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及火灾危险性评估

    王文和;何腾飞;米红甫;秦毅;龚迎秋;汪庆升;

    为评估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火灾危险性,以3种不同品牌的商品三元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锥形量热仪在不同辐射热和荷电状态下对3种电池进行了燃烧试验,分析了电池的热释放参数、烟参数、毒性参数和质量损失参数。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计算了这3种电池在辐射热35kW/m~2及品牌1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在25 kW/m~2条件下的火灾危险指数。结果表明:电池的热参数和毒性参数随电池荷电状态(SOC)和辐射热增大而增大,满电状态下的品牌1电池在辐射热为50 kW/m~2、35 kW/m~2和25 kW/m~2时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分别为9. 23 kW、8. 64 kW和6. 26 kW;生烟量随电池SOC和辐射热增大而减小;综合评估得出了3种电池的火灾危险性。

    2019年03期 v.19;No.111 729-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1207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GO法进行有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新算法研究

    王任泽;张建岗;李国强;庄大杰;杨亚鹏;冯宗洋;贾林胜;王宁;徐潇潇;

    共因失效可能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是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重点和难点。GO法可以对含共因失效的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为了选取已有算法合适的参数,更为了提高有多个共因失效组系统的GO法可靠性分析效率,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关键参数公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几个算例系统进行了计算试验;对已有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改进已有算法对共因失效组逐个处理,提出了将共因失效组中的部件均由本组等效共因失效部件代替的新算法。进而,应用分组法和新算法对一个简单示例系统和外电源备用系统进行了共因失效分析。给出了对已有算法参数选取的建议;通过对比可知分组法与新算法计算结果相近。通过对已有算法参数的合理化选取,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度;新算法可对所有共因失效组一次性处理,是共因失效分析的有效方法。

    2019年03期 v.19;No.111 737-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小机场运行风险水平态势评估

    陈肯;程秋人;潘卫军;

    中小机场是我国航空运输业最重要的终端,也是民航风险事故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利用集对分析理论,建立了中小机场运行风险的同异反模型。根据集对势分析计算结果,再利用偏联系数分析系统发展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同异反风险评价模型能很好地对风险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再加上合理的权重计算方法,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2019年03期 v.19;No.111 743-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98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FRAM-AHP法的公务航空飞行事故分析

    高扬;徐佳迪;武文涛;王岳;

    为了有效分析公务航空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利用改进后的功能共振事故模型(FRAM)对公务航空飞行事故进行系统和量化分析。建立了功能共振事故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功能模块上游功能输出和下游功能输入端的表型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权重来识别上下游主要的表型,从而找到功能模块间的失效连接,确定事故主要原因。利用该模型对某公务航空飞行事故进行分析,确定了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公务机场保障能力不足、机组疏忽大意、飞行部教学训练大纲缺失、飞行部QAR译码能力不足、机务航前检查不足、机组起飞决策不当等。研究表明,FRAM-AHP法可以为公务航空飞行事故进一步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2019年03期 v.19;No.111 75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957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可拓学的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安全评价

    吴丹红;张美霞;张汉斌;吴立;

    针对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工艺复杂、不确定因素多、施工阶段风险概率高、风险损失后果严重等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拓学理论建立可拓评价模型,通过定量化、模型化的方式使矛盾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得到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后,结合工程实际和专家打分确定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进而通过计算评价指标和对象之间的关联函数和关联度,最终得出目标层所属的安全等级。工程实例结果表明,基于可拓学的安全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施工安全等级,该方法有效可行。

    2019年03期 v.19;No.111 76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87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凝冰路面弯道路段停车视距计算方法

    朱云升;王世立;龚娟;王开凤;曾鹏;

    考虑到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停车视距计算未涉及弯道参数及路面凝冰引起的路面摩阻系数降低等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的因素,以AASHTO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弯道路段车辆行驶时的受力、路面摩阻系数、超高、圆曲线半径等因素推导了凝冰路面弯道路段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得出了最不利情况下凝冰路面弯道路段停车视距参考值。当路面发生凝冰现象时,若车辆以交通安全法规规定的冰雪路面最高车速30 km/h行驶,通过对比该行驶速度下凝冰路面弯道路段停车视距与我国规范规定的停车视距可知,没有发挥道路的最大通行能力。以现有道路设计采用的停车视距反算出在役路面发生凝冰现象时的安全行车控制速度,为凝冰路面弯道路段车辆安全行驶控制提供参考。

    2019年03期 v.19;No.111 76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PH方法与GPU并行计算的复杂阶梯流数值模拟

    吴建松;李娜;刘文雨;周世禄;

    为了更有效地模拟和分析地铁站内复杂楼梯上洪水流动的动力学特征,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并借助GPU并行计算技术对复杂形态(带1、2、3个休息平台的直行、直角转弯L型)阶梯上洪水流动特征和漫延过程进行数值建模和计算分析。基于SPH方法和GPU并行加速的复杂阶梯流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可以计算获得更好的阶梯流流态,而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不同休息平台数、不同形态阶梯上洪水水流呈现差别较大的水流特征;该模型借助GPU并行加速,适合研究大尺度复杂楼梯上洪水漫延问题,可为分析和评估洪水水流对地铁站楼梯上被困人员疏散过程的影响提供有力的工具。

    2019年03期 v.19;No.111 774-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岩体扰动参数的边坡结构优化

    李克钢;张雪娅;秦庆词;张雪娇;潘震;

    为了研究岩体扰动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某露天边坡岩体物理性质及坡体钻孔勘探结果,分析了边坡体各岩组在不同扰动参数下的强度弱化过程;考虑由扰动产生的节理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Phase~2软件对仿真计算模型进行了不同扰动程度的区域划分;同时提出了一种用于直观表征露天整天边坡稳定性的安全系数"玫瑰花"图。结果表明:各边帮受节理切割和爆破扰动的影响,稳定性差异较大,部分边帮安全储备充足,仍存在优化空间;节理裂隙几何位置对边坡失稳滑移面具有控制作用,对于近乎顺层岩质边坡,其破坏主要沿节理面剪切滑移;对于具有浅埋倾覆节理面边坡,由于岩体强度较高易发生倾倒破坏,所绘制的边坡安全系数"玫瑰花"图可直观表征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考虑局部扰动影响对边坡稳定性分析进行精细化表征,为矿山边坡角度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指标。

    2019年03期 v.19;No.111 780-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非对称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多向应力”变化特征研究

    张振配;路洋波;李岩;陈法兵;董亚东;

    在非对称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受上覆岩层自重应力、超前支承应力、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和回风巷煤柱应力等"多向应力"叠加影响,使得工作面应力呈"非对称"性。为研究非对称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多向应力"变化特征,基于微震监测、应力在线监测和理论计算,对母杜柴登煤矿3020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所形成的非对称开采条件下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并基于工作面所受应力条件和围岩体结构条件,分析了"多向应力"叠加显现机理。结果表明:30202工作面回采期间,煤柱支承应力沿走向分为应力升高区、应力明显降低区、应力缓慢降低区和应力稳定区,其应力峰值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前方40 m左右,应力集中系数平均为1. 61;在非对称开采阶段,在走向方向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范围较回采初期增加了100 m左右;在不考虑垂直应力影响的情况下,相邻工作面采空区的侧向应力对30202工作面倾向方向的影响范围为44 m,应力最大值为56. 1 MPa。在"多向应力"耦合作用下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产生能量集聚,并在采动扰动下发生能量释放,满足了大能量事件发生的基本应力条件;同时在扰动条件下采空区发生高位顶板错动,以及围岩支护薄弱为大能量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围岩结构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工作面非对称开采条件下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研究、顶板控制和巷道支护设计提供指导。

    2019年03期 v.19;No.111 78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特长隧道风仓接力通风关键参数及其效果研究

    张恒;张俊儒;周水强;孙建春;吴洁;

    通过长斜井进入正洞施工的特长隧道,往往面临独头通风距离过长、工作面风量不足等问题,造成污染物难以在规定时间排出洞外。以衢宁铁路鹫峰山隧道风仓接力施工通风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仓长度、隔板长度及风机布置方式对轴流风机通风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原压入式通风和风仓接力通风洞内CO运移特性。结果表明,风仓长度从10 m增至25 m时,轴流风机通风效率大幅提高,风仓长度大于25 m时,对轴流风机通风效率的影响不大。设置中隔板会影响空气在风仓内的分流并产生较多旋流,从而降低风机通风效率;轴流风机远离斜井端对称布置,风仓内部风流的引流速度和引流范围最大,风流运动路径最优,通风效率最高。由于压入式通风受限于斜井断面尺寸及现场布置方式,当通风距离超过3 000 m后,无法满足洞内作业环境规定的条件。在正洞与斜井交叉部位设置密封的风仓,形成接力通风,能大幅度延长通风距离,提高通风效率,改善洞内空气质量。

    2019年03期 v.19;No.111 795-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7K]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盾构隧道安全疏散通道加压送风计算分析

    孔少波;

    为防止盾构隧道行车道发生火灾时烟气侵入人员疏散通道,可通过在盾构隧道疏散通道内设置独立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保证疏散通道内正压状态进行防烟,提高人员疏散安全性。分别利用风速法和压差法对某隧道工程疏散通道加压送风系统送风量进行试算,并采用FDS (Fire Dynamics Simulator)软件对疏散前室送风、疏散通道单侧送风及疏散通道双侧送风3种加压送风方式进行模拟分析,对比不同加压送风方式下各疏散口风速、温度、能见度的情况。结果表明,通过风速法计算得到的加压送风量要大于压差法。采用前室加压送风会造成较强的气流扰动,导致疏散口附近风速及温度剧烈波动,部分烟气进入前室,不利于人员疏散。采用疏散通道加压送风时,疏散口处风速稳定。但采用单侧加压送风时,火源下游疏散口处会有部分烟气积聚,影响人员疏散。采用双侧加压送风时烟气积聚少,疏散口附近温度、能见度等安全指标均在临界范围内,防烟效果良好,可以保证人员疏散安全。因此,建议采用纵向疏散通道加压送风,送风量建议采用风速法计算,当采用纵向疏散通道双侧加压送风时,建议在风速法得出的送风量基础上增加10%作为安全值。

    2019年03期 v.19;No.111 804-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7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隧道内氨气泄漏扩散分布特征数值模拟

    李海航;陈屹东;刘延雷;王强;梁正;刘晓华;

    为分析运输过程中液氨罐车在隧道内泄漏的危险性,利用Fire Dynamics Simulator(FDS)软件模拟氨气在隧道内的扩散过程,发展了隧道内氨气泄漏扩散体积分数分布特征经验公式。采用大涡模拟处理湍流流动,以便兼顾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考虑储罐车发生泄漏后停止不动,液氨在泄漏瞬间转变为气体,模拟在连续点源泄漏情况下的氨气射流及扩散过程。结果表明,高体积分数危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隧道顶棚附近,更高截面的体积分数处于爆炸极限的区域更长。泄漏源与洞口之间的隧道中段区域的体积分数梯度相对两端较小,此中段区域也是人员安全高度截面最高氨气体积分数发生位置。最大泄漏量情况下氨气在沿纵向扩散过程中平均运动速率保持在0. 63~1. 06 m/s,扩散速率随纵向距离增加而降低。顶棚氨气体积分数升高程度随纵向距离增加呈幂函数降低,体积分数沿纵向衰减规律适用于其他泄漏量的情况。后期工作可考虑开展缩尺试验,并同时考虑通风条件等因素对氨气泄漏扩散的影响研究。发展的氨气在隧道内泄漏扩散的体积分数分布经验公式可为氨气事故后果评价、应急处置等工作提供参考。

    2019年03期 v.19;No.111 813-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复杂结构隧道火灾烟气逆流与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刘斌;安军;郭汝杰;胡嘉伟;郗艳红;毛军;

    隧道结构对火灾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得到大曲率、变坡度复杂结构隧道火灾的烟气特性,依托深圳市某长大公路隧道建设工程,建立隧道模型,利用Star-CD/CCM~+数值模拟软件的烟火向导模块,对不同通风速度下的重型货车火灾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通风速度下隧道内的纵向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火灾热释放速率为30 MW时,无通风条件下,火灾烟气的最高温度位于隧道顶棚下方20 cm处,火源正上方的温度最大达到1 190℃,隧道坡度的存在使得火源上游烟气逐渐向下游扩散,下游烟气温度在300 s后保持在500℃以上,该高温会对隧道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控制烟气逆流的临界风速为4. 0 m/s,大于由Wu&Baker经验公式得到的值,表明隧道曲率对流场运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该临界风速的作用下,烟气向火源下游扩散,扩散速度为6 m/s,烟气的最高温度降低至550℃,且位置向火源下游偏移6 m。建议火源下游行驶车辆的疏散逃生速度大于6m/s。

    2019年03期 v.19;No.111 818-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铜与铜包铝接地线缆短路熔断特性理论计算与试验

    刘宝升;陈利飞;余光凯;刘庭;

    为研究用于高压电力系统的临时接地装置抗突然短路能力及短路火灾限制措施,通过铜导体Onderdonk公式的推广算法,得到铜包铝接地线缆熔断电流的理论计算方法,以6 300 kVA大容量变压器为电流源模拟实际工作中挂接地线时可能出现的短路熔断情况,对常用的铜材料接地线缆及轻质铜包铝材料接地线缆在10 kA以上短时大电流下的熔断过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绝热过程下接地线缆熔断电流的理论计算结果偏严格,通过计算公式选取接地线缆截面积具有一定的安全裕度;理论等效截面下铜包铝线缆相比铜线缆更不容易发生熔断,12. 9 kA、16. 3 kA、21. 7 kA短路电流下60 mm~2铜层体积比为10%的铜包铝裸导线熔断时间比35 mm~2铜线分别增加32. 0%、30. 1%、24. 3%;外加阻燃护层可以增加铜线缆的熔断时间而对铜包铝线缆熔断时间的影响不明显,但外加护层可以显著减少铜包铝线缆迸溅熔珠的数量,降低熔珠的引燃能力,从而对短路火灾进行有效抑制。

    2019年03期 v.19;No.111 823-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煤质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天奇;王宁;李渊博;

    为研究不同煤质的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褐煤、长焰煤、不粘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8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尘样品,测试分析8种煤尘层的最低着火温度及最低着火温度工况下煤尘层着火类型、着火时间,并研究了粒径和煤尘层厚度对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变质程度由褐煤逐渐增大,最低着火温度T_L由290℃不断增大。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和气煤为a类着火,其着火时间较为接近,均值为19. 5 min,而焦煤、瘦煤和贫煤为c类着火,着火时间均值为11 min,表明随变质程度增大,虽然T_L增大,但着火时间明显缩短。通过分析最低着火温度工况下不同煤质的温度T-时间t变化情况,认为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和气煤煤尘层温度曲线中出现明显上下波动现象,是因为煤尘层厚度有限,无法长时间积聚能量。通过构建T_L与粒径r、煤尘层厚度d的三维空间拟合模型,发现粒径小、厚度大的煤尘层具有更大的着火敏感性和爆炸潜伏性,更应加强防范。

    2019年03期 v.19;No.111 83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基于分布式推理的火情探测系统

    石拓;胡啸峰;

    为克服用于火情探测的传统中心化系统网络负载高、灵活性差、推理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线传感网络环境下基于分布式推理的火情探测系统。该系统依托局部模糊逻辑和知识驱动聚类技术,能够融合当前环境信息、被预测的环境信息(短期知识)和偏差环境信息(长期知识),进而生成针对火情的更加复杂和精细的推理结果。该系统采用Ⅱ型模糊逻辑模型,避免了Ⅰ型模糊逻辑模型在建模非确定性局部知识和动态环境时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此外,该系统采用知识驱动节点自动聚类策略,并引入选择概率机制,有效降低了网络负载并提升了对非确定性的建模能力。对真实数据集进行试验,与多款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火情探测系统的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该系统能够生成针对火情的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知识推理结果,而且显著减少了无线传感网环境承载的消息数量,提高了知识推理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2019年03期 v.19;No.111 837-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三氧化钼与有机蒙脱土复配体系在膨胀阻燃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徐志胜;贾宏煜;颜龙;周寰;

    为了提高膨胀阻燃环氧体系的阻燃和抑烟效率,利用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为膨胀阻燃剂、有机蒙脱土(OMMT)和MoO_3为复配协效剂制备了膨胀阻燃环氧树脂,通过极限氧指数(LOI)、UL94、锥形量热仪和烟密度试验研究了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的阻燃和抑烟性能。结果表明,单独添加OMMT或MoO_3均能有效提高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的LOI并降低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和生烟量,将二者复配使用还表现出较好的协效作用。添加质量分数1. 5%OMMT和1. 5%MoO_3时,膨胀阻燃氧树脂的LOI达到27. 8%,UL94达到V-0级,总释放热(THR)和总产烟量(TSR)相比未添加协效剂的膨胀阻燃环氧树脂分别下降了49. 5%和57. 8%。热重分析表明,单独添加OMMT或MoO_3均能有效提高膨胀阻燃EP的热稳定性和成炭率,二者复配使用则表现出更高的初始分解温度并形成更多的残炭量。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OMMT和MoO_3复配使用能促进膨胀阻燃氧树脂在燃烧过程中形成更多的交联结构以增强炭层的致密性和隔热性能,达到协效阻燃和抑烟作用。

    2019年03期 v.19;No.111 847-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重结晶LLM-105的热危险性分析

    金韶华;李土娟;王雨乔;陈煜;张晓鹏;王俊峰;李领弟;

    为了研究重结晶前后LLM-105在敞开体系、绝热体系中的热分解特性,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形状规则、缺陷更少的重结晶LLM-105。以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行为,利用Friedman法得到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及T_(D24)。采用加速量热仪研究了LLM-105的绝热分解行为,计算了绝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及SADT。结果表明,重结晶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起始温度(升温速率为10℃/min)、绝热起始分解温度、绝热最大升温速率分别为353. 12℃、277. 19℃、77. 39℃/min,未重结晶LLM-105的相应参数值分别为341. 62℃、273. 77℃、136. 62℃/min。重结晶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起始温度、绝热起始分解温度更高,绝热最大升温速率更小。结晶品质是LLM-105的热分解特性、热危险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重结晶LLM-105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绝热分解反应更温和。

    2019年03期 v.19;No.111 854-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安全管理

  • 基于智能手机采集数据的施工活动识别

    张明媛;陈硕;赵雪峰;

    施工人员的活动监控对施工安全管理及预防职业疾病至关重要。为提升施工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对楼板钢筋工程施工中的8个主要活动进行识别。为弥补单一传感技术采集维度不足的缺陷和集成传感技术对系统灵活性的限制,采用智能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采集试验人员模拟施工人员活动时的加速度和倾角数据,并提取平均值、标准差、协方差、四分位距(IQR)为活动的特征矢量。通过决策树中的CART算法建立分类训练模型,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评估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样本个体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95. 28%,预测准确率为92. 86%;样本总体的分类准确率为89. 67%,预测准确率为94. 82%。研究表明,基于智能手机采集数据的决策树模型可以用于施工人员的活动识别。

    2019年03期 v.19;No.111 861-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SM的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

    仇国芳;郑艳;张涑贤;

    高处坠落是建筑工程事故统计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类事故,会造成极大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分析123例典型高处坠落事故调查报告,采用关键词检索抽取出19种导致该类事故发生的致因要素;针对一般事故和较大事故分别对致因要素发生频率进行了统计,得出一般事故中人的因素更关键,较大事故中物的因素更关键。采用ISM模型进一步分析致因要素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7个层级的高处坠落致因要素解释结构模型;对不同层级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与频率度量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后得出行政监管和违法承发包两个致因要素是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

    2019年03期 v.19;No.111 867-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1299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0 ]
  • 未按规定导向车道行驶行为干预方法研究

    付川云;刘华;王陶钰;

    为保障信号交叉口的正常交通秩序,充分遏制机动车未按规定导向车道行驶行为,亟需探究该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以北京市内4个信号交叉口处共35 h的1 666条监控视频数据为基础,对未按规定导向车道行驶行为进行定义并将其分为9类,分别对频率较高的5类未按规定导向车道行驶行为构建二元Logit模型,以确定其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干预方法。结果表明,排队车辆数、大车比例、时段、车流量、照明条件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5类未按规定导向车道行驶行为的发生概率,其中排队车辆数及时间因素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工程设施及驾驶人安全意识角度,提出优化交叉口渠化设计及信号配时、采用智能标线、强化监管力度及完善交通管控设施、加强驾驶人安全教育4种未按规定导向车道行驶行为干预方法。

    2019年03期 v.19;No.111 874-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山区高速公路空间郁闭度对驾驶员视觉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杨运兴;陈芳;

    为了解高速公路空间郁闭度对驾驶员视觉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规律,在山区高速公路开展室外实车试验,采用Dikablis眼镜式眼动仪和Varioport生理记录仪记录了驾驶员的眼动和生理数据,包括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扫视幅度、眨眼率、心电、心率、皮电等。结果表明,随空间郁闭度增加,驾驶员皮电和扫视幅度增大,眨眼率和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减小,视点越来越集中。随着驾驶员的逐渐适应,空间环境对驾驶员的心理影响逐渐减弱。驾驶员主要关注中间靠左区域,目标物为中央分隔带和前方道路。开敞空间下驾驶员对右侧区域有少量关注。半郁闭空间下驾驶员皮电呈现规律性的波动,对于左侧区域的关注明显增多,对右侧区域的注视持续时间较长,视点集中点更远。

    2019年03期 v.19;No.111 881-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HP的列车司机非技术技能综合评价模型

    杜衣杭;方卫宁;王丽君;陈悦源;牛可;

    列车司机的非技术技能对保证驾驶安全、降低人因事故发生概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列车司机的非技术技能,从决策能力、人际能力、自我管理和情景意识4个维度通过问卷对非技术技能的指标进行筛选,得到11个列车司机非技术技能指标;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非技术技能综合评价递阶层次模型,为了获得各层指标权重,结合群决策方法建立各层的判断矩阵,获得各层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列车司机非技术技能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既可以分析导致人因事故的非技术技能因素,也能够用于列车司机的评价、选拔和培训。

    2019年03期 v.19;No.111 88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省域建筑安全生产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及策略分析

    霍增辉;陈佳敏;

    为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在分析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原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时间加权平均算子"TOWA"进行二次加权,对2009—2016年我国30个省域的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进行了相对优劣排序。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总体高于东部、东北部及西部地区。根据综合评价值将30个省域划分为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良好、不足、低下3个层次,进而提出了技术优先策略、管理优先策略及政策优先策略。

    2019年03期 v.19;No.111 893-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燃气管线相邻地下空间安全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谭琼;冯国梁;袁宏永;苏国锋;付明;朱友平;

    城市燃气管线泄漏极易导致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城市安全。通过监测预警技术,快速准确地发现泄漏,防止可燃气体聚集,是保障燃气管线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种燃气管线相邻地下空间安全监测预警方法,构建了风险识别、预测预警、分析推演和决策支持一体化安全监测系统,并应用于合肥市2. 5 km燃气管线及其相邻空间高风险区域。结果表明,提出的燃气管线相邻地下空间安全监测方法可用于燃气管线泄漏监测预警,以减少或避免燃气泄漏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

    2019年03期 v.19;No.111 902-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人工煤气管道萘沉积量预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吴晓南;李倩;卢泓方;余思颖;李廉卿;王鑫鑫;

    为了研究人工煤气管道内萘沉积量的预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以昆明人工煤气输气干管为例,结合TGNET软件模拟输气干管的运行工况(选用BWRS状态方程,Colebrook-White流动方程)计算管内萘沉积量,通过改变模型参数(地温、输气温度及输送压力)分析萘沉积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萘沉积量预测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相对误差仅为3. 36%,方法可行; 2)饱和萘含量随地温降低而降低,随管道输送压力降低而升高,随管道输送温度降低而降低,且管内外温差越大,萘沉积量越大; 3)温度变化是造成人工煤气管道中萘沉积并堵塞管道的主要原因,建议在煤气进入城市管网前先对其作降温处理,冬季在弯管、调压器等易出现萘沉积的部位添加保温设施以维持管内温度。

    2019年03期 v.19;No.111 909-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水库旱限水位动态控制的供水策略研究

    曹润祥;李发文;冯平;

    为了克服现行水库旱限水位确定方法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为水库抗旱调度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结合供水系统水文干旱识别方法,用汛末蓄水量、干旱期设计来水量及供水规则计算干旱预警期。并根据实际来水逐月修改来水系列,对当年潜在干旱期和干旱预警期进行再计算,实现旱限水位的动态控制,由此提出了用"预警期/旱限水位"数对的形式(T_d,DL)来表示的旱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法。将旱限水位与限制供水策略相关联,用水库旱限水位作为触发水库限制供水的特征水位。并以水库累计缺水指数最小为目标,以限制供水系数为优化变量,建立水库进入干旱预警后的供水模拟-优化模型。以天津市于桥水库为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旱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法对水库干旱的预警不仅更加合理,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旱限水位与限制供水策略相关联,避免了潜在干旱期内水库出现程度更加严重的缺水,对不同蓄水条件下的限制供水系数进行分析,发现限制供水系数最优值一般取在0. 5~0. 75。

    2019年03期 v.19;No.111 916-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的地铁网络化应急站点选址

    段晓红;李晓婉;

    为提升地铁网络的应急救援能力,提出兼顾地下和地面交通两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资源网络化共享模式,并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应急站点进行优化选址。模型以应急站点数量最少和总响应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地铁车站重要程度为关键因素,求解各地铁车站的优化覆盖方案。提出了一种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该算法采用拥挤比较算子和锦标赛选择算法获取优势群体,借助概率模型描述可行解的离散分布,并不断更新概率模型来实现种群的进化。运用建立的模型和算法求解北京市局部地铁网络应急站点选址问题,最终获得满足地面交通运输时效、并符合问题优化目标的Pareto最优解集。与NSGE-Ⅱ算法相比,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提前123代开始收敛,且针对最小化问题,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最优解的两个目标函数值较NSGE-Ⅱ算法分别减小64%和29%。可见,模型符合地铁应急站点选址问题的决策规则;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有效地缩小了决策空间,它比NSGE-Ⅱ算法更快地收敛,且能够获得更为优化的应急站点选址方案。

    2019年03期 v.19;No.111 923-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市政有限空间气体危害因素检测及作业安全风险评估

    杨春丽;刘艳;秦妍;陈娅;谭聪;

    市政有限空间是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高发场所。以市政热力、排污和电力有限空间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有限空间内部存在的气体危害因素,分析了市政有限空间气体危害特点,明确了影响市政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因素的权重,分析了作业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市政有限空间气体危害差异较大。根据检测结果,热力有限空间缺氧危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密闭检查室更为严重;排污有限空间气体危害因素较多,其中以中毒窒息危害较为严重;电力有限空间内部相对环境较好。层析分析法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作业风险的影响,可作为评价作业风险的有效方法。

    2019年03期 v.19;No.111 93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2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陈贵景;侯福均;常克亮;丰月姣;张珍;孟献青;

    基于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方法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_2排放的8个影响因素,考虑了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从生产投入、转换、传输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并分析了2001—2016年影响京、津、冀各地区CO_2排放的各因素贡献值。结果表明,1)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_2排放总体呈现递增趋势,2012年出现负增长;河北省电力部门对京津冀电力部门CO_2排放贡献最大,2001—2016年累计CO_2排放变化量为145. 70 Mt,但河北省电力部门的减排潜力巨大; 2)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促进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_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2001—2016年累计贡献值分别为261. 86 Mt和36. 47 Mt; 3)用电效率效应和电力输入输出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抑制作用,2001—2016年累计贡献值分别为-49. 40 Mt和-47. 93 Mt;4)造成京、津、冀电力部门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

    2019年03期 v.19;No.111 937-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评价

    马冬;孟庆斌;谷雪景;倪红;肖寒;黄志辉;

    机动车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重型柴油车已成为当前机动车污染控制的重点。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评价,针对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的特点,构建了包括环境、经济、技术等3方面共8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有效筛选最佳适用技术提供重要参考。以国六重型柴油车为例,对EGR、SCR、ASC、DOC、DPF等排放控制技术及(EGR+DOC+DPF+SCR+ASC)、(DOC+DPF+SCR+ASC)等技术组合,定量评价了其环境、经济、技术指标,筛选出国六重型柴油车最佳可行技术。结果表明,国六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得分较高的是(EGR+DOC+DPF+SCR+ASC)排放控制技术组合,该路线是目前重型柴油车达到国六排放法规主流的技术组合,各排放关键零部件的分担压力比较均衡,可以减少9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从而满足未来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2019年03期 v.19;No.111 947-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嘉;时小翠;赵靖宇;王钰萱;孙丽;

    基于2003—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的碳排放空间依赖作用较为显著;居民消费水平、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强度、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居民人均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家庭规模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呈现较强的负向抑制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碳排放方面凸显为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并在集聚格局上表现出多种类型。

    2019年03期 v.19;No.111 95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3K]
    [下载次数:1935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NO2排放预测模型

    赵晶娅;徐铖铖;刘攀;

    为了探究影响NO_2排放的交通相关因素,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单位,提取了美国洛杉矶城市的人口特征、道路网络特征、交通状况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各交通相关因素对NO_2排放的影响,从而建立交通小区NO_2排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交通小区路网密度、交通小区机动车吸引量、通勤时间在30~60 min的工作人数与NO_2的排放呈正相关,表明3种影响因素的增加会造成NO_2排放的增加;而交通小区在家工作的人数、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吸引量与NO_2的排放呈负相关,表明适当鼓励在家工作的新型办公方式、鼓励居民出行选择慢行交通,能有效减少交通小区NO_2的排放。

    2019年03期 v.19;No.111 964-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69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湿电除尘器PM2.5现场实测与特征变化研究

    杨建军;杜利劳;马启翔;林启才;卢立栋;刘赵梅;徐楠;

    基于稀释通道原理自设固定源PM_(2. 5)稀释采集系统,应用该系统对陕西省关中地区某燃煤电厂湿式电除尘器(WESP)进出口烟气中的PM_(2. 5)、PM_(10)和颗粒物开展了现场实测,并在实验室对采集样品进行了化学源组分分析。结果表明:WESP对PM_(2. 5)、PM_(10)和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分别为67. 85%、43. 57%、40. 88%; WESP前后质量浓度峰值均出现在积聚模态,但由双峰(1. 764μm、0. 649μm)变成单峰(1. 764μm),峰值移至大粒径段,数浓度峰值出现在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但由多峰(0. 017μm、0. 129μm、0. 384μm、1. 764μm)变成双峰(0. 017μm、0. 073μm),峰值移至小粒径段;经WESP,PM_(2. 5)积聚模态大多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数浓度均在下降,爱根核模态大多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数浓度均在上升,无论是WESP前或后,PM_(2. 5)的主要质量浓度均集中在大粒径段、主要数浓度均集中在小粒径段; WESP对PM_(2. 5)中大粒径段颗粒物的去除效果要优于小粒径段颗粒物; WESP对PM_(2. 5)中全部已检出离子和大部分主要无机元素均具有去除作用,占离子总质量比重最高的SO_4~(2-)和占元素总质量比重第5位的Mg去除率均最高(64. 75%,接近100%);经WESP处理后,各检出离子的质量浓度大小排序未受任何影响(由大到小为SO_4~(2-)、Na~+、Ca~(2+)、Cl~-、NO_3~-、F~-、Mg~(2+)、NO_2~-、NH_4~+、K~+)。

    2019年03期 v.19;No.111 97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黏性颗粒在滤料表面沉积的动态模拟及规律

    李建龙;李小峰;吴代赦;吴泉泉;李江生;

    为研究颗粒黏性对过滤除尘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颗粒沉积过程的受力情况,应用颗粒流计算软件PFC~(2D)对颗粒在滤料表面的沉积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形成粉尘层的过程中主要受到风流力、惯性力等压缩力和范德华力、滚动摩擦力偶矩等压缩阻力的作用,颗粒黏性的增加,会使颗粒间滚阻系数和摩擦系数显著增加; PFC可实现粉尘颗粒在滤料表面沉积过程的可视化,得到不同黏性颗粒在滤料表面的沉积形态,滚阻系数或摩擦系数越大,粉尘层孔隙率越大,过滤阻力越小,其中,摩擦系数的影响作用弱于滚阻系数。

    2019年03期 v.19;No.111 978-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评价

    王兵;谢红丽;任宏洋;李琋;

    为解决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时出现的修复植物选取工作量大、耗时长等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优劣解距离法建立了一套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评价体系,结合四川长宁页岩气井场现状,在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利用优劣解距离法对初始备选植物进行排序;并利用权重敏感性分析和室内试验校核。结果表明,排序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

    2019年03期 v.19;No.111 985-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71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Bi与rGO共修饰SnO2光催化高效降解TCH和染料研究

    董双石;程汉卿;邓贝奇;乔森;

    通过简单水热法制备新型铋金属(Bi)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共修饰SnO_2三元光催化剂,并采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和四环素(TCH)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三元材料对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可见光条件下,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四环素去除率为94. 1%(60 min),对亚甲基蓝去除率为75. 5%(120 min),降解效果显著好于纯SnO_2与二元催化剂Bi-SnO_2。光致发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响应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电子转移及分离效率的提升显著提高了自由基的产生及光催化效率。阐述了铋金属、还原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锡中间的协同效应,并基于自由基掩蔽试验和电子自旋共振谱(ESR)提出了光催化机制。

    2019年03期 v.19;No.111 992-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4K]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吹脱处理香兰素生产废水中的氨氮工艺研究

    祝媛媛;张丛兰;吴绍艳;宋功武;杨世芳;

    为了提高废水中氨氮处理效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吹脱处理香兰素生产废水中的氨氮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吹脱时间、pH值、超声波功率及气液比4个关键因素与氨氮去除率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氨氮去除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超声波功率、气液比、pH值、吹脱时间。确定对氨氮去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超声功率90 W,超声吹脱时间90 min,pH值12、气液比600∶1的条件下,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1. 60%,与预测值接近,表明拟合度好。试验模型可以用来指导超声吹脱法处理废水中的氨氮。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03-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红壤和磷灰石对沉积物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

    金辉;邓聪;王思;陈宇杰;

    利用磷灰石、红壤及两者复配组合对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TCLP和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稳定化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稳定化试验中,对Cu、Cd和Zn的稳定效果由大到小为红壤+磷灰石、磷灰石、红壤;其中,红壤+磷灰石对Pb的稳定效果与磷灰石单独添加相近,显著大于红壤。5%磷灰石+5%红壤添加3个月后,Cu、Cd、Zn和Pb的稳定效率分别达到59. 83%、29. 43%、31. 00%、96. 06%。添加5%磷灰石时,Cu、Cd、Zn和Pb的稳定效率分别为52. 46%、24. 67%、25. 23%、96. 06%。红壤的添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磷灰石对Cu、Cd和Zn的稳定效率。连续提取试验结果表明,磷灰石单独和复配添加均使Cu、Zn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态和潜在生物可利用态占比降低,生物不可利用态占比增大。5%磷灰石+5%红壤处理中,Cu、Cd、Zn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态和潜在生物可利用态的比例总和分别降低了19. 31%、5. 11%、20. 11%和68. 97%。相比磷灰石单独处理,复配处理进一步促进了Cd和Zn的酸溶态向残渣态转化。磷灰石和红壤+磷灰石复配处理能有效降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危害。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09-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铀污染控制技术与还原态UO2(s)稳定性研究进展

    成先雄;胡民火;连军锋;孔张亮;张鹏;陈于梁;

    铀U(Ⅵ)由于核裂变反应已被广泛用于核能利用和核武器开发,但铀矿开采与冶炼过程中,会向环境中释放一定量的铀。铀元素由于自身具有放射性危害和重金属毒性,因此,会引起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铀污染控制与维持还原态UO_2稳定性,在铀分离、还原等污染控制技术评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U(Ⅵ)被还原固定形成UO_2(s)的稳定性及稳定性维持方法,并对铀污染治理进行了展望。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16-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类酶联免疫分析法可行性的研究

    赵晓祥;张璐璐;程晨;

    多环芳烃作为持久性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因特异性强、快速、便捷等优点而广泛使用。建立了芳香烃受体介导的类酶联免疫竞争方法(类ELISA),用于检测环境中多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检测了5种多环芳烃萘、苊、菲、荧蒽和芘,同时比较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在灵敏度、准确性和重现性等标的差异。HPLC检出限为2. 70~10. 71 ng/mL; GC/MS的检出限为2. 60~24. 40 ng/mL;类ELISA的检出限在1. 24~3. 10ng/mL。HPLC的加标回收率为58. 03%~106. 69%; GC/MS的加标回收率为88. 16%~154. 83%;类ELISA的加标回收率为74. 67%~121. 84%。HPLC的变异系数为4. 26~9. 03; GC/MS的变异系数为1. 44~5. 82;类ELISA的变异系数为2. 56~8. 16。结果表明,类ELISA方法灵敏度较好,准确性较高;而GC/MS方法重现性较好,检测更为稳定。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28-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莱州湾南岸土壤全盐量空间分布及其高光谱反演研究

    张丽霞;吕兰颂;邓振利;于庆;

    滨海地区海水入侵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莱州湾沿岸是我国海水入侵最为典型的地区。以莱州湾南岸作为研究区,利用便携式高光谱仪获得样本点土壤的实测高光谱数据,并测得该区域样本点的土壤全盐量。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将经过预处理的高光谱原始测量数据进行一阶、二阶微分变换,连续统去除等变换,建立各种高光谱数据与土壤盐分数据之间的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比建模及验证结果得到最为精确地土壤全盐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莱州湾南岸全盐量呈带状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反射率一阶微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对全盐量估算的效果最好,模型决定系数可达到0. 904,均方根误差为623. 274,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反演土壤的全盐量。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34-1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黄河三角洲不同盐碱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功能菌群研究

    戴九兰;苗永君;

    采用Illumina Miseq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农田5种典型农作物种植体系土壤中的氨氧化(amoA)和反硝化基因(nirS/nirK)进行测序,研究参与其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功能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土壤中的氨氧化和反硝化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其他4种农田土壤差异显著;土壤电导率、含水率及有效磷是造成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另外,对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中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优势菌研究表明,在大豆和小麦-玉米轮作中,AOB起主要的氨氧化作用,而在水稻土中是AOA; nirS和nirK型反硝化菌在水稻和大豆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要的反硝化作用,但是在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优势菌明显不同。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41-1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贡献度研究——以铜川市为例

    张崇淼;李森;张力喆;牛小勇;殷崎栋;

    以铜川市为例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和指标分析,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含有项目、因素、指标的铜川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通过生态不安全指数定量表示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对铜川市2014—2016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计算分析了各指标对城市总体生态不安全指数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铜川市的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并呈现逐渐向好的发展趋势。人均灌溉农田面积、地表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对铜川市生态不安全指数贡献度较大,应给予重视。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49-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818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IS的祁连山生态敏感性评价

    张强;冯悦;魏伟;高天泽;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研究祁连山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主要生态问题,并结合客观条件及评价因子的选取需具有代表性、可计量性的原则,选取气候舒适度指数、土地沙化指数、土地盐碱化指数、水土流失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共5项评价因子对祁连山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运用GIS技术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再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和重分类工具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划分5类生态敏感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高敏感性、较高敏感性、中等敏感性、较低敏感性和低敏感性。结果表明,祁连山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高敏感性地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部地区,低敏感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总体都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上,其中,中等以下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 78%,高敏感性、较高敏感性占研究区的30. 22%,表明对于祁连山的生态保护还是卓有成效的,但一些地区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生态敏感性偏高。因此,未来对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对于高敏感性区域的西部地区应该进行严格保护和生态治理,对于低敏感性区域的东部地区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影响。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56-1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704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及水质响应的时空特征

    王佳宁;徐顺青;武娟妮;卢静;张筝;程亮;

    从流域尺度评估污染物减排与水质响应成为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二五"期间长江10个子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效果及水质响应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环保投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然而不合理的环保投资结构导致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并不高。不同流域污染负荷差异显著,长江中下游负荷量约为源头区的4倍。不同污染物的水体质量浓度与流域负荷量之间的响应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长江各流域水体氨氮质量浓度对流域的氨氮负荷量变化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关系,相比之下,长江各流域水体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流域化学需氧量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建议调整长江流域污染治理的环保投资结构,提高生活源污染的治理效率,同时在分析流域总量减排与水质响应不确定性基础上,优化和调整流域污染物管理方案。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65-1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4K]
    [下载次数:1025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大气环境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

    丁镭;卢滢宇;叶霜霜;

    合理评估区域大气环境效率是落实污染物减排政策和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非径向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测算了2006—2015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大气环境效率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2006—2015年间,浙江省大气环境静态效率的平均值为0. 592 4,污染减排治理的潜力依然巨大。浙江省大气环境动态效率实现了年均6. 47%、累计75. 81%的增长,且增速存在显著城市差异,杭州最快,宁波、嘉兴次之;大气环境效率的提升主要由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扩大的"双轮驱动"影响。11个城市在4种高低环境效率矩阵中的分布数量相对均匀,没有出现H/H、L/L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未来,需充分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实际状况,制定差异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提升大气环境效率。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75-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9年3—4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9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75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75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38. 67%,矿业事故占1. 33%,爆炸事故占14. 67%,火灾占14. 67%,毒物泄漏与中毒占0. 67%,其他事故占24%。75起事故共死亡318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34. 90%,矿业事故占0. 94%,爆炸事故占34. 90%,火灾占4. 40%,毒物泄漏与中毒占5. 97%,其他事故占18. 87%。75起事故共死亡318人。2019年3—4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四川(10起)、江苏(9起)、安徽(8起)、河北(6起)和辽宁(4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江苏(107人)、湖南(28人)、四川(26人)、安徽(25人)和河北(22人)。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85-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19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19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71起,包括沙尘天气10起,污染事件9起,地震38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1起。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88-1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2017年文献计量分析

    李杰;李生才;冯长根;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安全与环境学报》(下称《学报》) 2007—2017年刊载的4 147篇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从《学报》论文的时序产出与影响、分类产出与影响、期刊层面的知识流动及主题热点4个方面讨论了《学报》的文献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学报》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出、影响力及知识密度不断提升,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地区、机构、作者等。《学报》保持期刊内外的知识流动、交换和更新,使得期刊充满知识活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学报》已经形成了安全工程与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特色专题——安全与环境事故和事件统计快报4个方面的主题方向。《学报》的这些文献计量指标,为全面认识《学报》及未来发展提供了详实的科技情报。

    2019年03期 v.19;No.111 1092-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4K]
    [下载次数:76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2019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正>继成功举办了前6届"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后,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根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建议,拟于201 9年9月25-28日在杭州市举办"201 9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现诚挚地邀请您投稿并参会。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2019年03期 v.19;No.111 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