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 无机氮磷对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生长的影响

    马方方;李霞;吕颂辉;

    结合2009年双胞旋沟藻赤潮现场调查无机营养盐和双胞旋沟藻细胞密度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磷源对双胞旋沟藻生长的影响。固定氮源(NaNO3)浓度为160μmol/L,以NaH2PO4为磷源,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42 d-1;氮磷比为4~32时,细胞密度均能达到4×103~6×103cells/L;氮磷比为64和100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较低。固定磷源(NaH2PO4)浓度为5μmol/L,研究了3种无机氮源(NaNO3,NaNO2,NH4Cl)对双胞沟藻生长的影响。以NaNO3为氮源,氮磷比为4和8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也较低,氮磷比为16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0.40 d-1)和最大细胞密度(6×103cells/L),氮磷比达到100时也未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以NaNO2为氮源,氮磷比为64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为2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以NH4Cl为氮源,延迟期较长,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也受到抑制,氮磷比为64和100时细胞基本没有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NaH2PO4为磷源、NaNO3为氮源时双胞旋沟藻的生长情况取决于氮磷的浓度而不是比例。而以NaNO2和NH4Cl为氮源时,氮源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双胞旋沟藻生长产生抑制。

    2012年04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 ]
  • 海泡石对Cd胁迫下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史新;徐应明;谢忠雷;孙约兵;

    为了研究海泡石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对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响应,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对水稻生物量和水稻体内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SOD、POD酶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比Cd胁迫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水稻幼苗生物量和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比。其中,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在Cd质量比为5 mg/kg时降低幅度最大,均降低了42.8%。随着土壤中Cd质量比增大,水稻幼苗叶片SOD、POD酶活性先应激性升高,然后降低,而根系SOD、POD酶活性则一直降低;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MDA含量均随着Cd质量比的升高而升高。投加海泡石均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比,促进了水稻幼苗的生长和发育,在Cd质量比为2~5mg/kg时,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4.3%~75.3%和20.4%~72.7%。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SOD与POD酶活性均在海泡石质量比为50mg/kg时显著升高(p<0.05);当Cd质量比为2mg/kg和5mg/kg时,投加5~50mg/kg海泡石后水稻幼苗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8.3%~71.0%和69.5%~84.4%,显示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弱。研究表明,利用海泡石原位钝化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有效可行。

    2012年04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 ]
  • 水溶性有机物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

    夏卓英;

    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物具有表面活性。水稻根的芘毒害敏感区间为0~200 mg/kg,100mg/kg是土壤中芘对水稻根伸长最大抑制率质量比。DOM的存在会降低芘的生态毒性,且芘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试验条件下,DOM和表面活性剂单一作用对芘生态毒性均有减轻的趋势;当DOM和表面活性剂共存时,芘的生态毒性则比DOM单独作用时的结果弱,而强于表面活性剂单独作用的结果。

    2012年04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 ]
  • 超深层孔隙地热水中NH_4~+和NO_2~-的运移规律研究

    王心义;张艳欣;刘梦杰;阿丽莉;赵丽;

    以河南省郑州市明化镇组细砂热储层为岩土介质,模拟地热水温度环境,分别开展溶质溴、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室内土柱淋滤模拟试验,对比研究其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由CXTFIT 2.0拟合穿透试验数据得到Br-在松散孔隙型细砂热储层中的纵向弥散系数在40℃时为3.735 cm2/h,20℃时为2.057 cm2/h。NO2-在运移过程中存在硝化作用,40℃时的硝化作用比20℃时强。NH4+-N在岩土介质中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由CXTFIT2.0拟合试验数据得到氨氮在40℃和20℃的阻滞系数Rd分别为79.14、107.3,但其硝化反应可以忽略。并且淋滤过程中,氨氮淋滤液的pH值逐渐上升,40℃时从7.46~7.68增大到8.78,20℃时最大值达到9.04。

    2012年04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甘蔗渣纳晶纤维素酸法制备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李春光;彭伟功;许可;王香平;田魏;

    为了获得甘蔗渣纳晶纤维素酸法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选取硫酸质量分数、水解时间和水解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甘蔗渣纳晶纤维素酸水解制备工艺参数,并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纳晶纤维素得率与硫酸质量分数、水解时间、水解温度的关系。甘蔗渣纳晶纤维素最佳的酸水解制备工艺条件为:硫酸质量分数56%,水解时间180 min,水解温度38℃。该条件下纳晶纤维素的得率达到52.93%。酸法制备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显著提高了甘蔗渣纳晶纤维素的得率,降低了纳晶纤维素的制备成本。

    2012年04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污泥、底泥与粉煤灰烧结陶粒的工艺研究

    徐振华;刘建国;宋敏英;张志飞;

    研究了污泥、底泥与粉煤灰烧结陶粒的配方、预热温度、物料含水率对陶粒比表面积、抗压强度、吸水率和表观密度的影响,同时对影响陶粒烧结的主要工艺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料配方对陶粒主要性能影响无明显规律;充分预热有利于提高陶粒强度,而不充分预热可以提高陶粒孔隙,降低陶粒密度;坯料含水率的提高会导致陶粒结构松散,降低陶粒抗压强度,增加吸水率。另外,烧结温度对于制备滤料和骨料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备滤料,污泥添加量对陶粒比表面积的影响不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而提高升温速率有利于提高陶粒比表面积;对于制备骨料,坯料中污泥质量分数宜在30%~35%。

    2012年04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994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6 ]
  • 衰变子体对~(241)Am_2Zr_2O_7固化体

    谢华;张力;王烈林;任强;江阔;

    为探索241Am核素衰变子体对241Am2Zr2O7烧绿石固化体晶胞体积的影响,根据递次衰变理论计算了241Am衰变子体种类及其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值,并以Nd2Zr2O7作为Am2Zr2O7的模拟物,La作为241Am衰变子体Np的模拟元素,采用So-l喷雾热解法合成了(Nd1-xLax)2Zr2O7(0.1≤x≤0.9)系列模拟固化体。利用XRD和SEM研究了该固化体晶胞参数(a、V)随x的变化关系以及其烧结体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经103a后,241Am核素的相对摩尔分数仅为最初的10-5at%,其子体237Np的摩尔分数将达到70at%以上,并在4.3×103a后达到峰值(约99at%)。相较其他常规方法,So-l喷雾热解法能在更低温度、更温和的条件下获得纯相的(Nd1-xLax)2Zr2O7烧绿石样品,且能保证其烧结体晶粒细小(约10μm),结构致密,残余气孔率可减少到5%。(Nd1-xLax)2Zr2O7模拟固化体的晶胞参数(a、V)均随x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相同x条件下,其晶格常数理论值较试验值大0.2%,其晶胞体积在x为0.9时将膨胀约4%。(Nd1-xLax)2Zr2O7模拟固化体晶胞参数变化趋势与(Am1-xNpx)2Zr2O7固化体的理论值基本一致。

    2012年04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 赤泥使用量对Cd污染稻田水稻生长的影响和修复机理

    范美蓉;罗琳;廖育林;秦晓波;陈心胜;吴家梅;

    研究赤泥对中轻度Cd污染的酸性潮泥田稻谷产量和Cd污染修复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谷产量随赤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早稻以施4 500 kg/hm2赤泥的产量最高,晚稻以施3 000 kg/hm2赤泥的产量最高,分别比不施赤泥增加了11.36%和8.30%;稻草产量与稻谷产量不同,随赤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水稻生长各时期土壤pH值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随赤泥施用量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赤泥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土壤pH值,还具有持续性。赤泥因其呈碱性可提高土壤pH值,而土壤pH值升高将使大量易溶性Cd向难溶态转化,pH值升高是导致土壤Cd活性降低最直接的原因。施用赤泥后土壤有效态Cd质量分数减少是土壤pH值升高与土壤吸附能力增强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糙米中Cd的质量分数随赤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赤泥对照处理相比,早稻施赤泥RM-1、RM-2、RM-3、RM-4和RM-5处理糙米中Cd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10.34%、31.03%、34.48%、41.38%和64.5%,晚稻糙米Cd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14.29%、32.14%、35.71%、39.29%和46.43%。其主要原因是施用赤泥后土壤有效态Cd质量分数减少。

    2012年04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 ]
  •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淋洗剂研究进展

    易龙生;陶冶;刘阳;王文燕;温建;肖娟;

    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淋洗剂的分类和研究现状,比较了不同淋洗剂的淋洗效果和优缺点,综合分析各种淋洗剂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淋洗技术的研究方向。

    2012年04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68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19 ]
  • 煤矸石制备聚合氯化铝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徐新阳;陈熙;宫璇;丛日强;

    以三氧化二铝质量分数为22.58%的煤矸石为原料,采用酸溶法制备高效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在聚合时间为30 min,温度为60℃,pH值为3.7的条件下制成的PAC符合国家标准(GB 15892—2009)。对自制和市售PAC的混凝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试验条件下,自制PAC处理高岭土废水的效果优于市售PAC。

    2012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0 ]
  • 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围隔氮磷收支的研究

    李卓佳;虞为;朱长波;文国樑;马广智;

    采用18个36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研究其氮磷收支的差异。各围隔放养对虾(全长为0.045 cm)均为3 000尾,放养罗非鱼((201±25)g/尾)分别为0尾(F组)、4尾(A组)、8尾(B组)、12尾(C组)、18尾(D组)、24尾(E组),试验期间各围隔均不进行水交换,试验周期为70 d。结果表明,饲料和水环境调控剂是输入氮磷的主要来源,两者在对虾单养组中占氮磷总输入的87.8%和97.9%,在对虾混养组中占氮磷总输入的81.8%~91.9%和96%~98.7%。养殖生物和底泥沉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渠道,对虾单养组养殖生物占氮磷总输出的23.4%和10.5%,底泥沉积占氮磷总输出为50.5%和80%;对虾混养组中养殖生物占氮磷总输出的36%~47%和14.8%~18.1%,底泥沉积占氮磷总输出的28.1%~39.4%和72.3%~78%。C组为效果最佳组,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47%和18.1%,其中对虾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36.9%和16%,均大于其他混养组,且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研究表明,对虾与罗非鱼混养明显提高了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减少了氮磷在池塘底部的沉积,凡纳滨对虾(8.3×105尾/hm2)和罗非鱼(3 320尾/hm2)混养可取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2年04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6 ]
  • 可渗透反应墙的结构与设计研究

    陈仲如;张澄博;李洪艺;张永定;邱锦安;林涛;

    可渗透反应墙是一种地下水修复的新兴高效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介绍了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的基本概念、结构类型、组成、主要材料选取,论述了其设计程序,并参考若干个国外工程实践,结合岩土工程设计理念,分析了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公式。可渗透反应墙的反应墙的厚度主要由地下水流速和水力停留时间来确定,高度主要由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埋深和厚度决定,宽度主要由污染物羽流的尺寸决定。反应介质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具体倍数关系应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加以试验模拟分析确定。一般来说,渗透系数是含水层渗透系数的2倍以上。

    2012年04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1882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5 ]
  •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中EPS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膜污染的关系

    张爱宁;张驰;刘永军;

    采用复合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Hybrid Membrane Bioreactor,HMBR)处理城市污水,对反应器污水处理效果、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在反应器中的分布及其与膜污染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出水中SS、COD、BOD5、氨氮的去除率都在93%以上,出水水质稳定。反应器混合液中松散态EPS(Loosely Bond EPS,LB-EPS)和固着态EPS(Tightly Bond EPS,TB-EPS)都随着运行时间而增加,并且与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的变化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R2=0.89);填料生物膜上EPS的质量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也有上升趋势,但与膜污染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2=0.55);泥饼层中TB-EPS的质量比远高于LB-EPS,EPS与表征膜污染程度的TMP明显相关(R2=0.91),EPS在泥饼层中的积累是造成膜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04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 腐殖酸吸附水中铀的特性与机理

    张亚萍;谢水波;杨金辉;李仕友;刘迎九;刘金香;顾中华;

    通过序批式试验研究了腐殖酸(Humic Acid,HA)对铀的吸附行为及时间、吸附剂用量、铀的初始质量浓度、pH值、温度和共存离子等试验条件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手段分析了相关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60min后达到动态平衡,吸附率最高达99%以上。当pH值在5左右时,HA投加量越大,吸附效率越高。体系中HCO3-、H2PO4-的存在对HA吸附U(Ⅵ)有促进作用,而柠檬酸根离子、EDTA2-及Cr6+、Mn2+使HA对U(Ⅵ)的吸附率降低,影响程度与其离子浓度正相关。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HA吸附U(Ⅵ)的动力学规律,R2=0.9951。当温度为25℃时,U(Ⅵ)质量浓度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经验公式,饱和吸附容量为170.94 mg/g。HA吸附U(Ⅵ)前后的IR光谱分析表明,HA主要含有—OH、—COOH、—NH2、—C—N、苯环等结构,推断与U(Ⅵ)相互作用的主要基团为—OH、—C=O、—C—N—、—NH2。

    2012年04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8 ]
  • 离子交换膜化学反应器去除饮用水中Cr(Ⅵ)的研究

    陈世洋;施周;李学瑞;邓林;宋勇;

    构建离子交换膜化学反应器,研究其在无外加电压作用下去除饮用水中Cr(Ⅵ)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原水Cr(Ⅵ)初始浓度为0.019 2mmol/L,补偿溶液NaCl浓度为100mmol/L,流量为2.5mL/min时,给体池Cr(Ⅵ)分离去除率为86.2%。随着给体池共存离子浓度的增加,其对Cr(Ⅵ)交换竞争作用加强,给体池Cr(Ⅵ)分离去除率逐渐降低;在相同共存离子浓度条件下,3种共存离子对Cr(Ⅵ)分离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SO24-、NO3-、Cl-。补偿溶液NaCl浓度由1mmol/L增加至100mmol/L时,Cr(Ⅵ)分离去除率基本不变,但是Don-nan分离12 h后化学反应池Cr(Ⅵ)浓度由0.001 5 mmol/L增加至0.016 0 mmol/L。Cr2O27-离子交换过程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离子交换反应速率常数为0.014 2 min-1。加入10 mmol/L共存离子Cl-、NO3-和SO24-后,离子交换反应速率常数分别降低至0.013 5min-1、0.010 5 min-1和0.008 9 min-1。Cr(Ⅵ)在化学反应池中浓缩富集,离子交换26 h后化学反应池Cr(Ⅵ)浓度为0.069 8 mmol/L,可通过投加硫酸亚铁还原剂和碱液将其去除。

    2012年04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铊污染应急处理试验研究

    凌亮;周勤;蔡展航;黎海珊;

    模拟自来水厂现有工艺对含铊(Tl)原水进行处理,含Tl质量浓度为0.15μg/L的原水在处理后剩余Tl质量浓度为0.142μg/L,未能达到世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0.1μg/L限值。在水厂现有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和调节pH值来强化Tl去除。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Tl去除有极显著影响。最佳去除率方案为:高锰酸钾1.00mg/L,pH值9.00,粉末活性炭30.0mg/L,聚合氯化铝铁1.88 mg/L。在此条件下处理Tl质量浓度为0.336μg/L的原水,出水剩余Tl质量浓度为0.045μg/L,同时该条件能使质量浓度低于1.24μg/L的Tl污染原水处理后达标。以经济投药方案处理Tl质量浓度为0.336μg/L的原水,出水Tl质量浓度为0.081μg/L,而每吨水的制水成本较原工艺仅增加0.021元。该投药方案也适用于质量浓度低于0.64μg/L的Tl污染原水。研究表明,在应对饮用水水源突发性Tl污染时,可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应急处理。

    2012年04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8 ]
  • 原位负载木麻黄单宁树皮的制备及其对Ca~(2+)的吸附

    龚新怀;吴宗华;

    以富含单宁的木麻黄树皮为原料,通过甲醛与单宁等的反应及氧化处理制备固化、固化-H2O2、固化-NaClO 3种原位固化木麻黄单宁改性树皮吸附材料,利用FT-IR和胶体滴定法研究改性前后树皮性质的变化,并考察了3种改性树皮对水溶液中Ca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氧化处理增加了吸附剂表面的带负电基团,提高了对Ca2+的吸附能力,NaClO氧化效果更佳;氧化剂用量对Ca2+的吸附效果影响不大;3种改性树皮对Ca2+的吸附量随Ca2+初始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溶液pH值增大而缓慢增大;3种树皮对Ca2+的平衡吸附量依次为27.32mg/g、31.15mg/g、34.72mg/g,其对Ca2+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2012年04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酮连氮法制肼废水处理研究

    李柏春;黄会;张文林;许沉娜;

    针对酮连氮法制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盐废水,采用化学沉淀和次氯酸钠氧化两种方法联合处理。结果表明:调节废水pH=9.0,以MgCl2.6H2O和Na2HPO4.12H2O为沉淀剂,n(Mg2+)∶n(NH4+)∶n(PO34-)=1.2∶1.0∶0.9,NH4+-N去除率为96.8%;再向废水中投入次氯酸钠溶液,其加入量为废水量的1.3%~1.6%时,可使废水CODCr从1 650mg/L降至63.2mg/L,无机铵质量浓度为0,总铵质量浓度为1.8mg/L。经两步处理后的废水可用于一次盐水。

    2012年04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地下水三氯乙烯原位生物修复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程莉蓉;刘奕慧;丁爱中;崔双超;陈海英;

    对地下水三氯乙烯(TCE)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三氯乙烯(TCE)好氧共代谢和厌氧还原脱氯的降解过程,将地下水TCE原位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生物因素和工程因素。其中生物因素是指与TCE生物降解机理相关的因素,工程因素是指与场地修复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有关的因素。结果表明,目前生物因素研究较为成熟;工程因素的影响更为普遍,建立正确的场地概念模型对其修复的成败有重要作用。因此,TCE原位生物修复设计前应更注重对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条件的调查,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污染场地进行更准确的概化。

    2012年04期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83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1 ]
  • 氨氮在松散孔隙型热储层中的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赵丽;阿丽莉;刘梦杰;张艳欣;王心义;

    以郑州市松散孔隙型热储层的细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岩样质量、pH值、温度、初始质量浓度等对氨氮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热储层的细砂对氨氮的吸附是一个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其中快速吸附占了很大比例并且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吸附平衡,这与起主要吸附作用的黏粒含量较少有关。如果吸附剂已经能够提供足够的吸附位,那么土量增加反而会减少其吸附量。pH值越大,温度越低,岩样对氨氮的吸附能力越强;在一定范围内吸附量与氨氮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有关,初始质量浓度越高,吸附量越大。

    2012年04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中山杉406对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物质去除效能的研究

    华建峰;莫海波;於朝广;徐建华;殷云龙;

    采用室内盆栽方式研究中山杉406(Taxodium‘Zhongshanshan406’)在5 cm与10 cm两种淹水水平下对轻度、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物质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中山杉406在3种水体中生长良好,其对N的吸收量显著高于自来水的对照处理。中山杉对水体N、CODMn的去除率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40 d时,3种水体中山杉处理的TN与CODMn去除率显著高于各自未种植物的空白处理,其中在轻度富营养化水体分别高出53%、7%,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分别高出10%、9%,在重度富营养化水体分别高出8%、16%。除中度富营养化水体10 cm淹水水平外,其余水体中山杉处理的TN质量浓度均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的标准限值(0.5 mg/L)。中山杉406的P含量在自来水的对照处理与3种富营养化水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样,种植中山杉406并没有显著影响3种富营养化水体P的去除率。可见,中山杉406对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N等营养物质有较强的去除能力。

    2012年04期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0 ]
  • 新型A/O/A/O-SBR中DPB的富集及其典型菌株特性研究

    胡筱敏;杨辉;

    为能更好地达到同步除磷脱氮的目的,对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Bacteria,DPB)进行了富集培养,并对其中的典型菌株进行了特性研究。以校园生活区污水为研究对象,在温度为25℃,pH值为7.5,乙酸钠为碳源,进水COD为316.5 mg/L的条件下,采用三阶段的污泥驯化,对反硝化聚磷菌种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富集的典型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试验、吸磷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结果表明,富集培养后的DPB在A/O/A/O-SBR系统(厌氧2 h,好氧1.5 h,缺氧1.5 h,后置曝气0.5 h)中成为优势菌群,系统中COD、NH4+-N、TN、TP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8.35 mg/L、0.87 mg/L、4.05mg/L和0.37 mg/L。分离鉴定出具有反硝化除磷能力的Z7、Z9两株典型菌株,其吸磷率均在50%左右。经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特性分析及16S rDNA序列测定,鉴定Z7、Z9为缺氧反硝化聚磷菌,与假单胞菌(Pseudomonas)最相似,其同源性均达99.9%。

    2012年04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甲基橙-Cr(Ⅵ)复合体系光催化反应的研究

    姜丽娟;王亚军;冯长根;

    以自制TiO2为光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研究甲基橙(MO)-Cr(VI)复合体系的光催化反应。讨论了复合体系MO和Cr(VI)的质量配比、体系pH值、入射光波长、TiO2用量、焙烧温度以及改性TiO2对MO-Cr(VI)复合体系光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体系光催化受MO-Cr(VI)质量配比、入射光波长、体系pH值和TiO2焙烧温度影响较大。Cr(VI)-MO质量配比在2/3~2/5时二者光催化协同作用效果最好。复合体系下MO和Cr(VI)的光催化效果比单一体系有较大提高。可见光下,单一体系基本无反应,而复合体系可以顺利进行。体系pH=1,40mg/L MO和20 mg/L Cr(VI)组成的50mL混合液,采用80mg(1.6 g/L)550℃焙烧的TiO2,λ≥420 nm可见光催化下,MO 40min完全脱色,Cr(VI)70 min完全被光催化还原。

    2012年04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耐高浓度苯酚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樊瑜;聂麦茜;葛碧洲;万一;訾静;赵静;沈小娟;陈兴都;

    通过液体富集培养,平板培养分离法从焦化废水的污泥中分离出1株可耐受2 000mg/L苯酚的菌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该菌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通过摇瓶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可知,在pH=7.5,温度为30℃的条件下,苯酚质量浓度在50~400mg/L时,该菌细胞生长和对苯酚的降解转换快速同步进行。当苯酚质量浓度在800~900mg/L,菌细胞依次出现快速生长、延缓生长、次快速生长3个生长时期,在前两时期内苯酚降解率低于5%,在次快速生长期内苯酚降解率从低于5%快速增加到1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可将苯酚转化成4-羟基-2-氧代戊酸、邻苯二酚、对苯二酚、3,4-二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等中间产物。

    2012年04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 ]
  • 改进熵值法在出铁场除尘风机控制中的应用

    江龙;左为恒;

    为了实现高炉出铁场除尘风力自动跟踪烟尘浓度控制,对尘源点烟尘浓度模型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一种针对多测点反馈的新型控制策略。该策略构建了多测点数据的综合评价体系,从控制的角度建立烟尘浓度当前值、当前变化率以及预测变化率3项评价指标,运用功效系数法加入主观评判因素,用熵值法对各测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反馈。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模糊控制策略下的除尘系统进行了对比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实现除尘风力自动跟踪烟尘浓度控制,与传统的控制方式相比,节能效果显著,且综合评价反馈比常规反馈算法节能效果更优。

    2012年04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电除尘器振打加速度主要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肖启明;

    通过分析电除尘器打击和加速度传递过程,确定电除尘器振打加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电除尘器振打锤型式和质量、振打砧座的质量和长度以及极板悬挂方式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得到了各种因素对振打加速度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规律。

    2012年04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 露天矿坑飏尘防治用风障结构参数性能影响的模拟分析

    刘建麟;沈恒根;梁珍;

    基于某露天矿坑飏尘防治用风障工程建立数学和物理模型,探究风障结构参数对风障庇护效果的影响。运用正交试验原理和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不同风障高度h、风障倾角α和风障厚度d的27组风障工况进行试验,并选取风障后相对平均风速及风障阻力作为考察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得到不同风障结构因素对其庇护效果影响的显著性大小排序:风障厚度、风障倾角、风障高度。给出了优化型风障并分析了其后沿流水平距离变化时不同高度间相对风速的变化,得出在开孔率和高度相同时,直立风障的庇护效果与风障阻力和风障厚度呈正相关,并当厚度大于12.5mm时,风障庇护效果缓慢增强,风障阻力却迅速增大。

    2012年04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 ]

环境监侧与评价

  • 哈尔滨核辐射现状评价

    李丽娜;张思冲;杨丹;宫晓磊;王明明;

    为了对哈尔滨核辐射环境质量作出评价,从2001年起连续监测5 a,每年对哈尔滨市进行4次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对3个空气监测点的空气、6个地表水体监测点的地表水体、4个土壤监测点的土壤进行监测,并对市区核辐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土壤和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浓度保持在1989年全国本地调查水平涨落范围之内,空气中氡浓度与往年无显著变化,哈尔滨市核辐射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2012年04期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程海水质变动特征与水安全预警因素识别

    董云仙;谭志卫;朱翔;罗玉;

    采用GPS定位,在程海湖设置了3个断面9个采样点,对程海水质进行了为期1 a的研究,分析了水质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辨识出影响程海水质时空变动的主要因素,提出水质安全预警级别与阈值判定建议。结果表明:2009年10月—2010年9月程海水质综合评价为Ⅲ类,其中有半年(1月、4月、5月、8月、9月、12月)水质类别为Ⅳ类,不能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另半年水质类别为Ⅲ类,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要求。超标项目有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溶解氧(DO),超标率分别为35.2%、14.8%、10.2%和9.3%,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2.10倍、0.95倍、1.83倍和0.03倍,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46mg/L、5.15mg/L、0.773mg/L和7.51mg/L。水平变化特征为:湖南部—湖中部—湖北部水质逐渐下降;湖东部—湖中部—湖西部水质逐渐变差,湖东南角水质最好,湖西北角水质最差,湖中心水质并不明显优于湖周水质,其差异性多因TP、TN的差异引起。垂向分布上则比较均匀,但CODMn、TN、TP在湖底层明显升高,其原因相对复杂。辨识出影响程海水质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叶绿素a(Chl.a)、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透明度(SD)。提出了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中5项指标的水质安全预警级别与判定阈值,建议三级黄色预警值分别是0.020 mg/L、0.60 mg/L、0.030mg/L、3.5 mg/L和3.0m。

    2012年04期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 ]
  • 深圳市石岩水库富营养化主控因素分析及潜在风险预测

    彭溢;谢林伸;

    为预防石岩水库发生富营养化,保障深圳市供水安全,在分析石岩水库近年来水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用WASP水质模型对石岩水库水质状况进行预测。选取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叶绿素a等指标,对模型中参数进行率定验证,并对2015年石岩水库水质指标进行预测,从营养盐浓度、氮磷比值、气象条件以及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石岩水库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和富营养化发生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2015年石岩水库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富营养化主控因子主要为营养盐浓度及氮磷比值;水库整体发生富营养化风险较小,但库汊、岸边等流速较小水域存在富营养化风险。

    2012年04期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 ]
  •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苏美蓉;陈晨;杨志峰;

    在回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总结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的基础上,着重评述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常用的评估方法——市场价值法、旅行费用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条件价值法、成果参数法,分析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并简要介绍了其他几种评估方法。比较了不同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最后提出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现有问题及发展趋势。

    2012年04期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40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3 ]
  • 基于OMI卫星遥感数据的兰州市SO_2空间分布分析

    巨天珍;师贺雄;王彦;葛建团;张斌才;林郁;李磊;

    以大气探测卫星Aura上所搭载的臭氧观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传感器所得的SO2数据产品为依据,结合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重点解译了甘肃省兰州市区2009—2010年采暖期和非采暖期SO2空间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研究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存在的SO2高值区域不同,采暖期SO2高值区主要存在于兰州市中东部,非采暖期主要存在于兰州市西部。与2005年SO2空间分布情况对比发现,中高柱量(DU>0.81)浓度SO2柱量值区的范围明显增加,而最高值区域范围缩小。该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平台,能够对环境中任意某个点(栅格数据)随时提取进行评价,做到实时远程监测。

    2012年04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rpoB基因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周胜利;黄佳;晁爱敏;于海燕;顾卿;韩明春;徐杭英;周斌;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利用阪崎克罗诺杆菌及其邻近细菌的rpoB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ESrpoBF及ESrpoBR。特异性检测表明,该对引物能对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有效的扩增,PCR扩增产物为154bp大小的条带,而对其余近缘肠杆菌均无阳性扩增。灵敏度检测显示,该对引物在常规PCR及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极限分别为10 pg/μL和10 fg/μL。进一步利用该对引物对浙江省14个重要饮用水源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6个饮用水源检测到阪崎克罗诺杆菌,检出率为43%。

    2012年04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 ]
  • 超临界水氧化法测定TOC装置的建立和初步试验

    俞婕;丁莎伊莉;徐明仙;林春绵;

    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uper Critical Water Oxidation,SCWO)能迅速彻底氧化各种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废水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检测。自行构建了一套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连续检测废水TOC的试验装置。选取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首先在p=24.0MPa,T=380~440℃,m=1.0~20.0条件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通过试验初步研究了超临界水氧化温度与氧化系数m对TOC检测的影响机制,得出测试水样TOC转化率随反应温度和氧化系数m的增加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稳;并得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氧化系数的增大,TOC降解率也随之提高,当m≥6.0,T≥420℃时,TOC几乎完全降解。测试水样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适宜检测条件为T=420℃,p=24MPa,m=6.0,此时TOC降解率达到99%。同时,分别用岛津TOC分析仪(高温催化燃烧法)和SCWO-NDIR装置对葡萄糖和苯酚混合溶液的TOC进行了测定,两者的测定结果线性拟合关系较好,证明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测定TOC可行。

    2012年04期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大气SO_2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赵军;樊洁平;张斌才;师银芳;

    首先介绍了遥感反演大气SO2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分析了遥感监测大气SO2的特点:可快速获取大范围SO2数据,受限制条件少,更适合于研究大气SO2总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大气SO2监测的遥感平台、传感器、数据应用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卫星遥感监测大气SO2的研究进展。最后对遥感监测大气SO2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提高探测器精度,改善反演算法和加强地面同步观测是遥感监测大气SO2的发展方向。

    2012年04期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基于耦合逐步回归的PLS模型城市用水量预测

    王帅;孙月峰;

    城市用水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将逐步回归技术引入偏最小二乘(PLS)用水量预测模型影响因子的筛选过程,可对PLS回归建模过程进行改进,在保证拟合精度的条件下,有效解决了自变量间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同时实现测定指标的降维,达到了简化、精炼模型的目的。将所提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某城市用水量预测中,运用R软件进行求解,并将耦合逐步回归的PLS模型与单一的PLS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和预报精度较好。

    2012年04期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 ]
  • 陕西省ODS的排放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玉亚;闫东杰;黄学敏;王蕾;徐会宁;杨福玲;

    通过调查确立了陕西省主要消费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清单,统计了2008年陕西省消费各种ODS的数量。根据各物质用作不同用途的排放特点,计算了2008年这些物质实际排放量的全球变暖潜势(GWP)值,并分析了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陕西省消费的ODS有8种,主要集中在清洗行业和制冷行业,西安市为主要消费区域。2008年陕西省主要排放的ODS按照GWP值折算,相当于104 082.11 t当量碳。

    2012年04期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安全工程

  • 面向大坝混凝土浇筑的缆机安全防撞系统设计及应用

    吴浩;袁凌云;李新平;吴基昌;李方平;池秀文;黎华;陶婧;

    在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防止缆机碰撞事故的发生对确保施工安全性和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缆机防撞监测的需求,基于GNSS与GIS集成模式,采用C/S结构体系设计了一个四层逻辑架构的缆机安全防撞系统。重点讨论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阐述了利用GIS组件开发方法在Visual Studio 2008平台上开发出相应原型系统的过程,并在国电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缆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碰撞事故进行及时预警。

    2012年04期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 ]
  • 硬质体构造对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压力分布的影响

    张春华;王继仁;

    为分析硬质体构造对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压力分布的影响,运用含气-固耦合分析模块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有限元软件建立正常煤层掘进和含硬质体构造煤层掘进两种物理力学模型,对两种煤巷掘进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和瓦斯压力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硬质体构造的存在增加了掘进工作面前方煤体的应力集中范围和应力梯度,进一步降低了煤层的透气性,阻碍了工作面深部煤体瓦斯向自由面的正常运移,进而形成了高瓦斯压力梯度。高瓦斯煤层掘进工作面硬质体地质构造直接影响煤巷掘进工作面地应力的分布,间接地影响瓦斯压力的分布。

    2012年04期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矿山生产安全检查闭环管理模式及其信息化技术

    田永康;吴均平;刘爱华;

    结合矿山生产安全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以巡回检查、例行检查、专业检查和综合检查4种安全检查为基础,提出了矿山生产安全检查闭环管理模式。该模式能够保证检查信息的完整性,有利于高层节点对底层信息的总体把握,并引入信息化技术开发出了基于J2EE的B-S模式的安全检查闭环管理模块。通过固定选项管理功能,提高了系统对不同类型矿山的适应性。系统分权限管理,可基本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该模块是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04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9 ]
  • 民航管制员安全行为能力模型研究

    王永刚;叶仕强;

    界定了民航管制员安全行为能力的内涵,结合民航管制员的工作特点和准入机制,建立了由3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民航管制员安全行为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最终隶属度,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民航管制员安全行为能力的定量化评价。

    2012年04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0 ]
  • 跑道侵入的威胁与差错分析及控制研究

    霍志勤;韩松臣;

    为了识别不同类别数据的相关性,使用基于威胁与差错管理的模型对采集到的跑道侵入不安全事件的数据信息进行定量研究。使用最小二乘法对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借助主次因素排列图,查找跑道侵入事件中"极其关键的少数因素",得出跑道侵入事件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典型差错对跑道侵入存在显著影响。中国民航跑道侵入的主要因素是:飞行区管理混乱,人员车辆擅自进入跑道;军民合用机场协调不畅;人员缺乏培训,无跑道侵入意识。

    2012年04期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6 ]
  • 中国煤矿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李新娟;

    煤矿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煤矿事故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基本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角度探讨了技术装备水平、体制机制、安全意识、职工素质等因素与煤矿安全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对煤矿安全的不同诉求。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大起大落的态势与我国前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煤矿事故高发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以及现阶段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安全发展理念等方面工作,多管齐下,以有效改善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

    2012年04期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726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18 ]
  • 危险/易损货物运输监测智能微系统设计

    娄文忠;郭明儒;祖绍鹏;

    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及现有监测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危险/易损货物运输监测智能微系统。该系统采用信息管理分系统、数据交换分系统和状态监测分系统3层构架,分别实现信息管理、数据传输和状态监测等功能,形成了全程、多态、实时的货物监测网络。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独立的微型模块执行感知、处理、传输和存储等功能,并可根据需求进行模块裁剪。系统充分采用MEMS技术成果,实现了小型化、低功耗。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对危险/易损货物的运输实施有效监控,有助于提高物流的安全性和信息化。

    2012年04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桥式起重机结构裂纹扩展路径模拟方法研究

    徐格宁;王建华;杨瑞刚;

    桥式起重机焊接结构普遍存在"初始裂纹"和"应力集中",裂纹的扩展和转移以及断裂规律对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评价至关重要。以断裂力学和损伤累积为基础,在有限元划分网格中"最薄弱"单元出现裂纹类缺陷,"最薄弱"单元退出工作,载荷重新分布。在重复变化载荷持续作用下,裂纹逐渐扩展,由于相邻单元的连续性,内力传递至"次薄弱"单元,使其成为下一个"最薄弱"单元。依此类推,最终结构材料达到许用应力值,裂纹达到临界值,从而形成裂纹扩展的路径。对ANSYS软件的"单元生死技术"功能进行扩展,采用Visual C++6.0集成开发环境MFC,集成了Pro/E二次开发语言Pro/Toolkit和ANSYS二次开发语言APDL,开发了桥式起重机桥架结构人机交互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可视化软件。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得到桥式起重机焊接箱形主梁的裂纹扩展路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桥式起重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012年04期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 ]
  • 聚氨酯硬泡外墙保温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亓延军;崔嵛;龚伦伦;程旭东;张和平;

    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对聚氨酯硬泡(Rigid Polyurethane Foam,RPUF)进行了热重分析。在空气气氛下将样品分别以10℃/min、20℃/min、40℃/min和50℃/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加热至800℃。用Flynn-Wal-l Ozawa(FWO)等转化率方法和非线性多参数回归方法(Mu-ltivariate Non-linear Regression Method)计算热动力学参数。RPUF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中的热解可认为是2步连续反应。RPUF在空气气氛中的热解过程可由Fn→Fn机理准确描述,在氮气气氛中则可由Fn→D3机理描述。基于可靠的动力学参数和反应机理函数,对RPUF在不同温度下的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RPUF的寿命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同时受分解气氛等因素的影响。

    2012年04期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 ]
  • 超细微粒灭火剂冷施放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华敏;殷志平;潘仁明;

    通过激光测量微粒灭火剂释放后在受限空间内各点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超细微粒灭火剂在受限空间内的运动包括喷射运动和沉降扩散两个过程。前者灭火剂在驱动气流作用下在受限空间顶部、底部及墙壁处积聚,质量浓度较高。后者灭火剂微粒受重力作用发生沉降,同时在湍流气流作用下进行无规则扩散运动,在受限空间顶部质量浓度最低;在受限空间垂直方向的一半高度处,质量浓度较高且波动剧烈;在受限空间底部,当喷射结束后有一个短暂的质量浓度低谷,随着灭火剂微粒发生沉降,质量浓度逐渐升高。喷射压力及喷射质量对灭火剂的运动及质量浓度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压力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超细微粒灭火剂的全淹没灭火效果;喷射质量主要影响湍流驱动在初始阶段的支配地位,进而影响质量浓度大小及分布。喷射压力为1.0MPa,喷射质量为1 000 g时全淹没灭火效果最好。

    2012年04期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 ]
  • 企业安全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

    纪承子;谢贤平;李锦峰;

    从管理的角度提出安全激励的方法,介绍了激励的定义及其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以委托代理原理为基础对激励方和被激励方之间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分别建立了有监督机制的静态博弈模型和竞争机制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两种模型求解纳什均衡和分析均衡状态,论证了监督博弈模型和竞争博弈模型的可行性,认为监督和竞争机制更能有效地提高激励效率,得出影响激励效率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认为应该制定符合员工需求的并在满足企业利益前提下最大化的奖励条件,降低监察成本,开展竞争制度,排除影响激励进行的外在干扰因素和制定合理的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012年04期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Wi-Fi技术的矿用无线瓦斯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马恒;张帅;洪林;

    提出了一种基于W-iFi无线通信技术的瓦斯传感器。该无线瓦斯传感器以W-iFi无线芯片GS1010作为核心控制器件,采用锂电池供电方式,具有瓦斯传感器、V/F转换器、无线传输模块、键盘和LCD液晶屏。硬件精度试验和通信质量试验证明,该瓦斯传感器测量精确,通信可靠。

    2012年04期 227-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 ]

学术会议

  • 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将于2012年10月23-26在南京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主办,河南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协办,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2012年04期 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2013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继成功举办了前3届"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后,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根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建议,拟于2013年6月4-7日在辽宁大连市举办"2013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2012年04期 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安全评价

  • 基于区间数AHP和Vague集的施工安全管理综合评价

    易欣;张飞涟;邱慧;

    施工现场安全分析中存在模糊性和难以分辨性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首先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宣传、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劳动保护等方面构建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使用区间数AHP给各指标赋权;再基于Vague集理论建立了施工现场安全的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最后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工地的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2012年04期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云模型的油气管道坡面水毁安全评价

    郑青川;姚安林;关惠平;蒋宏业;辜冬梅;

    针对在管道坡面水毁评价过程中定性概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共存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用于油气管道坡面水毁安全评价。首先,建立管道坡面水毁因素集、因素评价云模型、分值集和分值评价云模型;其次将管道坡面水毁各因素基础数据输入云不确定性推理发生器,得出分值云滴;再次将分值云滴输入逆向云发生器进行推算,得到带有"危险等级"属性的分值云模型;最后综合各因素分值云模型得到管道坡面水毁综合分值云模型。该方法评价结果直观、灵活,符合实际情况。

    2012年04期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跑道偏离风险管理

    张晓全;于露;曹钧;

    在统计分析1995—2008年跑道偏离事故数据后,结合跑道偏离特点从机组、管制、航空器、气象条件、跑道、管理方面进行风险因素分类识别;在此基础上,为有效处理专家判断信息的模糊性,采用结合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利用三角模糊数表征专家判断信息,构造三角模糊数判断矩阵,计算风险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表明,影响跑道偏离的主要风险因素为:复飞政策不合理,跑道污染,机组训练不充分,缺乏稳定进近准则,管制员未能引导飞机稳定进近,机场跑道维护管理不合理,未及时复飞,机组资源管理失效。最后根据风险因素重要度排序,针对跑道偏离涉及的组织制定包括航空器运营人、机场、空中交通管制的跑道偏离风险控制措施。

    2012年04期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ArcView缓冲区分析的沾益县火源密度估算研究

    高仲亮;周汝良;李智;龙腾腾;崔飞;仝艳民;

    火源密度为火险等级预报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将沾益县纸质地形图进行扫描、配准,利用R2V实现地形图屏幕矢量化,采用ArcView软件对研究区域的交通网、居民点分层数字化。以地形图数字化后的交通网、居民点图层为基础数据进行缓冲区分析,根据交通网和居民点不同距离设置不同火险指数值,以建立交通网和居民点基于火源密度的火险指数数据,通过叠加分析生成基于火源密度的火险指标图,并对该数据进行重分类,得到按等级划分的火源密度分布示意图。该方法数据容易采集、操作简便,可以实时完成火源密度估算和火险等级划分。

    2012年04期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小尺寸试验的过氧化氢储运过程热风险评估

    郁胜军;吴德建;黄盼飞;

    近年来过氧化氢储运过程中的爆炸事故频发,因此对其进行热风险评估意义重大。利用自制小尺寸试验装置模拟200mL质量分数30%H2O2溶液在10mL 0.1 mol/L Fe2(SO4)3杂质催化作用下的热分解反应,并全程记录反应历程中的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基于热失控模型,采用绝热温升ΔTad和到达最大温升速率时间TMRad分别作为事故严重度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结合小尺寸试验所测数据对过氧化氢储罐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TMRad随初始温度T0增大而减小,其值均小于试验值,且其二者差值随T0增大而增大。此外,在T0为18℃时,过氧化氢分解未发生失控反应,这表明当T0低于一定值时,将不会发生失控反应。绝热平衡法从最坏情景进行评估,其值相对实测值较保守,但从安全的角度是可行的。如初始温度为39.9℃时,评估值TMRad为108 s,略小于非绝热条件下到达最大温升速率时间的试验值118 s。这表明该法可用于过氧化氢储罐的热风险评估,但该评估方法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2012年04期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公共安全

  • 敞开空间水幕抑制阻挡非水溶性有害重气扩散的试验研究

    郭伟伟;乐涛涛;王睿智;华敏;李正飞;蒋正林;潘旭海;

    通过室外水幕抑制阻挡CO2扩散试验分析了CO2泄漏时的体积分数分布,探讨了水幕压力、水幕到泄漏源距离、泄漏源高度对水幕抑制阻挡重气云扩散能力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水幕稀释效率。结果表明:水幕压力越大,抑制效果越好;泄漏源到水幕的距离较近时,CO2容易穿透水幕;泄漏高度低于水幕高度时,泄漏高度越高,水幕抑制效果越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扇形水幕抑制阻挡重气云扩散机理,即向上喷射的扇形水幕是通过垂直向上的机械趋散作用、空气卷吸等将重气向上驱散,从而达到抑制阻挡非水溶性重气的目的。

    2012年04期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 ]
  • 天然石棉引起环境低浓度石棉纤维污染的癌症风险评价

    韦炳干;杨林生;贾贤杰;叶必雄;张彪;张秀武;虞江平;陆荣安;董廷荣;

    利用相差显微镜对大姚县土壤和岩石中青石棉矿物引起的农村大气环境石棉纤维浓度进行分析测定,并利用总癌症、肺癌和间皮瘤分析模型对大气环境石棉污染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姚县农村大气石棉纤维平均浓度为0.003 75 f/mL,最大浓度达到0.029 7 f/mL,表明其大气环境已经受到石棉纤维的普遍污染。环境石棉纤维污染的总癌症风险、肺癌风险和间皮瘤风险分别达到86.3×10-5、291.48×10-5和7.1×10-5,表明大姚县农村大气环境石棉纤维污染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当地居民对环境石棉纤维的暴露为终生暴露,因此年龄越大的人群的总癌症风险、肺癌风险和间皮瘤风险越高。

    2012年04期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空间聚类的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区域划分实证研究

    王晶;黄钧;

    通过对国内外应急管理区域化发展模式总结,提出我国区域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利用空间聚类方法,以储备成本和救援效率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并给出动态聚类算法,以解决应急物资储备区域划分问题;最后对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资储备区域划分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2年04期 26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2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2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6起,包括沙尘天气8起,污染事件22起,地震45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8起,旱灾6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47起。

    2012年04期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2012年5—6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2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71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71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61.99%,矿业事故占10.53%,火灾占2.92%,爆炸事故占5.26%,毒物泄漏与中毒占4.68%,其他事故占14.62%。171起事故共死亡715人,伤694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2.80%,矿业事故11.05%,火灾2.52%,爆炸事故8.11%,毒物泄漏与中毒3.78%,其他事故11.75%;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84.15%,爆炸事故5.91%,矿业事故0.29%,毒物泄漏与中毒1.01%,火灾2.59%,其他事故6.05%。2012年5—6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6个省分别为广西(14起)、云南(13起)、湖南(12起)、四川(11起)、广东(11起)、福建(11起);死亡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湖南(69人)、云南(59人)、福建(51人)、广西(46人)、四川(44人);受伤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安徽(136人)、内蒙古(79人)、河南(65人)、云南(53人)、贵州(48人)。

    2012年04期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9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