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饱和非饱和分层土壤中铁离子运移试验

    詹美礼;林凤标;罗玉龙;盛金昌;

    建立了由黏上、砂壤土、细砂组成的饱和非饱和分层大型土槽试验模型,以研究铁离子在饱和非饱和分层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铁的迁移转化规律与分层土壤的分布顺序密切相关。同一时刻同一水平面上的点,离污染源越远,质量浓度越低;同一竖直剖面上的点,从上至下,质量浓度越来越高。铁在细砂、砂壤土、黏士中的迁移能力依次递减。水力梯度2.5%的条件下,铁在细砂层、砂壤土层、黏土层中运移1 m分别需要1 224 h、2 200 h、3 605 h。

    2011年06期 v.11;No.6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陆地石油开采区PAHs环境多介质分布及迁移转化模拟

    李兴春;胡艳;杜显元;刘建林;李鱼;

    利用Mackay的Ⅲ级逸度模型估算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在典型陆地石油开采区气、水、土壤及沉积物相间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根据研究区域年石油开采量估算污染物排放速率,利用实测浓度数据和文献值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相中的对数单位平均残差分别为1.12、1 35、1.41和1.39,表明模型对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浓度的估算与实测值大体吻合。土壤相是PAHs的主要环境归宿,落地原油是污染物主要输人方式,土壤相降解为主要输出方式,介质间迁移过程主要为沉积物相与水相的质量交换。

    2011年06期 v.11;No.6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水环境中亚硝酸盐聚集的原因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陈卫民;戴树桂;张清敏;

    分析了水环境中亚硝酸盐含量升高的原因,综述了其对动植物的毒理作用机制。认为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为排放的亚硝酸盐增加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硝酸盐不完全还原与铵盐不完全氧化所致。亚硝酸盐对动物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引起机体缺氧,和亚硝酸盐导致的器官损伤与体内离子浓度变化紊乱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对植物的损伤主要是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的增加,能量转化效率下降,光合作用和一些酶活性受到抑制。

    2011年06期 v.11;No.66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百菌清、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

    郭建辉;蔡恩兴;陈丽萍;杨淑娟;

    为了科学、安全地使用百菌清、腈菌唑防治香蕉病害,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百菌清、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百菌清在香蕉上的原始沉积量大于腈菌唑,同一农药的原始沉积量与施用量密切相关。百菌清施药后14 d内的消解率大于腈菌唑,而14~21 d的消解率与腈菌唑接近。百菌清、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相关系数|r|=0.942 8~0.998 0(P<0.1)。百菌清的消解速度较快,消解系数|κ|=0.220 45±0.009 15,半衰期(T_(1/2))为3.1~3.3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_(0.99))为20.1~21.7 d;腈菌唑的消解速度缓慢,|κ|=0.170 3±0.000 1,T_(1/2)为4.1 d,T_(0.99)为27.1 d。距第2次(末次)施药后55~68d,在香蕉产品上均未检出百菌清、腈菌唑残留。

    2011年06期 v.11;No.66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d2+胁迫对文蛤鳃组织S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张宜奎;宋秀凯;刘爱英;任利华;马建新;

    为了解不同质量浓度的Cd~(2+)对水生动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文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依据Cd~(2+)对文蛤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_(50)),设置4个Cd~(2+)胁迫组,胁迫质量浓度分别为0.41 mg/L(1/32LC_(50))、0.82 mg/L(1/16 LC_(50))、1.65 mg/L(1/8 LC_(50))、3.30 mg/L(1/4LC_(50)),并设置对照组,每组3个平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Cd~(2+)对文蛤鳃组织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鳃组织SOD活性在0.41 mg./L和0.82mg/L胁迫下,试验前期(0~48 h)呈现诱导效应,试验后期(48~96 h)呈现抑制效应,其余胁迫质量浓度在试验过程中均对文蛤鳃组织SOD活性呈现抑制效应;CAT活性在低质量浓度(0.41 mg/L)胁迫下出现阶段性抑制效应,接着呈现诱导-抑制过程,中高质量浓度在整个过程呈现诱导-抑制的过程:经过96h的胁迫试验,各胁迫组文蛤鳃组织中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Cd~(2+)对MDA的诱导作用显著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2011年06期 v.11;No.6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有毒物质Hormesis效应的识别与评价

    朱鸿林;张燕;赏国锋;沈国清;

    有毒物质Hormesis效应对传统的毒理学模型提出了挑战。在低剂量条件下单纯的效应增强并不一定是Hormesis效应,可能由效应的某种波动或试验误差引起。对有毒物质Hormesis效应特征、发生的低剂量范围及其识别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以低剂量镉对蚯蚓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活性影响为例,建立了Hormesis效应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二次函数拟合模型为Y=0.3994-1.4472X~2+1.707X,刺激效应强度为45.34%。

    2011年06期 v.11;No.6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二氧化氯氧化处理甲醛废气的探索试验研究

    王燕云;毕晓伊;许晓毅;

    以瓷环填料塔为反应装置,研究CIO_2对甲醛的去除效果。试验考察了甲醛质量浓度、进口气体流量、C1O_2液体流量以及C1O_2质量浓度对甲醛去除效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醛气体质量浓度80~180 mg/L,进口气体流量120~280 L/h,C1O_2液体流量1~3mL/min,C1O_2质量浓度40 mg/L。甲醛的去除率随甲醛质量浓度、C1O_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去除率变化由98%至99%接近100%;而甲醛去除率随进口气体流最的增大略呈下降趋势。

    2011年06期 v.11;No.66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低浓度氨气对生物滴滤塔处理硫化氢的影响研究

    许新艳;张承中;葛洁;蒋君丽;

    通过在生物滴滤塔中接种脱硫杆菌,以H_2S和NH_3为研究对象,选用合适的循环液喷淋量、循环液pH值以及进气中目标污染物的质量浓度,考察NH_3的存在对系统净化H_2S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循环液喷淋量为120~160 mL/h,pH值为6~7.5,停留时间为34s,进气中NH_3的质量浓度小于80 mg/m~3,H_2S的质量浓度在800~1 500 mg/m3时,进气中H_2S和NH_3的去除效率为99%和70%以上。说明该系统对H_2S具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同时低质量浓度NH_3的存在不影响生物滴滤塔对H_2S的净化效果。在该生物净化装置中,H_2S通过生物降解作用主要转化为SO~(2ˉ)_4,NH_3则主要以(NH_4)_2SO_4的形式被去除。低质量浓度NH_3存在时,系统无需对pH值进行调节。

    2011年06期 v.11;No.66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褐煤对废水中酸性红B的结合吸附作用研究

    许端平;褚海艳;石萍;

    将褐煤样品加入含染料酸性红B的模拟废水中并加碱,褐煤中的腐殖酸溶解,而后加盐酸使腐殖酸絮凝。利用溶解的腐殖酸结合与褐煤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达到去除废水中该染料的目的。结果显示,褐煤对酸性红B具有很好地去除效果,但受到作用时间、溶液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要达到最佳去除效果,结合过程最少需要120 min,吸附过程需要480 min。初始质量浓度越高,废水中酸性红B的去除率越低,但当初始质量浓度在250~500 mg/L时,去除率最小,但变化不大。结合过程pH值升高与吸附过程pH值降低均有利于该染料的去除。褐煤投加量增加,去除率提高,当初始质量浓度为250 mg/L,褐煤投加量达到4 mg/mL时的去除率达99%。离子强度的增加有利于褐煤对酸性红B的去除作用。

    2011年06期 v.11;No.66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壳聚糖絮凝作用延缓膜污染的效果研究

    仉春华;董玉瑛;施文;赵莉;

    以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为絮凝剂,通过絮凝试验和MBR处理人工废水试验,考察了壳聚糖絮凝作用延缓膜污染的效果。壳聚糖絮凝处理MBR中污泥混合液的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10 mg/L、20 mg/L、30 mg/L、40 mg/L、50 mg/L时,能明显降低污泥混合液SUV_(254)的质量浓度,对污泥脱氢酶活性(DHA)的影响也较小;壳聚糖投加质量浓度为10~20 ng/L时,能有效降低污泥混合液的EPS质量浓度和黏度;当壳聚糖投加质量浓度大于20 mg/L时,污泥混合液的EPS质量浓度和黏度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说明壳聚糖投加质量浓度低于20 mg/L时,能有效降低污泥混合液中的主要膜污染物质EPS及疏水性物质的质量浓度。壳聚糖投加质量浓度为10 mg/L时,MBR反应器的跨膜压力增大的同时,处理系统的膜通量也稳定增大。膜通量衰减速度低于对照组,说明壳聚糖对延缓和控制膜污染有积极的作用。M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质量浓度(MLSS)和出水COD_(Cr)的变化表明,投加壳聚糖在提高反应器中微生物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处理水中有机物的质量浓度。

    2011年06期 v.11;No.66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电解法处理高浓度含铬废水回收铬的研究

    雷英春;

    采用电解法处理Cr(Ⅵ)质量浓度为2.6~10.4g/L的废水,研究电解电流、电解时间、NaCl、H_2SO_4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可以增加溶液电导率,Clˉ可以穿透阴极表面生成的致密Cr(OH)_3膜,从而降低阴极极化,同时活化铅阳极表面形成的PbO_2膜,降低阳极极化。溶液中加入NaCl可以提高Cr(Ⅵ)去除率。最佳工艺条件为:Cr(Ⅵ)质量浓度7.8g/L,电解电流1.4 A,电解时间10 min,NaCl添加量2 g,H_2SO_4添加量2 mL,温度25℃。此时Cr(Ⅵ)去除率为99.9%。

    2011年06期 v.11;No.66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电化学氧化降解苯胺的研究

    褚衍洋;高珂;张家臣;杨国龙;

    以Ti/SnO_2-Sb_2O_3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研究了苯胺的电化学氧化降解。在阳极氧化的基础上,通过外加Fe~(2+)实现了阳极氧化与电Fenton氧化协同降解苯胺。结果表明,不存在Fe~(2+)时,中性介质和高阳极电位有利于提高苯胺去除率。苯胺被阳极氧化降解的同时,-0.65 V和酸性介质条件下石墨阴极具有良好的还原O_2生成H_2O_2的性能。在pH=3.0和-0.65 V阴极电位条件下,电化学反应600min,H_2O_2的累计质量浓度达到110 mg·L~(-1)。引入Fe~(2+)后,苯胺降解效果和电流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阴极电位为-0.65 V,pH值为3.0,初始Fe~(2+)浓度为0.50 mmol·L~(-1)的条件下,处理180 mg·L~(-1)苯胺水溶液(Na_2SO_4为支持电解质)600 min,苯胺去除率达100%,COD去除率为78%。因此,使用恰当的电极材料,控制合理的电极电位,可以实现双极电化学氧化降解水中有机物,并且获得较高的电流效率。

    2011年06期 v.11;No.66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改性沸石去除水中氟化物性能研究

    霍俊梅;肖举强;李立军;

    以盐酸和氯化铁溶液为活性剂,用高温活化的方法将天然斜发沸石进行改性,对模拟含氟废水进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改性沸石对水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沸石粒径、投加量、吸附时间、pH值、初始质量浓度对氟化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化沸石粒径为0.25~0.38 mm,用量为1.0g/100mL,不调节酸碱度的条件下,常温下吸附2 h,氟化物的去除率可达83%。绘制的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2011年06期 v.11;No.66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去除地下水中铁锰的复合微生物材料制备

    游亚平;陈丽芳;周志华;李敏;

    利用谷类副产品麸皮与前期分离得到的铁锰去除效果良好的假单胞菌4-05混合,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制备球状复合微生物颗粒材料,用于富含铁锰离子的地下水的生物治理,通过批量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分数为14%,粒径为2.5 cm的复合微生物颗粒材料,对Fe~(2+)(初始质量浓度为80mg/L)和Mn~(2+)(初始质量浓度为2.5 mg/L)的去除率分别为95.90%和62.35%。

    2011年06期 v.11;No.66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铁酸钾氧化去除水中邻氯苯酚的研究

    张春玲;蒋煜峰;朱琨;王鹏;冯丽梅;方少辉;王蓓蕾;

    以实验室自制高铁酸钾(K_2FeO_4)为氧化剂,对水中邻氯苯酚(OCP)的氧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高铁酸钾的投加量与邻氯苯酚质量比为5:1时,邻氯苯酚去除率达到60%;当投加氧化剂后反应时间为10 min时,邻氯苯酚去除率达到60%;在反应温度为30℃时,邻氯苯酚有效去除率达到60%;在反应体系pH值为9~10时,邻氯苯酚去除率为65%。反应体系中pH值9~10,反应时间10 min,温度30℃,氧化剂投加量质量比5:1,为K_2FeO_4去除水中邻氯苯酚的最佳试验条件。

    2011年06期 v.11;No.66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期换向电凝聚法处理黄连素模拟制药废水研究

    孙兆楠;胡筱敏;董嫦娥;

    为了降低能耗和解决极板钝化问题,以铝板和铁板为反应电极,与周期换向电源装置组成无隔膜体系,以黄连素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周期换向电凝聚法处理制药废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电压、换向周期、极板间距、电解质浓度及搅拌速度对处理效果都有较大影响。在反应电压为6 V,换向周期为10 s,极板间距为0.3~O.6 cm,电解质Na_2SO_4浓度为0.015 mol/L,搅拌速度为750 r/min,初始pH值为3~10的条件下,质量浓度为800 mg/L的模拟制药废水反应60min,黄连素去除率可达99.11%。研究表明,周期换向电凝聚法处理黄连素模拟制药废水具有技术可行性。通过对反应机理初步分析,推断模拟废水中大部分黄连素分子是通过气体气浮作用和金属离子絮凝作用直接去除,部分黄连素分子由氯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及羟基自由基氧化作用去除。

    2011年06期 v.11;No.66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放射性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范婷;张晓文;吕俊文;唐东山;陈亮;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主要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而人为来源主要包括核试验、核武器制造、核能生产、核事故、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应用和矿物的开采冶炼等。综述了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菌根修复、微生物修复等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侧重探讨了这3种修复技术的协同作用,并对其研究的发展方向及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2011年06期 v.11;No.66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汞污染砂质土壤萃取修复技术研究

    陈宗英;张焕祯;

    分别采用HAc、NH_4Ac和Na_2S_2O_3种萃取剂萃取污染土壤中汞,研究了萃取剂对汞的萃取效果和萃取条件对萃取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用Na_2S_2O_3溶液萃取前后土壤中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Na_2S_O_3溶液对汞的萃取效果最好。适宜萃取条件为:Na_2S_2O_3浓度O.01mol/L,土液比(即土样质量(g):萃取剂体积(mL))1:6,萃取时间6 h。当土壤中汞的质量比为124.35 mg/kg时,萃取率为82.03%。经Na_2S_2O_3溶液萃取后,土壤中可交换态和酸溶态汞基本完全去除,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萃取后土样的浸出毒性检测符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要求的无害化堆放标准。

    2011年06期 v.11;No.66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颗粒活性炭的制备及其PSA分离CH4/N2的性能

    齐振东;辜敏;杜云贵;鲜学福;

    以无烟煤为原料,煤焦油为黏结剂,采用预氧化-炭化-水蒸气活化法制备了变压吸附(PSA)分离甲烷/氮气(CH_4/N_2)用的颗粒活性炭(GAC)。系统研究了炭化和活化制备条件对GAC的PSA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C分离CH_4/N_2是基于平衡分离效应。在炭化温度500~600℃,炭化时间1~3 h,活化温度800~950℃,活化时间2~4 h,水蒸气流速5~7 mL/min条件下制备的GAC能够将CH_4/N_2中的CH_4体积分数较原料气提高20%以上;其中,在炭化温度600℃,炭化时间2.5 h,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2 h,水蒸气流速5mL/min的条件下制备的GAC能够将CH_4体积分数较原料气提高36.6%。

    2011年06期 v.11;No.66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线路优化模型研究

    王芳芳;刘伟;秦侠;

    在分析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及管理现状后,建立了垃圾收运线路的基本优化模型,并得出了模型实现方法,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模型的算法实现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组合优化问题上的蚁群算法。通过分析算法的特点和相关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结合垃圾收运具体问题,对算法进行改进,得到了适合垃圾收运的优化算法。

    2011年06期 v.11;No.66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芦苇床与传统干化床污泥脱水和稳定性能比较

    孙红杰;崔玉波;王芳;刘颖慧;包双翔;

    为探明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脱水性能和稳定化进程,进行了为期3 a的试验研究。试验分3个单元,Ⅰ单元为对照床,未种植植物;Ⅱ单元和Ⅲ单元种植芦苇。Ⅰ单元和Ⅱ单元底层通过穿孔PVC通风管与大气相连通。前2 a为负荷期,植物生长期进泥,冰封期闲置,期间每个单元进泥总厚度为8.4 m;第3 a为污泥自然稳定期。结果表明:种植芦苇的Ⅱ单元和Ⅲ单元对污泥中有机质的去除效果优于传统于化床Ⅰ单元,对应的有机质降解率分别为54.5%、51.5%和43.3%,填料层设置通风结构利于污泥有机质的降解;具有通风结构的Ⅰ、Ⅱ单元比不设通风的Ⅲ单元污泥脱水率略高,平均脱水率分别为33.69%、34.15%和32.79%。经过3 a芦苇床处理,稳定化污泥最低有机质质量分数为28.7%,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的营养源之

    2011年06期 v.11;No.6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在用车尾气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欧阳爱国;刘军;

    总结了当前使用的汽车尾气检测法(怠速法、双怠速法、ASM法、IM240/IM195、VMAS法)的检测原理,重点介绍了ASM法和VMAS法的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寻求适合于当前汽车尾气检测的最优检测方法。简述了国内外汽车尾气检测技术(CAN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脉内光谱检测技术、光腔衰荡光谱技术、模糊补偿技术等)的最新研究。最后提出了尾气检测法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2011年06期 v.11;No.66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水体中全氟化合物的测定

    王懿;孔德洋;单正军;谭丽超;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水样中11种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方法以ACQUITY UPLC BEH C_(18)为分析柱,甲醇和2 mmoI/L 5%甲醇乙酸铵溶液为梯度淋洗液,全氟己酸、全氟庚酸、全氟辛酸、全氟壬酸、全氟癸酸、全氟十一烷酸、全氟十二烷酸、全氟十四烷酸、全氟辛烷磺酸、全氟己基磺酸钾和全氟丁基磺酸钾可以在6min内分离,外标法定量。采用固相萃取作为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淋洗液、3种洗脱液在不同pH值下的添加回收率。在试验条件下,所选取的全氟化合物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11~0.089pg/mL,这些化合物除全氟十四烷酸外,在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6%~144.7%,相对标准偏差为1.2%~9.2%。实际样品的检测显示,全氟丁基磺酸钾、全氟辛酸与全氟辛烷磺酸在所测污水中质量浓度较高。

    2011年06期 v.11;No.66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集对分析原理和熵权理论的水资源安全评价——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焦士兴;王腊春;尹义星;赵荣钦;李静;杨顺喜;李彦东;

    在阐述集对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水资源安全领域引入了集对分析方法,运用熵权并结合总联系度值确定水资源安全等级。构建了包括经济状况、水资源条件、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3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水资源安全标准的制定特点和原则,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市水资源安全等级较低,80%的评价结果属于极不安全或不安全等级。区域差异性明显,市区安全等级最高,为基本安全等级;内黄县最低,除2008年为安全等级,其余年份均为不安全等级。水资源安全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但是全市水资源安全程度有所增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安全程度密切相关,提高区域水资源安全等级,必须从影响因素人手,全面改善用水的各个环节和因素。研究表明,集对分析方法和熵权理论相结合能够有效评价区域水资源安全。

    2011年06期 v.11;No.6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土壤中苯系物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刘佳;宋子岭;丛鑫;谷庆宝;

    目前土壤中苯系物还没有标准的测定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建立了一种测定污染土壤中苯系物(苯、甲苯、乙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异丙苯)的方法。着重讨论了顶空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及基质修正液的加入量等因素对苯系物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优化了试验参数。结果表明,顶空平衡温度为70℃,平衡时间为20 min,基质修正液的加入量为3 mL是最优试验条件。在此试验条件下,苯系物各组分能够完全分离,线性较好,决定系数在0.990 5~0.996 1,方法的检出限在2.0~6.4μg/kg,回收率为95.5%~98.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1%。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简单、准确、快捷,适用于土壤中苯系物的测定。

    2011年06期 v.11;No.66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炼油厂VOCs排放及其对O3生成的敏感性研究

    孙筱强;程水源;魏巍;王海燕;蒋翠珍;周颖;李文忠;

    对某炼油石化厂进行了O_3体积分数和VOCs的监测分析,获得炼油厂周边地区各月O_3的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和日O_3体积分数变化特征。研究发现,该炼油厂地区O_3体积分数经常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说明该地区O_3污染严重。该地区O_3日变化曲线不同于所在城市中心的O_3变化特征。炼油厂地区O_3体积分数在6—8月显示出双峰特性以及更长的最大值持续时间。与此同时,在5月、9月、10月使用SUMMA采样罐在炼油厂厂界进行VOCs样品采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到厂界VOCs各组分的体积分数,烷烃比例最高,约82.6%,其中直链烷烃占49.9%,而芳香烃和烯烃仅为10.2%和7.5%。VOCs监测结果与文献相近,烯烃排放量略低。此外,为了对炼油石化厂排放的VOCs各物种敏感性特征进行量化描述,利用丙烯等效浓度法,对炼油厂区域各VOCs物种的反应活性进行了归一化研究,量化了该地区各物种的反应活性,获得了综合反应活性较强的5种烯烃、4种直链烷烃和1种环烷烃。

    2011年06期 v.11;No.66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河南惠楼山药种植区土壤和山药重金属质量比及健康风险研究

    马建华;杜平;王晓云;

    在河南省惠楼山药种植区采集土壤和山药样品各14份,用AAS法测定土壤和山药重金属质量比,用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膳食山药所致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均没有发生污染。山药中Pb、Cu、Zn、Ni、Cr和Co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15 mg·kg~(-1)、4.60mg·kg~(-1)、15.68mg·kg~(-1)、1.97mg·kg~(-1)、0.14mg·kg~(-1)和2.94 mg·kg~(-1),其中Pb和Ni质量比略有超标。山药对上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Co、Pb、Ni、Cr。各个重金属的THQ和各样点的HI均远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危害。Pb和Ni的CR值分别为10~(-6)和10~(-4)数量级,致癌风险不明显;而Co和Cr的CR值在10~(-3)数量级,存在明显的致癌风险;Co对TCR的平均贡献率为79.01%,是最主要的致癌重金属。

    2011年06期 v.11;No.66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东平湖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初步评价

    张菊;邓焕广;陈诗越;孙卫波;李兴国;

    为了解东平湖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于2010年12月(冬季)环湖均匀采集了33个表层水样,分析了其N、P营养盐和Hg、As的质量浓度,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值为评价标准,总P和Hg质量浓度的超标率分别为30.3%和48.4%。湖东区、东南区总P质量浓度较高,可能是由于大汶河的输入和底泥的二次释放;沿湖四周Hg质量浓度高于湖心区,这可能与库区燃煤和垃圾焚烧有关。As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致癌风险平均值为2.18×10~(-6)a~(-1),高于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推荐的1.0×10~(-6)a~(-1)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超标率为77 4%;而非致癌物Hg、NH~+_4-N和NO~ˉ_3-N的健康风险等级为10~(-12)~10~(-9)a~(-1)。研究表明,东平湖水环境中致癌物As的健康风险值远大于非致癌物质,建议对As作进一步的溯源调查。

    2011年06期 v.11;No.66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价法对太湖梅梁湾入湖河流交汇处优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分析

    葛鸿铭;王婷;郁建桥;胡晓燕;林志芬;尹大强;

    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s),对列于美国EPA优先控制名单的14种太湖梅梁湾水体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分析,分别计算急、慢性5%物种危害质量浓度(HC5);并预测环境质量浓度下化合物对生物单一、联合潜在影响比例(PAF)。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梅梁湾水体风险较小,慢性-联合生态风险PAF结果从大到小为春季(枯水期,5.22%)、秋季(0.61%)、夏季(0.49%)、冬季(0.33%);2)14种目标有机污染物中需要注意的是六氯苯(PCB)、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蒽(Ant)和苯并[a]芘(BaP)。这是由于PCB急性EIC5(0.131μg·L~(-1))很小,导致其急性PAF最大(秋季3.90%,冬季3.18%);DOP的高质量浓度导致其春季慢性PAF最大(6.81%);Ant、BaP的急、慢性HC5均很小,但两者质量浓度较低,暂时风险较小。因此,建议加强春季污染控制,提高PCB、DOP的控制力度,并密切关注Ant、BaP质量浓度的上升。

    2011年06期 v.11;No.66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辽河源头流域为例

    吕川;阳桂前;

    选取辽河源头区为研究区,在DPSIR框架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适合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结合辽河上游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驱动力、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系统响应和人文响应5个大类出发制定了由14个1级指标,21个2级指标构成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011年06期 v.11;No.66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公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谭练武;颜可珍;

    为综合评价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公路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分析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原材料生产与加工、公路施工、公路运营与养护拟及公路废弃与回收5个阶段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公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为负面影响较大、负面影响较小、基本无影响、正面影响较小、正面影响较大5个等级,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引入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商界高速公路DJN24标段为例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公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

    2011年06期 v.11;No.66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五元联系度评价福州市主要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郭绍英;张江山;

    为明确福州市主要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用集对分析法的五元联系度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滨海岛屿区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级别为1级,城郊区和近郊区蔬菜地为Ⅱ级,台地丘陵区、中低山区、平原区的蔬菜地为Ⅰ级,但有向Ⅱ级转化的趋势。结合其当前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建议今后福州市的蔬菜基地的建设布局应限制在城郊区、近郊区的发展,尽量向山区、台地丘陵等区域转移,并严格控制山区、台地丘陵区等区域的重金属污染影响,以防止其由I级向Ⅱ级转化。

    2011年06期 v.11;No.66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基于多元统计的淮河中上游农业区地下水水质控制因素分析

    张东;李成杰;刘运涛;樊宇红;

    以项城市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Q型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辨别地下水化学变化不同来源,以判断地下水化学组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02个地下水化学组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3.10%。主成分1显示,TDS、总硬度、Clˉ、Cd和Pb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下水水质可能受到来自于工业废水的影响;主成分2显示,Fˉ、Iˉ和pH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下水水质受到水-岩作用的影响;主成分3显示,K~+和P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Cr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地下水受化学肥料的影响;主成分4显示,COD、氨氮和Cu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地下水受到生活污水的影响;主成分5显示,NOˉ_3和NOˉ_2具有正相关性,表明地下水受化学肥料的影响,二者与Mn具有负相关性,表明地下水存在部分还原环境。Q型层次聚类分析将项城市102个地下水水样分为4组:1)受工业废水入渗潜在影响的地下水,其TDS、总硬度、NOˉ_3、Clˉ、Pb、Cd、Cd和Ba质量浓度较高,pH值较低,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占研究区比例为28.4%;2)受生活污水入渗和农业面源污染潜在影响的地下水,其K~+、Cu、P、COD、NH~+_4和NOˉ_2质量浓度较高,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北部和中南部,占研究区比例为17.6%;3)受水-岩相互作用潜在影响的地下水,其Iˉ、Fˉ和pH值质量浓度较高,地下水埋深最深,分布较分散,占研究区比例为12.7%;4)混合水,其上述离子质量浓度中等,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西部和南部,占研究区比例为41.3%。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有密切关系,且地下水埋深越浅,地下水污染程度越高。

    2011年06期 v.11;No.66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北运河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单保庆;菅宇翔;张洪;

    围绕高污染状况下的污水补给河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选取北运河干流不同类型河段及支流水体凤港减河,采集河流沉积物,测定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Cd、Cu、Cr、Ni、Pb、Zn,分析其历史分布累积及变化特征,并评估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存在空间和垂直(历史)差异。上游城镇型河段沉积物的重金属质量比较下游农村型河段(支流汇人前)的质量比高,方差分析显示二者有显著差异;从垂直(历史)分布看,Cu、Pb和Zn呈现由沉积物底层向表层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支流沉积物重金属质量比高于附近干流,支流汇入后,干流沉积物重金属质量比明显升高,方差分析也显示支流重金属累积与支流汇人前的干流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别。这表明支流水体对北运河干流的污染贡献不可忽视。沉积物质量基准毒性评价表明,北运河及其支流沉积物中Cr及Ni的生物毒害作用存在频繁发生的可能,并且主要发生在下游农村型河段及支流。

    2011年06期 v.11;No.66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海岸带环境脆弱性研究

    孙才志;曹卉;邹玮;

    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海岸线、海岸滩涂面积、海岸湿地景观格局以及沿海6市的上地类型变化信息,从自然、人文两方面选取指标构建辽宁省海岸带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与动态层次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辽宁省海岸带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辽宁省海岸带中的大连市海岸带环境脆弱性呈波动增强趋势,海岸带其他地区的环境脆弱性呈波动减弱趋势;空间上各地区海岸带环境脆弱性差异显著,其中,大连市海岸带环境脆弱性投影值最大,海岸带环境最优,而盘锦市的投影值最小,海岸带环境承受最大压力。

    2011年06期 v.11;No.66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学术会议

  • “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征文

    <正>"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每两年在我国召开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分别是1998年(北京)、2000年(北京)、2002年(泰安)、2004年(上海)、2006年(长沙)、2008年(北京)和2010年(杭州)。会议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荷兰、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得到了积极响应,同时

    2011年06期 v.11;No.66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障碍物对采用泄爆管泄放气体爆炸影响的数值模拟

    唐平;蒋军成;

    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漩涡耗散概念模型(EDC)建立了泄爆管泄放气体爆炸的模型,并模拟容器内置障碍物时泄爆管泄放气体爆炸火焰的传播过程,分析了障碍物形状、阻塞率、位置、个数对超压(P_(red))和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障碍物的出现导致燃烧速度和P_(red)上升,正方形障碍物导致的爆炸后果最严重;增加障碍物个数或增大障碍物阻塞率均可增加超压和燃烧速度;障碍物置于容器中心,爆炸后果较强,而靠近点火源或泄爆口,后果有所减弱。

    2011年06期 v.11;No.66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黄磷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谢云飞;朱国庆;陆新晓;沈一洲;王金争;

    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黄磷的燃烧速率、火焰高度、温度、热辐射通量等特性,并对采集的试验数据进行整理。结果表明:黄磷燃烧速率与容器面积正相关,面积越大,燃烧速率越大;黄磷燃烧的火焰脉动现象很明显,不同的试验条件,脉动程度存在差异,并对此给出了理论阐述;黄磷燃烧时90%以上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向外传递,热辐射只占很小一部分。

    2011年06期 v.11;No.66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二氯海因热稳定性研究

    霍明甲;张金梅;黄飞;张宏哲;王慧欣;

    为评价二氯海因在储运过程中的热稳定性,采用C80微量热法对二氯海因进行反应放热测试,并计算了该物质在50 L标准包装条件下的自加速分解温度;同时采用克南试验、时间/压力试验对二氯海因在封闭条件下加热和点火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氯海因的分解起始温度为202.3℃,分解热为1 168.8 J/g,50 L标准包装下的自加速分解温度为120℃;二氯海因的克南试验极限爆炸直径为2.0mm,在封闭条件下外部加热具有敏感性;时间/压力试验中反应压力从690 kPa升至2 070 kPa,所用时间为260 ms,在封闭条件内部点火时具有爆燃性。

    2011年06期 v.11;No.66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原火羽流温升特性与模型对比研究

    袁步平;邱榕;杨超琼;

    针对高原地区火羽流中心线的温升特性,在3个小尺寸火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将火源功率进行无量纲化,运用CFD模拟软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将模拟结果与两大经典羽流模型Heskestad和McCaffrey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了这两大模型在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环境下的适用性,并对后者在海拔4 000m高原处进行了修正,以满足其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

    2011年06期 v.11;No.66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点源模型的拱顶罐池火灾热辐射通量分析

    傅智敏;李元梅;

    针对目前油品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处置缺少必要理论指导的现状,运用点源模型对常见公称尺寸的拱顶汽油、煤油和柴油储罐全面积池火的热辐射通量进行分析,探讨了油罐直径对点源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水平热辐射通量与总热辐射通量的关系以及相同距离处被辐射目标物接受的热辐射通量随其高度位置的变化。提出了采用罐壁点源方法估算拱顶罐池火灾热辐射通量的建议,推荐采用汽油池火的热辐射通量进行油罐火灾热辐射危险性分析及消防安全设计方面的探讨。

    2011年06期 v.11;No.66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火旋风环境中飞火颗粒的上升行为研究

    王新;陈海翔;刘乃安;周建军;

    将火旋风流场分为火焰区和羽流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球形飞火颗粒在火旋风火焰区和羽流区的上升轨迹模型。模型结合颗粒动力学方程和燃烧模型,模拟了飞火颗粒在火旋风环境中的上升行为,提出了飞火颗粒在火旋风流场中上升的临界条件,建立了飞火颗粒在竖直方向上升轨迹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火旋风中能够上升的飞火颗粒的直径和密度之积应小于临界值,燃烧对于颗粒的上升行为有很大影响。相对于不燃烧颗粒,燃烧颗粒上升更高,速度更快。

    2011年06期 v.11;No.66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火灾标准燃烧室相似模型试验箱设计及有效性研究

    王进军;涂然;曾怡;张永明;

    运用相似理论对火灾探测标准燃烧室建立1/10的相似模型试验箱,确定火灾试验所涉及的主要相似准则关系,并通过FDS数值模拟对其相似有效性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试验,讨论火灾探测中关心的3 m环及羽流中心线上烟气参数的变化及其相似性。模拟试验数据表明,在火灾研究误差范围内,该模型试验箱在烟气温升及运动特性上可以对原型标准燃烧室进行较好的模拟。

    2011年06期 v.11;No.66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丙烯管道连续泄漏扩散爆炸事故分析

    潘毅伟;张礼敬;陶刚;余健平;

    针对南京丙烯管道受外力损坏后泄漏扩散爆炸事故,用TNT当量法模拟推测丙烯泄漏量,结合液体泄漏模型估算泄漏速度及时间,再用重气扩散平板模型和中性气扩散高斯烟羽模型,并运用MATLAB 7.0软件描绘可能发生丙烯气体燃爆的危险区域。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及分析的结果与现场报道吻合。

    2011年06期 v.11;No.66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采动岩体破裂数值模拟及高位钻场参数优化

    郝天轩;李锋;

    基于降低采煤工作面瓦斯浓度和减少采空区瓦斯涌出的重要性,采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对鹤壁六矿2115_1顶分层工作面上覆岩层随工作而推进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从中获取了上覆岩层的运动信息,得到了顶板由变形到损坏的全过程及损坏规律,并用经验公式对覆岩裂隙带高度进行了计算,综合判定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裂隙带高度为12.3~44 m。高位钻场抽采参数优化后,平均抽采量达到6.79 m~3/min。

    2011年06期 v.11;No.66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SVM的煤矸界面探测方法

    刘伟;华臻;王汝琳;

    为了解决综采工作面煤矸界面探测问题,提出了利用煤矸下落冲击钢板的振动特征来探测煤(?)界面的新方法。煤矸振动信号表现出非平稳特征,采用EMD方法可以将复杂矿井环境下的煤矸振动加速度信号分解成固有模态分量,每个模态分量都包含了特有的时间尺度特征。将包含煤矸振动特征的前6个IMF分量的能量,结合均值、方差及峭度等时域特征值,构成9维特征模式,作为SVM分类器的输入进行训练及分类。结果表明,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IMF分量的能量特征能够反映煤矸振动特征的差异,SVM分类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煤矸混合状态。

    2011年06期 v.11;No.66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压入式局部通风倾斜巷道掘进工作面瓦斯分布规律

    高建良;刘金金;

    运用Fluent软件对压入式局部通风倾斜巷道掘进工作面瓦斯分布进行了模拟。比较了向上掘进和向下掘进巷道中瓦斯分布的不同;分析了风量对向上、向下倾斜掘进巷道中瓦斯分布的影响;研究了消除瓦斯高浓度区域向上、向下倾斜巷道所需风量的差别。结果表明:当条件相同,即风筒出口平均风速、倾斜角度和迎头瓦斯涌出量相同时,向上倾斜掘进工作面的高浓度瓦斯区域比向下倾斜时的高浓度瓦斯区域大;当回风流中瓦斯平均浓度不变时,随着风量和瓦斯涌出量的增加,由于风量的增加使到达迎头的风速变大,使空气和瓦斯混合得更加均匀,向上倾斜掘进工作面的高浓度瓦斯区域和向下倾斜的高浓度瓦斯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消除高浓度瓦斯区域所需的风筒出口风量向上倾斜掘进巷道比向下倾斜掘进巷道大。

    2011年06期 v.11;No.66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使用车载导航系统下驾驶员脑力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李丽;袁玫;

    基于试验数据,分析使用车载导航系统对驾驶员脑力负荷的影响,以及任务难度、时间压力、驾驶经验、性别差异等因素在该任务中的实际影响效果。通过编程模拟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系统进行驾驶的任务,采取主任务评价法作为脑力负荷的评价方法。选取偏离正确路线的次数、偏离的水平位移、到达预定目标所用时间、偏离方向的次数、根据导航系统提示完成相应动作的反应时间5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选取4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完成主任务(追踪)和辅任务(使用车载导航系统的脑力工作)。对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车载导航系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驾驶员的脑力负荷,并随驾驶难度的增加而加剧。任务难度、工作时间及驾驶经验等因素都对使用车载导航系统的驾驶员的脑力负荷产生影响,而性别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2011年06期 v.11;No.66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水的后置侵入对瓦斯解吸影响试验研究

    张国华;梁冰;毕业武;侯凤才;蒲文龙;

    利用自主设计的外液条件下瓦斯解吸试验装置,首次进行了无水侵入和外来水侵入后含瓦斯煤的瓦斯解吸对比试验。共进行6组,瓦斯吸附平衡压力分别为3.5 MPa、3.0 MPa、2.5 MPa、2.0MPa、1.5MPa、1.0MPa,环境压力分别为3.0MPa、2.5 MPa、2.0MPa、1.5 MPa、1.0MPa、0.5 MPa,含瓦斯煤的内外压力差为0.5 MPa,获得了相关试验数据以及6组瓦斯累积解吸量变化对比曲线。结果表明,在对含瓦斯煤实施水力压裂后,外来水的后置侵入不仅会使瓦斯解吸量大大减少,而且还会使瓦斯解吸的终止时间提前;在压差为0.5 MPa条件下,有水侵入后的瓦斯解吸量仅为无水侵入时瓦斯解吸量的23%~45%,平均降低了67.5%,同时瓦斯解吸终止时间提前约1 h。水的后置侵入对瓦斯解吸具有损害作用,该损害作用源于水在孔隙中形成的毛细管阻力。因此,在评价是否采用水力压裂时,应从煤层渗透率、水驱气、水对瓦斯解吸损害影响3个方面综合考虑。

    2011年06期 v.11;No.66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稳定承载力修正系数研究

    胡长明;范小周;宋方方;程佳佳;

    通过分析6种单榀试验模型得出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的稳定承载力修正系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单榀试验模型进行模拟,分别得到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节点为完全刚性和半刚性的稳定承载力,进而得到由有限元计算所得稳定承载力修正系数。试验所得的稳定承载力修正系数和有限元计算所得的修正系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采用稳定承载力修正系数,能够较方便地得出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节点为完全刚性和半刚性的稳定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2011年06期 v.11;No.66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水滴撞击高温酥油表面的动力学过程模拟试验研究

    陈萍萍;王喜世;张毅;

    细水雾与酥油池火相互作用的初始阶段,或细水雾不能有效抑制酥油池火时,往往会发生火焰燃烧被强化的现象。为了深入认识这一现象的发生机理,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水滴撞击到不同温度酥油表面的动力学过程。试验中水滴的初始直径为(2.61±0.1)mm,韦伯数为77.9;酥油温度变化范围为200~300℃。整个碰撞过程采用Photron Fastcam高速摄影仪进行拍摄记录。结果表明:水滴撞击到高温酥油油池时,水滴会迅速蒸发并在酥油中生成气泡,气泡上升到酥油-空气交界面时破裂,或者在油池内部发生蒸汽爆炸导致酥油液滴或酥油液柱飞溅;当酥油温度达到300℃时,水滴进入酥油后114 ms左右即发生剧烈的蒸汽爆炸,大量高温酥油被溅起,这应该是导致细水雾熄灭酥油池火时发生火焰燃烧被强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06期 v.11;No.66 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1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公众风险感知的定量计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孟博;刘茂;李栋学;

    结合风险感知影响因子的研究,通过对风险的概念性剖析,将客观与主观性概念相整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方法并应用于风险感知的定量化研究中。模型是通过定量的方式表达出人们的风险厌恶和风险接受等心理上的风险特征。该方法整合了个体风险效率R_(eff)和相对感知影响因子(PAF)的权重平均值,模型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心理测量范式方法。在模型中给每一个PAF分配1个相关权重以代表其影响力大小。权重值的量化过程通过目标一组的方式(如专家、大众)或者心理测量范式的方法进行。对可选择性的PAF生成过程与权重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利用专家工作组的数据进行了真实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应用于标准化与技术性的个体风险感知定量分析,如用于改善并加强专家与大众之间的风险沟通,减小他们之间的风险感知差异等;另外,该方法能够解释风险感知水平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差异。该结构化的计算模型的建立过程既没有过多地考虑社会-文化因子,也没有考虑历史背景,因为这两个影响因子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

    2011年06期 v.11;No.66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雨洪调蓄利用的理念与实践

    汉京超;王红武;张善发;刘燕;

    概述了城市雨洪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理念、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和可持续性排水系统等国际主流城市雨洪管理策略,发掘其在雨洪调蓄利用方面的内容,并对近年来世界各国城市雨洪管理过程中成功的调蓄利用实践进行详细介绍。结合中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蓄排结合,保障安全,综合利用"新型雨洪调蓄利用思路。

    2011年06期 v.11;No.66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基于最小径集的系统故障概率分配方法研究

    吕青;袁文博;向晓东;

    为准确、快捷地解决在复杂系统中的可靠性分配问题,在基于最小割集的可靠性分配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小径集的系统故障概率分配模型。该模型的分配思想不是对系统所有的单元都进行分配,而是选择最有可能导致系统发生故障的单元进行分配。最小径集分配法只需对最小径集中的基本事件直接进行分配计算,从而大幅度减少了中间计算工作量。它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能提供多个可选择的分配方案,因为每一个最小径集都代表1种分配方案。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优化思想,提出了不可靠度分配方案的选择原则:在基本事件数相同的最小径集中选择概率较大的最小径集;在概率接近的最小径集中选基本事件数较少的最小径集。对于最小径集中基本事件的分配,根据概率重要度来分配是合理的,因为重要度越大的基本事件对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分配的概率就应该越小。通过矿井火灾事故树的举例,进一步描述了基于最小径集的系统故障概率分配方法的定量计算过程。研究表明,基于最小径集的系统故障概率分配法是工作量最小的分配方法,还可以进行分配方案的比较选择。

    2011年06期 v.11;No.66 227-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粗糙集-模糊评判-神经网络的隧道施工安全状态评估

    李孜军;石东平;

    为了有效地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状态评估,建立了以人-机-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隧道施工安全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构造了基于粗糙集-模糊评判-神经网络的隧道施工安全状态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粗糙集约简输入变量,提炼学习样本,再利用神经网络对其进行训练和评价,提出了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隧道施工安全整体综合评判,得到的评价值作为神经网络训练目标值的方法。实际结果表明,通过使用该模型方法,神经网络训练的条件属性由原来的17个变成6个,训练周期由原来的2992次减少为1637次,泛化能力、安全状态评估的结果都优于约减前,能够对隧道施工安全状态做出有效的评估结论。

    2011年06期 v.11;No.66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海底管道未确知测度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谢丽婉;陈国明;张鹏飞;邓海发;

    运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海底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风险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构造未确知测度模型,计算海底管道各评价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值,并利用信息熵原理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置信度识别准则评判管道风险等级,采用雷达图显示未确知测度风险评价结果。以某近海区海底管道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未确知测度风险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信息未确知条件下的海底管道风险评估。

    2011年06期 v.11;No.66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粗集-层次分析法的严重度模糊综合评判权重确定方法

    熊俊杰;景国勋;

    针对传统方法确定严重度因素权重主观性较大,精度不够的问题,将粗集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提出基于粗集层次分析法的严重度模糊综合评判权重的获取规则。收集某矿冲击地压事故10例,以发生事故后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财产损失、停产损失、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企业信誉的影响程度和其他潜在影响8项指标作为严重度要素,对各要素的原始事故数据进行挖掘。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各项严重度要素的主观权重,然后运用粗集理论计算得出客观权重并将其权值化处理作为其权重系数,最后由两者之和得到组合权重。

    2011年06期 v.11;No.66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REAM追溯法在交通事故人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付琴;陈沅江;邓奇春;

    人因失效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方法(CREAM)可以追溯事故发生的根原因,并对事故隐患进行预测。它强调情景环境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较符合驾驶员可靠性分析的需求。研究了CREAM中的追溯分析方法在道路交通人因失效事件根原因分析中的应用,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的人因失效模式,对人因失效基本原因的分类和后果-前因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和补充,提出了适用于道路交通人因失效事件的"后果-前因"追溯表和具体的追溯分析步骤。进而对其定量计算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实例探讨了其应用,得到事故发生的根原因。

    2011年06期 v.11;No.66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性四大安全生产指标的宏观预测

    刘爱华;吴超;

    为了对区域性的四大安全生产指标进行宏观预测,建立了一个综合的预测模型。根据对安全生产状况影响的密切程度,应用统计的方法,计算了亿元GDP死亡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从而确定了四大安全生产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各预测模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预测模型。通过灰色预测法的GM(1,1)模型和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出各安全生产指标影响因素的预测值,再利用多元回归法可将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通过曲线估计和转换后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对区域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实例验证表明,减小第二产业比重,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适度控制城市率的迅速提升,并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能降低亿元GDP死亡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预测结果显示该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借助SPSS软件也具备较好的操作性。

    2011年06期 v.11;No.66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作业场所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田彦清;杨振宏;张源勇;潘甜;郑锐;

    在全面分析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人、物、环境、管理、安全技术、法制监管和社会经济利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预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多个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样本,对作业场所风险预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可用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预警。

    2011年06期 v.11;No.66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模糊综合评判在露天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张军;杨维平;杨立功;孙雨;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拉拉露天矿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综合评判。拉拉露天铜矿是一座国有大型露天矿山,其系统较复杂,需考虑因素也较多,安全评价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在充分调查拉拉露天矿危险、有害因素分布的情况下,建立其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衡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的优劣与适用场合,并结合拉拉露天铜矿目前的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与本次安全评价的目的,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安全检查表法、模糊统计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隶属度,运用模糊数学及其改进后的运算模型进行变换与合成,确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011年06期 v.11;No.66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1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1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15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11起,地震41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20起,旱灾5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36起。

    2011年06期 v.11;No.66 264-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1年9—10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秦建玉;李生才;

    文章统计了2011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计207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207起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60.39%,其次是其他事故(16.91%)、矿业事故(10.63%)、爆炸事故(4.83%)、火灾(4.35%)、毒物泄漏与中毒(2.90%)。207起事故共死亡966人,受伤991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7.87%、矿业事故17.39%、其他事故16.46%、火灾3.52%、爆炸事故3.00%、泄漏与中毒1.76%;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84.66%、其他事故5.75%、爆炸事故4.54%、矿业事故3.33%、火灾1.31%、泄漏与中毒0.40%。

    2011年06期 v.11;No.66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索引

    <正>~~

    2011年06期 v.11;No.66 273-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