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健;蔡文鹏;孙东生;姜二龙;
针对目前煤炭防灭火泡沫存在起泡性能低、稳泡时间短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获得了泡沫性能良好的新型复合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研究了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泡沫性能,以及温度、无机盐离子对二元复配体系SDS/OP-10、SDS/OB-2、SDS/BS-12的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均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在其具有最低表面张力的复配比例下,起泡高度均超过100 mm,稳泡性能由高到低为阴/阳(SDS/OB-2)、阴/两性(SDS/BS-12)、阴/非(SDS/OP-10);泡沫性能最佳的复配体系为阴/阳(SDS/OB-2),在10-2mol/L NaCl存在时,起泡高度达133 mm,泡沫消失速度为0.01 mm/s。
2014年02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 谢烽;郭进;姚瑶;胡坤伦;
采用纹影系统、压力传感器和高速相机对甲烷-空气预混气体在定容燃烧弹中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当量比对拉伸火焰传播速度、未拉伸火焰传播速度和层流燃烧速度的影响及定容弹中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量比对预混气体燃烧过程有重要影响,且存在临界当量比1.1,在临界当量比下预混气体燃烧最剧烈,层流燃烧速度达到最大值(0.368 m/s),燃烧压力也达到峰值(0.703 MPa)。当预混气体当量比小于临界值时,拉伸火焰传播速度、未拉伸火焰传播速度、层流燃烧速度和燃烧压力随当量比增加而增加;而当预混气体当量比大于临界值时,速度和压力随当量比增加而减小。
2014年02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79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 ] - 王云艳;何宁;
为了减少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瓦斯爆炸能力物理实验室的建设费用、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用AUTODYN模拟矿井瓦斯在巷道内的冲击压力波传播,用LS-DYNA模拟救生舱在冲击波超压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获得了作用时间为300 ms、救生舱迎爆面最大超压为0.6 MPa时,冲击压力波传播到救生舱各舱段相应基本单元面上的超压;将模拟所得超压作用到救生舱上,获得了在巷道内受瓦斯爆炸影响的救生舱的应力历程和变形历程。仿真结果表明,救生舱的强度、刚度和密封等满足标准要求。
2014年0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 ] - 梁冰;汪北方;李刚;穆贵清;
基于煤岩介质的动力扰动载荷理论,对动力扰动诱发深埋巷道帮部煤体冲击矿压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了深埋巷道围岩,尤其是帮部煤体对动力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扰动载荷增加,巷道围岩速度、应力和位移均产生了急剧变化,两帮煤体发生严重拉伸破坏,塑性分布区明显扩大。始终维持极限平衡状态的深埋巷道帮部煤体在动载反复扰动下容易产生超高应力集中,帮壁煤体发生破坏,形成应力转移,导致深部煤体由三向应力状态迅速转化为双向或单向应力状态。同时,动载产生的强烈振动改变了顶底板对煤层的约束条件,降低了摩擦阻力,诱发深埋巷道帮部煤体冲击矿压。根据现场统计,大安山矿+550 m西二褶曲轴10下槽回风顺槽动力扰动诱发的冲击矿压为35次,约占冲击显现总数的93.3%。
2014年02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1 ] - 闫宪磊;
以从波兰引进的SOS微震监测系统为依托,对兖矿集团东滩煤矿深井大采高特殊开采条件下的1305综放工作面在回采期间的微震活动进行全时连续监测,并统计分析了1305综放工作面开采期间的微震活动发生次数和能量释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滩煤矿深部1305综放工作面微震事件以低能量的释放为主,低能量微震活动有为强震积蓄能量的趋势;低能量矿震的次数、能量与开采速度呈近似线性正相关,而高能量矿震与开采速度呈非线性关系;开采速度的增大会增加矿震的次数和能量,致使震动总能量由低能量向高能量移动,动力灾害危险性增加;开采速度的稳定性对工作面围岩的应力分布有很大影响,同样开采强度下,匀速开采较非匀速开采的应力集中系数小,煤岩体储存的弹性能小,表现为微震的次数和能量都较低。研究表明,控制开采速度可以控制低能量矿震的发生次数和释放能量,慢速均匀开采能有效减少矿震发生次数。
2014年02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 ] - 赵雪萍;田水承;
在煤矿安全投资过程中,传统的净现值法和实物期权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的安全投资评价方法忽视了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传统的实物期权方法虽然考虑了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但已有的研究都假定期望现金流现值和投资成本等为确定值,实际上由于煤矿安全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要准确估计这些变量比较困难。因此,引入模糊数学理论,用模糊数集合来表述和处理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中的参数,应用模糊实物期权方法评价煤矿安全投资项目价值,使投资者和管理者可以用模糊数表示影响安全投资项目价值变化参数的区间,克服了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中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估计的参数准确化的弊端。
2014年02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 ] - 赵平;荆龙飞;
为明确隧道开挖时易于引发安全事故的关键位置并预测地层变形趋势,以保证隧道施工和周围构(建)筑物的安全,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对北京地铁7号线广双区间隧道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地层变形和应力重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安全关键位置进行了总结;通过对随机介质理论方法的优化研究,推导出简单可行的优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隧道开挖中拱顶、拱腰和拱脚位置为变形较大和应力分布集中的关键安全位置,优化后的随机介质法计算公式用于地表沉降的安全预测分析是可靠的。
2014年02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 张春;题正义;李宗翔;李雨成;
基于综放遗煤自燃防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利用Fluent软件对注氮防治综放遗煤自燃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九道岭矿E1S6综放面为例,对其采空区遗煤自燃规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对注氮防治措施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最后依据模拟分析结果,对所确定的注氮防治措施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成功。结果表明:采空区注氮量与氧化带宽度成负指数函数关系,与影响高度成正比关系;采空区注氮量在30~35 m3/min时能够满足E1S6综放面遗煤自燃防治的要求。
2014年02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7 ] - 姜学鹏;袁月明;李旭;
以水平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FD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集中排烟模式下对称开启的6个排烟口下方的烟气蔓延规律、烟气层温度和厚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排烟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隧道集中排烟系统存在多个排烟口下方烟气层吸穿的现象,且离火源越远的排烟口越容易发生吸穿,而吸穿会降低整个排烟系统的排烟效率,可能导致排烟口烟气拥堵,易对疏散救援造成消极影响。通过定量描述烟气层厚度和温度与排烟速率之间的关系,获得排烟口下方吸穿的排烟速率范围。
2014年02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2 ] - 赵迪;徐志胜;赵红莉;
在通风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基于质量描述的隧道网络通风计算程序,并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火灾通风网络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证实了网络程序的可靠性。将研编的通风网络计算程序应用于某隧道集中排烟模式下火灾通风排烟技术研究,探讨了排烟量和漏风量对排烟道内和排烟阀处烟气流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排烟量时,排烟道内和排烟阀处烟气流速呈升高趋势,越靠近排烟风机处,其烟气流速升高趋势越明显。漏风分支风阻的大小较显著地影响着漏风量的大小。减小未开启排烟阀的分支风阻系数,漏风量增大,开启的排烟阀处流量减少,当漏风分支风阻系数减小到10 N·s/(kg·m)2时,漏风量超出规范规定值。
2014年02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方佳静;余文翟;潘旭海;华敏;陈发明;蒋军成;
为了评估反应体系发生热失控时引发3-甲基吡啶-N-氧化物分解的可能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Q20)对3-甲基吡啶-N-氧化物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催化分解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Kissinger法和Starink法计算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根据得到的活化能,计算3-甲基吡啶-N-氧化物在不同温度下到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时间(TMRad),结合可能性评估判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甲基吡啶-N-氧化物的分解由两部分组成;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活化能较为接近;当冷却失效,反应体系热失控温度达到448 K时,3-甲基吡啶-N-氧化物发生分解的可能性为高级,当温度为433~443 K时,可能性为中级,而当温度低于428 K时,可能性为低级。
2014年02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王洪德;廖倩雯;
为分析和预测天然气泄漏的扩散距离、扩散面积及扩散后的不动火区域,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后果,以某天然气储罐为例,对天然气瞬时泄漏的扩散规律进行了数值仿真。首先,确定适用于轻气的高斯烟团模型;然后,基于高斯烟团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绘制天然气瞬时泄漏扩散的等质量浓度曲线和动火燃爆区域;第三,分析泄漏量、大气稳定度、地表粗糙度等因素对天然气扩散的影响,并分别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动火燃爆区域;最后,基于数值仿真分析结果,提出天然气泄漏后的应急疏散和救护措施。结果表明:天然气扩散距离和面积随泄漏量增大而增大;大气越稳定,扩散的距离和范围越大;扩散距离随地面粗糙度增大而减小。
2014年02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2 ] - 陈芳;郑红运;耿浩;
为解决航班审批与空管单位运行能力动态匹配的问题,在对空管单位运行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成长与投资不足"系统基模,建立了空管单位安全与发展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检验后,利用该模型分别对传统发展、高速发展和协调发展3种模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高速发展模式下,短期内空管单位管制保障架次增长较快,但空管单位运行能力增长不足,在某一时刻管制架次会急剧降低;而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管制保障架次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在协调发展模式下,通过提高安全投入水平,可以使空管单位运行能力增长,不安全状况保持较好水平,空管单位能够实现持续安全发展。
2014年02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 ] - 孙峻;颜森;杜春艳;
员工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而良好的安全氛围对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建筑企业安全氛围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选取安全氛围中的管理层承诺、工作环境和安全意识3个维度,分析其对员工安全行为的作用路径,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作环境和安全意识对员工安全行为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而管理层承诺对营造安全氛围起主导作用,并通过工作环境和安全意识作用于员工安全行为。研究表明,建筑企业重点关注管理层承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从而有利于员工安全行为的改善,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2014年02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227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17 ]
- 刘敦文;宋广晨;褚夫蛟;程建;曾佳龙;
新建隧道爆破开挖有可能引起邻近既有隧道的损伤。以湖南益阳亮轩公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LS-DYNA模拟了邻近隧道爆破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了最大段装药量对隧道迎爆面震动速度的影响,模拟了最大段装药量为6 kg、24 kg、96 kg时迎爆侧的震动速度。结果表明,震动速度随最大段药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速趋于平缓。当最大段装药量为270 kg时,爆破效率最高。最后提出了一些控制爆破震动的措施。
2014年02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0 ] - 徐征捷;张友鹏;苏宏升;
针对铁路信号系统风险评估中定性概念模糊性和随机性共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用于对列控中心的临时限速功能进行风险评估。在确定因素集、评语集和权重集的基础上,利用云模型中的逆向云发生器将常规模糊综合评判法中的综合评判矩阵和权系数矩阵转换为以云模型数字特征表示的矩阵,然后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到评价云模型。通过MATLAB将评语云模型和评价云模型分别仿真显示,从而确定评估对象的最终风险等级。结果表明,利用云模型构建的隶属度函数能够充分表征风险因子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评估结果直观、符合实际情况。
2014年02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2853 ] |[引用频次:175 ] |[阅读次数:48 ] - 冯运卿;李雪梅;李学伟;
在分析影响我国铁路运行安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预测和结果两个角度构建了铁路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计算了基于预测和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基于预测的铁路安全指标方面,人为因素是造成铁路行车事故的主要方面。在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指标方面,"铁路事故损失"因素对铁路安全影响最大。以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评价指标权重为基础,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1985—2007年铁路安全的灰色关联度,并绘制了我国铁路安全度变化曲线,对我国铁路安全整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铁路安全状况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1990年,由于当时我国铁路技术装备还不够发达,铁路安全整体水平较低,并且有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为1991—2000年,我国铁路整体安全度获得了较大提高,虽然部分年份安全度出现波动,但安全度整体趋势获得了很大提升;第三阶段为2001—2007年,2001年以来,我国铁路安全度一直高于0.8,处于较高水平,并进入了平稳期。总的来说,我国铁路整体安全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提高,铁路整体安全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014年02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3314 ] |[引用频次:141 ] |[阅读次数:33 ] - 念其锋;施式亮;李润求;
在系统分析煤矿瓦斯爆炸灾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特点,提出了煤矿瓦斯爆炸灾害态势评估的GRA-ANP-FCE模型。该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以获得煤矿瓦斯爆炸灾害的主控因素,构建了由主控因素组成的煤矿瓦斯爆炸灾害态势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了多准则、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网络模型并计算了各评估指标权重,结合评估指标的权重分布,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煤矿瓦斯爆炸灾害的态势进行了评估。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2014年02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 ] - 刘栋;史秀志;张舒;赵建平;
为了更好地对非煤矿山紧急避险系统的避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集对分析(SPA)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非煤矿山紧急避险能力评价模型。以某非煤矿山紧急避险系统为实例,从环境、物料、管理、设备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紧急避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出系统的联系度表达式,分析了该模型的集对势及不确定性,对其进行了同一、差异和对立的集对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山紧急避险能力的级别为"良好"。该模型全面考虑了系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从而使评价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2014年02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8 ] - 兰明;刘志祥;冯凡;
为有效预测地下工程岩爆的发生及烈度,结合地下工程岩爆的特点,分析岩爆影响因素及相关判别依据,选取围岩最大切向应力σ与岩石抗压强度σc之比σ/σc、岩石抗压强度σc与岩石抗拉强度σt之比σc/σt以及弹性能量指数Wet为判别因子,引入在线极限学习机理论,建立了岩爆预测的OS-ELM判别模型。以搜集到的国内外15组工程岩爆数据进行训练建模,训练完成后将样本数据做输出预测,得到模型的预测精度达97.98%,并与SVM、BP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OS-ELM模型精度优于SVM和BP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国内两处隧道岩爆情况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研究表明,OSELM判别模型在岩爆烈度分级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014年02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 ] - 杨瑞刚;段治斌;徐格宁;赵广立;
针对大型桥式起重机静载试验大吨位载荷加载困难影响起重机结构安全评价的问题,基于起重机结构设计理论,提出了大型桥式起重机降载当量试验方法,并对降载计算及计算误差进行了探讨。由相似理论建立位移、变形与载荷的关系,以确定相似控制量,通过测试起重机起升载荷较小时的变形和位移,推断起重机起升载荷为极限值时的变形和位移情况。通过逐级加载的方式测试与大型桥式起重机结构特性近似相似的50 t中型双梁桥式起重机跨中截面危险点的应力,将测试应力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适当降载比例的降载试验能实现一定精度的结构响应预测,可用于起重机结构安全评价。
2014年02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 ] - 张兴旺;陶煜;
针对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度分析方法(FMECA)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单纯依靠RPN分析危害性的不足,建立了一种针对服务对象的危害性评估模型。引入恢复效度的概念,丰富了危害度评估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给出了计算步骤;利用德尔菲法界定了故障模式恢复效度、严酷度、发生频度和可探测度在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的等级。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该系统6种典型故障模式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验证和排序。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故障模式对服务对象的危害性,可以根据危害性排序结果界定设备运行系统关键性故障模式,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弥补措施和对策。
2014年02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段欣;罗云;曾珠;何毅;黄强华;丁克勤;罗伟坚;卜四清;王晓桥;
以风险分析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高危领域社会风险的研究方法,基于我国特种设备历年的事故统计数据,构建了各类特种设备的社会风险F-N曲线。结果表明,特种设备死亡事故主要为单次死亡3人以下的一般事故,其中承压类设备较机电类设备拥有更低的事故频率和更严重的事故后果,各类设备社会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客运索道、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锅炉、场(厂)内专用车辆、电梯、压力管道、压力容器和气瓶。最后,根据我国"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并结合ALARP(As Low As Reasonable Principle)原则,初步提出了我国"十二五"期间各类特种设备的社会风险可接受准则(F-N曲线规律),将特种设备的社会风险水平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014年02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2 ]
- 王超;张微敏;王沛芳;雷阳;郑莎莎;
太湖底泥在风浪条件下的再悬浮及其与上覆水体之间污染物的释放扩散特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水生植物的影响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在鼓风式环形水槽种植天然沉水植物苦草,利用三维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研究水流特性,用悬浮颗粒物SPM质量浓度表征底泥再悬浮量,分析不同风速条件下沉水植物水流结构的变化及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大风(8.78m/s)、中风(5.95 m/s)、小风(3.21 m/s)扰动作用下,对照组水槽中水流结构均服从指数分布,且距离水体表层10 cm以内区域流速受风速的影响最明显,垂向变化梯度最大,随水深增加,变化梯度逐渐减小。试验组有沉水植物的水槽水流流速均小于对照组流速,水流结构明显改变,植物有效高度内流速变化缓慢,大、中、小风情况下分别稳定在0.7 cm/s、1.5 cm/s、2.1 cm/s左右;植物层以上区域流速变化梯度则较大,特别是在中风情况下,从1.7 cm/s增加到9.35 cm/s,增加了4.5倍。同时,沉水植物对底泥再悬浮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覆水悬浮物质量浓度降低了90%以上,并最终保持在6.3~13.3 mg/L的低质量浓度状态。
2014年02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 ] - 王超;王永泉;王沛芳;王文娜;张微敏;侯俊;钱进;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浮床以其操作简单、占地小、净化能力好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详细介绍了生态浮床净化水质的主要途径:1)物理作用及化学沉淀;2)植物的吸收作用;3)氧气的传输作用;4)藻类的抑制作用;5)微生物降解作用;6)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此外,对影响生态去除效率的外界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给出了生态浮床的效益分析。但生态浮床也有其缺点,如在深水水体中净化效率难以提高及缺少反硝化细菌需要的碳源等。最后提出了生态浮床今后的研究热点。
2014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092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20 ] - 杨洁;林逢凯;杨磊;华丹芸;
以过氧化钙(CaO2)为氧源、活性炭颗粒(GAC)为填充材料、聚乙烯醇(PVA)为包埋载体,制备了一种新型释氧复合剂(简称复合剂)用于沉积物修复。通过复合剂释氧试验,分析了PVA质量分数、CaO2和GAC比例、GAC粒径及固化温度对复合剂释氧过程的影响,并对复合剂在沉积物存在条件下的释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剂能够满足沉积物氧消耗(SOD)需求,PVA包埋及GAC的添加能有效控制CaO2与水的反应速率,延长释氧时间。含混合粒径GAC的复合剂释氧过程相对稳定,释氧时间为粉末态CaO2的6倍,固化温度为60℃时能使PVA获得更好的包埋效果。在沉积物模拟复氧试验中,当复合剂投加量为200 g/m2时,30 d内上覆水溶氧维持在1.3 mg/L以上,氧化还原电位(ORP)由-116mV上升至144 mV。这表明复合剂能显著改善沉积物表面溶氧状态,提高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水体自净。
2014年02期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 ] - 陆澄滢;殷星;王鸣华;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东北黑土、江西红壤和南京黄棕壤中氟铃脲在好气、渍水、灭菌条件下的降解特性及pH值、温度、Cu2+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铃脲的水解和土壤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氟铃脲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速率比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快。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平均温度效应系数为1.11。水解活化能与温度无相关性,活化熵与温度则显著相关。在35℃、pH值为9的条件下Cu2+显著促进氟铃脲水解,SDS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氟铃脲在东北黑土中降解最快,其次是南京黄棕壤和江西红壤,不同处理条件下降解速率从大到小为渍水、好气、灭菌。氟铃脲在土壤中降解主要为微生物降解,厌氧微生物起重要作用。
2014年02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 ] - 乔森;刘雪洁;周集体;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菌的发现,是对传统硝化反硝化理论的丰富与突破。HN-AD菌不但可以将氨氮转化为氮气等气态产物,而且几乎不会产生NO-2-N/NO-3-N的积累,还可以去除COD,这一优势使其成为生物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介绍HN-AD基本理论及典型HNAD菌代谢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分离出的典型HN-AD菌的脱氮特性,分析了HN-AD菌的最佳脱氮参数,同时介绍了HNAD菌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4年02期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582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19 ] - 蔡旺锋;谢乐;陈益清;尹娟;张旭斌;
介绍了恶臭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治理方法,分析了生物法除臭的发展,着重对生物滴滤塔除臭系统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生物滴滤塔除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生物填料的发展,并比较了不同填料的理化性质及其除臭性能。简要归纳了工艺操作参数对生物滴滤塔除臭性能的影响。详细列举了应用于生物滴滤塔除臭的降解菌的种类及其功能。综述了填料上恶臭组分的传质和降解规律,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物膜内恶臭组分的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同时介绍了生物滴滤塔在市政除臭和工业除臭方面的应用实例,并对生物滴滤塔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今后可加强研究的方向有生物填料的开发与改良、生物滴滤塔的模型化设计及生物除臭组合工艺。
2014年02期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92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3 ] - 谢宇轩;关翔宇;王阳;王鹤立;
了解特定环境中高氯酸盐(ClO-4)降解菌的群落组成,对ClO-4的降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添加醋酸盐作为电子供体降解ClO-4,利用高通量测序(HiSeq 2000)的方法获得了复杂环境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对比了降解前后菌种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补充醋酸盐的降解体系(Acetate Degradation,AD)将10 mg/L ClO-4降至检出限以下需100 h。降解完毕后代表性的ClO-4降解菌Dechloromonas的相对丰度为0.2%,与原始活性污泥相比无明显差别;另一典型ClO-4降解菌脱氯菌属Azospira相对丰度为3.2%;一些同时参与ClO-4降解和脱氮作用的细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也有检出,相对丰度为8%。异养条件下ClO-4降解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脱氯菌属Azospira起主导作用。AD体系内菌种多样性小于原始活性污泥。电子供体的加入使活性污泥类的混合体系内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化,使降解基质具备了在特定环境下针对某种污染物降解的能力。
2014年02期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 支苏丽;张书廷;
在很多地区和行业中,水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回用受硅沉积的限制。开展了铝电极电絮凝处理不同质量浓度的含硅废水的研究,考察了不同操作条件下出水可溶性硅质量浓度、单位电耗除硅量(SiO2/W)和单位铝耗除硅量(SiO2/Al)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初始硅质量浓度越高,电絮凝除硅速度越快,SiO2/W和SiO2/Al也越大;极间距减小可增大硅的去除速度,但SiO2/W和SiO2/Al值也变小;当极板间电压变小时,电絮凝除硅速度变小,但SiO2/W和SiO2/Al增大。因此,不同行业应综合去除效果和经济性来选择最佳操作条件。采用DPS(Data Processing System)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初步探讨了不同操作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除硅效果的关系。电极表面SEM图像表明,电絮凝过程中阳极表面不断受到腐蚀,而阴极表面产生了沉淀附着物。
2014年02期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 ] - 王丽;延克军;陈义胜;李松原;张春华;
电磁场变化对聚合硫酸铁(PFS)的混凝性能有明显影响。利用自制的交流变频电磁感应磁化装置对PFS溶液进行磁化处理,以Zeta电位为指标,分析对比了磁化前后PFS的稳定性以及磁化效应的消滞时间;以黄河水为试验水样,以交变电磁场的电压、电流、频率、磁化时间及投药量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优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PFS溶液静置0.5 h后进行混凝试验效果较好,磁化后PFS的稳定性提高27%,磁化效应能保持2.5 h。电磁场能明显增强聚合硫酸铁的混凝效果,PFS磁化混凝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的PFS溶液投药量4 mL,电压100 V,频率150 Hz,电流0.7 A,磁化时间60 s。与常规处理相比,此条件下进行混凝试验的出水浊度由3.26 NTU降至0.27 NTU,COD由38 mg/L降至21 mg/L,且最佳投药量由7 mL降至4 mL。各因素影响混凝出水效果的主次关系为加药量、频率、电压、电流、磁化时间。
2014年02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潘争伟;刘晓薇;吴开亚;
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引发众多环境问题,尤其会对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通过对城市化主要影响因子的识别分析,探讨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机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合肥城市化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合巢湖西半湖水环境综合污染指数,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合肥城市化主因子对巢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合肥城市化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合肥城市化对巢湖西半湖水环境的影响呈增大趋势;1991—2008年巢湖西半湖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产业结构。建议加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巢湖水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化与水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2014年02期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5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张贤明;周亮;吴云;卢浩闻;杨旭;
废润滑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趋加剧。传统修复技术在处理复杂组分润滑油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开发环境友好、经济适用的新型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润滑油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根据润滑油组分多样性的特点,结合污染物在水、土中的迁移特性,论述了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剖析了传统修复技术的利弊,指出利用生物、物化等辅助手段的强化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处理彻底等优势,是今后生物法治理润滑油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
2014年02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 ] - 罗婉;夏建国;
以名山河流域水稻土为例,通过实验室模拟,采用等温吸附法和NaNO3、HCl溶液解吸法,研究了土壤组分(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对原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吸附-解吸Hg2+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Hg2+的吸附量随平衡溶液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加,吸附量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质量比、游离氧化铁质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746~0.9836);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佳,达到显著水平(R2=0.9988~0.9996);分布系数Kd值与Hg2+初始质量浓度呈负相关;2)去除土壤组分后,原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Hg2+的吸附量均有所减少,吸附减少量与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去除率呈显著正相关(R2=0.9960,R2=0.9468);3)原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Hg2+的解吸率随吸附量增加而增加,并且以专性吸附的解吸为主,其解吸率在50%左右;去除各土壤组分后,原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Hg2+的非专性吸附的解吸率增加,专性吸附的解吸率降低,土壤中Hg2+的流动性更大,对流域内地下水、土壤生物及作物的潜在威胁增大。
2014年02期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王同智;薛焱;包玉英;齐云龙;屈永安;董明月;
采用样方对角线混合法采集土壤样品,用圆锥四分法分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及相关土壤因子理化性质,用单因素方差法比较不同排土场各土壤因子的差异性,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因子、复垦方式、复垦年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影响排土场土壤环境的第1主成分为复垦管理相关因子,贡献率为71.43%,第2主成分为排土工艺相关因子,贡献率为12.10%;2)排土场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水分、土壤孔隙度、复垦方式和复垦年限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土壤黏粒含量和土壤pH值呈负相关;3)相同复垦年限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组合较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 Bung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复垦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但复垦14 a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排土场尚未达到对照CK样地土壤有机碳水平。人工维系促建林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尚不稳定。
2014年02期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8 ] - 楚广;陈小红;杨天足;
用氨水和硫酸铵浸出废水处理渣中的钴铜,考察了浸出时间、反应温度、液固比、硝酸铵加入量和氨水浓度对钴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钴铜废水处理渣的最佳浸出条件为:浸出时间5 h,浸出温度50℃,氨水浓度3 mol/L,硫酸铵浓度1 mol/L,液固比8∶1。在此条件下钴和铜的浸出率分别为70%~80%和60%~70%。
2014年02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郑景华;刘天雪;刘志斌;
采集内蒙古某矿区1#和2#井田主采煤层的煤样,分析煤样中的有机和无机组分,及煤中全硫和硫酸盐硫、硫化铁硫、有机硫三态的硫质量分数,并对煤样进行烧灼试验,测定了灰分中砷的质量比。运用SPSS软件,将煤中砷质量比与煤中有机和无机显微组分、全硫及三态硫质量分数分别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煤中砷与有机显微组分中的半镜质组的相关系数为0.997,与无机显微组分黏土类、硫化物、碳酸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1、0.981,呈正相关(p<0.05);煤中砷与全硫、硫化铁中硫和有机硫化物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0.979、0.991,呈显著正相关(p<0.001)。随着产灰率的增高,灰分中砷质量比也相应有增高趋势,二者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2014年02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胡相明;王帅领;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醛酚配比(mA/mB)、脲素和三聚氰胺对矿用充填树脂中残余单体质量分数的影响,分析了固化剂对泡沫中残余单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mA/mB增大,发泡树脂的黏度和固体质量分数增加,羟甲基指数先减小后趋于稳定;残余醛质量分数增大,残余酚质量分数减小。添加脲素后,树脂的黏度降低,固体质量分数和羟甲基指数增加,残余醛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残余酚质量分数略有增大;当添加三聚氰胺时,树脂的黏度、固体质量分数和羟甲基指数增加,残余醛和酚质量分数均有所减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脲素与残余醛生成了新化合物,而羟甲基化三聚氰胺与酚形成亚甲基桥结构。经固化剂发泡后,泡沫中的残余单体质量分数明显减小。其中,有机-无机复合固化剂制备的泡沫的甲醛和苯酚质量分数最小。
2014年02期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李寅川;梅军;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合成了掺氮碳纳米管(N-CNTs)。相较于纯碳纳米管(CNTs),N-CNTs拥有更多结构上的缺陷,具有更高的导电性能,且硫在其表面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了掺氮碳纳米管/硫(N-CNTs/S)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纯碳纳米管/硫(CNTs/S)电极相比,N-CNTs/S电极在不同倍率下首放电比容量提升了近30%,在837.5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放电容量的保持能力也更好。这表明氮掺杂提升了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014年02期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廖洲;薛勇;蒋东燕;张义烽;
采用热重及热重红外光谱联用技术(TG-FTIR)研究油菜秸秆在不同升温速率和粒径状态下的热解特性。结果表明:升温速率越高,油菜秸秆热解起始温度及失重峰所在温度越高;样品的粒径越小越有利于热解反应;使用电镜观察,热解前后秸秆内外层有明显变化,热解后的物料表面会出现大量褶皱和晶体状颗粒物质;热解分阶段进行,在20℃/min的升温速率下,FTIR检测出的主要热解气态产物为H2O、CH4、CO2、CO和部分气化状态的羰基类化合物、芳香族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
2014年02期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 ] - 陈林;
在分析航空运输业噪声等环境外部成本测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航空运输业噪声、CO2和HC等环境外部成本构建了测算模型。其中,噪声环境外部成本的测算模型基于HPM法构建,同时考虑了机场噪声"暴露-反应"关系;CO2和HC等环境外部成本分别根据IPCC方法和发动机排放数据库建立测算模型。
2014年02期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武煜;史喜成;韩浩;高晓强;
外界染毒人员通过防护工程口部携入的有毒污染物会破坏内部安全性。使用高精度曲面3维人体模型,结合雷诺时均方程与大涡模拟耦合的方法模拟人员通过防护工程口部时卷携颗粒污染物的过程。首先以人体尾涡扩散过程和门洞断面的速度通量为考察对象,描述尾涡演化规律,然后改变行进速度、初始距离,考察速度通量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完成人员行进特征流场的研究;通过计算行进方向上断面的不均匀度和清洁空间的污染物累积量,描述污染物向清洁区扩散的时空变化过程,完成对携入污染物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外相关文献工作相比,该方法可以较小的计算资源捕捉到相似的尾涡发展扩散过程;人员通过门洞时间与携入的污染物体积分数出峰时间(Tp)线性相关,且其与峰值(Vmax)呈指数关系,携入清洁室的污染物约占污染物总量的3%。
2014年02期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王敏;吴超;王从陆;
对大断面洞室在爆破后工作面烟气快速达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事故树分析,基于分析的要素运用Fluent仿真模拟软件对其开挖爆破后的通风排烟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改变风筒的风量值,对不同断面的洞室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大断面洞室烟气稀释时,不同的风筒送风量导致排烟时间不同,但总需风量体积基本保持定值;对总需风量体积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洞室的全断面;洞室内距掌子面200 m左右范围内风速方向、大小不断变化,形成涡流。将数值试验结果与已有的矿用风量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进行修正,得出大断面洞室在爆破开挖时,稀释烟气所需总风量计算公式,该公式适用于断面在200~600 m2的大型地下洞室爆破后排烟需风量的计算。
2014年02期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张蓉;吴超;
为了系统分析有色金属矿山总回风井含重金属粉尘污染迁移的影响因素,将含重金属粉尘的迁移媒介划分为大气、土壤和水体三大模块,利用演绎法逐层深入,共分析出78个影响含重金属粉尘迁移的基本因素。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将有色金属矿山总回风井含重金属粉尘污染迁移作为顶上事件编制事故树,利用Fault Tree软件进行事故树分析计算,得到了事故树的45个最小径集、6个最小割集和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排序。结果表明,粉尘质量浓度在17个基本事件中重要度最大,总回风井扩散塔尺寸、总回风井扩散塔高度、总回风井扩散塔形状重要度相同且在17个基本事件中重要度最小。最后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控制重金属污染迁移的应对措施。
2014年02期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 刘飞;邓道贵;祝鹏飞;周秀杰;纪磊;
锑被美国环境保护署和欧盟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形态变化是其对水生动植物毒性大小的决定性因素。锑的毒性和对人类潜在的致癌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目前关于不同形态锑的分离、迁移、转化和定量分析研究仍然不足。综述了水-沉积物体系中不同形态锑迁移转化的过程及规律,总结了不同形态锑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氧化还原作用、络合作用和吸附-解吸作用对不同形态锑迁移转化的影响,以揭示不同形态锑在水-沉积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机理。
2014年02期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5 ] - 赵汉取;韦肖杭;王俊;张敏;施沁璇;姚伟忠;沈萍萍;崔雁娜;
按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于2012—2013年在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所属10个不同县(区、市)较大规模的养殖场进行随机采样,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法测定了107个池塘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质量比。结果表明,Zn的绝对质量比最高,两地市分别为221.29 mg/kg和188.63 mg/kg。以全国土壤背景值为标准,两地市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情况相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u、Zn、Cd污染指数较高,Cr和As处于尚清洁水平,嘉兴市的Cu内梅罗指数达到9.14。两地市主要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Cd污染最严重,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等级,其他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微,危害从强到弱为Cd、Hg、Pb、Cu、As、Zn、Cr。各县(区、市)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都处于轻微危害状态,以南湖区最高(115.84),海盐县最低(76.14)。鱼类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要大于虾、蟹、鳖类,主要是由于鱼类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高;不同养殖品种间池塘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
2014年02期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1 ] - 郑玲芳;
为了解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对该范围内主要河道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质量比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进行了调查,探讨了重金属分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除Hg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分析外,其他金属都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由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得出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为Cd、Hg、Pb、Cu、Zn,区域整体的生态风险等级为"极微污染"~"中度污染",其中位于江苏、浙江与上海交界处及黄浦江支流的区域生态风险整体较高。Cd和Hg是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的主导因子。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软体动物4种,节肢动物1种,大部分属于耐污类群。多样性指数H'基本小于1,属于"重污染"水平,其值与Pb、Hg、Zn的质量比成正相关关系,与Cd、Cu的质量比成负相关关系。大型底栖动物不同纲目的密度对沉积物中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响应不同,多毛纲和瓣鳃纲密度与5种金属质量比都呈负相关关系,寡毛纲(以霍普水丝蚓为代表)密度与Cu、Hg质量比呈正相关关系,腹足纲(以铜锈环棱螺为代表)密度与Cu、Hg、Zn质量比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呈正相关。
2014年02期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 ] - 杨妍妍;徐谦;李金香;张双;
为对北京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排放水平进行整体评估,以北京市6个渗滤液产生量大且处理工艺接近、设施稳定运行的垃圾填埋场、1个原液收集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2007—2012年渗滤液水质监测数据、垃圾处理情况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渗滤液的产生量及污染物产生水平、典型治理工艺(生化+物化+反渗透)下的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每吨垃圾约产生0.13 m3渗滤液,渗滤液原液及处理后,质量浓度最大的污染物为有机指标和含氮物质,其质量浓度水平以及部分重金属质量浓度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2014年02期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 ] - 杨婧茹;臧淑英;惠洪宽;
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影响水体的光场分布,进而影响初级生产力。2012年7月14—15日,在松花江哈尔滨段选取11个断面共33个样点,利用野外高光谱仪(ASD Field Spec Pro)进行反射光谱测量和同步水样采集分析,通过研究总悬浮物质量浓度与其高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单波段反射率、反射率比值法和一阶微分法分别建立了总悬浮物浓度的高光谱估测模型。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决定系数都在0.90左右,均可以用于总悬浮物的定量遥感监测,其中一阶微分模型为反演的最佳模型。
2014年02期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 ] - 原盛广;张文婧;郑蓓;
对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Lars H¨o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环境风险,并利用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Fick定律)估算了微量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比随深度增加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以库心区最明显。沉积物中Cr、Cu、Ni、Pb、Z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49.8 mg/kg、42.8 mg/kg、42.9 mg/kg、18.3 mg/kg、167.9 mg/kg,除Pb外均超过北京市土壤自然重金属质量比近2倍。库心区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表层沉积物中Cr、Cu、Ni、Zn质量比分别超过北京市土壤自然背景值2.8、4.3、2.6、5.9倍。各采样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以库心区最大,为49.9,但所有样点RI及均值都低于150,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状态。随深度增加沉积物孔隙水中Cr质量浓度基本保持恒定;As质量浓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即存在孔隙水中As向上覆水释放;Zn、Ni和Cu质量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Cr、Zn、As、Ni、Cu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分别为13.05μg/(m2·d)、-20.89μg/(m2·d)、108.4μg/(m2·d)、-35.67μg/(m2·d)、-5.11μg/(m2·d)。
2014年02期 250-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 ] - 李国昊;魏巍;程水源;王海燕;王刚;
在夏秋季对我国北方某石化炼油厂附近大气中的O3及其前体物的体积分数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其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分析了O3超标与未超标期间气象条件与O3前体物的特征。结果表明,夏秋季炼油厂附近O3体积分数超标严重。O3体积分数呈单峰型日变化,在午后15:00左右出现日最大值,夜晚体积分数较低;而NOx和VOCs体积分数与O3相反,白天较低,夜间较高,并呈现双峰型日变化。烯烃和苯系物体积百分比的日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烷烃体积百分比的日变化趋势则相反。夏秋季O3体积分数变化与温度、风速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成负相关。O3超标与未超标期间前体物体积分数及气象条件均存在显著差异,温度、相对湿度在O3超标期间均大于未超标期间,风速则相反。NO和VOCs体积分数在O3超标期间均小于未超标期间,而NO2体积分数差别不大。在O3体积分数最大的午后14:00,烯烃和苯系物体积百分比在O3超标期间小于未超标期间。
2014年02期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 颜紫云;刘鸿雁;王雨生;李瑞;朱恒亮;
污泥农用导致的相关环境风险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连续3 a向酸性黄壤(S1)和石灰性土(S2)中施加低污染(W1)和高污染(W2)污泥,通过盆栽试验和淋溶试验研究了污泥长期农用条件下Zn、Cd、As、Cr对土壤、作物和水体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施用污泥后Zn和Cd在石灰性土中的累积速率均高于酸性黄壤;2)施加高污染污泥后,重金属在玉米、小麦、菠菜等农作物可食部分的累积量均高于施加低污染污泥的处理;3)在污泥连续施用条件下,玉米对重金属累积量不显著,小麦和菠菜的累积量则较高(如小麦籽粒Cd、Zn、As质量比分别为0.09~0.16 mg/kg、64.99~103.45 mg/kg和0.22~0.4 mg/kg,菠菜对应值分别为0.10~0.44 mg/kg、5.19~36.73 mg/kg和0.02~0.11 mg/kg),大部分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T5009.36—2003)相关限定值;4)随淋溶次数增加,各处理组淋溶水中重金属的迁移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但黄壤+高污染污泥处理组中Zn、Cd、As和Cr的释放率(分别为0.83%、1.67%、0.56%和0.32%)高于对应的石灰性土+高污染污泥处理组(分别为0.69%、1.16%、0.41%和0.28%),表明重金属在黄壤中相对石灰性土壤中更易向水体迁移,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风险。
2014年02期 260-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 ]
- 李林;周可新;郭泺;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风险是减缓其衰退速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系统受威胁等级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201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新的生态系统受威胁等级评价方法。它类似于物种灭绝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可以对传统以重要物种为评价对象的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补充。在IUCN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一套适用于中国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受威胁等级评价的标准,提出了5个相对容易量化的指标:1)生态系统分布范围减小;2)地理分布限制;3)环境退化;4)生物过程和相互作用被破坏的程度;5)生态系统碎片化增加程度。
2014年02期 265-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 ] - 孙才志;闫晓露;钟敬秋;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根据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并借助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的理论方法,对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规律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块金值C0所占比例在3个年份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非结构性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演变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但结构性因素(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类型等)仍然对本区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5 km采样间距内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2)1989—2010年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各安全分区的面积比例和空间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3)1989—201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Moran's I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呈略微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显著性水平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4年02期 27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0 ] - 朱为菊;周俊;蓝天;王全喜;
于2010年4月(平水期)、8月(丰水期)、11月(枯水期)对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以探索湿地净化措施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7门46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共23属43种,占种类总数的53.8%;其次为硅藻门,共13属19种,占种类总数的23.8%;蓝藻门5属10种,占种类总数的12.5%;其余门类共计5属8种。浮游植物生物量(湿重)在4月最高,8月最低,3个采样时期的平均值为9.45 mg/L,以硅藻门为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71.05%。优势度分析显示,优势种主要包括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和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等,但是园内蓝藻生物量低于外围河道。经聚类分析得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时间上的变化,但由于生态环境不同,又有一定的空间差异。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水体状况较好,在全年采样中未发现"水华"现象,这表明整个湿地系统对蓝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014年02期 27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 于晓文;康峰峰;韩海荣;宋小帅;赵金龙;高晶;赵伟红;
基于辽河源2012年7月分辨率为10 m的遥感影像图及1∶5万的地形图、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和GPS地面真实采集点,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ENVI和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选取对破碎化贡献最大的斑块形态指标,分析了冀北辽河源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和破碎化程度。结果表明,各景观组分中阔叶林、油松面积最大,是辽河源地带性植被,分布集中,破碎化较小;华北落叶松、疏林地、居民地、道路和未成林地面积小,呈零散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人为干扰程度大。各景观类型的平均分维数均接近1。景观整体破碎化水平较低,景观多样性指数为2.068 6,说明景观多样性丰富,异质性高;均匀度指数为0.783 8,说明景观类型分布均匀。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均较低,整个景观的边界形状较为简单。
2014年02期 284-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 ]
- 王沛芳;王文娜;王蓉;任凌霄;
汞污染因毒性大、致毒结果严重而备受关注,水环境尤其是水源水的汞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汞的生物毒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关于汞对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鱼类、贝类、藻类及两栖类毒性效应和毒害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不仅要研究不同水生生物对汞形态的转化方式和转化机理,还要进一步寻找对低浓度汞污染最敏感的指示生物和监测指标。
2014年02期 28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295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4 ] - 赵君宇;刘建新;晋小婷;贾慧;贾丹;李丹丹;李卓玉;宋莉;
为了探讨p,p'-DDT对大肠癌细胞黏附的影响及机制,以肠癌细胞DLD1为试验材料,采用细胞聚集试验、细胞与基质间黏附分析方法,研究了1 nmol/L的p,p'-DDT作用于DLD1细胞48 h后,p,p'-DDT对DLD1细胞-细胞黏附和细胞-基质黏附的影响。通过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细胞黏附关键因子E-cadherin、CD29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 nmol/L的p,p'-DDT作用于DLD1细胞48 h后,DLD1细胞-细胞黏附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基质黏附率明显升高(p<0.01);1 nmol/L的p,p'-DDT作用于DLD1细胞48 h后,降低了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同时提高了CD29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p,p'-DDT具有降低DLD1细胞-细胞黏附并提高其细胞-基质黏附的作用。p,p'-DDT可能通过改变黏附关键因子E-cadherin和CD29的表达来影响细胞黏附,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侵袭。
2014年02期 295-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 ] - 徐冬平;王丹;曾超;贺佳;吴鹏超;李黎;代威;陈浩;
采用模拟钴污染土壤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比的钴污染土壤(0、10 mg/kg、25 mg/kg、40 mg/kg)对不同时期(初期、营养生长期、成熟期)蚕豆植株生长及各部位钴的积累与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质量比的钴处理下,植株总生物量在成熟期均达到最大,钴质量比越高,对植株的毒害作用越大。当钴质量比为40 mg/kg时,成熟期植株的总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70%。2)钴处理后,各时期植株不同部位钴质量比由大到小均为根部、叶部、其他部位。3)在初期和营养生长期,70%以上的钴积累在根部;而在成熟期,根部钴积累量所占比重急剧下降,此时籽实钴积累量比重达到22%~46%,表明在成熟期,大量的钴向籽实中转移积累。4)土壤钴质量比越高,植株单株钴积累量越大,并且中高质量比的钴明显抑制了植株持续积累钴的能力。当钴质量比为25 mg/kg、40 mg/kg时,单株积累量在营养生长期最大。5)随土壤钴质量比增加,植株将钴由根部转移至地上部的能力逐步降低,而地上部富集钴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在初期和营养生长期表现得比较明显。
2014年02期 300-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2 ] - 赵鲁雪;罗学刚;唐永金;彭芳芳;王丽超;
在25 mg/kg、75 mg/kg、125 mg/kg、175 mg/kg铀(乙酸双氧铀)污染土壤的盆栽试验中,通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了铀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红圆叶苋(Iresine herbstii)、四季牛皮菜(Beta vulgaris L.)和大叶菠菜(Spinacia oleracea)5种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质量比铀处理下,植物光合生理变化较大。四季豆的净光合速率(Pn)是对照(CK)的35.2%~87.0%,大叶菠菜是CK的147.4%~178.1%,红圆叶苋是CK的112.3%~133.5%,向日葵是CK的98.2%~115.6%,四季牛皮菜是CK的94.7%~108.4%;铀污染使植物的初始荧光(Fo)均降低,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增加0.3%~3.7%,但在铀质量比为125 mg/kg和175 mg/kg时,红圆叶苋的Fv/Fm略有下降,为对照的99.3%和98.0%,整体影响不明显。2)茎叶铀质量比以四季豆和大叶菠菜较高,根系铀质量比以四季豆和向日葵较高,整株铀质量比较高的依次是四季豆、大叶菠菜和向日葵。但试验植物地上器官铀质量比均小于根系铀质量比,植株铀质量比小于土壤铀污染量,说明这5种植物的铀转移能力较低。3)四季豆光合系统抗铀胁迫能力较弱,但根系铀质量比是土壤铀污染量的1.55~2.45倍,可以作为固持修复植物。
2014年02期 305-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7 ] - 李荭荭;贾洋洋;王果;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福建省3个主栽烟草品种(翠碧1号、K326、云烟87)在添加了0、100 mg/kg、200 mg/kg、400 mg/kg、800mg/kg、1 600 mg/kg Pb2+的土壤中对铅的富集和分配特征,并对植烟土壤中铅的安全临界值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土壤铅添加量增加,烟草各部位铅质量比都显著增加,土壤铅向各部位的转移系数先增大后减小。3种烟草根部铅质量比均最高,而上部叶铅质量比最低。铅从土壤到烟草各部位的转移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根、茎、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在供试的3个品种中,翠碧1号地上部对铅的富集能力较强。铅主要累积在烟草根部,占整株的70.54%~93.91%,叶片中累积量较少,仅占整株的2.44%~14.27%。根据人体铅摄入限量、吸烟时铅进入人体的质量比及烟草中部叶铅质量比与土壤有效铅质量比的回归模型,推算得到3种烟草植烟土壤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47.66 mg/kg(翠碧1号)、40.33 mg/kg(K326)、41.14 mg/kg(云烟87),并建议福建省植烟土壤铅的安全临界值为40 mg/kg(DTPA提取)。
2014年02期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