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单轴压缩煤样应变场破坏前兆评价

    王学滨;侯文腾;董伟;

    为探索煤样的破坏前兆,进行煤样的单轴压缩试验,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计算煤样破坏过程中的应变场,并对应变数据进行处理(当水平线应变小于0时令其为0且当垂直线应变大于0时令其为0),统计了5种应变的变异系数随纵向应变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1)从水平线应变场、剪应变场、最大剪切应变场和体积应变场上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前兆,即应变局部化;2)对比其他应变的变异系数变化规律,处理后的水平线应变、处理与否的最大剪切应变的变异系数随纵向应变演变的平稳-突变规律具有普适性,变异系数的突变能很好地表征应变局部化的出现,煤样的破坏前兆易于识别。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37-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多源不确定性混合可靠性分析

    杨瑞刚;孟令军;胡立春;

    为了预测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可靠度,采用凸模型非概率研究桥式起重机的可靠性,在只知道不确定参量的界限而不知其分布情况的条件下,即可求得各功能函数的可靠度。针对起重机金属结构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不单一,且是随机性、模糊性和非概率不确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基于凸模型计算单一变量的结构可靠度;然后基于主梁结构的加工尺寸、起重量、材料边界条件等不确定性,建立了以主梁金属结构强度、刚度、整体稳定性失效模式的凸模型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模型,通过混合可靠性模型求和计算,得到主梁结构的混合可靠度。该模型更加切合实际,从而推导出一种桥式起重机主梁金属结构的混合可靠性计算方法,也建立了一些适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最后基于凸模型,针对工程实际中大量存在的"未知但有界"参数的结构可靠性分析问题,通过数值算例验证该混合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现有某型号桥式起重机主梁金属结构工况进行了混合模型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可靠性模型意义明确,对模糊信息的处理也比较合理,可作为混合可靠性计算方法的一种补充,用该方法得到的桥式起重机强度、刚度、稳定性混合模型可靠度符合实际情况。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46-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云模型及粗糙集理论的围岩稳定性分级方法研究

    牟瑞芳;蔡其杰;

    围岩分级是隧道及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和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针对围岩分级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自身的随机模糊性问题,结合云模型相关理论实现了围岩分级定性概念与各待评价指标隶属不同分级的确定度之间的自然转化。同时,充分考虑各个评价指标相对于最终围岩分级结果的重要度不同,利用粗糙集知识发现相关算法,从已有工程数据中挖掘规律,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相对权重。在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隶属不同分级的确定度后,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并将所有评价因子计算结果进行代数叠加,得到待评价样本隶属于各个特定围岩等级的综合确定度,以其中最大值对应的等级为最终围岩评价结果。工程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所得结果与围岩实际等级基本相符,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51-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民用机场停机坪安全三维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潘丹;罗帆;

    鉴于机场风险管控能力差异对风险的影响,对停机坪安全三维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构建35个停机坪安全风险预警指标,在传统二维风险矩阵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受体脆弱性,建立停机坪安全三维风险预警模型,采用最优分割法确定预警警级和阈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警度,并发出预警信号。结果表明:35个风险预警指标中,18个指标警情处于Ⅱ级,发出黄色轻警信号;17个指标警情处于Ⅲ级,发出橙色中警信号;而综合风险警情为Ⅱ级,发出黄色轻警信号。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58-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717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ERA/AHP-BN的葛洲坝枢纽水域通航风险建模研究

    李子强;

    葛洲坝通航扩能工程是顺利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不容忽视。为量化该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针对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通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依据专家知识推断贝叶斯网络中条件概率表时存在的个体推断信息缺乏完备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推理/层次分析法和贝叶斯网络的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通航风险建模方法。首先,利用证据推理/层次分析法提取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风险因素,建立了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推断信息机制。其次,依据风险推断信息机制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的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通航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利用专家知识量化枢纽水域施工期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并分析了风险因素。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65-1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证据推理的内河船舶航行安全状态评价

    张笛;姚厚杰;万程鹏;梁峥;张明阳;

    在综合考虑我国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需求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构建了船舶在内河航行中的安全评价模型。基于此,将定性指标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3等,通过模糊理论构造定量指标的模糊评估等级分布图,根据获取到的指标层评价指标的信息,计算指标层评价指标的模糊信度分布,运用证据推理依次对各层级的评价结果进行融合,最后得到目标层的模糊信度分布。同时,采用效用函数将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定义风险等级中的高、中、低对应的效用值为0、0.5、1,从而得到船舶航行安全状态的量化评价结果。基于上述安全评价模型,针对我国内河船舶"富发888"开展案例研究,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船舶"富发888"的安全状态量化分值为0.578 1,属于中等风险水平,其风险等级与其真实航行状态基本吻合。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72-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832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郑洛高速单侧加宽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安全性分析

    胡江碧;刘佳美;杜战军;王荣华;

    老路中央分隔带开口位置及长度的合理设置是决定高速公路单侧加宽改扩建工程安全性的关键内容。为了分析驾驶员在高速公路单侧加宽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影响区域路段行驶时的行为特性及工作负荷变化规律,通过人因工程试验设计,在郑洛高速公路3处中央分隔带开口影响区域出入路段,随机选取6名被试小客车驾驶员进行自然驾驶试验,分析了驾驶员的驾驶工作负荷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处老路中央分隔带开口均可满足小客车驾驶员安全舒适的驾驶期望,并通过历史事故数据验证了中央分隔带开口路段的安全性,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首次应用单侧加宽改扩建老路中央分隔带开口技术的可靠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78-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煤层双重介质模型及瓦斯抽采合理布孔间距研究

    李胜;张浩浩;范超军;陶梅;

    为使瓦斯抽采效果在技术、经济方面达到最佳,研究了瓦斯抽采过程中煤层瓦斯的运移规律和钻孔的合理布孔间距。将煤层视为双孔隙双渗透率弹性介质,推导了煤基质、裂隙渗透率演化方程,综合考虑了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煤岩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煤层双重介质流固耦合模型,并进行了钻孔瓦斯抽采模拟,分析了钻孔间距对瓦斯抽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钻孔间距的瓦斯压力随抽采时间的增加先快速下降再趋于平缓,且钻孔间距越小,瓦斯压力下降越快;随着钻孔间距的增大,O点消突时间逐渐增加,与钻孔间距呈二次方关系;现场试验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钻孔间距5 m时瓦斯抽采效果最佳。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84-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液氮冷浸煤岩增透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张路路;李波;任永婕;丁智奔;

    为考察液氮冷浸煤岩后的增透效果,控制冷浸循环次数、冷浸时间、煤种和煤岩含水饱和度4种因素,通过渗流试验研究其对增透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液氮冷浸煤岩的损伤增透机制。结果表明:循环作用和煤种对干燥煤岩渗透率的影响较弱;渗透率随冷浸时间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冷浸时间对渗透率的提升存在一定上限;液氮冷浸条件下,煤岩中的水分对渗透率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煤岩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存在一个从增幅缓慢到迅速增加的临界含水饱和度,临界含水饱和度约70%;对含水煤样进行循环,可得到较好的增透效果,但渗透率增幅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可通过在每次冷浸循环间隙尽量提高煤岩的含水饱和度,来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90-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淮南矿区主采煤层自燃氧化特性试验研究

    张嬿妮;陈龙;邓军;赵婧昱;王凯;宋佳佳;

    为了研究淮南矿区主采煤层自燃氧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8个煤样进行煤质分析、表观结构特征和程序升温试验,比较了同层煤和不同层煤自燃特性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对于同层煤,其特征温度比较接近;谢桥、丁集、潘三3个矿的CO体积分数大于顾桥、潘北和朱集的。对于不同层煤,挥发分越低,煤样的临界温度越延迟;13煤层的临界温度在70℃左右,干裂温度在110℃左右,8煤层的临界温度在80℃左右,干裂温度在120℃左右。6煤层的临界温度在70℃左右,干裂温度在120℃左右;同时确定了各煤层煤自燃预测预报的主要和辅助指标,其中CO和C_2H_4为主要指标,碳氧化物比值为辅助指标。

    2018年04期 v.18;No.106 1296-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活化能指标的煤自燃最佳含水率研究

    徐长富;殷文韬;姚海飞;

    为研究水分对煤热分析特性的影响,以葫芦素2-1煤为研究对象,应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煤的热行为,获得了不同含水率煤样的TG-DSC曲线,根据特征温度将煤自燃过程分为5个不同反应阶段。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基于9种不同动力学机制模式函数分别对不同反应阶段的数据就ln[g(a)/T2]对1/T进行相关性分析,求解了不同含水率煤样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水分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是双重的;依据相关系数最大原则,确定不同含水率煤样在吸氧增重阶段是1级反应,其活化能表征了煤的氧化能力;将煤样在水浸前后吸氧增重阶段的活化能差值与原煤样活化能的百分比定义为抑制率,提出用抑制率来评价水分对煤自燃的影响程度;根据抑制率最小准则,确定了葫芦素2-1煤自燃的最佳含水率约为12.01%。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01-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煤自燃特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郭文杰;

    影响煤炭自燃的因素较多,重点从煤的粒径、供氧浓度及供风量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选取变质程度为中等的焦煤煤样为试验对象,利用矿井煤炭自燃测试装置,分别改变粒径、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量,研究其对煤炭自燃过程的影响,得出参数改变后煤炭与氧气反应生成气体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气体变化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对策及措施。结果表明:当粒径大小为0.18~0.38 mm时,煤与氧气反应所生成的CO、CO_2的体积分数最大;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8.20%时,所生成的CO、CO_2的体积分数明显比氧气体积分数为11.80%的小;而空气流量为100 m L/min时,气体产物的生成量最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07-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热重分析的煤升温氧化及煤氧复合特性分析

    尤飞;皇甫文豪;王振华;邵玥;

    为了探讨煤氧化自燃特性,将来自平顶山、某电厂(混合煤)、山西的3类共7组煤样在干空气氛围中以固定升温速率(20℃/min)进行热重试验。结果表明:煤样在含氧氛围中的升温氧化过程可分为吸附自热和氧化增重2个阶段;同源煤样的自燃点(T)与煤氧复合作用时间(t)随着火特性指标(FZ)增大而减小,FZ越大,煤氧复合越容易,其自燃点也越低;对于非同源煤,除PDS2之外,山西煤、平顶山煤、电厂混合煤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无量纲化自燃点(T')、煤氧复合作用时间(t')与煤氧复合难易指标(Icod)的函数关系,Icod可较好地反映不同品质煤样的自燃难易程度,Icod越小煤氧复合越容易进行,在7组试验煤样中PDS1的Icod最大(1.08),山西煤次之,电厂混合煤的Icod最小(0.80),表明电厂混合煤具有更高的自燃倾向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12-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673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上湾煤矿8.5 m采高综采面液压支架关键参数分析

    邸帅;王继仁;宋桂军;

    为保障8.5 m超大采高综采面的安全生产,采用工程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综合确定液压支架关键参数。根据来压前支架受静载荷的特点建立力学模型,并通过现场实测验证其可靠性;运用FLAC2D二次开发,采用YY-YY结构作为等效支架来分析支架的支护强度,以提高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8.5 m采高综采面顶板厚度约20 m,初次来压步距约56 m,周期来压步距约21m;垮落带高度60 m,裂隙带高度120 m,发育至地表;液压支架支护强度为1.8 MPa,高度为4.0~8.8 m,工作阻力26 000 k N。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16-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水幕导流体液膜封闭特性数值模拟

    龚红卫;张伟康;刘伟;管勇;蒋军成;

    为解决水幕液膜所存在的不封闭现象问题,使用FLOW-3D软件,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VOF方法和单相流体模拟水幕导流体液膜流动,应用GMRES方法求解离散方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导流体"使液膜达到连续封闭要求的可行性,并分析单宽流量、水箱宽度及导流体间距对液膜流速和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导流体"可以使液膜达到连续封闭的要求,并根据Nusselt关联式得出了符合自身情况的关联式。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23-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重力细水雾添加剂效能评估方法

    冯明辉;秦俊;费芹;

    高效细水雾添加剂的研制需要准确、快捷、低成本的灭火效能评估方法。利用二维对冲火焰构型研究了筛选细水雾化学添加剂的方法。在燃料流量4.5 L/min下,利用包裹火向尾流火的转变点作为灭火剂效能评估的参考依据可以减少火焰对壁面的热损,突出添加剂的化学抑制作用。试验装置燃烧腔入口速度均一,湍流度小于2%,不同添加剂及灭火溶液浓度对燃烧腔入口水雾粒径分布的影响较小。在高应变率下,化学添加剂的化学作用是影响火焰熄灭的主要因素。利用本方法对4种无机添加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火焰临界熄灭点数据波动小、精度高,4种化学添加剂对甲烷二维对冲扩散火焰的抑制作用从高到低依次为KCl、K_3PO_4、NH_4H_2PO_4、FeSO_4,其中FeSO_4对火焰有助燃作用。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29-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同沟敷设条件下埋地高压长输管道爆炸危害的试验研究

    杨明;

    为了得到埋地长输管道物理爆炸对同沟管道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进行埋地全尺寸管道爆破试验,研究了在役长输管道断裂爆炸对同沟敷设管道造成的破坏程度,对周围人和建筑造成的伤害范围;并对爆炸能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12 MPa管道压力下,埋深1.5 m的管道于侧面完全断裂爆炸对距离为0.96 m的管道并未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管道爆破冲破土层后的物理爆炸冲击波引起的伤害范围比抛射物的伤害范围小得多;估算结果表明,管道物理爆炸产生的TNT当量约为20.6 kg,但产生冲击波的能量只占30%,危害范围较小。因此,同沟敷设管道0.96 m间距在试验条件下可以满足管道物理爆炸的安全要求;对周边环境危害需要重点关注抛射物的抛射范围、抛射规律,综合考虑确定安全范围。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34-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在建车站下穿既有车站开挖过程仿真及监测对比分析

    李克钢;马琳;曹勇;刘懿莹;

    为研究在建车站基坑施工对既有车站的影响特性,以昆明市地铁4号线某车站下穿同站已运营地铁1号线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软件构建车站基坑数值分析模型,对车站基坑密贴下穿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既有车站结构变形规律,并基于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绘出施工过程与车站结构位移变化对应特征曲线,同时利用模拟结果预测基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最大变形的位置,以此指导后续施工。结果表明:主体结构各项位移及轨道高差都满足规范要求;临近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开挖会引起隧道不同程度的位移,变形规律与开挖工况及距基坑远近密切相关;轨道几何部位最大水平位移-2 mm,轨道间距2 mm,变形所受影响较车站主体及道床影响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39-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S135材料疲劳性能测试及P-S-N模型的优选

    曾德智;李皓;丁艳艳;李彬;田刚;施太和;

    钻具的失效大多为疲劳断裂,钻具的疲劳失效严重制约了安全施工。为解决钻杆材料疲劳寿命的准确描述问题,以S135钻杆材料为例,首先采用疲劳试验机测得材料的疲劳性能,基于试验数据分别采用正态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Weibull两参数分布模型、Weibull三参数分布模型和指数分布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优选出描述能力最好的概率分布模型,并用该模型计算一定存活率下的疲劳寿命;然后通过一定存活率下的疲劳寿命和应力水平分别采用Basquin S-N模型、指数S-N模型和三参数幂函数S-N模型建立材料的P-S-N曲线模型;最后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拟合能力最强的P-S-N模型,并绘制P-S-N曲线。结果表明:S135材料在中长疲劳寿命区,Weibull三参数模型在四级应力水平下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综合评价能力最好;在存活率分别为50%、90%和99%时,三参数幂函数S-N模型的拟合系数均大于0.974,综合拟合效果最好。研究表明,采用Weibull三参数概率分布模型和三参数幂函数S-N曲线模型能准确描述S135钻杆材料的疲劳性能,得出的P-S-N曲线为S135钻杆的疲劳寿命设计提供依据。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45-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地基沉降下油罐罐壁的变形分析

    石磊;帅健;王晓霖;许葵;

    储罐地基沉降常引起罐壁的几何变形,严重危害储罐的运行安全。基于地基沉降的实测数据,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地基沉降下大型浮顶石油储罐的结构变形响应。有限元模型中,综合考虑了环墙式地基、加强圈及肋板、抗风圈及支撑、包边角钢等实际结构,以及材料特性对罐壁变形的影响。采用Fourier级数将储罐地基沉降的实测离散数据拟合为若干阶谐波组合的形式,模拟地基单次谐波沉降对罐壁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基组合谐波沉降在最高液位下引起的罐壁径向变形公式,并与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此拟合公式可普遍用于工程实践中10×10~4m~3大型储罐地基沉降引起的罐壁变形计算,评估在役储罐的运行安全。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52-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安全管理

  • 民航飞行员自我效能感与安全绩效关系研究

    孙伟;杨洁;徐超;万雅萍;

    为提高民航飞行的安全绩效,探讨民航飞行员自我效能感对安全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文献分析研究将安全绩效划分为3个维度,即安全参与、安全服从和安全结果,在自我效能感与安全绩效之间引入安全动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民航飞行员自我效能感与安全绩效关系的假设模型。对国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理论假设模型。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安全参与和安全服从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对安全结果的影响是完全通过安全动机实现的。在所有的影响关系中,安全动机对安全服从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自我效能感对安全参与的影响程度最小。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59-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664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飞行员飞行安全绩效评价研究

    王永刚;孙睿韬;

    传统飞行员安全绩效考核侧重不安全事件等级和数量、轻视后果较轻的差错和轻微后果超限事件,不能真实反映飞行员的安全水平。基于对飞行员的工作流程、规章要求及相关文献的分析,以严重差错、一般差错、超限事件作为评价指标,从发生事件数、飞行时间、事件权重3个方面构建飞行安全指数。以S航空公司10名飞行员为例进行验证,并将飞行安全指数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飞行安全指数与传统飞行员安全绩效的评价结果有明显差异;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一是引入了变量飞行时间;二是重新确定了指标权重。飞行安全指数与飞行员驾驶行为的安全星级更加吻合,飞行安全指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预测飞行员的真实安全水平与未来的安全态势,可很大程度避免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公平性和评价结果的偶然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64-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5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车间员工手机使用现状及影响因子研究

    李金花;刘莉;姜秀斌;牛超凡;张宁;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和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因不恰当场合使用手机而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控生产中员工因使用手机而导致不安全行为,需研究员工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现状、程度及影响因子。通过分层抽样和方便取样法对某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员工手机使用现状、动机,探讨了手机使用特点,并分析了手机使用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员工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现象很普遍;手机使用与手机类型、年龄的关系显著;与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关系不显著;使用手机的动机强度依次为接打电话、看时间、接发信息、娱乐、工作交流;管理者与员工就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安全性在认识上有一定差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强于员工。在车间适当位置增加时钟、安插禁止使用手机的安全警示牌、加强安全教育等措施对抑制员工使用手机有较好的效果。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70-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员作业微环境仿真试验设计及模拟优化

    程卫民;谢瑶;于海明;王宇;王怀远;孙绪坤;

    为降低我国职业病的患病概率,考虑绝大多数作业场所涉及的风流、粉尘、瓦斯、CO及温、湿度等微环境特征,提出了一种人员作业微环境仿真试验平台,并基于Fluent软件采用DPM和Species Transport方程构建微环境数值仿真模型,以实现对人员作业微环境仿真试验方案的模拟优化。模拟结果表明,受人体仿真模型、粉尘、瓦斯及CO等微环境因素影响,仿真舱体内各微环境因素的扩散不均匀,当抽风机风量为400 m~3/min、气溶胶发生器粉尘释放速度为10 m/s、环境温度为293 K、入口温度为303 K、入口加湿量达到100 kg/h、瓦斯和CO释放位置为距上顶板1/3位置处多点释放时,各微环境因素可达到绝大多数作业场所的仿真要求,最终确定出人员作业微环境仿真试验方案。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75-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矿工情境意识驱动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张国宝;鲍闪闪;汪伟忠;沈迅;

    为了分析煤矿工人的情境意识要素间的因果关系结构,建立更具鲁棒性的情境意识驱动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DEMATEL和ISM法耦合的矿工情境意识驱动模型构建方法。首先,在构建情境意识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组织、个人和环境3个维度辨识矿工情境意识驱动要素;然后,运用熵值法计算矿工情境意识驱动要素的权重,并借助DEMATEL和ISM方法确定情境意识驱动要素间的因果作用关系,进而构建矿工情境意识驱动模型。结果表明,班组安全氛围是矿工情境意识的根本影响因素;生理心理状况、工作记忆、作业能力和作业经验是直接影响因素;组织制度、人岗匹配性、物理生产环境、培训组织、作业规程和作业负荷设计是间接影响因素。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81-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Kohonen-SVM模型的驾驶行为险态动态辨识

    唐智慧;郑伟皓;吴海涛;

    对驾驶行为的危险状态进行动态辨识并提前预警是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种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的驾驶行为险态动态辨识方法。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选取油门、方向盘转角、刹车、离合、X轴速度、Y轴速度、X轴加速度、Y轴加速度、发动机转速作为驾驶行为状态指标。应用Kohonen神经网络对9个指标组成的向量进行非监督聚类。用聚类结果组成的时间序列表示驾驶员行为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以此作为输入,通过训练SVM实现驾驶行为险态辨识,解决了高维指标数据监督聚类困难和险态识别的静态性问题。最后,采用驾驶模拟器进行试验设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以8个危险场景作为诱发驾驶行为险态出现的刺激,10个被试共产生8 400组识别序列,选取600组标识为险态的时间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驾驶行为险态识别正确率为82.22%。不同被试的正确率差异控制在6%以下,表明此模型具备一定的泛化能力。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86-1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社会公众参与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寻租行为监督博弈研究

    王朋举;

    为了遏制中小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与政府监管执行者产生的寻租行为,减少寻租问题所带来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隐患,在寻租行为监督过程中引入社会公众参与。通过分析中小企业、政府监管执行者和社会公众三方之间的行为关系,构建三方共同参与的寻租博弈模型,研究三方在监督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均衡点及行为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低社会公众的监督成本,提高社会公众的监督能力,加大寻租活动参与双方的惩罚力度,能够有效遏制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寻租行为;并且社会公众监督的重点在于其效率提升,而社会公众监督效率与社会公众监督能力、惩罚力度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对策。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91-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室内火灾情况下应急指挥组织结构的评价与选择

    王付宇;种法雯;

    为了构建一个高效、有序的应急指挥组织结构以适应动态的室内火灾环境,最终快速地完成应急救援工作,首先以室内火灾为背景,通过实际调查与查阅文献建立了3种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型——职能式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其次,基于信息熵理论确定了3种组织结构的时效、质量、有序度、柔性度并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此4项指标为评价标准使用熵权多目标决策方法对3种组织结构进行评价,最终确定矩阵式组织结构作为室内火灾发生时应急疏散的指挥组织结构。

    2018年04期 v.18;No.106 1396-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整数规划的终端区管制系统风险控制研究

    张兆宁;李文雅;

    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空管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科学地控制终端区管制系统的风险,基于运行分析法识别出终端区管制系统的风险因素,提出将终端区管制系统的风险控制策略进行量化表达,再运用加权欧氏距离聚类分析方法对风险因素聚类分析,建立了基于整数规划的风险控制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对某终端管制中心的风险进行控制,得到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03-1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航空公司一线员工自愿报告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崔振新;孙宠;

    为探究民航从业人员发现安全问题后自愿报告意愿的影响因素,提高民航各单位主动报告平台运行效果,按照组织、个人、信息3个主要层面,选择系统设计、安全文化、公司政策、个体认知、利己考虑、利他考虑、信息严重程度、信息发生频率及信息价值共9个子层面,构建了包含29项指标的自愿报告意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向多家航空公司不同岗位的一线员工发放问卷,并利用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员工心情是报告意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领导层重视程度;2)报告意愿与员工身心状态有关;3)组织因素与信息因素既直接影响报告意愿,又对个人因素产生间接影响。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08-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基于视频的雾天能见度实时监测方法研究

    邱新法;叶栋水;曾燕;叶秀枝;石一凡;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主要依靠能见度观测仪,该方法覆盖区域有限且成本较高,而我国高速公路图像采集设备应用广泛,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控视频图像测量雾天能见度的方法。该方法将图像进行分窗格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最优兴趣窗格的亮度均方差特征矩阵,建立BP神经网络修正线性残差组合模型。结果表明:残差修正模型监测效果优于单一线性回归模型,残差修正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7;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残差修正模型的相对误差在10%以下,模型精度相对稳定;最后应用此方法监测高速公路雾天能见度,模型的正确率在80.48%以上。验证了用该方法测量雾天能见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13-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火灾情况下某城市地铁换乘站内大规模人群疏散特征研究

    唐飞;何清;朱孔金;徐童;石琴;李恒;

    近年来,地铁出行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途径,但地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地铁站火灾和消防安全的问题。地铁换乘站是一种人流量大、空间复杂的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性事故。开展了火灾情况下某城市地铁换乘站内大规模人群疏散特征研究,选取某个地铁换乘站作为计算仿真案例,对地铁换乘站内的建筑环境进行调查,确定出该地铁换乘站内的待疏散人数、疏散人群特点及疏散通道限制条件;运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分别对高峰时期和列车满载这2种不同疏散规模进行了仿真模拟,在16个火灾场景下分析了地铁换乘站火灾情况下大规模人群疏散的瓶颈,获取了火灾情况下某城市地铁换乘站内大规模人群的疏散时间;并根据疏散瓶颈,优化了人员疏散的路径,缩短了总疏散时间,发现在高峰情况下,人员疏散基本满足地铁设计规范的6 min要求。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19-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1148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ETHONTOLOGY法的应急预案本体化构建

    杨继星;宋重阳;金龙哲;

    以更好地支持应急决策为目标,通过提取应急预案中辅助决策支持的内容,构建应急预案本体,从而提高应急预案的检索效率和应急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对比了7种本体工程构建方法,从方法成熟度及领域本体适应度考虑,选用METHONTOLOGY法,研究了应急预案本体化表达,对我国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进行解构并获得应急预案本体知识,进而将其概念化,确定本体关系及属性,完成了应急预案的本体建模,利用Protégé软件实现预案本体可视化,生成应急预案本体化OWL描述,得到基于METHONTOLOGY法的应急预案本体建模方法,提出一种以应急决策为目标的应急预案本体知识表达方法。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27-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CO2封存泄漏大气扩散规律及监测方案——以延长油田CO2-EOR工程为例

    朱前林;范智涵;王闯;黄春霞;汤瑞佳;

    针对延长油田CO_2-EOR项目的潜在泄漏问题,根据当地气象环境条件,利用重气扩散模型研究了CO_2泄漏运移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该工况条件下CO_2泄漏的大气监测方案。结果表明:CO_2喷射泄漏后先上升后下降,并沿着下风向运移;在研究区优势风速2.7 m/s条件下,喷射高度与最大CO_2体积分数点高度随泄漏速度增加而上升;CO_2顺风向运移距离大于侧风向运移距离,且泄漏的地表影响范围随泄漏速度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泄漏速度3 kg/s时开始出现危险区域,且大于该泄漏速率时,地表危险区面积随泄漏速度增加呈抛物线变化;监测点应位于距离泄漏源下风向50~80 m处,在监测高度0~4 m范围内,CO_2监测半宽相对稳定且较大,约为12 m,当监测高度大于4 m时,监测范围明显减小;考虑到监测点预警功能,认为研究区大气监测需要在潜在泄漏源的西北和正南方向50 m处、高度为0~4 m范围内各设置1个CO_2大气监测点,该监测方案可根据现场最大泄漏量预估值及监测预警要求,适当减小与潜在泄漏源的距离。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32-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煤系高岭土插层改性及其对Cu2+的吸附性能

    段宁;刘佳珊;张银凤;

    高岭土具有特殊的层片状结构和阳离子交换性,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煤系高岭土作为一种具有高纯度和高结晶度的矿物原料,经有机物插层复合后可有效拓宽其应用范围。分别以乙酸铵、乙酰胺和乙酸钾为插层剂,通过液相插层法制备了煤系高岭土插层复合物,用于吸附去除铜离子,并讨论了其吸附效果。同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比表面积测定仪和扫描电镜对插层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煤系高岭土结构有序,结晶程度较高,适用于插层改性。乙酸铵、乙酰胺和乙酸钾可不同程度地插入煤系高岭土的层状结构中,其中乙酸钾插层效果最好。乙酸钾-煤系高岭土插层复合物经乙醇洗涤稳定后,插层率可达44.75%,对铜离子的去除率可达69.07%。插层后,煤系高岭土的层片状结构排列取向发生了改变,由团聚状变为沿c轴方向堆叠,比表面积从9.894 m2/g提高到12.286 m~2/g。相对于Freundlich方程,乙酸钾-煤系高岭土插层复合物对Cu~(2+)的吸附等温式更符合Langmuir方程,表明其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乙酸钾-煤系高岭土插层复合物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方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39-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PNIPAm/PHEMA负载纳米铁去除水中4-NP的研究

    李丽霞;陈园园;江忠文;宋枝磷;

    采用SEM、EDS、XRD和称重法对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纳米铁(PNIPAm/PHEMA-n ZVI)材料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并研究PNIPAm/PHEMA-n ZVI在不同浓度、p H值和温度条件下对4-N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温敏水凝胶载体具有较好的多孔贯穿结构,其孔洞直径为2~20μm;负载的纳米铁颗粒粒径为70~100 nm,纳米铁的负载量为0.154 5 g/g;低于17℃时PNIPAm/PHEMA平衡溶胀比均在20左右,当温度从25℃升高到32℃时平衡溶胀比降至2左右。采用0.3 g干凝胶制备的PNIPAm/PHEMA-n ZVI,在18℃、p H=5、振荡速度100 r/min条件下,处理100 m L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4-NP水溶液3 h后去除率达到100%;PNIPAm/PHEMA经过5次重复使用后,4-NP的还原去除率仍可达到80%以上;PNIPAm/PHEMA-n ZVI储存105 d以后,储存稳定性仍在75%以上。研究表明,该温敏性凝胶在负载纳米铁方面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在去除硝基苯酚方面有实际应用潜能。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47-1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钴酸镧新型制备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郭冀峰;李鹏涛;杨钊;

    半导体钴酸镧作为传统型热电催化材料,由于价廉、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被广泛应用。结合半导体钴酸镧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钴酸镧的几种新型制备方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绿色、高效)、机械活化法(反应活性高)和表面离子吸收法(产物纯度高)。同时对提高钴酸镧光催化活性的措施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半导体材料形成异质结、元素掺杂、与新型材料复合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钴酸镧光催化剂在降解染料废水、抗生素废水,以及光催化产氢、高级氧化有机废水等水处理中的应用,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52-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热带海水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苏增建;张玉秀;李敏;刘芳池;

    为评估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对石油烃降解菌的辅助效应,从热带近海海域石油烃污染水样中筛选出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BSM-301,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利用薄层色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初步确定其产物为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以菌株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值为评价指标,对其生活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海水环境条件下的石油烃辅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适初始p H值为7.5,最适培养温度为30℃,添加后石油烃降解率比两种降解菌SJDQ-112和SJDQ-1122单独作用分别提高了64.9%和86.2%。试验正向辅助效果较为明显,为进一步研究海水中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57-1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过硫酸盐法处理铁氰废水的研究

    孙贤波;赵瑶瑶;刘勇弟;付丹;

    为实现总氰浓度的达标,采用过硫酸盐热活化和紫外活化处理水中的铁氰化物。考察了反应时间、过硫酸根投加物质的量比及初始pH值对两种活化方式去除铁氰化物中总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活化方式的活化速率和活化过程有所不同。两种活化方式中,反应时间为3 h时总氰浓度均趋于稳定,总氰去除效果均随投加物质的量比增加而减小。热活化中,初始pH值小于10时对反应结果基本没有影响,大于10时呈抑制作用;紫外活化中,初始pH值小于10时无明显影响,大于10时呈促进作用。去除效果对比表明,过硫酸盐紫外活化优于过硫酸盐热活化。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63-1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制浆废水混凝-生物-混凝组合工艺有机物去除途径研究

    卿晓霞;周山罡;赵鹏程;夏永秋;何磊;

    以某造纸厂制浆废水处理工程(3万m3/d)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切割等方法,探究制浆废水混凝-生物-混凝组合处理工艺有机物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组合处理工艺COD、色度总去除率分别为94.4%、95.5%;一级混凝、生物处理、二级混凝工艺单元对COD去除的分担率分别为44.2%、37.5%、12.7%,对色度去除的分担率分别为21.6%、31.4%、42.5%。一级混凝单元主要去除MW>30 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以类富里酸、部分芳环及芳香族化合物等难降解有机物为主;生物处理单元主要降解MW<10 k Da的有机物,主要有芳香酸酯、类蛋白质物,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为MW<1 k Da的小分子有机物;二级混凝进一步去除MW>30 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类黑精物、木质素及其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等。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68-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水力优化的模块化人工湿地除污性能评价

    王文东;王霞;郑杰;余春育;陈志文;

    针对模块化人工湿地导流板设置无相关规范参考的问题,将数值模拟与小试研究相结合,系统评价了导流板设置方式对单元湿地模块内部水流状态与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系统内部合理设置导流板可有效改善单元湿地模块的水力性能。沿水流方向分别在距湿地模块前段1/3处的下部和2/3处的上部设置高为280mm和290 mm导流板后,模块内部的水力效率达到最优,对应的λ增至0.935 6。按照优化结果设置导流板后,人工湿地模块对生活污水中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57%、74.49%、50.03%和59.69%,明显高于不设导流板的模块(COD 76.37%、NH3-N 66.66%、TN 36.39%和TP 43.74%),各项指标在净化出水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3.05 mg/L、2.34 mg/L、9.06 mg/L和1.67 mg/L,满足GB 18918—20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标准。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73-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后浸出液中危险成分最高容许浓度研究

    郭庶;谭海萍;黄俊明;李庆;李欣;李良忠;张宗尧;青宪;石小霞;韩静磊;

    为提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后浸出液中危害成分最高容许浓度的参考标准,对有代表性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产品浸出液中的危害成分质量浓度进行了检测,并根据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及GB 87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主要危险成分最高容许质量浓度配制不同溶液,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产品浸出液中危害成分可能达到最高容许质量浓度时的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产品浸出液中总铬质量浓度为0.032 mg/L,六价铬质量浓度为0.027 mg/L,钡质量浓度为0.64 mg/L,而铜、铅、镉等其他危险成分均未检出,危险成分质量浓度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及GB87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根据相关标准配置的溶液各组毒理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经无害化处理后浸出液毒性降低。为规范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提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后浸出液中危险成分最高容许质量浓度可参考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或GB 87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执行。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78-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超声波雾化处理模拟烟气中的SO2研究

    贾丽娟;李紫珍;张曼;覃岭;王访;刘天成;高冀芸;宁平;

    采用超声波雾化技术雾化Mn~(2+)吸收液,并利用雾滴中的Mn~(2+)催化氧化SO_2,达到净化低浓度SO_2的目的。通过试验考察自然光照、雾化参数及工艺条件对超声雾化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Mn~(2+)催化剂的条件下,自然光照对SO_2在雾中的氧化贡献较小。在雾化液pH值4~6、气体流量0.3 L/min、雾化液体积120 m L、雾化功率40 W、Mn~(2+)浓度0.01 mol/L、温度35℃、SO_2质量浓度1 500 mg/m3、氧体积分数15%的最佳反应条件下,脱硫率100%可维持510 min,脱硫率维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880 min。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84-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铜基CO-SCR脱硝催化剂试验研究

    赵霞;仇志超;陆强;庄柯;董长青;

    为提高铜基催化剂的CO-SCR脱硝性能,并降低反应温度,以铜为活性组分,铁为助剂,γ-Al_2O_3为催化剂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Fe/γ-Al_2O_3型CO-SCR脱硝催化剂,考察了活性组分负载量、助剂成分及负载量、催化剂预处理及烟气工况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XRD、BET、XPS和AES等表征。结果表明,预处理会使催化剂表面的部分Cu~(2+)转变为Cu~+,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铜负载量为5%时催化剂的脱硝效率最高,铁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铜基催化剂在较低温度下的脱硝效率,5Cu-3Fe/γ-Al_2O_3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脱硝性能,在450℃下脱硝效率达到99.8%。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90-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61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废物焚烧及工业金属冶炼烟气中二噁英的排放水平及同系物分布

    唐娜;李馥琪;罗伟铿;石运刚;王美欢;郑佳;任明忠;

    为掌握二噁英(PCDD/Fs)排放重点行业的二噁英排放特性与工艺影响因素,为相关行业的二噁英排放治理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持,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生活垃圾焚烧(MWI)、危险废物焚烧(HWI)、再生有色金属冶炼(SNP)和铁矿石烧结(SNT)烟气中的二噁英的排放特征进行比较,并讨论了物料组成、含氧量、含氯量、催化离子、尾气处理装置及处理量对二噁英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废弃物焚烧排放烟气质量浓度最低,危险废弃物燃烧、再生有色金属冶炼次之,铁矿石烧结烟气的二噁英质量浓度最高。危险废物焚烧、再生有色金属冶炼和铁矿石烧结三者烟气中二噁英的同系物分布吻合度较高,均以PCDFs为主,推断二噁英的合成机理均以从头合成为主。4种烟气来源的氯化度均高于6,主要为高氯代产物。物料来源与组成的复杂性为二噁英提供了良好的合成环境。高含氧量及使用水幕除尘装置会增加二噁英的生成,但含氧量约高于18%时可抑制PCDD/Fs的产生。而高含氯量和高含量的催化金属离子则有助于PCDFs的生成。

    2018年04期 v.18;No.106 1496-1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隧道沥青路面温拌施工工艺产生沥青烟尘综合评价试验研究

    叶伟;杨波;吴谨;庞皓;

    为了实现对隧道内沥青路面温拌施工抑烟效果的综合评价,依托广东省汕昆高速高速公路龙川至连平段的粗石山特长隧道沥青路面铺装工程,比较了热拌与温拌施工工况下的隧道内沥青烟质量浓度、沥青烟有效成分和毒性及现场能见度,以综合评价隧道沥青路面温拌施工的抑烟效果。结果表明,3种试验检测方法切实可行,隧道内沥青路面温拌施工的抑烟效果显著。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03-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自洁式空气过滤系统消声器应用研究

    熊鸿斌;朱静坤;

    自洁式空气过滤器属于空气分离工艺中主要噪声源之一,为寻求良好的治理方案,通过研究位于某3类声功能区的液化空气公司空分站中自洁式空气过滤器噪声污染状况,根据其A声级噪声频谱图,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洁式空气过滤系统进风口噪声源进行分析,其噪声治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1)通风量大,机组运行时产生高分贝、中高频带的噪声;2)下游空压机工艺段产生的低频带噪声通过风管传播至扩散口;3)空滤系统匹配的消声器需有较小的压头损失。不同的距离以不同的噪声模型进行预测,以最近距离的厂界为敏感目标,预测噪声源的噪声水平距离衰减规律,并通过AWA型噪声分析仪在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测得1 min等效A声级作为实测数据,并检验预测结果。根据预测结果和实际检测数据设计一套针对空气过滤系统风量大、压头损失小、噪声分贝值高、宽频带的空气过滤机组整体降噪工艺。经检验,治理后结果好于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中的3类标准的夜间55d B的标准。该研究设计技术工艺、参数先进合理,费用低且实际简单,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09-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砂土地基中微型沟槽隔振效果试验研究

    刘晶磊;仉健;冯桂帅;王奥运;赵倩;

    为了研究微型隔振沟槽的浅层隔振效果,通过进行砂土地基表层瑞利波的现场隔振测试,绘制了相对加速度振幅衰减的二维等值线图,分析了微型隔振沟槽的几何尺寸和位置等因素对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型隔振沟槽减隔振措施能有效地阻碍瑞利波在砂土地基表层的传播,一部分瑞利波遇到沟槽发生反射被阻隔在沟槽前方,另一部分通过沟槽两侧绕射及经过沟槽透射至沟槽后方;微型隔振沟槽深度的变化对隔振效果影响较大;而沟槽宽度及长度的变化对隔振效果影响较小;微型隔振沟槽位置的变化对隔振效果影响明显。因此设置微型沟槽对阻隔表面瑞利波是可行的。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16-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生物炭对有机废物好氧堆肥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刘国涛;夏璇;李蕾;李伟雨;杨朝元;李世博;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含碳丰富、高度芳香化的固体物质,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富含表面官能团、稳定性强等特点。生物炭具有的良好理化性质,应用于有机废物好氧堆肥,能有效改善堆肥环境条件,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肥品质,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综述了生物炭对有机废物堆肥化过程的影响,着重介绍了生物炭对堆肥理化性质、氮素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微生物活性和堆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生物炭与堆肥过程的相关性、生物炭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生物炭对堆肥及环境的长期效应等几方面,以促进生物炭在有机废物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23-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5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预处理条件对高含固污泥热水解有机物组分转化的影响

    韩芸;王晓飞;卓杨;曹玉芹;钟晨;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含固率为10%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热水解预处理条件对水解效率及有机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解温度和时间对剩余污泥水解有显著影响,COD及VSS水解率在热水解温度为160℃、时间为120 min时达到44.1%及46.9%。剩余污泥水解液的主要基团为COO—、NH_3~+、NH_2~+、O—H、CH_3、CH_2,芳香族物质可随着热水解温度和时间的进一步增加逐渐被水解。在160~180℃、60~90 min的热水解条件下,污泥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基团吸收峰峰面积最小且有机物水解效率最高。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27-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广东省典型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张志娇;叶脉;张珂;

    为了探索一种适合广东省流域环境风险特征的评估技术,以解决"多源-多受体-多影响"大尺度评估难题,并提出有效措施防范突发水污染事件。以"相对风险评估"为核心,统计分析近4年广东省突发水污染历史事件,总结流域风险特征,构建评估概念模型;提出不同情境下评估单元划分方法,应用评分法和矩阵法进一步优化环境风险要素量化过程,尤其是面源;引入水质模型和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风险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高了方法的科学性。重点以揭阳引榕干渠流域为例开展实践应用,4.5%的相对误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流域环境风险总体分布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沿水流方向风险累积性和传递性明显。暴雨条件下上游高浓度来水和第一水厂取水口是风险重点管理对象,评价终点应优先关注人员安全和生态安全,风险分区防范重在减缓危害性和降低脆弱性。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32-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IKE11的浑河沈抚段非汛期闸坝分区生态补水量研究

    唐玉兰;马甜甜;项莹雪;孙健;

    针对高度受控河流——浑河沈抚段非汛期水质差生态需水量不足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研究了非汛期浑河沈抚段闸坝分区生态补水量。采用MIKE11水动力模型对抚顺二站和沈阳三站两个水文站2014年9—12月的实测流量、水位进行模型率定;采用2015年1—4月的实测流量、水位对模型进行验证,在保证模型精准度的基础上模拟研究区域13个断面的水文情况。根据1964—2014年的水文数据,采用月保证率及Tennant法综合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为避免上下游水量重复问题,真实反映各区段生态环境需水量差异,采用一种全新的以闸坝为分区节点的方式计算了12个区段的分区生态环境需水量。通过上下游整合计算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补水量,通过调控大伙房水库泄水量在改善水质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需水量。经计算,浑河沈抚段非汛期大部分区段处于生态需水量缺少状态,12个区段的分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65×10~8m~3。采用大伙房水库增泄水量的方式来改善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经计算大伙房水库补水量为2.15×10~8m~3;最小日增泄流量出现在12月,为6.17 m~3/s;最大日增泄流量出现在4月,为27.39 m~3/s。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38-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

    姚石;杨红娟;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的遴选有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集聚有限的资源,在保护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同时,高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点,构建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法计算直接关联矩阵,再用DEMATEL法计算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根据摆幅置权法计算综合重要度,最后借鉴二八定律将影响因素指标中综合重要度较高、出现频次较多的因素确定为关键因素。选择云南8个典型的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自治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关键因素为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初中毛入学率、贫困对象人口下降率。从生态文明意识、行为、制度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43-1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草原植物羊草对外源汞的积累特征

    王道涵;吕艾静;王营军;焦峰;于令令;邹佳霖;

    研究草原植物的汞积累特征,对探究汞的环境效应和草原植物对汞的安全临界值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控制土壤中汞的环境行为及寻求草原土壤中汞的生物治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撑。以草原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模拟汞沉降,采用水浴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和植物中汞质量比,研究羊草对外源汞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羊草汞积累量与外源汞处理水平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且随外源汞处理水平增大而增加。此外,土壤中汞残留率与羊草根部富集系数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决定系数为0.631 7。当羊草和土壤汞累积量随环境汞的增长速率增长时,汞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将会对陆生生态系统及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50-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云南不同产区白花蛇舌草中5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杨新周;马艳粉;林惠昆;田孟华;董毅;田先娇;

    利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云南23个产地白花蛇舌草中Cu、Pb、Cd、Hg和As 5种金属元素质量比进行了测定;并通过靶标危害系数(THQ)和总危害指数(HI)对Cu、Pb、Cd和Hg 4种元素进行非致癌风险评价,用终生致癌风险(R)对As进行致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3个产地白花蛇舌草中Cu、Pb、Cd、As和Hg 5种金属元素平均质量比分别为9.65 mg/kg、5.14mg/kg、3.23 mg/kg、0.82 mg/kg和0.04 mg/kg。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和中国绿色行业标准,这些样品中Cu、As、Hg平均质量比未超标,而Cd、Pb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00%和43.47%;少量样品存在Cu、As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3%和8.96%。瑞丽市勐秀乡样品Cu质量比超标,文山市小街镇样品中Pb、Cd、As质量比远高于标准值,红河州个旧市大屯镇样品As质量比是标准值的4倍多。白花蛇舌草中Cu、Pb、Cd和Hg 4种重金属元素THQ从高到低依次为Cd、Pb、Cu、Hg,且THQ和HI均小于1,表明4种重金属元素中Cd的非致癌风险最高,且THQ/HI达64.58%。此外,23个样品中As的R为4.87×10-5,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致癌风险值(1.00×10-5)。研究表明:人体通过白花蛇舌草摄入Cu、Pb、Cd和Hg 4种重金属元素不会对人体造成非致癌伤害;除红河州个旧市和文山市小街镇样品外,云南其他产地白花蛇舌草摄入总As存在低致癌风险。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55-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水质异常检测研究

    秦文虎;付亚涛;

    水质异常检测对保障用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准确有效地判断水质异常,提出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多参数融合水质异常检测算法。VAR模型是自回归(AR)模型的一种扩展。通过AR模型和VAR模型跟踪和预测水质背景数据,计算预测残差,与设定阈值比较判断水质是否异常。结果表明,与基于AR模型的水质异常检测算法相比,基于多参数融合的VAR模型在水质背景数据跟踪上具有更好的准确性,能够实现较高的异常检出率和较低的异常误报率。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60-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暴雨径流对海河干流水质的影响及排干水质要求的确定

    刘磊;孙涛;陈慧敏;尤学一;

    以天津市海河上游河段为研究对象,模拟计算暴雨径流由二级河道排入海河干流后所造成的影响。采用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建立了海河干流上游河段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在不同降雨重现期和干流入口流量的情况下,模拟了二级河道排放污染物COD、DO、NH3-N和TP等在海河干流的迁移转化规律。降雨重现期选取0.5 a、1 a、2 a、5 a、10 a和50 a。海河干流入口流量选取0、10 m3/s、20 m3/s、30 m3/s、50 m3/s、100 m3/s、150 m3/s和200 m3/s。海河干流的柳林控制断面为水质控制断面。当降雨重现期为10 a、干流入口流量为0时,柳林控制断面处COD、NH3-N和TP质量浓度分别超标73%、47%和197%,DO质量浓度只有3.16mg/L,水体污染严重。在保证柳林控制断面处水质满足水质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各二级河道排干水质要求拟合曲线。当固定降雨量时,干流入口流量越小,二级河道排干水质的控制指标就越严;当固定干流入口流量时,降雨量越大,二级河道排干水质的控制指标就越严。根据二级河道排干水质控制指标,可计算各二级河道的排干水体的总截污量和DO补充量,为汛期海河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64-1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Fe3+对水溶液中泰乐菌素光解的影响

    宋晓梅;胡桂林;江钰;唐思易;胡小康;郭学涛;

    为了正确评估抗生素的环境风险,了解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自然光转化的规律,以泰乐菌素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溶液pH值、Fe~(3+)、H_2O_2及腐殖酸(Humic Acid,HA)对泰乐菌素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泰乐菌素的光解速率明显高于中性及碱性条件;在纯水体系中,H_2O_2及HA存在下,Fe~(3+)的存在能够明显促进泰乐菌素的光降解。Fe~(3+)对泰乐菌素光解的影响机制可能包括类Fenton反应和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循环两个过程。因此,在评估抗生素的环境风险时,应当综合考虑Fe~(3+)及共存的环境条件对其自然光转化过程的影响。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69-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独流减河流域污染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刘琼琼;张彦;王妍溪;邵晓龙;邢美楠;

    为进一步明确流域主要污染物负荷及负荷贡献,解析流域污染的优先控制区域、重点污染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Arc Map的拓展模板Arc Hydro tools软件,进行独流减河流域河流水文分析及汇流计算,划分控制单元和子流域。在此基础上,估算独流减河流域点源和农业非点源COD、TN、TP和NH_3-N四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利用SPSS和GIS软件对污染排放强度进行聚类分析及空间解析,解析出流域污染的优先控制区域、重点污染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独流减河流域农业非点源COD、NH_3-N、TN、TP入河量分别为5 036 t、574 t、1 374 t和232 t,点源COD、NH_3-N、TN、TP入河量分别为2 204 t、299 t、461 t和16 t;流域农村生活、农田种植、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直排企业和畜禽养殖6类污染源中,农村生活是首要控制来源,贡献率为25.58%,其次为农田种植,贡献率为20.16%;流域内子牙河是独流减河流域污染排放量最大的水系,其次是南运河、青静黄排水渠、运东排干;流域上游子牙河、南运河、青静黄排水渠、运东排干等子流域为整个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敏感区和优先控制区,流域内西部和西南部污染物排放处于较高的等级,而流域北部和东部污染物排放量较小,处于较低的污染等级;在独流减河流域划分的污染类型中,以综合污染型面积最大,为1 708 km~2,占整个流域总面积的47.24%。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73-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时间序列法的滇池流域新宝象河污染风险预测

    金竹静;李金花;张春敏;杨逢乐;周保学;郑耿涛;

    入湖河流是滇池流域主要污染物的输送途径,为减少入湖污染负荷,需保证入湖断面水质达标。以新宝象河入湖河口2005—2017年的水质数据为基础,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年度水质波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水温、降雨、污染物浓度进行季节性差异分析,并应用时间序列法对多年水质情况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入湖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是2007年,之后除总氮外其他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直至2014年入湖河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满足了规划的要求。河流的水温和区域降雨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性,污染物浓度受降雨、回补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呈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的现象。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CODCr超标风险最大,为了预防超标的情况出现,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提升旁路治理能力、优化湿地调蓄、启动面源拦截等。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80-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济南市东泺河底泥及其雨水汇水区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研究

    王冬莹;庄涛;李迎霞;宋宁宁;赵玉强;

    以济南市东泺河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3个底泥样品和30个雨水汇水区地表灰尘样品,测定了Cd、Cr、Cu、Zn、Pb、As 6种重金属的质量比。分析了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对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的相关性和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底泥与地表灰尘样品中Cd、Cr、Cu、Zn、Pb质量比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小清河沿岸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地表灰尘重金属质量比有明显差异。底泥重金属质量比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北园大街以北Cu、Zn、Cd处于偏中污染水平;地表灰尘重金属质量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小企业聚集区、商贸区、居住小区、混合区,且小企业聚集区、商贸区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达到中等水平。除Pb与Cr、As外,底泥重金属各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强,地表灰尘重金属Cu、Zn、Cd 3种元素两两显著相关,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Cr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源解析结果表明,人为影响对底泥和地表灰尘重金属的贡献最大,底泥重金属的人为混合源和交通源贡献率分别占79.6%和10.9%,地表灰尘重金属的人为混合源和建筑源贡献率分别占43.2%和22.9%。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86-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降雨特征与地表径流和雨水管内径流污染物变化特征

    袁宏林;熊壮;张路明;于东升;

    选择3场典型降雨事件,对应检测了地表径流和雨水管网径流的污染物指标,分析了不同降雨特征引起地表径流雨水和管网径流雨水中污染物变化的规律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宜兴市地表和管网径流污染物的EMC变化范围较大,地表径流中COD介于IV~劣Ⅴ类,TN均为劣Ⅴ类,TP介于Ⅲ~V类;管内径流中COD介于Ⅰ~劣Ⅴ类,TN均为劣Ⅴ类,TP介于Ⅱ~劣V类;小雨情景下地表径流中SS、COD、TN、TP的EMC要高于管网,大雨情景下与之相反,中雨时的规律不明显;地表和管网径流污染物的初期质量浓度要高于后期,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受降雨强度变化的影响;地表与管网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差异与雨峰大小及出现时间、降雨强度、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在较小降雨强度作用下,地表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管网,反之相反;管内污染物冲刷效应由第一次雨峰引起;地表和管网径流中同种污染物质量浓度之间相关性系数差异明显,总体上相关性从大到小表现为大雨、中雨、小雨。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93-1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页岩气井场土壤石油类污染特性及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兵;李珍珍;李琋;任宏洋;马伶俐;

    为了解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石油烃污染情况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四川4个典型页岩气井场周围土壤为研究样地,采集石油烃污染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污染特征和理化性质,进一步利用SPSS分析了石油烃质量比与各类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页岩气开发过程井场周围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石油烃污染,质量比为0.022~15.6 g/kg,15个样点中有11个点土壤石油烃质量比超过500 mg/kg的临界值,石油烃萃取物GC-MS组分分析表明,污染物以大分子的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为主,占污染组分的90%以上;2)土壤受到石油烃污染后,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使含水率和p H值明显降低,还使发光细菌的半致死率EC50显著降低,即提高了土壤水浸液的毒性等级;3)土壤含油量对营养素全磷和全氮无显著影响,污染土壤中C、N、P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在进行烃污染土壤修复时需要适当补充N、P营养盐,可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石油烃的分解;4)相关性检验(LSD)结果显示,受烃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质量比与含水率和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与p H值和生物毒性EC50呈显著相关,与电导率、TN和TP无显著相关关系。

    2018年04期 v.18;No.106 1598-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石家庄市春季铺装道路积尘无机元素污染特征

    肖捷颖;王蕾;郭森;秦伟;周盼;刘娟;姬亚芹;

    为探讨人为活动对铺装道路积尘中无机元素的影响程度,得到其无机元素污染积累状况,于2015年4月利用移动式采样法收集市区内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道路积尘,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了其中15种无机元素质量比,通过尼梅罗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分析其污染积累水平并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各类型道路中15种无机元素平均质量比为1.03~90 637μg/g;其中Na、K、Mg、Mn、Al、Co和Fe质量比均低于我国与河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显示无污染积累;Ni、Ca、Pb、Zn和Mo元素略高于我国与河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92倍、2.74倍、4.35倍、7.96倍和5.55倍与1.69倍、1.94倍、4.85倍、7.52倍和15.86倍,此类元素污染积累较轻;Cd、Cu和Cr的平均质量比分别是我国与河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18.56倍、20.7倍和106.88倍与20倍、21.84倍和95.45倍,表明这3种元素污染积累较重;各类道路均受无机元素污染,尤其次干道污染最重;石家庄市春季铺装道路积尘中的无机元素主要源于工业生产、燃煤和机动车尾气。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05-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长江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封学军;苑帅;张艳;陈汨梨;

    为了明晰长江江苏段船舶的污染排放特征,支撑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工作,选取4个典型断面,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AIS)、实地观测调研数据和劳氏船级社(LR)等机构的船舶特征信息,采用船舶交通排放估算模型(STEAM2),建立了2017年长江江苏段4个典型断面的船舶排放清单,分析了各断面船舶污染源排放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江苏段各断面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均以SO2和NOx为主;排放量高值区为镇江润扬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断面;3—4月为船舶排放的高峰期,2月和9月为低谷期;普通货船、集装箱船的污染物排放贡献率最高,超过总污染物排放的90%。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09-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677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ow-Tie模型的中小型电镀厂退役搬迁环境风险分析

    熊鸿斌;陆莹;

    中小型电镀厂退役搬迁的环境风险系统较为复杂,在当前中小型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的大形势下,环境风险日益显现。基于BowTie模型对中小型电镀厂退役搬迁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在当前环境风险研究数据缺乏的情况下,采用信息扩散理论的数学方法计算事故概率。以退役搬迁期间环境污染物质泄漏造成的场地污染为例,采用多种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扩散渗流情况,对环境风险事故后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退役搬迁期间槽罐泄漏、危废流失和废水超标排放等环境风险较正常运营时大,其中泄漏概率为8.1×10~(-4),比DNV公布的工艺过程泄漏概率高636%。污染物电镀锌液泄漏后,Zn~(2+)在20 d内垂直迁移至地下1.8 m处,水平方向迁移至周围水库区域,渗流速度快且造成严重的地表水体污染。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严控容器盛载量和避免粗放式操作,一旦发生泄漏应及时采取防范应急措施。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15-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双重信息集结的绿色发展动态评价

    王瑛;黄颖倩;

    为测度各省域绿色发展水平及其相对变动趋势,提出了多指标、多时段双重信息集结的动态评价方法。以2006—2015年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后,构建多层次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序关系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观赋权,并基于综合主客观信息的改进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计算指标集成权重,定义了兼顾"功能性"和"均衡性"的相对均衡因子以集结多指标信息,得到各年的静态综合评价值。采用带有"奖惩"性质的双激励控制线法集结多时段的静态信息,得到各省域10年来绿色发展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值及相对变化趋势。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23-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08—2017年国际安全科学研究产出分析

    冯长根;李杰;陈伟炯;

    为了解国际安全科学研究的整体产出和分布情况,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Web of Science的23种安全科学综合期刊2008—2017年的20 432篇论文从年度产出、期刊产出、地理产出分布等维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全科学论文在2008—2017年呈线性增长趋势,AAP、SS、RESS、RA、JLPPI是安全科学论文的主要载体。在空间分布上,美国、中国、英格兰、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等是安全论文的主要产出国家/地区,且美国和中国在时间趋势上的表现要优于其他国家/地区。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挪威斯塔万格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机构论文产出表现突出。但在时间趋势上,机构的产出表现出了显著的波动。我国机构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位于高产行列,但研究产出的出处并非我国传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在机构。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国需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安全科学研究主流,提升国际安全科学影响力。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29-1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18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18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18起,包括沙尘天气12起,污染事件14起,地震45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35起。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34-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18年5—6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8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98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98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56.12%,矿业事故占6.12%,爆炸事故占5.10%,火灾占6.12%,毒物泄漏与中毒占5.10%,其他事故占21.43%。98起事故共死亡466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2.79%,矿业事故5.58%,爆炸事故4.08%,火灾5.36%,毒物泄漏与中毒3.22%,其他事故28.97%。2018年5—6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3个省分别为安徽(9起)、河南(7起)和广东;死亡人数较多的3个省分别为浙江(43人)、河南(42人)和湖南(41人)。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39-1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运输安全

  • 加注趸船液化天然气储罐泄漏动态仿真分析

    吕植勇;陈睿;任芳雨;鲁盈利;

    为分析加注趸船液化天然气(LNG)储罐连续泄漏各参量的变化规律并获取泄漏强度的准确数据,建立了LNG储罐初始泄漏强度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迭代思想的加压LNG储罐液相空间连续泄漏的动态计算方法,并对长江干线上某型加注趸船储罐的泄漏过程进行仿真计算,探究了各参量和泄漏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泄漏口面积和高度相同的情况下,随液体体积的减少,两相混合物中的蒸汽质量分数逐渐下降;在储存压力和泄漏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泄漏口面积越大,泄漏质量流率的初始值越大,泄漏时间越短,压力和液面高度下的降速率越快;在储存压力和泄漏口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储罐内部液面距泄漏口的高度越大,质量流率的变化越快,泄漏时间越长。

    2018年04期 v.18;No.106 1641-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