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敏;关晓辉;魏德洲;
为提高细菌纤维素(BC)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效果,以BC和纳米Fe_3O_4为原料,采用共混沉淀法制备了新型的BC负载纳米Fe_3O_4吸附剂(NFBC)。同时将制得的NFBC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Cd~(2+)研究,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模拟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初步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利用纳米Fe_3O_4比表面积大和表面原子配位不足的特点,将其负载于BC表面,提高了对Cd~(2+)吸附,去除率可达70%,单位吸附量最大为27.97 mg/g;pH值是影响NFBC对Cd~(2+)吸附效果的重要参数;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并具有良好的线性,说明NFBC对Cd~(2+)是典型的单分子层吸附;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纳米Fe_3O_4粒子超顺磁性有助于吸附剂能快速有效地从液相分离,克服了BC粉末难于有效分离的不足。
2011年05期 v.11;No.6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何海江;张丹;曾雪丹;李伟;李恩霞;
利用6种不同的解吸剂对吸附了Pb~(2+)和Cd~(2+)的固定香菇小球进行解吸。结果表明,HCl溶液做解吸剂最佳,可以分别在90 min和60 min内将大量的Pb~(2+)和Cd~(2+)从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固定香菇小球上解吸出来。利用模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HCl溶液对PVA-SA固定香菇小球上Pb~(2+)和Cd~(2+)的解吸过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6 9和0.998 9。Cd~(2+)的解吸率在HCl浓度为0.1 mol·L~(-1)时达到平衡,解吸率为80%;Pb~(2+)的解吸率在HCl浓度为1.0 mol·L~(-1)时达到最大,为99.01%。微观形态研究表明,未吸附重金属的PVA-SA固定香菇小球表面粗糙多孔,小球通过物理性吸附或形成无机沉淀将重金属沉积在细胞壁上后,表面变得密实。经HCl解吸后的PVA-SA固定香菇小球表面粗糙度和孔隙度都恢复到吸附前的状态。PVA-SA固定香菇小球对Pb~(2+)和Cd~(2+)进行吸附后,利用HCl进行解吸,再吸附,如此3次循环使用后,其吸附率略有降低,但仍可达到85.24%和69.07%。
2011年05期 v.11;No.65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振旗;朱江;闵浩;夏良亮;王春雷;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的催化剂(TiO_2/GAC),进行了有无紫外光降解和有无活性炭条件下的微囊藻毒素-LR(MCLR)降解试验。结果显示,在紫外光照射下,MCLR不会自身降解,且紫外光照对活性炭吸附性能无明显影响。此外,通过负载型催化剂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的MCLH溶液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试验,进行了Lagergren准二级模型和颗粒内部扩散模型拟合催化剂的吸附去除动力学研究,应用Langmuir-Hinshelwood和Freundlich-Hinshelwood模型拟合光催化降解过程。结果表明,Lagergren准二级模型和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TiO_2/GAC对MCLR的吸附、光降解过程,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中吸附平衡常数K_L值基本保持不变,约(0.057 0±0.000 8)L/μg,降解速率常数k值随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有所下降。
2011年05期 v.11;No.6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波;王晓昌;刘俊建;
以城市污水中3种典型多环芳烃(PAHs)——萘、菲、芘为对象,以无机颗粒(石英砂、高岭土、黄土)和活性污泥为吸附剂,研究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PAHs的吸附去除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机颗粒物对PAHs的作用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能力降低,具有放热反应的特征;活性污泥对PAHs的作用以多分子层吸附为主,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随着温度升高吸附能力增强,具有吸热反应的特征。活性污泥对PAHs的吸附能力高于无机颗粒。PAHs的吸附去除性质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密切相关,并存在相互间的竞争吸附。在pH=6.0~8.0的范围内,pH值对PAHs吸附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2011年05期 v.11;No.6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亚军;陆科呈;冯长根;
从均相、固体不溶性和负载型复合光催化剂以及降解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多金属氧酸盐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概况,重点探讨负载型尤其是以半导体氧化物为载体的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2011年05期 v.11;No.65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波;任晓辉;谢辉;
采用间接阳极氧化处理活性染料模拟废水,以自制钛基IrO_2电极为阳极,石墨为阴极,NaCl为支持电解质,考察了Ti/IrO_2电极间接阳极氧化活性橙X-GN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了pH值、电压、电解时间及NaCl投加量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3,电压为20V,NaCl投加量为2.5g/L,室温条件下,电解30min后该染料的脱色率达到100%,电解60min后COD去除率可达68%。在本试验条件下,染料通过电解产生的Cl_2、ClO~-、HClO等物质间接氧化降解。为探讨电化学氧化降解活性橙X-GN的过程,对该染料的降解过程进行UV-Vis光谱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染料的降解规律。在电解过程中,染料的发色偶氮共轭体系首先被破坏,染料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经偶氮双键形成的共轭体系被破坏的同时,染料结构中的苯环结构、均三嗪结构以及萘环结构也遭到破坏,UV-Vis光谱中各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基本消失;反应60 min后,UV-Vis光谱中已无明显吸收峰,表明该染料降解效果较好。
2011年05期 v.11;No.65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丽娟;朱亮;徐向阳;
从类固醇雌激素性质与危害人手,分析了不同地区污水处理厂与河流中类固醇雌激素的污染现状,综述了类固醇雌激素生物降解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1年05期 v.11;No.65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章淼;朱静平;
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活性炭粉末制作固定化烟曲霉小球,并以其为吸附介质,在30℃、120 r/min的培养条件下,考察了不同初始pH值、葡萄糖质量浓度、NaCl质量浓度和Cr(Ⅵ)质量浓度时固定化烟曲霉小球对模拟废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烟曲霉小球在中性偏酸环境中对Cr(Ⅵ)有更好的吸附效果,且吸附效率随葡萄糖初始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NaCl在初始添加量较低时对Cr(Ⅵ)吸附效果影响不大,质量浓度较高时,则会对Cr(Ⅵ)的吸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固定化烟曲霉小球对Cr(Ⅵ)的吸附效率随Cr(Ⅵ)质量浓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吸附量随Cr(Ⅵ)质量浓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
2011年05期 v.11;No.6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欣;谭周亮;周后珍;王璐;李旭东;
从皮革铬鞣、复鞣污泥等处分离、纯化出4株吸附Cr~(3+)菌株TP、XB、MY和TQ,采用ASS和FTIR等方法研究了其对低质量浓度Cr~(3+)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吸附剂对低质量浓度Cr~(3+)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其对Cr~(3+)的最佳吸附条件是pH值4.0,投加量0.5g/L,吸附温度30℃;TP、XB、MY和TQ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8.66 mg/g、11.65 mg/g、11.05 mg/g和10.22 mg/g。碱处理有助于提高微生物吸附的吸附量,经过0.3 mol/L NaOH预处理后,其吸附量分别提高了17.86%~38.96%。吸附等温曲线拟合研究表明,吸附剂TP、MY和TQ更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XB更符合Temkin等温方程;用Dubimim-Radushkevich(D-R)等温曲线方程拟合发现,TP、XB和TQ吸附过程属于离子交换吸附。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4种吸附剂对Cr~(3+)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表明,该过程主要分为吸附剂外表面吸附、细孔内缓慢吸附和平衡吸附3个阶段。
2011年05期 v.11;No.6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培玉;张晨;孙梦;吴玉光;
为解决有机碳不足抑制反硝化反应造成的脱氮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qy37固定化过程中分别加入乳糖、柠檬酸钠、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作为碳源研究其脱氮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脱氮效果从大到小为可溶性淀粉、葡萄糖、蔗糖、柠檬酸钠、乳糖;其中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的脱氮效果最佳,脱氮率能达到85%。加入适量的可溶性淀粉可以很好的改善海藻酸钠、PVA小球的机械强度,减少PVA小球吸附成团,吸水溶胀现象。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3 g/L、5 g/L、8 g/L、10 g/L的可溶性淀粉,确定菌株qy37菌最适碳源的质量浓度为8g/L。对碳源的包埋方式即将碳源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分开包埋和一起包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将碳源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qy37一起包埋的小球脱氮效果较好,最终脱氮率达到92%以上。同时发现碳源材料固定化后具有缓释性能,随着反硝化过程中有机质的消耗,可以不断向水体释放有机质。
2011年05期 v.11;No.65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鹏康;周立辉;杨毅;王晓昌;
结合石油压裂废水水质特征与评价指标及其污染物范围因子,建立了石油压裂废水的水质评价矩阵,表明石油压裂废水中的COD和黏度是影响其处理的主要污染因子。以混凝为预处理工艺,分别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吸附和Fe/C微电解等对压裂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性污染物和石油类物质,臭氧催化氧化和Fe/C微电解工艺不仅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且能降低压裂废水的黏度。以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污水反应处理时间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石油压裂废水处理性评价矩阵,指出压裂废水可采用的基本工艺为混凝、臭氧催化氧化组合处理工艺。
2011年05期 v.11;No.65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秀霞;徐娜娜;秦丽姣;白雪晶;刘永博;孔甜甜;
为研究以天然有机材料为载体的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效果,使其应用于修复石油污染物成为可能,选取高效石油降解单株菌SM-1和混合菌MM-7为试验菌株,并以天然有机材料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考察不同材料载体YJ-07和YJ-05的固定化微生物的降解性能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包括pH值、初始油质量浓度、接种量、盐(NaCl)质量浓度对游离菌和固定化降解菌的石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菌MM-7(YJ-07)的石油降解率为59.6%,比固定化菌MM-7(YJ-05)高2.3倍;固定化菌对石油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游离菌,降解率较游离菌提高10%~43%,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有更强的耐受性;各单株固定化菌与游离菌最适宜条件为pH=7~8,盐质量浓度5~7 g/L,石油质量浓度1~7g/L,接种量10%~20%;混合菌的降解效果略好于单菌。
2011年05期 v.11;No.65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王新刚;吕锡武;张圣菊;
用分解袋法对生长于某氧化塘的自然干枯的芦苇茎(PS)、芦苇叶(PL)、菖蒲(叶,AL)、水葱(叶,SL)、美人蕉茎(CS)和美人蕉叶(CL)进行120 d自然分解,研究该过程中生物质及氮磷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受试植物中水葱的分解周期最短,芦苇茎的分解周期最长。水葱、芦苇叶和菖蒲至试验末生物质分别损失77 7%、76.9%和74.2%,它们可以在1 a内完全分解,而芦苇茎和美人蕉的茎、叶则不能,其年分解率分别为87%、91%和94%。植物的叶较茎容易分解。分解过程中,植物生物质的释放与氮磷的释放并不是同步进行,氮的释放略快于生物质的释放,但二者较为接近。磷的释放最快,30%的磷会在腐烂的前20 d内释放,而60 d内,植物体50%的磷会损失。水葱氮磷释放强度最高,芦苇茎释放强度最低,只有水葱的一半左右。如果在水生植物枯萎后不进行收割,植物腐烂会使次年出水中磷的质量浓度增加0.10~0.15 mg/L。另外,水生植物在自然干枯后,其氮磷干重含量较其未枯萎时氮磷干重含量低15%~25%,因此,植物收割宜在11月底植物刚开始枯萎时进行。
2011年05期 v.11;No.6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洋;陈卫航;张婕;张浩勤;周辉;
采用溶解-沉淀法,以未污染的中空纤维膜为原料,以四氢呋喃为溶剂,乙醇为沉淀剂,对膜中的聚砜材料进行回收,为后续对污染聚砜膜的回收提供依据,借此找到一种回收利用聚砜类废弃膜材料的可行方法。试验考察回收工艺中乙醇浓度、聚砜膜与溶剂配比(溶剂比)、聚砜膜与沉淀剂配比(沉淀剂比)对聚砜分离回收工艺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溶解-沉淀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和沉淀剂比对回收工艺影响显著;得到最适回收工艺条件为:80%乙醇,溶剂比1 g:25 mL,沉淀剂比1 g:250 mL。在最适回收工艺条件下得到聚砜的平均回收率为87.5%,纯度为90.6%。
2011年05期 v.11;No.6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毅飞;薛来;
分析了已被广泛应用于烟气脱硫(FGD)工艺评价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缺点,提出灰色关联层次法进行FGD综合评价的理论,研究解决评价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和统计的问题,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从环保性能、经济性能、技术性能和系统适应性能4个方面综合评价FGD工艺,由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了FGD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灰色评价模型,计算关联系数,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通过加权求和完成灰色判断,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选取最优FGD工艺。并以典型的5种FGD工艺针对A电厂进行实际计算,比较了灰色关联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过程及结论,认为灰色关联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
2011年05期 v.11;No.6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秀丽;孙秀伟;金立乔;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活垃圾(MSW)的长期变形特性,探讨初始孔隙比、易降解有机物质量分数和降解条件对其变形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制的压缩一降解仪,进行了多种工况下MSW的蠕变变形试验。结果表明,荷载水平较低时,初始孔隙比越小,孔隙比随竖向荷载减小的速率越快;当密实到一定程度时,孔隙比随荷载的增加有趋于稳定的趋势。易降解有机物质量分数越大,MSW的压缩模量越小,变形量越大。在竖向应力较小时,降解条件对MSW的变形特性影响不大;当竖向应力较大时,降解条件对MSW的变形特性有显著的影响。MSW的变形是应力与降解耦合作用的结果,降解引起的变形要靠应力作用才能实现,同时降解对MSW试样的压缩模量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影响MSW的应力状态。因此,初始孔隙比、降解条件和易降解有机物质量分数不但对MSW的最终变形量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MSW沉降变形过程也有显著的影响。
2011年05期 v.11;No.65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绍章;吴攀;张瑞雪;张翅鹏;韩志伟;
游鱼河为贵州省阿哈湖水库典型煤矿酸性废水汇人支流,通过对游鱼河6月和8月分别连续24 h的现场物理化学参数测试和样品实测分析,从水库水质安全方面探讨游鱼河铁、锰的变化特征及对水库水体铁、锰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游鱼河流域煤矿酸性废水通过投加石灰处理,pH值提高,符合排放要求,HCO_3~-碱度也有所增加,使水体具备一定缓冲性能。而SO_4~(2-)质量浓度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除6月铁符合标准,锰的超标率达到91.7%,8月铁、锰超标率分别为87.5%和100%。游鱼河入库水体中铁、锰按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65 mg/L和0.98 mg/L,每年进入阿哈湖水库中溶解态铁、锰分别为23.57 t和35.54 t,铁、锰来源与外来补水中铁、锰浓度及河流底泥中铁、锰释放有很大关系。
2011年05期 v.11;No.65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何立芳;项小燕;章汝平;
采用超声波萃取-恒波长同步荧光法测定了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对超声波萃取和同步荧光法的测定条件进行优化,考察方法的线性相关性、准确性和加标回收率,确定优化条件为:二氯甲烷/正己烷(1:1),体积每次30 mL分两次提取,提取时间为60 rain,样品不需纯化,直接可用于同步荧光分析。超声波萃取效率高,萃取时间短。采用恒波长同步荧光法对多环芳烃进行定性定量,相关系数r>0.9981,检测限0.052~12.37 ng,标准偏差0.017%~4.12%,回收率68.2%~109.9%。采用超声萃取-同步荧光法测定了龙岩市区不同功能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结果表明,闽西监狱良种繁殖园土样中含有苯并[a]芘和荧蒽,龙洲工业园土样中含有苯并[a]芘、荧蒽、苯并[k]荧蒽、咔唑和,龙岩三德水泥厂土样中含有苯并[a]芘、荧蒽、菲和蒽。该法简便快速,无需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就可实现多组分的同时鉴别和定量测定。
2011年05期 v.11;No.6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花丽;王强;王孝伟;谷小红;
为获得草甘膦在THz波段的光学参数,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装置对草甘膦标准品进行测试,获得样品在0.4~1.5 THz波段的折射率谱和吸收谱。结果表明,草甘膦样品有5个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吸收峰的位置分别为0.79 THz、0.89 THz、1.09 THz、1.31 THz和1.43 THz,它的平均折射率为1.512。为了更好地解析试验光谱,利用Gaussian 03程序的B3LYP函数与从头算理论HF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以及DMol~3程序的PW91、VWN-BP和BLYP 3种GGA密度函数在DNP基组水平上模拟草甘膦单分子,其中利用HF和VWN-BP函数计算出的峰位值与其对应的试验值较接近。这两种方法是模拟草甘膦单分子较为适合的方法。利用HF函数计算的键长、键角均与室温下X射线衍射值有相同的一致性趋势,而VWN-BP函数这一趋势不明显。
2011年05期 v.11;No.6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任希珍;鞠美庭;田晓刚;邢维;李倩;邵超峰;
基于不同类型水体特征,提出了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为核心,适用于同一区域不同类型(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的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包括区域特征分析、评价指标筛选、评价模型选择、环境风险综合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5个步骤。应用该方法体系对郑州市3类水体类型的典型饮用水源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型和地下水型饮用水主要风险因子为Cr~(6+)和Cd,湖库型饮用水主要风险因子为Cr~(6+)和Sn;3类型水体风险较大者为湖库型,应在风险管理中给予重视。
2011年05期 v.11;No.65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兵;李新举;李海龙;卢艳艳;
基于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矿区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针对传统评价方法中量化指标某些信息易于丢失的情况,提出引入物元模型进行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利用所建立的模型,以平阳寺镇矿区生态系统为例进行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用指数超标法确立了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评价物元、节域和经典域矩阵,通过计算关联函数确立了评定等级。结果表明,1999—2008年,平阳寺镇矿区各项指标发展趋势比较平稳,矿区生态系统基本处于一般疾病与很健康状态之间。结合实地调查研究,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2011年05期 v.11;No.65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白晓瑞;唐景春;师荣光;杨杰;
采集天津市郊区115个土样以及相对应的19种蔬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土样和蔬菜作物中镍的污染含量,计算各类蔬菜的富集系数,并根据富集系数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由聚类结果将蔬菜作物大致分为3类:富集系数最低的瓜果类;富集系数较高的叶菜类;玉米富集系数最大,独立为一类。利用Crystal Ball和Origin拟合土壤及蔬菜中镍质量浓度的分布特性,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土壤-作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借助Crystal Ball软件实现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瓜果根茎类健康危害系数为0.15,叶菜类健康危害系数为0.27,表明根茎瓜果类及叶菜类的镍含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玉米的健康危害系数较大为2.3,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风险处于不可接受水平。为降低健康风险,该区域土壤应少种玉米类富集危害系数较高的作物,改种其他富集系数较低的蔬菜作物。
2011年05期 v.11;No.6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68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亓延军;崔嵛;赵艳萍;龚伦伦;张和平;
选取20 cm×40 cm和60 cm×30 cm两个开口工况对窗口溢流火燃烧现象进行试验和模拟研究。试验台基于ISO 9705全尺寸热释放速率试验台搭建,包括燃烧小室、模拟外壁面、温度测量系统和气体分析系统。结果表明,燃烧状态受通风因子影响较大。峰值热释放速率随通风因子的增大而增大,而达到峰值热释放速率的时间和燃烧持续时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溢流火焰的壁面贴附效应与小室开口比率(宽高比)有关,宽开口火焰壁面贴附效应比窄开口明显。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的热释放速率、溢流火焰温度分布、小室温度以及溢流火焰的壁面贴附效应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011年05期 v.11;No.65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郭子东;徐丰煜;吴立志;岳海玲;
火灾荷载作为判断建筑室内火灾危险程度的依据之一,是火灾模拟中设计火灾的重要内容。鉴于宾馆类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为了获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火灾荷载数据,采用直接称重和间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145家中档宾馆进行了火灾荷载调查,得到了关于房间尺寸、通风开口、可燃物类型及分布等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宾馆客房总火灾荷载密度均值为516.3 MJ/m~2,标准偏差为92 MJ/m~2,整体服从正态分布。火灾荷载密度与宾馆装修水平呈正比,与房间地板面积成反比。
2011年05期 v.11;No.65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凯;黄寅生;李锦涛;苗军;舒钦环;张舒;
在以雷管为中心抛撒能源、圆柱纸质壳体装药的试验条件下,借助高速摄影仪,记录爆炸抛撒及云雾成长过程,分析爆炸抛撒云雾径向运动随时间变化特性。设计13组试验,改变5个变量,研究壳体长径比、轴向两端材料强度、中心装药、抛撒物装填密度、抛撒材料对云雾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撒径向半径随着固体抛撒物质比重和颗粒的减小而增大;中心装药会影响抛撒的加速阶段,装药能量越大抛撒速度越快,抛撒半径越大,但比药量达到一定值后,对物质抛撒半径的影响不大;壳体轴向两端材料强度的增强会导致轴向的抛撒增强;长径比越大,径向的抛撒速度越慢,最后形成的扩散半径也越小;在初始时刻(约20ms)抛撒物装填密度越小抛撒半径扩散越快,而在远场阶段则相反。总体来说,壳体两端材料强度、长径比、中心装药、抛散物装填密度的改变对于云雾轴向运动影响较大,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使云雾成团在轴向上快速运动;抛撒物性质对于云雾的径向抛撒速度影响较大,抛撒物粒径或装填密度的减小都会使云雾初始抛撒速度增大。
2011年05期 v.11;No.65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文庆;陈志;黄莹;蒯念生;曾瑜;李建明;
利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探寻甘薯粉尘在密闭空间内的爆炸特性。测得甘薯粉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研究质量浓度、粒度和点火能量对爆炸猛烈度(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以及燃烧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较小时,甘薯粉爆炸较猛烈,燃烧持续时间较短;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燃烧持续时间减少,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而最大爆压呈现先增后减,并且存在一个最佳浓度范围,使粉尘爆炸最猛烈;最大爆压和上升速率随点火能量的增强而增大,较强的点火能量能显著改善低质量浓度粉尘的"爆炸不良"效应。将甘薯粉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爆炸猛烈度与锌粉、镁粉和烟煤粉进行对比,发现甘薯粉的爆炸风险远高于烟煤粉和锌粉。
2011年05期 v.11;No.65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默;白春华;刘庆明;
在长为32.4 m,内径为0.199 m的大型长直水平管道中对铝粉/空气两相流的爆炸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初始压力为0.14MPa,初始温度为20℃,水平布置17个传感器对试验数据进行测量记录。采用40 J电火花进行点火,对铝粉/空气混合物燃烧转爆轰过程(DDT)进行分析,并对不同质量浓度时混合物的燃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铝粉质量浓度为184g/m~时,铝粉/空气混合物未被引燃;铝粉质量浓度为230 g/m~3时,水平管道末端刚好进入爆轰阶段,此质量浓度为该条件下燃烧转爆轰的最低临界质量浓度;质量浓度为276g/m~3、367 g/m~3、459g/m~3、505g/m~3、551g/m~3、643 g/m~3时,均能在此水平管道内完成爆燃向爆轰的转变,并且能够自持。铝粉/空气混合物爆轰的最优质量浓度为551 g/m~3。对质量浓度为505 g/m~3时的铝粉/空气混合物的燃烧转爆轰过程进行分析,进入爆轰阶段后,多相燃料空气混合物爆轰超压和速度曲线呈现随距离传播不断振荡,但均值稳定的典型特征,其爆轰波胞格尺寸λ约为0.486 m。
2011年05期 v.11;No.65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吕家育;陈网桦;陈利平;田映韬;杨茜;
为得到间歇反应的温度参数,以物料平衡及热量平衡为基础,借助工艺热风险的基础知识,以文献中给出的某恒温间歇反应为例,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对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反应器温度T_c,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且温度模拟情况与文献有良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从工艺热风险的角度出发,对温度参数敏感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反应器最佳冷却温度T_c。
2011年05期 v.11;No.65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建良;郭飞鹏;张学博;
工作面采用的通风方式对采空区流场和瓦斯运移有很大的影响。对工作面采用上、下行通风方式的采空区风流流场和瓦斯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煤层倾角不同时,工作面采用不同的通风方式下,采空区的漏风量、风流流场和瓦斯运移情况有很大差别。上行通风时漏风量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增高。当下行通风工作面通风压力小于采空区自然风压时会发生采空区气体倒流现象,漏风量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增高。上行通风采空区漏风量比下行通风大;下行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总量大于上行通风。随着煤层倾角增加,上行通风和下行通风采空区瓦斯总量都减小。
2011年05期 v.11;No.65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马恒;徐超;李宗翔;刘剑;
为了提高摩擦阻力系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对大量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分类,结合滤波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统计分析法对巷道摩擦阻力系数值进行模拟测算,得到了不同巷道中摩擦风阻计算的经验公式。提出了简要的矿井通风阻力计算公式。
2011年05期 v.11;No.65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李俊平;范才兵;李占科;王学明;
为了合理确定露天矿最终边坡角,在岩石力学试验和工程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应用三维弹性有限元程序ANSYS、三维弹塑性有限元程序PHASE2和三维黏弹塑性有限元程序EVP模拟最终边坡角为42°、50°、53°的开挖模式。建立计算模型时,最终台阶坡面角取65°;按照《矿山安全规程》,台阶高度12 m时,安全平台宽度取4 m,清扫平台宽度取6 m;台阶高度14m时,安全平台宽度取5 m,清扫平台宽度取8 m。结果表明,上帮最终边坡角不超过48°,下帮最终边坡角不超过50°,端帮最终边坡角不超过49°。较原有设计上帮可增大6°,下帮可增大8°~10°。
2011年05期 v.11;No.65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鹏飞;冯涛;李石林;郝小礼;
煤矿乏风由于风排量大、瓦斯浓度低等特点很难利用传统的方式加以利用,一般将其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热逆流氧化装置可以有效氧化乏风瓦斯并回收其中的热量,而由蜂窝陶瓷体填充的蓄热氧化床是其氧化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通过对蓄热氧化床流动过程进行理论研究,得出3种常用蜂窝氧化床冷热态下的阻力计算数学模型,并结合算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冷态下,氧化床阻力损失与其孔隙率、通道直径或边长及乏风进气速度等因素相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阻力损失与乏风进气速度成正比,与氧化床通道的边长或直径的平方及孔隙率成反比;2)在相同孔密度和孔隙率的条件下,方形通道蜂窝陶瓷氧化床的阻力损失最大,圆形阻力最小;3)热态下,氧化床阻力损失还与氧化床温度分布有关,某一处压强梯度的大小与该处的温度近似成平方的关系;4)氧化床运行时,伴随气体温度和流速在氧化床内部变化,气体所受到的阻力也发生剧烈变化,位于氧化床两端的预热段和蓄热段压强损失较小,而氧化床中心的反应段压强损失较大。
2011年05期 v.11;No.65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明云;张国枢;戴广龙;秦汝祥;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模型演化得到采空区走向及倾向的漏风阻力系数分布,综合考虑了采面的回采速度、顶板岩性以及采空区倾向上顶板的沉降量不同等因素影响。采用专业的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桃园矿1033工作面及其采空区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得到了工作面的漏风量分布及采空区漏风流场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区域主要发生在倾向上靠进风侧0~10 m范围,并有部分漏风量在工作面倾向从中间点前流回至工作面,采空区内的流场等值线并不完全呈对称分布。采用工作面埋管取气分析采空区内氧气体积分数,得到了采空区内氧气体积分数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沿着采空区走向,氧气体积分数逐渐下降;在采空区倾向上,回风巷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最快,进风巷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最慢。综合考虑采空区内的滤流速度和氧气体积分数分布,得到了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在采空区回风巷,氧化带距离工作面范围为11~38 m;在采空区进风巷,距离工作面范围为23~76 m;在中部,距离工作面范围为12~66 m。最后,计算得到工作面安全回采速度为2.2 m/d。
2011年05期 v.11;No.65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舒中俊;王霁;孙青辉;张克俭;
电缆绝缘材料在火灾条件下的失效时间对于电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这些数据多以试验的方式获得。以试验结果为基础,在假设的前提下,运用传热学理论建立了电缆在热辐射作用下其内部的温度分布模型,并应用MATLAB软件中的pdepe函数求得了模型的数值解,即电缆内部各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据此获得电缆绝缘失效时间。以ZR-VV电缆为研究对象,应用该模型计算得出了热通量分别为3 kW/m~2、5 kW/m~2、7 kW/m~2、24 kW/m~2、40 kW/m~2和56 kW/m~2时,电缆内部的温度分布及失效时间。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使用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近似预测电缆在不同热辐射条件下的绝缘失效时间。
2011年05期 v.11;No.65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超;王志荣;蒋军成;
以二氧化碳气体为对象,对室内空间重气连续泄漏扩散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气体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室内空间泄漏后,出现明显的沉降现象,泄漏源高度以下位置的体积分数远大于高处的体积分数,且气体体积分数上升的速度也明显增大。墙壁的阻挡作用会使近墙处气体体积分数比其他位置要高。中心面上,泄漏初期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梯度不大,但随着时间的进行,体积分数梯度变大,逐渐出现分层现象。通过比较同一时刻不同面上气体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靠近地面处的水平面上体积分数分布较均匀,而垂直面上体积分数分布不均匀。二氧化碳扩散过程中,径向上有一个初始速度,而在横向上表现为自由扩散。不同高度水平面上,随着高度的增加,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值和高体积分数区域都逐渐减小,且在离泄漏源较远处的两侧墙壁处富集,而泄漏源下方有一个体积分数相对较低的区域。
2011年05期 v.11;No.65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段莉;陈沅江;
在广泛参考各种上呼吸道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软件Solid Works建立对称与非对称的两种一级支气管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计算流体软件ANSYS CFX对人体支气管内两相流动进行计算,模拟气流、粉尘在呼吸道内的流动。在具有代表性的流量为30 L/min、60L/min和90 L/min呼吸强度下,对空气的速度,压力以及粒子在气管内沉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粒子沉积部位主要在分叉面和分支内壁面上;相同流量下,管径越细粒子的沉积量越大。
2011年05期 v.11;No.65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建良;王玉;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h_2是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分析钻屑瓦斯扩散的过程,建立了钻屑瓦斯扩散的数学物理模型,推导出了钻屑解吸指标△h_2的解析解。对钻屑瓦斯放散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h_2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随钻屑暴露时间误差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钻屑瓦斯放散量随放散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且增加幅度随时间逐渐减小;△h_2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随钻屑暴露时间误差的增大而增加。因此,暴露时间的准确性对获得真实的△h_2至关重要。
2011年05期 v.11;No.65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英杰;孙志强;宫二玲;谢红卫;
研究了人因可靠性分析(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HRA)中人为差错概率的量化。首先,介绍了认知可靠性与差错分析方法(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CREAM)中基本法的基本理论,讨论了两种概率化认知控制模式的确定方法——贝叶斯网络法和模糊逻辑法,强调了概率化认知控制模式下量化人为差错概率的必要性。然后,在分析认知模式下人为差错概率分布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构建了概率化认知控制模式下人为差错概率的量化方法。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提供了人为差错概率的蒙特卡洛仿真算法。最后,通过实例,演示了方法的使用过程,并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2011年05期 v.11;No.65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广金;张天麒;程五一;
对华北某地质勘探系统28年间生产性工亡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车辆伤害、触电和物体打击属于地质勘探系统的高发事故。结合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事故树理论,对车辆伤害和触电两类高发事故进行系统分析,找出两类事故的影响因素、事故模式和因素的影响程度。根据因素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措施,以降低影响因素发生概率,预防和减少地质勘探系统事故的发生。
2011年05期 v.11;No.65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严骏;张道坤;陈海松;曾拥华;
结合库房管理规定和工作实践,提出了由库房容量、库房已存器材性质、器材存入对库房安全距离的影响程度、温湿度、库房地面电阻、避雷设施、保管费用、运输条件、防盗安全设施和周边环境条件等10项指标构成的库房优选评估体系。考虑到以往权重确立方法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不好的问题,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危险品库房评判模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模型,对电雷管入库的5个备选库房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做出优选决策。实例验证和工程实践应用表明,该评估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备选库房的优劣,优选模型用作库房选择作业是可行的。在具体实践中,宜重点考虑关于库房容量、库房已存器材性质、保管费用、温湿度等方面因素。
2011年05期 v.11;No.65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天祺;赵振东;余世舟;
针对石化企业中可能造成毒气泄漏的装置或设备,从工程实际出发,建立了3种毒气泄漏和扩散的数值模型。根据模型和给定的扩散条件,对毒气的泄漏和扩散进行数值模拟和动态仿真,得到毒气泄漏后人员死亡区域、危险区域和有感区域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石化企业有毒物质源进行毒性分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毒气泄漏危险性参数。通过给定的装置和设备泄漏危险性参数计算得到毒气泄漏的危险性矩阵,进而对石化企业有毒有害气体泄漏进行危险性评估。
2011年05期 v.11;No.65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田彦清;杨振宏;李华;尚旭光;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现状和特点,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过程和大量职业病患病案例,从人、物、环境、管理、安全技术、法制监管和社会经济利益等方面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7大类、36个要素。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对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量化处理,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的5级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分析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得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影响因素。以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为基础,形成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某轧钢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作业场所风险等级为第2级,属于一般危害程度,与该企业实际的状况相符合。实例证明,该模型适用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风险评估。
2011年05期 v.11;No.65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周荣义;刘何清;
针对故障假设分析能有效辨识各种潜在危险和可能事故的优势,保护层分析能对事故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并能核实已有安全措施有效性大小的特点,提出将两者集成,有利于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目的。介绍了故障假设分析和保护层分析基本方法,阐述了两种方法集成的可行性、集成衔接关系、集成方法评价步骤以及集成方法的作用,并通过实例说明了集成方法的功能。结果表明:故障假设分析和保护层分析方法的集成,不仅能有效识别潜在风险事故,而且能对事故后果及已有安全措施的可靠性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风险的可接受性和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而达到确认是否需要增加新的安全措施的目的。
2011年05期 v.11;No.65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黄德寅;刘茂;王阳;
在将PBPK模型与剂量-反应的多阶模型相结合用于苯职业暴露的致癌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Euler数值解法,借助Excel电子表格对模型进行求解;然后针对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采用Crystal ball软件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致癌风险进行概率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实地收集数据,使用该方法对某涂料生产项目进行苯暴露致癌风险定量分析。理论分析和实地验证表明,该方法计算出的风险值符合实际发病情况。该方法可以定量评估对人体有害的职业暴露危险源,提供工人致癌风险的概率数据。
2011年05期 v.11;No.65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高文宇;张力;
根据人因失误的机理和特点提出了一个分层的人因可靠性概率因果模型,采用贝叶斯网建立了人因可靠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分层方法进行建模,充分利用了条件独立性以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同时分层机制也符合人因可靠性的内在要求。该模型既能满足回溯型分析需求又能满足预测型分析需求。在模型的定量化方面,设计了一个简化可行的模型参数计算方法。该模型可以用于工程化的人因可靠性分析,也可扩展为人因行为理论研究模型。
2011年05期 v.11;No.65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彭小明;周后珍;谢翼飞;谭周亮;李旭东;
从事故原因、应急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几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发生的主要石油类突发水污染事故,综述了机械回收、原地焚烧、投加消油剂、生物修复等应对石油类水污染事故的主要应急处理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其中,机械回收中围栏法和吸附法应用研究较多;原地焚烧具有简单、快速与高效等特点;喷洒消油剂适应恶劣天气与大面积处理;而生物修复则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分析认为,复杂多变的事故场景决定了应急技术应是一个综合技术系统,通过构建油类突发水污染事故模拟平台,验证深化现有技术,强化现有单项技术的集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2011年05期 v.11;No.65 240-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瑛;赵谦;曹玮;
针对现有应急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的不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从监测与预警、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4个方面构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2011年05期 v.11;No.65 245-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李发文;张行行;宫爱玺;牛亚峰;
蓄滞洪区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沿岸大堤的洪水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蓄滞洪区内发生重大灾害。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与洪灾形成规律,系统地研究文安洼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链。研究发现,文安洼蓄滞洪区洪水灾害属于雨-洪灾害链,从洪水蔓延角度看,蓄滞洪区灾害链又属于支干流域灾害链和蔓延侵蚀灾害链耦合形式。在搞清蓄滞洪区灾害链基础上,通过对大清河流域历史洪水灾害分析,发现流域洪水灾害具有明显的周期规律,将其在时间进程上划分为平静期、过渡期和活跃期3个阶段,而对某一大洪水而言,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又可划分为早、中、晚期3个阶段。针对不同洪水灾害链式阶段,采用不同的措施,即孕育阶段采用断链措施,潜在期采用防御措施,诱发阶段采用治理措施。
2011年05期 v.11;No.65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詹新;饶平;朱孔金;刘少博;杨立中;
人员疏散既有疏散运动,也有行为和心理反应,因此对同一人群在疏散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可以有效地对第3类人员(一般人员)和第2类人员(参加疏散演习和试验人员)的问卷结果进行对比,更准确地分析人员疏散时的心理行为特征。在某高校教学楼进行模拟疏散演习试验,用火灾报警器做疏散警报,重复8次。在演习前5天和演习结束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出口发生堵塞时,67%的人在第1份问卷中选择其他出口,而演习结束时的问卷中,这个选择的人数降至35%。这说明很多人往往会高估自己在面临危机时的反应。担任过一定社会职务的人比一般人群更倾向于独立证实火灾的发生。
2011年05期 v.11;No.65 25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文杰;胡八一;李庆忠;
对核事故条件下钚气溶胶源项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主要包括钚材料的氧化反应机制、气溶胶的颗粒尺寸分布以及核事故发生后钚气溶胶从事故源处释放的比率和可吸入率。进一步对比了炸药化学爆炸、静态燃烧及动态燃烧3类核事故场景中钚气溶胶的源项数据并得出结论。静态燃烧和液滴未爆炸的动态燃烧场景中钚气溶胶的生成机制类似,前者相对较低的气溶胶释放率源于反应过程中的热量损耗及固态材料对空气流动的阻碍;动态场景中液滴爆炸并泄露出大量钚蒸汽将产生更高的气溶胶率及可吸人率;炸药爆炸条件下钚材料的氧化反应是最剧烈的,将产生最高的源项数据。
2011年05期 v.11;No.65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