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UV-B辐射对大豆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尹聪;周青;

    为探讨UV-B辐射胁迫对大豆幼苗的伤害机制,采用水培法和模拟UV-B辐射方法研究紫外辐射(UV-B,280~320 nm)胁迫对大豆"台湾292"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静态试验结果表明,UV-B辐射降低了大豆幼苗叶片的自由水含量,UV-B处理组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自由水/束缚水)低于CK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UV-B辐射期大豆幼苗叶片含水量下降,恢复期含水量逐渐提升。WV-B辐射对大豆幼苗叶片两种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同,可使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而使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下降。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在低剂量UV-B辐射下对维持叶片含水量的作用明显;而在高剂量UV-B辐射下,细胞严重失水,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渗透调节作用有限。研究表明,UV-B辐射会抑制大豆幼苗水分代谢。

    2009年01期 v.9;No.4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阿部鲻(鱼叚)(鱼虎)P-gp蛋白编码区基因克隆与分析

    程章;聂湘平;王芳;李凯彬;

    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分离阿部鲻(Mugilogobius abei)P-gp(P-glycoproteins)CDS(Sequence coding for amino acids in protein)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cDNA全长2 073 bp,其中阅读框1 958 bp,编码652个氨基酸,估算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1.87 kD;5′非翻译区115 bp。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进化地位动物的P-gp编码序列存在高度同源性,显示P-gp基因在系统进化上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阿部鲻P-gp基因不含有编码蛋白信号肽的序列,预测结果显示,有4个跨膜区,编码蛋白含ATP结合盒(the ATP-binding cassette)内膜转运typ-1型结合域。

    2009年01期 v.9;No.49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几种化肥和农药对新农药硫肟醚光解的影响

    成四喜;欧晓明;马俊凯;雷满香;任竞;王晓光;

    硫肟醚是我国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虫剂,在室内紫外光(λ=254 nm)照射下研究了几种化学肥料和杀虫剂对硫肟醚在水溶液中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钾、磷酸二氢钙、尿素、乐果、甲萘威和溴虫腈分别与硫肟醚以质量比1:1混合后,硫肟醚的光解速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硝酸钾使硫肟醚在水溶液中表现出明显的光敏化降解效应。磷酸二氢钙表现为较强的光猝灭降解作用。尿素对硫肟醚在水体中光解效应的影响随光照时间而异,开始(10 min)表现为弱的光猝灭效应,20 min后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光敏化作用,若继续延长光照时间到60 min后,则又呈现出光猝灭效应。甲萘威和溴虫腈使硫肟醚在水溶液中的光解速率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光猝灭降解效应。乐果对硫肟醚在水体中光解速率的影响因光照时间而异,先表现为弱的光敏化降解作用,光照时间延长到120 min时,乐果对硫肟醚在水体中的降解转为微弱的光猝灭效应。硫肟醚在含硝酸钾、磷酸二氢钙、尿素、乐果、甲萘威和溴虫腈水溶液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0.65min、29.63 min、22.01 min、13.4 min、28.44 min和41.61 min,而在不含任何农药化肥的纯净水中的光解半衰期为22.3 min。

    2009年01期 v.9;No.49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精噁唑禾草灵水解的影响因素及降解途径研究

    林晶;陈景文;蔡喜运;王莹;

    研究了精噁唑禾草灵(FE)在不同乙腈体积分数的缓冲液中,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的水解动力学。结果表明,FE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随着乙腈体积分数降低和温度升高,FE水解速率加快;FE在pH=6.0时水解速率最小,pH值增大或减小,水解速率均变大。建立了温度和pH值与速率常数的回归方程式,该方程能够用于预测FE在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减期。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在pH值为3~7的条件下,FE发生了噁唑基-氧-苯基醚键的断裂,生成了2-(4-羟基苯氧基)丙酸乙酯和6-氯苯并噁唑酮。

    2009年01期 v.9;No.49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含盐水的电化学消毒试验研究

    廖志民;刁惠芳;施汉昌;

    采用自行研制的电化学消毒器对不同含盐量的配水进行了系统的消毒试验,从而得到了用电化学法消毒的杀菌率与操作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电化学消毒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结果表明,电化学消毒器的杀菌率随电流、停留时间和盐度的增加而提高。在盐度为3%(NaCl质量分数),停留时间为5.0 s时,杀菌率可达到99.464%,此时处理每立方米水用电量仅为0.003 kW·h;在盐度为0、停留时间为10.0 s时,杀菌率可达到90%,此时处理每立方米水用电量为0.010 7 kW·h。研究表明,电化学消毒器的消毒效果良好,耗电量很低。

    2009年01期 v.9;No.4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CDMBA-膨润土和CTMA-膨润土处理染料废水的性能研究

    徐立恒;

    为开发处理染料废水的高效吸附材料,研究添加改性剂CDMBA和CTMA的有机膨润土对染料中性红的吸附性能,并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其吸附过程,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吸附中性红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CDMBA-膨润土对中性红的吸附速率较快,可以达到CTMA-膨润土的2倍;相同改性剂用量下,CDMBA-膨润土对中性红的吸附能力较强,处理后水中中性红的残余浓度明显低于CTMA-膨润土处理。CDMBA分子中的苯环可能与中性红分子的吩嗪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改善了其吸附性能,从而使CDMBA-膨润土吸附处理染料废水的能力明显优于CTMA-膨润土。

    2009年01期 v.9;No.49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吸附U(Ⅵ)的试验研究

    陈婷;谢水波;李仕友;刘迎九;唐东山;王劲松;

    为了探讨奇球菌对铀的吸附特性,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菌体浓度、铀起始浓度和预处理奇球菌对铀吸附的影响,并考察了菌体上铀的解吸作用。结果表明,在pH值为4.0时,吸附量最大;30min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与菌体浓度负相关,与铀起始浓度正相关,吸附量最大可达126.27 mg/g。经乙醇预处理的菌体,其吸附量有所上升。解吸试验表明,0.5 mol/L Na_2CO_3对铀的解吸率可达93.15%。与Langmuir吸附模型相比,奇球菌对U(Ⅵ)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2009年01期 v.9;No.4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煤矿矿井水的混凝处理

    毕翀宇;李日强;刘娜;王爱英;

    针对煤矿矿区缺水、矿井水综合处理利用率低及处理成本高的现状,选取混凝法对矿井水进行处理。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混凝剂种类、投加量、絮凝时间和pH值对处理水浊度、色度和COD_(Cr)的影响,并对试验得出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添加助凝剂(PAM)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种类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是影响煤矿矿井水浊度和色度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5种混凝剂(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氧化钙、粉煤灰)中,聚合氯化铝去除浊度和色度的效果最好,氧化钙效果最差;聚合氯化铝(PAC)的投加量为20 mg/L时,在pH值为7.93(原水pH值),絮凝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处理后水的浊度、色度和COD_(Cr)分别为5.2 NTU、1倍和7.56 mg/L,去除率分别达97.28%、98.44%和96.35%;添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不如单独用聚合氯化铝(PAC)对煤矿矿井水的处理效果好。

    2009年01期 v.9;No.49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聚丙烯酰胺助凝处理VAE乳液废水效能研究

    杨艳玲;方克华;李星;

    为了获得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VAE乳液)废水的有效处理方法,通过混凝试验比较了不同类型聚丙烯酰胺对FeCl_3混凝-气浮工艺的助凝效果,重点研究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Z4060,确定了其最佳的投加时间、pH值及与FeCl_3的复配投量。结果表明,CZ4060对FeCl_3具有明显的助凝作用,其最佳的投加点是紧随FeCl_3之后投加,最佳的pH值范围为7~9,最佳絮凝时间为8 min,与FeCl_3的最佳复配投量为1.5 mg/L和100 mg/L。最佳实验条件下,原水COD为3 085 mg/L时,出水COD降为55.28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要求的一级排放标准。

    2009年01期 v.9;No.4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微波改性活性炭及其吸附去除苯胺和Cr(Ⅵ)的试验研究

    马燕娜;吴慧英;施周;黄为炜;谷妲琳;齐琳;

    采用5种方法改性活性炭,研究不同改性活性炭对苯胺和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微波改性硝酸氧化后的活性炭(1#、2#炭)吸附苯胺和Cr(Ⅵ)的性能最佳,与原炭(0#炭)相比,1#和2#炭对苯胺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3.19%和11.34%,对Cr(Ⅵ)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7.32%和44.28%。未经酸化处理而直接进行载氮气微波辐照的改性活性炭(3#炭)对苯胺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Cr(Ⅵ)的去除效果不如原炭。Boehm试验表明,硝酸氧化使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增加,从而明显提高了Cr(Ⅵ)吸附量;经微波热处理后,活性炭表面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苯胺吸附量。

    2009年01期 v.9;No.49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的微生物接种物研究

    杨婧;陈晓倩;殷浩文;

    研究了污泥接种物中微生物活性差异对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结果的影响。用17组不同来源、批次及相同干重质量浓度的污泥作为接种物进行3 h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根据满足EC_(50)值5~30 mg/L质控要求的数据组拟合呼吸速率-EC_(50)值曲线;对不同来源、批次及不同干重的20组活性污泥悬液中的活细菌数量及其3 h后的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建立了活细菌数量与呼吸速率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活细菌数-呼吸速率的拟合方程,结合呼吸抑制试验结果,认为在呼吸抑制试验中应控制每升污泥接种悬液中的活菌数在10~(10)数量级以上,推荐将每批污泥中微生物接种物用量控制在每升污泥悬液1.50×10~(10)-2.53×10~(10)个活细胞之间,以进一步保证试验结果间的可比性及化学品安全评估研究的标准化。

    2009年01期 v.9;No.49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水处理滤料填充床流动电位测定的可行性研究

    李闯;常青;杨斌武;

    根据流动电位与ζ电位的关系,设计研制了一台测定滤料表面流动电位的装置,并测定了石英砂、核桃壳、沸石滤料的流动电位。研究滤料流动电位的稳定时间及压差对稳定时间的影响,并讨论电解质溶液pH值对滤料流动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pH=7.0、压差为2 cm水柱时,石英砂、核桃壳和沸石流动电位的稳定时间分别为45min、60 min和120 min;2)压差越大,各滤料流动电位的稳定时间越短,因此在保证水流流态为层流条件下,应尽量在大压差条件下测定流动电位;3)随着电解质溶液pH值的升高,各滤料流动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其中石英砂滤料的等电点约在pH=5.0,核桃壳和沸石滤料约在pH=3.0。可见,研究滤料表面的流动电位对提高过滤效率以及开发改性滤料十分重要。

    2009年01期 v.9;No.4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湿法脱硫废水化学处理工程实践存在问题探讨

    林丽;张文阳;方勇;秦文娟;唐仙;王小朋;

    分析湿法脱硫废水化学处理工艺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优化处理措施。针对污泥和Ca(OH)_2输送管道容易堵塞,实际运行中不需污泥回流出水仍能达标以及加药量与设计耗药量相差悬殊等疑难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优化管路设计以减少管道堵塞;以废水中固有的高浓度悬浮物(CaSO_4等)为晶核,促进过饱和石膏溶液结晶,无需污泥回流;改进相关絮凝沉淀药剂的投加工艺,减少药剂使用量,节约处理成本。本研究为湿法脱硫废水化学处理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支持,有利于处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2009年01期 v.9;No.4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Cr(Ⅵ)污染应急处理实验研究

    黄廷林;张玉政;卢金锁;

    针对水源水突发性Cr(Ⅵ)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的实验研究。当原水中Cr(Ⅵ)质量浓度超过0.100 mg/L时,水厂现行处理工艺不能保证Cr(Ⅵ)达标去除。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去除水中的Cr(Ⅵ),当原水中Cr(Ⅵ)质量浓度为0.1~2.0 mg/L,pH值在6.5~8.0时,硫酸亚铁和氯化铁的投量分别控制在3.0~16.0 mg/L和5~15 mg/L,可保证出水总铬质量浓度低于0.02 mg/L,去除率在99%以上,保障了饮用水水质安全。

    2009年01期 v.9;No.49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微波和催化剂联合作用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的影响

    吴丹;李法云;谯兴国;张营;李霞;马溪平;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微波频率2 450 MHz、额定微波输出功率400 W、压力0.2 MPa条件下,分别添加催化剂活性炭C、Fe_3O_4和TiO_2,去除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结果表明,添加3种催化剂后,微波作用下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显著提高。Fe_3O_4和C加入量为0.2%时,石油烃去除效果最好;TiO_2加入量为0.5%时,石油烃具有最佳去除效果。TiO_2作催化剂时的最佳微波辐射时间为5 min,C和Fe_3O_4为7 min。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石油烃去除的重要因子,土壤含水量为16%~20%时,石油烃去除效果最好。TiO_2作催化剂、微波辐射7min、土壤含水量16%时,石油烃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4.5%。微波加热和催化剂联合作用可增强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对石油污染土壤有一定修复作用,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2009年01期 v.9;No.49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添加剂对细水雾氯气洗消效率的影响研究

    伍昱;宋磊;韩晓宁;胡源;

    为了有效洗消氯气泄漏事故中的氯气,分别以草酸钠、柠檬酸钠和抗坏血酸作为细水雾添加剂,研究了其对氯气洗消效率的影响。通过氯气的小尺度模拟洗消实验,对比了不同氯气浓度和添加剂浓度下的各种含添加剂的细水雾与纯细水雾的洗消效率。结果表明,含添加剂的细水雾的洗消效率明显优于纯细水雾,特别是抗坏血酸,洗消效率达到98%以上,有效弥补了纯细水雾洗消不彻底,洗消效率低下的缺点。最后探讨了各种添加剂的可能反应机理,为新型氯气洗消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2009年01期 v.9;No.49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轴入式旋风子气粒分离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龚光彩;朱少林;周游;徐春雯;

    对轴入式旋风子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分析其阻力性能与效率性能。将气体相作为连续介质,采用κ-ε湍流模型,对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颗粒相作为离散体系,采用随机轨道模型,根据已算出的流场来计算颗粒轨道,分析其阻力与效率性能。计算时选用不同粒径的颗粒相进行模拟,从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阻力性能与效率性能。试验测试时,通过改变风速,测定不同风速下多管旋风的阻力损失以及额定流量下的除尘效率。并对模拟结果与试验作比较分析,阐明了利用数值模拟在工程设计实施前或产品生产(改造)前预测方案的实际效果与产品性能的可行性。

    2009年01期 v.9;No.4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垃圾焚烧飞灰中As和Hg的粒径分布及浸出特性研究

    王里奥;宋珍霞;丁世敏;黄川;刘莉;

    研究重庆市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不同粒径飞灰中As和Hg的分布特性及飞灰中As和Hg的浸出毒性,探讨浸出液初始pH值、液固比及浸出时间对飞灰中As和Hg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飞灰粒径<100μm时,As含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粒径>100μm时,As含量则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飞灰粒径<1 000 μm时,Hg明显表现出向小颗粒富集的趋势。其中,75~100 μm灰飞中As含量最高,是粒径<38μm飞灰中As含量的10.73倍;粒径<38 μm飞灰中Hg含量最高,是250~1 000 μm飞灰中Hg含量的3.68倍。垃圾焚烧厂飞灰中As和Hg的浸出质量浓度分别为(2.85±0.87)mg/L和(0.20±0.06)mg/L,其中Hg的浸出毒性超过国家限定标准(0.10 mg/L),是危险废物。As和Hg的浸出量随浸出液初始pH值的减小而增大,随液固比的增大而增大;As和Hg在浸出液初始pH<4时的浸出质量浓度较大,表明飞灰中As和Hg较易在酸性环境下浸出。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As的浸出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Hg的浸出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依据。

    2009年01期 v.9;No.49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RAINS-ASIA模型及其对北京市SO_2排放量和控制成本的预测

    马淑平;程水源;郭秀锐;

    借鉴RAINS模型的分析方法和结构思想,建立了预测SO_2排放-控制成本的框架模型。利用RAINS-ASIA模型并结合预测SO_2排放-控制成本的方法对北京市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和2030年不同设计情景下的SO_2排放量和控制成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北京市SO_2的面源排放量大于点源排放量;2)北京市SO_2点源已得到很大程度消减,面源消减量较点源消减量还存在很大潜力,因此,北京市应将面源作为SO_2污染的重点消减目标,并进一步提出消减排放量的控制方案;3)对于电厂和集中供热部门来说,当前控制战略的减排效果比湿法烟气脱硫控制的减排效果差,同时其减排成本和湿法烟气脱硫控制战略相差很少,因此,对于点源的控制应该优先实施湿法烟气脱硫减排措施。

    2009年01期 v.9;No.49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邢世和;

    采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的研究方法估算1996—2006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6—2006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体呈减—增—减趋势,在2000年达到最低值。不同服务功能组分中,森林、水域和农田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较大,占总价值的95.91%~96.18%;不同服务功能类型中,水源涵养功能的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19.28%~19.55%,而食物生产功能的价值最低;不同空间结构上,南平、三明和龙岩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远高于其他地区。本研究为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

    2009年01期 v.9;No.49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与预测模型研究

    韩天放;董志贵;胡筱敏;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辽宁省13个城市1995—2005年城市环境状态、环境压力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子系统的23个指标的权重,计算13个城市不同年份的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值,通过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显著水平的3个预测模型,并验证2005年的实证数据。结果表明,大连、葫芦岛和营口不同年份的生态安全指数都较高,基本处于生态安全和理想安全水平;朝阳与锦州的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值最低。3个预测模型的评价结果非常相似,并与PSR模型评价结果的变化趋势相似,可见通过3个预测模型得到的城市生态安全结果可靠。

    2009年01期 v.9;No.49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宝鸡水资源系统分析及城市用水保障对策研究

    张琼华;王晓昌;

    通过对宝鸡市水资源现状和各行业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得出,该市地表水含沙量高、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结合宝鸡市需水量发展趋势和城市供水发展规划,预测2010年和2020年宝鸡城市需水量分别为82.84×10~4 m~3/d和133.41×10~4 m~3/d;并对水资源供需问题作了详细分析,指出2010年和2020年宝鸡城市短缺水量为10.84×10~4 m~3/d和61.41×10~4 m~3/d。最后,针对水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宝鸡城市用水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策,即再生水回用、节水、开发外调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管理等。

    2009年01期 v.9;No.4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

    肖婵;谢平;唐涛;肖昌虎;

    为更好地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的量化研究,分析了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基于龙王庙断面的水质序列,假设污染物通量不变,推算调水后断面水质数据并评价其水质类别。结果表明,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质有明显影响。调水后,无引江济汉工程情形下,各时期水质超标率均增加;有引江济汉工程补偿作用下,枯水期、丰水期的水质超标率降低,但仍大幅高于调水前,而平水期水质超标率低于调水前。调水后,有、无引江济汉工程两种情形下均枯水期水质超标率最大,这表明调水工程对枯水期的水质影响最明显。汉江水华暴发期集中在枯水期,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枯水期水质的影响对水华暴发起促进作用。

    2009年01期 v.9;No.49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三峡水库156m高程蓄水后重庆段水质变化的分析与评价

    熊中福;王定勇;蒋冬梅;

    以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期间重庆段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对库区重庆段水质的影响,对支流水质进行评价,并对库区干支流未来水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长江干流重庆段未受蓄水影响区域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蓄水后,受蓄水影响区域水体总磷、粪太肠菌群、重金属等浓度明显下降,干流水质类别总体有所好转;但长江水体流态变缓,加速了于流水体的富营养化。且成为因蓄水加速干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推动因素。三峡水库蓄水对沿江支流水质类别影响不明显。干流水体总磷浓度高于支流,蓄水后,干流总磷进入干支流混合区,给干支流混合区域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成为此区域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

    2009年01期 v.9;No.49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模糊数学在水库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张晨;刘万宏;王立义;高学平;

    针对引滦入津工程水库水质污染问题,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5个水质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2005年引滦沿线于桥水库和尔王庄水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总体水质为Ⅳ类,尔王庄水库为Ⅱ类,即尔王庄水库水质总体上优于于桥水库。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水库水质综合评价时,既突出了污染较严重的水质指标,又反映了水库水质的整体水平,可为保障引滦输水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01期 v.9;No.4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理论的渤海湾海水水质综合评价

    戴明新;胡焱弟;彭士涛;白志鹏;田雨;王芃;

    综合评价渤海湾海水水质状况,分析主要水质影响因子。基于2001—2005年渤海湾海域20多个监测点的重金属、氮、磷、石油等10项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参照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渤海湾水质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渤海湾海水水质总体为《海水水质标准》中的3、4级,且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本文所采用方法强调主要污染因子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是比较严格的评价方法,因此其计算结果与内梅罗指数评价法同样偏保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提供监测点水质对各级水质的隶属度,与内梅罗指数评价法相比,能为决策分析者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是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2009年01期 v.9;No.49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超标倍数赋权法的模糊物元在湿地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阚宝珠;付强;宋族鑫;

    湿地水质的研究是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基础。鉴于水质评价中各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将超标倍数法与模糊物元建模相结合,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超标倍数赋权法的模糊物元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洪河湿地水质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与熵权系数法的评价结果一致,证明所建立的新模型是科学合理的,其结果更加客观。目前,洪河湿地的水质污染较严重,主要是湿地周边的农场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因此,提出了建立湿地过滤带的方法,可以有效阻止水质恶化。

    2009年01期 v.9;No.49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贝叶斯理论的河流污染源重建探讨

    毛星;刘茂;刘冬华;张永强;

    为深入了解河流中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性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质扩散等情况,通过MATLAB实现了河流中污染物质一维扩散模型的差分解法。该扩散模型可用于模拟1个或多个瞬时点源、持续稳定点源和持续变化点源情况下,河流中污染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一定准确度。根据贝叶斯理论,结合扩散模型和监测数据估计污染源的位置和强度。并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进行后验推断,以解决贝叶斯模型计算复杂的问题。已知污染源情况下,可采用本文给出的扩散模型模拟河流下游污染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污染源未知而拥有一定监测数据情况下,则可以采用本文提出的河流污染源重建技术估计污染源的位置、强度等。

    2009年01期 v.9;No.49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两种双缩氨基硫脲衍生物主体的合成及对F~-的选择性识别

    谢黎霞;丁德刚;袁超;李鑫;

    用简便方法设计合成了两种双臂的双缩氨基硫脲衍生物(L_1和L_2)作为阴离子比色法检测用的探针主体,并得到L_2的单晶结构。结果发现,阴离子对主体L_1的滴定过程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明显变化,表明L_1可以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选择性识别F~-。L_1与F~-的作用是形成氢键并伴随一个脱氢过程。

    2009年01期 v.9;No.49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水环境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刘俊良;王洪禧;杨开;路文芳;

    为了对水环境安全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建立了以改进AHP法赋权的综合指数法为核心内容的区域水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结合动态趋势分析法对河北省区域内1999—2006年的水环境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发展趋势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时间段内,河北省水环境安全状况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量安全度波动较大,这说明水量安全问题是河北省水环境安全的最薄弱环节,是制约河北省水环境修复的核心要素。该方法的应用可为区域水环境的修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009年01期 v.9;No.49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闽江流域表面水体中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多重PCR检测

    陈彬;庄一廷;黄文文;郑斯平;陈宁;郑伟文;

    分析福建闽江流域中大肠杆菌及其携带的毒素基因。对闽江流域上游至下游7个断面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从鉴定得到的1 231株粪大肠杆菌中检出10种毒素基因,其中具有扩散性黏附素(aidA-I)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占总数的12.99%,具有热不稳定肠毒素(elt)和热稳定肠毒素(astA)基因的大肠杆菌次之,分别占总数的5.8%和5.4%,同时检测出了少数高危菌株的主要致病因子,如志贺氏毒素(Stx2e)和耐药性因子(sepA)等。鉴定表明,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包括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本文建立了闽江流域含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的大批量、快速检测方法,为实地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9年01期 v.9;No.49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煤样封闭耗氧试验及其参数测定分析

    李宗翔;温永宇;张金玉;

    为确定数值模拟所需的煤氧化参数,介绍了测定煤耗氧速度常数和CO生成比率的常温煤样氧化封闭试验方法。测定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煤样耗氧变化符合负指数函数衰减的一般规律。通过煤样氧化封闭试验,可获得与煤样状态同比条件下煤的耗氧速度、耗氧时生成CO比率和煤样氧化下限氧浓度等重要参数指标。试验验证了煤耗氧速度与环境空气中氧浓度成正比;提出了堆积煤样的体积耗氧速度常数新指标,其值可通过试验直接测定;给出了耗氧速度(量)与CO产生速度(量)的比例变化关系。本研究可为煤自燃过程模拟计算与自燃预测研究提供关键性基础参数。

    2009年01期 v.9;No.49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高原山区城市重气泄漏扩散的风洞试验研究

    张朝能;宁平;马彩霞;沈武艳;

    进行重气泄漏扩散环境风洞试验,研究高原山区城市中重气泄漏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高原山区城市重气泄漏扩散存在1个危险风速,该风速下环境中重气浓度达到最大值,同时黏滞系数也达到最大值。通过多项式拟合可求出危险风速。当地年平均风速条件下,重气浓度随下风距离增加而减小,而在排放源下风向500 m外,随着距离的增加,重气浓度的变化趋缓;重气浓度在横风向上呈偏态分布;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高度超过20 m后重气浓度随高度的变化较小。

    2009年01期 v.9;No.49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疏散决策优化模型研究

    李向欣;

    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有毒化学品泄漏后的扩散区域,确定应急疏散范围;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建立应急疏散优化模型,并利用Lingo优化软件求解该模型。以液氯泄漏事故为例,研究危险区域的人员疏散,确定最佳应急疏散方案。本研究为一线指挥人员的最优疏散方案决策提供了参考。

    2009年01期 v.9;No.49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视频监控系统的林火定位算法研究

    张健;王元园;韩宁;梁毅;

    以森林防火瞭望塔视频监控设备为硬件基础,在地理信息技术平台上仅使用单个瞭望塔回传数据进行火点定位算法研究。运用穷举搜索法判断DEM(数字高程模型)图层地形剖面上的火点位置,并根据山区地形多变的特点,使用曲线拟合法得到不同坡度时的搜索步长插值函数。实地试验表明,本自动定位方法的精度可以满足林火监控的实际需求,成为提升我国森林火灾应急指挥管理智能化水平的点睛之笔。

    2009年01期 v.9;No.49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油罐扬沸火灾热辐射危害研究

    谭家磊;宗若雯;支有冉;

    针对油罐扬沸火灾热辐射强度难以计算的问题,采用分阶段法计算油罐扬沸火灾热辐射强度。采用圆柱火焰模型计算油罐扬沸火灾中准稳态燃烧阶段的热辐射强度,结果与试验值一致。建立油罐扬沸阶段的油品沸溢半径计算模型,并结合点源模型计算扬沸阶段的热辐射强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计算油罐扬沸火灾油品沸溢半径和热辐射强度,特别是扬沸阶段的热辐射强度,可为降低油罐扬沸火灾的热辐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2009年01期 v.9;No.49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基于质心距脉动特征的火焰轮廓识别算法

    沈诗林;陈礼涛;袁非牛;于春雨;乔利锋;张永明;

    火灾视觉特征的提取是火灾图像探测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描述火灾火焰轮廓脉动信息的火焰图像质心距脉动模型,即先用质心距来描述火焰的轮廓信息,再利用傅立叶描述子描述火焰轮廓变化的时空信息,采用距离来度量相邻两帧图像轮廓的变化幅度。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火灾火焰视频图像而言,其相邻两帧之间的脉动幅度、变化频率要明显高于受控燃烧、光源干扰等非火灾情况,可有效应用于火灾火焰的识别。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探测火灾的发生,降低系统的误报率。

    2009年01期 v.9;No.49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踏破石棉瓦坠落的事故树分析

    陈庆;

    为明确高处作业时踏破石棉瓦坠落伤亡事故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采取事故树分析法。在建立踏破石棉瓦坠落事故树的基础上,对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的排序。结果表明,高空作业且地面状况不好、未使用安全带、脚下滑动踏空和身体失去平衡是导致该事故的4个主要原因。因此,应从这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009年01期 v.9;No.49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交通信息下危险品道路运输动态路径选择研究

    宋金鹏;马天山;邵海鹏;魏立锋;

    根据影响危险品道路运输路径选择的风险、经济及时间因素,构建了包含风险、经济及时间的广义运输时间函数。将出行者对路段的广义运行时间预测看作随机过程,对出行路径上节点到达广义时间取期望值,利用一阶近似,建立基于广义时间最短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表明,在交通信息可获知条件下,只要给定起讫点对(Origin-Destination,简称OD)中起点的出发时间,就可通过基于广义时间最短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求解通过某一路径到达终点的期望时间,而最小期望时间所对应路径即是危险品道路运输动态最短路径。

    2009年01期 v.9;No.49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突变论的建筑突发事件研究

    魏伟;余庄;

    针对建筑突发事件的特点,提出利用突变论描述建筑突发事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辅助处理突发事件决策。该方法根据7种基本的突变模型,用于描述大部分建筑内的突发事件。通过研究突变模型得出建筑内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决策策略。通过数学方法求解7种突变方程,将解的结果运用到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理中,并将突发事件和决策作为案例存储在案例库中,遇到相似的突发事件时可以直接调用。结合实践表明,该方法对解决建筑突发事件效果显著。

    2009年01期 v.9;No.49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及复配体系阻燃环氧树脂的热动力学分析

    殷全明;徐晓楠;卢林刚;王大为;

    采用热分析仪对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BDP)及复配APP体系阻燃环氧树脂(EP)进行TG分析,研究BDP及其复配体系阻燃EP降解的过程,并在动力学理论模型基础上计算阻燃EP的活化能。结果表明,与未阻燃EP相比,阻燃EP在600℃时残炭率增加,15%BDP阻燃EP的残炭率由未阻燃的20.41%增加到28.06%,15%BDP+9%APP阻燃EP的残炭率增加到34.78%;BDP及其复配体系阻燃EP的活化能显著提高,15%BDP阻燃EP的活化能由未阻燃的80.39 kJ/mol提高到141.06 kJ/mol,15%BDP+9%APP阻燃EP的活化能提高到199.68 kJ/mol。研究表明,阻燃EP体系耐热性能好,阻燃效果明显,且复配体系阻燃效果进一步提高。

    2009年01期 v.9;No.49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不同安全性的机场净空区障碍物管理方法研究

    种小雷;许金良;蔡良才;

    为解决净空区障碍物安全性评价中没有定量指标的问题,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建立净空区障碍物安全性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在定量评价障碍物安全性的基础上对障碍物进行安全等级划分。为制定更合理的障碍物限制高度,以实测数据为依据,首次提出了净空安全系数概念,并在分析安全系数概率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同风险性的各类机场的净空安全系数,从而确定不同风险条件下各类机场的障碍物限制高度。

    2009年01期 v.9;No.49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预应力锚索-地梁结构在岩体中传力规律研究

    刘霁;陈建宏;周智勇;

    在建立受非均布线形荷载作用的地基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叠加原理推导出地基表面在非均布的线形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地梁结构中垂直于梁轴线平面内的地基中深处的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为研究预应力锚索-地梁结构在岩体中的传力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湖南省常张高速公路K123+160~K123+369边坡为试验区域,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在对锚索施加预应力后,锚索预应力通过地梁传递给被加固的岩土体,其传递方式在垂直于地梁轴线的平面内是以梁轴线与该平面的交点为端点的近似椭圆的等值面形式由内向外呈逐渐衰减趋势分布的。现场试验得出,两地梁周边岩体中的压应变随深度增加由小到大增至峰值,然后逐渐衰减为0,这种分布形式与理论结论一致。

    2009年01期 v.9;No.49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风筒出口位置对掘进工作面瓦斯分布的影响

    高建良;吴妍;罗娣;

    根据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理论,运用Fluent软件对掘进工作面的风流流场及瓦斯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在断面形状为梯形的掘进巷道中,瓦斯从掘进迎头和巷道两帮均匀涌出时,风筒出口离掘进迎头的距离对掘进巷道中风流流场和瓦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入式局部通风掘进巷道工作面风流从风筒出口流出后,沿风流方向瓦斯浓度逐渐增大,在靠近迎头处巷道两帮底部和顶部瓦斯浓度较高;随着瓦斯涌出量的增加,由于高浓度瓦斯密度降低而产生的上浮力的作用,在靠近迎头的上部区域发生瓦斯沿顶板逆风流方向流动的现象;上浮力的作用会改变流场的分布状况,在靠近迎头处产生涡流;风筒出口离掘进迎头越近,风流到达迎头时携带的瓦斯量越少,且迎头处的风速越大,靠近迎头区域中的瓦斯浓度越低。

    2009年01期 v.9;No.49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多阶段优化规划模型在天津应急资源基站优化规划中的应用

    王炜;刘茂;

    利用多阶段优化选址规划模型对天津市进行应急资源基站的选址规划研究。首先,利用集合覆盖模型(LSCP)确定满足需求的最小应急物流基站数,然后利用最大覆盖模型(MCLP),在备选位置中,根据不同的应急时间标准确定满足需求的合适位置作为应急物流基站的选址。通过计算。分别得到在30 min、45 min和60 min的不同应急时间标准下覆盖天津市全境所需的应急资源基站数以及合理的选址规划方案。研究表明,多阶段选址规划模型将选址规划问题分步骤解决,使问题简化,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城市安全规划过程,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应急决策依据,有效提高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2009年01期 v.9;No.49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广义最大覆盖模型在消防站优化选址中的应用

    张静;刘茂;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消防站建设存在的数量不足、责任区面积过大、选址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引入广义最大覆盖模型,探讨城市消防站的优化选址方法。广义最大覆盖模型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最大覆盖模型中假设覆盖度为二元值的缺陷,通过分段递减函数,将覆盖度表示为0~1之间的连续值,实现了供应点对所有需求点的覆盖。同时,本研究还考虑不同区域的火灾风险等级并设定了相应响应时间限值,通过对最短响应时间和响应时间限值的比较,得出候选消防站点对各个需求点的覆盖度水平。通过实例对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研究表明,广义最大覆盖模型可实现供应点以不同程度覆盖所有需求点,更适用于消防站类应急设施的选址问题。

    2009年01期 v.9;No.49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04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基于ANSYS技术的尿素合成塔安全寿命评估

    刘乐;赵东风;

    针对国内高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进一步提高尿素高压设备的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挖掘设备潜力,减少故障损失,提高维修效益,将设备安全寿命评价技术引入尿素高压设备的管理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尿素高压设备安全寿命评价体系。结合设备运行的目标期望及现场情况,以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化肥厂尿素合成塔为例,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技术,提出尿素合成塔安全寿命的评价流程,给出了尿素合成塔安全寿命的简化计算评价方法和基于有限元的精细计算评价方法。根据该方法可以在不同条件和要求下对尿素高压设备寿命进行估算,并利用尿素合成塔安全寿命评估实例对尿素高压设备安全寿命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和说明。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地对尿素高压设备进行寿命评估。

    2009年01期 v.9;No.49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液氨储罐泄漏中毒事故的个人风险分析

    相艳景;刘茂;张永强;李清水;

    分析液氨储罐泄漏中毒事故的个人风险,为厂区的安全规划及防护措施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以天津某化工厂液氨储罐为例,根据中毒事故个人风险计算方法计算液氨储罐周围区域的个人风险值,同时采用Surfer 8.0软件绘制该区域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实现风险分析结果在地图信息中的可视化。结果表明,液氨储罐泄漏可能会造成严重中毒事故;中毒事故个人风险值受该地区风向概率影响较大。首次将Surfer 8.0软件应用于绘制个人风险等值线,展示了该软件在表示个人风险方面很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009年01期 v.9;No.49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综合安全评价模型

    沈小燕;刘浩学;晏远春;

    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的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数据降维功能对评价指标进行特征提取,选用合适的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构建网络拓扑结构。在建立多层次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MAT-LAB对企业安全现状进行实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的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优于其他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本文得到的综合模型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2009年01期 v.9;No.49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08年11—12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李生才;

    统计了2008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287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47.39%,其次是矿业事故(11.85%)、火灾(11.85%)、其他事故(11.85%)、爆炸事故(11.15%)、毒物泄露和中毒(5.92%)。287起事故共死亡981人,伤1062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4.33%、矿业事故12.84%、其他事故12.03%、火灾8.56%、爆炸事故7.24%、泄露中毒4.99%;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7.08%、泄露中毒18.36%、其他事故13.37%、爆炸事故10.83%、矿业事故6.69%、火灾3.67%。

    2009年01期 v.9;No.49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008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王亚军;

    简要统计了2008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69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18起,地震34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7起,旱灾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6起。

    2009年01期 v.9;No.49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