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凤眼莲、大薸对铀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严政;谢水波;李仕友;唐东山;刘迎九;

    为探讨凤眼莲和大薸在铀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通过Hoagland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铀质量浓度处理对凤眼莲和大薸的光合色素质量比、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质量比的影响,以及凤眼莲和大薸对铀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随铀处理质量浓度增大,凤眼莲和大薸体内铀质量比增加,在50 mg/L铀胁迫下,两者体内铀的质量比达1 550.2 mg/kg和963.0mg/kg;在铀的质量浓度为0.1 mg/L时,凤眼莲和大薸的光合色素质量比无显著变化(p>0.05),随着铀质量浓度的增大,光合色素质量比持续降低;在铀的质量浓度为0.1~1 mg/L时,抗氧化酶系统在凤眼莲和大薸缓解较低质量浓度铀胁迫所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凤眼莲对铀的耐受能力要强于大薸;高质量浓度(20 mg/L和50 mg/L)铀处理下,凤眼莲和大薸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作为渗透调节物质,二者游离脯氨酸质量比均高于对照。

    2012年03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20 ]
  • 不同碳源及光照对小球藻生长和产油脂的影响

    刘香华;刘雷;曾慧卿;

    考察了3种碳源(葡萄糖、NaHCO3和乙酸钠)在不同初始质量浓度和光照条件下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和产油脂的影响。采用OD680和生物量来评价小球藻的生长情况;以溶剂浸提法提取生物油脂,并以油脂质量分数和油脂产量来描述产油脂特性。结果表明,经过9 d的培养,3种碳源中葡萄糖是最佳有机碳源。由其培养的小球藻生长速率最快,由NaHCO3培养的小球藻的生长效果不如葡萄糖,而乙酸钠不利于小球藻的生长。随着光照的增强,小球藻光合效率提高,生物量逐渐提高,5 000 lx最利于小球藻的生长,而1 600 lx最利于小球藻油脂的积累。研究表明,光照5 000 lx下,初始质量浓度为15 g/L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是小球藻适宜的生长和产油条件,获得了3.17 g/L的最大生物量和1.025 g/L的最大油脂产量。

    2012年03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64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2 ]
  • 新疆某石化污水库周边土壤对锶的吸附特征研究

    吴丽;王绍俊;李玲;

    以新疆某石化污水库周边土壤为例,采用静态吸附试验法研究土壤对Sr2+的吸附特征。通过单因素法研究初始pH值、反应温度、离子强度、时间、Sr2+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土壤吸附Sr2+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Sr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溶液pH值对土壤吸附Sr2+的影响较显著。在3 h左右供试土壤对Sr2+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3 h后吸附量略有下降,并逐渐稳定。供试土壤对Sr2+的吸附量随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离子浓度大于0.2 mol/L时,土壤对Sr2+的吸附量又呈增加趋势。试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Sr2+的吸附符合Henry和Fre-undlich方程;在吸附3 h内供试土壤对Sr2+吸附基本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

    2012年03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 Co在某极低放废物填埋场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初步研究

    宋璐璐;张东;杜良;谢云;吴涛;

    选择某拟建填埋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Co在土壤中的静态分配试验和动态迁移,以评价场址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时,Co的Kd值为753 mL/g,土壤对Co的吸附模式符合Freundlich模式;核素初始质量浓度的升高导致静态试验Kd值增大;静态试验与动态试验的相互印证说明,可以通过动态试验较好地预测核素在极低放填埋场中的迁移速度;Co在该土壤中的迁移速度小于0.24 m/a,Co在进入地表水前已经衰变至非常低的水平,不会对生物圈造成污染。

    2012年03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9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不同植物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张雪琪;吴晖;黄发明;夏世斌;

    将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和美人蕉(Canna india)应用于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探讨了该系统在不同温度下对生活污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象草和美人蕉人工湿地系统净化生活污水的效果良好,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77%和66.49%,TP分别为82.99%和87.99%,COD分别为58.38%和49.49%;2种植物湿地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与温度无显著相关性,净化效率随环境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并趋于稳定。

    2012年03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5 ]
  • 碳纳米管对不同分区溶解有机物的吸附研究

    梁艳红;陈寅儒;周达诚;

    选用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吸附剂,对广州市3种地表水体(城市径流、农田径流、森林径流)中不同分区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吸附研究,并以腐殖酸溶液作为标准对照组。以UV254、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作为吸附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UV254上,单壁碳纳米管比多壁碳纳米管平均多吸附11%的DOM。3种地表水样中均无Ⅰ区荧光峰,而有明显的Ⅱ、Ⅲ、Ⅳ区荧光峰。水样中II区、III区、IV区、Ⅴ区荧光峰的位置分别为Ex230/Em345、Ex245/Em445、Ex275/Em320、Ex335/Em380,误差在40 nm内。多壁碳纳米管吸附溶解性有机物的动力学模式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决定系数高达0.994 7。Langmuir方程相对于Freundlich方程更适合描述MWNT-1030对DOM的吸附过程。

    2012年03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 ]
  • 活性炭涂层电极电吸附除盐性能研究

    赵研;胡筱敏;单士亮;

    构造了简易的电容去离子(CDI)反应装置,以活性炭粉末为吸附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为黏结剂,石墨粉为导电剂。这3种物质的质量比为8∶1∶1。采用涂覆分解法制备活性炭电极,研究其电吸附除盐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电极的表观形态进行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估算单位质量电极的电容。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电容去离子试验的最佳反应条件:端电压为1.6 V,流量为10 L/min,极板间距为2 mm。此条件下离子去除率可达47.9%。吸附达平衡后断开电源,进行电极可再生性研究。结果表明,电极在短时间内即可再生。

    2012年03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59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7 ]
  • 不同温度条件下生态减污袋去除模拟污水中氨氮及磷的效果研究

    孙嘉;王海燕;谢宝元;张志强;吴智洋;任丽娜;

    研究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不同比例砂土与黏土混合制成的生态减污袋对模拟污水中氨氮及磷的去除效果。试验模拟污水中氨氮及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 mg/L和1 mg/L,生态减污袋中砂土和黏土的质量比分别为1∶1、5∶1和10∶1,温度控制在22℃和4℃。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砂土与黏土比例为1∶1的减污袋对模拟污水中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7%和38%;而砂土与黏土比例为10∶1的减污袋对低温条件下模拟污水中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均最低,分别为32%和28%,其对常温条件下污水中氨氮和磷的去除率也分别只有48%和52%。对比常温条件下的试验,低温条件下生态减污袋的去除效果明显偏低。由于黏土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离子交换能力,因此应选择黏土含量较高的生态减污袋,以在低温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去氮除磷效果。

    2012年03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DNTF合成废水污染分析与治理初探

    迟正平;闫贵富;唐虹;孙敬萱;汪冀;苏元元;

    为了解新型高能量密度的含能材料DNTF合成的废水特性,对合成工艺过程中的污染源进行了分析,对合成过程的实际废水COD、BOD、Cl-、SO24-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DNTF为多步有机合成产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水可生化性差。可通过超声空化、铁微电解、吸附等预处理提高可生化性。废水的含盐量很高,对生化影响较大。鉴于废水的酸性很强,用其生产絮凝剂,可以实现以废治废。

    2012年03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重金属Cu~(2+)抗性菌的筛选与吸附性能研究

    严平;谢翼飞;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对Cu2+吸附能力较强的菌株,考察pH值、温度和Cu2+初始质量浓度对3株菌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1-4在pH值为5.0,30℃,Cu2+质量浓度为14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Z-1-5在pH值为6.0,28℃,Cu2+质量浓度为17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Z-1-6在pH值为6.0,28℃,Cu2+质量浓度为14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其中菌株Z-1-5吸附能力最强,吸附容量可达13.68 mg/g。对Z-1-5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

    2012年03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 ]
  • 铜铁共掺杂TiO_2/膨润土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朱鹏飞;刘梅;朱天菊;宋诚;

    以溶胶-凝胶法、液相沉淀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Cu-Fe双金属掺杂的TiO2/膨润土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FT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以紫外光和可见光催化降解直接天蓝染料废水为模型,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催化剂中均有锐钛矿型TiO2生成,且部分TiO2进入了膨润土的蒙脱石层间,改变了其层间的有序性,生成了Ti—O—Si键,实现了TiO2粒子与膨润土的复合。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中TiO2与膨润土的复合程度最高,Cu2+和Fe3+成功掺入了TiO2晶格,形成了复合半导体,拓宽了TiO2的光谱响应范围,使该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光催化活性,并且该催化剂性能稳定,易于沉降分离,经高温活化再生后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重复多次使用,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能。

    2012年03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 ]
  • 氯胺消毒管网“三氮”与总氯变化的预测模型

    余健;王军;王宏涛;林浩添;董玉莲;

    为探讨氯胺消毒供水管网的水质问题,建立了一种试验规模的氯胺消毒供水管网水质模拟系统。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和双Monod方程建立了该系统的硝化与氯胺衰减动力学耦合模型,并通过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中的部分参数采用非线性多项式回归方法进行估计。应用该模型确定了活性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数量。该模型对管网模拟系统内氨氮、硝酸盐氮与总氯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但对亚硝酸盐氮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偏差。

    2012年03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 ]
  • 镍对栅藻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

    张恩栋;王冰;宁淑香;孙慧超;王起华;付玲玲;

    将栅藻包埋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珠中,对人工污水进行深度净化,研究其在不同质量浓度Ni2+条件下对污水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以及净化过程中藻类叶绿素a质量浓度、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和去污过程中藻细胞富集Ni2+的情况。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Ni2+可引起藻细胞应激性反应,光合活性提高,解毒机制增强,未影响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高质量浓度Ni2+会造成藻细胞伤害,光合活性减弱,POD活性下降,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减小。Ni2+对栅藻深度处理生活污水影响程度依据其在水体中的质量浓度。

    2012年03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Fenton强化微电解工艺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研究

    杨林;王玉军;

    研究了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作用下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脱色和COD去除行为,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微电解-Fenton反应的最佳操作条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铁炭质量比为2∶1,pH值为3的条件下反应90 min,铁炭微电解出水COD的去除率在49.20%,色度去除率达到80%,BOD5/COD值由0.248上升至0.436,可生化性提高;微电解出水在pH值为5,H2O2投加量为0.3%条件下反应60 min后,COD去除率可达84.1%,色度去除率达90%,BOD5/COD值上升至0.525;铁炭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COD的总去除率为87.26%。

    2012年03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 ]
  • 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对水中Hg~(2+)的去除研究

    王刚;常青;

    为提高含汞废水的处理效率及简化处理流程,用化学合成方法将二硫代羧基引入到聚乙烯亚胺中,制备出一种新型高分子絮凝剂聚乙烯亚胺基黄原酸钠(PEX)。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水样初始pH值对PEX去除Hg2+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水样中存在无机阳离子(Na+、Ca2+、Fe3+)、含浊物质时,PEX对Hg2+的捕集性能。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对Hg2+具有很好的捕集效果,当PEX投加量为6.6 mg/L时,Hg2+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6.1%)。pH值为2.0~5.0时,PEX对Hg2+的捕集能力随着水样初始pH值的增大而增强,在其等电点pH=3.0时,Hg2+的去除率最低,仅为35.3%。水样中存在一定质量浓度(50 mg/L)Na+、Ca2+、Fe3+时,会促进Hg2+的去除;而含浊物质(77.0NTU)的存在会对Hg2+的去除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加大PEX的投加量,此抑制作用会减弱,而体系中的浊度会明显降低。

    2012年03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微藻养殖的沼液资源化利用与高价值生物质生产耦合技术研究

    赵立欣;宋成军;董保成;陈羚;万小春;罗娟;

    综述了微藻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沼液作为资源制备微藻生物质可行性,提出了沼液资源化利用与高价值生物质生产耦合工艺技术系统。结果表明,沼液预处理技术、目标藻种筛选技术、微藻规模化培养技术和藻渣高值利用技术是耦合系统的四大关键技术。基于微藻培养技术,该耦合系统促使沼液处理系统从"处理工艺"向"生产工艺"转化,实现了多元功能耦合,即沼液除磷脱氮耦合氮磷回收,沼液净化处理耦合生物能源生产以及CO2的固定耦合沼气净化。

    2012年03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72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1 ]
  • 天然腐殖酸对柴油在寒旱区黄土上吸附特性的影响

    王树伦;蒋煜峰;周敏;王蓓蕾;张彩霞;陈慧;

    选用西北寒旱区黄土为供试土样,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研究了干旱区低有机质黄土对柴油的吸附行为,以及提取的天然腐殖酸对柴油在黄土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腐殖酸,柴油在黄土颗粒上的吸附都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腐殖酸质量浓度对柴油的吸附量有显著影响。在27℃时,加入10 mL质量浓度为40 mg/L的腐殖酸溶液后,柴油在黄土上的饱和吸附量由12.034mg/g减小为7.407 mg/g,且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描述柴油在黄土上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方程为Elovich方程,其次为双常数方程。无论是否加入腐殖酸,黄土对柴油的吸附都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对吸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柴油在黄土上的吸附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降低;黄土颗粒粒径越小,柴油在土样上的吸附量越大。

    2012年03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 ]
  • 草原煤矸石堆放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综述

    郭伟;赵仁鑫;孙文惠;包玉英;王立新;高伟男;薛石磊;

    综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矸石排放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较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对治理煤矸石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技术在煤矸石山生态重建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并提出了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重点。

    2012年03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 ]
  • 泡沫灭火剂生物降解性能研究及发展趋势

    张宪忠;包志明;傅学成;王荣基;夏建军;陈涛;

    阐述了泡沫灭火剂生物降解原理、一般过程及作用机制,分析了影响其生物降解性的主要因素,并对包括OECD 301系列标准在内的可用于泡沫灭火剂生物降解测试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综述,进而对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基于目前泡沫灭火剂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较为缺乏,不同种类泡沫灭火剂生物降解性差异较大的现状,提出了基于生物降解性能筛选的泡沫灭火剂优化体系的建立方法,并分析了其未来研究方向。

    2012年0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 ]
  • 矿化垃圾的改良及其在草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黄俊龙;刘小芳;付小娟;李广科;

    在草坪生产过程中,以生活垃圾填埋场矿化垃圾作为农田土的替代物,既实现了矿化垃圾的资源化及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利用,又避免了常规草坪生产中对农田的破坏。以粉煤灰为改良剂,对矿化垃圾进行改良,利用改良后的矿化垃圾为基质培养高羊茅。通过测试改良矿化垃圾的保水率、透水率以及高羊茅的株高、发芽率、鲜重、叶绿素等指标,分析了改良矿化垃圾作为高羊茅草坪生产用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土壤指标方面,改良后的矿化垃圾保水率与透水率均有所下降,接近于普通农田土的水平;其pH值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可溶性盐含量明显降低,其中5∶5组可溶性盐含量降低了51.8%,改良最为明显。在植物指标方面,各改良组的株高均明显优于矿化垃圾组,其中4∶6组高羊茅的株高达到了改良前的117%;各改良组高羊茅的发芽率也明显高于改良前,其中4∶6组其发芽率达到了改良前的122%。改良后的矿化垃圾的物理、化学特性有明显改善,接近于农田土,可以替代农田土作为草坪的培养土。

    2012年03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学术会议

  • 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将于2012年10月23—26在南京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主办,河南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协办,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共同承办。"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每两年在我国召开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7

    2012年03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宫庆超;牛志广;陈彦熹;张颖;

    介绍了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污染对人体健康的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做了简要评述,并介绍了现在公认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以及近年来室内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健康风险评价的不足并进行了展望,提出利用不确定性方法解决健康风险评价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012年03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476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3 ]
  • 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的暴露风险评价

    邱雄辉;李彦鹏;张燕茹;苑魁;何金辉;

    为了给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的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定量依据,于2011年6—7月利用Andersen 6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仪对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单元内不同距离处的细菌气溶胶进行现场采样,利用平皿培养和菌落计数对细菌进行分析。选用适于我国国情的暴露因子参数,建立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对污水处理厂的工人及周围居民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点的细菌气溶胶浓度采用修正的高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呼吸吸入是人体(儿童和成人)摄入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途径,暴露非致癌风险商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种途径在同样位置,儿童的风险商是成年男性或成年女性的2~3倍。经呼吸途径的风险商从大到小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经皮肤接触途径的风险商从大到小为儿童、成年女性、成年男性。

    2012年03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8 ]
  • 平地型铀尾矿库氡大气扩散数值模拟及环境效应分析

    刘振昊;彭小勇;熊军;万芬;谢清芳;

    以平地型铀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铀尾矿库下风向的氡扩散和浓度分布,并预测了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下氡对公众所致的年有效剂量。结果表明,风速从0.5 m/s变化到2.0m/s时,氡在尾矿库下风向的积聚范围由5 000 m缩减为2 500 m,尾矿库下风向2 500 m距离以内的氡浓度降低较快,随着距离的增大,近地面区域氡浓度不断降低,5 000 m外氡浓度变化渐趋平缓。U10=0.5m/s时尾矿库下风向地区的氡浓度比其他风速下最高高出近43%。对照公众个人的年有效剂量标准,考虑风频风速影响,对氡的环境效应分析表明,低风速下现行标准中铀尾矿库防护距离的规定值偏小,应进行适当调整。

    2012年03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4 ]
  • 基于GIS的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变权评价

    张英平;石建省;刘长礼;苟自强;范会杰;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传统评价方法中,指标权重确定后,无论各指标值如何变化,指标权重值总是固定不变,无法反映各项指标内部差异性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为此,将变权原理引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根据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特点及评价精度要求,构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段强惩罚-激励型变权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进行评价。以郑州市为例,采用常权和变权两种方法对其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变权评价结果与常权评价结果趋势性较为一致,且变权评价结果比常权评价结果更易区分评价等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常权法在权重分配中的缺陷,充分体现了各项评价指标内部差异性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整体性的影响,提高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级的可信度。

    2012年03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绿色建筑评价

    李晓娟;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绿色建筑的特点,确立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管理理论中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ANN)评价模型。评估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用于绿色建筑等级综合评价是快速、有效的。

    2012年03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62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1 ]
  • 聊城耕地土壤有机氯农药在地域间的残留差异

    王岩;张保华;刘力;

    为确定聊城市耕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状况与分布特征,采用网格布点法采集了136个耕地土壤样品,利用ASE萃取技术,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样品中α-BHC、βBHC、γ-BHC、δ-BHC、p,p′-DDE、p,p′-DDT、p,p′-DDD和o,p′-DDT等8种OCPs的残留状况。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了聊城市8个县市之间OCPs的污染差异。结果表明,该地区各OCPs均有不同的检出率和残留量,其中以β-BHC和p,p’-DDE为首要污染物。东昌府区的β-BHC和临清市的γ-BHC及DDTs残留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市,其他各县市之间差异不显著。

    2012年03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 ]
  • 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静;韦玉春;王国祥;杨飞;程春梅;夏晓瑞;

    以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样品为参照,基于反复冻融法,探讨了滤膜类型、磷酸盐缓冲液加入体积、冻融次数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1)GF/C玻璃纤维滤膜(孔径1.2μm)和CN-CA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孔径0.45μm)提取的叶绿素a结果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95和0.97),说明二者的生物截留量基本一致;2)在生物截留量相当的情况下,GF/C滤膜和CN-CA滤膜提取的藻蓝蛋白结果差异显著(p均为0.04),GF/C滤膜的提取效率高于CN-CA滤膜;3)加入的缓冲液体积和藻蓝蛋白质量浓度呈良好的负线性关系(r均大于0.85),受藻体包裹效应的影响,太湖水体对比组中的相关系数略低于人工培养的铜绿微囊藻;4)太湖水样和铜绿微囊藻在冻融次数上存在差异,太湖水样冻融9~11次的提取效果较佳,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冻融次数以5~7次为宜。

    2012年03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饮用水中二级胺的气相色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李腾;李捍东;王平;何洁;刘峰;李霁;

    以二甲胺、二乙胺、甲乙胺、吗啉和N-甲基苄胺5种二级胺代表物质为例,分别使用气相色谱-氢火焰(GC-FID)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检测饮用水中二级胺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使用优化的预处理方法处理后进样分析,5种代表物质的线性范围在20~2 000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0.46%,最低检出限在3.18~24.19μg/L。FID比MSD具有较强优势。该方法对于直链脂肪类和杂环类的二级胺都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可用于对饮用水二级胺类物质的检测。

    2012年03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敌百亩和阿米津的太赫兹透射光谱研究

    马冶浩;王强;袁昌明;魏玉林;

    为获得敌百亩和阿米津两种农药在太赫兹频段内的光学参数,完善常用农药太赫兹光谱数据库,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在室温294 K和氮气环境(湿度小于4%)下,对两种农药标准样品进行测试。获得了两种农药的太赫兹时域信号,并利用傅里叶变换和菲涅尔公式得到0.3~1.5 THz频段内的折射率谱和吸收谱。结果表明,敌百亩和阿米津的平均折射率分别为1.59和1.55,敌百亩吸收谱有3个吸收峰,阿米津有2个吸收峰,且两者吸收峰的位置与峰值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阿米津,敌百亩对于太赫兹波有更好的吸收特性。试验光谱特征说明,利用THz-TDS可以实现对农药的检测与鉴别。

    2012年03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 体积含水率对铀尾矿氡析出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叶勇军;丁德馨;罗润;周星火;李峰;

    选取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的自然尾矿样品,分析了其粒径分布和主要化学成分,设计并制作了测定铀尾矿氡析出率的室内试验装置,采用RAD7氡检测仪测定氡浓度,SM200水分仪测定铀尾矿的体积含水率,并阐述了试验步骤。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体积含水率对铀尾矿氡析出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增加,氡的析出率先上升,当铀尾矿体积含水率达到10%~12%时,氡析出率最高;之后,氡析出率随着铀尾矿体积含水率增加而下降。

    2012年03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9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松嫩平原百年(1901—2000)气候要素空间变化分析

    马艳敏;张丽娟;马骏;初征;

    基于100 a的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气候要素资料,采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松嫩平原百年(1901—2000)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着重分析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 a里,松嫩平原有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1)气温有普遍上升趋势,各地升温幅度在1.46~1.86℃,其中北部地区增温幅度小,西、东、南部边缘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四季升温幅度最大的是冬季,其次为春季。2)降水普遍增多,增长幅度在11~114 mm,并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四季降水增加最多的是秋季,其次为冬季,夏季基本稳定,春季降水则有小幅减少。3)水汽压普遍增大,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四季水汽压均有所增加,最明显的为冬季,其次为春季。

    2012年03期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 ]
  • 非均质条件下河流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原位试验

    李永涛;王文科;肖建英;杨晓婷;

    围绕非均质条件下河流包气带水分运移,选择渭河河漫滩开展原位试验。在渭河原位试验点开挖7 m×1 m×2.8 m的探坑,以一侧剖面为研究面,刨光成垂直平面并对剖面做保护工作,方便观测。在不同层位按不同深度、在不同岩性的层位上打孔,分别安装MP-917时域反射仪与水银压力计,监测含水率及地下水压力势,并采用自制Bauwer渗水仪做持续5 d的有压入渗试验,研究非均质条件下河流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及入渗速度与水头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包气带介质含水率分布与包气带结构有关,受岩性渗透系数制约,其中弱透水层的存在阻滞了水分的运移,包气带很难达到饱和,在弱透水层以上形成上层滞水并以非饱和流形式入渗。入渗速度随水层的厚度增大而增大,且入渗速度与水头高度呈对数关系。

    2012年03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莱州湾东岸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刁美娜;温小虎;张志东;王德;高猛;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对莱州湾东岸地下水NO3-质量浓度进行分析,采用Kriging方法对未观测点进行估值,分析研究区不同区域NO-3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Surfer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NO-3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东岸地区地下水NO3-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18.51mg/L,变异系数为0.80,表现为中等强度变异;2)研究区地下水NO-3质量浓度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高斯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41.5%,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地下水中硝酸盐质量浓度平均值(136.09 mg/L)最高,其次是城镇用地(89.15 mg/L),水产养殖区(30.32 mg/L)最低,其中耕地超标率为81.25%,城镇用地超标率为76.92%,水产养殖区均未超标。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和城镇生活中的生活生产废水大量排放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而水产养殖区由于受人类生活、生产与耕作影响较少,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相对较低。

    2012年03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 ]

安全工程

  • 纵向风对隧道火灾拱顶最高温度及其位置的影响

    朱伟;周晓峰;胡隆华;刘帅;

    研究了燃烧风洞内不同纵向风速、不同火源功率条件下,隧道近火源区顶部温度沿纵向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纵向风对不同尺寸火源条件下的顶部温度的影响呈不同特征。对较小尺寸火源,隧道顶部温升随风速增加而减小至稳定值;而对较大尺寸火源,顶部温升随风速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对于矩形火源,当纵向风较小(0.5~1.5m/s)时,长边平行于纵向风时顶部最高温升大于长边垂直于纵向风的情况;而当纵向风较大(≥2 m/s)时,两种油盘放置方式的顶部最高温升一致。纵向风作用下,顶部最高温升位置向下游呈现"两次移动"特征,即随着纵向风速增加该位置先向下游移动,当风速达到某一值时,隧道拱顶的加热机制由对流和辐射共同主控转变为辐射单独主控,最高温升位置突变回到上游后再次逐渐向下游移动。

    2012年03期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 ]
  • 吸气式火灾探测系统采样管网优化设计

    王渊明;王晓伟;刘炳海;刘申友;张永明;

    对吸气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中采样管网进行优化设计是提高其探测性能的重要手段。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管网内气体运动数学模型,给出各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分析常见管网布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吸气式采样管网的优化设计方案:视每个采样孔为1个点型感烟探测器,采样孔间距基本一致,调整孔径使各采样孔进气量相同,孔数较多时,可增设末端孔,以缩短气体样本传输时间。从理论上分析管网参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luent 6.3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样本传输时间与管长、管径、开孔数成正比,与总流量和末端孔孔径成反比。

    2012年03期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研究

    徐晓虎;郑欣;赵海荣;许开立;张培红;亢勇;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括火灾探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减灾装置和灭火装置4部分,从这4部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误报、漏报概率较高的火灾探测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控制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状态。其失效的根本原因是在探测器的设计、选型与安装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类控制器和控制软件出现的问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主要包括硬件故障、系统失误和管理缺陷3类。因此,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软硬件产品质量、选型与安装及维护保养等方面给出了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最后应用系统安全及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包括电源系统、触发装置、报警控制装置和警报装置4个指标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2012年03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402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1 ]
  • 基于FDS的居民楼火灾烟气远距离传播过程研究

    徐晓楠;吴迪;施照成;

    利用大涡模拟软件FDS对某居民楼火灾发生发展和烟气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烟气质量浓度在侧间-走廊建筑的分布情况。在不同房间的目标位置设置探测点,分析烟气质量浓度、CO体积分数分布。结果表明,距离火源位置最远的房间烟气质量浓度、CO体积分数最高且在短时间内达到致死浓度;烟气更容易在最远的房间聚集,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始终比其他房间的危险性要高。对于此类居民楼建筑火灾中的人员安全而言,最远端房间的危险性最高,火灾时要着重注意此区域的疏散。此外,在走廊顶棚上间隔适当的距离设置了挡烟垂壁,并且模拟了该工况下烟气质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加入挡烟垂壁后走廊的烟气蔓延相对均匀,各个房间烟气质量浓度更为接近,最大烟气质量浓度也有明显降低,从而延缓了整个建筑达到危险状态的时间。

    2012年03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 ]
  • 细水雾灭火系统扑救铁路隧道救援站内客车火灾的全尺寸试验研究

    王庆生;刘炳海;王文伟;胡隆华;吴龙标;孟娜;

    研究了细水雾灭火系统对铁路隧道救援站火灾的扑救性能。试验在铁路隧道救援站全尺寸模拟隧道平台上开展,研究了隧道内不同纵向通风条件下,细水雾灭火系统作用前后隧道内的温度场、燃烧成分、火源热辐射参量的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细水雾灭火系统可有效抑制模拟隧道内火灾,验证了细水雾灭火系统在铁路隧道救援站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2年03期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3 ]
  • 反应器热爆炸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

    邵辉;杨亮;朱岳清;

    从风险的角度开展化工安全管理与决策。基于能量转移论,综合运用化工工艺的热风险评估和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在对各类典型事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基础上,选择化工工艺过程中的绝热温升(ΔTad)表征反应器热爆炸的严重度,采用保护层分析得到的事故发生频率表征反应器热爆炸的发生可能性,构建了适用于反应器热爆炸的风险分析模型。在运用该模型对甲苯一段硝化间歇反应器的热爆炸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案,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2012年03期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 ]
  • 乙炔燃爆特性的研究

    王犇;曹居正;马翔;孙峰;谢传欣;

    为减少乙炔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采用20 L爆炸罐为试验仪器,对常温、初始压力0.1 MPa条件下,不同体积配比乙炔-空气混合气的燃爆特性及氮气对乙炔分解爆炸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碰撞理论和燃烧反应方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乙炔-空气混合气体随乙炔体积分数增大,最大爆炸压力逐渐升高;在乙炔体积分数为10%~55%范围内,乙炔与空气混合气的最大爆炸压力恒定在1.7 MPa,乙炔体积分数为10%时取得最大爆炸指数(78.14MPa.m/s);乙炔体积分数为55%~100%范围内,混合气体爆炸与初始压力有关,并且初始压力随乙炔体积分数增大而升高;纯乙炔分解爆炸的初始压力为0.18 MPa。氮气对乙炔分解爆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随氮气体积分数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大。

    2012年03期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5 ]
  • 不同进气方式对某民机中央翼油箱惰化性能的影响

    王志伟;王学德;刘卫华;冯诗愚;张声奇;王小平;

    以某运输机中央翼油箱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两种惰化气体进气口布置方式,并对燃油箱惰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两种不同模型惰化流场氧体积分数的空间分布和平均氧体积分数随时间和体积置换次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进气口布置方式对燃油箱惰化时间和氧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同时得到了不同的进气口布置方式对机载制氮系统设计任务的影响规律。

    2012年03期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辨识研究

    其乐木格;张凤;

    运用Gaussian 98量子化学程序包中考虑了电子相关性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1+G(3df)水平上根据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关系,计算得到了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甲乙酮两种有机过氧化物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中间物和产物的总能量数据,求出这两种有机过氧化物分解反应的最大反应热,应用CHETAH程序中最大分解热的判断标准预测这两种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均为中等。同时使用绝热加速量热技术对这两种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进行分析,通过绝热温升、自加速分解温度、单位质量产生的压力等参数可以得出,两种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均为中等。这两种方法可以互为验证,用来作为辨识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的依据。

    2012年03期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 ]
  • 硝基甲烷热分解危险特性研究

    邵理云;

    利用C80微量热仪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硝基甲烷的热分解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热动力学分析软件和热安全分析软件对硝基甲烷进行了热安全参数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绝热条件下硝基甲烷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为24 h时所对应的温度为149.47℃,且内半径为500 mm的不锈钢材质包装下的硝基甲烷自加速分解温度为161℃。

    2012年03期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管道振动控制技术现状及展望

    宋维源;肖挺杨;李吉;

    管道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对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简要分析了管道振动机理的研究现状,从动力吸振技术以及管道的结构、材料两个角度出发,对目前主要的管道振动控制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2012年03期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5 ]
  • 库岸公路岩石边坡极限破坏角研究

    周志军;

    为了准确评价库岸公路岩石边坡的稳定性,合理指导工程施工,保证开挖边坡安全,考虑发生连续降雨、洪水等引起库水位抬高后,库岸公路岩石边坡滑动面处于饱水状态时的滑动面渗水压力,建立了渗压效应下岩石边坡的滑动简化模型。然后进行边坡上力的分析推导,得出边坡的坡高、坡角和极限破坏角之间的关系式,并对关系式进行求解,得出库岸公路岩石边坡极限破坏角公式。最后利用该公式对安康至陕川界高速公路沿线典型边坡计算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沿线边坡坡高和坡角之间的关系式和极限破坏角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

    2012年03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家沟危岩裂缝变化规律及温度干扰排除研究

    王薇;林松;

    采用裂缝计对忠武管道张家沟段危岩裂缝进行了近3 a的相对位移监测,变形曲线经历了收缩-扩张的"类正弦"变化过程。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裂缝相对位移实测值与同期温度呈明显负相关性,因此可以推断温度是引起实测曲线呈年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且裂缝相对位移变化滞后温度变化3~12 h。根据这一特点,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消除了由温度引起的岩体线弹性假象位移,反映了危岩裂缝变形的真实状态。

    2012年03期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高斯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跑道侵入影响因素研究

    罗军;林雪宁;闫永刚;

    运用高斯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咨询跑道安全专家的意见对跑道侵入因素进行分类,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经MATLAB软件计算绘制了影响因素的均值和均方差曲线图。通过该曲线图得出跑道侵入因素的权重,弥补个人对跑道侵入因素判断和分析的缺陷。挖掘表层因素不断确定时隐含在内部的因素对跑道侵入事件的影响程度。当隐含因素的均方差减少到极小值时,表明该隐含因素得到确定,可在调查跑道侵入事件的原因时避免重复或疏漏。

    2012年03期 19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56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GIS的城区危险品运输可视化管控系统研究

    王洪德;孟祥妹;

    通过对城区危险品运输管理现状的分析,针对城区危险品道路运输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信息不畅、权责不明等实际情况,融合城区公共安全联动机制的系统设计理念,基于GIS技术开发了由路径分析选择、应急救援管理、危险货物管理、危险源管理、车辆管理、信息显示及查询、地理信息和系统总控等模块构成的城区道路危险品运输可视化管控系统。首先,基于需求分析及开发目的,给出了系统总体结构框架,阐述了各模块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然后,建立了由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构成的GIS数据库,并将运输风险最小、费用最低作为路径优化的选线标准;最后,基于角改进的Dijsktra算法,实现系统路径的分析与选择。

    2012年03期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 ]
  • 矿井通风系统风速故障源诊断技术在大明矿的应用研究

    赵丹;刘剑;潘竞涛;李宗翔;

    通风系统风流发生变化,从整个网络角度考虑都可以归结为分支的风阻发生了变化。从这一角度分析了大明矿分支风阻变化与各分支风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风阻-风流变化影响关系矩阵法,确定可能使风速异常的巷道集合——故障巷道集合,建立通风网络"故障巷道范围库"。为了故障源诊断能够包含所有分支,研究风速传感器布置的最小数量及位置问题,提出了最少全覆盖布点法,给出了大明矿风速传感器的布置方案。大明矿故障源诊断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矿井通风系统故障源诊断技术及方法的可行性。

    2012年03期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 ]
  • 高温矿井湿润巷道表面与风流间热湿交换分析与简化计算

    刘何清;王浩;邵晓伟;

    高温矿井巷道与风流间同时存在显热交换与潜热交换。相对于显热交换量,潜热交换量计算参数难以获得,致使巷道表面热湿交换量计算过程繁琐。为简化计算,对巷道热湿交换体系内显热、潜热交换与表面温度、空气状态温湿度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饱和水蒸气分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引入Lewis关系,将对流质交换系数用对流换热系数的函数关系表示,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用温度的函数关系表示,进而将潜热交换量表示成对流换热系数、壁面温度及风流状态露点温度的函数,将对流显热交换量与潜热交换量的计算有机结合;并针对高温矿井的客观条件,对潜热交换量计算式进行了适度的简化与误差修正,得出了精度满足工程计算要求的潜热及全热量简化计算式。同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全热简化计算式计算出的净热交换量的传递趋向,明确了不同矿井巷道表面温度及风流温度下,巷道表面水分蒸发需热量的取向。

    2012年03期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2 ]

安全评价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全评价对经济贡献率的测算研究

    倪小芬;孟祥睿;魏新利;边会婷;

    影响安全评价绩效的因素有很多,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形式,对评价对象层次结构化,计算出安全评价在技术进步中的权重为0.086 5。以安全评价的经济贡献率为评价其绩效的指标,结合索洛增长模型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中的应用,以及考虑安全评价效果影响系数μ,最终测算出安全评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8%。与安全评价的投入相比,安全评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安全评价还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2012年03期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 ]
  •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综合评价的同异反模型研究

    李华;田彦清;钟兴润;

    为克服传统安全评价方法的粗糙性和主观性,提高煤矿企业职业危害安全评价方法的计算效率,运用集对分析原理系统地展开分析和评价。通过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以作业人员、粉尘、有毒物质、物理因素、设备设施和管理为1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引入集对分析法中同异反联系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煤矿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综合评价的同异反评价模型。将12项2级指标作为输入节点进行联系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分析,从而实现了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取评价对象的职业危害状况处于"达标",与该企业实际状况相符合,应重点加强通风除尘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012年03期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的集气站安全评价

    岳晶晶;张来斌;段礼祥;崔春英;张龙;

    集气站是天然气集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保证天然气输送的前提。根据气田集气站的现场生产实际情况,从人员-环境-管理-设备及管线4个方面构建集气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建立4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集气站的本质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基于此方法开发了"采气厂区域安全评估系统"软件,通过该软件计算集气站本质安全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整改和建议措施。将软件应用于苏里格气田第五采气厂。结果表明,将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作为集气站安全评价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2012年03期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 ]

公共安全

  • 含硫化氢天然气泄漏事故的硫化氢中毒灾害分析

    雷达;张建文;冯文兴;

    应用前文建立的天然气长输管道泄漏扩散模型,在大量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上,针对含硫化氢天然气泄漏后硫化氢导致的化学灾害后果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分析方法。综合考虑概率风险评价法和伤害范围评价法的特点,研究了不同规模泄漏事故可能导致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并绘制了相应的社会风险曲线图。

    2012年03期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 ]
  • 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大气扩散数值模拟

    刘佳亮;司鹄;

    对苯在大气中的扩散进行数值模拟,估测泄漏气体污染范围、各阶段苯的泄漏速率,以及发生池火灾时热辐射的危害范围等,量化了大气温度、地面风速、地面粗糙度(地形、建筑因素)等环境因素对不同危险性级别区域分布的影响,得到了苯扩散距离随大气温度、地面风速以及地面粗糙度(地形、建筑因素)的变化曲线,探讨了在不同环境因素作用下苯的大气扩散规律,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2012年03期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 ]
  • 我国事故管理研究现状

    王臣;高俊山;

    对我国近15年来事故管理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信息统计和个案研究是事故管理的基础,案例库建设对未来事故的评估预防有借鉴作用。行业安全体系建设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重大安全事故的预测、评估、处理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实践水平迅速提高。事故的定量安全评估、事故预防、更加实用的应急救援和疏散方法等是研究的热点。

    2012年03期 23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58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1 ]
  • 重气扩散研究现状与进展

    周轶;陆忠义;唐士军;邹永楠;杜畅;

    从重气扩散机理出发,分析了重气的形成原因、扩散过程及扩散影响因素。概述了国内外开展的一系列试验,总结了重气扩散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指出重气扩散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充分考虑气体多相组分与初始释放状态以及热效应等对扩散过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能反映真实复杂体系流动的数学模型。

    2012年03期 24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6 ]
  • 面向省级应急平台的突发事件案例库系统设计

    郑远攀;金保华;苏晓珂;

    突发事件案例是各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演变过程、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总结的真实记述。基于突发事件案例的特征和应急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对案例的复用要求,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设计了突发事件案例元模型、案例库组织模型、案例库主题词表、数据库系统及其高级应用方案。

    2012年03期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 ]
  •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有效性周期分析

    朱吉祥;张礼中;周小元;霍志斌;陆琰;王乾;蔡子昭;石磊;王伟;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有效性周期是指评价可靠性的持续时间,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背景条件的复杂性、研究区的范围或规模、突发性自然事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有效性周期的影响模式,提出了确定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有效性周期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的青川县滑坡危险性区划进行比较,对北京市2001年、2009年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确定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有效性周期的必要性,同时验证了确定有效性周期的方法的适宜性。

    2012年03期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 ]
  • 基于数值模拟的城市中心区风环境研究

    乐地;李念平;苏林;李靖;魏小清;

    利用CFD软件对长沙市中心区典型区域的风环境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筑群布局不当会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如建筑群内局部地区气流不畅,污染物难以扩散,影响市民身体健康;街道峡谷风使得行人行动不便,冬季热舒适感差;复杂的风环境可能造成建筑构件的损坏乃至脱落,对地面行人的安全造成威胁;建筑围护结构渗透风增加造成建筑能耗的增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中心区风环境状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建设之前要进行风环境模拟与评估。

    2012年03期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7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2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2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5起,包括沙尘天气12起,污染事件19起,地震66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3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32起。

    2012年03期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 2012年3—4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2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72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72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56.40%,矿业事故占8.14%,火灾占5.81%,爆炸事故占4.65%,毒物泄漏与中毒占3.49%,其他事故占21.51%。172起事故共死亡732人,伤658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0.38%,矿业事故9.84%,火灾5.19%,爆炸事故4.51%,毒物泄漏与中毒2.60%,其他事故17.49%;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2.61%,爆炸事故19.15%,矿业事故1.06%,毒物泄漏与中毒2.43%,火灾2.89%,其他事故11.85%。2012年3-4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6个省分别为广东(14起)、贵州(13起)、四川(12起)、广西(12起)、云南(11起)、湖北(11起);死亡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广西(55人)、云南(55人)、安徽(54人)、四川(51人)、贵州(50人);受伤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云南(79人)、广东(65人)、贵州(61人)、湖北(51人)、安徽(48人)。

    2012年03期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