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辉;张奇泓;杨淑娟;施通华;
为了科学、安全地使用三氟氯氰菊酯防治菜用大豆上的害虫,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三氟氯氰菊酯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进行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三氟氯氰菊酯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较低,小于0.75 mg/kg,施用有效成分为0.938 g/667 m2的原始沉积量大于有效成分为0.469 g/667 m2的原始沉积量,间隔期为7 d连续施用2次三氟氯氰菊酯的原始沉积量高于施用1次的原始沉积量;三氟氯氰菊酯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速率缓慢,消解系数k=0.1639±0.0059,施药后14 d的消解率为74.20%~78.95%,半衰期(T1/2)为7.1~7.4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47.2~49.0 d。常规方法喷施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施用量75 kg/667 m2,施用1次的施药后10 d的残留量均小于0.2 mg/kg,平均为0.089 mg/kg;间隔期为7 d连续2次施药后14 d的残留量均小于0.2 mg/kg,平均为0.127 mg/kg,对照GB 2763—2005(叶菜类蔬菜)及日本的MRL,产品符合于我国或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2008年05期 No.4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聂凤琴;瞿建宏;杨光;吴伟;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离体条件下经不同质量浓度的十溴联苯醚(PBDE-209)暴露后,鲫鱼肝脏线粒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浓度为5.6~100.0 mg/L的PBDE-209处理鲫鱼肝脏线粒体30 min,5.6 mg/L组鲫鱼肝脏线粒体中T-AOC、MDA含量、XOD和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的XOD活性和MDA含量随PBDE-209质量浓度增加逐渐上升,而T-AOC和SOD活性逐渐下降,均与PBDE-209质量浓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这说明PBDE-209对鲫鱼肝脏产生了氧化损伤,具有生化毒性。离体条件下鲫鱼肝脏线粒体中的T-AOC、MDA、XOD和SOD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多溴联苯醚的生化毒性。
2008年05期 No.4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赟;汝少国;
为研究久效磷农药对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0.01 mg/L、0.10 mg/L和1.00 mg/L久效磷暴露金鱼21 d,测定金鱼肝脏指数(HIS)及肝脏和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结果表明:1.00 mg/L久效磷造成金鱼肝脏指数显著升高;随着久效磷暴露质量浓度的升高,金鱼肝脏中GPT和GOT活性逐渐降低,0.01mg/L久效磷暴露条件下GPT活性下降显著,但GOT活性下降并不明显,可见金鱼肝脏中GPT比GOT对久效磷毒性作用的响应更敏感;而各暴露组血浆中GPT和GOT的活性均显著升高,且2种酶活性升高与久效磷暴露质量浓度之间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血浆中GPT和GOT活性变化可以作为检测水体中久效磷农药污染的敏感指标。
2008年05期 No.46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656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李迪;唐璐;周青;
为研究水稻种子在萌发时酸雨对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观察不同强度的模拟酸雨(pH值为2.0、2.5、3.0、3.5、4.0、4.5和5.0)和胁迫时间在不同酸度时(pH值为2.5和4.0)对种子的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强度试验显示,随酸雨胁迫强度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经历了升降转变过程,其中pH值为4.5、3.0和2.5时,蛋白质含量是CK(对照,pH=7.0)的147.98%、111.50%和73.69%;但脯氨酸含量持续上升,pH值为4.5、3.0和2.5时,脯氨酸含量是CK的118.85%、128.28%和183.61%。时间试验表明,AR胁迫解除后,种子细胞中可溶性蛋白与脯氨酸含量逐渐恢复CK水平,在非致死酸雨强度(pH≥2.5)和胁迫时间(t≤5 d)条件下,水稻种子的可溶性蛋白与脯氨酸含量分别是CK的101.6%和117.6%。可溶性蛋白与脯氨酸的恢复,表明水稻种子具有自我修复损伤细胞结构的能力,减轻了酸雨对种子萌发的伤害。这一结果可为正确判断水稻生产中酸雨的危害程度提供一定参考,从而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2008年05期 No.4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范福海;郝艳玲;
为实现腈纶废料的回收利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将废腈纶水解后,通过Mannich反应制得具有两性结构的聚丙烯酰胺。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物胺化度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产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胺化度产品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和原料配比对产品的胺化度有较大影响。胺化度约为30%的产品在用量为7 mg/L,pH值近中性时对硅藻土悬浮液的除浊率可达95%;与聚合氯化铝配合使用时,对实际印染废水的脱色及COD去除效果均明显优于工业聚丙烯酰胺(PAM),COD去除率可达85%。
2008年05期 No.46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玉政;黄廷林;邸尚志;屈勃;
首先评估了水厂现行工艺对Cd(Ⅱ)的去除能力,然后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Cd(Ⅱ)污染的特点对水中Cd(Ⅱ)的去除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聚合氯化铝铁和水玻璃作为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水厂现行工艺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为75.0%。随pH值增大,水厂工艺对Cd(Ⅱ)的去除率会相应提高,当pH值为9.0时,Cd(Ⅱ)的去除率可达到90.0%。向原水投加碳酸钠可以改变其pH值。当碳酸钠投量为20 mg/L时,原水的pH值可由原来的7.90升高到8.97,该条件下可以同时产生氢氧化镉和碳酸镉两种沉淀颗粒,较大程度上增强了Cd(Ⅱ)的去除效果。
2008年05期 No.4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董新姣;葛世玫;朱晓琼;
研究降氰细菌与真菌组合对工业废水中氰化物的降解性能。将从电镀厂水样和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8株降氰细菌与降氰真菌的悬浮液进行等体积混合,以降氰效果最佳的混菌组合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比例、废水温度、废水pH值、降解时间和摇床转速对降氰率的影响,并在试验得到的适宜降解条件下处理电镀厂实际含氰废水。结果表明,除2#细菌和真菌及9#细菌和真菌的组合外,其他混菌组合的降氰率均优于已筛选获得的单菌株,其中8#细菌与真菌组合的降氰率最高。该组合的适宜降氰条件为8#细菌悬浮液∶真菌悬浮液=3∶2(体积比)3、4℃、pH=6.0、降解20 h、114 r/min转速。适宜降氰条件下,菌液∶废水∶细菌生长培养基=1∶1∶1(体积比)时,8#细菌与真菌组合对氰化物质量浓度为202 mg/L、42.9 mg/L、9.07 mg/L、1.57mg/L和1.09 mg/L的5种实际废水的降氰率分别为84.85%8、2.77%、80.37%8、0.25%和79.82%。其中,氰化物初始质量浓度为1.57 mg/L和1.09 mg/L时,废水经混菌降解处理后的氰化物质量浓度低于0.5mg/L,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 8978—88)(≤0.5 mg/L)。研究表明,8#细菌与真菌混合菌的降氰率较高,在实际含氰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8年05期 No.46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立立;胡勇有;
在日处理量为500 m3/d的小区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中,采用厌氧膜床—好氧—絮凝沉淀组合工艺,平行比较了以曝气生物滤池(BAF)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MBBR)为好氧段的两种工艺的处理效果和技术经济性。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32~40 m3/h,BAF段和MBBR段气水比分别为3∶1~4∶1和4∶1~6∶1,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1.5~2 h和2.1~2.6 h的条件下,未经絮凝沉淀时,两种组合工艺出水的有机物、氨氮、TN和SS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经絮凝沉淀后,出水TP质量浓度<0.5mg/L,浊度<1 NTU。BAF出水略优于MBBR。采用厌氧膜床作为好氧段的预处理工艺,通过厌氧膜床的水解转化作用可使单位污水产泥量减少约40%。组合工艺为南方地区特有的低浓度生活污水和分散式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行费用的新选择。
2008年05期 No.46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蒋茹;朱华跃;曾光明;
为降低壳聚糖处理废水的成本,以壳聚糖和石英砂为原料,采用共混沉降法制成石英砂负载壳聚糖吸附剂。用石英砂负载壳聚糖吸附剂处理含Cu2+废水,研究振荡时间、溶液pH值、石英砂壳聚糖投加量、Cu2+初始质量浓度和石英砂粒径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讨论其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温度为20℃,振荡时间为30min,pH=6,石英砂壳聚糖用量为20 g/L,Cu2+初始质量浓度为33.3mg/L时,石英砂壳聚糖对Cu2+的吸附效果较好,吸附率可达91.57%。本文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相关系数r=0.985 2);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r=0.985 6)。研究表明,石英砂负载壳聚糖吸附剂可用于含Cu2+废水的处理。
2008年05期 No.46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高梅鷟;任南琪;周岩枫;陈兆波;
采用中药废水(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出水)作为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进水,以活性污泥1号(ASM1)数学模型为基础,对中药废水的COD和氮(N)组分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中药废水的COD和N组分不同于传统生活污水。中药废水COD组分中的SS为141.2 mg/L,XS为2 113.2 mg/L,XI为85.3 mg/L,SI为53.8 mg/L;N组分中的SNH为20.93 mg/L,SNO为0.5 mg/L,SND为17.6 mg/L,XND为263.4 mg/L。组分估计是ASM1模型的输入项,它的正确性同模型的模拟结果直接相关,是模型参数的重中之重,同时对研究类似废水水质组分估计也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2008年05期 No.46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丽芳;魏德洲;
为研究生物吸附剂青霉菌(Penicilium sp.)对染料活性艳红X-3B的吸附性能,考察了菌体预处理方法、溶液初始pH值、盐度等因素对生物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选取的预处理方法中,酸处理的菌体吸附效果要优于碱和盐处理。在染料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经硝酸处理的菌体吸附效果最好,比原菌体的吸附效果提高了40%以上。试验发现改变硝酸的浓度对菌体吸附效果影响不大。硝酸处理菌体的时间越长,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低浓度的NaCl有利于菌体对染料的吸附。体系中50 mg/L的Pb2+或Zn2+对吸附活性艳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硝酸处理菌体过程中的金属离子和pH值分析表明,菌体吸附了大量的H+,同时有K+和Mg2+释放。对菌体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预处理的菌体在酰胺Ⅰ、酰胺Ⅱ和酰胺Ⅲ吸附峰处明显比原菌体增强,表明菌体主要吸附位点可能是氨基,在酸性条件下对染料以静电吸附为主。
2008年05期 No.4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宏;张静慧;于萍波;邓建诚;黄春雷;姚乾;
研究了添加填料对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启动性能的影响。反应器启动时,控制COD负荷为0.15 kg/(m3.d),逐渐提升至0.6kg/(m3.d)。未加填料的反应器经过约60 d,加入填料的反应器经过约35 d的连续运行,出水COD去除率稳定,启动基本完成。研究表明,添加填料的复合式反应器启动速度明显快于普通ABR,且运行稳定性更好,COD去除率较高,能够较好地截留污泥,有利于反应器生物效应的形成。
2008年05期 No.46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锦华;韦朝海;李平;
以苯胺废水处理反应器内污泥为菌源,采用间歇反应的方法考察了Fe3+、Ni2+、Zn2+、Cr(Ⅵ)和Cu2+5种金属离子及盐分对苯胺好氧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Fe3+、Ni2+、Zn2+、Cr(Ⅵ)和Cu2+可以促进苯胺的降解,苯胺降解速率提高了5.7%~26.6%。但当Fe3+、Ni2+、Zn2+、Cr(Ⅵ)和Cu2+的质量浓度分别大于50 mg/L、5mg/L、2.5 mg/L、2.5 mg/L和1 mg/L时,开始对苯胺降解菌产生抑制作用。按毒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Cu2+、Cr(Ⅵ)、Zn2+、Ni2+、Fe3+。苯胺降解菌生长最佳盐度(NaCl质量分数)介于0.5%~1.0%。研究表明,在苯胺废水处理实践中应把金属离子和盐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2008年05期 No.46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增新;王国明;孟韵;张道来;
向污染土壤中施用螯合剂可增加土壤溶液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利于金属离子到根部而被植物吸收。选用人为污染土壤为供试样品,在土样中加入壳聚糖,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壳聚糖对污染土壤中吸附态Cd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提高土壤中吸附态Cd的解吸效率,增加解吸溶液中Cd2+的浓度。壳聚糖对污染土壤中Cd2+的吸附作用随着壳聚糖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用质量浓度为0.4 g/L的90%脱乙酰度壳聚糖做提取液,提取液pH值为6,提取平衡时间为20 h,对Cd2+质量比为200 mg/kg的土壤,Cd2+提取率为31.8%。该吸附过程遵从一级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可为Cd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08年05期 No.46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全翠;李爱民;栾敬德;高宁博;
分别应用热天平和管式炉反应器对废电路板的热解行为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热重分析法,考察了在氮气气氛下,不同升温速率(10 K/min、15 K/min、20 K/min、40 K/min)对废电路板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废电路板热解失重曲线有较大影响,反应起始温度,失重率最大时的温度和反应结束温度均随升温速率的提高而相应增加。热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废电路板热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均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活化能在110~180 kJ/mol,指前因子在2.0×107~1.2×1013min-1。此外,在管式炉反应器上,考察在同一升温速率(20 K/min)下不同热解终温(400℃、500℃、600℃7、00℃、800℃)对废电路板热解产物产率和气体成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在600℃以上时,固体残渣的产率变化不大,升高温度只是改变油气比;电路板热解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CO2、CH4、C2H4、C2H6、C3H6和C3H8,气体热值在11.24~15.21 MJ/m3,焦油热值在24.5~27.5 MJ/kg范围内。热解后所得固体残渣是易碎的,其中玻璃纤维部分呈层状分开,很容易对残渣中的金属和玻璃纤维部分进行分离。
2008年05期 No.4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苏亚欣;张先中;赵兵涛;
应用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对废轮胎胶粉(74~250μm)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并与神华煤粉的热解做了对比。实验的加热速率分别为10℃/min、20℃/min和40℃/min,加热的初始温度为室温,终止温度为600℃或800℃,气氛为N2,流量为20 mL/min。结果表明,废轮胎胶粉的热解主要失重区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主要是少量水分和焦油的析出,以及增塑剂和其他一些有机助剂的热分解;第2个阶段主要是天然橡胶的热分解;第3个阶段则主要是合成橡胶的热分解。废轮胎胶粉的热解过程随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向高温方向移动。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热解特性指数越来越大,表明其挥发分析出特性越来越好,即升温速率的提高有利于废轮胎的热解反应进行。粒径在小于1 mm时,热解特性受粒径影响很小。比较发现,废轮胎胶粉热解的初始温度比煤粉低,热解温度范围比煤粉小,热解开始阶段的波动比煤粉轻微,热解的最大失重率比煤粉的大,热解挥发分析出特性更好。
2008年05期 No.46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赵光明;李斌;李娜;
研究去除服装和纺织品中甲醛的清洗剂,并分析该清洗剂配方中各成分的作用。向温水(约20℃)中加入一定量清洗剂,待清洗剂充分溶解后,将测试用衣物样品完全浸于清洗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将衣物样品用冷水漂洗,晾干后采用水萃取法(GB 18401—2003)检测清洗剂对甲醛的清除效率。结果表明,该清洗剂对甲醛含量超标衣物中甲醛的去除效率高达90%以上,且清洗后衣物中的残留甲醛含量可达到国家标准。该清洗剂对化纤类织品中甲醛的去除效率高于对棉麻类织品和毛织品中甲醛的去除效率,其理想用量约为15 mL清洗剂∶1 L水,理想浸泡清洗时间为4 h。研究表明,该清洗剂对衣物和纺织品中残留甲醛的净化效果明显。
2008年05期 No.46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冬;丁焰;刘志华;葛蕴珊;
分别采用GPS和HEX+CAN系统,记录了实际道路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和其他相关行驶参数,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工况解析,得到了城市汽车实际行驶工况。结果表明,我国的城市道路实际行驶工况与ECE+EUDC标准工况相比,平均速度较低,怠速比例较高,加减速比例差别不大,但加减速较小,变化频繁,匀速比例较低。在整车排放试验台架上按得到的实际行驶工况进行排放试验,与ECE+EUDC工况的排放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冷启动时,实际行驶工况与ECE+EUDC工况相比,CO排放高35.1%,HC高13.4%,NOx高23.1%;热启动时,实际行驶工况与ECE+EUDC工况相比,CO排放高21.4%,HC高26.3%,NOx高13.1%。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冷启动还是热启动状态,实际工况排放状况均与认证工况有一定的差别。因此,采用ECE+EUDC工况不能代表不同城市实际车辆的污染排放状况。
2008年05期 No.46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94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张良;白明华;
根据N-S方程建立电除尘器工作时喇叭口空腔内气体分布的简化模型,将求解的速度结果转化为标准偏差值。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除尘器运作时喇叭口断面的气流分布状态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安置双层分布板的电除尘器模型,在不同喇叭口长度(0.26 m、0.24 m)与不同分布板间距(0.1 m、0.11 m)条件下,简化模型与CFD数值计算结果吻合。研究表明,气流分布简化模型为除尘器的设计提供了简易、可行方法。
2008年05期 No.46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迪;陈海焱;李怀玉;
无粉尘条件下,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脉冲喷吹实验台上滤筒侧壁各测点的正压力峰值及到达该峰值的时间。结果表明,喷吹压力对正压力峰值及到达该峰值的时间这两个指标的影响较大,提高喷吹压力能够很好地改善脉冲喷吹滤筒除尘器的清灰性能,但脉冲宽度的增加对这两个指标的影响不明显。有粉尘条件下,对使用中的脉冲滤筒除尘器滤筒内外压差的测定发现,提高喷吹压力能明显增加喷吹前和喷吹瞬间滤筒内外压差的差值变化,从而有助于提高除尘器的清灰性能;而脉冲宽度对滤筒内外压差的影响不明显。本文通过对除尘器喷吹压力和脉冲宽度的研究,为其清灰性能的提高提供了指导。
2008年05期 No.4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赵晓亮;宋子岭;杨康;李和万;
通过改进加权欧式距离模型,建立变权欧式距离模型,以体现相同水质评价因子在不同饮用水源评价单元中的客观各异性。采用污染贡献率确定评价因子在各评价单元中的权重。结合规范化数据建立符合各评价单元自身特点的评价距离尺度准则,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综合指数法比较,变权欧式距离模型的分割灵敏性较高、评价效果良好。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符合饮用水质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
2008年05期 No.46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浩;王善聚;刘玉华;郭虹;
报道了2004—2006年棘洪滩水库的TN、TP、CODMn和浮游藻类的调查结果,对该水库近10年(1997—2006年)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数据显示,在年度之间,TN质量浓度冬春季较高,夏秋季逐渐降低,TP质量浓度和CODMn变化不大;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则表现出与TN相反的趋势,冬春季较低,夏秋季最高;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冬春季以硅藻和隐藻为主,夏秋季绿藻和蓝藻占优势,但2006年的夏秋季绿藻取代蓝藻占明显优势。对1997—2006年TN、TP、CODMn和浮游藻类年际变化分析发现,TN质量浓度年均值2003和2004年偏高,其余年份变化不大,TP质量浓度、CODMn年均值变化不明显;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在2003—2006年偏高,但2006较2005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年均值较低;浮游藻类种群结构1997—2002年以硅藻和隐藻为主,2003—2005年以蓝藻为主,2006年绿藻取代蓝藻,与硅藻同占优势。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水库的水质均为二级———良好级。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近10年来该水库的营养程度均为中营养。尽管2002—2005年有向中-富营养发展的趋势,但因及时采取了控制入库源水质量的措施,2006年的水质又有所改善。总体而言,该水库的水质状况良好,属中营养型,可确保饮用安全。
2008年05期 No.4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玲;冯新伟;路婕;付巧玲;吕巧灵;
以郑州市为例,揭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表层土样的重金属(Pb、Cr、Cd、Hg和As)含量进行分析。根据土壤环境背景值标准对土样进行污染评价,同时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分析土壤环境质量指数分布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扩张对土壤中重金属Cr含量的影响最大,对As有一定影响,而对其他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较小。样点表层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均有超过背景值现象,其中Cr平均含量远高于背景值,为主要污染因子;Pb为轻污染;Cd、Hg和As平均含量小于背景值。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其中Cd在郑州市西部为轻污染;Hg在北郊为轻污染;Pb为较普遍的轻污染;As存在点源污染;Cr在绝大部分地区属重度污染。因此,郑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把Cr作为严控指标。
2008年05期 No.46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烨;武弋;
为获得理想的自然通风方式,以改善寒冷地区住宅冬季室内空气品质、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采用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季自然通风中的室内外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得到了室外环境参数、人工调节方式对室内环境参数及空气品质的影响特征;针对舒适与健康的双重要求是寒冷地区住宅冬季通风的主要矛盾这一特点,分别采用临界温度、热舒适性、排污效率、人工调节便捷性等指标对不同方案的通风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18℃的临界温度可保证采暖所需的热能最低值,同时也有利于抑制甲醛、氨等的释放及挥发速率;各房间的热舒适性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即本文所列举的这4种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牺牲房间的热舒适性,只是稍微有些偏凉。方案6的排污效率最高,为88%,方案8次之,方案3最低。这与方案6中两进风口关于回风口对称布置,室内平均空气龄最短有关;4种方案具有相同的人工调节便捷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方案6为本文最佳通风方案。
2008年05期 No.46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戴明新;胡焱弟;彭士涛;白志鹏;田雨;王芃;
为评价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影响港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和动态性原则建立港口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交通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能源资源条件、环境污染水平及港口自然条件和软硬件条件等指标。根据现阶段我国港口研究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港口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各指标相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计算港口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等级。以天津港为例,对其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天津港目前的港口发展规模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的协调程度为一般水平,其中港口腹地交通条件和能源资源条件是限制港口可持续发展的2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方法(AHP-Fuzzy)是适合我国现阶段港口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行方法。
2008年05期 No.46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5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冯长根;李彦周;
近年来,环境评价由单因素简单评价向多因素综合评价方向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由于引入了数学模型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手段,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克服了简单评价反映信息不完全、容易失真的缺点,更为客观、合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综述了最近几年环境评价中应用较广或新出现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等数学模型评价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原理和有关应用。
2008年05期 No.46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569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王金刚;马冬梅;蔡艳华;楚士晋;
为了给高能炸药提供钝感剂,以提高其安全性能,用甘氨酸、苯甲醛和C60等为原料合成了2-苯基[60]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产物1),探讨并获得了产物1的适宜合成工艺条件:反应物C60、苯甲醛和甘氨酸物质的量之比为1∶4∶6,温度为105℃,反应时间为14 h,此时产率可达到75%(以消耗的C60计)。用FT-I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UV-Vis(紫外可见光谱)1、H-NMR(核磁共振氢谱)和MS(质谱)表征了产物1的结构,初步探讨了产物1对HMX(奥克托今)的钝感作用。结果表明,产物1对HMX具有明显的钝感作用,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产物1可使HMX的摩擦感度降低到33%,撞击感度降低到48%。
2008年05期 No.46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智慧;
通过化学分析、模拟试验和理论计算分析ABC干粉灭火器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事故灭火器充装的ABC干粉灭火剂的性能、碳酸盐含量、生成气体种类、化学反应机理和爆破压力。结果表明,以磷酸铵盐为主料的ABC干粉灭火剂含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同时ABC干粉灭火剂存在含水率超标、吸湿性和斥水性不合格等质量问题。贮存期间,ABC干粉灭火剂中的磷酸铵盐可与碳酸氢钠、碳酸钙发生非预期化学反应,产生CO2,使灭火器筒体内压力升高,直至超过灭火器爆破压力,这是造成灭火器爆炸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实践中应科学配方、确保原材料质量、严格遵守生产工艺,以有效控制ABC干粉灭火剂质量和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2008年05期 No.46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志远;胡双启;
探讨点火能对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威力的影响。以密闭爆炸筒(20 L)内液化石油气(体积分数为5%)-空气混合气体为研究对象,逐步提高点火能量引爆混合气体,分析气体爆炸压力波形图的变化。结果表明,点火能量对气体爆炸压力的影响存在一定规律性,即液化石油气最大爆炸压力的上升速率和爆炸场中的负压峰值都随着点火源能量的增强而增加,但爆炸场中正压峰值的变化不大。本研究对深入认识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特性,以及丰富和完善气体爆炸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年05期 No.46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松阳;宗若雯;谭家磊;支有冉;
通过实体小室轰燃试验,比较BFD曲线参数估计法和FDS场模拟在轰燃预测上的可靠性。采用相关系数法比较BFD曲线参数估计法和FDS场模拟对室内温度变化预测的可靠性;通过偏差均方根比较了这两种预测方法对室内最高温度预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BFD曲线参数估计法对轰燃发生时的室内温度变化的预测结果接近火灾实际情况(平均相关系数为0.920 1),但对未发生轰燃时的预测的可靠性较差(相关系数为0.313 8)。通过两种不同网格密度(网格大小分别为0.13m3和0.053m3,总网格数分别为45 000和360 000)的FDS场模拟发现,采用细网格时FDS场模拟对温度变化的预测的可靠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881 8)。轰燃发生和未发生两种条件下,FDS场模拟对室内最高温度的预测能力都优于BFD曲线参数估计法,而网格加密对提高FDS场模拟预测能力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对火灾时房间内温度预测的比较,可得到不同模型对轰燃发生时间和强度预测的可靠性,这对建筑结构安全和人员逃生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5期 No.46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高歌;吴超;阳富强;李珞铭;
矿仓中硫精矿自燃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和安全问题。采用红外测温仪器,在实验室测定硫精矿堆的自热温度,分别在不同环境条件和测量方式下对硫精矿粉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找出实验过程中影响红外测温仪精确度的外界环境条件、使用方法及人为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条件中的温度、湿度对红外测温仪的测温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应选择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下进行测量;同时,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光束与测点垂直;另外,红外测温仪的测量距离不宜超过1 m。将红外测温仪测得的硫精矿堆表面温度作为计算硫精矿堆内部温度分布的初始条件,应用数值分析软件可以模拟出硫精矿堆的自热温度场,以便及时预报硫精矿堆的自燃。
2008年05期 No.46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远攀;钱新明;冯长根;
易燃易爆及有毒重气的泄漏扩散问题已成为工业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论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重气扩散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全尺寸现场实验、缩比现场实验、物理建模以及数学建模。指出:就现场实验而言,全尺寸现场实验比缩比现场实验用的更广泛;物理建模中风洞实验比水槽实验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数学建模是所有方法中最具经济性和可重复性,但其精度和可靠性不如现场实验和物理建模。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偏重于数学建模,基础性的现场实验甚至是风洞物理模拟开展的也较少,不利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考虑到现场实验的高风险和高代价,认为加强风洞物理建模及其与数学建模的结合将是未来重气扩散研究的主导研究策略。
2008年05期 No.46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陈云;司鹄;李晓红;
为强化安全工程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从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技巧入手,将伦理教育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使安全工程师在道德层面上恪守客观公正的执业要义,并分析他们因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所遭受的非正义压力情形,提出建立职业投诉机制。针对树立生命安全的责任观,提出唤醒安全工程师对生命敬畏教育和关怀伦理教育,构建了以"道德规范驾驭职业服务"的安全工程师职业道德培养机制,并给出了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2008年05期 No.46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9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