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光;武晓炜;胡少华;杨金辉;
针对大坝健康诊断中诊断指标的不确定性和隶属区间的模糊性问题,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和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建立了基于AHP-DEMATEL的大坝健康诊断模型。结合水口混凝土重力坝监测数据,对水口混凝土重力坝的健康状态进行诊断,确定了其关键诊断指标和目前的工作运行状态。结果表明,运用AHP-DEMATEL法确定的权重更加客观、准确,基于AHP-DEMATEL健康诊断模型对水口混凝土重力坝诊断的结果为基本正常的健康状态,与定检结果相吻合,表明所提出的基于AHP-DEMATEL的大坝健康诊断模型合理、可行。
2019年05期 v.19;No.113 1489-1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下载次数:57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琳;王玉婷;
为了实现油气管道土壤腐蚀预测防护工作,对区域管道中各土壤复杂因素的大量实测数据建立土壤腐蚀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将粗糙集算法(RS)、熵权计算法(EW)、集对理论分析法(SPA)引入油气管道土壤腐蚀分级评价中,利用RS预处理数据、EW确定指标权重、SPA量化数据,建立数据分级评价RS-EW-SPA模型。通过Python算法程序运行模型,结果将土壤腐蚀分为4个等级,计算出各指标因素权重,每个测试点处土壤腐蚀等级及各指标因素影响度、排序,并对不同点处土壤腐蚀性差异作出分析。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及其事后局部分析评价结果对RS-EW-SPA模型进行验证,得到的土壤腐蚀评价等级结果与实际相符,表明此模型适用于油气管道土壤腐蚀分级评价。
2019年05期 v.19;No.113 1497-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白海卫;宋守信;王剑晨;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价新建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地铁项目施工的风险,更好地实现风险管控,将脆弱性评价引入地下工程穿越施工风险评价领域,建立了脆弱性评价与风险评价的基本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同一维度考虑了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选取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度为脆弱性评价三要素,并基于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建立了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划分了脆弱性等级。以脆弱性等级和外部扰动造成的损失等级为基础,构建了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可非常便捷地评价不同实施方案的优劣。通过实际穿越工程案例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便捷性。并结合该工程两个不同实施方案的脆弱性和风险计算结果,特别是根据脆弱性评价结果中数值较大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快速找出了对应实施方案的薄弱环节,从而优化了工程实施方案,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了系统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工程实施完成后,既有地铁上浮变形不到1 mm,是该领域变形控制最好的项目之一。同时,地铁运营管理方可利用该方法建立穿越工程风险项目库,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风险的分级管控。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04-1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5K] [下载次数:64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刘敦文;邱丰恺;贾昊然;张兆令;黄迪辉;
针对近两年逐渐兴起的新型破岩技术——高压气体膨胀法应用于隧道工程施工时可能存在的诸多安全风险问题,结合高压气体膨胀法的施工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地铁联络通道高压气体膨胀法开挖施工安全评价方法。综合考虑爆区环境、爆破参数、施工过程及安全管理4个影响因素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基于正向云发生器生成云滴图对高压气体膨胀法施工安全等级进行评价。以长沙市某地铁联络通道开挖施工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云模型所得评价结果与现场振动监测判定结果一致,表明云模型评价方法是合理有效的,能够为地铁联络通道高压气体膨胀法施工提供安全风险预判,保障施工安全。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11-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余建星;刘天;余杨;
针对海底管道可燃气体泄漏引起的爆炸,进行了风险识别并构建故障树。将权重修正、输出模糊数修正等方法与模糊推理方法相结合,利用Matlab和Simulink建立基于故障树的模糊推理系统,进行爆炸概率的计算。此外,给出了故障树子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概率和模糊数。最后,给出算例并与重要度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此方法更加科学,具有灵活性和可拓展性。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17-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4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祁云;齐庆杰;汪伟;周新华;
针对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影响因素多且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集值统计-Entropy的综合确权模糊预测法对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进行预测与分析。通过引入修正系数和向量内积优化预测评价模型,减小主客观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基于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采空区自燃危险2级预测模型,分析各权重置信度,预测自燃危险性等级。将该模型应用于晋牛煤矿1303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实证了基于集值统计-Entropy的模糊数学模型对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预测的科学性,与经典AHP法相比预测过程更直观,预测结果更准确,为采空区自燃灾害有效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26-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段在鹏;张灿;黄月铃;傅丽碧;
木制品加工企业火灾事故诱因防控是其安全工作的重点,基于云模型综合确定各危险因素的防控排序,首先构建火灾事故因素模糊分析图,将因素分为企业安全管理、消防设施、火灾引发因素、人员疏散4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24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数据的随机性和离散性,利用云模型结合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权重和评价矩阵定量云化,构造出基于云模型改进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某木制品加工企业火灾事故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对危险因素进行排序,不仅适用于火灾事故诱因分析,对企业其他类事故安全评价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32-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8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钺;董小珊;叶慧;李瑞琪;
基于GIS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如核密度分析、可达性分析,对城市火灾风险指标体系从"空间-非空间"层面对致灾因子和消灾因子进行独立评估,利用改进的火灾风险度模型进行计算,最终得到驻马店市综合火灾风险图。结果表明:1)对致灾因子和消灾因子进行单独评估,评估过程相互独立,结果更加清晰合理; 2)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增加了电量荷载和燃气负荷、用地类型等因素,指标体系更加完善;3)利用GIS空间分析从城市区域层面对火灾风险进行评估,有利于指导具体的规划和提出相应的措施。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40-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5K] [下载次数:167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甘旭升;丁黎颖;刘飞;王明华;
为提高空域环境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改善军事飞行训练的安全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建立了军事飞行训练的空域环境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使用基于信息熵的专家群组灰色聚类方法实现评价指标的赋权;最后,在评价指标赋权基础上,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进行军事飞行训练的空域环境安全性评价。某训练空域环境的实例表明,该方法的安全性综合评价值为2. 671,介于(2,3]之间,其安全性评价等级为"一般",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客观实际,并能指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从而验证了该方法评价飞行训练空域环境安全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47-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汪磊;郭世广;任勇;
为实现航线飞行员着陆操作风险的量化评价,提出飞行数据正态云概念,综合考虑与着陆异常事件相关的参数及其所带来的风险,以每次航班在着陆阶段接地时刻的地速、仰角、垂直方向的加速度及15 m处至接地的距离4个参数的数据偏差值为评价指标,综合运用正态云理论和熵权法构建评价模型,用以评价着陆操作风险水平,并划分航线飞行员着陆操作风险等级区间,开发出了飞行着陆操作风险评价系统,从而实现了飞行数据处理及着陆操作风险的快捷计算。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55-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4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树山;郭勋成;任禹名;吕振斌;赵书超;
针对爆炸恐怖袭击、民用爆炸品和军队弹药运输及使用中的近距离误炸等,研究高温高压爆轰产物联合强冲击波对生物目标的毁伤特性。首先,简要阐述了炸药装药空中爆炸的威力场特性及对生物目标的毁伤机理。然后,基于炸药空中爆炸威力场特性和对生物目标毁伤机理,依据有关计算模型和专项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毁伤等级的冲击波毁伤半径、爆轰产物极限膨胀半径及冲击波与爆轰产物耦合作用半径等。最后,通过试验研究了某穿孔装药在近场爆炸条件下,对不同距离处的生物(羊)目标的毁伤效应。通过理论和试验结果,得出了空中近场爆炸作用下造成生物(羊)目标不同毁伤程度和特征的作用距离,为爆炸对生物目标的毁伤评估、安全防护及紧急救援提供参考。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62-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6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建新;刘焕春;郭佳奇;郭敏;
为保证双线大断面隧道爆破施工安全,开展了近距离隧道爆破振动监测试验。在先行隧道内对应后行洞爆破掌子面前方和后方一定范围内布置测点,研究后行洞开挖爆破对先行洞衬砌结构的振动效应。通过分析各装药段爆破引起的三向振速,获得了爆破振动沿隧道轴线方向上的传播规律及隧道断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先行隧道迎爆侧边墙上的测点振速,对应隧道轴向和径向的峰值振速及衰减速率均大于垂向;掏槽段或最大装药量段爆破引起的振动不一定最大;掏槽爆破段单位药量引起的振速最大,周边爆破段最小;掏槽爆破对前方未开挖岩体的扰动大于后方,周边爆破引起掌子面后方振动大于前方,辅助及底板爆破对掌子面前后影响基本一致;迎爆侧振速明显大于背爆侧,且三向振速相差明显,而背爆侧相差较小。并据此对爆破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有效控制了各段爆破引起的振动。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68-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2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龙恩深;毛宁;梁伟杰;丁珮;邹航;明阳;
原预测热应激模型(Predicted Heat Stain,PHS)未考虑服装织物被汗液浸湿后传热性能的动态变化特性,为提高PHS模型对高温作业人员热安全极限的预测准确性,提出了一个PHS织物浸湿热阻修正模型。基于4种服装常见织物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实测浸湿热阻变化,动态修正原PHS模型服装热阻的计算部分,在设计工况下,预测模拟了2种服装厚度下人员的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等主要生理热应激参数的变化,并结合已有人体实测数据和原PHS模型预测值,对PHS修正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服装织物含水率越大,其热阻越小;环境参数一定时,修正模型的模拟结果比原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人体的实测数据;针对2种服装厚度,修正模型对着较薄服装人员的热应激参数预测更为准确。该修正模型有效提高了原PHS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可为高温作业的人员热极限评估及生产组织调整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持。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76-1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三石;付建飞;门业凯;郭凯;吉威风;
针对深凹露天铁矿采坑内隐伏空区的精准探测技术难题,选择鞍本地区的BIF型富铁矿床深凹露天采坑隐伏空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期的物探和钻探空区探测成果,以钻孔式三维激光扫描探测技术为手段,对露天铁矿1号深坑采区+162 m标高采矿平台进行了空区三维激光探测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62 m标高采矿平台隐伏空区面积达7 000 m~2,空区体最大高度16 m,并在+152 m标高采矿平台超前预警空区存在。该三维激光探测技术克服了物探的狭小探测空间限制和钻探的"一孔之见"弊端,可以准确测量隐伏空区的大小、埋深、形状、走向和边界等特征参数,精度达厘米级;三维激光探测技术通过地学建模软件构建空区三维虚拟实体,可使空区表现定量化、可视化和数字化,还可对综合探测采矿平台边界外的区域进行空区超前预警探测。因此可为含空区采矿平台的风险评价、安全处理和优化采矿设计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和理论依据。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81-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东;姜聚宇;韩新平;曹兰柱;宋子岭;
为解决三道岭露天矿西采区南帮逆倾软岩边坡滑坡规模大、治理困难的问题,基于已有监测数据,明确了最危险滑坡区域范围,通过滑坡变形反分析,确定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基于极限平衡法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压帮高度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提出了逆倾软岩边坡变形治理措施;根据压帮后监测数据,对南帮边坡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极限平衡法与数值模拟法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边坡稳定性均随内排压帮高度增加而增大;当内排压帮高度为28 m时,边坡稳定系数达到1. 11,满足安全储备系数要求;实施内排压帮后,各地表监测点基本处于等速变形阶段,边坡治理方案效果显著。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87-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8K]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董辉;杨晓晖;衣智明;罗正东;
为研究岩溶区地质环境因素对在役隧道衬砌结构变形的影响问题,以岩溶地区典型在役隧道为依托,在降雨条件下,考虑溶洞布置形态、直径、溶洞与隧道间距、节理面倾角等地质环境因素,通过相似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衬砌表面应变、孔隙水压力、围岩压力和位移分别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衬砌表面孔隙水压力主要受到节理面倾角和溶洞布置形态的影响,且节理倾角的作用强于溶洞布置形态,竖向正交溶洞布置截面孔隙水压力变化区间约为斜向布置截面的10倍,且衬砌顶部测点位置孔隙水压力变化区间约为底部测点位置的10倍。2)衬砌表面围岩压力随节理面倾角和溶洞直径的增大而减小,溶洞距离l和倾角θ之间符合l≤-0. 4θ+30时,衬砌表面有明显的受压增大趋势。3)衬砌结构变形最大的参数组合为:节理倾角在50°~55°,溶隧距离为1. 5倍隧道直径,溶洞沿顺层节理分布,溶洞直径为3/4倍隧道直径和斜向截面布置形态。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在役隧道可能危险区域提供参考,对岩溶区隧道灾害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9年05期 v.19;No.113 1595-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2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牛向东;侯克鹏;杨志全;
高程对强风化灰岩抗剪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以北衙金矿露天采场边坡的强风化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原位直剪试验、数值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强风化灰岩黏聚力c、内摩擦角φ与高程H间的预测计算模型,分析得到它们与高程间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的变化规律,并设计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预测模型计算得到的强风化灰岩黏聚力c、内摩擦角φ的理论值与实际测量值相差不大,差率均小于10%,因此,可用来预测其他与北衙金矿露天采场边坡地质条件类似的矿山或工程在不同高程的强风化灰岩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05-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鑫;晏巧;张婷婷;彭雅雯;李国辉;
为克服传统阈值法定位在岩石声发射定位中的局限,通过设置在岩石试件表面的压电传感器记录加载过程产生的弹性波信号,采用小波变换及互相关分析法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不同通道之间的时间延迟,从而实现声发射源的定位。首先将细砂岩加工成109 mm×200 mm×20 mm的板状试件,利用数字点荷载仪按恒定加载速率对其进行加载,采用4个压电传感器以3 MHz频率记录各通道的声发射信号全波形;然后通过sym5小波基对该信号进行分解和重构,再利用互相关原理计算得到各通道之间的时间延迟;最后利用自编的MATLAB代码追溯到声发射源坐标,并与传统阈值法定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波变换互相关分析方法有效减小了声发射源定位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提高了岩石声发射定位精度。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11-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1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林红;齐宝;杨蕾;马明骏;陈国明;
针对导管架海洋平台中管节点结构加固的数值模拟,考虑到单一尺度的导管架平台有限元模型难以反映结构局部细节特征的局限性,建立了导管架平台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并开展了多尺度模拟方法在管节点加固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多点约束(MPC)的跨尺度关联方法建立了体-管多尺度模型,并对其网格密度进行了验证;通过与精细模型及宏观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多尺度模型的计算精度。在管节点精细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肋板加固的模型并进行了参数的优化分析,进而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方法建立的导管架模型可以兼顾管节点局部的计算精度和整体计算的效率,且肋板加固可有效改善管节点局部的应力集中效应。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18-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5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仇国芳;王举;
利用概念格方法从施工安全事故案例中挖掘隐含的规律性知识,为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提供知识服务。将事故案例作为对象,以事故致因和事故类型作为属性,将事故案例转化为致因形式背景;以事故类型为对象、应急措施为属性构建应急措施形式背景。在形式背景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事故致因概念格和事故应急措施概念格。通过格上作业,可以从任意概念节点向下遍历得到所有可能的事故致因链。另外以事故类型作为桥梁,提出了基于事故案例最大交集的致因-应急措施关联规则提取算法,并给出了规则可信度度量方法。将这些规则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可以从已发现的致因出发,找到所有可能的事故致因链,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并根据关联规则,提前预置应急措施,提高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置的效率。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25-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彭川宇;曾珍;田丽娜;
为研究新生代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安全认知与职业安全行为的关系,构建了新生代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安全认知与职业安全行为关系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方法检验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激励制度、工友行为的影响通过职业安全认知的部分或完全的中介效应对新生代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安全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31-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唐凯;田水承;李红霞;杨鹏飞;
随着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企业安全文化主导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凸显,高效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借鉴"新工科"跨界学习思想,探索提升企业安全文化教育培训效能的新路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深度分析提炼,参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进行比对,确定企业文化教育培训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结构模型,运用AMOS软件进行两者相关因素的有效性路径分析,得出安全文化教育培训效能与安全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在培训方法和内容上应将安全技术培训中"植入"安全文化成分来提高安全文化培训效能。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38-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秦雅琴;胡浩玮;蒋玉博;
为了加强驾驶检测的可靠性,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基于驾驶适宜性测定,对动态与静态驾驶适宜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56名驾驶人进行了动态和静态驾驶适宜性检测,并确定了动静态驾驶适宜性指标,同时使用SPSS中的K均值聚类法基于动态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将56名驾驶人分为保守型、中间型、复合型和激进型4类。利用统计学、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及多种拟合方法研究了动态与静态驾驶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被试动态与静态适宜性的相关性并不高,无法通过静态驾驶适宜性测定水平来说明动态情境下的驾驶水平。最后提出当前驾驶适宜性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增加动态驾驶检测,以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43-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段在鹏;黄月铃;黄萍;
以门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2类典型起重机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新入职起重机司机失误的因素。首先统计司机的各项数据(性别、驾驶经验等),对司机分组;然后利用起重机模拟器仿真,使司机分别操作这2类起重机,记录操作时的环境和司机的失误,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组司机的失误情况,探讨影响司机失误的因素。结果表明,首次操作时,女性司机失误率低于男性,但耗时高于男性;近视对塔式起重机司机的影响大于门式起重机;复杂操作会增加司机的失误率;有驾驶经验的司机首次操作的失误率比没有经验的低,但形成的思维定势会阻碍司机学习新的知识,在司机对起重机进一步操作时,有驾驶经验会增加司机的失误。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49-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5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文军;孙静;侯明利;刘明超;
由于政府监管部门与机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构建了机场安全运行监管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双方复制动态方程的求解与分析,建立了由政府监管部门和机场构成的演化博弈二维动力系统;根据系统求得博弈的5个局部均衡点,并采用Friedman理论分析了各均衡点的稳定性。借助Matlab仿真,探究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监管博弈的演化过程,根据几种情况下博弈双方的收益对比,分析了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原因,讨论了演化博弈进程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和监管能力、机场安全成本投入和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是双方演化博弈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55-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瑞山;张贯超;高路平;
民航事故征候的分析和预测是民航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掌握事故征候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以此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降低民航事故率。首先通过将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权重层次分析理论相结合,对民航事故征候及其影响因素做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机组失误为事故征候的关键原因因素,其后依次为机械原因、天气原因、地面保障、维修差错和空管原因;再运用三角模糊数预测模型对2006—2010年机组失误导致事故征候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2011—2015年机组失误导致事故征候的预测区间分别为(20. 186 5,25. 158 4)、(20. 186 9,35. 842 3)、(25. 158 4,53. 934 2)、(35. 842 3,81. 036 1)和(36. 050 0,89. 985 2);最后进行了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机组失误导致事故征候数的样本中心值与预测中心值无显著性差异;将预测区间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际数据绝大多数在预测区间内,该模型满足实际要求,精度较高,可为民航灾害预警工作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预测方法。预测区间趋势表明,机组失误导致的事故征候数随着时间推移相应增加。因此,在后续的民航安全管理中要重视机组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机组行为失误,从而达到减少事故征候、提高安全水平的目的。研究表明,该预测模型虽然可作为长期预测模型,但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精度较高的预测结果仅是近两年的数据,而其他更往后的数据只能反映一种趋势。要实现更加长远、准确的预测,还需对预测模型的算法做进一步改进。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62-1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林海;陶艳茹;董颖博;李冰;
为构建高效净化妫水河水体水质的水生植物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研究了水鳖(Hydrocharis dubia)、槐叶萍(Salvinia natans)、浮叶眼子菜(Jussiaea stipulacea Ohwi)、黄花水龙(Azoila imbricata)、荇菜(Potamogeton natans)、耐寒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满江红(Nymphoides peltatum) 7种不同的浮水植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劣Ⅴ类水体水质(即NH_4~+-N、TP、COD质量浓度分别为2. 2 mg/L、0. 4 mg/L、45 mg/L)条件下,黄花水龙、耐寒睡莲、荇菜、水鳖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较好,净化后水质可达地表Ⅱ~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水鳖、黄花水龙对NH_4~+-N和TP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NH_4~+-N去除率可达93. 64%和96. 31%,TP去除率可达90. 41%和95. 17%;荇菜、耐寒睡莲对COD去除率较高,分别为78. 28%、75. 02%,且这4种植物在水体中生长状况良好。水体pH值变化(pH=6~8)对黄花水龙、水鳖去除NH_4~+-N和TP的影响很小,荇菜对COD的去除率随水质pH值升高有所下降,而耐寒睡莲则相反。经比较分析和在天然水体下进行验证,水鳖、黄花水龙可作为妫水河水体修复的浮水植物。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85-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5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章光;郑业忠;武晓炜;
采用Euler Euler多相流模型,研究了油水混合物流速0. 55 m/s、不同含油率的工况下,分流比对T型管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水混合物流速为0. 55 m/s时,油水两相在T型管水平管内流型为带有混合层的分层流(ST&MI),且各层高度受含油率影响。随分流比的增大,依次流入支管的为油层、混合层、水层。含油率分别为25%、44. 4%、73. 5%的工况下,对应的最优分离比分别为0. 353、0. 461、0. 611。含油率对T型管分离效率的影响很大,随含油率增大,T型管的分离效率降低。油滴粒径对T型管分离效率的影响较大,油滴粒径越大越有利于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油水混合物的流速越大,T型管的分离效率越低。油水混合物流速对最优分流比几乎无影响。对于常规T型管的油水两相流模拟,可用均一粒径来进行粗糙的定性分析,而采用相群平衡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定量分析T型管的油水分离效率。
2019年05期 v.19;No.113 1695-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0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贺凤至;魏正贵;张宇;曾悦;崔静;
以四水合硝酸钙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HA/β-TCP复合粉体,吸附溶液中的Pb~(2+),并进行了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5. 0、吸附剂用量为1 g/L、初始Pb~(2+)质量浓度小于600 mg/L时,吸附180 min,HA/β-TCP对Pb~(2+)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系数在0. 99以上。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均能用于描述HA/β-TCP对Pb~(2+)的吸附,且随温度升高,K_L和K_F均增大,表明温度越高,吸附能力越强,q_m可达569. 6 mg/g。吸附前后的XRD、SEM-EDS结果表明,HA/β-TCP对Pb~(2+)的吸附包括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过程。FTIR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依赖于Pb~(2+)与O—H、P—O键的相互作用。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03-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1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小逊;吴娇;盛美华;陶敏;王丹;曹阳;
为寻求酿造废弃物啤酒糟新型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利用热解技术在300~700℃下制备啤酒糟生物炭(BC),用于吸附废水中Pb~(2+)。在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初始pH值、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和BC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可能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BC平均孔径不断增大,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也相应增加,且芳香化程度和稳定性增强,有利于其吸附重金属。吸附试验显示,BC对Pb~(2+)的吸附速率较快,酸性条件更有利于Pb~(2+)的吸附,且更适合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吸附。BC700在吸附2. 5 h时达到吸附平衡,其最大吸附量可达168. 2 mg/g。BC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其对Pb~(2+)的去除机理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因此,BC可作为去除含Pb~(2+)废水的生物吸附材料。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11-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1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易安;王宁芬;肖伟龙;牛碧慧;
以壳聚糖为接枝骨架、丙烯酸为单体制备了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水凝胶(CTS-g-PAA),结合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CTS-g-PAA进行了结构及组成表征。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CTS-g-PAA对水环境中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CTS-g-PAA具有利于吸附的海绵状三维结构。当Lev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CTS-g-PAA对Lev的吸附在pH值为3. 0时效果最佳,吸附量达到32. 35 mg/g。此外,CTS-g-PAA可在30 min内快速吸附Lev,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适于描述该吸附过程。在吸附过程中,CTS-g-PAA与Lev之间的静电引力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作用可进一步通过离子强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加以印证。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19-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6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邵敏;王安慰;韩惠;沈梦;万玉山;
采用环氧丙烷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多孔SiO_2包覆的CeO_2/SiO_2催化剂,通过一系列表征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考察。1,2-二氯乙烷(DCE)是典型的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将其作为探针分子进行催化剂反应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较低焙烧温度下制得的催化剂CeO_2/SiO_2-400呈现非晶相结构,多孔的无定型结构使得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活性氧、优异的低温氧化还原能力,对1,2-二氯乙烷(DCE)表现出最优异的催化燃烧性能。在DCE质量浓度4 420 mg/m~3、空速15 000 h~(-1)、氧质量分数20%的条件下,275℃时CeO_2/SiO_2-400催化燃烧DCE的转化率达到90%。在长达100 h的稳定性测试中,CeO_2/SiO_2-400的反应活性没有明显下降。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27-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3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晔;朱利军;刘成;周育智;刘东斌;周海燕;何晓曼;
为研究改良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及作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无机改良剂钙镁磷肥、海泡石、石灰和有机改良剂泥炭施用时,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中Cd、Cu、Zn的有效态质量比变化及黄豆植株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都能降低土壤中Cd、Cu、Zn有效态质量比,改变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比例,减少黄豆对重金属的吸收,促进黄豆生长和增产。其中,钙镁磷肥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和黄豆籽实中的重金属质量比,促进籽实增产20. 7%。同等条件下,泥炭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降低效果不如无机改良剂,但其促进黄豆籽实增产的效果最好,达23. 9%。黄豆植株中重金属质量比与其在土壤中的有效态质量比显著正相关,而与黄豆生物量和籽实产量负相关。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质量比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至关重要。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37-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8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杨杰;王霞;仓龙;
纳米羟基磷灰石(NHP,Nano-hydroxyapatite)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固定重金属的能力,近年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领域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叶面喷施NHP对作物重金属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并不清楚,也未见相关报道。通过水培试验对小麦幼苗叶面喷施不同质量分数的NHP(0. 123%、0. 369%、0. 615%),同时与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KH_2PO_4溶液和去离子水的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其对于小麦生长和Cd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NHP和KH_2PO_4没有显著影响小麦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喷施处理显著降低了新叶中的Cd质量比和Cd向新叶的转移系数,NHP处理要明显优于KH_2PO_4处理,这与叶片中P质量比的增加密切相关。结果表明,NHP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叶面阻隔剂,但其对小麦全生育期Cd的吸收和积累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45-1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阳雨平;杨田杰;陈国国;
对湘南某钨矿区土壤的污染现状和当地植物修复能力进行调查,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和改进后的逐步提取法,分别分析土壤和植物中As、Cd、Cr、Pb、Zn的形态,评价钨矿区土壤中As、Cd、Cr、Pb、Zn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库、垅下河区域Cd、As、Zn为主要污染,选厂和废石坝区As、Cd、Pb为主要污染。根据植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得出尾矿库、垅下河区域适合小蓬草和一年蓬原位修复,选厂和废石坝区域适合一年蓬和五节芒原位修复。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52-1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2K] [下载次数:917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刘菲;韩孝兰;魏志强;李娜;
为分析空中交通运行状况和管制员技能对飞机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构建了基于四维航迹数据的飞行性能参数匹配计算模型,实现对爬升、巡航和下降阶段的油耗估算;通过与快速存储记录器数据的对比,表明文中模型在油耗方面的估算误差一般不超过5%,然后建立碳排放模型,实现对碳排放的计算。之后以某管制单位的雷达记录数据为例进行碳排放估算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改进管制指挥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61-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2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庞震鹏;李永平;朱教宁;汤昀;张晓晨;
为探究猪粪与玉米秸秆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和系统稳定性,提升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厌氧发酵产气效率,在(35±1)℃、总固体质量分数8%条件下,将猪粪与玉米秸秆按不同配比混合进行厌氧发酵,测定产气性能指标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猪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显著优于单一猪粪发酵,猪粪玉米秸秆适宜配比为8∶2,平均甲烷质量分数达64. 54%,累计产气量和TS产气量分别为9 943. 1 mL和0. 273 L/g,较单一猪粪发酵分别高79. 33%和79. 61%。并且猪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过程良好,系统运行稳定。适宜配比的猪粪玉米秸秆混合发酵,对优化厌氧发酵工艺、促进系统稳定、提升产气效率、快速处理猪场粪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67-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7K]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源媛;黄俊霖;郑明霞;苏婧;席北斗;
以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奎河的孙桥村断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河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变化与洪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奎河河岸带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是在河水-地下水交互过程中的混合作用、溶滤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同位素~(18)O示踪结果显示,洪水能显著提高河水对河岸带地下水的水量补给,且地下水的Cl~-质量浓度随河水补给率增加而增加;相比于洪水前,洪水过后地下水电导率因表层土壤碳酸钙和白云石的溶解而增长20%,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向HCO_3·Cl-Ca·Mg型演化。受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影响,距离河岸25 m处的地下水NH_4~+-N平均质量浓度相比洪水前增加42%,超出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V类11%。有机物氧化和硝化反应导致pH值、溶解氧及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幅度较大,并由氧化环境过渡至缺氧还原环境,从而促进NO_3~--N的反硝化作用并导致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能力增强。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75-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0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江用彬;黄学文;汪晓云;黄燕军;周志喜;董俐香;张海英;季宏兵;李维;缪鹏;
选取黄山北部太平湖流域径流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水化学和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探讨了河水中硫酸盐的主要来源、贡献,揭示人类活动对流域水环境及化学风化过程影响。结果表明,流域水体为Ca-Na-HCO_3类型水,SO_4~(2-)浓度为63~74μmol/L,δ~(34)S为+1. 59‰~+12. 77‰。丰水期SO_4~(2-)浓度相对高、δ~(34)S较低,枯水期相反,表明温湿季节硫化物氧化和生物成因硫影响显著。地表径流水体δ~(34)S均值大于+7. 2‰,大气输入贡献大。丰、枯水期大气降水对水源区河水硫酸盐贡献分别约为75%、86%,土壤源贡献为25%、14%。中下游水体δ~(34)S高于水源区,其丰、枯水期硫酸盐分别约有29%、51%来源于大气降水,31%、14%来源于生活污水,40%、35%来源于土壤,生活污水贡献不可忽视。碳酸介导的风化是流域主要化学风化过程,硫酸也有参与,但影响较小。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84-1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9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曹星星;吴攀;周少奇;谢峰;荣嵘;
贵州黔西南高砷煤矿区是我国主要的富汞煤分布区,以贵州兴仁县高砷煤矿区猫石头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入库河水和水库水中汞的质量浓度、河流及水库沉积物中汞质量比进行了测定,从而获得高砷煤矿区地表水体中汞的赋存形态、沉积物汞污染状况,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入库河水中总汞质量浓度在17. 19~89. 77 ng/L变化,颗粒态汞平均占比总汞的56. 9%。河流沉积物中总汞质量比为155. 52~5 644. 72 ng/g,处于无至极强污染级别,生态风险为中等至极强,且从上游至下游河流沉积物中汞质量比呈逐渐增加趋势,地积累指数和生态风险系数也随之增加。水库表层水总汞质量浓度为120. 36 ng/L,以颗粒态为主,底层水总汞质量浓度为613. 04 ng/L,以溶解态为主。水库上游和下游沉积物柱中汞平均质量比分别为(8 455. 23±2 010. 18) ng/g和(8 056. 65±1 887. 04) ng/g,水库沉积物汞污染程度处于极强级别,具有极强的生态风险。
2019年05期 v.19;No.113 1793-1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9K]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石东平;刘秋荣;
为了探讨重金属铬的富集情况,选取益阳市龙岭工业园内道路两侧9种行道树叶片及其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对Cr的质量比分别进行测定,引入单项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利用土壤Cr含量和湖南土壤环境背景值对土壤环境的重金属铬进行污染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铬在3个采样点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行道树叶片的Cr生物富集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广玉兰、紫叶李、金边黄杨、红叶石楠、樟树、含笑、桂花树、雪松、青果树; 2)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樟树、含笑和桂花树的土壤存在轻微Cr污染和中等生态危害;地质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9种行道树土壤均无Cr污染; 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中无严重Cr污染状况出现; 3) 1号和3号采样点的土壤Cr质量比随距离水平分布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号采样点的土壤Cr质量比整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03-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唐莲;刘子西;齐娅荣;
评价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发展趋势、认识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驱动作用,是水资源安全评价的重要目标。根据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内涵,选择19个指标,构建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对宁夏连续8年的水资源安全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并尝试从社会经济驱动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经济调控措施对水资源安全发展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可减少评价的主观性,评价结果较客观;该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其变化基本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等水资源安全措施效果同步;指标层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及经济调控效率涵盖的指标较多、权重较大、变化明显,是区域的水资源安全趋势好转的主要驱动因素。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10-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刘宪斌;杨莹;李中媛;林颖青;
为了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研究海水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渤海近岸海域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海水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类群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物种相对丰度为61. 64%,其他次要各门的类群丰度均在11. 49%以下;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物种相对丰度依次为11. 49%、4. 85%、4. 74%、3. 56%和3. 19%。有约7%序列没有落入任何分类层次结构,表明该海域内存在未被识别的微生物资源。海水中微生物在纲水平上的类群及其丰度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23. 66%、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 22. 36%、约20%序列未被识别、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 18. 58%,其他各纲均在10%以下。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营养盐及溶解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17-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郝婧;李洪远;
外源氮(N)输入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单一因子至双因子交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了单一N输入和N输入与温度、水分、植物入侵交互作用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明确了该领域的研究态势和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单一N输入和N输入与环境因子交互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均表现为促进、抑制和无作用3种类型。N输入与滨海湿地各指标间的拟合曲线呈现线性、非线性和无效3种类型。未来研究应基于控制试验,注重多因子交互作用对滨海湿地植物种群、群落特征的影响;将短期控制试验与长期固定监测相结合,探究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时间变异特征;运用同位素标记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多因子交互作用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C、N库的影响机理。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24-1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端平;耿悦;姜紫微;张朕;王宇;薛杨;
为研究Cd在土壤颗粒、胶体及水相中的分配特征,采集吉林省长春市黑土样品,并提取胶体及无胶体土壤颗粒,研究了在不同温度、pH值及胶体投加量条件下,Cd在胶体和土壤颗粒上的吸附及不同土柱高度下的淋溶。结果表明:Cd在胶体和土壤颗粒上的分配系数均表现为随温度升高略有增加;随pH值增加,Cd在胶体上的分配系数越来越大,在土壤颗粒上的分配变化不明显; Cd在胶体上的分配系数与胶体投加量成正比。Cd在向地下迁移的过程中,以水相迁移为主,因胶体吸附作用,Cd被截留在地表,胶体携带的运移作用不大。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32-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6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9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89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89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37. 08%,矿业事故占5. 62%,爆炸事故占6. 74%,火灾占6. 74%,毒物泄漏与中毒占7. 87%,其他事故占35. 96%。89起事故共死亡226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6. 90%,矿业事故占6. 64%,爆炸事故占10. 18%,火灾占5. 75%,毒物泄漏与中毒占8. 41%,其他事故占22. 12%。2019年7—8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安徽(12起)、江苏(10起)、山东(8起)、河南(6起)和四川(5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河南(30人)、安徽(23人)、江苏(18人)、山东(16人)和广东(16人)。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38-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19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10起,包括沙尘天气4起,污染事件11起,地震34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5起,旱灾4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42起。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41-1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慧;王冬雪;王启飞;
通过统计2005—2016年全国煤矿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分析我国煤矿事故的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地区差异及与主要经济指标的关联特征,这对于预防和治理煤矿灾害、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等均有着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近12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指标均有下降趋势;瓦斯事故下降速度较快但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在2009年之前有上升趋势,之后缓慢下降但单次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多,较大及以上事故中顶板事故所占比重较小且下降趋势缓慢;从事故发生的地域差异可以发现,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是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的主要区域,西南地区发生瓦斯事故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在全国同类事故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原煤产量和煤矿事故变化呈正相关趋势,在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最大值后持续下降,在2016年原煤产量有小幅回升,而相应的煤矿事故也在大幅下降之后有回升的趋势。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47-1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8K] [下载次数:835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李杰;曾叙砜;孙领;
为认识上海市火灾事故发生规律,为火灾防治提供参考,以上海市1980—2016年火灾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火灾发生起数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对火灾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损失折款及火灾原因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火灾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规律,1997年之前上海市火灾发生起数变化的周期为8. 5 a,1997年之后的周期为4 a。通过时间序列ARIMA模型进行预测,发现在未来3年,上海市火灾发生起数有上升趋势。在火灾原因方面,电气火灾(包括违反电器安装规定)是火灾发生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造成伤亡及经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生活用火不慎,且该原因的占比有增加趋势。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53-1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4K] [下载次数:82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薛澄岐;
<正>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机-环境系统的硬件、软件及运行环境有了很大程度改善,而系统中人的可靠性问题则日益凸显,众多大型复杂系统的严重事故多由人的失误/错误引发、造成,因而人因可靠性研究已成为国际可靠性工程、安全工程界和工业设计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大型复杂控制系统中数字界面已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人机界面而成为信息显示-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的主要载体并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核电厂、船舶、高铁、航天器、飞机、大型化工厂、大型电网调度中心等。但人机界面数字化后引发了许多新问题,如人机交互模式与分工、操作人员认知行为规律与模型、人误机理与影响因子、人误模式与数据等都产生重大变化,张力教授等的最新著作《数字化核电厂人因可靠性》正是以数字化核电厂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付申;
<正>校园是文化教育的阵地,也是社会安全管理的焦点,校园安全管理关系到许多师生和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幸福。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校园安全管理都被高度重视,中国亦不例外。尽管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但每年依旧会发生一些校园安全事故,其中有些校园安全事故是校园内部因素引起的,也有一些校园安全事故是社会因素引起的。当这些事故发生后,我们总会感到伤心和哀痛,但已经产生的伤害和损失难以挽回。因此,在痛定思痛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校园安全管理问题,还要加强校园安全教育,这样可以减少校园风险事故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有更多的机会和概率降低损失、减少伤害。在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和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61-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国喜;
<正>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社会的关注,每年都有因为高中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案例。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美好的青春期,然而,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充满各种意外的因素。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63-1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伟;
<正>风险无处不在。中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安全、美好和宁静的世界,这样的环境才能够让中学师生安心工作、生活和学习。作为中学学校管理者,需要具备很强的风险意识,时刻关注校园安全问题,全方位加强安全管理,努力为师生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每一年,我国都会发生许多校园风险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有些因为得到合理的控制和化解,从而对师生的伤害降到很低;也有一些风险事件因为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最终演化成为性质恶劣的安全事故,给师生带来极大的伤害。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拥有风险意识,掌握一定的风险事件处理技巧和能力,是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校园安全管理是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校园安全事件风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65-1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段玲;
<正>公共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民众福利。新时代、新常态,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与政府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新常态社会背景下,中国正在走向富裕、繁荣和强盛,而为社会发展和民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的就是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针对时代需要,我国对公共管理安全问题更加重视,《新时代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就是这一背景下,针对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著作。全书一共分为5章,涉及到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值得从事社会公共安全相关工作的人一阅,而且还值得普通读者认真了解,对社会公共安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做好自己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爽;
<正>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安全教育,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非常注重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1次,都非常宝贵,而在体育运动中,各种意外因素太多,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给生命健康带来威胁。珍惜生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的基础认知。《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作者指出,安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体育教学就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基于这一点,师生首先要认知生命安全教育,以及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书中的第1章、第2章和第3章主要阐述理论方面的内容,但有助于师生深化认知,从理念上更好地坚定基于生命安全教育开展体育教学的观念。第1章探讨生命安全和体育运动的定义、内涵和特点,讲述
2019年05期 v.19;No.113 1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