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三聚氰胺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玉宁;梁辉朝;许俊峰;裴国凤;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三聚氰胺处理斜生栅藻、近头状伪蹄形藻和铜绿微囊藻,根据其叶绿素a质量浓度、丙二醛浓度和蛋白质质量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三聚氰胺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对3种藻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增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处理质量浓度大于1 500ng/L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小于750 mg/L时,其叶绿素a质量浓度缓慢增加,但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3种藻的丙二醛浓度均随三聚氰胺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蛋白质的质量浓度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三聚氰胺可能会引起藻细胞中保护性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藻类载色体活色素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2011年02期 v.11;No.6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甘氨酸盐[C4mim][Gly]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忠林;宋柏;王洋;关伟;张利红;刘强;

    采用水培及种子萌发期直接胁迫的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ILs)1-丁基-3-甲基咪唑甘氨酸盐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对25 mg/L、50 mg/L、100 mg/L和200 mg/L的ILs处理不敏感,生长指标没有显著变化;在500 mg/L的ILs处理下,小麦幼苗的所有生长指标均降低。ILs处理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表明500 mg/L ILs胁迫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因此,低质量浓度ILs对小麦幼苗影响不大,500 mg/L ILs处理毒害作用非常显著。

    2011年02期 v.11;No.6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硫酸铜和氰戊菊酯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吕爱军;李晓芹;胡秀彩;张艳华;程超;

    为探究重金属和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选用硫酸铜、氰戊菊酯对斑马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24~96 h半致死浓度(LC_(50))判定斑马鱼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硫酸铜24 hLC_(50)48h LC_(50)、72 h LC_(50)、96 h LC_(50)分别为12 mg/L、7.9 mg/L、6.8 mg/L、5.4 mg/L;氰戊菊酯24 h LC_(50)、48 h LC_(50)、72 h LC_(50)、96h LC_(50)分别为1.2× 10~(-4)mg/L、0.9 × 10~(-4)mg/L、0 9×10~(-4)mg/L、0.9×10~(-4)/mg/L;硫酸铜安全质量浓度为1.03 mg/L,氰戊菊酯为1.52×10~(-5)mg/L。参照我国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判定硫酸铜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Ⅱ级,氰戊菊酯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Ⅰ级。

    2011年02期 v.11;No.6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59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7种农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和捕食性蜘蛛的影响研究

    姜瑞德;王继青;张涛;程星;冯明祥;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是茶园的主要害虫之一,茶园的捕食性蜘蛛(Araneae)是其最主要的天敌。为找到既可有效控制假眼小绿叶蝉又对捕食性蜘蛛影响较小的农药,采用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研究了7种杀虫剂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和捕食性蜘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虫螨腈(Chlorfenapyr)、丁烯氟虫腈(Butene-fipronil)、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蚜酮(Pymetrozine)、噻嗪酮(Buprofezin)、氧苦·内酯(Oxymatrine·lactone)和联苯菊酯(Bifenthrin);对蜘蛛的杀伤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噻嗪酮、吡蚜酮、噻虫嗪、丁烯氟虫腈、氧苦·内酯、联苯菊酯和虫螨腈。其中噻嗪酮、吡蚜酮、噻虫嗪和丁烯氟虫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较高,药后7 d的防效均高于74.0%,而对蜘蛛的影响较小,药后10 d的杀伤率均低于24.9%。因此,噻嗪酮、吡蚜酮、噻虫嗪和丁烯氟虫腈4种农药适合在生态茶园中使用。

    2011年02期 v.11;No.62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市郊污灌区镉、铜在小麦中的富集特征

    朱宇恩;赵烨;李强;陈志凡;乔捷娟;吉艳琴;

    为探讨污灌农田重金属Cd、Cu在小麦中的迁移富集特征及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影响,选取北京城郊污灌区17块代表性小麦(Trilicum aestivum)样地,运用BCR顺序提取法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R-ICP-MS)测定了土壤中Cd、Cu不同化学形态质量比和土壤及小麦根、茎、颖壳、籽粒中消解态全量。结果表明,污灌土壤中Cd、Cu质量比均值分别为0.25mg·kg~(-1)和26.67 ng·kg~(-1),高于北京土壤元素背景值,已出现积累现象。小麦植株各组织中Cd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210.09μg·kg~(-1))、茎(100.19μgμg·kg~(-1))、颖壳(60.71μg·kg~(-1))、籽粒(38.33μg·kg~(-1))。植株地上部分Cd质量比的加权平均值为52.62μg·kg~(-1)。Cu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9.47 mg·κg~(-1))、籽粒(6.03 mg·kg~(-1))、茎(3.53 mg·kg~(-1))、颖壳(2.94 mg·kg~(-1))。植株地上部分Cu质量比的加权平均值为5.30 ng·kg~(-1)。Cd、Cu富集系数(BCF)分别为0.38和0.27,转移系数(TI)分别为0.25和0.69。土壤中Cd酸提取态(生物有效态)比例和风险评价(RAC)值显著高于Cu。小麦Cd和Cu的有效性系数(BEC)均值分别为0.18和0.28,表明Cu向地上部分转移能力强于Cd,Cu容易被小麦籽粒吸收;小麦籽粒中Cd、Cu最大质量比分别为0.125 mg·kg~(-1)和15.48 mg·kg~(-1),高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值25%和50%,应对食品安全给予更多关注。从保证粮食安全性角度出发,建议选择种植有效性系数较低的作物品种(如玉米、豆类),以减少重金属向食物链的迁移。

    2011年02期 v.11;No.62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硫酸氢酯化富勒烯醇的合成与表征

    史登科;彭汝芳;金波;楚士晋;

    为了提高聚合物膜的质子传导性能、阻醇性能、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以C_(60)为原料,与Na0H和H_2O_2反应制得富勒烯醇1,富勒烯醇再与发烟硫酸反应制得硫酸氢酯化的富勒烯醇2。用FT-I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MS(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产物2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物富勒烯醇与20%发烟硫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11,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72h。此时产物2产率可达到52.2%(以消耗的C_(60)计)。

    2011年02期 v.11;No.62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扰动方式对底泥/水系统中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李大鹏;黄勇;范成新;

    为了解底泥扰动对水体磷迁移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底泥不同扰动方式(间歇扰动、持续扰动)下上覆水中生物有效磷(BAP)及其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歇扰动作用下,在24~216h和216~624 h之间,BAP分别稳定在0.09 mg·L~(-1)和0.052 mg·L~(-1),显著低于初始状态(0.679 mg·L~(-1));持续扰动作用下,BAP在第6 h达到最大值(2.437 mg·L~(-1)),随后下降,24 h后稳定在0.759 mg·L~(-1),但其组成以颗粒态生物有效磷(BAPP)为主(超过93%)。间歇扰动作用下,溶解性总磷(TDP)占BAP的百分比下降了约10%,而无扰动试验中,该值有所增加。说明扰动促进了TDP向BAPP的转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风险。

    2011年02期 v.11;No.62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滴滴涕污染场地调查及修复技术

    辛佳;刘翔;

    以国内外关于滴滴涕(DDT)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技术研究的文献和案例为基础,首先分析了基于不同场地调查目标和数据获取需求所适用的调查布点及数据分析方法;其次,总结了滴滴涕在不同类型污染场地中的残留浓度和分布规律;再次,综述了国内外已经商业化运行和正在研究中的针对DDT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并阐述了其各自的适用特点;最后提出了滴滴涕污染场地的调查和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2011年02期 v.11;No.62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两级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分离特性

    闫云飞;张力;刘科;

    为了提高30μm以下小密度颗粒的分离效率,采用κ-ε/RNG模型和DPM模型对改造后的两级旋风分离器内含尘气流的流动及分离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将气体相作为连续介质,采用κ-e湍流模型对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颗粒相作为离散体系,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对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并分析其阻力与分离效率。结果表明,与常规分离器不同,气流进入两级分离器内筒后出现上、下分流。在外筒近壁柱体和锥体区均有涡流,中心轴线上无滞流、倒流现象。同一高度轴向速度呈非轴对称分布,切向速度基本呈轴对称分布。不司高度截面轴向速度分布差异较大,切向速度分布规律较一致。研究表明,随粒径增大,颗粒逃逸率减小,分离效率增大,但捕捉率则先增后减。粒径为5μm时分离效率达60%,比常规分离器分离效率有较大提高。运动路径、分离时间的增加以及内外筒切向速度的差异足使分离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011年02期 v.11;No.6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阻挡放电光催化净化低浓度含H2S废气试验研究

    党小庆;陈磊;黄家玉;刘晓;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光催化方法对低浓度含H2S废气进行试验研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外加电压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初始浓度以及模拟废气停留时间。H_2S去除率随外加电压的上升而升高,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随模拟废气停留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填料表面负载纳米Ti0_2光催化剂可有效提高H_2S去除率,在外加电压达到22 kV时,有光催化剂比无光催化剂时去除率提高11.9%。研究表明: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光催化净化低浓度含H_2S废气能达到85%以上的去除率,且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2011年02期 v.11;No.62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细菌-矿物复合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解吸作用

    邹春艳;连宾;臧淑艳;吴丰昌;

    将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K02菌株在无氮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细菌吸附剂,将K02分别接种到含有硅藻土或沸石粉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细菌-硅藻土复合吸附剂和细菌-沸石复合吸附剂,研究三者对几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结果表明,细菌与矿物的复合吸附剂效果更好,解吸率也更高,其中细菌-沸石复合吸附剂效果最好。比较对CH~(2+)、Zn~(2+)、Cd~(2+)、Cr~(3+)、Pb~(2+)的吸附作用,该吸附剂对Pb~(2+)选择性最好,吸附率达97%,且吸附后可以自动聚集成团沉降,相比细菌和矿粉单独使用,沉降时间明显加快。用浓度均为0.1 mol/L的草酸、草酸铵、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硝酸钠4种溶液作解吸剂,分别对上述3种吸附剂体系进行解吸。EDTA-2Na对3种吸附条件下的Pb2解吸效果最好,最高达到90%。在应用细菌吸附剂和细菌-硅藻土吸附剂条件下,EDTA-2Na解吸效果从大到小为pb~(2+)、Cu~(2+)、Cr~(3+),其他解吸剂均对Cu~(2+)效果最好;草酸的解吸率从大到小依次为Cu~(2+)、Cr~(3+)、Cd~(2+)、Zn~(2+)、Pb~(2+)。而在采用细菌沸石吸附剂条件下,不同解吸剂对不同重金属解吸效果完全不同。用EDTA-2Na做解吸剂,5种离子的解吸率都明显高于其他组,草酸对Cr~(3+)解吸率最高。研究表明,对重金属离子废水吸附和解吸效果较好的组合为细菌-沸石吸附剂和EDTA-2Na。

    2011年02期 v.11;No.62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变质岩填料在生物法处理高浓度淀粉废水中的研究

    张玲;何玉凤;王艳;刘世磊;王荣民;

    为了处理淀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可移动的新型生物处理器,即"厌氧-好氧一体式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器"对淀粉废水进行处理。为了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将无机矿物变质岩作为好氧微生物生长的填料。对变质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微生物挂膜前、挂膜后的SEM分析,并考察了不同反应室对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在25~35℃,pH=5.0~8.0,水力停留时间为9 h时,经处理反应器的出水COD可降到120mg/L,COD总去除率达到95%以上,出水水质能达标排放。

    2011年02期 v.11;No.62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烷基季铵盐捕收剂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刘晓烨;龚文琪;梅光军;鄢恒珍;陈琛;

    通过用BOD_5/COD_(Cr)法、CO_2生成量法(PCD法)和改进的振荡培养法对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分析评价。改进的振荡培养法中DTAC和DTAB的质量浓度测定采用溴酚蓝分光光度法,并通过可见光谱扫描,找出DTAC和DTAB的质量浓度测定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17 nm,得出质量浓度测定标准曲线。降解度分别为62.7%和69.5%,IB指数分别为167.4%和171.2%;振荡培养法的初级生物降解度均为99.2%。研究表明:DTAC和DTAB未经生物强化手段(如BOD_5/COD_(Cr)法),短时间不易生物降解,但经过一定的生物强化手段(如PCD法和改进的振荡培养法)后,DTAC和DTAB可生物降解,并且培养驯化后的微生物对DTAC和DTAB的降解效率更高,速率更快。DTAB的降解性能优于DTAC,C1~-对生物活性的抑制比Br~-要强。

    2011年02期 v.11;No.6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两相厌氧工艺处理赖氨酸废水的试验研究

    韩锋;李秀芬;堵国成;王新华;

    采用两相厌氧工艺(两级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处理模拟赖氨酸废水,实现产酸相与产气相的分离,并将硫酸盐还原作用控制在产酸阶段完成,达到去除S_4~(2-)和COD的双重目的。结果表明,一级UASB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9 h,水力负荷为0.7m3/(m2·h)时,COD及SO_4~(2-)负荷分别达25.4 kg COD/(m~3·d)和8.0kg SO_4~(2-)/(m~3·d),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47%和87%;二级UASB在HRT为10 h时,COD及SO_4~(2-)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和95%;两相厌氧工艺总COD和S_4~(2-)去除率分别为97.2%和96.3%。

    2011年02期 v.11;No.62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海洋沉积物吸附Pb(Ⅱ)的特性研究

    祝春水;邢新锋;黄晓佩;余洁;

    以黄海海洋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b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值、时间、温度和沉积物上不同成分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讨论了其吸附热力学性质和吸附机理,同时还进行了解吸研究。结果表明,pH值显著影响沉积物对Pb~(2+)的吸附,pH=6.0时吸附效果最好。其动力学行为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b(II)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很好拟合等温吸附试验数据。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沉积物中存在的碳酸盐、氯氧化物对沉积物吸附Pb的贡献最大。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pb~(2+)结合更加牢固,使其不容易解吸。

    2011年02期 v.11;No.62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KMnO4与PAC联用强化混凝处理西北村镇集雨窖水研究

    武福平;李旭;鄢秀军;任崴;张国珍;

    针对西北村镇集雨窖水含浊、低温、微污染,采用常规混凝工艺效果不佳的情况,通过试验考察了单独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单独投加粉末活性炭以及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3种工艺对常规混凝的强化效果,并对影响强化混凝效果的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不同投加量和投加顺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KMnO_4与PAC联用具有最佳的强化混凝效果,在常规混凝的最佳条件下,当KMnO_4的最佳投量为2 mg·L~(-1),预氧化时间为15 min,而PAC的最佳投量为10mg·L~(-1),并且在投加混凝剂后3 min投加,则经强化混凝后的窖水浊度和COD_(Mn)的去除率可达98.5%和56.6%;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2011年02期 v.11;No.6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光合细菌CZ-1降解甲氰菊酯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刘建宇;张志荣;刘勇;张松柏;张德咏;罗香文;戴建平;成飞雪;

    从长期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到1株甲氰菊酯降解菌CZ-1,对其降解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 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将菌株CZ-1鉴定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 sp.)。GC对菌株CZ-1降解特性的研究表明,菌株CZ-1以共代谢方式降解甲氰菊酯。最佳降解条件为:pH=7.5,35℃。菌株CZ-1在最佳降解条件下,7 d对200 mg/L的甲氰菊酯降解率达75.36%。菌株CZ-1对植物促生的相关特性表明,培养24 h,菌株CZ-1能够产生吲哚乙酸(IAA)(1.86±0.12)mg/L,ACC脱氨酶活性为(0.39±0.01)U/mg,能显著增加玉米的根长。

    2011年02期 v.11;No.62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二氧化氯溶液脱除1,2,4-三氯苯的试验研究

    贺鹏;索娜;

    通过模拟实际烟气,在液相鼓泡反应器中对1,2,4-三氯苯进行脱除试验研究。采用亚氯酸盐法制备了氧化剂C1O_2,自行设计并安装了液相鼓泡反应装置。结果表明,C1O_2溶液初始pH值、反应温度、1,2,4-三氯苯初始浓度等对1,2,4-三氯苯的脱除效率影响较大。在适宜条件下,1,2,4-三氯苯的脱除效率达到90%以上;反应的主要中间产物为丁二酸。

    2011年02期 v.11;No.6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M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驯化

    李继宏;赵丽静;胡筱敏;董怡华;郑琳子;刘宁;

    为了提高膜生物反应器对聚驱采油废水的生化处理效果,以炼油厂污水处理站二沉池的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逐步提高进水中聚驱采油废水比例的加压驯化方法,在一体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中进行活性污泥的驯化。对驯化过程中MBR系统内污泥性质、微生物相和聚驱采油废水处理效果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30 d的驯化培养后,评价污泥浓度与沉降性能的指标如MLSS、MLVSS、SVI、SV等明显改善,表征污泥成熟的微生物相包括菌胶团、轮虫、楯纤虫等大量出现。驯化结束时,污泥所处的MBR系统对聚驱采油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膜出水的CODc去除率为77%,含油量去除率为94.6%,聚合物去除率为60.2%。说明驯化后活性污泥可以良好适应聚驱采油废水环境,MBR系统已基本完成了对污泥的驯化培养。利用电镜对膜组件进行观察,发现有凝胶层和沉积污泥吸附在膜表面上,从而使膜过滤阻力增加,引起膜污染。通过化学清洗可以有效去除膜表面的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使膜组件功能得以恢复。

    2011年02期 v.11;No.6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花生壳吸附Cr(Ⅵ)动力学方程研究

    张庆芳;金鑫;王磊;杨国栋;孔秀琴;

    通过试验对粒径介于0.25~0.50 mm的花生壳颗粒吸附Cr(VI)的动力学行为进行探讨,从吸附时间、pH值、吸附剂投加量、温度、Cr(VI)的初始质量浓度方面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Cr(VI)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pH=2.0,振荡速度140 r/min,温度30℃。此时Cr(VI)的吸附率可达到90%以上。用Lagergren一级吸附速率方程、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及平均绝对偏离率对以上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各种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吸附过程。二级吸附速率常数随着溶液pH值和Cr(VI)初始质量浓度的减小而增大。在低浓度和低pH值的条件下,Cr(VI)主要以HCrO_4~-形式存在,并且HCrO_4~+是花生壳主要吸附的Cr(VI)。二级吸附速率常数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而快速的增加。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通过Arrhenius方程来描述,所得曲线近似为直线方程,决定系数R~2=0.986 2,反应的活化能E_a为8.67kJ/mol,该反应活化能在物理吸附反应活化能范围(0~40 kJ/mol)内。

    2011年02期 v.11;No.62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花生壳改性及其对Cu2+的吸附研究

    金宝丹;陶梅;钮劲涛;

    研究了花生壳改性及改性花生壳对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及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热水煮沸、乙醇加热回流可对花生壳有效脱色,脱色后对花生壳进行黄化处理使花生壳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对Cu~(2+)的吸附。以Cu~(2+)初始质量浓度、pH值、时间、温度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改性花生壳对Cu~(2+)最佳吸附条件:Cu~(2+)初始质量浓度为20 μg/mL,pH=7,温度为25℃,时间为30min。Cu~(2+)的吸附效率可达98%,吸附量约为2.7 mg/g。

    2011年02期 v.11;No.6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贫化铜渣的特性分析

    胡建杭;王华;赵鲁梅;李磊;刘慧利;

    铜渣是有色金属火法炼铜过程中产出的固体废弃物。通过化学分析、XRD衍射、SEM-EDS和热重等分析铜渣的特性。铜渣主要成分是赤铁矿(α-Fe_2O_3)、铁橄榄石(Fe_2SiO_4)、磁铁矿(Fe_3O_4)和非晶态硅石,并含有铜及少量镍、钴等有价组分。铁橄榄石和磁铁矿约占总渣量的90%。冷却方式影响渣中铁橄榄石的形成,空冷渣中铁橄榄石的比例明显高于水淬铜渣中的铁橄榄石含量。磁铁矿以多边状、树枝状、放射状结构存在于硅酸盐基体中;铁橄榄石呈柱状、板状、树突状颗粒存在于炉渣基体中;铜矿物或被硅铁氧化物所包裹,或与铜铁矿物共同形成斑状结构及多矿物共生嵌于铁橄榄石基体中。铜渣中铁橄榄石组分首先在491~1 173℃之间氧化转变为赤铁矿和非晶态硅石,其次是磁铁矿发生Fe_3O_4→γ-Fe_2O_3→α-Fe_2O_3的晶型转变过程。加热可以使铁橄榄石、铜和铁的硫化物及磷化物发生氧化反应。

    2011年02期 v.11;No.62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条件优化

    魏俊虎;赵晓祥;王苑;

    在上海境内苏州河污染较严重的武宁路段和浙江路段采取水样,对其进行反硝化菌的专性筛选及条件优化,得到菌种N-4。结果表明:N-4菌反应最佳初始pH值为7.5,最适宜的温度为30℃,最佳接种量为20%,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在最优条件下,16 h内反硝化的最佳降解率为87.6%。经16S rDNA序列鉴定N-4菌为克雷伯氏菌属的解鸟氨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rnithinolytica),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2011年02期 v.11;No.62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及其环境污染研究进展——多溴二苯醚的检测技术、浓度分布及环境效应

    黄帆;陈玲;潘兆宇;吴俊杰;孟祥周;

    电子废弃物中的多溴二苯醚(PBDEs)因其环境持久性、可远距离传输、生物累积性及内分泌干扰等特性,已成为环境中一类广泛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综述了电子废弃物中PBDEs的分析技术及浓度分布最新研究,揭示了中国原始粗放型电子废弃物处理方式所导致的PBDEs环境污染,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2011年02期 v.11;No.6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铁/炭微电解预处理皮革废水的作用机理

    方俊辉;荆国华;郑娜;李艳;

    通过测定微电解处理皮革废水过程中液相pH值、总铁离子浓度的变化,比较相同总铁离子浓度下微电解与直接混凝法去除COD的效果,分析铁表面形态和沉积物构成,对铁/炭微电解处理皮革废水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皮革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除:一是微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铁离子发生混凝沉淀作用,二是铁屑腐蚀过程中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酸性条件利于微电解作用效果。皮革废水因富含C1~-、S~(2-)等活性阴离子,促进腐蚀作用的发生,碱性条件(pH=9)下COD去除率仍达35%~55%。重复使用的铁屑表面会覆盖硫化物、氧化物等沉积物,影响微电解反应处理效果。降低进水pH值可溶解铁表面沉积物,改善微电解作用效果。填料内部形成的微观原电池和外加活性炭形成的外部宏观电池均可发生微电解反应,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2011年02期 v.11;No.62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军事场地、工业场地及污灌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风险比较

    毛华军;巩宗强;方振东;杨琴;杨辉;刘玉通;

    选择西南地区某军事训练场及军事油库区土壤,采用溶剂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质量比、来源和风险水平研究,并对军事场地、工业场地、污灌农田土壤多环芳烃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各种类型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多环芳烃质量比存在较明显差异,总质量比从小到大顺序为军事油库土壤、军事训练场土壤、污灌农田土壤、工业土壤。军事训练场、军事油库区土壤为油类、草木等燃烧与石油类的混合污染,污灌农田土壤为草木燃烧与石油类的混合污染,工业土壤为煤炭高温燃烧所致。苯并[a]芘等效质量比从小到大顺序为军事训练场土壤、军事油库区土壤、污灌农田土壤、工业土壤。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军事训练场土壤和军事油库上壤处于安全水平以内,工业土壤存在严重健康风险。

    2011年02期 v.11;No.62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熵权的密切值法在大连市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郑德凤;李晓研;王希庆;

    密切值法作为一种多目标的决策方法适用于多测点、多指标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在分析密切值法的原理、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引入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改进密切值法对大连市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的评价结果具有直接、客观,各个样本间差异性大,结果对比更明显等特点,能直观地体现大连市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在评价过程中还可得出大连市区地下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2011年02期 v.11;No.62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东平湖底泥重金属形态分析及污染现状评价

    周楠楠;袁宇飞;林立;李光德;敬佩;付伟章;

    采集了东平湖13个主要监测点的底泥,测定、分析了东平湖底泥中的部分重金属质量比及形态分布,并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4种重金属Zn、Cu、Pb、Cd的质量比分别为84.55~161.82 mg/kg、12.77~30.68mg/kg、30.64~69.26 mg/kg、3.51~16.98 mg/kg。运用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对底泥中重金属的质量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d污染最严重,13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高于320,属于极强生态危害;Cu、Zn、Pb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低于40,属于轻微生态危害。4种金属污染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Pb、Cu、Zn。东平湖底泥中Cu、Zn、Pb的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因而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稳定性高,Cd酸溶态含量较高,容易释放到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2011年02期 v.11;No.62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HotBlock消解ICP-MS和ICP-OES方法对土壤中50多种元素的测定

    杨作格;

    通过对5种国家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测定,探索用电热消解技术对土壤样品中50多种金属元素进行快速全消解的可能性。样品在选定条件下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全消解,使用ICP-MS和ICP-OES测定这些元素。回收率在80%~12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土壤样品的大批量监测,能有效地节省操作成本,降低劳动强度,缩短运行时间。

    2011年02期 v.11;No.62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佛山空气质量预报模型的研究

    刘永红;谢敏;蔡铭;李璐;

    提出非数值的佛山惠景城站点空气质量预报模型,将BP神经网络引入到预报模型中,以降雨量、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和云量等气象参数和前1 d污染物浓度为模型输入参数,建立了结构为7-7-1的非季节预报模型和夏季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夏季模型无论在模型检验还是在实际预报精度方面都略优于非季节模型。夏季模型的级别预报评分基本在90分以上,综合评分比非季节模型高10%。对夏季模型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011年02期 v.11;No.62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本溪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研究

    孙铭泽;刘志斌;

    运用GIS技术将本溪市7个规划区共29个环境功能区中大气污染控制点在地理坐标下进行划分,采用EIAA大气环评助手软件预测功能区内17个主要工业污染源的TSP和SO_2浓度值,以图示的方式显示其超标情况。对于TSP,在执行国家2级标准的环境功能区大部分超标,个别功能区超标严重;执行国家3级标准的功能区全部超标,且超标严重,已成为重点规划区;而SO_2只有部分污染值超标。这些浓度值与增加了干湿沉降的优化型总量控制A-P值法所计算出的理想环境容量进行对比,并且计算中多采用在实践中得到较好验证的经验参数,从而可以清楚地反映各功能区污染物基础削减量。最后选择利于环境改善的源强优化规划分配模型对污染物进行削减计算,所得结果运用可达性分析进行评价。研究表明:TSP的总削减量达到总源强的50%,TSP污染严重,SO_2的总削减量达到了总源强的1/4,TSP的削减率明显高于SO2。削减后的TSP和SO_2剩余环境容量分别为93 301 t/a和68 721 t/a,污染物浓度值均低于环境容量。

    2011年02期 v.11;No.62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夏沈阳一次大气灰霾污染过程及气象成因

    马雁军;刘宁微;王扬锋;洪也;

    利用2009年8月10—20日灰霾期间沈阳大气成分站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及可吸入颗粒物等资料,分析此次灰霾的分布特征:11 d中有10 d共142 h次出现,灰霾期间能见度在1 312~9 869m;霾的级别从轻微级别到重度级别,其中轻微到轻度级别出现的次数最多,占全部灰霾次数的92.8%;细粒子PM_(2.5)质量浓度都超标,最大超标倍数2.88倍,反应性气体SO_2和NO_2的质量浓度不超标,空气质量在优至轻微污染之间变化;当全天都出现霾时,可吸入颗粒物PM_(10)超标,最大超标0.22倍,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受均压场的控制,沈阳地区风速比较小,有时发生风场的辐合,且下沉气流强于上升气流;每天02时有一逆温存在,灰霾严重时,到早上08时还存在逆温。

    2011年02期 v.11;No.62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天津滨海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量估算

    马奇涛;王宝庆;

    非点源污染过程复杂,结果不确定性大。为研究天津滨海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应用Johnes输出系数模型,在对非点源污染源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大牲畜、猪、羊、家禽、水产养殖、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10种类型的非点源污染源,进而对天津滨海新区进入水体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并就不同污染源对各种污染物的贡献情况分区域进行分析,计算等标污染负荷,确定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估算结果显示,对于天津滨海新区非点源总等标污染负荷,塘沽的值最大,大港次之,汉沽最小。1997—2008年,天津滨海新区非点源BOD、COD和TN负荷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000年,分别为6 546.59 t、29 677 29 t和6 115.56 t;最大值均出现在2006年,分别为7 570.55t、33 431.32t和6 561.75t。TP负荷的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为638.00 t;最大值仍然出现在2006年,为680.78 t。NH_3-N负荷在12年间呈上升趋势,最小值出现在1997年,为4 452.98t;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为476.08 t。多种污染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这与当年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同时畜禽养殖数量和水产养殖面积又下降较慢有关。而1998年和2000年的水产养殖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量相对偏小,这造成了很多污染物在这两年呈现最小值。等标污染负荷的计算结果表明,主要的非点源污染物为TN、NH_3-N和TP,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源为非农业人口、建设用地和水产养殖。

    2011年02期 v.11;No.62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能源消费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以Hartwick准则为视角

    周畅;封岩;

    能源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学家Hartwick于1977年提出了Hartwick准则,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通过引入Hartwick准则及其相关理论成果,结合我国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能源枯竭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为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能源瓶颈得出一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2011年02期 v.11;No.62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浒苔过量繁殖后海区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宋秀凯;张秀珍;刘爱英;秦华伟;靳洋;王文杰;王建勇;

    为了解浒苔绿潮对周边海域环境影响,在海阳和日照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监测。结果表明,海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2种,隶属于4门31属。其中硅藻门20属45种,占总种数的72.58%;甲藻门8属14种,占总种数的22.58%;黄藻门2属2种,占总种数的3.23%;金藻1属1种,占总种数的1.61%。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352.3×10~4ind·m~3,其中硅藻平均324.2×10~4 ind·m~3,约占总数的92.02%;甲藻平均为23.6×10~4 ind·m~(-3),约占总数的6.70%;其他种类平均为4.5×10~4ind·m~(-3),约占总数的1.28%。海区物种丰度平均为1.266,变化范围为0.96~1.89,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012,变化范围为2.06~4.17,均匀度平均为0.638,变化范围为0.43~0.79。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面分布总体呈现出由近岸向远海递减趋势。两海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具有相似性,第一优势种经历了旋链角毛藻一三角角藻一窄隙角毛藻一中肋骨条藻一菱形海线藻的演替过程。海阳和日照近海平均富营养化指数分别为0.115和0.189,整个监测期间海区水质均成贫营养化状态。浒苔过量生长主要影响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群构成,特别是营养盐大幅消耗后,硅藻数量大幅减少,群落结构由三角角藻和叉状角藻等甲藻取代硅藻成为主要种群。浒苔死亡、腐烂分解后,海区底层活性磷酸盐较表层偏高,浒苔绿潮暴发严重的海阳近海尤为明显。

    2011年02期 v.11;No.62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给水塑料管材对水质安全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蕾;于海业;张刚;刘佳;

    基于塑料管材目前在饮用水输送、节水灌溉及设施农业等方面应用的普遍性及人们对塑料产品安全性问题的日益关注,针对塑料给水管材对水质安全性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以静态试验为主。聚氯乙烯(PVC)管材主要影响输送水质中重金属的质量比,不同种类重金属的迁移规律随时间、水质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存在差异。而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材料由于很少使用重金属添加剂,主要向水中迁移有机物,包括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烷基噻吩,一些醛类、酮类、萜类、酯类、甲苯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研究中仍存在环境因素影响考虑较少,重金属种类有限,有机物迁移研究不足,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2011年02期 v.11;No.62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倒计时表对黄灯启亮后的驾驶行为影响

    龙科军;何林儒;龚雪雪;

    为检验倒计时表对交叉口安全性的影响,选择黄灯启亮后的驾驶员决策类型和车辆通过停车线时间两个指标,研究倒计时表对驾驶行为的影响。选择道路和交通条件相近的6个交叉口(有无倒计时各3个)对直行车流进行数据采集,经处理获取相关驾驶行为数据。应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建立了黄灯启亮后的驾驶员决策类型选择模型。结果表明:黄灯启亮后,在相同位置、速度条件下,倒计时交叉口的驾驶员选择停车的优势比(Odd ratio)仅为无倒计时交叉口的0.282。采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方法,对黄灯启亮后车辆通过停车线的时间分布(TVC)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安装倒计时表后,车辆通过停车线时间的平均值由1.52 s增大到2.92 s;在5%显著性水平下,倒计时交叉口的TVC中位数与无倒计时的差异较大,车辆通过停车线时间跨度延长,对交叉口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2011年02期 v.11;No.62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临近深基坑的高边坡稳定性动态监测及险情分析

    王启云;谷淡平;张家生;熊智彪;

    结合工程实例对由基坑与边坡组成的复杂体系的变形特征及支护结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局部采用土钉墙;基坑南面侧壁紧邻高边坡,边坡支护结构采用锚喷体系,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深层土体位移以及锚索轴力,并重点监测边坡变形和锚索拉力。结果表明,桩锚支护结构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锚索轴力呈现波动增加或减小。降雨会导致边坡锚索轴力增加,相邻锚索张拉可导致锚索预应力损失达10%以上。在开挖过程中边坡某些部位多次出现变形过大并导致边坡出现险情。在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抢险及加固方案。

    2011年02期 v.11;No.62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重大事故双目标应急响应规划的优化研究

    胡利明;刘茂;徐宁;

    目前主要的救援措施有疏散、避难场所、居民建筑的保护、个人保护装置的使用。当考虑不同的目标时就会有不同的保护措施。应用多目标优化的理论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重大事故的双目标安全规划方法,两个目标分别为区域风险的最小化和社会经济成本的最小化。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这种应急响应规划方法的可行性。

    2011年02期 v.11;No.62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灰色遗传神经网络法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徐威;何保;张振文;

    矿井瓦斯突出的发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在时空演化过程中的灾变行为,影响突出的各个基本因素与突出危险性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对于处理这样的非线性时空演变问题,传统的数学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为了更好地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将灰色理论引入到预测精度高的遗传神经网络,使灰色理论和遗传神经网络有机结合起来,以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利用遗传算法优化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和网络中的连接权值,并用其建立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新模型。在实验室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遗传神经网络训练和检验样本集,并且将检验结果分别与标准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

    2011年02期 v.11;No.62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煤氧化和阻化机理的红外光谱法研究

    谢锋承;于水军;褚廷湘;路长;贾海林;余明高;

    利用红外光谱法分析煤氧化和阻化的微观结构变化特征,对研究煤低温氧化和阻化机理有重要意义。采用TENSOR37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通过对阳泉无烟煤氧化和阻化的红外光谱图的分析,研究阳泉无烟煤在添加化学阻化剂前后煤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图中位于高波数的羟基(—OH)吸收峰较弱,吸光度只有0.086~0.122,在加入吸水盐类阻化剂(MgCI_2)后,吸光度约为原煤样的1.5倍,谱峰明显加强;在阻化前的低温氧化过程中,酚、醇、醚、酯的C—O吸光度由0.309降到0.207,甲基(—CH_3)、亚甲基(—CH_2—)的吸光度分别由0.027、0.019、0.042和0.056降到0.012、0.010、0.031和0.047,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芳烃C—H吸光度分别由0 031和0.040升高到0.077和0.087;在阻化后的低温氧化过程中,C—O含量基本不变,甲基、亚甲基的吸光度分别由0.017、0.011、0.034和0.040降到0.012、0.009、0.031和0.038,吸收峰减弱的速度明显降低,芳烃C—H的变化并不大。研究表明:在高变质阳泉煤中,含氧官能团和脂肪侧链的含量很低,在低温氧化过程中,很容易被氧化;吸水盐类阻化剂MgCl_2可以通过与煤分子间发生取代和络合等作用,增加煤分子的稳定性,提高煤分子氧化的活化能,降低煤的氧化速率。

    2011年02期 v.11;No.62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开放空间蒸汽熄灭油池火灭火机理研究

    肖修昆;梁天水;王德勇;丛北华;况凯骞;廖光煊;

    对蒸汽熄灭油池火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通过设置对比试验,研究了全淹没保护方式和局部保护方式下的不同灭火效果,分析了开放空间中蒸汽熄灭油池火的主导灭火机理。结果表明,局部保护条件下,蒸汽能快速熄灭油池火;全淹没保护条件下,利用同样的蒸汽供给强度及更小的火源,蒸汽灭火效率则相对较低。基于对比试验、灭火过程及火焰结构的分析表明,蒸汽的动力学作用为开放空间内蒸汽熄灭油池火的主导灭火机理。最后从理论基础上对蒸汽的动力学作用进行了验证和初步分析。

    2011年02期 v.11;No.62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9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尿素合成塔内化学爆炸机理分析

    李冬;陶刚;张礼敬;许丹枫;

    分析了尿素合成塔发生化学爆炸的可能性。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出塔内上部空间气相在正常生产和非正常生产状态下的爆炸极限范围,并计算出非正常生产状态下气相化学爆炸产生的压力和能量范围。计算结果与现场数据吻合。爆炸所产生的压力作用于液面上,根据静压传递原理,尿液内各点与外压相等,超过尿塔正常工作压力,并导致破裂。

    2011年02期 v.11;No.62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HF对高浓度瓦斯气体水合物生成压力-温度影响试验研究

    吴强;庞博;张保勇;徐涛涛;

    利用自制可视化试验装置,研究了初始压力7 MPa下,3种浓度的四氢呋哺(THF)溶液(0.10 mol·L~(-1)、0.20 mol·L~(-1)和0.30mol·L~(-1))对两组高体积分数瓦斯气样Ⅰ和Ⅱ的水合物临界生成热力学条件的影响,获取了瓦斯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压力-温度-时间曲线。对水合物临界生成相平衡模型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浓度的THF溶液能够很好地改善水合物热力学条件,THF溶液浓度为0.30 mol·L~(-1)时,气样Ⅰ和Ⅱ的瓦斯水合物临界生成压力比相平衡计算压力分别小0.41 MPa和0.06 MPa,对改善高体积分数瓦斯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条件效果最好。

    2011年02期 v.11;No.62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氟辛酸钠-辛基三乙基溴化铵混合水溶液在油面上的铺展研究

    周洪涛;邢航;暴艳霞;余海谦;肖进新;

    氟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油面上的铺展是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基础。通过研究全氟辛酸钠(SPFO)与辛基三乙基溴化铵(C_8NE)复配后的水溶液在环己烷、正庚烷、90号汽油上的铺展行为,表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产生的强烈增效作用不仅提高了铺展性能,使本来不能铺展的单一SPFO和C_8NE水溶液变为铺展,而且大大降低了氟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考察两种表面活性剂不同混合比例及总浓度对铺展速度、铺展量、临界快速铺展浓度的影响,并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从机理方面进行辅证。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SPFO-C_8NE混合体系的总浓度越高,混合比越接近等摩尔,越有利于快速铺展和增大铺展量。等摩尔SPFO-C_8NE混合溶液在不同油面上铺展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环己烷、90号汽油、正庚烷。

    2011年02期 v.11;No.62 20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安全生产

    张国顺;

    在简要回顾工业化进程几个重要阶段的基础上,阐述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起步到1979年达到初级阶段的历程;论述了1979—2009年我国从农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大国的转变,完成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后工业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过渡。重点分析了工业化初级阶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3个重要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发展态势:第1个阶段为1979—1990年,是"工业复兴、事故上升"阶段;第2个阶段为1991—2000年,是"经济快速发展,事故居高不下"阶段;第3个阶段为2001—2009年,是"进入法制轨道,事故稳中有降"阶段。最后提出建议,如加强安全法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及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010]23号文件提出的9个方面32项工作要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2011年02期 v.11;No.62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圆柱形储罐泄漏时间分析

    于芳;蒋军成;张明广;孙东亮;

    泄漏持续时间是影响事故后果定量风险评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的泄漏时间计算多是基于参数确定性考虑,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数值有较大的偏差。在分析泄漏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圆柱形储罐泄漏时间理论计算公式,并从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分析出发,选用已知状态变量下的分布函数加以描述。同时,结合蒙特卡罗法解决了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实例模拟,揭示了连续泄漏事故场景下储罐内物料发生完全泄漏的时间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最大有效泄漏持续时间概念。

    2011年02期 v.11;No.62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灵泉露天矿残煤回采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范军富;宋子岭;王东;

    为了保证灵泉露天煤矿残煤回采时边坡安全,对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灵泉露天煤矿东帮边坡各剖面实际揭露分层物料各自物理力学性质,应用边坡数值计算软件计算模拟灵泉露天煤矿东帮边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东帮最终帮坡边坡角为32°~35°,能够保证残煤回采时边坡的安全性。同时,对影响灵泉露天煤矿东帮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粉砂岩容易吸水,但含水率的增加对C、φ值的影响幅度小于泥岩,泥岩不易吸水,亦不易排水,但含水率对泥岩的影响幅度大。因此,在采矿过程中应加强露天矿疏干排水工作,以使边坡岩体保持较高强度,从而保证边坡安全。

    2011年02期 v.11;No.62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道路交通安全宏观评价投影寻踪法

    林雨;牛建峰;徐颖;

    综合考虑人、车、路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构建12个相对指标的道路交通安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宏观评价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的不足,基于投影寻踪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程,提出一种新的道路交通安全宏观评价法。该方法运用投影寻踪技术,把多指标的道路交通安全宏观评价问题中的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同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寻求最优的投影方向向量,即客观权重。通过增加主观约束条件,又适当兼顾决策者对某些评价指标的偏好,实现了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的综合考虑。最后选取2006年全国部分省份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为实例样本,通过与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评价方法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排序有所差别。

    2011年02期 v.11;No.62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桥式起重机安全评估

    杨瑞刚;徐格宁;树学峰;

    针对未确知测度模型简单、实用和可靠的特点,采用未确知理论建立了起重机安全状况评价模型来评价桥式起重机安全状况。运用未确知测度模型,将评价指标属性看做是未确知的,通过置信度λ确定桥式起重机的安全状况。实例研究表明,运用末确知测度模型进行起重机安全评价,理论上是合理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本方法既考虑了空间的有序性,也考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使评价结果更趋向合理、精细。

    2011年02期 v.11;No.62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航空公司空防安全评价

    王永刚;董保健;

    从航空公司空防安全角度出发,将影响航空公司空防安全的旅客安保、货物安保作为2级指标构建航空公司空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HP法量化影响航空公司空防安全的各指标,得出影响航空公司空防安全的各影响因素的重要度排序。根据专家对某航空公司各影响因素的判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空防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各3级指标对1级指标的模糊隶属矩阵,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该航空公司的空防安全水平处于"中等"。

    2011年02期 v.11;No.62 228-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地下多层交通枢纽多灾种安全的模糊综合评价

    庄鹏;胡又咏;刘松涛;赵东拂;

    为了保证城市地下交通枢纽中人员财产的安全,有必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在多种评价方法中,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识别地下交通枢纽安全水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构建了地下多层交通枢纽多灾种安全等级的评估模型。进而,针对北京市西直门地下多层交通枢纽的多灾种安全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在评价过程中,建立了适用于地下交通枢纽的火灾、炸弹和生化恐怖袭击、水灾、地震灾害等4种主要灾害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获得了体系中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判断矩阵和指标权重得到了指标的隶属度,最终确定了该交通枢纽的灾害风险评价等级,从而验证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11年02期 v.11;No.62 23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区域水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屈国栋;楼章华;刘德地;

    从人水和谐的角度对水安全进行定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组建水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引进支持向量机技术,利用其在统计学习理论中结构风险最小化的原理,以及其解决非线性和高维识别中的优势,特别是能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对水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存在水安全问题的浙江省为例进行评价。

    2011年02期 v.11;No.62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物元分析的作业场所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田彦清;李华;艾菁;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受人、机、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方面的各个指标之间的不相容性常被以往的研究所忽视或者未得到很好解决。选用多级物元分析方法,建立能描述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针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现状及特点,从人、机、环境和管理方面人手,系统地分析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的诸多影响因素,形成了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评估的物元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某轧钢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作业场所风险等级为第2级,属于一般危害程度,其评估结果与该企业实际的状况相符合。实例证明,该模型适用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风险评估。

    2011年02期 v.11;No.62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化工园区冲击波超压的多米诺效应定量风险分析

    臧娜;

    根据化工园区石化装置密集程度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针对化工园区的多米诺效应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初始事故带来的物理效应对邻近设备的影响,对由冲击波超压引起的多米诺效应进行了研究,计算一次设备的损坏概率;分析多米诺场景,计算多米诺事故的扩展概率,定量分析多米诺事故的后果。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化工园区内设备的多米诺效应风险指数和多米诺事故的后果分析。

    2011年02期 v.11;No.62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1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1年1一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79起,包括沙尘天气5起,污染事件15起,地震48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5起,旱灾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4起。

    2011年02期 v.11;No.62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11年1—2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秦建玉;李生才;

    文章统计了2011年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233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233起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74.7%,其次是其他事故(9.9%)、火灾(6.0%)、爆炸事故(4.7%)、矿业事故(3.0%)、毒物泄漏与中毒(1.7%)。233起事故共死亡986人,受伤838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2.5%、其他事故9.9%、火灾8.4%、爆炸事故5.1%、矿业事故2.6%、毒物泄漏与中毒1.4%、;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9.1%、爆炸事故10.6%、其他事故3.8%、火灾2.9%、矿业事故2.9%、泄漏中毒0.7%。

    2011年02期 v.11;No.62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011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 2011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将于201 1年6月1—4口在广东东莞市举办。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美国化学学会环境分会协办,由北京理

    2011年02期 v.11;No.62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1国际推进剂、炸药、烟火技术秋季研讨会

    <正> "国际推进剂、炸药、烟火技术秋季研讨会",每两年在我国召开一次,已成功地举办了8届。会议在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以色列、波兰等十多个国家中得到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国内有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

    2011年02期 v.11;No.62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