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进章;王枫潇;董铭鑫;胡竞文;
由于LNG加气站各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一些常用的评价方法往往会出现矛盾,导致建立的动态模型与实际评价单元贴近度不高。针对其自身危险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将基于熵权理论的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LNG加气站的安全评价,充分利用物元模型,将其与LNG加气站中设备、物料、工艺流程涉及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应,结合现有LNG加气站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从设备因素、卸车流程、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及管路系统5个方面对LNG加气站进行分析,建立了LNG加气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LNG加气站安全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定量计算其熵权系数和综合关联度,进而使用关联函数对其安全等级进行定性分析,对LNG加气站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基于可拓理论对山东省滕州市顺驰LNG加气站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LNG加气站管路系统的安全等级为"优",而设备因素、卸车流程及环境和管理因素的安全等级均为"良"。评价结果与加气站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基于可拓理论的LNG加气站安全综合评价方法不但有助于提高LNG加气站的安全水平,而且具有可行性。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其安全性的建议措施。
2019年02期 v.19;No.110 36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侯志强;赵鹏;曾春雷;
为了合理、精确地评估石化港区油品管道安全风险,结合港区油品管道的现实情况,提出了管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分别构建了港区油品管道安全风险BP神经网络评估模型和支持向量机评估模型。通过选取两类模型不同关键要素分别试算,达到了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关键要素、提高评估精度的目的。在案例研究中,通过模型计算,找到了预测误差最小的模型,其累积相对误差仅为0. 76%,可以用来预测港区油品管道安全风险。
2019年02期 v.19;No.110 37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康南;袁婕;胡杨;魏志强;
平行跑道运行可提高民航机场的起降容量,对该运行模式下的尾流遭遇安全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复飞轨迹和起飞轨迹计算模型;然后,建立了前后飞机的尾流遭遇安全性计算模型,包括强度消散模型、诱导力矩计算模型;之后,基于现行纵向间隔标准确定了最低可接受安全水平指标;最后,设计了尾流遭遇安全性评估流程,并根据所提模型、方法对某机场现行运行模式下的尾流遭遇安全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估。结果表明,起飞飞机的起飞响应时间、起飞滑跑时间、起飞安全速度、起飞许可发布时机等因素对运行安全均有影响,其中起飞许可发布时机影响最大。
2019年02期 v.19;No.110 37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齐金平;郭济鸣;田世润;段毅刚;
针对动车组制动系统实际运行环境中故障多态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分解的多态故障树与多态多值决策图相结合的重要度分析方法。通过对系统进行故障树模型建造和模块化分解,将不同事件转化为相应变量状态、多态故障树转化为多态多值决策图,最后计算得出多状态系统Birnbaum重要度。分析结果与兰新客专动车组制动系统实际运营情况相符,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解决了多态系统可靠性分析问题,为该路线动车制动系统故障检修和维护策略的修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02期 v.19;No.110 385-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琰;杨张弛;黄国忠;肖凌云;周安伍;董红磊;曲现国;
为了准确评估乘用车制动系统失效风险严重程度,提高车辆行车安全,对我国汽车制动系统缺陷涉及的部件和失效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真空助力器和制动管路失效,设计、开展了实车试验。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在制动系统不同的失效状态下,平均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和最大踏板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将以上3个指标与制动系统失效模式结合构建事故树,确立了影响制动系统失效风险严重程度的指标体系;利用G1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了制动系统失效风险的严重程度。结果表明,制动系统真空助力器失效的严重程度等级为较高,制动管路泄漏的严重程度等级为高,与实际案例的风险严重程度评估结果一致。
2019年02期 v.19;No.110 39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崔铁军;李莎莎;
为了研究多因素变化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在2012年提出空间故障树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在2015年逐渐将智能科学和大数据技术引入空间故障树,作为分析故障大数据和因素间因果逻辑关系的处理方法。进一步地,由于实际故障发生过程中事件和影响因素多是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在空间故障树基础上提出空间故障网络理论。其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灾害和人工系统故障发生过程,是研究系统故障演化过程的理论。上述理论发展可归纳为3个阶段:空间故障树基础、空间故障树改进、空间故障网络基础。通过综述形式总结并论述了以往空间故障树及空间故障网络的提出、发展过程和作用,以使读者对空间故障树和空间故障网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在安全科学,特别是系统可靠性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2019年02期 v.19;No.110 399-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657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谷小红;陈强;王强;俞跃;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在温室条件下对不同程度热损伤的消防气瓶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检测,获得在306~420℃条件下加热后的样品在0. 2~1. 8 THz范围内的时域信号。通过样品时域幅值最大值、峰峰值与0. 2~1. 8THz范围内的折射率与吸收系数变化情况分析不同受热温度对玻璃纤维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太赫兹波透过样品后的幅值约为8. 798×10~(-6)~6. 753×10~(-6)V,峰峰值的大小为1. 5031×10~(-5)~1. 1406×10~(-5)V。加热后样品的折射率无明显变化,吸收系数略有上升。结合扫描电镜结果分析认为环氧树脂碳化导致吸收系数整体上升。
2019年02期 v.19;No.110 406-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何昕;侯宇杰;陈亚青;王春政;
尾流间隔对跑道容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近距平行跑道(Closely Spaced Parallel Runways,CSPRs)容量,在充分考虑尾流间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侧风对尾流运动的影响,综合考虑尾流运动消散及航空器尾流抵抗能力,建立了CSPRs起飞尾流间隔模型。以上海虹桥机场为例,B747-400为起飞前机,B737-700为起飞后机,利用MATLAB软件模拟仿真了不同侧风条件下的尾流运动轨迹,对起飞尾流间隔进行优化计算,确定有利侧风量≥2. 5 m/s为实施优化后无尾流影响起飞间隔的临界侧风值,采用欧控(Eurocontrol,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the Safety of Air Navigation)现行尾流间隔的遭遇风险与计算结果做对比,验证了其安全性能完全满足实际运行需求。
2019年02期 v.19;No.110 41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魏志强;牟明江;
现行尾流间隔标准按照最大起飞重量进行机型分类,并规定各类别组合下的间隔距离,此标准偏保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场容量提升。为求得最小尾流安全间隔,引入翼展、速度、机翼面积、副翼面积、机翼力臂、副翼力臂等参数,依据涡量建立了新的安全间隔模型。通过对国内外44种典型机型数据进行计算,分别求得ICAO、RECAT 1. 5间隔标准下各类别前后机所需间隔的均值、标准差。结果表明大多数组别内前后机间隔过于保守,存在较大缩减潜力。提出了一种基于飞行安全阈值的动态尾流间隔方法,并以国内某典型繁忙枢纽机场为例,对占比最高的15种机型进行了统计计算,结果表明,与ICAO、RECAT 1. 5间隔标准相比,容量提升比例分别为5. 63%、4. 09%。
2019年02期 v.19;No.110 419-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何昕;张凤飞;宋斐;
针对配对进近中配对前机由于错误进近闯入配对后机航向道的情形,提出3种机动避让程序;根据2架航空器的相对运动关系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机动避让程序模型,并对最后进近阶段2架航空器的纵向间隔进行计算;然后提出确定配对进近安全区域前界的5个步骤;最后利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多种闯入角度和避让角度组合下,不同侧向间距的最小安全区域前界。仿真结果表明:跑道中心线间距越小,配对的2架航空器所需的最小纵向安全间隔越大;而闯入飞机的闯入角度越小,2架航空器所需的最小纵向安全间隔越小;该方法还可以实时定量计算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方式下的安全区域前界。
2019年02期 v.19;No.110 425-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武;汪圣华;张金锋;徐秋凉;
粉尘微观特征对职业健康危害及粉尘的宏观运动存在一定影响。以轨道交通工具生产企业手持砂轮打磨产生的碳钢、不锈钢、铝粉尘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粒度仪、电子显微镜(SEM)对粉尘颗粒大小、颗粒分布特征及形貌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打磨对象的材料和打磨工艺对粉尘颗粒及微观形貌的影响、打磨产生的沉降性粉尘与空气中粉尘粒度及形貌的区别。结果表明,手持砂轮打磨的金属粉尘颗粒以粗颗粒为主;金属材料物理机械性能是影响粉尘颗粒及形貌的主要因素;同一打磨岗位上产生的沉降性粉尘与空气中漂浮粉尘的形貌特征一致,只在颗粒尺度上有差别。
2019年02期 v.19;No.110 43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梁建文;高美娇;巴振宁;
寒潮期市政供水管道爆管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开展了寒潮期市政埋地供水管道应力分析,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寒潮影响管道应力的众多因素。补充了寒潮期埋地供水管道应力计算应考虑的应力。环向应力包括环向泊松应力、冰冻应力、水击应力、残余应力和管壁内外温差应力;纵向应力包括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纵向应力、水击应力和水压应力。并从气温影响和管道埋深与冻结深度的关系两方面进行考虑,对冰冻应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最后以常州市某供水管道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寒潮期管道应力计算公式考虑上述补充应力是必要的;寒潮期间纵向和环向应力均有大幅度增加,应力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环向冰冻应力及纵向温差应力两个方面。
2019年02期 v.19;No.110 436-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肖晖;王峰;王发现;栗帅;陈帅甫;
高温烟气磨损是影响高温过热器安全长周期运行的主要因素,但锅炉系统高温过热器内部管排数目众多,烟气流动复杂多变,难以得到精确的磨损速率。利用Fluent软件对某电站锅炉系统的高温过热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过热器内部流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最大磨损速率为1. 55×10~(-7)kg/(m~2·s),结合材料密度计算可得磨损减薄速率为0. 609mm/a;磨损速率最大的区域为靠近烟气入口侧的最外层管道下方及底部;烟气速度是影响管排磨损速率的因素之一。
2019年02期 v.19;No.110 44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勇;叶展荣;赵虎;吴道勇;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地质情况复杂且岩溶广泛分布,隧道建设过程中因为缺少相关地质资料,经常会发生岩溶突水、冒顶事故等。如何高效地做好隧道超前预测工作是勘察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直接影响到设计、施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具有高效性、便携性、体积效应小等优点,是目前隧道超前预测预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使用瞬变电磁法进行隧道超前预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规律的现象:隧道巷道两侧的探测反演图像形如蝴蝶的翅膀,即在两侧出现较为明显的对称低阻异常区域。但通过开挖揭露验证,巷道两侧岩体的分布和稳定性往往是正常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测线的旋转角、背景场的差异、金属干扰及信号衰减等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可通过改进探测方法和调整参数予以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将掌子面分为左帮、迎头、右帮3个部分,进行分区探测和数据采集,不仅增加了数据量,也方便后期将数据分段处理后叠加在统一的背景场下,以满足探测是基于均匀背景下建构的理论。采用改进的探测方法后,对比常规探测方法,反演图像视电阻率整体较高,且稳定连续,未发现异常现象,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符。
2019年02期 v.19;No.110 450-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玉杰;黄芳;杨超;田伟;牛忠臣;张英;
为了研究顶侧壁排烟模式对盾构隧道排烟效果的影响,基于CFD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通过烟气蔓延范围、隧道拱顶温度、烟气层厚度、排烟口的排烟速率和排烟效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对比顶侧壁、侧壁及顶部3种排烟模式对盾构隧道内火灾烟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顶侧壁排烟模式和侧壁排烟模式的烟气蔓延距离较远,3种排烟模式下烟气层厚度和拱顶温度在火源两侧均呈现近似对称分布,顶部排烟模式的排烟效率明显高于顶侧壁排烟模式和侧壁排烟模式。综合考虑,顶侧壁排烟模式的烟气控制效果欠佳,因此从烟气防治的角度考虑盾构隧道排烟设计应避免顶侧壁排烟模式。
2019年02期 v.19;No.110 456-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建春;张恒;黄沐言;王路;涂鹏;
大型地下洞库群施工期主要采用压入式通风或增设通风竖井来解决通风问题,但受施工通道尺寸限制无法增大风管供风,结果会导致通风恶化;竖井往往依靠经验或场地情况在洞库埋深较浅的位置设置,容易出现风网混乱、通风短路等问题。依托锦州地下石油储备工程,提出了适用于不同洞内外温差的竖井进风及排风方案,解决了施工中需要的通风量大、工作面多、污染量大等诸多问题。并基于CFD数值仿真,分析了洞库内CO及风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竖井进风及排风方案通风10 min后,洞库施工作业区域的CO质量浓度已基本降至安全质量浓度(30 mg/m~3)以下,能够满足安全快速施工的要求。由于竖井排风方案污风运移路径短,且在竖井自然排风及机械通风共同作用下,污风能够快速排出洞外,通风20 min后整个洞库的CO质量浓度基本降至安全质量浓度。若通风线路不超过2 km,则可采用在竖井底部/顶部布置轴流风机、引入新鲜风、洞内不布置射流风机或在风流转向处辅以射流风机的方式。合理有效地将新鲜风流引入主洞室是实施该竖井进风方案的关键所在,竖井底部的轴流风机布置位在距离竖井5 m的洞库中轴线上,其引流效率最高。温差越大,竖井自然通风效果相对越好,冬季利用竖井排风的通风效果要好于夏季利用竖井进风的通风方式。
2019年02期 v.19;No.110 464-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8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莲净;赵宝峰;曹海东;
为了研究软弱覆岩条件下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的"两带"发育规律,在分析了老虎台井田地质、构造和开采条件的基础上,将6250剖面的68002和73003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两种方法,对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工作面"两带"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对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进行了验证。基于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和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查明了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软弱覆岩破坏规律,冒采比为4. 98~5. 42,裂采比为7. 10~7. 30,破坏范围相对于坚硬、中硬覆岩较小。
2019年02期 v.19;No.110 474-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温小萍;苏腾飞;王发辉;邓浩鑫;刘志超;
为了获得置障条件下含氢瓦斯爆炸特性,通过试验研究了50 mm×50 mm×250 mm透明管道内连续障碍物条件下氢气体积分数对瓦斯爆炸火焰锋面位置、火焰传播速度、超压及最大超压上升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氢气体积分数为0时相比,当氢气体积分数分别为1. 5%、3. 5%和6. 5%时,火焰锋面到达出口所用时间分别缩短了3. 3 ms、6. 7 ms和8. 3 ms,最大超压分别增大了10. 5%、62. 8%和109. 2%,最大超压到达时间分别缩短了18. 7%、31. 3%和41. 3%,最大超压上升速率大致呈线性增长趋势。此外,当氢气体积分数增加时,其爆炸超压主要频率对应的分量随之增大,爆炸产生超压振荡的周期性增强,其频率主要分布于200~400 Hz,这种高频超压振荡现象可能与含氢瓦斯爆炸产生较大水蒸气分压进而引起的燃烧诱导快速相变有关。
2019年02期 v.19;No.110 48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毕海普;谢小龙;邵辉;柯方正;项君益;
针对外浮顶罐油面下降到支撑柱以下工况时油气混合区域的火灾爆炸风险,构建爆炸三角形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油气混合区域的爆炸危险性。结果表明:储罐横截面的油蒸气质量分数整体上在增加,罐壁附近质量分数较高,氧气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中间区域分布稳定但不均匀;油气混合空间的爆炸危险区分布在油蒸气质量分数相对较低的区域,多集中于罐壁附近,分布位置随油气扩散未发生明显变化。区域风险分布特征可辅助预警探测器布点优化方案的设计。
2019年02期 v.19;No.110 48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江;罗振敏;杨忠民;
为了探究矿井瓦斯中不同可燃气体对CH_4惰化防爆的影响,通过测定加入少量C_2H_4和CO时混合气体中CH_4的爆炸极限、临界体积分数等参数,归纳了C_2H_4和CO对N_2惰化CH_4爆炸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少量C_2H_4或CO均会降低CH_4在空气中的爆炸上下限,2. 0%C_2H_4和2. 0%CO分别可以使CH_4爆炸上限下降0. 9%、0. 2%,使爆炸下限下降3. 6%、0. 6%;且少量C_2H_4或CO均会使CH_4爆炸危险度上升,而爆炸下限相对爆炸上限下降的程度更大; C_2H_4或CO存在时将CH_4-空气体系完全惰化所需的N_2量相应加大,2. 0%C_2H_4和2. 0%CO分别使N_2量增大4. 7%、3. 7%;随C_2H_4或CO体积分数由0增加至2. 0%,CH_4的爆炸上下限在达到重合点时的体积分数逐渐下降,分别下降了2. 0%、0. 8%;含有2. 0%C_2H_4时CH_4的爆炸极限范围为13. 5%,比含有2. 0%CO时大3. 4%,重合点低1. 2%; C_2H_4和CO均会使CH_4爆炸三角形向左下方移动并延伸,爆炸区域扩大,窒息比明显增大。不同可燃气体对N_2惰化CH_4爆炸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C_2H_4存在时带来的防爆难度明显比CO更大。
2019年02期 v.19;No.110 494-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慧姝;段纪淼;蒋新生;翟琰;王岩;王冬;
针对复配的三相泡沫灭火剂的黏度和粉体颗粒之间黏着力比较低的问题,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三相泡沫油面热稳定性试验台架和三相泡沫发生器,着重研究含膨润土作为稳泡剂的三相泡沫灭火剂的热稳定性。膨润土自身对三相泡沫热稳定性的提升效果有限,且形成的粉体壳层并不致密均匀,容易被破坏,但膨润土具有较强的黏结补强作用,添加有膨润土的三相泡沫常温稳定性大大增强,可将其作为稳泡剂进行添加。同时,试验选取7种常见的稳泡剂,讨论了不同稳泡剂对空心玻璃微珠、石墨粉复配三相泡沫体系的发泡性能和油面热稳定性的影响。稳泡剂的加入并非均对泡沫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加入不合理的稳泡剂反而会影响泡沫的发泡性能和稳定性。
2019年02期 v.19;No.110 502-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章博;刘悦;姚明;章堂辉;于秀彦;
高风险作业是企业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对工程现场的安全监管能力需开展实践教学,但现场实训却存在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为此开发出一种基于工作安全分析(JSA)方法的高风险作业在线实践平台。平台涵盖现场真实拍摄的典型高风险作业场景影像资料和经专家分析审核的JSA标准数据库,能以课程设计形式实现分组分析、结论审核入库以及考核等功能。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可有效开展高风险作业虚拟实训,有效加强学生对高风险作业的形象认识。
2019年02期 v.19;No.110 509-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仇国芳;郑亚敏;张炜;
引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作为参考指标,从建筑业和宏观经济两个方面获取了6个影响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率、房屋建筑面积、劳动生产率、建筑业总产值、职工平均工资和GDP指数。以2007—2016年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与百亿元产值死亡率的相关程度,关联度从大到小为GDP指数、技术装备率、劳动生产率、职工平均工资、建筑业总产值、房屋建筑面积。此外,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按累计死亡率进行聚类,分为4个区域,北京、上海、天津等归为区域一,甘肃、吉林和安徽等归为区域二,云南和宁夏归为区域三,青海、海南和贵州归为区域四,并以区域四的3个省为例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虽然GDP指数和技术装备率仍是影响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但各省的死亡率关联因素排序不同,其中劳动生产率是贵州省影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青海和海南省影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这表明不同省份应考虑不同的安全管理策略。
2019年02期 v.19;No.110 514-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邓院昌;史晨军;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驾驶员疲劳驾驶行为意图的心理因素,提高道路安全性,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新增行为经验解释变量,形成扩展计划行为理论(Ex-TPB),构建了基于Ex-TPB的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心理影响因素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Bayesian-SEM),并对比了传统结构方程模型(Traditional-SEM)与Bayesian-SEM的参数估计结果。最后,为有效防范疲劳驾驶行为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Ex-TPB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在小样本的条件下Bayesian-SEM与Traditional-SEM相比,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对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知觉行为控制,最小的是行为经验,且4种因素都显著正向影响疲劳驾驶行为意图。
2019年02期 v.19;No.110 520-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124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沈剑;李红霞;
探究矿工作业疲劳与煤矿险兆事件的影响关系对防范煤矿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将矿工作业疲劳划分为生理疲劳、心理疲劳、行为能力下降3个维度,并引入矿工情感耗竭作为中介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矿工作业疲劳、情感耗竭与煤矿险兆事件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作业疲劳的3个维度对矿工情感耗竭、煤矿险兆事件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行为能力下降的影响作用最大;情感耗竭在作业疲劳和煤矿险兆事件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作业疲劳会导致矿工情感耗竭,进而会引发险兆事件。
2019年02期 v.19;No.110 527-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张明媛;曹志颖;赵雪峰;杨震;
建筑工人头部伤害是造成建筑伤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佩戴安全帽是防止建筑工人发生脑部外伤事故的有效措施,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人未佩戴安全帽的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对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佩戴安全帽自动实时检测进行探究,将为深入认知和主动预防安全事故提供新的视角。然而,传统的施工现场具有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范围小、主要依靠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观监测并且时效性差、不能全程监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Tensorflow框架,具有高精度、快速等特性的Faster RCNN方法,实时监测工人安全帽佩戴状况。为评估模型性能,收集了6 000张图像用于模型的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识别工人安全监测中佩戴安全帽工人的平均精度达到90. 91%,召回率达到89. 19%;识别未佩戴安全帽工人的精度达到88. 32%,召回率达到85. 08%。同时,针对工人未佩戴安全帽而进入施工现场的违规行为,通过施工现场入口处监控摄像头截取视频流图像帧,设置检验试验,验证了本方法在施工现场实际应用的有效性。
2019年02期 v.19;No.110 535-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3148 ] |[引用频次:119 ] |[阅读次数:0 ] - 蒋浩;王泉川;
为考察飞机姿态仪显示方式对仪表识别绩效的影响,从人机工效的角度提高飞行仪表设计的安全性,以有飞行经验和无飞行经验的两组被试为试验对象,考察其对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两种显示方式下的静态姿态仪的辨别绩效。在分析绩效时,以错误率和反应时间为指标,探讨飞行经验、姿态仪显示方式、滚转方向和滚转角度4个因素对姿态仪辨别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飞机的滚转角度较小时,由外向内显示方式比由内向外显示方式具有辨别优势;由外向内显示方式的优势随飞机滚转角度增加而逐渐消失;具备一定的飞行经验并不改变由外向内显示方式的优势。
2019年02期 v.19;No.110 542-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卢飞;张静;张召悦;张兆宁;刘碧莲;
为合理评价管制员综合素质,保障空管运行安全,提出了一种将群决策、区间数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给出群决策中专家系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两个关于区间数和区间数判断矩阵(Interval Number Judgement Matrix,INJM)的定理并进行了证明,基于区间数理论,给出了一种构造具有一致性判断矩阵的方法,随后给出了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最终建立了管制员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指令准确性、航空器调配合理性、冲突与特情处置能力、听力和团队合作5个因素对管制员综合素质起着主要作用,可为管制员的培养、选拔、测评和培训提供参考。
2019年02期 v.19;No.110 547-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莉莉;杨勇;
为更好地评价管制员的情景意识,有效地预测管制员情景意识的发展趋势,保证航空管制过程中的安全,控制航空事故的风险事故率,运用集对分析的五元联系数法构建管制员情景意识的同异反评价模型,对管制员情景意识的致因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某一线单位空管局为例进行数据收集类比处理。结果表明,管制员的管制能力、周围环境分别处于同势区1级、3级,应激能力、疲劳程度均处于反势区183级。计算各阶偏联系数发现总体上管制员情景意识存在着一种波动式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风险管理上对管制员的应激能力、疲劳程度应提高关注度,多投入精力。该评价模型避免了传统评价模型无法进行预测分析的缺点,模型更加客观,同时避免了人为因素占比较大的缺陷,实现了管制员情景意识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分析。
2019年02期 v.19;No.110 554-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2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媛媛;高柏;周维博;曾华;
选取相山某铀尾矿库周边不同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和室内检测,分析周边水体中铀的分布规律、铀质量浓度与水化学参数间的关系,并进行放射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周边水体中铀质量浓度空间分布不均匀,除点P-1铀质量浓度超出国家标准GB 23727—2009《铀矿冶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规定值外,其他样品中铀质量浓度均符合标准;不同水体中铀质量浓度差别较大,地下水中铀质量浓度分布较均匀,排放水分布不均匀,地表水介于两者之间。同时,对水温、pH、电导率等参数进行现场测定,得出水体中铀质量浓度与pH值、电导率存在正相关关系,铀和pH值、电导率间的皮尔逊系数分别为0. 803 6和0. 549 8,表明pH值和电导率是影响水体中铀富集的重要因素。健康风险评价表明,通过饮用水途径铀所致的健康危害风险度均未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值和瑞典环境保护署、荷兰建设和环境署推荐值,表明在研究区饮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检测出的铀可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
2019年02期 v.19;No.110 57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鹏;汪诗翔;刘义青;付永胜;王鸿斌;周高峰;
为评估几种典型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组分有机溶液质量浓度的准确性,以邻甲苯胺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发现硝酸、硫酸、盐酸对其光谱干扰强度依次减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时调节pH值以盐酸为宜。采用传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增溶于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的邻甲苯胺质量浓度,测试结果偏高,回收率为109%~132%;对邻甲苯胺标准曲线以及溶液测试过程进行改进,测试结果准确度更高、重现性好,回收率99%~107%,相对偏差在4%以内。对比研究了导数光谱法和根据吸光度加和性构建的线性方程组法测定增溶于Triton X-114溶液的邻甲苯胺质量浓度,导数光谱法测得回收率为95%~106%,相对偏差在6%以内;线性方程组法在Triton X-114与邻甲苯胺质量浓度比相差较大时测得邻甲苯胺质量浓度严重偏离实际值。
2019年02期 v.19;No.110 582-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国文;吉正元;杨春涛;王蓉;
为了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排除土壤背景干扰,保证测定数据的准确可靠,研究了萃取剂、萃取温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及不同洗脱液和洗脱速率在Florisil柱净化过程中对方法回收率的影响,结合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结果表明,多环芳烃(PAHs)质量浓度在10~8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响应因子的相对偏差小于14. 2%);在2个空白添加质量比(0. 5、10μg/kg)水平下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为51. 7%~106. 0%,方法精密度RSD (n=10)为3. 5%~11. 6%,检出限(LOD)为0. 08~0. 24μg/kg,定量限(LOQ)为0. 32~0. 96μg/kg。用该方法考察了6份农田土壤样品,除萘、苊和二苯并[a,h]蒽不易被检出外,其余目标物均被检出,ΣPAHs检出总质量比为10. 92~182. 64μg/kg。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准确度,适合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检测和分析。
2019年02期 v.19;No.110 591-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付淑清;韦振权;袁少雄;熊海仙;郭亿华;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河口区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28个河口表层沉积物及57个河口西岸农田表土样本,分析了其中Cr、Co、Ni、Cu、Zn、Cd、Pb的质量比。以研究区内2个第四纪钻孔岩芯中沉积物的元素平均质量比为背景值,将测试结果与背景值及沉积物和农田土壤国家质量标准分别做比较。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与沉积物中的Co、Pb质量比相当,Cr、Ni、Cu、Zn、Cd则以河口表层沉积物中的质量比更高; 2) 85个样本中该7种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比都高于背景值,其中Cu、Cd、Pb的平均质量比为背景值的2倍以上;3)表层土壤中全部样本的Cd和大部分样本的Cu质量比显著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尚低于污染风险管制值;河口表层沉积物大多为二类,个别样点的Cd、Cu达到三类。最后,采用Hakanson法进行了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Cd的潜在危害最大。
2019年02期 v.19;No.110 600-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柴立立;崔邢涛;
为了解保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危害,以保定城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尼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保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保定城市土壤As、Cd、Hg、Pb、Cr、Cu、Zn、Ni的平均值分别为9. 75 mg/kg、0. 18 mg/kg、0. 21 mg/kg、38. 99 mg/kg、66. 30 mg/kg、29. 10mg/kg、122. 36 mg/kg、28. 05 mg/kg。保定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值(除As、Ni、Cr外)均高于河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Pb、Zn元素的平均值较大,分别是河北省土壤背景值的5. 28倍、1. 74倍、1. 75倍,表明这些元素受到人为因素及工业活动的影响。保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Zn、Pb、Hg、Cd、Cu、Cr、Ni、As,其中Cd、Pb、Cu以清洁状态为主,Hg以安全状态为主,As、Cr、Ni元素处于完全清洁状态,Zn元素出现污染,面积达到研究区面积的2. 08%。整体而言,保定城市土壤环境良好,局部污染,清洁、安全、警戒土壤面积比例分别为64. 58%、33. 33%、2. 08%,主要出现在保定市北部地区,其形成可能与工业生产及人类活动有关。保定城市土壤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Pb、Cu、Zn、Cr、Ni。各重金属元素中,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已达到很强潜在生态危害水平,其余重金属均为轻度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达到强生态危害和很强生态危害程度的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 41%,其形成可能与工业生产有关。
2019年02期 v.19;No.110 607-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5K]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熊建华;唐将伟;
为探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综合指数法对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二者经历了由不耦合到基本耦合的大幅波动阶段,耦合类型以高度耦合为主;土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耦合协调类型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耦合协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土地生态安全急剧恶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阶段、土地生态安全进一步恶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赶超阶段、土地生态安全趋向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增长阶段。土地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二者耦合作用与耦合协调度不具备同步性,其耦合协调发展需要找到两个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2019年02期 v.19;No.110 615-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95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刘翠云;张效华;杨钰婷;周敬钦;陈妍之;陈春伟;
通过试验模拟雨水管道内沉积物的冲刷过程,探索不同水力、沉积物条件下雨水管道内的冲刷规律,结合数学模型拟合,计算特定条件下管道内沉积物的冲刷率和冲刷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条件对管道内沉积物冲刷过程有较大影响,管道内较大的流量、坡度下,水流动能大,冲刷能力强,会带来较高的冲刷通量;而较小的粒径表层易剥离,以悬浮的形式被水流冲刷带走,因此在冲刷的前15 s表现出更高的冲刷通量;沉积厚度较大时,管道末端出水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也易形成较大的冲刷通量。经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出了特定条件下雨水管道沉积物的冲刷率和冲刷通量。
2019年02期 v.19;No.110 635-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俊岭;张亚琦;秦全城;冯萃敏;孙丽华;李俊奇;
透水铺装路面在城市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土壤渗透能力较弱地区,常规透水路面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并以弱渗水土质为对象进行模拟试验,对比分析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与常规透水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污染物SS、COD、TN和TP的去除率均大于50%,其中对SS、COD去除率超过80%,对重金属Cu的去除率为60. 2%;含盲管的透水铺装路面对雨水径流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比常规透水路面较好,径流污染物SS、COD、TN、TP、Cu质量浓度分别减少了33. 33%、38. 91%、35. 38%、20. 0%和28. 57%。在弱渗水土质地区条件下,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透水路面。
2019年02期 v.19;No.110 643-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8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员建;许明媚;王浡谕;苑宏英;高富;朱慧玥;
为了解H_2O_2在实际处理饮用水中有机物的效果,研究了过氧化氢(H_2O_2)在常温常压下对氯化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DCAN)和二溴乙腈(DBAN)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的规律,探究了H_2O_2投加量、初始pH值和反应物初始质量浓度对DCAN和DBAN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_2O_2能较好地氧化降解DCAN和DBAN。当H_2O_2单独去除一种卤乙腈(Haloacetonitriles,HANs)时,加大反应物初始质量浓度促进氧化降解DCAN和DBAN的效果不明显,当反应5 min、反应物初始质量浓度为250μg/L时,DCAN和DBAN的去除率最高;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抑制氧化反应的进行,pH=7. 5时,DCAN和DBAN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46. 47%和43. 41%; H_2O_2在一定投加量(15~35 mmol/L)范围内,随H_2O_2浓度增加,DCAN、DBAN的去除率分别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和先增加后平缓的趋势,二者的H_2O_2最佳浓度分别为25 mmol/L和30 mmol/L。
2019年02期 v.19;No.110 652-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新山;宋锦;曹新;陈燕;
NO_3~-对水环境是污染物,对土壤而言则是肥料,因此NO_3~-高效吸附剂的研发对于水环境治理和土壤保肥均有重要意义。以废弃稻秆为原料,结合物理、化学改性手段制备出稻秆(RS)、生物炭稻秆(RS-B)、乙二胺稻秆(DMF-RS)和乙二胺生物炭稻秆(DMF-RS-B) 4种NO_3~-吸附剂,通过SEM和FTIR等方法表征其表面特性和官能团特性确定改性情况,对比4种吸附剂对NO_3~-的去除效果和有机碳源溶出量。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中DMF-RS-B对NO_3~-的去除效果最好。在NO_3~-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4g/L,pH=2,吸附时间为10 min时,其最大去除率可达61. 22%,表观吸附量达15. 31 mg/g。吸附剂对NO_3~-的吸附过程符合D-R吸附等温方程(R~2> 0. 99),吸附过程为多分子层吸附且是自发放热过程。通过实际水样测试,DMF-RSB对NO_3~-的吸附效果显著,且出水无二次污染。本吸附剂亦可作为缓释固相碳源及土壤保肥(氮肥)材料,是绿色无污染的吸附剂。
2019年02期 v.19;No.110 658-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雅君;张启伟;孙丽华;史鹏飞;贺宁;
目前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效能较低和膜污染严重的问题是超滤(Ultrafiltration,UF)技术的瓶颈,为了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水质和UF技术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UF和生物粉末活性炭(Biological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BPAC)-UF 2种组合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DOC、三维荧光、膜通量变化、膜阻力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不同投加量下PAC和BPAC对膜污染的缓解程度。结果表明,在最佳投加量下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直接UF,膜污染得到有效缓解。具体而言,PAC-UF和BPAC-UF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PAC-UF略优于BPAC-UF;对于蛋白质类、腐殖酸类和微生物副产物类有机物,BPAC-UF较PAC-UF的处理效果更优; BPAC-UF较PAC-UF对缓解膜比通量下降和膜污染阻力增长有更好的效能。由于BPAC上微生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BPAC-UF工艺经济适用性较好,BPAC-UF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再生水深度处理方法。
2019年02期 v.19;No.110 66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春乐;田甜;王果;
以福建省Cd-Pb-Zn矿区周边的农田污染土壤为材料,通过室内连续振荡淋洗和ICP-MS测定,研究了4种常用的淋洗剂(柠檬酸、EDTA、FeCl_3和HCl)一次和连续5次淋洗对土壤Cd、Pb和Zn的去除效果,及对其形态、移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淋洗相比,连续5次淋洗能够增加这4种淋洗剂对Cd、Pb和Zn的去除效果,FeCl_3、EDTA和柠檬酸分别对Cd、Pb和Zn的去除效果最好,5次淋洗后分别达到89. 29%、24. 95%和36. 72%。BCR形态分析结果表明,4种淋洗剂对土壤Cd和Zn的淋洗主要是通过对弱酸提取和可还原态的Cd和Zn去除而实现的;对于土壤Pb的淋洗主要是对可还原态Pb的去除;对可氧化态和残余态重金属影响不大。其次,淋洗可导致土壤Cd、Pb和Zn移动性和有效性的增加,从而会增加其生态环境风险而导致淋洗效果的丧失,在评价淋洗效果时应予以关注。最后,从淋洗前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变化角度考虑,对Cd-Pb-Zn复合污染土壤,EDTA是较好的淋洗剂选择。
2019年02期 v.19;No.110 674-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86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龚裕;赵新楠;吴玉锋;
为了解决我国小型IT通讯设备(以手机为例)统计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的问题,综合采用Stock Based模型对我国废旧手机资源化回收利用进行全面的评价,将Weibull分布模型引入至Stock Based模型中对其中产品寿命分布进行修正,同时将Logistics分布模型引入至Stock Based模型中对时间维度进行扩展,预测了我国废旧手机的产生量和淘汰量;在此基础上,延伸探讨手机产品再利用、零部件回收利用、资源再生3个维度的资源经济及市场开发利用水平。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用于手机产品再利用、零部件回收利用、资源再生环节的市场经济价值约是162. 368亿元、2. 164亿元、1. 054亿元,这表明现阶段废旧手机回收商业模式并不是建立在材料价值基础上的,在量化和比较废旧手机开发利用城市矿产的可持续供应上应尽量延长或维持产品的使用寿命,尽早构建互联网+新型回收模式,尽快建设废旧手机在线交易体系,尽力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渐找寻正向与逆向供应链相互契合的新商业模式。
2019年02期 v.19;No.110 683-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林千果;张少君;王香增;赵习森;江绍静;黄春霞;王维波;王伟;
利用CO_2开展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藏驱油技术研究,涉及CO_2注入、驱油、采出和回收、回注等多个环节。但是超过一定程度的CO_2泄漏会对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并且降低CO_2的驱油效果。通过辨识低、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封存的泄漏特征,分析了在驱油封存不同运营时期以及各个空间维度上的监测需求,剖析了不同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低、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封存监测体系。该体系贯穿CO_2驱油封存全过程,覆盖地下、地表及大气,可以为低、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封存项目的实施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促进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发展。
2019年02期 v.19;No.110 693-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77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国惠;陈航;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采用蒸汽养护法,研制了一种能有效去除硫化氢的营养生物填料;比较了该填料与基础填料和传统陶粒的挂膜速度,并考察了硫化氢的进气浓度、进气负荷和停留时间对硫化氢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填料可在10 d内成功挂膜。在硫化氢进气质量浓度低于460 mg/m~3,进气流量为0. 6 m~3/h的情况下,硫化氢去除效率可达90%以上;当硫化氢停留时间在28. 3~33. 4 s,进气流速为0. 55~0. 65 m~3/h时,其去除效率达99%以上。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免烧营养填料的酸缓冲能力和耐冲击性能良好。
2019年02期 v.19;No.110 704-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宏发;李安桂;
工业生产过程中颗粒物输送系统输运过程存在大量粉尘逸散的问题,其中溜槽是关键部件之一,成为了工作场所大气污染的源头。为了解溜槽内颗粒物的运动及流场情况,首先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Discrete Phase Model的适用性,之后利用Fluent软件对溜槽内粒径为300~500μm、密度为700~2 800 kg/m~3的颗粒及斜抛初速度为2~6 m/s的不同工况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斜抛初速度对卷吸空气流场影响不大;初速度越大料流核心区颗粒物质量浓度衰减越慢,密度越小质量浓度衰减越快;整个斜抛过程中,颗粒速度先急剧减小,再急剧增大,最后保持稳定。溜槽下皮带落料点两侧形成正压区容易造成粉尘逸散,通过研究溜槽内颗粒物的运动规律及流场特性,为控制溜槽内粉尘逸散的工艺通风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02期 v.19;No.110 713-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0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