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基于熵权方法的掘进工作面作业安全评价

    景国勋;孙晓艳;郜阳;

    安全性评价是提高企业安全水平的措施之一。以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一采区掘进工作面为评价对象,采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法(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建立了安全评价模型,指出掘进工作面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该法以灰熵理论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熵权,从而避免了低层次、多因素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以评价对象与理想解和反理想解的距离确定的相对接近度作为评价准则,从而避免了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应用此方法评价了南一采区3个工作面的安全性,结果表明,S1206工作面的安全性最好。

    2014年06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石化设备失效数据推断技术研究

    汪航;王海清;刘芳;

    可靠性数据在资产完整性和风险管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目前国内石化行业还没有公开发布的设备可靠性数据库,短期内积累大量设备失效信息存在一定困难,而简单使用频率分析方法对用户自采的少量信息进行统计所获得的失效率精度难以保证。为了得到适合国内石化行业使用的设备可靠性数据库,提出以国外可靠性数据库(如OREDA)作为先验信息(即参考起点),以国内的现场可靠性数据作为抽样信息,利用泊松分布模拟设备失效过程,并引入技术差距系数,以调整设备技术进步对结果的影响,然后通过贝叶斯方法导出动态的石化设备失效率后验分布,计算样本后验分布期望和标准差,从而得到设备累计日历时间和累计运行时间下对应失效模式的平均失效率和标准差估计,结合实际数据算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2014年06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 ]
  • 基于MMEM-ISM方法的机场外来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杜红兵;吴军;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机场外来物(FOD)危害,依据MMEM风险辨识方法,从人、物、环境、管理四方面对FOD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FOD风险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通过风险因素两两对比建立风险因素之间的相邻矩阵,然后生成可达矩阵并划分风险因素层级,最终形成6级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分析FOD风险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得到了FOD风险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直观反映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和层次关系。

    2014年06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突变理论的地铁安全模糊动态评价

    徐亚博;葛悦;王培怡;谢昱姝;宋冰雪;

    由于目前地铁常用评价方法中参数值的选取、各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因素重要性的确定等易受参评人员主观的影响,而导致评价难以获得客观结果,提出了基于突变理论的地铁安全模糊动态评价方法。从设备设施、人员、安全管理和外界环境4个方面分析了地铁系统安全影响因素,建立了地铁系统安全指标体系,并应用突变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分解,根据突变理论归一化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运算,计算出地铁安全总突变隶属函数值,从而实现了模糊动态分析与评判。实例应用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方法合理可行,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014年06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 ]
  • 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发动机空中停车人为差错研究

    曹蓓;于航;孙佳;蒋仲安;

    统计了2001—2011年间国内发动机空中停车的数据,研究了运输航空发动机空中停车的失效模式和主要原因,并重点研究了人为差错这一致因。将机务人员和机组人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事故树分析法,根据机务人员和机组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同,分别绘制了"机务事故树"和"机组事故树"。经过布尔代数运算,得到了相应的4个最小割集和3个最小割集,找到了空中停车发生的途径。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分析,计算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得出管理和监察不到位是机务人员人为差错的主要表现,而主观判断错误、受到假信息干扰和违章操作则是机组人员人为差错的主要表现形式。

    2014年06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 ]

安全工程

  • 安全标志边框形状及颜色的视觉注意特征研究

    张坤;崔彩彩;牛国庆;景国勋;

    为研究安全标志边框形状及颜色的视觉注意特征,将安全标志的边框形状、颜色及其组合的图片作为视觉刺激材料,利用Eyelink II型眼动仪记录了20名被试者观看这些图片时的注视点数和首次注视时间等试验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并结合视觉注意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形状因素中,被试者对三角的注意程度最大;2)在颜色因素中,被试者对红的注意程度最大;3)在组合因素中,被试者对蓝三角、黄斜杠圆、蓝圆、绿正方的注意程度最大,其中三角、斜杠圆与颜色的最优组合不同于国家标准中采用的组合。

    2014年06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MIKE11的堰塞坝溃决过程数值模拟

    周兴波;陈祖煜;陈淑婧;李守义;

    堰塞坝溃决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主要取决于水流模型、溃口展宽和溃口泥沙侵蚀。阐述了堰塞坝溃决的基本原理,依托于资料完整的唐家山堰塞坝溃决过程,使用MIKE 11模拟了其溃决洪水流量过程、溃口展宽、侵蚀流速及溃口底高程的冲刷过程,模拟结果均与实测资料接近。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溃口初始宽度和筑坝材料孔隙比对结果影响较大,坝体上下游坡比对结果影响较小,验证了基于物理机制模型的MIKE11在溃坝洪水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Englund-Hansen泥沙侵蚀方程适用于孔隙比约为0.4、粒径2~8 mm的砂砾石。

    2014年06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915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9 ]
  • 环氧丙烷生产装置丙烯分离工艺安全性

    姜杰;

    为了选择安全的丙烯分离工艺,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对两级闪蒸和单级闪蒸两种丙烯分离方案气相典型组成的燃爆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爆炸极限测试数据绘制了"可燃气-氧气-氮气"体系爆炸极限三元图,获得了相应的极限氧气体积分数(LOC)和氧气体积分数安全控制值。结果表明,两级闪蒸方案中一级闪蒸罐气相氧气体积分数偏高,不能满足气相燃爆危险的安全控制要求,因此丙烯分离工艺要选择单级闪蒸方案。针对单级闪蒸方案制定了气相氧气体积分数安全控制指标,提出了必要的安全控制建议。

    2014年06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危化品泄漏毒害区域边界快速确定方法

    杨军;杨玉胜;

    为更好地满足消防部队快速确定危化品泄漏毒害区域的需求,需要优化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快速确定毒害区域的边界。在开发模拟软件过程中,研究传统危化品泄漏毒害区域模拟软件的计算方法,分析消防部队对模拟软件的需求和毒害气体扩散的一般规律,对传统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传统软件使用等值线法进行模拟,需要计算模拟区域内每个点的浓度或剂量。对传统计算方法优化后,仅需计算临界线附近点的浓度或剂量。该方法能够简化模拟程序的运算,精确模拟毒害区域,满足消防部队划分警戒区域的要求。

    2014年06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高含盐量酸性油水混合液对弯管处管线的腐蚀研究

    刘宇程;张寅龙;陈明燕;

    吐哈油田输油管线弯管处频繁发生腐蚀泄漏事故,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造成环境污染,需要针对现场腐蚀情况分析弯管泄漏原因。对管道中的油水混合液和管材进行成分检测,分析油水混合液中可能的腐蚀物质,核查管材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GB/T 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分析弯管处流体的流动状态对腐蚀的影响,通过腐蚀产物颜色观察、EDS元素分析和XRD衍射波谱研究了腐蚀产物的组成,结合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组成分析弯管的腐蚀原因。结果表明,在H2S的作用下,弯管处腐蚀产物主要为Fe S0.9,有少量的Fe S0.9被介质汇总的溶解O2氧化成S单质和Fe3O4,腐蚀产物膜呈漩涡状,并伴有微弱开裂,由于弯管处压力和动能增大并伴有强烈的二次涡流,金属表面难以附着地层砂、腐蚀产物(Fe S0.9、Fe3O4和S单质)和腐蚀垢(Ca CO3),腐蚀介质不断与新的管壁层接触,造成腐蚀加速。对于这种腐蚀情况,建议使用对油水混合液在涡流状态有针对性的H2S缓蚀剂、管材或涂层进行有效的弯管腐蚀防护。

    2014年06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 ]
  • 矿井潮湿巷道风流温度预测方法改进

    刘何清;杨威;何昌富;熊慧灵;李伊洁;

    高温矿井风流温度准确预测是很多学者关注的课题,难点是预测模型中的含湿量或水蒸气分压力与温度关系复杂。结合矿井风流温湿度特点,充分考虑风流温度、相对湿度共同对潜热交换量的影响,提出了分区间将含湿量项回归成温度、相对湿度的二元一次函数的简化方法;根据矿井风流能量方程理论,提出了利用焓值方程闭合差校验模型预测精度的方法;得出了精度较高、且可手动计算的预测通风时间1 a以内和1 a以上巷道末端风流温度计算模型。

    2014年06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GA的矿井通风网络图节点排序的优化

    张娜;邓立军;宋莹;

    遗传算法(GA)作为一种全新的随机搜索与优化算法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且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以遗传算法进行矿井通风网络图分支交叉数的优化,采用堆积木的组合思想进行交叉操作,来提高层次图的质量(分支交叉数少),并采用混合遗传算法增加了一个局部搜索过程,用于增强遗传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最后,根据研究的理论算法,优化网络图的节点排序,从而达到通风网络图的优化绘制。

    2014年06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温度变化对煤系砂质泥岩三轴压缩力学特性的影响

    查文华;宋新龙;

    为分析温度对煤系砂质泥岩力学参数的影响,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和GD-65/150高低温环境箱,对煤系砂质泥岩在25~55℃下三轴压缩试验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不同温度下煤系砂质泥岩的力学特性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随温度升高,峰值应力整体上呈降低趋势;峰值应变在20~40℃逐渐增大,在40~55℃减小;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在20~35℃逐渐减小,在35~55℃逐渐增大;变形模量随温度升高,在20~45℃逐渐减小,在45~55℃逐渐增大。

    2014年06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 ]
  • 烟煤煤样吸附特性及控制因素试验研究

    孟磊;姜耀东;赵毅鑫;

    为了补充我国煤炭主产区华北区域主要发育煤种烟煤的吸附特性等相关参数,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得到了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的等温吸附曲线及吸附常数,并结合煤样变质程度、微孔隙结构和煤岩成分组成,分析了影响烟煤吸附特性的因素,确定了煤岩成分是影响此区域煤样吸附特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变质程度(Ro,max)增加,VL和pL呈现指数式的增加趋势,VL相近的煤样pL的差异表征着煤样吸附瓦斯难易程度的不同;随微孔所发育比表面积减小,VL和pL均呈现微增趋势,存在的这种弱相关性表征为Ro,max-微孔比表面积曲线与Ro,max-VL和Ro,max-pL曲线的反对称关系;煤岩成分是影响此区域烟煤吸附及储集瓦斯气体能力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随固定碳质量分数增加,VL线性增加,呈现极强的正相关性,另一方面煤样水分质量分数与VL呈弱相关性,水分的存在会抑制瓦斯气体的吸附。

    2014年06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温差分析的煤氧化规律研究

    路长;谢艳鹏;李芳;潘荣锟;余明高;

    低温条件下,煤氧复合作用所产生的热量会使煤体温度升高,甚至发生自燃。为确定煤的氧化性特征,对煤样进行加热升温试验,在程序控制炉中采用相同的线性升温条件(以2℃/h的速率从20℃升至125℃)进行试验,研究通入空气、煤氧化变质程度及不同煤样的影响。采用温差分析方法对煤样升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煤样的低温氧化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在升温过程中,升温速率曲线呈现增大、减小、再次增加的规律。通入空气煤样的升温速率曲线要高于不通空气的升温速率曲线,新鲜煤样的升温速率曲线要高于氧化变质煤样的升温速率曲线,易自燃煤样的升温速率曲线要高于难自燃煤样的升温速率曲线。理论分析表明,升温速率曲线数值大小反映了氧化放热率的强弱。升温速率曲线间的差值越大,则氧化放热率相差越大。因此,在相同的控制升温条件下,不同煤样的升温速率曲线数值大小可有效地反映自燃性的相对强弱。

    2014年06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瓦斯抽采钻孔的石门揭煤区域煤层地质精查方法

    薛洪来;崔洪庆;

    及时准确地探明石门揭煤区域煤层地质条件,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石门揭煤区域煤层瓦斯抽采常规方案为模型,提出了利用瓦斯抽采钻孔探查目标煤层地质条件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步骤:采用解析几何方法计算钻孔控制煤层底板(顶板)点三维坐标、煤层厚度和掘进工作面距煤层任意垂距时巷道掘进量,运用Matlab软件绘制煤层底板(顶板)等高线图、煤层等厚线图和石门揭煤三维地质模型,进而直观且定量地预测煤层产状、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等地质条件。阐述了基于瓦斯抽采钻孔的石门揭煤区域地质精查的基本流程:根据已知矿井地质资料对煤层地质条件做出预判,边探边掘,利用瓦斯抽采钻孔数据和Matlab绘图软件实现目标煤层地质条件的定量预测。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4年06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狭长空间内细水雾射流的数值仿真

    杜扬;齐圣;欧益宏;张培理;何东海;

    综合可压缩流场控制方程、κ-ε湍流模型、粒子动力学模型及简化的雾滴-壁面碰撞模型,建立了狭长空间内细水雾射流的数值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Fluent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4种不同粒度的细水雾射流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粒度较大的细水雾在入射初期速度较快,且保持雾化角的能力更强;细水雾在到达壁面后形成的雾化区形态上保持准稳定,呈现出特征鲜明的雾化主流区、横流区、回流区与涡流区,整个雾化区范围向两侧匀速延伸,粒度越小的雾化区延伸速度越快;狭长空间内垂直于射流方向的气流与细水雾射流产生相互影响,气流在远离喷口的雾化区迎风处速度降低,在靠近喷口的背风处形成涡流,雾化区形态沿气流流向发生扭曲。

    2014年06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干粉灭火剂研究及应用进展

    刘慧敏;杜志明;韩志跃;杜欣;

    干粉类灭火剂是目前消防行业广泛使用的灭火剂类型。综述了普通BC干粉灭火剂、ABC干粉灭火剂及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3种干粉灭火剂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前景,提出以碳酸氢钠为基料的BC干粉灭火剂已进入产业发展后期,需要更先进的新配方灭火剂出现;以磷酸铵盐为基料的ABC干粉灭火剂正处于产业鼎盛期,仍有相当的发展空间;超细干粉灭火剂应在灭火机理、配方优化、适用范围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还对超细干粉先进、环保,可以替代普通干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超细干粉对火焰自由基的消耗主要是物理吸附而非化学反应的观点。

    2014年06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208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5 ]
  • 池火辐射强度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陈阵;王霁;张苗;

    高温烟气颗粒、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烃类池火中火焰热辐射的主要来源,而点源模型、Shokri Beyler模型和Mudan模型是计算池火辐射最常用的方法。采用这3种模型计算了直径为2 m的乙醇池火的火焰特性,得出了目标位置接受辐射强度和与池火中心距离之间的关系。根据乙醇池火试验的光谱辐射强度,以及通过简化处理计算得到的火焰周围大气环境的衰减系数,采用辐射传热理论计算目标位置处的辐射强度。将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基于试验数据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当热辐射强度小于1.5 k W/m2时,点源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当热辐射强度大于4.5 k W/m2时,Shokri Beyler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合理。在工业火灾的实际应用中,计算辐射对人员的伤害可选用点源模型与Mudan模型;计算辐射对周围建筑物的破坏可选用Shokri Beyler模型。

    2014年06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 ]
  • Novec 1230-N_2灭火体系存储性能试验研究

    陈维旺;周晓猛;廖光煊;

    作为新一代哈龙替代灭火剂,Novec 1230因其出色的灭火性能和良好的环境、物理及毒理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探讨Novec 1230-N2灭火体系的存储性能,首先对Novec 1230的饱和蒸气压进行了测定,并考察了不同Novec 1230-N2充装体系的存储压力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应用质量守恒和道尔顿分压定律对N2在Novec 1230中的溶解度及Novec 1230的最大充装密度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Novec 1230的存储性能较Halon 1301和HFC-227ea更优异,且当体系充装密度、初始充装压力较大时,体系存储压力随温度的变化更显著。此外,N2在Novec 1230中的溶解度很低,仅随体系充装压力和温度而变化,与充装密度无关。最后,给出了Novec 1230的最大充装密度。

    2014年06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 ]
  • 不同浓度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特性的试验研究

    余明高;孔杰;王燕;郑凯;郑立刚;

    利用自主搭建的易爆气体爆炸试验平台,研究了甲烷体积分数为8%、9%、9.5%、10%、11%的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特性。结果表明:爆炸火焰在管道内经历了层流火焰传播加速、郁金香火焰传播速度变慢和湍流火焰传播速度增大3个特征阶段;爆炸管道压力表现出升压、振荡和反向冲击3个变化阶段;爆炸感应期、火焰最大传播加速度和最大爆炸升压速率等特征参数能更好地反映易爆气体的爆炸能力和爆炸强度。结合爆炸火焰图片、光电传感信号和压力传感信号发现,在一端开口的管道内,爆炸压力出现变化的时间总是先于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时间,表明爆炸压力的变化是导致火焰传播速度变化的原因。因此,抑爆过程中,减小爆炸压力和降低升压速率是达到良好抑爆效果的关键。

    2014年06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70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7 ]
  • 密闭储罐内填充非金属多孔材料后预混可燃气体火焰传播的数值模拟

    邢志祥;杜贞;张成燕;欧红香;郝永梅;

    采用商业软件Fluent 6.3建立了二维的多孔介质中湍流燃烧模型,对密闭储罐内多孔介质中丙烷-空气预混燃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火焰在空爆时比在填充多孔材料后发展的快得多,空爆时表压数量级为106,而填充多孔材料后表压数量级为104,说明此非金属多孔材料有很好的阻火性能和抑爆性能;且多孔材料的平均孔径越小,其阻火防爆性能越好。

    2014年06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 ]
  • 排烟口间距对隧道集中排烟烟气层吸穿影响的模拟

    蔡崇庆;姜学鹏;袁月明;

    吸穿现象的发生将降低隧道集中排烟效率。排烟口间距是影响烟气层吸穿的重要因素。以长22 m的1∶20缩尺寸集中排烟隧道模型为数值模拟研究对象。采用对称方式开启6个排烟口进行双向均衡排烟模式。比较了排烟口间距分别为3 m和2 m时的烟气蔓延范围、烟气层温度和厚度,分析了烟气层厚度、温度与排烟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烟速率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烟气层吸穿;排烟口间距越大,导致排烟口开始发生吸穿的排烟速率越小;同一排烟速率下,排烟口之间的间距越大,越远离火源的排烟口越容易发生吸穿。因此,为避免吸穿现象的发生,需选取合适的排烟速率及排烟口间距。

    2014年06期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4 ]
  • 基于FDS的壁面烟熏图痕试验及重构研究

    徐晓楠;吴迪;施照成;

    根据烟气颗粒在壁面上黏附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先建立烟熏图痕形成的半物理模型,再将其与火灾流体模拟软件FDS相耦合,后编译出可以重现烟熏图痕的FDS可执行程序;同时进行了壁面烟熏图痕的实体试验,分析了燃烧时间、火源位置、燃料种类对烟熏图痕形成的影响;而且利用重新编译的FDS程序对实体试验进行了数值重构,对比讨论了实体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嵌入了烟熏半物理模型的程序能较好地重构出试验得到的烟熏图痕,证明了该模型是有效的,可以用于烟熏痕迹的预测。该技术弥补了现有软件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数值重构技术,可以辅助火灾调查工作。

    2014年06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限行对LPG公交车工况影响与减排效果

    彭美春;江晓燕;梁晓峰;朱兵禄;

    以大型LPG公交车为对象,研究广州市限行措施对车辆运行工况及排放的影响。采用车载排放测试实时测试亚运限行前后公交试验车辆道路运行工况与排放,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限行措施使公交车辆平均车速提升了37.9%,怠速运行时间占比下降了6.28%,低于20 km/h的低速运行时间占比下降了15.5%,20~40km/h的中速运行时间占比增加了11.1%。限行使公交车辆平均加速度增大,平均比功率VSP变大。CO、HC和NOx的平均排放速率随车速、比功率VSP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随加速度增大而增大。限行使公交车辆负荷率增大,排气中CO、HC和NOx的平均排放速率较未限行时有所提高。相同运行里程下,限行使公交车辆运行时间减少27.5%。综合结果,限行使公交车辆尾气中CO、NOx和HC的排放量分别降低了21.71%、10.36%和11.95%,使平均排放因子降低。限行使道路拥堵情况得到改善,有效提高了公交车辆行驶速度,减少了尾气排放。

    2014年06期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我国航空公司CO_2排放强度比较及优化措施

    陈林;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方法测算了2005—2010年我国航空运输和典型航空公司CO2的排放量与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运输和典型航空公司在CO2排放量显著上升的同时,其CO2排放强度却基本上呈逐年下降态势,而且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的CO2排放强度远低于东航股份等央企航空公司,也低于海航股份等地方航空公司。提出了通过提高客座率和载运率等降低吨千米油耗和优化CO2排放强度的若干措施。

    2014年06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模糊PID的新型除尘器进气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盛成龙;夏凤毅;廉继尧;沈洲;

    采用以模糊逻辑进行控制的模糊PID控制器,设计新型旋风-布袋复合除尘器,其变频调速进气控制系统具有多参数、非线性、时滞性等特点。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粉尘粒径及浓度变化选择合适的控制参数,并对除尘器内部压力系统的进气量调节实施有效控制。Simulink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除尘器内部气压模糊PID参数控制较常规PID控制具有更小的超调量、较短的调节时间与较少振荡次数,并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稳态特性。新型除尘器在提高除尘效率的同时,其进气系统的良好控制实现了对不同粒径及浓度粉尘的有效去除。

    2014年06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烧结机尾除尘系统磨损研究

    刘小鑫;陈旺生;梅丹;杨文枝;李富智;汤静芳;

    针对目前烧结机尾惯性+布袋两级除尘系统存在的破袋及壳体磨损问题,利用CFX软件对百叶式惯性除尘器内部气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惯性除尘器内部灰斗中气流速度偏高,达10m/s,易引起二次扬尘;含尘气流对壳壁的高速冲击是引起壳壁磨损的主要原因;含尘气流在惯性除尘器的出口发生偏流导致布袋除尘器大烟道斜板磨损严重。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百叶式惯性除尘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除尘器内部气流分布得到了优化;改进后的除尘系统运行良好,破袋及磨损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2014年06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 唐山市典型行业SO_2、NO_x排放控制潜力研究

    任睿杰;韩力慧;魏峰;程水源;郎建磊;张筱青;

    以唐山市电力与钢铁行业为例,开展了SO2、NOx的控制潜力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获取了唐山市2012年电力及钢铁行业产品年产量、年耗煤量、主要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及配套污染物控制措施等基础数据。采用产污系数法核算各机组生产过程SO2、NOx的产污量。设置两种情景,并通过文献调查选取先进控制技术,计算了控制技术实施后的排放量及控制潜力,给出了不同控制效率下污染物排放与控制潜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唐山市2012年电力行业及钢铁行业SO2相比最先进控制技术有87.6%的减排潜力,相比唐山市目前已有控制技术的较高水平仍具有18.1%的减排潜力;NOx排放基本未得到削减,相比最先进控制技术具有88.6%的减排潜力,相比唐山市目前已有控制技术的较高水平仍具有14.2%的减排潜力。

    2014年06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亚硫酸铵浓度对亚硫酸铵氧化速率的影响研究

    樊杨梅;龚惠娟;王梦秋;陈泽智;刘静;

    亚硫酸铵氧化是铵法脱硫的一个重要步骤,针对工程上主要采用的空气氧化方法,开展了在空气氧化条件下亚硫酸铵浓度对亚硫酸铵氧化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试验采用空气鼓泡氧化反应器,在控制空气流量和反应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研究了亚硫酸铵氧化速率随亚硫酸铵浓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中、高浓度范围(>0.1 mol/L)内,氧化速率受浓度影响不大,可认为无变化,在此过程中空气曝气流量是氧化反应的主要控制因素;在较低浓度范围(0.01~0.1 mol/L)内,氧化速率与浓度为斜率较小的线性关系;而在极低浓度(<0.01 mol/L)下,氧化速率与浓度为斜率较大的线性关系,即当浓度低于0.1 mol/L时,亚硫酸铵氧化反应速率明显受亚硫酸铵浓度的影响。

    2014年06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 ]
  • 铁屑作为PRB介质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室内试验研究

    韩志勇;杜旺兵;张津梅;王斐;刘富强;

    以铁屑为反应介质,首先对PRB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铁屑酸化预处理、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 H值、粒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3因素3水平和1因素1水平混合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进而对以铁屑为PBR介质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动态试验。结果表明,Cr(VI)的去除率主要受初始p H值、反应时间、铁屑粒度、铁屑投加量和铬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对于处理200 m L质量浓度为5 mg/L的铬溶液,最佳条件为:p H值调至3,投加酸预处理铁屑1.5 g,反应60 min。废水通过介质的流速越小,初始Cr(VI)质量浓度越小,去除率越高。

    2014年06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50 ]
  • 鼓氮电沉积法处理含铜废水的试验研究

    陈熙;徐新阳;任海燕;邢家良;

    为净化废水和回收金属铜,采用电沉积法对含铜废水进行处理。在研究极板材料、槽电压、极板间距、pH值等试验条件的基础上,对照研究鼓入氮气对沉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鼓入氮气的条件下,当采用石墨-铝板电极、槽电压7 V、极板间距15 mm、pH值3.5时可以保证较好的去除效果和电流效率,铜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93%,平均电流效率可以达到50%。鼓入氮气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从而降低了沉积金属的腐蚀率,并有效削弱沉积过程中出现的浓差极化,提高金属的电沉积效率和电流效率。

    2014年06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 ]
  • 电催化氧化降解水中磺胺嘧啶的研究

    张佳;夏明芳;魏宏农;王国祥;韩睿明;

    为了解并优化电化学方法对水体中磺胺类药物的去除效果,以Ir O2-Ru O2/Ti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Na2SO4为电解质,电催化氧化降解模拟废水中的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反应时间为240min。探讨了SD初始质量浓度、电流密度、p H值、电解质浓度及电极板间距对电催化降解SD效率的影响,并利用HPLC-MS分析降解产物。结果表明,电催化氧化可有效去除水中的SD。升高初始质量浓度、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可提高SD降解速率,初始质量浓度由15 mg/L升高到50 mg/L时,去除率降低了9.2%;电流密度从5 m A/cm2升高到15 m A/cm2,去除率增加了38.1%,电流密度大于15 m A/cm2时其对去除率的影响不明显;极板间距由2 cm增加到4 cm,去除率增加了12.2%;酸性条件降解效果最好,碱性对SD去除率略有抑制,p H值为1和13相比于p H值为7时去除率分别增加9.9%及降低4%;电解质浓度(≤0.05 mol/L)与SD降解速率呈负相关,电解质浓度大于0.05 mol/L时,对去除率影响不明显。降解主要基于·OH的氧化过程,生成4-(2-氨基嘧啶-l(2H)-基)苯胺中间产物,过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2014年06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5 ]
  • Cu-ZnO/膨润土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废水性能

    朱鹏飞;刘梅;张杰;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Zn O/膨润土复合光催化剂,用XRD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光催化降解甲基橙为探针反应,研究了焙烧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溶液p H值及光照条件等因素对光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Zn O/膨润土中,Zn O主要为六方晶系结构,掺杂的Cu2+可能进入Zn O晶格取代了部分Zn2+,Zn O中的部分Zn2+进入了膨润土层间,置换出了部分Al3+,实现了与膨润土的复合。其中,550℃焙烧的Cu-Zn O/膨润土光催化性能最好,当催化剂投加量为1.5 g/L、紫外光照120 min、溶液p H值为6时,该催化剂对20 mg/L甲基橙的降解率高达99.25%。Cu的掺入拓宽了Zn O光谱响应范围,使得该催化剂在可见光或太阳光照下也表现出优良的光催化活性。此外,该催化剂沉降性好,易于回收,且再生回用5次后仍保持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2014年06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养猪废水研究

    潘松青;张召基;陈少华;

    采用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的养猪废水,探讨反应时间、臭氧投加速率和p H值对COD、色度和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分析了臭氧氧化前后养猪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速率为1.13g/h、反应温度为20℃、p H值为7.2时,反应40 min后养猪废水的COD、色度和UV254去除率分别约为50%、95%和75%。生化处理后的养猪废水主要含有可见腐殖质、紫外腐殖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臭氧氧化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荧光峰基本消失,可见腐殖质和紫外腐殖质特征荧光峰荧光强度与原水相比也显著降低。研究表明,臭氧对养猪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作用非常明显。

    2014年06期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0 ]
  • 利用市政污水培养产油微藻的研究

    钟成华;周晓琴;苏翔;王涛;郭祥;

    选取3种油脂含量较高的藻类——普通小球藻、栅藻和布朗葡萄藻进行研究,将其接种于当地城市生活污水中,考察3种藻对污水的耐受性、生长情况、油脂积累情况及污水中TN、TP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污水浓度下,栅藻对污水的耐受性最好,取得了最高藻密度和最大干重;栅藻的油脂含量最高,由高到低依次为栅藻、小球藻、布朗葡萄藻,分别为26.34%、23.4%、21.54%;3种藻类对污水中TN、TP的去除均较理想,其中栅藻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5%以上。

    2014年06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 ]
  • 白腐菌Phlebia brevispora TMIC34596对林丹的酶促降解特性

    肖鹏飞;秦必达;王剑桥;

    为了阐明白腐菌株Phlebia brevispora TMIC34596对有机氯杀虫剂林丹的酶促降解机理及规律,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菌株的纯培养、超声波破碎和高速离心等过程,提取到胞内粗酶液和胞外粗酶液,并研究了胞内及胞外酶对林丹的降解特性、最佳降解条件及动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胞内酶起主要的降解催化作用,相同处理时间内对林丹的降解率是胞外酶的4~5倍。胞内酶降解林丹的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35℃,最适p H值为5.0,最适条件下反应2 h后的林丹降解率为64.0%。胞内酶在25~40℃、p H值在4.0~6.5时能保持较高的降解活性,对林丹的降解率在50%以上。胞内酶降解林丹的米氏常数Km为1.30μ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1.18μmol/min,表明胞内酶对林丹有较强的亲和力,降解林丹速度较快。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五氯环己醇和四氯环己二醇被鉴定为林丹的胞内酶代谢产物,表明胞内酶可通过连续的脱氯及羟基化作用将林丹转化为多羟基化产物,该途径不同于目前所报道的白腐菌对林丹的降解途径。

    2014年06期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2 ]
  • Sphingomonassp.SJ-1对染料结晶紫的降解脱色特性

    李琛琛;凌琪;王莉;陶勇;武昌年;王敏;

    从长期受染料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出一株能够对结晶紫降解脱色的菌株SJ-1。根据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得出,SJ-1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使用LB培养基,SJ-1对700 mg/L结晶紫的24 h降解率为78.16%。该菌株降解结晶紫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 H值为6.0~8.0;通气量对SJ-1影响较小,在缺氧条件下也可较好地降解结晶紫,4 h时通气量较小试验组(装液量≥125 m L)降解率仍大于40%。SJ-1降解结晶紫的酶主要位于细胞外,属组成型表达酶。

    2014年06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TATB炸药废水序批式生物处理工艺研究

    雷英春;王永涛;王晶禹;李保军;薛水平;任慧;

    采用好氧序批式生物反应(SBR)工艺,经过接种、驯化后,对TATB废水生物降解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索了进水CODCr、曝气时间、温度、p H值等因素对废水CODCr去除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正交试验的各因素水平,进而设计正交试验,研究TATB生物降解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除温度外,各因素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均存在峰值点,进水CODCr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最明显。进水TATB质量浓度(以CODCr计)为800 mg/L时,有机负荷约为0.48kg BOD/(kg MLSS·d),满足间歇出水循环延时曝气系统(ICEAS,一种改良的SBR)活性污泥法所要求的经验值0.4~0.5kg BOD/(kg MLSS·d);高于800 mg/L时,高质量浓度TATB的毒性及较高的负荷均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在静置40 min后,合适的曝气时间为40 min,曝气时间太短使微生物无法充分利用有机物,太长则使微生物进入内源呼吸期,导致微生物量减少,破坏处理条件,甚至导致丝状菌膨胀,出水恶化。—NH2基团为供电子基,酸性条件下,使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表现出更好的可降解性,抵消—NO2的抑制作用。因此p H=6.0时,CODCr去除率较高。综合考虑实际处理条件,水温以18~35℃为宜。最佳处理条件时CODCr去除率为89.08%。

    2014年06期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 ]
  • 棉秆对生物沥滤后酸化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郭雪白;吕晖;曲来超;王洁;

    为揭示生物质废弃物棉秆对生物沥滤后酸化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棉秆作为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对酸化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以及棉秆对不同铜离子质量浓度酸化废水的吸附平衡效果。结果表明,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棉秆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且在(30±1)℃条件下吻合度最好,表明铜离子质量浓度是棉秆吸附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在标准溶液、酸化废水和稀释废水3种情况下,Freundich方程能更好地解释棉秆对铜离子的吸附平衡,且3种情况下1/n相差不大,表明铜离子吸附过程受其他离子的影响不大。研究表明,棉秆的吸附能力可以满足酸化废水中铜离子去除的要求,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吸附较高浓度的铜离子。

    2014年06期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稻壳-粉煤灰混合吸附剂对沼液氮磷的吸附

    刘春力;张帆;朱建航;李燕;

    以稻壳-粉煤灰为混合吸附剂吸附沼液中的氮磷,考察了混合吸附剂组分质量比、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和p 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沼液中PO3-4-P和NH+4-N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36.4 mg/L和88.2 mg/L、稻壳粉和粉煤灰质量比为3∶7、混合吸附剂投加量为50 g/L、吸附时间180 min、p H=8.3时,沼液中PO3-4-P的去除率达90.5%,NH+4-N去除率达70.6%,COD去除率达29.7%,PO3-4-P、NH+4-N和COD的吸附量分别为0.6588 mg/g、1.245 mg/g和1.356 mg/g。

    2014年06期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6 ]
  • Al-SBA-15有序介孔材料对溶液中诺氟沙星的吸附研究

    郭宁;隋铭皓;周友飞;盛力;

    以诺氟沙星(NOR)为目标有机物,对铝改性SBA-15(AlSBA-15)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直接合成法制备了Al-SBA-15,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TEM)、X射线荧光光谱(XRF)及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l-SBA-15对NOR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溶液p H值对Al-SBA-15吸附NOR的性能影响显著,中性p H值下吸附效果最佳,在p H=7条件下,AlSBA-15对诺氟沙星(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Al-SBA-15投加量为0.5 g/L)的吸附去除率和平衡吸附量分别为94.15%和37.66 mg/g。推测Al-SBA-15对NOR的吸附机理为表面络合和静电协同作用,且在低p H值或高p H值条件下,静电作用对吸附效果影响较大。

    2014年06期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改性腐殖酸去除水中氟化物性能研究

    蒋云福;仁付莉;唐源;周婉莹;马薇;廖洋;赵仕林;

    以腐殖酸(HA)为原材料,通过络合铝离子改性处理,制备了新型除氟吸附剂(HAAl)。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能谱(EDS)对该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系统研究了该吸附剂对水中F-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 H值为4~10时HAAl均对水中F-表现出较高的吸附能力,其饱和吸附量为60.606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表现为化学吸附;共存阴离子Cl-、HCO-3和NO-3对氟的吸附影响较小,HAAl吸附剂除氟率可达85.99%,出水氟质量浓度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此外,HAAl铝不易脱落,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2014年06期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 ]
  • 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组成及其去除特性分析

    高剑;刘永军;童三明;杨义普;

    为了明确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及其浓度,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废水中苯系物、酚类、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并对处理过程中上述有机物的去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兰炭废水中8种苯系物总质量浓度为111.09 mg/L;14种酚类物质总质量浓度为3350.88 mg/L,其中苯酚质量浓度最高,达到1 333.44 mg/L;废水中检测到5种多环芳烃,总质量浓度为1 335.62 mg/L,其中萘质量浓度高达1328.04 mg/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及吲哚在废水中均能检测到,但未检测到喹啉。物化-生化组合处理工艺对兰炭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其中萃取处理单元对苯系物、酚类物质、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显著;在生化处理阶段,苯系物、酚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吲哚、喹啉去除率较高,但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较差。

    2014年06期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AHP-FCE的园区企业污水治理绩效水平研究

    胡伟;涂勇;刘广兵;

    结合殷村港流域工业园区企业废水治理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企业污水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了企业污水治理绩效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工业园区某企业污水治理绩效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可在园区企业污水治理绩效水平综合评价中应用。

    2014年06期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垃圾渗滤液中NH_4~+-N在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模拟研究

    隋淑梅;吴祥云;海龙;

    采用某垃圾填埋场附近土样及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动态吸附试验、土柱试验,分析NH+4-N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建立考虑吸附项和降解项的水流方程、溶质方程耦合数学模型,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对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NH+4-N在地下水系统第1 a、3 a、5 a、10 a、15 a的时空运移转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填埋作业第1 a时NH+4-N在地下水系统中即迅速发生了对流、弥散、吸附、硝化等一系列作用,最大质量浓度从900mg/L迅速降低至11.4 mg/L;填埋作业第3 a时地下水系统因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处于厌氧还原环境,反硝化作用占主导地位,NH+4-N的最大质量浓度上升至24.5 mg/L;填埋作业第5 a时,再次上升为25.7mg/L,此后直至填埋作业第15 a,最大质量浓度一直维持在25.8mg/L,处于平衡状态。填埋场下游监测点(x=650 m,y=470 m)的实测数据与相应时间模拟结果基本相符,表明该数值分析方法是可行的。

    2014年06期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 木屑型香菇菌菌渣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彭宏;张帅;武李茜;王成;

    以木屑型香菇菌菌渣为原料,采用微波辐照碳酸钾(K2CO3)活化法制备菌渣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时间、K2CO3与菌渣质量比、活化功率对活性炭得率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制备条件为:活化时间16 min,K2CO3与菌渣质量比0.8∶1,活化功率520 W。该制备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碘值为729.94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63.47mg/g,得率为23.4%。SEM、N2吸附、零点电荷p H值的表征结果表明,微波辐照K2CO3活化起到了很好的造孔作用,菌渣活性炭的孔大多为直径介于3~6 nm的中孔。根据BET方程计算的菌渣活性炭比表面积(SBET)为674.2 m2/g,孔容为0.54 m L/g,平均孔径为3.7 nm,菌渣活性炭的p HZPC为5.23。

    2014年06期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 ]
  • 玉米秸秆不同保质贮存方法的研究

    郝科慧;王润娟;张书廷;吕学斌;

    为了降低玉米秸秆在贮存过程中微生物对其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及其木质纤维化程度,研究了玉米秸秆在冷藏及添加甲酸或乙二醇的贮存条件下,其p H值、可溶性糖(WSC)质量比、纤维素质量比、半纤维素质量比、木质素质量比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保质效果,并确定最佳保质贮存方法。结果表明,冷藏处理、添加甲酸或乙二醇均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玉米秸秆的营养物质消耗量,抑制其木质纤维化。乙二醇处理后的玉米秸秆,p H值迅速降低,其WSC质量比、半纤维素质量比、纤维素质量比和木质素质量比分别为9.56 g/100 g DM、14.12 g/100 g DM、34.60g/100 g DM和10.13 g/100 g DM,与不做任何物理或化学处理的保质方法(对照组)相比,WSC质量比、半纤维质量比分别提高了524.84%、35.77%,纤维素质量比、木质素质量比分别降低了9.03%、37.74%,保存了更多的营养物质,较大程度地降低了秸秆的木质纤维化程度,有利于后续水解处理和厌氧发酵。

    2014年06期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7 ]
  • 玉米秸秆与牛粪预混联合发酵工艺研究

    冯宜鹏;张志萍;王艳锦;周雪花;张全国;

    利用食草牲畜粪便牛粪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的特性,以及木质纤维素可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为可被光合产氢微生物利用的还原糖和小分子酸等物质的特点,以还原糖产量为参考指标,研究玉米秸秆与牛粪预混联合发酵过程中p H值、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和粒径等因素对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和还原糖产量的影响,并利用联合发酵糖化液进行光合生物制氢。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下的最优工艺条件为:p H值6.0~7.0,预处理温度50℃,预处理时间7 d,玉米秸秆粒径0.097 mm。优化工艺条件下的发酵液产氢量最大,达498.67 m L,说明该技术可行。

    2014年06期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环境污染治理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共代谢

    郭静波;陈微;马放;常丽君;刘成;

    系统阐述了共代谢的作用机理及在分解和转化土壤、地下水及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共代谢效果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共代谢作用的高效发挥需在综合考虑各制约因素的同时,需要在理论及实践层面进行不断探索及创新。难降解有机物生物共代谢途径的解析、各代谢环节关键酶及编码基因的定位,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强、污染物降解效果好和遗传性能稳定的微生物的筛选和开发将是未来生物共代谢的重点研究方向。

    2014年06期 229-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97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2 ]
  • 不同品种玉米Hg、As积累特性及籽粒低积累品种筛选

    杨刚;吴传星;李艳;谢丽苹;伍钧;

    对四川省主推的21个玉米品种籽粒中Hg、As质量比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玉米籽粒Hg、As低积累品种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中Hg、As质量比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NY 861—2004),不同玉米品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Hg的富集能力差异较大,而对As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小。玉米各器官对Hg的富集能力有16个品种从高到低为叶、根(茎)、籽粒,5个品种为根、叶、茎、籽粒;对As,有12个品种从高到低为根、叶、茎、籽粒,9个品种为叶、根、茎、籽粒。由相关性分析可知,玉米根部Hg质量比与茎部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5),叶片Hg质量比与籽粒质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2**,p<0.01);而根部与叶片As质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3**,p<0.01),籽粒As质量比与其他器官(根、茎、叶)As质量比均呈负相关。根据玉米籽粒Hg、As质量比,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川单15、金玉308、雅玉10、正红311为Hg低积累品种,雅玉10、金玉308、科玉3、东单60、敦玉518为As低积累品种。

    2014年06期 23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 ]
  • 回转窑能量配置的研究

    黄华;考宏涛;郭涛;柴晓东;张千程;王延儒;

    在某水泥厂的实际生产条件下,结合热工标定现场采集的生产数据,采用试验分析和理论计算的方法讨论了回转窑内的能量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回转窑系统内收入能量大于支出能量,能量为590.25 k J/kg,回转窑存在用煤量富余的情况,从能量角度说明了该水泥厂产量高的原因(设计产量为2 500 t/d,实际产量为3 180 t/d)。从生产整体分析,若将回转窑多余的用煤量用于分解炉内,不仅能为分解炉提供更多的热量,使入窑生料分解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回转窑的热负荷,延长回转窑的使用周期。

    2014年06期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兰州地区居民暴露于DDTs的健康风险评价

    董继元;张本忠;王小恒;王式功;王胜利;

    为研究兰州地区滴滴涕(DDT)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应用改进的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多介质暴露模型,结合兰州地区人群状况,计算了各年龄人群通过13种暴露途径对DDT的暴露量。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对环境中DDT终身日平均暴露量为9.20×10-4mg/(kg·d)(儿童)和5.25×10-4mg/(kg·d)(成人)。暴露途径中食物暴露为主导,其次是呼吸暴露,皮肤暴露作用很小。食物中贡献较大的为谷物和蔬菜。相应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1.27×10-7a-1(男性)和1.47×10-7a-1(女性)。兰州地区滴滴涕(DDT)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低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标准,兰州地区滴滴涕(DDT)人群暴露水平与天津、太原、太湖区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对滴滴涕(DDT)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兰州人群的滴滴涕(DDT)暴露量为儿童大于成人,儿童是滴滴涕(DDT)暴露风险最高的群体。各项参数中,粮食和蔬菜摄食量和相应的滴滴涕(DDT)残留浓度是影响暴露的重要因素。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各年龄段人群对滴滴涕(DDT)的日均暴露量的分布特征,各输出变量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2014年06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 ]
  • 基于曲线投影动态聚类的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赵源;王丹;黄成敏;

    针对现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不足,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框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并且通过频度分析-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评价的指标因子;同时,基于对当前方法的反思,引入投影寻踪技术,建立了基于曲线投影动态聚类的定量分析模型,以探索建立新的可持续性描述框架。四川省乐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应用表明,该方法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精度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2014年06期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ME-PPC技术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

    刘洪波;刘世宇;郜志云;

    了解生态城市内涵,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于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选取典型指标,基于Matlab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最佳投影方向,使用该方法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综合指数2005年得分0.440,2010年得分1.082,2015年得分1.855。可见其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仍没有达到国际先进生态城市建设标准。由于该方法降低了评估体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评估结果的精度和区分度较高。

    2014年06期 25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北京及周边地区3个典型站点NO_x和CO的变化特征

    刘希文;徐晓斌;赵花荣;林伟立;

    为了研究华北平原北部区域不同类型站点光化学前体物的共性与差异,在华北平原北部地区西南-东北主导风向上选取间距大于100km的3个站点,即中国气象局(CMA)、上甸子(SDZ)和固城(GCH)依次代表北京城区、华北本底地区和相对污染的农村地区,进行了近地面NOx和CO观测。结果表明,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CMA、SDZ和GCH 3站NOx体积分数的年均值依次为(42.4±21.8)×10-9、(13.8±5.5)×10-9和(26.9±15.2)×10-9,CO体积分数的年均值依次为(1.13±0.37)×10-6、(0.67±0.17)×10-6和(1.11±0.62)×10-6。3站的NOx月均值体积分数及CMA、GCH两站的CO月均值体积分数呈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而SDZ站的CO 6月均值体积分数(1.03×10-6)为一年中最高。SDZ站的NOx和CO体积分数在中午12时前后出现一个低谷,比CMA和GCH站的提前3~4 h,此后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午后西南风输送对SDZ站的影响。尽管不同的源排放和大气输送影响导致3站的NOx和CO体积分数在日变化特征上有所差异,但3站的NOx和CO日平均体积分数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体现了区域性污染和气象条件共同影响的特征。

    2014年06期 25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重庆市3个代表性加油站苯系物污染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比较

    吴莉萍;翟崇治;周志恩;史小春;郑建军;

    为探讨城市加油站苯系物污染状况和对不同受众健康的影响,于2009—2011年采用苏码罐采样、GC-MS分析法对重庆市3个代表性加油站及周边环境空气中苯系物进行采样和分析,并采用健康风险四步评价法,对相关受众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加油站、不同点位苯系物体积分数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体积分数最高达3291.16×10-9,卸油区和加油区苯系物体积分数相对较高,站内环境点和站周界点次之,环境敏感点相对最低。甲苯、二甲苯和苯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三甲苯、乙苯,苯乙烯基本未检出。加油站一线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周边居民和机动车驾驶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致癌风险,从高到低为加油站一线工作人员、加油站其他工作人员(周边居民)、机动车驾驶员,其中,加油站一线工作人员风险较大,其他3类人员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非致癌风险主要存在于加油站一线工作人员。女性风险略大于男性。风险主要来自于苯。建议减少加油站油气排放,加强加油站工作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

    2014年06期 26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北京森林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垂直分布特征

    李仁娜;孙丰宾;伦小秀;马伟芳;余新晓;

    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PM2.5及其组分的垂直分布,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监测塔上,分别于冬季(树木无叶期)和春季(幼叶期)开展观测,观测了Na+、NH+4、K+、Mg2+、Ca2+、Cl-、NO-3和SO2-4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SO2-4和NO-3为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成分,其质量浓度之和占总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的50%以上。冬季ρ(NO-3)/ρ(SO2-4)为0.525,春季为0.611,表明移动源的影响明显小于固定源。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在一天内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6:00—10:00和18:00—22:00,总的趋势是白天质量浓度高于夜晚,这与周围生活环境和气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无叶期时,8种离子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没有明显变化特征;幼叶期时,PM2.5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变化。

    2014年06期 26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安徽北部矿区深层地下水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水质评价

    林曼利;桂和荣;彭位华;

    测试了安徽北部矿区4个典型煤矿深层地下水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样采自松散、煤系、太灰和奥灰4个含水层。在对各含水层5种重金属质量浓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加附注评分法和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矿区主要含水层深层及区域整体开展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松散和太灰含水层中水样重金属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为Ni、Pb、Cu、Cd、Cr,而煤系和奥灰含水层中水样重金属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为Ni、Pb、Cu、Cr、Cd;整体地下水中重金属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为Ni、Pb、Cu、Cd、Cr;标准差显示煤系水和太灰水可能已受到采煤活动的扰动;松散层和奥灰水质为良好,太灰水质较差,煤系水质极差(F=7.52);整个矿区地下水水质分级为较差,综合污染评价结果为警戒线(NI=1.0),污染水平为尚清洁。

    2014年06期 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0 ]
  • W_k与Z计权曲线对铁路环境振动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

    张光明;贺玉龙;杨立中;

    我国拟颁布的最新《环境振动标准》与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分别采用不同的频率计权曲线,新标准采用的Wk计权曲线相对于现行标准的Z计权曲线降低了1~4 Hz范围振动的影响权重,提高了5~80 Hz振动的影响权重。结合不同测点的振动频谱,分析了2条计权曲线对振动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Wk与Z计权曲线对振动结果的影响主要受测点振动能量分布的控制,若测点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5~80 Hz内,则Wk计权Z振级大于Z计权Z振级;若振动能量在1~80 Hz内分布比较均匀,则2条计权曲线对振动结果影响较小。对铁路环境振动,若新标准采用与原标准相同的昼夜振动限值,则近场新标准限值比原标准更严苛,但远场新标准的限值可能不会更严苛,反而可能更宽松。

    2014年06期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 ]
  • 沈阳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唐玉兰;殷婷婷;于瑾;刘军;

    针对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沈阳市4个自来水厂16例监测井为对象,采用单项水质指数法、国标F值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法对沈阳市2010年枯水期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氨氮、硝酸盐、硫酸盐、p H值、总硬度、总铁、锰7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结果表明,3种方法联合使用更能真实地反映水质状况。国标F值法得出,评价结果中Ⅳ类为43.75%,Ⅱ类为37.5%,Ⅴ类为12.5%,Ⅰ类为6.25%,评价结果为水质较差;灰色关联评价法得出,Ⅰ类为62.5%,Ⅱ类为18.75%,Ⅲ类为12.5%,Ⅳ类为6.25%,评价结果为水质较好。由此得出,灰色关联评价法评价结果较差,则水质状况较差;国标F值法的评价结果较好,则水质状况较好;当灰色关联评价法评价结果较好,而国标F值法的评价结果较差时,则水质状况有恶化的趋势。根据单项水质指数法评价结果,能清晰地看出水质指标的超标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沈阳市二水厂4个监测井的水质均较好,一水厂和八水厂有1个监测井水质较差,四水厂有两个监测井水质较差。除氨氮、总铁和锰等指标严重超标外,其他水质指标状况较好。

    2014年06期 28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 ]
  • 兰州中心城区热环境季节动态遥感分析

    潘竟虎;李瑶;

    根据2009年1月、3月、6月、9月的Landsat TM热红外遥感影像反演兰州市中心城区地表真实温度,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形网络演化算法对地温图进行分割,获取热场基元,通过G*i指数的空间聚集分析提取热岛范围;选取破碎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斑块数目等表征城市热岛空间格局变化的景观指数,分析了不同季节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兰州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以春季(3月)最强,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1月)的热岛效应最弱。景观级别上,城区热场景观破碎度指数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依次减小的趋势;优势度指数从春季到冬季持续增加;冬季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小,热力景观趋于多样化。类型级别上,夏季的热岛破碎程度最大,而冬、春季破碎度较小。

    2014年06期 286-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7 ]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海口市海岸带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研究

    王德智;邱彭华;方源敏;

    多源遥感数据不断应用于景观格局研究,由此会造成遥感数据分辨率和制图尺度不统一问题,使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存在偏差。以海口市南渡江东岸海岸带为研究区,利用三期TM/ETM/ALOS影像为数据源,探索了不同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统一协调处理方法,引入梯度分析方法,分析城郊海岸带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并测度统一协调处理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逐年增加,耕地和林地景观逐年减少,研究区景观聚集度降低,均匀度和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整体水平上斑块密度逐渐增加,城市斑块逐渐向外扩张,斑块形状逐渐规则化。研究区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斑块数、面积加权分维数大体上逐年增加,面积和斑块数具有明显的梯度效应,面积加权分维数和聚集度梯度效应不明显,各带受具体建设用地开发影响而变化各异。多源遥感数据经统一协调处理后,可以有效避免景观格局尺度不统一的问题。

    2014年06期 293-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 ]
  • 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土壤磷释放特征模拟

    夏建国;仲雨猛;曹晓霞;李璐娟;

    以四川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紫色土和冲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土壤淹水试验,探寻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土壤在干湿交替条件下的磷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土壤全磷质量比为0.52~1.30 g/kg,有效磷为10.23~74.49 mg/kg;土壤有效磷质量比与磷释放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磷质量比从大到小为园地、旱地、水田,并且干湿交替对土壤磷具有一定的活化作用;与第1次淹水相比,第2次淹水上覆水磷质量浓度平衡时间较短。

    2014年06期 30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夏季人体皮肤湿润度水平对热应激响应的研究

    刘鹏;郑洁;

    为了研究夏季室内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湿润度水平与人体热应激响应的关系,特邀40名在校大学生配合试验,于2010年和2011年的7—8月在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实验中心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测试不同工况下的皮肤湿润度,研究了人体局部和整体的出汗感,并结合室内环境热感觉和热舒适心理测试,分析了人体的热应激水平。结果表明:额头、胸口、背部为人体出汗较敏感部位,三者共占出汗感增幅的80%以上,对整体出汗感影响最大;在中性偏热环境下,相对湿度对皮肤湿润度的影响大于温度,且皮肤湿润度与整体出汗感呈线性关系;中性热舒适温度比中性热感觉温度高0.5℃,皮肤湿润度对热感觉的影响大于对热舒适的影响。

    2014年06期 30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近十年福建省旅游碳足迹的测评

    曹辉;闫淑君;雷丁菊;林梅;张玲玲;

    利用旅游碳足迹综合模型(模型Ⅰ)和行业模型(模型Ⅱ)对2000—2010年福建省各年的旅游业碳足迹总量和行业碳足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模型Ⅰ与模型Ⅱ计算的2010年福建省旅游碳足迹总量分别为904.51万t和893.83万t,平均值分别为76.75kg/人次和75.84 kg/人次,二者结果相近,测算得旅游碳排放强度为615.77 kg/千美元,与相关研究结果相近;2)近十年福建省总旅游碳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幅较大,模型Ⅰ、模型Ⅱ测算分别增长280%和610%,人均旅游碳足迹的增长趋势相对平缓,入境旅游碳足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3.6%降至2010年的17.3%,但入境游客的人均碳足迹是国内游客的654%(2010年);3)2010年福建省旅游行业碳排放量从高到低为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娱乐,旅游交通是影响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其碳足迹占全省总量的72.0%,是福建省旅游业减排的关键行业。

    2014年06期 312-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 ]
  • 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何为;韩宝平;叶磊;戴培超;张忠朝;谢磊;

    分析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阐述了耦合度的理论,并基于耦合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994—1996年耦合度从0.486 6下降到0.483 1,系统一直处于颉颃阶段;1997—2003年系统耦合度由0.490 3上升到0.500 1,2003年进入磨合阶段,这是由于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2004—2010年系统耦合度有一定波动,但一直处于颉颃状态。

    2014年06期 318-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 ]
  • 江西省畜禽粪便污染物产生量及其耕地负荷分析

    冯倩;刘聚涛;付莎莎;丁惠君;余雷;

    为全面掌握江西畜禽养殖污染实际情况,以2011年江西各类畜禽养殖数量为基础,通过畜禽粪便排泄系数、粪便污染物平均质量比等参数,估算了全省畜禽粪便和污染物COD、BOD、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的产生量,并以畜禽粪便耕地负荷、粪便氮养分耕地负荷及粪便磷养分耕地负荷3个指标来评价全省畜禽养殖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2011年全省畜禽养殖共产生7965.07万t粪尿、208.98万t CODCr、183.47万t BOD5、17.79万t NH3-N、14.20万t TP、44.22万t TN;畜禽粪便及其中氮、磷养分平均耕地负荷分别为21.16 t/(hm2·a)、123.81 kg/(hm2·a)、39.76 kg/(hm2·a)。以畜禽粪便耕地负荷30 t/(hm2·a)、畜禽粪便氮耕地负荷170 kg/(hm2·a)和畜禽粪便磷耕地负荷35 kg/(hm2·a)作为评价标准,全省分别有3、4和8个设区市超过了对应标准限值。无论以哪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新余市、宜春市和抚州市这3个设区市的耕地负荷都远超过相应的限量标准,畜禽养殖密度较高,对当地环境构成了严重污染威胁。

    2014年06期 32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 ]
  • 低冲击开发模式基础措施性能研究现状及进展

    牛志广;崔珍珍;陈彦熹;

    介绍了低冲击开发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主要基础措施的结构及处理流程、机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其径流衰减、水质净化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总结相关研究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ID基础措施的径流衰减效果显著,尤以生物滞留池效果最佳;在水质净化方面,相对于绿色屋顶而言,生物滞留池、透水路面效果更佳且更稳定,但3种基础措施对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并不总是理想的;介质的种类及组成是影响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植物种类及铺装材料。此外,简要介绍了目前LID基础措施的性能评价模型。最后对LID基础措施性能及其评价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014年06期 326-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 ]
  • 芦苇种植对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的效应研究

    姚冀越;宋洋;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自然环境中竞争力极强,使本土多种杂草灭绝,逐渐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是一种恶性杂草。在绍兴镜湖新区道路边的荒地设立试验样地,建立20m×4 m连续观测点,分别在2014年5月、6月、7月、8月通过对芦苇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混种实地观测,对它们的叶龄、叶色、株高、分株率、节间距及先期出芽率等生长指数按期测量记录,并记录水层深度和出穗期,在混生群落中收割4 m×4 m样地加拿大一枝黄花和芦苇植株各20株,用于生物量统计和生长指数测量,并对这两种植物生长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混生群落中芦苇发展近似于单优群落,芦苇以较高的平均株高和密度抑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混生群落逐渐趋向于芦苇单优群落。混生群落芦苇平均每株生物量近似于单优群落,加拿大一枝黄花平均每株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单优群落,光合作用受到显著抑制,植株生长缓慢。加拿大一枝黄花和芦苇都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和拮抗作用,在混生试验地中芦苇比加拿大一枝黄花更具有竞争优势,具有将加拿大一枝黄花排除出去的趋势。在芦苇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混生环境生态区域,本土植物芦苇具有在本区域内生态压制和排挤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的作用。

    2014年06期 33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生态毒理

  • CO_2浓度升高对铜镉污染土壤中水稻N、S、P吸收的影响

    王潇;宋正国;武慧斌;邹洪涛;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铜镉不同复合污染水平土壤中5种粳稻吸收N、S、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铜镉复合污染下,除千重浪2号外,CO2浓度升高总体上使其他品种粳稻的生物量增加。对低复合污染土壤,CO2浓度升高均降低了稻米N质量比,降低幅度为2.66%~14.02%,但对不同品种稻米S、P质量比的影响不同。对高复合污染土壤,CO2浓度升高均降低了稻米中N、S质量比,降低幅度分别为4.71%~10.35%、10.59%~22.84%,但对稻米P质量比的影响不明显。CO2浓度升高对稻米N、S、P总吸收量的影响与稻米干物重和其N、S、P质量比有关。对低复合污染土壤,除千重浪2号外,CO2浓度升高均增加了稻米对N、S的吸收量,增加幅度分别为6.29%~21.88%、21.34%~26.57%;除富禾77外,其他品种稻米对P的吸收量也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2.12%~45.48%。对高复合污染土壤,CO2浓度升高均降低了稻米N、S吸收量,降低幅度分别为2.99%~17.33%、10.22%~25.70%,而稻米对P的吸收量有升高有降低。

    2014年06期 336-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 伊乐藻对硝氮、磷胁迫的急性响应

    成小英;雍佳君;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硝氮和磷的单一胁迫对伊乐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和低质量浓度的硝氮或磷胁迫下,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比的变化不大,SOD、POD和CAT活性则持续增大。在递增硝氮质量浓度胁迫下,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比、CAT活性呈现明显的"低促高抑"现象,SOD和POD活性持续上升;磷胁迫时,叶绿素质量比持续下降,而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和SOD、POD、CAT活性呈现明显的"低促高抑"现象。在低质量浓度硝氮或磷胁迫时,抗氧化酶随时间延长活性增加,直至危害消除;在高质量浓度硝氮或磷胁迫时,伊乐藻内抗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最终抗氧化酶系统崩溃。72 h内伊乐藻能耐受26.12 mg/L的硝氮或3.37 mg/L的磷的胁迫,硝氮和磷质量浓度高于此时,伊乐藻作为修复植物是不适用的。

    2014年06期 34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我国火灾统计数据分析

    傅智敏;

    对我国近十年的火灾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我国近63年来的历史火灾数据和美国的火灾统计数据。2003—2012年,我国的火灾起数、受伤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及每百万人口的火灾死亡人数十年均值都要比美国低1个数量级。从1950—2012年的历史火灾数据看,我国的火灾起数和火灾伤亡人数数据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我国火灾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高峰期,其后持续下降;2007年以后,我国每年火灾受伤人数仅为火灾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2010—2012年的年均火灾受伤人数为195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2007—2012年较大等级以上火灾的统计数据表明,虽然较大火灾起数只占全部火灾起数的0.05%,但其火灾死亡人数百分比高达20.05%;电气原因是引发较大等级以上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原因;酒吧、歌舞、餐饮和其他经营场所是重特大火灾高发并造成大量火灾人员伤亡的重点场所,商场和市场火灾容易造成较高的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每年的11月至来年2月及每天晚上22:00至次日凌晨2:00是重特大火灾的多发时段。

    2014年06期 347-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3941 ] |[引用频次:180 ] |[阅读次数:54 ]
  • 2014年9-10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4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18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18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61.86%,矿业事故占5.93%,爆炸事故占3.39%,火灾占3.39%,毒物泄漏与中毒占4.24%,其他事故占21.19%。118起事故共死亡445人,伤270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6.29%,矿业事故3.82%,爆炸事故6.07%,火灾2.92%,毒物泄漏与中毒4.49%,其他事故16.40%;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8.89%,矿业事故0.37%,爆炸事故16.67%,火灾2.22%,其他事故11.85%。2014年9-10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6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黑龙江(10起)、广西(9起)、广东(9起)、云南(7起)、甘肃(7起)、湖北(7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黑龙江(39人)、广西(35人)、广东(34人)、甘肃(30人)、湖南(28人);受伤人数较多的5个省、直辖市分别为湖南(51人)、云南(35人)、广东(33人)、天津(26人)、江西(18人)。

    2014年06期 35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2014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

    安莹;李生才;

    简要统计了2014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04起,包括沙尘天气3起,污染事件9起,地震44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9起,其他自然灾害29起。

    2014年06期 35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 ]
  •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索引

    <正>~~

    2014年06期 358-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7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15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继成功举办了前4届"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后,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根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建议,拟于2015年11月18-20日在重庆市举办"2015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现诚挚地邀请您投稿并参会。

    2014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袋式除尘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举行

    <正>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工业防尘专业委员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袋式除尘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暨研讨会于2014年12月3—5日在上海世贸商城展览馆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及中国等国家的91家企业、32家国内专业媒体(杂志、网站)参加了本

    2014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总局出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

    <正>12月10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总局令第70号),要求企业公开自身安全生产危险危害因素信息。该规定明确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企业醒目位置、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重大危险源和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场所、有重大事故隐患和较大危险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上,公

    2014年06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2014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成功举行

    <正>"2014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于11月4—6日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冯长根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军成教授、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白海金研究员、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庆明教授

    2014年06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招聘编辑

    <正>为了更好地开展编辑出版工作,本编辑部现公开招聘编辑,从事论文的文字编辑加工工作。应聘条件如下:1)有工科背景,具有对语言文字良好的驾驭能力;2)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3)责任心强,能按时、按规定完成本职工作;4)具有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5)具备安全、环境等学科门类专业背景者优先。

    2014年06期 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14年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正>12月2日,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会在四川成都举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杨元元、相关司局领导,来自全国的安全社区建设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张宝明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杨元元副局长发表重要讲话。杨元元副局长指出,要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社区法治建设;要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实现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以安全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

    2014年06期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发展中的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学科

    <正>南京工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在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安全领域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拥有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领军的人才队伍,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的占50%以上。安全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矿业

    2014年06期 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