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琼;王冰;杨宝灵;王塔娜;杨阳;姜长阳;张树彪;
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采用藻类急性毒标准方法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X-100)3种较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对藻类的生态毒性。通过斜生栅藻的密度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EC_(50)附近,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其毒性越强,不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斜生栅藻毒性从大到小为阳离子(CTAB)、阴离子(LAS)、非离子(TX-100)。表面活性剂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被吸附在藻细胞的磷脂双分子膜结构表面,从而引起膜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2011年01期 v.11;No.6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胡蓉;段辉国;唐正义;
为了解不同浓度Cd~(2+)、Pb~(2+)及其联合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以鲫鱼为材料,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质量浓度为0.5 mg/L、2.0 mg/L、6.0 mg/L的Cd~(2+)溶液和10 mg/L、20 mg/L、40mg/L的pb~(2+)溶液及其混合液作用下,24 h、48 h、96 h后鲫鱼肝胰脏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5 mg/L的Cd~(2+)对鲫鱼肝胰脏的SOD活性有促进作用,其余各浓度组的Cd~(2+)和Pb~(2+)对SOD有抑制作用;Cd~(2+)和Pb~(2+)的联合作用比单独作用对SOD的影响大。
2011年01期 v.11;No.6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永涛;王文科;王丽;肖建英;
以中砂和0号柴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以及构建的描述柴油在包气带运移的多相流动力学模型,定性定量研究了柴油泄漏后在非饱和带内的运移分布特征。结合物理模拟试验及数学模拟,描述柴油泄漏进入巾砂介质中的过程,得到毛细带以上的残余油区及毛细带至地下水面的聚集油区的油相在非饱和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利用室内二维渗流装置,可较好揭示柴油渗漏后在地下环境中运移过程。
2011年01期 v.11;No.6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永春;彭祎;庞晶晶;陈志永;谭悠久;
为制定40%噻嗪酮悬浮剂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噻嗪酮在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噻嗪酮在水稻茎杆、土壤和水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5~3.7 d、4.7~5.5 d和5.2~6.6 d。施药量为282.0 g(ai)/hm~2,距末次施药14 d后,噻嗪酮在水稻糙米中未检出,上壤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3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稻米中噻嗪酮最大残留限量O.3 mg/kg,说明噻嗪酮属于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2011年01期 v.11;No.6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樊国栋;柴玲玲;葛君;
综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的研究进展。蔗糖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4种:酰氯酯化法、直接脱水法、酯交换法及微生物法。酰氯酯化法是蔗糖和脂肪酸酰氯反应生成蔗糖酯。直接脱水法是蔗糖与脂肪酸反应生成蔗糖酯。酯交换法包括溶剂法和无溶剂法。溶剂法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丙二醇或水为溶剂,但DMF和DMSO这两种溶剂均有毒,限制了其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采用丙二醇或水作溶剂,需加入乳化剂,产品纯化困难;无溶剂法则是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乳化剂使熔融相成均一相,但反应温度比较高,产率低。微生物法是一种新的生物合成方法,采用酶代替传统的催化剂合成蔗糖酯,该法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产品易纯化。最后对其他辅助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2011年01期 v.11;No.61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剑;刘守新;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ACF复合材料。采用SEM、低温液氮吸附对TiO_2/ACF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模型物考察TiO_2/ACF对液相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性能。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检测紫外光照射下TiO_2/ACF和TiO_2去除甲基橙过程中中间产物的种类与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涂覆次数增加,复合材料比表面积下降,TiO_2涂层变厚、开裂,部分TiO_2脱落;煅烧温度决定TiO_2晶型结构和晶粒尺寸。涂覆2次、煅烧温度450 ℃所得TiO_2/ACF具有最高催化活性,100 min内对甲基橙的去除率高达100%,且循环使用5次后对甲基橙的去除率仍可达83.4%。ACF的负载减少了甲基橙去除过程中中间产物的种类和含量。在以TiO_2为光催化剂时检测到3种中间产物,甲基橙主要经过中间产物的路径被降解;而在TiO_2/ACF上以直接光催化降解为主,中间产物种类、数量均低于TiO_2。
2011年01期 v.11;No.6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景峰;苏凯;陈冉妮;张倩;
为了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Acid Red 14,ARl4)废水中的形成以及降解ARl4的能力,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lReactor,SBR)内以蔗糖和ARl4为底物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第1阶段(1~75 d),采用单一好氧的运行方式,好氧颗粒污泥出现在第29 d,粒径为(O 16±0.04)mm。随着反应器内的COD逐步增加,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逐步增大;在此阶段ARl4脱色率在5%左右,为吸附所致。在第l阶段(75~120 d),采用厌氧+好氧的方式运行,驯化好氧颗粒污泥降解ARl4的能力。反应器中AR14的脱色率逐步上升,在第102 d时,脱色率达到89%,并稳定在此水平。在第120 d,污泥质量浓度达到10 548 mg/L,平均粒径也达到了(2.18±0.25)mm。此时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污泥容积指数稳定在38 ml/g。研究表明,可在AR14废水中成功培养获得好氧颗粒污泥且能稳定维持。蔗糖在第Ⅱ阶段的厌氧反应过程中充当了AR14的共代谢底物,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此过程巾维持在-250~-300 mV,是偶氮染料生物厌氧降解过程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
2011年01期 v.11;No.6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勤;缪恒锋;王志良;严群;任洪艳;阮文权;
摘要:对臭氧氧化去除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RR及LR的降解效能、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了藻毒素初始质量浓度、pH值、羟基自由基(·OH)抑制剂(HCO~-_3)、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降解速率常数与藻毒素初始质量浓度无关;pH值的升高、HCO~-_3和DOC的存在都会降低藻毒素的降解效率。在液相臭氧质量浓度为8.20mg·L~(-1),pH=7.0,温度为(25±1)℃,反应时间3Omin的条件下,MC-RR降解速率常数κ=7.80×10~(-2)min~(-1),去除率达90.0%;MC-LR降解速率常数κ=1.06×10~(-1)min~(-1),去除率达96.3%。
2011年01期 v.11;No.6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艳娟;
采用陶粒、活性炭混合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酱油废水,在不同的水力负荷条件下,以上向流的运行方式,研究了滤池对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用生物量(MLVSS)进一步证实了对污染物去除起主要作用的填料层高度范围。结果表明:陶粒与活性炭填装比例3:1,水力负荷0.75 m/h下,进水COD和色度为126 mg/L和155倍;出水COD和色度为43.8 mg/L和50倍,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5.2%和68.6%,出水COD和色度优于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填料层0~65 cm高度范围内,微生物量也达到最大。
2011年01期 v.11;No.61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梦耀;汶海花;焦金亮;
在Fenton试剂-光催化氧化降解五氯酚钠过程中,由于Fe(Ⅲ)/Fe(Ⅱ)水解,导致光效率降低,五氯苯酚分析困难,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引入了新的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Fe(Ⅱ)、Fe(Ⅲ)分别固载到LS-5000螯合树脂上,与H_2O_2一起构成异相Fenton试剂,进行五氯酚钠的Fenton试剂-光协同催化氧化降解研究。单因素试验表明,光照时间、H_2O_2质量浓度、载Fe(Ⅱ)/Fe(Ⅲ)螯合树脂用量、PCP-Na初始浓度对五氯酚钠降解率均有影响。正交试验获得降解五氯酚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0.2 g载铁(Ⅱ)螯合树脂、24 μg/mLH_2O_2、16 μg/mL五氯酚钠以及150 min紫外光光照。影响降解的因素按强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光照时间、载铁(Ⅱ)螯合树脂质量、五氯酚钠初始质量浓度和H_52O_2质量浓度。Na~+、K~+、Mg~(2+)、Cl~-和SO~(2-)_4等50倍于五氯酚钠质量浓度时,五氯酚钠降解率变化值小于等于±5%。
2011年01期 v.11;No.6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崇臣;杨宏;田智勇;宋永会;崔荣涛;邱光磊;
根据腈纶废水生物降解性差、毒性大、氮含量高且水质水量波动大的特点,选择处理效率高且具有脱氮功能的填料式"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处理模拟腈纶废水,研究MBR反应器接种活性污泥的驯化过程及反应器对模拟腈纶废水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MBR技术处理模拟腈纶废水时启动时问短,出水水质稳定,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耐冲击性强;采用"缺氧-好氧"工艺不但可去除98%以上的氨氮,还可去除80%的总氮。
2011年01期 v.11;No.6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单程楠;唐见;王小治;封克;
为提高沸石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采用酸热活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沸石,研究了改性沸石吸附对硝基苯酚的能力,探讨了改性条件对沸石吸附能力的影响和改性沸石吸附对硝基苯酚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改性溶液中CTMAB的量低于沸石阳离子交换量时,沸石负载表面活性剂的量越大,所得到的有机沸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越强;改性溶液pH值增大,所获得的有机沸石吸附对硝基苯酚的能力也增强。CTMAB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1%,改性时间为2 h所制备的有机沸石对对硝基苯酚有较高的去除率。在利用已制备的有机沸石处理污水中对硝基苯酚的实际应用中,有机沸石投加量为25 g/L,对硝基苯酚溶液在pH值为6,振荡50 min的条件下,有机沸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8.3%。
2011年01期 v.11;No.6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林玉满;朱妍;陈祖亮;
采用纳米Ni/Fe双金属对直接耐酸大红4BS(DFS-4BS)染料进行去除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参数对DFS-4BS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5.0,30℃,DFS-4BS质量浓度100 mg/L,纳米Ni/Fe质量浓度8g/L和反应4 h的优化条件下,DFS-4BS的去除率达89.5%。动力学研究表明,纳米Ni/Fe对DFS-4BS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观速率常数K_(obs)为6.3×10~(-3)mid~(-1),半衰期为110.02 min。纳米Ni/Fe对实际废水中的DFS-4BS去除率为71.2%。
2011年01期 v.11;No.61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霞;黄洪辉;贾晓平;古小莉;
在深圳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取得表层沉积物,通过2个月的间歇曝气选择性富集,分离出6株细菌,通过测定其对野生杂鱼鱼糜饵料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进一一步筛选出4株对鱼糜饵料有机物有快速、高效降解能力的细菌。7 d培养生化需氧量(BOD_7)范围在1 040~1 140 mg/L,5 d培养化学需氧量去除率(COD_(Mn))范围在13.58%~46.9%,有机物的可生化降解性(BOD_5/COD_0)在81.56%~89.43%。4株细菌两两组合的5 d培养CODM_(Mn)平均去除率为64.91%±6.51%,是单株菌平均去除率(30.60%±13.63%)的2倍多;而BOD_5/COD_0范围在86.10%~89.13%,与单株菌间没有明显差别。通过部分长度16S rD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和EMBL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有2株细菌分别隶属于表皮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另2株分别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相近。
2011年01期 v.11;No.61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迎;宁智;付娟;
以管流中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的沉降微粒再悬浮的静态模型,从微粒再悬浮的角度对沉降微粒团所受到的黏附力矩、重力力矩、碰撞力矩以及曳力力矩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团所受力矩随微粒团直径的变化规律、各种力矩的取值范围以及在柴油机排气沉降微粒再悬浮中各种力矩的作用。沉降微粒的平衡主要受黏附力矩、碰撞力矩以及曳力力矩的影响。当微粒团直径为0.1~O.8μm时,黏附力矩作用显著并维持沉降微粒的稳定。随着微粒团直径的增加,曳力力矩和碰撞力矩快速增大,而黏附力矩的增大速率则相对比较缓慢,打破沉降微粒平衡的作用显著。
2011年01期 v.11;No.6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苏亚欣;Benson B.GATHITU;陈惟寅;
针对氮氧化物污染气体的脱除和废轮胎的能源资源化利用,对废轮胎胶粉的再燃脱硝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模拟烟气在一个两段式管式炉实验台上对基于废轮胎胶粉和不同灰份组成的混合燃料进行了再燃和燃烬脱硝试验。再燃和燃烬温度分别为1 150 ℃和1 250 ℃。结果表明,废轮胎具有优良的再燃脱硝效果,在典型的再燃条件下其脱硝效率和天然气相当,再燃段SR_2最佳值在0.9~0.95。当进口NO体积分数从0.05%增加到0.08%时,再燃脱硝的效率增加,但随NO体积分数的增加效率曲线逐渐变得平缓。但当停留时间增加到一定时间后,则脱硝效率均呈现出趋于渐近值的特点。在停留时间大约为0.3 s时可达到最好的脱硝效果。随着SR_2的增大,再燃中间产物HCN的生成量逐渐下降,而NH_3的生成量在SR_2大于0.9后变化不大。当把废轮胎胶粉与布袋除尘器所收集的电厂褐煤灰混合使用时,再燃和燃烬两段脱硝试验的效率高达86%,和同样条件下天然气的混合两段脱硝试验非常接近。通过检测该条件下再燃中间产物HCN/NH_3的生成量发现,褐煤灰能有效地控制再燃中间产物HCN/NH_3的生成,避免了HCN/NH_3在燃烬段的二次氧化。研究表明,废轮胎胶粉是一种非常好的再燃脱硝替代燃料。
2011年01期 v.11;No.6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徐飞;侯书林;赵立欣;田宜水;孟海波;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器具有热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低,控制性好等优点,可以用于家庭取暖、热水、工业下燥等领域。目前国外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器已发展成熟,但我国在这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分析典型生物质颗粒燃烧器的构造,以及点火方式和控制系统,指出国内目前存在燃烧器自动化程度低,核心技术缺乏,原料适应性差,相关技术标准缺乏等问题,最后提出加快点火和自控系统研发,制定行业标准等建议。
2011年01期 v.11;No.61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黄帆;陈玲;杨超;孟祥周;
综述了发达国家电子废弃物的规范化回收体系和集约化处理处置体系,剖析了发展中国家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环境污染后果,并就目前国内对电子垃圾的无序回收管理和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原始粗放型处理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011年01期 v.11;No.6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磊;董发勤;钟国清;代群威;
对采自陕西愉林地区的某煤焦油渣元素组成、XRF、XRI)、TC/DSC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碳,约55.52%~80.18%,且主要处于小颗粒不规则非晶相状态,活化性能好,其中重金属以及微量元素Cr、Ni含量较少,制备吸附材料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氮气保护条件下,600℃左右的失重率为69.15%~88 99%隔绝氧气条件下,6001℃物理高温活化改渣2 h,同时于25℃、247r/min试验条件下根据GB/T 12496.8—1999测得物理活化后渣碘值、亚甲基蓝值标定的吸附性能指标分别为400~500 mg./g、66~150 mg/g。同等试验条件下分析纯活性炭碘值为855.30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00.17 mg/g。说明煤焦油渣改性后作吸附材料是可行性的,且成本低,可利用价值高。
2011年01期 v.11;No.61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洪;李海波;孙铁珩;胡筱敏;
为提高生物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效率,从PAHs生物修复的原理和强化措施出发,综述了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物理化学强化技术和生物强化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与适用条件,提出了植物强化微生物修复足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进行强化修复的过程中,要注重现场应用和安全性评价。
2011年01期 v.11;No.61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铭珠;刘小芳;侯棻;张文燕;李广科;
为准确评价矿化垃圾粒径分布的非均匀和非恒定性对其资源化利用产生的影响,为矿化垃圾的有效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批量平衡法比较了不同粒径矿化垃圾对Cu~(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由于矿化垃圾粒径的不同,吸附初期各粒径矿化垃圾对Cu~(2+)的吸附速率明显不同,其拟合较优模型的相关系数总体上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其中,0~900μm(混合粒径)、300~900μm、150~300μm、90~105 μm矿化垃圾对Cu~(2+)的等温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105~150 μm和0~90 μm矿化垃圾的等温吸附行为则更适用于Langmuir模型。不同温度(15 ℃、24℃、30℃)下,各粒径矿化垃圾(除150~300μm)吸附的热力学参数均为吸附自由能变化量△G<0、吸附反应的焓变△H>0、熵变△S>O,这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的进行,而具体的参数值表明大粒径的自发性大于小粒径,所需的热能和熵增值小于小粒径。
2011年01期 v.11;No.61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罗先伟;余阳先;高峰;
针对广西大厂铜坑矿细脉带火区地表塌陷坑废气排放带来的大气污染及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采用地表硐室爆破抛掷覆盖塌陷坑与地表废气碱吸收方法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实施11次地表硐室爆破工程,覆盖总岩土方量为31.85×10~4m~3,同时采用喷浆胶结进一步密实措施形成细脉带事故隐患区的大面积覆盖,有效窒息火区的燃烧。不具备爆破覆盖的塌陷坑则采用氢氧化钙湿式洗涤法进行治理。通过对井口喷洒雾状石灰水,使其与冒出地面的SO_2发生吸收和氧化反应,再渗入塌陷坑内吸收废气,抑制矿石的燃烧。
2011年01期 v.11;No.61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向红梅;金腊华;
为了对区域水安全状况进行有效评价,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选取27项指标,构建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在满足主客观条件下的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模型,对2004—2008年广东省水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水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处于警戒状态,存在较大的不安全隐患。虽然响应指标在水安全方面起重要的作用,使系统存在的状态都处于上升的趋势,但系统驱动力、压力强度仍然较大,说明广东省水安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对环境的治理和投入。
2011年01期 v.11;No.61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伏苓;姜凌;刘秀花;
鉴于水质评价足一个多因素、多指标的复杂体系,且评价指标、权重和污染程度等具有模糊性,采用模糊物元法对农村饮用水安全进行综合评估。模糊物元法通过建立模糊物元矩阵和权重矩阵,计算相应的欧式贴近度,并对各饮用水样安全度进行分级。该法采用熵值法赋权,有效避免了权重分配的主观化,并选取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准则,细化了饮用水安全等级。对陕西省某农村灌区进行实例应用,评价结果显示,浅层地F水局部已受污染,饮用水安全的水井仅占调查样本的30%。水质受工业污水排放及农业灌溉影响较大,不达标饮用水主要表现为Cl~-、SO~(2-)_4、Cr~(6+)、F~-等含量超标,硬度和矿化度普遍偏高。结合灌区调研资料可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011年01期 v.11;No.6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肖玖金;谭周亮;李旭东;王红磊;
利用物元分析法构建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综合物元模型,对沱江出水口2000—2008年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沱江出水口地表水水质除2002—2004年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外,其余年均能达到表水Ⅲ类标准。2008年水质变化分析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均能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但在平水期个别月份水质仍有超标现象发生。对物元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比较显示,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吻合,与监测资料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2011年01期 v.11;No.61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付红玲;程水源;李莉;郭秀锐;
结合大气环境质量数值模拟技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唐山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的定量研究。在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首次引入污染贡献敏感及物流因子,确定了风向、环境质量等因子的新型计算方法,并采用空气环境质量模型的网格化污染物浓度。针对定量结果,提出了专家咨询法与基于敏感分析技术的方案对比评估法来对其进行修正评估以得到合理可行的推荐方案。结果表明:二类区适宜分布在丰润区东部、路北区北部、丰南区北部、古冶区唐家庄工业区及开平区东南部。在排放等量污染物的情况下,推荐方案下的区域环境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仅占现行区划的40.94%。
2011年01期 v.11;No.6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方平;陈坤;张祥春;伍溢春;朱先亮;
根据邵新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按照概率积分法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预测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结果表明,邵新煤矿西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6.498 mm/m,曲率k=0.006×10~(-3)~1.081×10~~(-3)m~(-1),水平变形ε=0.729~15.183mm/m;东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2.473 mm/m,曲率k=0.006×10~(-3)~1,011×10~(-3)m~(-1),水平变形ε=0.729~12.878 mm/m;冒落带高度为3.118~3 274 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8.76~20.91 m。受深部煤层采动的影响,矿山开采后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为Ⅰ~Ⅳ级,结构处理为简单维修~大修;受近距离煤层采动的影响,K_(21)煤层露头线2侧附近居民建筑破坏等级可能达到Ⅳ级,结构处理为大修。导水裂隙带最高达到K_(21)煤层以上19.27 m,花石水库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_2x),矿井开采不会导致水库漏失,但会对须家河组第2段T-3xj~2、第4段T_3xj~4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产生疏降作用。煤矿开采会导致邵新煤矿采空区内煤层浅部坡耕地出现细小地裂缝,但不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2011年01期 v.11;No.61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素文;刘文清;秦敏;刘世盛;王峰平;
采用差分吸收光谱(DOAS)这一光学遥感技术,对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海淀区福寿寺桥位置的交通排放进行实时监测,获得自2008年7月6日至9月21日大气主要污染物SO_2、NO_2、光化学烟雾的重要产物0_3和苯的体积分数,并与微脉冲雷达获得的车流量进行数据融合,评估机动车对奥运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测位置NO_2和苯释放源主要为交通排放,0_3的生成主要与其前体物和光辐射相关,而SO_2和车流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机动车排放仍是北京主要污染源之一。
2011年01期 v.11;No.61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任希珍;田晓刚;鞠美庭;孟伟庆;
基于铝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应用碳足迹方法对中国铝行业能源消耗和气体排放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 2000—2009年中国铝行业碳足迹及相对世界总体状况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铝产品完整生命周期过程中,每吨原生铝产品的碳足迹为9.3l hm~2,其中初级生产过程碳足迹为7.69 hm~2,约古总碳足迹的83%,尤以电力所致碳足迹份额相对更为显著。近10 a中国铝行业碳足迹从2000年的2.60×10~7hm~2增加到2009年的1.21×10m hm~2,且对世界铝行业碳足迹比例逐年增大,成为中国铝行业发展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碳减排措施。
2011年01期 v.11;No.6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叶文媛;吴琳;冯银厂;朱坦;
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产生于光化学反应或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气-粒转化,目前没有直接测定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方法,一般采用间接方法估算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通过分析对比各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认为EC示踪法操作简单,参数容易获得,但参数的不确定性高;化学迁移模型法能详细反映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情况,但所需参数不易获得;有机物受体模型示踪法,不需要模拟复杂的情况,但难于保证成分谱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因此,在选择估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及适用范围,将试验观测与环境空气质量模型联合用于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应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2011年01期 v.11;No.61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赵建华;高明亮;魏周君;武秀娟;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选取低浓度的CO、CO_2、NO、NO_2、SO_2、HCl、HBr、HCN 8种典型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合理选择光谱区间、数据预处理、样本筛选以及确定模型参数后,建立PLS回归模型,并对模型回归曲线进行多项式修正。模型中各组分实际浓度与预测浓度的拟合回归系数达到0.99,校正集误差均方根S~(RMSEC)低于15×10~(-6)。利用验证集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检验,样本各组分的预测浓度误差小于满量程的±2%,各组分的预测误差均方根S~(RMSEP)不超过20×10~(-6)。
2011年01期 v.11;No.61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玲玲;姬亚芹;王嘉珺;白志鹏;孙增荣;
酞酸酯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塑料增塑剂,大气中的酞酸酯会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采用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了天津市2010年1月15—19日7个采样点大气PM_(10)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BBP)、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辛基酯(DOP)6种酞酸酯的污染。结果表明,除了BBP的回收率为77.62%之外,其他5种物质的回收率均在80%以上,基本满足分析要求。采样期间天津市大气PM_(10)中酞酸酯以DBP和DEHP为主。从空间变化来看,DBP和DEHP点位均值分别为12.6(红桥,交通稠密区)~39.68 ng·m~(-3)(北辰,工业区)和80.2(红桥,交通稠密区)~283.13 ng·m~(-3)(昆程园,居住区);从时间变化来看,DBP和DEHP日均值分别为24 65~40.58 ng·m~(-3)和155.55~283.48 ng·m~(-3),其日均最大值均出现在有雾的采样日。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DBP质量浓度较低,而DEHP的质量浓度则相对较高;DMP、DEP、BBP及DOP4种物质均有检出,但质量浓度较低,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nd~7.90 ng·m~(-3)、nd~12.79 ng·m~(-3)、nd~0.92mg·m~(-3)和nd~12.20 ng·m~(-3)。
2011年01期 v.11;No.61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莹;胡博;赵剑强;
在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建立路面径流采样站,利用自制流量等比例采样装置,采集2009年4—9月的16场降雨路面径流,采用累积曲线法试验研究路而径流中颗粒物的沉降性能和粒径分布,并就降雨特征对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可有效去除颗粒物,沉降60 mm和2 h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4%和86.3%。要达到450%、60%和80%的沉淀去除率,表面负荷应分别为1.1~9.3 cm/min、0.6~5.9 cm/min和0.1~2.7 cm/min。沉淀去除率每提高10%,表面负荷相应减少1.3~3倍。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呈宽幅变化,d_(10)、d_(50)、d_(90)分别为3~23 μm、17~56 μm和40~65 μm,表明径流中颗粒物以粒径3~65μm的细颗粒为主。最大降雨强度与颗粒物粒径相关性较强,其他因子与颗粒物粒径相关性不强,降雨强度足影响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
2011年01期 v.11;No.61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樊守彬;聂磊;阚睿斌;李雪峰;杨涛;
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非道路移动源之一,排放的尾气是氮氧化物(N0_x)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主要来源之一。介绍了基于燃油消耗量的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排放因子为单位质量燃料消耗的污染物排放量,活动水平为燃料消耗量。根据NON-ROAD模型,农用柴油机械CO、THC、NO_x和PM_(10)排放因子分别为37.71 g·kg~(-1)、9.38 g·kg~(-1)、51.58 g·kg~(-1)和8.23 g·kg~(-1),汽油机械CO、THC、NO_x和PM_(10)排放因子分别为405.25 g·kg_(-1)、236.05 g·kg_(-1)、3.88 g·kg_(-1)和5.01 g·kg_(-1)。根据燃料消耗量估算了北京2007年农用机械尾气排放量,HC、CO、NO_x和PM_(10)排放量分别为1 643.6 t、4 615.4 t、4 296.2 t和701.6 t。与道路机动车排放量相比,农用机械排放分别占 1.26%、0.50%、2.91%和4 33%。基于CIS的北京农用耕地分布,建立了农机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根据不同月份的燃油消耗量分析时间分布,1—2月份排放较低,3—4月份排放较高。
2011年01期 v.11;No.61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张晨;王立义;高英;高学平;
根据引滦人津上程黎河输水河道水文水质监测资料,分别建立河道机理水质模型和非机理水质模型,对2005年前毛庄断面的氯化物和氨氮进行了预测。两种水质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求解方法、参数验证、模拟所需的数据种类和时段、适用状况、预测精度均不同。对两种河道水质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预测误差均小于20%,机理水质模型较非机理精度高。研究表明,机理水质模型适合于短时间内黎河河道水质变化的精细模拟,非机理模型适合于中长期水质变化趋势预测。
2011年01期 v.11;No.61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欧光龙;彭明春;王崇云;段禾祥;李晓华;
以云南省金沙江中游鲁地拉水电站工程建设为例,采用3S技术绘制研究区景观图,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该工程建设前后研究区和14个样地的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分析了库区形成前后坝址至库尾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后,研究区景观优势度水平降低,景观更加破碎化,且受水库建成的影响,斑块形状更加规则。以金沙江拐弯处S7样地为界,景观格局沿库尾和坝址2个方向呈规律性变化,即工程建设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且水电站建设后景观格局变化受地势影响较大。
2011年01期 v.11;No.61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磊;鞠美庭;刘沁哲;王琦;
运用基于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天津市2001—2008近8年问居民家庭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8年间,天津市居民家庭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0.309 hm~2/人增长到2008年的0.436 hm~2/人,增长了40%。从能值生态足迹构成的土地类型看,居民家庭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中,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的比例较高,增长较快,到2008年时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比例已达到78%。这表明天津市居民家庭消费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给城市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巨大压力。从能值生态足迹构成的账户类别看,居民家庭住宅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最高,占总能值生态足迹的60%以上,其次是生物资源消费,占总能值生态足迹的20%左右。针对天津市居民家庭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分析结果,提出了天津市促进居民家庭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大对可更新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倡导节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011年01期 v.11;No.61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虹;洪伟;吴承祯;陈灿;
计算了福州市公交的生态足迹,并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1989—2009年公交总生态足迹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1989年的233.22 hm2增加至2009年的19 160.07 hm~2,增加了81倍,其中,化石能源生态足迹所占比重相当大,从1989年的68%增加至2009年的89%。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交出行率不断增加,每人次公交出行的生态足迹呈现抛物线的关系。1989—2004年呈上升趋势,2004—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每人次生态足迹为0.24 m~2。同时,对比福州市的几种主要出行工具,综合出行时间和环境压力,公交是最值得推荐的一种出行方式。
2011年01期 v.11;No.61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君乐;蒋军成;张明广;孙东亮;
提出了一套化工厂装置平面布局优化方法,以实现布局的本质安全化。简要阐述了本质安全的理念及其在布局设计中的应用,发现引导词限制影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多米诺效应的存在影响布局的本质安全性,因此重点提出了用初始没备多米诺危险指数与目标设备多米诺危险指数来评估布局的本质安全性,指数考虑了初始设备发生不同事故时对不同目标设备的本质安全距离。对指标值较大的设备采取本质安全与被动安全并用的方法,以有效提高布局的本质安全性。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化工厂装置平面布局优化指标体系具有适用性。
2011年01期 v.11;No.61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许小磊;何嘉鹏;周汝;李静娴;
火灾中烟气具有很高的温度和毒性,是人员安全的最大威胁。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走廊是烟气扩散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员逃生的必经之路。通过建立高层建筑内烟气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κ-ε双方程三维紊流模型,利用Fluenl软件对高层建筑火灾时不同排烟口布置方式下的机械排烟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高层建筑条形走廊内单排烟口置于走廊顶部、侧壁和采用双排烟口时的机械排烟效率以及走廊内的烟气扩散状况。结果表明,排烟口置于顶棚时比排烟口置于侧壁时排烟效率高近10%,采用双排烟口比单排烟口排烟效率高约7%。在前室门附近设置排烟口,一方面减少了新鲜空气向火场的输送,提高了排烟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前室门附近的走廊内形成一段危险性较小的区域,有利于人员安全疏散。
2011年01期 v.11;No.61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孔得朋;陆守香;冯磊;卢兆明;
针对直接蒙特卡洛模拟效率较低的不足,利用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的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了有喷淋作用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问(ASET)的不确定性;以秩相关系数和偏秩相关系数为指标,对影响ASET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表明,同样的精度条件下,拉丁超立方抽样所需要的抽样次数要远小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次数。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一个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的无排烟单层商场,在有喷淋作用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主要参数为喷头距火源中心线距离、火灾增长系数和总热损失系数。
2011年01期 v.11;No.61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剑波;肖润谋;周维新;陈斌;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长纵坡路段大型车事故多发的问题,依托云南罗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项目,围绕对大型车辆下长坡时有效控制车速的方案,建立了"人体一车身一车轮"系统振动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断面减速带对汽车平顺性影响的理论研究,设计了适合高速公路使用特点的减速带,并辅以道路试验进行方案优化,最后给出了减速带布置方案。结果表明,轿车车速为60~70 km/h,货车车速为30~40 km/h时,减速带列汽车平顺性的影响既在乘员可承受范围内,也不会降低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同时有效降低了事故多发路段的事故率,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11年01期 v.11;No.61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史秀志;保瑞;张舒;赵艳艳;
以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系统的管理思想为理论指导和主要目标,按照安全标准化14个要素的运行要求,构建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系统信息平台,对安全标准化的具体建设内容进行相应的信息化管理。针对地下矿山的特点,开发采场安全管理和尾矿库安全管理2个特色模块。结合矿山企业的实际需求,将信息平台划分为工作管理、图形统计、报表分析、公共事务和系统管理等5个模块,并详细探讨各模块所实现的功能。信息平台的应用保障了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有效实施与运行。
2011年01期 v.11;No.61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建良;何权富;张学博;
在矿井风流与围岩热湿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对局部通风掘进巷道内风流与风筒内风流的热量交换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现场测定巷道内的风流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量和风筒内风流温度等参数来计算风筒综合换热系数的方法。并在平顶山煤矿现场进行了实测,通过对实测计算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出了确定风筒综合换热系数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通过计算巷道内平均风速可以获得风筒综合换热系数。
2011年01期 v.11;No.61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慧明;丁珏;张宝亮;刘义;胡珉;
针对上海崇明越江遂道(大断面)及青草沙原水工程越江(中断面)超长距离隧道,基于通风的有关理论建立物理数学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方法和SIMPLE算法,研究隧道施工中盾构机掘进面附近流场的湍流特性。参照隧道内作业环境标准,讨论大断面隧道掘进而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与中断面隧道发生有害气体意外泄漏的事故,分析相应的通风方案对盾构机工作区域热量释放及对有害气体扩散的控制。
2011年01期 v.11;No.61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蒋英杰;孙志强;李龙;宫二玲;谢红卫;
评述了典型认知模型及其在人因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首先,强调了在人因可靠性分析中使用认知模型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所建立的几种典型认知模型,包括信息处理模型、决策过程的阶梯模型和通用认知模型,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随后,介绍了几种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中所建立或使用的认知模型,包括HCR方法使用的SRK框架、ATHEANA方法使用的信息处理模型、CREAM方法建立的COCOM模型以及IDAC方法构建的IDA模型,分别分析了这些模型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建立认知模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展望了认知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1年01期 v.11;No.61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曾庆轩;李守殿;袁士伟;吕军军;
爆炸箔起爆器由高压开关、桥箔、电容器和负载等部件组成,高压开关是控制其可靠工作的关键元器件。为研究体积更小,成本更低,易于集成的高压开关,综述了国内外爆炸箔起爆器用高压开关发展概况。简述了气体开关、真空开关、半导体开关、平面开关及最新研制的单触发开关的工作原理,并在平面开关中介绍了其与桥箔组合的集成平面开关装置及这种装置的优点。最后对这5种高压开关的主要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平面开关和单触发开关将成为现阶段我国爆炸箔起爆器用高压开关的研究趋势,集成平而开关装置将是爆炸箔起爆装置的发展方向。
2011年01期 v.11;No.61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徐伯乐;李元洲;任彬彬;许兆宇;匡萃芃;
为研究高原环境液体燃烧时火焰特性参数与平原地区的差异,在拉萨和合肥进行了汽油油池火燃烧试验。结果表明,在燃料类型和油盘尺寸相同的条件下,两地汽油和柴油的质量燃烧速率之比等于大气压力之比,且高原地区的汽油火火焰比平原地区细长。随着高度的增加,高原地区羽流中心温升的下降幅度减小,且幅度小于平原地区。相同燃烧速率下,高原地区小尺寸油盘的油池火高度和中心温度大于平原地区,McCaffrey羽流温升公式不适用于计算低压环境下小功率火源。研究表明,由于氧气含量和压力的不同,高原地区燃料的燃烧特性与平原呈现不一样的规律。进一步研究环境压力对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可为研究高原火灾发展规律及火灾防治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2011年01期 v.11;No.61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程旭东;梅鹏;陆松;张瑞芳;李立明;张和平;
热塑性材料燃烧过程中,固体壁面火和液体油池火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为了研究通风条件对受限空间内热塑性材料熔融流动燃烧行为的影响,选择5 mm厚的聚丙烯板材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 6种不同的通风条件,在ISO 9705标准燃烧室内,进行了.系列的大尺寸燃烧试验。试验过程中测量了热释放速率、CO体积分数以及温度场等火灾动力学参数。考虑到通风口宽度变化与高度变化的区别,引入了通风口位置高度的无量纲因子φ。结果表明,通风条件对热塑性材料的火灾规模有一定影响,并且通风口高度变化的影响比宽度变化的影响更显著。燃烧过程中,热释放速率峰值与修正后的通风因子呈线性关系。
2011年01期 v.11;No.61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周勇;张和平;杨健鹏;万玉田;李立明;梅鹏;黄冬梅;
为了研究作用在壁面装饰材料预热区的侧向水喷雾的临界水施加率,选取10 mm、12 mm、15 mm和18 mm 4种不同厚度的杉木板开展符合ISO 9705标准的全尺寸试验。利用红外热像仪等温线方法划分杉木板的预热区和热解区,得到仅作用于预热区的侧向水喷雾的临界水施加率的试验数据,并同临界水施加率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界水施加率试验值与计算值吻合较好,其中10 mm和12mm薄型材料存在较小的误差。临界水施加率和杉木板厚度成非线性关系,随着杉木板厚度的增加,临界水施加率减小。
2011年01期 v.11;No.61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长富;齐庆杰;陈晨;贾传志;王楠;
在硫铁矿石自燃及热分析动力学基础上,结合水鑫黄铁矿3种矿样,运用热重分析手段对矿石从常温到燃点之问的氧化过程进行研究,用不同动力学模型对热重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硫铁矿石氧化热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机制。运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求出矿样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活化能,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矿样的活化能逐渐增火,自燃倾向性减小;但随着含硫量的增加,矿样的活化能逐渐减小,自燃倾向性增大。
2011年01期 v.11;No.61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宁;黄平;严楠;汪佩兰;李伟锋;
为提高单点多脉冲推冲器的输出性能,从主装药压药压力、膜片受力而直径和喷管喉径三方面对推冲器输B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随着主装药压药压力的增大,推冲器输出性能先增大后减小,取21.3 MPa为宜。膜片受力面直径减小可以有效防止感应点火,但是推冲器的输出性能也随之减小,因此,膜片受力面直径取3.0 mm为宜。随着喷管喉径增大,推冲器输出性能增大,但同时增加了结构质量,且喉径为4 mm时输出性能随主装药药量变化的趋势最明显最稳定,因此,喷管喉径取4 mm为宜。
2011年01期 v.11;No.61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