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公告

  • 本刊公告:2009—2013年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通报——团队协作与影响力(一)

    <正>本文是本刊的通报。本刊应用期刊新媒体智能运营平台,结合社会计算的方法,对2009—2013年国内学术期刊中安全科学与技术领域有关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国内研究热点、国内研究机构和国内研究人员三个方面,挑出了100个最热门安全科学技术研究课题、100篇最受关注安全科学与技术论文、国内团队协作情况机构排序前100、100个发文量最多的机构、100个被引次数最多的机构、100个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国内作者科研合作情况排序前100和100个文章被引次数最多的作者8个统计表格,予以公告。本文同时给出由社会计算方法特别提供的反映团队协作和影响力的网络

    2015年01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安全评价

  • 各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及其相互影响作用研究

    曹庆仁;李凯;

    为了探究不同煤矿安全管理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用以指导煤矿管理者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在对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调查法获得了25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运用提名分组技术筛选出13种最重要的安全管理行为,运用模糊决策实验室方法对这些安全管理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各煤矿安全管理行为间的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煤矿安全管理行为间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得到总影响度和净影响度,进而探析不同煤矿安全管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特点。又进一步将这13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划分为5个管理维度,研究了不同安全管理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和安全管理维度的相互影响作用是不同的,煤矿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影响作用特点,更加合理地选择和实施各种安全管理行为。

    2015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力能角度的鹤壁矿区煤与瓦斯突出主控因素分析

    张明杰;田加加;李凯;

    根据鹤壁矿区实测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结果,从力能角度分析了地应力、瓦斯、煤体结构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确定了地应力为鹤壁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因素。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南部矿井构造应力大,瓦斯含量高,煤岩体弹性潜能、瓦斯膨胀能大;且构造煤普遍发育,煤体破碎功小。基于力能角度分析,南部矿井在埋藏较浅处,突出动力能量即大于突出阻力能量,是其始突深度较浅的主要原因,鹤壁矿区始突深度呈现南浅北深的特点。在地应力控制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三矿实测瓦斯压力、瓦斯突出能量分析,确定三矿在煤层底板标高-510 m以深为突出危险区。

    2015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 露井联采逆倾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王东;王前领;曹兰柱;宋子岭;

    为最大限度回收资源,倾斜矿体开发时常采用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方式,形成露井联采逆倾边坡,由于受到双重采动效应影响,其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问题变得极为复杂,是采矿工程领域研究的难题之一。以平庄西露天矿顶帮边坡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拉伸和剪切两种破坏判据,应用RFPA强度折减法对露井联采逆倾边坡岩移规律及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单一露天开采和露井联采条件下边坡岩体变形破坏规律、位移演化规律及应力分布特征的差异,揭示了地下开采对露天矿逆倾边坡岩移规律及稳定性的影响和原因。结果表明:单一露天开采时边坡发生滑移型破坏,而露井联采条件下边坡发生滑移-塌陷复合型破坏;受两种采动效应叠加的影响,地下采空区上方岩体以下沉为主,同时上山一侧岩体向露天采空区方向发生明显位移;受地下采动影响时,逆倾边坡稳定性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坡体内剪应力的大范围叠加升高,造成上部一定范围的岩体在边坡发生滑移前就遭到破坏,从而加剧了滑坡的发展。

    2015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3 ]
  • 基于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汪伟;罗周全;熊立新;贾楠;

    为实现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准确评价,选取岩石抗压强度、采场埋深、暴露时间等13项影响因子,建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物元分析理论,通过物元构造、关联函数求解等步骤建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的物元可拓模型。通过隶属函数对模型的物元量值规格化处理,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从而得到改进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以山东某金矿6个采空区为例,运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与模糊评价结果比较。采用空区探测系统对两种模型下评价结果相异的空区进行现场实测,结合数值方法分析其力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评价结果较模糊模型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准确度更高,将其应用于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2015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1 ]
  •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叶世雄;贾明涛;潘传鹏;陈建宏;

    运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煤矿奥灰岩岩溶水类底板突水评价模型。选取煤层底板的地质构造(断裂构造密度、褶皱、断层导水性、岩体的裂隙发育情况)、水文地质条件(水压、含水性、岩溶含水层发育情况、强水源补给情况)、底板隔水层条件(隔水层厚度、岩石力学强度以及隔水岩层的完整性)、开采条件(采厚和采深)4个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作为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判别指标;根据指标值的类型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级和赋值,建立评判集,进而构建单指标测度函数。将13个突水评价指标值代入单指标测度函数计算得到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利用信息熵理论获得各判别指标的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最后得出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结果。利用该方法对肥城矿区14个地质块段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结果与矿山实际情况相符。

    2015年0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2 ]
  • 基于水化学分析的煤矿矿井突水水源判别

    刘剑民;王继仁;刘银朋;吴浩;周碧辉;

    矿井突水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自然灾害,准确判定矿井突水水源是解决突水问题的重要条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和矩阵方程分析数学原理,分别建立了矿井突水的模糊综合评判和矩阵方程分析模型;在水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样6项指标评判标准,利用两种方法分别对某煤矿3个不同突水巷道水样进行了水源判别,并与实际突水水源相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和矩阵方程分析均能有效判别矿井突水水源,但各有其优越性及局限性,选择何种判别方法应视矿井突水水化学资料状况而定。

    2015年01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6 ]
  • 矿井水源判别的GA-SVM模型研究

    刘东锐;赵国彦;彭康;

    作为水在岩体中流动通道的渗透结构面,微观上表现出不连续性和高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因此,矿井充水水源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传统水化学判别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地描述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因而对矿井水源进行准确判别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传统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传统SVM进行优化,克服了传统SVM模型参数选取经验化的弊端,并利用该方法对开磷集团马路坪矿几种水源的6个化学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了GA-SVM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表明该模型在矿井水源判别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015年01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危险品运输风险分析

    高举红;赵天一;

    为解决危险品风险分析问题,利用粗糙集理论在处理不确定、不精确问题上的优势,提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危险品运输风险分析方法。首先,建立决策表,经化简后获得各属性的重要度,识别出影响危险品运输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以及主次因素所占比例;然后,利用区分函数对决策表进行约简,得出决策表的属性约简;最后,利用决策表的决策规则对原始数据进行推导,得出危险品运输事故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影响危险品运输事故类型的最重要因素是危险品的类型,所占比重为42.86%,其次是危险品运输的道路状况与危险品运输车辆状况,各占28.57%。在道路状况欠佳且车辆状况良好的前提下,腐蚀品发生危险品事故的严重程度要依次高于毒害品与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2015年0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ANP和改进TOPSIS的城轨网络应急能力决策优化

    陈露;马驷;

    应急能力决策优化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应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从防御、预警、救援和恢复4个方面,针对网络化运营组织的特点,系统分析城轨网络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建立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构建超矩阵,利用超级决策软件(SD)计算得到考虑关联关系的各影响因素客观权重。其次,将各因素客观权重加入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模型中,通过计算城轨网络中各线路的相对贴近度,构建城轨网络应急能力决策优化模型。结合具体算例指出城轨网络应急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在应急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决策优化建议。

    2015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1 ]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航空维修人因可靠性分析

    陈炜;黄淑萍;

    根据维修人为因素分析和分类扩展系统的框架选取影响因素,在航空维修领域应用贝叶斯网络进行人因可靠性分析,建立飞机维修效能模型,直观地表示影响因素与维修效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以目视检测为例,结合专家意见确定随机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访谈、事故报告、调查问卷、操作记录等渠道获取数据,得出条件概率表,进而建立目视检测表现模型,展示贝叶斯网络的建模流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文化、视觉信息、设备、疲劳、检测距离等因素对目视检测表现的影响非常显著,欲改善目视检测表现,必须对多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

    2015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0 ]
  • 基于ANP和物元可拓模型的航空公司安全水平评价

    王永刚;耿浩;

    通过构建网络层次分析(ANP)和物元可拓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研究航空公司安全水平评价中各指标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安全水平的变化趋势。为使评价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安全管理体系(SMS)组成要素,提出了由4个准则、20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航空公司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又因该体系中各指标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从而引入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与物元可拓模型结合,建立航空公司安全水平评价模型。运用该评价模型对南方某航空公司的安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可行性。

    2015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7 ]
  • 高速公路交通流实时安全性评价

    胡功宏;林雨;高建平;

    根据多条高速公路近3年的事故数据及实时交通流数据,分析了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速变异系数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建立了考虑交通流量、平均车速、车速变异系数、天气条件等多因素的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风险预测多元模型,并提出了高速公路交通流实时行车风险指数TRI指标,制定了交通流状态实时安全性评价标准,最后给出了高速公路交通流混合交通状态下的实时安全风险评价流程。通过西攀高速公路的交通流实时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15年01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57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 ]
  • 某聚氯乙烯分厂的氯乙烯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宋从波;李静;黄德寅;刘茂;

    以某化工企业的聚氯乙烯分厂为研究对象,引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对不同作业任务(清釜、看釜、巡检和配料)工人的氯乙烯职业暴露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从非致癌效应来看,看釜、巡检和配料岗位工人暴露于VC引起肝细胞多态性的HI值均高于安全阈值1,其中看釜工的危害指数最大,引起的不利健康效应最严重。从致癌效应来看,清釜工暴露于VC引起肝血管肉瘤的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而看釜工患肝血管肉瘤的风险值R,达到可接受上限10-4对应的工作年限ED=1.91 a,因此,需要尽可能地采用安全防护措施减少该岗位的职业暴露。巡检和配料岗位的肝血管肉瘤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上限10-4时,对应的工作年限分别为4.36 a和9.33 a。由于健康风险评价更侧重长期暴露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即使工作场所满足国标规定的浓度阈值,仍然存在工人长期暴露于低浓度致癌物的风险。

    2015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城市燃气管网脆弱性评价及其应用

    赵玲;易俊;王文和;

    为研究城市燃气管网系统的本质安全性,提出了适用于城市燃气管网系统的脆弱性概念及脆弱性研究思路。根据城市燃气管网自身的行业特点与实地调研结果,从物理、结构和社会功能3个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燃气管网脆弱性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然后通过MATLAB R2010a的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训练"敏感性程度"和"自身应对能力"网络模型,并构建脆弱性的函数模型。最后将城市燃气管网脆弱性等级划分为5个,用于评价城市燃气管网的脆弱性程度。训练得到的网络模型的均方差均小于0.05,结果表明,训练得到的网络模型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且能够方便地用于评价未知样本,得到研究区域的燃气管网脆弱性等级值为0.91,研究区域的燃气管网脆弱性被评定为"不脆弱"。

    2015年01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3 ]
  • 有机溶剂对过氧化环己酮热危险性的减敏效果评价

    魏彤彤;张金菊;

    在纯过氧化环己酮(CYHPO)储运中常添加减敏剂,以降低其热危险性。为了对比评价减敏性能,采用绝热加速量热仪测试了纯CYHPO及加入等质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正己酸(HAA)和环己醇(CCH)后的热危险参数,并计算了上述5种样品的反应动力学常数和绝热校正数据,建立了包括初始放热温度T0和绝热反应加速度SARC的减敏效果判据,对4种减敏剂的热危险性减敏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DOP对CYHPO热危险性的减敏效果最好。

    2015年01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AHP-模糊评价的化工园区综合应急能力研究

    张少刚;赵媚;倪小敏;王浩波;张和平;

    为了适应化工园区的迅速发展,提高化工园区综合应急能力,减少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构建了化工园区综合应急能力的3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评价指标有3个,分别为事前管理与监测能力、事中应急与处置能力、事后善后与总结能力;二级评级指标有8个,分别为日常安全管理与培训、应急资源保障能力、监控与预警能力、通信交流能力、现场指挥协调能力、现场救援能力、善后处理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另外选取了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应急机构与预案、专业培训与演练等31个三级评价指标。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化工园区综合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评价了某化工园区的综合应急能力,结果为"良好",分析了该化工园区综合应急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2015年01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657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24 ]

安全工程

  • 球罐内甲烷气体泄漏形成的可燃气云规律研究

    闫兴清;喻健良;王健;

    基于计算流动动力学(CFD)方法,以Fluent软件为平台,以大连新港某球罐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真实尺寸的球罐内可燃气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模型,分析甲烷扩散规律及可燃气云尺度。提出采用可燃气云稳定状态时的水平方向长度Lmax、竖直方向高度Dmax作为尺度的衡量参数,用以评估可燃气云区域的大小。探讨初始压力、泄漏孔径、正风向风速对尺度参数Lmax和Dmax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可燃气体种类对尺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以临界状态通过泄漏孔时,初始压力对Lmax和Dmax的影响可以忽略;Lmax和Dmax随泄漏孔径增加而线性增大,但随正风向风速增加而线性减小;相同泄漏扩散条件下,氢气泄漏引起的可燃气云范围最大,甲烷次之,丙烷最小。

    2015年01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 ]
  • C_(60)丙二酸二(2,4,6-三硝基苯乙基)酯马来酸聚合物铅盐的合成

    邓能梅;金波;卜兴兵;彭汝芳;赵凤起;楚士晋;

    以TNT和甲醛为原料,首先得到2,4,6-三硝基苯乙醇(TNPE),TNPE和丙二酰氯经酯化反应合成得到丙二酸二(2,4,6-三硝基苯乙基)酯(TNPEM),TNPEM与C60通过Bingel反应制备了C60丙二酸二(2,4,6-三硝基苯乙基)酯(FTNPEM)。FTNPEM再与马来酸和硝酸铅通过共聚合成盐反应得到含能的C60丙二酸二(2,4,6-三硝基苯乙基)酯马来酸聚合物铅盐5。采用FT-IR、UV-Vis、GPC、XPS、XRD等表征方法对聚合物及其铅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差热分析法(DTA)和热重分析法(TGA)对聚合物铅盐5的热稳定性及其对RDX的热分解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聚合物铅盐5初始分解峰值温度为239℃,表明产物热稳定性良好。对RDX热分解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铅盐5能加速RDX的分解,并使RDX分解峰温降低6℃。

    2015年01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江心洲型船闸通航安全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

    胡旭跃;许晓琳;沈小雄;黄伦超;

    船闸布置在江心洲上后,由于相邻建筑物的动水作用及两汊水流在洲尾的交汇,将会影响船闸的通航安全。为研究江心洲型船闸下游的船舶航行问题,探讨有效的改善措施,结合澧水艳洲枢纽、沅水桃源枢纽布置的共同特点,在物理模型基础上利用船舶模型试验分析船闸下游影响航行安全的因素,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后航行条件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布置隔流堤、导流墩等辅助建筑物只能解决下游靠近引航道出口部分航段的通航问题;综合采用拓宽航槽、优化航线、合理调度、优化船闸布置等措施,可有效减小船体漂移,优化航行环境,保障船舶通航安全。

    2015年01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 ]
  • 火灾中既有地铁车站混凝土结构温度分布的变化

    赫飞;刘剑;崔铁军;

    为了研究既有地铁车站发生火灾时,其混凝土主体结构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以某地铁站主体结构为对象,使用FLAC3D对该地铁站进行了模拟,构建了火源产生的除混凝土结构外的热对流和热辐射叠加温度场。根据温度不同材料性质不同的现象,在模拟过程中随温度升高实时调整材料参数,使模拟结果更加准确。模拟了从4℃到1000℃期间的3个设定位置火源使结构温度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定量角度,车站各部分温度变化与火源温度变化存在一定的数值关系;定性得到,结构越连续,空间刚度越大,热能在车站混凝土结构中传播越快,温度分布越均匀。对该地铁站提出了一些应重点防护的位置。

    2015年01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细水雾灭火技术在微重力环境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梁天水;孟子龙;于晶晶;耿丽红;钟委;

    针对细水雾灭火技术在载人航天器安全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微重力环境下液滴滞止距离与初始速度、粒径的关系,并利用Fluent模拟研究了水雾喷嘴雾场结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初始速度一定,水雾粒径越小,其滞止距离也越短;初始速度越大,其滞止距离越长。粒径小于50μm时,初始速度对滞止距离影响不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重力下的雾场分布与常重力下有明显差异,水雾主要集中在喷嘴附近,而且水雾蒸发速率较慢,液滴存活时间长。对比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模拟的迁移距离要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理论分析中忽略了液滴的蒸发。为解决液滴滞止的问题,建议微重力环境下采取气体载运水雾的方式。

    2015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 ]
  • 基于数值模拟的公交车火灾发展过程及特性研究

    康泉胜;赵丽丽;李振明;曹飞;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典型型号公交车的火灾发展过程,探讨车门打开对火情发展和人员逃生的影响。通过描述火源、公交车的结构及其内饰物的属性,研究车厢内关键位置的温度分布、能见度及CO和O2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公交车的火灾发展、烟气运动过程及对人员安全逃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门打开后由于供氧充足,明显加速了火势的蔓延和烟气扩散,并使得燃烧温度显著提高;打开车门后20 s内,车门附近能见度和O2体积分数显著增高,CO体积分数有所降低,是乘客逃生的关键时间。

    2015年01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林火监测

    丘启敏;郑嫦娥;田野;刘晋浩;傅天驹;

    为了提高近距离火灾监测的准确率,建立了基于Arduino平台的多传感器实时监测系统。此系统安装在移动机器人身上以探测火灾。在林火发生期间,会产生CO、CO2、明火火焰及其他产物,并引起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因此,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检测出以上参数,就有可能据此判断实际环境是否有火。通过在Arduino上搭建火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在无火和有火环境中进行了多次试验,进行数据采集,得到了大量原始数据。无火环境的数据是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得的;有火环境由试验火堆模拟得到。在模拟的过程中,进行人为操作以模拟不同的火情。如通过浇湿底部的可燃物模拟预热阶段,试验数据因此更有代表性。数据分析表明,单个传感器的输出值波动大,且在有火环境和无火环境中的输出值有重叠。因此,用单一传感器来检测火灾的准确率很低。而同时分析3个传感器的输出值时,其输出值随所检测火堆的不同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5个输入变量,由神经网络实现对多变量的非线性问题进行模式识别。将前述试验所得数据划分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两类数据均包含一定比例的有火样本和无火样本。用训练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得到林火识别模型。用测试数据检验模型,结果表明,该BP神经网络对试验火的识别准确率为98.625%。

    2015年01期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692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4 ]
  • 柱形连通容器内预混气体爆炸过程的火焰传播模拟

    董冰岩;黄佩玉;

    为研究连通容器内气体爆炸规律,采用Fluent(经典流体动力学软件)对柱形连通容器内预混气体爆炸过程进行模拟,模拟了不同点火位置和火焰传播方向条件下连通容器内火焰传播过程和压力变化,并分析了连通容器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场。结果表明:火焰面在传播过程中并非完全对称,当火焰到达传爆容器后,湍流燃烧剧烈,火焰不规则变形显著;端面点火后在传爆容器内产生的压力峰值和压力波动比中心点火时更大;当起爆容器为大容器时,传爆容器内气体预压缩程度更大,压力峰值更高。

    2015年01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构造煤孔隙结构与瓦斯耦合特性研究

    姜家钰;雷东记;谢向向;张大伟;

    利用压汞法、低温氮吸附法、瓦斯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对平煤八矿构造煤和共生原生结构煤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构造煤孔隙结构与瓦斯耦合特性。结果表明,构造煤以微孔为主,中孔和大孔相对发育且含较多细颈瓶孔,孔隙连通性差。与共生原生结构煤相比,构造煤各孔径阶段的孔容和孔比表面积都有所增加。构造煤比表面积的增加具有阶段性,即孔径<1.2 nm时为慢增加阶段,孔径=1.2~4.9nm时为快增加阶段,孔径>4.9 nm时为稳定阶段。构造煤极限瓦斯吸附量a的增大与比表面积快增加阶段关系密切,但小于其BET比表面积的增幅。瓦斯解吸初期0~2 min内构造煤瓦斯解吸速度和解吸量明显大于共生原生结构煤,与中孔和大孔的变化一致,2 min以后瓦斯解吸迅速衰减。低煤体强度、高瓦斯含量的构造煤以气-煤共溶体形式储集更多弹性潜能,突然卸压时瓦斯膨胀能迅速释放,煤层中发育的构造煤增加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

    2015年01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2 ]
  • 水基溶液起泡性能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陈鹏;张海燕;纪婧;刘子华;

    泡沫液的发泡比和半衰期是表征起泡剂特性的基本物理量。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典型的表面活性剂,测量了不同质量分数溶液的表面张力,得到试验条件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25%,采用改进的RossMile法、搅拌法和测压力法,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同一溶液进行发泡试验,其中测压力法可以得到表征重力排液和扩散排液过程等泡沫破灭过程的定量数据。结果表明,发泡比因起泡方法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相同质量分数下,测压力法的起泡量最大而搅拌法的起泡量最小,3种方法所产生的发泡体积随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25%(CMC)时,搅拌法、Ross-Mile法和测压力法的发泡体积比为1∶1.25∶1.36。3种方法所产生泡沫的半衰期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测压力法、Ross-Mile法和搅拌法的半衰期之比约为1∶3∶6,分析了3种方法所产生泡沫的发泡比和半衰期差异的原因。

    2015年01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 ]
  • 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支护阻力研究

    李胜;李军文;韩永亮;罗明坤;范超军;

    为了计算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支护阻力,以结构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支护阻力计算模型,建立沿空留巷围岩和支护体的结构力学模型,应用超静定结构和静定结构分析支护体与沿空留巷围岩相互作用机制,推导出巷旁支护阻力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进行沿空留巷支护阻力力学分析时,要考虑顶板极限断裂前和断裂后两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支护阻力与岩层厚度、容重、煤体极限平衡区宽度、跨距、支护体宽度和巷道宽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工业性试验表明,该技术的应用是成功而有效的。因此,综放巷内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和支护阻力计算公式是合理的,可在类似条件的综放工作面中应用。

    2015年01期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 ]
  • 某铅锌矿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案研究

    李俊平;王晓光;王红星;程贤根;

    900 m水平以上采空区回收矿柱及900 m水平以下的巷道掘进或矿房开采时经常发生岩爆。为了安全、经济地回收矿柱并实施深部开采,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急倾斜矿体的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法,并用ANSYS数值模拟确定了采空区处理及卸压开采的施工参数。结果表明,在下盘脉外巷道离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为10 m时,上盘脉外巷道离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取20 m;在巷道底板隔断开采的深度不超过20 m;必须从上、下盘脉外巷道同时向采空区围岩实施V型松动爆破;可只在上盘巷道底板进行隔断开采。该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法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简便适用。当地表允许岩体移动时这种新方法适合急倾斜、厚度大矿体的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如果地表不许可岩体移动,使用这种新方法是不合适的。该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法是一种采空区处理的联合法。它能够用工程爆破这一种手段实现采空区处理、应力向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转移等多种目的。

    2015年01期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5 ]
  • 多层采空区流场局部动态平衡数学建模分析

    张勋;王继仁;邓存宝;张效春;王雪峰;

    针对大同矿区浅埋深、多煤层群、近距离、两硬条件下开采形成的多层采空区极易发生自燃的问题,进行风流流场调压分析,以达到控制采空区遗煤自燃及防止有害气体流入工作面的目标。建立了多层采空区流场调压数学模型,得出工作面风压调节的最优参数,结合工程实际分析,确定了多层采空区流场调压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提出多层采空区流场局部动态平衡的调压方法,结合达西线性渗流定律,确定了多层采空区流场达到局部动态平衡的调压允许范围,并提出调压自动控制方法。

    2015年01期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 ]
  • 压实度和含水率对铁尾矿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分析

    海龙;隋淑梅;曾瑞萍;

    以阜新同乃铁矿排放的铁尾矿为研究对象,经试验得出其级配不良,属于含砂低液限粉土。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和压实度条件下铁尾矿的抗剪强度。结果表明,铁尾矿的抗剪强度与其含水率和压实度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同压实度条件下,黏聚力随含水率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存在特征含水率,在特征含水率条件下黏聚力达到最大值。黏聚力与含水率可近似拟合为二次函数。土颗粒间的水膜联结和胶结作用对黏聚力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黏聚力因含水率的不同而变化较大。试验得出含水率变化对铁尾矿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砂土的内摩擦角与砂土的颗粒结构、大小及密实程度密切相关,而铁尾矿中的粗粒含量较高,含水率变化不会引起其颗粒结构、大小及密实程度的显著变化。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铁尾矿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压实度增大而呈近似线性增大。不同含水率和压实度条件下,铁尾矿的黏聚力均不大,铁尾矿的抗剪强度主要依靠内摩擦角的贡献。考虑铁尾矿材料的抗剪强度因压实度和含水率不同而变化,可使尾矿库稳定性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2015年01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1 ]
  • 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应力场的复变函数解析

    杨巨文;唐治;何峰;朱小景;于永江;

    为得出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应力分布特征,采用复变函数对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应力进行解析,得到了与应力函数解法相同的应力场解析表达式,证明了复变函数解法求解巷道围岩应力场的可行性。对圆形巷道边界应力分布规律及沿水平线的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圆形巷道边界的径向应力和剪应力等于0,环向应力集中系数随侧压系数和位置角度变化而变化,与巷道半径无关;2)沿水平线的圆形巷道围岩剪应力等于0,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集中系数随侧压力系数和巷道半径变化而变化;3)沿水平线方向,侧压系数对巷道围岩径向应力的影响大于环向应力影响。还分析了侧压系数对巷道围岩应力的影响规律,讨论了侧压系数等于0、大于0小于1、等于1和大于1等4种情况下的巷道边界环向应力分布情况,得出了巷道边界环向应力的拉压区域及环向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位置。

    2015年01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5 ]
  • 基于褶皱中和面的煤层气藏类型

    张玉柱;闫江伟;王蔚;

    为了指导煤层气目标区优选和勘探开发,厘清褶皱构造控制的煤层气藏富集规律。通过对褶皱中和面上下煤岩层的应力与应变特征的研究,结合煤层气成藏机制,系统分析了褶皱中和面上下煤层气藏储层应力性质、渗透率、气藏边界和盖层条件,得出了褶皱中和面上下煤层背斜与向斜煤层气藏的赋存规律。将褶皱构造控制的煤层气藏划分为向斜上层聚集低渗型、向斜下层高渗运移型、背斜上层逸散型和背斜下层富集型4种类型,并引用相应类型实例进行了验证。

    2015年01期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 ]

公共安全

  • 基于GIS城市管网生命线的防灾减灾方法研究

    宗刚;朱永中;

    为了有效制定城市管网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评估管网生命线的脆弱性和风险性。通过顶层设计结合工程性防护措施与非工程性保护措施可以降低防灾减灾的盲目性,进而形成统一规划的动态防护保障框架。根据Johansson构建整个管网生命线网络的准则,考虑到不同节点的差异,以管线流的供给与需求确定节点介数来判断节点的权重,得到管件接口处节点的脆弱性指标。在灾险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管网生命线系统的风险性评价指标。最后,在获得单元区域内管网风险指数后,利用ARCGIS导入属性图层展现不同区域的风险状况,得到城市不同等级管网生命线的危险区域图。结果表明,城市管网生命线需建立一个整体的联防管理非工程性防灾减灾体系,进行专业化与精细化管理,并在单元区域控制下降低灾险发生的频率。

    2015年01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58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 ]
  • 流域突发污染事件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姜建惠;顾君望;张建英;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评估是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生态损害定量、污染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针对流域突发污染事件损失定量问题,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构建了包含不同主导服务偏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指标评估方法,提出了受损服务识别、评估指标筛选、损失价值核算三步评估程序,并以浙江省某河段苯酚泄漏事件造成的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为例进行实际测算,结合实例以1-9标度层次分析法(AHP)验证了该方法偏好系数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本方法与AHP法的水体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评估额相对偏差为2.5%,单项指标损失额排序相同,并且在保证评估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更具易操作性优势。

    2015年01期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建筑火灾中智能疏散诱导系统对人群疏散影响的仿真

    郑斌;冉海潮;

    采用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引入视觉效应和听觉效应系数,模拟不同人员在混合行为模式下的疏散过程,通过改变诱导信号对人群疏散的作用范围,研究智能疏散诱导系统的视觉诱导、听觉诱导及双重诱导对人员疏散过程的影响,给出一种基于多参数的智能动态标识算法。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对声、光指示器等诱导标识的实时控制,给出人群疏散的动态标识路径,指示疏散人员选择合理的疏散行为模式,从而提高疏散效率;在不同行为模式下,借助声、光双重诱导机制,选择正确的疏散诱导标识的数量、位置和方向,扩大疏散诱导标识的影响范围,可以有效缩短疏散时间;根据基于多参数的智能动态标识算法,控制动态疏散线路标识的工作状态,给出疏散人群的动态标识路径,能够提高人群的疏散效率。

    2015年01期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 ]
  • 建筑火灾中智能疏散诱导系统对人群疏散的影响

    冉海潮;孙丽华;郭英军;

    在自制的"黑屋"试验平台上,模拟真实火灾场景,分析了智能疏散诱导系统中安全疏散标识的视觉诱导、声音诱导对人群疏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声音诱导与视觉诱导相比,能见度较好时视觉诱导的疏散效率较高;能见度低时声音诱导的疏散效率较高,但安装间距在3 m以内时,视觉诱导的疏散效率较高;疏散之初安全标识的位置对疏散影响明显,随火灾态势的发展和能见度的降低,安全标识的间距对疏散影响显著;正对疏散通道的安全疏散出口利用率最高。

    2015年01期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 ]
  • 恐怖袭击引发的危险品运输事故人员疏散范围研究

    宋伟程;帅斌;种鹏云;

    针对恐怖袭击引发危险品运输事故人员疏散的特性,构建了危险品运输事故人员疏散范围模型。在恐怖袭击条件下,以瞬时泄漏高斯扩散模型、蒸气云爆炸模型、BLEVE火球动态计算模型作为不同事故场景后果评价模型,考虑恐怖袭击特性,引入恐慌系数对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不同危害等级对应恐慌系数的度量方法,继而构建恐怖袭击下危险品运输事故的人员疏散范围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合理可行,泄漏事故的人员疏散范围近似椭圆状,其影响范围近似气球剖面,且随与事故中心距离增加而扩大。垂直于下风向的横向扩散距离先增大后减小。爆炸事故和火灾事故人员疏散范围呈圆形分布,爆炸冲击波超压和火灾热辐射剂量与到事故中心的距离呈幂律递减规律。对比分析发现,恐怖袭击条件下的人员疏散范围比常规条件下的人员疏散范围大,并且疏散修正面积随与事故点距离增加而减小。

    2015年01期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 ]
  • 大气扩散在防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黄顺祥;胡非;王自发;

    回顾了大气扩散研究的发展历程,根据动力学原理将大气扩散模式的发展分为高斯扩散模式、准静力模式、非静力模式、CFD软件、单向耦合模式和双向耦合模式6代。从核生化武器效应、核生化武器销毁危害预测与评价、核生化事故危害预测与评价几方面剖析了防化领域的大气扩散问题,论述了大气扩散在防化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大气扩散数值模拟在核生化安全和核生化防护领域中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

    2015年01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改性活性炭对废水中甲醛的吸附研究

    左卫元;仝海娟;史兵方;

    通过浸渍-焙烧的方法制得铁改性活性炭,并将之应用于废水中甲醛的吸附。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初始溶液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对改性活性炭吸附甲醛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铁改性活性炭对甲醛水溶液的等温吸附及动力学。结果表明:在25℃、活性炭投加量为10 g/L、吸附时间为360 min时,铁改性活性炭对甲醛的去除率为91.8%;用准一级、准二级及内扩散动力学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该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等温吸附过程,该吸附过程服从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量为3.396 7mg/g。

    2015年01期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1047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9 ]
  • 不溶性腐殖酸对U(VI)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

    蒋海燕;周书葵;曾光明;刘迎九;李华;欧阳双龙;

    以不溶性腐殖酸(Insolubilized Humic Acid,IHA)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U(VI)。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p H值、时间、U(VI)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及等温吸附规律,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35℃下1.4 g/L的IHA在p H值为5时对10mg/L U(VI)的去除率可达99.37%;IHA对U(VI)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的反应,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决定系数达0.99以上;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决定系数为1;IHA吸附U(VI)后表面形态发生了变化,与U(VI)相互作用的基团主要是羧基和酚羟基,综合看来,IHA吸附U(VI)的机理表现为离子交换。

    2015年01期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1 ]
  • 活性污泥缓冲性能研究

    孙津鸿;张书廷;姚艳;

    探索一种新的参数,使之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活性污泥的性质,简化活性污泥评价系统。通过测定不同活性污泥的p H值和ORP(氧化还原电位)缓冲容量,研究污泥缓冲能力及与污泥性质的关系,探索它成为评价活性污泥系统参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酸、碱、氧化剂和还原剂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其缓冲容量与污泥性质有相关性,且缓冲容量高的污泥的沉降性、脱水性和絮凝性好,即活性污泥水处理和后期污泥处理容易进行,因此,可将污泥p H值和ORP缓冲性能作为评价污泥系统的参数。研究表明,污泥p H值和ORP符合能斯特方程的线性关系。

    2015年01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生态毒性的再生水补给河流氨氮控制目标研究

    刘瑶瑶;吴乾元;孙迎雪;李昂;胡洪营;

    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 Maximum Concentration,CMC)为0.093 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 mg/L(水温T≤12℃)和1.73 mg/L(水温T>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 mg/L、0.6~1.7 mg/L和1.7 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 mg/L和4.4~6.7 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 mg/L(水温T>12℃)和4.4 mg/L(水温T≤12℃)。

    2015年01期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L-THIA模型的温榆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变化分析

    杨柳;吴忠诚;韩瑜;吴秋燕;汪祖茂;杨玉格;

    为研究温榆河流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利用二次开发改进后的长期水文影响评价(L-THIA)模型,采用实地测得的EMC(事件平均浓度)数据,模拟了1992年和2009年非点源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1992—2009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和住宅用地分别增加了13.95%、20.46%和85.76%,农业用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0.04%和9.64%,导致非点源污染负荷量(总磷除外)明显增加。其中,总氮增加了3.31%,氨氮增加了12.20%,BOD5(5日生化需氧量)增加了11.87%,CODMn(化学需氧量)增加了7.62%,TOC(总有机碳)增加了15.46%,总磷下降了12.84%。交通用地、商业用地的非点源污染产出能力最强,应该成为非点源污染的重点控制区域。

    2015年01期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 ]
  • 电凝聚气浮法处理含石墨废水的正交试验研究

    刘双;王亮;夏传;刘嘉林;刘迎云;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研究了电凝聚气浮法处理钢管厂含石墨废水浊度的影响因子,并得到了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电凝聚气浮法对含石墨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因子从主到次为废水p H值、电解电流、电解时间、极板间距。p H值和电解电流是影响含石墨废水浊度去除率的显著因素,极板间距和电解时间是非显著因素。最优运行方案为:电解时间30 min,电解电流1.0 A,极板间距20 mm,p H值6。在最优运行条件下含石墨废水浊度的去除率为98.34%。

    2015年01期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 ]
  • 氮在河北平原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机制

    高太忠;付海燕;

    为揭示氮在土壤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其数学模型,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碳酸氢铵及尿素2种氮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测定了不同时间土壤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变化,总结了"3氮"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施氮周期内褐土土柱淋滤液中,氨氮最高质量浓度为13.33mg/L,硝酸盐氮为15.25 mg/L(H-N-1土柱),土壤中氨氮吸附作用大于硝酸盐氮。建立了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模型并确定了模型参数,可以用所建模型对氮在河北平原包气带中的迁移过程进行定量预测。

    2015年01期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 ]
  • 植物修复及强化调控系统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综述

    刘家女;房晓婷;王文静;

    根际土壤微生物是植物修复及其强化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有助于深入探索修复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微生物生态效应反映土壤生态变化,对于有效评估强化调控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强化调控措施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评估强化调控措施施用风险的可行性。

    2015年01期 228-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16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 ]
  • 名山河流域黄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解吸特征

    贺文林;夏建国;王政;

    以名山河流域老冲积黄壤无机纳米微粒为对象,从纳米尺度分析钙的吸附解吸机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并采用等温吸附法和静态解吸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解吸量均随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在低质量浓度范围内吸附量增加较快,在高质量浓度范围内增加趋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能力从高到低为水田(2 580.69 mg/kg)、茶园(2 452.30 mg/kg)、旱地(1 935.10 mg/kg)、林地(1 867.36 mg/kg)、果园(1 520.65 mg/kg),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解吸率从大到小为果园、林地、旱地、茶园、水田,且解吸率随外加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2)去除土壤组分(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量及解吸量均有所增加,5种土地利用方式吸附增加量从大到小为水田、旱地、茶园、林地、果园;3)去除土壤组分前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等温吸附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相关系数在0.954 5~0.989 0,达到极显著水平,Langmuir方程与Temkin方程拟合效果不佳。研究表明,钙离子以非专性吸附为主,专性吸附为辅,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的存在会阻碍土壤对钙的吸附及解吸。

    2015年01期 234-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堵塞的研究进展

    赵慧敏;赵剑强;

    潜流人工湿地是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和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的有效技术,但存在的基质堵塞问题因可缩短其使用寿命而极大降低了该技术的经济优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和研究的重点。在分析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堵塞的机理和模型,提出了预防措施和恢复对策。前期进水预处理、进行湿地数值模拟和强化运行管理等能有效解决人工湿地堵塞问题。

    2015年01期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7 ]
  • 人为干预条件下油菜对镉、铬污染土壤的生物效应

    张春慧;呼世斌;贾婵;韩玉婕;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在强化剂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柠檬酸(CA)和钝化剂石灰存在的条件下,土壤存在单一Cd、Cr及复合Cd、Cr污染时,甘蓝型油菜"甘杂1号"(Brassica napus L.)对Cd、Cr的吸收富集效应。结果表明:1)1.6 mg/kg的Cd和170mg/kg的Cr单一及复合污染能够促进油菜的生长;2)当Cd为1.6mg/kg、Cr为170 mg/kg时,10 mmol/kg的EDTA和CA能够有效促进油菜对Cd、Cr的吸收富集,相比对照,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污染,其Cd、Cr累积量都有显著增加,但10 mmol/kg的EDTA和CA均抑制了油菜的生长,植株的叶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绿、发黄、脱水、脱落等症状;3)当向污染土壤中添加1.5 g/kg钝化剂石灰时,油菜各部分Cd、Cr的质量比相比对照显著下降,但对油菜的正常生长没有显著影响;4)各部分Cd、Cr质量比随添加强化剂、钝化剂的不同,有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甘杂1号"油菜对低浓度Cd、Cr单一及复合污染表现出一定的耐性和吸收能力。

    2015年01期 246-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 ]
  • 降解嗪草酮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刘萌萌;侯志广;赵晓峰;逯忠斌;王岩;王鑫宏;张浩;

    通过富集培养分离出嗪草酮降解菌N1,降解菌在固体平板上培养,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规则,为质地软、稍有光泽的白色菌落,直径为5~7 mm。菌体细胞为杆状,末端方,成短或长链,菌体大小为1.0~1.2μm×3.0~5.0μm。将N1降解菌制成菌剂,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剂中载体配比、接种菌液量、加入营养液量、发酵时间、烘干温度等影响因子的优势条件,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优菌剂制备条件:m(豆粕)∶m(麦麸)∶m(木屑)∶m(硅藻土)比例为60∶20∶15∶5,接种菌液量为15%,营养液量为10%,发酵时间为48 h,烘干温度为30℃。在上述条件制备的菌剂对嗪草酮的降解率为79%。该菌剂在25℃下保存50 d后对嗪草酮仍有较高的降解效果。

    2015年01期 25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聚丙烯基高分子功能材料吸附卷烟烟气中多种有害成分的应用

    胡秀峰;康晓鸥;霍晓晖;王玉林;何爱民;李占臣;韦丽红;路达;梅博;

    为了寻找能同时降低卷烟烟气中甲醛、乙醛、巴豆醛和颗粒物有害成分含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材料,采用电镜扫描方法观察聚丙烯基阳离子树脂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表面特征,应用压汞法分析其平均孔径、中值孔径、比孔容和比表面积,并测试了该材料的交换容量,采用环境试验舱检测法对比测试了该材料和活性炭降低卷烟烟气中甲醛、乙醛、巴豆醛和颗粒物有害成分含量的效果。结果表明,聚丙烯基高分子功能材料表面多斑点状突起,凹凸状明显,微孔和缝隙多,平均孔径为0.26μm,中值孔径为149.3μm,比孔容为19.23 cm3/g,比表面积为293.42 m2/g,交换容量为5.16 mmol/g,对烟气中甲醛、乙醛、巴豆醛和颗粒物的净化率分别达到79.6%、79.8%、82.8%和64.7%,而活性炭的净化率分别为20.3%、0、6.4%和54.2%。研究表明,该聚丙烯基高分子功能材料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性能,净化卷烟烟气中多种有害成分的效果明显优于活性炭。

    2015年01期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不同螯合剂对花生富集污染土壤中Co的影响

    曾超;王丹;付菊梅;姚天月;贺佳;李黎;代威;

    采用模拟Co污染土壤的方法,分别投加2.5 mmol/kg、5.0mmol/kg、7.5 mmol/kg的EDDS、NTA、CA和OA,研究了其对花生生长与吸收土壤重金属Co,以及对土壤中Co的活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螯合剂处理使花生的生物量降低,在高浓度螯合剂处理时,降幅最大;EDDS的添加比NTA、CA和OA更显著地增加了土壤Co的有效态质量比,同时明显提高了花生的富集系数和转运能力;在螯合剂处理下,花生的转运系数最高达到0.916,具备了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能力;根系和地上部富集Co能力最强时分别达到58.64 mg/kg和46.33 mg/kg,是对照组的1.29和3.63倍;各处理花生根系中的Co质量比要高于茎叶中的质量比,花生植株Co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o质量比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综合来看,螯合剂的投加能有效活化土壤溶液中的Co,促进植物吸收、转运重金属。

    2015年01期 25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9 ]
  • 大叶女贞叶面结构对滞留颗粒物粒径的影响

    王会霞;石辉;张雅静;段骏;王彦辉;

    为分析叶面微结构对滞留颗粒物粒径的影响,以分布较广的常绿植物——大叶女贞为研究对象,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湿法)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用图像处理软件(图像法)分析叶面颗粒物的粒径特征,探讨不同测定方法对叶面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叶面滞留颗粒物粒径呈双峰分布,湿法测定的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4~52.6μm,粒径峰值为18.9μm、36.2μm,粒径均值为8.8μm;图像法测定的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4~27.8μm,粒径峰值为17.5μm、27.8μm,粒径均值为7.2μm。叶表面分布有大量的突起和凹陷,凹陷直径介于0.6~30μm,直径小于2.5μm和10μm的凹陷约占到总量的50%和8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主要滞留在叶表的凹陷结构中,有少量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滞留在突起之上。PM2.5和PM10的体积分数仅占滞尘总量的17.9%和50.4%(湿法)、16.8%和45.9%(图像法),但数量多于大粒径颗粒物,这与小粒径的颗粒在个数上占优势、但大粒径的颗粒则对叶面滞留颗粒物的质量(或体积)贡献较大有关。叶背面颗粒物附着密度较正面小,PM2.5等颗粒物多分布在气孔周围,有少量颗粒物沉积在气孔上,从而堵塞气孔。

    2015年01期 264-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8 ]
  • 餐厨垃圾固渣厌氧发酵产甲烷潜力及Logistic动力学研究

    高树梅;赵明星;许之扬;余益辉;王永会;黄振兴;阮文权;

    为考察餐厨垃圾经提炼生物柴油处理后的固渣厌氧生物处理的可行性,在中温条件下,研究固渣批式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和物质转化过程,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析该固渣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该固渣具有较高的厌氧发酵产甲烷潜力,在2∶1的物料比条件下,单位质量固渣产气效率最高,甲烷产量达633 Nm L/g VS。稳定状态下,Logistic方程可以较好地分析餐厨垃圾固渣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决定系数R2>0.99),经过拟合,产甲烷潜力为661.33 Nm L/g VS,最大产甲烷速率为106.78 Nm L/(g VS·d),无滞后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随底物负荷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4 800 mg/L、2 500mg/L,p H值降至5.0左右,产甲烷菌活性受到总挥发性脂肪酸(VFAs)、高浓度氨氮(NH+4-N)及低p H值的严重抑制。

    2015年01期 269-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5 ]
  • 微量金属强化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优化条件研究

    宋珍霞;王萧;徐建平;蔡昌凤;徐大勇;

    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Co Cl2·6H2O、Fe Cl2·4H2O及Ni Cl2·6H2O投加量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和COD减量及累积产气量的影响,确定了三因素的主次顺序及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Co Cl2·6H2O、Fe Cl2·4H2O及Ni Cl2·6H2O的投加量分别为0.1 mg/(L·d)、1 mg/(L·d)和0.4 mg/(L·d)时,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减量及产气效果均最优。在此条件下,经过25 d单相厌氧消化,餐厨垃圾厌氧消化TS、VS、COD的去除率及累积产气量分别达到46.04%、61.02%、58.24%和27 433 m L/L,比不投加微量金属的处理分别高16.98%、28.12%、27.84%和48.63%。Co、Fe和Ni的投加量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TS、VS和COD去除率及累积产气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Co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Co、Fe和Ni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减量及产气效率影响的主次顺序及显著性从大到小均为Co、Ni、Fe。

    2015年01期 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 ]
  •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傅木星;张砺彦;苏泱洲;汪敏;

    为了寻求适宜的预处理方法,提高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率,通过间歇式试验考察了热、酸、碱和高温好氧4种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预处理方法均能有效抑制耗氢菌活性,同时促进污泥中微生物胞内物质的释放,使可溶性糖类物质和蛋白质质量浓度增加。其中高温好氧预处理的溶胞效果最好,可溶性糖类物质和可溶性蛋白物质质量浓度均最高,分别为878 mg/L和15606 mg/L,分别为原剩余污泥的10.58倍和58.45倍。4种方法预处理后的污泥发酵均获得了氢气,其中高温好氧预处理污泥产气率最高,为10.68 m L/g TS;其次是热预处理污泥,产气率为6.58 m L/g TS;碱预处理污泥产气率为3.63 m L/g TS;酸性预处理污泥产气率最低,仅为1.41 m L/g TS。

    2015年01期 279-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 ]
  • 磷石膏基保温砂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沈凡;徐慢;王树林;季家友;王亮;

    为了实现磷石膏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研究了Ca O掺量、细度与砂浆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预处理后的磷石膏,对磷石膏基保温砂浆进行配合比设计,分析胶凝材料组成、轻质骨料掺量、外加剂种类等因素对磷石膏基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备磷石膏基保温砂浆,并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在磷石膏中加入Ca O及粉磨处理,可以提升磷石膏砂浆的强度,减少磷石膏中可溶性磷、氟对磷石膏砂浆的不良影响;磷石膏基保温砂浆的强度主要来源于磷石膏的硬化和水泥的水化;制备的磷石膏基保温砂浆的抗折强度达到2.1 MPa,抗压强度达到6.5 MPa,导热系数达到0.073 W/(m·K),满足保温砂浆的使用要求。

    2015年01期 28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57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曹煜成;文国樑;李卓佳;袁翠霖;杨莺莺;胡晓娟;林小涛;

    全程跟踪监测罗非鱼混养池塘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与水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异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在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9月和5月的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6月(p<0.01),微生物群落对糖类及其衍生物、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的平均利用率显著高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p<0.05)。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指标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有所差异,其中,水体异养细菌数量与p H值和TOC呈显著负相关(p<0.05);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与PO3-4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与PO3-4呈显著负相关,与NO-2-N呈显著正相关(p<0.05)。微生物群落对糖类及其衍生物、脂肪酸及脂类、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等碳源的利用率均与PO3-4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磷元素在微生物群落降解不同类型的碳源物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01期 286-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0 ]
  • 铁路桥梁段环境振动分频段预测方法

    张光明;贺玉龙;梅昌艮;杨立中;

    针对铁路环境振动,在考虑振动频率对振动传播衰减的影响下,将桥梁荷载视为点列式荷载,提出适合桥梁段环境振动的分频段预测方法。为考察该方法在铁路桥梁段环境振动预测中的适用性,分别采用该方法和现行的铁路环境振动常用预测方法对成灌快速铁路某桥梁段10~40 m范围内的地面环境振动进行预测,并将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铁路桥梁段环境振动分频段预测方法在实际桥梁段环境振动预测中能够取得很好的预测效果,且相对于现行铁路环境振动的常用预测方法,其预测精度更高。

    2015年01期 2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夹竹桃挥发性有机物日变化的测定

    雷静;田媛;郝艳;

    探究夹竹桃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释放特征可以为景观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于2013年6月10日,使用动态吸附法对夹竹桃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采集,利用GC-MS进行分析,探索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夹竹桃的释放物中共检出8大类挥发性有机物,可分为26种,包括EPA重点控制的有害污染物甲苯、乙苯、苯乙烯、苯乙酮、萘、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夹竹桃BVOCs在8:00—10:00释放量最大,在13:00—15:00释放量最小,且不同类型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日变化趋势;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苯、苯乙烯3种代表物质进行定量分析,这3种物质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19 23 mg/m3、0.131 60 mg/m3、4.130 20 mg/m3。研究表明,夹竹桃会释放少量有害污染物,因而不适合作为景观植物。

    2015年01期 294-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Fluent的养猪场恶臭风险分析及应用

    张燕云;宋从波;刘茂;刘旭峰;姜珊珊;

    由规模化养猪场所带来的恶臭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也影响着养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确定恶臭防护距离是控制恶臭污染和减轻养猪场周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了典型养猪场中NH3和H2S的联合恶臭强度分级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养猪场恶臭源扩散模拟结果进行联合恶臭强度分级,最后从恶臭管理的角度确定了养猪场恶臭防护距离,并与国外推荐的养猪场恶臭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养猪场内部恶臭强度为5级,为不可接受区,需要加强猪舍的粪便清理及通风条件的改善;生活在恶臭强度为3、4、5级所覆盖区域的居民应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并有必要向当地的环保部门或政府举报,要求加强恶臭管理。养殖规模为2 000头的实例养猪场的恶臭安全防护距离约为200 m。

    2015年01期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 ]
  • 二元含汞重金属混合物对费氏弧菌的联合毒性研究

    赵莉;杨虹;郭晶晶;

    以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作为毒性测试物种,测定了Hg2+、Pb2+、Cu2+、Cd2+、Zn2+、Cr6+对费氏弧菌的单一毒性;采用等毒性配比法研究了Hg2+/Pb2+、Hg2+/Cr6+、Hg2+/Cu2+、Hg2+/Zn2+、Hg2+/Cd2+5种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单独存在时均会对费氏弧菌产生毒性作用,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均与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876 4~0.973 0。Hg2+、Pb2+、Cu2+、Cd2+、Zn2+、Cr6+单独存在时对费氏弧菌的EC50分别为0.045 mg/L、0.181 mg/L、0.300 mg/L、0.117 mg/L、0.614 mg/L、23.000 mg/L,重金属离子毒性从大到小为Hg2+、Cd2+、Pb2+、Cu2+、Zn2+、Cr6+。而与单一重金属相比,其二元混合物对费氏弧菌的生物毒性效应和强度完全不同。Hg2+/Pb2+、Hg2+/Cr6+二元混合体系表现为拮抗作用,Hg2+/Cu2+、Hg2+/Zn2+均表现为协同作用,Hg2+/Cd2+表现为加和作用。

    2015年01期 303-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 ]
  • 天津市夏季PM_(10)浓度及组成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张晓勇;徐虹;吴建会;韩素芹;徐建京;冯银厂;

    通过天津市气象局大气边界层观测站高255 m的气象铁塔,获得了10 m、40 m、120 m和220 m 4个高度共80个PM10样品,分析了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及其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个高度处PM10质量浓度时序变化基本一致;PM10质量浓度及其组成元素总量随高度增加递减;10 m、40 m和120 m 3个高度处的PM10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分布的相关性较好,组分分歧系数较小,而220 m处的PM10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分布与其他3个高度处的相关性较差,组分分歧系数较大。样品中元素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Si、Al、Ca、Fe、Na、Mg、K、Zn、Ti、Cu、Mn、Pb、Cr、Ni、Co、V、As、Cd和Hg。其中,Si、Al、Na、K质量分数随高度变化不大;Ca、Fe、Mg质量分数随高度增加递减明显;Zn、Cu、Mn、Pb、Cr在10 m、40 m和120 m 3个高度处质量分数接近,而在220 m处明显降低;Ti元素在4个高度处的质量浓度接近,质量分数总体上随高度增加递增;Ni、Co、V、As、Cd、Hg质量分数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其中与燃煤有密切关系的Hg在120 m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高度处,而在220 m处最低。Al、Fe、Na、K等元素相对富集因子小于或接近1,其质量浓度与PM10质量浓度时序分布的相关性较好,其中Al、Na相关系数随高度增加显著递减;Zn,Cu、Pb、Cr、As、Ni的相对富集因子显著大于1,其质量浓度与PM10质量浓度时序分布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随高度增加变化不大。

    2015年01期 307-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 现役民机客舱热舒适评价

    季益斌;庞丽萍;王浚;

    采用修正热舒适评价值(Corrected Predicted Mean Vote,CPMV)模型,针对实测的国内及国际航线数据进行了客舱环境的热舒适评价。结果表明,当客舱内压力满足适航标准要求范围、相对湿度明显低于舒适性要求时,低压和低相对湿度均能导致热舒适评价值(Predicted Mean Vote,PMV)的正偏移,偏移量为0.3~0.4,即低气压和低湿会使乘客感觉更温暖,但这2个参数对乘客热舒适的影响有限。短途航班热舒适性不理想,部分航班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

    2015年01期 312-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 ]
  • 基于北京市6类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刘杰;杨鹏;吕文生;王金海;

    根据北京城6区2013年停暖前、后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结果,以各污染物质量浓度限值标准为依据,构建包含6类空气污染指标的评价体系。分别运用空气质量指数法和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详细评价步骤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其中,空气质量指数法将6类污染指标中分指数最大的指标确定为空气质量指数,并通过分级来评判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则通过构建指数型白化函数来提高不确定因素的计算精度,并研究各污染物在不同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和隶属度。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指数法适用于直观判定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则适用于评价各污染指标对空气质量级别的贴近程度。研究表明,对两种方法,需根据空气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实践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并结合使用,以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果。

    2015年01期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818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5 ]
  • 胶合板VOC释放率测量及其对室内环境影响评价

    赵杨;沈隽;赵桂玲;

    以胶合板为研究对象,采用1 m3气候箱模拟室内环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胶合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释放规律。同时,对胶合板VOC释放量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对该胶合板被利用到室内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释放初期,各类化合物及TVOC质量浓度较大,后逐渐下降,在第14 d基本稳定,其中以芳香烃类化合物和烷烃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下降最为迅速,第28 d胶合板VOC释放量为稳定值,被用于定量分析胶合板VOC的释放水平。单独使用该胶合板的室内空气质量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等级的一级标准。同时确定了单位体积空间的室内环境中该胶合板可利用的暴露面积为6 m2。

    2015年01期 32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2 ]
  • 小浪底水库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和健康风险评价

    程柳;毛宇翔;王梅;张永领;

    在小浪底水库坝上约10 km处主航道上设置采样垂线,采集水体不同深度的样品,采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样品中汞、砷、铅、镉、铬、铜、锌、锰、镍等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在所有样品中,铬、镉、锌、铅均未检出,汞、铜和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95±0.44)ng/L、(0.35±0.07)μg/L和(1.12±0.20)μg/L,锰和镍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06)μg/L和(0.59±0.09)μg/L。汞质量浓度随水深增加逐渐升高,至水深7.5 m处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在接近底层时重新升高,达到次峰值。其他重金属质量浓度呈现随水深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致癌物质砷引起的健康危害较高,风险值为10-6~10-5a-1,底层水中砷的风险值接近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非致癌物质汞、铜、镍和锰引起的健康风险分别为1.43×10-12a-1、0.31×10-10a-1、0.13×10-10a-1和0.45×10-12a-1,均远低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

    2015年01期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 ]
  • 三峡工程蓄水对澎溪河回水区COD_(Mn)、NH_3-N和TP综合衰减系数的影响

    王晓青;

    三峡工程蓄水导致支流回水区水流缓滞,从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降解,使水质发生变化。为研究三峡调蓄水位的变化及其对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的影响,以澎溪河回水区渠口至河口段为研究区域,根据水文和水质监测资料,采用DHI MIKE21的水动力模型和ECOlab水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蓄水前的天然状态下,CODMn、NH3-N和TP综合衰减系数分别为0.130~0.250 d-1、0.110~0.180 d-1和0.080~0.130 d-1;蓄水后的调蓄状态下,CODMn、NH3-N和TP综合衰减系数分别为0.007~0.016 d-1、0.006~0.015 d-1和0.005~0.012 d-1。可见三峡工程蓄水后,回水区污染物的综合衰减系数仅为蓄水前的1/20~1/10,需通过控制污染物的衰减速率以达到控制水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2015年01期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0 ]
  • 琼北火山岩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和硒含量评价及来源研究

    郭跃品;傅杨荣;何玉生;马荣林;张固成;

    基于海南岛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针对海南岛北部(简称"琼北")基性火山岩地区农田土壤,按照不同成土母质类型采集土壤样品,重点分析Cu、Pb、Zn、Cd、Hg、As、Cr、Ni、Se 9种元素。结合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富Se土壤评价标准,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查明其Se质量比水平。结果表明,基性火山岩区农田土壤Cr、Ni超标严重,Cu次之,Zn和Cd属潜在超标因子,Pb、Hg和As整体属清洁水平,且土壤整体达富Se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农业安全生产建议。综合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u、Cr、Ni和Se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Cu、Cr、Ni属母质所致高背景含量,而Cd、Cu、Zn已明显受到农业活动(施肥)影响。

    2015年01期 336-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7 ]
  • 生态学视域下的城市环境与经济动态协调发展度研究

    崔秀萍;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以生态学原理及方法对呼和浩特市2005—2011年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是稳步上升的。2005年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类型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2006年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效益较高,而环境效益较低,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型;2007—2009年,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类型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2010年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类型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而在2011年,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类型可归类于优质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二者的协调度进入了较高阶段。呼和浩特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逐渐趋于协调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2015年01期 34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基于资源分类的资源耗竭度及当量系数

    苏舒;李小冬;张智慧;

    资源耗竭潜力因子ADP(Abiotic Depletion Potential)是目前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资源消耗水平的常用因子,但不够细致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资源特点多样性,将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3类,并针对性地提出资源耗竭度RDD(Resource Depletion Degree)和资源耗竭当量系数EF(Equivalent Factor)的计算公式,构建评价框架对自然资源耗竭性进行分类评价。将评价方法运用于建筑行业某住宅,得到其物化阶段5种资源消耗水平,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RDD因子相对于ADP因子在资源耗竭评价方面的优越性。

    2015年01期 345-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基于RS&GIS的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倪晓娇;南颖;赵国志;崔允秀;

    以遥感影像数据、专题数据、DEM数据、气象站实测数据和统计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RS&GIS等方法对长白山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由中部向东西两端逐渐降低。各生态安全等级面积从大到小为临界安全等级、较安全等级、不安全等级、较不安全等级、安全等级。统计了各行政单元的平均生态安全指数和等级构成,各县市生态安全水平从高到低为长白县、抚松县、安图县、和龙市、临江市,各县市的生态安全等级构成也有所差异。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水平以临界安全等级为主,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015年01期 349-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5 ]
  • 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与气候变化的年内相关性分析

    邵霜霜;张毓涛;师庆东;刘曼;徐婉婷;

    为了分析干旱区河流乌鲁木齐河径流在年内的分配及变化特征,定量辨析气温、降水对径流年内变化的驱动作用,根据流域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对1993—2012年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降水、气温与径流变化的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降水、径流的集中期和集中度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径流对降水的时滞效应;运用正积温来拟合温度与径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径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降水和气温直接或间接地对径流产生影响,三者各有其年内变化特征,又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2015年01期 356-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 ]
  • 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李发文;穆冬靖;李曼曼;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流域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土壤1 m厚度以内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1.62~49.49 kg/m2,其中低于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土壤有11种,所占面积比例为55%。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上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并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约2 481.94 Tg,其中褐土有机碳储量最大,约为流域总量的1/3;潮土是分布最广的土类,也是流域最重要的农业耕作土类,蕴含着688.98 Tg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及草地,所占面积比例约94%,各自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业土壤潮土的大面积分布、成熟林和高覆盖度草地所占面积比例低是造成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2015年01期 36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4年11—12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4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28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28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53.13%,矿业事故占7.81%,爆炸事故占5.47%,火灾占6.25%,毒物泄漏与中毒占3.13%,其他事故占24.22%。128起事故共死亡502人,伤232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5.78%,矿业事故5.98%,爆炸事故6.77%,火灾5.78%,毒物泄漏与中毒2.39%,其他事故23.31%;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37.93%,矿业事故2.16%,爆炸事故23.28%,火灾3.45%,毒物泄漏与中毒0.43%,其他事故32.76%。2014年11—12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广东(19起)、云南(10起)、安徽(9起)、辽宁(8起)浙江(7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广东(72人)、上海(42人)、云南(38人)、安徽(36人)、广西(33人);受伤人数较多的5个省、直辖市分别为上海(48人)、广东(45人)、辽宁(21人)、湖北(17人)、陕西(16人)。

    2015年01期 36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9 ]
  • 2014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14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63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16起,地震30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6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9起。

    2015年01期 36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 ]

  • 2015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继成功举办了前4届"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后,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根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建议,拟于2015年11月1—3日在重庆市举办"2015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现诚攀地邀请您投稿并参会。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理工)

    2015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正>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于1960年开始招收地下采煤专业通风专门化本科生,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于1996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5。

    2015年01期 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