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兵方;李拥军;刘细祥;
多环芳烃(PAHs)污染控制是当前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开展环境中PAHs污染机理、迁移与归宿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对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简要论述了我国开展PAHs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特点及目前还有待完善或深入研究的地方,并对未来该领域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1)我国在PAHs区域地球化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基础研究日趋成熟,关于PAHs区域地球化学的理论不断完善;2)国内关于PAHs的研究多集中于华东和华北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地区,而我国西部城市和地区不同环境中PAHs的研究相对滞后,我国环境介质中PAHs实地的不同污染特征数据库还有待完善;3)对环境中PAHs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有关PAHs的迁移、转化理论及模型的构建还有待深入研究;4)我国关于PAHs源解析方法大多参考国外的技术和方法,还没有建立各类污染源的完整成分谱。
2013年05期 v.13;No.77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辛蕴甜;赵晓祥;
从土壤中分离石油降解菌,用重量法测定其降解效率,得到有降解能力的4株菌株,其中菌株H-1降解能力最高,Biolog初步鉴定结果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分别测试温度、pH值、盐质量浓度、初始石油质量浓度及菌株接种量等单因素对石油降解性能的影响。以温度、初始石油质量浓度、NaCl质量浓度和pH值为试验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7℃,石油初始质量浓度1 g/L,NaCl质量浓度15 g/L,pH值7.0。当原油质量浓度较低时,其降解动力学符合生物处理经典方程Monod方程的线性简化形式,其中半饱和常数KS=87.45 mg/L,最大反应速率vmax=27.93 mg/(L·d);当原油质量浓度较高时,其降解速率大于方程的vmax。
2013年05期 v.13;No.7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明星;吴辉;陶治平;阮文权;
通过控制反应体系中蛋白质质量浓度,研究餐厨垃圾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对其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质量浓度的蛋白质可以增加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产气量以及甲烷体积分数,添加蛋白质质量浓度为5 g/L(餐厨垃圾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0.4%)和10g/L(餐厨垃圾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4.3%)时,甲烷体积分数达到70.02%和75.04%,分别比对照提高7.7%和15.4%,而添加20 g/L(餐厨垃圾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2.3%)时却下降了4.4%。厌氧消化过程中各组的有机酸量和游离氨基酸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添加蛋白质提高了发酵体系的F420和脱氢酶酶活性。最大F420活性比对照分别提高了0.27 mmol/gTS、0.29 mmol/gTS、0.35 mmol/gTS和0.43mmol/gTS,脱氢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2 571.6μg/(gTS·h)、2 703.8μg/(gTS·h)、3 271.6μg/(gTS·h)和4 555.6μg/(gTS·h)。
2013年05期 v.13;No.7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蕾;乔森;许芳涤;
用荧光定量方法对大连市5个不同工艺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数量进行考察。在氨氮质量浓度最高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P5)中未检测到AOA,而在另外4个氨氮质量浓度较低的污水处理厂中,AOA的数量明显高于AOB,推测其为氨氧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菌种。同时厌氧氨氧化细菌数量最大值也出现在氨氮质量浓度最高的P5中。对活性污泥中的AOB进行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不同处理工艺对AOB群落影响不大,亚硝化学胞菌属(Nitrosomonassp.)为污水处理厂中优势的AOB。RDA分析表明,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与AOA、AOB、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数量都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进水COD对厌氧氨氧化细菌数量也有显著影响。
2013年05期 v.13;No.77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杨洁;华丹芸;林逢凯;胥峥;杨磊;
利用一种新型的释氧复合剂强化沉积物中萘的生物降解。结果表明,随沉积物中萘质量比增加,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逐渐降低,当萘质量比超过58.0μg/g干泥时,萘对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受萘污染沉积物的原位修复过程中,释氧复合剂能够有效提高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ORP)。当ORP保持在100 mV以上时,沉积物表层由缺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同时,受萘污染的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生理活性提高。经过29 d的修复,脱氢酶活性为初始值的58.6倍,远大于对照组的3.5倍和空白组的5.6倍,微生物对萘的降解能力显著增强。沉积物中萘的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降解速率常数为0.038 d-1,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022 d-1。
2013年05期 v.13;No.77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耀冉;李明愉;曾庆轩;冯长根;
氨基膦酸螯合离子交换剂是以—NHCH2P(O)(OH)2为功能基的一类螯合离子交换剂,结构中的胺基可以提供N作为螯合原子,磷酸具有强酸性,可以提供多个H+进行离子交换,因此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而被吸附。综述了氨基膦酸型离子交换剂对重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稀有金属离子、贵金属、碱土金属离子和其他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主要吸附条件、解吸剂和解吸率。对负载金属离子的氨基膦酸型离子交换剂在去除水中砷、氯和氟等杂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氨基膦酸型离子交换剂在金属离子的分离与提纯、预富集、纺织业、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2013年05期 v.13;No.77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司春英;高景峰;张志红;
采用NaOH浸泡的方法制备改性黄豆粕吸附剂(DOS-NaOH)考察了初始pH值、吸附剂用量、初始Cu2+质量浓度、温度等对DOSNaOH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DOS-NaOH吸附Cu2+重要影响,最佳pH值为5.0。相对于Freundlich等温线,Langmuir等线更适合描述DOS-NaOH吸附Cu2+的行为,20℃时最大单分子层附量为112.36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内部扩散和边界层扩都可能影响生物吸附速率,DOS-NaOH吸附Cu2+的过程可以用准二动力学模型描述。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程。FTIR分析结果表明,DOS-NaOH上的官能团如胺基、羧基、羟基硅酸根等可能是Cu2+生物吸附的活性结合位点。EDS分析表明DOS-NaOH在吸附前几乎不含铜元素,而吸附后铜质量分数达12.20%。研究表明,DOS-NaOH是一种廉价高效的生物吸附剂,可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u2+。
2013年05期 v.13;No.77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任鑫;董淑玲;王秀玲;刘勇健;
高岭土尾矿中含有铝、铁,可用来制备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的工艺分煅烧、酸浸、水解聚合调整3个阶段。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变量法考察了影响铝、铁溶出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铝、铁溶出的最佳条件为:煅烧温度650℃,煅烧时间2 h,酸浸温度85℃,酸浸时间2 h,酸浸质量分数15%,固液比1∶3。在此条件下铝、铁的溶出率达到89%。铝、铁水解聚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熟化温度55℃,熟化时间10 h,水解聚合调整阶段加氧化钙2.0 g/100 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稳定性好,含铝6.94%,应用于实际的造纸污水处理,可使CODCr由18 000 mg/L降为400 mg/L,去除率达97.8%,净水效果明显。
2013年05期 v.13;No.7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桐;孟凡生;王业耀;房孝磊;杨琦;
以青岛某化工厂铬渣污染场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原位电动技术修复的铬去除率、迁移特征,以及电动修复前后土壤中铬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铬(Cr(T))质量比为7 850 mg/kg,大部分3价铬(Cr(Ⅲ))质量比为6 464 mg/kg。施加1 V/cm直流电压,电动修复4~6 d后,6价铬(Cr(Ⅵ))以含氧阴离子的形式向阳极迁移,去除率在32%~44%,Cr(T)的去除率在5.1%~8.7%,去除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大部分Cr(Ⅲ)以Cr(OH)3沉淀存在,在电场作用下较难发生迁移。污染土壤中的铬以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为主(占38.0%),同时存在大量的残渣态铬(占54.4%),可还原提取态铬所占比例最少(占1.5%)。电动运行后醋酸可提取态的铬比例有所降低,可还原提取态和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比例稍减小,对以残渣态存在的铬也几乎不产生影响。
2013年05期 v.13;No.77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刘振翼;史晓慧;周轶;张德平;王峰;李清;
碳捕集与贮存及提高油田采收率(CCS-EOR)技术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尤其在石油行业,将CO2驱油与埋存相结合,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针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与能源短缺问题,综述了CCS-EOR技术的发展背景与应用现状,并从CO2地下贮存、CO2提高油田成采收率、CO2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CO2-BLEVE)3个方面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基于地质贮存的风险来源,分析了CO2泄漏对人体、环境、生态等造成的危害。利用CO2提高油田采收率过程中,主要存在原油、液氨、液态或超临界CO2等危害物质,结合CO2-EOR的工程特殊性,对油气注入、集输、循环处理等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风险分析。CCS-EOR技术处理的是高浓度和高压的液态超临界CO2,任何环节发生失误都可能导致BLEVE爆炸,重点探讨了CO2-BLEVE爆炸风险,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与危害。
2013年05期 v.13;No.7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媛;钱玲;欧彦楠;余海军;
以报废的尾气催化剂铂为研究对象,采用磷酸三丁酯的萃淋树脂对铂的王水提取液进行吸萃,然后用NaOH进行洗脱,考察了吸萃用的HCl浓度、吸萃时间、洗脱用的NaOH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Cl浓度为3 mol/L、时间为6 min的条件下,使用磷酸三丁酯的萃淋树脂进行吸萃,然后在NaOH浓度为4 mol/L的条件下进行洗脱,效果最佳,总提取率为94%。
2013年05期 v.13;No.7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超;牛心悦;
为了开发轿车保洁技术和保洁剂,以小轿车表面为研究载体,在轿车不同位置采集粉尘。采用光学显微分析系统,对轿车表面不同位置黏附的粉尘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轿车表面不同位置黏附粉尘的各参数特征。在与测尘位置对应的轿车表面涂抹1组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添加剂的溶液,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选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轿车表面黏尘的影响较大。
2013年05期 v.13;No.7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立忠;郭娜;马程程;温利;
利用正交试验法和综合平衡法优化低温SCR锰基催化剂(Mn(w)/TixCe1-xO2)的制备参数。以载体焙烧温度、焙烧时间、载体成分配比(n(Ce)∶n(Ti+Ce))、催化剂活性成分负载量、催化剂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为正交试验的6个因子,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脱硝效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载体焙烧温度是影响低温SCR锰基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因素。结合综合平衡法确定催化剂较佳的制备条件为:载体焙烧温度500℃,载体焙烧时间5 h,载体成分配比0.4,催化剂活性成分负载量10%,催化剂活化温度550℃,催化剂活化时间5h。
2013年05期 v.13;No.77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良;冯平;孙冬梅;李发文;
预测浮游藻类的生长变化规律对水华预警有重要意义。在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光照充分的条件下,水温为藻类生长的控制因子目前,在大多数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中,水温的影响均被描述为当其值高于某值后,水温越高,藻类增殖速度越快。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水温高过一定界限时,会对藻类增殖和存活有抑制作用,因此对水温的影响系数表达式进行了改进,用以描述水温对藻类生长过程的影响。同时,联合氮、磷营养盐对藻类增殖作用的数学表达式给出了描述藻类增殖-死亡过程的质量平衡方程,并进一步耦合二维水动力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建立了模拟藻类生长-动力迁移过程的二维耦合模型。以于桥水库为例,应用该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较未改进之前更加精确合理,说明改进的藻类生长-迁移模型可正确描述水温、营养盐及水动力条件下的藻类生长与迁移过程。通过对模型的模拟与分析,确定了于桥水库藻类生长的最适宜水温为27℃,在此水温下于桥水库水华风险较大。根据水库藻类生物量最大时刻的叶绿素(CHLa)质量浓度平面分布情况,给出了于桥水库库区藻类易生长和聚集的具体位置,明确了重点防治区为水库北部及坝前区域。
2013年05期 v.13;No.77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593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李春光;刘蕾;许可;王彦秋;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纤维素为原料,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探讨了硫酸质量分数、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对玉米秸秆纳晶纤维素得率的影响,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并对酸水解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纳晶纤维素适宜的酸水解制备工艺条件为硫酸质量分数60%、水解温度57℃和水解时间80 min,该条件下纳晶纤维素的得率达到66.85%。制备的玉米秸秆纳晶纤维素主要呈棒状。研究表明,试验值与模型优化模拟值基本一致,表明优化模型有较好的可靠性。
2013年05期 v.13;No.77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莲;王成端;黄胜勇;廖义;黄勇;
氮超标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因此总氮质量浓度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容易产生空白值偏高、拟合曲线线性差等问题,对试验的操作要求比较严格。通过对比试验和数据分析,对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89)的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标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延长加热氧化时间至55 min,消解之后,自然冷却2 h,比色时间30 min,可得到更为准确的校准曲线。
2013年05期 v.13;No.7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何荥;全利;陈彦君;
为了研究重庆天然光总照度变化趋势。基于重庆1961—2012年太阳辐射数据,结合中国辐射光当量模型,获取重庆天然光年总照度值和月总照度值。在此基础上,应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及统计方法分析重庆天然光年和月总照度值年际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重庆天然光年总照度基本变化趋势为减少,且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并在1974年发生突变。重庆月总照度值变化趋势除5月、9月及11月无变化外,其他月份均减少,且其减少趋势在1月、7月、8月和12月非常明显,2月、4月及10月明显,3月不明显。同时重庆1月、2月、10月、11月和12月天然光月总照度值年际变化波动小,3月、4月、5月、6月、7月、8月和9月天然光月总照度值年际变化波动大;月总照度低值出现在冬季的1月和12月,月总照度高值出现在夏季的7月和8月。重庆夏季天然光月总照度值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季居中,且春季月总照度值大于秋季月总照度值。
2013年05期 v.13;No.77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颜涛;潘光;王东安;李恒庆;
为了在应急演练中使用真实污染标示物进行实战性监测,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的水平,建立了河流水污染物释放模型。该模型规定了应急演练场景、污染标示物的选择原则、演练河流的选择原则、污染标示物释放方式及释放量等。以三氯化铁为释放标示物,选择孝妇河和胜利河为演练河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氯化铁释放量为2.18 m3/h时,孝妇河终监测点位范公桥Fe3+质量浓度为2.84 mg/L;三氯化铁释放量为1.44 m3/h时,胜利河四马桥Fe3+质量浓度为3.48mg/L,均能满足演练要求。两次试验相比,胜利河中三氯化铁沉降系数小,更适合作为演练河流。
2013年05期 v.13;No.77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楠;迟杰;
为了预测雨水作用下港口矿石堆场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以港口矿石堆场内铜精矿和铅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淋溶试验和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了矿石在雨水作用下重金属的释放规律及其与重金属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铜精矿中的Zn和Cd释放规律基本一致,累积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分为快速释放(1 d内)和慢速释放(1 d后)两个阶段,其中,快速释放阶段Zn和Cd的释放量分别占淋溶周期内全部释放量的98.29%和98.02%;铅精矿中Zn和Pb的累积释放量则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矿石中重金属形态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铜精矿中Zn和Cd的水溶态所占比例大。水溶态重金属的迁移性强,可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因而在雨水作用下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经比较,铜精矿中Zn和Cd的水溶态质量比与动态淋溶快速释放阶段的释放量基本吻合。铅精矿中的Zn和Pb的水溶态所占比例小,淋溶释放量也小,尤其是Pb与SO2-4形成沉淀,环境污染风险较低。
2013年05期 v.13;No.77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玉通;方振东;杨琴;谢朝新;李键;
以中国华北地区某轻武器射击场为研究对象,采用USEPA3050B(HNO3-H2O2)法监测并分析了土壤表层样品中重金属Pb、Cu、Zn、Cr和Ni的总量。结果表明,射击场土壤已出现了明显的Pb、Cu累积,其总量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210.77倍和2.93倍,分析认为重金属污染源为土壤中的残留弹头、弹片、弹壳等。同时采用Tessier连续浸提法分析了土壤中Pb、Cu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射击场土壤中Pb形态分布依次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Cu形态分布依次为残留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综合分析土壤中Pb和Cu的总量、形态分布及生态毒性,Pb的污染风险相对较高,是该轻武器射击场后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中应优先关注的元素。
2013年05期 v.13;No.77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朱兰保;盛蒂;戚晓明;刘祥和;洪小璋;
调查了蚌埠龙子湖底泥中重金属(Cu、Zn、Cr、Cd、Pb、Mn)的质量比,分别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龙子湖底泥中Cu、Zn、Cr、Cd、Pb和M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2.31 mg/kg、48.43mg/kg、32.91 mg/kg、0.864 mg/kg、36.75 mg/kg、295.98 mg/kg,除Cd、Pb质量比高于安徽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外,其他各元素质量比均低于背景值。重金属变异系数表明,龙子湖底泥中Zn、Cr、Cd、Pb属于中等变异,Cu、Mn为弱变异,说明龙子湖底泥中Zn、Cr、Cd、Pb质量比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来源受外界干扰明显;Cu和Mn的质量比可能和成土母质有一定关系。与国内外其他同类城市湖泊相比,龙子湖底泥重金属质量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龙子湖底泥中Cd为中度污染;Pb为清洁至轻度污染水平;Cu、Zn、Cr和Mn处于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Cd在所有采样点均超出很强生态风险水平,Cu、Zn、Cr、Pb、Mn属于轻微生态风险;S3采样点属于强生态风险程度,其他各采样点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总体来说,龙子湖底泥生态环境较好,但存在Cd的很强潜在生态风险。
2013年05期 v.13;No.7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薛喜成;陈菲;
为了探讨金矿开采造成的重金属元素在河流-沉积物系统中的富集规律,以秦岭山区小峪河金矿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方法,分析地表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赋存形态,探索各类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迁移转化特征,并进行了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之间显著相关且自上游到下游呈累积现象,中下游地表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下游Cu、Pb、Cd、Cr分别超标1.143倍、4.46倍、3.3倍、6.83倍,已不适合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沟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且下游污染严重,沟道地表沉积物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Pb、Cd;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物有效性得出各种重金属的迁移顺序为Cd、Pb、Cu、Zn、Cr。
2013年05期 v.13;No.77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安志装;赵同科;马茂亭;吴琼;肖长坤;李鹏;赵丽平;刘宝存;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为了解水源保护区各区域土壤氮磷质量比空间变化规律及污染风险,采集水源保护区种植不同作物表层土壤样品,对土样氮磷质量比进行克里格空间插值,计算水源保护区不同区域面源污染风险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氮磷质量比存在较大差异,潮河、白马关河上游及近水库流域、水库分水岭内侧是水源保护区高和较高氮、磷质量比主要分布区域,安达木河流域氮质量比也较高,白河流域氮、磷质量比相对较低。土壤氮磷质量比高和较高区域也是面源污染风险较高区,面源污染风险因子范围为5.91~22.82,其中潮河和白马关河上游流域风险因子都大于10;白河流域风险因子最小,仅为最高风险区域的1/130。研究表明,水源保护区土壤氮磷质量比水平是密云水库流域面源污染风险的主要决定因子,潮河、白马关河流域及水库分水岭内侧是密云水库氮磷污染物主要来源区域。
2013年05期 v.13;No.77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启星;林茂宏;
对我国电子垃圾拆解、回收过程造成的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大气、土壤与底泥中的污染及其程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其对拆解地区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与生态健康危害。结果表明,我国电子垃圾拆解、回收地区受到重金属与POPs的严重污染,而且这些污染物通过呼吸、皮肤暴露和食物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婴幼儿的身体发育造成了严重危害。电子垃圾安全回收、污染修复及复合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2013年05期 v.13;No.77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8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卜卫志;张光生;张明;周昱宏;杨浩飞;成小英;
以快速城市化新区园林绿地型缓冲带——太湖新城太湖湖滨带为研究对象,测定湖滨带内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Cr)等水质指标,通过比较和分析湖滨带水质空间变化及不同降水时期湖滨带的水质变化来评价其缓冲效果。结果表明,湖滨带主要污染物为CODCr和TN,尤其是CODCr。在雨季,各采样点水体的TN平均质量浓度在III~IV类水,NH+4-N平均质量浓度达到I类水,TP平均质量浓度维持在III类水,CODCr平均值在V类水到劣V类水之间。在旱季,各采样点水体的TN平均质量浓度维持在III类水,NH+4-N平均质量浓度达到I类水,TP平均质量浓度维持在II~III类水,CODCr平均值为IV~V类水,除CODCr外,试验区出水口水质指标都可达到IV类水水平。雨季的时候,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物输出质量浓度显著增高,最为突出的是TN、TP和NH+4-N。对于TN、TP来说,X9点和其他各点差异性显著;对于可溶性无机正磷酸盐(PO3-4-P)来说,X1、X2、X3、X4点与X6、X7、X8、X9点之间差异性极显著,X5点是分界点。旱季,X9点的NO-2-N质量浓度高于其他点,尤其是X2点与X3点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不同指标下采样点之间差异较小,整体比较稳定。
2013年05期 v.13;No.77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娟;田晓刚;邵超峰;鞠美庭;方自力;刘博群;
针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特殊性,结合动态权重分析与污染指数核算改进了传统的水质模糊评价模型,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贵港市现有的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当前的水质良好,但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薄弱,鉴于西部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实施大开发将会给水源地带来较大的污染风险,认为当地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的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评价结论,提出了水环境管理的优化方案和配套管理机制,构建了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2013年05期 v.13;No.77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喻健良;王培昕;闫兴清;
建立了多孔材料硅酸铝棉抑制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的试管路。以室温、常压下体积分数5.5%的C3H8/空气为介质,研究了混气体火焰在管道内通过硅酸铝棉后,爆炸超压及火焰速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硅酸铝棉多孔材料能够有效抑制爆炸超压和火焰速度。酸铝棉越长,抑制效果越好。当长度达到800 mm时,相比无硅酸铝的管路,出口处爆炸超压可降低60%,火焰速度可降低19%。
2013年05期 v.13;No.77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龙激波;李念平;阮芳;黄思怡;
分析新型竹材结构建筑热湿应力的产生机理和计算方法,利用电阻应变法测试了新型建筑竹材的湿膨胀系数和新型竹材结构墙体的热湿膨胀变化,进一步分析了墙体内的热湿自由膨胀以及热湿应变。结果表明,试验工况下新型竹材的湿膨胀系数横向为55.28μm/(m·%),纵向为11.64μm/(m·%),横向湿膨胀系数为纵向的4.7倍。竹材的热胀冷缩和湿干缩可导致墙体内产生热湿应变,热湿应变量为自由热湿膨胀量与测量值之差。虽然热湿膨胀测量值相同,但墙体竹材纵向与横向热湿应变实际值相差很大,是竹材结构热湿失效的重要原因。
2013年05期 v.13;No.77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俊礼;徐志胜;郭信君;张焱;
为了探讨高温下隧道衬砌混凝土材料性能的衰减规律和管片结构的高温损伤规律,进行了衬砌混凝土材料和构件的火灾烧损试验。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抗渗性能都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劣化,抗渗性能的降幅大于力学性能。掺入聚丙烯纤维对衬砌混凝土的高温爆裂有明显抑制效果,粗骨料的品种和颗粒形状对混凝土的高温损伤形式有明显影响。最后,在经典火灾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爆裂面积率、抗渗性能损失两个损伤指标特征,对试验中的衬砌管片火灾损伤进行评估。火灾作用2 h后,衬砌管片火灾损伤程度介于III~IV级(严重损伤与极度损伤)之间。
2013年05期 v.13;No.77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刚;赵冬;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大功率隧道火灾点式排烟诱导风速对烟气分布的影响。选取热释放速率为100 MW的火源表示大功率隧道火灾。在隧道点式排烟模式下,设计5组不同的诱导风速进行模拟研究。隧道发生火灾后,将火源下游附近3个排烟阀打开,火源上游提供一定的诱导风速。对不同诱导风速下隧道内烟气蔓延距离、温度场分布和能见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功率隧道火灾需要较大的诱导风速才能将烟气控制在排烟阀开启段,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隧道内火源上游温度梯度随诱导风速的递增而减小;诱导风速对隧道内能见度的影响与烟气回流状况存在相关性。
2013年05期 v.13;No.77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冯涛;王鹏飞;陈丽娟;郝小礼;
采用碳酸铵共沉淀法制备六铝酸盐为涂层、以γ-Al2O3为载体、负载Pd活性组分的煤矿乏风低浓度瓦斯燃烧催化剂。采用自行设计的固定床单管试验仪,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水热稳定性及抗硫中毒能力。结果表明:以La0.5Sr0.5MnAl11O19为涂层的催化剂活性最高;氧化铝涂覆六铝酸盐后,在维持相同甲烷燃烧的情况下,Pd负载量可以大幅度下降,说明氧化铝经六铝酸盐改性后可以节约贵金属的用量;以六铝酸盐作为涂层的氧化铝催化剂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烧结性能;煤矿的潮湿环境对所制备的负载Pd催化剂影响有限,并且这种影响是可逆的,对于连续的甲烷催化燃烧过程,通风瓦斯水蒸气的影响可以忽略;氧化铝经六铝酸盐修饰后再负载Pd催化剂,其抗硫中毒能力明显增强。
2013年05期 v.13;No.77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何强;穆大耀;段在鹏;
热害矿井中,热因素的存在会引起井巷各断面气体参数的差异,产生风流流动的热阻力,阻力的变化将导致通风网络风量的变化,影响矿井通风安全。由于热阻力难以用1个参数表征,在通风网络解算中,一般只考虑巷道风阻力,忽略热阻力的存在,即忽略热因素的影响。将有稳定热因素影响的井巷视为壁面粗糙、无热因素和有热因素、无黏性的两个巷道的叠合,分别分析井巷的摩擦阻力和热阻力,对比摩擦阻力与热阻力计算公式,提出类似于风阻的稳定热因素影响下风流流动的热阻概念,并推导其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热阻与初始停滞焓、热源绝对放热量、两断面空气密度以及井巷断面面积等物理参数有关,与风量无关,与风阻量纲一致。最后以常用的通风网络解算方法为基础,对风量修正公式进行修正,提出嵌入热阻后新的风网解算方法。对比热阻融入经验公式前后的结果,证明热因素的存在对网络风量调节有较大影响。
2013年05期 v.13;No.77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梁冰;王维华;李宏艳;孙维吉;
针对煤矿山保护煤柱留设问题,开展了不同宽高比的煤柱单轴压缩试验,引入损伤变量及损伤统计本构模型,探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损伤变量与应变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煤柱尺寸与损伤变量之间的演化规律,即损伤变量受煤柱宽高影响显著,随着宽度增大,高度减小,损伤变量值减小,峰值应力增大;在煤柱受力至破坏状态的过程中,当宽高比为2时,煤柱损伤变量所受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破坏峰值和损伤变量之间的关系,煤柱留设宽高比等于2为留设煤柱的最佳比例,其对煤矿开采的保护作用较好。损伤变量随应变的增加呈初始损伤阶段、损伤线性增加段和损伤平稳段,但总体上损伤变量与应变之间呈非线性正指数关系。
2013年05期 v.13;No.77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毕建武;贾进章;刘丹;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原理及模型,结合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实测数据,利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对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来预测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结果表明,利用SPSS软件直接对影响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避免了复杂的推导与计算,预测精度较高。
2013年05期 v.13;No.77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626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2 ] - 查文华;宋新龙;计平;
为获得坚硬顶板下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的合理错距,以山西灵石某矿0908高档普采和1008综采两个联合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建立了不同错距下覆岩破坏特征模型,分析了顶板运动规律,实测了错距分别为20 m、26 m和35 m时两工作面的压力显现特征。结果表明,合理错距与顶板周期来压步距有直接关系,坚硬顶板下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合理错距为顶板周期来压步距的1.6~2.0倍。
2013年05期 v.13;No.77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高建平;谢攀;唐敏;
隧道内CO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CO浓度控制是隧道污染物控制的关键参数。我国现行的CO浓度控制标准主要针对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制定,目前尚无城市道路隧道的CO浓度控制标准。通过分析血液血红蛋白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比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将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的2.0%设定为隧道内CO浓度控制限值的制定依据。根据人体在一定环境和CO浓度下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与暴露时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人车混行和汽车专用隧道CO浓度限值模型,提出了城市人车混行隧道最大长度限制值和适用于城市隧道的CO体积比精细化控制推荐标准。
2013年05期 v.13;No.77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永强;张继春;
在研究矿山排土场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时,模型试验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泥石流危害的影响范围。以四川盐源平川铁矿排土场为原型,应用相似试验原理建立该排土场某一滑坡体的试验模型,进行滑坡泥石流试验。试验中泥石流在距离排土场滑坡体下游3.6 m处停止堆积运动,泥深最大值为4 cm(断面1),最小值在为0.5 cm(断面3),但是泥深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各断面的泥深并非到达最大值后就持续减小。根据相似试验的预测,平川铁矿排土场下游的部分重要设施会受到滑坡泥石流的破坏,确定了危害影响范围,评估了排土场下游设施可能的受灾程度。
2013年05期 v.13;No.77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于水军;张朋飞;赵红;陈晓利;
为了研究轻质泡沫混凝土在火灾条件下的抗压强度衰减规律,利用实验室自制的复合发泡剂制作低密度泡沫混凝土标准试块,养护28 d后进行煅烧试验,测定其抗压强度值,并计算强度损失率。结果表明,即使泡沫混凝土具有不燃特性,其抗压强度仍然会在高温条件下呈现一定的衰减规律:在模拟火灾条件下,随着泡沫混凝土干体积密度的增加,其抗压强度损失率不断减小;密度为200 kg/m3、300kg/m3和4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试块,在800℃高温下煅烧20 min,其强度损失率分别为67.8%、53.2%和47.3%;300 kg/m3泡沫混凝土试块在不同温度下煅烧,强度损失不同,温度越高,损失越大,在300℃下,其强度损失仅为37.2%;煅烧时间对不同密度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失率有一定影响,并且规律相似,随时间的延长,损失率趋于平稳;密度为4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在800℃火焰下煅烧30 min后,强度保留约50%;增强剂的使用对火灾条件下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损失有一定影响,增强剂取代水泥的比例增大,其火灾条件下的强度损失率减小。选用水化生成的结构在火灾或高温条件下保持不变的胶凝材料制作泡沫混凝土,对建筑防火具有积极意义。
2013年05期 v.13;No.77 19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解振;孙矩正;张子敏;闫江伟;王蔚;
平煤十矿是典型褶皱构造矿井,为研究煤与瓦斯突出主控因素,利用瓦斯地质理论和煤岩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各组煤层突出规律,论述了褶皱、煤层厚度、煤层倾角、构造煤、地应力等地质因素对突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褶皱和地应力是主控因素。最后对未采区的突出危险性进行了分区预测。
2013年05期 v.13;No.77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相瑞;罗东坤;魏丹;
针对原油在采集、运输过程中存在的腐蚀问题,尤其是原油从集油站出来基本未经过除水或净化处理,含有的腐蚀气体、侵蚀性介质对金属管材造成的腐蚀穿孔、管道刺漏失效事件连续发生等问题,从油田角度出发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条件下进行材料失效与保护综合治理评价。依据典型管线腐蚀失效统计数据,结合实际管材服役介质环境,对不同防腐措施进行了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碳钢和缓蚀剂配套使用是一种较为经济的防腐措施;内涂层防腐方法涂层材料费用低于缓蚀剂,但是涂层施工费用相对较高;玻璃钢管材由于接头泄漏率高以及高成本,不作为优选措施。
2013年05期 v.13;No.77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罗俊礼;徐志胜;申永江;
再生骨料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具有经济和环保意义。但是由于再生骨料的特性,其混凝土的长期变形(主要是收缩和徐变)较普通混凝土大大增加,这威胁到其服役期内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寻找抑制再生混凝土收缩徐变、改善其长期变形性能的有效方法十分必要。通过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各种因素(水灰比、配合比、减水剂、矿物掺和料和其他掺和物、骨料品质和取代比例、再生骨料强化手段、基体混凝土强度、再生骨料类型、生产工艺的优化)对再生混凝土长期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优化再生混凝土长期变形性能的可行途径。
2013年05期 v.13;No.77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贡力;严松宏;
铁路隧道的运营安全对铁路的整体安全至关重要,从铁路运营隧道安全性研究的需要出发,依据影响铁路隧道安全的复杂因素,构建运营隧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议法确定了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出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运营隧道安全性评定模型和方法;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铁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铁路运营隧道的安全等级标准。对建立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的实际应用表明,其评估结果与铁路隧道实际安全状况较吻合。研究表明,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铁路隧道的运营安全进行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2013年05期 v.13;No.77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杜珺;王飞;
民航维修单位质量控制员是维修单位维修结果可靠性的最后保障,因此维修单位质量控制员的胜任力是维修单位质量控制员做好维修质量控制工作的关键因素,也是判定维修质量控制员工作绩效优异与否的重要指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维修质量控制员进行访谈,定义了维修单位质量控制员的胜任力,并收集其胜任力信息,依据调研结果及相关文献建立了包含4个一级胜任力指标和15个二级胜任力指标的维修单位质量控制员胜任力模型。同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模型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计算,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结果表明,影响民航维修单位质量控制员胜任力的主要因素为航空知识和行业规章。
2013年05期 v.13;No.77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牛聚粉;汪苏;
为直观展现国际建筑健康监测的研究情况,以1990—2012年SC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 SpaceⅡ绘制建筑健康监测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展现国际建筑健康监测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研究的知识基础,以及相关学科领域与研究前沿的基本态势。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实力较强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英格兰、加拿大、印度等,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依次为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南加州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佛大学等。该领域研究的鼎盛时期出现于1995年后,具有较高"中心度"的关联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神经科学与神经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力学、物理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行为科学、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医学信息学等。该领域的研究前沿集中在微粒物质、结构健康监测、损伤检测、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模型、管理系统、心理健康、环境污染、室内空气综合征等方面。多学科综合研究将成为建筑健康监测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3年05期 v.13;No.77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亚荣;徐吉辉;张楠;
简要介绍了传统的人因飞行事故致因理论及其模型,特别是HFACS航空人因事故致因分析体系。借鉴美国海航和国内外民航的人因分析分类体系,结合空军实际,增加了"组织计划"致因要素,调整了"组织管理"致因要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HFACS航空人因事故致因分析模型。利用系统时效、质量和结构熵对两种模型的有序度进行了评价,选取5种不同偏好的权重值计算了模型的有序度。改进模型的结构熵小,而质量较大,因此是相对较优的模型。运用因子分析(FA),使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模型结构体系中的16个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对各指标数值运用Z-SCORE法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对公因子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以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为标准,选取了5个公因子代替原有16个指标对人因事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评价因子均为单维指标,不存在指标冗余现象,从而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013年05期 v.13;No.77 229-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李晶晶;陈国明;杨冬平;牛更奇;
以滩海油气平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涡模拟软件FDS,对油气传输区因管线油气泄漏引发的火灾事故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火焰几何特性、温度与热辐射的空间分布,以临界值为评判标准确定危险区域范围。通过对比不同来风方向的火灾事故危险范围,探讨风向对火灾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无风情况下,热辐射是火灾后果的主导因素,50 mm泄漏孔径的喷射火在充分燃烧时火焰最高温度为1 500℃,喷射口15 m以内为危险区域;顺风风向对平台空间区域的危害程度最大。最后通过动态模拟分析结果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2013年05期 v.13;No.77 23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赵文芳;万古军;张广文;张毅;
为贯彻执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控制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周边重要目标和敏感场承受的风险,系统研究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和定量风险评估应用技术,包括设备单元选择、失效模式和失效频率确定、风险计算和评估等关键技术。应用建立的定量风险评估技术方案,对某小型石油化工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进行了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用Phast Risk软件对一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了定量风险计算,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了降低风险的解决方案。
2013年05期 v.13;No.77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9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广平;戚安邦;李素红;
以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集成管理能力为目的,依据对多家煤矿企业的实地调研和有关管理成熟度理论基础的研究,采用目标-手段-分析-评价与优化逻辑框架方法,构建了包含组织保障、管理机制、管理方法、资源投入、人员能力和安全文化6个维度和35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验证,并采用加权乘积加总的方法来确定各维度的分值,以此来评价煤矿安全风险集成管理成熟度水平。最后,运用构建的评价模型与方法展开案例分析。
2013年05期 v.13;No.77 24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洪波;陈春苗;
针对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决策方案优选问题,应用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和方法建立方案优选模型。该模型引入三角模糊数,将定性指标及权重值进行量化,克服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具有可比性的不足,采用模糊折中型决策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模糊理想解、模糊负理想解和同时以模糊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为参照基准进行了实例验证,并对不同参照基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方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013年05期 v.13;No.77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军;陈金晶;陆永样;
鉴于水上重大事故的救援紧迫性和多物资需求特性,研究了备选岸基反应基地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或运力存在限制,需要陆上物资供应点参与的协同调度问题。在分析水上救援资源保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水上重大事故响应的一般程序,依此构建由事故层、水上机动救助层、集结层和供应层构成的多级协同调度网络。考虑到多物资应急调度存在优先权,建立了基于需求链的2阶段多物资协同调度模型。第1阶段解决在满足各种物资应急响应限制期的前提下,基于应急响应时间最短、参与救援船舶数量最少的多物资调配问题;第2阶段解决在保证岸基反应基地物资持续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基于陆运成本最小的动态物资供应问题。结合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贪婪算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2013年05期 v.13;No.77 25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多勇;李文举;付举磊;李博;
运用系统学相关理论分析了恐怖组织生存、演化、发展的过程,重点考察了不同资源对恐怖活动的影响,以及恐怖组织的结构形态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然后,基于智能体建模和动态网络分析技术,构建了恐怖组织网络的动态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削弱恐怖组织网络从环境获取资源的能力或降低其核心成员激进化的速度可以有效遏制恐怖组织网络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最后,给出了多元化的反恐策略。
2013年05期 v.13;No.77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60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李航;张宏升;蔡旭晖;宋宇;康凌;李冰;陈晓秋;
采用WRF-CALPUFF数值模式和NCEP Reanalysis资料,对日本福岛核电站2011年3月12日核素泄漏事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及源项评估。模拟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核物质扩散情况,尤其是关键时间节点的模拟结果与实际一致。在西风盛行的春季,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不会对我国造成主要影响。同时,选择2010年7月21—27日开展虚拟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东风盛行条件下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会将对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有影响,需要提前准备应急预案。源项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3月12—31日,131I和137Cs气载释放量分别为9.9×1016Bq和1.1×1016Bq。
2013年05期 v.13;No.77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79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魏超南;陈国明;杨冬平;
针对海上钻井平台作业过程中井喷失控后的天然气泄漏扩散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理论,建立海上钻井平台井喷事故后果的预测与评估模型。选取静风、全年平均风速和季风风速3种典型风况,对船艏、船艉、左舷和右舷来风条件下井喷天然气的运动行为及危险区域的分布规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井喷失控40 s后钻台区域井喷气体体积分数达到动态稳定值,甲烷较乙烷危险区域大,且受风况影响明显;10 min后悬臂梁和主甲板上井喷气体体积分数也达到动态稳定值;悬臂梁内部甲烷气体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危险区域,易导致剧烈爆炸事故;船艏、船艉来风和低风速条件易造成可燃气体在生活楼或钻台区域通风效果较差的位置聚集;左、右舷来风和高风速条件有利于平台可燃气体的稀释和消散;风速越大,可燃气体对平台危害程度越小。
2013年05期 v.13;No.77 27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