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

  •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级联失效的灾害蔓延动力学模型

    王正武;彭烁;黄中祥;陈小兰;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个别节点的失效,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瘫痪。为描述这种级联失效行为,考虑节点的自修复功能和灾害蔓延机制,基于复杂网络的蔓延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灾害蔓延动力学模型。利用灾害蔓延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节点失效与节点连接强度、节点度及自修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节点自修复能力和延迟时间因子对灾害蔓延有重要影响,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模拟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灾害演化动力学行为。

    2014年03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923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FSDT的驾驶员危险感知能力研究

    张军锋;刘澜;

    驾驶员的危险感知与交通事故之间关系紧密。为了科学评价驾驶员的危险感知能力,采用情景试验的方法,利用UC-win/Road软件仿真驾驶场景,运用模糊信号检测理论(FSDT),结合模糊逻辑和传统信号检测理论(SDT)来衡量驾驶员的危险感知水平,对敏感性指标d和倾向性指标β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选取5名驾驶员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对5名驾驶员危险感知水平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危险感知能力较低者,给予其针对性的培训。

    2014年03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 ]
  • 对开式泄爆条件下预混甲烷/空气爆燃试验研究

    刘志超;李果;纪文涛;温小萍;

    在装有对开式泄爆板的透明爆燃腔体内,用试验方法研究了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燃过程中的爆燃压力、火焰传播速度及泄爆板转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对开式泄爆条件下,与无障碍物的工况相比,随障碍物数量增多或当量比从0.7增大到1.0,火焰传播速度、爆燃过程中的最大压力和泄爆板开启速度越来越大;当量比越接近1.0,泄爆过程中压力峰值产生的时间越提前;由于对开式泄爆板的瞬态泄压作用,压力曲线波峰附近出现"凹陷"现象。此外,在对开式泄爆容器的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容器中障碍物的数量,以降低爆燃过程中的压力峰值。

    2014年03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 ]
  •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李淑庆;彭囿朗;肖莉英;孟思梦;王鹏;徐继鹏;

    为了揭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完善预防与治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理论体系,针对全世界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为研究对象,综述了5种目前国内外典型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包括"感知—判断—操作"机理、"流量分布、超速与速度差"机理、"驾驶能力与行车需求"机理、"差错性与突变性"耦合机理、"事件树"机理,并对其进行了评价。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了未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的趋势,即探寻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新颖分类方法,透析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联,寻求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可量化指标),建立关键决定性因素耦合作用对道路交通安全性影响的系统理论关系模型及定量化研究模型,开展基于人因工程理论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探索基于事故数据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等。

    2014年03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943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22 ]
  • 煤巷综掘面喷雾用化学降尘剂的试验研究与应用

    刘伟;朱良;聂文;徐翠翠;王昊;文金浩;

    为了改善现有喷雾降尘技术的防尘效果,提高喷雾沉降粉尘的能力,针对焦煤更难与清水结合沉降的问题,以脂肪醇硫酸钠盐(SD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CAB-35)为原料,以三交河煤矿焦煤为试验煤样,首先通过表面活性剂单体溶液的沉降试验,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复配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5%;再利用两两复配原则,对复配溶液的表面张力、成膜时间及抗蒸发性等性能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沉降试验,最终确定了AES与CAB-35两种试剂组成的高效喷雾用化学降尘剂,其表面张力为22.4 mN/m,成膜时间短,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并进行了现场应用,与在喷雾系统中未添加该降尘剂相比,其平均降尘率提高了16%以上。

    2014年03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 ]
  • 大型复杂矿井通风系统的共性问题分析与优化实践

    王海宁;彭斌;彭家兰;刘成敏;汪光鑫;

    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部分地下金属矿山开始步入深井开采,矿井通风网络越来越复杂,给矿井通风带来很多的难题。在调查分析我国大型复杂金属矿井通风系统普遍存在的影响井下风流有效分配、通风能耗偏大、漏风量大等共性通风难题的基础上,提出复杂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法,并举例应用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从矿井通风网络、通风动力和风流调控设施等方面优化出技术经济可行、安全高效的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确保复杂大型矿井通风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

    2014年03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684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5 ]
  • 瓦斯压力场方程的研究

    何毓俊;吴立云;王飞;杨玉中;

    掌握瓦斯压力分布对采掘工作面瓦斯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利用理论推导和软件模拟的方法,对单一巷道(钻孔)瓦斯压力场方程进行了分析。根据Darcy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流体力学中微分形式的运动方程,建立了两个瓦斯流动的偏微分方程并联立求解,得出了煤层中径向不稳定流和球向不稳定流的瓦斯压力场方程。根据瓦斯压力场方程和达西定律推导出了半径为r的圆上的单位面积瓦斯流量方程和煤层透气性系数λ的方程,它们都是关于时间t和距钻孔(或巷道)中心距离r的函数。利用λ的方程和矿山压力理论解释了煤层中打钻时出现的喷孔现象。瓦斯压力场方程的得出有助于掌握瓦斯在煤层的赋存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2014年03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斌郎煤矿401采区预抽瓦斯试验及治理利用建议

    陆朝晖;卢义玉;陈渝;王辉;

    基于斌郎煤矿401采区瓦斯地质情况,参照相关规范计算并预测了采区瓦斯储量和瓦斯涌出量,预测值分别为15.08 Mm3和7.84 m3/min,以此为依据初步分析确定了该采区抽采瓦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掌握煤层预抽瓦斯的可行性,在401采区北端沿内连煤层掘进1条长度为309 m的瓦斯专用巷道。通过在±0西北大巷实施穿层钻孔和在采区内连煤层掘煤巷道实施顺层钻孔2种钻采方式,进行了采区瓦斯预抽试验。试验共实施了6个穿层孔和6个顺层孔,临孔间距分别为6 m和5 m,测得12个孔的平均单孔瓦斯流量和平均瓦斯体积分数分别为0.091 m3/min和47%,获得了较好的瓦斯预抽效果。综合分析采区瓦斯主要参数的预测结果和瓦斯预抽试验数据,提出了"以首先开采外连煤层并同时抽采内连煤层的卸压瓦斯为主,必要时预先抽采煤层瓦斯和围岩裂隙中瓦斯"的采区瓦斯治理方案和将U型通风变更为Y型通风的建议。参考相似矿井的瓦斯利用经验对瓦斯发电的投入及产出进行了预算和评估,将发电机功率初步确定为500 kW。

    2014年03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高温深井湿空气热学参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亓玉栋;程卫民;于岩斌;潘刚;

    湿空气热湿参数的准确计算在矿井热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大气压力对深井湿空气热湿参数计算差异的影响,降低利用普通焓湿图查取非标准气压下湿空气热湿参数的误差及计算与查取过程的烦琐等问题,在对湿空气热湿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不同气压下湿空气热湿参数进行计算,并以气压分别为0.8×105Pa、101 325 Pa与1.15×105Pa为例对湿空气参数进行了计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标准气压代替实际气压对湿空气参数进行计算时,湿空气焓值、含湿量及密度的计算误差较大,因此,不宜用标准气压下的热湿参数代替实际气压下的热湿参数。

    2014年03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2 ]
  • 径向强力膨胀法封孔提高抽采效果技术研究

    张明杰;张冠军;李凯;谭志宏;裴景垚;

    通过分析钻孔周围煤体在地应力作用下的变形与裂隙发育规律,结合鹤煤三矿原采用的瓦斯抽采钻孔封孔工艺,发现原采用的瓦斯抽采钻孔封孔工艺存在影响抽采瓦斯体积分数与效果的因素。确定合适的封孔材料需要满足4个主要的性质特征,提出了径向强力膨胀法封孔提高抽采效果技术。使用RFPA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孔壁周围煤体裂隙发育范围,据此确定了封孔深度工艺参数,并在鹤煤三矿进行了现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原封孔技术相比,应用径向强力膨胀法封孔技术封孔成功率高,抽采瓦斯体积分数和抽采纯量均有大幅度提高。

    2014年03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 ]
  • 复合粒径松散煤体自燃过程的试验研究

    张春;题正义;李宗翔;

    为了研究复合粒径对松散煤体自燃的影响,利用自制试验装置对复合粒径松散煤体进行了绝热低温氧化试验。采用破碎机制出粒径分别为1~3 mm、3~5 mm、5~7 mm、7~9 mm、9~11 mm及11~13 mm的6种基础煤样。依据基础煤样进行煤炭自燃试验,试验共分为三大组:第一组为各基础煤样的单独氧化试验;第二组为某两基础煤样按1∶1、1∶2、1∶3、2∶1和3∶1比例混合制成复合煤样的氧化试验;第三组为基础煤样1与其他各基础煤样分别按1∶1混合制成复合煤样的氧化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煤样的温度及试验装置出口氧气体积分数进行监测,得到了各类煤样温度及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随煤样加权粒径的增加,煤样的平均氧化升温速率和在同一温度下的耗氧速率减小,耗氧及温升拐点出现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复合煤样的氧化升温过程受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的共同影响,当加权粒径小于6.35 mm时,孔隙率的影响较大,当加权粒径大于6.53 mm时,比表面积的影响较大;复合煤样加权粒径越小,各粒径煤样间的相互影响越强;复合煤样中各煤样间的粒径差距越大,煤样间的相互影响越弱。

    2014年03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聚氨酯保温材料人工加速湿热老化性能研究

    邓蕾;杨晖;程旭东;

    采用恒温恒湿箱,在60℃、90%RH条件下对聚氨酯保温材料进行人工加速湿热老化,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试验对其老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泡孔结构逐渐受到破坏,样品尺寸呈增大趋势,质量逐渐减小,老化至96 d时,较老化前的样品面积增加了1.48%,质量减小了4.79%。随着人工加速湿热老化试验的进行,氨基甲酸酯指数逐渐下降,由最初的3.284下降为2.619,表明湿热老化会引起聚氨酯保温材料氨基甲酸酯基水解,导致材料老化。聚氨酯保温材料湿热老化前后主要有4个失重阶段,通过Inflection Point方法计算得到第2和第3失重阶段的热解活化能差异百分比分别为1.49%~2.0%与2.43%~6.33%,表明湿热老化对聚氨酯保温材料的热降解机理没有显著影响。

    2014年03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 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关联性分析

    张春;题正义;李宗翔;

    为了研究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遗煤自燃规律的内在联系,利用理论分析方法对工作面长度与其推进速度及遗煤自然发火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保证遗煤不自燃的最长工作面的确定方法。以九道岭矿和华兴矿某工作面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方法对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及"三带"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及"三带"宽度的关系表达式。结果表明: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遗煤不自燃,工作面长度存在一个上限值,此值可以通过工作面长度与工作推进速度及遗煤自然发火期的关系进行确定;当工作面供风量不随工作面长度变化时,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之间近似满足对数函数关系;当工作面供风量随工作面长度变化时,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之间近似满足"∪"型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氧化带宽度之间近似满足"∩"型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

    2014年03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0 ]
  • 动荷载作用下端锚杆力学响应试验研究

    宋洋;祝百茹;

    为了研究锚杆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微观力学特性,开展了端锚杆在轴向受到小应变高频动荷载作用、等效为大应变低频荷载情况的力学特性模型试验,利用均匀试验设计理论来安排端锚锚杆室内模型试验的试验方案,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模型试验的加载模式进行非线性拟合,并对端锚黏结式锚杆模型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了反复加卸载模式下作用频率为0.159 Hz、周期为8.4 s的非线性稳态频率应力波形函数;端锚锚杆的轴向应力分布具有可传递性,锚杆的轴向应力峰值发生在锚杆有效锚固段的中部。

    2014年03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阜新盆地地形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研究

    韩军;高照宇;荣海;刘远征;赵象卓;

    为了探讨隆起地形对阜新盆地内地应力场的影响,利用半无限平面边界上受分布荷载作用的弹性力学模型计算了阜新盆地两侧的闾山山脉和松岭山脉对盆地内地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隆起地形导致阜新盆地内部水平应力增加,在地表至-100 m深度,地形引起的水平应力随深度增加而急剧减小,在近地表处达到了2.81 MPa,在-100 m深度约为1.73 MPa;在-100~-300 m,水平应力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总体维持在1.65~1.73 MPa;随着深度的进一步增加,水平应力又有逐步减小的趋势,在-300~-800 m,水平应力逐步从1.65 MPa逐步减小至1.43 MPa。隆起地形的水平应力效应使盆地内部最大主应力增加,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更为显著,从而造成煤岩体受强烈的构造应力和差异应力作用,增强了煤岩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环境。

    2014年03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 ]
  • 长期荷载作用对高温全过程后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许溪;吴红华;霍静思;王志伟;

    采用高温抗压试验炉和长期加载装置进行了有约束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经历升温、降温、冷却及长期静置全过程后的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持荷时间和温度等级对高温全过程混凝土变形特性与高温全过程及长期静置作用后混凝土残余强度、弹性模量和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约束应力使混凝土产生明显的残余压缩变形,长期静置对高温后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显著影响;长期静置过程中持荷时间和温度等级对混凝土轴向变形有一定影响;全过程作用后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降低;长期荷载作用下有约束应力高温全过程后混凝土破坏突然,明显变脆。

    2014年03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应对方式对管制员工作压力与指挥决策失误的影响

    丰婷;罗帆;

    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内容和特点着手,分析了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来源及指挥决策失误的原因。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研究了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压力与指挥决策失误之间的关系,并将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分别研究了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对指挥决策失误的影响。运用SPSS19.0软件和Amos17.0软件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基本验证了研究假设。结果表明:管制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工作本身压力、角色转变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组织结构压力、工作/家庭冲突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6个方面;指挥决策失误包括判断失误、沟通失误和操作失误3种;且工作压力与指挥决策失误显著相关,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着两者的相互作用,其中,消极应对方式与指挥决策失误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则与指挥决策失误的关系不太显著。最后从缓解组织工作压力、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抗压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以降低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压力,减少指挥决策失误。

    2014年03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DORATASK的管制员工作负荷测量方法研究

    袁乐平;孙瑞山;刘露;

    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负荷测量的DORATASK方法是一种以时间占用率为依据的脑力负荷测量方法,由于该方法在工作负荷不同部分构成和测量上的差异,加之不同地域在管制运行不同席位间的分工各异,在管制员工作负荷的计算中缺乏密切结合我国空管运行实际而又简便可行的方法。在DORATASK方法的框架下,结合我国空管运行"双岗制"的情况,明确了"可测量"、"无法测量"、"脑力恢复"3个部分工作负荷的构成及其测量和估算方法,建立了管制员工作负荷测量模型。通过实地采集某管制区数据,使用模型对管制员的工作负荷进行测量计算,并对航班架次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有效性。

    2014年03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007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8 ]

安全评价

  •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作业工人整体舒适度研究

    景国勋;李欢;张坤;

    作业工人舒适度受人、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作业工人整体舒适度评价的缺失,基于多层次模糊评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由3个2级指标、13个3级指标构成的作业工人舒适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对作业工人整体舒适度进行定量化评价。运用此模型对某冶炼车间作业工人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该班组作业工人整体舒适度等级为第3级,其评估结果与该车间工人整体实际情况相符合。该实例表明,此模型适用于作业工人舒适度水平的评估。

    2014年03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电网基础设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门永生;朱朝阳;于振;王丽;

    为了提高电网设施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下的灾害应对能力,结合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行业特点,从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构建了电网基础设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3个层次,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30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并以某变电站为例,利用上述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借鉴国外标准,将应急能力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其应急能力等级属于"良好",基本符合实际状况。

    2014年03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3 ]
  • 油气输送管线失效后果模糊事件树分析

    王大庆;张鹏;

    油气管线失效后果发生概率是管线风险评价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事件树定量分析来确定管线失效概率和各后续事件发生概率,但这些数据往往因缺乏完整的事故统计资料而难以确定,为此提出采用模糊集合理论与专家语言判断相结合的方法来量化各后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基于构建的油气长输管线失效后果通用事件树,利用模糊事件树分析法替代传统事件树分析法来确定失效后果发生概率,并基于模糊重要度指数和模糊不确定性指数对后续事件进行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得到管线失效后果发生概率的量化结果,能辨识重要的后续事件。

    2014年03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52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9 ]
  • 基于SEM的某供电局风险管理影响因素评估

    邵楠楠;樊运晓;张旭凤;罗云;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某供电局风险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假设主要影响因素有3个;然后运用SPSS 16.0对问卷进行处理并进行信效度分析;最后采用AMOS 17.0对样本数据和构建的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得出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系数。结果表明,对该企业风险管理绩效影响最大的是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管理,其次是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最后是应急管理。通过观察变量与二阶因子之间的影响系数可知,员工是否清楚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辨识的危险因素的全面合理性以及是否定期对其分析和补充对风险管理绩效的影响最大,定期应急培训与设备设施管理的影响也较大,影响最小的是作业环境以及员工作业前对岗位风险控制措施的回顾。

    2014年03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故障树的震压造型机可靠性模糊综合评判

    吴天魁;王波;周晓辉;赵旖旎;李旭东;

    针对震压造型机工作失效影响因素复杂且具有模糊性,提出了故障树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分析出导致震压造型机失效的主要原因有4个,即压实无力、不震击、震击无力及震击不稳,并找出了导致这些因素发生的原因,建立了震压造型机失效故障树;其次求出了故障树中各因素的结构重要度;接着以设备工作中"压实无力"为例,采用模糊集理论与专家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导致震压造型机压实无力中模糊不确定因素"内部泄漏严重、压力损失过大及压实时压力较低"的失效概率,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分析,得出了该设备的压实状况。结果表明,利用故障树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震压造型机故障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2014年03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 ]
  • 苯储罐区消防安全设计评价研究

    陈堃;

    依据苯储罐区危险特性及超压引起火灾爆炸模式的特点,通过实例,对苯储罐区的危险特性及事故后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外界环境温度不同的条件下所对应的火灾爆炸模式;依据规范,对其消防安全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针对苯储罐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引发的火灾爆炸灾害模式,利用冲击波超压伤害准则、TNT当量法、蒸气云爆炸模型、池火灾事故后果模型和碎片抛射模型,定量分析评估了储罐内部空间爆炸性混合物超压爆炸和因爆炸引发的蒸气云爆炸、池火灾的事故后果及碎片抛射事故后果。结果表明:苯储罐区发生蒸气云爆炸产生的危害最大,死亡半径、重伤半径及轻伤半径分别为90.72 m、159.16 m、308.38 m;其次是池火灾,死亡半径、重伤半径及轻伤半径分别为74.25 m、103.12 m、132.16 m;当储罐碎片抛射概率为0.001时,3种充装水平事故罐对应的距离分别为60 m、30 m、40m;给出了设置大流量固定式消防冷却水系统、点火源最小能量控制、提高储罐减压泄爆的能力、增加防火堤内固定灭火设施和拦网等应进一步加强的消防安全措施。

    2014年03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模糊综合评价

    王慧;王保民;

    烟花爆竹生产安全评价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针对目前烟花爆竹生产安全评价指标不全面、不定量,且比较复杂、模糊的问题,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到烟花爆竹企业安全评价中。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即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某鞭炮厂为实例,构建判断矩阵后,建立权重向量A,以隶属度建立综合模糊矩阵B,最终得到系统评价矩阵D。结果表明,系统总分为81.3,该企业安全状况为中等。该实例验证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烟花爆竹模糊综合评价的实际应用,为进行合理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

    2014年03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66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粗糙集-未确知测度理论的金属矿山紧急避险能力评价模型

    史采星;史秀志;张舒;赵建平;

    为实现对金属矿山紧急避险能力的可靠预测,建立了基于粗糙集-未确知测度理论的紧急避险能力评价模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指标数据;运用粗糙集理论对影响紧急避险能力的28个指标进行约简,删除相对不重要的指标,从而得到最优指标,进而通过归一化数据求得约简指标的综合权重;对约简后的指标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以广西某矿为例,根据专家的打分,确定单指标未确知测度;依据置信度准则,进行等级判定,得出该矿山的紧急避险能力评价结果。将预测结果与专家评价结果对比,两者结果相符,表明该方法可行。

    2014年03期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 ]
  • 纳林河二号井3-1煤层指标气体优选试验

    徐长富;傅贵;郑忠亚;姚海飞;张群;

    在煤自燃过程中,随氧化进程的不同会依次释放出不同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出现及释放量能反映煤氧化自燃的程度。为了准确预报纳林河二号井的自燃发火,利用程序升温试验装置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了3-1煤的自燃氧化特性,以及自燃升温过程中产生氧化气体和碳氢类气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φ(C2H4)/φ(C2H6)、φ(C3H8)/φ(C2H6)等烯烷比和链烷比曲线。结果表明:纳林河二号井3-1煤的自燃临界温度约为60℃,干裂临界温度约为105℃;3-1煤在常温下就能产生CO,且产生量与温度呈指数关系;C2H4出现的温度为65℃,在温度高于120℃后气体产生量呈现单调递增趋势。结合指标气体优选一般原则,确定纳林河二号井3-1煤层自燃指标气体应以C2H4与CO为主,以C3H8、φ(C2H4)/φ(C3H8)为辅。

    2014年03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的GA-SVC模型及应用

    王志军;宋文婷;马小童;

    为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根据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内涵,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以往评价方法主观设置指标权重的缺陷,采用支持向量分类算法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进行评价。鉴于遗传算法全局搜索最优解的特点,将遗传算法用于获取支持向量分类参数的最优值,建立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的遗传-支持向量分类模型(GA-SVC)。根据以往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资料,构建了学习样本。测试结果表明,基于GA-SVC模型的评价方法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且无需人为设置指标权重,避免了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能够更客观、准确地得出评价结果。

    2014年03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高含硫井场应急广播系统通知效能评估方法

    盖文妹;邓云峰;李竞;杜焱;

    依据事故的健康后果和实时系统的时间限,评估应急广播报警通知策略。将研究区域分为若干子区域,从实时系统的时间限和目标区域的死亡概率两个角度分析分区报警的通知效能,建立了能效评估的Deadline模型和概率模型。为简化运算,结合改进的Q型聚类方法对同一子区域内的居民进行分组,使同组居民共享相同的报警通知;然后引入贪心算法,建立目标区域居民分区、分组的指标体系,对概率模型求解,根据概率函数估计人员的健康后果,评估广播报警通知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以四川某气田P303井场为例,采用概率模型对该区域通知策略进行优化,获得贪心策略下的最优通知顺序。研究表明,应急广播通知策略的评估与优化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有重要意义。

    2014年03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船舶舱室火灾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贾佳;陆守香;

    以船舶火灾为背景,建立了适用于船舶舱室火灾风险分析的方法。首先确定了舱室起火频率模型以及主要消防措施的可靠性,然后采用贝叶斯网络建立了火灾场景发生概率模型。其次对船舶舱室火灾的不确定性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将蒙特卡洛模拟与双区火灾模型结合对场景发生危险的概率进行计算。最后,对实船典型结构舱室进行了算例。结果表明:舱室人员发生火灾危险的概率(2.011×10-3)大于设备发生火灾危险的概率(7.155×10-4);当舱室起火时,喷淋对舱室人员安全几乎没有影响,无论有无喷淋,烟气沉降到危险临界高度的时间都很短,均值约为9 s;喷淋对舱室设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无喷淋的舱室最高温度均值为292℃,有喷淋的舱室最高温度均值为141℃。

    2014年03期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 ]
  • 基于SHEL模型和神经网络的空中交通管制风险预警研究

    周航;王瑛;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安全性,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空中交通管制风险预警模型。根据SHEL模型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基础上引入神经网络评估方法,构建了空中交通管制风险预警模型,最后选取某基层空管机构数据样本,实现了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测。实例表明,预警结果与实际评价结果相吻合,达到了所需的精度。

    2014年03期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9 ]
  • 基于事故树和贝叶斯网络的飞机偏冲出跑道风险分析

    赵宁宁;赵宇婷;

    为了加强对飞机运行过程的安全管理,降低飞机起降偏冲出跑道事件发生的概率,利用事故树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对飞机偏冲出跑道事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首先,建立事故树模型,对飞机起降冲偏出跑道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总结导致飞机起降偏冲出跑道的基本事件,计算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指出基本事件对顶事件发生的结构重要度影响,同时计算飞机起降冲偏出跑道事故树模型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分析顶事件发生的条件和为避免顶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对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赋值,计算基本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和顶事件发生概率,指出基本事件发生概率对顶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其次,为了便于各职能部门加强管理,明确工作的重点,结合贝叶斯网络计算中间事件的条件概率。

    2014年03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11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3 ]

公共安全

  • 人工回灌地下水过程中微生物堵塞对介质渗透性影响的试验

    张晓婉;冶雪艳;杜新强;温玉娟;韩建超;

    通过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微生物堵塞对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影响。以雪水中的菌体为微生物样品,在不同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确定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0.312 g/100 mL、硝酸钾0.15 g/100 mL。将菌液与高纯水混合,使其与培养基同时连续注入利用自行研制的人工回灌试验系统,模拟多孔介质中微生物堵塞的过程。在试验过程中,逐时观测砂柱不同位置的测压管水位并采集水样,利用达西公式和平板计数法分别确定渗透系数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微生物堵塞可直接导致含水介质渗透性的降低,在10 d内,渗流量从初始的0.23 cm3/s衰减到0.01 cm3/s。在试验进行25 h时,砂柱表层渗透系数从0.012 cm/s下降到0.002 cm/s,而表层以下渗透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同时,砂柱上层微生物数量在试验初期出现峰值后迅速降低并保持稳定,而下层微生物数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砂柱中微生物量随时间不断增加,其中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在砂柱上部,低生物量区主要分布在砂柱下部,同时观测到杆菌、球菌及丝状细菌。

    2014年03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4 ]
  • 北京城区长期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研究

    周爱华;张景秋;付晓;

    城市应急避难所是灾难或灾害发生后人员安置和救助的重要载体,其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它为市民提供避难服务的效果。以北京城区长期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结合城区人口数据,以1 000 m和2 000 m为避难场所理论服务半径的分界点,筛选数据,计算得到相应避难场所的实际服务半径分别为2 000 m、3 000 m和5 000 m,绘制缓冲区,获得避难场所的实际服务区域;并与城区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各区域避难场所的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服务重叠率和避难人口配置缺口等指标;应用最小距离法计算城区各街道对避难场所的可达性。结果表明:北京城区长期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不均衡,局部过于密集,服务重叠率严重;五环以内区域基本可满足居民的长期避难需求,但五环以外绝大部分区域为避难盲区;已建成避难场所仅能供城区16%的人口进行避难,人口配置缺口较大,总体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避难需求。

    2014年03期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 ]
  • 一种考虑斜向运动参量的行人疏散模型研究

    陈海涛;杨鹏;于润沧;

    目前,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采用Von Neumann型和Moore型两种形式的邻域进行演化处理。这两种邻域形式描述行人疏散均有其不足。Von Neumann型邻域忽略了行人斜向运动的可能性,而Moore型邻域虽然考虑了斜向运动,却不能有效地区分斜向运动与水平竖直运动的区别。基于此,在选择Moore型邻域的基础上,提出了斜向运动参量的概念,重新阐述了疏散演化规则,修正了原Moore型邻域在描述疏散中的不足,更精确地反映了行人的疏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利用新模型模拟仿真了疏散空间的行人疏散过程,结果表明:斜向运动参量越小,行人选择水平竖直方向运动的可能性越大;疏散时间会随斜向运动参量f值减小而增加。斜向运动参量取0.7左右时,疏散效果最佳;而当斜向运动参量取0时,Moore型邻域的疏散结果演化为Von Neumann型邻域的疏散结果。

    2014年03期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走廊-教室建筑结构人员疏散时间控制浅析

    胡汉华;袁茜;何发龙;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人员能否从建筑物内安全地撤离,取决于疏散时间的长短。从疏散场所、疏散人员及疏散环境3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人员疏散时间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疏散时间的影响因素,确定各因素对疏散时间的影响程度。然后,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并借助正交试验法对影响走廊-教室建筑结构下人员疏散时间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人为可控度的概念。结果表明,人员密度和出口宽度对疏散时间影响显著,但出口宽度的人为可控程度最高,人员密度的人为可控度最低。

    2014年03期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基于图论与排队论的人员疏散优化模型研究

    熊立春;杨立兵;陈建宏;郑海力;石东平;

    以办公楼火灾事故为场景,着重对人员疏散运动时间进行优化,主要考虑缩短应急疏散过程中的人员反应时间及疏散运动时间,通过选择图论理论对疏散最短路径进行优选,对壅滞时间的优化则选用排队论理论,提出了防止人群排队壅滞的安全判据,构建了一个基于图论与排队论的疏散优化模型。以某办公楼建筑为例进行疏散模拟,研究了其在火灾场景下的出口宽度,疏散通道长度,分支入口数、宽度以及人员移动速度等对疏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图论与排队论的疏散模型,对于合理设计疏散路线和优化建筑物的出口和通道结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14年03期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986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3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考虑悬浮物吸附沉降作用的资江河道放射性核素迁移数值模拟

    马官慧;王志忠;肖国光;

    基于Langmuir吸附动力学方程和最小二乘原理,运用Matlab数学工具,结合测量数据,对吸附解吸速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根据资江河道的具体情况,建立放射性核素在河道中迁移转化的分相模型,选择与核素相适应的数值模拟技术,实现核素在水、悬浮泥沙和底泥沙中分布的可视化。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在底泥相和水相中的变化规律相似,底泥沙对核素的吸附量和核素水相质量浓度都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随距离增大逐渐趋于0,另外,悬浮泥沙对核素的吸附量在经过水库后会逐渐减小,说明水库具有沉淀悬浮泥沙的作用。验证试验表明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接近,说明所建模型比较合理。

    2014年03期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铀尾矿库滩面析出氡在覆土中运移的数值模拟

    黄帅;彭小勇;张欣;郭兰霞;柴旭昇;

    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及CFD方法,数值模拟了铀尾矿库滩面析出氡在覆土中的竖向运移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影响覆土中流体速度的主要因素是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通量,覆土中氡通量随覆土高度增加呈指数规律降低;对于同一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通量(10Bq/(m2·s)),低氡扩散系数(0.5×10-6m2/s)覆土中氡通量要远小于高扩散系数(3×10-6m2/s)覆土中氡通量,达到退役铀尾矿库氡析出通量的限定值0.74 Bq/(m2·s)所需的覆土高度前者为1.27 m,后者为3.45 m,前者仅为后者的36.8%;当覆土氡扩散系数为2×10-6m2/s、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通量分别为2 Bq/(m2·s)和20 Bq/(m2·s)时,达到退役铀尾矿库氡析出通量的限定值0.74 Bq/(m2·s)所需的覆土高度分别为0.97 m和3.54 m,前者仅为后者的27.4%。

    2014年03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 ]
  •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US/UV/Fenton联合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优化

    高爱舫;李爱国;张莹;崔京华;

    利用US/UV/Fenton联合技术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选择FeSO4投加量、紫外光照射时间和超声波时间为自变量,以废水COD去除率为响应值,基于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研究了各变量及交互作用对制药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求解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多元二次多项式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FeSO4投加量、紫外光照射时间和超声波时间与COD去除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各影响因子显著性由高到低为超声波时间、紫外光光照时间、FeSO4投加量,FeSO4投加量与超声波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所得预测模型回归性好,预测废水最大COD去除率为75.3%,最佳条件组合为:FeSO4投加量0.01 mol/L,紫外光照射90 min,超声波120 min。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偏差为0.58%。

    2014年03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TiO_2纳米管的掺杂改性及对水中强力霉素的光催化去除

    张中杰;卢昶雨;彭悦欣;李娇;关卫省;

    TiO2光催化技术可将水体中的抗生素氧化为CO2、H2O和其他无毒的无机物,实现高效氧化处理的目的,且具有发展太阳光的潜力。以TiO2粉末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未掺杂及掺杂不同比例Ni2+的TiO2纳米管,并对样品进行了SEM、TEM、XRD和UV-Vis等表征。以氙灯(250~800 nm)为光源、强力霉素为降解对象,模拟测试样品在日光下光催化降解抗生素的活性。结果表明:TiO2粉末经水热反应后,生成了分散性较好的具有均匀中空管状结构的TiO2纳米管,管壁多层且两端开口,Ni2+的掺杂不会对TiO2纳米管的微观形貌和晶型结构产生影响;水热法合成的TiO2纳米管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为典型的IUPAC IV型等温线,BJH孔径分布曲线表明生成的TiO2纳米管的内径比较均一;与TiO2粉末相比,未掺杂和掺杂Ni2+的TiO2纳米管具有较好的光吸收能力,随离子掺杂量增加,样品的吸收边出现了明显的红移;当Ni2+掺杂量为1%时,制得的材料对水中强力霉素的光催化去除效果最好,在氙灯光源下反应120 min,对强力霉素的降解率高达78.1%。

    2014年03期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8 ]
  • 基于典型降雨TN入库过程的水库水质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袁燕;韩龙喜;孙杨;陈奇良;程林;王琰;

    以东北某大型水库为例,应用MIKE3软件,根据夏季典型降雨入库过程,模拟了水库水动力场。根据面源污染物入库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以TN为代表因子,对TN入库的动态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面源污染物TN质量浓度与降雨量和入库流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强降雨初期是面源污染的高峰期;在空间分布上,TN污染团中心在12 h、42 h、60 h、78 h时迁移扩散至入库口下游0.42 km、2.25 km、3.33 km、4.04 km;在时间尺度上,TN表层在对应时刻超标范围分别为0.98 km2、2.72 km2、3.71 km2、4.77 km2,污染团中心的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分别为3.6 mg/L、3.1 mg/L、2.5 mg/L、2.1 mg/L。

    2014年03期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 ]
  • 二次微絮凝与常规絮凝的对比试验

    刘圣;娄华君;王秋阳;娄俊鹏;丛麟;

    以石家庄某水库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物表观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和有机物化学极性分级技术从分子水平的变化对原水溶解性有机物进行分析,并测定了其各组分质量分数与三卤甲烷生成势的相关性,获得了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率较低的原因,同时进行了二次微絮凝和常规絮凝的混凝试验,考察了水体浊度、Zeta电位、抽滤时间、颗粒数和有机物等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二次微絮凝比常规絮凝有更强的混凝去除效果,当聚合氯化铝PAC总投加量为13 mg/L、絮凝时间为3 min时,滤后水浊度可达到0.1 NTU以下。二次微絮凝不但改变了胶体的Zeta电位,增加了絮凝效果,而且提高了对有机物和颗粒数的去除率,抽滤时间也相应缩短。

    2014年03期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 ]
  • 可同化有机碳和余氯对饮用水中细菌活性的共同影响

    刘晓露;王敬琦;张柏林;何晓青;

    对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和游离余氯对细菌生长的共同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添加有大肠杆菌的管网水为试验对象,加入不同质量浓度次氯酸钠溶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了72 h内不同时间点可同化有机碳(AOC)质量浓度和活性细菌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AOC初始质量浓度为168.44μg/L的条件下,添加次氯酸钠后可同化有机碳质量浓度出现波动,是其他有机物氧化造成的;活细菌浓度在未添加余氯的情况下呈增长趋势,而在添加余氯的情况下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最终的活性细菌浓度与初始余氯质量浓度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在添加适量余氯的情况下,细菌活性主要受到余氯的抑制作用,而AOC导致的细菌再生长能力相对较弱。

    2014年03期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 ]
  • 3种覆盖材料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亢增军;袁林江;孔海霞;

    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建筑废料、天然沸石和自制陶粒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覆盖厚度为2 cm、温度为18~22℃的条件下,自制陶粒的抑制效果最好,天然沸石次之,建筑废料最差。天然沸石覆盖底泥后,在18~25℃范围内,温度越高,覆盖法抑制磷释放的效果越差。在第57 d,温度为25℃时,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1.598 mg/L,而在室内水温(18~22℃)条件下,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0.984 mg/L。覆盖层厚度越大,沸石粒径越小,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效果越好。在温度为室温、粒径为3~5 mm的条件下,在第57 d,覆盖厚度为3 cm时,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0.565 mg/L,而覆盖厚度为1 cm时,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为0.984 mg/L;粒径由3~5 mm减小到20~40目(0.42~0.83 mm),第32 d的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由2.80 mg/L降低到2.06 mg/L,第57 d的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由3.59 mg/L降低到2.64 mg/L。

    2014年03期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 ]
  • 大薸与青萍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

    雷钧镒;李猛;马旭洲;王武;

    为了降低网箱养鱼对水体的污染,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求环保型生态网箱,以筛选得到的网箱优势植物大薸和青萍为研究对象,设置青萍、大薸单种和青萍-大薸混栽3种体系,考察其对网箱养鱼氮磷移除的效果。结果表明:青萍生态网箱、大薸生态网箱、青萍-大薸混栽生态网箱和传统网箱对网箱养鱼氮的回收率分别为41.5%、39.35%、39.50%和36.05%,磷的回收率分别为31.54%、29.80%、30.22%和27.74%,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的氮磷回收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萍生态网箱、大薸生态网箱、青萍-大薸混栽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8.65%、26.29%、26.59%、23.06%和18.70%、17.21%、17.38%、14.63%,生态网箱的氮、磷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p<0.05);对氮磷移除效果最好为青萍,网箱要达到理论上氮磷零排放的养殖面积与水草面积比为1∶19.90。

    2014年03期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 ]
  • As(Ⅲ)和As(Ⅴ)在骨炭中迁移行为的对流扩散模型研究

    黄晰;罗阳;张俊;刘娟;杨剑;刘璟;

    采用一维对流扩散模型对比分析了As(III)和As(V)在骨炭中的迁移行为,并开展解吸试验。结果表明,1)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批试验吸附数据,As(III)和As(V)的最大吸附量(qmax)分别为0.827 mg/g和0.337 mg/g。2)骨炭对As(III)和As(V)的滞留能力随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用对流扩散模型拟合试验数据获得的滞留因子表明As(V)的滞留能力是As(III)的1.38~2.20倍。3)共存阳离子在骨炭表面能够形成包覆层,从而增强了骨炭对As(III)和As(V)的滞留能力,其中Mn2+强于Al3+;共存阴离子会降低As(III)和As(V)的滞留能力,其SiO2-3和PO3-4分别对As(III)和As(V)影响最强。4)0.1 mol/L的NaOH解吸能力要强于蒸馏水,As(V)的解吸程度高于As(III),3次累计解吸平均值分别为0.59和0.41。

    2014年03期 216-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电絮凝法处理纺织废水研究

    陶陪;高艳娇;张志鹏;黄润竹;

    为了考察铁、铝电极电絮凝法处理纺织废水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以铁板和铝板为电极对纺织废水进行了电絮凝处理,考察了初始pH值、电流密度、电絮凝时间对COD去除率、色度去除率、电能消耗及电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7时,铁、铝电极电絮凝后最终pH值均有上升,但均未超过8,无需调节pH值;随电流密度增加,COD去除率、色度去除率、电能消耗及电极损失呈上升趋势,电流密度为7.5 mA/cm2时,铁电极的COD去除率可达72%,色度去除率可达89.1%,高于铝电极;电絮凝时间为15 min时,铁电极的COD去除率可达到76%,色度去除度可达90%,高于铝电极,且电能消耗低于铝电极。研究表明,铁电极电絮凝法处理纺织废水具有技术可行性,最佳试验条件为:初始pH值中性,电流密度7.5 mA/cm2,电絮凝时间15 min。

    2014年03期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 ]
  • 固定化微生物-纳米铁的制备及对高氯酸盐的降解

    佟玉洁;李宁;李铁龙;

    应用琼脂制备包覆型微生物-纳米零价铁复合物,并进行干燥处理,研究该复合物降解高氯酸盐的性能及活化、海藻糖、保存时间对降解性能的影响。微生物采自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活性污泥并驯化4个月。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铁。纳米铁为直径约80 nm的球形颗粒物。复合物表面呈非晶型的疏松结构,其中直径5μm左右的球形团块是活性污泥的颗粒结构。活性污泥微生物可在12 d内将初始质量浓度50.0 mg/L的高氯酸降解至检测限以下,反应拐点出现在第8 d,显示其具有高氯酸盐自养性能。制备时添加海藻糖并经活化、保存7 d的复合物可在18 d内将初始质量浓度50.0 mg/L的高氯酸降解至检测限以下,反应拐点出现在第9 d。未活化组在18 d内将高氯酸盐质量浓度降低了8%,说明活化对复合材料降解高氯盐的性能有重要作用。未添加海藻糖的复合物反应拐点为第12 d,比添加海藻糖的迟了3 d,表明海藻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其微生物活性。保存30 d和保存7 d的复合物的降解性能没有显著区别,表明复合材料可长期保存而不失生物活性。

    2014年03期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利用普通反硝化活性污泥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试验

    李永正;袁林江;孔海霞;

    采用有效容积为6.3 L的上流式流化床接种普通污泥,进行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研究了先富集反硝化污泥再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过程特征。首先投配硝氮质量浓度70 mg/L、以葡萄糖为碳源、COD为200 mg/L的模拟废水增强污泥的反硝化能力。运行6 d后,出水硝氮质量浓度在10 mg/L左右,反应器对硝氮的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污泥具有较高的反硝化活性。随后投配氨氮质量浓度50~60 mg/L、亚硝氮质量浓度30~58 mg/L的废水进行厌氧氨氧化菌培养。培养一开始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就比进水低,第31 d氨氮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逐步提高进水氨氮和亚硝酸氮质量浓度,从100 mg/L、140 mg/L、200 mg/L到420 mg/L,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亦不断提高。第40 d后,反应器氨氮去除量、亚硝氮去除量和硝氮增加量之比在1∶(1.3±0.2)∶(0.3±0.1)范围内小幅波动,表明厌氧氨氧化反应已经成为反应器内的主导脱氮反应。经过76 d的培养,在进水氨氮和亚硝氮质量浓度分别为405.23 mg/L和488.24 mg/L时,反应器对它们的去除率达到80%和95.22%,最大氮去除速率为0.93 kg/(m3·d)。研究表明,采用上流式流化反应器先富集反硝化菌再培养厌氧氨氧化菌和采用逐步提高进水负荷的启动策略,对于快速培养高活性Anammox污泥、启动反应器是有效的。

    2014年03期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 ]
  • 我国南部城市河道水异地处理效果研究

    王令;王文杰;刘燕;翟英华;高振记;杨波;

    研究A2/O工艺结合化学沉淀法对具有我国南部城市河道水典型特征的布吉河道水的处理效果。单独采用A2/O工艺处理河道水,出水CODCr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TN质量浓度达到二级标准;TP和SS质量浓度不达标。A2/O出水经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PAC)混凝沉淀后,TP和SS质量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CODCr和TN质量浓度也分别较化学沉淀前降低10.7%和16.5%。A2/O工艺结合化学沉淀法处理河道水是一种有效、易维护的河道水异地处理方法。

    2014年03期 235-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 ]
  • 垂直流-水平潜流组合湿地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

    李丽;杨扬;陶然;钟胜强;张敏;王铭;

    利用垂直流串联水平潜流的组合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比较有植物和无植物组合湿地对磺胺类抗生素母体及N4乙酰代谢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有植物组合湿地的去除效率为72.31%,高于无植物组合湿地的59.71%;不同种类湿地植物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收累积能力存在差异,美人蕉积累量最大,其次为风车草,花叶芦竹最低;植物各部位对磺胺类抗生素的积累为地下组织(根)大于地上组织(叶和茎);基质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能力表现为有植物基质吸附量大于无植物基质,变化范围为0.34~1.59 ng/g dw,表明湿地植物的存在更有利于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垂直流-潜流组合湿地能较好地降解磺胺类抗生素,但其降解机理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4年03期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3 ]
  • 淋溶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及其重金属溶出效率的研究

    谢丽玲;唐伟;李燕玲;曾春暇;朱炎坤;陈发奋;

    从汕头市12个蔬菜地监测点收集到多种微生物,采用含单质硫的Waksman固体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出4株菌株。通过16S rRNA测序和NCBI数据库比对,其中两株为硫氧化硫化杆菌(Sulfobacillus disulfidooxidans),另两株为嗜酸性氧化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分别将其编号为ST-A、ST-B、ST-C和ST-D。通过研究这4株菌对Cu、Pb、Zn和Cr的溶出效率评估了它们对重金属的淋溶和转化潜力。结果表明:用这两种菌处理土样,土壤溶液的pH值显著降低,说明反应过程中产生了酸性物质;两种菌株均对Cu、Zn、Pb、Cr有明显的溶出效果;从修复过程中Cu、Pb五态质量比分布来看,经过浸提后,大部分Cu、Pb被去除,Cu去除率大于Pb去除率,硫化杆菌属的去除效果比嗜酸硫杆菌属明显,硫化杆菌能将不溶态的Cu和Pb转换为可溶态。

    2014年03期 246-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 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无机纳米颗粒吸附-解吸Ca~(2+)的影响

    曹庆良;夏建国;

    为了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无机纳米颗粒吸附-解吸Ca2+的影响,采用超声-离心-冻融方法提取蒙山茶园老冲积黄壤的无机纳米颗粒(≤100 nm),用热力学方法和NaNO3、HCl溶液解吸法,分别研究了柠檬酸、苹果酸、草酸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土壤无机纳米颗粒吸附-解吸Ca2+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纳米颗粒对Ca2+的吸附量均随平衡溶液Ca2+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加入柠檬酸、苹果酸后,土壤无机纳米颗粒对Ca2+的吸附量变化趋势相似,而加入草酸后吸附量变化趋势不同。土壤无机纳米颗粒对Ca2+吸附量依次递减的各柠檬酸添加组为0.1 mmol/L、0.5 mmol/L、1 mmol/L、CK、5 mmol/L、10 mmol/L,各草酸添加组为CK、0.1 mmol/L、0.5 mmol/L、1 mmol/L、5 mmol/L、10 mmol/L。低浓度的柠檬酸和苹果酸能够提高非专性吸附态Ca2+的解吸,而草酸和高浓度的柠檬酸、苹果酸能够提高专性吸附态Ca2+的解吸。

    2014年03期 25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土壤中HCHs热解吸动力学研究

    庄相宁;许端平;谷庆宝;

    采集北京某农药厂旧址的农药污染土壤,对土壤中六六六(HCHs)的热解吸修复温度进行优化选择,研究了HCHs的热解吸动力学以及土壤含水率对热解吸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吸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土壤中的HCHs,在310℃时土壤中∑HCHs的去除率达到97.77%,且此时土壤中的∑HCHs质量比(0.93 mg/kg)低于我国《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然后继续升高温度,去除率的变化不明显。土壤中∑HCHs的热解吸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76),热解吸过程受土壤中∑HCHs质量比的影响较大,即随时间增加,热解吸速率会迅速降低。土壤水分对热解吸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土壤含水率超过16%时,β-HCH、γ-HCH、δ-HCH的去除率明显降低,而对α-HCH的影响较小。

    2014年03期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 ]
  • 砷在煤及燃煤产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郑景华;苏华美;范荣桂;刘志斌;

    选取内蒙古某矿区在采煤层2种煤样,研究矿区砷的污染迁移规律。采用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煤样中砷质量比;对试样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灼烧试验,并在不同pH值下对燃烧后产物(粉煤灰和灰渣)进行淋溶试验,同时对砷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区两煤样在450~1 000℃灼烧过程中,砷的释放率分别从39.52%和21.88%升高到73.77%和65.89%;随温度升高,砷的释放率有增大的趋势;粉煤灰与灰渣中砷质量比平均值分别为8.76 mg/kg和6.87mg/kg,且多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粉煤灰中砷赋存形态及其质量比由大到小为碳酸盐结合态、水溶态、残渣态、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灰渣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质量比由大到小为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有机结合态、水溶态。淋溶试验表明pH值越小,粉煤灰中砷的淋出速度越快;淋溶量350 mL,pH=5与pH=7时粉煤灰中砷的淋出砷量分别占总淋出量的78.14%和76.65%,说明粉煤灰中砷更易析出。

    2014年03期 26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 ]
  • 土壤腐殖质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的研究

    王威;张玉玲;刘明遥;马震;陈彭;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通常具有非常复杂的分子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起着主要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取样,采用吸附试验、红外光谱分析等研究了胡敏酸、胡敏素对混合污染物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在多种污染物共存的体系中,Henry模型、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胡敏酸对特征污染物的吸附,胡敏素则主要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胡敏素对污染物的吸附量高于胡敏酸,且吸附过程有化学吸附发生。研究表明,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截留净化作用越明显,能够减少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危害,且胡敏素对污染物吸附的贡献率较胡敏酸更大。

    2014年03期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72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 ]
  • 冻-融及干-湿循环对采矿废石风化产酸影响的试验研究

    姜利国;梁冰;尹成薇;

    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典型气候条件对采矿废石酸性排水的影响,以辽宁省本溪市红透山铜矿废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对采矿废石风化产酸的影响。黄铁矿(FeS2)在废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23.51%,是主要的产酸硫化矿物。利用自制淋溶试验设备开展了为期120 d(共计20次)的冻-融循环、干-湿循环及淋溶试验,对不同试验条件下铜矿废石淋溶液的pH值、酸度、电导率以及Ca2+、Mg2+、SO2-4、总Fe及Cu2+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干-湿循环作用而言,单纯的冻-融循环作用不会对废石的风化产酸产生明显影响。试验过程中冻-融循环作用下废石淋溶液的pH值基本维持在5左右,干-湿循环作用下废石淋溶液的pH值则保持在4.5左右。由于风化产酸程度较高,干-湿循环作用下黄铁矿风化所形成的总Fe、SO2-4质量浓度分别为冻-融循环下的8.5倍和1.6倍;Cu2+的质量浓度约为冻融循环条件下Cu2+质量浓度的5.2倍。冻-融循环及干-湿循环条件下,氧气及水分穿透黄铁矿外"包裹层"的时间分别为60 d和80 d。因此,与南方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相比,我国东北地区冰冻期长、丰水期短的气候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废石风化产酸的形成。

    2014年03期 268-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玉米秸秆热复合预处理光合产氢研究

    荆艳艳;张丙学;罗晓;李丁丁;周威献;张全国;

    为解决因生物质秸秆降解能力差而导致秸秆转化为高品位能源的能量转化率低的问题,提出了生物质秸秆热复合预处理。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了常温静置、水浴加热、碱处理和热复合预处理4种方式的光合产氢效果及影响热复合预处理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热复合预处理的产氢效果最好,其产氢量和还原糖得率最大,其次是碱处理的体系,水浴加热随之,而常温静置预处理的产氢效果最差。对于玉米秸秆热复合预处理光合产氢,碱质量分数、水浴加热时间、秸秆颗粒度对产氢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碱质量分数0.75%~1%、水浴加热4 h、颗粒度80~96μm和超微粉碎的热复合预处理产氢效果较佳。

    2014年03期 274-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烟气组分对活性炭脱硫性能的影响

    张蕾;张磊;赵璐;杨艳;陈荣;张洁;

    活性炭应用于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原料来源广泛、工艺适应范围广、环保性能好、脱硫过程不耗水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简要介绍了我国SO2的污染现状及目前各种脱硫技术,采用干法脱硫工艺,着重对影响脱硫效率的反应温度、烟气中O2体积分数、SO2体积分数和活性炭粒径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脱除SO2的效率;2)烟气中O2体积分数越高,活性炭脱硫效果越好,活性炭脱硫能力与烟气中O2体积分数成正比;3)烟气中SO2体积分数越低,活性炭脱硫效果越好,活性炭脱硫能力随SO2体积分数增加而降低;4)活性炭粒径对活性炭的脱硫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2014年03期 27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排污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吴卿;李思聪;王雪飞;王美;许吟波;

    以天津市某排污河河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底泥中Zn、Cu、Cr、Pb、Ni、Cd和Mn的质量比,并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7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Zn的质量比水平最高,平均达1 061.2 mg/kg;而Cd质量比水平最低,均值为4.8 mg/kg。以海滦河流域沉积物背景值为参考值,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Cu、Zn、Cd的质量比远远超过背景值,为主要污染风险因子。Cd和Cu在6个采样点都呈现出极大的污染风险,Pb的污染风险则较低。

    2014年03期 28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铅锌矿冶区土壤锌污染特征及评价

    袁艺宁;杨志辉;柴立元;周颖新;

    为了调查湖南某铅锌冶炼厂未进行防渗处理长期露天堆放废渣的渣堆场周边土壤中的锌(Zn)污染,以距渣场0~4 km的0~20cm表层土壤及0~100 cm深度土壤的Zn质量比来表征Zn污染特征,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铅锌冶炼厂渣堆场周边土壤受到了Zn污染,污染范围在距渣堆场1 km内,污染程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弱。渣堆场下、距渣堆场10 m及1 km处0~20 cm土壤中Zn质量比超过了土壤二级和三级质量标准,渣堆场下及距渣堆场10 m处为重污染,距渣堆场1 km处为轻污染。在距渣堆场1 km处及对照土壤中Zn质量比随土壤加深而减小;但在渣堆场下及距渣堆场10 m处土壤中,80~100 cm的土壤Zn质量比大于60~80 cm的土壤Zn质量比。土壤中Zn质量比随与渣堆场距离增加而减小。

    2014年03期 285-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 ]
  • 成绵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分布规律

    罗娅君;王照丽;张露;未兴波;

    对成绵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和Cd)的质量比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分析路段Cu、Zn、Pb、Cd的平均单项指数分别为0.52、0.37、2.33、3.18,Cu、Zn污染等级为安全,Pb为中度污染,Cd为重度污染。分析路段为东北至西南走向,路段南北两侧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为南侧无防护林段(3.36)、南侧有防护林段(2.39)、北侧有防护林段(1.87),北侧为轻污染,南侧有防护林段为中污染,南侧无防护林段为重污染,防护林可有效降低高速公路上车辆对路旁土壤造成的重金属污染。Cu、Zn、Pb和Cd的质量比在路基两侧随公路路基距离的增加变化较大,除南侧无防护林的Cu外,其余路段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峰值出现在35~50 m,随后逐渐降低,并不呈现简单的线性负相关。

    2014年03期 2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4 ]
  • 煤层气生产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危害

    刘会虎;桑树勋;曹丽文;徐宏杰;邵基桓;刘世奇;王兴阵;

    为了调查煤层气生产区采出地层水中的重金属在露天排放下对生产区地表土壤的影响,采集生产监测区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样、蓄水池积水样、蓄水池底泥样和井场周围地表土样进行重金属含量的测试分析,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地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煤层气生产区井场蓄水池底泥受到As、Cd、Sn的中度污染,周围地表土壤受到Cd、Sn的中度污染和As、Cr、Pb、Cu、Co的轻度污染,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Sn、Cd、As、Pb、Cr、Co、Cu、Mn、Ni、Zn。煤层气生产区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中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对煤层气生产区地表土壤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生态风险的最主要重金属是Cd。

    2014年03期 294-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典型炼锌废渣堆场重金属环境影响特征分析

    蒋雪芳;吴攀;张翅鹏;张瑞雪;

    以贵州省毕节市岳家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试了炼锌废渣堆场内和附近的渣、土壤、地表水、水体沉积物及孔隙水中Cu、Pb、Zn和Cd的含量,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对地表水、土壤及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废渣与其浸出液重金属含量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废渣浸出毒性与其重金属质量比没有直接关系;北片区溪流水重金属质量浓度沿水流方向大体上不断降低,沉积物(除Pb外)和孔隙水重金属含量沿水流方向先降低后升高,表明进入水体的重金属不断向沉积物迁移,且由于"静水区"作用,重金属主要累积在水池和池塘沉积物中;表层0~20 cm土壤受Cu、Pb、Zn、Cd污染,0~200 cm土壤Cu、Zn质量比均较高,Pb在40 cm以下、Cd在60 cm以下质量比低;地表水内梅罗指数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堆场内及周边土壤的RI属于轻微~中等潜在生态危害,水体沉积物属于强~很强潜在生态危害,Cd的潜在危害风险系数(Eir)明显大于其他重金属,表明炼锌废渣堆更易对水体环境造成危害,其中Cd是最主要的污染因子。

    2014年03期 299-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纺织企业作业环境风险评价

    王淑云;匡雅;王远远;周腾蛟;王卫忠;

    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及安全,还会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导致职业病。科学合理地评价作业环境的风险对改善作业环境安全、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纺织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长,设备排列紧密,自然通风条件差,作业环境复杂。通过对我国中南地区4个纺织企业作业环境的调查,分析了纺织企业作业环境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危害。纺织车间作业环境影响因素有噪声、粉尘、热湿环境、照明和振动、色彩等,其中噪声、粉尘及热湿环境、照明影响因素较为突出,依此建立了纺织企业作业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以及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纺织企业作业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对某纺织企业作业环境的评价,得出该企业主要生产工序的作业环境风险等级。结果表明,清钢联、并条二道工序属安全作业,清花、梳棉、粗纱三道工序属轻度危害作业,络筒工序属中度危害作业,细纱工序属高度危害作业。评判结果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2014年03期 304-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8 ]
  •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溶质预测结果的影响

    李远伟;苏欣;张静;甘欣;袁野;邓仕槐;

    以西南某磷矿的尾矿库为对象,研究解析法预测地下水溶质运移过程中水文地质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通过水文地质勘查获得库区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范围,然后选择连续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极端情况下,承压含水层的总磷最大扩散质量浓度在1 001 d后达到稳定。承压含水层厚度与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呈现倒数关系,当承压含水层厚度小于10 m时,总磷预测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快;在其他参数为最不利的情况下,承压含水层流速大于0.076 23 m/d时,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流速增大而减小;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扩散系数增大而减小,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扩散系数的变化可分为快速、缓慢下降及平衡3个阶段。

    2014年03期 309-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 ]
  • 再生水补水的潮白河顺义段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吴晓辉;许志兰;赵立新;胡秀琳;孟庆义;廖日红;

    针对潮白河(顺义段)以再生水为唯一补水水源的特点,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对该河段水体中两类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烷基酚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补水的潮白河顺义段水体中共检出邻苯二甲酸酯和烷基酚类化合物各5种。该河段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水平低于国内其他地区河流,烷基酚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水平与天然补给河流相当。河道上游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水平高于下游,夏季低于春、秋两季;河道上游烷基酚污染水平高于下游,春季低于夏、秋两季。2010年至2011年,该河段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污染质量浓度明显增加。

    2014年03期 314-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 ]
  • 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准确度控制

    陈海英;沈加林;吕爱娟;魏峰;沈小明;

    为了控制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多环芳烃(PAHs)的准确度,定量研究了氮吹浓缩系统引起的空白污染,提出了空白污染的解决办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度。结果表明:氮吹浓缩系统会引入萘、苊、芴、菲、蒽5种PAHs污染;不同厂家的氮气对空白污染的影响不同,相同厂家不同级别的氮气对空白影响差别不大;不同的氮吹仪也会对空白产生影响,自制玻璃管氮吹系统对空白污染较小;采用椰壳活性炭吸附净化的办法可以有效去除空白的PAHs污染;PAHs的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μg/L,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3.3%~98.3%,该方法的线性良好,准确度高。

    2014年03期 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建筑工程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污染监测与分析

    黄天健;李小冬;苏舒;刘少奎;

    土方施工过程是建筑工程扬尘排放最显著的阶段,对其浓度及分布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选取北京市两个典型住宅建设施工工地,以总飘尘质量浓度(TSP)为测量指标,对土方施工阶段工地内部不同区域的扬尘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共获取工程土方施工阶段6个区域点位108点次的扬尘质量浓度数据。结果表明,参照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GBZ/T 192.1—2007),水泥加工区和道路两侧扬尘质量浓度及超标率较其他区域明显偏高,对相关施工人员影响较大,并且水泥加工区的扬尘质量浓度在一天内有较明显的分布规律。通常的洒水措施对道路扬尘质量浓度降低作用明显。

    2014年03期 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85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5 ]
  • 便携式GC/MS在含硫有机恶臭气体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周守毅;

    采用便携式GC/MS建立了含硫有机恶臭气体应急监测方法。通过稳定性试验,选用硅烷化苏玛罐作为存贮标准气体的容器。比较Tri-bed和Tenax 2种填料对含硫有机恶臭气体的吸附能力,发现采用Tri-bed填料的捕集管吸附能力好于Tenax。通过优化分析条件,使得4种含硫有机恶臭物质(二甲二硫、乙硫醚、噻吩、二硫化碳)分析时间在5 min内。使用Entech 4600动态气体稀释仪将标准气体分别稀释20倍、40倍、50倍、80倍、100倍后分析并建立标准曲线,发现标准曲线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7%。采用便携式GC/MS配置的手持探头采集200 mL样品,对样品中的二甲二硫、乙硫醚、噻吩、二硫化碳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检出限低(9~29μg/m3)、相对标准偏差小、分析时间短的优点。通过实样分析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大气中含硫有机恶臭气体的应急监测。

    2014年03期 327-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生态毒理

  • 水体中磺胺嘧啶对斑马鱼的生态毒性效应

    林涛;陈燕秋;陈卫;

    选取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广泛使用的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毒性试验,依据水环境磺胺类药物的检出水平,研究了低质量浓度(0.001 mg/L、0.1 mg/L、10 mg/L)磺胺嘧啶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毒性效应。在磺胺嘧啶暴露过程中,以孵化的斑马鱼胚胎为试验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药物组,观察记录孵化率、死亡率、发育畸形、心率和自主运动次数。在标准条件下将斑马鱼胚胎置于培养皿,对其进行96 hpf的磺胺嘧啶暴露处理,分别在第8 h、24 h、48 h、96 h观察所得的毒理学终点。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磺胺嘧啶对斑马鱼胚胎的孵化、心率和自主运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且孵化率、致死率、致畸率、心率和自主运动等指标呈现剂量依赖性。低质量浓度的磺胺嘧啶暴露,可显著促进斑马鱼的自主运动(p<0.001),增大斑马鱼的心率(p<0.001),未见斑马鱼心脏组织异常。斑马鱼胚胎在药物暴露处理过程中,均产生畸形效应,主要表现为出血、凝血、尾部弯曲、心包水肿和鳔缺失。这些现象表明,水体中抗生素残留存在潜在生态风险,抗生素的生态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并证明了利用斑马鱼建立简便、准确、直观、快速的检测模型和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2014年03期 330-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868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7 ]
  • 抗生素药物环丙沙星对锦鲤抗氧化系统的毒性作用

    沈洪艳;吴志刚;高吉喜;尚亚楼;许嫔;

    采用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了抗生素药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的急性毒性和对锦鲤肝脏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PFX对锦鲤不产生急性毒性;SOD活性在暴露前中期(3~9 d)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后期(12~15d)受到显著抑制(p<0.05);MDA含量在暴露前中期显著增加(p<0.05);GSH含量与GS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0.05 mg/L、0.5 mg/L处理组表现出持续性诱导状态,5 mg/L、50 mg/L处理组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且在中期(9 d)达到顶峰,GST与GSH在诱导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CPFX暴露对锦鲤造成的氧化损伤是可逆的,机体抗氧化系统并未遭受破坏;GSH和GST响应敏感,适合作为CPFX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2014年03期 334-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 ]
  • 全氟辛酸对人肺A549细胞的毒性

    农任秋;杨琛;李祎毅;郭楚玲;党志;

    采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对人肺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当PFOA质量浓度≥50μg/mL时,细胞皱缩变圆,并随PFOA质量浓度增加,细胞间隙变大,细胞变圆的数量增多;PFOA对A549细胞的增殖存在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PFOA质量浓度呈正相关;PFOA会导致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升高,PFOA染毒质量浓度与细胞内ROS含量呈正相关;PFOA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随PFOA质量浓度升高呈缓慢上升趋势。PFOA对人肺癌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且PFOA可随大气颗粒物进行长距离迁移,其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或发生致毒效应的风险应当引起重视。

    2014年03期 339-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微囊藻毒素与酚类和脂肪酸类化感化合物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伟英;石恬恬;孔令云;花文凤;林志芬;

    从微囊藻毒素作为化感化合物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合成机理、理化性质和环境特征,重点分析了微囊藻毒素与其他化感化合物的相关关系,详细阐述了微囊藻毒素在藻类群落演替及水华中的作用,以推动人类对藻毒素本质作用的全面、科学的认识进程,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藻毒素。

    2014年03期 34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4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4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27起,包括沙尘天气17起,污染事件19起,地震46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5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27起。

    2014年03期 347-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2014年3—4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4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45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45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62.76%,矿业事故占11.03%,爆炸事故占6.21%,火灾占4.14%,毒物泄漏与中毒占3.45%,其他事故占12.41%。145起事故共死亡599人,伤419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3.44%,矿业事故14.19%,爆炸事故5.34%,火灾5.51%,毒物泄漏与中毒2.50%,其他事故9.02%;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9.69%,矿业事故1.43%,爆炸事故15.99%,火灾4.06%,毒物泄漏与中毒4.77%,其他事故4.06%。2014年3-4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云南(19起)、广东(14起)、湖南(10起)、浙江(9起)、辽宁(9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云南(94人)、广东(49人)、湖南(45人)、四川(35人)、山西(35人);受伤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山西(77人)、云南(58人)、重庆(55人)、广东(46人)、海南(34人)。

    2014年03期 35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2014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每两年在我国召开一次,至今己经成功举办了8届。会议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得到了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国内相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

    2014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牵引,针刊爆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系统深入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求获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

    2014年03期 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