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荣涛;Christopher Y.TUAN;
混凝土在火灾等高温条件下的爆裂,会给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目前,混凝土结构的高温爆裂风险分析与评价已经成为混凝土结构抗火性能研究的热点,而模糊数学理论是分析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混凝土爆裂现象比较复杂,必须综合考虑材料和外部环境2个方面的因素。选择混凝土强度、水灰比、纤维量、养护湿度、荷载水平和升温速率组成影响因素集,并按各因素的重要性赋以不同的权重,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混凝土结构高温爆裂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先随机选取10个混凝土试样组成待评价爆裂风险的混凝土样本集;然后形成该样本集的指标特征值矩阵,并转换为相应的相对隶属度矩阵;结合权重,可得10个混凝土试样相对5个爆裂风险级别的相对隶属度矩阵;最后,计算出待评价的10个混凝土试样的爆裂级别特征值。爆裂风险预测与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地评价混凝土高温爆裂风险。
2015年06期 v.15;No.9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益伟;罗周全;熊立新;王欢;逄玮;
大水矿山由于含水层通常难以疏干,矿山生产常采取边疏干含水层边开采的带压开采方式进行,此类矿山实际开采环境是由排水系统及地下水系统组成,即排水-地下水的开采环境(DrainingGroundwater Mining Environment,DGME)系统。为此,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构建了大水矿山排水-地下水开采环境系统动态随机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系统水位随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DGME系统动态随机模型可反映出矿山地下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2)矿山地下水位变化是Wiener过程,臼水位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数字特征取决于系统输入输出流量差的均值及方差;3)系统当前风险状态受短期内系统水位变化影响,超出一定时域,系统风险状态不可预知。
2015年06期 v.15;No.9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3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小生;罗周全;
为弥补现有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不足,建立了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通过构造一种新的关联函数,解决了因传统的物元可拓模型的关联函数是一个分段函数而存在的不便于计算的缺陷,以及评价指标间的互不相容性问题,拓宽了物元可拓法的应用范围。将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应用于某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样本1、2、5属于Ⅱ级(较稳定),样本3、4属于Ⅰ级(稳定)。通过将其评价结果与传统可拓法及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明该评价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地质情况更为吻合,准确度更高,能够反映各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得到了验证。
2015年06期 v.15;No.9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本生;贾永丰;
采掘系统作为矿井生产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根据事故调查统计,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建立了包括顶板风险、瓦斯风险、火灾风险、水灾风险、有毒有害风险和其他风险6个类别、36项指标的多因素多级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采掘系统的本质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对漳村矿诊断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诊断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包含了矿井采掘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够辨识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模糊综合评判法作为采掘系统安全评价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2015年06期 v.15;No.9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淑庆;彭囿朗;
为克服现有公路安全性评价方法难以客观量化评价因子权重这一不足,从道路安全保障度的概念出发,基于已有相关标准规范和安全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了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建立了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评价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路段安全保障度等级为"低",且偏向于"很低"等级的程度较大,符合其实际情况。实例中将所建模型与3种常用评价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用于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评价具有更好的实用性。敏感性分析显示,最大纵坡、平曲线超高和加宽设计指数、路面摩擦系数、交通饱和度、建筑物或植被等侵入率更易影响该路段的安全保障度。
2015年06期 v.15;No.90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牛志广;臧雪;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该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受限因素,提出跨学科合作有利于解决这些受限因素,从而进一步推进该模型在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2015年06期 v.15;No.9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易姗;朱婧;刘建国;
为了反映中国的六溴环十二烷(HBCD)职业健康风险状况,结合中国HBCD相关行业的生产状况,构建了6种中国的HBCD职业暴露情景,预估可能暴露于HBCD的职业人群数量为614~963人。然后利用EASE模型模拟职业暴露水平,并通过安全边际表征职业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职业人群主要通过呼吸和皮肤途径接触HBCD,其相应的内暴露水平可达到0.07~1.63 mg/(k·d)和0~0.84mg/(kg·d);由此可以估算职业人群总的暴露剂量达到0.07~1.80mg/(kg·d),这比普通人群对HBCD的暴露水平高3~5个数量级。风险评估表明,16%的职业人群具有反复染毒的风险,69%的职业人群具有产生生殖毒性的风险,总计职业人群中具有健康风险的人数为424.04~665.70,约占职业人群数量的70%,由此可见HBCD的职业暴露能够损害工人健康。
2015年06期 v.15;No.9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明杰;段亚超;杨硕;谭志宏;张冠军;
针对单一、低透气性突出煤层消突困难、煤巷掘进速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多点控制水力压裂快速消突方法。以鹤壁六矿为试验矿井,通过理论分析多点控制水力压裂煤层破裂过程,结合适用于鹤壁六矿瓦斯地质条件的RFPA~(ZD)-Integrated软件进行水力压裂数值模拟,研究了多点控制水力压裂增透快速消突机理,确定了适合六矿2123回风巷的压裂设备型号及压裂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多点控制水力压裂效果要优于常规水力压裂,试验工作面实施控制压裂措施后,瓦斯抽采浓度、瓦斯流量和掘进速度均有大幅提高,达到了快速消突的目的。
2015年06期 v.15;No.9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宏伟;荣海;韩军;崔铁军;杨发武;盛继权;
为了确定老虎台矿特厚煤层不同开采阶段"弱-弱"结构覆岩破坏高度,以63005工作面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构建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对研究区域水砂充填开采阶段和综采放顶煤开采阶段覆岩破坏高度进行分析,确定了覆岩破坏高度与采出厚度的关系。分别采用微震监测、EH-4探测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水砂充填开采阶段还是综采放顶煤开采阶段,老虎台矿"弱-弱"结构覆岩最大破坏高度均约为等效采高的8.5倍;63005工作面开采前后,覆岩破裂最大高度与油母页岩和绿色页岩的分界面密切相关,均被控制在分界面之下;覆岩破坏高度受到F_(18)断层的影响,被约束在断层破碎带沿走向范围内;63005工作面开采后,绿色页岩层中F_(18)断层的下盘出现离层破坏,且破坏范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2015年06期 v.15;No.9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9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磊;李传明;李家卓;
为掌握沿空留巷围岩活动规律,以谢桥矿12418工作面轨道顺槽为工程背景,采用多点位移计及钻孔窥视仪等设备进行实测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空留巷巷道表面围岩变形具有典型的近场效应,留巷前距工作面60 m以外的巷道基本无表面位移,随工作面的推进,巷道表面位移逐渐增大,距工作面10~15 m范围内,表面位移变化速率显著增加,留巷后巷道表面位移与留巷前变形趋势类似,但表面位移量较留巷前有明显增加;从顶板钻孔窥视结果可以看出,留巷前仅在孔深2 m处发育单一离层裂隙,留巷后在孔深1.2 m、2.4 m、3.8 m和5.3 m处发育多层离层裂隙,且随滞后工作面距离增加裂隙逐渐增大;尾巷充填体应力在充填材料固结后逐渐升高,并一直维持较高应力状态,因此,巷旁充填体既要确保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又要有一定的适应变形能力。
2015年06期 v.15;No.90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5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魏建平;李恩福;姚邦华;安泰龙;
矿井开采深度和强度的逐年增加,致使深部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变得更为严重,迫切需要有既行之有效又安全可靠的方法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煤岩体的破裂过程伴随能量耗散及放射性核素氡析出,因此,检测氡的变化可以作为一种对煤岩动力灾害的预测方法。先介绍了我国煤矿井下氡的水平,分析了破裂煤岩氡析出异常机理,研究了煤岩放射性核素赋存的影响因素,再利用自主设计的循环式破裂煤岩氡析出测定试验系统,初步研究了煤岩块试样破坏前后的氡析出变化。结果表明,煤岩块试样在破坏前后,氡浓度出现异常变化,破坏后较完整的煤样氡气放射增加50%以上,破坏后较完整的岩样氡气放射增加1倍以上。这表明氡检测技术在煤矿动力灾害探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5年06期 v.15;No.90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鹏飞;刘荣华;汤梦;张文;桂哲;
为提高煤矿井下喷雾降尘效率和改善作业环境,研究相关影响因素与降尘效果间的关系。基于自行设计的喷雾降尘试验系统,采用粉尘质量浓度测定仪对井下常用的螺旋形压力喷嘴在不同喷雾压力、喷嘴直径、风流粉尘质量浓度及巷道风速下的降尘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1)随喷雾压力增加,全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均不断增加;但当喷雾压力增加至8 MPa后,继续提高喷雾压力,降尘效率的提高不明显。2)在相同喷雾压力下,随喷嘴直径增加,全尘降尘效率不断增加;而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在喷嘴直径为1.5mm时达到最大值。在耗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随喷嘴直径增加,全尘和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均下降。3)在井下喷雾降尘中,当耗水量不受限制时,为同时确保全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选择直径为1.5 mm的喷嘴较为合适;当耗水量受限制时,宜选择直径为1.2 mm的喷嘴。4)随风流粉尘质量浓度增加,全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均有所提高。5)随巷道风速增加,全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且巷道风速对呼吸性粉尘的影响更为明显。对于煤矿井下喷雾降尘,工作面风速对全尘降尘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2015年06期 v.15;No.90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王鹏飞;刘荣华;汤梦;张文;桂哲;
为了进一步提高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效率,提出采用新型旋转风幕进行隔尘。根据冲击射流相关理论,推导出了垂帘合理安装位置及垂吊高度。利用旋风分离理论,导出了旋转风幕所能控制的最大粉尘粒径和隔尘效率表达式。借助模型试验,对旋转风幕隔尘下的综采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分布及旋转风幕的隔尘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旋转风幕隔尘时,空气幕气流在煤壁侧形成一旋转风幕,采煤机滚筒割煤所产生的粉尘在该旋转风幕的卷吸作用下,被控制在煤壁侧,并被工作面风流带走;由于垂帘的阻隔作用,空气幕气流冲击顶板后只能往煤壁方向运动,阻止了空气幕将卷吸进来的粉尘带到采煤司机的工作区,提高了空气幕的隔尘效率;旋转风幕隔尘时,司机侧的粉尘质量浓度较普通空气幕隔尘时进一步降低,其粉尘质量浓度由78 mg/m~3降低至69 mg/m~3,粉尘隔尘效率由81.8%提高至84.2%,提升了2.4%;旋转风幕对呼吸性粉尘的隔尘优势更为明显,司机侧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由14 mg/m~3降至8 mg/m~3,呼吸性粉尘隔尘效率高达92.6%,较普通空气幕提高了6.5%;旋转风幕对不同粒径粉尘的隔尘效率有差异,随粉尘粒径增加,旋转风幕的隔尘效率不断下降。
2015年06期 v.15;No.90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玲;江小华;
为了降低空气幕的能耗,依据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以双三次方曲线为整流器外轮廓线的矿用空气幕模型,采用正交模拟试验方法,以出风口速度分布均匀性及阻力损失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矿用空气幕内流场分布规律,计算出矿用空气幕出风口断面的速度分布均匀性参数及压力损失,得到了最优的矿用空气幕结构模型,该模型风流速度均匀性参数为0.038 5,压力损失为98.3 Pa。结果表明,压力漩涡的大小及流速滞留区的范围与整流器密切相关。对矿用空气幕出风口速度分布均匀性影响最大的是供风器出风口宽度,其次为导流体中截面半径;对矿用空气幕压力损失影响最大的是供风器出风口宽度,其次为整流器及供风器长度。当导流体为圆锥体时,矿用空气幕的性能最优。
2015年06期 v.15;No.90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谭星宇;谢贤平;唐绍辉;盛建红;王亭钧;
进行通风井巷断面优化须同时考虑巷道断面的经济最优和安全可靠。经济最优是井巷优化的基建费用、维护费用和通风费用之和最小。安全可靠是井巷优化断面尺寸能同时满足通风风速和行人运输的要求。先运用Ventsim三维通风动态仿真系统建立矿井通风系统三维模型,进行通风系统风网数据解算和风流动态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Ventsim系统对需优化断面进行经济断面选型;然后,对经济断面进行通风安全性和行人运输安全性验证,确定巷道优化断面;最后,将此方法应用于板溪锑矿回风斜井和明斜井的优化中,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进行通风井巷断面优化有实际工程意义。
2015年06期 v.15;No.9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大明;马云东;罗根华;
针对以往风幕存在不能全断面封闭掘进工作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240°弧形风幕控尘除尘机除尘系统,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此系统的风幕宽度、除尘机压力、风幕与吸尘口距离和除尘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局扇提供的风量为280 m~3/min,风幕宽度为50 mm时,抗扩散能力较弱,风幕宽度为100 mm时,风幕风速分布较均匀,抗扩散能力较强,风幕宽度选取150 mm时,末速度达不到阻尘的作用;在风幕宽度为100 mm、风幕距除尘机吸尘口2.4 m的条件下,除尘机压力为-400 Pa和-500 Pa时,不利于粉尘的排出,除尘机压力为-250 Pa和-350 Pa时除尘效果较好;在风幕宽度为100mm、除尘机压力为-350 Pa的条件下,风幕距除尘机吸尘口距离小于2.0m时,不利于粉尘的排出,间距大于2.4 m时除尘效果良好;当风幕宽度为100mm、风幕与吸尘口间距2.4 m时,除尘机压力-350 Pa比-250 Pa更有利于粉尘的排出。研究表明,240°弧形风幕控尘除尘机除尘系统在合理的工况参数下除尘效果更好。
2015年06期 v.15;No.90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6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任高峰;杨海燕;张卅卅;吕均琳;宋章伦;
为探索石膏矿采空区顶板冒落灾害形成及演化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行为,以某危害型石膏矿为研究背景,选择"打气筒"模型进行了空场法采空区顶板冒落相似物理模拟试验,并利用高速摄像及纹影技术,直观地记录分析冲击气浪产生时流场在直线型、转弯型、独头式模型巷道处的传播规律及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直线型巷道内传播时,冲击气浪并非按直线传递,而是气浪前端阵面会发生回转,与气浪尾部和后续的气浪叠加、交混,一起向前传递。在转弯型巷道中,冲击气浪传播至巷道转弯处时,气浪会马上在此改变传播方向,开始沿着转弯方向,向巷道出口传播。当气浪完全通过此处后,由于巷道围岩和空气的阻力,冲击气浪前端部分气流又会回流至此,进行二次破坏。在独头式巷道中传播时,由于巷道一端封合密闭,气体无法涌出,气浪无法在独头巷道中顺利向前传递,而是与巷道中的气浪相互叠加、碰撞,持续地、无规则地流动。
2015年06期 v.15;No.90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9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蔚;贾天让;闫江伟;张子敏;
为认清鸡西煤田瓦斯赋存规律,根除导致煤矿瓦斯突出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运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在研究鸡西煤田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结合鸡西煤田瓦斯地质图编制资料,分析了煤田地质构造、构造煤形成过程和岩浆作用及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并结合典型矿井探讨了现代应力场对瓦斯突出危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鸡西舷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表现为规模不等的褶皱、断裂。盆地东南缘受控于敦密断裂,盆地中部的基底突出向东倾伏,发育了平-麻逆冲断裂及一个向东倾伏的基底隆起(恒山隆起),使煤田从东至西成斜卧的"人"字形展部,划分煤田为南北两含煤带,岩浆岩作用的程度控制着煤层的煤化程度,也控制着煤层瓦斯赋存;近EW向、NE向、NNE向构造,尤其是NNE向构造受到强烈挤压、压扭作用,致使煤层受到强烈挤压剪切破坏而发育构造煤,有利于瓦斯赋存;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应力为NEE向,NNW-NW向构造表现为挤压和压扭作用,成为动力灾害多发地带;NE、NNE向构造的拉张有利于瓦斯释放,动力灾害程度相对较低;NNW-NW向和NE、NNE向复合部位应力集中,动力灾害更容易发生。
2015年06期 v.15;No.90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7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新;杨建;李凯;
为研究霍州矿区深部含水层中溶解性有机质地层差异及其迁移转化机理,通过三维荧光光谱(3DEEM)、TOC和硝酸盐质量浓度综合分析了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深部含水层中溶解性有机质和硝酸盐质量浓度均较低,其中TOC(总有机碳)质量浓度小于0.6 mg/L、NO_3~-N质量浓度小于1.6 mg/L。太灰水和奥灰水中主要出现了Ⅱ区的色氨酸类荧光峰和Ⅳ区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峰,其中色氨酸类荧光峰强度随着地下水流向而逐渐降低,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峰强度在李雅庄矿和辛置矿出现了一定异常。生物源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表明深部含水层中DOM来源于生物或水生细菌,且具有较好的溯源一致性;荧光指数f_(470/520)比f_(450/500)更能说明DOM中腐殖质组分的来源,且f_(470/520)较大(>2.1),表明深部含水层中DOM来源于生物,且腐殖类物质芳香性较弱,含有的苯环结构较少。太灰水中TOC、色氨酸类荧光峰强度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峰强度均与硝酸盐质量浓度呈负相关,且线性拟合的相关度较高;奥灰水中相关性则较差。
2015年06期 v.15;No.9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秀丽;李俊杰;马肖彤;
在常规的重力式泥石流拦挡坝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带钢支撑的钢-砼组合式拦挡结构。采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将CFX与ANSYS相结合,在Workbench运行环境下,对常规的重力坝与新型的带支撑拦挡坝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及对比分析,探究了支撑布置范围、支撑高度、支撑间距等对结构极限抗冲击承载力的影响及其规律,验证了新型结构的优越性。计算分析过程中,特别引入了水利水电工程拱坝设计中的柔度系数C作为关键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柔度系数C的增大,支撑对坝体极限抗冲击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愈加显著,而常规坝体的极限抗冲击承载力随之降低,坝体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结构柔度的影响;应采用满布且高度接近坝高的支撑,同时,支撑间距不应过大,以2.0 m为宜;坝体柔度系数C以14.0~21.0为宜,此时带支撑坝体的极限抗冲击承载力增幅可达10%~25%,支撑的加强效果较为可观,但柔度系数过大(C≥24.0)或过小(C≤12.0)均会显著降低支撑对坝体的加强作用,在工程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设置支撑。
2015年06期 v.15;No.90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3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温丽晶;张春明;刘海庆;许泽建;段卓平;欧卓成;
针对大型商用飞机对核电厂反应堆安全壳恶意撞击的安全评估需求,综述了国外确定飞机撞击安全壳载荷曲线的基础理论、试验测试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对飞机撞击安全壳的载荷特性和Riera撞击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Riera模型的基本假设、模型各项物理意义及模型的求解方法,明确了靶体碰撞表面的冲击载荷(力)由静载项和动载项组成;其次,分析总结了确定Riera模型中压损载荷参数的试验方法和真实飞机撞击载荷测量的试验技术和实施方法,指出大型商用飞机对核电厂反应堆安全壳恶意撞击属"软冲击"范畴,撞击载荷可用Riera模型计算得到;再者,在数值模拟方面,总结了采用有限元技术进行飞机撞击载荷计算和安全评估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最后,在分析国内开展飞机撞击载荷研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从理论上建立飞机撞击载荷-时间曲线计算模型及方法,并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是国内确定大型商用飞机撞击安全壳结构载荷曲线比较可行的技术路线。
2015年06期 v.15;No.90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康泉胜;李振明;王睿;孙莉;阮继锋;
利用自行研制的超细水雾抑制管内丙烷爆炸的小尺寸试验系统,研究超细水雾抑制管内丙烷爆炸的有效性。试验采用0.6 m×0.09 m的圆柱形透明玻璃管,研究体积分数为2.7%~3.7%的丙烷/空气预混气体在0~2 mL超细水雾作用下的爆炸火焰传播特性,测定超细水雾作用下丙烷爆炸下限及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探讨超细水雾对管内丙烷爆炸火焰的抑制机理及效果。结果表明:超细水雾可显著提高丙烷的爆炸下限,降低丙烷爆炸的危险性;超细水雾可有效抑制丙烷爆炸的传播速度,且随超细水雾添加量增大,传播速度不断降低;根据抑制率计算结果,在贫燃料情况下,超细水雾对丙烷爆炸的抑制效果随雾量增大和体积分数降低而增强。
2015年06期 v.15;No.9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晓芳;彭汝芳;金波;张青春;楚士晋;
用2,3-二羟基苯甲酸经羟基保护、酰胺化、酯化和去保护4步反应,生成一种新型的四齿丙二酸二(2-(2,3-二羟基苯甲酰胺)乙基)酯配体。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中性pH值条件下,研究了这种配体对铀酰离子的络合能力。结果表明,丙二酸二(2-(2,3-二羟基苯甲酰胺)乙基)酯配体与铀酰离子的螫合常数为23.2。
2015年06期 v.15;No.9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毅;于东兴;张少禹;胡群明;刘欣;王健强;
为研究不同灭火剂扑救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有效性,以18650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粉、二氧化碳、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等不同灭火剂及细水雾扑救锂离子电池火灾的实体灭火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ABC干粉、3%的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均能有效扑灭18650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明火,但灭火后均出现复燃现象,出现复燃的时间与灭火荆的冷却能力成正比;而细水雾在灭火系统喷雾强度为2.0 L/(min·m~2)、喷头安装高度为2.4 m的条件下,无法有效抑制或扑灭18650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火灾。
2015年06期 v.15;No.90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2K] [下载次数:1662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张尹炎;潘勇;
烃类物质在石油工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工业中常用苯胺点来衡量有机溶剂的溶解性能。基于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原理,根据分子结构计算反映分子结构信息的结构参数,应用遗传函数算法从大量结构参数中优化筛选出与烃类物质苯胺点最为密切相关的结构参数作为表征相应化合物结构特征的分子描述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分子描述符与苯胺点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进行关联,建立了预测烃类物质苯胺点的理论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内部及外部验证来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机理解释,分析了影响烃类物质苯胺点的主要结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2015年06期 v.15;No.90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强;涂孝军;汪澎;
为提高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工作效能,通过差异性分析选取了人-车-路特征参数,建立了支持向量机换道意图辨识模型。基于驾驶模拟器采集的数据,运用ROC曲线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组合、时窗、数据表达形式下模型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以方向盘转角、加速度、车辆距车道线距离和驾驶人头动信息为特征参数,时窗为1.5s,以时窗内信息均值和方差表述特征参量可获得最优辨识效果。研究表明,模型在保证1s前瞻性的同时辨识率可达93%。
2015年06期 v.15;No.90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赵象卓;包小龙;吴涛;张璐宇;韩军;
为了研究船舶载运煤炭甲烷释放规律,基于Fick扩散定律建立了货舱甲烷体积分数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扩散系数条件下甲烷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确定了空隙系数的取值范围,通过对某船舶煤炭运输过程中甲烷体积分数随船实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货舱甲烷体积分数随运输时间增加而增加,扩散系数为1.0×10~(-8)cm~2/s时,甲烷释放量达到极大值;煤炭的空隙系数基本在0.53~0.57 m~3/t之间。当煤炭极限甲烷解吸量为1.6~3.83 m~3/t时,货舱甲烷最高体积分数在0.53%~1.22%,5个货舱中4个货舱的甲烷释放量与理论计算相吻合,1个货舱的最大甲烷释放量高出理论计算量6%,船运煤炭过程中的甲烷释放计算模型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对于甲烷体积分数超限的货舱,及时通风可使甲烷体积分数迅速降低,有效地解决船运煤炭过程中甲烷体积分数超限的问题。
2015年06期 v.15;No.90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旭跃;尹愈强;沈小雄;陈健强;许足怀;
基于MMG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基本理论,利用龙格-库塔方法进行积分计算求解方程组,将船舶的各受力方程结合流场数学模型计算的表面流场数据在MATlAB软件中编制成船舶操纵运动数值模拟可视化程序,以洞庭湖澧水洪道安乡大桥建设工程为背景,计算分析桥梁建设后航道弯曲半径及桥前直线段距离对通航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船队通过连续弯曲河道出弯时占用的航宽增大,千吨级航道中的弯曲半径取《内河通航标准》中单弯情况规定的最小值480 m时,上游出弯口与大桥间的安全直线段距离需6倍船长以上。距离为5倍船长时,航道弯曲半径应增大至550 m,无法达到相应的航道弯曲半径时,下游桥孔的通航跨距应相应增加15.8%。
2015年06期 v.15;No.90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正义;朱诗慧;朱可宁;刘浩学;朱彤;
隧道内外照明差异使交通流状态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模拟高速公路隧道入口交通流运行与安全状态,根据驾驶速度与能见度关系,提出了元胞传输模型的改进原理与方法。通过与实际道路交通流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运用该模型模拟并比较不同条件下交通运行状态。结果表明,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能够揭示隧道入口流量与车速状态。受到隧道能见度的影响,在隧道入口段车速将有明显的降低。随着隧道内能见度的降低,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高流量情况下,隧道入口的扰动可能影响后续车辆速度与流量;低流量情况下则影响不大。车速扰动对于道路全段的安全性影响较大,在交通激波的传递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低密度情况下,隧道内能见度越低,安全性越差。
2015年06期 v.15;No.90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宏;王智远;张海龙;李梁;
阿拉善额济纳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寒旱区,其境内哈温段与达来呼布至策克口岸省道S315部分路段在路面横向上不间断出现类似"天然减速带"的病害现象,严重处路面横向凸起高度约10cm,对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危险。对病害路段基层、路基不同深度试样及路基坡面试样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中氯离子质量分数与硫酸根离子质量分数之比小于0.3,硫酸盐盐渍化明显,为典型的硫酸盐渍土,盐渍化程度与路面横向凸起幅度相吻合,凸起幅度愈大,平均含盐量愈高,受日照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路基西坡面路基土含盐量明显大于东坡面含盐量,氯离子质量分数远小于硫酸根离子质量分数,氯盐对硫酸钠盐渍土膨胀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可见阿拉善额济纳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使得路基土逐渐硫酸盐渍化并发生盐胀,是额济纳地区已建公路产生横向凸起病害的重要原因。
2015年06期 v.15;No.90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赵鸿锟;
喜鹊的筑巢与繁殖给铁路运输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以朔黄铁路为例,介绍了目前喜鹊筑巢行为的治理方法,并进行了优劣对比,提出了"引导与驱鸟结合"的双重治理措施,以及研发适合电气化铁路的新型数码超声波驱鸟器的方案。
2015年06期 v.15;No.90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兆龙;朱芬芬;宫辉力;赵路遥;姜惠民;
污泥热干化工艺的高运行成本制约着该工艺在我国的推广。为确定污泥低温热干化的最佳效率条件,提供节约热干化工艺成本的理论基础,以北京市城市污泥为样品对低温热干化进行了模拟试验。比较了不同温度(125℃、150℃、175℃、200℃)、不同比表面积(柱形、饼形、球形)的大颗粒污泥的干化速率,并试验了有无流动气氛两种环境条件。结果表明,污泥热干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升速阶段、匀速阶段和降速阶段。3种形状中,饼形污泥的干化效率最好;干化效率点在125~150℃;提出了修正的Page模型,并且通过参数分析得到了低温热干化的温度效率拐点,佐证了效率点温度在140℃左右;流动气氛会进一步提高脱水效率。污泥热干化尾气释放特性一直是研究难点,用土壤中VOC的监测方法发现,新鲜污泥中的VOC能被准确监测,但经过加热干化后的尾气中的有机成分剧增,而且难以使用GC/MS定性。
2015年06期 v.15;No.90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3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田梦莹;杨玉飞;黄启飞;张增强;何洁;于泓锦;
通过向黏土中添加重金属试剂,模拟煅烧试验制作烧结砖。采用酸消解试验研究烧结砖中重金属的总量,采用欧盟NEN7371方法测试烧结砖中重金属的有效释放量,采用NEN7375方法进行块状烧结砖浸出试验,研究烧结砖样品中Cr、Ni、As、Cd和Pb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烧结砖中重金属的有效释放量低于总量,释放率从大到小为Cd、As、Ph、Ni、Cr;在块状浸出过程中,Cr、Ni、As累积释放量达到平衡的时间为16 d,Pb为4 d,而Cd的累积释放量一直有上升的趋势;Cr、Ni、As的释放机理主要为扩散控制,Cd为溶解作用,Pb为表面冲刷作用;5种重金属释放速率从大到小为Ni、Cr、Pb、As、Cd。
2015年06期 v.15;No.90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林珊珊;蒋亚兵;苏清发;吴慕正;林驰前;
对火电厂煤粉炉所产生的粉煤灰和2种不同干法脱硫副产物进行了研究,评估其微量重金属分布和浸出性特征,并与钢铁厂烧结机干法脱硫副产物作比较。结果表明,3种脱硫副产物含有不同量的粉煤灰。火电厂煤粉炉干法脱硫副产物中除挥发性重金属汞(Hg)、砷(As)和硒(Se)外,其余重金属质量比随其粉煤灰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钢铁厂烧结机干法脱硫副产物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重金属Hg、Se、铬(Cd)和铅(Pb)质量比远高于火电厂煤粉炉干法脱硫副产物,其他重金属包括As的质量比则低于火电厂煤粉炉干法脱硫副产物,这与烧结机干法脱硫副产物中粉煤灰质量分数偏低及烧结机所用燃煤和铁矿石等有关。浸出性试验结果表明,火电厂和烧结机干法脱硫副产物中重金属浸出质量浓度远低于国家危险标准的上限,浸出率多在10~(-3)量级,浸出率低,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可能与干法脱硫所用钙基吸附剂及脱硫副产物的高碱性有关。研究表明,干法脱硫副产物与粉煤灰相同,属于一般固废,可以堆放或综合利用。
2015年06期 v.15;No.90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1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秀峰;梅博;韦丽红;李占臣;康晓鸥;杨朔;
综述了过滤技术、吸附技术、静电技术、催化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净化颗粒及有害气体效果的研究进展,并统计分析了北京市主流市场上国内外知名空气净化器应用各类净化技术的净化效果。同时,说明了各类技术在实际应用时的不足。最后展望了各类净化技术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器的发展趋势。
2015年06期 v.15;No.90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2329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祝杰;吴振元;叶世超;刘振华;杨云峰;白洁;
吸收液在喷淋塔内以液滴和降膜两种形式存在,为了深入考察降膜对喷淋塔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多孔分布板代替传统的压力式喷嘴,实现了降膜和液滴流量的可控调节,结合喷淋塔流体力学特性和双膜理论,建立了液滴及降膜的传质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定量计算,分别考察了喷淋量及空塔气速对降膜吸收速率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喷淋塔脱氨过程,相对误差小于4%;降膜吸收速率分率几乎不随空塔气速而变化,但随喷淋量增大而减小;当大量吸收液在塔内壁形成降膜时,要达到相同吸收率所需喷淋液量将更大。
2015年06期 v.15;No.90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本涛;柴立元;颜旭;向开松;杨姝;刘恢;舒余德;
为实现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处理过程中硫的资源化,提出了一种新型二氧化硫烟气净化技术,即二氧化硫碱吸收-低温催化制备硫黄和硫酸氢钠工艺。该工艺首先采用碱液直接吸收净化二氧化硫烟气,再通过低温催化碱吸收液获得含硫产品,实现了硫的资源化。首先通过热力学计算证明了碱吸收液中亚硫酸氢钠的歧化反应在低温条件(<100℃)下发生的可行性。然后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对吸收过程和歧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可加快歧化反应速率。此外,研究了硫黄产品的脱稳过程,结果表明,当脱稳加热时间为6 h时,硫黄产率可达到95.97%,所得硫黄产品为纯度较高的单斜硫。该催化过程为固—液—固反应,兼具了多相反应与均相反应的优点。
2015年06期 v.15;No.90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新悦;黄小凤;宁平;蒋明;付建秋;刘红盼;
为避免次磷酸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PH_3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用甲醛、浓硫酸吸收尾气中的PH_3,并制取高附加值四羟甲基硫酸鳞(THPS)。以PH_3转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催化剂(AlCl_3、ZnCl_2、SnCl_4、MgCl_2、CuCl_2)、浓硫酸与甲醛物质的量比(1:7.90~1:8.25)、载气流速(10~50 mL/min)及反应温度(40~55℃)对PH_3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uCl_2作为催化剂能明显提高PH_3的转化率,当浓硫酸与甲醛物质的量比为1:8.15、载气流速为10 mL/min、反应温度为50℃时,4 h时PH_3平均转化率为98%,且相对稳定。因此可认为,将高浓度PH_3转化为四羟甲基硫酸鳞是回收高浓度PH_3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5年06期 v.15;No.90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珊珊;张驰;赵晓祥;唐蔚;
研究了玉米叶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性能,借助正交和单因素试验探讨各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研究吸附机理,并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金属初始质量浓度和体系pH值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玉米叶吸附铅离子的最佳pH值为5.0,金属质量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最佳比值为80 mg/L:0.170 g,在25℃时玉米叶对铅离子的吸附较快,180min后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数据更加符合Freundlich和Femkin等温吸附模型,由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知玉米叶最大吸附量为103.266mg/g,吉布斯自由能△G°为负值,该过程吸热且自发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参与作用的官能团为羟基、羧基、酰胺或脂肪族C—X(X代表Cl、Br、I)。
2015年06期 v.15;No.90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肖瑾瑜;张俊丰;黄妍;陶雯;杨柳春;黄明;
Fe(Ⅱ)EDTA易被氧化为对NO无吸收能力的Fe(Ⅲ)EDTA,为实现Fe(Ⅱ)EDTA的循环使用,提出了Fe(Ⅱ)EDTA络合吸收-空气氧化解吸-铁屑还原再生组合脱除NO新工艺。采用空气氧化解吸络合吸收产物Fe(Ⅱ)EDT、A(NO)中NO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及压力对Fe(Ⅱ)EDTA(NO)空气氧化解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0.4 MPa、333K为较优的解吸条件。该工艺可循环脱除NO,成本低、效率高,能有效回收NO_2资源。
2015年06期 v.15;No.90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伟;盛国栋;刘进军;李益民;
用具有良好吸附能力的有机膨润土作载体,通过FeSO_4与NaBH_4也反应制得有机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CTMA-Bent)。用XRD、TEM对NZVI/CTMA-Bent进行了表征,并将NZVI/CTMA-Bent用于四氯乙烯(PCE)的去除,考察了介质pH值、PCE初始质量浓度对其去除率的影响,并与相同铁含量的纳米零价铁(NZVI)进行了比较,测定反应中Cl~-浓度的变化,采用GC/MS方法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有机膨润土作载体,可有效阻止NZVI的团聚,且对介质pH值有一定的缓冲作用;NZVI/CTMA-Bent与PCE反应120 min后,去除率接近100%,既高于相同铁含量的NZVI对PCE的去除率(54.8%),也优于NZVI和有机膨润土对PCE去除率的加和(86.5%);NZVI/CTMA-Bent与PCE反应几乎完全转变成乙烯。动力学研究表明,NZVI/CTMA-Bent、NZVI对PCE的反应均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方程,且反应速率与其对PCE的吸附性能呈正相关。
2015年06期 v.15;No.90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瑞景;李慧星;张建华;毛忠贵;
研究了Pleurotus sp.N3固态发酵所得漆酶对三芳基甲烷类染料苯胺蓝的脱色条件和机理。通过可见光光谱扫描和非变性凝胶电泳的分析发现漆酶能够对苯胺蓝进行脱色,介体可以显著增强脱色效果,提高脱色率。分别考察了介体、酶活和温度对苯胺蓝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酶活为200 U/L、1-羟基苯并三唑(HOBT)浓度为4mmol/L、温度为40℃的条件下,反应6 h后苯胺蓝(24 mg/L)的脱色率达到90.42%。对脱色0、4 h、11 h和23 h的产物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推断出漆酶/HOBT体系对苯胺蓝的脱色过程中有显色基团碳氮双键(C=N)的断裂。
2015年06期 v.15;No.90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余荣台;任洪强;王艳茹;丁丽丽;
药剂费用过高是阻碍磷酸铵镁结晶技术应用的难题之一,通过磷酸铵镁热解产物循环沉氨可降低药剂费用。但湿法热解会生成热稳定性更好的NH_4MgPO_4·H_2O,从而增加了磷酸铵镁热解的能耗。采用干法热解时,由于不引入额外的水分子,可以降低磷酸铵镁的热解温度。同时,在磷酸铵镁热解过程中加入NaOH碱促试剂,可有效促进磷酸铵镁释放N町,提高热解产物的沉氨效率,但同时上清液磷酸盐残留量也随NaOH添加量和热解温度提高而增加。热解温度为110℃时,直接热解产物沉氨效率为84%,而NaOH碱促热解产物沉氨率达到87%(NaOH与NH_4~+物质的量比为1:1),但此时上清液磷酸盐残留质量浓度达到2.3 mg/L,略高于GB 8978—1996《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1.0mg/L,方便废水的后续处理。
2015年06期 v.15;No.90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鄢恒珍;陈绍华;
选取最高占据轨道能量E_(HOMO)、最低空轨道能量E_(LUMO)分子体积V_m、分配系数ClgP、偶极距μ及二阶分子连接性指数~2X作为烃基黄药类捕收剂的结构性参数,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烃基黄药类捕收剂的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模型(QSBR),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E_(LOMO)、~2X(即分子最低空轨道能量水平和二阶分子连接性指数)对烃基黄药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性能有显著影响。
2015年06期 v.15;No.90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兵;李洁;任宏洋;李娟;刘光全;
采用电化学法处理油田开发三次采油过程中产生的聚驱采油废水,考察了pH值、反应时间、电流强度对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3.25时,COD和HPAM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83.03%和98.66%;电流强度为0.8 A时,COD及HPAM去除率最高,为85.24%和99.63%;pH=3.25、电流强度为0.8 A时,COD及HPAM去除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反应30 min后去除率基本不变。研究了处理过程中电流效率的变化,发现反应前10 min内电流效率最高,达23.63%;并通过投加与电化学溶出的新生态铁等量的铁盐絮凝剂(FeSO_4)分析了电化学中电絮凝作用的贡献,酸性条件下电化学过程对COD去除率为83.79%,同等条件下,FeSO_4混凝的COD去除率为70.31%,电化学作用过程中氧化、气浮及电场作用对COD的去除率贡献最高为13.48%,因此,电化学法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主要作用机理为电絮凝作用。研究表明,电化学法能有效降解聚驱采油废水。
2015年06期 v.15;No.90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朴永哲;黄玮;崔玉波;
重金属污染物随工业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并通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附性、耐受性和减小毒性损伤的特点。其中,细菌因其结构简单且易于培养,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对重金属的抗性及解毒。选取银(Ag)、铜(Cu)、铅(Pb)和铬(Cr)4种重金属,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探讨了细菌对重金属的抗性及解毒机理。
2015年06期 v.15;No.90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仉春华;孙红杰;欧晓霞;张凤杰;董玉瑛;
以聚丙烯无纺布为膜组件,向浸渍式膜生物反应器(MBR)中分别投加硬/软质悬浮填料处理人工废水。分析测定EPS、SVI、膜污染阻力及跨膜压力的变化,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软/硬质悬浮填料对MBR中EPS及SVI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表征添加软/硬质悬浮填料膜表面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添加软/硬质悬浮填料膜组件表面滤饼中的溶解性EPS_S和结合性EPS_B与膜污染阻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_P)分别为0.929~0.984和0.798~0.853,EPS_S与膜污染阻力之间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EPS_S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大于EPS_B。添加软/硬质悬浮填料MBR污泥混合液的EPS与SVI的皮尔逊系数(r_P)分别为0.895和0.798,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SEM分析也表明,添加软质填料的膜表面污泥覆盖程度大于硬质填料的膜表面,但膜内部的污泥沉积量明显低于硬质填料。与软质悬浮填料相比,硬质悬浮填料能导致MBR污泥混合液的SVI和EPS含量增大,增加膜污染速率和不可逆膜污染阻力,软质悬浮填料具有更好的控制膜不可逆污染的效能。
2015年06期 v.15;No.90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8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瑞;韩东东;马丹;王莹莹;
从松花江干流下游的底泥中分离并筛选出能够在寡营养条件下降解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超微细菌菌群,研究了该菌群对4种PAE——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H)、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4种PAE均可作为菌群的唯一碳源,菌群对4种PAE有不同的比生长速率和最大降解速率,比生长速率从大到小为DMP(0.176h~(-1))、DBP(0.158 5 h~(-1))、DEP(0.140 9 h~(-1))、DEHP(0.107 6 h~(-1)),最大降解速率从大到小为DEP(0.098 mg/(L·h))、DBP(0.062 7 mg/(L·h))、DMP(0.061 mg/(L·h))、DEHP(0.051 5 mg/(L·h))。利用极度稀释法从该菌群中分离出1株典型寡营养超微细菌菌株,命名为PAE-UM,根据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丛毛单胞菌属(Curvibacter sp.)。
2015年06期 v.15;No.90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笑雪;孙宝盛;苗楠;赵双红;齐庚申;
为探究微量Cu~(2+)对微生物代谢产物及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含Cu~(2+)原水作用下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质量浓度Cu~(2+)对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代谢产物(SMP)的影响,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总细菌在不同质量浓度微量Cu~(2+)驯化前后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EPS质量浓度受Cu~(2+)的影响呈波动下降趋势,反应中后期趋于稳定,稳定区间与Cu~(2+)质量浓度成反比。Cu~(2+)加入反应体系后会造成SMP质量浓度短暂下降,随后微生物释放SMP来缓解环境压力,SMP质量浓度有所回升;中后期由于Cu~(2+)积累导致细胞自溶、释放SMP,SMP质量浓度突增,增长幅度与Cu~(2+)质量浓度成正比。不同质量浓度Cu~(2+)会造成特定菌群的消亡,还会促进耐受力强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含Cu~(2+)原水会使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降低,当Cu~(2+)质量浓度为3.5 mg/L时SDI由1.92下降至1.23,而由于新优势菌种的产生,Cu~(2+)质量浓度为5.0 mg/L时SDI有所回升。
2015年06期 v.15;No.90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卉;张笔威;张妍;任海斌;马东林;赵敏;程媛;
为研究水体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分离初筛、摇瓶复筛等方法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油泥中筛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采用薄层层析显色法和红外光谱法鉴定该菌所产表面活性剂种类,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等性能,并对菌株降解水体石油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LJ2所产表面活性剂为糖脂,其乳化指数为33%,25℃下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1.14 mN/m降至27.22 mN/m,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5 mg/L;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其乳化指数可达50%。温度、降解时间以及NaCl质量分数对菌株LJ2处理水体石油污染效果影响很大。在34℃条件下处理5 d,菌株LJ2对质量浓度为2g/L的水体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高达99.5%。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LJ2对水体石油污染物有良好的降解效果,而且该菌还对水体中较高浓度的NaCl有一定的耐受性。
2015年06期 v.15;No.90 269-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金亮;姜彬慧;胡筱敏;李凤达;
以絮凝菌A9和BS-5及其产生的絮凝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碳源、氮源及初始pH值等因素研究絮凝菌的适宜培养条件,采用紫外扫描、Molish、蒽酮呈色反应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这两种絮凝剂的成分进行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菌株A9和BS-5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9和BS-5产生絮凝剂的适宜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适宜氮源分别为酵母膏和NaNO_3,适宜初始pH值分别为9.0和6.0,在此条件下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率均达到95%以上。紫外扫描和红外检测等结果表明,菌株A9所产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菌株BS-5所产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和少量蛋白质。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絮凝菌A9属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絮凝菌BS-5属于代尔夫特食酸菌(Delftia acidovorans)。
2015年06期 v.15;No.90 274-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敬;张代钧;王晓;曾善文;高令军;
同时贮存与生长理论认为,活性污泥吸收有机碳基质同时用于储存和生长。向SBR反应器投加不同浓度乙酸基质,监测活性污泥氧利用速率(OUR)、聚羟基烷酸盐(PHA)和出水COD的变化,运用活性污泥同时贮存与生长理论分析有机碳储存与消耗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饱食期结束与COD消耗至最低水平、PHA浓度出现最大值和OUR由最大值急速下降相对应;在饱食阶段,基质贮存OUR是利用外部基质直接生长OUR的2倍。随基质投加历时延长,饱食期平均OUR和最大OUR均下降,PHA产率降低,甚至出现PHA净消耗。因此,基质投加方式对有机碳基质储存与消耗有重要影响。
2015年06期 v.15;No.90 280-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薇;马沁沁;袁向华;石创;王一丁;
采用富集培养及平板分离方法从成都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SNUX-1,经形态特征及16S rRNA鉴定该菌株为约氏不动杆菌(4cinetobacter johnsonii)。对该菌株絮凝活性分布及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絮凝剂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微生物絮凝剂为胞外产物,显色剂显色结果表明,该絮凝剂不含蛋白质成分,含有糖类成分;在以蔗糖为碳源、培养基初始pH值为8、以氯化铜为助凝剂的条件下培养12 h,该菌株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最高,达96.71%,可作为治理环境污染的菌种资源。
2015年06期 v.15;No.90 286-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曾雪兰;徐伟嘉;郭绍德;张武英;
轨道交通的高效低污染特征备受关注,以广佛二期地铁为研究对象,测算广佛二期地铁的能源消费量,以及CO_2、CH_4、N_2O等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排放量;再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采用量化方法对比广佛二期地铁与出租车、私人载客汽车、公交车、私人摩托车4种客运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最后,分析广佛二期地铁对佛山市交通行业能耗和GHG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佛二期地铁近期能源消费量为4 562.95 t标准煤,CO_2排放量为12651.57t,CH_4排放量为0.152 t,N_2O排放量为0.201t。与燃油机动车相比,广佛二期地铁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具有较高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表明,广佛二期地铁的开通不但是缓解佛山市机动车辆增长的重要方式,而且对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6期 v.15;No.90 290-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107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朱剑;杨江;邓尚超;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小型移动水质检测平台的一维均一地表水单点源污染物溯源新算法,即通过计算污染物在时间域和空间域的质量浓度导数来反推污染物初始排放点的位置、排放时间及污染物总量。首先,通过算例仿真研究表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溯源精度(与理论距离偏差在10%以内)。其次,结合目前移动检测的实际限制(平台长度、取样时间等),对算法中涉及的采样时间、距离等因素的选择进行分析,对移动平台的溯源操作给出了优化建议,以确保有较高的溯源精度。最后,通过实验室水槽缩尺模型试验验证了算法有较高溯源精度(最大偏差在30%以内),从而在原理上证明了该算法适用于特定流域下的移动水质污染溯源。
2015年06期 v.15;No.90 295-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沅知;王云燕;柴立元;
为提高粒子电极的电催化活性与稳定性,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以Fe、Mn、Zn、Ni、Sn-Sb和Sn-Sb-Ce氧化物为催化活性组分的负载型粒子电极。以EDTA废水为目标污染物,考察改性粒子电极的电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并借助SEM、XRD对其表面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从结构上分析了不同负载型粒子电极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粒子电极中,Sn-Sb-Ce/GAC(活性炭颗粒)粒子电极表现出了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消除吸附效应的干扰后,在pH值为4.8、电流为200 mA的条件下,120 min后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为71.1%,EDTA转化率为88.7%。
2015年06期 v.15;No.90 300-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6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程念亮;孟凡;王继康;陈云波;肖伟;韩鸿飞;
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PM_(2.5)污染严重问题,采用CMAQ 4.7.1模式模拟我国东部各省PM_(2.5)浓度分布,并探索了其输送、沉降规律。结果表明:综合空气质量模式CMAO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可以较好地模拟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我国东部PM_(2.5)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且PM_(2.5)质量浓度分布与污染源的位置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呈现由城市边缘向城市中心推移递增的趋势,区域性PM_(2.5)高值中心可达120μg/m~3以上;湿沉降是细颗粒物的主要去除方式,且湿沉降量至少为干沉降量5倍以上;PM_(2.5)夏季沉降通量最大,冬季最小,我国东部地区沉降通量高值中心可达30 mg/(m~2·d)以上;模拟区域湿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91%以上,模拟计算区域的总沉降量为4.67×10~6 t/a,其中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总沉降量为1.65×10~6 t/a。
2015年06期 v.15;No.90 305-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尉鹏;王文杰;苏福庆;任阵海;白建辉;潘本峰;杨建辉;魏复盛;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发布的PM_(2.5)和O_3小时质量浓度及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2013年7月2日至10日北京典型PM_(2.5)及O_3重污染过程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在大气边界层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浓度演变。结果表明,北京夏季O_3质量浓度先于PM_(2.5)达到峰值,而天气型演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具体过程为:1)重污染初始阶段,高压天气型利于前体物积累,PM_(2.5)及O_3质量浓度升高;2)在反气旋中部,由于各种污染物质量浓度较低,对大气紫外波段辐射的吸收较弱,导致该阶段紫外辐射强,因而加快了O_3生成的光化学反应,O_3质量浓度最先达到峰值;3)在反气旋后部,随PM_(2.5)质量浓度增加,辐射变弱,因此O_3质量浓度增加速度下降,而受高压后部影响,区域内PM_(2.5)经东南风输送通道进入北京,导致北京PM_(2.5)质量浓度相继达到峰值;4)在重污染清除阶段,在北方反气旋前部的冷锋清除作用下,PM_(2.5)及O_3质量浓度同时降低至谷值。
2015年06期 v.15;No.90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下载次数:4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宏艳;迟杰;
为全面了解我国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对近10年文献报道的105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了我国沉积物中16种PAHs污染水平、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地区表层沉积物中PAHs质量比范围为ND(未检出)~27 510 ng/g,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为789.1 ng/g和477.0 ng/g,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中,高相对分子质量PAHs占61.6%。按水体类型分,河湖沉积物中PAHs质量比中位值高于近海;按地域分,河湖沉积物中PAHs质量比中位值分布呈西部和北部偏高、东部和南部偏低的特点;近海沉积物中黄海PAHs质量比中位值偏高,其他海域相近。这主要与气候条件、能源消耗、产业结构和水动力学等因素有关。目前,我国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整体偏低,但局部地区污染严重,会对当地产生一定生态影响。
2015年06期 v.15;No.90 316-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石雯倩;吕军;施练东;
为定量控制湖库磷污染,基于狄龙模型对汤浦水库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分析了水库总磷(TP)环境容量的不确定性和模型参数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水力冲刷系数是水库TP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最敏感的输入参数,通过减小年入库水量的统计误差与水位的测量误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与90%置信度水平下TP环境容量相比,常用的以死库容为设计水文条件计算的TP环境容量,由于不考虑水库水文条件的变化,无法估计水库纳污量的变化。不确定分析方法为水库TP环境容量的计算提供了针对特定时间的水文设计条件,从而为不同水文年执行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2015年06期 v.15;No.90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姚达文;刘永红;丁卉;黄晶;詹鹃铭;徐伟嘉;
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PM_(2.5)质量浓度预报模型,对广州市5个监测点2012年6月—2013年5月的PM_(2.5)质量浓度日均值进行预报,分析了总体预报误差、不同风速和降雨量下的预报误差,以及天气预报误差对PM_(2.5)质量浓度预报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5个站点的PM_(2.5)预报结果稳定,平均相对误差为29.71%。在有利于PM_(2.5)扩散的气象条件下预报误差较大,风速较大时与风速较小时预报误差的差异高达15%,而不同降雨量情况下的预报误差较相近。修正天气预报后,各站点的预报误差平均降低了4.67%。这表明可从空气质量数据质量等方面入手改进模型。
2015年06期 v.15;No.90 324-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赵多勇;魏益民;魏帅;郭波莉;蔡先峰;吴小胜;王成;
通过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程度,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来源,解析各污染源对土壤铅污染的相对贡献率。以陕西某工业区为研究区域,采集大气降尘、耕层土壤(0~20 cm)和背景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铅元素质量比及同位素比率(~(206)Ph/~(207)Pb和~(208)Pb/~(206)Pb),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来源,结合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各污染源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耕层土壤铅质量比范围为21.8~40.0mg/kg,平均值为27.1 mg/kg;背景土壤铅质量比范围为19.1~22.1mg/kg,平均值为21.4 mg/kg;大气降尘铅质量比范围为570.2~2 221.7 mg/kg,平均值为1 062.36 mg/kg。该区域铅锌冶炼括动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8.43%,焦化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9.36%,热电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9.71%,背景土壤对耕层土壤的贡献率约为52.5%。背景土壤是耕层土壤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2015年06期 v.15;No.90 329-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74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刘杰;杨鹏;吕文生;刘阿古达木;刘俊秀;
为较好地了解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污染水平及变化规律,根据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城6区12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连续、实时的监测结果,构建多点位、完整时间序列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对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频数分布、相关性和逐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全年实际气象特征,对引起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具有特别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全年相关系数达0.9,10年间无显著变化;二者年均值达91.7μg/m~3和116.9μg/m~3,分别超标162%和67%;二者质量浓度比达78.4%,10年间同比增长约20%。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时变化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总体呈现夜间最高、白天最低的趋势,变化周期为7~9 h。研究表明,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包括春季的大风和生物粒子、夏季的湿热和降雨、秋季和冬季的逆温现象和降雪等气象因素及规律性的人为源因素。
2015年06期 v.15;No.90 33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刘祥楼;杨西岳;朱桐;姜继玉;于波;
针对环境噪声监测中单一点声源声场图形化表征机理,依据点声源衰减规律建立了点声源声场二维平面表征算法,据此以网格化区域范围内非均匀布置少量监测点方法确定声源点,再经克里金插值法反演点声源声场平面分布规律,最后通过ArcGIS软件平台实现噪声图形化展示。以5×5网格化区域为例,其非均匀布点数应不少于3个,最佳布点数为3组共计6个点,其实测值与理论值最大误差为4.3%。仿真试验验证表明,点声源图形表征符合实际声场分布规律。
2015年06期 v.15;No.90 34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向文英;杨静;张雪;
为了克服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法中权重赋值的片面性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导致评价结果不合理的弊端,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主客观组合权重,并结合相乘相加算子及加权平均原则,建立了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TP、TN、DO、NH_3-N、COD_(Mn)和BOD_5为评价指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重庆某水库2012年7—12月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N为主要的污染物;水质最差时段为8月,评价结果为2.655,水质属于Ⅱ级,略偏于Ⅲ级。评价结果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2015年06期 v.15;No.90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王亘;翟增秀;耿静;韩萌;鲁富蕾;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对各恶臭排放单位的恶臭样品分析测试结果,选取包括硫化物、含氮化合物、苯系物、烯烃及含氧有机物在内的40种典型恶臭物质进行嗅阈值测试。按照我国恶臭污染嗅觉测试的标准方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4675—93)对每种物质的嗅阈值进行了测定,得到了我国典型恶臭物质嗅阈值库,并对40种物质的嗅阈值(体积分数)范围进行了高、中、低区间划分,高阈值为10~(-1)×10~(-6)~10×10~(-6),中阈值为10~(-3)×10~(-6)~10~(-2)×10~(-6),低阈值为10~(-5)×10~(-6)10~(-4)×10~(-6)。分别对40种物质进行了气味品质描述,初步分析了恶臭物质分子结构与阈值的关系,不同类物质产生的气味品质有很大差异,苯系物主要呈现芳香气味,硫化物以硫化氢为代表产生臭鸡蛋气味,含氮化合物产生刺激的氨的气味,醛类和酯类以花香型或果香型气味为主,酸类以汗臭味为主。通过实例介绍了嗅阈值在恶臭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恶臭污染防治与控制中,选择有效去除阈稀释倍数最大的恶臭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恶臭防治途径。
2015年06期 v.15;No.90 348-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2645 ] |[引用频次:15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