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丽;杨扬;杨凤娟;潘鸿;
利用填料与水生植物构建强化型生态浮床,对重污染城市感潮河流进行原位修复。对浮床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开展为期1a的监测,5种浮床植物表现出良好的耐污能力和去污能力。美人蕉相对生长速率最佳,为0.095 d~(-1);再力花、黄菖蒲、梭鱼草、风车草分别为0.080 d~(-1)、0.074 d~(-1)、0.045 d~(-1)和0.047 d~(-1)。各植物中美人蕉氧输送率最大,为57.08 gO_2·m~(-2)·d~(-1);其浮床系统对TN、NH_4~+-N、TP、COD_(Cr)和BOD_5的去除负荷也较高,分别为4.12kg·m~(-2)·a~(-1)、3.86 kg·m~(-2)·a~(-1)、0.15 kg·m~(-2)·a~(-1)、46.58 kg·m~(-2)·a~(-1)和4.36 k·m~(-2)·a~(-1),一阶降解系数分别为1.33 d~(-1)、1.37 d~(-1)、1.72 d~(-1)、3.92 d~(-1)和1.58 d~(-1)。与传统植物浮床相比,强化型生态浮床具有加速有机污染物分解速率和提高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处理效果等优点。
2011年03期 v.11;No.63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小玲;宋赬;陈莹;
采用SBR反应器,以人工模拟高浓度氨氮废水为进水,研究DO质量浓度和碳源投加方式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投加碳源的条件下,当SBR内的DO质量浓度分别为3 mg/L、0.9 mg/L、0.5 mg/L、0.3 mg/L时,都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TN的去除率分别为24.87%、33.80%、37.07%及29.06%;DO质量浓度为0.5mg/L时,TN去除效率最高。SBR内的氨氮负荷可以达到0.64kgN/(m~3·d),即使在0.3 mg/L的低溶解氧环境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控制SBR内DO质量浓度恒定为0.5mg/L,采用一次性投加碳源方式时,TN去除率仅有30.31%;当采用连续投加碳源方式时,TN去除率为50%~60%;采用半连续投加碳源方式时,TN的去除率可达81 48%。试验过程中,活性污泥絮体粒径为0.2~0.5 mm,大于普通的活性污泥工艺中的絮体。较大的絮体使得絮体内存在较大的缺氧区,有利于取得较高的脱氮效率。
2011年03期 v.11;No.63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华建峰;张垂胜;殷云龙;王兴祥;芦治国;
通过静态水培试验探讨了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 L.)对55mg/L和155 mg/L锰(Mn)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各个处理的水浮莲鲜重、干重以及相对生长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55 mg/L Mn处理、对照处理、155 mg/L Mn处理。155 mg/LMn处理的水浮莲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与55 mg/L Mn处理。水体Mn质量浓度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1 d时55 mg/L和155 mg/L处理的Mn去除率分别为31.44%和18.53%。与之相反,水浮莲的Mn质量比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收获时55mg/LMn处理的根和茎叶中Mn质量比分别为7 090 mg/kg和6 130 ng/kg,而155 mg/L Mn处理的根和茎叶中Mn质量比分别为12 320 mg/kg和12430 mg/kg。55 mg/L和155 mg/L Mn处理的水浮莲茎叶与根的Ca、Mg含量总体上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研究表明,水浮莲在净化Mn污染水体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1年03期 v.11;No.6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董洋;朱荣淑;董紫君;董文艺;
采用氯化锌对活性炭(AC)进行了二次活化,制得二次活化的活性炭(ZC-AC),对比了ZC-AC和AC对水中溴酸盐(BrO_3~-)的去除活性,并对ZC-AC的高活性进行了BET、SEM、XRD表征分析,同时考察了ZC-AC的稳定性及反应条件对ZC-AC去除BrO_3~-的影响。结果表明,ZC-AC对BrO_3~-的去除活性是AC的6.4倍;ZC-AC重复使用4次后,对BrO_3~-仍保持了89%的去除率;在BrO_3~-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 μg/L时ZC-AC达到最大吸附容量,即每克ZC-AC处理8.23mg BrO_3~-;共存阴离子对ZC-AC去除BrO_3~-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从大到小为SO_4~(2-)、PO_4~(3-)、NO_3~-、Cl~-、F~-、Br~-,而含氧酸盐对去除BrO_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含氧酸盐与BrO_3~-发生了表面活性位的竞争;溶液的pH值大于10会极大地抑制ZC-AC去除BrO_3~-。
2011年03期 v.11;No.6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雨霏;韩洪军;胡宏博;王冰;
在一定的反冲洗模式和强度下,用各功能菌群的生物活性、生物量及二者的乘积考察了反硝化生物滤池和曝气生物滤池菌群功能的恢复。结果表明,反洗后初期曝气生物滤池(CN池)滤料上异养菌活性较低,总降解能力降低了约20%,而后迅速增加,约50 min恢复到最佳状态;亚硝化细菌生物活性变化与之相反;反硝化生物滤池(DN池)亚硝酸与硝酸还原菌生物活性曲线变化趋势相同,且反洗后前者生物活性略大于后者。CN和DN池生物膜量由滤料底部到顶部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在试验期内随时间延长稳步增长。CN池中反洗后80 min各功能菌生物量和生物活性较适宜,功能恢复到最佳,DN池中还原菌生物活性在反洗后120 min接近最大值,功能恢复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2011年03期 v.11;No.6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涛;阮文权;缪恒锋;严群;任洪艳;丁兆滨;
在(35±1)℃条件下,采用高效厌氧反应器对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情况,分析了回流比、温度和上升流速等因素对反应器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可达21 kg COD/(m~3·d),COD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出水挥发酸质量浓度低于350 mg/L,平均每去除1 kgCOD产生0.26 m~3沼气。启动结束后,颗粒污泥的平均沉降速度由40.3 m/h提高到73.4 m/h,污泥密度由0.78 g/cm~3升高至1.02 g/cm~3,0.5~1.5 mm粒径的颗粒污泥占66%。同时,在25℃的运行条件下反应器的容积负荷降至9 kg COD/(m~3·d),温度升高后反应器的运行可以较快得到恢复。
2011年03期 v.11;No.63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周健;杜国军;张永胜;李晓品;陈博;
针对高盐高浓度有机榨菜废水厌氧反应器微生物系统启动时间长的问题,探讨复合式厌氧反应器HAR(Hybrid Anaerobic Reactor)微生物系统的快速构建。结果表明,反应器在温度20~25℃,接种厌氧污泥质量浓度为30 g/L,废水盐度为1.8%(Cl~-计),负荷为1.5kgCOD/(m~3·d)的条件下,启动运行62 d后,可使进水COD为4 500mg/L的高盐榨菜废水出水COD为440 mg/L,去除率达到90.11%。反应器pH值为7.3~7.6,VFA小于300 mg/L,碱度为1 300~1 500 mg/L,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330 mV,反应器运行稳定,启动完成,反应器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构建的时间大幅缩短。从中心区到第6反应区的COD降解速率依次降低,COD分担负荷分别为5.01 kgCOD/(m~3·d)、2.26 kgCOD/(m~3·d)、1.16 kgCOD/(m~3·d)、0.70 kgCOD/(m~3·d)、0.75kgCOD/(m~3·d)、0.29 kgCOD/(m~3·d)、0.20 kgCOD/(m~3·d),COD去除分担率分别为37.50%、22.16%、11.36%、6.82%、7.39%、2.84%、1.93%。SME监测表明,HAR反应器从中心区到第6反应区存在不同的优势微生物,中心区以甲烷八叠球菌、瘤胃甲烷短杆菌为主,外环第1至第6反应区以索氏甲烷菌为主。
2011年03期 v.11;No.6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褚海艳;许端平;徐雪松;
采用褐煤吸附脱除废水中染料活性翠蓝KNG,研究了褐煤对废水中活性翠蓝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模式,考察了pH值和褐煤投加量对废水中活性翠蓝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较好地符合二级速率方程(R~2=0.945 1);吸附等温式满足Freundlich方程(R~2=0.98);废水中染料的去除率随溶液pH值的减小而增加,在pH=1~2时,去除效果最好;在一定条件下,去除率随褐煤投加量增加而增加。褐煤对废水中染料活性翠蓝有很好的吸附去除作用。
2011年03期 v.11;No.6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莉;苏莹;刘兆普;
从山东胜利油田沿海滩涂石油污染水体中分离得到1株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E-2。通过对原油降解率的测定,发现菌株E-2对石油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在条件初步优化下培养5 d,其对原油的降解率在扣除自然降解部分后达到50.51%。E-2最适宜生长条件为:温度37℃,pH=7.5。当NaCl质量浓度为0~5 g·L~(-1),原油质量分数为0.75%~1.5%时菌株E-2处于最佳生长状态。通过GC-MS分析,菌株E-2对原油中链烃C34~C38的部分降解最显著,对链烃C26~C33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表明E-2对长链烃类的降解具有明显的优势。菌株E-2与优势菌株HB-1按1:1组成混合菌液,两种菌株仍能各自显著降解链烃碳源,同时对C16~C30的降解明显增强,反映了两菌对这一段碳链的协同降解效果。HB-1与E-2按1:1混合,石油降解率提高到63.62%(单独HB-1菌株石油降解率为54.62%);HB-1与E-2按1:3混合,其降解率为80.60%;HB-1与E-2按3:1混合,降解率为81.83%。
2011年03期 v.11;No.63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继红;杨世关;郑正;孟卓;
为解决木质纤维结构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过程的抑制作用,提出了氨真空预处理的方法。在氨水体积分数为10%,真空度分别为0.03 MPa和0.06 MPa的条件下对互花米草进行预处理,然后在35℃,挥发性固体(VS)质量分数为6%的条件下对预处理后的原料进行批量厌氧发酵试验。FTIR、UV和XRD分析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木质素和纤维素无定型区的降解。批量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36 d的发酵时间内,真空度为0.06MPa和0 03 MPa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分别达到了 136.3 mL/gVS和110.1 mL/gVS,比对照组的99.5 mL/gVS分别提高了36%和11%。VFAs分析结果表明,该处理方法可以提高互花米草的水解产酸速度,从而提高发酵液中VFAs的浓度。
2011年03期 v.11;No.63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邹路易;
借助扫描电镜和T-RFLP等分析技术,观察厌氧氨氧化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中氮素、污泥颜色、颗粒污泥微观结构并对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以为厌氧氨氧化菌的快速富集培养提供有用信息。结果表明,运行的110 d间,厌氧氨氧化MBR的容积总氮负荷达0.245 kg/(m~3·d),去除率为80%,NH_4~+-N和NO_2~--N去除率分别为81%和91%。污泥的VSS/TSS比由初始的0.66提高到0.77,颗粒污泥颜色转为红褐色,以杆状和球状菌为主,其中,Planctomyce、Pirellula、Gemmata和Pseudomonas等种属均已证明具有厌氧氨氧化活性。
2011年03期 v.11;No.63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雪松;许端平;褚海艳;
采用褐煤腐殖酸吸附脱除废水中染料活性艳红X-3B,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腐殖酸投加量和溶液pH值对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煤腐殖酸对废水中染料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符合二级速率方程;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数据都可用Henry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描述;废水中染料脱色去除率随腐殖酸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去除率的变化随投加量增加而降低;废水中染料脱色去除率随着pH值的减小而增大,直至pH=0.5时,去除率达到最大,为100%。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褐煤腐殖酸对废水中染料活性艳红X-3B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2011年03期 v.11;No.63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晔;王松;孙丽娜;程全国;
采自浑河流域的底泥样品以多环芳烃芘为唯一碳源反复驯化,分离筛选出1株对多环芳烃芘具有降解作用的菌株P-D-1。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利用菌株的16S rDNA测序后的部分序列通过NCBI在线比对,与Genbank中枯草芽孢杆菌属的同源性高达99%。初步鉴定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属菌株(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0℃,pH=7.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其降解特性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氯化钠质量浓度和通气量对多环芳烃芘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芘的初始质量浓度为75 mg·L~(-1)时,在以蔗糖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氯化钠质量浓度为0.02 g·mL~(-1),在250 mL三角瓶中加入100 mL培养基状况下,该菌株的生长效果最佳,对多环芳烃芘的降解率达到82.6%。
2011年03期 v.11;No.6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邱俊永;钟定胜;孟祥明;
针对当前污染物指标分配方法难以兼顾公平和效益的现状,将经济学领域中的基尼系数引入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中,在综合考虑研究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口、GDP、土地面积、环境容量4个环境基尼系数指标,构建区域内各控制单元污染物现状排放量与该4项指标的洛伦兹曲线,求得基于公平性的各环境基尼系数。建立了1个以各指标环境基尼系数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多约束条件的单目标优化模型,对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得到公平性最大化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
2011年03期 v.11;No.6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车慧子;袁昌明;
针对现有油烟净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惯性分离、过滤和湿式洗涤相结合的复合式油烟净化方法。为深入研究该净化装置的性能,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采用多参考系模型(MRF)、多孔介质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DPM)对净化装置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叶片不同转速下装置内部流场区域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颗粒的运动状态,选择最适宜的转速,可保证装置有较好离心效果的同时,压力损失不会过大。
2011年03期 v.11;No.63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继军;黄卫星;刘圣华;张志进;
为降低柴油机的碳烟颗粒排放,配制了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10%、20%和30%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利用与0#柴油临界互溶温度优化高碳醇助溶剂的添加比例。同时为改善发动机的燃烧,在混合燃料中添加了十六烷值添加剂。在2102QB型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乙醇的掺入使混合燃料十六烷值下降,着火延迟期增加。十六烷值添加剂可以提高混合燃料的十六烷值,恢复发动机的压燃着火特性,但十六烷值添加剂对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排放影响较小。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后,烟度大幅下降。ESC十三工况下颗粒比排放减少超过60%,氮氧化物排放相当,碳氢和CO的排放总量有所下降。研究表明,柴油机燃用比例不超过30%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时,在保持其动力经济性的基础上,可大幅降低碳烟颗粒排放。
2011年03期 v.11;No.6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轩;王聿绚;邱庆;解以扬;
为使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确定其危险程度和范围,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建立了基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HYSPLIT)的大气污染应急预警系统。该系统由WRF-ARW数值预报模式、HYSPLIT大气扩散模式、地理信息系统及工业园区污染源数据库等部分组成。作为该系统核心的HYSPLIT模式,使用拉格朗日法与欧拉法、质点模型与烟团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模拟物质在大气中的传输、扩散和沉降。系统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分别为0.01°×0.01°和1 m,WRF-ARW 24 h气象预报数据每8 h更新1次,且在工业区内建有气象观测站提供实时气象数据以应对特殊和意外状况。污染源数据库包括了各企业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各排放物种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系统的结果使用以Google maps为核心的可视化网页输出。
2011年03期 v.11;No.6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元新艳;沈恒根;王振华;侯伟丽;
为了揭示PSA纤维在工业炉窑高温、高湿、高腐蚀烟气环境下的失效特性,对PSA纤维在85℃、不同质量分数氢氧化钠腐蚀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材料分析方法,对其表面形态及热稳定性能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SA纤维的耐低碱性能较好,耐强碱性能较差,经强碱腐蚀之后,PSA纤维的表面结构遭到了破坏,热稳定性能下降;PSA纤维的耐低碱性能明显好于PI,略逊色于PMIA,耐强碱性能明显不如PPS和PMIA。这说明,PSA可以在工业炉窑高温、低碱性烟气环境下应用,力学稳定性明显好于PI,但必须要做好防腐蚀处理。
2011年03期 v.11;No.63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明星;刘丹;
针对垃圾焚烧烟气中含HCl和SO_2较多的特点,对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酸进行试验研究,并测试炉膛温度、Ca(OH)_2给料量、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喷水量等影响酸性气体产生和脱酸效率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SO_2产生量随炉膛温度增加而降低,HCl产生量在炉膛温度为900~950℃之间最低,在低于900℃和高于950℃均有所升高;Ca(OH)_2给料量由70 kg/h增加至210 kg/h,HCl和SO_2的排放值分别由157.8 mg/m~3、123.6 mg/m~3降至23.1 mg/m~3、49.1 mg/m~3;烟气流量由30 000 m~3/h增至45 000 m~3/h,SO_2的排放值变化不大,而HCl的排放值有明显增加,同时为满足烟气中O_2含量要求,烟气流量应不低于36 000 m~3/h;HCl和SO_2的排放值随烟气温度的降低和喷水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同时为满足布袋除尘器稳定运行的要求,烟气温度宜控制在150℃以上。在炉膛温度为900~950℃,熟石灰给料量为160 kg/h,烟气温度为160℃,烟气流量为36 000 m~3/h和喷水量为08~1.0 t/h时,烟气中HCl和SO_2的排放值分别为40.6 mg/m~3和77.9mg/m~3,烟气净化系统的脱酸效果达到最佳。
2011年03期 v.11;No.63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鑫;程卫民;周刚;王刚;
为有效降低煤尘浓度,在前期研制OP-10系列抑尘剂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抑尘剂的试验配置方案。通过煤尘沉降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快速渗透剂T溶液的煤尘湿润性,验证了表面活性剂复配对溶液湿润性的增效作用,研究了二价金属阳离子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湿润性的促进作用,最终确定了新型快速渗透剂T系列抑尘剂配方。通过现场实践,快速渗透剂T系列抑尘剂能够达到与OP-10系列抑尘剂相当的降尘效果,在使用成本相当的情况下,兼具低毒环保等性能。
2011年03期 v.11;No.6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文霞;胡锋;李辉信;郑金伟;刘满强;焦加国;
为了探讨加速城市生活垃圾的堆制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措施,以采自南京市水阁有机废弃物填埋场的垃圾为代表,加入秸秆或牛粪,调节m(C)/m(N)和水分含量,预堆制15 d后,接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进行室内堆制处理。结果表明:30%牛粪+70%新鲜有机混合垃圾处理(NH处理)和20%秸秆+80%新鲜有机混合垃圾堆制处理(JH处理)的赤子爱胜蚓总体生长良好。蚯蚓堆制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混合垃圾堆制残留物干重,其中NH处理减少得最多。蚯蚓的接种显著降低了新鲜有机混合垃圾(HL)、堆制腐熟有机混合垃圾(DL)和JH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质量,提高了NH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质量。研究表明:城市有机混合垃圾在加入牛粪的基础上接种蚯蚓,其堆制效果较好,是处理有机混合垃圾的有效措施。
2011年03期 v.11;No.63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沈伯雄;张增辉;陈建宏;郝晓翠;文婕;
研究了热解终温对污水污泥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对污泥热解油中的轻质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污泥热解残渣的基本性质。研究表明,热解终温为450~500℃时,液相产物产率较高,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热解残渣减少的趋势与液相产物增加的趋势相似;450℃时得到的污泥热解油的轻质组分中主要含有烷烃类、烯烃类、腈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和单环芳香烃等;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残渣表面越来越松散和粗糙;450℃时得到的热解残渣孔容积最大,而500℃时得到的残渣微孔最为发达,比表面积值最高。
2011年03期 v.11;No.63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克强;
通过生物盆栽试验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对2,4,6-三氯酚(TCP)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75 d后土壤中TCP的可提取态质量比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黑麦草加快了土壤中可提取态TCP质量比的下降。在TCP质量比为1mg·kg~(-1)、10 mg·kg~(-1)、100 mg·kg~(-1)的处理中,种植黑麦草的去除率分别为92.5%、78.2%、55.6%,无植物处理的去除率分别为56.3%、49.2%、37.5%。黑麦草在TCP各质量比处理的污染土壤中能够存活,状态良好。种植植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存在增加的趋势,明显高于对照土壤(p<0.05),提高了土壤植物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同时,高质量比处理对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土壤自身具有修复TCP污染的自然本能,种植黑麦草具有强化TCP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可以通过促进黑麦草生长,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黑麦草修复TCP污染士壤的能力。
2011年03期 v.11;No.63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贺启滨;朱彤;董昆;高乃平;吴家正;
研究了通风小室内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0.3~0.5μm、0.5~1 μm、1~2μm以及2~5 μm)的沉积率在6种典型室内换气次数(6.51h~(-1)、7.81 h~(-1)、9.11 h~(-1)、10.42 h~(-1)、11.72 h~(-1)以及13.02 h~(-1))下的变化情况。采用安装Laskin喷嘴的QRJ-1型气溶胶发生器产生气溶胶颗粒,使用BCJ-1D型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测量室内一点的气溶胶颗粒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上述6种换气次数下,气溶胶浓度的衰减均与时间近似呈对数关系。相同换气次数下,气溶胶颗粒的沉积率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同一粒径颗粒,气溶胶的沉积率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换气次数在9.11 h~(-1)以下时,增加换气次数对颗粒沉积率的影响显著;换气次数在9.11 h~(-1)以上时,增加换气次数对颗粒沉积率的影响较小。在较小的换气次数下,颗粒沉积率的增加快于换气次数的增加;而在较大的换气次数下,增加换气次数时,颗粒沉积率的增加速度与换气次数基本一致,而颗粒被排风带走的比例较稳定。
2011年03期 v.11;No.6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包财;江天久;牛涛;
为了开发环境中重金属Pb~(2+)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制备了高特异性抗铅单克隆抗体。选择CHX-A″-DTPA(p-SCN-Bz-CHXDTPA)作为双功能鳌合剂,偶联载体蛋白和Pb~(2+),制备完全抗原Pb-CHX-A″-DTPA-KLH。用ICP-AES对此完全抗原Pb~(2+)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其结果为38.02 mg/mL。以此抗原免疫小鼠,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抗血清,其效价为1:81 920以上,并且含Pb~(2+)抗原(Pb-CHX-A″-DTPA-BSA)检测OD值远大于无Pb~(2+)抗原(CHX-A″-DTPA-BSA)。经过细胞融合、杂交瘤筛选以及克隆化等步骤,建立了分泌重金属Pb~(2+)的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1D4。与其他7种金属离子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该抗体是特异性针对Pb~(2+)的。最后用小鼠体内诱生法生产抗Pb~(2+)腹水型单抗,其效价为1:409 600。
2011年03期 v.11;No.6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冉;魏瑞成;葛峰;裴燕;冯国兴;王恬;
建立了畜禽粪便和污水中金霉素(CTC)及其两种代谢物——差向金霉素(ECTC)和异金霉素(ICTC)的LC-MS/MS检测方法。粪便样品经Na_2EDTA-McIlvaine缓冲液(pH=4)分别提取3次,离心,收集上清液,过Waters的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浓缩。用6 mL0.01 mol·L~(-1)草酸甲醇溶液洗脱,收集洗脱液,40 ℃水浴氮气吹至近干,甲醇定容至1 mL,过0.22 μm滤膜,用LC-MS/MS测定。污水取100 mL经滤纸和0.65μm纤维膜过滤后,加1 mL 5%Na_2EDTA溶液,调节pH值至7.0,然后过预先用5 mL甲醇和10 mL Na_2EDTA-McIlvaine缓冲液(pH=4)活化过的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浓缩,后用6mL 0.01 mol·L~(-1)草酸甲醇溶液洗脱,收集洗脱液,40℃水浴氮气吹至近干,甲醇定容至1 mL,过0.22 μm滤膜,上机测定。该方法在10~1 000μg·L~(-1)之间呈线性相关,金霉素、差向金霉素和异金霉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9.64%~97.23%、75.34%~98.37%和73.67%~95.08%,日间偏差在1.78%~6.18%,日内偏差在1.07%~6.28%。粪便样品和污水样品中的检测限分别为20μg·kg~(-1)和10μg·L~(-1),符合作为检测方法的要求。
2011年03期 v.11;No.63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举位;于新;裴淑玮;彭应登;伦小秀;齐飞;张征;张艳素;
研究了油松生长的烟雾箱中单萜烯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单萜烯的质量浓度,采用臭氧(O_3)分析仪分析O_3的质量浓度,观测夏季油松排放单萜烯质量浓度随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规律、单萜烯排放速率及其光化学氧化反应对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排放单萜烯的质量浓度总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一般11:00—12:00达到当天最大值,19:00—20:00达到当天最小值。对油松排放的单萜烯质量浓度及相关因子日变化的研究发现,高温、低湿度、高O_3质量浓度及强光照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油松单萜烯的排放。晴天和阴天3种单萜烯的总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1.86 μg/(h·g)和1.01 μg/(h·g)。单萜烯对O_3的生成有一定潜势,α-松油烯、β-蒎烯、3-蒈烯对O_3的生成潜势大小分别为145.77、90.15、94.63,α-松油烯对大气中O_3的贡献最大。
2011年03期 v.11;No.63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扬锋;马雁军;陆忠艳;周德平;侯波;李炳坤;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沈阳黑炭气溶胶(BC)质量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沈阳黑炭质量浓度平均值为6.143μg/m~3,每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达51.426 μg/m~3。黑炭质量浓度日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特征,最高值一般出现在7:00—9:00和18:00—20:00,低值出现在2:00—4:00和13:00—15:00。黑炭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近地层大气温度垂直梯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夏季黑炭平均质量浓度最低,最高值出现在1月份,这与冬季取暖和近地层经常出现逆温等有关。与国外城市和国内拉萨与西宁相比,沈阳黑炭质量浓度明显偏高,但与北京和西安的黑炭质量浓度大致相当。
2011年03期 v.11;No.63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实;乔永民;侯磊;杨宇峰;王庆;
采用欧洲标准的SMT法(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研究了汕头南澳近岸养殖区及其邻近水域2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及各组分磷的质量比分布特征,探讨了磷的释放能力及来源,并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中氮、磷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的质量比平均值分别为(663.46±106.06)mg/kg和(467.72±113.00)mg/kg,其中鱼类养殖区TP质量比平均值高达(858.25±20.63)mg/kg,显著高于国内外许多河口海湾。各站点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以无机磷为主,占TP的比例为63 74%~88.52%。而无机磷的组成均以酸提取磷(HCl-P)为主,占总磷的57.46%~71.72%,碱提取磷(NaOH-P)次之,占总磷的4.04%~32.71%。NaOH-P主要包括Fe-P和Al-P,是两种重要的生物可利用性磷,可用于判断沉积物中磷的内源释放能力。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南澳近海沉积物TP质量比整体上较低,但是鱼类养殖区沉积物TP质量比超标;而TN的质量比普遍较高,标准指数均大于1,表明南澳近海沉积环境质量受氮污染相对严重。
2011年03期 v.11;No.63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何娜;王璐;孙红文;
沿天津大沽排水河设置16个采样点,于2009年3—5月和2009年9—11月分别采集疏浚前后共32份沉积物样品,采用发光细菌法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疏浚前,25.0%的样品毒性等级为低毒,68.8%的样品毒性等级为高毒和剧毒,下游河段发光菌相对发光度均小于30.0%;疏浚通水半年后,37.5%的样品毒性等级为低毒,高毒和剧毒等级样品占总数的比例下降至18.8%。证明疏浚后沉积物对发光菌发光的抑制作用减弱,大沽排水河沉积物疏浚工程明显改善了大沽排水河的生态环境。
2011年03期 v.11;No.63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凡;马建华;
在对虞城县惠楼村山药种植区地下水中Cr、Cd、Pb、Zn和Cu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各个重金属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地下水重金属对该地区居民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健康危害。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中,所有样点的化学致癌物Cr和Cd的个人年风险在10~(-4)a~(-1)以上水平,某些样点Cd的个人年风险也在5.0×10~(-5)a~(-1)以上水平,超过了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且平均占到总年风险的99.9%,其中Cr对总风险的贡献率平均达到96.73%,是最主要的致癌重金属;非化学致癌物Pb、Zn和Cu的个人年风险均低于ICRP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对照区地下水致癌重金属的个人年风险和总年风险均高于山药种植区。今后要加强研究区地下水中Cr的来源和去除技术研究。
2011年03期 v.11;No.63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涛;薛岗;王荣基;周彪;傅学成;周晓猛;
采用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法,实时测试七氟丙烷、三氟甲烷和六氟丙烷等洁净气体灭火剂与火焰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氟化氢质量浓度,对灭火剂在不同体积分数下产生的氟化氢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灭火速度对氟化氢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灭火剂体积分数低于临界灭火体积分数时,灭火剂的体积分数越高,灭火剂与火焰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氟化氢质量浓度越大,在距临界灭火体积分数还很大时,产生的氟化氢质量浓度就超过了4 000 mg/m~3。当使用洁净化学气体灭火剂熄灭燃烧杯火焰时,灭火速度越慢,灭火过程产生的氟化氢就越多。3种灭火剂熄灭燃烧杯火焰时产生的氟化氢质量浓度随灭火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当灭火时间高于10 s时,产生的氟化氢质量浓度均超过了4 000 mg/m~3。
2011年03期 v.11;No.6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占辉;梁闰生;苏国锋;
以某省1999—2007年火灾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火灾发生原因为分类判据,对建筑火灾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火灾统计数据按照损失的大小分为5个损失分段,分别对各火灾损失分段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危害最大的是发生次数最少、单起火灾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火灾。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每个损失段内火灾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种火灾原因对火灾发生次数和火灾损失的影响重要程度次序,从而确定每个损失段内火灾发生次数和火灾损失总体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电气、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和自燃引发火灾的次数和造成的火灾损失是影响总体火灾次数和损失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可用于确定消防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
2011年03期 v.11;No.63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安然;於孝春;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方法,结合大量国内外曾发生的事故,以空分主冷凝爆炸事故为顶事件,采用布尔代数运算法则求解,得到8个最小割集,通过比较结构重要度得出控制系统失效和液氧排放不连续这两个基本事件的重要度最大,即控制系统失效和液氧排放不连续在故障树结构中对顶事件发生的影响程度最大。因此,为了防止主冷爆炸的发生,要连续排放一定量的液氧,且控制系统监控的准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1年03期 v.11;No.63 164-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邓中;卢平;马驰;周汝洪;
首采煤层群关键层是消除邻近煤层突出危险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淮南新庄孜煤矿66210工作面为例,在综合分析采空区上覆岩层竖向3带以及瓦斯运移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将上被保护层所产生的卸压瓦斯运移路径简化为:被保护层→上覆岩层竖向裂隙→采空区→回风巷。为了保障首采保护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出并实施了卸压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对被保护层卸压瓦斯、首采层顶板裂隙发育区富集瓦斯、采空区瓦斯进行强化拦截抽采。采用沿空留巷Y型通风方式消除上隅角瓦斯积聚,降低风排瓦斯量,工作面回风瓦斯体积分数在0.6%以下,实现了高瓦斯煤层群首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2011年03期 v.11;No.63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维娟;张国枢;陈清华;邓明;
基于瓦斯涌出时间序列(简称G序列),研究了利用G线图、移动平均线模型和综合法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方法。研究表明:G序列G线图法可实时反映瓦斯涌出的细小变化情况,从而可对瓦斯突出前的异常变化特征及时辨识,但是由于瓦斯涌出影响因素复杂,短期内的异常波动并不一定是突出信号,从而容易造成误判。而移动平均线模型以均线系统为基础,通过判别瓦斯涌出浓度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变化趋势,揭示煤体中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各因素与突出之间的关系。综合法利用G线图结合移动平均线模型进行突出预测,除G线图和移动平均线本身提供的信息外,结合G线与不同周期的移动平均线的相互穿越发出的一些反转信号,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报瓦斯突出。
2011年03期 v.11;No.63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钒;郝建薇;杜建新;张维;吴红应;李晓勇;
为了提高由拜耳法赤泥、红磷、硼酸锌、氢氧化铝组成的赤泥复配阻燃剂的阻燃效率,采用金属氧化物作为协效剂,研究了ZnO、Ni_2O_3、TiO_2分别在赤泥复配阻燃聚乙烯中的协效作用。结果表明,ZnO的协效作用最好。在60%(质量分数)的赤泥复配阻燃剂中添加占阻燃剂2%(质量分数)的ZnO可使聚乙烯的氧指数由27.2%提高到28.9%,UL-94通过V-0级,峰值热释放速率及烟释放速率均下降了40%。ZnO能显著改善阻燃聚乙烯的热稳定性并增加残炭量,使残炭更加致密。
2011年03期 v.11;No.63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庄哲民;廖海龙;黄胜强;李芬兰;
火灾早期阴燃状态下,释放热量少,却产生大量的烟气,而风场中烟气的传播除了受自身的各向同性扩散影响外,更主要是受外界风的影响。基于斜风场中的气体浓度衰减模型,利用空间分布传感器对火灾源点进行定位,并提出了一种加权距离差法来修正定位误差。该方法首先确定每个传感器对应的估计范围(集合),然后通过寻求所有集合的交集来估计出火源点位置。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提高定位精度,而且克服了迭代算法难收敛问题,具有实现简单,运行稳定的优点。
2011年03期 v.11;No.63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坤;蔡成功;
为获得集贤煤矿的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对2007—2009年集贤煤矿的地质资料和瓦斯涌出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构造演化和瓦斯地质理论,分析集贤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对瓦斯的控制影响。结果表明,集贤煤矿煤层的裂隙发育、高渗透性的顶底板砂岩岩性对瓦斯赋存的控制影响较小,不考虑为集贤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主控因素;而矿井构造、煤层埋深、岩浆岩侵入等因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影响较大,基本上为集贤煤矿瓦斯地质规律的主控因素。
2011年03期 v.11;No.63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彪;周晓猛;周军学;张卓儒;赵智;
三氟甲烷(CF_3H,HFC-23)是一种优良的哈龙替代物,在目前的气体灭火介质市场占据显著的位置。然而,在三氟甲烷和火焰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HF不仅对火灾现场设备具有严重的腐蚀,而且对灭火现场人员具有严重的伤害。首先采用κ-ε涡黏湍流模型,对CF_3H熄灭CH_4/O_2的二维稳态湍流非预混燃烧进行数值分析,讨论杯式燃烧器中CF_3H熄灭CH_4/O_2火焰过程中HF组分变化规律,通过改变初始参数分析CF_3H浓度、CH_4/O_2配比对HF生成量的影响;采用CHEMKIN 4.0程序模拟CF_3H熄灭CH_4/O_2火焰中温度、反应物、主产物和自由基浓度随火焰高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火焰上方20~25cm的区域为HF富集区;H、CF:O为生成HF的重要中间产物,可以通过降低中间产物浓度降低HF。
2011年03期 v.11;No.63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冠男;蒋慧灵;杨守生;
采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ARC)对正常和潮湿条件下的过硫酸铵进行对比热容分析试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过硫酸铵样品的热分解温度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及压力和温升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分析了过硫酸铵的热分解过程,用速率常数法计算了表观活化能E_a和指前因子A,得到了样品在最危险状态即绝热状态下的初始放热温度、初始温升速率、最大温升速率、自反应放热最高温度、绝热温升等反映其热稳定性的参数。结果表明,在绝热环境中,潮湿条件下的过硫酸铵比正常条件下更具有热危险性,更易发生自反应放热分解,且过程更加剧烈。过硫酸铵在储存过程中若不慎与水或潮湿空气接触,应尽量进行通风冷却和干燥处理,防止发生自分解放热进而引发火灾。
2011年03期 v.11;No.63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靖;周伟;
结合事故树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山岭隧道施工中的风险因素集合与风险评判集合,并引入隶属度矩阵、熵权系数,建立了山岭隧道工程的动态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以定量计算为特征,可实现对顶事件的风险概率计算、面向施工过程中的工况动态风险分析和控制。结合保阜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应用建立的动态风险管理模型,对洞口掘进施工阶段进行了风险分析,并依据得到的风险等级,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011年03期 v.11;No.63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汪爱娇;林国龙;王学锋;
应急基地是海上救助的保障。为了合理布局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对海上危险化学品应急基地优化选址进行了研究。充分考虑重点海域和事故多发海域的重点防护问题,兼顾非重点海域的应急反应需求,尤其保证对人的有效救助和污染的快速控制和清除,提出了多目标选址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启发式算法。最后,将此模型和算法运用于宁波-舟山海域应急基地选址中。
2011年03期 v.11;No.63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富君;孔帅;凌张伟;郑慕林;钱岳强;钱济人;李自力;
针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管道偏移机理及安全评定、光纤预警系统及函箱检漏装置、管道泄漏扩散预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和SCADA管道监控系统、抢修车辆GPS定位、IP电话、视频、区域广播、短信等通讯方式,最终形成基于GIS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应急救援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2011年03期 v.11;No.63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红兵;秦鹏慧;
基于类推原理对美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求事故和趋势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美国通用航空1990—2009年的历年飞行事故统计数据和1999—2005年8个飞行阶段的事故统计数据,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事故预测的时序外推分析模型,采用经验试算和递推分割法确定平滑指数值,使用代替法和历史数据加权平均法确定预测初始值,提高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模型对历年飞行事故的预测相对误差小,精度高,并与历年实际观察值的趋势相一致;虽然对各飞行阶段的预测在爬升、盘旋两个阶段出现了波动,但预测趋势符合实际趋势。最后分析美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趋势下降的首要原因为美国联邦航空局一直在小型机场推进"小飞机运输系统",同时要求制造商生产出配备自动驾驶仪表的全天候飞行飞机。而部分驾驶人员飞行操作技能不熟练和飞行计划准备不当是近年美国通用航空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
2011年03期 v.11;No.63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晓涛;张永领;吴丽萍;
基于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应急物资分类,在分析应急物资储备特征的基础上,界定了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的内涵。遵循系统性、简洁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卷设计—问卷调研—交谈调研—汇总凝练"4个步骤,建立了应急生产能力储备企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基于改进熵权TOPSIS法构建了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企业选择模型。同时,以给定企业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指导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企业的选择决策。
2011年03期 v.11;No.63 213-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张瑞;邓红卫;黄永红;雷涛;易冬福;
将链式理论应用于矿山水害研究,建立矿山水害链式结构,实现了矿山水害的孕源断链减灾。以矿山水害链的概念辨识为基础,分析了矿山水害链基本模式和链内结构关系,提出了矿山水害形成的链式规律,指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是水害发生的致灾环与主导因素,人类采动、强降雨等非地质因素是激发环。建立了孕源断链的矿山水害减灾模式,从水害链结构的孕源、激发环和衍生水害3种途径实现水害的控制,对矿山水害断链减灾措施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3种水害孕源断链减灾途径及其技术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矿山工程水害。
2011年03期 v.11;No.63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付衍华;刘茂;穆青;李栋学;
芯片制造厂在清洗、蚀刻和沉积工序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和特殊材料气体。为了芯片制造厂的职业健康风险防控,利用计算流体模拟软件Fluent研究芯片制造厂的金属蚀刻反应腔在保养期间HCl的逸出扩散规律。通过模拟给出洁净室内的速度场分布以及HCl浓度场分布规律,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确定划分防控的3级区域——职业接触管制区域、职业限制区域、安全区域,从而为职业防控措施提出建议。
2011年03期 v.11;No.63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爽;牛蕴;
针对国内硫黄回收装置安全评价方法的缺失和不足,对HA-ZOP方法在硫黄回收装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基于传统HAZOP定性分析方法,结合风险矩阵定量化管理概念,对风险依据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进行定量化处理,形成一种新的风险评价技术——HAZOP风险量化技术。并应用该技术对某硫黄回收装置进行安全评价研究。通过危险因素辨识,建立了硫黄回收装置工艺参数偏差矩阵和风险矩阵等安全评价模型。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确定装置主要危险因素与风险的关系。研究表明,HAZOP风险量化技术提高了硫黄回收装置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2011年03期 v.11;No.63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伟;黄天彬;
针对机坪安全风险较为严峻的问题,通过剖析机坪作业安全影响因素及事故原因,从机坪设施设备安全状况、空防保障系统安全状况、机坪作业人员管理状况、机坪车辆管理状况、机坪现场指挥协调状况、机坪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状况6个方面构建了机坪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机坪安全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该方法可以给出机坪的整体安全风险等级和各评价指标对机坪安全风险性的影响及大小。
2011年03期 v.11;No.63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喜刚;
采用安全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以事故致因理论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建立了电梯使用管理系统安全评价体系。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电梯使用管理系统的6级风险评估体系,确定电梯使用管理系统安全评价体系中各子系统及各指标的权重,再结合实际经验,根据安全规范构造各指标隶属度,进而根据评价集构造隶属函数,得到各指标对评价集的最终隶属度、模糊矩阵和综合评价结果,求得电梯使用管理系统安全状况的综合得分,进而划分安全评价等级,得到电梯使用管理系统评价结论。
2011年03期 v.11;No.63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赵来军;程晶晶;
从事故率估计的角度来分析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采用泊松回归模型拟合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0—2006年提供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数据。对比正态分布求解结果,提出一种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概率估计更为有效的方法。上海市危险化学品运输重大事故概率估计的实例表明,泊松分布模型比正态分布模型对分析区域危险化学品运输重大事故风险概率更有效。
2011年03期 v.11;No.63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凯全;李莎;
常规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时仅考虑生产系统中单工艺参数的"偏差原因-偏差-偏差后果(事故)"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对复杂生产系统中多工艺参数偏差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与事故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将向量理论应用到HAZOP分析中,提出了一种基于HAZOP的(关于多工艺参数的)向量链风险分析方法。在常规HAZOP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向量图和向量链图,确定引发事故的各个向量链的风险值,并据此选择控制事故的最优策略。"某化工厂三氯丙酮车间"的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表达了系统各偏差之间及其与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计算得到的向量链风险值大小对向量链进行排序,选择重点向量链加以控制,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011年03期 v.11;No.63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荣;刘澜;杨家忠;
针对机务维修人员安全评价中大多数综合评价方法需要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且计算过于复杂的问题,将突变评价法应用到机务维修人员安全评价中,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分解排序,将底层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后,运用突变理论的归一化公式进行计算,得到机务维修人员的突变评价值。通过Matlab计算,对评价值进行转换,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实用价值。
2011年03期 v.11;No.63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龚方;吴国灿;杜恒清;周保华;林雨霏;于仕超;谭乐义;
木制品中有害物质风险分析涉及多指标、多水平,必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多指标样品进行分析。为了更有效地估计木制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代表值,以山东口岸人造板及其制品连续3a的甲醛释放量检测数据为样本,使用Bootstrap方法对木制品中有害物质质量浓度控制上限(UCL)进行计算、评估、比较及验证。结果表明,山东口岸人造板及其制品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UCL值分别为2.508 6 mg/L、1.916 5 mg/L、1.300 9 mg/L,反映出木制品中甲醛释放量风险逐年降低的趋势。
2011年03期 v.11;No.63 25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杰;刘茂;葛灵灵;
以概率分布表示液氨罐区各安全系统的失效率,用贝叶斯蒙特卡罗对安全系统进行动态分析。首先,构建事件树;然后,用无信息的均匀分布作为各个安全系统失效率的先验分布,由结果事件发生次数得到似然函数,进而得到安全系统失效的后验分布;最后,由蒙特卡罗模拟得到事件树结果事件发生的概率值。结果表明,火灾和中毒发生的概率比先验值大,液氨罐区总体安全性能降低。报警器、自动关断系统和灭火系统失效率比先验失效率高;浓度传感器、手动关断系统和防火系统失效率比先验失效率低。后验分布的方差逐渐减小,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降低。因此,动态分析更能够反映液氨罐区安全系统的安全状态,有利于决策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011年03期 v.11;No.63 25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