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水杨酸对镉、锌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徐苏男;张利红;陈忠林;

    在水培条件下,以辽春10号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10-4mol.L-1、10-5mol.L-1、10-6mol.L-13种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对1mmol.L-1Cd2+、5mmol.L-1Zn2+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未加SA处理的Cd2+、Zn2+复合污染)相比,经SA处理Cd2+、Zn2+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地上及地下生物量都有明显增高,特别是10-4mol.L-1SA处理组分别增加23.78%和24.7%;10-4mol.L-1SA处理组小麦幼苗根系活力提高6.74%。在试验第6 d、11 d根系和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分别达到峰值且以10-4mol.L-1SA处理组最高;在整个试验期间3个SA处理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始终高于对照,其中10-4mol.L-1SA处理组为对照组的146.6%;SA处理使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在试验第11 d,10-4mol.L-1SA处理组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5.5%和87.6%。但是在试验第14 d各组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含量全部有所回升。综合来看,不同浓度的SA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且高浓度SA(10-4mol.L-1)处理效果最明显。这表明,水杨酸能够通过促进保护酶活性的升高,抑制活性氧含量的增加,从而有效缓解Cd2+、Zn2+复合胁迫对小麦的毒害。

    2012年01期 v.12;No.6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金属和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研究进展

    王大力;郁建桥;高雅;朱丽华;林志芬;尹大强;

    阐述了纳米颗粒的组分、尺寸、形状和表面电荷等性质与毒性的关系,介绍了纳米颗粒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毒性差异,指出了分散介质、暴露方式等毒性试验条件对纳米颗粒细菌毒性的影响,讨论了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可能机制,如氧化损伤、破坏细胞壁、作用于蛋白和核酸以及释放出金属离子等。针对目前纳米毒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价方法,加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开展对毒性机制的研究等建议。

    2012年01期 v.12;No.67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694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水体悬浮物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魏小岚;李纯厚;颉晓勇;李琦;胡维安;

    为了弄清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动规律,有效调控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水体溶解氧(DO)、悬浮物(SS)、pH值和叶绿素a(Chl-a)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设计了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m3/h组(P1组)、40m3/h组(P2组)和60m3/h组(P3组)。结果表明:不同循环处理量组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均能有效提高水体中DO质量浓度,相对空白对照组,P1、P2、P3对DO质量浓度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8%、15%、18%;各循环处理量组水体pH值均稳定在7.84~7.96;P1、P2对SS处理效果不明显,P3对SS的相对降低率达到34%;P1组Chl-a质量浓度变化不明显,P2、P3组Chl-a质量浓度分别降低13%和28%。综合比较分析: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能明显提高水体DO质量浓度,维持水体pH值稳定平衡,降低水体SS和Chl-a质量浓度;60m3/h循环处理量组对水质调控效果最好,40 m3/h组次之,20 m3/h组较差。

    2012年01期 v.12;No.67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磷酸钙盐法回收剩余污泥超声波处理上清液中磷的研究

    王晓霞;吕树光;

    在污泥减量化处理中,细胞微生物中的碳氮磷等会释放到上清液中。为了对上清液中的磷进行有效回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生物厌氧好氧除磷(An/O)工艺的剩余污泥超声波处理上清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磷酸钙盐(HAP)法的磷回收效果。结果表明:HAP法反应较快,5 min时反应基本完成;初始pH值在8.5~10.0时,回收率均可保持在较高水平;最佳钙磷比(Ca2+/PO34--P)为3.87。在以上最佳工艺条件下,总磷(TP)、正磷酸盐(PO34--P)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8.4%、94.0%,同时对上清液中的有机物、氮也有一定的去除。

    2012年01期 v.12;No.67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Ti/SnO_2-RuO_2-Sb电极电氧化处理五氯苯酚模拟废水研究

    马磊;何松波;李敬美;乔瑞平;孙承林;陈东;李悦;曲景泉;

    采用刷涂-热解法制备了Sb、Ru掺杂的Ti/SnO2电极。通过SEM、EDX、XRD和循环伏安扫描(CV)表征了电极表面形态、组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电催化氧化降解五氯苯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五氯苯酚转化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底物初始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初始溶液pH值。在底物质量浓度为50mg.L-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80min,电流密度40mA.cm-2,溶液初始pH值为8的条件下五氯苯酚的转化率达到97.6%。

    2012年01期 v.12;No.67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的研究概况及例证

    于荣丽;孙丽娜;孙铁珩;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比传统絮凝理论更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了关于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理论的各种学说及其例证,指出了现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2年01期 v.12;No.67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Cu核-Cu_2O壳”粒子可见光催化降解酚类废水的研究

    梁伟夏;何星存;张良军;钟彤;陆志发;

    以对硝基苯酚溶液为模拟废水,用自制的"Cu核-Cu2O壳"粒子对其进行光催化氧化试验,考察了光照时间、催化剂用量、对硝基苯酚的初始质量浓度、溶液的pH值和光源等对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硝基苯酚溶液质量浓度为40 mg.L-1,催化剂投加量为2g.L-1,光照120min后降解率达到95%,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与其他同类光催化剂相比,"Cu核-Cu2O壳"粒子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而且光催化过程中有氢氧自由基产生,对对硝基苯酚的降解较彻底。

    2012年01期 v.12;No.67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炭化小麦秸秆对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张继义;韩雪;武英香;徐春梅;李金涛;

    用直接炭化法制备了小麦秸秆吸附剂,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炭化小麦秸秆对氨氮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接炭化法制备小麦秸秆吸附剂的最佳炭化温度为300℃;在试验的pH值范围内,pH=9时炭化小麦秸秆对氨氮的吸附去除最好;300℃时炭化小麦秸秆吸附不同质量浓度(ρ=30 mg/L、50 mg/L、100 mg/L)氨氮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常数k2分别为0.681 8g/(mg.min)、0.747 4 g/(mg.min)、1.025 0 g/(mg.min);直接炭化小麦秸秆吸附剂对氨氮吸附去除的最佳温度是30℃;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由吸附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的等量吸附焓变ΔH>0,吸附自由能变ΔG<0,吸附熵变ΔS>0,表明炭化小麦秸秆对氨氮的吸附为吸热的和熵增加的自发过程,且属于物理吸附。

    2012年01期 v.12;No.67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掺Fe金红石TiO_2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的评价研究

    孙超雄;陈孟林;何星存;黄智;

    为提高金红石型TiO2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和光催化活性,以FeC2O4为Fe源,用浸渍法制备了掺铁金红石TiO2光催化剂。采用XRD、UV-Vi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阿特拉津为目标污染物,在Vis/H2O2条件下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Fe以Fe2O3的形式负载在金红石型TiO2的表面;掺铁后金红石型TiO2显著拓宽了其可见光的吸收范围;煅烧温度为400℃时制得的光催化剂Fe-R-400℃的粒径结构和光催化活性最好。以Fe质量分数为1%的Fe-R-400℃作为光催化剂,控制反应体系的初始pH=3,催化剂投加质量浓度为1 g/L,H2O2初始浓度为1 mmol/L,经可见光照射反应15 min后,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可达95.7%。催化剂循环试验表明,Fe在金红石TiO2表面负载比较牢固,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

    2012年01期 v.12;No.67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湿地对二级出水中TN、TP去除效果的季节性研究

    康军利;

    研究了垂直流和表面流两种人工湿地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条件下,在不同季节对二级出水中TN、TP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垂直流湿地系统对TN、TP的去除效果优于表面流湿地系统。两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效果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夏秋季节去除率最高,春季次之,冬季去除效果最差;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与TN去除率的变化相同,而表面流湿地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在春夏秋季变化不大,冬季的平均去除率仅有16.5%。分析认为,人工湿地应用于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对于满足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尤其是观赏性河道和湖泊类)的水质指标是可行的。

    2012年01期 v.12;No.67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维生素类制药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

    侯宇;王治江;王道涵;岳瑞校;

    采用"水解酸化—复合厌氧—流离生物床—臭氧—三相生物流化床"工艺对维生素类制药废水处理后的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由于废水的可生化性极差,将其与生活污水混合后,BOD/COD值由0.05提高到0.18。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水解酸化和臭氧氧化对废水可生化性进行改善,可使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出水COD和氨氮完全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要求。

    2012年01期 v.12;No.67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反硝化细菌抑制石油集输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试验研究

    王堂彪;金鹏康;周立辉;李岩;

    建立了两个UASB反应器(UASB-1和UASB-2)。其中UASB-1模拟石油集输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生存环境,强化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滋生,使其不断产生硫化氢气体。该系统的液体进入后续UASB-2厌氧反应器,其主要作用是在其中形成反硝化作用的环境条件,以控制石油输集系统中不断滋生的硫酸盐还原菌,从而达到控制硫化氢气体的目的。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的最佳氧化还原电位(ORP)为-370~-300mV,而反硝化细菌的最佳ORP为-150~-50mV。向系统中投加亚硝酸钠可迅速增加反应器中的ORP,并为反硝化细菌提供充足的氮源。当系统中的w(SO24-)∶w(NO2-)=8∶1.2时,抑制效果最佳,可以将硫化氢的产生降低至10%。运用16S rDNA基因克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方法研究了系统中微生物种属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反硝化细菌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繁殖,系统中3种典型硫酸盐还原菌(脱硫弧菌属、脱硫肠状菌属、脱硫单胞菌属)逐渐消失,同时反硝化细菌的种属和数量都显著增加。

    2012年01期 v.12;No.67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微波Sol-Gel制备TiO_2的研究及其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

    李海燕;刘红玉;代喜斌;

    采用微波Sol-Gel法在石英表面制备了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X衍射分析表征了TiO2溶胶的变化过程及锐钛型TiO2的生成。以活性艳红X-3B为模拟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探讨了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波Sol-Gel法制备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由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400W,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TiO2催化剂对活性艳红X-3B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反应30 min的脱色率达93%,TOC去除率为55%。采用中空纤维膜三相液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HF-LLLME-CE)联用技术对降解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进行了测定。

    2012年01期 v.12;No.6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垃圾渗滤液运移过程中相关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王莹莹;秦侠;

    介绍了垃圾渗滤液运移机理与研究现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垃圾渗滤液释放、传输过程相关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各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渗滤液在土壤中运移的研究方向。渗滤液中水分在填埋场垃圾介质、包气带土层以及含水层各单一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较全面;由于渗滤液中某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涉及多学科交叉点,该方面的研究仍未成熟,相对滞后于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

    2012年01期 v.12;No.67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苯乙烯系双腈胺螯合树脂对水相中As(Ⅴ)的吸附性能研究

    李晓丽;王雪艳;张斯娣;马小杰;李彦锋;

    将PS-DCDA树脂用于水相中As(Ⅴ)的吸附净化处理,探讨了溶液的pH值、初始As(Ⅴ)质量浓度、接触时间、温度、NaCl、竞争性阴离子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对As(Ⅴ)的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NaCl和竞争性阴离子(Cl-、SO24-、CO23-、NO3-、HPO24-等)明显地抑制了PS-DCDA树脂对As(Ⅴ)的吸附。PS-DCDA树脂对As(Ⅴ)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As(Ⅴ)在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粒子内扩散方程表明,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参与到As(Ⅴ)的吸附过程当中。PS-DCDA树脂对As(Ⅴ)的热力学参数表明,PS-DCDA树脂对As(Ⅴ)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的过程。已吸附As(Ⅴ)的PS-DCDA树脂可以用0.1 mol/L NaOH有效解吸,解吸后的树脂对As(Ⅴ)仍具有较高的吸附量。

    2012年01期 v.12;No.67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水力负荷对3种滤料生物挂膜和溶解无机氮去除效果的初步研究

    王威;曲克明;王海增;朱建新;崔正国;赵倩;

    以人工模拟海水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PE(聚乙烯)环、珊瑚石和PP(聚丙烯)方便面净水板3种生物滤料对氨氮的吸附性能,获得了动态吸附的穿透曲线。研究了3种滤料的生物挂膜情况以及挂膜成熟后在不同水力负荷下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珊瑚石滤料的挂膜成熟时间明显短于PE和PP材质的滤料,生物膜厚度与水流流速呈负相关。水力负荷对3种滤料生物滤器的净水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水力负荷为19~51 m3/(m2.h)时,生物滤器对TAN、TOC和NO2--N有较为理想的去除效果。

    2012年01期 v.12;No.67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臭氧高级氧化协同下的造纸废水深度处理小试研究

    陈建平;王舒;王道涵;阅瑞校;

    采用"臭氧高级氧化+固定化微生物反应器"工艺对造纸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小型试验,处理能力为2.4m3/d。结果表明,在系统进水COD为280~350mg/L的情况下,出水COD在50 mg/L以下,最低为42 mg/L,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最高达85%,色度去除率为70%~80%。出水COD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2012年01期 v.12;No.67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N_2O的产生特征研究进展

    李莎;宫飞蓬;齐飞;孙世昌;孙德智;

    N2O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而污水生化处理已被报道是导致N2O产生的潜在人为源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N2O主要产生于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代谢过程中。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角度,阐述了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N2O的生成机理,同时给出了几种典型污水处理工艺N2O的产生量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对A/A/O工艺中不同处理单元N2O的释放情况进行重点论述。研究发现,对于几种典型的污水处理工艺,由于工艺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N2O的释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同一污水处理工艺,不同处理单元N2O的释放量也存在很大差别。污水处理厂中,好氧处理单元是N2O的主要排放单元,而在好氧单元中,DO质量浓度及NO2--N质量浓度是影响N2O释放量的主要因素。在综合分析硝化和反硝化过程N2O产生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DO质量浓度、NO3-和NO2-质量浓度、pH值、C/N比、污泥龄等对N2O释放的影响。

    2012年01期 v.12;No.6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改性沸石吸附氨氮及电化学再生研究

    代瑞华;马捷汀;

    研究了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能、动力学机制以及电化学再生效果。间歇和连续试验结果表明:沸石经改性后,能高效去除水中的氨氮,其吸附等温式更符合Langmuir模型,沸石、改性沸石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8.09 mg/g和13.55 mg/g,沸石的钠型改性能显著提高吸附容量约40.3%;颗粒内扩散是改性沸石吸附氨氮的控制性步骤,可以利用Vermeulen的内扩散模型进行描述;利用电化学再生吸附饱和后的沸石,再生液为NaCl溶液,阳极涂覆RuO2-Ti,再生时间为3h,可高效地再生沸石,无二次污染物排出,对环境冲击较小。

    2012年01期 v.12;No.67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液体石蜡乳化液的制备及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性能研究

    方杰;王力;

    以液体石蜡和水制备乳化液,以制备的乳化液吸收甲苯废气。考察了制备乳化液时油水质量比、乳化剂的质量分数、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乳化时间、乳化温度的选择及Tween 80、正辛醇、NaCl、Na2SO4对甲苯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油水质量比为7∶3,乳化剂质量分数为7%,HLB值为10,乳化时间为0.5 h时制备的乳化液稳定性最好。试验条件下乳化液对甲苯的初始吸收率可达96.53%,增加Tween 80的量和添加正辛醇能提高乳化液的吸收效果,添加NaCl和Na2SO4则降低乳化液对甲苯的吸收能力。

    2012年01期 v.12;No.67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碳的研究进展

    刘国涛;张红炼;彭绪亚;

    生物碳是有机垃圾热解的产物。生物碳具有多孔性、高比表面积、高度芳香化结构,充当土壤活性调理剂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吸附性能,保水、保肥,促进作物生长,同时还具有贮碳功能。综述了近年来有机垃圾热解及热解生物碳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生物碳的形成条件、特征结构、在土壤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氧化过程,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环境效益等研究动态。展望了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碳技术用于城镇有机垃圾处理的发展前景,提出应重点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1)实现不同混合垃圾制取相似结构的生物碳;2)垃圾热解过程中污染物的控制;3)有机垃圾生物碳的土壤环境行为与环境效益。

    2012年01期 v.12;No.67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1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采用Mg(OH)_2调节pH值对富磷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氮磷释放的影响

    毕东苏;郭小品;

    以A/O工艺排出的富磷剩余污泥为对象,通过两组厌氧消化反应器(1组目标,1组对照),对比研究了Mg(OH)2作为pH值调节剂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Mg(OH)2在促进污泥水解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消化液中NH4+-N、PO34--P质量浓度。经过21 d消化,目标反应器中VSS比对照试验多削减10%,但上清液中NH4+-N、PO4--P质量浓度仅为对照的25%、10%。消化后污泥中灰分增加,导致污泥浓缩与脱水性能显著提高。

    2012年01期 v.12;No.67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太原地区煤矸石作为建筑回填材料的试验研究

    胡长明;刘洪亮;王丽芳;

    为了利用煤矸石作为建筑回填材料,控制其压实质量,以室内土工试验的方法,对太原地区某矿煤矸石进行了物理、力学等指标的试验研究。结果证明,所用煤矸石性能良好,性质较稳定,适合作为回填材料。并回归出该煤矸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得出了物理力学参数。

    2012年01期 v.12;No.67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三峡库区典型排污口河段污染物扩散降解特性研究

    王征;郭秀锐;程水源;陈媛;秦翠红;陆瑾;高继军;

    为减轻三峡库区长寿—涪陵段水环境污染,改善区域水质,建立了以水动力-水质模型为基础的区域关键排污口的筛选分析方法。采用三维数值模型EFDC对研究区域内污染物的超标面积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污染物扩散降解特性进行分析,利用单位污染物负荷超标面积分析不同排污口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差异,进行流域重点排污口的分析筛选。从改善整体河流水质出发,分析了各排污口位置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支流回水区内排污口的混合区面积比干流河段处排污口要大,顺直江段处的排污口的混合区面积较弯段内侧处排污口要小。排污口应选在流速和水深较大的顺直河段,避免选择支流回水区。

    2012年01期 v.12;No.67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GIS与数模支持下的油气田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李卫宁;卢远;赵银军;

    简要介绍了油气田在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构建并开发了基于GIS与数模的油气田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系统包含大气污染模拟模型、地表水污染模拟模型和地下水污染模拟模型,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实时监测预警和污染模拟、快速应急响应三大功能。介绍了油气田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及基本功能,探索了将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学模型相结合运用于油气田环境风险预警的方法。实践表明,以GIS技术为平台,结合数学模型为辅助进行环境风险预警是可行的。

    2012年01期 v.12;No.67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atlab软件的突发事故水质解析模型与应用

    丁涛;顾妍平;王淑英;薛海乔;刘迪;

    为快速分析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可能造成的水环境影响,建立了基于Matlab软件的突发事故水质解析模型。以浙江省某河流为例,分析了上游突发水污染事故形成的污染团在河流中的迁移扩散规律、影响范围、事故下游各断面水质变化过程以及取水口等敏感点的超标时间及超标程度。同时详细分析了近岸和远岸边界对污染物反射所造成的浓度叠加影响、合理的边界反射次数,以及水流流速、扩散系数、降解系数等主要水文水质参数对污染团扩散的影响。

    2012年01期 v.12;No.67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工业区土壤和农产品镉污染状况及暴露评估

    赵多勇;魏益民;魏帅;郭波莉;蔡先峰;田阳;

    以某铅锌冶炼厂周边为研究区域,网格法采集30个表层(0~10 cm)土壤样品,对应采集46个粮食样品和69个蔬菜样品,用ICP-MS测定镉质量比。运用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ging)预测研究区域内土壤镉质量比的空间分布,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土壤的镉污染级别。通过分析粮食和蔬菜的镉质量比,评估其食用安全性以及受调查居民镉的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1)距离铅锌冶炼厂1 000m范围,或东南侧(下风向)3 000 m内土壤中镉质量比大于0.65mg.kg-1;2)研究区域土壤中镉单因子污染指数超过了警戒线(P≥1.0),个别区域受到严重污染(P=4.7);3)土壤与小麦籽粒镉质量比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9,p<0.01),粮食样品镉质量比超过限量标准(GB 2762—2005)的占52.2%,蔬菜样品为8.7%;4)仅以粮食和蔬菜摄入估计的THQ=0.79,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小麦、蔬菜和大豆摄入对每日镉摄入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2.9%和2.0%。研究区域土壤2/3以上面积受到镉污染,土壤可能是小麦籽粒镉的来源之一。当地受调查人群若长期食用该地区种植的农产品,镉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其中,小麦对镉摄入贡献最大。

    2012年01期 v.12;No.6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环境风险评价内涵与外延研究

    李金惠;李颖;

    在简要介绍环境风险评价(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ERA)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现阶段国内外普遍采用的ERA定义,深入分析ERA的内涵和类型,在重新给出涵盖性更全面的ERA定义的同时,对3种评价内容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横向比较。收集整理了ERA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从时间、范畴和应用范围3个方面划定了ERA的外延。

    2012年01期 v.12;No.67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健康风险暴露评价研究进展

    仇付国;高始涛;陈顷;

    综述了国内外健康风险暴露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对人体进行直接监测的生物监测技术和对环境中污染因子进行间接监测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暴露剂量计算的间接方法。生物监测方法通过测定人体生理介质(如血液、尿液)中的污染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确定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暴露情况,监测结果反映了风险因子通过所有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总暴露剂量。为了利用生物监测结果评价人体暴露安全性,近几年建立了生物监测等效值的概念,推导确定化学物质的生物监测等效值发展迅速。环境监测和数学模型间接方法通过对不同暴露媒介中风险因子的浓度监测和特定暴露途径的量化研究,同时利用精确的暴露计算模型(如空气分散模型、地下水扩散模型)计算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剂量。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技术及数学模型的发展使健康风险评价和管理的暴露参数更加精确,降低了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还介绍了利用数学模拟和剂量重建等方法插补历史空白暴露数据的方法。

    2012年01期 v.12;No.67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5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西安市大气降尘中Cu、Pb、Zn、Ni的化学形态及生物有效性——以燃煤电厂、生活垃圾电厂、产业开发区和建材商业区为例

    梅凡民;徐朝友;

    为了解垃圾焚烧、燃煤发电和相关产业排放对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利用Tessier提取法和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法研究了西安市垃圾发电厂、西郊热电厂、灞生态园、未央工业园、大明宫建材市场和高新区降尘中Cu、Pb、Ni、Zn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垃圾发电厂Cu(358.3 mg/kg)、Pb(851.3 mg/kg)、Ni(163.5 mg/kg)、Zn(1 226.1 mg/kg)的总量,超过热电厂、生态园、工业园、建材市场和高新区;生活垃圾焚烧、燃煤、石化和机械加工等对降尘中这些元素的贡献超过电子和先进制造业;降尘中Cu、Pb、Zn质量比约是土和道路灰尘平均值的若干倍,表明垃圾焚烧、燃煤和相关产业排放的贡献显著高于表土扬尘、道路扬尘。高新区Cu、Pb的生物有效性系数超过其他区域,表明电子和先进制造业排放的重金属元素具有更大的潜在生态风险。Cu、Pb、Ni(除垃圾焚烧厂外)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均大于0.2,而Zn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均小于0.2,说明降尘中Cu、Pb、Ni存在潜在风险,而Zn是安全的。

    2012年01期 v.12;No.67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林甸县污水泡中重金属和毒性元素污染情况评价

    李苗;臧淑英;张冬有;贾晓丹;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对水体重金属和毒性元素含量的影响,测量了污水泡8个样点的Mn、Fe、Cu、Zn、Cd、Pb等重金属和As、Se等毒性元素质量浓度。在综合考虑各种水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水中重金属和毒性元素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水中重金属和毒性元素污染并不严重,8个采样点中有7个样点符合Ⅰ类水体标准,1个样点为Ⅱ类水体。其原因是污水泡附近没有工业区,排出的污水属生活污水,污染并非重金属和毒性元素造成。

    2012年01期 v.12;No.67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云南个旧多金属矿区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现状——以乍甸镇为例

    宋雁辉;钟正燕;李红梅;王宏镔;

    对云南个旧市乍甸镇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b、Zn、Cu、Cd、As质量比均超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Hg未检出,该地区农田呈现以As、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Pb、Zn、Cu、Cd、As土壤有效态质量比与土壤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农作物中Cu、As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u、As质量比无显著相关,Zn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Z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d、Pb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d、Pb呈显著正相关(p<0.05)。89%的农作物As超标,油菜籽(Brassica napusL.)As质量比最高,均值达(23.04±14.33)mg/kg(鲜重,下同)。Pb超标率达72%,油菜籽Pb质量比最高,平均为(5.55±2.53)mg/kg。Zn、Cd超标率均为11.11%,超标最严重的油菜籽Zn质量比为(46.65±13.61)mg/kg,Cd质量比为(0.24±0.10)mg/kg。Cu超标率为5.55%,油菜籽Cu质量比最高,达(16.02±2.75)mg/kg。油菜籽对As、Pb、Zn、Cu、Cd的转移系数(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质量比(鲜重)与土壤重金属质量比的比值)远高于其他作物。农作物对Pb、Zn、Cd、As的转移顺序依次为果实类、叶菜类、根茎类,对Cu的转移顺序为果实类、根茎类、叶菜类。农作物以As、Pb污染为主,总体属重度污染。聚类分析得出:油菜籽、青蒜(Allium ampeloprasumL.)和生菜(Lactuca sativaL.var.ramosaHort.)重金属污染严重,不适合在该地区继续种植和食用。

    2012年01期 v.12;No.67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838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组合权物元分析模型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刘志斌;杨晓伟;

    针对以往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多采用单一权重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不足,提出基于主客观组合权重的权重计算模式,并运用权重风险度计算公式选出相对合适的组合权重,再与物元分析理念相结合,构建用于评价地下水水质的组合权物元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阜新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的地下水污染区的12个监测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1#~5#监测点水质均达到Ⅱ级以上,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6#~12#监测点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不能饮用。评价结论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2012年01期 v.12;No.67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李向;徐清;

    选择包头作为研究区,实地调研获得221个土壤试样,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试得到样品中8种重金属质量比。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土壤中As、Cd、Cr、Cu、Hg、Ni、Pb、Zn与污染等级的关联度,结合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对土壤污染等级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为Pb和Zn污染。根据统计量所反映出的地区差异性,构建评价对象的因子集、评价因子等级标准,建立灰色关联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且利用Kriging插值将评价结果绘制成包头土壤环境污染等级专题图。研究表明:包头土壤环境呈现沿昆都仑河被污染的条带特点;市区郊区有Hg、Pb、Zn的点源污染。利用Kriging插值的线性无偏最优估计,可以得到研究区域的土壤污染评价专题图。实例验证了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建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能够充分利用污染数据的统计特性,克服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突显算术平均值与最大值的不合理性,通过对各污染属性的相对最优灰关联度进行排序,能够增强模型对灰关联度的分辨能力,更加客观地确定重金属在土壤污染等级评定中的权重,符合实际情况。

    2012年01期 v.12;No.67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贡嘎山东坡土壤重金属质量比的初步分析及风险评价

    曹洋;张丹;李伟;李同阳;刘明德;王可琴;

    对贡嘎山东坡土壤中Cd、Pb、Cr、Ni、Hg和As的质量比进行测定,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g、Pb和As质量比低于国家一级标准,属未污染等级,Cd、Cr和Ni质量比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土壤被污染;Cd、Pb、Cr、Ni、Hg、As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1.88、0.87、1.15、1.06、0.45、0.26,对土壤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d、Cr、Ni、Pb、Hg、As;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为0.92~4.89,都属于不安全级别,其中22.2%的土壤属尚清洁等级,66.7%的土壤属轻度污染,11.1%的土壤属严重污染。

    2012年01期 v.12;No.67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许成娟;梁川;

    通过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自然生态、水资源、经济社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建立了保护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和集对分析法对保护区水资源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评价区的水资源安全处于基本安全级别。

    2012年01期 v.12;No.67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物质对铬价态测定结果的影响

    郭丽艳;陈晓明;朱捷;何微;罗学刚;

    采用单波长法和双波长法,分别考察了KH2PO4、H3PO4、H2SO4、KNO3、牛肉膏和蛋白胨对Cr(III)和Cr(VI)质量浓度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Cr(III)和Cr(VI)在测量中是相互影响的,并且Cr(III)对Cr(VI)影响较显著。在单波长法测定中,牛肉膏、蛋白胨及2种酸对Cr(III)和Cr(VI)的影响较钾盐对其影响更为显著,H3PO4和H2SO4对Cr(III)和Cr(VI)的特征吸收峰值影响最大,降低幅度在20%~50%。这些物质对双波长法测定Cr(VI)几乎没有影响;但对Cr(III)测定中,H2SO4和H3PO4的影响较大,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4.57%和8.87%,其余物质产生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6%。因此,双波长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Cr(III)和Cr(VI)的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0~160 mg/L和0~80mg/L。

    2012年01期 v.12;No.67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植物叶面尘粒径和几种重金属(Cu、Zn、Cr、Cd、Pb、Ni)的分布特征

    王会霞;石辉;李秧秧;张雅静;杜红霞;杜衡;

    为研究城市植物叶面尘粒径及重金属元素(Cu、Zn、Cr、Cd、Pb、Ni)的分布规律和污染特征,以西安市不同功能区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叶面尘为研究对象,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叶面尘重金属质量比,并探讨了叶面尘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面尘粒径小于50μm。前者叶面尘粒径累积曲线呈双峰分布,平均粒径和粒径峰值从大到小为相对清洁区、工业区、居住文教区、交通枢纽区、商业区;后者呈单峰分布,平均粒径和粒径峰值由大到小为工业区、居住文教区、交通枢纽区、商业区和相对清洁区。不同功能区叶面尘中Cu、Zn、Cr、Cd、Pb、Ni有明显的富集,其质量比分别为(325.5±72.6)mg/kg、(3 965.6±1 112.9)mg/kg、(349.2±149.3)mg/kg、(35.3±6.8)mg/kg、(1 182.0±355.1)mg/kg、(324.1±129.5)mg/kg,为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7.9~20.8、29.7~77.9、2.6~11.1、262.8~489.4、26.4~71.8和6.9~18.9倍。不同功能区2物种叶面尘各重金属质量比差异显著(p<0.001),物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面尘中Zn、Pb、Ni、Cr的质量比以工业区最高,Cu、Cd以交通枢纽区最高,其次为商业区,居住文教区和相对清洁区负荷最低。研究认为,叶面降尘中的重金属可能来自外源输入。

    2012年01期 v.12;No.67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619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掘进巷道热环境与通风效率数值模拟研究

    向立平;王汉青;

    井下工作面必须应用通风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两种通风方式下,不同风口布置的掘进巷道内空气龄、空气流速和热舒适性指标PMV值的分布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对掘进巷道通风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长距离送风和短距离抽风方式是最有效率的通风模式。压入式通风方式的风口应布置在距掘进头10 m附近,抽出式通风方式抽风口应布置在距掘进头2m范围内。在相同的送风条件下,可增大短距离抽风方式下的送风温度,以提高掘进巷道内热舒适性和降低能耗。

    2012年01期 v.12;No.67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输煤巷道通风排尘特征参数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张大明;马云东;

    针对输煤巷道煤炭运输过程中煤尘污染问题,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风速下的煤尘颗粒运移规律、巷道底板沉积煤尘粒子扬尘规律进行模拟。通过对两种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在一般干燥巷道中排尘风速以1.5~2.7 m/s为宜,既有利于粒径小于24μm的煤尘颗粒排出井外,也有利于粒径大于24μm的煤尘颗粒沉降;并且风速+带速不超过4m/s为宜,可以把粒径小于30μm的煤尘颗粒排出井外,很好地起到风流稀释作用。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论基本一致。

    2012年01期 v.12;No.67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矿坑涌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分析及预测

    王其虎;叶义成;刘艳章;吴艳梅;张建军;汪益群;

    分析了程潮铁矿矿坑涌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特征,通过大气降水-矿坑涌水互相关函数值,研究了不同滞后期大气降水对矿坑涌水的影响程度。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大气降水-矿坑涌水传递函数模型的预测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传递函数部分进行参数估计,并对残差序列进行自回归处理,平均误差低于3.26%。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矿坑涌水对大气降水的滞后和相关关系,适用于采用崩落法或上覆围岩裂隙破碎带发育的地下矿山。

    2012年01期 v.12;No.67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4种硝酸酯热安定性的绝热试验研究

    杨茜;陈利平;陈网桦;陆燕;刘颖;何中其;

    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对硝酸正丙酯(NPN)、硝酸异丙酯(IPN)、太根(TEGDN)、敌根(DEGDN)4种硝酸酯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绝热试验研究,得到绝热放热曲线和热分解特征参数。分析了4种物质分解过程的特点,对测试结果进行了修正。计算得到动力学参数和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以此作为评估热安定性的判据。结果表明,4种硝酸酯在外界热作用下容易发生分解,反应速度较快,伴随明显的热效应和压力效应。4种硝酸酯的热安定性由好到差排序为:IPN、NPN、TEGDN、DEGDN。

    2012年01期 v.12;No.67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指标约束的隧道集中排烟量设计模型

    刘琪;姜学鹏;赵红莉;徐志胜;魏东;

    利用经典羽流模型计算烟气生成量来设计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排烟量存在设计量偏小的问题。从火灾烟气控制效果出发,选取排烟效率、烟气蔓延范围、烟气流动速度、人员疏散微环境4个指标,提出一套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多指标约束的隧道集中排烟量设计模型。通过FDS 5.0对某越江隧道火灾时的各评价指标参数值进行模拟计算,得到该隧道集中排烟系统在20MW火灾时的最适排烟量为140~150 m3/s。研究表明,利用多指标约束的排烟量设计模型可提高隧道集中系统排烟量设计的准确性。

    2012年01期 v.12;No.67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纵向排烟与集中排烟下烟气控制效果的对比研究

    赵红莉;徐志胜;彭锦志;吴德兴;李伟平;

    以某特长公路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缩尺寸试验测试、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纵向排烟和集中排烟模式下隧道内火灾烟气的蔓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排烟系统在火灾工况下对烟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纵向排烟模式将火灾烟气控制在火源下游并从隧道出口排出,高温烟气蔓延范围较长;集中排烟模式通过排烟阀将烟气抽离行车道,有效地控制了烟气蔓延和沉降,高温烟气维持在行车道的上部空间,主要通过竖井排出隧道。采用纵向排烟模式的坡度隧道烟气控制受烟囱效应影响较大,而在设置排烟道的坡度隧道中,将排烟阀开启进行自然排烟就能有效地减弱烟囱效应。因此,采用集中排烟模式的防灾安全性能要优于采用纵向排烟模式。

    2012年01期 v.12;No.67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瞬态温度载荷下固液混合装药内部温度响应研究

    段云;

    为了研究瞬态温度载荷作用下固液混合装药起爆点火过程,设计了瞬态温度载荷试验装置和瞬态温度测试系统。用黑火药爆炸温度作为瞬态温度载荷,测试了固液混合装药内部的温度响应过程,并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瞬态温度载荷测试系统可以研究装药对瞬态温度的响应。

    2012年01期 v.12;No.67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模具中雷管爆炸的冲击波防护距离研究

    侯海周;胡毅亭;卫延安;刘宇;彭金华;

    为了研究模具中雷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对雷管生产线传输皮带周围操作人员的伤害范围,测量了模具中单发到50发雷管同时爆炸后不同距离的空气冲击波超压峰值,并拟合了超压衰减曲线;根据空气冲击波超压与人员伤害程度的最小压力关系,得到了避免传输皮带周围操作人员出现"轻微"、"中等"、"严重"、"极严重"伤害时的安全防护距离。利用空气冲击波峰值超压公式定量分析了模具对其中雷管爆炸产生冲击波的吸收,表明模具具有良好的冲击波吸收作用。

    2012年01期 v.12;No.67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纳米TiO_2粉尘的采集与控制试验研究

    郑娇;杨垚;朱瑶琼;胡朝霞;陈守文;杨毅;

    利用硫酸-硫酸铵混合溶液作为吸收及消解液,开发了直接吸收、消解、显色分析纳米TiO2生产现场空气中的纳米TiO2粉尘的方法。并研究了各类口罩对于纳米TiO2的拦截效率。结果表明,在流速为400L/h,采集时间为2.5 h的情况下,采用两级吸收瓶形式,总采集效率可以达到94%以上。对纳米TiO2生产现场粉尘的控制研究表明,佩戴无纺布型口罩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手段,单只口罩2.5 h平均截留效率大于86%,两只口罩2.5 h平均截留效率大于90%。根据口罩的拦截效果,参照NIOSH的推荐标准,建议将纳米TiO2生产现场的粉尘质量浓度定为小于1.0mg/m3。

    2012年01期 v.12;No.67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南水北调穿越北京地铁13号线清河桥施工优化分析

    闫子权;梁青槐;江辉;杨丽明;田智良;

    以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施工穿越北京地铁13号线清河桥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针对不同施工加固措施及行车速度条件下所引起的桥面竖向变形、桥墩竖向变形和地表沉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预加固旋喷桩配比参数、注浆配比参数及行车速度等因素对各结构变形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水灰比为1.00时的旋喷桩,既能控制结构变形,又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施工效益;水泥浆与水玻璃浆之比为1.0∶1.0时的注浆参数最优;行车速度控制在50 km/h以下时,能较好地控制结构变形的发展。最后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各结构的变形进行监测,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合理性。

    2012年01期 v.12;No.67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圆锥型”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模式设计

    王鹏;樊运晓;

    为改善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重生产轻安全,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员工参与安全事务程度不高等问题,从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入手,基于国内典型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和当前国际企业采用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结合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组织设计理论,设计了"圆锥型"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结果表明,"圆锥型"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模式能够解决目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2012年01期 v.12;No.67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植被对厂房自然通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孔清;邹声华;

    通过对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加源项的方法实现了对三维植物冠层湍流流动下厂房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在下垫面温度以及叶面温度方面吻合较好,能充分反映实际的温度分布趋势。表明模拟体系对于有绿化情况下建筑自然通风各项参数的描述是准确的,可较好地预测不同植被配置下,建筑自然通风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分布情况。同时,利用有效吹风温度差的分布分析了厂房内人员的热感觉情况。

    2012年01期 v.12;No.67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安全评价

  • 数字化核电站SGTR事故操纵员认知分析

    袁科;张力;戴立操;

    核电站主控室数字化后的人因特征包括数字化规程、警报系统、操作班组信息共享、界面管理任务,它们对操纵员认知可靠性都有重要影响。IDA认知模型把操纵员认知过程分为信息(Information)、诊断(Diagnosis)/决策(Decision)、执行(Action)3个阶段。按IDA模型把数字化核电站主控室操纵员SGTR事故认知过程分为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进行操作分析,找到操纵员在SGTR事故认知过程各阶段最容易发生的失误和主要失误。操纵员认知失误发生的原因在于界面管理任务增大了认知难度以及数字化后缺乏情景意识等。

    2012年01期 v.12;No.67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承德市区岩土工程特征及地基适宜性研究

    张英平;苟自强;石建省;刘长礼;

    通过对工程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承德市区地基岩土层的时空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变化规律。地基岩土层主要有上覆第四系冲积、洪积、残坡积和下伏太古界及中生界侏罗系基岩层组成。第四系土层主要分布于武烈河阶地、低山缓坡及山间沟谷地带,除山间沟谷由于沉积环境复杂,土层层位不稳,力学性质变化大,不宜为多层建筑的天然地基外,Ⅰ级阶地的砂层、碎石土层和低山缓坡及Ⅱ级阶地的粉土、粉质黏土层都具有层位稳定、承载力高的工程性质。下伏基岩埋藏较浅,承载力高,高层建筑多以基岩中风化或微风化层为地基持力层。根据地貌类型、岩土体组合结构及力学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以是否存在建筑物持力层为依据,结合工程实践,将承德市区地基岩土层划分为地基工程适宜区、地基工程较适宜区、地基工程适宜差区、地基工程不适宜区4类工程区,并对各区多层和高层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和基础类型的适宜性进行研究。

    2012年01期 v.12;No.67 228-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门座起重机回转机构状态综合评价

    徐格宁;左荣荣;杨恒;李银德;

    针对门座起重机回转机构故障发生的特点,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门座起重机回转机构状态综合评价模型。引入三角模糊数描述专家的判断信息,建立模糊互补判断矩阵,采用基于可能度的重要度排序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以此判断各评价指标对整个机构的影响程度。邀请专家对列出的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能予以评价,根据得到的指标评价矩阵和权重矩阵,求出整个回转机构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机构的工作状态和综合性能的得分情况。

    2012年01期 v.12;No.67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掘进工作面复杂环境因素与人因伤亡事故的关联度分析

    景国勋;李创起;彭信山;

    为探究煤矿掘进工作面的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粉尘等环境因素对人因伤亡事故发生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的人因伤亡事故与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针对人因伤亡事故的发生与各环境因素之间不具有确定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灰色系统的特点,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类型人因伤亡事故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灰色关系模型,分析了掘进工作面不同类型的人因伤亡事故与各环境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在煤矿掘进工作面的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粉尘5个环境因素中,温度是影响掘进工作面人因伤亡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光照,再次是温度。

    2012年01期 v.12;No.67 23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可拓模式识别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分析

    程东全;顾锋;

    为了有效识别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运用可拓理论和熵理论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可拓模式识别模型。熵权和关联函数的建立避免了权系数和综合隶属度确定的主观性。利用该模型对某能源有限公司3个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进行识别分析,不仅得出了各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程度,还得出了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大小的排序。结果表明,基于可拓模式识别的方法既可以确定单一对象的隶属模式,又可以对多个识别对象进行排序,而且识别过程宜于编制计算机程序求解,计算简单,易于在现场推广应用。

    2012年01期 v.12;No.67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动态风险平衡的海洋平台事故连锁风险研究

    郭恒;陈国明;朱渊;

    针对海洋平台事故风险特点,提出动态风险平衡概念,以此建立事故动力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井喷事故。动态风险平衡表征事故动力与事故阻力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具有动态性和暂时稳定性。事故动力模型以海洋平台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为研究对象,从工艺、技术和管理等角度分析事故可能致因和事故发展可能影响因素。该模型首先分析对象的初始事故动力,建立事故连锁风险图,然后计算初始动力发生情况下,传递动力和传递阻力的概率分布,最后提出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动态风险平衡建立的事故动力模型能有效分析海洋平台事故连锁风险。

    2012年01期 v.12;No.67 24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514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熵权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研究

    文兴忠;

    针对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诸多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进行评价,从机组、飞机、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拟合权重,建立了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该模型对国内某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认为,该航空公司的安全风险介于高风险与较高风险之间,急需加强安全防范,尤其应该加强飞行机组和飞机的安全管理。

    2012年01期 v.12;No.67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数字化动态应急预案系统及其应用

    张欣;王体健;蒋自强;王勤耕;杜婷婷;

    针对近些年频繁发生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构建了数字化动态应急预案系统。该系统由基础信息数据库、气象环境模式与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数字化动态应急预案三部分组成,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三者有机结合,将事故基本信息、事故发展预测及救援状况直观、动态地展现在系统界面,使应急行动得以及时、高效地展开。实地外场综合应急演习证明,该系统技术路线稳定畅通,运行高效,功能强大,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012年01期 v.12;No.67 254-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危险源爆炸灾害应急损失评估研究

    李天祺;赵振东;余世舟;

    采用冲击波伤害-破坏超压准则,首先确定了不同当量TNT炸药爆炸引起的人员伤害区域和建筑物破坏区域;再通过确定危险物爆炸所产生热量值的大小,将各种危险物料转化为相应当量的TNT炸药,可用于评估各种不同危险物料爆炸所造成的损失。同时,结合GIS软件平台,编制了爆炸灾害评估模拟程序。在软件平台中以图形的形式给出了设定条件下人员伤害区域及建筑物破坏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内的人员分布和建筑物造价、财产多少,给出了定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应急评估。

    2012年01期 v.12;No.67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学术会议

  • “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征文

    <正>"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每两年在我国召开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分别是1998年(北京)、2000年(北京)、2002年(泰安)、2004年(上海)、2006年(长沙)、2008年(北京)和2010年(杭州)。会议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荷兰、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得到了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国内相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论文集论文被ISTP收录。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

    2012年01期 v.12;No.67 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1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1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98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20起,地震48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3起,旱灾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3起。

    2012年01期 v.12;No.67 264-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011年11—12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秦建玉;李生才;

    文章统计了2011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207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207起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55.07%,其次是其他事故(18.36%)、矿业事故(7.73%)、火灾(7.73%)、爆炸事故(6.28%)、毒物泄漏和中毒(4.83%)。207起事故共死亡946人,伤1 086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3.91%、其他事故16.49%、矿业事故13.11%、火灾7.19%、爆炸事故4.86%、毒物泄漏与中毒4.44%、;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4.70%、爆炸事故22.93%、其他事故8.38%、矿业事故6.63%、毒物泄漏与中毒5.52%、火灾1.84%。2011年11—12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前5个省分别为云南(20起)、四川(19起)、广东(16起)、贵州(13起)、湖南(13起);死亡人数较多的前5个省分别为云南(112人)、四川(72人)、广东(58人)、贵州(57人)、江苏(54人);受伤人数较多的前5个省分别为贵州(198人)、云南(149人)、四川(72人)、河南(65)、甘肃(63人)。

    2012年01期 v.12;No.67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4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