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娜;李忠海;刘金海;李建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可靠程度,直接影响消防系统控制火灾蔓延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对系统进行失效风险评估是检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方法。先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失效风险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失效的底事件;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重要度算法得到各底事件的失效概率和权重,并给出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失效风险计算步骤;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为例,评价该系统不失效的概率为0.795 0,不易失效的概率为0.144 1,较易失效的概率为0.0608,易失效的概率为0,然后根据模糊评价的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估结果为该系统不失效。
2015年02期 v.15;No.86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贾进章;董晓雷;
在煤矿火灾事故中,内因火灾的发生率远高于外因火灾,因此大多安全评价是针对煤矿内因火灾的评价,对于外因火灾的评价相对较少;但外因火灾造成的后果远高于内因火灾,做好外因火灾的安全评价同样重要。采用2级模糊综合评价与集值统计法相结合的模型对煤矿外因火灾进行评价,建立煤矿外因火灾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值统计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得出的权重进行可靠性分析,用加权平均模型确定外因火灾危险性总的相对隶属度,求出模糊特征向量,根据总得分确定外因火灾的危险性等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对比。
2015年02期 v.15;No.8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77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门永生;金龙哲;于振;赵宏波;
输电线路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等外力干扰下,易受损坏或发生故障,致使电力系统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将输电线路物理脆弱性定位于"功能失效",从人与环境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压力、输电线路自身状态及功能失效后的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输电线路物理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借鉴已有评估方法,提出基于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的评估模型;应用三角图法对输电线路进行物理脆弱性评估和分类,分析影响输电线路物理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以某500 k V输电线路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输电线路脆弱性关键因素为压力和响应。
2015年02期 v.15;No.8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振武;刘福鳌;
为评估机场旅客安检系统的保障能力,并针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指标中影响因素之间的不独立性,采用模糊网络分析法(Fuzzy-ANP)建立系统评估模型。在综合考虑安检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从人、机、环、管四方面建立了机场旅客安检系统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以某机场为例,应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影响该机场旅客安检系统保障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员工工作量、员工心理状况和设备完好率。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与该机场实际运营状况相符合,该方法能更好地满足机场运营安全管理的实际要求。
2015年02期 v.15;No.86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75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唐卫贞;
提高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对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的现状进行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在系统分析影响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由机组因素、飞机因素、环境因素和飞行管理4个1级指标及26个2级指标组成的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确定;由于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评价具有物元的可拓性,构建了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评价的多级物元模型。实例演算表明,物元理论能充分地利用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评价中的指标信息,确定影响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以便航空公司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飞行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2015年02期 v.15;No.86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36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窦站;张勇;张明广;蒋军成;陈胤庭;
化工园区应急能力评估是化工园区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化工园区建立应急能力评估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园区企业及管理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政府各部门对事故的应急管理能力。在对某化工园区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确定了化工园区应急能力的多级指标,并运用AHP-模糊方法对该园区进行了应急能力评估。
2015年02期 v.15;No.86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71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王琳;华敏;贺宝龙;叶从亮;潘旭海;
LNG(液化天然气)泄漏后产生大量的蒸汽,蒸汽的扩散受液池尺寸、泄漏区域地面类型、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研究以上因素对LNG蒸汽扩散的影响,以方便采取事故预防措施,采用ALOHA软件对以上因素影响甲烷UFL(爆炸上限)、LFL(爆炸下限)、1/2LFL在下风向扩散的最远距离进行了定量分析,划分了可能发生火灾或者爆炸的危险区域,得出LNG泄漏到水面、混凝土地面、湿沙层、干沙层上危险性依次降低。选取水面温度分别为5℃、10℃、15℃、25℃,围堰尺寸分别为400 m2、600 m2、800 m2、1 000 m2,环境温度分别为-10℃、0℃、10℃、20℃、30℃、40℃时,对下风向甲烷体积分数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烷UFL、LFL、12LFL扩散最远距离随水面温度、围堰尺寸、环境温度增加而逐渐增大。
2015年02期 v.15;No.86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鸿志;邹树梁;唐德文;赵然;郭帅伟;
为了实现对轧钢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系统性分析与评估,并为企业的安全标准化体系提供一条分级提升的路径,基于过程改进的原理,将安全标准化体系发展水平分为5个等级,构建安全标准化体系成熟度模型。对轧钢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分标准进行整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调查问卷确定成熟度的隶属度,根据单因素评价指标结果绘制柱状图,分析影响轧钢企业安全标准化成熟度的主要因素。采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评估企业安全标准化成熟度。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论与该企业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
2015年02期 v.15;No.8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庄春吉;王志荣;张煜;张新东;李向东;
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不但涉及设备本身,而且与人、环境等密切相关,针对这种特点,从人-机-环境-管理4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全面的大型游乐设施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用AHP法来确定权重。因大型游乐设施评价过程中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故综合采用基于AHP-灰色模糊理论的安全评价方法对某游乐园的大型过山龙进行安全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2015年02期 v.15;No.86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677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高建良;王立峰;刘明信;
利用Fluent软件,对采空区瓦斯为采空区整个区域涌出和上、下临近层及底板遗煤处同时涌出两种情况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及自燃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采空区整个区域瓦斯涌出时,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由底板到顶板垂直方向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当上、下临近层及底板遗煤处瓦斯同时涌出时,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在靠近底板和顶板位置处较高,中间区域处较低。与采空区整个区域瓦斯涌出相比,当上、下临近层及底板遗煤处瓦斯同时涌出时,在采空区底板处,自燃带更靠近工作面;在采空区底板和顶板中间位置处,自燃带远离工作面;在采空区顶板处,自燃带位置几乎没有变化。
2015年02期 v.15;No.86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庆武;蒋军成;喻源;杨进军;柯宇;
设计了球形容器内气体爆炸通过导管泄爆的试验系统,选用体积分数为10%(特殊说明除外)的甲烷和空气预混气体开展试验,研究了泄爆导管长度、容器容积、点火位置、气体体积分数、破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泄爆导管越长,容器内的正压力峰值和负压力峰值越大;密闭爆炸时,球形容器的容积对爆炸压力峰值几乎无影响;不同容积球形容器内气体爆炸通过相同导管泄爆时(导管长度均为6 m,直径均为0.06 m),容积大的容器内的压力锋值为小容器压力值的3.3倍,且大容器内的压力上升速率也明显高于密闭爆炸的情况;有泄爆导管存在时,尾部点火容器内的压力峰值高于中心点火;泄爆导管的存在使得容器内的压力峰值高于直接泄爆时的压力峰值;无论有、无泄爆导管,容器内的压力峰值均随破膜压力增加而增加,但差值越来越小,说明导管的存在对容器爆炸泄爆过程的影响趋向缓和,但导管的存在总是阻碍了泄爆过程,增加了爆炸的严重程度,因此,在泄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导管的影响,适当提高容器自身的耐压强度。
2015年02期 v.15;No.86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肖知国;孟雷庭;
煤层注水宏观上具有疏松煤体、卸压排放瓦斯的效应,这是人们对煤层防突机理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认清煤层防突机理,采用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使干燥煤样在煤样罐中预先吸附瓦斯来模拟原始煤层,然后向试验煤样高压注入水分,注水后再测试瓦斯解吸等温特性曲线、瓦斯解吸速度及残存瓦斯含量。测验结果表明,注水后瓦斯解吸等温特性曲线上移,初始瓦斯解吸速度变小且衰减速度变慢,残存瓦斯含量增加,现场测试钻屑瓦斯解吸指标值降低。通过分析测试结果认为,注水后,水分进入并留存在煤体的微孔隙中,对煤层瓦斯具有抑制解吸效应,而抑制解吸效应可以降低瓦斯初始解吸速度,使瓦斯解吸过程变缓,避免瓦斯突然快速解吸。这是煤层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一项重要机理。
2015年02期 v.15;No.86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李鹏;刘剑;高科;
为分析瓦斯爆炸的火焰温度及压力峰值在管道中的传播规律,采用瓦斯管网爆炸测试系统进行试验,通过爆炸压力和爆炸火焰温度采集系统采集数据。在相同点火能量和点火位置的条件下,分析了体积分数对瓦斯爆炸的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的影响,及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随管道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瓦斯体积分数低于9.5%时,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随瓦斯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同一体积分数下,温度峰值最大值出现在最接近爆源的位置,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接近爆源的温度峰值下降较明显,随管道延长,温度峰值的下降减慢且趋于平缓;温度峰值与传播距离近似呈三次函数关系;冲击波压力峰值随管道传播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性变化。
2015年02期 v.15;No.86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马砺;李珍宝;邓军;李贝;胡安鹏;
为了研究常压不同条件下煤样对N2/CO2/CH4单组分气体的吸附特性,以Langum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为依据,对其吸附阶段进行划分,选择长焰煤、气肥煤和无烟煤分别进行了单组分气体吸附试验,探讨不同试验条件对煤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压阶段,煤对单组分气体的吸附规律服从Langum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的第一阶段,吸附量与压力正相关;煤的变质程度、吸附温度及压力和吸附气体的种类是影响吸附量的主要因素,并在不同情况下对煤吸附量的影响程度不同;高低变质煤样对吸附量的影响大,而中等变质程度的影响小;温度是低压阶段影响吸附量的主要因素;吸附气体种类对吸附量的影响是由于其自身物化性质差异,相同试验条件下煤对3种单组分气体的吸附量从大到小为CO2、CH4、N2。
2015年02期 v.15;No.86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669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刘成敏;刘红芳;王海宁;彭斌;
根据矿井风流调节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矿用空气幕的型号是应用矿用空气幕技术的关键。在分析矿用空气幕选型依据及原理的基础上,应用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软件模拟矿用空气幕运行的效果,来研究确定矿用空气幕的选型参数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应用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软件所选择的矿用空气幕与理论推导的计算结果一致,此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矿山实际情况,具有直观、高效等特点。
2015年02期 v.15;No.8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晓惠;姚再兴;
为了研究边坡角及边坡形状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了不同边坡角对应的稳定系数,以及不同平盘宽度和压脚高度所形成的等储备强度边坡的稳定系数。模拟中假设材料符合相关联的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强度准则符合Drucker-Prager准则,用计算收敛性作为边坡稳定性的准则,用强度折减法得出边坡的稳定系数。为了形成等储备强度边坡,由下到上分步骤进行压脚。先在平面边坡最下台阶压脚,这样提高了边坡稳定系数,在边坡进入临界状态时,最下两台阶的塑性状态相同,则压脚停止;再在最下两台阶同时压脚,在边坡进入临界状态时,最下3个台阶的塑性状态相同,则压脚停止;以此类推,在最下边n个台阶同时压脚,在边坡进入临界状态时,压到与第n+1个台阶的塑性状态相同为止。结果表明,边坡总是从坡脚开始形成塑性区,在重力加载过程中,塑性区以弧形条带向坡顶扩展,形成滑带。最有效的内排压脚是从最下台阶开始形成等储备强度边坡的压脚。
2015年02期 v.15;No.86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俊平;程贤根;李鹏伟;张浩;
某露天钼矿,矿体为石英粗面岩,下盘为流纹岩,上盘为粗面凝灰岩。原设计坑底标高为630 m,最终边坡角上盘实际取48°,下盘取50°。二期设计坑底标高为500 m。为了探索露天坑底延伸后的最终边坡角,分别应用ANSYS和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FLAC-3D),研究矮台阶和高台阶开采的边坡稳定性及局部边坡加固方法。结果表明:应用ANSYS软件在D-P准则下研究最终边坡角及边坡稳定性是不合适的;由FLAC-3D得出经济合理的最终边坡角为48°~50°。为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应用长8 m的锚索加固局部台阶,可减小其潜在的受拉区中的拉应力值;按一根锚索承担的台阶潜在的受拉区的岩体自重施加锚固力是合理的;若高台阶坡面角不变,边坡稳定性略有恶化;降低高台阶坡面角可加大边坡的稳定性。在莫尔-库伦准则下FLAC-3D适合搜索岩质边坡的潜在受拉区,据此确定最终边坡角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简便适用。用该方法研究最终边坡角,克服了极限平衡法必须事先假定滑动面的弱点。
2015年02期 v.15;No.8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岩;梁冰;高宏;
为了得出小凌河矿回采巷道交叉点处的支护方案,建立了FLAC3D数值模拟模型。针对南票煤电集团小凌河煤矿-580 m南翼溜煤道处于大倾角、受动载影响的地质条件,理论分析了交叉巷道围岩应力与变形特点,通过FLAC3D数值模拟与工程类比确定了联络巷支护方案。分析了巷道交叉点围岩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分布,确定了巷道交叉点处的补强支护方案,顶板采用钢筋托梁组合锚杆支护,并进行锚索补强。交叉的两条巷道在保持原有支护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顶板锚索的根数来提高支护强度。结果表明,在顶板采用钢筋托梁组合锚杆支护和锚索补强,可有效控制围岩离层和结构面变形。数值模拟和传统方法相比,针对性强,更快捷方便。
2015年02期 v.15;No.86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琦;张淑坤;卫星;母倩雯;
为研究房柱式开采和条带开采的老采空区煤柱-顶板体系的稳定性,预测煤矿采空区煤柱-顶板体系稳定时间,将煤柱简化为满足西原模型的黏弹塑性体,将采空区顶板简化为弹性薄板,建立考虑煤柱黏弹塑性流变变形的采空区煤柱-顶板体系力学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推导采空区煤柱-顶板体系稳定时间的微分方程,并采用伽辽金法进行求解。将该模型应用于某房柱式开采的老采空区稳定时间预测中,验证了力学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煤柱的黏弹塑性流变变形是导致煤柱-顶板体系失稳的重要原因,煤柱的流变变形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最终导致煤柱-顶板体系的失稳。
2015年02期 v.15;No.86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田小松;周春蓉;谭显龙;郑杰炳;王刚;
以封闭溶腔环境和非封闭溶腔环境下的岩盐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概率积分法,在修正沉陷预计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土地损毁结果。封闭溶腔环境下沉陷预计参数的修正引入等价采高模型和水砂充填开采模型,非封闭溶腔环境下沉陷预计参数的修正引入等价采高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溶腔环境下的预计结果的最大值存在显著差别,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值取决于溶腔封闭性。在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下沉、倾斜、水平变形、水平移动和曲率的最大值分别为400 mm、0.35 mm/m、0.55 mm/m、180 mm和0.001 1 mm/m2,损毁范围内的农用地均属于轻度损毁;在非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下沉、倾斜变形、水平变形、水平移动和曲率的最大值分别为6 500 mm、0.6 mm/m、9.5 mm/m、2 800 mm和0.02 mm/m2,损毁范围内的农用地受轻度、中度和重度损毁的面积分别为1 095.70 hm2、148.44 hm2和107.78 hm2。通过对比,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矿区的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小于非封闭溶腔环境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在非封闭溶腔环境下岩盐开采可能造成大范围的土地损毁,岩盐矿区土地损毁预防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溶腔的完整性和封闭性。
2015年02期 v.15;No.86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潮;谭蔚;何达;刘丽艳;
采用高速摄影技术,考察了液化四氟乙烷发生小孔泄漏时,其水平泄漏和垂直泄漏的初始云团演化行为、泄漏的质量流率、喷射速度和喷射角,并与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水平喷射两相云团尾部出现涡流,涡流大幅加快了云团向空气中扩散的速率;垂直喷射的两相云团在地面形成液池,液池大幅增加了液化气体向空气中蒸发的速率。水平泄漏试验的喷射角与容器内超压变化规律相似,泄放初期喷射角逐渐增大,经历一段平坦期,到泄放末期喷射角减小。水平泄漏和垂直泄漏的初始喷射速度分别为25 m/s和20 m/s,与理论值26.6 m/s基本吻合。水平泄漏的质量流率的试验值和理论值分别为0.0598 kg/s和0.0684 kg/s,垂直泄漏的分别为0.0472 kg/s和0.059 6 kg/s,结果对比基本吻合,推荐的泄漏质量流率和小孔喷射速度公式可以用于液化四氟乙烷小孔泄漏。
2015年02期 v.15;No.86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解振;闫江伟;王蔚;张子敏;
为研究平顶山矿区东西分区的特征,对比多种因素,分析矿区东西区的瓦斯分布特征、突出分布特征和构造煤分布规律,论述地应力和瓦斯耦合对东部矿区突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区瓦斯含量和突出强度明显高于西区,原因是其受控于东区褶皱区,地应力和瓦斯耦合控制着东区的突出;而锅底山断层的形成及其后期演化使西区突出危险性小于东区。东西地质构造的不同,不但导致构造煤、瓦斯含量分布不同,而且给地应力与瓦斯耦合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总之,东部褶皱区是造成东区与西区产生明显分区性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
2015年02期 v.15;No.86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霄;杨家忠;吴丹;
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和预测航空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利用雷达管制模拟试验获取的数据,分别采用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回归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基于扇区复杂性因素的管制员工作负荷实时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这3种模型的绝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969、1.049、0.240;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6.667%、17.979%、6.22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86、0.206、0.114。另外,若采用5%作为基准精度,基于神经网络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将相对误差控制在-0.5%~0.5%,表现出较强的误差控制能力。研究表明,可以采用扇区动态复杂性因素来计算管制员的工作负荷,相比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回归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对管制员工作负荷的计算有更高的精度。
2015年02期 v.15;No.86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郭红玉;拜阳;蔺海晓;李广生;马俊强;苏现波;
煤储层渗透率是影响瓦斯抽采与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参数,快速评价不同结构煤体的渗透率对指导现场工作有重要意义。以寺家庄井田为例,为了优选出表征煤储层渗透率的合适方法,通过裂隙分形维数、声波速度和地质强度指标(GSI)对煤体结构进行定量表征,测试其渗透率,依据表征的难易程度和二者拟合系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裂隙分形维数与渗透率相关性显著,但是操作较为繁琐且不适用于软煤;声波速度法操作简单,但与渗透率关系不明显;地质强度指标与渗透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操作简单,适用于所有煤体结构。因此,寺家庄井田煤储层渗透率表征的最佳方法为地质强度指标法。
2015年02期 v.15;No.86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强;程群;庞建勇;刘芳玲;
为了利用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来有效预测基坑围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依据弹性地基梁原理,利用大型数学软件MATLAB编制了计算程序,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进行预测,并依托某深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实测内力和变形数据对预测的内力和位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弹性地基梁原理预测的基坑围护结构内力和变形随基坑开挖的变化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2015年02期 v.15;No.86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孟会行;陈国明;朱渊;李修峰;黄启飞;
为支持深水井喷事故救援决策,有必要开展井喷快速应急技术优选。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构建了具有4个一级准则和12个二级准则的深水井喷快速应急技术优选模型。首先得到准则层优先级顺序,即在选用井喷应急技术时,一级准则依次考虑控油能力、作业实施速度、设计制造速度、恶劣环境适应能力等因素;二级准则依次考虑装置控油机理、设计速度、安装作业速度、水合物抑制能力等因子。最后面向南海深水井喷风险,根据优选模型与应急技术特征参数,得到方案层的8种应急技术优选顺序,给出的南海深水井喷控制方案可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及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2015年02期 v.15;No.86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洋洋;石烜;陈旭;
海上平台压力容器检验周期的计算方法通常会产生过少或过度检验的问题,确定合理的检验周期对平衡压力容器的安全操作和检验成本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改进的RBI技术,对2种泄漏类型的压力容器系统分别设定不同的可接受风险,并将渐变模型引入压力容器检验周期计算方法中,计算了某海上生产平台上的51台压力容器的检验周期。结果表明,共有22个压力容器部位的检验周期得到调整,验证了改进的方法可以使检验周期数值更真实合理地反映设备风险,但对腐蚀率较小的损伤机理,采用渐变模型改进容器部位的检验周期效果不明显。
2015年02期 v.15;No.86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梓番;罗学刚;
微生物腐蚀是指由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材料破坏和恶化。为了研究放射性环境土壤中优势微生物对水泥砂浆腐蚀的影响,以湖南铀尾矿场址土壤中富集培养筛选的优势细菌菌群作为砂浆试件的腐蚀质,采用浸泡腐蚀的方式,通过测试特定腐蚀龄期砂浆试件的质量损失、强度损失、碳化深度,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微观分析,来研究微生物对砂浆的腐蚀作用。结果表明:随腐蚀龄期增长,细菌试验组的试件抗压强度明显低于无菌对照组,腐蚀龄期为168 d时,细菌试验组的抗压耐腐蚀系数降到0.86,而无菌对照组在0.9以上;细菌试验组质量损失率和碳化深度均高于无菌对照组,腐蚀龄期为168 d时,细菌试验组碳化深度达2.0 mm,是无菌对照组的2倍;微观结构显示,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更易生成钙矾石晶体,从而影响砂浆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表明,优势细菌的存在能加速水泥砂浆的腐蚀。
2015年02期 v.15;No.86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永龙;兰惠清;符泽第;
针对泄漏事故频发的埋地成品油管道,搭建埋地成品油管道泄漏试验平台,以柴油为输送介质开展试验。通过试验获得,管道泄漏量及泄漏强度随输油压力和泄漏孔面积增大而逐步增加,在输油压力较小时,泄漏孔位置对管道泄漏量及泄漏强度有影响,但随着输油压力的逐步增加,泄漏孔位置对泄漏量及泄漏强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根据伯努利方程推导得出埋地成品油管道泄漏强度模型,将试验参数代入模型,对比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可用于指导埋地成品油管道泄漏事故的定量风险评价及处理。
2015年02期 v.15;No.86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聪地;金波;彭汝芳;刘强强;黄婷;张青春;楚士晋;
以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和4,4'-偶氮(4-氰基戊酸)(ACVA)为原料合成大分子引发剂(MI-GAP),用其引发氯乙酸乙烯酯自由基聚合,得到聚叠氮缩水甘油醚嵌段聚氯乙酸乙烯酯(GAP-bPVCA),最后将其叠氮化得到含能聚合物——聚叠氮缩水甘油醚嵌段聚叠氮乙酸乙烯酯(GAP-b-PVA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GAPb-PVA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热分析(DTA)、热重分析(TG)和微分热重分析(DTG)对GAP-b-PVAA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AP-b-PVAA在空气中200℃未见分解;GAP-b-PVAA具有两个热失重过程,其中最大质量损失发生在228~243℃范围内,失重率为68.74%。GAP-b-PVAA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由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TA表征数据,通过Kissinger方法和Ozawa方法计算得到,两种方法得到的表观活化能Ea数值相近,表明GAP-b-PVAA热稳定性良好,有望用于熔铸炸药中作为一种含能黏结剂。
2015年02期 v.15;No.86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苗;刘幸娜;黎昌海;陈阵;王霁;宋文华;
根据火灾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热塑性外保温材料火蔓延速率模型。该模型对实际燃烧过程做了一定的假设简化,主要考虑了材料厚度和火源位置对材料燃烧发展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无量纲参数"耦合燃烧度",用来表征热塑性材料的燃烧壁面与高温熔滴形成的油池火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基于ISO9705全尺寸热释放速率实验室,采用20×20×10 cm3正庚烷油槽火源为火源样式,设计了4种不同的燃烧工况研究EPS外保温材料的火蔓延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其火蔓延速率随时间变化呈指数增长,EPS的火蔓延速率的回归方程通式为Vp(t)=Aexp(Bt),与理论推导方程Vp(t)=φ1exp(φ2t)有较好的相关性。当EPS的厚度为50 mm时,火蔓延速率增幅最小;"耦合燃烧度"越大,火蔓延速率增长越快;"耦合燃烧度"随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火源位置下,"耦合燃烧度"从大到小为中火、底火、顶火、边角火。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预测热塑性外保温材料的火蔓延速率。
2015年02期 v.15;No.86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艳霞;李承胜;丁琨;周汝良;
针对消防蓄水池这一山区储水设施的选址问题,基于地面25m×25 m单元的空间分析方法(如水文分析、重分类、距离制图等),以安宁市为试验区,获取其累积汇水量,并结合该地森林火险等级和道路网络空间分布,采用综合打分方法得出森林防火蓄水池选址适宜度,最终通过人机交互判别选取了汇水量高、所辐射的森林面积均匀合理、用水方便的区域作为蓄水池地址。研究表明,该技术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对山地森林消防蓄水池建设有参考作用。
2015年02期 v.15;No.86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78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蔡宇武;宣扬;李权威;王华;潘仁明;
为研究不同充装条件下超细干粉灭火剂在水平直管内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搭建超细干粉灭火剂水平直管喷放试验台,改变充装比和起始充装压力,测量管内的沿程压力分布,比较喷放流量和气固比的变化,重点分析了超细干粉灭火剂在水平管内的释放过程、沿程压降和充装比临界值。结果表明,超细干粉灭火剂的释放过程有喷放前期、平稳喷放和喷放后期3个阶段,其中平稳喷放阶段是灭火剂有效作用时间。沿程压降几乎不受灭火剂充装比的影响,但随起始充装压力增大而增大。此外,喷放流量曲线上的临界转捩曲线与气固比计算值曲线上转捩曲线相吻合,起始充装压力为2.5 MPa、4.2 MPa和10 MPa时,喷放流量曲线对应的充装比临界值分别为0.412 kg/L、0.439 kg/L和0.458 kg/L。充装比小于临界充装比时,喷放流量随充装比增大而减小;充装比大于临界充装比时,喷放流量变化不大。而且临界充装比随充装压力单调递增。
2015年02期 v.15;No.86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段海明;
为了明确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HY-2)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在基础培养基中定量添加毒死蜱和降解菌进行混合摇培,每12 h取样检测毒死蜱残留量和菌株生长量,研究了接种量、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和含盐量等因素对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为8%(体积分数,接种体密度为OD600=3.0)时对80mg/L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为53%。随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增加,菌株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然而随着毒死蜱的降解,菌体的生长量迅速增加,培养液的p H值随降解菌的增殖而逐渐上升。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40~150 mg/L时,随降解时间延长,毒死蜱的残留质量浓度逐渐下降;而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毒死蜱质量浓度在降解过程中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然后逐渐下降的现象。降解菌对Na Cl有较高的耐受度,当Na Cl质量浓度为20~70 g/L时,降解菌在60 h时对8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为27%~53%。
2015年02期 v.15;No.86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欣;谭周亮;周厚珍;王菊芳;李文建;李霞;
从皮革铬鞣、复鞣污泥等处分离、纯化出4株菌株TP、XB、MY和TQ,采用海藻酸钠悬滴法并添加膨润土制成微生物固定化吸附剂,研究该吸附剂对低质量浓度Cr3+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4种固定化颗粒对低质量浓度Cr3+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实验室条件下,当吸附温度为30℃时,6 h后固定化吸附剂进入缓慢吸附和平衡吸附阶段。吸附等温曲线拟合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吸附剂适合不同的等温模型。4种微生物吸附剂均与Lagrange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最佳,且吸附量从高到低为TQ、TP、XB、MY。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表明,20℃下XB和MY对Cr3+的吸附分为快速吸附和缓慢吸附阶段;30℃和40℃下固定化颗粒均呈现表面吸附—缓慢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反应均属于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并且均是化学吸附。
2015年02期 v.15;No.86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卫省;范芳芳;李宇亮;古利勇;
建立了以亲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Bmim]BF4和Na H2PO4形成的二元双水相作为气浮溶剂分离/富集水样中盐酸多西环素的新方法,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盐酸多西环素进行测定。考察了离子液体的初始加入量、盐的种类及浓度、p H值、浮选时间及N2流速等因素对体系浮选分离盐酸多西环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离子液体和无机盐的加入量,会使体系的富集倍数发生变化,从而使体系的浮选效率和浓集系数发生变化;随浮选时间增加,体系的浮选效率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过大或过小的N2流速都会使体系对盐酸多西环素的浮选效率降低;而p H值对体系浮选盐酸多西环素影响不大。当[Bmim]BF4溶液加入量为3 m L、Na H2PO4加入量为25 g(质量分数为33.3%)、气浮时间为40 min、气浮速率为50 m L/min时,体系的浮选效率最高,可达95.8%,浓集系数可达23.95,此时体系的p H值为4.38。与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ILATPE)相比,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仅有较高的浮选率、浓集系数,还有效减少了离子液体的用量,同时操作更简单、环境友好。
2015年02期 v.15;No.86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祝春水;董娴;韩茜;
以天然硅藻土为载体,制备了硅藻土负载无定形磷酸氢锡复合材料。利用该材料去除废水中的Pb(Ⅱ)、Cu(Ⅱ)和Zn(Ⅱ),研究了p H值、吸附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材料的等温吸附规律,同时考察了材料在模拟海水中的吸附效果及再生能力。结果表明,硅藻土负载无定形磷酸氢锡对Pb(Ⅱ)、Cu(Ⅱ)和Zn(Ⅱ)的吸附量随p H值和吸附时间增大而逐渐增大并趋于平衡。等温吸附数据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好,25℃时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7.54 mg/g、19.94 mg/g和16.33 mg/g。复合材料对3种离子的吸附机理均以化学吸附为主,在吸附Pb(Ⅱ)的过程中孔内扩散为速控步骤。高盐度对材料吸附Pb(Ⅱ)、Cu(Ⅱ)和Zn(Ⅱ)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幅度不大,可以用于去除养殖海水中的Pb(Ⅱ)、Cu(Ⅱ)和Zn(Ⅱ)。吸附了重金属离子的复合材料可以用稀HCl再生,具有重复利用的潜能。
2015年02期 v.15;No.86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勇锋;何少华;林振波;王丹;皮艾南;
为揭示湘江底泥吸附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以湘江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吸附试验,分析和探讨了河流底泥吸附水中氨氮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氨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底泥对氨氮的吸附是复合动力学过程,即吸附初期是快速吸附阶段,此后吸附速率逐渐减小,进入慢速吸附阶段。外界条件的变化对氨氮的吸附量有一定影响,随温度升高或泥水质量比增加,底泥对氨氮的吸附量减少;随氨氮初始质量浓度升高,底泥对氨氮的吸附量增加;在溶液呈酸性(p H<6)时,吸附量随p H值降低而减少,在溶液呈碱性时,吸附量随p H值升高而增大。底泥吸附氨氮过程的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过程。
2015年02期 v.15;No.86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立超;王绍伟;包先明;刘飞;熊明华;陆嫚嫚;金晶晶;乔雨腾;
探讨非极性的菲和极性的1,3-二硝基苯在不同阳离子饱和高岭石和蒙脱石上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阳离子饱和矿物对1,3-二硝基苯的吸附量均高于菲。1∶1型高岭石阳离子交换量和比表面积均低于2∶1型蒙脱石,对菲和1,3-二硝基苯的吸附量也较弱。Zeta电位按照K+、Ca2+和Al3+饱和矿物的顺序从负电荷方向逐渐趋于0,表明矿物表面疏水性逐渐加强,与菲的疏水性作用更强。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离子饱和矿物吸附菲后层间距增大,表明菲进入层间。Al3+饱和蒙脱石吸附菲前后层间距均为最大,对菲的层间容纳能力最强,因此,Al3+饱和矿物对菲的吸附量均高于K+和Ca2+饱和矿物。K+较弱的水分子竞争及空间位阻作用使得K+饱和矿物对1,3-二硝基苯的吸附量更高,3价的Al3+相对2价的Ca2+具有更强的阳离子架桥能力,提高了1,3-二硝基苯在Al3+饱和矿物上的吸附量。
2015年02期 v.15;No.86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小玲;邓扬帆;冯继贵;刘珊;韩猛;
为了全面了解亚硝酸盐在生物除磷系统中的作用,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厌氧释磷、好氧吸磷的影响及短程反硝化除磷过程中各物质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厌氧段释磷量随厌氧段投加NO-2-N质量浓度提高而增加,在厌氧段的后期出现了以NO-2为电子受体的吸磷现象。在好氧段投加亚硝酸盐,当NO-2-N质量浓度从5 mg/L升高到10 mg/L时,好氧吸磷速率随NO-2-N质量浓度提高而迅速降低,但当NO-2-N质量浓度超过10 mg/L后,好氧吸磷速率随NO-2-N质量浓度提高降低速度减缓。系统缺氧除磷量与NO-2-N消耗量、缺氧除磷量与PHB(聚-β-羟基丁酸)消耗量均呈线性关系。
2015年02期 v.15;No.86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雪丽;马福俊;伍斌;李发生;谷庆宝;
根据粒径将红壤组分分为4种(<0.002 mm、0.002~0.05mm、0.05~0.25 mm、0.25~2 mm),研究了苯系物(邻二甲苯、对二甲苯和乙苯混合物,BTEX)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两区非平衡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红壤不同粒径组分对BTEX的吸附动力学,吸附量随红壤粒径减小而增大。红壤不同粒径组分对BTEX的吸附-解吸过程接近于线性(R2>0.98),Kd随粒径减小而增大,表明红壤粒径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BTEX的吸附行为。同时,BTEX在红壤不同粒径组分上的解吸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滞后系数HI随粒径减小而增大。BTEX的解吸滞后现象比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明显,可能是由于BTEX的分子较小,易进入颗粒孔隙内部成为不可逆吸附部分而不容易解吸。通过XRD及FTIR分析了红壤不同粒径组分吸附BTEX前后的特征。XRD的分析结果表明,BTEX主要吸附于高岭石和伊利石表面;FTIR的结果表明,BTEX主要与羧酸酯、酚式羟基等官能团相结合而吸附于土壤颗粒上。
2015年02期 v.15;No.86 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小玲;冯继贵;王靖楠;陈莹;
为了加深对聚磷菌(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PAOs)代谢多样性及代谢机理的认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研究了PAOs单一好氧生物除磷能力的诱导过程,以及好氧时间、静置时间对单一好氧生物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AOs单一好氧环境生物除磷能力的诱导很快完成,SBR反应器运行周期内生物除磷过程分为饱食期与饥饿期,其中,饱食期水溶液中COD降解速度很快,磷酸盐质量浓度略有升高,PAOs体内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质量比增加,聚磷质量比降低;饥饿期水溶液中磷酸盐质量浓度持续下降,聚磷菌体内PHB质量比减小,聚磷质量比增加。聚磷菌在单一好氧环境条件下的除磷能力不能长期保持,只有保证足够的好氧时间及静置时间,才能取得高效的单一好氧环境除磷效果。
2015年02期 v.15;No.86 215-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新燕;陈雁;颜锡春;戴科伟;
针对目前生命周期评价清单分析中数据有效性差,以及线路板生产重金属废水和危险废物污染大的问题,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中引入行业分配系数,即根据行业和产品的不同分别确定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分配系数;并根据质能守恒原理设计了新数据分配算法,将各类分配系数代入该算法,将多种类产品的混合数据分配到各单种类产品中;最后运用该方法对线路板进行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得到了线路板行业的分配系数及单面板、双面板和多层板的生命周期清单。结果表明:新分配算法优于目前常用的以相对质量进行数据分配的方法;在线路板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产品生产和报废处置两阶段对环境影响最大;生产阶段最大的污染是危险固废,而非传统认识中的重金属废水;电力消耗是线路板生命过程中的主要能耗。
2015年02期 v.15;No.86 22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娉婷;黄志宇;
废弃油基钻井液对环境危害较大,处理困难。现有的处理技术具有成本高、能耗大或萃取剂难以分离等问题。提出了"利用亲水性能可以转换的萃取剂处理废弃油基钻井液"的新方法,利用自然状态下疏水的萃取剂萃取废弃油基钻井液中的油分,再利用其亲水性能的转换实现油和萃取剂的分离及萃取剂的回收。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高温高压设备,萃取剂易于回收并可重复使用,克服了传统处理方法的缺陷。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可转换萃取剂处理废弃油基钻井液效果较好,油回收率超过93%,除油后剩余废水含油量小于16.5 mg/L,剩余固体残渣含油率低于3%。
2015年02期 v.15;No.86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许端平;李建;陈晓;
采集了长焰煤粉并提取其中的胶体,用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仪对煤基胶体的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研究了煤基胶体在石英砂的多孔介质柱中的运移特征及p H值、阳离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煤基胶体的实测粒径与理论计算粒径基本吻合,煤基胶体表面具有丰富的褶皱和极其丰富的孔隙结构并呈片状,煤基胶体的化学组成以芳香烃为主,在试验范围内,煤基胶体的Zeta电位在-34.0~-21.2 e V,随p H值升高而下降。溶液p H=7时,煤基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能力最强,c/c0为0.664,增加p H值或降低p H值,运移能力下降。Ca离子对煤基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离子强度IS(Ca Cl2)由0.001 mmol/L增加到0.1 mmol/L时,胶体悬液c/c0从0.569降至0.129。
2015年02期 v.15;No.86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范楠彬;叶勇军;李志;赵娅利;江俊廷;
堆浸铀尾矿用作地下充填法采场的充填料是处理铀尾矿的一种方法。将铀尾矿作为充填料时,其内残留的镭衰变产生的氡气会从其表面析出,污染井下作业环境。基于氡在介质中纯扩散的理论,研究了在尾矿介质孔隙率为0.3、铀尾矿中镭活度浓度为3 400 Bq/kg、干燥时铀尾矿的射气系数为0.1、铀尾矿的密度为2.5×103kg/m3的条件下,含水饱和度、孔隙率、覆盖层厚度等物理参数对铀尾矿充填体氡析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覆盖层时,含水饱和度在0~0.25的范围内,随含水饱和度增加,铀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先增加后减小,含水饱和度从0增加到0.12时,铀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从5 Bq/(m2·s)增加到11 Bq/(m2·s),含水饱和度从0.12增加到0.25时,铀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从11 Bq/(m2·s)减小到10.5 Bq/(m2·s);有覆盖层时,铀尾矿介质厚度为3 m,添加孔隙率为0.05的覆盖层,当覆盖层厚度从0增加到0.1 m时,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减小67.5%,当覆盖层厚度增加到0.5 m时,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减小91.8%。
2015年02期 v.15;No.86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李复生;高慧;耿中峰;张敏华;
由于传统污泥处置技术存在局限性,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更具有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污泥热解、污泥气化及污泥超临界水气化3种污泥处理技术,归纳了温度、升温速率、催化剂等因素对3种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污泥处置后产物特性、尤其是富氢气体产物的影响规律,简明阐述了不同污泥热化学处理方式的特点,对比了3种热化学处理方法的差异。还介绍了污泥热解、气化技术的工业实例和一般工艺流程,分析了不同处置技术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污泥高效利用提出了建议。
2015年02期 v.15;No.86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84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景来;张圣迪;王钰舟;陈龙;孙衍卿;杨雷;
微藻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的第三代生物质能源。以微藻为原料,通过热化学转化的方法制取生物质油是微藻能源利用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微藻热化学转化中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碱金属盐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等,并提出了该研究的发展方向。
2015年02期 v.15;No.86 246-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卿;王雪飞;李亚男;李思聪;彭森;
为有效去除城市排污河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选择玉米作为供试植物,种植于排污河底泥与营养土以1∶1、1∶2、1∶3的质量比混匀的土壤中。通过90 d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对土壤中萘的去除效果,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土壤中萘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后土壤中萘的降解率显著升高,在底泥与营养土配比为1∶1、1∶2和1∶3土壤中,种植玉米90 d后萘的降解率分别达89.7%、90.3%和86.7%,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底泥与营养土配比为1∶2的土壤中萘去除率最高。不同处理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并无明显差异。在萘的去除过程中,植物吸收作用比较明显,种植90 d后玉米植株体内的萘也基本降解。植物根际土壤中脲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萘浓度越低,脲酶活性越高,脲酶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萘的污染状况。研究表明,种植玉米可以强化土壤修复萘污染的作用。
2015年02期 v.15;No.86 25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波;任雁;吴春笃;
为了探索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的控制策略,基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结构特征,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分为污染源产生子系统、收集运输子系统、污水溢流子系统、污水处理子系统及受纳水体子系统5部分,每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镇江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规划,从排水系统的源-流-汇三方面(包括源头减污、过程控污、末端治污和综合集成),模拟分析各种溢流污染控制策略的效能。
2015年02期 v.15;No.86 256-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文娟;杨博;陈俊杰;张卫华;马荣国;
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城市路网交通能耗实际情况,将微观层面的交叉口交通运行与宏观层面的交通网络能源消耗优化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考虑信号控制优化对路网能源消耗的影响,从而实现优化微观的信号控制参数,对宏观的路网能源消耗进行控制。在分析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冲突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冲突类型下的饱和流率模型,结合排队论理论求解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逗留时间。同时,结合车辆在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加减速行为,建立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逗留时间模型。同理对信号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能源消耗量进行建模。综合信号控制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逗留时间和能源消耗模型,建立路网总能源消耗优化模型,运用Frank-Wolf算法对非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结合路网各项指标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定时控制和时间最优信号配时方法均有优势,通过算例应用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2015年02期 v.15;No.86 26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帅伟;邹树梁;唐德文;关朝阳;赵然;
以核设施退役现场反铲挖掘机挖斗卸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流为研究对象,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运用Fluent软件对粉尘流运移扩散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多个基准风速下粉尘流的运移形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特定的基准风速条件下,粉尘流会形成特定的运移形态,且当基准风速从1.5 m/s增大到4 m/s时,粉尘流下部两条质量浓度最大值区域会逐渐发生并拢并最终合并,这种变化的直接动力是粉尘流周围的总压差,粉尘扩散范围也会逐渐增大。
2015年02期 v.15;No.86 26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吴桂香;吴超;
在植被的树冠结构分析、植物滞尘机理和粉尘沉降速度半经验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数学表达式。利用Beta功能函数φθ(X)、叶面的投影面积、叶面积密度a(z)、叶投影面积分布参数Kx、Kz等描述不同植被冠层的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冠层内的空气动力变化和树冠内气溶胶的平衡公式。借鉴Slinn的颗粒物沉降半经验公式、Petroffa等的阔叶滞尘计算模式,植物滞尘沉降通量数学表达式以树冠中树叶的位置为变量、由颗粒物在单片树叶上的各物理机制的沉降速度积分而成。结合国内外植物上沉降速度的试验结果和植物滞尘沉降通量公式的分析结果对影响植物滞尘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2015年02期 v.15;No.86 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安梓琪;闫国华;张青;
伴随着航空公司对未来几年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增长的预测,量化机场NOx排放量日益重要。根据国际民航组织认证的发动机排放数据,在研究推力对NOx排放的影响时,通常模拟4个推力级别:100%(起飞阶段)、85%(爬坡阶段)、30%(进近阶段)、7%(慢车阶段)。美国联邦航空局设计了模型——排放和扩散模拟系统,利用该模型对4个阶段分别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飞机在最大推力时产生的NOx量最多。分析了起飞阶段减推力下起飞对机场年NOx排放量的影响,通过排放和扩散模拟系统,研究了一系列算法,用于预测推力与NOx排放量的关系。
2015年02期 v.15;No.86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军成;张文婷;鲍静;叶龙涛;
CO2引起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利用离子液体固定CO2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介绍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离子液体和含氨基离子液体、氨基酸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及其他离子液体等4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并简要分析了吸收机理。综合分析了每种离子液体的吸收性能,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均随温度上升而减小,随压力升高而增加。烷基链的增长以及含氟基团的增加有利于对CO2的吸收。功能化离子液体由于引入了功能化基团,相同条件下,其对CO2的吸收力几乎是常规离子液体的两倍。此外,将离子液体与有机溶液(特别是醇胺溶液)混合能提高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且能降低生产费用。最后指出了高吸收性能、低黏度、低毒以及低成本是未来离子液体的研究方向。
2015年02期 v.15;No.86 281-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558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杨小林;李义玲;
为了有效分析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发展阶段及变化趋势,采用1995—2010年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时序数据,运用GIS技术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讨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发生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分析流域水污染事故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时间上,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发生频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空间上,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而西藏、青海、上海等省市发生频数较低;3)长江流域人均GDP和工业总产值等经济发展指标与事故发生频数之间呈现"N"形EKC曲线特征。长江流域水环境事故发生频数与经济发展之间未表现出期望的倒"U"形变化关系,表明水污染事故频数增加或降低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流域水污染事故风险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采用先进政策、制度和技术才可有效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
2015年02期 v.15;No.86 28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洪远;王芳;熊善高;孟伟庆;吕铃钥;
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生存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们具有杀菌抑菌、保健等功能;另一方面,它们还参与对流层大气化学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人类健康等有潜在的负面影响。综述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作用、影响BVOCs释放的因素及还有待扩展和深入研究的方面,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1)植物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杀菌抑菌等正面效应,而针对植物VOCs的负面效应研究较少;2)影响植物VOCs释放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树种差异、生理因素、N素)和外部因素(光照、温度、湿度、CO2、臭氧和胁迫),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3)今后应加强植物VOCs释放机理的研究,分析其他因素或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植物释放VOCs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理论模型,用以模拟各种植物VOCs排放的时空动态,更好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2015年02期 v.15;No.86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548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刘硕;吴泉源;张龙龙;蔡东全;周历媛;刘娜;曹学江;
利用光谱反射率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相比传统实验室化学分析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非侵入性等优点。但光谱采集主要局限于实验室内,大大降低了监测的时效性。采集了龙口市污水灌溉区内的32个土壤样本,对9种重金属(Cr、Mn、Fe、Ni、Cu、Zn、As、Cd、Pb)进行了测定,并对土壤光谱进行了野外实测,同时对实测光谱进行光谱变换,提取了去除包络线(CR)、光谱倒数对数(lg(1/R))、一阶微分(RD1)、二阶微分(RD2)4种光谱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R)建模。结果表明,污水灌溉区内存在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象,As、Ni、Cd等重金属富集情况显著,与Fe、Mn呈显著相关的6种元素为Ni、Mn、As、Pb、Zn、Cr,相应的最优建模光谱指标分别为一阶微分(RD1)、二阶微分(RD2)、反射率(R)、反射率(R)、二阶微分(RD2)、去除包络线(CR),验证精度r分别为0.935 3、0.781 4、0.699 6、0.745 8、0.690 1、0.569 6。研究表明,利用野外实测光谱可以提高土壤重金属监测的时效性,预估土壤重金属含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针对不同的重金属应使用不同的光谱指标建模来达到最优效果。
2015年02期 v.15;No.86 29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朱云娟;丁永生;胡超华;朱时茂;童胜;宿鹏浩;孙丹;李一凡;
选取上海市崇明岛为采样区域,研究1974—2010年5个年代的由长江泥沙冲刷淤积而成的长江口围填海土壤中PBDEs的质量比分布、组成特征,并对其进行来源解析。于2012年10月在选取的5个年代区域分别采用五点梅花网格布点法采集表层(0~15 cm)和深层(100 cm)土壤,样品经索氏提取和层析净化处理后,采用GC-MS定量定性方法检测。结果表明,12种PBDEs目标化合物全部被检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12PBDEs质量比范围分别为8.008~27.783 ng/g、7.032~12.506 ng/g,主要是低溴代PBDEs。此外,其污染水平随年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最后基于因子分析法解析其来源,围填海土壤样品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是PBDE-17、47、66和28;而且结合土壤污染质量比及组分特征分析得到,表层土壤与下一年代的围填海深层土壤的污染水平和来源基本一致。
2015年02期 v.15;No.86 303-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舒婷;李晓燕;陈朋;
以贵阳市交通区-城市广场-文教区-住宅区-城中村地表灰尘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月份地表灰尘进行跟踪采样分析,研究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质量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内梅罗指数法对灰尘重金属累积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As、Cd和Pb月质量比最低值出现在6—7月,而Cu、Ni和Zn月质量比最低值出现在11月上旬,各元素月质量比最高值出现的月份不尽相同,但以11—12月为主;2)春冬季地表灰尘重金属质量比高于夏秋季;3)灰尘中Ni、Zn质量比随时间和区域的变化最小,As、Cd、Cu和Pb质量比随时间和区域的变化较大,这4种元素在城市广场累积最重;4)人类活动是影响地表灰尘重金属迁移和累积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雨、街道形状和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的因素。
2015年02期 v.15;No.86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温维;韩力慧;陈旭峰;程水源;张永林;
为了研究唐山市PM2.5理化特征及来源,分别于2012年7月和2013年1月对唐山市夏、冬季PM2.5样品进行了采集,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离子色谱仪(IC)和DRI碳质分析仪对PM2.5样品中化学组分元素、水溶性离子及有机碳和元素碳(OC/EC)进行了分析。应用CAMx-PSAT数值模型对采样时段PM2.5进行模拟,分析了夏、冬季PM2.5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唐山市PM2.5污染严重,夏、冬季质量浓度分别为国家环境II级标准的1.08倍和2.49倍。夏季PM2.5中二次组分质量浓度较高,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53.56%。SO2-4、NO-3和NH+4是PM2.5中重要的二次组分,占PM2.5质量浓度的31.49%~43.79%。一次组分中,矿物尘和POA占PM2.5质量浓度比例最高。唐山夏冬季节PM2.5未知组分比例分别为14.4%和24.86%。工业源是唐山市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夏、冬季节贡献率分别为74.1%和43.8%。由于居民燃煤采暖,冬季居民源对唐山市PM2.5贡献率增大。冬季唐山市主导风向为西北,外来源对PM2.5贡献率为31.2%;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外来源贡献率为15.0%。气象因素是导致外来源贡献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2015年02期 v.15;No.86 313-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冶军;师懿;程胜高;
磷开采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磷开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清洁生产研究的基础上,以磷开采行业为对象,通过对磷开采行业的全过程分析,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了磷开采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国内外磷开采行业清洁生产企业的成功经验,确定评价指标的基准值;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和专家经验,提出了定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用该方法对湖北某磷开采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该企业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通过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磷开采行业清洁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15年02期 v.15;No.86 318-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石济开;邵超峰;鞠美庭;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石化行业环境风险特点与现状着手,针对现有环境风险分级评价体系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石化行业环境风险现状这一问题,对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从突发性环境风险、非突发性环境风险和选址敏感性三方面入手选取了石化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价指标,对各指标的含义及量化方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石化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体系指标权重,利用专家评分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分,能够准确反映石化企业环境风险的实际情况。以天津滨海新区某石油化工企业为案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2015年02期 v.15;No.86 32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985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曹新颖;李忠富;李小冬;
为了客观衡量住宅产业化对建筑业节能减排和降低环境污染的贡献,同时明确住宅工业化建造模式较传统建造模式在环境影响方面的优势及需要改进的环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化住宅和传统住宅作为测评对象,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基于目标距离法,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各项规划中制定的与住宅建设相关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建立了基于北京市环境政策的目标距离法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规划面积的住宅分别采用工业化建造模式和传统建造模式对实现北京市"十二五"环境影响政策目标的作用,得出了工业化住宅较传统住宅在降低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害3个方面的优势。
2015年02期 v.15;No.86 33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史兵方;左卫元;马博;陈盛余;
为调查百色市大气颗粒物PM2.5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于2013年冬、夏两季采集了百色市城、郊2个不同采样点的大气样品,采用HPLC分析了16种US EPA优控PAHs的质量浓度、组分特征,运用同分异构体比率法揭示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百色市大气PM2.5中∑PAHs质量浓度为4.7~142.3 ng/m3,低于我国制定的PM2.5中PAHs的年均值(35μg/m3);百色市城区、郊区2个采样点大气PM2.5中PAH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9~142.3 ng/m3和4.7~109.6 ng/m3,平均值为37.2 ng/m3和24.7 ng/m3,不同环数PAHs质量浓度从大到小为4环、5环、3环、6环、2环,4环、5环PAHs分别占∑PAHs的42.9%~50.7%和18.4%~22.4%;主要的单种PAHs为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苯并[b]荧蒽和苯并[k]荧蒽。冬季∑PAHs质量浓度高于夏季。PM2.5中苯并[a]芘等效毒性(BEQ)为2.3~7.4,与其他城市相比,BEQ属于中下等水平。PM2.5中的PAHs源自煤及机动车辆燃油的燃烧。
2015年02期 v.15;No.86 338-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44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欢;邹克华;李伟芳;王元刚;曹阳;王健壮;
恶臭属于感觉公害,通常以人的嗅觉和主观感觉加以表征。因此,恶臭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不同于其他环境污染。针对恶臭污染多组分、低浓度、污染源复杂等特点,建立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特征的恶臭污染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分级标准。运用污染等级评估的模糊判别矩阵方法,构建恶臭污染评估模型。并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恶臭污染的综合评估等级为Ⅳ级(轻度污染),评估结果与实际污染状况相符。
2015年02期 v.15;No.86 34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贤斌;李玉成;
为了解淮南大通煤矿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以该废弃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重金属元素质量比,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结合GIS技术分析其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淮南大通煤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汞(Hg)、镉(Cd)、铬(Cr)、铅(Pb)、铜(Cu)超出土壤背景值1.99~27.2倍,其中以Hg和Cd污染最为严重。2)大通煤矿废弃地地表土Hg的单因子风险等级均在强以上,Cd的风险等级为极强和很强,其面积比例为98.79%、1.21%。底层土Hg的单因子风险等级以极强和很强为主,占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60.33%、21.86%,Cd的风险等级均为极强。Hg和Cd是煤矿废弃地最主要的综合生态风险贡献因子,主要风险区为煤矸石堆斜坡、塌陷区、化工厂滤池等地;Cr、Pb和Cu单因子风险均为轻微等级。3)大通煤矿废弃地地表土和底层土综合生态风险均为很强和强两个等级,表层土面积比例分别为88.05%和11.95%,底层土面积比例分别为97.81%和2.19%;底层土的风险指数值更大,表层土以原化工厂与煤矸石堆斜坡为中心高值区,底层土的高值中心位于煤矿塌陷区。
2015年02期 v.15;No.86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79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赵欧亚;冯圣东;石维;王伟;杨志新;李晨光;李玉灵;
调查了迁安煤矿区农田土壤中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质量比,通过同一尺度对生态效应低中值、风险商值法(RQ)、有机碳归一化法及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4种常用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尝试将商值法(RQ)与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TEQBa P)相结合对该矿区土壤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煤矿区农田土壤中16种PAHs总量为118.10~1 042.31μg/kg,并以2~4环为主。4种生态风险方法评估结果与衡量尺度比较表明,生态效应低中值、RQ两种方法对PAHs处于低水平的地区适用性欠佳;有机碳归一化法及苯并(a)芘毒性等效当量两种方法能较好地表征该地区PAHs的生态风险水平,但不能对不同污染水平下的生态风险程度予以分级。RQ-TEQ复合法评估结果显示,11%土壤样品存在重度生态风险,11%处于中度风险,45%存在轻度生态风险,22%处于警戒线范畴,11%不存在生态风险。与单一方法相比,复合方法评估结果分级明确,与衡量尺度吻合较好,较适用于该煤矿区PAHs的生态风险评估。
2015年02期 v.15;No.86 352-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608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战培荣;刘伟;郝兵兵;姜作发;
松花江是中国东北重要的渔业生产水域,监测与评价其水质,掌握渔业生态环境特征和水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在松花江干流布设23个监测断面,通过现场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分析与调查,并结合获取的数据,依据国家地表水3类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采用综合评价指数(P)、有机污染综合评价指数(A)及生物多样性指数(H)等对松花江水质及渔业生态环境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在5.0 mg/L以下,溶解氧质量浓度平均值在8.0 mg/L以上。浮游植物有102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占47.8%;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其中轮虫种类最多,占57.6%。冰封季节是鱼类生态脆弱期,经过多年的治理和污水截流,松花江干流水质逐渐好转,P值为1.05,A值为1.25,浮游植物H值为2.48,浮游动物H值为1.58,整体上已由中度污染向轻度污染转变,渔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逐渐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松花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为鱼类生长、繁殖提供了重要条件。
2015年02期 v.15;No.86 359-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侯造水;贾明涛;陈娇;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突变级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长沙市2008—2012年生态安全的突变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2年,长沙市生态安全总隶属度值由2008年的0.68(V级)上升为2012年的0.94(Ⅲ级),表明长沙市生态安全状况呈上升趋势。在构成长沙市生态安全系统的3个子系统中,系统状态和系统响应两个子系统的安全隶属度呈上升趋势,且除2008年以外的其余年份均处于较安全等级;系统压力子系统的安全隶属度虽处在较安全等级以上,但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长沙市生态安全还存在生态隐患,需要降低环境压力。根据此评价结果,并结合长沙市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得出长沙市生态安全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
2015年02期 v.15;No.86 364-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吴海泽;余红;胡友彪;孟繁华;杨津津;朱建超;王月;
为了更准确合理地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主观权重,利用变异系数法求得客观权重,再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它们合并为组合权重。结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建立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别计算3种权重下的生态安全指数。结果表明,使用组合权重的计算结果最符合实际状况。2010年兰州新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615 9,2015年为0.519 4,2020年为0.484 1,分别处于较安全、临界安全和临界安全状态。这表明当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恶化趋势,新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从而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5年02期 v.15;No.86 370-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52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