰色预测研究

    许春明;吴超;陈沅江;

    采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硫化矿石堆的自燃进行预测。根据相同间隔时间的矿石温度,通过灰色计算得出下一个或以后几个时间段的温度,将预测的温度与已有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参照硫化矿的发火周期,预测几天后矿石堆的自热状态,从而指导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防、灭火措施。实例验证表明,GM(1,1)适用于硫化矿的自燃预测。本研究对矿山安全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年04期 No.46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理统计的采空区自燃特性研究

    魏引尚;王蓬;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陈家山煤矿416综放工作面CO体积分数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体积分数的变化与工作面推进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得出了CO体积分数与煤炭自然发火期、CO体积分数与采空区3带及其特性的关系,从而提出由CO体积分数与推进度累计量的相关性来计算工作面煤层自然发火期,以及确定采空区3带位置的方法。研究成果对煤矿现场预防自燃火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08年04期 No.46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网格划分及开口处计算区域延展对FDS模拟结果的影响

    祝实;霍然;胡隆华;阳东;

    结合具体算例,引入相关性分析方法对FDS应用中出现的网格独立性问题进行了量化研究,就火源区、羽流区和烟气层区对网格密度敏感性的差别进行了讨论,并且分析了开口处计算区域设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随着网格密度的增大,不同计算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值不断增大至0.99以上,且火源区的相关性值受网格密度影响最大,浮力羽流区次之,烟气层区最小。不延展计算区域和延展计算区域情况下的计算结果的相关性值较低,而不同计算区域延展范围下的计算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均较高。结果表明,相关性值可以用来衡量计算结果的网格独立性。火源区、浮力羽流区、烟气层区对于网格密度的敏感程度依次递减,加密火源区在控制计算时间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计算精度。计算区域设置对于建筑开口处的烟气溢流和补气情况将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将影响到建筑内部的热流场,将开口处的计算区域适当向外延展,是保证计算结果精确度的有效手段。

    2008年04期 No.46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1154 ]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0 ]
  • 论本质安全与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的关系

    吴宗之;樊晓华;杨玉胜;

    分析了本质安全的内涵及本质安全与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通过对清洁生产和本质安全的基本原则的分析,比较了本质安全与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技术步骤,提出了发展本质安全技术的若干建议。本文为本质安全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8年04期 No.46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民航机场安全预警研究

    王洪德;潘科;

    在完善、改进已有民航机场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及其指标值的基础上,突破民航机场传统的危险预警模式,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民航机场安全预警模型。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对模拟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MATLAB软件实现网络模型的训练与检测,从而实现安全预警。研究表明此模型是可行有效的,可为研究机场安全预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08年04期 No.46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75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驾驶员反应特性在沙漠环境中的表现

    艾力·斯木吐拉;李鑫;马晓松;

    在沙漠等特殊环境下,驾驶员的反应特性水平是衡量驾驶员驾驶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索汽车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在特殊环境中的表现特征,本文利用复杂(选择)反应检测仪对沙漠公路行车途中汽车驾驶员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包括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在内的反应特性,并根据获得的有效样本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受测驾驶员反应能力总体情况及与驾驶员年龄、驾龄、持续行车时间、检测时的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表明,受急躁心理影响,沙漠环境下的驾驶员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误反应次数增多,沙漠公路受测驾驶员复杂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平均值分别为0.74 s和2.91次。关联度分析表明,沙漠公路驾驶员的年龄、驾龄、驾车时间及测试温度等因素与反应时间和错误次数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对于其他几项因素,驾车时间对驾驶员反应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

    2008年04期 No.46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抚顺市健康风险评价

    齐晓君;付建飞;王恩德;

    抚顺是一个矿业和重工业城市,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其环境受到了一定的污染。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法来研究其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抚顺市的大气风险值在标准值之内,污染并不严重,而且在"九五"之后有好转的趋势;大伙房水库的基因毒物质的风险值要高于躯体毒物质的风险值,在基因毒物质之中,Cr的风险值最高;在土壤中,躯体毒物质的风险值要高于基因毒物质的风险值,而且以F的污染最为严重。整体来看,抚顺市的大气污染给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太大,而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则对居民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2008年04期 No.46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健康风险评价中中国人皮肤暴露面积的估算

    王喆;刘少卿;陈晓民;林春野;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我国健康风险评价,基于中国人身高与体重的统计资料,根据美国环保局、Gehan和George、Haycock等的模型,计算了中国人皮肤总表面积、不同部位皮肤的表面积和不同暴露环境下的皮肤暴露面积。结果表明(美国环保局模型),中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分别为1.69 m2和1.53 m2,比美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分别低13%和10%;2~12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分别为0.84~0.91 m2和0.82~0.89 m2;12~20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为1.48~1.57 m2和1.42~1.47 m2。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平均皮肤表面积低于美国居民,因此建议在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时尽量使用我国居民的人体参数值。此外,不同的暴露情景和季节,人体暴露的皮肤面积也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暴露的皮肤表面积。

    2008年04期 No.46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161 ] |[引用频次:289 ] |[阅读次数:0 ]
  • 变权和相对差异函数在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石剑云;潘科;

    总结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针对传统方法在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确定上存在的不足,引入变权理论和相对差异函数。用变权方法调整已建立的指标常权,用相对差异函数确定单因素对各安全等级的隶属度。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表明,引进的这两种方法不仅可行,而且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

    2008年04期 No.46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磷化氢尾气制备超纯磷生产工艺的风险评价

    韩新宇;韩长秀;毕成良;李莉莉;王晓英;张宝贵;

    用磷化氢尾气制备超纯磷的生产过程中,涉及磷化氢、砷化氢和磷等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易引起泄漏、中毒和爆炸事故,需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对设计的磷化氢生产超纯磷工艺过程的主要部件进行了HAZOP定性分析,得出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压力安全保护系统、密封系统、废气排放控制、原料气成分控制和制冷剂充灌量控制。用重气扩散理论模型对高压磷化氢储罐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危险发生时需疏散人员至8 km以外。最后研究了整个系统各个部分的主要安全隐患和应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对该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安全保障有重要帮助。

    2008年04期 No.46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后果微观建模及模拟分析

    张青松;刘金兰;赵国敏;

    针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理论(4阶段)中传统数学模型难以解决的定量问题,分析大型公共场所高密度拥挤人群中的个体受力,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经典"社会力"模型对人群中的个体受力进行建模。本文提出了引起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后果即人员伤亡的"拥挤力"的概念,并在"磁场力"模型基础上依据动量定理构建了拥挤人群中的个体受力微观模拟模型。基于此微观模拟模型并结合多智能体技术开发了人群拥挤踩踏事故模拟系统,对正常及紧急状况下的奥运赛场出口人群疏散模拟的结果表明,该模拟系统不仅能够直观地表示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后果,而且还可通过滞留人数随疏散时间的变化情况了解人群疏散状况。该微观模拟模型及模拟系统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性能化设计、人群安全疏散及管理等有指导意义。

    2008年04期 No.46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364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08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

    苏青;李生才;王亚军;

    简要统计了2008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19起,包括沙尘天气16起,污染事件33起,地震7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3起,旱灾4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47起。

    2008年04期 No.46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2008年5—6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李生才;

    统计了2008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354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38.14%,其次是其他事故(38.14%)、矿业事故(12.15%)、爆炸事故(4.52%)、毒物泄露和中毒(4.24%)、火灾(2.82%)。354起事故共死亡1 055人,伤883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9.57%、其他事故23.98%、矿业事故14.88%、泄露中毒4.27%、火灾3.70%、爆炸事故3.60%;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7.11%、矿业事故16.19%、其他事故13.14%、爆炸事故12.46%、泄露中毒8.52%、火灾2.60%。

    2008年04期 No.46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