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卵圆卡盾藻溶血毒素产毒的影响因素研究

    江涛;吴霓;钟艳;江天久;

    研究了卵圆卡盾藻(Chattonella ovata)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溶血活性特征。根据卵圆卡盾藻的生长曲线,分别收集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毒性的测定。采用不同温度、盐度和营养元素结构的培养基对卵圆卡盾藻进行培养,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卵圆卡盾藻衰亡期藻细胞的溶血活性最强,达到29.5×10-7HU/cell(HU,Hemolytic Unit,溶血单位),其次为对数生长期(21.9×10-7HU/cell)。在10~25℃培养条件下,温度对藻细胞溶血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盐度15~25 psu范围内,藻细胞溶血活性变化不明显,而高盐度(33 psu)能够刺激溶血毒素的产生。在Fe限制时,藻细胞溶血活性最强(37.4×10-7HU/cell),为正常培养条件下(f/2培养基)溶血活性值(18.8×10-7HU/cell)的2.0倍;其次为P限制,藻细胞的溶血活性值为24.1×10-7HU/cell;N、Mn限制条件下藻细胞溶血活性与正常培养条件无显著性差异。

    2012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六溴环十二烷对发育期大鼠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质量比及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芳;冀秀玲;赵文娟;殷明;蒋惠男;张江;

    通过研究发育期大鼠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质量比及单胺氧化酶活性,探讨环境暴露水平的六溴环十二烷对发育期大鼠的神经毒性作用。选择10μg/kg、50μg/kg、100μg/kg、300μg/kg的剂量对新生3 d大鼠进行暴露,饲养42 d后断头取脑组织,测定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的质量比及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结果表明,在10~100μg/kg的暴露剂量范围,DA质量比随暴露剂量的升高而下降,NE质量比呈现上升趋势,5-HT质量比则极显著性升高(p<0.01);与此同时,MAO的活性随剂量增加而升高,在100μg/kg剂量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而300μg/kg的剂量作为较高暴露水平的参照,只对DA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DA、5-HT、NE的质量比及MAO活性的变化可能在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环境暴露水平的HBCD对发育期大鼠脑具有低剂量高效应的毒性反应特征。

    2012年02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 ]
  • DEP、DOP暴露对鲤鱼的酸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祁明亮;朱敏;赵晓祥;

    为了研究酞酸酯类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将鲤鱼暴露于DEP与DOP的6个质量浓度组中进行96h-LC50急性毒性试验,测得其半致死质量浓度(96 h-LC50)分别为41.50mg/L与7.95 mg/L。分别设置3个质量浓度和1个对照组,测定DEP与DOP对鲤鱼肝脏及肌肉组织酸性磷酸酶(ACP)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EP与DOP对鲤鱼肝脏及肌肉组织ACP活性的影响趋势均表现为低质量浓度诱导,高质量浓度抑制;DEP对鲤鱼肝脏及肌肉组织ALP活性的影响亦表现为低质量浓度诱导,高质量浓度抑制;而DOP对鲤鱼肝脏ALP活性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活性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可能在鱼体抵御酞酸酯毒性作用中有重要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2年02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0 ]
  • 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残留及消解行为研究

    杨姿;秦旭;徐应明;孙有光;孙扬;王倩;

    研究了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残留的仪器检测方法,并在天津、山东和江苏连续开展了2 a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研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添加质量比分别为0.025~0.5 mg/kg和0.025~1 mg/kg的水平下,甘蓝中溴氰菊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2.19%~102.48%,变异系数为2.98%~9.46%;吡虫啉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4.58%~100.30%,变异系数为0.85%~4.10%。甘蓝中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1 ng和0.5 ng,甘蓝中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最低检出质量比均为0.025 mg/kg。田间试验表明,在甘蓝莲座期施用20%溴氰菊酯.吡虫啉悬浮剂1次,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4~8.8 d和5.9~8.6 d。按照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甘蓝中施用20%溴氰菊酯.吡虫啉悬浮剂3~4次,2次施药间隔7 d,距最后一次施药10 d时,溴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最高残留量低于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溴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以及NY 1500.5.6—2007《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1 mg/kg)。

    2012年02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 ]
  • 锌对果蝇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及其可遗传性

    毛雪;郭欣欣;张敏;

    为了分析微量元素锌对动物体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及这种影响是否具有可遗传性,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Canton S品系为材料,应用生存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锌处理亲代果蝇后,亲代果蝇及其未受处理F1代果蝇寿命和生殖力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质量浓度为0.026 g/L、0.052 g/L、0.104 g/L的锌均可延长亲代及未受处理F1代果蝇平均寿命、中间寿命、最高寿命及90%死亡时间,并增强其生殖力,其中0.052g/L质量浓度影响最为明显。添加高质量浓度(0.260g/L)锌可使亲代果蝇缩短寿命、丧失生殖能力。表明适当质量浓度的锌可以延长果蝇寿命,增强其生殖力,并且这种影响可遗传到子一代。

    2012年02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女山湖围网养殖对水质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鲍方印;赵洁;崔峰;王松;肖明松;

    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对女山湖围网养殖内外水质的差异和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差异进行监测。2009年3—5月,以黑白瓶法测溶氧(DO),重铬酸盐法测耗氧量(CO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氮(TN),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总磷(TP),PHS-3精密数显酸度计直接测定pH值,重量法测定悬浮性固体和溶解性固体;1/16 Peterson采泥器取样,对底栖动物鉴定、计数,并计算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围网内外水质的理化指标存在差异,围网内酸度、COD、TN、TP、有机质高于围网外。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8种,网围养殖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非养殖区差异较大(Jaecard指数为0.46)。围网内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低于围网外。建议通过湖泊围网的合理布局提高湖泊生产力,恢复和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012年02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 营养条件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及其铁沉淀的影响研究

    张英;张承中;苟菊香;李英;杨磊;

    为减少氧化亚铁硫杆菌培养过程中沉淀的产生,对其营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不同氮源、磷源、初始Fe2+质量浓度及pH值对菌体生长和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氮源(NH4)2HPO4质量浓度为1.5 g/L时,取代了(NH4)2SO4和K2HPO4,同时作为氮源和磷源;优化后的培养基初始Fe2+质量浓度为13.5 g/L,pH值为1.8。优化后培养条件下菌体生长有较高氧化活性且沉淀量少。

    2012年02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 ]
  • 固定化漆酶对水中邻苯二胺的去除研究

    杨波;张丽媛;冯利东;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交联法与吸附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漆酶进行固定化,研究固定化漆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并进行了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探讨了戊二醛质量浓度、交联时间、固定化时间以及漆酶质量浓度对固定化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漆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如下:戊二醛质量分数为5%,交联时间为8 h,固定化时间为6.5 h,酶质量浓度为20g/L。此条件下得到的固定化漆酶的比活力达到15 015.4U/g。利用制得的固定化漆酶对水中邻苯二胺进行处理。在最适温度50℃,最适pH=6条件下,利用12000U的固定化漆酶催化处理100mL质量浓度为200mg/L的邻苯二胺溶液,反应6 h后邻苯二胺的去除率达到94.8%。连续5次重复使用固定化漆酶处理邻苯二胺,6 h降解率均在60%以上。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配制邻苯二胺溶液时,底物的去除率为55.1%,去除效果明显降低。固定化漆酶处理邻苯二胺反应属于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约为44.1 kJ。

    2012年02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 ]
  • 理化因素对锰细菌Arthrobacter chlorophenolicus MN1409氧化Mn~(2+)的影响

    冯福鑫;王芳;许旭萍;

    Arthrobacter chlorophenolicus MN1409是1株分离自锰矿样品的高效锰氧化细菌。为了建立该菌株氧化Mn2+的适宜条件,研究了接种量、装液量、摇床转速、温度、pH值、Fe2+初始质量浓度和Mn2+初始质量浓度等理化因素对其锰氧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装液量、转速和Mn2+初始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锰氧化率影响不大;而温度、pH值和Fe2+初始质量浓度变化对锰氧化率有较大影响。当接种量为4%,装液量为60 mL,温度为25℃,摇床转速为100r/min,pH值为7,且有一定的Fe2+存在时,Arthrobacter chlorophenolicusMN1409对锰的氧化效率最高。

    2012年02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 ]
  • 一株低温高效植物油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及固定化研究

    叶姜瑜;黄凌;张永莲;陈宇;陈刚才;

    为了解决因低温而导致的废水中油脂难以处理的问题,从冬季重庆大学餐厅排污管道的底泥中分离出1株可低温降解植物油的菌株DJ-1。将此菌株多次驯化培养后,在5℃条件下利用其对含20g/L菜籽油复筛培养基的模拟含油废水进行处理。经过3 d处理,可去除废水中70.63%的植物油。经16S rDNA测序分析,该菌株为假单胞菌的一个未定种属(相似度为99%)。使用泥炭和木屑作为固定化载体,按照m(泥炭)∶m(木屑)∶m(菌液)=1∶4∶20的比例将扩培后的DJ-1菌剂制作成细菌固定化菌粉。在5℃条件下利用菌粉对含20 g/L菜籽油复筛培养基的模拟含油废水进行处理,菌粉投加量为0.15 g/L。经过3 d处理,废水中植物油的降解率达到77.34%,5 d后达到85.22%。

    2012年02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0 ]
  •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HN36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徐淑霞;周杰;黄宁;刘华山;冯航标;韩锦峰;吴坤;

    从生产二氯喹啉酸农药厂的污水处理池污泥中分离到1株二氯喹啉酸降解菌,命名为HN36。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sp.)。该菌可以利用二氯喹啉酸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二氯喹啉酸质量浓度为400mg/L时,48 h降解率为96.2%。降解二氯喹啉酸的最适pH值为7,最适温度为30℃,初始接种量在一定范围内(1.5%~5%)与降解率呈正相关。二氯喹啉酸初始质量浓度在100~400 mg/L时,降解效果较好。菌株HN36还能利用喹啉、苯酚、邻苯二酚和邻苯二甲酸进行生长,但不能利用萘和1,2-二氯苯。

    2012年02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3 ]
  • Fenton法对合成制药废水的预处理试验研究

    赵德龙;王中琪;杨鹏;周洧兰;赵淑萍;

    采用Fenton法对某合成制药废水进行了预处理试验研究,考察H2O2、Fe2+投加量及反应时间对废水CODCr、色度、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反应体系中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H2O2(30%)投加量为2%(体积分数),FeSO4.7H2O投加量为400mg/L,反应时间为60min时,废水CODCr、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7.73%和40.05%。通过GC-MS分析发现,该废水中含有多种脂类和苯环类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质,Fenton反应过程中出现了醇、酯、有机酸等较易降解的中间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废水中苯环类、脂类等大分子有毒有机物得到大幅削减,废水的生物毒性大大降低,BOD/COD值由0.18上升至0.48,可生化性明显提高。

    2012年02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2 ]
  • 除铬优势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过程优化

    严杰能;许燕滨;徐达;莫文滔;黄俏莹;

    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对除铬(Ⅵ)优势菌(Brevibacillussp.)株的胞外聚合物(EPS)的提取过程进行优化,以得到EPS的最佳提取条件。综合考察树脂量、振摇频率、提取时间3个主要因素对优势菌胞外聚合物的影响。结合阳离子交换树脂对EPS的交换吸附机理,对3个提取条件下,EPS及其成分的提取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经28℃、150 r/min、24 h培养后,确定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优势菌EPS的最佳条件为树脂量30 g,振摇频率140 r/min,提取时间9 h,此条件下的EPS提取量为40.84μg/mL。

    2012年02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 ]
  • 有机膨润土对溶液中阿莫西林的吸附性能研究

    查双兴;周琰;金晓英;陈祖亮;

    应用膨润土吸附阿莫西林,探讨了4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并以改性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盐(DK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投加量、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有机膨润土吸附溶液中阿莫西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pH值条件下,DK1的吸附剂效果最佳,且吸附在15min内快速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同时符合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型等温吸附方程,是个吸热的过程,Langmuir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在30℃时可达27.86mg/g。对等温方程的研究表明,DK1对阿莫西林的吸附呈单分子层形式,吸附性能良好,易于进行。

    2012年02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 ]
  • 铜绿假单胞菌降解菲的产物鉴定及代谢过程

    沈小娟;聂麦茜;葛碧洲;樊瑜;王菲;常虹;

    研究了1株能快速降解疏水性化合物的铜绿假单胞菌NY3对菲的降解机理。GC-MS分析表明,该菌代谢菲的各个阶段,能够被检测到的主要酸性产物有1-羟基-2-萘甲酸、α-萘酚、邻羟基苯基羰基乙酸、水杨酸、苯甲酸等。铜绿假单胞菌NY3经过一系列氧化代谢将菲转化为1-羟基-2-萘甲酸,进一步反应生成α-萘酚。由菲到1-羟基-2-萘甲酸,未检测到其他产物,说明该阶段产物被继续代谢的速度快,产物含量低不易积累。1-羟基-2-萘甲酸为体系中积累的唯一的主要代谢产物。尽管继续代谢速度慢,但它可以按照α-萘酚、邻羟基苯基羰基乙酸、水杨酸、苯甲酸途径被继续转化。NY3降解菲的代谢产物中未检测到二羟基萘、苯二酚等多羟基化合物,但羟基和羧基处于邻位的化合物,如1-羟基-2-萘甲酸和水杨酸有非常明显积累的趋势,α-萘酚和苯甲酸积累速度次之。

    2012年02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 ]
  • 纳米α-Fe_2O_3微球对U(Ⅵ)的吸附特性研究

    李银;谢水波;刘迎九;李仕友;荣丽杉;凌辉;

    将海藻酸钠与纳米α-Fe2O3制成微球,用于吸附U(Ⅵ)。探讨了纳米α-Fe2O3含量、交联时间、pH值、投加量、浓度、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U(Ⅵ)的吸附过程影响显著,适宜pH值为3。U(Ⅵ)在微球上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初始阶段(1.5 h)反应进行得很快,9 h时达到吸附平衡。当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时,其饱和吸附量为2.64mg/g。准二级动力方程很好地拟合了吸附动力学数据,且R2>0.99。吸附率与温度呈正相关,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固定化微球对U(Ⅵ)的吸附过程(R2>0.99),但Freundlich等温线效果更好。吸附反应中ΔG<0,ΔH>0且小于40 kJ/mol,ΔS>0,这表明吸附过程能自发进行,为吸热反应。

    2012年02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Tl(Ⅰ)与Tl(Ⅲ)在UV-H_2O_2体系中的价态转化

    邴永鑫;许振成;虢清伟;李杰;

    建立了chelex-100螯合树脂分离技术与石墨炉原子吸收联用测定水体中Tl(Ⅰ)与Tl(Ⅲ)的方法,分别考察了光化学氧化中pH值、H2O2投加量、光照强度对Tl(Ⅰ)的氧化效果。方法的Tl(Ⅰ)与Tl(Ⅲ)检出量均为0.5μg/L。两者共存时各自加标回收率大于95%。结果表明,在偏酸性环境(pH=3.0),投加适量30%H2O2,光照强度大有利于Tl(Ⅰ)的氧化。当pH=2.91,投加30%H2O2为5 mL,UV照射10min后,Tl(Ⅰ)的转化率达90%。研究表明,光化学氧化可有效转化水体中不易被物理化学法去除的Tl(Ⅰ)和容易被物理吸附、化学沉淀方法去除的Tl(Ⅲ)。

    2012年02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2 ]
  • 二氧化氯杀藻无机副产物亚氯酸盐生成规律研究

    李绍秀;夏文琴;赵德骏;袁秀丽;王志红;李冬梅;谢葆红;

    研究了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下二氧化氯杀藻中亚氯酸盐的生成规律及其他水质条件(藻初始质量浓度、有机物和氨氮)对亚氯酸盐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放置2 h,生成的亚氯酸盐占二氧化氯初始投加量的10%~30%。二氧化氯杀藻的水样放置时间越长,开始生成亚氯酸盐的pH值就越低。放置30 min时生成亚氯酸盐的起始pH值为6,放置70 min时起始pH值为3.9。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pH值增大而增大;而从中性到碱性,亚氯酸盐增加缓慢。藻初始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超过14.93μg/L时,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藻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有机物促进了亚氯酸盐的生成,但亚氯酸盐的生成量并没有随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大氨氮质量浓度,亚氯酸盐的生成量有降低的趋势。

    2012年02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 ]
  • 稀土元素(La~(3+))对厨余垃圾暗发酵产氢性能影响研究

    赵明星;阮文权;徐岩;

    通过在厨余垃圾暗发酵产氢过程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稀土元素La3+,考察稀土元素对产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质量浓度的La3+能促进厨余垃圾产氢效率,而高质量浓度则有抑制效应。添加La3+质量浓度为0.5 mg/L时效果最佳,产氢量和总有机酸量达到最大,分别为43.11 mL/gVS和11 871.7 mg/L,分别是对照组的1.45倍和1.24倍。添加一定量的稀土元素也能同时促进产氢污泥的胞外多聚物的生成。

    2012年02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 ]
  • 黄孢原毛平革菌在城市剩余污泥中的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高玉千;续钊;李凤娟;徐淑霞;张世敏;赵继红;吴坤;

    城市剩余污泥中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可作为微生物的培养基。以黄孢原毛平革菌为对象,从剩余污泥和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L)配比、接种量、摇床转速、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00mL培养体系中含30g剩余污泥、40mLPDL或3g葡萄糖(pH=6.5),接种1 mL含107mL-1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孢子悬液,温度为28℃,转速为150 r/min,培养84 h,得到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量可达3.3 g,剩余活性污泥的生物学转化率为30%~50%。城市剩余污泥可以作为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的培养基,从而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最终目标。

    2012年02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 ]
  • 影响酸法提取煤矸石中氧化铝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

    谷立轩;夏举佩;张召述;

    对煤矸石中有用元素的提取,是煤矸石深度利用开发的一个方向。从山西柳林煤矸石入手分析其组成与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来分析不同煅烧温度下煤矸石的晶型变化。研究了煤矸石在硫酸介质中氧化铝浸出的影响因素,较好的工艺条件如下:煤矸石活化温度为750℃,酸浸温度为100℃,酸浸时间为4 h,酸矸比为1.1∶1,固液比为1∶3。在此条件下Al2O3的浸出率可以达到85.2%。

    2012年02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7 ]
  • 阻挡放电联合金属氧化物催化降解H_2S的研究

    党小庆;黄家玉;康露;吴涛;张青;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联合金属氧化物催化降解气态H2S,考察了单组分及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剂与低温等离子体结合方式对H2S及副产物O3去除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等离子体联合Mn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降解H2S机理。结果表明,金属负载量相同条件下,电压低于22kV时,Mn复合金属氧化物对H2S的催化活性高于单组分Mn金属氧化物,催化活性及对O3的分解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Ag+Mn、Cu+Mn、Fe+Mn、Mn。当电压为18 kV时,Ag+Mn、Cu+Mn、Fe+Mn复合催化剂分别比单组分Mn催化剂对H2S的去除效率提高了近10%、6%、4%。等离子体后催化区域中Mn催化剂催化氧化H2S的效率明显低于等离子体催化区域。Mn催化剂在等离子体后催化区域中能有效催化分解O3。随着电压的升高,Mn金属氧化物在等离子体后催化区域对H2S催化作用逐渐增强。在电压22 kV时,等离子体联合后催化比单独等离子体作用时,H2S去除效率提高了近11%。

    2012年02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散煤运输用膜型抑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水利;柴强;樊国栋;王宾;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氧化淀粉、丙烯酸(A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制备了一种软膜型抑尘剂(抑尘剂液体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韧性的软膜)。与聚乙烯醇类壳型抑尘剂(干燥后形成很脆的壳层)相比,软膜型抑尘剂提高了煤粉固化层的抗破裂能力。由抗震荡性试验可知,使用膜型抑尘剂后,经过18 h的震荡,煤粉的损失率仅为1.91%,而使用壳型抑尘剂后煤粉的损失率为4.85%。还测定了2种抑尘剂的保湿性和耐破度。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SEM观察了该产物在煤粉表面形成的膜层形貌。试验结果表明,散煤运输中膜型抑尘剂在减少煤粉损失和控制扬尘污染方面性能优于壳型抑尘剂。

    2012年02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燃煤烟气汞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

    沈伯雄;左琛;

    近年来,煤燃烧烟气汞排放加剧。针对燃煤中汞的形态分布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综述,对炉内脱汞和烟气汞排放的控制方法的原理和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2012年02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5 ]
  • 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检测和去除研究进展

    汪昆平;章琴琴;郭劲松;徐乾前;王亚林;

    环境样品中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残留浓度低,干扰因素复杂,其检测需要采用多个预处理步骤,固相萃取回收率和重现性好,在实际样品预处理中常采用。检测方法包括毛细管电泳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LC与ECD、FLD、UV、MS联用等。毛细管电泳法速度快,敏度低,检出限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速度快,但存在交叉反应。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检测(HPLC-MS/MS)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是比较理想的分析方法。FQs污染物降解方法包括污泥吸附、光降解和高级氧化。光降解和高级氧化技术成本较高,反应副产物可能存在环境风险。污泥颗粒吸附FQs效果好,吸附FQs后,污泥颗粒可通过高温碳化活化制备活性炭,使FQs在高温下得到较彻底降解的同时,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较具前景的去除FQs的方法。

    2012年02期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223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1 ]
  • 固定剂对土壤中Cr形态变化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郭丽莉;李绪谦;吕峰;可欣;

    为了考察固定剂对土壤中重金属Cr形态变化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用天然沸石、FeSO4、MgO质量比为2∶1∶1的物质组合作为固定剂,取一定量风干后的Cr污染棕壤土样,按照5%的比例加入固定剂。在封闭的体系里培养1周后,用Tessier序列提取法提取土壤中添加固定剂前后不同污染程度时各形态的Cr,并对生物可利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r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以残渣态比例最高,固定剂的添加使Cr向稳定的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方向转变,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的比例,从而使Cr的生物利用性和迁移性降低,减小了Cr进入生物链的几率,一定程度保证了土壤使用的安全性。

    2012年02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环境噪声监测研究

    李春明;董仁才;赵景柱;

    通过对传统噪声监测和评价方法的分析,借助智能手机平台开发了1套环境噪声监测系统,并以鼓浪屿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智能手机能很好地区分不同环境功能区的噪声情况;2)能方便地获取监测点位坐标、用户感受等信息;3)能及时将监测结果分享给好友和数据中心。基于智能手机平台进行环境噪声监测,一方面降低了噪声监测的技术门槛,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感知和分享身边的噪声情况;另一方面,借助公众的广泛参与,能够大大增加噪声采样点的数量,拓展数据的采集范围,形成公众环境噪声监测网。

    2012年02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 ]
  • 青海湖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陈学民;朱阳春;罗永清;伏小勇;

    以青海湖水体的11个样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形态氮素(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浓度、藻类数量及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时测定其他相关因子,并对氮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中总氮、硝酸盐氮及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80mg/L、0.28 mg/L和0.20mg/L,且湖心区(深水区)样点质量浓度大于岸边区(浅水区)样点,浅水区植物生长及沙柳河等外源输入均对氮素质量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9.70μg.L-1,浅水区质量浓度高于深水区;浅水区氨氮的氧化作用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溶解氧是此过程的限制因子;水体氮素与藻类数量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但与叶绿素质量浓度为显著正相关性。青海湖水体不同形态氮素分布具有不同特征,且氮素对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不同的影响。

    2012年02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 ]
  • 我国城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的成分分析

    雷蕾;陈玉成;李章平;黎才发;

    收集了国内39个大中城市的3 720个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评价分析、聚类分析和功能分异分析,初步确定了我国大中城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的成分及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城市街道灰尘中As、Cd、Cr、Cu、Hg、Ni、Pb、Zn的平均赋存量分别为17.82mg/kg、3.67 mg/kg、152.85 mg/kg、143.58 mg/kg、0.66 mg/kg、46.74mg/kg、220.88 mg/kg、602.30 mg/kg,且变化幅度较大,呈偏态分布。除As、Cr、Hg外,其余重金属均低于国外相应平均值。富集系数、Nemerrow指数、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表明,污染最为严重的重金属是Cd、Hg、Pb。39个城市中,铜陵、广州、株洲、湘潭、惠州、韶关属于Cd-Hg-Pb-Zn-Cu极严重污染型,南京、上海、北京、芜湖、沈阳、香港、石家庄、杭州、合肥、乌鲁木齐等15个城市属于Cd极严重污染,成都、金华、镇江属于Pb-Zn-Cu强度污染型,其余15个城市的其他重金属为一般中度污染型。南方片区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整体比北方片区严重,中小城市的Cd、Hg、Cu、Zn等污染比特大城市严重,Pb、Cr则相反。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按功能区从高到低为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风景区。

    2012年02期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1 ]
  • 三氯杀螨醇生产过程中的DDT环境排放研究

    张文静;

    三氯杀螨醇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缩合、碱解、氯化和水解等步骤。对工作场所中空气样品、生产过程排放的废酸及废水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DDT总质量浓度均值为6.69×10-3mg/m3。其中,碱解反应工序中质量浓度水平较低,为1.10×10-3mg/m3;包装车间质量浓度水平较高,为16.72×10-3mg/m3。所有空气样品中p,p’-DDE均是主要贡献物质,占DDT杂质总量的80.2%;p,p’-DDT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53×10-3~1.66×10-3mg/m3,平均为0.49×10-3mg/m3,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缩合废酸与水解废酸中DDT杂质总质量比分别为4.84μg/kg和334.83μg/kg;碱解废水与水解废水中的DDT杂质总质量比分别为456.48μg/kg和75.65μg/kg。废水及废酸样品中各种DDT杂质的质量比水平存在差异;生产工艺阶段不同,杂质组成也各具特点。水解废酸的p,p’-DDT的质量比最高,为146.82μg/kg;缩合废酸与水解废水处质量比水平较低,分别为0.33μg/kg和1.41μg/kg。该企业随废水及废酸排放的DDT杂质总量为1234.08 g/a,其中随碱解废水的排放量高达912.95 g/a。p,p’-DDT的年排放总量为163.37 g/a,随碱解废水和水解废酸的排放量分别为86.98 g/a和73.41 g/a。

    2012年02期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 Fisher法在土壤污染综合评价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潘映默;王菲凤;张江山;

    根据Fisher最优分割的理论,研究其应用于土壤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可行性。以福建省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为实例,用Fisher法计算不同分类方式下的最小误差函数,确定最优的分割方法,确定优化布点方案。结果表明,原布设的8个监测点用Fisher法优化为3个典型点位,可客观反映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结果。

    2012年02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 欧盟城市饮用水供应链风险管理与评价及其借鉴

    周婕;苏云;张勇;

    结合欧盟2006年起开展的TECHNEAU(Technology Enabled Universal Access to Safe Water)项目,介绍了欧盟城市"从水源到用户的饮用水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以及"风险识别、评估、减缓和控制"综合风险评价框架;并从水源地、水处理系统、配水系统、历史风险事件、风险评价方法、评价结果6方面比较了捷克、德国、荷兰、挪威、瑞典5个国家典型城市风险评价实践,着重分析了瑞典哥特堡市风险评价中采用的综合概率故障树法和客户损失时间指数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总结了欧盟饮用水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在全过程管理策略、"关口前移"管理方针、多样性的风险评价方法与技术、参与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公开透明5个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供国内参考。

    2012年02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引黄济青调水沿程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

    张瑞丽;宋志文;葛建华;闫超;吴裕德;周利;

    2011年4—6月在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沿程11个采样点进行4次取样,分析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总氮在沿程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月份存在差别;硝酸盐氮是氮污染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总氮呈正相关;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较低,沿程有一定波动,但变化较小。沉砂池对硝酸盐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对总氮的作用在不同月份存在差异。农业面源污染、植物残体分解、泥沙沉积作用、植物同化作用、微生物作用等因素会影响引黄济青沿程氮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

    2012年02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
  • SWAT模型在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陈媛;郭秀锐;程水源;王征;秦翠红;陆瑾;高继军;

    将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应用于库区大尺度流域的污染模拟研究,对其进行适用性评价及模拟应用分析。模型校验采用的是2002—2008年的水文月数据及水质水期数据,径流模拟效果最好,评价指标ENS(Nash-Suttclife Efficiency)均在0.9以上;泥沙模拟评价指标ENS在0.46~0.9;营养盐模拟评价指标ENS个别出现了<0.36的情况,但总体模拟效果满足要求。应用SWAT模型对库区降水与地表产流、产沙、营养盐负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地表产流与降水的相关性趋势最好;地表产沙与产流、降水的总体趋势一致,但偶尔出现4、5月份地表产沙先于产流出现峰值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春耕对地表扰动后又逢较强降水引起的水土流失;营养盐污染负荷尤其是TP的峰值趋势与地表产流相比,更接近地表产沙趋势。本文还对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负荷做了分析,得到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污染负荷总量排序及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再次验证了SWAT模型在三峡库区流域的适用性。根据分析结果,库区耕地为非点源污染产出的主要源头,可将耕地耕种措施转变及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作为库区非点源污染削减的重要手段。

    2012年02期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4 ]

安全工程

  • 铝粉超细化对KClO_3/Al/S配方药剂特性的影响

    张凤;其乐木格;王丽琼;

    为研究铝粉超细化后对烟火药剂性能的影响,将普通铝粉和纳米铝粉分别与氯酸钾、硫黄粉按照零氧平衡的同一配比(17%Al+63%KClO3+20%S)配制成烟火药剂,分别用0#样品和1#样品表示。用ARC、WL-1型落锤仪和MGY-1型摆式摩擦感度仪等试验装置从热安全性、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等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含普通铝粉的0#样品相比,含纳米铝粉的1#烟火药剂热分解的初始反应温度明显降低(118.67℃<123.3℃),反应到达最大温升速率所需的时间明显延长(4.94min>0.13 min),反应所能达到的最高压力明显降低(2.77 MPa/g<3.14 MPa/g),反应动力学因子明显降低(361.85 kJ/mol<409.41 kJ/mol),撞击感度明显下降(12%<100%)。这说明铝粉粒径对药剂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纳米铝粉的加入在加速烟火药剂反应进程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其反应的激烈程度、压力危险性和撞击危险性,即铝粉超细化后可以有效改善烟火药剂的性能,提高其安全性。

    2012年02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富勒烯甘氨酸铜盐的制备及表征

    史文秀;彭汝芳;金波;肖玲娜;王僧波;楚士晋;

    以富勒烯和甘氨酸为原料合成富勒烯甘氨酸,再与硝酸铜反应得到富勒烯甘氨酸铜盐。通过单因素方法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物料比对目标物富勒烯甘氨酸铜盐中铜质量分数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富勒烯甘氨酸和硝酸铜的摩尔比1∶5,反应时间2.0 h,反应温度35℃。此时富勒烯甘氨酸铜盐中铜质量分数为17.8%。同时用FT-IR、MS、元素分析及原子吸收等方法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用差热仪测试了富勒烯甘氨酸铜盐的热稳定性,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2012年02期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 ]
  • 柱色谱法批量分离N-甲基-2-(3-硝基苯基)吡咯烷[3’,4’:1,2][60]富勒烯研究

    王僧波;彭汝芳;金波;史文秀;肖玲娜;楚士晋;

    经C60、N-甲基甘氨酸和间硝基苯甲醛反应得到N-甲基-2-(3-硝基苯基)吡咯烷[3′,4′∶1,2][60]富勒烯(MNPF)反应液,旋转蒸发干燥得质量分数为23%的MNPF粗品,采用柱色谱法批量分离其中的MNPF。确定了柱色谱法批量分离MNPF的最佳工艺条件:二硫化碳为流动相,柱层析用硅胶(37~48μm)为固定相,色谱柱直径5cm,高径比为6∶1,最大上样量为23 g。此时分离所得MNPF纯度达99%,回收率为92.3%。

    2012年02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菜籽油直接胺解法制备咪唑啉衍生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樊国栋;崔梦雅;林振宇;

    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减少三废污染,以菜籽油和羟乙基乙二胺为原料,采用潜溶剂法合成咪唑啉中间体IM-1,再分别与氯化苄和氨基磺酸进行改性,得到阳离子咪唑啉衍生物IM-2和两性咪唑啉衍生物IM-3。应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合成产物进行鉴定。从中优选出1种与助剂KI(20∶1)复配,得到复配缓蚀体系IM-4。利用挂片法评价了该复配体系IM-4的缓蚀性能,并探究了其在A3钢表面的成膜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加入IM-4前后A3钢的表面形貌,并与常用缓蚀剂进行了缓蚀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该缓蚀体系IM-4在盐酸溶液中对A3钢具有较强的缓蚀性能,静态缓蚀率为88.62%~98.98%,动态缓蚀率为86.76%~95.85%。

    2012年02期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 ]
  • 有约束应力高温全过程后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王志伟;霍静思;郭玉荣;

    采用高温抗压试验炉进行了有约束应力作用下混凝土在经历升温、降温及冷却全过程作用后的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约束应力水平和温度等级对升降温及冷却全过程中的混凝土高温变形特性与高温后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应力-应变关系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约束应力使混凝土产生明显的残余压缩变形,且对高温后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显著影响;无约束应力高温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经历低温衰退、强度恢复、高温衰退3个阶段,n≤0.4时有约束应力混凝土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约束应力可提高高温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但其值仍明显低于常温弹性模量;有约束应力高温全过程后混凝土破坏突然,明显变脆。

    2012年02期 171-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环境参数监测评估的丙烯腈装置安全预警技术研究

    张启波;王清;

    以丙烯腈生产装置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工艺特性,依据偏差分析原理建立了丙烯腈装置的异常处置原则与标准,设计了具有环境质量浓度监测评估和过程参数偏差预警分析的双重监控预警平台。该平台通过建立的OPC通讯技术,实时获得现场环境质量浓度及关键参数的信息,进行泄漏扩散事故的早期预警和早期干预处置,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动态分析预测危险气体环境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对周边带来的危害。

    2012年02期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塔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振动模态校核与非接触测量

    姚峰林;刘海鹏;高崇仁;刘剑锋;

    塔式起重机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决定了它不可避免产生振动。详细介绍了使用有限元法求解塔机的振动模态的步骤。使用非接触法测量塔机的振动频率,给出塔机振动的架构、算法设计、数据结果及处理。试验证实,使用有限元法可以对塔机的金属结构振动进行有效分析和计算,与非接触法测量的结果接近,误差在15%以内。通过对非接触测量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塔机金属结构不同部件间刚度强弱的关系。

    2012年02期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梁玉霞;刘双跃;王娟;王丹;江飞;

    针对我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日常考核和汇总繁琐且不利于统计分析的问题,采用ASP.NET与SQL Server的技术,以国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评办法为依据,融合煤矿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现场管理考评实际,开发设计了包括政策查询、考评标准和方法查询学习、考核评级、结果查询、统计分析、后台管理在内的6大功能模块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某矿业集团进行了实际应用。在理论与实例应用的基础上,得出系统可以有效对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自查过程的记录,对隐患按项目进行归类管理,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时跟踪处理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2012年02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 ]
  • 隧道火灾集中排烟模式下的排烟效率研究

    潘一平;赵红莉;吴德兴;李伟平;

    排烟效率是衡量集中排烟火灾通风方案排烟效果的重要指标。为合理分析排烟效率的变化特性,结合某隧道集中排烟系统设计,借助CFD技术,对设置有排烟道的隧道进行了火灾烟气控制的模拟分析,研究了排烟阀开启个数、开口面积和设置间距对双向排烟和单向排烟两种集中排烟模式下不同排烟阀设置方案中总排烟效率和各个排烟阀的排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中排烟模式可有效将火灾烟气排出隧道。当排烟阀对称开启时,双向排烟模式下,减少排烟阀开启个数,单个排烟阀的排烟效率升高,但总排烟效率降低;当开口面积较小时,增大面积,总排烟效率升高明显,继续增大开口面积时总排烟效率升高效果减弱;增大间距有利于隧道排烟。单向排烟模式下,当排烟阀开启个数较多或开口面积较大时,距离风机最远的排烟阀排烟效率降低,并出现烟流流出排烟道的现象,排烟阀失效,可考虑在非排烟侧开启少量排烟阀,增大间距,使总排烟效率升高。

    2012年02期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681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22 ]
  • 某机场航站楼自然排烟系统有效性的热烟试验研究

    王荣辉;李元洲;匡萃芃;纪元;李健;

    在许多高大空间建筑中安装有自然排烟系统,而随着空间高度增加,火灾烟气温度降低,浮力减小。在某机场航站楼二楼办票大厅进行了全尺寸火灾试验,对大厅顶部的电动自然排烟窗的排烟有效性进行检验。试验中火源为甲醇池火,添加发烟剂作为示踪粒子。共进行了6组不同排烟口面积和火源功率的试验,通过测量火源附近大厅上部烟气温度分布和排烟口速度验证自然排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自然排烟窗能有效排出烟气,控制烟气沉降,降低火灾危险性。

    2012年02期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 ]
  • 高层建筑火灾中烟气组合控制设置参数的研究

    杨云春;何嘉鹏;

    利用FDS模拟研究走廊中排烟口数量、位置以及挡烟垂壁与缓冲区的结合对高层建筑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寻找最佳组合烟气控制模式。结果表明,在走廊中部设置1个以排除火灾产生烟气为主的排烟口,在空气幕前方2m处设置1个以排除新鲜空气为主的排气口,并且在排气口后方0.5m处设置1个挡烟垂壁的组合烟气控制模式具有最佳的烟气控制效果。挡烟垂壁离机械排烟口0.5m时,可以有效降低缓冲区及前室的温度和烟气浓度,前室内CO2体积分数下降21.4%,温度下降9℃。当挡烟垂壁离空气幕较近时,走廊内的温度和烟气浓度反而上升。

    2012年02期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棉垛早期阴燃火灾特性及棉花仓库主动吸气式复合探测研究

    王进军;曾怡;袁伟;涂然;施艺飞;方俊;张永明;

    以棉花仓库消防安全为背景,在火灾探测标准燃烧室内开展了棉花垛早期阴燃特性试验和吸气式复合探测试验研究。分析棉花垛早期阴燃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烟气浓度以及图像特征变化,以棉花垛顶部着火为例,归纳了阴燃过程大致包括水平蔓延及竖直蔓延两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特性。利用吸气式复合烟气诊断,分别记录了吸气管道出口的CO体积分数变化以及吸气式探测器的输出信号。结果表明,CO的响应时间明显快于吸气式探测器且几乎不受采样孔位置的影响。由于阴燃温度低,羽流湍浮力相对较弱,而CO气体密度远小于烟颗粒密度,在吸气管道中表现出更好的迁移性。因此,针对大空间棉储仓库,可以采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与CO气体探测器相结合的复合探测手段,也可以考虑在传统吸气式探测器内部整合CO探测部件以提高探测报警速度,同时有效降低误报、漏报率。

    2012年02期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 ]
  • 超细微粒灭火剂抑制单室火灾的试验研究

    华敏;殷志平;潘旭海;潘仁明;

    通过试验测量燃烧区温度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超细微粒灭火剂在单室火灾模型下与4种不同类型火焰的相互作用、灭火时间和效果。结果表明,超细微粒灭火剂具有较好的全淹没灭火能力。当1 000g超细微粒灭火剂施放后,位于微粒灭火剂流动路径上的无遮挡火焰(中央火和角落火)能够被迅速扑灭,灭火时间分别为3.9 s和7.2 s;对于火源功率较小的顶棚火,由于火羽流及热泳力的作用,微粒灭火剂能迅速扩散到顶棚,从而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扑灭,灭火时间约6.3 s;对于遮挡火,其灭火时间较长,约14.3 s。微粒灭火剂浓度对灭火时间有较大影响。当微粒灭火剂的喷射质量为500 g时,虽然中央火、角落火和遮挡火均能被扑灭,但灭火时间都较喷射1 000 g灭火剂时有较长的延长,灭火时间分别为8.1 s,13.9 s和22.2 s。对于需要灭火剂微粒扩散较远距离后灭火的顶棚火,虽然灭火剂在热羽流和热泳力作用下能扩散到顶棚,但因浓度太低,同时由于其他3处火焰熄灭后,灭火室内的氧气消耗速率降低,从而使顶棚火得到足够的氧气,燃烧反应进一步加强,温度反而逐渐升高,不足以将其熄灭。

    2012年02期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 ]
  • 小麦淀粉粉尘爆炸特性参数的研究

    曹卫国;潘峰;徐森;张建新;

    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和20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小麦淀粉粉尘爆炸特性参数进行评估,对粒度小于75μm的样品的爆炸危险性参数进行测试,得出了一定条件下的小麦淀粉对静电火花的敏感程度以及其爆炸的猛烈程度,进而对其爆炸危险性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温度在25℃,喷粉压力为0.70MPa,小麦淀粉的最小点火能量在40~80mJ;在点火能量为10 kJ时,最大爆炸压力为0.60MPa,最大爆炸指数为7.87MPa.m/s,其粉尘爆炸危险性为Ⅰ级。

    2012年02期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668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7 ]
  • BIPB的热分解动力学和失控反应模拟

    黄飞;金满平;孙峰;张帆;石宁;谢传欣;

    为了评估双(叔丁过氧基)二异丙苯(BIPB)的热危害,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多速率的动态扫描C80热分析,用几种简单的热危害评估方法分析其热危害。然后应用模式法、无模式法(Friedman微分等转化率法)分别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分解动力学数据,并用ASTM E 698法得到活化能数据,同时用C80、ARC和DSC的试验数据验证分解动力学数据的可靠性。最后利用无模式法的分解动力学数据进行BIPB绝热条件下和非绝热的2m3球形容器中的失控反应模拟,得到类似工艺条件下BIPB的安全控制温度。

    2012年02期 219-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 ]
  • 环保多功能沥青除冰路面一体化设计研究

    丁庆军;彭馨彦;姜友生;陈光新;毛明;

    依托湖北杭瑞高速公路工程,为降低沿线行车通过居民区带来的噪音污染,解决冬季路面积雪薄冰带来的行车安全问题,以具有一定结构除冰性能的高连通孔隙沥青路面材料为基体,选用橡胶高黏度改性沥青,并掺入环保型化学抑冰剂,开发设计具有除冰、降噪、抗滑功能材料路面。以不牺牲路用性能为前提,通过测试动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飞散损失、抗剪强度等,确定环保型化学抑冰剂的掺量。同时利用驻波管法、手工铺砂法及轮碾法测定空隙率分别为16%、20%、24%、28%的路面材料除冰性能、降噪性能和抗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环保型融雪除冰剂的掺量为2%,空隙率控制在20%左右时,高连通孔隙沥青材料的路面使用性能最佳,具有较好的除冰性能、降噪性能和抗滑性能。

    2012年02期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 ]

安全评价

  • 主成分分析法和德尔菲结合法的影响驾驶行为指标构建

    陈沅江;段莉;肖赟;

    为了构建影响驾驶行为的指标,统计了影响驾驶行为的41项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作了调查问卷,并对各个行业的120名驾驶员发放问卷。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德尔菲与灰色德尔菲法结合两种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德尔菲结合法都能有效地将驾驶员观点定量化,进而得到对驾驶员行为相对影响较大的指标。比较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运用交叉法得到了19个主要影响驾驶行为的指标。

    2012年02期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CFD的深水钻井溢油事故定量风险评估

    邓海发;陈国明;

    针对深水钻井作业过程中的井喷溢油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通过UDF函数给定海流流剖面、波浪入口边界条件和海水静压分布情况,结合标准k-ε方程,采用VOF模型实现对油、气、水三相自由面的追踪,建立了溢油扩散事故数值仿真模型,评估深水条件下溢油扩散危害区域,研究海流流速、溢油量对原油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流流速和溢油量是原油扩散行为和危害区域分布范围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2年02期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5 ]
  • 基于模糊数学的石油化工装置HAZOP风险分析技术研究

    孙文勇;许芝瑞;王秀青;

    对传统的HAZOP分析中偏差原因发生可能性进行量化。对于有统计数据的,根据行业数据、公司经验及企业事故建立HAZOP风险分析统计数据库;对于没有统计数据的HAZOP分析偏差原因发生概率,通过专家主观评判,用模糊数理论将专家自然语言转换为模糊数,采用左右模糊排序法将模糊数转换为模糊失效概率值。研究了偏差后果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并根据偏差原因概率和偏差后果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利用风险矩阵得出偏差风险的大小。从而把HAZOP分析方法从定性改进为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据此对石油化工装置进行了HAZOP风险分析。

    2012年02期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三角模糊理论的尾矿库风险评价研究

    潘科;许开立;刘琛;

    根据尾矿库的特点和我国现行的尾矿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构建了尾矿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评价指标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后果严重程度的不同影响来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考虑到权重确定和指标赋值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选用三角模糊理论建立了尾矿库风险评价模型,并以本溪某尾矿库为例进行说明。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对尾矿库风险评价有很好的适用性。

    2012年02期 24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9 ]
  • 岩质边坡开挖空间块体表征与动态失稳滑落安全稳定性评价

    穆檄江;王述红;石雷;张世超;

    为了研究边坡工程中开挖角度对动态滑落的影响及评价整体安全稳定性,利用现代非接触测量技术,对辽宁境内庄盖高速(庄河-盖州)某边坡进行坡体结构面信息采集,并导入自主研发的GeoSMA-3D系统,建立该岩质边坡的三维裂隙空间实体模型,在工程不同开挖角度下搜索出边坡关键块体。在此基础上,利用二维数值流形法(NMM)程序,模拟不同开挖倾角下边坡断面动态失稳滑落过程,分析评价了工程边坡岩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情况。

    2012年02期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 ]
  • 火灾烟气危害定量评价模型THVCH及其应用

    李山岭;蒋勇;邱榕;陈珊珊;

    为更加准确地评价实际火灾烟气的危害性,针对以往烟气毒性定量评价方法N-GAS和FED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火灾烟气危害性定量评价模型THVCH(Toxicity,Heat and Visibility Comprehensive Harmfulness)。实际火灾烟气的危害包括烟气毒性和烟气高温辐射。两者都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人员在火灾环境中的暴露时间越长,所受到的伤害越大。烟气的遮光性是影响火场中人员暴露时间的重要因素,低能见度下人员疏散所需要的时间是高能见度的3.8倍。THVCH模型在考虑烟气毒性的同时兼顾了能见度对人员暴露时间的影响以及高温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以重庆开县5.5火灾为工程背景,运用大涡模拟技术对其火灾过程进行数值重构。在此技术上采用N-GAS、FED和THVCH模型对不同阶段的火灾危害性进行了评价,证明了火灾烟气危害评价中考虑能见度和高温辐射的必要性。

    2012年02期 252-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3 ]

公共安全

  • 跨界水污染事故危害实时判定方法的建立

    李二平;尤宏;刘宝玲;冯玉杰;

    针对跨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跨界水污染事故预警指标体系,并确立了各指标的分级标准。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事故危害实时判定方法。

    2012年02期 259-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 ]
  • 土介质炸点痕迹反演爆源特征的研究

    张彦春;罗亚平;王仲琦;王彦吉;

    论述了土介质炸点痕迹特征参量及其控制影响因素,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再分析和有效利用,得到爆源特征与炸点痕迹特征参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利用土介质上的炸点痕迹反演爆源特征的方法,并实现编程计算。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12年02期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2年1—2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2年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56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56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75.64%,矿业事故占7.05%,火灾占3.21%,爆炸事故占3.85%,毒物泄漏和中毒占2.56%,其他事故占7.69%。156起事故共死亡742人,伤623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0.89%,矿业事故9.70%,火灾2.96%,爆炸事故6.20%,毒物泄漏与中毒2.16%,其他事故8.09%;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83.31%,爆炸事故12.36%,矿业事故2.25%,毒物泄漏与中毒1.28%,火灾0.48%,其他事故0.32%。2012年1—2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省分别为广东(19起)、云南(17起)、贵州(12起)、四川(12起)、湖南(11起)、广西(11起);死亡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云南(83人)、广东(74人)、湖南(68人)、贵州(60人)、四川(53人);受伤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贵州(151人)、云南(95人)、湖南(58人)、河北(45人)、山西(37人)。

    2012年02期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 ]
  • 2012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2年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78起,包括沙尘天气3起,污染事件18起,地震34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7起,旱灾4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2起。

    2012年02期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