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淑娟;郭建辉;蔡恩兴;张维德;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并进行腈菌唑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原始沉积量与施用量、施药次数密切相关。早季菜用大豆中腈菌唑的消解系数︱k︱=0.2165±0.0002,半衰期DT50为3.2d,消解99%所需时间T99为21.2~21.3d;晚季中︱k︱=0.20085±0.00885,DT50为3.3~3.6d,T99为22.0~24.0d。豌豆中腈菌唑的消解系数︱k︱=0.19535±0.00075,DT50为3.5~3.6d,T99为23.5~23.7d。研究表明,对菜用大豆施药1次或间隔7d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25d后样品中腈菌唑最高残留量为0.013mg/kg;对豌豆施药1次或间隔7d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20d后样品中腈菌唑最高残留量为0.015mg/kg,低于日本、美国及欧盟规定的MRL标准。
2008年06期 v.8;No.4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松;孙铁珩;孙丽娜;刘家女;
研究硝基苯初始浓度、pH值、重金属和NaCl浓度对硝基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从污染现场筛选、分离出8株硝基苯降解菌,进行无空列重复1次的正交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降解体系中硝基苯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表明,硝基苯初始浓度、pH值、重金属和NaCl浓度均对硝基苯降解率有极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硝基苯初始浓度>pH值>NaCl浓度>重金属。硝基苯初始体积比为1000μL/L,pH值为8,NaCl质量浓度为50mg/L,ZnCl2质量浓度为50mg/L时,硝基苯降解率最高,为72.9%。硝基苯降解优化试验显著促进了硝基苯的微生物降解,可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2008年06期 v.8;No.4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彬慧;史艳芳;李志明;李登勇;金雁;姜莉;
从长期施用对硫磷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能以对硫磷为唯一C源的菌株D10,研究微生物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作用。鉴定表明,D10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微生物,该菌株对农药对硫磷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为1800mg/L,但D10对农药对硫磷的降解率仅为25%。本文通过D10诱变复壮试验提高对硫磷降解率,结果表明,经紫外线(18W)辐照10s后,D10对农药对硫磷降解率提高至49.1%;用0.8%盐酸羟胺溶液振荡处理30min后,降解率为69.6%;用60%土壤浸出液振荡培养48h后,降解率为53.9%。对D10进行上述条件下的复合诱变,对硫磷降解率可达到82.8%。高效降解菌的选育为提高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改进有机磷农药萃取的前处理方法,使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简便、精确,与气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拟合较好,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2008年06期 v.8;No.47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民;赵锁奇;许志明;孙学文;
以人参提取物为原料,利用亚临界丙烷萃取技术脱除其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了一定范围内的萃取压力(4~12MPa)、萃取温度(50~80℃)、萃取时间(60~180min)和溶剂流量(1.96~3.92kg/h)对亚临界丙烷萃取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药残留的影响。由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萃取压力8MPa,萃取温度65℃,萃取时间120min,溶剂流量2.94kg/h。在此条件下,γ-BHC、op-DDT残留的脱除率接近100%,TCNB、pp-DDT脱除率大于60%,人参皂甙损失小于6.53%。
2008年06期 v.8;No.47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杨万;何苗;
介绍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介绍该技术在环境样品病原菌、原虫及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环境样品成分复杂,需经适当分离纯化处理再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兼具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及磁性分离的快速性,能够有效分离纯化环境水样中的病原微生物,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2008年06期 v.8;No.4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6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朱丽珺;张金池;胡书燕;俞元春;宰德欣;
研究了金属离子Pb2+、Cu2+、Cd2+在胡敏酸上的单一吸附和两两组分竞争吸附。结果表明,总体胡敏酸对Cu2+、Pb2+的吸附明显强于Cd2+。Freundlich方程对Pb2+、Cd2+单一金属离子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呈极显著关系,Langmuir方程为胡敏酸吸附Cu2+的最佳拟合方程。Pb2+、Cu2+、Cd2+的两两组分竞争吸附表明,胡敏酸对3种离子均具有"选择性吸附",竞争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Pb2+、Cu2+、Cd2+。
2008年06期 v.8;No.47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英华;李海波;王书文;
通过室内试验,比较置换、中和-置换及化学沉淀-电絮凝处理方法对废蚀刻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化学沉淀-电絮凝工艺的处理效果最好,其适宜工艺条件为废蚀刻液pH=6.0~7.5、电絮凝电流密度50mA/cm2和电絮凝作用15min,此时COD和Cu2+的去除率分别达98.7%和99.98%。研究表明,经过化学沉淀-电絮凝工艺处理的酸性蚀刻废液可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化学沉淀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经处理后可得到硫酸铜产品。
2008年06期 v.8;No.47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金选;郭书海;李刚;李凤梅;李婷婷;
针对含油污泥的热水脱附处理方法,在优化脱附工艺条件下,研究不同单组分脱附剂对含油污泥中各族组分的脱附特性,并据此复配脱附剂,研究各复配脱附剂对含油污泥中不同族组分的脱附特性。结果表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含油污泥的脱附效率优于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各脱附剂对饱和烃、芳烃的脱附效率高于对胶质沥青质的脱附效率;带脂肪链的脱附剂对饱和烃的脱附效率较高,带苯环的脱附剂对芳烃的脱附效率较高;脱附剂亲油基与族组分的亲和性越强,脱附剂对该族组分的脱附效率越高。研究表明,根据各单组分脱附剂对不同族组分的脱附特性复配高效脱附剂的方法可行,复配脱附剂NP-8.5&AEO-8.5对含油污泥的脱附效率可达89.40%。
2008年06期 v.8;No.47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余瑞彰;李秀艳;孟飞琴;张慧;吕淑华;
采用城市绿地和降雨系统模拟装置,研究绿地系统对实际暴雨径流污染的削减作用。历时60min,降雨重现期为1a、3a、5a时,绿地系统可以削减雨水径流量。1a一遇时,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中COD、氮和磷总量的去除率分别为60.2%,49.2%和61.5%。以无植被裸土为对照,模拟绿地系统对径流雨水中COD、NH4+-N及TP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7.1%,6.2%和4.4%。降雨期间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土壤和植物根系的截留、吸附和吸收作用;降雨后微生物开始降解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和植物根系上的污染物,降雨后第5~8d,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达到最大值,第14~17d微生物完成对吸附有机物等的降解,数量恢复到降雨前水平。研究表明,模拟绿地对降雨地表径流量的削减、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削减和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有较好作用。
2008年06期 v.8;No.47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红旗;周庆涛;王帅;陈美阳;
以山东省某受污染水源地为研究区域,采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优化方法与熵值权重法对地下水水源地现有监测井分布进行优化研究,并将算法整合到GIS中以实现结果的可视化。优化结果将研究区域的地下水监测点分为3个监测级别,这为该地区的地下水监测和污染源调查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优化算法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的结合可获得较好的可视化效果。
2008年06期 v.8;No.47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崔杏雨;陈树伟;范彬彬;马静红;李瑞丰;
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廉价农林废弃物去除废水重金属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化学改性处理的农林废弃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并详细比较了改性前后及各种改性方法的吸附效率。改性处理明显提高了农林废弃物的吸附性能,一些改性的农林废弃物吸附剂对某些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强化改性农林废弃物吸附剂表面结构表征、吸附作用机理和动力学的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的改性再生方法,并对废水处理成本进行详细评估。
2008年06期 v.8;No.47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6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王艳锦;郑正;
利用生物滴滤塔,比较了活性炭、煤矸石、陶粒、沸石和竹炭作为滴滤塔中生物附着载体性能的优劣。结果表明,竹炭对T.fer-rooxidans菌液的固定效果最好,固定的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活性炭,然后是陶粒和沸石,煤矸石固定的生物量最小;不同填料滤塔对SO2的去除效率明显不同,去除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竹炭、活性炭、陶料、煤矸石和沸石,其对SO2的去除效率在运行时间内的平均值分别为93.71%、89.88%、80.08%、74.37%和63.65%。研究表明,竹炭填料系统对脱硫微生物的固定化效果最好,固定的生物量最高,且具有较好的SO2去除能力,是优质的生物滴滤填料。
2008年06期 v.8;No.47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吴超;余时芬;夏长念;贺兵红;
提出了一种测定建筑物外墙表面黏附粉尘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选择建筑物外墙面污染有代表性的部位,确定建筑外墙的粉尘采样面积,通常取0.1~0.5m2;2)用玻璃烧杯量取适量蒸馏水,作为从外墙面采得粉尘的载体,通常一次测定使用的蒸馏水为0.1~0.5L;3)用干净小刷子或布片将圈定面积的外墙表面打湿,将粉尘搽洗到蒸馏水中;4)将含有悬浮粉尘的蒸馏水用超声波振动分散,适宜时间和温度分别为2~5min和20~35℃;5)测定单位面积墙面黏附粉尘质量,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溶液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如果粉尘浓度较大,可制作粉尘涂片,在显微分析系统上测定粉尘的粒径分散度)。含尘溶液产生泡沫时会影响测定效果,因此测定粉尘浓度前需先加消泡剂消泡。该测定与评价方法对评价建筑物表面粉尘的污染程度和清洁剂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6期 v.8;No.4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尹亮;向晓东;陈宝智;
在芒刺-板式电除尘器中,板电流密度分布越均匀,越有利于除尘效率提高。因此,知道收尘极板电流密度分布对电除尘器的电极结构设计是重要的。然而,由于处于芒刺正下方的峰值电流不易确定,导致现有的电流密度分布式很难用于实际工程计算。另外,这些计算式不满足高斯通量定理。要使芒刺-板式电除尘器收尘极板电流密度分布满足高斯电通量定理,电流密度分布规律应服从某种特定的分布函数。通过对Warburg单根芒刺-板式电极极板电流密度分布模型的变量分析,发现芒刺-板式电除尘器收尘极板电流密度分布恰是自由度n=4的t分布。根据电流密度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由总电流确定极板电流密度的理论计算式。由于总电流很容易通过实测得到,因此,所建立的极板电流密度t分布模型更具实用性。比较研究表明,该理论式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2008年06期 v.8;No.47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周雪花;杨茹;杨群发;张全国;吴创之;
通过试验对生物质气化发电的副产物——生物质气化灰的肥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生物质气化灰的试样,除黄瓜外,空心菜、油麦菜、樱桃萝卜、上海青试样的发芽时间都略早于单施化学肥料的试样;后期长势也明显优于单施化学肥料的试样,叶片厚而有光泽;前者在生长过程中没有虫害现象,后者有虫害现象。在生物质气化灰中添加氮、磷的试样比施单一肥料的试样长势好。研究表明,生物质气化灰具有替代钾肥的广阔市场前景。
2008年06期 v.8;No.4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钱锋;曾萍;宋晨;宋永会;袁鹏;彭剑峰;弓爱君;
以实际养猪废水为对象,采用吸附-过滤法进行预处理,研究稻草滤料和稻草-沸石双层滤料在不同滤速下对养猪废水中CODCr、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稻草-沸石双层滤料对CODCr、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稻草滤料。以稻草-沸石双层滤料为过滤介质时,5m/h的滤速下,CODCr、氨氮和磷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47.9%、72.9%和50.1%。研究表明,吸附-过滤预处理不仅能去除养猪废水中的CODCr、氨氮和磷,还能去除一定量的小分子有机物和臭味,同时附着大量固体有机物的稻草和吸附有氨氮、磷的沸石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肥料,从而实现了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2008年06期 v.8;No.47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魏科技;王毅力;宋永会;袁鹏;彭剑峰;
从事故风险源风险因子释放、风险因子转运、受体暴露与受损3个方面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对策。结果表明,我国应重点加强事故风险源的识别和监控,在事故应急响应系统、应急处理技术、医学应急技术和措施、应急技术规范等方面结合实际开展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本文提出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体系构建框架,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事故和作出应急决策提供了依据。
2008年06期 v.8;No.47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152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侯保灯;李佳蕾;潘妮;梁川;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学价值,湿地水质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指标的属性。介绍了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在湿地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调查采样数据为例,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决策矩阵,同时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权重,再由计算各样本的灰色关联度来确定其所属级别,进而对保护区水质采样点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度模型,为湿地生态系统水质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8年06期 v.8;No.47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116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童英伟;刘志斌;常欢;
为了解决集对分析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问题,用集对分析法建立了河流水质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阜新市大凌河支流4个断面监测点的7种污染因子监测结果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各断面水质评价级别均为Ⅴ级。研究表明,采用集对分析法进行水质评价准确可靠,信息利用率高,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因此,集对分析理论为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所用理论方法和所建模型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领域。
2008年06期 v.8;No.47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3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肖书博;李念平;李靖;肖岩;单波;
首次对湖南大学现代竹木及组合结构研究所肖岩教授课题组研发的一栋现代竹结构房屋室内空气品质在竹材板裸露的最不利状况下进行了实测。利用甲醛分析仪检测和大气采样仪采样及气相色谱仪分析,可以判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无并测得浓度。结果表明,这种建筑在竹板材裸露而没有粘贴防火石膏板材的条件下,室内空气中含有微量的污染物质,而且根据房间的大小和通风状况有显著性差异。但即使在竹胶合板材裸露而没有内装修的条件下,各种有机污染物质的浓度都很低,完全满足国家相关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2008年06期 v.8;No.47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鹂;严静芬;
吴淞工业区是重工业聚集区,烟(粉)尘的排放量非常大,造成该地区空气污染严重。为了解降尘的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趋势,以近10a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工业区降尘量进行分析,检验不同季节降尘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使用秩相关系数法对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区降尘量较混合区与清洁区明显不同;工业区与混合区的降尘受本地源的影响较大,4季的降尘量没有明显差异,相反清洁区的4季降尘呈显著差异。10a来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降尘量下降了56%,说明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2008年06期 v.8;No.47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孙伶俐;龙涛;龙一飞;侯祺棕;
利用受体模型CMB法和FA法的综合解析技术,对武汉某区域的14个TSP(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点及4种主要尘源的元素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TSP的主要污染源及各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将两种方法所得解析结果相互验证,得到和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结论。CMB模型分析结果为:A区域TSP主要污染源为土壤尘源(贡献率为54.09%)、交通道路尘源(30.47%)和煤烟尘源(9.33%);B区域主要污染尘源为土壤尘源(41.65%)和建筑尘源(19.05%)。对TSP元素组分数据进行FA法分析,结果为:该区域TSP污染源约有5种,分别为建筑尘源(57.524%)、土壤尘源(19.46%)、煤烟尘源(14.50%)、交通道路尘源(6.74%)和钢铁尘源(0.95%)。CMB法和FA法综合解析结果与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主要污染源为土壤尘源、建筑尘源和交通道路尘源。根据解析结果及研究区域的TSP实际污染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各污染源控制对策。
2008年06期 v.8;No.47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110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石振东;赵杉林;李萍;翟玉春;李东胜;宋毅;
随着炼制原油硫含量的增加,炼油装置的硫腐蚀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硫高温腐蚀状况,用差热-热重分析仪研究硫与Fe(OH)3、Fe2O3和Fe3O4发生硫化腐蚀反应的初始温度,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鉴定了360℃高温无氧条件下硫化腐蚀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硫与Fe(OH)3、Fe2O3和Fe3O4发生硫化反应的初始温度分别为287.67℃、233.34℃和308.47℃;高温硫化腐蚀产物主要是FeS2。对硫化产物FeS2进行氧化反应,氧化升温曲线和耗氧曲线表明,硫化腐蚀产物FeS2具有很高的氧化自燃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引发油品火灾和爆炸等事故。
2008年06期 v.8;No.4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曾强;
为获得新疆矿区当前生产规模对应的瓦斯排放基量,调查了研究矿区生产矿井的瓦斯排放现状。根据各矿区2004—2006年生产矿井的开采煤层、生产水平、生产规模和瓦斯排放等参数,对不同矿区和煤田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新疆矿区当前生产规模对应的瓦斯排放总量,同时对重点瓦斯防治矿区和一般瓦斯防治矿区进行了分类。调查结果表明,新疆矿区煤矿平均吨煤相对瓦斯涌出量由2004年的2.82m3/t增加到2006年的3.09m3/t,呈逐年递增趋势;新疆矿区2004—2006年的年平均瓦斯(CH4)排放量为1.05×108m3/a;准南煤田(I)和塔北煤田(VI)的平均绝对瓦斯涌出量分别占全疆绝对瓦斯涌出总量的64.82%和15.19%,为相对瓦斯富集区,也是当前瓦斯防治的重点区域。按照矿区3年平均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1.00m3/min)或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5m3/t)将新疆矿区分为重点瓦斯防治矿区和一般瓦斯防治矿区,并提出了瓦斯分类治理的具体建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结合调查数据分别求解了新疆矿区原煤产量与绝对瓦斯涌出量的GM[1,1]预测模型。本研究为新疆煤炭资源后续规模开发过程中的相关环境决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2008年06期 v.8;No.4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红江;李夕兵;高科;
基于突变级数理论,分析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因素(包括采空区体积率、距地表的垂深、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倾角、覆盖层厚度、覆盖层类型等),研究采空区塌陷的预测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并确定各因素指标体系,得到各样本的突变级数,从而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预测。实例验证表明,突变级数法的判断结果符合实际,与神经网络分级法的判断结果一致。可见,基于突变级数理论的采空区塌陷预测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2008年06期 v.8;No.47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宋志刚;陈硕;白羽;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专门管理,城中村的高火灾风险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获得昆明市城中村火灾的特点和规律,从2004—2006年昆明市火灾统计记录中区分出城中村和非城中村火灾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Bayes统计分析城中村不同用途建筑物的火灾发生概率及概率比例。结果表明,相比城中村其他用途的建筑,居住用房火灾概率较低,而具有生产和加工性质的行业作坊、易燃易爆场所和娱乐场所的火灾概率较高,分别是居住用房的48倍、26倍和18倍。进一步采用火灾原因-场所关联对比分析了城中村和非城中村火灾的特点。从火灾发生场所看,与非城中村相比,城中村居住场所火灾发生比例高7.2%,路边可燃物高88.8%,木材、家具加工厂高184.8%,易燃易爆场所高521.4%;从火灾原因看,城中村电气、电线短路致灾比例高1.2%,限制行为能力人(小孩和精神病人)致灾比例高65.1%,燃放烟花爆竹致灾比例高3.5%,吸烟致灾比例高50.9%,违章操作致灾比例高59.0%。这些差异基本上反映了城中村的主要外在特征,这些外在特征经城中村实地调研得到证实。
2008年06期 v.8;No.47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大维;陈焕明;刘伟;夏焜;
针对无副车架的重型自卸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车架横梁异常断裂问题,建立了以板壳单元为基本单元的自卸汽车车架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车架强度进行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车架横梁异常断裂现象是横梁连接部位应力值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引起的,这与实车车架断裂结果吻合。根据实际工艺要求,改造车架结构,将连接第2根横梁和纵梁的L板厚度变大,并将平衡悬架推力杆支座由整体式支撑改为分体式支撑,从而使两处的最大应力值分别比原结构下降20.4%和51.7%。改进后车架断裂区的强度明显提高,这表明改造方法有效。
2008年06期 v.8;No.47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操铮;刘茂;李清水;
探讨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HSE)推荐的危险设施周边发展规划建议(Planning Advice for Developments near Hazardous Installations,PADHI)的具体分析步骤,从个人风险角度对LNG储罐进行风险分析。通过LNG储罐案例分析PADHI方法的适用性,并给出LNG储罐周边土地的规划建议。案例分析表明,需搬迁或重新规划居民区C,而储罐周边的工业厂房、高速公路、居民区D的选址合理。研究表明,PADHI适用于工业危险源周边土地的规划,为解决重大危险设施周边土地规划等问题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08年06期 v.8;No.47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文智;刘博;
飞机起飞阶段是事故多发阶段,为了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设计了定性判别方法和定量计算仿真算法,并以具体飞机坠毁事故为例分析了安全裕度。分别计算了飞机冲出跑道的速度、距离和逃生时间。中断起飞的速度与时间,是火灾发生后的判断关键,也构成了飞机起飞事故的裕度。结果表明,中断起飞的安全裕度比坠毁的大,且关于中断起飞的规定有矛盾之处;用于逃生的90s规则高于中断起飞的决断速度的限制规定。该分析方法为处理危急时刻的两难决策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2008年06期 v.8;No.47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付建民;赵东风;陈国明;周乐平;张斌;
分析化工装置定性风险识别技术——危险及可操作分析(HAZOP)技术定量改进的可行性,根据HAZOP分析专家意见,将HAZOP分析所得偏差进行定量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专家影响权重,通过专家主观评判得到各原因下偏差发生的可能性,根据模糊数学方法将专家自然语言转换为模糊数,采用左右模糊排序法将区间[0,1]的模糊数转换为模糊失效概率值。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反映偏差实际发生概率,高效且便于计算机实现。
2008年06期 v.8;No.47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971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强;刘茂;穆青;
根据多米诺效应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针对危险品区域的多米诺效应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多米诺效应事故场景的辨识、设备的概率损坏模型和多米诺分析技术,分析区域内所有危险设备的多米诺效应风险指数和设备在多米诺事故链中的传播作用,定量分析多米诺事故后果。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区域内设备的多米诺效应风险指数和多米诺事故的后果风险。通过该方法可建立起区域的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有效预防潜在的多米诺效应,降低事故风险。
2008年06期 v.8;No.47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冬华;刘茂;任常兴;
介绍了由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地表水污染事故风险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突发水污染事故源发生概率和危害后果表征方法。以评价水域内道路危险品运输泄漏事故发生概率为水污染事故源发生概率。污染事故后果危害水平的表征:1)敏感区(点)最高浓度;2)敏感区(点)超标总历时;3)水质超标的范围(如超标河流长度)。评估方法为陆源造成的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预防管理与应急计划的制订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年06期 v.8;No.47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董莉;刘茂;李清水;张永强;
为评价某区域或某设备潜在的毒气泄漏事故场景的风险水平,以对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控制和安全规划,详细介绍了工业事故风险评估方法ARAMIS所采用的风险严重度指数法。首先基于事故频率和后果的风险矩阵选取毒气泄漏事故场景;然后运用毒气当量浓度计算任意暴露时间下不同风险严重度等级所对应的特征距离,并根据同一风险等级内风险严重度指数与距离的线性关系计算任意点的风险严重度指数;最后应用1个实例分析了考虑所研究区域的风向概率后对风险严重度指数的真实影响,便于工厂或企业识别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不同场景下风险水平的对比性研究,为其安全设计及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
2008年06期 v.8;No.4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费景荣;徐道琦;赵勇;刘智浓;
根据飞行员执行新的或特殊任务的需要,在研制飞行安全评估系统时,设置了针对性评估模块。运用层析分析法(AHP)确定了针对性评估模块与一般性评估模块的权重关系。根据飞行安全理论确定了一般性评估简捷方法的因素、要素及量化数据;根据层析分析法、基元事件分析法确定了针对性评估模块的结构和因素的权重,采用基元事件分析法、飞行法规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针对性评估的要素进行了量化。最后针对具体事例做了评估计算。研究表明,当针对性评估的安全度小于90%时,应引起足够的警觉,采取必要的措施。
2008年06期 v.8;No.47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强;相艳景;毛星;刘茂;
介绍与分析多米诺效应的相关研究,并针对多米诺效应的定量风险分析,建立了从多米诺场景辨识到后果分析的多米诺效应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初始事故带来的物理效应对邻近设备的影响,计算了二次设备的损坏概率;分析了多米诺场景,计算了多米诺事故频率,并根据多米诺事故的后果得到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曲线。多米诺效应的风险是工业区一个潜在的严重风险,加强多米诺效应的研究对工厂和工业区的安全管理与规划都有重要意义。
2008年06期 v.8;No.47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231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冯长根;王亚军;
综述了2007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状况和自然灾害情况。2007年中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同比分别减少19.3%和10.1%。非煤矿山共发生伤亡事故1861起、死亡2188人,同比分别下降0.6%和3.9%。火灾发生15.9万起,死亡1418人,受伤863人,直接财产损失9.9亿元。共发生森林火灾9260起,草原火灾248起。2007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9777.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99万hm2,上升19.2%,其中绝收面积575万hm2,上升6.2%。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比2006年下降6.5%。安徽、四川、河南、湖南、云南、重庆、浙江、陕西等地受灾较为严重。全国因气象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约2342亿元。2007年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地质灾害共发生25364起,死亡59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75亿元。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7次,地震灾害造成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20.19亿元。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较2006年有所缓和,自然灾害状况也较2006年轻。
2008年06期 v.8;No.47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亚军;李生才;
统计了2008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247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55.47%,其次是矿业事故(19.43%)、其他事故(10.93%)、爆炸事故(6.48%)、火灾(4.45%)、毒物泄露和中毒(3.24%)。247起事故共死亡1345人,伤1126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矿业事故43.94%、交通事故41.41%、其他事故7.21%、火灾4.54%、爆炸事故1.64%、泄露中毒1.26%;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5.65%、矿业事故14.56%、泄露中毒13.59%、爆炸事故10.83%、火灾8.70%、其他事故6.66%。
2008年06期 v.8;No.47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安莹;李生才;王亚军;
简要统计了2008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75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25起,地震15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6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4起。
2008年06期 v.8;No.47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