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杜鹏;李开雄;陈黎;张倩;徐军;潘灿平;

    建立了丁醚脲在甘蓝及土壤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丁醚脲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研究,开展了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0.05-5.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丁醚脲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5%-100.9%,相对标准偏差为4.5%-7.5%。残留消解动态研究表明,丁醚脲在甘蓝和土壤中的降解符合方程式C_t=C_oe~(-kt);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87-2.99 d和3.37-3.57 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施用有效成分约为0.02-0.04g/m~2,施药1-2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d的情况下,北京市试验地内,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中的残留量为ND-0.18 mg/kg,上壤中的残留量为0.09-0.37mg/kg;湖南冷水江市试验地内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中的残留量为ND-0.24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11-0.46mg/kg。对照日本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产品符合我国及口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2009年03期 v.9;No.5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酸雨胁迫对水稻萌发种子能量代谢的影响

    仲小敏;张亚丽;周青;

    为探讨酸雨对水稻种子萌发时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pH =2.0、2.5、3.0、4.0、5.0的模拟酸雨处理水稻(宁粳Ⅰ号)种子,研究不同强度酸雨胁迫对水稻种子呼吸速率、CAT活性、呼吸商、线粒体蛋白与ATP含量及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AR)连续作用7d后,随着pH值的降低,酸雨对水稻种子造成的伤害增强,而水稻种子的呼吸作用与能量代谢减弱。酸雨胁迫强度与水稻萌发种子各呼吸指标间呈剂量-效应关系,具体表现为酸雨胁迫强度增大时,呼吸速率下降,线粒体蛋白含量减少,ATP含量降低,能荷呈下降趋势且降幅随AR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表明,酸雨胁迫下种子能量代谢受到抑制是抑制种子萌发的原因之一。

    2009年03期 v.9;No.5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UV/Fenton降解染料橙黄Ⅱ的脱色研究

    黄晓丹;苑宝玲;赖莹莹;

    以偶氮染料橙黄Ⅱ为对象,研究Fenton反应和紫外光辐射条件下,废水初始pH值、H_2O_2浓度、Fe~(2+)浓度及反应物初始浓度对橙黄Ⅱ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与Fenton试剂有明显协同作用,以紫外灯UV_(254)为光源,橙黄Ⅱ质量浓度20 mg/L、pH=3.0、H_2O_2浓度0.2 mmol/L、Fe~(2+)浓度0.04 mmol/L、反应40 min条件下,橙黄Ⅱ的脱色率为95%,比传统Fenton试剂的脱色率提高了l5%。本研究为实际染料废水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9年03期 v.9;No.5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芳香类有机物的氯化反应特性研究

    郭改梅;林逢凯;

    选取几种受污染水中有代表性的芳香类有机物进行氯化试验,研究芳香类有机物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氯化反应特性,分析芳香类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对生成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影响。1)各受试物质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之和)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2,4-二氯酚、2,6-二氯酚、2,3-二氯酚、对苯二酚、苯酚、苯乙酮和苯甲醛。2)芳香类有机物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的特性取决于苯环上官能团的性质、数量和位置等。苯环上的供电子基有利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吸电子基则相反;苯环上羟基的数量越多,越容易生成消毒副产物;间位官能团结构的芳香类有机物容易生成三卤甲烷,邻位和对位官能团结构的芳香类有机物则容易生成卤乙酸。3)对苯二酚的氯化反应可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个阶段。

    2009年03期 v.9;No.5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单双离子体系中酵母菌对Pb2+的吸附动力学

    代群威;董发勤;NOONAN M J;杨丽君;张志贵;

    为了探讨单双离子体系中灭活面包酵母菌吸附Ph~(2+)的动力学,对不同温度、初始浓度的Pb~(2+)单离子体系和不同初始浓度的Cu~(2+)- Pb~(2+)、Ni~(2+)-Pb~(2+)双离子体系中灭活面包酵母菌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条件下酵母菌吸附Pb~(2+)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模型。在10℃、20℃和30℃下,随环境温度增高,吸附趋于平衡的时间缩短;而在Pb~(2+)初始浓度为0.5 mmol/L、1.0 mmol/L和2.0 mmol/L的条件下,随初始浓度增大,趋于平衡的时间增长。双离子体系的动力学吸附过程中,相同浓度的Cu~(2+)和Ni~(2+)作用下,Cu~(2+)对Pb~(2+)吸附的影响明显大于Ni~(2+)。研究表明,酵母菌对Pb~(2+)的吸附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Cu~(2+)、Ni~(2+)等重金属离子的加入明显影响了酵母菌对Ph~(2+)的吸附。

    2009年03期 v.9;No.5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壬基酚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赵晓祥;彭瑶;庄惠生;

    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X - 8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壬基酚降解酶,研究其酶学特性。将该菌株X-8在NP-尿素培养基中振荡培养26 h(30℃),其细胞经超声波破壁,得到粗提酶液。粗提酶液经硫酸铵分级盐析、透析脱盐、Sephadex G-200分子筛柱层析、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得到凝胶电泳均一的NP降解酶。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该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7 000±1,适宜作用条件为30℃、pH=7.0。该酶在pH=7.0-10.0、10-50℃时非常稳定。本研究得到的壬基酚降解酶活力强,常温下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可用十污水中壬基酚的生物降解。将壬基酚降解酶纯化至电泳纯时工艺复杂、收率较低,但实际应用中只需对该酶进行粗分离,其工艺简单、收率高,囚此该酶可用于含NP废水的处理。

    2009年03期 v.9;No.5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污水处理系统中PPCPs残留情况及强化处理技术

    安婧;周启星;

    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作为新提出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由于人类长期大量使用PPCPs,使其不断地输入环境,导致它们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日益增加。在众多来源中,污水处理厂是PPCPs进入环境的重要渠道。由于绝大部分污水处理厂不具备处理PPCPs的工艺,造成大量PPCPs残留于出水及处理构件的沉积底泥中。根据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概述了PPCPs在污水处理厂内的残留情况。随着PPCPs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关于PPCPs强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多的有物理吸附法和化学氧化法,这些方法对某些特定的PPCPs取得了较好的降解效果,但是单一类型的方法并不能使性质各异的PPCPs全部降解。如何将多种方法更好的结合起来以发挥它们对不同种类PPCPs最大的去除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009年03期 v.9;No.51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源水的试验研究

    张键;宗姗;时惠;何莲;程吉林;

    采用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生物活性炭BAC+曝气生物滤池BAF)将常规生化过滤、活性炭吸附与生物膜氧化技术相结合,对微污染源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以期为其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源水为Ⅳ类水的情况下,复合BAF反应器对水中COD_(Mn)和UV_(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8%和18.4%,对NH3-N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2%和53.6%。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作为微污染源水的预处理净水设施能有效改善饮用水处理水质。在进一步进行其他几项水质指标的试验研究以及优化运行参数后可应用于工程实践。

    2009年03期 v.9;No.51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混凝-电凝聚-超滤技术处理3次采油废水研究

    朱茂森;付忠田;胡筱敏;

    为使3次采油废水的COD_(Cr)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在保留油田现有工艺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电凝聚-超滤耦合技术并投加无机混凝剂对3次采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调整跨膜压差、反应时间、混凝剂投加量、电流密度、温度、pH值等进行条件筛选试验。电凝聚反应结束后启动超滤系统,从反应槽中取适量处理水,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其COD_(Cr)。采用钢作电极,当极板间距为2 cm,pH值为7.00,硫酸铝混凝剂投加量为 300 mg/L,搅拌速度为500 r/min,电流密度为12.5 A/m~2时,40℃下水浴加热反应30 min后,启动超滤系统并控制跨膜压差为0.08 MPa,此时COD_(Cr)去除率达69.3%,出水COD_(Cr)值为81.8 mg/L,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87-1996)中一级标准要求。研究表明,混凝-电凝聚-超滤技术能够有效处理3次采油废水,反应时间为30-40 min,混凝剂投加量为300-400 mg/L,电流密度为12.5-16.7 A/m~2,温度为40℃,pH值为7-7.5时,其处理效果显著。

    2009年03期 v.9;No.5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铜离子模板胺化聚氯乙烯树脂的合成与吸附性能

    刘春萍;孙昌梅;郭磊;刘云藏;吴昊;任维军;

    为制备对金属离子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新型树脂,以聚氯乙烯为大分子骨架,采用以Cu~(2+)为模板的三乙烯四胺进行胺化,合成支载铜离子模板胺化树脂。模板树脂结构经红外光谱验证。研究模板树脂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树脂对Cu~(2+)、Hg~(2+)、Zn~(2+)、Co~(2+)、Pb~(2+)、的吸附容量分别达3.593 mmol/g、0.168 mmol/g、1.121mmol/g、0.692 mmol/g和0.722 mmol/g。树脂对Cu~(2+)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时,树脂对Cu~(2+)有一定选择吸附性能,当Cu~(2+)分别与Co~(2+)、Zn~(2+)、Cd~(2+)共存时,树脂对Cu~(2+)的选择性吸附系数为4.27、25.71和3.22。本研究为废水中Cu~(2+)的选择去除提供了试验依据。

    2009年03期 v.9;No.51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翻车机室内的喷雾降尘技术研究

    邹声华;李孔清;李刚;郝小礼;

    工业粉尘污染是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喷雾是治理开放性粉尘的经济简便的方法,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效率低、消耗大,主要原因是喷雾系统参数不尽合理。为获得理想的喷雾降尘效果,以翻车机卸料时的矿粉为对象,研究了翻车机室内喷雾除尘机理和影响喷雾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喷雾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2% -0.6%的某种湿润剂可以显著提高喷雾溶液的湿润性能;对不同粒径和浓度的粉尘采用与之匹配的喷雾参数,并采用对喷流技术,能增加粉尘与雾滴之间的团聚,提高除尘效率。将该技术应用于翻车机室粉尘治理现场,取得了良好的降尘效果。

    2009年03期 v.9;No.5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生物膜法净化低浓度SO2气体的工艺条件研究

    周小兰;孙佩石;王洁;杨常亮;邓辅唐;王恒颖;常学秀;袁睿佳;

    采用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SO_2气体,研究其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SO_2进口气体质量浓度2 500-3 500 mg/m~3、气体流量0.1 m~3/h、循环液流量10-12 L/h、24℃、循环液pH<1.7时,生物膜填料塔对SO_2的净化效率可达97.2%以上,对SO_2生化去除量达52-56mg/(L·h)。本研究为生物法脱除烟气中低浓度SO_2提供了参考。

    2009年03期 v.9;No.51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观赏植物净化甲醛能力与其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的关系

    刘延宾;金幼菊;

    为研究观赏植物净化甲醛的机制,选取了6类具有代表性叶片类型的21种观赏植物,放入密闭玻璃箱中进行甲醛的吸收试验,同时测定植物气孔密度、光合生理指标并观察叶片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多肉植物和披针形硬革质叶片的龙舌兰科植物甲醛净化能力较差,其他叶片类型的植物净化能力较强,其中绿吊兰的净化效果最好。SPSS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甲醛吸收量与气孔密度和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类型的植物叶片,其解剖结构的差异较大,与甲醛净化能力间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进一步证明了植物吸收代谢甲醛的能力与净光合速率关系最为密切,气孔密度为重要的限制因子。

    2009年03期 v.9;No.51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化学形态分析

    宋珍霞;王里奥;丁世敏;刘元元;黄川;

    研究了重庆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飞灰的粒径分布,分析了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含量、浸出特性和形态分布特征,讨论了不同粒径飞灰中重金属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大部分飞灰粒径集中在38-250μm,其中粒径为38-100 μm飞灰占总量的49,49%。飞灰浸出液中Pb和Zn的浓度均超出了《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GB5085.3-2007),因此该焚烧飞灰被认定为危险废物。在<250μm粒径范围内,Cd、Cr、Cu、Mn和Pb普遍表现出向小颗粒富集的趋势;Zn的粒径分布则与上述5种元素表现出相反的趋势;Ni的分布与粒径的相关性不大,在各粒径上的分布较均匀。除Ni元素外,用BCR法分析所得的其他6种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和总量测定的结果基本吻合。飞灰中Cr、Ni、Zn和Mn主要以稳定态存在,而Cd、Pb和Cu则主要以不稳定态存在。

    2009年03期 v.9;No.5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横向迁移安全控制范围

    黄川;胡刚;刘元元;蒋良伟;

    以重庆市兴隆垃圾填埋场为例,在垃圾场东南侧布设17口监测井,对监测井中填埋气进行监测分析。根据填埋气主要组分CH_4和H_2S体积分数的变化,研究相似地质条件下垃圾填埋场填埋气的横向迁移现状及影响区域,确定安全控制范围。结果表明,对填埋气体主要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空隙介质中迁移的简易填埋场,填埋气的横向迁移现主要集中在场界外50 m区域内,监测井中CH_4体积分数最高达66.42%,H_2S最高达10~(-5);填埋场场界50 m以外区域中填埋气的横向迁移非常微弱。因此,在距填埋场场界50 m处采取控制措施可有效控制填埋气的横向迁移。

    2009年03期 v.9;No.5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王燕;李贤庆;宋志宏;王康东;

    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会被微生物降解、迁移性小、很难被清除、易在土壤中富集,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规律,积极探索更有效、经济的污染修复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赋存形态和迁移规律进行了综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农业、交通和能源消费;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可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6种;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重金属与腐殖质的反应、土壤Eh值、土壤的pH值和土壤中的生物转化作用都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有一定的影响。探讨了上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侧重讨论当前研究较多的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协同修复。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2009年03期 v.9;No.51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模糊综合评价在城市水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赵宝峰;贺军奇;周万亩;

    为了对城市水安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通过分析影响水安全的各个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相关安全因素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水安全评价模型,对咸阳市的水安全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安全分析评价。2007年咸阳市总体水安全状态为基本安全,但生态环境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环境保护和保证城市水安全。经过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得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城市水安全评价是合理可靠的。

    2009年03期 v.9;No.5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评分法和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大连市地下水质评价

    崔帅;郑德凤;史延光;

    在系统分析评分法和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将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大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应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对大连市内5区239眼枯水期和236眼丰水期地下水井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划分各地下水样所属质量级别,并给出主要超标项目;然后将主要超标项目作为重点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模型对上述评价中的1级和2级地下水质量进行精确评价,计算各地下水井水质的级别特征值。结果表明,大连市2004年的枯水期地下水质远好于丰水期的地下水质;市内5区中,中山区的地下水质最好,沙河口区和西岗区地下水质居中,甘井子区和旅顺口区地下水质最差。研究表明,加附注的评分法与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相结合对地下水质进行评价,既节省了评价工作的时间,又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率和精确度。

    2009年03期 v.9;No.51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规划环评中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空间分配及其动态优化研究

    李巍;刘艳菊;刘雯;

    为了在规划层面具体落实节能减排任务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思想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空间分配模式,同时利用"总量累积利用率"和"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增值"两种方法动态分析了各种规划替代方案作用下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的利用水平和效果。最后将该分配模式和动态分析方法应用于国家环境保护部规划环评试点项目之一的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环评中,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规划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并提出了先进生产工艺水平下的产能优化调整建议。

    2009年03期 v.9;No.5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

    刘艳菊;李巍;郝芳华;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协调区域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关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方法。通过剖析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筛选出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指标,建立了具体的分析程序和方法,并应用于广州市南沙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南沙区现状理想环境容量仍有剩余,但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略有超标,这与外源影响大有关。规划期间,重点项目钢铁基地和石化基地建成后南沙区大气环境承载力不足,建议对其规模结构进行调整。

    2009年03期 v.9;No.51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近30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丽;吕颂辉;

    对1980-2007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赤潮肇事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广东沿海赤潮灾害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赤潮高发季节由过去的春季扩展到春夏秋冬季;赤潮发生海域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鱼毒性藻类和有毒藻越来越频繁地引发赤潮;引发赤潮灾害的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由甲藻和硅藻引发的赤潮减少,而由针胞藻类、定鞭藻类和纤毛虫类引发的赤潮明显增多。研究表明,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和日益增多的海洋污染可能是广东沿海赤潮灾害频发的原因。

    2009年03期 v.9;No.51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农田耕层土壤中镍含量及其质量评价

    马建军;杜彬;

    为探明河北省农田土壤质量现状和科学指导镍肥施用,研究了河北省农田主要类型耕层土壤中的全镍和有效态镍含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镍平均质量比26.48 mg/kg,质量比范围8.62-94.77 mg/kg,在20-30 mg/kg范围内分布频率最高,平均质量比从高到低表现为棕壤土、潮土、褐土、栗钙土,总体分布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有效态镍平均质量比0.38 mg/kg,质量比范围0.11-1.58 mg/kg,在0.25-0.40 mg/kg范围内分布频率最高,平均质量比从高到低为棕壤土、栗钙土、褐土、潮土,总体分布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呈逐渐降低趋势;4种类型耕层土壤中全镍含量的变化与土壤pH值、全盐量及有机质的含量变化相关性均不显著,而有效态镍含量变化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作为表征土壤中有效态镍含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河北省农田耕层土壤未出现镍污染,符合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009年03期 v.9;No.51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IS和RS的嵩山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变化分析

    何瑞珍;李若凝;朱玉芳;张雅梅;

    考虑景区内外管理政策的不同,以1980年和2006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了嵩山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景区缓冲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借助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景区内外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6年来景区和景区缓冲区的容量、农业化压力、交通压力和服务压力增大,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 26年来景区缓冲区内的建筑用地、旅游服务用地、通往景区的道路用地的面积均呈上升趋势;3) 26年来该景区内部分林地的覆盖率下降,裸岩面积增加,景区缓冲区内的林地面积增加,说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得到加强。

    2009年03期 v.9;No.51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山仔水库典型样地次降雨径流过程磷流失特征研究

    郭树宏;王菲凤;吴春山;方楠;张江山;

    降雨径流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动力。福州第二饮用水源地山仔水库是周边以农业用地为主的峡谷型水库,由降雨径流输入库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不容忽视,而磷污染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最关键的限制因子。选取山仔水库库区典型样地松竹林、水稻田和地瓜地为研究对象,同步监测4次降雨径流过程径流量、总磷和可溶性磷浓度,对次降雨产流和磷输出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峰值滞后于降雨量峰值约20 min,样地按径流量从大到小排序为松竹林、水稻田、地瓜地;土壤中大部分的磷以颗粒态形式流失,地瓜地、水稻田和竹林在4次降雨径流过程输出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145 1 mg/L、0.124 3 mg/L、0.097 0 mg/L,可溶性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 9 mg/L、0.031 3 mg/L、0.022 8 mg/L;松竹林、水稻田、地瓜地的总磷输出负荷与降雨径流量之间存在典型的多项式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2、0.997 8、0.998 4。

    2009年03期 v.9;No.51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沙产业实践模式研究

    陶明;黄高宝;

    在参考各地不同类型的沙产业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沙产业基础学科和理论体系,考虑自然环境、人工可控环境和人工全控装置3种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类型和沙产业发展方向,对沙产业的实践方向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出三种沙产业实践模式,即自然露地环境适生生物一体化开发模式、人工调控环境下生物新技术开发模式和人工装置中微藻的生产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沙产业实践模式的总结,以期为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09年03期 v.9;No.51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物通量研究

    王飞儿;俞洁;楼峰青;姚玉鑫;宋伟忠;

    根据2005-2007年浙江省环太湖河道水量巡测资料及水质监测资料,分析2005-2007年浙江省环太湖河流进出水量、水质及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儿年浙江环太湖河道水质总休上保持稳定,净入湖水量保持负值,其中苕溪是浙江入湖和出湖水量的最大贡献者。环太沏河流的入湖、出湖COD_(Mn)和总磷污染负荷通量呈增加趋势,而氨氮入湖与出湖通量下降。从净入湖量分析,COD_(Mn)和总磷污染负荷以外流为主,而氨氮以入流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滞留。

    2009年03期 v.9;No.51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焦硫化铁氧化生成多聚硫与形成热蓄积关系研究

    王增辉;栾和林;周智明;轩小朋;汪鑫;

    采用五氟苄基溴对焦硫化铁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的还原性硫S~(2-)、S_2~(2-)、S_3~(2-)、S_8烷基化,对烷基化衍生物进行GC-MS表征,比较检测出的各种还原硫物质的生成量曲线与焦硫化铁的氧化放热曲线。结果表明,多聚硫中S_2~(2-)、S_3~(2-)是焦硫化铁氧化放热过程中的主要还原剂,其迅速生成与氧化是焦硫化铁氧化、放热并引发自燃的主因。根据生成的S_n~(2-)可以标识出焦硫化铁氧化及自燃的孕育程度,这有利于揭示硫铁化物氧化并引发自燃的深层原因。

    2009年03期 v.9;No.51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硫化矿石氧化性的分形表征

    刘辉;吴超;崔燕;汪发松;

    针对硫化矿石吸氧速度常数呈现出的不规则周期性变化特征,通过R/S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6种矿样吸氧速度常数的时间序列均体现出明显的Hurst现象,且Hurst指数均大于0.5;同时通过比较发现,矿样的氧化性与矿石吸氧速度常数的Hurst指数值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测定矿石吸氧速度常数并进行R/S分析,比较Hurst指数或分形维D值大小,可以得到矿样的氧化性大小,实现利用分形维对矿石氧化性进行表征,从而代替其他各项繁琐的试验工作。该研究为判断硫化矿石常温下的氧化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009年03期 v.9;No.51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含硫油气矿安全管理与应急系统研究

    伍彬彬;

    为了使高含硫油气矿的安全管理与应急更直观高效,通过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事故演化动态过程模拟等技术,基于应急过程驱动,开发了高含硫油气矿安全管理与应急系统。该系统主要研究高含硫油气矿的安全管理以及井喷事故应急处置流程的数字化,包括井喷风险分级管理、公众防护、事故后果预测模拟、人员疏散以及应急辅助决策等功能。研究表明,该系统能为高含硫油气矿安全管理和应急决策提供重要手段。

    2009年03期 v.9;No.51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滚石作用下埋地钢管道动力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姚安林;邢义锋;曾祥国;吴志平;李又绿;赵师平;

    研究滚石-土-埋地钢管道组成的多元体系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依据三维动态接触面算法构建滚石、土体和管道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从滚石初动能、冲击夹角、模拟临界状态等方面对滚石冲击荷载作用下埋地钢管道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得到了管道在滚石垂直或不同冲击角度撞击条件下的应力、位移变化规律,并在管道破坏临界状态下模拟出滚石初动能与滚石落地点距管道中心水平距离的关系。滚石撞击过程中,管道上各节点位移先增加后减小,出现反弹。本研究对埋地钢管道的风险评估、工程设计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9年03期 v.9;No.51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倾滑断层对公路的致灾机理分析

    邓龙胜;范文;彭建兵;闫芙蓉;熊炜;

    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对正断层和逆断层环境下公路的致灾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的活动将引起公路结构的弯曲变形,使公路处于拉、压、剪的受力状态。共中,正断层活动引起公路弯曲变形的范围主要为上盘距裂缝70 m至下盘距裂缝30 m,纵向应力剧增的主要范围为上盘内距裂缝170m 至下盘内距裂缝130 m,路面的开裂位移约为22 cm;逆断层活动时,公路弯曲变形的范围为上盘内距裂缝80m至下盘内距裂缝 40 m,纵向应力剧增的主要范围是上盘内距裂缝170 m至下盘内距裂缝180 m,路面的开裂位移约为12cm。根据公路的变形和受力规律,将正断层和逆断层环境下公路的破坏模式概化为张拉破坏、剪切破坏、弯曲压坏和复合破坏几种类型。按载荷-结构的方法,将上、下盘范围内的公路结构当作受均匀荷载的半无限弹性地基梁,把倾滑活断层环境下公路结构的位移、转角、弯矩、剪力等简化为断层地表竖向位移量、地基系数、路面荷载、路基路面等效刚度的函数。进行了算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断层活动主要使裂缝带的公路承受较大的变形、弯矩和剪力,这种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断层裂缝的两侧各30 m内。

    2009年03期 v.9;No.51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硫化矿石自燃阻化剂优选试验研究

    李孜军;汪发松;李光晓;

    为防治硫化矿自燃并改善矿区环境质量,得到高效硫化矿自燃阻化剂配方,通过优化组合试验筛选水玻璃(Na_2SiO_3·9H_2O)和高倍吸水剂(聚丙烯酸钠)2种阻化剂基料。室内试验条件下,向冬瓜山铜矿的硫铁精矿矿样中分别添加不同配方的阻化剂,并采用氧化增重法测得各配方的阻化率。结果表明,硫铁精矿的适宜阻化剂为水玻璃。本文得到了对硫铁精矿具有良好阻化效果的阻化剂配方,其研究方法对硫化矿石自燃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2009年03期 v.9;No.51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乐平树皮煤升温氧化过程中气体解析规律研究

    于水军;郑立刚;张玉贵;余明高;张晓刚;

    为了防止煤炭自燃,深入了解煤在升温氧化过程中气体的解析规律,利用煤升温氧化系统对乐平树皮煤进行了升温氧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树皮煤在升温氧化过程中,不同气体的初析温度t_m和解析速率各不相同, CO、CO_2、CH_4、C_2H_6、C_2H_4、C_3H_8、C_3H_6、i-C_4H_(10)和n-C_4H_(10)9种C_1-C_4气体的t_m依次为70℃、20℃、20℃、20℃、100℃、20℃、130℃、100℃和70℃。20-210℃为煤的缓慢氧化阶段,从树皮煤中依次缓慢解析出吸附态的气体CO_2、CH_4、C_2H_6、C_3H_8和CO等;210-290℃为煤的快速氧化阶段,从煤中解析出较大量的9种C_1-C_4气体产物,气体的浓度以指数速率增加;290一400℃为煤的急速氧化阶段,9种C_1-C_4气体的浓度以直线关系急剧增加。不同类型的煤在不同的氧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氧化特征,可选择不同的气体作为预测煤自燃特性的标志气体。

    2009年03期 v.9;No.51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格子Boltzmann的非均质采空区瓦斯运移仿真方法

    陆秋琴;周楠;

    瓦斯在采空区内运移造成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是煤矿安全的重大隐患。为揭示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提出基于格子Boltzmann的非均质采空区瓦斯运移仿真方法。综放采场采空区是由非均质多孔介质组成的空间,大气和瓦斯混合气体在采空区的流动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层流、过度流和紊流的渗流运动。基于修正的Brinkman-Forch-heimer-Darcy定律,建立非均质采空区瓦斯运移的控制方程组。由于该方程组求解复杂,分别建立瓦斯渗流速度场和瓦斯浓度场的格子Boltzmann模型。通过格子Boltzmann模型的演化,实现采空区瓦斯运移的仿真。模拟实例表明,用该方法进行仿真可以得到任何时刻采空区内任意位置瓦斯和大气混合气休的流动速度和压力以及瓦斯浓度等数据,同时也可以得到采空区流线分布规律、速度变化规律、采空区压力的变化规律和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该方法能将时间、空间和系统行为结合起来,可在直观的条件下完成对地下煤矿采空区瓦斯运移态势的精确分析与模拟,可为揭示综放采场采空区上隅角瓦斯超限的原因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2009年03期 v.9;No.51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无电源触发式抑爆装置研究

    蔡周全;程方明;

    为防止煤矿井下瓦斯煤尘爆炸,研制无电源触发式抑爆装置。在地下试验巷道中进行的瓦斯煤尘爆炸抑爆试验表明,无电源触发式抑爆装置能在距爆源45m内扑灭火焰,抑制爆炸。该装置能现场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可在较近距离抑制爆炸传播,结合了被动、自动隔抑爆装置的优点,比现有技术有更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09年03期 v.9;No.51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纳米技术的风险管理与对策

    陈军;徐鑫华;曹锡忠;孙成;

    阐述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可能导致的环境与健康的不确定风险以及实施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在推动纳米科技和纳米产品研发的同时,应秉持科技进步有益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原则,针对这些技术可能引起的健康、安全、环境、伦理和社会的隐含问题和不确定性,开展纳米产品及与纳米相关的法律、环境与健康潜在风险研究,制定相关安全性评价和风险管理规范以应对潜在的释放风险。

    2009年03期 v.9;No.51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冻雨条件下供电中断风险评价

    汪彬彬;刘茂;

    为减少冻雨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提高应对能力,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给出了供电中断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首先根据冻雨条件下覆冰在输电线路上的增长模型以及输电线路的设计标准得到蒙特卡罗极限方程,然后利用不同的随机抽样方法得到随机数,再代入蒙特卡罗极限方程,多次模拟后得到冻雨条件下供电中断风险评价的定量结果。将该定量方法应用于湖南省长沙市,得出当地冻雨灾害导致供电中断后果的概率为0.0798。研究表明,定量方法有效地得出了冻雨条件下供电中断的风险值,可以为风险管理和决策系统提供支持。

    2009年03期 v.9;No.5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分析——以焦作市为例

    樊良新;牛海鹏;刘昌华;刘悦翠;佟艳;

    城市绿地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焦作市为例,将城市绿地分类与景观生态学指标运用到绿地应急避难所的研究中,对防灾避难空间、绿地组成与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9-2007年期间,焦作市人均中长期绿地避难所面积由5.60m~2扩增加到11.34 m~2,远超过了人均中长期避难所需的基本避难面积;人均绿地临时避难所面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2007年时为2.80m~2达到了人均绿地临时避难所需的基本面积;人均绿地紧急避难所面积逐渐下降,由1999年的2.61m~2逐年递减到2007年的0.98m~2 ,低于人均紧急避难空间所需的基本面积。2)大比例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较小比例的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以及不合理的绿地格局导致无效绿地的增加,是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2009年03期 v.9;No.51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恐怖袭击风险控制

    杨和平;何卫峰;吴应明;付瑜;李剑峰;姚晓晖;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研究恐怖分子网络的脆弱性,为破坏恐怖组织提供技术建议。选择组织风险分析软件ORA (OrganizationalRisk Analyzer)工具对恐怖分子网络进行研究,采用宏矩阵对组织中的人员、知识、资源和任务实体进行建模,对该组织存在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量化分析,得到该组织最终的脆弱性和风险。以"东突恐怖分子网络"为背景的案例研究表明,在打击恐怖组织的实际行动中,识别并消灭恐怖组织中的核心人物是有效瓦解恐怖分子网络结构的捷径。

    2009年03期 v.9;No.5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角改进的城市交通网络实时最短路径算法研究

    王洪德;张俊;

    针对城市交通网络中车流量的实时、动态变化特性,分析现有算法在处理动态车辆路径问题时存在的缺陷。综合道路条件、天气状况、交通堵塞和人口密度分布状况,构建动态交通网络环境下的实时路径评估模型。提出基于±90°角(源点与汇点连线的夹角)范围改进的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并给出具休实现过程。实例研究表明,基于角改进的Dijkstra算法无需遍历交通网络中所有路径,根据实时更新的交通状况和气象信息即可得到最短通行路径,提高了对交通网络中随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实时诗处理能力。

    2009年03期 v.9;No.51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区域网格人员疏散模型的计算机仿真

    刘方;陈飞;朱伟;

    在分析国内外己有安全疏散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模型思想,提出了以功能单元为基础的精细网格区域疏散模型(区域网格疏散模型)。区域网格疏散模型根据建筑单元的功能设置各单元的人员密度,而疏散过程中人员运动速度受人员密度的影响。以MATLAB为开发平台,完成了界面窗口建立、各控件内部计算处理函数语句编程等工作,开发了区域网格疏散仿真程序(Zone Grid Evacuation SimulationSoftware, ZGESS)。该程序可显示各楼层不同时刻的人员分布情况及整个建筑物人数随时间的变化。对建筑人员疏散的实例分析表明,区域网格疏散仿真程序能够模拟人员疏散的运动过程,并可将各单元及整个区域内的疏散全过程动态显示出来。

    2009年03期 v.9;No.51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09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王亚军;

    简要统计了2009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起,包括沙尘天气17起,污染事件34起,地震71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4起,旱灾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7起。

    2009年03期 v.9;No.51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3-4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王亚军;李生才;

    统计了2009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310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50.00%,其次是火灾(11.61%)、矿业事故(11.29%)、其他事故(11.29%)、爆炸事故(9.68%)、毒物泄露和中毒(6.13%)。310起事故共死亡968人,伤1074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9.40%、矿业事故17.56%、其他事故12.19%、爆炸事故5.17%、火灾3.00%、泄露中毒2.69%;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8.38% ,泄露中毒18.34%、其他事故10.43、爆炸事故6.24%、矿业事故5.31%、火灾1.30%。

    2009年03期 v.9;No.51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07-2008年中国城乡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统计及分析

    郭向楠;张勇;

    在文献[1,2]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影响力较大的报刊和网站资料,统计了我国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城乡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分析了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2008年阳宗海污染事件为代表的近2年中国城乡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及其应急情况的新特点从发生日期、地点、污染物种类、事件简况、应急反应5个方面对187起突发污染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2007-2008年突发污染事件依然呈现数量增多、危害增大、风险源增多的趋势;2、各类工业污水和危险化学品仍是主要污染物;3)突然排污、交通事故、工厂泄漏仍是主要风险源,但是自然灾害(如冰冻灾害、地震)也能导致少数严重的突发污染;4) 43.3%的事件威胁到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5)75.9%的突发污染事件得到了应急响应,但响应时间仍然较长;6)大多数突发污染事件缺乏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披露与跟踪报道。

    2009年03期 v.9;No.51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2009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成功举行

    <正>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09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于2009年6月2-5日在上海东华大学成功举行,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名代表(大陆170名)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冯长根书记、北京理工大学杨树兴副校长、东华大学徐明稚校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任官平秘书长出席了开幕式。

    2009年03期 v.9;No.51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

    <正>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2009年9月7-10日在重庆举行。此年会由中国科协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举办,主题为"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年会英文论文集将由本编辑部负责编辑。

    2009年03期 v.9;No.51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协英文论文集

    <正> 中国科协英文论文集第6卷将于2009年底出版。凡是2008年在中国科协所属的170个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中文论文,如作者愿意,可在2009年11月1日前向本编辑部提交相同题目的英文论文。另外,被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收录的论文,也可提交英文稿。

    2009年03期 v.9;No.51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全与环境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正>~~

    2009年03期 v.9;No.51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