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数值模拟在事故动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毕海普;司鹄;

    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动态风险评估对水质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而数值模拟可以显示突发事故后污染物的扩散和衰减过程,为可能发生且无基础样本数据的环境突发事故的动态风险评估提供因子量化赋值。建立了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以数值方法计算事故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移特征,基于实时水文条件下事故后污染区域的演化规律和应急措施后的消减趋势等的数值模拟结果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赋值,结合层次分析法的风险度计算结果,运用模糊判定理论计算和评估风险类别。进一步以长江上游在急流条件下的医院细菌污水事故排放为应用对象,实例计算其风险值和风险级别,并讨论和分析了应急措施对降低事故后果的动态风险补偿幅度。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2014年05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 ]
  • 发射过程中装药“孔隙”危险性数值分析

    高群;

    为了研究装药内孔隙在发射过程中产生"早炸"的物理机制,采用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发射载荷下FAE和压装TNT两种装药内孔隙的动力响应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动力响应过程研究,定量评价炸药的发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膛压下,发射载荷加载率越高,孔隙内产生的温度就越高;孔隙位置不同,形成热点的成长速度明显不同,战斗部装药底部区域孔隙具有更大危险性;FAE与TNT相比,同样发射载荷下孔隙内的温度较高,危险性较大。

    2014年05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_1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史广山;魏风清;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预测指标测定的准确性对于减少"低指标突出"现象,保证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钻屑解吸指标K1是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扩散理论和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物理意义建立了K1的数学表达式,根据该式研究了瓦斯压力、损失时间、煤粒粒度、扩散系数对K1的影响。结果表明:钻屑解吸指标K1与瓦斯压力呈幂指数关系;相同条件下,损失时间越长测得的K1越小,并且钻屑的粒度越小表现越明显;扩散系数表征瓦斯绕过微孔和煤基质的能力,相同条件下扩散系数越大测得的K1越大;煤粒粒度对K1的影响较大,现场测定过程中煤粒粒度组成对获得真实的K1和准确的临界值至关重要。

    2014年05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 ]
  • 点面结合指标体系预测突出危险性的应用研究

    王文超;李贤忠;

    为提高突出危险性预测的准确率和防治技术措施的有效性,根据十三矿13031采面局部突出危险性预测方式,考察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值和钻屑量S值的预测指标应用情况,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预测数据的分布离散情况,拟合点预测指标q、S的新临界值;在此基础上研究q、S与突出预兆动力现象结合的面预测技术,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拟合得出了点面结合的预测新指标回归方程,构建了"点"与"面"结合预测指标体系。现场应用表明,点面结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指标能实现突出危险性预测的定量化,在原预测指标体系基础上,提高了预测突出准确率和预测不突出准确率。

    2014年05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天然气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

    董菲菲;罗贤运;吕保和;

    对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的评价是管道腐蚀与防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对天然气管道内腐蚀进行风险分析,引入了系统理论中灰色综合关联度的相关知识。采用该方法,以H2S、CO2和缓蚀剂3项造成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的因素为例,列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具体步骤,并对各因素进行灰色综合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期望值相符,可以作为评价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的一种新方法。

    2014年05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加权证据理论的受电弓事故树分析

    王卓;刘斌;蒋峥;

    受电弓一旦发生故障,就很可能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在传统事故树的基础上采用加权证据理论算法优化事故树定量分析,融合不同专家意见,处理了概率评估中的不确定信息,结合机务段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对受电弓进行风险评估。基于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总结出受电弓安全运行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控制措施。

    2014年05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风险分布公平性的公路危险品运输全局路径优化研究

    危振;肖贵平;王海星;

    首先,通过计算危险品运输事故各种后果产生的概率及其相应经济损失价值,建立了基于各种损失价值的定量运输风险评价模型;其次,通过对各路段施加统一的危险品总容量限制以确保风险分布的公平性,建立了加权最小运输成本和最小运输风险的双目标全局路径优化模型;再次,将基尼系数和方差系数作为基于路段的风险分布公平性的衡量指标以进行路径方案比选,并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算例分析表明:一方面,通过有规律地改变2个优化目标的权重,可以得到路径优化模型的所有帕累托最优解的集合;另一方面,通过恰当设定路段危险品总容量限制,以及对2个优化目标选择合适的权重值并进行全局路径优化,可以使所得到的最终路径方案的社会总成本大幅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路段风险分布的公平性。

    2014年05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7 ]
  • 效用模型在船舶综合安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李晓冬;唐文勇;

    综合安全评估(FSA,Formal Safety Assessment)是专门针对船舶的安全管理方法,其特点是不但对风险进行评估,而且利用成本效益分析(CEA,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对风险控制方案进行选择决策。为提高FSA方案决策的合理性,将效用理论应用于FSA的CEA分析。具体来说,首先利用损失效用函数定义某类事故风险的效用,用以表达决策者对该风险的厌恶程度。同时,利用期望效用公式,将船舶系统各类事故风险的效用综合为一个总效用值,称为综合风险效用模型。利用该模型提出基于效用的CEA方法,即在选择风险控制方案时,将CEA中的风险减小量代换为与之效用相等的确定性效益值,使方案决策能考虑决策者主观态度的影响。最后,在LNG船的FSA案例中使用了新方法,并与传统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证明了新方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014年05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模糊-ANP的民航安检人员作业可靠性风险评估

    王燕青;马越;李振;

    为探讨影响民航安检人员作业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提高安检人员的作业可靠性,运用三角模糊数学和网络分析法,建立了基于模糊-ANP的安检人员作业可靠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得到影响作业可靠性的关键指标为管理制度、员工培训次数和人员作业负荷等。在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这些因素并加以管理,为安检提出有效的培训方案。

    2014年05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6 ]
  • 连二亚硫酸钠热分解特性动力学及危险性评价

    张淑娟;江美丽;彭孟春;王犇;

    为了研究连二亚硫酸钠热分解动力学及热失控危险性,利用同步热分析法(TG-DSC)测定了不同升温速率下连二亚硫酸钠热分解特性。采用非等转化率法和等转化率法探究其动力学参数,分析其反应机理,推断连二亚硫酸钠热危险性。结果表明,连二亚硫酸钠分解方式有两种,反应活化能在140~240 kJ/mol。利用活化能比较、失控反应可能性、严重度评价及SADT等方法均发现,连二亚硫酸钠在生产、存储中存在危险性失控可能性。因此,要严格执行连二亚硫酸钠安全储运国家标准,避免事故发生。

    2014年05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数量化理论Ⅱ的地下矿山矿柱稳定性判别

    余佩佩;赵国彦;周礼;

    矿柱是地下矿山支撑顶板围岩、维持采场稳定的关键结构要素。为迅速准确地判别矿柱稳定性,采用数量化理论II(QTII)建立了地下矿山矿柱稳定性判别模型。选取矿柱宽度、矿柱高度、矿柱宽高比、矿岩单轴抗压强度和矿柱承受载荷作为评价指标,以40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得到了相应的判别系数矩阵,确定了各类样本在5维空间中的中心点和各样本点。利用该模型对训练样本进行回判,判别结果完全正确。用10组样本数据对该判别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判别预测矿柱的稳定性,可以作为一种矿柱稳定性判别工具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2014年05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 ]

安全工程

  • 急倾斜综放面采空区注氮方案研究及数值模拟

    高科;刘剑;刘玉姣;

    急倾斜综放面由于大倾角开采、地质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工作面推进过慢,以致为采空区遗煤自燃提供了充分的供氧和蓄热条件,同时由于不能随采随注浆,进风隅角封堵也可能受障,采空区持续供氧,工作面后采空区大范围自燃的可能性也很大。注氮成为解决急倾斜综放面采空区防灭火的重要技术之一。为解决因注氮流量、注氮位置凭经验设置造成的氮气浪费问题,采用Fluent数值方法优化急倾斜注氮方案,分析了注氮量、注氮位置等参数对急倾斜综采面采空区氧气和氮气的体积分数分布,及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规律,得出急倾斜综放面采空区注氮量、注氮位置和工作面风量的合理匹配。结果表明:供风量越大,采空区横三带后移,宽度越大,注氮位置与氧化带前端距离随工作面风量增大而增大,但是风量增大到1 000 m3/min后,变化较小,注氮位置基本控制在距离工作面25 m左右;注氮量在600~800 m3/h时效果明显。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双管注氮方案,解决了急倾斜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发火问题。

    2014年05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SPSS的PCA-MRA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毕建武;贾进章;

    为克服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问题,增强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精确性,将主成分分析(PCA)与多元回归分析(MRA)相结合提出了PCA-MRA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实际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表明,采用SPSS软件直接对影响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因素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避免了复杂的推导计算以及繁琐编程,预测精度较高。

    2014年05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2 ]
  •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Fisher判别分析法及应用

    毕建武;贾进章;赵博琦;张瑾;

    在综合分析煤与瓦斯突出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Fisher判别分析应用到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结合我国典型煤与瓦斯突出煤矿17个突出实例,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模型回代预测的误差率为0。应用该模型对云南恩洪煤矿8个突出实例进行预测,并与单项指标法、综合指标法、BP网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isher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能对煤与瓦斯突出进行有效预测。

    2014年05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 ]
  • 新建民航机场吸引鸟类原因的探讨

    乌日罕;杨贵生;潘斌;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样带法对二连浩特赛乌苏国际机场围界内草地及周边7 km范围内的鸟类种类、数量及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在机场围界内草地记录到鸟类42种,在围界外草地记录到鸟类18种。围界外草地主要有角百灵、短趾百灵、毛腿沙鸡等适应于干旱草原生境栖息的鸟类;而围界内草地不仅有围界外的鸟类,还增加了灰斑鸠、喜鹊、猎隼、赤颈鸭等在建筑物、林地及湿地栖息的鸟类。机场围界内草地鸟类的种类、数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机场围界外。研究表明,新建民航机场吸引鸟类的主要原因是机场建设后形成了生物量较高的次生植被环境,此外也与机场管理和周围建筑物有关,可通过人工加快植被次生演替、全封闭管理垃圾废弃物、人为驱赶等驱鸟措施减少新建机场对鸟类的吸引。

    2014年05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 ]
  • 不同交通流下车辆对桥梁涡振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李春光;韩艳;谭迪;蔡春声;

    涡激振动是桥梁风致振动中最常见的现象,通常在较低的风速下发生,且对结构气动外形的变化很敏感,车辆行驶在桥梁上势必会改变桥梁断面的外形,因此,研究不同交通流下车辆对桥梁涡激振动的影响非常必要。为了考虑实际运营中车辆对桥梁涡振的影响,基于自由悬挂节段模型试验系统,分别对无车、自由车流和繁忙车流3种交通流状态下车辆对桥梁涡振振动的影响进行了风洞试验。测试了涡振响应和涡振频率,分析了车辆对桥梁涡振响应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由于车流显著改变了主梁的气动外形,并且增加了系统质量,不同交通流下车辆对桥梁涡激振动起到了抑制作用。偏于安全考虑,实际桥梁的涡激振动试验可以不用考虑车辆的影响。

    2014年05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湿排粉煤灰似膏体充填采空区试验研究

    张钦礼;杨伟;王新民;

    为了确定湿排粉煤灰似膏体充填的关键技术参数,通过湿排粉煤灰物理化学试验、膏体充填配比试验及现场工业试验,研究了湿排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膏体充填配比参数和工业试验运行参数。结果表明,湿排粉煤灰松散干密度为0.85 g/cm3,管道输送性能良好,渗透系数为8.52×10-4,脱滤水较困难,单位沉降量与压力关系曲线比较平缓,凝固后沉缩率较低,含有一定量的活性SiO2和Al2O3成分,具有一定的胶凝特性。当m(水泥)∶m(粉煤灰)=1∶8~1∶10、质量分数为62%~65%时,初凝时间180 min,28 d强度大于1 MPa,现场工业试验历时45 min,充填质量分数稳定在60%~64.5%,充填系统运行平稳,初期强度达到工业要求。湿灰作为似膏体充填骨料在华泰矿业首次得到成功应用,充填材料成本为50~57元/t。

    2014年05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的煤层瓦斯含量研究

    岳高伟;刘军;王兆丰;

    针对高压常温条件下采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预测煤层瓦斯含量误差较大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热力学原理,对煤层卸压瓦斯膨胀系数进行了讨论,随瓦斯压力增大,真实气体的卸压瓦斯膨胀系数与理想气体的差别增大,而温度对卸压瓦斯膨胀系数影响极小,瓦斯卸压膨胀系数与瓦斯压力的关系可用拟合公式表示为k=-0.1167+9.29243p+0.14618p2。采用真实气体卸压瓦斯膨胀系数对胡底煤矿3号煤层和玉溪煤矿3号煤层瓦斯含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理想气体计算的误差可达10%以上,而真实气体计算的最大误差只有4.02%,因此,采用真实气体能更准确地预测煤层瓦斯含量。

    2014年05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 ]
  • 采掘过程中沿空留巷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蔡峰;刘泽功;

    沿空留巷符合绿色采矿的发展方向,已有研究对其应力分布与动态演化规律方面研究尚不够深入,导致留巷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薄直接顶、厚直接顶和无直接顶3种典型顶板条件下巷道掘进、采动留巷及稳定过程中围岩应力发展演化规律,分析了充填区域的顶板承载特性对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巷道掘进阶段,无论是超前支承应力,还是迎头支承应力和滞后支承应力,都是厚直接顶最高,其次为薄直接顶,无直接顶最低。采动应力调整阶段,随直接顶厚度减小支承应力集中系数逐渐增大,同时,随直接顶厚度减小支承应力极值位置逐渐远离工作面。

    2014年05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苯甲酸荧光法的Fenton试剂氧化降解瓦斯体系羟基自由基测定

    戴俊;王政锦;宋会磊;杨娟;魏建平;

    为了快速检测Fenton试剂氧化降解瓦斯反应体系中生成的羟基自由基(·OH),提出了一种苯甲酸荧光法测定·OH含量的方法。Fenton试剂产生的·OH能与苯甲酸反应生成具有强荧光的羟基苯甲酸,利用荧光强度的变化可间接测定反应体系中·OH的含量,系统研究了H2O2浓度、Fe2+浓度、初始pH值等因素对·OH产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浓度、Fe2+浓度、初始pH值是影响Fenton试剂产生·OH的主要因素,当c(H2O2)=100 mmol/L、c(Fe2+)=2.0 mmol/L、pH=2.5时,溶液荧光强度F最大,同时Fenton试剂降解瓦斯反应体系的·OH生成量最大。

    2014年05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63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近墙乙醇池火热反馈对燃烧速率的影响

    张军;方俊;王静舞;关劲夫;王进军;

    为了定量评估近墙乙醇池火燃烧的危险性,根据乙醇池火燃烧辐射热平衡方程,建立了简化的墙体点源辐射计算模型,与火焰高度、近墙距离等参数相关联,进而得到近墙乙醇池火墙壁热反馈下燃烧速率的理论增量,并考虑到火焰辐射的增量对燃烧速率的影响,计算得到火焰对燃烧速率的理论增量。同时,在标准燃烧室进行了5种尺寸、不同近墙距离的方形乙醇池火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近墙乙醇池火的平均火焰高度和燃烧速率随油盘直径增大而增大,随距墙边距离减小而增大。与距墙边30 cm的墙边火平均火焰高度相比,紧贴墙壁的平均火焰高度上升16%~20%;与距墙边30 cm的墙边火燃烧速率相比,紧贴墙壁的燃烧速率上升12%~16%。乙醇墙边池火的燃烧速率理论增量与实际测量值的偏差在5%~34%,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充分说明近墙乙醇池火燃烧速率的增量主要是墙壁的热反馈和火焰的热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4年05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 ]
  • 半敞开式隧道火灾模型设计相似性论证

    刘洋;王彦富;张晓磊;

    半敞开式隧道是一种节约、环保的新型隧道,但能否满足隧道火灾时的防排烟要求,需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模型试验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途径。为保证半敞开式隧道火灾模型试验结果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原型,根据相似原理,对该模型试验的相似性进行了论证。以某实体隧道为原型,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确定以弗诺德相似准则作为研究隧道火灾烟气的主要相似准则,得到模型率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15。同时从试验条件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考虑,选取合适的模型率。最终确定半敞开式隧道火灾模型的缩比例为1∶10。

    2014年05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常见化学品对偶氮二异丁腈热稳定性的影响

    张婷;柴晓伟;金满平;张帆;谢传欣;曹永友;

    为研究常见化学品对偶氮二异丁腈(AIBN)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C600微量热仪对AIBN及AIBN与水、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铁等物质混合的热分解反应进行试验探究,根据试验数据得出相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它们的分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IBN本身的热稳定性较差;水、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铁等物质使AIBN的放热反应变剧烈,反应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反应速率常数增大;这些物质的加入不会改变AIBN的热分解反应产物。

    2014年05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 ]
  • 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与氟橡胶造型粉的绝热分解

    何志伟;颜事龙;刘祖亮;

    为研究高能钝感材料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与氟橡胶造型粉的热分解特性和热稳定性,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测试其在绝热条件下的热分解过程,获得了热分解的升温速率、温度和压力等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及升温速率、压力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绝热分解开始前有一个缓慢的吸热升温过程,绝热分解过程主要有3个放热反应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升温速率升降幅度较大,为主要的热分解阶段。绝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反应热分别为358.87 kJ/mol、3.374×1027min-1和685.62 J/g。造型粉初始分解温度高达290.6℃,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2014年05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高层建筑房间利用竖井进行烟气控制的试验研究

    李健;李元洲;毛少华;匡萃芃;李成龙;

    利用高层建筑本身高度设置与房间相连的竖井,热烟气在浮力驱动下进入竖井产生烟囱效应,使房间内产生负压,通过自然补风可以有效抑制烟气溢出补风口,将烟气控制在着火房间内部。通过全尺寸试验,验证了高层建筑利用竖井进行烟气控制的可行性。基于烟囱效应理论得到竖井控烟的临界条件,结合排烟速度、补风速度、补风温度、室内温度以及CO体积分数等试验数据,分析了火源功率、补风口、排烟口面积对负压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火源功率条件下,排烟口与补风口的设置对室内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存在合理的竖井排烟口与补风口设置范围,可以达到烟气控制的效果。

    2014年05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安全监测

  • 煤岩电信号影响因素分析

    赫飞;唐治;冯瑞;李利萍;

    为研究煤岩电信号产生机理,以利用电信号预测煤岩动力灾害,选用煤、花岗岩、砂岩等不同性质煤岩体,利用建立的试验系统分析了煤岩温度、煤岩性质、煤岩摩擦、煤岩加载速度及煤岩载荷等因素对煤岩电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过程中,煤岩电信号的变化规律可分为3个阶段;性质不同的煤岩体单轴压缩下产生的电信号幅值有明显差别;煤岩摩擦过程中能产生电信号;随加载速度增大,煤岩即将破裂时产生的电信号有增强趋势;电信号大小与载荷大小不成比例关系,但在即将破裂时产生的电信号最大。

    2014年05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 岩石变形破裂状态与电荷感应信号相关性试验分析

    王宏伟;李超;赵扬锋;

    在基于电检测的岩体动力灾害预测预报技术中,分析岩石的变形破裂状态与电信号的相关性是关键环节。采用自行研制的岩石电荷感应试验系统,对花岗岩和煤岩试样进行单轴加载条件下的电荷感应检测,分析了岩石峰前阶段变形破坏状态与电荷感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电荷感应信号在不同的变形破坏阶段呈现出明显特征,电荷感应信号可反映岩石内部结构的变化,变形破坏过程与电荷感应规律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花岗岩试样而言,压密段电荷感应信号的幅值较小且分布最零散,弹性段没有明显的电荷感应现象,稳定变形段电荷感应信号的幅值中等且分布密集,加速变形段部分电荷感应信号的幅值最大且再次呈现出密集分布的状态。对煤岩试样来说,加速变形阶段的电荷感应信号与花岗岩存在较大差异,电荷感应信号的幅值明显增大,正电荷的数量明显增多且信号更为集中,二次加载阶段的变形过程一直伴随感应电荷产生,信号幅值集中在±500 mV的范围内,不但幅值大大减小,正电荷出现的次数也明显增多。结合岩石单轴压缩内部裂纹形成机制和变形阶段划分的研究成果,采用电荷感应信号可分析和评判岩石所处的变形破坏状态。

    2014年05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 ]
  • 深厚软土地区大桥群桩沉降现场监测分析

    陈洪运;马建林;苏春晖;杨彦鑫;

    为准确预测高速铁路沉降量,严格控制高速铁路沉降,达到高速铁路的平顺性标准,以某一软土地基高速铁路桥梁墩台为监测对象,采用液位-单点联合自动监测法对天津某特大桥沉降进行了长期观测。实测数据分析显示,单点沉降计布置合理的情况下能准确确定压缩层厚度。与现有规范的压缩层及沉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误差最大,压缩层厚度比实测值大141.1%,沉降量比实测值大182.9%;按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得到的沉降量计算值比实测值大4.0%;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得到的应力比为10%,沉降量计算值比实测值大8.9%。与液位沉降计测得的总沉降相比,《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计算的沉降值偏大,其余规范计算的沉降值均偏小。从可靠性和安全角度考虑,建议采用以10%应力比为条件的"应力控制法"计算压缩层厚度,采用铁路规范方法计算高速铁路深厚松软土层的桥梁桩基总沉降。

    2014年05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大安山矿煤岩冲击破坏的电磁辐射监测及预警

    穆贵清;刘晓斐;邓晓谦;金佩剑;许金杯;

    煤岩冲击灾害严重影响大安山煤矿的安全开采,对其有效预防尤为重要。分析并确定了导致大安山矿轴7槽煤层煤岩冲击的主要因素为开采引起的围岩应力集中;根据电磁辐射与围岩应力的正相关性,并基于电磁辐射监测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煤岩冲击危险进行了预警。结果表明:1)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反映了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及变化的区域特征;2)进入采动应力集中影响范围时,工作面发生煤岩冲击的危险性增大,对应的电磁辐射监测表现出一定的前兆反应;3)煤岩冲击的电磁辐射前兆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可根据其特征对工作面可能发生煤岩冲击的具体区域进行判定并预警。

    2014年05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企业群体行为安全观测技术体系理论与实践探讨

    尹香菊;钱洪伟;

    行为安全观测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实现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在梳理行为安全相关文献基础上,引入行为矫正、应用心理学等理论方法,提炼了企业群体行为安全观测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行为安全观测规划技术、关键行为筛选技术、行为安全观测技术、沟通与干预技术、行为观测数据统计与反馈技术及行为安全观测整体提升技术等。将企业群体行为安全观测技术体系应用到某试点矿9个工种进行观测试验,先后进行两次观测,观测时间均为1个周期(4周为1个周期);并对被观测群体对观测试验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个工种经过两次行为观测试验后,其作业中安全行为次数除推车工没有增长外,其他工种均有所增长,增长幅度依次为信号工(6.67%)、耙矸机司机(6.15%)、挂钩工(6.02%)、绞车工(5.81%)、喷浆工(5.33%)、挖进工(4.35%)、爆破工(3.57%)、机电维修工(3.53%);两次观测周期行为安全整体趋势对比中,第1次观测增长30.19%,第2次观测增长32.91%。同时,有效性问卷调查表明,被调查群体基本对观测试验非常了解的占80%,一般了解占17%,不太熟悉的占3%;85%的人通过观测试验对行为安全更加关注,其中20%的人对开展行为安全观测试验提出了建议。

    2014年05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 ]
  • 多元统计分析在飞行安全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李大伟;陈云翔;张执国;项华春;

    准确监控和预测系统所处状态,在危险发生之前发出告警对于防止飞机进入危险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飞行安全系统复杂性特点,以飞行失控为例建立了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用主元表征系统状态简化了系统知识表达。通过判别分析确定系统状态点与失控区域重心的距离,判断系统所处状态,并设计了飞行失控告警的软件框架。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准确判断飞机是否可能进入飞行失控状态,可以推广到其他安全状态的预测。

    2014年05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公共安全

  • 西安脉冲堆场区放射性气体扩散CFD数值模拟

    唐秀欢;杨宁;包利红;李园园;

    为对西安脉冲堆(XAPR)核应急及相关核安全评价提供场区大气扩散规律的技术支持,根据XAPR场址条件,采用CFD方法对场区放射性气体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释放点、气象条件、出口速度等因素对大气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XAPR场区内屋顶释放造成主干道路地面大气扩散因子比烟囱释放高约1个数量级;风向影响场区内危险区域面积,南风造成的危险区域面积最大,西南风次之,西北风最小;大气扩散因子随出口速度增大而减小,随环境温度增加变化不显著;均匀风场模型给出的结果更加保守,由于幂律风廓线的水平风速随高度梯度变化较大,最终得到的地面扩散因子较小;非稳态扩散中,风场突变会导致局部污染加剧,由于建筑物的阻挡绕流,污染物在场区的扩散减缓,可能在场区形成部分污染的过渡地带,随后会逐步达到稳态扩散状态。在XAPR核事故中,放射性气体由于场区复杂的建筑分布而具有复杂的扩散行为,释放点、气象条件等因素均对放射性气体场区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不规则的事故污染景象。

    2014年05期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1 ]
  • 城市内涝防治措施的转变及启示——由“排”到“蓄”再到“渗”

    邢国平;孙姣;董岩;季民;

    发达国家城市内涝防治措施的发展趋势表明,雨水管理由以排为中心转向以渗蓄为中心,重视雨洪的蓄存利用,同时充分利用土壤、生态系统的调蓄能力,合理增加浅层地下水回灌,减少地表径流。结合实例从雨水排放、蓄存和雨水下渗3方面介绍了内涝防治措施的转变及发展趋势,为我国雨水管理提供启示。将内涝防治与生态技术、绿色建筑、浅层回灌地下水等相结合,可实现城市开发前后径流"零增长",避免内涝情况发生。

    2014年05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8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Ni~(2+)掺杂钛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关卫省;李姣;霍鹏伟;赵欢;

    采用水热法,以硝酸镍为镍源,利用商业二氧化钛(P25)制备Ni2+掺杂钛纳米管。对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比表面积仪(BET)的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生成了均匀的钛纳米管,管壁多层且两端开口;Ni2+掺杂基本没有改变钛纳米管的形态和晶型结构;掺杂5%Ni2+的钛纳米管的比表面积为233.89 m2/g,大于未掺杂的纳米管(187.52m2/g),远大于原料P25(45.6 m2/g)。以亚甲基蓝溶液为降解对象,研究Ni2+的掺杂量、pH值、振荡时间和温度对Ni2+掺杂钛纳米管吸附性能的影响。Ni2+的掺杂量、pH值、振荡时间和温度对Ni2+掺杂钛纳米管的吸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Langmuir吸附模型比Freundlich吸附模型拟合效果好。

    2014年05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以PBS为载体和碳源的SND系统的脱氮效果研究

    唐成婷;罗国芝;谭洪新;刘倩;

    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氮素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脱氮工艺因其良好的脱氮效果引起广泛关注。以人工模拟养殖污水作为原水,研究了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PBS)作为碳源和载体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器(PBS-SND)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4 h、进水氨氮(NH+4-N)质量浓度为10 mg/L、硝酸氮(NO-3-N)质量浓度为50 mg/L、溶氧(Dissolve Oxygen,DO)质量浓度为(6.242±1.262)mg/L的条件下,SND反应器可在11 d内成功启动并稳定运行。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具有良好的脱氮能力,NH+4-N、NO-3-N和总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66.50%、98.55%、99.10%;反应器内载体表面生物量随空间位置升高逐渐递减,上、中、下三层的PBS颗粒表面的生物量分别为(0.549 6±0.021 7)×109CFU/g PBS、(6.563 9±3.078 1)×109CFU/g PBS、(29.148 7±0.884 7)×109CFU/g PBS。快速硝化测试试验中NH+4-N的去除率为22.93%,快速反硝化测试中NO-3-N的去除率最高达88.90%,其平均去除速率可达到1.481 7 mg/(L·h)。PBS-SND系统可实现低C/N比养殖废水的高效脱氮。

    2014年05期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 ]
  • 巯基修饰竹粉生物吸附剂对Cd(Ⅱ)的吸附性能

    艾天;姜效军;于洪梅;朱秀慧;杨秀玲;王起凡;

    以楠竹竹粉(BP)为原料,经氢氧化钠预处理,再由巯基乙酸化学改性制备两种新型竹粉生物吸附剂SBP和TBP,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考察了溶液pH值、温度、吸附剂量和吸附时间对SBP和TBP吸附Cd(Ⅱ)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pH值和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率影响显著,温度降低更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所控制。SBP和TBP对Cd(Ⅱ)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1.30 mg/g和163.93 mg/g。

    2014年05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0 ]
  • 磁性Fe-Ti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中As(Ⅴ)的吸附研究

    汪赛奇;唐玉朝;黄显怀;薛莉娉;伍昌年;

    采用正/反向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不同铁钛配比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Fe3O4/TiO2。对以两种方法制备的材料的外观、磁性及对水中As(Ⅴ)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同铁钛配比的材料具有类似的外观和磁性,随铁含量降低材料由黑灰色向乳白色转变,磁性随之减弱,当铁物质的量分数≤50%时,材料基本丧失磁性。正向共沉淀法制备的材料吸附性能优于反向共沉淀法,正向n(Fe)∶n(Ti)=9∶1材料的磁性最强,对砷的吸附性能也较好,对起始As(Ⅴ)质量浓度为0.5 mg/L的模拟含砷水,经3 h吸附,As(Ⅴ)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该材料为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279.1 m2/g,BJH平均孔径为7.14 nm。模拟吸附剂的自由沉淀与外加磁场的沉淀过程,在20 min内,二者的浊度去除率分别为19.4%和74.4%。

    2014年05期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两种富集驯化条件下石油降解细菌菌群的特性研究

    汪志荣;李燕妮;朱小燕;王伟荔;王静兰;

    为了强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经两种富集驯化培养基培养后的细菌菌群数量及细菌结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富集驯化4个周期后,在无机盐加原油富集驯化条件下,细菌浓度可以达到1.30×1012CFU/mL,比在牛肉膏蛋白胨加原油富集驯化条件下的细菌浓度(3.05×108CFU/mL)高4个数量级;从生物多样性看,无机盐加原油驯化得到的菌群更丰富,有11种细菌,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加原油驯化条件得到的菌群中只有4种细菌,当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对土壤微生物驯化时,微生物数量较多,且多样性较高。在无机盐原油培养基条件下,菌群的石油降解率远高于牛肉膏蛋白胨原油培养基条件下菌群对原油的降解率,7 d和15 d的降解率分别可达到20.7%、13.2%和52.2%、35.7%。研究表明,不同的富集驯化方式对菌群的组成有较大影响,在未来应用中菌群的复杂性值得关注。

    2014年05期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0 ]
  • Sr改性椰壳炭吸附分离CH_4/N_2的试验研究

    马东祝;李坚;王洪明;郭连杰;何洪;梁文俊;

    针对甲烷气体(煤矿乏风瓦斯)的富集与分离,研究Sr改性椰壳炭在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过程中的性能。结果表明:1)Sr改性椰壳炭的比表面积明显减小,主要是由于Sr在椰壳炭表面的负载导致孔道堵塞和高温焙烧产生的孔道坍塌;2)在常温变压吸附测试中,Sr改性椰壳炭对CH4的吸附量急剧降低,Sr(NO3)2改性椰壳炭下降了62%,SrCO3改性椰壳炭下降了67%,分离系数也由原来的4.7分别下降至3.0和2.7;3)在程序升温脱附测试中,Sr改性椰壳炭对CH4和N2的吸附峰都减弱,但S(CH4)/S(N2)从1.0升至3.2和4.4;4)Sr改性椰壳炭适合变温吸附分离CH4/N2。

    2014年05期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 ]
  • 源分离尿液资源化利用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蒋善庆;王晓昌;李超;韩培;

    针对源分离尿液中除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外,还含有部分微量污染物(药物残留与激素)和致病微生物的特点,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线,首先对尿液中营养物回收技术(浓缩脱水、沉淀结晶、离子交换吸附、吹脱吸收、生物处理及电化学)和能源转化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回收电能和尿液培养藻类制作生物质燃料)的原理、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其次,介绍了尿液中微量污染物去除技术(电渗析、纳滤与高级氧化)和致病微生物灭活方法(常温储存6个月以上、升温或碱化),并指出从源头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最后,提出联合多种技术同步回收尿液中营养物与能源和定量分析所含微量污染物对人体与环境的风险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014年05期 18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 ]
  • Fe(NO_3)_3催化乙酸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

    于晓艳;张书廷;吕学斌;支苏丽;祁军;

    采用Fe(NO3)3催化乙酸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水解反应的效率,考察了乙酸初始质量分数和预处理时间对玉米秸秆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Fe(NO3)3可有效提高乙酸预处理秸秆的水解率。当使用0.05 mol/L Fe(NO3)3催化5%乙酸预处理秸秆15min时,与单独乙酸预处理玉米秸秆相比,水解液中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的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10%、250%和10%,同时秸秆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水解率分别提高了49%和14%;与单独0.05 mol/L Fe(NO3)3预处理玉米秸秆相比,水解液中相应的各单糖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31%、68%和61%。随乙酸初始质量分数增加,水解反应中各产物的质量浓度均逐渐增加。乙酸初始质量分数从1%增加到5%,水解玉米秸秆15 min时,水解液中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从8.67 g/L、11.68 g/L和3.19 g/L升高到11.86 g/L、13.78 g/L和3.23 g/L。延长预处理时间有利于秸秆的水解反应,但太长会导致玉米秸杆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水解率增加变缓。当采用0.05 mol/L Fe(NO3)3催化5%乙酸时,预处理时间从15 min延长到60 min,半纤维素的水解率从74.7%逐渐升高到92.9%,而纤维素的水解率没有变化,稳定在26%。

    2014年05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 污水处理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分布及去除特性研究

    李梅;王翠彦;于小迪;崔建国;王洪波;

    选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6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PAEs)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固相萃取法、索式提取法分离提纯济南市2个污水处理厂进水、各处理单元出水和剩余污泥中的PAEs,建立了GC-MS测定6种PAEs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污水处理厂中PAEs的分布及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在2个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和污泥中均检测到DMP、DEP、DBP、BBP和DEHP这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其质量浓度在0.80~15.43μg/L,方法准确度在2.92%~8.99%,重现性好。A2/O工艺对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去除效果很差,其中对DEHP的去除率最低,一厂为28.33%,二厂为22.04%,且所去除的DBP、BBP和DEHP大部分被吸附在剩余污泥中,而常规工艺对PAEs的去除效率不高。

    2014年05期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 ]
  • 汞在胶州湾北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研究

    张磊;张磊;

    为研究胶州湾北部沉积物汞吸附的特征,于2012年5月中旬在位于胶州湾北部的红岛贝类养殖滩涂采集沉积物样品,选取两种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沉积物。采用F732-V型冷原子吸收测汞仪对沉积物中的总汞质量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两种汞质量浓度条件下,有机质质量比和CEC值较高的沉积物最大汞吸附量与有机质质量比和CEC值较低的沉积物最大汞吸附量的比值在106%~143%。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等温吸附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其中Freundlich(r=0.917~0.945)、Temkin(r=0.909~0.932)等温吸附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pH值对两种沉积物的汞吸附量有明显影响,当pH值约为7时,两种沉积物的汞吸附量均最大;pH<7时,两种沉积物的汞吸附量随pH值增加而递增;pH>7时,两种沉积物的汞吸附量随pH值增加而减小。

    2014年05期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生物滴滤塔填料改性前后NO_x去除效果的对比试验研究

    王蕙;张承中;刘晓伟;魏晶;

    选取活性炭作为生物滴滤塔中微生物的载体,采用不同浓度的硝酸和氢氧化钠为改性剂对活性炭填料表面进行改性,分析对比不同改性条件下活性炭的物化性质及附着生物量,从而优化改性条件,并探讨填料改性对生物滴滤塔净化NOx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硝酸和氢氧化钠中,1 mol/L的氢氧化钠改性效果最佳。改性后活性炭填料的形态、密度等基本性状均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比表面积较改性前增大了2倍左右,更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附着生物量最多。经最佳改性条件改性后的生物滴滤塔对NOx的去除效率明显提高,且稳定在87%~90%。在800~5 000 mg/m3范围内随机改变进气质量浓度,改性后的生物滴滤塔系统较改性前运行更稳定,抗负荷冲击能力更强。

    2014年05期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F和Cr在填埋场固化污泥阻滞层迁移时水动力弥散参数的确定

    王月香;陈茂林;丁建文;顾欢达;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通常需要在底部设置衬层来控制渗滤液渗漏所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固化污泥是一种新型填埋场底部衬层材料,了解该低渗透性衬层材料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延迟阻滞作用,需要确定各污染物在其中随渗滤液迁移时的水动力弥散特性参数。针对固化污泥等低渗透性衬层材料水动力弥散参数试验和求解的问题,以填埋场渗滤液中F和Cr为代表,采用改进的柔性壁渗透试验来测定污染物水动力弥散时的浓度穿透曲线,并根据所获得的浓度穿透曲线,利用推导出的水动力弥散参数确定公式,得到了F和Cr随水迁移的水动力弥散参数、纵横向弥散度、阻滞系数、分配系数及有效孔隙度等指标。

    2014年05期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3种中性盐与HCl复合淋洗剂对Cd污染土壤淋洗效果研究

    陈春乐;王果;王珺玮;

    土壤淋洗是一种可以有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淋洗剂的选择是淋洗过程的关键。通过振荡淋洗、过滤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AAS)测定方法评价了3种盐溶液(NaCl、CaCl2、FeCl3)及其与HCl复合淋洗剂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3种盐均设置0.1mol/L、0.4 mol/L、0.8 mol/L、1.2 mol/L、1.6 mol/L、2.0 mol/L 6个浓度梯度。结果表明,FeCl3的淋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中性盐淋洗剂,淋洗效果从高到低为FeCl3、CaCl2、NaCl。3种中性盐与不同浓度(0.05 mol/L、0.1 mol/L、0.15 mol/L、0.2 mol/L)HCl的复合淋洗剂对土壤Cd的淋洗效率均高于单一淋洗剂,且HCl与FeCl3复合淋洗剂对Cd的淋洗效率仍高于HCl与NaCl、CaCl2的复合淋洗剂。总体上,3种盐与HCl复合,Cd的淋洗效率均随3种盐浓度升高而增加,与高浓度的HCl复合,对Cd的淋洗效率越好。0.1 mol/L HCl与0.4 mol/L FeCl3的复合淋洗剂为试验条件下土壤Cd的最佳淋洗剂。经优化,该复合淋洗剂的淋洗条件为:固液比1∶2,振荡时间3 h,淋洗2次。与未优化的淋洗条件相比,采用优化的淋洗条件使土壤Cd的淋洗效率提高了11.0%,达到78.9%。

    2014年05期 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723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22 ]
  • 绿化带对公路交通噪声吸收消减的频谱特性试验研究

    丁真真;赵剑强;陈莹;呼东峰;胡博;

    为探明绿化带对公路交通噪声吸收消减的频谱特性,在西安市子午大道两处绿化带设置监测点,对交通噪声在不同倍频程中心频率下的衰减特征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频范围内,噪声能量的衰减量随倍频程中心频率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在250 Hz中心频率处,绿化带A和B产生的A声级声衰减量可达17 dB和13.3dB。在中频段,由于植被支干的阻隔效应,交通噪声在4 kHz处出现最大衰减。在8~16 kHz的高频区域,两处绿化带所引起的噪声衰减量也均在10 dB以上,表明通过设置绿化带可有效控制公路交通噪声对两侧敏感点的影响。

    2014年05期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 ]
  • 电加热器安装位置对分体空调挂机风量与噪声的影响

    李孔清;邹声华;

    采用Fluent软件对不同PTC布置角度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流特征进行了2维大涡数值模拟,探讨了PTC布置方位对贯流风叶的进气干扰规律,得到了合理的方位角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由于PTC布置角度的差异而导致贯流风叶所发出的噪声频谱的变化规律。优化后的布置方案可有效减少涡流和气流的分离,减弱位于50 Hz与380 Hz附近的嗡嗡异声。PTC合理的布置方位为PTC法线方向与重力方向夹角为10°,偏向底座一侧。同时对所研究的PTC布置方案进行了风量与噪声测试。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论相吻合,表明优化后的PTC安装位置是合理的,可有效改善空调器的声质量和气动性能。

    2014年05期 220-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A/O工艺处理市政污水温室气体CH_4排放规律的研究

    柳岩;孙世昌;孙德智;伦小秀;程翔;

    以我国广泛应用的A/O污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CH4排放情况。结果表明,CH4在各污水处理单元均有排放,其中曝气池和初沉池是CH4排放的主要单元,分别占污水处理过程CH4总排放量的77.73%和14.86%。在曝气池中CH4排放通量沿程迅速减小,主要集中在沿程前96 m。内回流比和曝气池曝气量可能影响曝气池CH4排放。调整回流比分别为200%、300%、400%,曝气池CH4排放通量随内回流比增大而减小;调整曝气量分别为3.5 m3/h、4.5 m3/h、5.5 m3/h、6.5 m3/h,曝气池CH4排放通量随曝气量提高而减小。

    2014年05期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氧化钙基CO_2吸收剂活化方式研究进展

    张登峰;边超;何江华;聂小平;刘伟;

    基于煅烧/碳酸化反应的原理,利用氧化钙(CaO)基吸收剂捕集CO2工艺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视为削减CO2排放的有效措施,然而高温烧结将明显降低吸收剂的CO2循环吸收效率。对CaO基吸收剂活化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人工合成、掺杂或负载、高温预处理、水/水蒸气水合4种主要活化方法的特点,并总结了最具应用潜力的CaO基吸收剂活化方式及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利用工业废弃物作为CO2吸收剂和采用碳酸化-煅烧再生-水蒸气活化3段反应耦合这两种活化方式具有明显优势。未来CaO基吸收剂活化方式的研究除考察CO2吸收容量外,吸收剂机械性能的评价也将作为后续活化方式的重点研究内容。

    2014年05期 228-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模糊综合的CCS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邹晓华;田立新;

    CO2捕集和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可从根本上解决大型排碳企业的碳排放问题。为了能很好地评判CCS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排碳企业有必要对CCS项目的投资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统一、成熟和完善的CCS项目风险评价决策机制,特构建了CCS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到CCS项目风险评价中。在综合评判中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模糊评价中常用的最大最小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加权平均模糊合成综合评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算例分析得到的3个准则层评价等级为2个B级和1个C级,而目标层的综合评价等级为B级,这样不仅得到了最终评价结果,还在加权平均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出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最终结果。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应用到CCS项目风险评价中,并作为其投资的决策工具。

    2014年05期 23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7 ]
  • 生态移民背景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碳源碳汇测算——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示范区为例

    关杨;邵超峰;鲁蕾;鞠美庭;

    生态移民是改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脆弱环境、解决生态难民出路、实施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为了解生态移民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碳平衡的变化,在内蒙古孪井滩扬水灌区开发及移民行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移民行动对孪井滩示范区和移民原驻地碳汇和碳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示范区碳源总量从1992年的6 603.55 t增长为2011年的213 978.88 t;2)随着土地覆盖情况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碳汇总量从1992年的247 889.07 t增长到2011年的1 000 691.12 t;3)随着生态移民行动的实施,移民原驻地碳汇量大幅度增加。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解决了生态难民的出路,推进了区域大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区域碳汇功能。

    2014年05期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离子选择电极法的密闭电石炉尾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周键;田森林;张骄佼;蒋明;刘曌;

    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密闭电石炉尾气中HCN的质量浓度,并与硝酸银容量法、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做对比。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满足密闭电石炉尾气中HCN的测定要求,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6%、1.41%、1.94%,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2%~100.4%、97.9%~101.5%、96.6%~101.3%。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范围与精密度均能满足尾气中氰化氢的测定要求,能用于尾气中HCN的日常监测;硝酸银容量法精确度相对其他两种方法较低,适合于精密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精密度高,检测限低,但测定范围较窄,样品需稀释才能增加测定范围。

    2014年05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铀在黄壤中的胶体迁移研究

    杨洋;廖梓伊;王祥;杨宇佳;吕洋;谭焱鹏;张晓文;

    利用南方某核生产企业所在地表层黄土和深层黄土,对铀进行了胶体迁移的批试验,分析了溶液中胶体量、胶体载铀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较深层土壤产生更多的胶体,单位胶体的载铀量与接触的铀质量浓度呈正相关。铀在胶体上的吸附量与pH值呈非线性关系,表层土单位胶体的载铀量最大为0.17 mg/g,出现在pH=6.0左右;深层土单位胶体的载铀量存在峰值0.51 mg/g,出现在pH=5.0左右。振荡时间对胶体量影响很小,对胶体的载铀量有影响。外加离子和腐殖质会影响土壤胶体量及胶体的载铀量。

    2014年05期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稀土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及土壤稀土污染治理措施初探

    郭伟;付瑞英;赵仁鑫;赵文静;郭江源;毕娜;张君;

    阐述了稀土资源开发过程对土壤、水体、大气、自然景观、人体及动植物体健康的可能影响,概括介绍了土壤稀土污染治理的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比较了上述3种方法的优缺点,对以菌根修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物-植物土壤污染联合修复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探讨了菌根修复技术对植物吸收稀土元素的潜在影响及机制,并提出了菌根修复技术在土壤稀土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2014年05期 25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403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0 ]
  • 氟啶胺的水解与土壤降解特性研究

    许秀莹;刘晓凤;王鸣华;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氟啶胺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水解动态规律,以及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于好气、渍水、灭菌土壤环境下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氟啶胺的水解与土壤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氟啶胺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则水解较快,且25℃下在pH值为5、7、9、11的缓冲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41.46 d、43.87 d、5.63 d、4.50 d;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pH值为7的条件下,15℃、25℃、35℃时水解半衰期分别为73.74 d、43.87 d、29.25 d,平均温度效应系数为1.59,平均活化能为31.10 kJ/mol。氟啶胺平均降解速率从大到小的不同土壤为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降解速率受pH值与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降解速率从大到小的不同处理为渍水、好气、灭菌,厌氧微生物为主要影响因素。

    2014年05期 258-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6 ]
  • 昆明地区双酚A的多介质环境归趋研究

    刘华英;邓莎;李强;展巨宏;潘学军;

    采用修正后Ⅰ级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了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在昆明地区各环境介质间的分配行为。结果表明,4个主要环境介质对BPA的容纳能力由大到小为土壤(逸度容量Z=1.53×109mol/(m3·Pa)、沉积物(Z=5.50×108mol/(m3·Pa))、水体(Z=1.42×105mol/(m3·Pa))、大气(Z=2.41×10-2mol/(m3·Pa))。昆明环境中残留的BPA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约占总量的55.02%;虽然水体对BPA的容纳能力远低于土壤和沉积物,但废水排放是BPA的主要环境来源,因此,水体中残留BPA仍占较高比例(18.94%);环境残留的BPA在沉积物中的分配比例约占26.01%;而在大气中分配比例几乎可忽略,仅占0.03%。介质间迁移过程主要为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因此,Ⅰ级多介质逸度模型可以描述和预测BPA在昆明地区各主要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归趋。

    2014年05期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 ]
  • 针胞藻与三角褐指藻的竞争作用研究

    石恬恬;李尚;张孝先;袁梦;郭小菊;林志芬;

    以两种能引发赤潮的海洋微藻(针胞藻与三角褐指藻)为研究对象,对比微藻在f/2培养基中和其他微藻滤液中的生长情况,测定了两种微藻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时的最大环境容量(K)和生长速率(r)等参数,利用逻辑斯蒂方程和Lotka-Voltwrra的竞争模型比较了微藻间的竞争力参数(α和β)。结果表明,针胞藻与三角褐指藻共培养的最大环境容量(K)低于单独培养的,对数期生长率u也较单独培养的小,而且针胞藻对三角褐指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α=3.03),而三角褐指藻对针胞藻抑制非常轻微(β=0.19)。这表明微藻间存在接触性竞争,而且在竞争中针胞藻占优势。

    2014年05期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管网污染源反向追踪模型

    王久振;余健;徐林;李天兵;李斌;

    针对供水管网中突发污染事件的污染源识别问题,构建污染源反向追踪的模拟-优化数学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污染物的侵入位置、时间及侵入速度信息。分别以监测点处污染物模拟质量浓度与实际质量浓度为数据源,应用模型对试验供水管网进行污染源识别研究,分析管网拓扑结构、粒子群算法中种群规模及惯性权重参数设置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参数设置合理时,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污染源模拟-优化反向追踪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计算效率。

    2014年05期 27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2 ]
  • 基于ISM的煤炭供应链低碳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孙学军;

    煤炭供应链的低碳化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煤炭供应链低碳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层级结构的划分,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影响煤炭供应链低碳化的表层关键因素包括低碳意识理念、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信息化水平,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包括低碳发展规划与标准、消费者环境偏好、供应链组织管理、政策激励引导、法规监督约束,底层根本影响因素包括低碳绿色技术、低碳生产成本、绿色能源使用水平、供应链能源效率。并结合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提出了煤炭供应链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年05期 27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 ]
  • 鸟巢状钨酸铋的简易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吴亚帆;孙绍芳;张坤;李宇亮;关卫省;

    以硝酸铋、钨酸钠为原料,只使用无机添加剂硫酸钠,在控制反应体系pH=1、180℃、24 h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形貌均一、分散性较好、直径约为1μm的鸟巢状钨酸铋。利用XRD、SEM、UV-Vis、BET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形貌、能带结构、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以氙灯为光源(用滤光片去除λ≤420 nm的光),以甲基橙(MO)、亚甲基蓝(MB)、罗丹明B(RhB)为降解对象,考察了样品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活性。结果表明,硫酸钠的添加量对钨酸铋的形貌有较大影响,在硫酸钠添加量为3 g时形成的鸟巢状钨酸铋形貌较好。制备的鸟巢状钨酸铋的吸收边缘在470 nm处,比表面积为14.289 7 m2/g,在可见光下反应120 min时对甲基橙、亚甲基蓝、罗丹明B的降解率分别为5.6%、45.5%、98.2%。

    2014年05期 28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我国仿真饰品中有害元素含量测定与特征分析

    林雨霏;张蕾;王岩;邢力;陈楠;黄杰;梁旭锋;

    仿真饰品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其安全性与消费者健康密切相关。对我国制造的162个仿真饰品中的总铅、总镉、总汞、总砷、总铬和6价铬质量比进行了检测,采用四分位稳健统计法对6种有害元素的质量比进行了统计描述。利用本征矢量投影技术对试验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使样本点在新变量PC1、PC2空间的整体分布趋势及特征得到清晰表达,并对造成异常样品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仿真饰品中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可基本确定为两个因子:Pb和Hg。因子分析的结果对解释影响样本点差异的实际变量方面更具实际意义,即仿真饰品样本点的异常值可归为两类:受Pb因子影响和受Hg因子影响。

    2014年05期 285-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 ]
  • 成都市一次重雾霾期间PM_(10)自组织演化的分形特征及DFA分析

    吴生虎;史凯;刘春琼;李思川;黄毅;尹慧;

    运用计盒维数法和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方法,研究了成都市2013年1月8—20日一次重度雾霾期间,草堂寺、金牛坝、三道堰和十里店4个监测站点连续PM10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序列的时间演化规律。雾霾期间4个监测站点的PM10质量浓度序列在某一临界质量浓度以下均表现出标度不变分形结构和长期持续性非线性特征,且这两种物理特征具有很好的动力学同步性;但一旦超过临界质量浓度,PM10演化的长期持续性特征就会消失,PM10演化的标度不变分形结构也随之消失。进一步根据自组织临界(SOC)理论,探讨了导致此次成都重度雾霾期间PM10污染演化呈现分形结构和长期持续性特征的内在动力学机制,并将雾霾天气大气污染系统的动态特征与自组织临界性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气PM10污染演化具有自组织临界性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此次成都重度雾霾期间PM10在临界质量浓度以下的波动演化主要受系统自组织内禀动力机制主导控制。在该机制的影响下,即使在雾霾期间,污染源排放相对平稳,城市大气系统也相对稳定,但PM10污染演化仍会出现非线性波动,从而导致极高PM10质量浓度的涌现。这一特征可能是由SOC特有的内禀敏感性和不可预测性决定的,也正是由于SOC系统的稳定性使得此次成都重度雾霾污染持续时间很长。

    2014年05期 29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5 ]
  • 黄磷尾气中磷单质的间接测定法

    刘曌;宁平;田森林;蒋明;周键;张乐;

    提出了一种间接测定黄磷尾气中磷单质的方法——磷单质质量浓度等于总磷质量浓度减去磷化氢和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浓度。尾气中总磷的测定采用喹钼柠酮容量法,五氧化二磷的测定采用抗坏血酸还原-钼蓝分光光度法,磷化氢的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结果表明,总磷测定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8.33%~101.24%,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9%;五氧化二磷测定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81%~101.21%,测定结果的RSD为0.87%。尾气中总磷的质量浓度为1 038.384 4 mg/m3,五氧化二磷和磷化氢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22 1 mg/m3和686.1 mg/m3,因此,尾气中单质磷的质量浓度为352.262 3 mg/m3。

    2014年05期 298-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翟世奎;姜秀莉;褚忠信;王秀海;董爱国;崔行骞;李娜;

    于2011年10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了3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样品的As质量比,旨在通过分析毒性元素As在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探讨As的来源、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As质量比范围为0.92~23.25 mg/kg,平均值为6.98 mg/kg,呈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且在泥质沉积区相对较高,高值区沿岸线呈明显的带状分布。As与沉积物粒度组成密切相关,即表层沉积物的粒径越小,As质量比越高,细粒沉积物是As的主要载体。表层沉积物中As与有机碳、总氮呈弱的正相关,表明生物虽可能对As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沉积物粒级组成而言不是主要控制因素。As质量比高值区与长江冲淡水和沿岸流的分布格局一致,尤其是在长江口门处的泥质区值最高。这一方面说明As主要来源于长江入海所携带的细颗粒悬浮物,另一方面说明长江入海冲淡水和研究区海洋流系控制着As的空间分布。As在研究区内总体上呈轻度富集,部分采样站位As的富集因子较高,说明长江口邻近海域存在一定程度As的人为污染(排污)和潜在的环境风险。

    2014年05期 302-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模式识别方法在奎河氮磷环境背景值研究中的应用

    孙林华;付金沐;

    为了查明当前状态下奎河宿州段氮、磷环境背景值和基线值,基于相对累计频率分析和迭代标准差方法 2种模式识别方法,对奎河宿州段2010年观测的总氮和总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奎河宿州段氮、磷污染极其严重,且总体表现出从年初到年底降低的趋势。相对累计频率分析方法将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相对累积频率曲线划分为3段:第1段总氮和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26 mg/L和0.17 mg/L,第2段总氮和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11 mg/L和0.84 mg/L,第3段总氮和总磷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大于11.2 mg/L和1.8 mg/L。第1和2段分别表征当前状态下的背景值和基线值,第3段则代表极端污染。采用迭代标准差方法计算得到总氮和总磷环境基线值分别为7.83 mg/L和0.68 mg/L,与根据相对累计频率分析方法计算的基线值相当。与研究区内其他河流的对比研究表明,依据模式识别方法计算的河流污染背景值和基线值与河流污染状态有关,未受人为污染的历史环境背景值依然需要从轻或无污染的监测数据中获取。

    2014年05期 30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
  • 安徽省经济发展与农业污染的关联分析

    吴珺;李浩;曹德菊;王光宇;闫晓明;

    以安徽省化肥、地膜和农药投入密度为农业污染指标,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农业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化肥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倒U型,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化肥投入将逐渐减少,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减轻;而农药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EKC倒U型左半段,未达转折点,即随着经济发展,农药投入在短时间内仍会增加,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仍会继续;经济发展曲线与地膜投入的关系为EKC"N"型(倒U+U型),存在两个转折点,说明安徽省经济发展对地膜投入的影响复杂,地膜施用量随经济发展会出现小的波动,但总体会持续走高。

    2014年05期 313-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北运河流域典型河流水体耗氧污染特征分析

    李延;单保庆;陈静;唐文忠;张文强;

    以COD和NH+4-N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北运河流域典型河流水体中耗氧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COD组分特征分析,给出了河流水体主要耗氧因子。结果表明,河流水体中COD平均值为47.73 mg/L,接近地表水Ⅴ类标准,而NH+4-N质量浓度为9.08 mg/L,远超Ⅴ类水标准;流域河流水体中COD空间分布差异性不明显(CV=8.79%),而从上游至下游,NH+4-N质量浓度呈现降低趋势;从2005年至2011年,河流水体中COD和NH+4-N质量浓度分别从251.92 mg/L和11.15 mg/L降至44.77 mg/L和4.12 mg/L。河流水体中COD组分分析共检出31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上游包括难降解和易降解有机化合物,涉及生活源和农业源;下游多为难降解有机化合物,主要涉及农业源。NH+4-N已取代COD成为北运河流域河流水体主要耗氧因子。

    2014年05期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 ]
  • 城区水源地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及实例研究

    王越兴;尹魁浩;林高松;彭盛华;

    为评估水源地各类风险源对水源水质的潜在影响,构建了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基于GIS的水源地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风险源特征、生态、健康及环境影响因子和污染控制为指标,定量确定其计算方法,对指标值标准化后根据其权重求和,最终获得风险源风险值。以深圳水库固定风险源、交通风险源和沙湾河泄洪风险为例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交通风险及沙湾河泄洪风险较大,固定源风险较小。实例评估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2014年05期 32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2 ]
  • 煤矸石场附近3种粮食作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污染评价

    李琦;韩亚芬;许东升;高杨;

    为深入认识煤矸石堆积对周围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危害,探讨矸石场附近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转运规律,以宿州桃园煤矿矸石场附近农田为例,通过布点采样和试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元素Cu、Pb、Cd和Cr在土壤和3种粮食作物(玉米、绿豆和大豆)中的质量比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粮食作物的根部富集能力和籽实转运能力,并利用单因子及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Cr和Cu有明显积累,4种元素质量比均随与矸石场距离增加而逐渐下降;作物不同器官中重金属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茎、籽实,但叶片中部分元素质量比明显偏高;作物根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以玉米最高,而向籽实中的转运能力以绿豆和黄豆最高,这主要是3种作物根系特征和秸秆高度的差异所致;3种作物的内梅罗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为玉米、黄豆、绿豆,其中玉米为轻度污染,黄豆和绿豆处于警戒水平。

    2014年05期 327-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44 ]
  • 基于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的东江河源段水质评价

    毛飞剑;何义亮;徐智敏;冯小权;陈金纯;

    为了解东江河源段水质现状并推测其水质发展规律,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标准,依据东江河源段全部7个水质常规监测断面中的5个断面(分别为新丰江水库断面、枫树坝水库断面、龙川城下断面、临江断面和江口断面)在2001—201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年平均值,选择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4个指标,参考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分析评价东江河源段的水质,并讨论其污染风险。结果表明,2001—2012年东江河源段水质总体良好,水库库区断面除枫树坝水库断面TN指标在2012年处于Ⅲ类水之外,其他指标均控制在Ⅱ类水之内;东江干流断面除TN外其他3个指标均控制在Ⅱ类水之内,且江口断面TN在2009年和2011年被污染为Ⅲ类水,在2010年和2012年被污染为Ⅳ类水,而龙川城下和临江断面TN在2012年被污染为Ⅲ类水。由4个指标的历年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东江河源段水质存在较大的氮、磷污染风险。氮、磷污染的空间格局和污染物通量分析进一步表明,下游的污染风险大于上游。

    2014年05期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781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12 ]

生态毒理

  • 酸雨和铅对大豆幼苗光合作用的复合影响

    王娓敏;严丹丹;邹华;梁婵娟;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酸雨AR(pH=3.0、3.5、4.5、7.0)和Pb(0、35 mg/L、90 mg/L、150 mg/L)复合污染对大豆幼苗光合作用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一AR或Pb处理下,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质量比、Hill反应活性和Mg2+-ATPase活性的降幅随酸雨pH值降低或Pb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大,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AR+Pb复合处理下各指标的降幅均大于对应的单一处理,这表明酸雨加剧了Pb对大豆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b和酸雨对Hill反应活性无交互作用,而对Pn、Chl质量比和Mg2+-ATPase活性有显著交互作用。关于Pn、Chl质量比和Mg2+-ATPase活性复合效应的进一步评价结果表明,受胁迫强度的调控,低酸雨pH值/Pb质量浓度下,复合影响呈弱相加效应;在高酸雨pH值/Pb质量浓度下,复合影响呈强相加或协同效应,而且相同处理下AR与Pb对光合各参数的复合影响效应不一致,表现为对Chl质量比影响的相加效应最弱,对Mg2+-ATPase活性影响的相加效应较强。研究表明,Chl质量比、Hill反应活性和Mg2+-ATPase活性对Pn的影响程度随胁迫因子和胁迫方式的不同而改变,表明不同胁迫因子和胁迫方式作用于光合作用的位点不同,影响机制复杂多变。

    2014年05期 337-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乐果UV-TiO_2光催化降解产物对LGX9敏感菌株的毒性

    杜银花;王欣;王金翠;刘宝林;

    为准确反映乐果UV-TiO2光催化液对环境生物的毒性作用,以乐果敏感菌株LGX9为受试对象,研究了TiO2、H2O2、Fe2+、通入空气、初始pH值等因素对乐果UV-TiO2光催化液降解率及抑菌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乐果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反应温度为30℃时,在反应体系TiO2质量浓度1.0 g/L、H2O2浓度0.025 mol/L、Fe2+浓度0.002 mol/L,且以3.5 L/min通入空气、初始pH值为1的条件下,反应1 h后,乐果降解率为92.70%,对LGX9菌株生长已无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利用乐果敏感菌株LGX9可以有效反映乐果光催化降解液对环境的毒性作用。

    2014年05期 34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对鲤精巢组织结构和脑精巢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张贵生;

    以水和吐温80组为对照,用0.125 mg/L、0.5 mg/L、2 mg/L、8 mg/L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分别对雄性鲤暴露2 d和20 d,研究了DEP对鲤精巢生物标志物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及脑生物标志物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暴露20 d时,DEP对鲤鱼精巢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和吐温80组相比,暴露2 d时,0.5mg/L以上组精巢LDH、γ-GT和脑NOS活性,0.5 mg/L组精巢ACP活性及2 mg/L、8 mg/L组脑NO含量均显著升高,但各DEP组精巢AKP和8 mg/L组脑TChE活性显著降低。暴露20 d时,各DEP组精巢LDH、AKP活性,2 mg/L、8 mg/L组ACP活性,8 mg/L组γ-GT活性,0.5 mg/L以上组脑NOS含量,及2 mg/L、8 mg/L组TChE活性均明显受到抑制,但0.5 mg/L、2 mg/L组脑NO含量显著升高。DEP暴露20 d时,2 mg/L、8 mg/L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异常、退化,8 mg/L组精小叶基膜断裂,间质细胞固缩,精子凝聚,精子数量减少。研究表明,在试验质量浓度范围内,DEP对鲤鱼具有生殖毒性,而0.5 mg/L以上DEP对鲤鱼具有神经毒性。

    2014年05期 346-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4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4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2起,包括沙尘天气4起,污染事件12起,地震41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4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48起。

    2014年05期 35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 ]
  • 2014年7—8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4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39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39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69.06%,矿业事故占6.48%,爆炸事故占3.60%,毒物泄漏与中毒占4.32%,其他事故占16.55%。139起事故共死亡609人,伤480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5.52%,矿业事故6.40%,爆炸事故14.61%,毒物泄漏与中毒3.28%,其他事故10.18%;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5.21%,矿业事故0.21%,爆炸事故40.83%,毒物泄漏与中毒1.46%,其他事故2.30%。2014年7—8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分别为新疆(13起)、广东(13起)、湖南(11起)、黑龙江(11起)、福建(11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分别为江苏(75人)、西藏(61人)、新疆(57人)、广东(44人)、湖南(44人);受伤人数较多的5个省、直辖市分别为江苏(185人)、甘肃(51人)、浙江(45人)、云南(37人)、重庆(36人)。

    2014年05期 356-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9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1 ]
  • 2008—2013年我国煤矿瓦斯事故规律分析

    景国勋;

    为研究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的一般性规律,以2008—2013年煤矿瓦斯事故为分析对象,采用数据统计法对煤矿事故发生类型、区域、月份、时刻、所有制形式5个维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贵州省瓦斯事故发生频率较高,河南省、云南省重大瓦斯事故发生频率较高;每年3月份瓦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每天中8:00—11:59和20:00—24:00是瓦斯事故频发时间;炮采是瓦斯发生次数最多的采煤工艺;违章操作是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高频率诱因;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是瓦斯事故的主要类型,并针对瓦斯事故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2014年05期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267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8 ]

  • 2014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每两年在我国召开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会议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得到了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国内相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

    2014年05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牵引,针对爆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系统深

    2014年05期 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