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安东;薛仁军;谢慧;王风芹;张百良;
在固态秸秆上培养黑曲霉M1M15M19、黄孢原毛平革菌、杂色云芝和草菇VT53,优化营养条件和培养方式,测定秸秆降解过程中木质纤维酶类和秸秆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菌株降解木质素的最佳碳氮比均为1 g秸秆中加入0.4 g葡萄糖和0.006 g氯化氨。单菌株降解时,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最好,32 d固态培养后,木质素降解率为37.2%;多菌株联合降解时,先接黄孢原毛平革菌后接杂色云芝方式下的降解效果最好,32 d固态培养后,木质素降解率为51.3%;4株微生物都可产生漆酶(Laccase,Lac)、锰依赖过氧化物酶(Manganese-dependent peroxidase,MnP)、术质素过氧化物酶(Ligmin peroxidase,Lip)、纤维素酶(Cellulase,Cel)、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Hcel)等木质素降解酶类(黑曲霉M1M15M19、黄孢原毛平革菌不产生Lac)。Lac、MnP、Lip是影响木质素降解的关键性酶类,Cel、Hcel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的关键性酶类,且酶活性越高,降解率越大。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优先于木质素;秸秆降解过程中产生还原性糖类,碳元素含量减少。研究表明,采用先接黄孢原毛平革菌后接杂色云芝的方式处理秸秆32 d时降解效果最好,可使木质纤维素发生生物高效降解。
2009年02期 v.9;No.5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晓东;仪慧兰;李红孩;
采用蚕豆和洋葱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研究氰化钾(3mg/L、10 mg/L、30 mg/L、100 mg/L和300 mg/L)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300 mg/L的氰化钾(KCN)处理12 h可诱发蚕豆和洋葱根尖中微核细胞数目显著增高,最高增幅分别为330.49%和244.92%;可使分裂指数明显下降,最高降幅分别为31.01%和33.44%;根尖微核细胞数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分裂指数与处理浓度呈负相关。研究表明,氰化钾具有遗传毒性作用,能引起DNA分子断裂。与蚕豆相比,洋葱对氰化钾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此可通过洋葱微核试验有效监测环境中的氰化钾污染。
2009年02期 v.9;No.50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田华;汝少国;邴欣;
多种环境激素能够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为进一步揭示环境激素影响鱼类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机制,分析环境激素对内分泌系统中3个主要轴线的影响。鱼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间腺轴是影响鱼类生殖、生长发育和免疫应答的3个最主要轴线。环境激素对这3个内分泌轴线的影响主要包括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激素合成与分泌,干扰激素的代谢与运输,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最终表现为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等激素水平的改变。本研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为环境激素的筛选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9年02期 v.9;No.5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郝桂喜;冯永军;赵敬美;樊瑞;
将粉煤灰和污泥(基质1)、粉煤灰和酒糟(基质2)均按照4:1的质量比配制,由于2种基质中重金属镉含量较高,为研究基质中可食用作物的种植,选取绿豆、大豆、马铃薯在组配基质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基质1在第1季不适合种植绿豆、大豆和马铃薯;绿豆在基质2中不能正常生长,大豆产量也较低,但马铃薯生长良好。同时,马铃薯食用部分中重金属镉含量不超标,保证了富镉基质中马铃薯的食品安全,而且马铃薯秸秆中镉含量也未超出一般食用蔬菜标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马铃薯秸秆生物量大,吸收镉较多,能起到植物修复作用。研究表明,基质2适宜在废弃地大面积复垦与推广应用。
2009年02期 v.9;No.5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腾;唐中华;
随着室内装修日益普遍和高档化,甲醛污染越来越严重,通风成为公认的保障人体舒适度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可行性控制方法。在过渡季节进行通风实验,比较不同风量时甲醛浓度的降低效果及其变化规律。将甲醛浓度变化趋势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速降阶段和渐变阶段),从而确定了同时满足卫生及节能要求的最佳换气次数(ACH)为1.5 h~(-1),并且建立了不同ACH条件下甲醛浓度的预测模型。
2009年02期 v.9;No.5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许秦坤;
针对一种新型电-袋复合除尘器,对环形电场中的粉尘颗粒受力及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忽略粉尘颗粒形状等因素的影响,把粉尘颗粒视为理想球体,不考虑复杂流态,把气流视为层流。通过列表计算,对不同颗粒直径和电场风速条件下颗粒所受离心力与其所受静电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颗粒直径大于或等于10 μm且电场风速达到10m/s以上时,离心力和静电力才能对粉尘颗粒的收集起协同作用。
2009年02期 v.9;No.50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尚丽霞;徐艳艳;李玉江;陈位锁;王静;吴涛;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氢氧化镁铝溶胶MAHs,研究MAHs对模拟Cr(Ⅵ)废水的吸附行为和效果。分析溶液pH值、温度、吸附时间、MAHs投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等对MAHs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和IR表征MAHs结构,探索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MAHs对Cr(Ⅵ)的适宜吸附条件为pH=6、30℃、吸附20 min,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适宜条件下,氢氧化镁铝溶胶MAHs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达90 mg/g,去除率达95%以上,对Cr(Ⅵ)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处理后废水达到国家规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0.5mg/L)。氢氧化镁铝溶胶MAHs对Cr(Ⅵ)的吸附是由于铬酸根阴离子插入了MAHs样品层间,吸附剂可通过pH=2的FeCl_2溶液再生。
2009年02期 v.9;No.50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金磊;王爱勤;
以部分中和的丙烯酸(AA)和羟基磷灰石(HP)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聚丙烯酸/羟基磷灰石(PAA/HP)复合吸附剂,研究溶液pH值、吸附时间、Pb(Ⅱ)初始浓度及HP含量对PAA/HP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A/HP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先随溶液pH值及Pb(Ⅱ)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后趋于恒定。30℃、pH=6.0、Pb(Ⅱ)初始浓度0.01 mol/L条件下,HP需6 h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量为99 mg/g),而PAA/HP复合吸附剂(HP质量分数为10%)只需15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量(943 mg/g)的96%。当Pb(Ⅱ)初始浓度≥0.008 mol/L时,PAA/HP复合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随HP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此时复合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高于PAA和HP饱和吸附量的平均值。HP及PAA/HP复合吸附剂对Pb(Ⅱ)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机理分析表明,PAA/HP复合吸附剂对Pb(Ⅱ)的吸附主要是由于复合吸附剂中COO-基团与Pb(Ⅱ)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PAA/HP复合吸附剂可用于含Pb(Ⅱ)废水的处理。
2009年02期 v.9;No.50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袁号;陈元彩;詹怀宇;付时雨;
提出-种基于复极性固定床反应器的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电-多相催化氧化技术,用于桉木CTMP模拟废水的处理。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活性组分为氧化铜的催化剂,用于实验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E-HCR(电-多相催化体系)对鞣酸的降解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BPBC(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在外加电压20V、支持电解质质量浓度1 000mg/L、pH值为5.35的条件下,降解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鞣酸,去除率大于90%。鞣酸降解前后的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鞣酸经电-多相催化氧化处理后,分子中的酚羟基显著减少,分子中的大部分苯环结构开环降解成小分子物质。研究表明所研制的催化剂对鞣酸的电化学降解有很好的催化效果。
2009年02期 v.9;No.50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雷英春;
采用电解法处理Cr(Ⅵ)质量浓度为20 mg/L的废水,研究了阴阳极间距、电解电压、电解时间、添加药剂、阴阳极面积比、pH值和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极表面附着一层不导电的Cr(OH)3膜时,会增加阳极电阻,提高电解反应阻抗,降低去除率,电解反应生成的H2具有搅拌作用,使Cr(OH)3膜不易附着,可减弱该膜的不利作用;由此,阴阳极间距取最小值,电解电压取最高值,电解时间取中间值可提高去除率。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阴阳极间距4 mm,电解电压2.4 V,电解时间45 min,添加药剂2.5g/L的NaCl,阴阳极面积比为5:1,废水pH值为9.0,温度25℃。最佳工艺条件下Cr(Ⅵ)的去除率为99.80%。
2009年02期 v.9;No.5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卢新华;陆俊卿;张小峰;
对k-ε双方程湍流模型进行浮力修正,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对冷却水侧向表层排放出流后的特性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经验公式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射流出口密度弗劳德数F_r对冷却水侧向表层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_r越小,射流流核越短,沿上游来流方向的热输移长度越大;同时计算发现,存在-个合适的排水口面积使得射流掺混效果最佳。
2009年02期 v.9;No.5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珍珠;杜葱远;王果;李英曲;林晓丹;
以龙岩市新罗区特钢厂附近的Cd、1Pb、Zn复合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HCl、柠檬酸和Na_2-EDTA 3种淋洗剂对Cd、Pb、Zn的去除效果。淋洗剂浓度梯度设置为0.02~0.16 mol/L,淋洗5次。结果表明,HCl淋洗剂的适宜浓度和淋洗次数分别为0.10 mol/L和2次;柠檬酸为0.08 mol/L和2次;Na_2-EDTA为0.02 mol/L和1次。对3种淋洗组合的淋洗效率、淋洗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等的综合比较表明,对Cd、Pb、Zn复合污染土壤,采用0.1 mol/L的HCl为淋洗剂,淋洗2次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淋洗、修复效果。
2009年02期 v.9;No.5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施周;张丽娟;罗岳平;王盛才;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絮凝剂,高岭土和铁盐(FeCl_3)为助凝剂,研究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高岭土作前助凝剂、氯化铁作后助凝剂时,可显著提高PAC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PAC投加前将高岭土混匀在原水中,在絮凝阶段投加氯化铁后絮凝体体积增大,沉降速度明显加快。实验室条件下,氯化铁宜在絮凝开始后第3 min投加,适宜投加量为1 mg/L。研究表明,氯化铁作后助凝可使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94.07%,而且去除效果受水体pH值的影响变小。
2009年02期 v.9;No.5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苏瞳;李爱民;栾敬德;
采用质量分数为50%的HNO3制备酸化油页岩灰吸附剂,研究吸附时间、吸附温度、Ni(Ⅱ)初始浓度、溶液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吸附剂粒径对酸化油页岩灰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酸化油页岩灰吸附剂的吸附量(Qe)随吸附温度、Ni(Ⅱ)初始浓度、溶液pH值、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吸附剂粒径的增加而减小。吸附温度对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Q有明显影响,当Ni(Ⅱ)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溶液pH值为6.0,吸附剂粒径为53~75 μm,吸附剂投加量为16.0∥L,吸附搅拌速度为400 r/min时,25℃、30℃、35℃下酸化油页岩灰的最大吸附量Q分别为17.0 mg/g、33.2 mg/g、42.9mg/g,且吸附主要以离子交换的化学吸附方式为主。酸化油页岩灰吸附剂对Ni(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温度为25℃、30℃、35℃,溶液pH值为6.0,油页岩灰吸附剂投加量为16.0g/L,油页岩灰吸附剂粒径为53~75μm条件下,酸化油页岩灰对Ni(Ⅱ)的最大吸附量Q分别为17.0 mg/g、33.2 mg/g、42.9 mg/g。研究表明,油页岩灰经过酸化改性后可作为吸附剂处理含Ni(Ⅱ)废水,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2009年02期 v.9;No.5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苏增建;谷慧宇;李敏;
介绍了目前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转化形式和主要危害,并对目前海洋石油污染修复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现有3类修复方法(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的应用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3类修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3种方法应该配合使用,才能实现较好的修复效果。
2009年02期 v.9;No.50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李秀芬;胡庆昊;陈坚;
高氨氮是厌氧消化系统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抑制因素之一,在探讨氨氮对厌氧消化产甲烷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微量金属元素A和螯合剂B对高氨氮下厌氧微生物产甲烷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临界抑制质量浓度为2.0g/L。适量的微量金属元素A和螯合剂B可促进厌氧消化产甲烷,当金属元素A的添加量为50 mg/L、螯合剂B添加量为10 μml/L及氨氮质量浓度为0.4g/L时,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 47.7%。
2009年02期 v.9;No.5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巍;俞鸣同;龚正权;陈有喜;
为进一步探索福建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及气候演变的规律,选取漳浦前湖湾的海岸剖面以及海岸、海滩两个钻孔作为代表剖面,并对剖面(D2)进行间距10 cm刻槽,共采样70个,对钻孔岩芯进行10 cm的等间距采样,其中剖面延续性钻孔CHHA采样72个,海滩对比钻孔CHHT采样38个。另外选取当地海岸的风砂堆积物、海滩沉积物、河流沉积物作为典型沉积环境判别的参考。进行两项实验:1)对所有样本进行粒度测试;2)对所有样本进行高低频磁化率的测试。通过实验获得了距今4万年以来的沉积物粒度数据和相应时期的磁化率数据。研究表明:1)当地气候形成经历了湿热、干冷、更干冷、湿热4个大的冷暖交替时期;2)前湖湾的环境经历了由河流沉积环境转为海滩沉积环境,再转为风砂堆积环境的变迁;3)古树林很可能原生于此,后因海面上涨而被现代海滩沉积覆盖。
2009年02期 v.9;No.50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秀锐;杨莹;陈东升;程水源;王琦;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2001—2007年北京城市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7年北京市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较大水资源压力和亟须改善的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行。
2009年02期 v.9;No.50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单珊;王烜;孙涛;马乐宽;
由于城市问题日益复杂化、全局化,城市生态调控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应当随之发展变化。阐述了将基于降低熵增的理论应用到城市生态调控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熵作为表征系统无序性的重要热力学概念,在城市这一典型的耗散系统的调控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熵理论引入城市生态调控体系,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定量方法。此外,充分考虑基于物流能流分析的熵理论在城市生态调控中应用的关键机制,探讨了通过降低城市生态系统熵从而增加系统有序度、维护系统健康的生态调控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为解决城市复合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调控方法和思路。
2009年02期 v.9;No.50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烨;
为研究外界气象条件对在高海拔缺氧地区运行的列车空调新风需求量的影响,以青藏铁路沿线实际气象参数和环境条件为基础,依据室内CO_2质量浓度平衡原理,计算弥散供氧方式下列车在不间地区的空调新风量调节值。结果表明,与选取固定室外温度(40℃)相比,选取极端最高温度时的新风量节约率最大值达5.37%。综合考虑高原列车车内正常人体生理循环所需氧浓度和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要求,提出了一种既能控制氧浓度又能保证室内污染物浓度不超标的确定空调新风量的新思路。本研究对青藏铁路列车空调系统的技术改进和运行管理提供了参考。
2009年02期 v.9;No.5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爱枝;李定邦;
选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PM_(10)空气污染指数(PM_(10)API)数据和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有关气象资料,分别建立了未改进BP网络模型和采用"提前终止法"泛化改进的BP网络模型,用于预报上海市19个区县的PM_(10)A PI指数。结果表明,改进BP网络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线性回归显著,其预测相对误差为1.76%~29.45%,预测效果优于未改进BP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推广能力较强。本研究为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2009年02期 v.9;No.50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冬华;刘茂;
研究河流中污染物的输移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引入死区预警模型及其解析解,模拟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时空变化,进而预测污染物到达下游特定地点的浓度值及相应时间。实例模拟结果,尤其是对下游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值及其出现时间的预测结果较好,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河流中污染物的输移扩散规律。本研究可为环境风险管理及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02期 v.9;No.50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马广文;香宝;李双权;郭飞;
针对三峡库区农业区非点源氮,建立氮平衡变化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三峡库区各县2001—2005年的氮平衡变化,然后汇总库区氮的输入、输出及平衡量。结果表明,库区农业区2001年氮的输入量为6.60×10~5 t/a,输出量为1.18×10~5 t/a,平衡量为5.42×10~5 t/a,其中进入水体量为1.98×10~5 t/a;2005年全流域农业区氮的输入量为5.84×10~5 t/a,输出量为1.23×10~5 t/a,平衡量为4.61×10~5t/a,其中进入水体量为1.75×10~5 t/a;2001—2005年三峡库区农业区氮输入量变化为0.76×10~5 t/a,输出量变化为0.05×10~5 t/a,平衡量变化0.81×10~5 t/a,其中进入水体氮变化量为0.23×10~5 t/a。研究表明,长寿区、石柱县、武隆县、江津市、丰都县、巴东县、宜昌县、兴山县和巴南区2001—2005年非点源氮进入水体最变化较大,为今后三峡库区农业区水体氮污染重点防治区,并提出了一些非点源氮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2009年02期 v.9;No.5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洋洋;沈阿林;郭战玲;
为研究城市污泥连续农用情况下土壤环境质量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对河南省1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样本中的重金属(Pb、Zn、Cu、Cd、Cr、Ni)质量比进行分析,利用重金属积累率推算污泥农用数年后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评价其单项和内梅罗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在每a施用当地城市污泥30t/hm~2的条件下,保证土壤污染等级在安全和警戒限内时,有10个点的污泥可以连续施用5 a,6个点的、污泥可以连续施用10 a,20 a后可能造成所有地市土壤被污染。研究表明,污泥连续农用土壤存在很大的Cd、Zn污染风险;要保持土壤环境二级质量标准,土壤污泥的使用年限要远小于设定的年限。
2009年02期 v.9;No.50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邓利;刘文丽;张慧敏;
研究深圳特区内南山、滨河、罗芳污水厂污泥样品的元素含量及重金属形态。结果表明,N、P、K、Ca及Fe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2g/kg、10.0 g/kg、7.2 g/kg、15.6 g/kg及22.1 g/kg,Mn、Mo、B的含量分别为302.0 mg/kg、6.5 mg/kg、30.3 mg/kg。重金属含量依次为Zn>Cu>Cr>Ni>Pb>As>Cd,平均值分别为731.4 mg/kg、382.6 mg/kg、163.3mg/kg、102.6 mg/kg、45.6 mg/kg、14.3 mg/kg、1.0 mg/kg。研究表明,深圳市特区内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含量总体上相对较低,仅南山污水处理厂的Cu和Ni超过污泥农用标准(GB 18918—2002)。重金属Cr、Cu、Pb在残渣态中的比例较高,对环境的威胁相对较小,而Ni、As及Zn在酸溶态和可还原态中的比例普遍较高,其释放潜力和生物有效性较强,在污泥农用时需要注意。
2009年02期 v.9;No.50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亚旦;徐亚同;朱文杰;
为了研究生活饮用水中低剂量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用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检测了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限制检出的14种物质配制的混合液在不同pH值时的毒性及其不同稀释度对发光细菌发光抑制的动力学曲线。同时,为了探寻多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对发光细菌作用的机制,分别测定了14种物质中的氯化铜、氯化锌和重铬酸钾对发光细菌的单一毒性的EC_(50),以及等浓度配比和等毒性配比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二次2因子回归通用旋转组合实验设计研究了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14种限制检出物质的混合液对发光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种重金属化合物的等浓度比和等毒性比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一致,氯化铜与重铬酸钾呈拮抗作用,氯化铜与氯化锌、氯化锌与重铬酸钾均为协同作用;而采用统计学方法在本文条件下可得出:3种二元混合物的毒性效应,其相互影响因它们浓度而异。研究表明14种限制检出物质,尽管它们的浓度均符合国标有关限制浓度值,但他们共存时的联合毒性十分显著,可能对生物和人体有害。
2009年02期 v.9;No.50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邓利群;伦小秀;张逸;李红;
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成分极其复杂,并且在大气中的浓度极低,能够检测到的组分仅局限于小分子羧酸等,分析测试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针对样品采集、处理(提取、分离、浓缩等)、组分测定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目前水溶性有机物的分析测定手段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离子色谱(IC)、质子核磁共振(HNMR)等。对上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评述了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分析的研究前景。
2009年02期 v.9;No.5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瑞刚;吕明;徐格宁;
运用钢结构系统可靠性的安全评定原则,以立体车库钢结构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主要失效模式安全余量方程,计算失效概率。在对风载荷和地震载荷分布进行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对立体车库大型钢结构系统的算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失效路径长度对大型钢结构系统失效准则与安全可靠性的影响,提出在结构整体承载能力未出现下降的情况下,失效路径长度取得越大越好的结论。该结论对大型钢结构可靠性的工程应用有指导意义。
2009年02期 v.9;No.5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荣丽;孙铁珩;胡晓钧;
将纳米材料作用对象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细菌3类,总结常见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富勒烯、量子点、二氧化钛、纳米铁材料和纳米铝材料等生物负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还需要加强分子水平上生物致毒效应的研究;应深入研究纳米材料的毒性机制;积极开展纳米毒性消除的化学与物理研究;研究有关纳米材料的危害评价和表征;研究纳米材料在环境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持续时间、形态转化和再循环等的影响因素。
2009年02期 v.9;No.50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莹;蒋军成;
介绍重气泄漏扩散试验(包括全规模大型现场试验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的研究进展。全规模大型现场试验的试验场景与真实场景一致,通过现场试验得到的数据可靠且可以观察到一些独特的试验现象。实验室模拟分为水槽模拟和风洞模拟,其中水槽模拟的可视化效果好,直观性很强。当水槽模拟采用盐水时,盐水流动速度小于重气,易获得其涡旋结构照片,而且试验在液体内部进行,无毒性或腐蚀性,比较安全。风洞试验和水槽模拟都不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且结果可靠,为数值模拟提供了数据。本文通过分析重气试验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风洞试验的研究方向。
2009年02期 v.9;No.5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李海鲲;蒋中;孔令成;
为提高城市消防安全水平,根据"功能维—中间维—系统维"模型框架,提出和设计了一个三维体系结构的城市消防安全数字化系统。在该三维体系结构中,功能维是标准化特征维,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基础,为开发支持城市消防安全的标准化网络平台、建设实际应用系统确定了功能模型。将基础维各层功能封装成组件模块,每个模块由业务处理和通信处理两部分构成,前者用来处理本地业务逻辑,后者则是模块间的通信接口,采用XML/SOAP技术建立模块间的通信连接,并以客户/服务器方式完成模块间的信息交换。中间维是网络化特征维,为开发支持城市消防安全的标准化网络平台、建设实际应用系统确定了分布式模型。采用Web Services技术支持城市消防安全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封装成标准Web服务部署到Internet上。系统维是针对具体应用需求利用标准化网络平台所构建的应用系统,由智能化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站、城市消防接警指挥中心两部分构成。研究表明,该系统使消防安全报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到技术上的支持,为城市火灾救援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2009年02期 v.9;No.50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晖;
煤自加热和自燃现象是煤暴露在空气中经历氧化反应表现出的特性,是煤开采、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导致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对研究煤与氧气相互作用效果的方法和随之产生的煤自燃倾向性测定方法进行了概述,包括发展历史、测定参数和操作要点。不仅介绍了3种传统技术,即"氧吸附"法、交叉点温度法(CPT)和绝热量热计法,还以基于DTA/DSC的测试方法、篮热法和陈氏方法为重点,探讨了近几十年开发和应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测试方法功能的比较和分析,阐明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2009年02期 v.9;No.50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张超;陆愈实;林琳;
分析火电厂事故应急管理的特点,即事故应急响应的快速性、高效性及可预测性;从技术框架设计、网络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安全性设计4方面分析火电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分析火电厂应急管理系统的业务模块划分及主要功能;讨论火电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方式及主要工作界面。结果表明,在系统三维仿真环境中可以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以及有效组织模拟演练,从而提高火电厂的应急管理水平。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仿真环境与科学的逻辑分析可为临灾状态下的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09年02期 v.9;No.5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海雅玲;王鹏辉;
结垢是火电厂循环冷却水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高钙硬、高碱度、高浓缩倍数下运行时更为突出。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段水质钙硬度和碱度很大,属于高结垢性水质。根据内蒙古地区以黄河水为循环水补给水电厂的实际情况,结合电厂循环水系统阻垢缓蚀剂开发的已有经验,复配出新型有机膦系复合配方水处理药剂。分别采用现有药剂和改进的新药剂对黄河内蒙古段发电厂常用的凝汽器管材进行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黄河水选用正常及恶化两种水样。结果表明,水质恶化时,使用高效药剂可以使其安全浓缩倍率增加为3.06倍,且在同样浓缩倍率下,污垢热阻值远低于用普通药剂的。研究表明,新药剂对恶化水质有明显的阻垢分散作用,能较好地满足现场运行的要求。
2009年02期 v.9;No.50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小平;杜丽娟;钟庭宽;
用马尔可夫链模型研究非可视环境下的行人逃生路径。运用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矩阵和附带随机数的运算法则,结合空间网格的应用,得出有限非可视空间中步行者的逃生轨迹。用6个步法状态(停滞、爬行、步行、跳跃、慢跑、奔跑)来描述行人的行进特性,并用8个方向的选择来描述行人状态转移过程,同时从步态和方向两个视角来分析行人逃生路径的特点。研究表明,对行人逃生路径的研究手段而言,马尔克夫链模型更符合实际。
2009年02期 v.9;No.50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同生;刘茂;
以东南沿海6省市(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帕雷托分级法的社会易损性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到沿海6省市的社会易损性等级,易损性等级反映了各地区在台风灾害时可能遭受损失的相对大小,即其等级越高,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越大。结果表明,海南的社会易损性等级为1;福建的社会易损性等级为2;江苏的社会易损性等级为3;上海、广东和浙江的社会易损性最大,易损性等级为4。本研究为社会减灾工作尤其是长期救灾规划提供了指导。
2009年02期 v.9;No.50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秋映;金菊良;周玉良;程亮;
影响城市防洪标准的因素众多,为处理统计数据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根据城市防洪标准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环境生态效果综合最优原则,基于统计数据的变异性,根据主观性最小、最合乎自然、偏差最小的最大熵原理和使各方案对各分类级别的加权广义距离平方和最小的模糊理论建立目标函数,然后用加速遗传算法解此目标函数,得各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出各城市防洪标准方案的相对贴近度,从而建立方案优选智能评价模型,对城市防洪标准方案进行优选。应用结果表明,方案3(50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既能降低防洪费用,叉能达到较好的防洪效益。此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虽有差异,但经过具体分析,智能评价方法所得结果是合理、客观的。
2009年02期 v.9;No.50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章博;陈国明;
针对有关毒气急性中毒研究只能根据经验公式和接触限值划定危险区域进行定性评估的现状,提出结合毒气泄漏CFD数值模拟与中毒剂量反应模型进行中毒定量评估的方法。通过CFD计算泄漏毒气的实时浓度场,根据浓度场和暴露时间确定人员暴露剂量,最后根据剂量反应模型确定人员死亡百分比。以某硫黄回收装置的硫化氢泄漏为例,建立CFD模型。设置距地面高1.5 m,与泄漏源水平距离分别为100 m、200 m、300 m、400 m、500 m的5个监测点作为工作人员的急性中毒地点,模拟分为构建初始风场、硫化氢泄漏及随风场扩散3个阶段,根据CFD求解得出的监测点的硫化氢实时浓度场并结合中毒剂量反应模型对监测点人员中毒死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基于CFD的毒气泄漏中毒定量评估技术能对泄漏区域任意位置、任意时刻的人员中毒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弥补了目前大多定性评价方法的不足。
2009年02期 v.9;No.50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郭铜修;刘鲁;张瑛;王起全;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简述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模步骤,并将其引入航空工业企业安全评价。在建立多层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以航空工业某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为例,把企业系统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进行模糊层次分析评价,运用评价安全等级特征向量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得出了企业的安全等级,从而为企业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较好,可在航空工业企业的安全评价中广泛应用。
2009年02期 v.9;No.50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董炳江;张小峰;林江;吴亚敏;
在水库溃坝时考虑泥沙冲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有限体积和有限差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方程组的离散求解,建立了一维溃坝水沙数学模型。针对新集水库不同运行年限后的淤积情况,采用该模型进行溃坝水沙数值模拟,并与蓄水初期无泥沙淤积时的清水溃坝计算相比较,分析溃坝后库区淤积泥沙下泄对洪水波传播及河床变形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运行一定年限的水库溃坝,除了大量泥沙下泄、覆盖下游河道和岸边良田以外,由于地形和糙率的改变,对坝下游洪水波的传播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9年02期 v.9;No.50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克钢;侯克鹏;熊廷伟;
基于物元理论和关联函数,将可拓理论引入采空区危险性辨识中。由于影响采空区稳定性因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实际工程角度选取能够综合反映采空区特性的指标进行评价。以某矿采空区为例,根据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采空区危险性辨识的可拓模型,并对采空区危险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0-10采空区危险性等级在Ⅲ级、Ⅳ级之间,由危险性极高偏向危险性较高;而10-12采空区危险性由Ⅱ级偏向Ⅰ级,稳定性较好,危险度较低。本文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采用可拓理论评价采空区危险性可行。此外,采用改进的AHP法求解指标权重可以避免实际工程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权重的计算更加客观。
2009年02期 v.9;No.50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孙玮玮;李雷;
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涉及众多评价因子,各因子问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和不相容性,将物元分析理论应用于大坝风险后果的综合评价,以江西5座水库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水库溃坝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环境影响及社会影响等因子的权重,通过关联度确定大坝风险等级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表明,若发生溃坝事件,5座水库后果均十分严重,属特别重大事件,评价结果客观合理。研究表明,物元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大坝风险程度,具有方法简便、推理过程严密等特点,为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9年02期 v.9;No.50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利;李昕;周晶;
通过分析和归纳影响溃坝后果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建立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得到评价矩阵。对评价矩阵进行模糊化处理,建立大坝溃决后果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得到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某工程实例,得到溃坝后果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坝溃决后果的评价合理,具有实用价值。
2009年02期 v.9;No.50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孙才志;姜楠;张翔;
采用改进的基于扩散函数的内集-外集模型,分析1949—2007年辽宁省旱灾受灾指数,评价辽宁省的旱灾风险。结果表明,辽宁省旱灾发生频繁,平均每1.7 a一遇且严重干旱多发,这与辽宁省旱灾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研究表明,内集-外集模型计算结果的意义清楚,对防灾减灾有一定指导作用。
2009年02期 v.9;No.50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