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基于集对可拓耦合的管制运行风险评价

    赵嶷飞;万俊强;

    针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综合考虑"人、机、环、管"下面的工作负荷、班组情况、空域情况、天气状况、管理、人员培训、设备故障、技术标准方面的8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将集对分析原理和物元可拓理论相互耦合,建立一种新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最后,选取了样本空中交通管制区作为研究的实例,并说明了如何运用空中交通管制风险分析模型对管制部门运行的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出空管系统运行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能够帮助空管单位对运行风险进行提前预判,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航班安全运行。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59-2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64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终端区空域系统运行安全的SPA-Markov动态评估模型

    刘影;周美丽;李双峰;游雯雯;

    为解决终端区空域系统运行安全评估中的诸多不确定性问题,将集对分析(SPA)与马尔科夫链组合,提出了终端区空域系统运行安全的动态评估模型。首先,在系统分析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终端区空域系统运行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然后,据此采用SPA中的联系度概念和定义,描述终端区空域系统运行的安全水平及其变化特征;最后,通过马尔科夫链确定安全状态转移概率矩阵,预测终端区空域系统安全运行的动态变化趋势。上海终端区的实例分析表明,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终端区空域系统运行安全的动态变化特征,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64-2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后悔理论的北极航线安全评价

    刘同超;李振福;陈卓;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线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可能,而北极航线的安全是影响北极航线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对北极航线的安全进行评价,首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北极航线安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划分出北极航线安全结构图。然后根据北极航线的安全特性,综合运用后悔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北极航线安全的各种属性值进行计算,得出北极航线安全的状态值。最后,针对北极冰层的变化对北极航线安全进行敏感性分析,有效刻画出北极航线的安全变化。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69-2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脆弱性和灾害潜势的机场航站楼固有风险研究

    陈一洲;王树祎;袁沙沙;周欣鑫;王志伟;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机场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而航站楼作为机场主体建筑,其风险管控在机场安全保障工作中举足轻重。首先在事故统计的基础上对航站楼进行了风险分析,得出了主要突发事件类型及其后果的严重度。然后建立了航站楼固有风险评价体系,以脆弱性和灾害潜势作为二级评判指标,基于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综合考量航站楼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建筑施工等相关参数选取三级指标,并给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方法。由于航站楼运行系统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采用描述非线性动态现象的突变级数法,在考虑系统复杂因子耦合作用的基础上,对脆弱性和灾害潜势各项指标因子进行运算,评估机场航站楼的固有风险。最后用该方法对墨西哥机场航站楼进行固有风险评估,得出其脆弱性指数为0.666 3,灾害潜势指数为0.996 1,航站楼固有风险值为0.816 3,表明总体风险较高且风险因素主要来自自然地理环境等外部因素,与实际相符,该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75-2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电动平衡车失速事故发生可能性研究

    黄国忠;姜莉文;谢志利;毕琦;王长林;张顶立;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电动平衡车失速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从物因、人因、环境因素3个角度对电动平衡车的失速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引入三态条件概率进行修正,运用DUOWA算法进行专家群决策,形成电动平衡车失速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估模型。将该模型运用于具体案例,计算出各基本事件与中间事件的失效概率,得到电动平衡车失速导致用户摔伤的可能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失速导致用户严重摔伤的可能性概率为0.469,轻微摔伤的可能性概率为0.360,无伤害的可能性概率为0.171。依据模型分析结果分别从硬件、软件、使用角度给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81-2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斜角碰撞时轿车后排青少年乘员的损伤研究

    张道文;张光辉;黎华惠;彭一峻;

    为研究轿车左侧30°斜角碰撞刚性壁障时后排左侧和右侧青少年乘员的损伤特点,利用Presys建立有限元轿车、刚性障碍壁和假人整体模型,经Ls-Dyna求解计算后用Pre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3种车速下的后排左右侧青少年乘员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随碰撞车速增加,后排左右侧假人的头部加速度均增大。当碰撞车速为50km/h时,后排右侧假人头部加速度最大;不同碰撞车速下,后排右侧假人颈部受力均大于后排左侧假人颈部受力;不同碰撞车速下,后排左侧假人胸部加速度均大于右侧假人胸部加速度;随碰撞车速增加,后排左侧假人和右侧假人的左腿胫骨和右腿胫骨受力峰值接近。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86-2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车辆限速的危险品运输网络优化研究

    王伟;张宏刚;丁黎黎;张文思;高歌;

    在危险品运输网络中,对不同路段上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最高车速设置不同的强行限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危险品运输商的路径选择,从而导致不同的危险品运输网络总风险和总成本。首先基于车辆限速的方法,构建了危险品运输网络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以网络总风险和总时间成本的加权最小化为目标,下层规划以危险品运输企业的总时间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然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政府部门运用车辆限速方法,在兼顾企业利益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危险品运输网络的总风险。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91-2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可拓学理论的简支梁桥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乔建刚;程璨;

    针对我国简支梁桥基数大、事故多发的特点,以交通工程理论、可拓学理论等为基础,从人、车、桥梁和环境四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桥梁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并对8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进行量化,得出简支梁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简支梁桥调研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来筛选指标,应用粗糙集理论分析各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可拓学理论的关联函数,结合简支梁桥安全等级划分,最终构建基于可拓学理论的简支梁桥安全评价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模型的实用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096-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燃气管道腐蚀风险评价

    巴振宁;韩亚鑫;梁建文;

    为实现城市燃气管道腐蚀风险预警和管理工作,对管道腐蚀泄漏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查阅相关文献,建立了城市燃气管道腐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模糊综合分析法引入城市燃气管道腐蚀风险评价中,采用改进的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腐蚀风险评价模型。模糊评价法中的隶属度采用等差三角形分布函数求解。通过赋予多个因素相等权重,取不同等差多次计算,对比理论值与计算值的符合度。当等差为0.28时,符合度达到96.8%。运用此模型对某地区埋地燃气管道进行腐蚀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燃气管道处于中等风险状态,与已有文献工程案例结果吻合,表明此模型适用于城市燃气管道的腐蚀风险评价。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03-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637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综合管廊运维灾害风险分析

    陈雍君;李宏远;汪雯娟;薛博;李冠勋;

    针对综合管廊运维风险安全管理和现行评估方法的研究不足,分析综合管廊运维过程中潜在的灾害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采用专家调查权重法计算父节点先验风险概率等级分布,根据贝叶斯网络链式传递原则计算模型中其余各节点风险概率等级分布,评估综合管廊运维期间潜在的灾害风险,得出整体风险概率等级及灾害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路径和关键风险因素。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综合管廊运维灾害风险等级,能够满足综合管廊运维风险管理及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09-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297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灰色预测及关联度分析

    王玮琳;张海龙;

    安全是旅游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旅游景区安全事故是旅游业主要的安全事故之一。首先,为了研究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事故特征及未来发生事故的趋势,收集了国内近几年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样本,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的不安全状态、周边环境及管理4个方面分析导致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原因,建立旅游安全事故因果连锁改进模型,并找出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事故链及关联关系。其次,基于灰色预测理论方法,建立旅游事故灰色预测GM(1,1)模型,引入四阶弱化算子,得到动态预测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得到预测时间响应函数。再次,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以曲线间的差值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来建立关联度系数和关联度模型。最后,针对某区旅游景区安全事故,通过灰色预测方法和关联度综合分析进行研究,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旅游事故的综合关联度中,重伤事故最大,是优势母因素;违反景区旅游纪律是优势子因素,旅游景区管理者违章指挥次数与重伤事故的关联度最大,应强化责任,加强旅游纪律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指挥。研究表明,人和机要素是核心要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主要是预防游客的不安全行为、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15-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92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古斯塔夫法在电商物流仓库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杨黎仁;商靠定;刘静;

    电子商务类物流仓库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一类新型仓储建筑,针对该类建筑的特点和火灾风险评估问题,引入了半定量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古斯塔夫法,分析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对该方法进行了适用性改进,完善了方法中的评估因子,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因子指标权重,形成了新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上海市某电商物流仓库为对象,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古斯塔夫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该类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20-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层次分析法在中国安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冯长根;李杰;李生才;

    为了全面分析层次分析法在我国安全科学领域文献中的实际应用,通过科学计量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获取的安全领域层次分析法的2 794篇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安全科学领域应用层次分析法活跃的机构分别为中南大学、河海大学及武汉理工大学,活跃的作者有苏欣、吴超及袁梅等。安全领域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热点是模糊综合评价法、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层次分析法及风险评估等方面。高被引论文组成了层次分析法在安全领域应用的经典案例和知识基础,为后续安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26-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1584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钻井液温度影响下天然气水合物井壁稳定性安全评估

    朱渊;陈国明;张若昕;

    深水天然气水合物埋藏浅,钻井作业时地层环境复杂,加之水合物对温度敏感,造成钻井液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井壁失稳。为分析钻井过程中水合物井壁失稳风险,建立水合物井壁失稳事故树,并结合钻井水合物分解抑制法,提出适宜的钻井液温度评估流程。基于TOUGH+HYDRATE研究钻井过程中水合物地层温度、压力和水合物饱和度等物性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采用FLAC 3D开展钻井液侵入过程中的地层应力数值模拟,并分析钻井液温度造成的井壁失稳情况。结果表明:钻井液温度传播范围大于水合物分解范围,距井眼距离增加,地层温度降低速度逐渐减缓;钻井液温度增加,地层水合物分解范围增大,井壁周围应力值逐渐增加,井壁周围应力集中的区域也随之不断向外围扩张;计算表明,当钻井液与地层温差超过4℃时,井壁将发生失稳,且最小水平地应力方向是井壁失稳的优先位置;温差小于2℃时,水合物井壁保持稳定。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31-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数学的地铁深基坑稳定性评价

    唐建新;李欣怡;

    为准确评价深基坑的稳定性,根据影响深基坑稳定性的因素,构建以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周围环境变形和坑内环境为准则层的深基坑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估指标进行分级,计算深基坑稳定性指标的权重;利用隶属关系矩阵和指标权重计算指标综合评价值,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实测数据的深基坑稳定性评价模型;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获取加权平均处理评价结果。将其运用到沿海某地铁深基坑工程,测得该基坑评价的实测数据,利用Matlab计算了各评估指标的隶属度和综合隶属度。结果表明,该基坑工程稳定性等级为"稳定",评估结果与基坑工程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35-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可拓学理论的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

    张向东;姜革鑫;

    矿山边坡稳定性问题是高度非线性非确定性问题,为更客观地反映这一特点,采用可拓学理论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进行探索,建立评定模型并运用G1法全面反映其总体综合水平得出最终评定,同时获得矿山边坡的预测评价结果。运用该方法评价天津小渔山矿山的边坡稳定性,所得评价结果与边坡的实际稳定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预测方法能够科学准确地预测矿山边坡的稳定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41-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APSO-ELM的边坡稳定性预测

    温廷新;朱静;

    为解决边坡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SAPSO-ELM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首先,在统计分析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选取孔隙水压力、黏聚力、边坡高度、内摩擦角、岩石重度、边坡角作为主要判别指标;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属性约简,提取公共因子,减少判别指标之间信息交互;最后,为避免极限学习机(ELM)隐层参数随机生成导致的网络结构不稳定问题,利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SAPSO)对极限学习机的参数寻优,将约简集作为SAPSO-ELM模型的输入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好的SAPSO-ELM模型预测样本,并对比其他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共因子包含原变量因素中绝大部分信息,能减少信息冗余,SAPSO-ELM模型可有效避免PSO在寻优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极值及ELM受参数随机性影响的问题,提高了收敛速度和预测精度,可实现对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预测。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46-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缓倾角顺层岩质斜坡滑移-弯曲变形破坏的关键因子提取

    张婷婷;王留涛;吴鑫;王雨;

    以缓倾角顺层岩质斜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其发生滑移-弯曲变形破坏的工程地质特征,构建了该类斜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斜坡岩层概化为长细杆件,利用压杆稳定理论推导了多层岩体发生弯曲的临界应力表达式,结果表明,斜坡稳定与岩层倾角、岩层厚度和滑体总厚度有关。将斜坡中的地下水效应分为浮托减重效应和静水压力效应,采用UDEC离散元软件模拟了2种效应在斜坡弯曲变形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浮托减重效应主要影响坡面弯曲段5#、6#监测点的位移,而静水压力效应主要影响滑体底部8#、9#监测点的位移。最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岩层倾角、滑体厚度、岩层厚度及地下水位4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无论是浮托减重效应还是静水压力效应,地下水重要性都排在前两位,表明水是决定缓倾角顺层岩质斜坡发生此类变形破坏的关键因素。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51-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固态CO2-BLEVE过程中的压力与温度变化试验研究

    李清;张德平;孙瑞艳;赵耀;

    借助"CO_2可视两相流动及爆炸试验装置"对固态CO_2在热作用下发生蒸气爆炸的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容器内的CO_2从上至下按过热气相、饱和气液两相、过冷液相分层存在,且温度从上部到底部逐步降低,热分层导致相同容器压力下液相的能量降低,影响了沸腾响应和压力恢复过程,泄放后压力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越大,压力回升幅度及回升达到的最大压力也越大,大致呈线性关系。相对升压量与相对降压量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即过热度越大,CO_2发生蒸气爆炸强度越剧烈,压力反弹越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56-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压天然气管道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毁伤研究

    伍奕;杨明;谢萍;

    为了研究天然气管道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对动物的毁伤效应,开展了X90钢级OD 1 219 mm-12 MPa规格天然气管道爆破活体试验。通过分析冲击波数据得到了冲击波压力时程曲线及超压峰值分布,对峰值超压进行了数据拟合,得到了拟合公式,并与已有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拟合公式可为预测管道冲击波超压提供参考;通过对活体样本解剖和医学检测得到了动物内脏器官对空气冲击波的敏感程度,获得了不同峰值超压空气冲击波对动物内脏的毁伤效应。同时,根据试验中活体的伤害程度及对应的超压,与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阈值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该试验条件下,试验活体和人体对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超压的安全距离分别为40 m和15 m。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63-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爆炸箔起爆器集成技术研究

    李明愉;张子超;曾庆轩;曹研彦;

    为给武器系统安全起爆提供有效手段,对爆炸箔起爆器小型化集成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包含电容在内的同轴爆炸箔起爆器,并研究其内部核心元件——集成芯片的制备方法,解决了低成本批量制备爆炸箔集成芯片工艺问题。采用压电薄膜法对集成状态与离散状态下爆炸箔起爆器的飞片平均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试验电压范围内,集成状态下爆炸箔起爆器的飞片平均速度均高于离散状态,表明集成的爆炸箔起爆器较离散元件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对集成芯片进行HNS-Ⅳ炸药起爆试验,结果表明,集成芯片的临界起爆电压在1 600 V左右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好的一致性,所用药剂与集成芯片匹配性良好。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67-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改性细水雾灭油池火有效性研究

    贾海林;李第辉;李小然;

    纯水细水雾熄灭油类火灾初期出现的短暂温度陡升情况,可能会造成油池火灾喷溅进而影响其灭火安全性的问题,遴选了一种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物的非离子液作为细水雾添加剂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分析改性细水雾特征参数,利用仿真灭火试验平台对不同质量分数的改性细水雾熄灭煤油火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细水雾表面张力降低,比表面积增大。随细水雾中非离子液质量分数增大,灭火时间缩短,火焰温度急剧下降,其灭火效率优于纯水细水雾,当非离子液质量分数为5%时,其灭火效率是纯水细水雾的12.16倍,并且温降速率较纯水细水雾的温降速率提高了2.67倍。改性细水雾熄灭煤油火时没有出现类似纯水细水雾作用下的温度陡升及火焰团现象。原因是:改性后细水雾的雾动量减小,对火焰和周围空气的扰动作用减弱,其穿透火焰区到达燃料表面;由于非离子液的增溶和乳化作用,水分子包裹着油料分子,从而衰减了燃料喷溅现象和表面温度。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72-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公路隧道侧部单点排烟模式下烟气逆流研究

    姜学鹏;乔意峰;何振华;

    侧部点式排烟可将烟气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但相较于顶部集中排烟模式,其烟气运动规律更加复杂,有待逐步明晰。从烟气逆流长度出发探究侧部点式排烟对火灾烟气控制的影响规律,提出考虑侧部点式排烟作用的烟气逆流长度预测公式。通过对影响上游烟气逆流长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可对侧部点式排烟产生影响的四大因素:火源热释放速率、纵向送风风速、排烟口距火源距离、排烟口排烟量。然后从量纲角度进行分析,推导出上游烟气逆流长度与这4个影响参数的无量纲函数关系式。利用FDS软件建立侧部点式排烟隧道模型,并以此为模拟对象,对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纵向送风风速、排烟口距火源距离、排烟口排烟量下的隧道火灾烟气蔓延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相应情况下的上游烟气逆流长度。并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与拟合,确定了上游烟气逆流长度与这4个影响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游烟气逆流长度随火源热释放速率增长而增大,但当超过一定值时,烟气逆流长度趋于稳定;排烟口距火源距离对上游烟气逆流长度的影响与火源热释放速率类似,但影响程度远弱于前者;上游烟气逆流长度随隧道纵向风速增加而减小,且该效果极为显著;上游烟气逆流长度随排烟口排烟量增长而减小,但相较于纵向风速与火源热释放速率,其影响程度很弱。进而建立了考虑侧部点式排烟作用且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的无量纲烟气逆流长度预测公式。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77-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煤层注水防治瓦斯的临界注水量确定方法

    董家昕;肖知国;戚灵灵;

    为了准确确定煤层注水防治瓦斯的临界注水量,从煤层注水防突机理的认识出发,提出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模拟测试煤层赋存条件下注入不同水量后煤样的瓦斯解吸特性,之后,通过分析第1min瓦斯解吸速度、第1 min瓦斯解吸率、120 min瓦斯解吸率和残存瓦斯含量来确定临界水分含量。对两个典型试验煤样的测试结果表明,第1 min瓦斯解吸速度、第1 min瓦斯解吸率和120 min瓦斯解吸率均随注入水分的饱和度增大而减小,而残存瓦斯含量随注入含水饱和度增大而增大,4个指标值均可用二次方程较好地拟合,并最终确定出各自的临界注入含水饱和度。研究表明,提出的煤层注水临界注水量确定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实践认知相符,对煤层注水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83-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低温条件下煤的热物性参数试验研究

    肖旸;陈龙刚;李青蔚;张馨悦;白祖锦;王凯;

    掌握钻孔冷冻取心与液态CO2压裂过程中,煤在低温环境中(-50~50℃)的热物性参数(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和导热系数)及其量化表征,对煤层瓦斯抽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采用LFA457激光导热仪分别对5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热物理性质的测试,从-50℃开始,以10℃为温度梯度记录数据,得到低温环境中煤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将低温环境分为负温-50~0℃与正温0~50℃两个阶段,对比分析影响煤热物理性质的因素;并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煤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导热系数与煤的固定碳、挥发分、灰分、水分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中,煤的热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比热容与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煤热物性参数的平均变化率在负温阶段比正温阶段大,是因为煤的晶格振动与分子运动在负温升温阶段变化更为剧烈。通过对比水分、挥发分、灰分、固定碳与导热性质的关系,发现煤中的固定碳含量对煤热物理性质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挥发分与灰分,煤中水分是对热物理性质影响最小的因素。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90-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露天铁矿潜水型空区探测技术研究

    贾三石;王恩德;付建飞;赵东阳;门业凯;

    针对金属矿山中深凹露天铁矿采坑内潜水型空区的探测技术难题,以潜水型采空区的赋存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同时以高密度电阻率法(HDRM)和瞬变电磁法(TEM)地球物理探测理论为依据,选择鞍本地区典型BIF型铁矿中的深凹露天铁矿为应用研究对象,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温纳装置和瞬变电磁法的多匝重叠小回线装置对深凹露天铁矿采坑内的潜水型空区进行了探测应用评价研究。与此同时,根据探测应用研究成果圈定了潜水型空区物探异常,并利用潜孔钻进行了物探异常工程验证。探测成果和验证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化组合可以克服两者探测中存在浅部和边部数据盲区的问题,无缝对接实现安全可控深度内的潜水型空区安全预警评价,同时可对失稳空区畸变应力场诱发的顶板冒落和裂隙带的发育状况进行准确评估,非常适合富水型露天铁矿采场下方安全隐患灾害体的排查和预警。

    2018年06期 v.18;No.108 2195-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采动影响下煤厚变异区超前支承压力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

    南存全;丁维波;吕进国;任超鹏;武小慧;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在煤厚变异区及其周围极易出现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复杂的矿山压力现象。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分析了不同煤厚变异区的宽度、煤厚变异程度及采煤工作面分别从厚煤区和薄煤区向煤厚变异区推进的过程,受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的煤厚变异区及其周围应力分布特征;研究了采动影响下,煤厚变异区及其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现象和应力分布的规律;揭示了采动影响下煤厚变异区支承压力的转移机制。结果表明:煤厚变异区变薄点比变厚点的原岩应力大,煤厚变化梯度K越大,煤厚变异区应力梯度就越大,应力集中的程度就越高;当工作面接近煤厚变异区时,煤厚变异区对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显著。工作面在厚煤区回采向煤厚变异区推进时,超前支承压力呈"双峰值"分布,而工作面在薄煤区回采向煤厚变异区推进时,超前支承压力呈"单峰值"分布。由于煤岩弹性模量存在差异,工作面回采至煤厚变异区时超前支承压力会向煤厚变薄点转移;相比采煤工作面在厚煤区回采向煤厚变异区推进,从薄煤区向煤厚变异区推进时的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程度更强烈。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0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山地城市行人过街设施偏好研究

    刘莉;牛超凡;蒋丽霞;孙忠伟;杨阿灵;

    山地城市由于道路弯多坡陡、道路狭窄,不便于利用自行车等非机动出行方式,因此步行在其居民主要出行方式中的占比较高。而在交通死亡事故中,交通方式为步行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4,其中因行人闯红灯而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因行人肇事死亡人数的21%。研究山地城市居民对行人过街设施的选择偏好,可为过街设施的设计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减少闯红灯行为、继而减少事故发生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方式,对重庆沙坪坝正街欣阳广场路段的行人过街设施进行陈述偏好调查,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分析行人对过街设施的选择偏好,针对年龄、绕行距离等影响行人过街设施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绕行距离对过街设施选择偏好影响显著,绕行距离长则该设施的效用下降。年龄因素也显著影响对过街设施的选择偏好,中、青年行人倾向于使用人行横道,老年行人则更倾向于使用人行天桥。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05-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Fe-Mn-Si-Cr系形状记忆合金管道连接件试验研究

    王伟;王博;阎石;孙丽;

    为了研究Fe-Mn-Si-Cr系形状记忆合金管道接头结构紧固力的影响因素及数值计算方法,为该智能管道连接件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利用试验方法对4组Fe-Mn-Si-Cr系形状记忆合金管接头进行研究,通过高温连接试验和拉拔试验,测得各组管接头内部径向压应力;并利用经典拉梅公式,对该管接头结构内部的径向压应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将试验测得的径向压应力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训练与配合间隙是影响形状记忆合金管接头结构紧固力的2个重要因素;经典拉梅公式可以近似计算该管道接头结构内部径向压应力。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09-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直觉模糊集逼近理想点法的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研究

    邬书良;杨珊;黄温钢;

    为了对膨胀土胀缩等级进行正确分类,提出直觉模糊集逼近理想点法(TOPSIS)的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模型。综合考虑影响膨胀土胀缩等级的因素,选取液限、胀缩总率、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4个因素作为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的评价指标。鉴于指标权重具有模糊性且难以准确确定,将指标权重用直觉模糊集表示,并利用直觉模糊集TOPSIS对膨胀土胀缩等级进行分类。将该模型用于15个实际膨胀土样本的胀缩等级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其他5种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直觉模糊集TOPSIS对膨胀土胀缩等级的分类结果与其他5种方法的分类结果相吻合,可为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提供新方法和思路。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14-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爆胎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

    李冰林;徐晓美;吕立亚;赵奉奎;

    对爆胎汽车轮胎实现差速制动的方式可以改善汽车的横摆力矩,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首先建立汽车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将Dugoff轮胎模型改进为爆胎模型,以汽车线性二自由度模型为参考,利用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与参考模型值的偏差,采用分数阶微积分的方法对爆胎汽车实施制动力矩控制,修正爆胎汽车的运动状态。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了在直线行驶和弯道行驶时左前轮爆胎对汽车横向稳定性的影响,对比不受控制、PID控制和分数阶PID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分数阶PID控制能有效修正爆胎汽车的侧偏速度、横摆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等参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19-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室内天然气管道微量泄漏气体扩散特性的CFD模拟

    陈琪;陈彩霞;吴亭亭;王腾;方瑞;

    以某市发生天然气管道微量连续泄漏的民用厨房为对象,实地采点测量得到泄漏源的泄漏速率为q=1.79×10-8kg/s,以该泄漏速率为边界条件,用Fluent模拟软件研究在门窗关闭的条件下微量连续点源泄漏的甲烷气体扩散运动特性,确定室内危险区域范围。首先使用稳态模拟,得到了室内甲烷质量浓度分布,与实测数据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实施非稳态模拟,发现上述微量泄漏在0.5 h就可形成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的危险接触气云。与大面积泄漏事故不同,厨房空间内管道微量泄漏事故的甲烷浓度累积较慢,形成爆炸气云的风险较小,应重点关注危险接触区域。危险接触区域面积Ad呈指数函数增长,可用Ad=ea0+a1t+a2估算。老旧小区集中切换天然气后,建议增加定期检漏频率,或者安装甲烷泄漏报警装置,甲烷探头安装点应选择靠近有管道连接段的墙面或下风向的墙角处。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24-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市政排污管网硫化氢气体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杨春丽;刘艳;张悦;陈娅;秦妍;

    为分析排污管网硫化氢气体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对北京市污水检查井硫化氢气体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和连续监测,分析了硫化氢气体分布的区域特征及硫化氢气体沿检查井深度和流向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硫化氢气体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了不同沟段硫化氢气体随时间、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部分检查井硫化氢气体质量浓度存在超标现象;硫化氢气体质量浓度随检查井的深度而逐渐增大,下部硫化氢气体质量浓度高于中部和上部;跌水和支流汇入检查井的硫化氢气体质量浓度显著增大;硫化氢气体质量浓度较大的检查井,其氨气质量浓度也较高;检查井内硫化氢气体质量浓度受时段和季节的影响较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30-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安全管理

  • Onto-BN框架下空管任务差错耦合分析

    王洁宁;庾睿;

    为研究空管任务差错耦合对飞行冲突风险的影响,分析了独立与协同管制任务差错耦合导致飞行冲突事件的情形。对管制员调配航线飞行冲突所涉及核心任务、多个主任务和子任务间语义关系进行形式化定义,构建飞行冲突调配领域本体,结合BNTab和Netica J完成本体与贝叶斯网络(Onto-BN)模型转化。通过Netica分析雷达监控、注意力切换和建立团队情境意识等任务差错对飞行冲突的影响,探讨任务差错耦合度和飞行冲突概率间的变化关系,对比不同节点失效情境下耦合度及飞行冲突概率变化。结果表明,当交接班或团队情境意识出现偏差时,雷达监控和注意力切换差错概率显著增加,两者间耦合度较小,且更易导致飞行冲突风险增加,与实际相符。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35-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空中交通管制员疲劳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瑞山;李康;李敬强;

    为探讨空中交通管制员疲劳状况及与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分析疲劳影响因素间的差异与联系,并建立管制员疲劳致因因素关系模型。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对228份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制员存在较高的总体疲劳感受;睡眠质量干扰问题在管制员群体中较为普遍;疲劳状态在昼夜节律适应性、执勤时间、工作负荷整体感受等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各影响因素对疲劳状态的直接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昼夜节律适应性、睡眠状况、外向型人格;间接效应前四位依次为睡眠状况、工作负荷感受、单位人文环境、执勤时间;总效应值前四位依次为昼夜节律适应性、睡眠状况、工作负荷整体感受、执勤时间。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41-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73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CREAM扩展法的管制人员人因可靠性分析

    刘继新;曾逍宇;冯思旭;李昌城;

    为有效评估管制人员在空中交通指挥过程中的可靠性,减少因管制员人为失误而造成的飞行事故,结合空中交通指挥的独特性确定了管制人员指挥事件序列,改进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扩展法,使其认知行为及其所对应的认知功能更符合管制工作的本质;又类比人员失误概率的共同绩效条件(CPC),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了9个管制员自身的内在因素(HIF);然后对华东某空管局100位经验丰富的管制员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出每个事件最可能的失效模式;最后确定CPC和HIF所对应水平的认知功能权重,计算得到管制人员指挥过程的人因失效概率。结果表明,由建立的人因可靠性评估流程所得的失效概率与某空管局的管制实际运行相吻合,并针对失误概率较高的部分提出建议。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46-2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对飞行员安全行为影响研究

    陈芳;韩适朔;

    为分析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与飞行员安全行为的定量关系,寻求飞行员安全行为管理的切入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对飞行员安全行为影响关系的假设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飞行员安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对飞行员安全行为的影响依次降低;心理韧性对飞行员安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飞行员安全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对飞行员安全行为的总影响高于心理韧性。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52-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01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机场安检员胜任力评价研究

    王永刚;崔光豪;宋真真;张瑞霞;

    机场安检员的评价标准目前还主要关注业务技能,不考核职业品德、社会能力、职业心理和生理等,因此导致部分安检员虽持有安检资格证书却不胜任安检工作。在分析安检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确定了机场安检员胜任力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安检员胜任力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T机场安检员的胜任力进行了评价,验证该安检员胜任力评价模型实用和优越。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57-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71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民用机场无动力设备需求评估模型研究

    姜兰;李斌;刘磊;

    为了保障航空器地面运行安全,提高机场无动力设备的运行效率,针对机场无动力设备实际需求与类型匹配问题进行分析,构建了机场无动力设备需求评估仿真模型。将某地面服务单位的实际数据输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机场无动力设备需求量与航空密度、设备调配模式、设备适用率3个主要因素具有强相关性,拟合结果符合机场现场实际运行规律。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64-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城市住宅区消防安全现状及关键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居民的调查

    徐姗;顾冬宇;

    近年来,随着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持续开展,全社会对城市住宅区消防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通过对杭州市居民(常住人口)、消防队负责人及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的调查、访谈及数据收集,采用列联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杭州市城市住宅区消防安全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防范主动程度、建筑特性和各部门消防安全责任是影响杭州市住宅区消防安全的关键因素,要加强杭州住宅区消防安全还需居民、消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69-2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博弈论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建设研究

    陆紫生;王如竹;罗伟莉;柯霞;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建立管理人员与做试验人员的博弈模型,计算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及迹,分析做试验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博弈动态趋势及稳定性相位情况,研究双方博弈策略变化及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得出理想策略模型及优化条件。结果表明,不同参数设置对双方的收敛速度有显著影响。参数设置不科学时,做试验人员策略及管理人员策略可能收敛于1,也可能收敛于0;而参数设置合理时,做试验人员策略及管理人员策略都可以收敛于1。对理想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增加学生方未参加培训时的惩罚j及增加管理人员培训时获得的绩效收益b等,都可以有效提高收敛速度。研究结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层对安全教育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安全培训制度,从而有利于建设平安校园,以及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73-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安全管理实践与行为关系研究

    张江石;赵群;张文越;

    组织安全管理实践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安全行为,进而影响企业安全业绩。为了有效提高员工行为安全水平,设计了包含安全管理实践、安全认知、安全行为测量的调查问卷。以某煤矿131份有效调查问卷为样本,以安全认知为中介变量,利用SPSS 20.0和LISREL 8.80探索安全管理实践与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全投入、培训激励、员工参与和管理承诺4个因子对行为有直接显著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33、0.36、0.17、0.16;而安全交流与反馈、安全监督和安全制度3个因子通过中介变量对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应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培训激励;提升管理承诺,鼓励员工参与;建立有效安全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培训和执行;强化安全监督水平。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79-2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E-Prime的煤矿噪声对矿工反应时与出错数的影响效应研究

    景国勋;吕鹏飞;周霏;赵攀飞;

    基于人的S-O-R行为模式,利用心理学试验软件E-Prime的行为试验模块,研究煤矿噪声对矿工行为的影响。辅以调查问卷,在实验室对20名矿工分7 d在7种不同噪声等级下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以反应时和操作可靠度作为评价标准。利用E-Prime、E-Studio、E-Merge、Excel和SPSS等软件对所得的行为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噪声级在35~75 dB之间反应时变化不显著,超过75 dB反应时的变化显著;噪声级在35~65 dB之间出错次数和可靠度变化不显著,超过65 dB出错次数和可靠度的变化非常显著;建议有条件的矿可以将噪声安全临界值设定为75 dB,以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85-2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氨制冷剂冷库重大危险源辨识实践

    熊从贵;金琦;林龙;

    进行氨制冷剂冷库重大危险源辨识,可以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减少损失、人员伤亡或伤害。实际进行氨制冷剂冷库重大危险源辨识时,常因简化辨识界定的边界不清而造成误判。为正确进行氨制冷剂冷库的重大危险源辨识,对常用的液氨临界量计算的错误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现单体贮氨器最大容积法的计算方法不符合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单元"的定义;贮氨器总容积法判定液氨临界量的计算结果的变量为容积,而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的判定数据的变量为质量;贮氨器贮存液氨总质量法也不符合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单元"的定义。因此从冷库氨制冷工艺原理和系统运行操作角度,提出了"单元内液氨总质量法",并提供了各种制冷设备的灌氨量,总结出"单元内液氨总质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并应用于实际案例,讨论不同计算方法的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单元内液氨总质量法"液氨临界量的计算范围包含了"单元"内的所有灌氨容器,计算结果的变量为质量,与GB 18219—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要求一致,对正确进行氨制冷剂冷库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有指导作用。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89-2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城市内涝风险及损失评估

    邓金运;刘聪聪;

    为分析不同降雨情景下,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受灾面积及洪灾损失,以武汉市光谷中心城区为研究背景,考虑地表漫流和实际的地下管网,采用Mike Flood耦合模型对重现期5 a、20 a、50 a、100a的降雨进行了城市雨洪模拟,并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模拟结果开展了内涝风险分析及损失评估。结果表明:光谷中心城现状情况下受灾总面积和总损失均偏大,其中受灾面积以农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为主,受灾损失以交通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随设计暴雨重现期增大,城市淹没水深、分布范围及相应的受灾损失不断增加,其受灾面积增长率以交通用地、绿化用地最大,受灾损失增长率以交通用地、绿化用地、工业用地最为明显。

    2018年06期 v.18;No.108 2293-2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96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地震作用下地表侧移量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杨彦鑫;马建林;林大富;

    地表侧移由地震引起的饱和砂土液化诱发,地表沿着缓坡或自由面产生移动。依据场地的液化特性,利用Newmark滑块计算法对由液化引起的地表侧移进行计算。利用非线性场地响应分析,根据场地土层特性,构建一维场地响应模型。将已有的基岩地震波作为场地输入,计算可液化土的液化时间点,获得液化土下的地震波。利用标准贯入试验计算可液化土的残余剪切强度,并赋予非液化土摩尔库伦参数,利用极限平衡分析求得场地的屈服加速度。将屈服加速度和考虑液化时间后的可液化土层下的地震波作为输入参数,采用Newmark滑块法计算场地的侧移。将该方法应用于台湾集集地震侧移算例中,依据钻孔资料计算得到可液化土体残余强度为7.08 kPa。将反卷积分析得到的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地震波,设置各土层的滞回曲线和阻尼比曲线,对地下水位下土层设置孔隙水压模型,对场地进行非线性响应分析并获得所需地震波。将场地简化为二维的SLIDE 5.0模型计算屈服加速度。经Newmark滑块法计算,所得侧移预测值与地震后现场观测值(1.62 m)接近,结果表明考虑液化特征的侧移计算方法可用于实际工程中的侧移预测。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00-2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百度地图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模拟

    杨军;杨玉胜;

    当前,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模拟软件在化学事故处置中为消防指挥员提供了较好的辅助决策服务,但由于其运行在计算机固定端上,存在携带不便和无法实现自身定位的问题,因此无法满足消防战斗员使用的迫切需要。为此,研发了一种应用于安卓移动端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模拟软件,软件利用高斯模型计算并绘制危险区域图层,调用百度地图服务显示地图图层,通过风向转换、坐标系转换和泄漏源定位,将危险区域图层与百度地图图层进行无缝集成,实现了在百度地图上显示危险区域和用户的实时位置。该软件可以帮助每个消防战斗员掌握化学事故现场危险区域,并随时查看自身位置及当前位置的危险程度,达到了提高化学事故处置效率的目的。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05-2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的人群疏散仿真研究

    同霄;

    突发事件下的人群疏散研究可为避免人员受到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通过编写程序赋予每个颗粒不同的属性和自主行动特性,模拟紧急情况中单出口条件下室内人群的疏散过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实际疏散中出口处的拥堵现象及出口宽度的改变对疏散结果的影响。对比社会力、元胞自动机和颗粒离散元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后发现,三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离散元方法能改进社会力方法对人与人之间排斥力过大的问题,也可避免元胞自动机方法中行人路径选择单一的问题,表明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对人群疏散仿真计算具有一定优越性。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分析,提出单出口条件下,出口宽度分别为1 m、2 m和3 m时,疏散时间t和室内总人数n的计算公式,可根据房间日常使用人数来优化确定出口的宽度取值。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10-2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100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实时毒气影响的人群疏散路径优化研究

    陈一洲;尹浩东;孙旋;晏风;袁沙沙;王大鹏;

    提高疏散效率,在灾害发生时将处于危险区域的人群尽快疏散至安全区域对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毒气泄漏事故为研究对象,以耦合风灾条件下人群快速转移避灾路径优化为核心,建立了基于元胞传输的毒气扩散模型。基于网格的毒气扩散模型及Dijkstra算法理论,采用C#程序设计语言和Visual studio 2013开发了有毒气体扩散模拟与路径优化原型系统,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毒气扩散实时模拟、路段受灾风险评估、应急疏散路径解算和可视化4个方面。通过解算不同场景下(有风环境下不考虑毒气扩散和考虑实时毒气扩散、无风环境下不考虑毒气扩散和考虑实时毒气扩散)最优快速人群转移避灾路径,得出疏散时间和实际受灾风险值。结果表明,有毒气体扩散模拟与路径优化原型系统解决了灾害模拟与快速转移避灾路径解算问题,实现了与城市疏散网络致灾风险分析、路径规划的无缝衔接。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16-2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6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空气净化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白莉;陈琬玥;倪沈阳;贺梓健;

    为研究不同品牌净化器对颗粒物去除效果的差异性,选取了市场上常见的7种过滤式空气净化器,利用环境舱法分别测试它们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衰减情况,并通过计算洁净空气量(CADR)、净化能效(η*)等指标综合评价各净化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采用过滤式空气净化器对去除室内颗粒物较为有效,而滤网结构、形状及气流组织的不同会对颗粒物的净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评价空气净化器性能时,不仅要求洁净空气量要大,累积净化量级别要高,还需综合考虑其净化能效、去除率等指标,并且要求其耗电量小、噪音级别要低。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21-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单极与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增效作用对比试验

    向晓东;李雪娥;贾思扬;李梦玲;

    将尘粒双极荷电,使沉降在滤袋表面异极性带电粉尘产生静电中和,有利于消减带电粉尘与滤袋间的静电粘附力,改善电袋复合除尘器清灰效果。然而,将现有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单极荷电改为双极荷电后,电袋复合除尘的静电增效作用尚不明晰。为此,采用一种单电源双极线管式预荷电器,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进行单极与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增效作用对比试验研究。为明确双极预荷电器的荷电效果,先进行预荷电器的伏安特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电晕线根数、异极距和外加电压下,双极预荷电器的电晕电流高于单极预荷电器。而后,采用中位径1.74μm硅微粉进行单极与双极电袋复合除尘器除尘效率对比试验。在入口粉尘质量浓度2 500 mg/m3、过滤风速3 m/min、预荷电器的平均场强在4.5~6.0 kV/cm条件下,双极荷电布袋除尘器的排放浓度比单极荷电布袋除尘器的排放浓度降低25%以上。从单极荷电和双极荷电粉尘在滤料上沉积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沉降到滤料表面双极荷电粉尘的聚团现象明显,表明沉降到滤料表面的双极荷电粉尘的静电凝并作用是双极布袋除尘器的除尘效果优于单极电袋复合除尘器的主要原因。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28-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风幕技术的厨房油烟治理及净化试验研究

    汪伟;贾宝山;祁云;

    为了治理厨房油烟污染,通过分析厨房油烟产生的机理及特点,设计一种基于风幕技术形成的控烟流场,可防止厨房油烟外溢的新型风幕吸油烟机。提出风幕吸油烟机的"闭合流场"理论,依据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势流叠加原理,建立了闭合流场的数学模型。经厨房试验表明,风幕射流出口速度初期衰减较快,后期衰减变缓,流场各点理论风速与实测风速基本吻合,数学模型合理可靠;当射流初速度为2 m/s时,风幕吸油烟机的控烟吸程为1.5~1.7 m,排烟控制区域中风速均在0.38 m/s以上,能够有效抑制厨房油烟向外逸散;油烟机开启前后呼吸带处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由80.6 mg/m3降到了5.3 mg/m3,并结合实际厨房状况及大气环保要求,提出了综合油烟净化处理系统方案。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33-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飞机巡航中的温室效应估算与控制策略

    魏志强;韩孝兰;袁婕;

    为降低飞机发动机在巡航阶段排放的CO2和NOx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首先建立了污染物排放量和温室效应表征计算模型;随后计算不同巡航高度、巡航马赫数、飞机重量、外界温度偏差下的污染物排放量、累积辐射强迫和全球总温变潜势,并对全球总温变潜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绿色巡航高度的概念并对不同条件下的最省油高度和绿色巡航高度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总温变潜势作为温室效应的表征参数能有效反映飞机发动机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按绿色巡航高度飞行能有效降低航空活动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38-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西安城区2种女贞叶面滞尘和叶片形态结构

    王会霞;石辉;刘剑华;杨荣云;张雅静;

    为研究城市不同区域植物叶面滞尘和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以西安市不同区域的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为研究对象,用重量法测定叶面滞尘量,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图像分析法测定叶片形态结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表皮特征(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面滞尘量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ANOVA,p <0.05),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96~5.56 g/m2、1.04~6.70 g/m2,且表现出小叶女贞显著大于大叶女贞(t检验,p <0.05)。大叶女贞叶面尘粒径累积曲线呈双峰分布,小叶女贞呈单峰分布。从粒径分布来看,大叶女贞叶面上滞留颗粒物粒径更小,且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叶面滞留的小粒径颗粒物亦增加。受不同区域微环境的影响,大叶女贞叶片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而小叶女贞变化不明显。总体而言,大叶女贞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气孔面积随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减小,气孔密度则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小叶女贞除气孔密度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升高外,其他叶片结构特征,如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气孔面积均较相对清洁区稍有增大。叶片形态特征值与滞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除气孔密度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p <0.05)外,其他特征值均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p <0.05)。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44-2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Fe3+/EDTA-2Na的类芬顿污泥预处理技术

    徐文迪;常沙;黄殿男;傅金祥;李琳;张贺凯;焦美怡;

    为解决芬顿技术在中性条件下氧化性能较低的问题,以浓缩池污泥为研究对象,应用Fe~(3+)/EDTA-2Na类芬顿技术处理污泥,对污泥脱水性能(污泥/泥饼含水率、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沉降性能(污泥沉降比(SV)、污泥容积指数(SVI))及破解性能(污泥质量浓度、溶解性COD(SCOD)、胞外聚合物(EPS))的改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e~(3+)/EDTA-2Na类芬顿反应能起到强氧化作用调理污泥,且在原污泥pH值条件下效果优于传统芬顿法。Fe~(3+)/EDTA-2Na类芬顿反应后污泥/泥饼含水率分别降至97.94%和77.87%,CST仅为17 s,SV和SVI分别降至29%和49.15mL/g,MLSS和MLVSS较原污泥分别降低41.35%和40.91%,且污泥上清液中SCOD、蛋白质、多糖溶出最多,对污泥脱水、沉降、破解性能的改善效果明显。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51-2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57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造纸污泥灰煤矿充填胶凝材料配比试验研究

    卢前明;张元馨;孙文标;韩红强;王智超;

    以造纸污泥灰、硫铝酸盐水泥熟料配制煤矿充填胶凝材料,研究悬浮增稠剂、激发剂、料浆水固比对胶凝材料强度、保水性、流动性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表征手段对水化产物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当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掺量0.2%~0.3%,碱性激发剂A掺量1.8%,脱硫石膏掺量4%,早强剂B掺量0.9%,水固比为1.3时,充填胶凝材料可同时满足泵送及强度要求。胶凝材料水化产物以针状钙矾石晶体,云朵状无定型水化硅(铝)酸钙凝胶及少量片状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晶体为主,随龄期增长,钙矾石由细针状和纤维状发育成棒状和柱状,水化硅(铝)酸钙凝胶生成量不断增加并连接成整体,钙矾石及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填充于凝胶孔隙中,使得充填试样微观结构更加紧凑,抗压强度进一步提高。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57-2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生活垃圾二次堆肥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杨庆楠;郭小平;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粗堆肥量大、因腐熟度不够没有得到充分资源化利用等主要问题,采取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法,研究调理剂(调节初始C/N比)、补水情况、接菌情况、翻堆频率对堆肥过程指标变化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粗堆肥腐熟度提供基础参考。以锯末和尿素为调理剂调节初始C/N比为11.4、15.7、20.0,堆肥的初始含水量为65%,菌剂初始添加质量比按0.02 g/kg进行添加。然后在堆肥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按调节含水量65%、菌剂质量比0.02 g/kg来补充水分和菌剂。结果表明,温度、pH值、吸光度比值E4/E6满足堆肥腐熟的要求;除处理2#外,其他处理的T值均小于0.6,满足堆肥基本腐熟的要求;处理1#、3#发芽指数GI不足50%,其他处理均大于80%,满足堆肥要求;处理4#、5#、6#NH+4-N含量满足堆肥腐熟标准,其余均较高; 7#、8#处理的电导率EC值偏高。总体上看二次堆肥臭味均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但仍没有类似泥土的气味,处理4#、5#、6#的腐熟度最好。水分补充情况与添加菌剂对堆肥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二次堆肥高温期温度可达到50~60℃,持续7 d及以上,有利于堆肥原料的腐熟。添加锯末可减少氮损失,高C/N比的处理有利于堆肥产品质量的提高,翻堆频率对二次堆肥影响不明显。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63-2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煤体中小分子有机物赋存规律及其对煤体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登峰;贾帅秋;伦增珉;王海涛;赵春鹏;封萍;李艳红;

    小分子有机物是煤体重要组成部分,且会影响煤体的理化性质。为此,阐述了煤体中小分子有机物的赋存规律,归纳了小分子有机物对煤体理化性质的作用规律,总结了煤体中小分子有机物的定性和定量表征方法,指出了小分子有机物的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小分子有机物在煤体中主要以"游离""吸附"和"固溶"3种形态存在,且与煤体大分子骨架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力类型;小分子有机物含量与煤体变质程度有关,低煤阶煤体中小分子有机物含量较高;小分子有机物会影响煤体的热/裂解和吸附性能;截至目前,溶剂萃取法以及伴有超声波辐射和电磁波辐射等辅助条件下的溶剂萃取法是分离煤体中小分子有机物,进而开展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有效前处理手段;小分子有机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主要包括GC/MS、HPLC/FTIR和NMR等。为了进一步明确煤体中小分子有机物赋存规律及其对煤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今后需要开展下述工作: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煤体结构模型,以从理论层面更为深入地揭示小分子有机物在煤体中的赋存规律;运用超临界CO2流体温和萃取或原位分析手段,在尽可能不破坏煤体结构的前提下,确定小分子有机物在煤体中的赋存空间、种类及含量。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69-2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典型磺胺类抗生素对土壤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张晨;张丽红;李亚宁;韩锐;李国东;张彦峰;盛红坤;李凤祥;

    随着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其对环境的危害日益加重。通过试验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Z)、磺胺甲基嘧啶(SM1)、磺胺噻唑(ST),在不同染毒剂量下,单一与两两复合污染对油菜种植土壤脱氢酶(DHA)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MZ和SM1均对DHA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而ST对DHA的活性呈现诱导作用,并且随着染毒质量比的增加,作用效应均呈增强趋势。SM1与ST对CAT活性产生诱导作用,同时随染毒质量比增加,诱导作用明显减弱。而SMZ对CAT的活性呈抑制作用,低质量比时,这种抑制作用不显著(p <0.05),高质量比时,SMZ对CAT的活性产生极显著(p <0.01)抑制作用。复合组并未显著增强对DHA和CAT的毒性效应,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效应与染毒质量比及土壤酶的种类等均相关。由以上可见,用土壤酶活性指标来表征土壤磺胺类抗生素污染情况是可行的。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79-2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18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生物毒性研究

    刘存歧;袁雅心;王孟颖;张媛;朱静;吴亦红;

    为评估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对污水毒性的削减情况,采用羊角月牙藻、大型溞、斑马鱼、费氏弧菌急性毒性试验及蚕豆微核遗传试验对砂滤+紫外、臭氧+紫外和潜流湿地工艺处理前后污水的毒性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了生物对不同工段出水的毒性效应,并分析污水常规理化指标与生物毒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深度处理阶段后,尾水急性毒性分别削减了25.49%、30.43%、30.85%,表明深度处理工艺对生物急性毒性去除效果从大到小为潜流湿地、臭氧+紫外、砂滤+紫外;尾水遗传毒性分别降低11.19%、35.9%、33.63%,表明深度处理工艺对生物遗传毒性去除效果从大到小为臭氧+紫外、潜流湿地、砂滤+紫外。总磷的浓度与羊角月芽藻毒性呈显著负相关。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83-2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BPAC-UF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效能及膜污染特性

    孙丽华;史鹏飞;段茜;张雅君;

    超滤(Ultrafiltration,UF)技术是再生水处理中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但膜污染和去除溶解性污染物的低效率是主要障碍。因此为了有效去除二级出水中有机物以及缓解膜污染,将超滤技术与生物粉末活性炭(Biological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BPAC)结合对某城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了不同投加量的BPAC对膜污染的影响、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去除效果,并对膜进出水进行三维荧光检测。结果表明,BPAC投加量对膜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且在最佳投加量40 mg/L,组合工艺膜通量较直接UF提高10.5%,不可逆膜污染阻力最小,可有效缓解膜污染; BPAC-UF组合工艺对DOC去除较直接,UF提升效果显著,去除率可达68.2%;BPAC-UF组合工艺可以有效去除二级出水中蛋白质类有机物、类络氨酸; BPAC表面生长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等微生物可以强化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去除。研究表明,BPAC-UF组合工艺可以有效去除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并且可以缓解膜污染。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90-2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渭河流域关中段地表水硝酸盐氮污染现状及其源解析

    张妍;张鑫;毕直磊;李楠;

    为了预防和控制流域地表水氮污染,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水化学和氮同位素方法研究地表水硝酸盐氮(NO_3~--N)污染特征,揭示地表水NO_3~--N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地表水NO_3~--N质量浓度为1.3~35.7 mg/L,平均质量浓度为8.6 mg/L,与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硝酸盐氮限值相比,超标率为32.4%,超标样品中δ15N值在+8.3‰~+27.0‰。地表水NO_3~--N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干流污染大于支流,干流中宝鸡段、渭南段及支流中千河、北洛河、石头河、罗纹河NO_3~--N污染较为严重。渭河流域关中段NO_3~--N污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显著,各条河流沿途接纳来自各城市的生活污水。干流上游NO_3~--N污染来源主要为工业污水;下游咸阳段、西安段、渭南段等地区地表水NO_3~--N污染来源转变为以粪便和生活污水为主。

    2018年06期 v.18;No.108 2395-2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847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玉米秸秆生物炭吸附诺氟沙星的影响因素

    谭珍珍;张学杨;骆俊鹏;方茹;李世钊;孟洋洋;

    通过在300℃、450℃、600℃下制备玉米秸秆基生物炭(YM300、YM450、YM600),采用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Boehm滴定对生物炭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研究了在不同因素条件下,生物炭对水溶液中诺氟沙星(NOR)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比表面积与孔容积明显增加,孔径变小,酸性官能团减少。生物炭对NOR的吸附容量并不随比表面积的增大而提高,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为q(YM300)> q(YM600)>q(YM450),主要与低热解温度所得生物炭中存在大量非炭化有机质的吸收-分配作用及丰富的表面功能团有关;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与升高温度促进了NOR与生物炭间的疏水作用结合相关;随pH值的增加生物炭对NOR的吸附容量先增加后减小,在pH=6.04时达到最大,与静电吸引及氢键作用密切相关;阳离子与NOR存在竞争吸附,离子浓度及类型均影响生物炭对NOR的吸附。

    2018年06期 v.18;No.108 2401-2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1027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Fe/TiO2多相可见光Fenton反应降解阿特拉津研究

    荣宏伟;王忠强;唐建军;朱佳;董紫君;

    为改善多相Fenton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循环使用性能,以Fe(NO3)3为Fe源,TiO_2为载体,制备了一种基于TiO_2负载型的多相Fenton催化剂Fe/TiO_2,对催化剂进行了SEM和XRD分析,考察了不同催化体系、初始pH值和H_2O_2投加量对阿特拉津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反应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Fe/TiO_2含TiO_2及α-Fe2O3两种晶型,负载Fe以α-Fe2O3形式高度分散在TiO_2表面,未对TiO_2粒径和形貌造成明显改变; Fe/TiO_2在可见光及H_2O_2共存体系下催化效果最佳,Fe/TiO_2可见光催化H_2O_2降解阿特拉津的效果要显著优于TiO_2和Fe2O3,显示出负载Fe和TiO_2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在pH值3.00、H_2O_2浓度为1.6 mmol/L和Fe/TiO_2投加量为1 g/L条件下,可见光催化反应30 min,Fe/TiO_2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率达95%,并显示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相较于传统Fenton反应,Fe/TiO_2多相可见光Fenton体系拓宽了pH值适用范围,在初始pH=3.00~7.00时,反应30 min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均可达到80%以上;Fe/TiO_2多相可见光Fenton反应降解阿特拉津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pH值为3.00和H_2O_2浓度为1.6 mmol/L条件下反应速率常数最大,对阿特拉津的降解速度最快;实际应用中,控制溶液体系中的pH值为3.00,H_2O_2与阿特拉津物质的量之比为35∶1较为适宜。

    2018年06期 v.18;No.108 2408-2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TiO2/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降解罗丹明B研究

    夏静芬;胡煜钗;常岩航;张妮;王宇;唐力;杨国靖;谢周云;陆菁菁;王冬波;

    通过溶胶-凝胶法在TiO_2的制备过程中掺杂入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一步反应得到Ti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分别采用TEM、XRD、FTIR和UV-Vis表征手段进行催化剂的微观形貌、晶型、活性官能团和光利用率分析。以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 B)为探针反应,对复合光催化剂在不同制备条件及不同催化条件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C_3N_4成功掺入TiO_2中,形成TiO_2/g-C_3N_4异质结构,并扩大了光吸收范围。其中,TiO_2与g-C_3N_4的质量比为0.9、500℃煅烧2 h所得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当TiO_2/g-C_3N_4-0.9的投加量为100 mg/L,废水中Rh B浓度为1×10-5mol/L,pH值为6.5,可见光下反应180 min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到58.9%,其在弱酸弱碱环境也同样适用,且稳定性好,重复利用5次以后催化效果仍能达到58.1%。同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探究,罗丹明B的光催化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反应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为·O-2,计算得其贡献率为75%。

    2018年06期 v.18;No.108 2413-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109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极低浓度甲烷、二甲醚掺混燃烧数值模拟

    聂百胜;盖波青;宫婕;李刚;司荣军;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低浓度瓦斯涌出后一般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提高极低浓度瓦斯的利用率,以极低浓度的甲烷(体积分数小于5%)作为模拟气体,向其中掺混易燃易爆的二甲醚气体促进其燃烧,借助CHEMKIN模拟软件,对掺混气体燃烧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当量比对混合气体燃烧后压力及生成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醚能够促进极低浓度甲烷燃烧,且燃烧后最大压力随当量比增加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同时,当量比对于掺混燃烧气体产物成分的影响较大,在甲烷初始体积分数相同的条件下,掺混燃烧产生的尾气中CO体积分数随当量比(Φ)增加而增加,当Φ<0.8时,燃烧产物主要是CO2,当Φ> 0.8时,燃烧产物主要是CO; CO2体积分数随当量比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存在峰值点,初始甲烷体积分数越大,CO2体积分数峰值越小。在当量比小于1.2时,燃烧产物中剩余甲烷体积分数很小;在当量比大于1.2时,燃烧产物中剩余甲烷体积分数随当量比增加而迅速增加。在当量比相同时,甲烷的转化率随初始甲烷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加。

    2018年06期 v.18;No.108 2420-2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8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18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74起,包括污染事件8起,地震54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4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8起。

    2018年06期 v.18;No.108 2423-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18年9—10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8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68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68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44.12%,矿业事故占13.24%,爆炸事故占5.88%,火灾占7.35%,毒物泄漏与中毒占4.41%,其他事故占25%。68起事故共死亡232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9.14%,矿业事故18.53%,爆炸事故3.88%,火灾3.45%,毒物泄漏与中毒5.17%,其他事故19.83%。2018年9—10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四川(8起)、湖南(7起)、河北(6起)、湖北(5起)和江西(4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市分别为山东(27人)、四川(26人)、河北(21人)、重庆(20人)和湖南(15人)。

    2018年06期 v.18;No.108 2426-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