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敦文;李懋;周唱晓;
针对长期停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复建高速公路涵洞既有结构质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云的评价方法来评估其质量安全等级。选取翼墙、盖板等5个一级指标构建了停工复建高速公路涵洞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系数,基于云模型理论计算各评价因子隶属于评价级别的云特征数字,生成正态云滴,实现了评语与评估指标值之间的不确定映射,保留了评估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以某复建高速公路涵洞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正态云模型的安全评价方法能降低评价标准的主观性,为高速公路复建工程项目施工提供了依据,也为复建高速公路涵洞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47-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2 ] - 李福海;靳贺松;胡丁涵;姜沫臣;武志伟;徐公允;洪宇超;刘洋;
为解决现阶段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中所存在的步骤粗糙、程序简单、主观性较强等问题,基于我国《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公路桥涵养护规范》,确定出评价指标体系、分类等级界限及全桥不同等级下的结构综合性病况;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理论确定各指标的主、客观权重系数,依据组合权重理论确定各因素的综合权重向量集,采用模糊学理论中的岭形隶属函数构造模糊评价矩阵,按照由底层向顶层逐层评价的顺序,构建了三层次三环节的桥梁耐久性模糊评估模型;然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桥梁耐久性状态等级,并为不同耐久性状态等级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整修措施;最后,结合实例检验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以3组检测数据样本为依据,评估所得实例桥整体状态均为Ⅱ级,与现场实际检测所得的评估结果一致。组合权重理论既能结合专家经验又能考虑现场实际情况,而模糊学理论能够与工程应用进行较强的结合,以此能减少主观评估、片面化、评价过于精简等问题;并且组合权重-模糊学理论综合评价方法思路清晰、客观性强、计算简单、评价结果能够详细给出不同结构部位的耐久状态。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53-1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 ] - 孙剑;耿萌;李恺;
探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旨在寻求降低系统脆弱性和故障率、保持系统安全运行的途径。界定和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脆弱性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法识别出基础设施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运用Delphi法初步确定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ISM模型并求解,得出脆弱性影响因素递阶层次结构。结果表明,系统内部因素是脆弱性的直接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和运营管理因素是脆弱性的根源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提出,维持系统内部因素的稳定、着力提升系统运营管理水平是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脆弱性的有效途径。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63-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71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5 ] - 秦继辉;吴云星;谷艳昌;
渗流是影响土石坝安全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大坝渗压值预测模型中,输入因子的选择缺乏具体依据,主观性较强。为使输入因子的选取更加合理,并提高模型对渗压的预测效果,建立了一种基于逐步回归和小波神经网络的土石坝渗压预测模型(SRA-WNN)。首先阐述了土石坝渗压影响因素,并基于土石坝传统渗压统计模型,将与上游水位、降雨和时效相关的11个因子作为模型的初始因子。然后引入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与渗压相关性显著的因子,并将相关性显著因子作为小波神经网络的输入因子,以渗压作为输出。使用训练样本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并使用训练好的网络预测渗压。预测结果表明,SRA-WNN模型渗压预测值与实测值最接近,平均绝对误差为0. 030 7 m,均方根误差为0. 001 8 m,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为0. 17%,均小于逐步回归模型和将初始因子作为输入因子的WNN模型,因此SRA-WNN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输入因子更为合理,更能反映出大坝渗流状况,在渗压分析和预测方面是可行的。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70-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 ] - 黄海清;陈荣荣;牛琳;钟少帅;
为准确预测膨胀土边坡稳定性,避免人员和财产损失,提出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PLS)和WNN的组合预测方法。首先利用PLS提取样本数据的主元特征;然后利用获取的主元特征建立WNN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最后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实现对边坡稳定性的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仅经过200余次迭代即可完成模型训练,预测均方误差达到0. 012 5,比单一WNN有了很大改善,从而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75-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 ] - 方前程;商丽;
针对边坡稳定性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引入云模型理论,建立了基于变权重-正态云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以某省际高速公路边坡评估为例,考虑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气象水文特征等方面因素,选取了10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计算各指标对应评价等级的确定度,采用变权重理论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综合确定度,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边坡稳定性等级。结果表明,待评估边坡稳定性等级分别为不稳定、基本稳定和不稳定,与理想点和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结果基本一致。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81-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 ] - 崔铁军;李莎莎;韩光;姜福川;
为了研究空间故障树降维方法,参考因素空间中的信息增益法,构建了空间故障树中影响因素的降维方法。通过影响因素对目标因素的信息增益情况判断该因素被删除降维的可能性,分为可被忽略和可等同2种情况并给出了判断此2种情况的条件及降维方法的过程描述和涉及的定义。应用该方法分析了故障状态数据,设使用时间、使用温度和使用湿度为影响因素,元件故障概率为目标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时间和使用湿度对故障概率的影响接近;使用温度对故障概率的影响最小,但3个因素都不能作为可降维的影响因素而被删除。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86-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 张敬东;蔡莹;李飞;伍紫贤;
电子行业存在普遍的职业健康危害且极易被忽视,采用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对电子行业的某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有毒有害化学物中一个H_2SO_4检测点、粉尘中8个矽尘检测点和部分噪声检测点超出了我国职业接触限值外,其他各现场采样检测值均不超过我国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EPA法评估结果显示,从业人员接触的H_2SO_4、H_3PO_4、C_3H_8O、HCl、V及其化合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和粉尘存在较大的职业健康风险;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评估结果显示,从业人员除接触到的H_2SO_4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为I级轻度作业危害外,其余有毒有害化学因素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为无害作业水平,同时接触到的粉尘和噪声则达到Ⅲ级高度危害作业水平,存在较高的职业健康风险。EPA法的评估结果普遍比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方法的评估结果高;且EPA法适用于电子行业职业危害因素中有毒有害化学物和粉尘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方法的适用范围比EPA法还多一项物理因素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针对该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建议从加强工艺设备的密闭性、提升系统的通风性、改善个人健康管理措施三方面进行防毒、防尘、防噪风险管理。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92-1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 ] - 陈涛;张华飞;方铭;孙成勋;衣传宝;高阳;徐华雷;
为确定抽水蓄能水电站的主要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抽水蓄能水电站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风险,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运维一体化生产方式下抽水蓄能水电站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区域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主厂房、副厂房、主变洞、地下GIS系统、地面GIS系统、出现系统共6个区域,并对各个区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识别,筛选出噪声、振动、潮湿、高温/低温、工频电场和六氟化硫作为工作人员接触的主要危害因素。然后结合职业健康相关规范及研究,根据各危害因素的人体接触强度将危害定量划分为无危害(Ⅰ)、轻度危害(Ⅱ)、中度危害(Ⅲ)、重度危害(Ⅳ) 4个级别。最后结合抽水蓄能水电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及接触危害因素的强度和时间长度,利用模糊数学法对抽水蓄能水电站的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价:首先确定了抽水蓄能水电站不同工作场各危害因素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6个工作区域中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最大,主厂房和副厂房振动的危害次之。之后,根据工作人员在各工作区域危害因素的接触时间,对全部工作区域的模糊矩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全厂健康风险综合评价等级为Ⅰ级。主厂房、副厂房、主变洞、地下GIS室、地面GIS室、出线系统均属于总体无风险,6个主要危害因素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为噪声,而在出线系统区域,工频电场的影响较大。实践表明,该方法所得结论与工程实际吻合较好。
2018年05期 v.18;No.107 1699-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张明媛;曹天卓;赵雪峰;
建筑施工现场的跌落事故可视为跌落险兆事故的进一步演化,为深入认知跌落事故发生机理和主动预防跌落事故发生,需对各种环境条件下发生的跌落险兆事故进行探究。以三轴加速度和三轴角度信息描述施工人员不同运动状态的可能性,探究基于智能手机和ANN(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施工人员跌落险兆事故的应用潜力。鉴于跌落险兆样本的传统获取方式往往低效且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以平衡板模拟跌落险兆发生时的失、复稳状态,构建静、动态跌落险兆转换模型,为ANN(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提供充足、可信的样本。结果表明,ANN识别跌落险兆事故的准确率高达90. 50%。同时,获取阈值H_20%和H10%,以定量的方式描述跌落险兆事故与跌落事故间的相关性,并从概率角度解释其应用意义,可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提供新的视角。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03-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0 ] - 赵嶷飞;万俊强;
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出发,针对航空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系统,提出一种安全评价方法。为此,我们首先应用SHEL模型的人、机、环境、管理系统理论,结合民航相关标准对航空安全系统中的风险因素指标进行了探讨,并最终确立了航空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和超标倍数法综合的赋权法确定各个风险指标的权重。考虑各风险指标在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引入集对分析理论进行建模分析,并给出基于集对分析模型的航空公司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及算法。实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而且集对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能够为航空公司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11-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64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9 ] - 王永刚;高宇恒;
在快速发展的中大型机场中,机坪运行呈现作业单位增多、区域交通紧张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停机坪涉及的安全风险因素增多、事故发生率增加。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及专家打分法对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各因素的风险值,并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因素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建立机坪保障人员分级准入制度,在人员招录中适度引入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健全岗位设置的评估机制;健全设施设备购置、报废评估制度,严格按照评估结果采购、大修、报废设施设备;细化标志标线巡视制度,明确地面标线清晰度标准,完善标志标线修补程序并严格执行,细化机坪设施维修备品备件制度。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16-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68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 ] - 高扬;齐耀君;董传亭;
相比运输航空,公务航空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模式给安全风险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通过基元事件分析法对公务航空事故/事件进行诱因分析,结合"人-机-环-管"模型和SHELL模型,建立了公务航空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区间数的算法构建了一个评估指标量化模型,对每一指标,采用构造二元区间数的方法进行权重量化分析,从而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结果表明,注意力涣散、超负荷单人驾驶、发动机种类复杂程度、停机坪碰撞、违规操作、机型繁杂程度、人与人的交互影响、安全监管和机场风险要素是公务航空中安全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应兼顾其他影响因素。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23-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 ] - 肖琴;罗帆;
为有效评价机场飞行区的安全水平,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针对机场飞行区的特点,运用鱼骨图法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分析影响机场飞行区安全的风险因素,构建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4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突变理论和模糊集的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对T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判断T机场的突变级数值所处的安全等级。结果表明,T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水平处于"安全"级别,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突变理论用于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评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弥补了既有研究未考虑风险动态突变的不足,为机场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30-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71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5 ] - 郭开华;朱琳琳;皇甫立霞;马金晶;
为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我国不断推进LNG内河航运应用,其船舶航行安全风险管控受到重视。基于贝叶斯网络进行安全分析,获得LNG船舶内河航行定量风险管控(QRM)条件。以广州市珠江南、北航道航行条件和周边情况为案例,根据国际通用定量风险评价标准,对不同运载量LNG船舶的航行安全管控的限定条件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在不同航道航行船舶流量条件下允许的LNG船舶运载量及通航船次,阐明关于内河航道的LNG船舶日航次数及载量的定量管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可基于个人和社会风险评价标准,制定LNG航道的公众敏感区及管理规定;对于一定船舶流量的航道,可得到LNG船舶运载量及通航次数限定。建立的QRM方法为LNG内河船运规划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36-1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 ] - 赵炜华;张耀虎;翟欣欣;
为弥补营运车辆行车过程中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空白,构建道路运输企业车辆行车风险水平评估模型,提出示例型行车风险动态控制措施。基于道路运输企业实际管理特点对行车过程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针对不同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水平评估模型。不考虑因素耦合影响,建立行车风险动态变化图,实现不同因素风险水平匹配。在运营企业接受风险阈限范围内,基于行车风险制定车辆安全行车计划图,避免产生高风险因素集中现象。结果表明:利用动态行车风险评估及相应控制措施,可以实现营运车辆行车风险动态管理目标;利用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实现运输生产过程风险管理。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43-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9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 ] - 段晓红;张妍;侯晓丽;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仅要关注单一因素对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风险的贡献,更应重视其自身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的耦合作用对系统的破坏程度。为此,以脆弱性为视角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薄弱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分析。在系统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遴选关键脆弱性因素。从脆弱性的三要素出发,对道路交通系统脆弱性因素进行归类,构建系统脆弱性分析体系。构建N-K模型实现对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3种耦合类型下脆弱性因素耦合度的度量。基于2010—2016年可获得的120起重大事故致因分析,运用N-K模型对体系中各层级脆弱性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量化,最终获得影响道路交通系统脆弱性的关键耦合作用方式。通过控制这些关键耦合作用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水平。研究表明,基于N-K模型的脆弱性分析能够找出道路交通系统的薄弱环节,明确多个薄弱因素之间耦合作用的后果,并进一步为道路交通系统的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49-1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9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 ] - 邓军;白祖锦;肖旸;陈龙刚;李达江;
为了准确预测煤自然发火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运用自主设计的程序升温试验系统对煤样进行升温,分析氧化和热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并将多参数指标和气体指标优选两方法相结合,分析煤样在低温阶段的气体组分及其体积分数,建立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互相验算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其中临界温度为60~80℃,干裂温度为120~130℃。在自燃初期φ(CO)/φ(CO_2)和Graham指数变化趋势总体稳定,可以重点观测Δφ(CO)/Δφ(O_2)的变化情况。预测煤自燃的主要指标为φ(C_2H_4/φCH_4)、φ(C_2H_4/φC_2H_6)链烷比、R_2和R_3,而CO体积分数、φ(C_2H_6)/φ(CH_4)和R_1可作为辅助气体指标。该方法不但可以避免单一CO指标引起的不足,而且汲取了多参数和气体指标优选两者的优点。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清楚地演化煤的自燃发火阶段,还可以有效地判断火灾的危险程度,为煤自燃预报及救灾提供依据和参考。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56-1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6 ] - 朱渊;杨强;左腾腾;郭子琛;安思颖;
天然气管道长时间输送会在管壁产生积液和杂质,影响管道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清管作业。针对清管作业接收筒易发生燃爆事故的问题,依据其工作流程,利用事件树方法对其燃爆事故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设计燃爆事故的模拟工况。通过FLACS软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筒内初始压力和风速对燃爆伤害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因泄压造成的燃爆事故,筒内超压最大值约是初始压力的7. 5倍,当筒内初始压力超过0. 5 MPa时,燃爆产生的超压可能会导致筒体破裂,据此提出改进截止阀的安装位置或在放空阀处安装防回火保护装置的预防措施;对于因取出清管球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燃爆事故,燃爆超温远大于人体承受温度,且风向对事故火势延伸有较大影响,在顺风环境下接收筒3 m内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应在盲板处安装水喷淋装置,防止事故对人员的伤害。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62-1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陆秋琴;王金花;
仓库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仓库火灾造成的社会影响和损失亦不容忽视。为预防仓库火灾事故,减少事故损失,有必要对影响仓库火灾事故的因子进行分析,以便防患于未然。构建仓库火灾事故安全水平的影响因子体系,并分析影响因子间的因果关系,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SD方程,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宁夏弘德物流包装有限公司的物流仓库对模型进行运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变量条件下适当增加安全投入或改变子系统的安全投入比例,均可以提高仓库火灾事故的安全水平,且在不同方案条件下事故安全水平的变化速度也不同。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67-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69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 ]
- 白剑锋;翟博文;赵耀;马永强;李明智;李鹏亮;李璇;张琦;王雪;
由于空气气源丰富,成本低廉,在国内外注空气采油提高采油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注空气驱油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主要是由于停注和重新启动后油气向井筒回流造成的注入井内爆炸,直接导致生产井和注入井的废弃及注气管线的破坏,甚至引起井喷造成更大的人员财产损失。通过应用理论与经验公式对伴生气爆炸极限进行计算,对影响伴生气爆炸极限的因素进行试验性探究,并分析了空气泡沫驱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安全防护措施。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采样井伴生气的爆炸极限的试验值为3. 59%~11. 09%,安全含氧量的试验范围为12. 91%~15. 88%。在常温常压下,测试了含氧量对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含氧量变大,爆炸上限变大,爆炸下限变小,即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在常温常压下计算伴生气爆炸下限时,理特查理公式最为接近试验值,可作为实际工况中的理论计算公式使用;在计算伴生气爆炸上限时,理论公式计算结果普遍略高于试验值。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74-1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 ] - 郑秋雨;孙永强;王旭;蓝真亮;
为了深入了解可燃液体雾滴粒径分布对其在空气中引燃特性的影响,利用Winner38C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喷射系统,并借助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立式爆炸管,对航空煤油雾滴粒径分布的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测量了5个喷嘴在不同喷射压力下,航空煤油雾滴粒径的变化情况;其次,在氧初始体积分数为21%时,分别使用2种不同点火系统对航空煤油雾滴进行了点燃试验。结果表明,随喷射压力增大,航空煤油雾滴索特平均直径变小,最小索特平均直径为15μm。熔丝点火试验发现点火延迟时间对雾滴燃烧有很大的影响,航空煤油雾滴的燃烧或爆炸不仅与粒径有关,还与雾滴的浓度有很大关系。在点火能分别为155 mJ、165 mJ、175 mJ、185 mJ、195 mJ时对雾滴进行静电点火引燃试验,得出随着小粒径占比逐渐升高,点火能逐渐降低,同时得出航空煤油索特平均直径D32与最小点火能之间的关系。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79-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刘欣;苏杭;屈波;檀为建;田鑫;王培森;
注空气采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采油方法,在注空气采油过程中容易形成可燃性气体混合物,在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有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可能性。为了保证注空气采油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高温高压条件下可燃气体的爆炸特性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测定高温高压条件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试验系统,通过试验研究了采油现场实测可燃气体混合物在40~60℃和1~10 MPa下的爆炸极限,同时利用经验公式对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进行了理论估算。结果表明,压力对爆炸上限的影响很大,高压下尤为明显,在高压状态下,温度的影响比常压下更为明显,10 MPa、120℃的爆炸上限高达50. 6%。而温度和压力对爆炸下限的影响很小。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83-1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 ] - 路长;刘洋;王鸿波;张运鹏;潘荣锟;
在自主搭建的小尺寸甲烷管道爆炸平台上,通入体积分数为8%、9. 5%和11. 5%的甲烷/空气预混气体,再加入一定量的H_2及体积比为1∶1的CO_2/H_2预混气,其中CO_2/H_2预混气所占体积分数分别为0、1. 48%、2. 95%、5. 90%、8. 80%;然后观测H_2和CO_2的加入对甲烷爆炸过程及压力、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烷体积分数8. 0%和9. 5%的各次试验中,H_2对甲烷爆炸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甲烷体积分数为11. 5%条件下,H_2的通入会使爆炸压力逐渐减小; CO_2、H_2的加入能够改变峰值的到达时刻,但第一峰值主要取决于泄爆膜的材质,均保持在6 kPa左右;在9. 5%CH_4条件下,添加1∶1的CO_2/H_2混合气体积分数达5. 90%后,整体的促进作用达到临界最大值,若继续加入则爆炸的第二峰值压力开始减小。CO_2对H_2、CH_4的抑爆不仅因其具有物理惰性和稀释可燃混合气等作用,在爆炸初始时刻还能够与H_2反应,消耗H_2的同时生成CO继而影响链式传播。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88-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 ] - 司荣军;李润之;苏岱峰;
煤矿井下煤尘无处不在,而煤尘的参与会使瓦斯爆炸事故进一步扩大,继而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认清煤尘对瓦斯爆炸压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运用20 L爆炸特性测试系统,试验研究了不同煤尘云质量浓度条件下的瓦斯爆炸压力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当瓦斯体积分数大于最佳爆炸体积分数时,煤尘对瓦斯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有抑制作用;当瓦斯体积分数小于最佳爆炸浓度时,煤尘对瓦斯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96-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0 ] - 王宇;张敬义;李世鹏;
研究有侧墙的凹字型建筑纵向相邻多窗口羽流火焰的融合机理,定义危险温度T、T_1及T_2,得到危险温度高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实用计算公式。采用软件PyroSim对不同结构因子、窗口尺寸、火灾荷载密度及纵向窗口数量等因素影响下的火灾建筑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所得数据绘制窗口温度曲线与温度分布等温线。结果表明:结构因子与烟囱效应的影响程度呈正相关;作为对高层建筑外部火蔓延起决定性作用的T_1和T_2,其高度在纵向相邻两窗口比单窗口提升了0. 3~6. 1 m,纵向相邻三窗口比纵向相邻两窗口提升了0. 0~4. 5 m;分析模拟数据,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得到危险温度T_1和T_2高度的实用计算公式。
2018年05期 v.18;No.107 1799-1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易欣;白祖锦;肖旸;王彩萍;邓军;陈龙刚;
为研究离子液体对煤自燃极限参数影响的变化规律,采用程序升温试验,选用4种咪唑类离子液体([EMIM][BF_4]、[BMIM][BF_4]、[BMIM][I]、[BMIM][NO_3])处理煤样并与原煤进行对比,分析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并计算自燃极限参数。结果表明,经离子液体浸泡过的煤样在110℃时耗氧速率明显减小,在70℃之后放热强度与原煤样的放热强度差值逐增渐大,相同条件下自燃极限参数中的温度点延迟10℃。针对宏观参数,4种离子液体中[BMIM][BF_4]的阻化作用最为明显,而[BMIM][I]、[BMIM][NO_3]的阻化作用不明显。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05-1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王健;张雪月;单威威;
为研究电线电缆外护套开裂时,绝缘材料老化性能的变化,利用人工机械对电缆成品外护套做开裂处理,在热氧老化箱中以120℃老化30 d,取样周期为10 d,对其进行了热分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动力学参数分析。研究发现,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电缆绝缘材料的网状结构逐渐破坏,生成小支链分子、烯烃、芳香环和氧化物分子,外护套开裂的电缆绝缘层试样的C—O、C=O和C=C吸收峰强度要大于外护套未开裂的电缆试样。外护套开裂的电缆绝缘层老化后,失重量达到5%时的温度相比于老化前分别下降了26. 45%、28. 25%、28. 82%。与外护套未开裂的电缆绝缘层相比,外护套开裂的电缆绝缘层材料的第一失重台阶失重量增加了9. 07%、3. 11%、19. 39%,最大重量损失率的温度降低,失重速率最大值增大,外护套开裂的电缆绝缘层材料的活化能降低。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11-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李阳;
调查铜包铝导线短路故障引发的火灾,需在起火点处找到迸溅熔珠,通过熔珠的特征确认其来源于短路点,再根据可燃物情况推算其引燃能力。用电焊机模拟短路故障,调节输出电流,改变短路电弧激烈程度;根据东北地区房屋特点,选取碎木屑为被引燃物,在50A、150 A、200 A、250 A、300 A电流下重复试验20次,统计试验的熔珠数量、引燃、形状和组织等特征。结果表明:电流越大,试验的电弧越剧烈,熔珠数量越多,大粒径熔珠比例越高,所有熔珠粒径满足d≤5. 5 mm;随电流增大,熔珠携带的能量升高,可引燃碎木屑的最小熔珠粒径d减小,而d <1. 26 mm时,一定不会引燃碎木屑,而d> 1. 5mm时,则多数情况下均可引燃碎木屑;铜的存在使迸溅熔珠更易形成树枝晶,小孔洞分散组织中,随电流的升高和熔珠体积的增大,枝晶臂更加粗大,小气孔逐渐汇集成大孔洞。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16-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 ] - 刘显贵;姜梦平;许超;李颖新;
为了减少叉车侧翻安全事故的发生,克服实际叉车的质心位置的时变和动态行为不确定性,首先建立叉车系统横向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叉车模型参数的在线辩识,以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及它们的控制量构成二次型性能指标,提出叉车主动后轮转向系统自适应LQG控制策略,实现平衡重叉车横向动态安全稳定性自适应LQG控制。分别在不同货物装载量、货物偏载量、货物举升高度的叉车作业工况下,进行叉车动态安全稳定性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反映叉车横向动态稳定性的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响应在不同作业工况下均得到明显改善,叉车横向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最后基于标准《EN16203:2012动态稳定性试验方法和要求》,实车道路动态稳定性试验表明,叉车横向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均方根值分别下降了22. 67%和35. 19%,提高了叉车的横向动态安全稳定性。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23-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陈长坤;王玮玉;张宇伦;肖煌;
针对隧道内危险化学品泄漏后果严重性及其流淌过程的复杂性等特点,结合液体泄漏模型,对隧道内运输甲醇槽罐泄漏后形成的地面浅液池流淌扩展过程进行了简化计算,分析了泄漏口的形状、面积、隧道路面宽度等参数对液池扩展的影响,得到了理想条件下隧道内浅液池扩展规律。结果表明:扩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液池边界未达到隧道路面边界时的扩展,第二阶段为液池边界达到隧道路面边界后沿隧道纵向扩展;在持续泄漏过程中,隧道内地面浅液池扩展长度和速率与隧道路面宽度呈负相关,扩展速率沿隧道纵向逐渐衰减;泄漏口面积越大,液池扩展两阶段的速率差异越大;不同泄漏口面积条件下液池扩展长度基本一致,但泄漏持续时间随泄漏口面积的增大而缩短;泄漏口面积一定时,泄漏口为长方形时液池扩展相对最慢,为圆形时液池扩展相对最快,且泄漏口面积越大,该规律越明显。获得的结论可为此类隧道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29-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张恒;吴瑾;陈寿根;刘效成;孙建春;
为了优化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方案,提高瓦斯在隧道内的排出效率,以新建鸪山隧道高瓦斯段施工通风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隧道横通道处射流风机的布置、轴流风管与掌子面距离、风管放置高度、射流风机放置高度对隧道内通风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射流风机最好布置在与横通道距离为5 m的气流上风向,该处瓦斯的排出效果最佳。风管与掌子面的距离不宜太近或太远,距离太近,会造成掌子面两侧风速差异过大;距离太远,射流未能到达掌子面,并在掌子面附近形成涡流区,使得掌子面处瓦斯未能与新鲜空气混合。但是,风管与掌子面的距离不同,隧道内最后稳定的轴向风速几乎相同。轴流风机风管布置在较高的位置,掌子面总体风速分布更为均匀,并且由于瓦斯密度相比空气小,易聚积于隧道顶部,将风管布置在高处,有利于隧道顶部的瓦斯排出,减少瓦斯聚积。射流风机的布置位置较低时,瓦斯易聚积在隧道下方,反之,瓦斯易聚积在隧道上方,因此,射流风机布置在较高处,瓦斯沿着隧道上部空间排出,有利于隧道内作业人员的安全。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34-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5 ] - 姜学鹏;张红新;何振华;
临界风速是隧道通风排烟设计的关键参数,为研究不同送风断面面积对临界风速的影响,采用1∶20隧道模型和12种不同火源功率,设计5种送风断面(分别为全断面送风、3/4断面送风、1/2断面送风、1/3断面送风和1/4断面送风),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部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送风断面面积对临界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火源功率下,送风断面面积越大,临界风速越小,两者成反比关系。在不同送风断面面积下,当无量纲火源功率低于0. 2时,临界速度逐渐增大;当无量纲火源功率高于0. 2时,临界风速几乎保持不变,其大小与火源功率无关。对数据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送风断面面积的隧道火灾临界风速模型,并与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41-1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 ] - 陈昌富;高傑;刘俊斌;黄明华;
合理的土-锚界面蠕变模型是分析膨胀土锚固边坡蠕变特性和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为研究土层灌浆锚杆锚固体与膨胀土界面剪切蠕变特性,利用自行研发的土-锚界面摩阻性能测试系统,通过瞬时剪切试验,得到了膨胀土-锚固体界面的瞬时剪切强度;同时,通过分级加载蠕变试验,得到了膨胀土-锚固体界面剪切蠕变全过程曲线,并根据"陈氏加载法"将分级加载曲线转化为分别加载曲线。基于试验结果,引入分数阶导数,结合Burgers模型,建立了描述膨胀土-锚固体界面蠕变过程的分数阶导数Burgers模型。采用建立的模型对蠕变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47-1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 ]
- 张力;王春波;邹衍华;刘雪阳;
为了保证在核电厂设计过程中对人员行为进行有效处理,按照评审要求,需要对核电厂中人员行为进行筛选。以往核电厂应用的概率论筛选方法存在缺陷,因此基于核电厂确定论安全分析,建立了核电厂安全相关人员行为确定论筛选方法。首先,明确了筛选过程中人员行为辨识及获取方法;然后,确定了两个对人员行为进行筛选的标准——是否直接执行安全功能和人员行为介入时间;最后,根据人员行为对核电厂安全运行的影响进行等级划分,建立了人员行为确定论筛选方法。还给出了应用实例,并将该实例的确定论筛选结果与以往应用的概率论筛选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筛选出概率论方法未能筛选出、但对核电厂安全运行影响较大的人员行为。将确定论筛选方法与概率论筛选方法相结合,共同应用于核电厂人员行为筛选,可以有效弥补单一使用概率论筛选的不足。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54-1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景国勋;柴艺;阚中阳;周霏;
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各种设备的频繁使用也导致噪声危害日益显现。噪声不仅会导致工作失误,更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以不同噪声级下的暴露时间为变量,选取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导2种人体生理信号为分析指标,研究不同噪声级的暴露时间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HRV指标来看,当噪声级为65 dB时,人体暴露30 min后心率变异性稍有上升,之后基本趋于平缓。表明降低分贝级别、做好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从SC指标来看,在刚接触噪声时,人体生理指标骤然变化,适应之后指标变化基本趋于平缓;但是随着暴露时长的变化,在35 min后生理指标出现显著增长,而适应之后指标变化又趋于平缓; 3)可建立回归方程来量化过强噪声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59-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李乃文;孙智慧;牛莉霞;
为提高井下受限空间内矿工的安全注意力水平,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以583位矿工为研究样本,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自主型与被迫型安全注意力模型,研究自主型安全注意力与被迫型安全注意力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自主型与被迫型安全注意力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自主型安全注意力和被迫型安全注意力对安全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自主型安全注意力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更明显,被迫型安全注意力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更明显。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63-1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 ] - 李乃文;刘健;牛莉霞;
旨在探讨矿工心智游移的结构,构建"矿工心智游移过程模式图"。对22名矿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应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 0,根据扎根理论对电子文本进行编码并构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矿工心智游移包括诱因、内容和结果 3个方面。其中,矿工心智游移诱因包括身心状态、个人特质、自发思维和外部因素,身心状态所占比重最大;矿工心智游移内容包括作业任务结果、作业任务无关和作业任务过程,作业任务结果所占比重最大;矿工心智游移结果包括消极毁灭性、积极建构性和不确定性,消极毁灭性影响所占比重最大。"矿工心智游移过程模式图"包括4个反馈环路。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68-1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6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 ] - 沈海滨;张妍;
随着危险品航空运输量及从业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使从业人员培训考核监管工作更加规范、高效、系统,已成为近年来民航局关注的重点。利用事故树分析方法,以危险品培训考核监管为顶事件构建监管体系树,对我国危险品航空运输从业人员培训考核监管现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出对监管工作影响最大的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以PDCA为模型,构建了危险品航空运输从业人员培训考核监管体系,以便系统地对培训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72-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 ] - 卢飞;陈蔚波;刘珂璇;张兆宁;刘碧莲;
管制员综合素质对空管系统运行安全有重要作用。为保证空管系统安全运行,研究管制员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并对管制员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群决策专家权重确定方法,并建立了基于群决策专家权重的评价指标重要性得分的三元区间数构建模型,应用三元区间数可信度、距离等基本概念,给出管制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建立了管制员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给出了一种新的管制员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三元区间数理论能够应用于管制员综合素质评价。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76-1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王霞;孙石磊;
为研究空中交通复杂度对管制员认知负荷的影响机制,设计由航空器数量、冲突点数和进离场比例为主要指标的3种模拟管制场景。构建管制员认知负荷测评量表,收集管制仿真试验及认知负荷量表数据,采用NASA-TLX方法测量不同空中交通复杂度的管制员认知负荷,并引用MBBA法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冲突点数量、管制员个性特征是影响管制员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空中交通复杂度与管制员认知负荷呈正相关;管制员个性特征与管制工作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呈负相关,特别是冷静、注意力影响尤为显著。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81-1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 ] - 庞兵;于雯宇;
为了使人的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模型在结构划分上更加精确,分析航空事故时更易于发现组织层、监督层中难以发现的隐性差错和定量分析航空事故,应用人的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模型对《民用飞机事故/事故征候统计与分析手册》中2009—2011年的100起航空事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中的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对底层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算评价,该模型中部分底层因素之间存在强关联关系。通过GeNIe软件完善该模型底层因素关联性而建立的关联图模型结合三角模糊数使得航空事故分析结果更可靠,且能节约组织资源和管理成本。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86-1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024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0 ] - 田水承;王亚妮;霍登财;
为提高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监管效能,运用博弈论思想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研究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安全监管问题。通过构建政府监管部门和管道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求解复制动态方程,对4种不同成本条件下的稳定策略进行求解分析,根据分析结论针对不期望出现的结果提出预防性建议;将政府监管部门细化为安监部门和发改委部门,引入"囚徒困境"模型,对两者在安全监管工作上的策略选择做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与"合作功利主义"理论相符。研究表明,通过博弈分析可为政府监管部门和管道企业提供最佳的安全投入策略,进而实现博弈双方效益最大化,提高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安全监管效能。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91-1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 ] - 张亮;
为了对管制扇区运行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首先基于航空器运行数据,从"静态、动态、其他"三方面构建管制扇区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博弈论(Game Theory,GT)思想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所得的主观权重与改进熵权法(Improved Entropy Weight Method,IEWM)所得客观权重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各指标权重。针对管制扇区运行风险各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利用集对分析理论(Set Pair Analytical Method,SPA)确定评价样本与指标之间的联系度,最后对样本进行集对分析来确定评价样本风险等级。应用模型对样本扇区安全运行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集对分析模型对风险指标的处理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2018年05期 v.18;No.107 1896-1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 ] - 匡轮;陈丽;郭倩倩;
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的主观性明显,并且L、E、C三个因数不能直接反映"作业条件"的状况;同时,三个因数的取值不连续,导致此方法对风险的定量分析能力弱。为尝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将逻辑分析和对原始文献的查证相结合,指出国内业界对因数L的定义逻辑上欠合理、不符合原始文献,且予以更正并引入必要的"设施故障率"因素;采用初等函数对三个因数的取值进行拟合,其中明确了对E取值的基准,对C的取值纳入了"伤残等级补助金"因素,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结果表明:定义"L是引发事故的危险事项或情形发生的可能性"是合理的,可以使L、E、C三个因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变得清晰; L、E、C分别可以用初等函数表达。LEC法主要适用于对因作业条件不完善而引发的安全风险的评价; L用来反映作业条件的安全状态,可用相应的故障率来计算,能大大降低该评价方法的主观性;用函数表达L、E、C可以大大丰富评价的数值结果。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02-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59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3 ]
- 吕伟;周旭;赵彩虹;何洋;宋玲玲;周婷;
为探索高校校园人群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围绕课前和课后一定时段不同空间位置处的短时人群涌现,采用"多点试验观测+统计分析"模式对高校校园进行人群观测试验分析。首先,基于高校学生出行的需求和目的,选取课前和课后各10 min作为观测时段,分布于教学区、食堂、宿舍区和运动区的8个不同位置作为观测点,开展为期两周的观测试验。然后,汇总处理试验数据,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流量时间分布特征、流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流量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人群在课前向教学区汇聚的过程是缓慢而分散的,而在课后离开教学区的疏散过程则是迅速且集聚的,并表现出波动传递的特征,流动路线上相近和距出发地距离相近的地点会呈现较强的流量相关性,流量变化模式相似。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05-1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 ] - 张青松;罗丹;董艺云;
针对当前危险品航空运输应急管理机制的应急主体衔接不紧密、处置流程不明确等主要问题,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将应急管理机制的8个组成要素划分为五层级的应急管理机制多层递阶结构图。根据多层递阶结构图中的不同层次,危险品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关键因素应为应急响应机制、处置机制和评估机制,可优先建设这3个关键因素以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危险品航空运输应急管理机制,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12-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 ] - 叶唐进;谢强;王鹰;
为了有效整治国道G318巴塘至拉萨段沿线碎屑斜坡灾害,保障川藏公路全天候安全畅通,在详细调查该区段公路沿线110个碎屑斜坡后,根据斜坡碎屑物质成分和运动特征等,将其分为溜砂坡、滚石坡和碎石坡,并描述了各类碎屑斜坡的基本特征。利用信息熵分析了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碎屑斜坡稳定性评判模型,模型检验表明其准确率超过86%。结合实地调查和预测结果,对该段公路碎屑斜坡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17-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王建飞;张景发;
作为一种空间广泛、领域纵横且内在规律复杂的突发事件,地震应急方案的实时拓展与智能优化能力是当前应急决策辅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情景平衡的构想,提出一种SGCD的应急方案解释模型来实现震后应急方案的自动输出。首先,将应急管理的最终方案刻画为一种"状态、目标、成本、决策"4种情景相匹配的稳定状态,基于地震灾害情景平衡的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应急方案的即时生成框架。其次,阐述了基于情景平衡的地震应急方案生成步骤,根据历史震害和风险评估结果构建地震灾害情景;通过对历史案例和专家经验的归纳与整理,梳理应对地震情景的基本任务框架;基于地震灾害情景设计了研究区应急需求评估方法,以可拓问题的相容性作为评估应急能力差距的依据;通过地震应急的情景平衡状态剖析,研究地震应急的"情景、任务、能力"与最终应急方案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可拓理论给出了应急方案的即时生成方法。最后,在北京平谷区进行地震情景模拟,实现灾民安置方案自动生成的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情景平衡模型适合地震应急决策的多目标复杂问题求解,且能够与可拓物元相结合,在充分体现先验性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震后灾情发展,实时进行自我优化与方案输出。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23-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 ] - 凌永生;柴超君;赵丹;岳琪;贾文宝;
核事故发生后,通常很难根据厂内仪表数据判断事故严重程度,只能通过厂外监测数据估计源项释放量。利用CALPUFF软件模拟了核事故后放射性核素I-131释放的过程。将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与高斯多烟团大气扩散模型结合,构建无迹卡尔曼滤波核事故源项反演方法模型,实现核事故后厂外源项实时跟踪反演。由于污染物I-131在大气中扩散过程受温度、气压、风速、云量、太阳辐射、地形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源项反演为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针对高斯多烟团大气扩散模型将实际条件简化引起的缺陷,使用BP神经网络对反演模型中的量测方程进行优化,从而减小模拟结果与真实情况的误差。无迹卡尔曼滤波核事故源项反演方法模型与卡尔曼滤波核事故源项反演模型相比,能更好地适应非线性条件下释放率变化的情况,反演结果与真实值更接近。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31-1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 ]
- 田一梅;沈靖怡;郭浩;
基于切应力相等原则,采用旋转圆盘电极等效模拟实际再生水管道的流动状态,通过电化学测试,开展了再生水环境下的管垢生长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通过三梯度成垢强度试验得出不同成垢阶段的管垢生长规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管垢生长的影响因素,得出3种影响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为流速、碱度、硬度;通过再生水原水模拟试验,定义了管垢覆盖率θ,实现了对管垢生长过程的定量表征,建立了管垢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37-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施周;卜嘉;卜令君;周石庆;
研究了氯离子耦合过硫酸氢盐(Cl~-/PMS)体系,在常温常压下对奥卡西平的降解及该过程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以期为Cl~-/PMS体系在实际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与NaClO对比,Cl~-/PMS体系能更好地氧化降解奥卡西平。探究了反应体系中PMS投加量、NaCl投加量、初始pH值及奥卡西平初始质量浓度对奥卡西平降解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MS初始投加量较高时更有利于奥卡西平的降解,相应的降解速率常数随着PMS的用量线性增加。当NaCl的初始剂量从10 mmol/L增加到100 mmol/L时,OXC的降解效率及其相应的降解速率常数也明显加快,而当NaCl剂量增加到200 mmol/L时,增量速率减慢。相反,相对较低质量浓度的OXC有利于OXC的降解,并且降解速率常数与OXC的剂量呈指数相关。由于存在氢氧化物,碱性条件比酸性和中性条件更适合于OXC的降解。此外,确定并比较了在常规氯化和Cl~-/PMS系统中三氯甲烷(TCM)、二氯乙酸(DCAA)、三氯乙酸(TCAA)、二氯乙腈(DCAN)和三氯硝基甲烷(TCNM)的形成潜力。传统氯化产生的碳质(C―)和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均随着消毒剂的剂量而增加。而对于Cl~-/PMS系统,当消毒剂的剂量增加时,C-DBP的产生增强并且N-DBP的产生被抑制。N-DBP的减少应归因于OXC结构上NH_2的损失和从有机氮到无机氮的转化。尽管上述DBP仍在Cl~-/PMS系统中产生,但所有检测到的DBP的相应浓度低于常规氯化中形成的DBP。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43-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李英华;李潮涌;李海波;苏菲;
为探讨稻田退水氮负荷波动条件下生态沟渠的最优参数设置,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筛选在低、中、高3种氮负荷下,对N、P去除率最高的最优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基质组成、植物种类和基质厚度。结果表明,低退水氮负荷条件下操作参数对脱氮能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植物种类、基质厚度、基质种类、HRT,中氮负荷条件下操作参数对脱氮能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HRT、基质种类、植物种类、基质厚度,高氮负荷条件下操作参数对脱氮能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基质厚度、基质种类、植物种类、HRT。在低氮负荷的连续试验中,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较为稳定,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5%,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65%;相反,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随进水负荷升高而降低,亚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5%,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为30%。研究表明,稻田退水氮负荷波动条件下生态沟渠的最优参数设置如下:基质组成为土壤、沸石(粒径2~3 mm)和炉渣(粒径2~3 mm),按体积比10∶1∶1均匀混合,且基质最佳铺设厚度为20 cm;植物建议采用睡莲; HRT为20 min。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48-1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 ] - 施沁璇;孙博怿;胡晓波;盛鹏程;罗毅志;
采用生态缸模拟养殖环境,选取菹草(Potamogetoncrispus)、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荷花(Nelumbonucifera) 3种浙江省常见的水生植物,探求其对养殖池塘底泥中Hg、As、Pb、Cd的富集效应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对底泥中Hg、As、Pb、Cd均有较好的富集效应和去除作用,且植物体内与底泥中重金属质量比呈现显著负相关(p <0. 05)。因此3种水生植物均可作为养殖池塘Hg、As、Pb、Cd污染底泥的修复植物。从富集系数(BSAF)看,3种水生植物对底泥中As、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菹草、黑藻对底泥中Hg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因此黑藻可作为养殖期间池塘Hg、As、Cd复合污染底泥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而菹草适宜于秋冬空闲期间Hg、As、Cd污染底泥的修复。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56-1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77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9 ] - 陈国元;陈颖;白铭贤;李振东;游伊;
以挺水景观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NH_4~+-N下低质量浓度微囊藻毒素-LR(MC-LR)对梭鱼草叶片谷胱甘肽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的质量浓度(1μg/L、10μg/L、30μg/L)范围内,MC-LR对梭鱼草叶片谷胱甘肽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尤其以30μg/L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暴露8 d时,叶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都显著增加;而暴露20 d时,MC-LR对叶片谷胱甘肽系统表现出抑制效应,GSH质量比、GSH/GSSG比值及GST、GPX、GR活性都显著下降,叶片中MC-LR质量比增加,导致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被破坏。而在试验设置的NH_4~+-N质量浓度(1 mg/L、3 mg/L、6 mg/L)范围内,NH_4~+-N质量浓度升高对梭鱼草抵御MC-LR胁迫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NH_4~+-N质量浓度升高能够提高并维持梭鱼草叶片谷胱甘肽系统各相关酶类活性,有助于GSH质量比及GSH/GSSG比值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低浓度MC-LR在暴露一定时间后仍然会对梭鱼草产生胁迫影响,而富营养化水体中较高浓度的NH_4~+-N对于梭鱼草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63-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夏世斌;王静;习传学;王璐;黄维巍;章诗辞;王嫣云;何勇;
油基钻屑是页岩气开发水平井段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针对其处置问题,通过TG-MS联用仪研究其热解失重规律及小分子气体释放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选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其进行氮气气氛热解处理,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热解终温、升温速率、终温时间、氮气流量等主要因素对热解灰渣含油率的影响,并运用GC-MS对热解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热解工艺最佳参数为热解终温500℃、终温保持时间60 min、升温速率20℃/min和氮气流速0. 10L/min,此时灰渣含油率为0. 039%,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0. 3%; 2)随热解终温提高,酮、酯等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有所增加,但热解油中烃类含量保持在88%以上,其中烷烃含量为64. 17%~73. 30%,有较高回收利用价值。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71-1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 ] - 韩金保;于洁;牛璨;
为了评估居民生活"煤改气"工程的环境空气污染减排效果,结合河北省居民能源消费实际,利用等热值替代法对天然气替代燃煤供暖的大气污染物减排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河北省可替代供暖总量为5 047. 98亿MJ,所需燃气量为155. 874亿m~3。采用天然气替代燃煤进行供暖后,预计每年分别可削减SO_2、NO_x、CO、CO_2和PM 51. 01万t、26. 63万t、4. 41万t、3 180. 86万t和929. 59万t。无论从单位供热量下的减排因子还是减排总量来看,使用天然气替代燃煤进行供暖,对缓解和改善河北省大气污染问题具有十分实际的作用。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77-1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 ] - 李念平;颜金波;何颖东;周淋萱;谭畅;李甲;
为了研究工位屏风式辐射供暖末端的舒适性及节能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20位受试者在不同室内环境空气温度(14℃、16℃和18℃)、不同板面温度(50℃和60℃)下的主观反应(热感觉、热舒适、热可接受度和热期望),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室内环境空气温度为16℃且屏风式辐射末端板面温度为60℃时,受试者平均热感觉达到热中性,且仍满足ASHRAE规范中80%可接受范围的要求。另外,受试者在使用辐射供暖末端后,热可接受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降低了对温暖环境的期望。同时利用Energy Plus对长沙某办公建筑房间的全年供暖能耗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与室内空调温度设为20℃的情况相比,室内环境空气温度为16℃且板面温度60℃的试验条件,既能保证人体热舒适,还能降低25%以上的供暖能耗。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82-1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王春光;刘军省;殷显阳;武奕立;王磊;唐世杰;贾晗;
为研究铜陵地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现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土壤中的As、Hg、Pb、Cu、Zn 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应用反距离权重法(IDW)对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空间分析,并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Hg外,土壤中As、Pb、Cu、Zn质量比均高于铜陵地区背景值,其中As、Cu和Zn质量比更高,超国家三级标准(GB15618—1995)的百分比分别为48. 11%、11. 35%、11. 08%。研究区内土壤As和Cu为重度污染,Zn为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Hg为无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高值区和污染严重区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主要集中分布在新桥硫铁矿、冬瓜山铜矿、铜官山铜矿等矿区;综合污染评价指数为8. 621,为重污染状态,污染区几乎覆盖整个区域。通过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可初步判定矿产开发活动为最主要的人为污染源,因此,必须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89-1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3 ] - 张春;王朝强;张思兰;何敏;
为了解水基钻屑固化填埋池周围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以西南某页岩气田为例,选取了3个典型井场的水基钻屑固化填埋池,先对水基钻屑固化原料成分、固化机理、固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再对池体上覆土壤和周边土壤进行长期定位监测,最后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水基钻屑固化填埋池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水基钻屑呈碱性,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及石油类,采用水泥和粉煤灰对水基钻屑进行现场固化,固化体抗压强度可达0. 65 MPa,浸出液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水基钻屑固化效果较好。经过2a的水基钻屑固化填埋池土壤跟踪监测,与土壤背景值相比,水基钻屑固化填埋池上覆土壤和周边土壤Cd、Hg、Cr及石油类质量比均随着时间呈现波动变化,但是土壤各项监测指标均未超标; 3个井场的水基钻屑固化填埋池上覆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 42~0. 54、0. 47~0. 53、0. 33~0. 56,周边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 45~0. 64、0. 48~0. 66、0. 29~0. 51,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 7。水基钻屑固化填埋短期内对周围土壤环境影响较小,长期可能会增加土壤的潜在环境风险。
2018年05期 v.18;No.107 1997-2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 ] - 闫东杰;李臻阳;玉亚;黄学敏;苏航;冯云堂;
SO_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会导致酸沉降,也是二次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结合西安市统计年鉴、环境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等确定西安市各类SO_2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物料衡算法和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4年西安市SO_2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4年西安市SO_2排放量为8. 16×10~4t,平均排放强度为7. 59 t/km~2;固定燃烧源为SO_2的主要排放源,其排放贡献率达到92. 07%;未央区为西安市SO_2排放量最大的区县,排放量为2. 8×10~4t/a;莲湖区排放强度最大,为126. 47 t/km~2。2014年西安市排放的SO_2中有15. 18%转化为硫酸铵,形成了二次细颗粒物PM_(2.5)。
2018年05期 v.18;No.107 2002-2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 ] - 唐玉兰;项莹雪;马甜甜;孙健;陶家乐;傅金祥;
水质是分析流域污染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了解浑河流域沈抚段的污染情况,综合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浑河流域沈抚段包含干流、支流和排污口的16个断面,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的水质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箱式图分析了断面的污染特征,发现干流断面水质优于支流和排污口,干流水质较好,支流受污染最严重,水质全年为劣Ⅴ类。利用方差分析分析了断面的水期污染特征,发现大部分断面水质显现丰水期优于平水期及枯水期。根据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断面污染程度相似性的分析,16个断面污染情况分为4组,即仁镜河与旧站河、张官河与友爱河、排污口和干流断面。其污染严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仁镜河组、排污口组、张官河组和干流组。
2018年05期 v.18;No.107 2008-2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 ] - 王国重;李中原;张继宇;程焕玲;陈朝阳;段金凤;
为了治理小浪底水库环境生态,根据其2011—2015年桐树岭、大横岭、南山3个断面的实测水质数据和功能区水质要求,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TN是该水库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月均和年均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都大于6,TP虽然每月都不超标,但其年均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高于其他指标,需引起重视;从综合污染角度看,桐树岭、大横岭、南山断面分别有17、18、16个月水质基本合格,其年均过程处于污染状态,水期对综合污染指数有影响,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枯水期、中水期、丰水期,丰水期个别年份水质基本合格,其他时段水库则处于污染中;从有机污染角度看,桐树岭、大横岭、南山断面的逐月有机污染指数在-1. 711~0. 957之间变化,其年均有机污染指数均小于0,表明2011—2015年水库水质良好,不存在有机污染;水期对有机污染指数影响较为明显,3个断面基本一致,有机污染指数从小到大表现为枯水期、中水期、丰水期。
2018年05期 v.18;No.107 2013-2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唐玉兰;孙健;项莹雪;马甜甜;
以浑河流域抚顺至沈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文变化指标/变动范围法(IHA/RVA)定量评估了闸坝对浑河沈抚段水文情势的影响,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SI)分析了水文情势改变所引起的研究区域内河流生态变化。结果表明:闸坝的建立没有达到预期削峰补枯的效果,在受到建立闸坝的影响后两水文站多数水文情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对该河流生态产生了不利影响,抚顺(二)站和沈阳(三)站水文情势整体改变度分别为41. 72%和35. 50%,均呈现中度改变;建立闸坝后两水文站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抚顺(二)站受其上游建立闸坝影响较为严重,SI平均值由自然状况下的1. 768降到0. 392,闸坝运行后仅恢复到0. 501。研究表明,浑河流域抚顺至沈阳段河流水文情势受人为建立闸坝影响发生了中度改变,并对河流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未来针对该河流治理和水量调控的研究中应考虑水文情势变化引起的生态响应,河流管理者和研究者应注意适度开发河流及合理调控水资源。
2018年05期 v.18;No.107 2020-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黄永炳;佘睿;杨红刚;
建立了油气开发工程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价方法,运用少量指标对油气开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主要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快速评价。通过收集分析涠洲海域2002—2015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剖析油气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变的关系,筛选油气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构建了生态损害评价模型,对油气开发中排放生产水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了评价,验证了生产水影响排污口500 m以内生态环境的常规性结论,同时发现生产水的影响范围随季节变化扩展至排污口周围1 000 m以内海域。该模型算法简洁、快速,可为海洋生态环保政策提供测算依据。
2018年05期 v.18;No.107 2028-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丁海勇;史恒畅;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与土地开发,城市土地覆盖和利用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地表温度强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应对它。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并反演出不同时期的地表温度,对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地表温度对城市化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镇区域地表温度长年高于郊区,热岛强度逐年增强。南京市热岛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同时,南京存在不止1个热岛中心,所在地均为城镇建筑区域或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商业区居民区及工业区域。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热环境,热岛景观斑块总数与密度呈增加趋势,其中对热岛效应更为重要的高等级热岛景观类型面积、比例、斑块数量、密度及平均斑块面积均呈上升趋势,整个热岛景观的斑块形状趋向复杂。高等级景观斑块类型内部各斑块之间在互相接近,逐渐形成团簇状。景观水平的蔓延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度高的低等级热岛景观所占比重下降,优势度逐渐降低。热岛景观面积在各类型间的分配逐渐趋于均匀。
2018年05期 v.18;No.107 2033-2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434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5 ] - 张磊;王君一;李茜;高旭;黄秋;王丽君;
基于韧性视角,以30 m×30 m栅格为评价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运用层次模糊物元模型,从多功能性、适宜性、冗余度、稳定性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及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天津市综合土地生态安全属较安全等级,主要制约因子为水源影响度、地下水开采程度、分维指数及生态用地聚集程度; 2)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可划分为高度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和不安全4级,各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6. 81%、33. 62%、27. 05%和22. 52%; 3)天津市综合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北高南低、中心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高度安全区主要分布在蓟州区北部和宝坻区;较安全区分布广泛,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及水域湿地;临界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武清区南部及静海区;不安全区主要分布在"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
2018年05期 v.18;No.107 2045-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318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