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芳香类有机物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氯化反应活性研究

    黄文彬;邓存国;

    在试验水样中分别加入几种代表性的芳香类有机物进行氯化试验,研究芳香类有机物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氯化反应活性,并使用气相色谱仪(ECD检测器)测定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量。结果表明:1)各受试物质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活性(生成量和生成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间苯二酚、对苯二酚、邻苯二酚、苯酚、苯胺、苯甲酸、硝基苯;2)芳香类有机物氯化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活性取决于苯环上官能团的性质、数量和位置等;3)苯甲酸的氯化反应可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个阶段。

    2010年04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酸化土壤与镉对大豆萌发种子抗氧化保护酶的复合影响

    文可佳;刘婷婷;周青;

    为探索酸化土壤与镉对大豆萌发种子抗氧化保护酶的复合影响,采用种子常规萌发试验的方法,模拟pH=5.93和pH=2.5的酸化土壤,并用0.182mg·L~(-1)和20mg·L~(-1)的Cd~(2+)处理大豆种子,测定不同酸化土壤及镉浓度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酸化土壤(pH=5.93)或低质量浓度镉(0.182mg·L~(-1))可激活POD与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及质膜透性,且与胁时相关;复合处理上述效应更显著,但随胁时延长4指标变幅加大,膜系统恢复时间推后。重度酸化土壤(pH=2.5)与高质量浓度镉(20mg·L~(-1))胁迫下的POD与CAT活性随胁时延长而降低,MDA含量及质膜透性则随胁时延长而升高;低-高、高-高复合处理时,4指标随胁时延长变幅更大,7d时偏离CK更显著,且CAT、MDA和质膜透性峰值推后。由此可见,酸化土壤与镉复合污染可加剧对种子萌发的伤害,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2010年04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污泥热解残渣对废水中Cr(Ⅵ)去除作用的研究

    丁文川;刘任露;曾晓岚;杨阳;何琴;王彦祥;

    为探索污泥热解残渣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污泥热解残渣直接用作吸附剂去除废水中Cr(Ⅵ)的可行性,分析热解温度、时间以及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污泥残渣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下热解1.0h的污泥残渣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污泥残渣对Cr(Ⅵ)的吸附受多种过程(如化学吸附、颗粒内扩散等)反应速度的影响;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很好地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相对而言,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模型;当吸附时间为24.0h,初始溶液pH=4.0,吸附剂质量浓度为20g/L时,污泥残渣对Cr(Ⅵ)的最大吸附质量比q_(max)为13.87mg/g。研究表明,将污泥热解残渣作为廉价吸附剂处理含Cr(Ⅵ)废水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0年04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 ]
  • 动态电渗析法回收酸洗废水中的铁

    朱茂森;夏春梅;胡筱敏;

    为了达到盐酸酸洗废水零排放的要求,采用单阴膜动态电渗析技术,进行回收酸洗废水中的铁的试验研究。在动态试验中采用经扩散渗析和中和预处理的实际废水,考察电压、电流和流量对铁回收率及电流效率的影响,并用电压-电流法测定系统的极限电流密度。结果表明,用不锈钢作阴极,TiZSnO_2-Sb_2O_3作阳极,采用DF120型均相阴离子交换膜,在试验条件下,阴极液pH值为2.50~3.00,Fe~(2+)质量浓度为1000~1300mg/L,阳极液pH值为3.00,控制阴阳极液进水流量均为60mL/h,采用恒压输出方式,动态电渗析系统的极限电流密度为33.3A/m~2,对应的极限电压为11V。在试验条件下,盐酸酸洗废水中的铁回收率可达到91.8%,电流效率达到70.3%,阴极室出水pH值可达6.00,Fe~(2+)质量浓度小于60mg/L,阳极室出水pH值达到1.00,Fe~(2+)质量浓度小于25mg/L。铁回收率随着流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电流效率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高。阴极室出水pH值随着流量的增加而降低,阳极室出水pH值随着流量的增加而上升。

    2010年04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3 ]
  • 光助芬顿技术处理油母页岩干馏污水效果分析

    孙立业;宋子岭;

    以抚顺某油母页岩炼油厂为例,重点介绍此油母页岩干馏污水厂干馏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并分析其出水水质变化情况,检测了隔油—厌氧—好氧对COD、石油类物质和氨氮的处理效果。经上述工艺处理后,COD、石油类、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0%、96%、和86%。但是出水中COD和氨氮质量浓度指标仍然比较高,最终出水分别为913mg/L和126mg/L,不能达到辽宁省污水排放标准。通过用UV/Fenton高级氧化法对其出水进一步深化处理,研究了芬顿试剂的组成、进水初始pH值、光照时间等对反应效果的影响。最优条件下,COD、氨氮和石油类的最终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60mg/L、9 mg/L和6mg/L。

    2010年04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苯酚强降解菌的筛选及温度对降解的影响

    肖再亮;兰石;田犀;

    以江油市某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甲醇的甲醇厂污水处理站污泥和分析纯苯酚为原料,通过富集培养,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method)和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method)进行菌株分离,并采用不断加大苯酚质量浓度的方法对PD2菌株置于34℃、150r/min的摇床上进行振荡驯化培养,得到以苯酚为唯一碳源,能降解高酚浓度的优势降酚菌。PD2菌株经过6代驯化后的试验表明:该菌58h对质量浓度为1100mg/L苯酚的降解率达98.6%,58h对质量浓度为1400mg/L苯酚的降解率达94.3%,60h对质量浓度为2200mg/L苯酚的降解率达83.6%。说明一定范围内提高苯酚的质量浓度可以提高PD2菌株降解苯酚的酶的活性。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菌株的生长及对苯酚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该菌最佳降解苯酚温度为34℃。

    2010年04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固体碳源填料床生物反应器去除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罗国芝;赖才胜;谭洪新;孙大川;李平;黄霞峰;

    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BDPs)变性淀粉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填料床反应器对水体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器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硝酸盐目.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亚硝酸盐积累;温度对反应器的反硝化速率有很大的影响,在14~30℃范围内,反硝化温度常数K=0.03;水力停留时间对反硝化反应起重要作用,硝酸盐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反硝化速率则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变性淀粉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变性淀粉表面形成许多空洞结构,扩大了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2010年04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 ]
  • 洗涤剂去除上海青中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孙媚华;陈迁;宋光泉;张兵;陈丽君;

    研究了自制4种配方洗涤剂A、B、C、D在不同条件下对上海青(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akino)中残留的氧化乐果、敌百虫、乐果和甲胺磷的去除效果。借助GC-MS分析,结果表明:在无外加条件下,洗涤剂A对4种有机磷农药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达47.31%~64.24%;经超声波辅助处理,洗涤剂A的去除效果反而变差,且对乐果无去除效果,而洗涤剂B、C、D的去除效果均有提高,其中洗涤剂C对4种有机磷农药的平均去除率达86.03%,尤其对甲胺磷的去除率高达97.11%;经臭氧辅助处理,洗涤剂A的去除效果也降低,而洗涤剂B、C、D则相反,尤其是洗涤剂B,其对4种有机磷农药的平均去除率比无外加条件高43.13%。

    2010年04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
  • 铝铁电极换向电源电凝聚法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的研究

    付忠田;孙兆楠;胡筱敏;朱茂森;

    针对普通电凝聚技术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采用单向电流易造成阳极损耗增加处理成本的缺点,对传统的电凝聚法进行改进,采用换向电源、铝铁分别作为两极的新型电化学反应器,以色度和COD_(Cr)去除率作为指标,利用电凝聚技术处理活性黑KN-B染料模拟废水。通过周期性改变电解电流方向,实现金属铝和铁电极均可溶解,同时产生具有絮凝作用的金属离子,并减缓金属阳极的损耗速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活性黑KN-B模拟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最佳处理条件为:电解时间30min,电解电压10V,电源换向周期10s,染料质量浓度100~300mg/L,电解质(Na_2SO_4)浓度0.01mol/L,搅拌速度1000r/min,极板间距1.0cm,pH=5~9。在此条件下,色度去除率可达99%以上,COD_(Cr)去除率可达50.0%以上。电解时间、电解电压、换向周期、染料质量浓度、电解质(Na_2SO_4)浓度、搅拌速度、极板间距、pH值等因素对色度和COD_(Cr)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影响。色度主要是由于活性黑KN-B染料发生化学反应,染料分子中的发色基团—N=N—键被打开,生成苯环衍生物而得到去除;COD_(Cr)的去除则主要是絮凝和气浮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扫面电镜测试(SEM)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缓阳极损耗过程。

    2010年04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人工土配比的土柱试验研究

    王晓艳;王成端;游清红;蔡世涛;

    为了减小天然土壤的堵塞程度,提高污水上地处理系统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向天然土壤——耕层土中加入粉煤灰、草炭、冲击砂和煤渣配制成人工土,研究不同质量配比下污染物质的去除率和污水的渗透系数。污染物质去除率、渗透系数的正交试验及最优质量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最优质量分数为粉煤灰8%、草炭10%、冲击砂10%、炉渣12%。在此条件下,污水的出水水质为NH_4~+-N12.92mg/L、TP0.19mg/L、COD_(Cr)53.90mg/L,其中NH_4~+- N和COD_(Cr)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的限值,TP达到二级标准的限值;污染物质去除率为NH_4~+-N42.30%、TP 93.20%、COD_(Cr)70.66%,渗透系数为1.41mm/min。以人工土为填料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渗透速率、抗堵塞性能及污水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2010年04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 海泡石与磷酸盐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

    王长伟;徐应明;王林;孙扬;梁学峰;秦旭;孙有光;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磷酸盐以及二者复配施用对重金属Cd、Pb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结果表明,海泡石单一处理对油菜生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磷酸盐单一处理以及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对降低油菜地上部Cd、Pb质量比效果最为显著,最大降低率分别可达59.76%和38.95%;磷酸盐单一处理降低油菜根部Cd、Pb质量比效果最好,最大降低率可达32.19%和44.30%;海泡石单处理降低油菜Cd、Pb吸收的效果最差。不同钝化剂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绝大部分钝化剂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Pb质量比。综合试验结果,6%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对土壤Cd、Pb复合污染的钝化修复效果最好。

    2010年04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9 ]
  • 城市生活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物降解规律研究

    孙秀丽;孔宪京;邹德高;李志华;

    通过室内降解试验,测定了城市生活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物降解过程中的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提出采用C/L(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归一化后的相对变化量来表征城市生活垃圾(MSW)的生物降解程度。分析生物降解程度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降解程度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呈倒"S"型变化,可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过程是由慢到快再到慢的过程;Slogisti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MSW的降解过程,而模型参数可以反映降解条件对降解速率的影响。Slogistic模型预测的填埋场稳定化时间与实测结果相符,表明了建议的表征降解程度指标及Slogistic模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2010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 城市地区应急污染物扩散的模拟

    花杰;刘红年;张宁;

    将城市边界层模式(CBLM)和随机游动扩散模式连接,组成城市地区应急污染物扩散模式,利用该模式模拟瞬时源(35t氯气)泄漏后污染物在城市地区的扩散特征。通过平地、3种理想城市建筑和实际南京城市建筑条件下风场和污染物扩散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了建筑高度和密度对城市风场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此外,结合美国环保署的毒物浓度伤害准则AEGLs评估了城市地区氯气泄漏后危险区域的变化特征等。结果表明,污染物质量浓度在地面随时间逐渐减小,质量浓度最大值在泄漏后10~60min从约139mg/m~3降低到1mg/m~3,外围最小值也从约10mg/m~3降低到0.1mg/m~3。且质量浓度中心随气流向下游移动,在一定时刻内,水平分布尺度逐渐增大。由于建筑拖曳力影响,模拟区域风速变慢,污染物在模拟区域停留时间延长,质量浓度中心值衰减减缓,扩散面积衰减减缓;且建筑高度越高,建筑密度越大,以上特征越明显。污染物在实际扩散中,扩散特征随着建筑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所设置的气象条件及事故发生条件下,事故发生30min后可解除重伤区警报,事故发生1h后可解除危险区警报。

    2010年04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基于指标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应用

    于淼;王启山;张旋;吴京;

    提出基于指标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旨在表达河流综合水质信息,做出合理的定量评价。其主要程序为:首先使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然后以水质目标为基础,采用超标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用各指标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的加权和求得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以此作为依据来进行水质评价。以2007—2008年海河4个监测断面的96组水质监测数据为例,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水质污染严重,水质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变化。1—2月各断面水质最差,多为劣Ⅴ类标准;4月和9月的上游调水使水质得到改善;7—8月以及10—11月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质大幅下降。由于下游污染物的排放,二道闸断面水质劣于前3个断面。

    2010年04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9 ]
  • 生态网络分析在滨海新区战略环评中的应用

    闫维;李洪远;蔡喆;程晨;莫训强;郝翠;

    以滨海新区卫星影像和规划图为基础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和网络结构分析法对滨海新区的生态网络现状、总体规划及战略规划进行评价。在考虑不同生态用地斑块间的距离和景观阻力的基础上,运用重力模型对不同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滨海新区2008年生态网络现状景观破碎化严重且连通性差;总体规划侧重于斑块间的廊道连接,景观连通性高,但大尺度斑块比例小;战略规划侧重于大尺度斑块的构建,但连通性较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构建滨海新区科学合理的生态网络建议,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010年04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淮河中上游农业区浅层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

    朱利霞;刘运涛;张东;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是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基础,其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在传统DRASTIC模型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项城市浅层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城市浅层地下水可以分为3个区域:中等地下水脆弱区(脆弱性指数<140),位于项城市南部;较高地下水脆弱区(脆弱性指数140~160),主要位于项城市中东部和南部;高地下水脆弱区(脆弱性指数>160),主要位于项城市中西部和北部。高脆弱区域主要集中在地下水补给区以及城市区,地下水脆弱性中等、较高和高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2.2%、78.2%和19.6%。结合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情况,发现地下水脆弱性高的地区硝酸盐质量浓度较高。因此,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2010年04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 ]
  • 湖泊底泥中磷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特征——以长春南湖为例

    彭祥捷;黄继国;赵勇胜;朱婧;董莉莉;

    本文以长春南湖表层底泥为例,利用SMT法提取不同形态的磷,探索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底泥中TP以IP为主(占TP质量分数66.53%以上),OP次之;IP以Fe/Al-P为主(占IP质量分数在53.55%以上),Ca-P次之。其中Fe/A-P和OP为活性磷组分(占TP质量分数在65.55%以上),易于释放到水体中,是水体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值得引起关注。就底泥中各形态P的时空分布而言,空间上有从四周向湖心减小的趋势,其中,西北、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带磷质量比较大;时间上,随时间波动,无明显一致性规律,其中,荷花池各形态磷的质量比最大值出现在9月,南湖大桥下各形态磷的质量比最大值出现在8月。究其原因,上述规律受气候和人为因素控制。研究成果为防治富营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4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 ]
  •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区为例

    史兵方;唐婧;兰翠玲;凌绍明;杨秀培;

    为了解土壤垂直剖面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运用气相色谱法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土壤中PAHs的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PAHs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炼油厂附近土壤剖面中检测出12种,加油站检出14种。土壤垂直剖面中PAHs总质量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0~30cm,而不是表层;50cm以下土层中PAHs质量比和种类数目锐减。低环PAHs在土壤各剖层均被检出,以2环和3环为主,单种PAH以芴、菲和荧蒽为主;而高环PAHs多出现在地表附近的土层。各剖层中PAHs质量比和种类数目的变化表明,低环PAHs比高环PAHs更容易往土壤深层迁移。聚类分析揭示了土壤中PAHs污染源来自于煤的不完全燃烧和石油及相关产品的泄漏、挥发及燃烧。

    2010年04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6 ]
  •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PAHs分布特征的影响

    王洪;孙铁珩;李海波;李英华;胡筱敏;

    以沈抚灌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分布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停灌30a来,沈抚灌区周边不同耕作方式的农田土壤受PAHs污染仍较为严重,属于中度以上污染。美国环保署(USEPA)规定的16种PAHs中有15种被检测出,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0~20cm),质量比为3518~9140μg/kg,以高环芳烃(>4环)为主;亚表层土壤(20~40cm)中PAHs质量比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以低环芳烃(<4环)为主。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PAHs质量比影响较大,表层土壤水田耕作下土壤PAHs残留量最高,水田-旱田轮作比长期旱田耕作模式下土壤PAHs质量比高70%;亚表层土壤中耕作下长期旱田耕作下土壤PAHs质量比最低,为1 020 μg/kg。亚表层土壤PAHs与有机质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 05)。w(IcP)/[w(IcP)+w(BgP)]和w(Fla)/[w(Fla)+w(Pyr)]分析表明,表层土壤PAHs来源除受长期污灌影响外,耕作方式和环境因素不容忽视。

    2010年04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北京机动车限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赵晓光;许振成;王轩;王俊能;

    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确保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达到标准,北京市政府从奥运前就开始对在京机动车采取单双号限行措施。奥运结束后,为保证空气质量及缓解交通出行的路面拥堵状况,仍然进行按车牌尾号"每周停驶1天"的机动车限行政策。分析北京市近7年的空气质量状况,并着重分析奥运前后及限行期间的空气质量状况,将这7年的空气质量状况与限行同期进行对比,据此分析限行措施带来的NO_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减排效果。在限行政策实施期间,北京城市大气中的NO_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均有所降低,其中以NO_2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北京市机动车限行政策的实行对空气质量的好转有一定贡献。

    2010年04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71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7 ]
  • 高温高湿造纸工业厂房热湿环境实测与分析

    龚光彩;刘元坤;焦俊军;李国庆;谢赛男;周敏锐;

    为了得到高温高湿造纸工业厂房内温湿度分布规律,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5个造纸厂房热湿环境进行了现场实测与调查。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得出厂房温度沿高度方向分层分布的规律,而且夏季温升明显大于冬季温升。推导得出造纸厂房6m高度以内冬夏季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变化的拟合关系式。发现相对湿度与含湿量随高度分层分布的特性,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且两者分布规律与厂房纸机设备散湿量及其散湿方式密切相关。总结出对人体有害的工作区域。所得到的温湿度分布规律为优化造纸车间通风系统设计、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和设备运行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0年04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 ]
  • 应用EDMS模型建立机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樊守彬;聂磊;李雪峰;

    介绍应用EDMS模型计算机场大气污染物排放并建立排放清单的方法,并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根据不同机型起降架次构成、地面保障机械使用情况、停车场机动车数量及行驶状况等确定了模型所需参数,建立以2007年为基准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首都机场NO_x、CO、VOCs和PM_(10)排放量分别为4 197.72t、5 795 15t、543.03t和49.01t,以飞机、地面保障机械和停车场排放为主,辅助动力设备排放比例较小。在飞机LTO循环过程排放中,CO和VOCs主要在滑行模式下排放,其他模式下的排放比例较低;NO_x排放主要集中于爬升阶段,占62%;PM_(10)排放集中于起飞和爬升阶段,分别占35%和41%。减少滑行时间可以较大比例地减少LTO过程的排放。

    2010年04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0 ]
  • 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晁敏;平仙隐;李聪;伦凤霞;沈新强;

    分别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效应区间低、中值法,分析了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5种重金属(Cu、Zn、Pb、Cd和Hg)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支表层沉积物中Cu的中值质量比已超过工业化前最高背景值(30mg·kg~(-1)),达到31.85mg·kg~(-1),且Cu、Zn和Pb的中值质量比明显高于邻近区域同期调查数据;Hakanson潜在风险指数RI值范围为16.15~93.27,中值为58.56,生态风险评价属于低风险水平;除Cu外,所有站位沉积物Zn、Pb、Cd和Hg的浓度均低于相应元素效应浓度低值(ERL),约有50%的站位沉积物中的Cu会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不过其预期毒性概率仅为0.34,产生毒性效应的风险概率较低,毒性效应仅偶尔发生。

    2010年04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2 ]
  • 土壤和西瓜中五氯硝基苯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薛津津;秦旭;徐应明;孙有光;孙扬;

    为了解五氯硝基苯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状况,研究了土壤和西瓜中五氯硝基苯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进行了土壤和西瓜中五氯硝基苯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研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0.01~0.5 mg/kg的添加水平内,土壤和西瓜中五氯硝基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41%~93.17%,变异系数为3.37%~9.74%;土壤和西瓜中五氯硝基苯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2×10~(-12)g,其中西瓜中五氯硝基苯的最低检出质量比为0.001mg/kg,土壤中为0.005 mg/kg。田间残留试验表明,五氯硝基苯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在土壤、全瓜和瓜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13~6.08d、4.28~4.92d和3.67~4.10d。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西瓜上各喷施质量分数为40%的多菌灵·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1~2次,2次施药间隔为7d,距最后1次施药7d时,五氯硝基苯在瓜瓤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05 8mg/kg,低于规定的果菜类蔬菜中五氯硝基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1mg/kg。

    2010年04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基于动态博弈论的区域环境风险应急资源管理

    赵天心;邵超峰;鞠美庭;

    基于动态博弈论分析区域环境风险与应急资源配置、管理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及各个博弈阶段的目标,讨论了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及应急资源动态管理阶段的环境风险动态分类分级、应急人力资源联动以及物力、资金资源动态调度等重点环节。建立多种资源的动态配置体系,提出了应急资源体系系统效能的建设途径以及应急资源动态管理阶段各种资源的单一或协同运作方式,提出了应急资源配置和管理的2个关键要素——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管理绩效评估,优化了区域环境风险应急资源管理体系。

    2010年04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化工发展胁迫的连云港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凌虹;孙翔;朱晓东;王惠中;李扬帆;

    以区域生态风险预警为目的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工作,可以为政府实现有效的生态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构建了包括化工风险压力指数、区域环境状态指数、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指数的区域化工生态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根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生态风险状态以及趋势预警的具体方法。并据此对连云港地区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及状态预警。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多数镇化工总体而言风险不大,处于无警和轻警状态,分别占总数的11.1%和71.4%;中警状态占15.9%,包括人口稠密的连云港市区,云台乡和花果山等自然保护区以及灌河入海口;堆沟港镇属于重警区域,占总数的0.02%;无巨警区域。

    2010年04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 ]

安全工程

  • 采场瓦斯运移的三维LBM仿真

    陆秋琴;

    地下煤矿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并超限是煤矿生产的重大安全隐患。为了解瓦斯积聚规律及瓦斯积聚量,构建了采场统一的三维LBM仿真模型,并开发采场瓦斯运移的三维LBM仿真软件。采场由工作面和采空区2个流场组成,其中,瓦斯与大气混合气体在工作面流场中的运动为紊流运动,而在采空区内的运动为非均质多孔介质的渗流运动。采场统一的LBM仿真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松弛时间和平衡分布函数来体现2个流场的特征。由于采场结构复杂,为了提高运算效率,采用分块耦合算法将采场划分成多个块,各块独立并行计算,块与块之间通过耦合交换数据,最终实现整个采场瓦斯运移仿真。模拟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模拟和分析采场瓦斯运移状况,并得到采场瓦斯运移的相关数据。同时也可以得到采场流线分布规律、速度变化规律和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

    2010年04期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FLUENT的体育馆火灾温度场模拟与应用

    楼书含;王方;杨鹏;吴超;杨彪;

    为进一步提高体育馆类大空间建筑的防火水平,有效减少火灾损失,针对大空间建筑防火的特殊性,采用CFD计算软件FLUENT6.3建立某体育馆火灾温度场模型,并比较馆内各种自然通风状态下的温度场变化。模拟馆内东墙的通风设备完全开启、部分开启和馆内北墙的通风设备完全开启这3种情况下的体育馆火灾温度场。结果表明,体育馆内自然通风设施的数量和所处方位对温度场的变化有较大影响,这为体育馆设施的资金投入方向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FLUENT软件能较好地模拟大空间火灾温度场。

    2010年04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FDS的天然气集气站分离器喷射火特性仿真研究

    雷婷;陈国明;朱渊;刘德绪;

    天然气集气站火灾事故对集气站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研究集气站内关键设备泄漏引发的火灾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数值方法,针对分离器内介质成分、相态等参数特殊性,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建立集气站卧式气液分离器喷射火模型,对分离器典型泄漏孔径下的喷射火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其火焰几何特性、火场温度及热辐射特性。结果表明,随分离器泄漏孔径的增大,喷射火火焰长度及火焰最大宽度也相应增大。大、小两泄漏孔径的喷射火在充分燃烧区域火焰最高温度分别为1525℃和1065℃。大孔径泄漏的喷射火热辐射值明显高于小孔径,并由于湍流浓度脉动的作用导致热辐射值波动较大,喷射火火焰轴向对称面与相距1.5 m的侧平面上测点热辐射峰值之比与泄漏孔径成正比。根据模拟结果,定量分析了两泄漏孔径下喷射火的危险距离,并提出相应的事故控制措施。

    2010年04期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1 ]
  • 高校宿舍建筑火灾场景人员疏散模拟研究

    张建文;张岚;

    采用Building Exodus 4.0模拟软件,研究了某校园宿舍建筑火灾场景下的出口宽度,可用出口数目,可用疏散楼梯数目以及人员对出口的熟悉程度等对疏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出口宽度到达某一阈值前,所需疏散时间随其增加而减少,超过该阈值之后,继续增加宽度对所需疏散时间影响甚微;随着可用出口和疏散楼梯数目的增加,所需疏散时间逐渐减少;人员对出口越熟悉,所需疏散时间越短。

    2010年04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
  • 细水雾条件下小室火灾热烟气降温数值模拟

    张伟;夏云春;

    应用CFD软件FDS对小室火灾过程中细水雾与火灾烟气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研究了火源距离喷头轴向分别为1.0m、2.0m和3.0m,细水雾粒径分别为50μm、100μm和200μm,通风风速分别为1.0m·s~(-1)、2.0m·s~(-1)、3.0m·s~(-1)和4.0m·s~(-1)条件下热烟气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火源位于喷头正下方时,烟气温度由1000℃降至50℃需要15s,降温速率大于火源偏离喷头正下方情况。细水雾粒径为50μm与200μm相比较,50μm时烟气降温效果较好,由140℃降至50℃需要20s,而粒径为200μm时需要40s。不同风速对烟气降温效果与火源位置有一定相关性,火源位于喷头正下方时,风速由1.0m·s~(-1)增加到4.0m·s~(-1)烟气温度峰值逐渐减小,降温速率逐渐增大;火源偏离喷头正下方时,烟气温度峰值变化相反,降温速率没有明显变化。

    2010年04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供电企业事故分类研究

    樊运晓;余红梅;葛长成;王晓红;

    收集供电企业1961—2008年生产安全事故333起,应用海因里希骨牌理论对事故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选用北川彻三致因理论对事故的间接原因进行再分类,并进一步通过信息沉淀方法对事故的基本原因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为供电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

    2010年04期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0 ]
  • 气泡雾化细水雾灭油盘火的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徐方;魏东;魏星;王平;安翠;

    为研究气泡雾化细水雾灭火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利用自行研制的气泡雾化细水雾系统进行了以汽油油盘火为火源的灭火试验,改变气泡雾化细水雾喷头的压力和流量,记录不同工况下的灭火时间、火焰温度、辐射热和火焰形态的变化,对气泡雾化细水雾的灭火过程进行分类,分析各类灭火过程的主要灭火机理和压力与流量对灭火有效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泡雾化细水雾针对汽油油盘火具有良好的火火效果,其灭火过程可分为瞬时灭火、短时间灭火和长时间灭火3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灭火过程有不同的主要灭火机理。

    2010年04期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 大型公园密集人群应急疏散的模拟和对策研究

    李焘;金龙哲;朱伟;

    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某大型公园人员疏散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调研分析了该公园的客流量及游客游览特征,结合人员疏散软件对公园进行建模,构成了疏散的拓扑结构,利用此模型对人员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疏散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公园出口的游客使用情况、人员流量及游客游览特征等的影响因素,模拟了疏散出口的熟悉度、人员容量和分区疏散3种情况下的人员疏散过程,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人员疏散状态,找到了人员疏散影响因素。

    2010年04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的沙漠地区道路强制休息处运用体系研究

    周家甄;克里木·肉孜;艾力·斯木吐拉;刘丽华;

    从驾驶员生理、心理特性角度,阐述了沙漠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各影响因素,分析了长距离公路驾驶员出现疲劳现象时的生理、心理特性变化,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驾驶员生理、心理特性——行车时间衰退曲线",结合目标公路附属设施设置实际情况情况,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强制休息处运用体系。最后以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安全畅通工程建设为实例,详细阐述强制休息处运用体系研究情况。

    2010年04期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硫化氢挥发数值模拟

    马庆春;张来斌;司璐璐;樊建春;

    分析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硫化氢挥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子扩散原理、Fick第二扩散定律及相关热力学知识,建立了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硫化氢挥发模型。以某油田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为例,分析硫化氢挥发浓度与温度、挥发时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来反映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硫化氢挥发规律,预测硫化氢挥发浓度与挥发时间和温度的关系,也可为高含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标准及安全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依据。

    2010年04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 ]
  • 醇对过氧化氢热危险性的影响研究

    杨守生;江伟;王学宝;

    为了防止过氧化氢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为混入杂质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对过氧化氢及其掺杂醇类物质后的放热分解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醇使过氧化氢的初始放热分解温度、活化能和SADT均降低,热危险性增加;正丙醇对过氧化氢热分解的促进作用大于无水甲醇和无水乙醇。

    2010年04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 ]
  • 振动环境下液化气罐内饱和液体状态变化规律研究

    李格升;熊庭;

    液化气在储运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为分析在运输途中的液化气罐内部压力变化情况,建立液化气罐在受迫振动下的一维数学模型,分析运动过程中饱和液体和气罐的相对运动以及对罐内压力的影响。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过热液中气泡的生长和消失,并用商业CFD软件CFX模拟在振动过程中罐内介质的状态变化过程,计算由于气泡的生长和消失导致的压力波动。根据这些数据进一步分析罐的振动频率和液体的填充量对汽化速率和压力波动的影响,并得出变化规律。

    2010年04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垫水层对油池火燃烧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康泉胜;陆守香;陈兵;周劼波;

    研究垫水层对小尺度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分别测量在有、无垫水层情况下,正庚烷和航空煤油(RP-5)池火燃烧过程中质量损失速率及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同时通过摄像机记录油池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结果表明,垫水层对不同沸点燃料池火的燃烧发展过程及质量损失速率的影响截然不同。当无垫水层时,由于池壁温度超过燃料沸点,庚烷池火发生沸腾燃烧现象;而航空煤油沸点较高,燃烧过程中没有发生沸腾现象。当有垫水层存在时,由于油水界面温度超过水的沸点,沸点较高的航空煤油池火发生薄层喷溅现象;由于庚烷沸点低于水,庚烷垫水池火燃烧过程比较平稳,只发生了局部溅射现象。

    2010年04期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Fe~(3+)掺杂对双氧水热稳定性的影响

    孙峰;谢传欣;黄飞;石宁;

    为了定量考察Fe~(3+)掺杂对双氧水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泄放尺寸实验仪(VSP2)研究了无Fe~(3+)及Fe~(3+)质量分数为0.003%、0.01%、0.02%时的27.5%双氧水(质量分数)热分解特性,得到了这4种样品绝热自分解过程的温度及压力数据,计算得到初始温度为40℃时不同Fe~(3+)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在绝热条件下到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时间(TMR_(ad))。结果表明,为保证双氧水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安全稳定存储,需要控制双氧水中Fe~(3+)的质量分数低于9.2×10~(-6)。

    2010年04期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0 ]
  •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优化选址模型研究

    刘敏;吴军年;

    现阶段,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仅以风险性最小作为目标,没有把道路运输费用和风险性综合考虑。利用Floyd算法首先确定事故概率矩阵,再确定运输距离矩阵和总费用矩阵,从经济角度建立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数学模型。模型通过选择经济合理、事故概率低的最优路径来确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场址,并通过数字实例讨论了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算法的步骤。通过与风险最小作为目标或纯道路运输费用作为目标所得的结论相比较,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10年04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安全评价

  • 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尚志海;刘希林;

    分析了影响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的4个主要因素,包括泥石流强度、泥石流发生时间、风险人口脆弱性和泥石流警报时间。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将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风险定义为一次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与其可能造成的潜在死亡人数的乘积,初步建立了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价模型。根据2003年四川省两次泥石流灾害的有限数据,评估了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风险,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有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风险人口数据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2010年04期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0 ]
  • 城市地震风险整体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许同生;刘茂;张秀华;操铮;吕彦;

    城市已经成为我国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地震风险管理,将地震灾害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城市地震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工作上。通过计算预期的物理破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考虑社会的脆弱性和恢复的能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各种因素的值进行转化,形成可以进行相加的指数,并乘以相应的权重,最终得到城市的地震风险。从地震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引入城市地震整体风险评价法对淮南市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了提高地震防灾减灾能力的几条建议,为城市地震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2010年04期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 ]
  •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枢纽供水风险分析

    张永;胡俊;冯平;

    在识别诸多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讨调水量和调水区当地水资源利用的行为规律与反应机制,以及缺水风险行为和性态,建立了包括供水风险率、供水可靠性、供水恢复性以及事故周期等指标在内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各引水枢纽在不同下泄流量方案下的供水风险状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枢纽的风险指标值都很理想,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供水效率和效益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2010年04期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液体推进剂贮存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黄智勇;陈兴;金国锋;王煊军;

    本文通过建立氧化剂四氧化二氮(N_2O_4)贮存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分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液体推进剂贮存中的泄漏风险进行了评价,最终得到液体推进剂贮存泄漏风险的模糊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液体推进剂在贮存中的泄漏风险为第二等级,即风险较大。其影响因素中安全管理所占的权重最大,其次为贮存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贮存设备因素和偶然因素。各因素评价指标的权重反映出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相关单位可依此制定安全措施。

    2010年04期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地震引发城市燃气管线事故的定量风险评价

    操铮;刘茂;张秀华;吕彦;徐伟;

    为了对地震作为诱发事件导致燃气管线的风险进行量化,提出了地震引发城市燃气管线事故的定量风险评价程序,基于离散化的地震PCA值和地震预期重现时间给出可能的损坏概率和参考事故场景,并进行事故场景的后果评价,最终实现燃气管线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表征。此外,基于Matlab编写了适用于该风险评价程序的GUI程序,结合淮南市城市次高压燃气管线的具体实例,实现了风险表征并研究了地震参数变化对风险变化的影响。

    2010年04期 206-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综采工作面安全性评价的改进灰色关联法

    杨玉中;吴立云;

    为了提高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客观性,提出了改进的灰色关联法。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以加权灰色关联度和均衡度合成的均衡接近度作为评价准则,既避免了关联度由少数几个较大的关联系数决定的倾向,又采用了客观权系数——熵权,避免了评价中的主观性影响。对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矿综采工作面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得出了各综采工作面安全性优劣的排序及差异程度,同时指出了各综采工作面在人、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010年04期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风险矩阵法与Borda排序法对某城区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研究

    董艳;李剑峰;王连军;汪彤;

    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评估法和事件树分析法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等级,并通过Borda排序法对风险进行排序。以北京市某城区为例对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口再前移",为政府预防和控制风险提供了决策参考与处置依据。研究表明,采用风险矩阵法并结合Borda排序法评估城市区域突发事件的风险是可行且有效的。

    2010年04期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1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0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0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23起,包括沙尘天气6起,污染事件16起,地震46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1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21起。

    2010年04期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2010年5—6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秦建玉;李生才;

    文章统计了2010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268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268起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60.82%,其次是其他事故(20.15%)、矿业事故(13.43%)、爆炸事故(2.61%)、火灾事故(1.87%)毒物泄漏和中毒(1.12%)。268起事故共死亡1472人,伤869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8.57%、其他事故29.89%、矿业事故17.93%、火灾1.56%、爆炸事故1.43%、泄漏中毒0.61%;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2.47%、其他事故36.82%、矿业事故7.36%、火灾1.96%,爆炸事故1.27%、泄漏中毒0.12%。

    2010年04期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2011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 继成功举办了"2007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与"2009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后,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根据国际国内有关学者的建议,拟于2011年6月1—4日在广东

    2010年04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2010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 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承办,河南理工大学协办的2010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将于2010年10月26—29日在杭州市浙江百瑞国际大酒店举行,10月25日报到。在此,会议秘书处热情地邀请您及您的同事参加本次学术会

    2010年04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