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8种典型选矿药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梅光军;高昕;许迪;叶明霞;曹劲松;

    为了解8种典型选矿药剂的毒性,选用小鼠灌胃给药做急性毒性试验。在预试验中确定死亡率为0和100%的剂量后,按改良寇氏法计算其中6种药剂LD_(50),并做出比较。最大耐受量法测定其中2种药剂急性毒性作用。正戊基黄药等6种药剂的小鼠灌胃给药范围为101.7~1611 mg/kg时LD_(50)由大到小的药剂依次为丁胺黑药、十二胺、正戊基黄药、水杨羟肟酸、H_(205)和Z_(200);醚胺GE-601、氧化石蜡皂的最大耐受量分别大于5 000 mg/kg、2 703 mg/kg。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醚胺GE-601属于实际无毒的物质,正戊基黄药、丁胺黑药、十二胺、氧化石蜡皂、水杨羟肟酸属于低毒物质,而H_(205)和Z_(200)则属于中等毒物质。

    2010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 ]
  • 聚驱采出水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分析

    徐长君;张国发;袁红梅;史典义;张丽霞;袁改霞;

    为探索聚合物驱采出水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从而对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水的污染程度进行判定,从2007年2月到2009年12月,采集油田聚合物区块联合站的来水、一沉水、二沉水、外输水、杀菌水的水样,用双蒸水稀释至100%(母液)、75%、50%、25%,以0.5%的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溶液为阳性对照,双蒸水为阴性对照,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聚合物驱油采出水的遗传毒性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大庆油田某聚驱采油区块的采出水,100%(母液)污染指数为3.9~5.1,75%的稀释液污染指数为3.6~5.4,50%稀释液污染指数为2.5~4.7,25%稀释液污染指数为2.2~3.9。聚驱采出水普遍具有中度到重度的遗传毒性效应,对油田周边环境构成较严重威胁。

    2010年06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壬基酚对玫瑰无须鲃(Puntius conchonius)胚胎发育的影响

    肖勤;许玉艳;

    以玫瑰无须鲃(Puntius conchonius)胚胎为试验材料,通过胚胎的存活率、半致死浓度(LC_(50))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等来评价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玫瑰无须鲃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壬基酚对胚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与晚期;壬基酚对胚胎的LC_(50)随着壬基酚对胚胎作用时间的减少而增加,从卵裂期(2~4细胞期)开始染毒到孵化期的LC_(50)为(7.55±0.22)μmol/L,而从成体节期染毒到孵化期的LC_(50)为(10.77±0.08)μmol/L。壬基酚对玫瑰无须鲃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最敏感的阶段为成体节期,其次为卵裂期与囊胚期,较不敏感的为原肠胚期。玫瑰无须鲃胚胎对壬基酚毒性反应的主要变化特征为卵凝结、脊椎畸形以及胚胎发育延迟。研究表明,壬基酚对玫瑰无须鲃胚胎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鉴于玫瑰无须鲃胚胎对壬基酚的较高敏感性,可将玫瑰无须鲃胚胎作为评价壬基酚对胚胎发育毒性的一种理想模型。

    2010年06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 ]
  • 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氟啶脲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霍九春;孙扬;徐应明;秦旭;戴晓华;魏丹;

    为了解氟啶脲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残留状况,建立了氟啶脲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天津、浙江杭州和广西南宁开展了两年氟啶脲在水稻和土壤中消解动态规律和残留状况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乙腈提取水稻稻米、稻壳和茎叶样品,丙酮提取土壤和田水样品,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3~1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氟啶脲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94%~98.73%,变异系数为2.84%~9.44%;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氟啶脲的最小检出量为5.6×10~(-11)g,最低检出质量比为:茎叶0.01mg·kg~(-1),稻壳0.01mg·kg~(-1),稻米和土壤0.005 mg·kg~(-1),田水0.003 mg·kg~(-1)。田间试验表明,氟啶脲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方程C_t=C_0e~(-kt);氟啶脲·三唑磷31%乳油在水稻茎叶、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27~7.83 d、5.28~7.36 d和6.01~7.06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手动喷雾施药氟啶脲·三唑磷31%乳油,按推荐剂量325.5g~(a.i.)·hm~(-2)和1.5倍推荐剂量488.25g~(a.i.)·hm~(-2)施药,兑水喷雾处理1~2次,两次施药间隔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采收间隔期为35 d时,氟啶脲在水稻稻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ND~0.028 0mg·kg~(-1)和ND~0.014 8 mg·kg~(-1)。参照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氟啶脲在稻米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为0.05 mg·kg~(-1),按照1.5倍推荐剂量在水稻上施药1~2次,其有效成分之一氟啶脲在水稻稻米中残留是安全的。

    2010年06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螺旋藻直接液化制取生物质油的试验研究

    郑汉彬;张景来;周磊;张鹏;刘琦;韩佳慧;董东;金明花;贺辰昊;翟云鹏;

    采用热化学直接液化方法处理螺旋藻,考察试验过程中温度、反应停留时间和压力3个参数对反应的影响,最终获取了生物质油。结果表明,当温度控制在270℃、停留30 min且不提供初始压力时,可获得较高的生物质油产量,产油率可以达到30.5%。

    2010年06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 ]
  • 10%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赵佳;杨仁斌;罗惠莉;唐贞;祁礼;

    为了解噻吩磺隆使用后在小麦及其环境中的残留情况,采取振荡提取、固相萃取净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残留检测方法,测定了田间施药条件下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噻吩磺隆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在0.012 53~5.025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99 7。在土壤、小麦植株和籽粒上该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57%~90.70%、89.39%~95.90%、84.17%~89.32%,满足残留检测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62~5.33 d和7.70~9.90 d;按推荐剂量施药,成熟时收获的小麦籽粒中噻吩磺隆的残留量均为未检出。研究表明,该药属易分解农药(T_d<30 d),按推荐使用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2010年06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PAHs污染农田土壤联合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王洪;孙铁珩;李海波;胡筱敏;

    以我国典型污水灌溉区——沈抚污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修复并辅以高效微生物菌剂、污泥发酵肥等方式对PAHs污染农田土壤进行了植物-微生物联合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玉米、大豆、蓖麻、苜蓿与高效微生物菌剂联合修复PAHs效果可达到36.3%、44.1%、36.8%和48.3%,比单纯的植物修复显著增高了15%~18%;施加污泥发酵肥进一步提高了生态修复效率,其中苜蓿的联合修复效率最好,达到61.1%。同时,联合生物修复对高环PAHs的去除也有明显的效果。修复后农作物的PAHs质量比在安全范围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微生物群落中的PAHs降解细菌和真菌分别增加了3和1个数量级。

    2010年06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室内模拟陈垃圾的力学特性

    孙秀丽;李志华;周太全;

    研究陈垃圾的力学特性对垃圾填埋场开发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室内生物降解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陈垃圾物理组成特性,提出用模拟料来研究陈垃圾的力学特性。通过静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降解程度陈垃圾的力学性质,采用变形模量、黏聚力及内摩擦角作为评价模拟料对陈垃圾模拟准确性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降解程度的增加,可降解有机物质量的减少,垃圾中塑料等难降解有机物和主要无机物成分的相对含量稍有增加,可降解有机物质量损失与降解程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双曲线来描述。降解程度0和39.5%的陈垃圾及模拟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符合应变硬化规律。模拟料可以较好地模拟陈垃圾的力学特性。

    2010年06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利用爆炸冲击波作用促进污泥改性试验探索

    杨军;陈大勇;

    为了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需要对污泥进行预处理。探索了一种新的污泥预处理方法,即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于污泥。通过小型试验发现,污泥颗粒粒径在爆炸冲击波的作用下变小,污泥的絮状胶体结构破坏,污泥颗粒由胶结紧密变为疏松,从而证明了爆炸冲击波促进污泥改性的可行性。

    2010年06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 ]
  • 烧结烟气钙基脱硫灰微量元素的浸出特性研究

    朱哲;任爱玲;崔素玲;郭斌;贡丽鹏;郭琳;

    通过浸出特性试验,分别以去离子水和3种不同pH值的酸性缓冲溶液作浸取剂,研究5种重金属Cu、Zn、Pb、Cd、Ni与F在密相法、循环流化床烧结烟气钙基脱硫灰中的质量浓度分布情况及浸出规律。结果表明,烧结烟气钙基脱硫灰不具有腐蚀性,其重金属和F~-的浸出量与浸出液pH值密切相关,易在酸性条件下浸出,脱硫灰自身的碱性对其重金属等微量元素的浸出质量浓度亦有较大的影响。烧结烟气钙基脱硫灰中微量元素的质量浓度均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规定值,不属于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脱硫灰中Pb~(2+)、Ni~(2+)、Cd~(2+)的浸出质量浓度稍高于西德的固体废弃物填埋标准,在脱硫灰处置时应关注其中Pb、Ni、Cd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

    2010年06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活性污泥吸附铀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夏良树;谭凯旋;邓昌爱;陈仲清;郑伟娜;王晓;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溶液pH值、温度、铀的初始质量浓度及活性污泥投加量等因素对活性污泥吸附处理含铀废水的影响,研究了其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吸附平衡模式,探讨了活性污泥吸附铀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吸附低浓度铀的最佳条件为:pH值3~4,活性污泥投加量8 g/L,温度10~60℃。活性污泥吸附铀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t≤30 min)、过渡阶段(30min<t≤40 min)和一级吸附过程阶段。各阶段相对应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lnC_t=-4×10~(-5)t~2-8×10~(-4)t-4.588;lnC_t=-0.0556Int-4.716;lnC_t=-4.333×10~(-4)t+4.531。活性污泥吸附铀的等温线与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较好,活性污泥吸附铀属多层覆盖吸附,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吸附传质速率由孔隙扩散阶段和内表面吸附共同控制。活性污泥表面的活性功能团对铀的络合作用是活性污泥吸附铀的主要机理,铀主要与细胞表面的—OH、C=O、P-O及-NH_2等活性官能团螯合,形成配合物。

    2010年06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0 ]
  •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喻晓雯;陈亚飞;林华颖;董新姣;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两株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BP-31和MBG-15。通过培养条件优化,考察各种因素,如碳源、氮源、pH值、碳氮比、培养时间、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BP-31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尿素,pH值为7.0~8.0,碳氮比为25,培养时间为48 h,絮凝剂投加量为1 mL。MBG-15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pH值为7.0~8.0,碳氮比为25,培养时间为96 h,絮凝剂投加量为2 mL。在最佳絮凝条件下进行絮凝试验,MBP-31、MBG-15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分别达到89.87%、91.25%。对两菌株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分布、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两种微生物絮凝剂均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MBG-15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2010年06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痕量邻苯二甲酸酯在有机沸石上的等温吸附研究

    杜蓉;高旭;郭劲松;王龙;吴振国;

    用一定量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对天然沸石改性,制备了CTMAB改性沸石和SDS/CTMAB改性沸石两种有机改性沸石。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水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在天然沸石、CTMAB改性沸石、SDS/CTMAB改性沸石上的等温吸附情况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为表面吸附;两种有机沸石的等温吸附曲线呈线性,主要为分配作用所致,分配作用的大小与有机碳含量、改性的表面活性剂种类有关。

    2010年06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胞外生物高分子絮凝剂结构组成与絮凝机理研究

    张侠;何玉凤;潘素娟;张玲;刘世磊;王荣民;

    通过研究胞外生物高分子絮凝剂(BF SVI-SD)的成分与结构,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首先采用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蒽酮比色法、Molisch反应、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胞外生物高分子絮凝剂BF SVI-SD的成分与结构。发现絮凝剂BF SVI-SD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结构中含有大量羟基和羧基。高分子链以聚集态形式存在,呈现较疏松的纤维状结构。同时,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对淀粉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及毒性试验结果,提出了絮凝机理。由于该絮凝剂是一种极性大分子,与水中有机物颗粒之间存在范德华力,和质点之间以离子键、氢键形式结合,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形成絮凝体。

    2010年06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混凝-Fenton氧化法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研究

    于可;陈楠;陈永利;王双飞;

    采用混凝-Fenton氧化法对经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进行了深度处理,确定了最佳的试验条件。结果表明,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的最佳投加量为20 mL/L。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确定了Fenton反应最佳工艺条件:初始pH值为3,H_2O_2加入量为3.0mL/L,FeSO_4·7H_2O加入量为3.5 g/L,反应时间为120 min。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经混凝-Fenton氧化法深度处理后,COD_(Cr)由处理前的560 mg/L降至处理后的93 mg/L,去除率达83.4%,出水水质达到新修订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排放标准。

    2010年06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 ]
  • 一株甲拌磷降解菌的诱变选育与降解特性研究

    姜彬慧;姜莉;宋柯群;林颖;王琳琳;

    从甲拌磷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甲拌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JZ1-黏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sp.)。最初,该菌株在24 h内对200mg/L甲拌磷的降解率为42.2%。当驯化质量浓度为800 mg/L时,JZ1对200 mg/L甲拌磷的降解率达到56.3%。以JZ1为出发菌经化学诱变和紫外诱变后获得菌株JZ1-Ⅱ。JZ1-Ⅱ对甲拌磷的降解作用明显增加:当盐酸羟胺质量分数为2%时,降解率提高至67.8%;进一步经紫外照射45 s,降解率提高至83.2%。气相色谱法测定甲拌磷的降解动态,在JZ1-Ⅱ的作用下,甲拌磷在12~24 h内下降迅速,24 h后降解率基本稳定在83%。采用氯化亚锡法测定培养基中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分析甲拌磷的降解途径,甲拌磷的降解过程应为:甲拌磷(O,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首先降解为二乙基磷酸,继而转变为磷酸。

    2010年06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菊酯类杀虫剂降解菌JZL-3(Arthrobacter sp.)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

    李恋;郑金伟;杭宝剑;王保战;何健;李顺鹏;

    自农药厂废水中分离到一株广谱菊酯类杀虫剂降解菌JZL-3,经过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该菌能降解目前市场上使用的7种主要菊酯类杀虫剂,降解速率由高到低为: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联苯菊酯、功夫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氯氰菊酯的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pn值为7.0,初始接种量在一定范围内(1%~5%)与降解率呈正相关。菌株JZL-3对氯菊酯和氯氰菊酯顺反异构体的降解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于已有的关于菊酯类杀虫剂生物降解具有显著立体异构选择性的结论。

    2010年06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 ]
  • Fe(Ⅱ)-Ce(Ⅳ)共沉淀产物对水中As(Ⅴ)的去除研究

    豆小敏;张艳素;张昱;赵蓓;

    对Fe(Ⅲ)单独沉淀、Fe(Ⅱ)单独沉淀、Ce(Ⅳ)单独沉淀、Fe(Ⅲ)-Ce(Ⅳ)和Fe(Ⅱ)-Ce(Ⅳ)共沉淀5种制备体系产物去除As(Ⅴ)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Fe(Ⅱ)-Ce(Ⅳ)体系最优。进一步优化评价Fe(Ⅱ)-Ce(Ⅳ)制备体系中铈的加入量。基于经济-性能平衡的考虑,优选得到了Fe(Ⅱ)-Ce(Ⅳ)体系中Ce(Ⅳ)加入量为0.03mol/L的吸附剂Fe(Ⅱ)-Ce(Ⅳ)03(简称FC),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85mg/g。动力学测试表明,FC去除As(Ⅴ)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在pH=4~7范围内,吸附容量受pH值影响不明显。对FC材料造粒后的吸附剂颗粒进行再生寿命评价,批量试验结果显示其能够重复利用7次。颗粒柱试验结果表明,在空间流速(SV)分别为10h~(-1)、20 h~(-1)、30 h~(-1)时,出水砷穿透前(>10μg/L)分别对应4 000、2 400、2 160倍的倍柱体积处理量。对FC材料进行的表征测试显示,FC呈无定形结构,其质子位密度为9.97个/nm~2,质子化常数pK_1=3.09,pK_2=-10.02。

    2010年06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 ]
  • 臭氧紫外家庭装置联用对杯量饮用水的快速饮前消毒

    朱艳景;郝越力;

    确定了家庭臭氧发生器和紫外辐射微波炉联合使用的5种快速饮前消毒方式对杯量饮用水进行消毒的效果。消毒效果的评价采用异养菌平板计数(倾注法和涂布法,R2A培养基37℃培养72 h)。O_3/UV顺序各5 s通常可减少菌落数90%以上,最高可达99.9%;单独UV辐射5 s的效果虽然明显不如O_3/UV,但去除率也经常高于90%;O_3&UV同时5 s略好于UV/O_3顺序各5 s,二者的去除率通常在50%以上;5 s单独O_3则时常会增加菌落数。5种方法的消毒效果比较表明,臭氧与紫外辐射在常温下的O_3/UV和UV&O_3两种联合消毒方式中显现出了协同效应。

    2010年06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光催化降解炸药废水研究进展

    陆科呈;王亚军;冯长根;

    炸药废水是一类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其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光催化法是一种理想的治理环境污染的化学方法,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操作条件易控制,可以利用太阳能作为光源驱动反应,具有传统废水处理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根据光催化剂的类别,对国内外光催化降解炸药废水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各类的特点以及光催化法存在的不足。通过讨论,提出寻找高催化活性的新型光催化剂、扩大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与其他方法联用将足光催化法降解炸药废水的发展趋势。

    2010年06期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高架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及位置

    李玉平;

    为预测高架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上形成的最大浓度及其位置,根据高斯方程和由Turner的数据拟合的经验公式,导出了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其解法。结果表明,出现最大浓度的位置随有效源高的增高和大气稳定性的增大而远离污染源;最大地面浓度随有效源高的增高而降低。在有效源高较低时,大气稳定度对地面最大浓度的影响不明显,当有效源高大于55 m时,最大地面浓度随大气稳定性的增大而降低。

    2010年06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国际气候保护方案分析

    吴静;王铮;朱潜挺;

    国际减排的方案制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各国的争端所在。基于MRICES(LRICES)模型,对配额原则下的"丹麦草案"、人均排放权均等方案以及排放水平控制原则下的UNDP方案、以2005年为基年的排放控制方案展开了政策模拟,对各方案的公平性、有效性展开了定量分析,最后就《哥本哈根协议》下各国的减排方案做了相关模拟。研究发现:"丹麦草案"是极不公平的配额方案;以2005年为历史排放起点年的人均累积排放权均等方案对我国不利;UNDP方案使发展中国家支付了较多经济成本,存在不公平性;以2005年作为全球排放控制原则的基准年是可行的,但前提是发达国家均比2005年水平减排80%。当前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将使2100年全球升温2.8℃。因此,各国在2020年后必须实施更大的减排强度以达到2100年全球升温在2℃以内的目标。

    2010年06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 ]
  • 进出口煤炭环保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实例分析

    王帅杰;狄楠楠;王杰林;钟亚莉;乔桂英;

    为有效化解煤炭贸易技术堡垒,科学评估进出口煤炭的环保性,以华北某电厂燃煤为例,探讨了进出口煤炭环保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选取水、大气、土壤三大环境要素为评估对象,构建了系统层、指标层和指数层的3层指标体系,初步研究了各个系统层的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及其权重值的确定方法,并根据三大环境要素的总评价分值对煤炭环保等级进行了划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电厂燃煤总评价分值为2.5,环保等级为Ⅴ级,即煤炭对环境的有害影响非常大。

    2010年06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蒸馏预处理和温度对纳氏试剂比色法测量氨氮结果的影响

    李密;刘晓庆;李克锋;李然;

    在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氨氮时,水样的预处理和温度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试验对蒸馏预处理的馏出液量做敏感性分析,并分析温度对纳氏试剂显色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蒸馏预处理中,水样在馏出液体积量达到70~100 mL(不含初始的50 mL硼酸)时氨氮已被蒸馏完全,无需再按国标(GB 7479—87)要求使馏出液达到150mL;温度控制在25~27℃时,纳氏试剂显色完全,读取的吸光度最可靠。此成果不仅可以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而且确保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010年06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

    张宁;张翔;袁悦;刘晓君;董继元;李利平;

    2007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时,在兰州市区和环境背景监测点同步连续采集TSP和PM_(10)样品,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方法对其进行多环芳烃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析。结果表明,PM_(10)中的多环芳烃浓度比非燃放期平均质量浓度增加了78.7%。集中燃放烟花爆竹时,多环芳烃更容易沉积在相对较细的PM_(10)中。同时,无机水溶性离子中K~+比非燃放期质量浓度增加了92.8%,SO_3~(2-)的质量浓度增加了90.6%,NO_3~-的质量浓度增加了79.7%,Mg~(2+)的质量浓度增加了79.1%。说明在燃放烟花爆竹时,对当地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和无机水溶性阴阳离子都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在燃放期PM_(10)中多环芳烃质量浓度是TSP质量浓度的1.73倍,而在非燃放期结果恰好相反,多环芳烃质量浓度在TSP中高于PM_(10)。从质量浓度数值的变化上也明显观察到,与多环芳烃相比,燃放烟花爆竹对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影响更大。在除夕夜大量集中燃放烟花爆竹时,所产生大量烟雾会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影响。

    2010年06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 ]
  • 半干旱地区农田地表粉尘释放的野外观测试验研究

    高建华;张承中;赖志强;王颖钊;刘立忠;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半干旱地区农田地表粉尘释放特征,采用野外观测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地表特征与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相关性、不同季节和不同地表土壤类型与地表粉尘释放的相关性,得到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粉尘释放通量。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裸露的农田中沙壤土农田地表粉尘释放通量最大,地表粉尘释放通量为21~39μg·m~(-2)·s~(-1);其次是壤土农田,地表粉尘释放通量为12~19μg·m~(-2)·s~(-1);黏壤土农田地表粉尘释放通量最小,在5~8μg·m~(-2)·s~(-1)。

    2010年06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热湿气候地区木结构墙体霉菌污染评估及控制措施

    郭兴国;陈友明;

    根据霉菌生长的临界条件,在对墙体进行详细热湿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木结构中最大可能霉菌生长指数模型。提出了基于预防霉菌生长的墙体最小热阻的确定方法。以长沙地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一种新型木结构墙体中胶木层的霉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靠近室内侧的表面,由于湿度过高引起霉菌大量生长。该墙体要在热湿气候地区推广应用需合理的设计室内产湿率和除湿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2010年06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 ]

公共安全

  • 公众对地震的风险感知研究

    孙凯;黄蕾;段百灵;李凤英;毕军;

    为了探索影响公众对地震风险感知的关键因素,并分析该因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运用公众问卷调研法及多元统计法调查公众对地震的风险感知,并进行风险支付意愿的回归分析与时间维度下风险感知的差异性对比。研究表明,公众对地震的了解程度和感知到的威胁程度因时间发生显著变化,并影响公众对风险的感知态度。建议政府通过与公众的有效沟通以及加强立法,纠正公众的风险感知偏差,并将公众的风险感知纳入风险分析和政策决策中。

    2010年06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 ]
  • 证据权重法在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卢雪翠;王炜;权循刚;

    为了客观定量地分析天津市行政区域中的洪涝灾害风险,对天津市的洪涝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研究。区划中考虑天津市的地理环境和灾害特征,选择降水量、地形高程、人均GDP、人口密度和耕地密度作为一级区划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划分了15个二级指标,然后制作了GIS图层。风险区划过程首先根据已知洪涝灾害发生区在不同证据层中的分布,确定相应证据层的权重值,最后利用不同指标权重值的叠加来确定某一单元洪涝灾害风险的后验概率,并据此在GIS系统上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的可视化表达。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天津市区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最大,其次为武清区和蓟县。实践证明,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方法是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的简捷、直观的制作方法。

    2010年06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突发性泄漏事件大气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系统研究

    蒋自强;张欣;王体健;

    针对近些年频繁发生的突发性泄漏事件,为了能快速应急响应以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构建了突发性泄漏事件大气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以广泛应用的重气扩散模型SLAB以及最佳毒物伤害准则AEGLs为基础,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实时有效地给出毒物事故性泄漏所造成的致死、致残、致伤等伤害区域分布以及各区域的最大半宽、最大纵深和面积统计量。针对事故的泄漏方式、泄漏物质、持续泄漏时间和气象条件等因子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试验。分析表明,事故性泄漏的伤害区域分布几乎不受泄漏方式、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泄漏物质、持续泄漏时间、环境风速和环境稳定度等因素。

    2010年06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的扩散规律研究

    张倩;刘茂;

    为了研究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硫化氢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以某垃圾填埋场为例,利用AERMOD空气扩散模型输出垃圾填埋场周边地区各网格点的浓度预测结果,并利用Surfer软件绘制最高浓度等值线图。根据模拟结果、浓度等值线图得到最不利气象条件下整个区域的硫化氢浓度分布。通过浓度分布图分析得出,垃圾填埋场恶臭对周边的污染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地理位置、恶臭间歇性高释放率的释放特点、恶臭释放源强等因素的影响。

    2010年06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 ]

安全工程

  • 徽派古建筑典型结构对烟气组织形式的影响

    王彦;张启兴;涂然;李垒;张永明;

    从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徽派古建筑群中提取模型进行火灾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其典型构筑形式对火灾烟气蔓延、烟气速度、温度和分布形式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大涡模拟方法被用于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比数值模拟试验在具有"马头墙"结构和无"马头墙"结构两种情况下展开。结果表明,徽派古建筑特有的"马头墙"结构能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到隔壁房屋,但其与"天井"围成的竖井结构虽具备提高人员疏散的成功率的优势,然而从热释放速率、温度截面图和速度截面云图中发现,对流加强致使轰燃发生的时间提前,且强度较无马头墙时高。

    2010年06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 ]
  • 不同厚度杉木板垂直火蔓延速率的试验研究

    周勇;张和平;万玉田;梅鹏;李立明;黄冬梅;

    在符合ISO 9705标准的试验台上,选取4种不同厚度的杉木板开展全尺寸试验,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热解前锋蔓延速率,即壁面垂直向上火蔓延速率。结果表明,垂直向上火蔓延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点燃阶段、过渡阶段和发展阶段。点燃阶段发生在点火后约40~120s,过渡阶段发生在点火后约200~300 s,发展阶段的开始时间与木板厚度明显成线性关系,木板厚度越大,发展阶段开始得越晚。点燃阶段火蔓延速率加速增长,且与材料厚度不呈线性关系;过渡阶段火蔓延速率负增长;发展阶段火蔓延速率加速增长,且与材料厚度线性相关。

    2010年06期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隧道集中排烟模式下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吴小华;李耀庄;易亮;徐志胜;

    运用火灾动态模拟软件FDS对采用独立排烟道集中排烟的隧道火灾进行了模拟。通过研究12种不同排烟阀开启方案下隧道内的烟气温度和蔓延规律,得出了排烟阀设置参数对集中排烟模式控烟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排烟阀设置的优化方案的参考参数。结果表明,排烟阀的开启个数、间距、单个面积等参数是共同作用影响隧道内的温度和烟气蔓延的。当排烟阀开启8个,间距25m,单个排烟阀面积为8 m~2或排烟阀开启6个,间距25 m,单个排烟阀面积为8 m~2时,隧道排烟系统的控烟效果较好。

    2010年06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2 ]
  • 试样宽度对EPDM卷材竖直火蔓延的影响

    许春明;张瑞芳;谢启源;李立明;黄冬梅;张和平;

    以2.0 mm厚三元乙丙橡胶(EPDM)防水卷材为研究对象,在ISO 9705全尺寸热释放速率试验台上进行竖直壁面火蔓延试验,研究了不同试样宽度条件下热释放速率、热通量及其与火焰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热释放速率峰值随着宽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当试样宽度小于25 cm时,试样火焰高度和竖直火蔓延平均速度随宽度的增加而增大;宽度大于25 cm时,横向火蔓延明显,火焰高度和竖直火蔓延平均速度随其增加而减小。25 cm可以看作该厚度下的试样临界宽度。由热释放速率与火焰高度关系式X_f/W=αQ′~n得到的7种工况的n值近似为1.08,得出热通量q′与X/X_f的关系曲线。

    2010年06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 ]
  • 狭长空间内通风对航空煤油池火燃烧速率的影响

    倪佳迪;李权威;李森;秦俊;

    在风速0~2.3m/s、5.6 m×0.8 m×0.8 m的低湍流狭长风洞内对边长3~9 cm的正方形航空煤油池火进行燃烧试验,结合FDS数值模拟,研究了狭长空间内通风和油盘尺寸对正方形航空煤油池火燃烧速率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航空煤油的燃烧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升高,且油盘下风侧壁面对燃料的导热加强是促进燃烧的主要因素。随着油盘尺寸的增大,油池获得的热反馈增强,航空煤油燃烧加剧。

    2010年06期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法的炸药库爆炸事故分析

    唐立建;黄德镛;

    炸药库一旦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影响将非常恶劣,因此,以其特殊性和危险性成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在已有的对炸药库的爆炸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法(FTA)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网络转化的方法,结合优先或门、顺序相关门等动态逻辑门进行爆炸事故树的动态贝叶斯网络转化,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了定量的事故分析并得出结论。

    2010年06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1 ]
  • 甲烷射流扩散火焰结构试验研究

    陆嘉;廖光煊;陶常法;

    利用不同口径、不同流量的甲烷射流扩散火试验研究了射流扩散火焰结构特征,得到了射流火从层流燃烧到湍流燃烧再到吹熄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口径射流火在层流扩散燃烧与湍流扩散燃烧时火焰高度的变化各有不同。火焰最大高度出现在湍流扩散燃烧阶段。某些工况下燃烧出现脉动火焰现象,此时的火焰高度较小。

    2010年06期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 ]
  • 矿井3D风网图及基于MATLAB仿真编程实现

    李宗翔;王德民;温永宇;

    针对复杂矿井通风网络解算问题,基于MATLAB语言及其图形处理平台,提出用真实3D矿井巷道连结关系(3D风网图)代替复杂网络图进行解算。该方案只需将实际矿井巷道真实描画出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从真实巷道中提取通风网络的拓扑关系,并自动添加大气、通风机风硐、掘进巷道风筒等辅助分支,将同属性巷道分支合并,缩减通风网络图的规模,得到计算所需的内部通风网络图。3D风网图是将矿井通风网络看作一个力学模型,直接按基本回路计算自然风压。从本质上说,3D风网图表达的是"具象"的通风网络图,它超越了传统平面网络图的技术层面。应用该通风仿真程序,能有效解决矿井通风信息管理、三维矿井通风立体图的自动生成、矿井通风网络自动解算、风网参数的自动标注等问题,在铁法矿区大兴煤矿的应用结果验证了其可靠性。

    2010年06期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2 ]
  • 穿层钻孔水力压裂强化抽采瓦斯消突技术应用研究

    余陶;卢平;朱贵旺;肖峻峰;李军舰;

    高瓦斯突出煤层预抽瓦斯消突是突出矿井煤巷掘进前的主要技术措施。由于我国煤矿煤层透气性低,原始煤层预抽瓦斯效果差,抽放时间长。为提高低透气性高瓦斯突出煤层的抽采瓦斯消突效果,在潘三煤矿1271(3)运顺进行了底板穿层钻孔水力压裂强化抽采瓦斯消突试验。介绍了穿层钻孔水力压裂抽采钻孔的布孔设计、压裂工艺及压裂增透抽采瓦斯消突效果。结果表明,水力压裂技术有效扩大了钻孔抽采瓦斯半径,提高了抽采瓦斯消突效果,解决了高突煤层煤巷掘进的突出威胁,提高了煤巷掘进速度。

    2010年06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AT89C51的烟道火灾探测系统设计研究

    曲方;尚三楼;包其富;张龙;安文超;

    针对频繁发生的饮食业烟道火灾事故,在烟道火灾发火机理及烟道沉积物燃烧特性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烟道环境的火灾探测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单片机AT89C51为核心控制芯片,选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为信息采集单元,以集冷端补偿电路、信号放大电路和模数转换电路为一体的具有测温精度高、可靠性高及稳定性好等优点的MAX6675芯片为信号处理模块,以及报警和液晶显示模块。烟道火灾发生时,温度传感器采集信号后经信号处理芯片送控制系统,通过液晶显示并与系统设定报警阈值对比,判断是否发出报警信号。

    2010年06期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松散煤体温度场试验研究

    陈清华;张国枢;戴广龙;何刚;关维娟;

    为了掌握存在高温热源时的松散煤体温度场分布规律,针对难以直接在井下采空区进行试验研究的情况,在地面建立试验煤堆进行松散煤体温度场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了存在高温热源时的松散煤体温度场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松散煤体温度场分布与热源强度、时间、距离、水分与漏风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受热源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松散煤体中随距热源的距离增大温度呈负指数曲线分布,且衰减较快;松散煤体中距煤壁表面较近的位置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温度波动较大,内部达到一定深度(>0.3 m)的测点即可消除由此带来的影响;位于热源上方的测点较在热源同一水平面上的测点温升更快;煤体中含有水分时,水分热湿迁移过程的存在会对松散煤体中部分位置的温升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

    2010年06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模糊加权Markov方法的飞机重着陆风险控制研究

    王旭辉;舒平;曹力;

    飞机重着陆严重影响着飞行安全,控制重着陆事件风险是该领域研究难点。提出了模糊加权Markov模型方法,进行飞机重着陆状态预测研究。首先,通过起落架接地受力分析,确定飞机接地载荷作为描述重着陆状态的特征参数,并引入模糊有序聚类算法,获得重着陆状态划分规则;然后,针对起落架接地载荷进行状态分级,计算载荷序列的自相关系数,获取多时滞Markov链的权值;最终,建立加权Markov模型,预测起落架接地载荷时序分布,根据载荷序列概率分布来评价重着陆等级,实现重着陆风险的控制。工程实例表明,该算法准确率高,具有较好的空间性能和时间性能。

    2010年06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 ]
  • 含硫天然气管道泄漏硫化氢中毒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朱渊;陈国明;刘德绪;

    针对含硫天然气管道泄漏人员硫化氢中毒事故,从管道运行、紧急截止阀、泄漏条件和环境四方面分析事故后果影响因素,并确定各个因素的作用。在综合分析管道动态泄漏过程、重气扩散和硫化氢中毒效应的基础上,明确含硫天然气管道泄漏可能产生的室内外最大人员死亡距离。分析表明,管道运行和紧急截止阀影响因素,包括管道压力、管道内径、相邻紧急截止阀间管段长度和低压关断压力,对室内外最大人员死亡距离有直接影响,需建立管道泄漏预防和处置方案,并根据管道周边人员分布情况,采取不同策略予以控制。泄漏条件和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泄漏孔径、风速和大气稳定度,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共同决定了室内外最大人员死亡距离。推荐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在保守分析的基础上指导事故评价和控制工作的开展。

    2010年06期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危险品运输泄漏引发的河流污染事故模拟研究

    于辉;刘茂;

    针对农药运输过程中发生翻车泄漏事故造成的河流污染,结合SMS软件中的二维有限元水动力模块RMA2及美国环境保护署推出的WASP软件进行模拟研究。利用RMA2模拟水在河流系统中的物理运动,通过一定的转换规则将RMA2输出的结果转变为WASP所需要的形式,运行WASP得到污染物浓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泄漏事故后不久,污染物还没有完全扩散到泄漏点对岸;在一段时间后,在横向扩散的作用下,污染物开始整个横断面上蔓延,断面横向浓度梯度不断减小,但还没有达到完全混合;断面浓度最大值开始从泄漏一侧向河流中心迁移。最后,针对研究案例提出与模拟结果相应的预警分析和应急措施。

    2010年06期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泥石流拦砂坝抗滑稳定性与剖面参数的关系

    王显林;马东涛;黄海;李峰;

    为了揭示泥石流重力式拦砂坝各剖面参数的变化对坝体稳定的影响规律,利用坝体抗滑稳定计算基本公式,在对不同性质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的两种荷载条件下(空库和满库)拦砂坝稳定性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泥石流重力式拦砂坝的剖面参数与抗滑稳定系数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当冲击力足够大时,抗滑稳定系数与拦砂坝高度和迎水面坝面坡度均呈正比,且抗滑稳定系数对迎水面坝面坡度更加敏感;其他受力状态时,抗滑稳定系数与迎水面的坝面坡度成正比,与拦砂坝高度成反比。基于推出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坝体剖面参数拟定的新方法,对坝体剖面进行优化。

    2010年06期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 障碍物对房间人群疏散过程影响的宏观模拟研究

    包其富;陈娟;

    公共建筑内随机分布的障碍物可能对突发事件下密集人群疏散过程中人员速度、路径选择行为产生影响。考虑较为密集人群疏散过程与宏观流体流动过程的相似性,用连续性方程描述人群密度变化过程,结合障碍物对人员运动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障碍物影响的人员疏散宏观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重现了疏散出口附近的高密度人群拱形和椭圆形分布,定量分析了障碍物以不同概率分布于建筑内不同位置时对疏散过程中人员密度演化以及完成疏散所需时间的影响。

    2010年06期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 ]

安全评价

  • 基于GIS的油品储罐区风险评价及应急资源优化调运系统

    钱新明;刘牧;郭臣;李健;刘振翼;

    为对油品储罐区事故进行迅速的风险评价和应急救援,在详细分析油品储罐区危险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风险评价模型、应急资源优化调运模型和实时在线应急培训模型,将其作为功能模块与GIS技术加以整合,构建了基于GIS的油品储罐区风险评价及应急资源优化调运系统。当油品储罐区发生突发事件后,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和事故级别,该系统可对其区域风险进行评估,划分不同伤害等级范围,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带有"单程最大运输能力"约束的两目标连续消耗应急资源优化调运模型计算,给出合理有效的应急资源优化调运方案。无事故发生时,也可进行相应的事故模拟演练及实时在线应急培训。在西部管道油品储罐区的实例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为油品储罐区制定应急救援活动方案,提高危害防护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06期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 ]
  • 火灾后混凝土桥梁高温场优权评判方法与安全评价

    张岗;贺拴海;王翠娟;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火灾后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服役性能,建立了高温场结构响应模式,研究了模糊理论和相对隶属度。以现有火灾场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为原型,引入指数建立指数隶属度,调整样本宽度以达到优化权距的目的,提出了优权评判方法,对工程算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其评判精度,并对其进行了安全评价。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缩小温度的判定差距,减小多种方法对火灾场温度推测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及方差分布。在火灾后桥梁服役功能安全评价方面,优权评判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所得到的计算值更接近目标值,优权评判方法适合于火灾高温场的测区温度判定、灾后结构变形的评价及服役功能的安全评价。

    2010年06期 213-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 ]
  • 城市火灾风险表征量及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多元相关性分析——以日本2005年统计数据为例

    李炳华;朱霁平;小出治;彭晨;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日本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从13个常用火灾统计指标中提取出火灾后果总量、火灾发生概率、平均死亡人数及平均经济损失4个公因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若干社会经济因素与4个公因子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根据模型的判定系数和各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分析了若干社会经济因素与4个火灾风险公因子的相关性并对重要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4个公因子意义明确且相互独立,可全面表征城市火灾风险程度。基于分析数据,火灾后果总量公因子与人口总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火灾发生率公因子主要受人员结构、人口流动性及居住条件3个方面影响,与人口总量、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平均死亡人数公因子随消防训练提高而显著降低;平均经济损失公因子与选用的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因素之间都没有线性相关性。

    2010年06期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安全管理体系优选

    张舒;史秀志;黄刚海;

    为能在安全管理体系的选择工作中做出最优决策,首次建立用于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影响企业选择安全管理体系的暂时的、长期的、定量的、定性的等13个指标。简述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集,将待选体系方案的指标因素转换为隶属矩阵,引入二元对比定权法确定定性指标的相对隶属度,从而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使用MATLAB 7.1工具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各体系方案基于影响因素的综合优越度。将评判模型应用于工程实例,阐述主要过程和分析结果,得出实例中待选体系方案的优越度分别为90.66%、53.42%和84.29%,从而确定最适合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

    2010年06期 223-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SMART原则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评价

    陈坤;徐龙君;易俊;

    为改善煤炭企业安全状况,根据近年中国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构建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因素和咨询专家,基于SMART从组织承诺、管理参与、员工授权、奖惩系统、报告系统、教育培训6个方面建立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以T煤矿、S煤矿、X煤矿为例进行了安全文化分析,结果表明,安全文化等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X煤矿、T煤矿和S煤矿,S煤矿、T煤矿评价结果为"一般好"(达到可以生产的水平),而X煤矿评价结果为"不好"(停止生产)。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对煤矿企业进行总体安全文化评价,其中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指标体系教育培训和奖惩系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

    2010年06期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 ]
  • 可变模糊集理论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阎善郁;于君磊;潘科;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以及目前大多数评价方法缺点,采用能够对模糊中介过渡过程进行形象描述的可变模糊集理论,以相对隶属度和相对差异函数为基础,并通过级别特征值来量化评价结果,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在介绍该方法的基础上,对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的道路交通进行安全综合评价。

    2010年06期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0年9—10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秦建玉;李生才;

    文章统计了2010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250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250起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59.2%,其次是其他事故(19.6%)、矿业事故(6.0%)、毒物泄漏与中毒(5.6%)、爆炸事故(5.2%)、火灾(4.4%)。250起事故共死亡1 064人,受伤757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2.1%、其他事故17.0%、矿业事故9.6%、泄漏中毒4.4%、爆炸事故3.9%、火灾2.9%;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1.7%、其他事故11.1%、矿业事故7.5%、爆炸事故5.5%、火灾3.3%、泄漏中毒0.8%。

    2010年06期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 ]
  • 2010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0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89起,包括沙尘天气4起,污染事件16起,地震43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1起,旱灾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3起。

    2010年06期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