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明;张建国;柳芳;严万里;赵晓彤;吴云龙;
以研究辐射灭菌的生物安全性为目的,考察不同辐照源、辐照剂量及辐照方式下枯草芽孢杆菌辐射耐受性以及毒性的变化情况。从经不同剂量1次中子辐照后的存活平板中随机挑取菌落,扩大培养后再次进行低、中、高剂量的2次中子和γ射线辐照。结果发现,经中子1次辐照后,芽孢对2次中子辐照产生耐受性和敏感性的可能同时存在,但以敏感性为主,仅发现1个菌落对低剂量2次中子辐照产生耐受性;而对γ射线2次辐照均表现为敏感性。中子1次辐照的剂量对中子和γ射线2次辐照的灭菌效应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中子1次辐照后,能显著提高中子和γ射线2次辐照杀死芽孢的能力。从接受了中子和γ射线照射后的菌落中,筛选出7株酶活性较高的变异菌株,采用小白鼠腹腔注射方法,考察这些菌株的毒性。通过对小白鼠的增重率、肝脏系数、脾脏系数等指标的分析,发现不同剂量的中子1次辐照、中子2次辐照和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都没有明显的影响。这初步说明中子和γ射线辐照枯草芽孢杆菌就生物辐照耐受性和毒性来说是安全的。
2009年05期 v.9;No.5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宋虎;罗顺忠;魏洪源;宋宏涛;
富勒烯(C_(60))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纳米材料之一,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富勒烯及其水溶性衍生物能够与生物体作用而产生相应的毒性效应,这引起了学者和政府的关注。系统评述了富勒烯水悬液及水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富勒烯在环境中暴露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行为;重点介绍了富勒烯及其水溶性衍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现状,讨论了其毒性效应可能的机理;最后归纳了影响其毒性效应的因素,并提出了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2009年05期 v.9;No.53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建军;杜彬;任艳军;
采用土壤营养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褐土、棕壤土、栗钙土)中施镍对盆栽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通过小白菜茎叶生物量和镍含量以及土壤中有效态镍含量的变化来表征土壤镍污染的毒性临界值。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施镍可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效态镍的含量,促进小白菜植株镍含量的吸收和积累。施镍量低于25 mg/kg时,促进小白菜茎叶鲜物重增加和干物质积累,改善植株水分代谢,促进植株水分吸收;随土壤施镍量增加,小白菜植株镍积累增加明显,干物质积累明显下降,生长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土壤中有效态镍含量与小白菜茎叶和根系中的镍含量均达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白菜茎叶鲜重和干物重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暂以小白菜生物量突变点为依据,其毒害临界指标分别为:褐土有效态镍质量比为8.59 mg/kg,茎叶镍质量比为20.51 mg/kg;棕壤土有效态镍质量比为6.21 mg/kg,茎叶镍质量比为16.40 mg/kg;栗钙土有效态镍质量比为6.83 mg/kg,茎叶镍质量比为16.36 mg/kg。
2009年05期 v.9;No.5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伟;聂凤琴;瞿建宏;胡庚东;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经不同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连续暴露后,鲫鱼肝脏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浓度为0.10~5.00 mg/L的PBDE-47和质量浓度为10.0~50.0 mg/L的PBDE-209对鲫鱼进行水质接触染毒,在试验的10 d内,除了0.10 mg/L的PBDE-47试验组外,其余各组鲫鱼肝脏组织中的LDH活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p<0.01),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试验的第4~6 d达到峰值,LDH活性与多溴联苯醚(PBDEs)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显著;鲫鱼肝脏组织的LDH同工酶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同工酶的谱带数有所增加,而且着色明显加深。研究表明,LDH及其同工酶可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多溴联苯醚对鱼类肝脏组织的损伤及其生化毒性效应。
2009年05期 v.9;No.5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毅;蒋军成;潘勇;曹洪印;王睿;
基于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QSAR)原理,研究了106种脂肪族化合物结构与其急性毒性LC_(50)(半数致死浓度)之间的内在定量关系。应用遗传算法从大量结构参数中优化筛选出与LC_(50)最为密切相关的4个参数作为分子描述符,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了相应的QSAR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的方式对所建模型性能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2种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预测能力及泛化性能。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样本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336和0.364,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所得结果。
2009年05期 v.9;No.5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孟琰;王金花;朱鲁生;王军;谢慧;贾文涛;
为评价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遗传毒性,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以质量比为0 mg/kg、0.1 mg/kg、0.5 mg/kg、2.5mg/kg莠去津对蚯蚓进行暴露染毒,在第7 d、14 d、21 d、28 d、35 d,利用彗星实验技术,取其DNA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数作为DNA损伤的指标,研究了莠去津对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1)0.1mg/kg及以上质量比莠去津持续暴露35 d均会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产生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暴露染毒组体腔细胞DNA均受到损伤且损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在长期暴露条件下,0.1~2.5 mg/kg莠去津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同一质量比莠去津处理下,暴露时间的延长增加了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程度;4)相同处理时间下,不同质量比莠去津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1)。
2009年05期 v.9;No.53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灿;李念平;
对于地板送风系统,空气从架空地板下直接送入人员呼吸区,送风气流卷吸地板附近颗粒物对室内颗粒污染物浓度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气流速度对颗粒浓度的影响特性,建立了模拟空气流动和颗粒运动轨迹的模型,并且在4种不同气流速度下在一间全尺寸小室内进行试验,测试了不同粒径颗粒浓度的衰减。试验结果表明,随送风气流速度增大,室内较大颗粒浓度衰减比较小颗粒更快;另一方面,计算结果也表明,气流速度对不同尺寸颗粒的分布影响不同,特别是大于3μm的颗粒随着气流速度增加,其悬浮寿命衰减比1 μm以下的颗粒显著得多。计算与试验结果的趋势非常一致。结果对室内颗粒污染物的治理研究有一定意义。
2009年05期 v.9;No.53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培;张丹;何海江;
为开发廉价实用的吸附材料,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固定香菇废弃菌柄作为生物吸附剂吸附溶液中的Cd~(2+),吸附过滤后的溶液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测定Cd~(2+)的浓度。结果表明:对溶液中Cd~(2+)的吸附7 h达到平衡,平衡吸附量为0.200 8 mg/g;模拟二级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吸附过程,决定系数R~2为0.994 6;Cd~(2+)适宜的吸附pH值范围为4~7,比自由态香菇粉广;随着Cd~(2+)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溶液中Cd~(2+)的吸附量逐渐增加;与Cd~(2+)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Cu~(2+)或Pb~(2+)明显降低了Cd~(2+)的吸附率;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Dubinin-Radushkevich(D-R)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Cd~(2+)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溶液中Cd~(2+)的等温吸附过程,R~2达0.998 1。微观形态研究表明,PVA-SA香菇小球吸附Cd~(2+)后粗糙多孔的表面变得密实,表面有Cd沉积和Cd晶体存在。红外光谱(FTIR)研究发现,在PVA-SA香菇小球吸附Cd~(2+)的过程中香菇细胞壁上的—OH、—CO、—CO—NH及PVA发挥了作用。用10 mmol/L的HCl作为解吸剂,3次解吸后PVASA小球对Cd~(2+)的吸附率仍可以达到64.17%,表明香菇废弃菌柄的PVA-SA固定技术在重金属生物吸附的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
2009年05期 v.9;No.53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慧;李艳芳;刘峰;慕卫;张修国;
分别在山东泰安、聊城、菏泽、枣庄、潍坊长期施用涕灭威的农田采集土样,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出1株降解涕灭威能力较高的细菌ZH-1,经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该菌株为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sp.)。为使该菌能更好地用于涕灭威残留污染治理,研究其生长和降解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适合ZH-1菌株生长和降解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振荡(120 r/min)培养时该菌的适宜降解温度为30℃,且在低温时的生长和降解能力优于高温;培养基适宜pH值为7,且偏酸性条件下菌株的降解能力高于偏碱性条件;外加氮源硝酸钠的适宜质量分数为0.3%。在适宜培养条件下,恒温振荡培养5 d后菌株ZH-1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2.5 mg/L、25 ng/L、50mg/L、100 mg/L、200 mg/L的涕灭威的降解率分别为51%、58%、69%、50%、35%,对涕灭威的绝对去除量随着涕灭威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外加氮源质量分数低于0.3%时,菌株的生长量随外加氮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在实际应用中加入一定氮源以促进该菌的生长。
2009年05期 v.9;No.53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峰波;张永发;
对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以H_2O_2作为氧化剂,研究了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和压力等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H_2O_2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污染物降解,但是当用量为理论用量1.6倍时,其影响已不明显。废水的COD_(Cr)去除率随着反应温度、压力和停留时间的增大而提高。另外,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反应温度是影响焦化废水降解的主要因素。试验确定了最适宜工艺条件为:H_2O_2用量为理论用量1.6倍,反应温度540℃,反应压力28MPa,反应时间大于120 s。在此工艺条件下,废水的COD_(Cr)去除率达99.4%。
2009年05期 v.9;No.5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兰娟;刘福强;凌盼盼;李爱民;荆晓生;
太湖蓝藻危机进一步促使国内重点流域提高了氨氮及总氮的最高允许排放标准,推动了含氮废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处理工艺的应用推广。目前应用的脱氮技术主要包括物化法和生化法两大类,其中生化法中的新型生化脱氮技术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包括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全程自养脱氮等工艺。综述了物化、生化及物化-生化集成脱氮技术,分析了含氨氮、有机氮、硝态氮、垃圾渗滤液等含氮废水适宜的处理工艺,指出物化-生化集成工艺及新型生物技术是经济、高效、稳定脱氮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9年05期 v.9;No.53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708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董金华;张盼月;曾光明;吴珍;张海燕;陈畅亚;刘昌庚;
为了对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烧杯试验研究了高铁酸钾(K_2FeO_4)对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氧化降解效能,探讨了水中本底物质对K_2FeO_4氧化降解BPA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BPA易被K_2FeO_4氧化降解,适宜的氧化时间为30min,适宜的pH值为5.0~6.0;当原水BPA质量浓度为2mg/L,K_2FeO_4/BPA物质的量比为3时,BPA基本完全降解;低BPA初始浓度下,K_2FeO_4降解BPA的效能下降;水中本底物质天然有机物、SiO_3~(2-)和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K_2FeO_4对BPA的氧化降解,而HCO_3~-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K_2FeO_4对BPA的降解。
2009年05期 v.9;No.5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董怡华;胡筱敏;尚进;李亮;冯钟敏;姜中佳;
为获得高效降解2-氯苯酚的菌株,以红假单胞菌1D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确定了紫外诱变时间,考察了诱变前后菌株对2-氯苯酚的耐受性与降解能力的变化。紫外诱变时间与致死率效应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佳诱变时间为50 s。不同质量浓度2-氯苯酚对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脱氢酶活性随2-氯苯酚浓度增加都逐渐降低,而诱变菌株脱氢酶活性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出发菌株。在此基础上运用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的标准方法研究了2-氯苯酚对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生长的安全质量浓度、半致死质量浓度(IC_(50))。结果表明,2-氯苯酚对诱变菌株的安全质量浓度和半致死质量浓度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700%和60.4%。此外,经紫外诱变后菌株对2-氯苯酚的降解率可达到67.1%,较诱变前提高了98%。因此,经过紫外诱变处理后的菌株对2-氯苯酚的耐受性及降解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
2009年05期 v.9;No.53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英华;孙铁珩;李海波;
为缩短启动时间,提高脱氮效果,通过添加自制生物制剂(由原土、活性污泥、草炭、鸡粪、炉渣等按比例配成)的方法对地下渗滤工艺加以改进,并对改进型地下渗滤系统的启动、微生物种群分布、脱氮效果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水力负荷6.5cm·d~(-1)、COD的污染负荷300 ng·L~(-1)时,改进型地下渗滤系统22~25d即可完成启动过程;氨化、硝化以及反硝化细菌在进、出水口分布均匀,活性强;水力负荷4.0~8.1 cm·d~(-1),进水NH_3-N、TN质量浓度分别为92~103 mg·L~(-1)、108~122 mg·L~(-1)时,NH_3-N的去除率96.3%~97.4%,总氮的去除率88.5%~89.8%,改进后系统处理污水的最佳水力负荷为8.1 cm·d~(-1)。
2009年05期 v.9;No.53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群;吴蕾;夏文香;于淼;宋志文;
采用多管发酵法和倾注平板法研究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TC)、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s,FC)、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F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CP)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SM)6种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去除及衰减情况。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总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0.0%、84.6%和83.0%;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分别为51.9%和35.7%;出水中粪链球菌的数量高于进水。基质中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数量比单元水中多2~4个数量级。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在污水中的衰减速率明显高于基质中,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和基质中的衰减速率最低,分别为0.053lgd~(-1)和0.038 lgd~(-1)。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指示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情况,结果可为人工湿地的环境卫生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2009年05期 v.9;No.53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玉平;崔丽丽;孟祥雷;郑楠;牟敬海;艾庆祝;焦宏春;沈仲;崔华辉;鲁宏文;
为探索新TNT红水的处理方法,用LC/MS分析新红水成分,并采用絮凝-电解法对TNT红水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在40℃、pH=6和1.0 g投加量(50mL水样)条件下,2#絮凝剂可以去除红水中33.6%的COD。LC/MS分析表明,絮凝对TNT红水组分的去除具有选择性。在5 V电压下,用碳电极对絮凝出水在阳极区电解2.5 h后再在阴极区电解2.5 h,可显著提高红水的可生化性,出水中BOD/COD为32.6%,这为红水的生化处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2009年05期 v.9;No.5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志增;赵文晋;黎娜;马小凡;
为了深入了解雌激素双酚A在天然水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行为,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方法对沉积物样品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研究了市售恶臭假单胞菌降解沉积物中双酚A的规律。结果表明:恶臭假单胞菌对双酚A的降解过程符合赝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微生物降解双酚A的过程存在一个合适的降解浓度,底物一方面可以诱导降解酶活性的提高,一方面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生理活动;通过选择性萃取前后沉积物-水体系中双酚A的降解试验,证明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的萃取分离可能增加了有机质的相对含量,使微生物可利用碳源增加,促进了双酚A的降解,而有机质的萃取分离降低了双酚A的降解率。利用GC~MS对降解产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降解产物之一为十五烷酸甲酯,表明该菌降解双酚A使其苯环断环。
2009年05期 v.9;No.53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伟宏;崔邶周;杨亚玲;刘谋盛;
研究了壳聚糖作为萃取剂对污染土壤中Pb~(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壳聚糖质量浓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热力学模型和Lagergren一级、HO YS二级、Elovich方程和粒子内部扩散吸附动力学模型对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pH=5、温度为45℃时提取率达到最大,提取率为46.3%;吸附过程中吸热,吸附自发进行;吸附过程在热力学方面符合Freundlich方程,相关系数为0.998 7,在动力学方面符合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为0.991 2。
2009年05期 v.9;No.53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晶;汪勇;林先贵;尹睿;
采取野外田间原位修复方式,研究经济作物和修复植物单作和间作模式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结果显示,在各试验处理中,玉米/苜蓿间作及玉米/黑麦草间作修复效果均略低于苜蓿单作和黑麦草单作的,但是,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玉米/苜蓿间作及玉米/黑麦草间作具有较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玉米/苜蓿间作及玉米/黑麦草间作处理对土壤PAHs总量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25%~30%,其中高环PAHs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26%~35%。这两个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其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为9×10~6~12×10~6 CFU·g~(-1)、7×10~4~9×10~4 CFU·g~(-1)和4×10~5~14×10~5CFU·g~(-1),同时,PAHs降解菌数量均高于其他试验处理,达到1.3×10~5~1.8×10~5 MPN·g~(-1),占细菌总数的6%~8%,是其他处理的2~3倍。修复植物苜蓿或黑麦草和经济作物玉米间作模式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土壤PAHs的降解率,在污染农田土壤修复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9年05期 v.9;No.5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刚;郭书海;白玉兴;胡金选;李凤梅;
利用研制的热馏处理反应装置处理油田产生的高浓度含油污泥,回收其中的轻质石油烃类,分析了该工况下影响含油污泥轻质油回收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该装置中,石油烃类回收效率达到60%以上,油泥总体积减小70%;控制加热温度及速率、调整搅拌强度与催化剂投加量是决定油回收量及油品状况的参数,理想的条件参数为:搅拌速率60 r/min以上,反应温度600℃以下,反应釜升温速率2 ℃/min,催化剂投加量4%。对回收油品进行分析,表明该油品性质指标除碘值和酸度同国家柴油标准有差别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国家0#柴油标准。
2009年05期 v.9;No.5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永涛;王文科;王丽;肖建英;
以中砂和0号柴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建立物理模型,研究非饱和带中轻非水相液体(LNAPLs)的运移和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受重力驱动,柴油在渗漏初期及到达毛细区上边缘以前,其运动以垂向迁移为主。受孔隙度和介质渗透性能控制,横向发育程度很小,以砂槽顶部发育程度最小,整个非饱和带最大发育宽度约40 cm;锋面到达毛细区上边缘以后,污染锋面垂向发育程度减缓,柴油基本都在毛细区内横向扩展,且横向扩展始终沿毛细区上边缘发展。水相及油相负压变化主要来自油-水之间的驱替,各陶土头对应点的毛细压力反应强烈。
2009年05期 v.9;No.53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明星;严群;阮文权;徐岩;
采用碱处理对厨余物进行产氢强化研究,考察了碱处理对厨余垃圾水解的促进作用、处理后厨余垃圾产氢情况、产氢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及代谢产物的主要来源等。结果表明,碱处理后厨余垃圾的水解效果得到提高,其中pH=13处理后的有机质总质量浓度和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为1 896.49 mg/L和5 040.2 mg/L,分别比空白提高了2.67倍和1.08倍;经pH=12和13处理后的厨余垃圾产氢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79.17 mL/gVSS和105.37 mL/gVSS,分别比空白提高了1.75倍和2.66倍,而且产氢量随碱处理pH值的升高而增加;厨余垃圾发酵后的代谢产物浓度反映出本试验为丁酸型发酵;对产氢过程中有机质代谢情况的研究表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是产氢过程中微生物优先利用的底物。
2009年05期 v.9;No.53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伟;秦侠;王芳芳;
简述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现状及收运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中的两个主要优化层面,即收运线路的优化和转运站(处置场)规模、容量、选址的优化,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进行详述,总结垃圾收运系统优化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了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优化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2009年05期 v.9;No.5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瑜;刘丽娟;李勇超;李铁龙;金朝晖;
基于环境保护及硅微粉经提纯后投入实际应用的考虑,对现有纯化硅微粉的方法、细粒分选的理论及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改进酸法纯化硅微粉技术现状的必要性。在参阅、分析并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硅微粉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综述了絮凝、浮选法纯化硅微粉的基本理论、浮选药剂(捕收剂、起泡剂和调整剂)及方法,阐述了物理作用(高剪切力、外加电场、磁化、超声波等)应用于浮选调浆的重要性。提出了絮凝、浮选法纯化硅微粉应用于实际生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为絮凝、浮选法纯化硅微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2009年05期 v.9;No.53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郑景华;闫洪坤;
为了研究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监测点3#、4#、5#、9#和10#。通过对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与污染起始值的数据分析,确定了总硬度、SO_4~(2-)、Cl~-、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NO_3~--N、Na~+7项指标为评价的主要污染因子;将主观权重和信息量权重相结合,选用可靠性及稳定性较好的权重组合作为研究区域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灰色聚类方法、灰色局势决策法对研究区域地下水进行了评价,并对3种评价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研究表明: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3#、4#和5#监测点水质属于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级以上水质,未受到污染;9#和10#监测点水质属于水质量标准Ⅴ级水质,表明地下水已受到严重污染。
2009年05期 v.9;No.5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靳春玲;贡力;
通过探讨城市水安全的概念,在对兰州市水资源情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PSR模型选取兰州市水安全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选取33个指标,5个级别划分来描述水安全状态;然后计算2000—2007年兰州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指数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兰州市水安全状况趋于改善,但压力、状态、响应呈现不同的变化幅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建议加强防洪体系的建设;提高污水利用率;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思路贯穿于每个企业乃至整个城市;建立以黄河水安全为主的应急机制;增加兰州市南北两山的绿化率;增加水利工程的投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确保水安全。
2009年05期 v.9;No.53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危晖;卓慕宁;李定强;申卫军;
2006年4—7月,通过在广州市两条交通主干线上设点监测、采样分析,对城市路面径流COD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区和郊区路面径流COD浓度均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二级排放阈值;城市不同地区的COD负荷有较大差异,市区路面径流COD浓度高于郊区,COD污染物质积累速度高于郊区;雨前干燥期是路面COD物质积累的重要影响因子;路面径流中COD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径流COD与SS浓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城市路面径流COD存在初期冲刷现象。
2009年05期 v.9;No.5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军;李向丽;栾天罡;邹世春;林里;
测定并分析了珠江口、横门水道及附近鱼塘沉积物中4种美国EPA优先控制氯酚化合物(CPs)和双酚A(BPA)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4种USEPA优先控制CPs化合物中,五氯酚(PCP)和2,4-二氯酚(2,4-DCP)的检出率为100%,2,4,6-三氯酚(2,4,6-TCP)检出率为30%,2-氯酚(2-CP)的检出率为0,PCP、2,4,6-TCP、2,4-DCP的千重质量比范围分别为0.57~4.30 ng/g、0.25~2.18 ng/g和0.17~7.20ng/g;BPA的检出率为100%,质量比范围为0.58~2.16 ng/g。上述酚类物质在河流沉积物中的质量比均高于它们在鱼塘和珠江口沉积物中的质量比。多元回归分析显示,4种CPs化合物、BPA与pH值和有机质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参照SSB阈值和EC/PNEC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珠江口地区沉积物中CPs和BPA等酚类物质导致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2009年05期 v.9;No.53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继光;赵东风;张庆冬;
以国际先进的恶臭测定方法动态嗅觉仪法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臭气污染评估流程。以某炼油厂为研究对象,对厂内恶臭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主要污染源,进一步在筛选的装置区内布点,对点源和面源分别使用采样桶和风洞采样器进行采样,应用动态嗅觉仪法测定恶臭浓度,确定污染源源强,并选择了模拟软件预测污染范围。研究表明,动态嗅觉仪法是一种可以应用到炼化企业恶臭评估治理中的便捷可行的恶臭监测评估方法。
2009年05期 v.9;No.53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全明;陈立宏;王云海;张兴凯;
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准确把握尾矿坝堆坝材料物理力学特性和运行规律,对于减少和防止尾矿库溃坝事故的发生,确保尾矿库的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在总结有关尾矿库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三轴试验系统,以北京和尚峪尾矿库堆坝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尾砂非线性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整理并得到了用于描述尾砂应力变形特性的三轴试验曲线,并利用邓肯-张EB非线性数学模型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表明,邓肯-张EB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尾砂的受力变形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尾矿库安全监测系统位移预警指标的定量预警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2009年05期 v.9;No.53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杜红兵;王雪莉;
由可控飞行撞地造成的死亡人数在民航运输飞行事故中占第1位,因而研究可控飞行撞地的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对保障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事故树模型和贝叶斯网络之间的内在转换关系,采用事故树分析了可控飞行撞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机组、管制员和维修人员的失误,技术因素包括燃油重量、风速风向、能见度、飞机速度、偏离航线等,最后将事故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以人为因素中的机组人员失误为例,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对失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机组人员失误概率。
2009年05期 v.9;No.53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余明高;鲁来祥;贾海林;常绪华;
在分析高冒区松散煤体赋存状态基础上,以平煤十三矿11111巷道高冒区为例,应用FLUENT软件模拟高冒区温度场,根据模拟结果,确定高冒区高温区域,并结合传热、传质理论分析了高冒区松散煤体自燃过程。最后根据判定的高冒区高温区域,提出了利用复合发泡充填材料防治高冒区高温区域的方法。研究表明:高冒区内,高温点出现在高冒区中部;复合发泡充填材料在防治高冒区松散煤体自燃方面是有效的。
2009年05期 v.9;No.53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丁谢镔;侯遵泽;李胜利;吕乔森;
室内火灾中大部分伤亡是由CO中毒引起,进行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中CO浓度数值模拟、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至关重要。以2005年广东省中山市酒吧"12·25"特大火灾为研究对象,利用FDS 5.0模拟软件对上述酒吧火灾中CO浓度变化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对各改进措施的改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酒吧内部所用装修材料不合格使火灾时CO体积分数超标是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依据各改进措施的比较,改用不燃物作为顶棚材料是最有效的方案,在酒吧内设置自动水喷淋系统也能对火灾起到较好抑制作用。
2009年05期 v.9;No.53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伯乐;李元洲;孙晓乾;任彬彬;许兆宇;霍然;
通过FDS模拟计算,考察烟气稳定性、烟气溢流厚度、烟气溢流量和机械排烟效率等参数研究排烟口高度的变化和排烟速率的变化对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烟效果随着排烟口位置的升高而逐渐变好,排烟口与蓄烟池下沿的垂直高度在0.8 m以上效果最好;排烟速率宜适中,过大容易导致烟气层紊乱,过小则控制烟气溢流效果不好并且排烟效率不高。
2009年05期 v.9;No.53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蒋耀港;沈兆武;马宏昊;廖学燕;
对冷激波灭火系统的明火扑灭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过程中各种火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采用高速摄像机对冷激波灭火系统扑灭湍流扩散火焰的过程进行了拍摄,通过对图片进行分析,发现冷激波灭火系统扑灭明火的过程是一个多重机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整个灭火过程中,各种机理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层次性、主次性和叠加性。
2009年05期 v.9;No.53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于水军;谢锋承;贾金涛;余明高;
木质地板的使用加大了室内火灾发生的几率,增加了室内火灾的荷载,强化了火灾的发展与蔓延。定量研究木质地板的燃烧性能对于减少室内火灾的发生,控制火灾的发展非常重要。应用着火温度测定仪、烟密度测定仪和锥形量热仪,测定了竹地板、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3种常用的家庭装修地板材料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竹地板、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的点着温度分别为277℃、285℃和290℃;火灾前期,释放的烟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竹地板、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火灾中后期释放的烟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竹地板、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竹地板、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的引燃时间分别为35 s、44 s和45s;竹地板、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的平均热释放速率分别为368.7kW/m~2、357.7 kW/m~2和380.1 kW/m~2;竹地板、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的总热释放分别为330 kW/m~2、331.8 kW/m~2和414.3 kW/m~2;竹地板、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的CO生成产率分别为:0.000 417 g/s、0.000 328g/s和0.000 296 g/s。根据对点着温度、引燃时间、烟气密度、热释放速率和CO生成产率等指标的分析可知,3种木质地板中,竹地板的燃烧性能最强,其次是复合地板,实木地板则最弱;但实木地板的总热释放量最大,对火场人员的热伤害最为严重。
2009年05期 v.9;No.5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晓明;王兵;谭碧生;张建国;彭汝芳;楚士晋;
使生化制剂失效的过程称为除剂或中和,2002年美国提出了核除剂武器的概念。从核除剂方法原理、核除剂武器的特点、美国核除剂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美国1991年提出了低当量核武器的概念,随后采用MCNP4A耦合中子-光子蒙特卡洛程序,分别计算了低当量核弹头和核拦截器产生的瞬发辐射和缓发裂变残留对不同存在方式的生化制剂的中和效果,同时美国军事放射生物研究所进行了辐照灭活生化制剂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核除剂武器具有原位中和、致命性、彻底性和实战性等特点,也同样具有使用引起的附带毁伤效应大的弱点,同时有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的危险。
2009年05期 v.9;No.53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敏;乔建江;
城市燃气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性系统,燃气事故发生具有随机性。运用灰色理论预测城市燃气事故,以上海市市北地区燃气死亡统计数据为原始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同时对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检验。根据灰色理论模型GM(1,1)建立的城市燃气死亡事故预测模型为(?)~(1)(k+1)=1962e~(0.048k)-1860。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关联度r=0.682 5>0.6,通过关联度检验;模型预测精度σ=97.8%达到最好;后验差比C=0.42,P=1,对照灰色预测精度检验等级标准,检验精度达到Ⅱ级,接近Ⅰ级。研究表明,城市燃气死亡事故预测模型还可用于安全工作成效性评价。
2009年05期 v.9;No.53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