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的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价

    谢雄刚;王潞欧;陈刘瑜;李维翔;赵先伟;

    为了准确评判煤层突出危险性程度,降低煤炭开采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风险,基于熵权物元可拓理论建立了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价模型。根据突出综合作用假说及瓦斯地质理论,构建了包含煤层与地质条件、瓦斯条件、煤体物理性质条件3个一级指标和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瓦斯压力、煤的坚固性系数等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各项指标的经典域和关联度函数,引入熵权法客观赋予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加权关联度,进而得出评价煤层突出危险性等级。在工程应用中,对贵州宏宇煤矿5#、6#煤层进行了突出危险性评价,计算得出5#、6#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等级均为Ⅳ,具有较强突出危险性。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与该矿曾经发生过突出、打钻过程中出现卡钻等现象一致;将熵权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应用于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价是可行和有效的,应用该模型得到的突出危险性等级与该矿实际情况相吻合。

    2019年06期 v.19;No.114 1869-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78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页岩气井喷风险分析

    陈坤;陈序;魏鑫;米衍泽;

    由于我国页岩气藏具有高压特性,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面临着巨大风险,针对页岩气开发事故的风险分析有积极意义。建立了溢流到井喷事故处置情景,提取31个基本事件和13个中间事件构建事故树,然后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了基本事件对整个系统的重要度(风险促进值重要度、风险降低值重要度和变化衡量重要度),根据各基本事件的历史概率数据确定贝叶斯网络节点先验概率。结果表明,页岩气井喷失控事故是人、机、管理、地质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运用贝叶斯网络得出页岩气井井喷失控的概率约为1. 04×10-9。通过贝叶斯网络重要度分析,得出喷出油气浓度不符合标准、喷出油气遇明火等14个关键因子事件,可作为实际生产重点防治对象的参考。

    2019年06期 v.19;No.114 1876-1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2K]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平安海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袁志涛;李敏;何子英;刘克中;辛旭日;

    为推进"平安海区"建设,客观评价"平安海区"的建设成效及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促进软、硬件资源配置优化,引导和推动"平安海区"建设深入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安海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研相关部门、专家函询及会议咨询,按照指标体系选取的基本原则,对选取指标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运用德尔菲法(DM)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否决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26个。根据专家评价尺度表取均值建立各级元素的标定值矩阵,得出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度,经一致性检验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经专家咨询、试用评判,结果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浙江"平安海区"的建设成效,凸显出后期建设需关注的重点,与经验评价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平安海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广提供参考。

    2019年06期 v.19;No.114 1884-1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4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淤泥质海底航道边坡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张存勇;

    淤泥质海底航道边坡稳定性是航道设计与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海底航道边坡稳定性涉及多种因素,有些因素往往难以定量,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尚无统一的方法。根据淤泥质海底航道的特点,基于航道地质因素、水文因素、人为因素、灾害因素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对航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淤泥质海底航道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比较方法综合考虑评价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使用模糊矩阵合成运算评价等级向量,运用加权平均求取总的评价结果。将模型运用于连云港海底航道,对其航道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海底航道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结果为2. 43,等级介于比较稳定与相对不稳定之间,倾向于比较稳定,与航道边坡实际较为一致。评价结果综合了更多的因素,具有较高的客观性。

    2019年06期 v.19;No.114 1892-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小净距隧道中夹岩安全系数法研究与验证

    李享松;张心源;覃娟;王薇;谢宝超;

    结合小净距隧道的实际施工过程,将中夹岩作为支撑上部土压力的承重土柱考虑,建立中夹岩的力学分析模型。基于经典普式压力拱理论,根据中夹岩的宽高比不同将破裂面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借鉴边坡稳定性力学机理和极限平衡假定,推导出中夹岩破裂面的下滑力、抗滑力计算公式,采用安全系数作为中夹岩的安全稳定性高效判据。结合小净距隧道的工程案例分析,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所提出的安全系数法,结果表明,安全系数法计算的中夹岩下滑力稍大于数值模拟结果,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2019年06期 v.19;No.114 1898-1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精密进近航段航迹偏差的航空器近地碰撞风险评估

    李娜;葛飞;

    为了解决障碍物评价面(Obstacle Assessment Surface,OAS)对障碍物限制过严的问题,利用统计建模的方法,在满足目标安全水平的基础上,达到优化OAS的目的。首先,统计航空器在多个机场进行I类精密进近时的航迹偏差,并基于此建立碰撞风险模型;然后,使用该模型构建椭圆评价面;最后,将其与OAS限制的空域范围进行对比,以论证代替OAS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同一位置处精密进近航段航迹偏差呈椭圆状分布,且椭圆面积随至跑道端距离增加而线性增加;若使用椭圆评价面代替现行的OAS,则能更好地平衡安全与空域限制之间的矛盾。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03-1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集对分析和AFSA-SVM的军航空管安全评价

    甘旭升;杨捷;刘飞;刘苹妮;

    为改善军航空管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发生,在集对分析(SPA)理论、人工鱼群算法(AFSA)和支持向量机(SVM)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的军航空管安全评价方法。首先,根据军航空管系统运行特点,构建军航空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SPA理论中的集对和联系度概念生成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最后,基于获取样本,采用AFSA优化SVM的超参数,继而完成训练和测试,得到军航空管安全评价模型。算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简便易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建立的评价模型具备一定联想推理功能,评价结果也更贴近实际,对于提升军航空管安全管理和决策水平具有实际意义。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09-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9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CA-CA合用的航班运行风险等级划分研究

    谷润平;李景良;王岩韬;

    为快速、直观、准确地划分航班运行风险等级,结合450组标准航班运行风险数据,首先根据主成分分析(PCA)从风险指标体系中提取主成分,实现风险指标降维;然后以主成分为变量,根据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对航班进行聚类分析(CA);进而,结合主成分得分图对各类航班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划分风险等级,制定风险缓解控制措施;最后,对主成分方法应用前后在不同聚类数下的风险等级划分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航班运行风险指标体系中提取6个主成分时,累计反映原指标信息比例可达87. 080%; PCACA合用后的风险等级划分精度有明显提升;聚类分类数为5时,效果最佳,风险等级划分精度可达到80. 44%。综上证实基于PCA-CA合用的航班运行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合理并可行。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18-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8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脱硫装置中换热管束腐蚀破坏机理研究

    姜文全;郑磊;杨帆;郭俊峰;杜广煜;

    为了研究醇胺法脱硫溶剂再生装置换热器管束不同腐蚀区域的腐蚀破坏机理,在该装置中腐蚀泄漏换热管束的重度腐蚀区、近腐蚀区、远腐蚀区及轻微腐蚀区分别截取腐蚀试样共4个;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腐蚀试样的微观形貌,采用扫描电镜中搭载的能谱分析仪(EDS)分析了重腐蚀区和轻微腐蚀区试样的元素及其含量的差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一步分析了重度腐蚀区和轻微腐蚀区试件表面腐蚀产物的物相。结果表明:醇胺法脱硫溶剂再生装置换热管束腐蚀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氨液受到热冲击后,析出湿H2S与换热管钢材发生电化学腐蚀,硫化物应力腐蚀、氢渗透、氢鼓泡及高速冲击等因素造成管壁腐蚀穿孔破坏。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27-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4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消防车装置冻堵机制分析及防冻保障系统设计

    唐士军;张继新;候培亮;丁晨;能煦凯;李灵圣;

    针对极寒气候条件下消防车因低温影响导致关键部位冻堵无法发挥正常性能、影响灭火救援行动顺利开展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消防车防冻保障系统。通过试验对消防车发动机动力系统、消防作业系统中易发生冻堵的装置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其冻堵机制,结合装置特性,设计研制出相应的加热保温装备和应急保障系统,并制定了管理措施。性能测试验证了该系统可以使消防车在寒冷恶劣条件下长时间正常作业,有效提升了消防车在极寒天气中的作战效能。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33-1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含Y字形弱层顺倾层状边坡稳定性与破坏机制

    王东;郭海建;吕文伟;李思维;蔡明祥;

    针对黑山露天煤矿底帮上赋存大量稳定性极差的烧变岩且含Y字形弱层的边坡失稳与破坏问题,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提出了两种煤柱留设方案。首先,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从二维角度确定了底帮边坡的形态参数。然后,借助FLAC3D强度折减技术,针对含Y字形弱层顺倾层状边坡留煤柱和不留煤柱的两种设计方案建立边坡模型,研究边坡岩土体内部应力与应变分布情况,揭示了边坡失稳模式及破坏机制。结果表明:Y字形弱层是影响黑山露天煤矿底帮边坡稳定性的主控因素,边坡的失稳模式是以圆弧为侧界面、以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式滑动;不留煤柱设计方案边坡稳定性主要受烧变岩下覆弱层控制,滑坡的力学特性为牵引式,留煤柱设计方案边坡稳定性受烧变岩下覆弱层及13-2煤下覆弱层的联合影响,由于煤柱的支挡效应,滑坡力学特性为推动式。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40-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9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考虑温度效应的煤岩损伤本构模型及参数分析

    李波波;任崇鸿;杨康;李建华;许江;

    为模拟高地温环境下煤岩损伤演化过程,利用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试验装置,开展不同温度下煤岩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同时基于Mohr-Coulomb破坏准则,引入损伤修正系数,建立了考虑温度效应的煤岩损伤本构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研究不同Weibull分布参数和损伤修正系数对本构模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下煤岩变形规律基本一致,煤岩三轴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偏应力下,径向膨胀变形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所建损伤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不同温度下煤岩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变形特征; 3) Weibull分布参数m0、F0和损伤修正系数q共同决定了损伤本构模型的曲线形状,F0和q分别反映了煤岩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特征,m0同时反映了煤岩的峰值强度和脆性特征。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47-1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6K]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罗山金矿进风巷粉尘表面特性对其润湿性的影响

    金龙哲;王嘉莹;刘建国;郭敬中;王天暘;巩琦;

    为提高金属矿山进风巷粉尘的湿式降尘效率,就进风巷粉尘的润湿特性展开试验研究。以山东招远罗山金矿进风巷沉积粉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浮选分离处理,得到疏水性粉尘(HOD,较长时间浮于水面)和亲水性粉尘(HD,可快速沉降水底),并对二者的接触角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HOD的润湿性明显弱于HD。之后,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真密度分析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对二者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全面表征,并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了粉尘表面特性对其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HOD和HD具有相近的粒径分布和表面形貌,D50分别为8. 655μm、12. 856μm;其次,XRD分析显示HOD和HD含有相同的物相组成,分别为石英(Si O2)、钠长石(Na Al Si3O8)、钾长石(KAl Si3O8)和方解石(Ca CO3),且四者均为亲水性物质,是进风巷粉尘整体润湿性较好的重要因素;之后,HOD的表面亲水基团(C—OR/C=O/O—C=O)体积分数比HD高5. 04%,与其润湿性弱于HD的结论相反,表明表面有机基团对其润湿性能的影响较弱;最后,HOD表面孔结构的复杂程度明显强于HD,其SSABET、SSAL分别比HD高1m2/g、3. 14 m2/g,这有助于形成表面空气膜,弱化其亲水性。总之,表面孔隙结构对粉尘润湿性影响显著,而表面基团对其的影响较弱。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54-1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4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采空区瓦斯涌出强度对其流动规律的影响研究

    戴林超;曹偈;赵旭生;王然;

    为准确掌握煤矿井下采空区瓦斯分布及流动规律,自主研制了常压块煤瓦斯解吸测定装置,开展了不同尺寸块煤瓦斯长时间解吸试验,分析了块煤尺寸对瓦斯解吸量、解吸速率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涌出源的采空区瓦斯涌出强度模型,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U形回风条件下不同涌出强度对采空区瓦斯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尺寸块煤(3 cm、5 cm、8 cm、13 cm)的累计瓦斯解吸量随时间延长均呈现增大趋势,在前期变化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瓦斯解吸量逐渐趋于稳定,且累计瓦斯解吸量随块煤尺寸增大呈现增长趋势;不同尺寸块煤解吸速率与时间存在负指数函数关系,且块煤尺寸越小,其初始瓦斯解吸速率与解吸速率衰减系数的平均值(试验前40 d)也越大。2)在U形回风条件下,不同涌出强度模型将导致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随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采用瓦斯涌出衰减模型时,瓦斯体积分数随时间推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采用均匀恒定模型时,瓦斯体积分数随时间推移先增大后趋于平缓。因此,为准确预测采空区瓦斯分布特征,制定合理高效的抽采方案,应充分考虑瓦斯涌出强度的影响。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63-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3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超声细水雾抑制管内瓦斯爆炸的试验

    王发辉;陈卫;温小萍;余明高;

    为了研究不同超声细水雾浓度和瓦斯体积分数条件下瓦斯爆炸的火焰结构、火焰传播速度及爆炸压力的变化规律,自行设计搭建了尺寸为150 mm×150 mm×1 700 mm的透明有机玻璃试验台和细水雾生成系统。使用M310高速摄像仪获取火焰传播的动态过程,使用Keller PR-23高频压力传感器获取压力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探讨了超声细水雾抑制瓦斯爆炸的机理。结果表明:与无水雾工况相比,添加超声细水雾后,火焰温度降低;瓦斯体积分数为9. 5%时,瓦斯爆炸火焰传播速度的最大值由35. 8m/s降为19. 2 m/s,下降了46. 4%,爆炸压力最大值由1. 53×104Pa降为1. 05×104Pa,下降了31. 4%;瓦斯体积分数为8. 5%时,瓦斯爆炸火焰传播速度的最大值由30. 6 m/s降为19. 8 m/s,下降了35. 3%,爆炸压力最大值由9. 87×103Pa降为4. 60×103Pa,下降了53. 4%;且随喷雾时间增加,水雾质量浓度逐渐增大,火焰传播速度和瓦斯爆炸压力最大值下降程度更加明显。研究表明,超声细水雾具有极好的抑爆效果。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71-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4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有限元法的综采工作面噪声场仿真模拟与试验研究

    景国勋;郭绍帅;王远声;周霏;

    井下综采工作面噪声污染情况严重,长期危害现场作业人员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为了充分了解综采工作面噪声场的具体分布情况,本文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的噪声场进行模拟研究,并结合现场噪声计权声压级实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井下综采工作面内多组噪声场的分布云图; 2)综采工作面噪声场计权声压级介于40~110 d B,噪声级别较高点集中于采煤机、进风口、出风口区域,噪声场在采煤机处取得最大值110 d B; 3)井下现场实测验证表明,综采工作面内采煤机处于不同工况位置条件下其噪声场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该数值模拟方法可用于井下综采工作面噪声场分布规律的研究。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78-1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9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定向钻穿越段管道气体泄漏对周边邻近建筑物危害模拟

    姚志强;魏继锋;刘振翼;马世海;左哲;高进东;

    为了评估管道物理爆炸对周边邻近建筑物的振动风险,选取佛山某定向钻穿越段管道作为模拟对象,并对分析区段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对管道物理爆炸情形下爆炸威力进行了TNT当量计算,并针对仿真时应力特性分析方法,计算得到TNT等效截面尺寸。采用ALE算法非静止的不可压缩Navier-Stocks流体控制方程进行流体与固体耦合计算,并用ANSYS/LS-DYNA软件对地面爆炸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态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建筑加速度变化曲线和质点速度变化曲线,分析管道物理爆炸对周边邻近建筑物振动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结果表明:定向钻穿越段管道发生物理爆炸对周边建筑产生的地震加速度(加速度为0. 0023g,小邻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 1g)风险和质点振动速度(质点速度为0. 026 cm/s,小于商业建筑的安全允许质点振动速度3. 5~4. 5 cm/s)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因此,该定向钻管段发生物理爆炸对周边邻近建筑的振动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83-1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风沙流场特性及对建筑物影响的风洞试验研究

    丛顺;李正农;宫博;王尚雨;黄斌;

    为研究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典型地貌下风扬沙环境及双坡低矮房屋的风沙荷载特征,通过风沙两相流的风洞测力试验,分析了风速、风向角、沙颗粒粒径等参数对低矮建筑整体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输沙率随风速正比例增大,随高度反比例指数递减;同一风速下,输沙率从大到小的不同沙粒径依次为混合粒径、细粒径、粗粒径。相比净风而言,风剖面只在高于沙床面约30 cm的范围内发生变化;风沙共同作用对低矮建筑基底合力系数和基底升力系数都有明显的增大作用,且输沙率越大,增大得越明显。

    2019年06期 v.19;No.114 1989-2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0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危险天气下终端区受扰通行能力优化

    王莉莉;王航臣;

    针对以往终端区在危险天气下依靠空中交通管制员个人经验、缺乏量化决策模型导致安全系数降低、通行能力下降的问题,对终端区受扰状态下的通行能力优化展开研究。首先,根据终端区特点描述了终端区网络的数学表示方法,构建了进离场航线的费用函数,并说明了以不同品种流区别飞机性能差异的必要性;其次,考虑航线与跑道容量、管制员负荷、机型差异,建立了一个以航线费用最小为目标的动态多品种流网络优化模型;再次,针对终端区航线网络费用动态变化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阶段性分配流量的近似算法;最后,以上海终端区作为算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在危险天气发生时快速有效地分配空中交通流量,优化受扰通行能力,在大流量下比传统的求解算法更具效率优势。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02-2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安全管理

  • 矿工情绪智力对安全绩效的影响研究

    李广利;董刚;

    为检验矿工情绪智力对安全绩效的影响,用来自6个煤矿的243份调查量表数据,采用SPSS 24. 0软件对矿工情绪智力量表、组织公民行为量表和安全绩效量表进行了信效度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分析了矿工情绪智力对安全绩效的直接作用及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其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矿工情绪智力可显著正向影响安全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发挥的中介作用显著;且组织公民行为的组织认同、利他行为、人际和睦和敬业守法等维度各自独立对安全绩效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而公私分明维度对安全绩效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09-2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69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Netlogo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仿真研究

    田水承;董威松;沈小清;刘乔;

    为了研究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机理并提高煤矿对不安全行为检查及整治的针对性,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及SIR传播模型,构建了新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模型。通过Netlogo仿真平台设置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主体、网络、参数等,实现了对模型的模拟仿真。最后将该模型的模拟仿真应用于陕西省咸阳市某煤矿,提出了针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治理的指导性建议。研究表明,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仿真以可视化的形式将传播过程展现出来,可以为煤矿治理不安全行为提供有效依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模型中各仿真参数的取值来预测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展趋势。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16-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7K]
    [下载次数:165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安全文化、工作满意度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

    方叶祥;秦龙;张琳;汤卫林;曹新宁;

    安全行为的背后机理一直是安全管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构建了安全文化、工作满意度与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问卷调查数据,验证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及工作满意度对安全行为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安全理念推广度和安全物质文化对安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安全制度文化对安全行为产生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在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到安全行为的路径上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安全理念推广度到安全行为的路径上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6年以下工作年限人员是安全行为管理的重点。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22-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下载次数:1929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24Model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缺欠表征研究

    付净;傅贵;张江石;聂方超;刘虹;王泽恒;

    为促进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基于24Model,对202起煤矿重特大事故根源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安全文化的缺欠表征。同时结合安全氛围与安全金字塔模型,构建文化表征模块动态相关图,阐明表征项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煤矿企业主要的安全文化缺欠表征项及表征要素为,较低的安全承诺及优先度(平均频率100%),较差的管理活动执行性(92. 33%),强调法律规范遵循性差、职能部门效用的有限性、实操培训及专项安全教育不足。员工的安全遵守与参与度较低(70%),突出员工安全知识、风险意识较差。工作条件满意度过高(64. 05%),重点表现出较低的设备、设施配置及质量需求。表征项、表征要素及安全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共涉及55条关联路径。建议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多渠道沟通模式,明确职能部门权责,强化内外协调效用、鼓励同事安全等措施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33-2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8K]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的民航事故征候率预测

    陈芳;张迪;卫微;郭娜;

    为掌握民航月度事故征候率的发展趋势,以制定我国民航可接受的安全绩效水平。利用剔除季节因素影响的2010—2016年中国民航月度事故征候率为样本,通过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模拟月度事故征候率的线性特征,以12个月为周期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滚动方式模拟月度事故征候率的非线性特征,构建并验证了适合我国民航行业特征的月度事故征候率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其平均预测精度达到97. 14%,相比已有的ARIM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组合模型与ARIMA、LS-SVM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月度事故征候率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27. 65%与5. 01%;最后运用组合模型预测了我国民航2018年1—12月的事故征候率。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40-2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72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民航机务维修单位安全氛围维度的构建与验证

    杜小培;禹美辰;王玥;

    从安全氛围的角度着手研究民航维修单位的不安全行为虽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对安全氛围的内涵与维度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与划分。为确定适用于民航机务维修单位的安全氛围维度,设计访谈提纲对某民航机务维修单位人员进行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从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及监督者的态度和行为3个层面,构建了包含安全意识、安全参与、管理承诺、硬件环境、监督者的态度和行为5个维度的民航机务维修单位安全氛围的概念模型;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该5个维度的合理性。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48-2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基于物元模型的滑行类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评价

    杨振宏;张梦洁;马悦;赵双静;

    滑行类大型游乐设施因其刺激、有趣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大人民的追捧与喜爱。为实现对滑行类大型游乐设施安全性的准确评价,提出了由设备因素、人的因素、管理因素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滑行类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滑行类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评价具有物元可拓性,在构建物元可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从而建立了熵权物元可拓模型。该模型在对滑行类大型游乐设施整体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各指标的分类评价。运用该模型对某游乐园中的过山车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待评过山车安全等级为Ⅲ级,即处于"一般"状态,其中人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对其安全影响较大。所构建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评价滑行类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状态。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56-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Himawari-8静止卫星森林火灾识别技术研究

    赵文化;单海滨;张月维;

    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9 AHI(Advanced Himawari Imager)传感器采用全圆盘扫描观测方式,常用极轨卫星Day/Night双模式火点算法不适用于AHI火点识别。本文以MODIS MOD14(MODIS Fire algorithm)火点识别算法为基础,通过分析静止卫星观测下的火点像元辐射特性和太阳中红外反射特征,确定适用于AHI的MIR/LIR火点识别因子及其动态检测阈值,并利用林业部门提供的大量实测历史火点数据校正识别因子和动态检测阈值,最终建立一种基于Himawari-8/9AHI传感器的采用中红外动态阈值的静止卫星火点识别算法模型。利用NPP VIIRS VNP14(NPP VIIRS Fire products)和JAXA EORC WLF (Wild Land Fire)火点数据,对一次兴安岭森林火灾案例中288个时次AHI全圆盘火点判识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AHI火点识别算法准确率超过95%。根据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9AHI传感器提供的10分钟密度遥感观测数据,即可以实现森林火灾实时跟踪监测。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63-2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2K]
    [下载次数:83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人员疏散模型的改进研究

    姜兰;黄海坤;孙佳;

    为了探究单层公共场所人员安全疏散的最佳方式,以某机场航站楼某区为场景,建立人员在疏散过程中行为决策的计算机仿真模型。首先,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将疏散场所平面图转换成了二维的元胞疏散空间。然后通过建立理性决策模型和从众决策模型,模拟疏散人员在单层公共场所内优先疏散方向的决策过程,并引入"噪点"概念对疏散人员的竞争力进行排名,解决了疏散人员决策冲突的问题,建立了多决策因素下的人员疏散模型。并根据仿真结果和实际疏散情况对原有人员疏散模型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模拟疏散人员的视野,对从众决策规则作用的范围进行了改进;利用加减速概率确定疏散人员在当前时间步的移动方式,实现了变速移动。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74-2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5K]
    [下载次数:1152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环形交叉口机动车油耗与污染物排放特性的数值模拟

    涂圣文;赵振华;姚常伟;郑克梅;

    为了解环交口在不同交通条件下机动车油耗与污染物排放特性,以SIDRA公司INTERSECTION软件为研究工具,分别研究了不同交通总量、不同流向组成条件下,环交口机动车平均油耗和CO2、NO、CO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交通总量条件下,环交口与信控交叉口机动车平均油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交叉口交通总量增加,环交口机动车平均油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呈逐渐增加趋势。当左转交通比例增加时,环交口机动车油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均呈增加态势;当右转交通比例增加时,环交口机动车油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则呈降低趋势。交叉口饱和度低于0. 46时,环交口机动车平均油耗和CO2排放量低于信控交叉口;交叉口饱和度低于0. 58时,环交口机动车NOx和CO等污染物排放量低于信控交叉口。因此,在交通负荷不大的情况下,环交口较信控交叉口具备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81-2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1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施工扬尘控制用速溶型抑尘剂性能研究

    李颖泉;赵保卫;董波;蔡觉先;李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以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阴/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速溶型液体抑尘剂,并对其乳液性能、抑尘性能、腐蚀性和毒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使用成本。结果表明,抑尘剂固含量为51. 0%,黏度为9. 6 m Pa·s,乳液稳定性好,可以存放6个月。抑尘剂不需要外加搅拌设备即可快速溶解于水中。将固含量为1. 0%的抑尘剂稀释溶液以2. 0 L/m2的喷洒量喷洒在土样上,固结层平均厚度为13. 5 mm;在风速为30m/s的风洞中吹蚀5. 0 min,风蚀率为0. 04%,满足现行抑尘行业标准的要求。腐蚀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抑尘剂无腐蚀、无毒。该抑尘剂使用成本约为0. 6元/m2。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88-2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adna/A软件的城市道路噪声模拟

    刘珊珊;陈郁;郑洪波;嵇囡囡;

    以受城市道路噪声影响的某高层住宅楼群为例,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对其横向和垂向影响。首先在Cadna/A软件中建立住宅楼和道路分布的三维仿真模型,其次根据研究对象1#~7#建筑物中13个代表性监测点位的实际环境噪声现状监测数据对软件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各个计算模块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校核,并依据实际条件和相关规范标准,通过多次反向调参过程,得到模型模拟值与实际环境噪声现状监测数据的误差值小于0. 5 d B(A),即模拟精度达到99%以上,且更接近于真实声学环境的模拟环境。在此基础上,根据道路近期交通设计指标,预测模拟道路噪声对1#~7#建筑物群的时空分布噪声影响。结果表明,1#~7#住宅楼群受道路交通噪声影响在昼间达标,但在夜间存在达标和超标楼层,超标楼层主要集中在第2~6层,其中最大超标值为1. 8d B(A),从而提出相应的降噪措施,如采用降噪路面。

    2019年06期 v.19;No.114 2095-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堆肥技术在处理食品废物中的发展与挑战

    高玉德;蒋碧妮;孟庆波;

    随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剧增,食品废物向能源化和资源化的高效转型变得意义重大,而堆肥可通过重复利用有机废物和产生增值产品提升环境效益。综述分析了食品废物堆肥的主要影响因子,深入探讨了堆肥技术在处理臭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重金属污染和渗滤液的产生上所面临的挑战,目前,尚未有一种单一的堆肥技术或方法能同时有效减少臭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食品废物堆肥的质量决定了其最终的价值和用途,成熟度与稳定性指标为主要的判断依据;由于堆肥过程生化反应的复杂多变,至今尚未建立能精准拟合堆肥反应机制的数学模型。而统计学模型为模拟堆肥过程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多种数学模型工具的交叉联用具有更高效率和精度,可为指导和推动堆肥工艺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02-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动态夏普利值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用分配研究

    赖苹;曹国华;朱勇;

    针对流域内上下游地区严峻的水污染治理形势,须通过地区间联动实现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合作时常常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既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而每个地区都会面临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等外部风险,并将平均承担风险带来的影响。为了解决污染治理产生的效用在参与各地区之间进行合理有效分配的问题,通过重点考察组织风险、资金风险、信息风险、道德风险等内部风险因素对各地区参与水污染治理合作积极性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内部风险的模糊动态夏普利值的解的概念。并选取流域相邻三地区(分别代表上、中、下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各自为政、两两合作、三地区合作等三类水污染治理动态模型,运用贝尔曼动态规划求出效用函数和参数需要满足的动态系统,最后用模糊动态夏普利值的方法进行求解。通过数值算例分析验证,三地区在连续时间内分配额度的变化反映了各地区从不参与合作到更多地参与合作的整个过程。结果证明方法可行,可为解决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效用分配问题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12-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p-n异质结BiPO4/WO3光催化剂治理工业废水研究

    邹学军;张晶晶;苑承禹;董玉瑛;崔玉波;

    为了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BiPO_4/WO_3复合光催化剂,并对样品进行了一系列技术表征,如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解吸、表面光电压谱(SPV)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由HRTEM的结果可知,BiPO_4和WO_3之间形成了异质结。通过DRS表征,BiPO_4/WO_3复合材料的吸收边带均为350~500 nm,随BiPO_4含量增加,吸收边带发生蓝移。通过计算,BiPO_4和WO_3的带隙能量分别为4. 18 e V和2. 26 e V。由SPV结果可知,光生电子移动到BiPO_4/WO_3复合物的外部,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通过N2吸附-脱附的表征结果可知,5%BiPO_4/WO_3复合物的表面积为11. 11 m2/g,大于纯WO_3的表面积(7. 33 m2/g)。为评价材料的光催化活性,选用环境污染物罗丹明B(Rh B),与纯BiPO_4和WO_3相比,负载后的BiPO_4/WO_3复合材料在模拟太阳光下对Rh B(质量浓度为10 mg/L)的降解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BiPO_4/WO_3的复合材料中,光照120 min后,5%BiPO_4/WO_3降解Rh B的降解率可达88. 1%。结果表明,BiPO_4/WO_3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归因于BiPO_4/WO_3的较大表面积和BiPO_4与WO_3之间p-n异质结的形成,这有效地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20-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2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种再生水工艺出水中微生物和氮转化对碳钢腐蚀的影响研究

    张雅君;黄欢欢;孙丽华;杜婷婷;

    为研究真实再生水处理工艺出水中微生物和氮转化所导致的管网腐蚀机理,从腐蚀速率、腐蚀产物的形貌和成分等方面分析了三种再生水处理工艺(再生水常规处理工艺、常规+PAC吸附工艺、常规+PAC+超滤膜过滤工艺)出水中微生物和氮含量对碳钢的腐蚀情况。另外,通过调控自主设计的AR反应器的转速、温度等因素,模拟了真实管网中的水力循环。结果表明:当硝酸盐氮和氨氮的浓度不同时,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有差别,最终表现出的腐蚀现象不同。在"常规+PAC吸附+超滤膜过滤"工艺中,抑制碳钢腐蚀的NRB-Fe、NRB-S类细菌含量最多,分别为3. 34%、12. 00%,生成的腐蚀产物密实,该工艺的出水中发生了基于Fe(Ⅱ)氧化、NO3-还原的反硝化反应,这有助于生成密实的腐蚀产物,表现出较强抑制碳钢腐蚀的现象;"常规"工艺中的NRB-Fe、NRB-S类细菌含量次之,分别为3. 04%、6. 89%,该工艺的出水中也发生了基于Fe(Ⅱ)氧化、NO3-还原的反硝化反应,β-变形菌纲脱氯菌属能够促进Fe(Ⅱ)/Fe(Ⅲ)之间的循环。同时,IRB和NRB-Fe之间相互作用能够生成更多的铁氧化物沉淀(Fe3O4),表现出抑制碳钢腐蚀的现象;"常规+PAC吸附"工艺中的NRB-Fe、NRB-S类细菌含量最少,分别为0. 27%、4. 01%,形成的腐蚀产物比较松散,该工艺的出水中发生了基于0价铁氧化、硝酸盐还原的反硝化反应,可加速腐蚀,表现出较强的腐蚀性。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29-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7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史晨;顾斌;李荧;胡常虹;肖旷;曹建国;张华堂;朱小彪;陈吕军;

    以某研究院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倒置A2O(缺氧-厌氧-好氧)工艺的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回流比等重要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试验考察了工艺出水水质、氮元素存在形式及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出水水质指标COD、BOD5、浊度、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2%、96. 9%、97. 7%、99. 3%,最高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47 mg/L、2. 2 mg/L、0. 37 NTU、2. 42 mg/L。MBR对总磷去除效率相对较低,出水TP质量浓度为1. 6~3. 9 mg/L(平均为2. 2 mg/L),平均去除率为58%,总磷的去除主要依靠投加PAC混凝剂实现。进、出水中氮主要以氨氮和硝态氮形态存在,出水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为0. 09mg/L;膜通量为7. 44 L/(m2·h)条件下,MBR的跨膜压差可通过在线化学清洗维持在9~18 k Pa,而通过离线化学清洗跨膜压差可恢复至6. 04 k Pa,明显低于稳定运行期的水平。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抗冲击负荷、能耗低、处理量大等优点,其在小规模污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37-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3K]
    [下载次数:59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厌氧/好氧/缺氧SBBR工艺脱氮效果及N2O的释放特征

    葛光环;寇坤;赵剑强;储玖琳;

    为了研究厌氧/好氧/缺氧(A/O/A) SBBR处理低碳氮比污水的脱氮效果和N2O的释放特征,通过控制溶解氧浓度和曝气时间使系统在好氧阶段实现了亚硝酸盐型同步硝化反硝化,延长缺氧反应时间促进内源反硝化反应,在后置缺氧段无外加碳源条件下达到高效脱氮的效果。研究了亚硝酸盐型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内源反硝化反应过程中均有温室气体N2O的释放现象发生,研究了A/O/A SBBR在处理含氮废水时各反应阶段中N2O的释放特征及释放原因。结果表明,在工艺稳定运行期间,A/O/A SBBR总氮去除率高达(95. 97±2. 85)%。好氧阶段短程硝化和后置缺氧段中,内源反硝化作用可降低系统的氧气需求量、节省碳源及减少污泥产量。在好氧运行阶段去除总氮占总去除氮量的(57. 62±4. 43)%,污水中氮主要通过亚硝酸盐型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39. 00±4. 07)%总氮在缺氧运行阶段去除,此阶段氮主要通过内源反硝化作用去除。其中,(15. 47±2. 65)%的总氮以N2O的形式释放,A/O/A SBBR脱氮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累积和内源反硝化可刺激较多的N2O产生,而较多的N2O可作为能源进行回收利用。研究表明,A/O/A SBBR工艺在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时具有克服传统工艺中反硝化碳源不足这一难题的潜力。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4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0K]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动力学试验及模型构建

    李梅;朱明璇;王洪波;代腾跃;

    通过活性污泥与失活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特性对比研究,采用污泥吸附平衡试验,分别构建了2种污泥吸附有机物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线模型。结果表明,二者对有机物的吸附均属于快速吸附过程,且均在反应2 h后达到吸附平衡。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吸附平衡,伪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2种污泥吸附有机物过程,决定系数R2均在0. 99以上,活性污泥与失活污泥吸附有机物最大量分别为293mg/g、236 mg/g。Langmuir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均适合用来描述活性污泥与失活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过程,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到活性污泥和失活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均为吸热过程,且以物理吸附为主。活性污泥与失活污泥都能够有效吸附有机物,并且对有机物的吸附特性基本一致。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50-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0K]
    [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光暗环境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性能的影响

    樊杰;曹亮;高乘;叶佳松;季斌;张行;

    由于加盖式、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处于黑暗环境,通过对比光、暗环境的碳氮磷去除性能,并从溶解性有机物、动力学参数、胞外聚合物EPS、粒径、菌落结构分析了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光敏性。结果表明,光环境出水更优,光、暗环境的出水COD分别为15 mg/L、20 mg/L,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 67 mg/L、0. 88 mg/L,正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0. 40 mg/L、0. 63 mg/L。暗环境下,聚磷菌减少而聚糖菌增多,污泥的聚β羟基丁酸和EPS中的磷酸基团减少,导致出水磷升高;污泥对有机物的亲和力下降,出水腐殖度高;污泥的生长和衰减变慢,内源呼吸比例升高,粒径变大,污泥结构更稳定,沉降性能更好。暗环境下聚磷菌Dechloromonas减少,聚糖菌Defluviicoccus和Propionivibrio增多,反硝化菌减少,硝化菌增多。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59-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5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水力负荷下复合垂直-水平流人工湿地的污染处理效果分析

    张国珍;马凯;薛彦茵;武福平;周添红;

    针对目前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N、P含量超标,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投资大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采用废砖块作为人工湿地填料的复合垂直流(IVCW)-水平流(HF)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考察当水力负荷为0. 15 m3/(m2·d)、0. 25 m3/(m2·d)、0. 35 m3/(m2·d)、0. 45m3/(m2·d)时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果,并在4种水力负荷下各运行24 d。结果表明,当湿地系统水力负荷为0. 15m3/(m2·d),水力停留时间为1 d,进水COD、NH4+-N、T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4. 62~91. 81 mg/L、11. 2~36. 07mg/L、62. 12~134. 98 mg/L、1. 99~7. 95 mg/L时,组合工艺对COD、NH4+-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61. 27%、77. 84%、69. 11%、88. 81%,各项指标在出水中的参与量分别为24. 77 mg/L、4. 68 mg/L、33. 48 mg/L、0. 71 mg/L,均可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66-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0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响应面法优化浊点萃取法测定城镇污水中痕量纳米银研究

    樊健;冯雯瑞;陈莉荣;张凯;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浊点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城镇污水中痕量纳米银进行优化,通过模拟和方差分析得到pH值、水浴时间、萃取温度、离心时间可达显著水平的三次响应面模型。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浊点萃取的最优萃取条件为pH=3、水浴时间40 min、萃取温度40℃、离心时间10 min,此时实际浊点萃取率为100. 03%,与模型预测值(101. 57%)接近且实现完全萃取。另外,运用该优化条件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各处理单元纳米银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及加标回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在城镇污水中排除其他污染物干扰,达到有效富集纳米银的目的。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76-2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1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禹州市废旧煤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总量及有效态分析与评价

    张成丽;王阳;白银雪;刘鑫;叶梦雨;何清宇;张伟平;钱静;任少云;马建华;ZHANGChao-sheng;郭志永;

    为研究煤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总量及有效态污染特征,以河南省禹州市废旧煤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法测定重金属总量和DTPA浸提法测定有效态,分析重金属有效态质量比与重金属总量、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煤矿区周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Ni、Cu、Zn、Cd和Pb重金属总量均高于河南省潮土背景值,但均在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阈值范围之内;土壤有效态Ni、Cu、Zn、Cd和Pb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 19 mg/kg、1. 23mg/kg、3. 36 mg/kg、0. 03 mg/kg和1. 71 mg/kg,其生物有效性系数分别为0. 40%、1. 28%、2. 12%、0. 83%和4. 11%,且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i、Cu、Zn、Cd和Pb有效态的质量比受pH值、有机质、粒径、重金属形态及总量高低的影响。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d、Ni、Cu、Zn和Pb有不同程度累积,均达到了污染水平;区域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已达到重污染;基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最高的重金属均为Cd,总量和有效态RI分别为193. 20、188. 72。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83-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69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河南省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

    焦士兴;张崇崇;王安周;赵荣钦;陈林芳;张建伟;张馨歆;

    河南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凸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基于此,构建了河南省绿色发展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权的综合评判法,评价了河南省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利用SPSS 16. 0分析了综合水平与其子系统的相关性,运用Arc GIS 10. 5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绿色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等5个层次,区域差异明显且呈扩大趋势,因此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协作交流,缩小发展差距;2)绿色发展水平受子系统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具有较高正相关,占据主要地位,而社会进步则多呈现较小的正相关,生态文明仅部分呈现正相关,占据次要地位,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提升总体水平; 3)各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其中经济发展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多,社会进步方面高水平、较高水平的城市相对稳定,生态文明水平则呈现退化趋势,因此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持续发展,有效提升河南省绿色发展整体水平。

    2019年06期 v.19;No.114 2192-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9K]
    [下载次数:69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清河流域污染负荷解析及环境容量分配研究

    任广军;史美玲;王留锁;陈志强;李艳;

    为了有效控制清河流域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水质,选择COD与NH3-N为污染控制因子,全面解析清河流域污染源的排放情况,采用一维水质模型核算清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并依据污染负荷的贡献率、污水处理技术与水环境容量,开展流域近、中、远三期污染负荷总量分配。结果表明,清河流域点源入河量COD、NH3-N分别为1 128. 85 t/a、101. 61 t/a,面源入河量COD、NH3-N分别为5 228. 51 t/a、486. 26 t/a,水环境容量COD、NH3-N分别为3 008. 35 t/a、179. 34 t/a,流域污染物的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布,因此,应该优先重点关注与削减清河流域的面源污染。在当前水质目标下,清河流域仍有部分可用环境容量,但碾盘河与前马河的排放量接近环境容量,需进行总量控制及削减。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01-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4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污泥修复沙化土壤水分蒸发试验研究

    黄殿男;焦美怡;李琳;张羽鑫;赵超越;傅金祥;

    通过"泥-沙"复合介质调控沙土水分蒸发,选取污泥与沙土不同的掺混比(0、10%、15%、20%、30%、50%)为影响因子进行沙箱模拟蒸发试验,测定分析不同掺混处理后沙土的含水率、累积蒸发量、蒸发速率等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进行单一/复合土壤保水能力评价。结果表明,随蒸发试验进行,复合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幅度随泥沙混比例的增加而减小;在累积蒸发量随时间变化过程中,当掺混比为50%时,累积蒸发量最大;当掺混比为20%时,累积蒸发量最小。泥沙不同掺混处理对沙土水分蒸发速率也具有显著影响,前28 h,蒸发速率最大的为50%掺混比,最小的为20%掺混比;28 h以后,蒸发速率最大为沙土,最小为50%掺混比。在单一/复合土壤保水能力评价中,泥沙掺混比例为20%的复合土壤,Δm、η和k 3个参数值均最小。综上所述,泥沙掺混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且泥沙掺混比为20%的复合土壤保水持水效果最好。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10-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4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组合式生物处理系统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李丽;汪义杰;郑宁;马金龙;唐红亮;王建国;谢宇宁;

    为研究不同营养状态下浮游植物群落对组合式生物处理系统的响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选择2处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开展原位生态修复试验,于2018年4—9月定期对水质、浮游生物群落特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组合式生物处理系统能显著抑制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对高、低营养状态下水体浮游植物总密度平均抑制率分别达到64. 6%和69. 0%; 2)浮游植物群落从以绿-蓝藻为主,逐渐演替为绿-蓝-硅藻共生的形式,浮游植物优势种则从适宜高营养或超富营养的浅水、静水生境的功能群,转变为适宜贫到富营养、经常性搅动浅水生境的功能群; 3)在高营养水平下,蓝藻、绿藻生物量均表现出与各水环境因子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低营养水平下,蓝藻、绿藻的生物量分别与TP、TN呈正相关关系;而无论在高还是低营养水平,硅藻生物量与TN/TP比值均呈正相关关系; 4)生物处理系统能高效去除水体N、P,在高营养状态水体主要表现为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抑制,在低营养状态水体中更多体现为对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提升。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17-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6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张云兰;

    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等问题,为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测算1993—2017年广西生态盈余、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分析广西生态经济系统变化状态。结果表明,1993—2017年广西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变化,但总体平稳。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由1993年的1. 696 4 hm2/人上升到2017年的5. 541 7 hm2/人。广西1993—2017年大多时候处于生态赤字,且赤字程度不断加强。广西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显示广西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不可持续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高,产业发展处于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26-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4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9年9—10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9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59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59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47. 46%,矿业事故占8. 47%,爆炸事故占8. 47%,火灾占15. 25%,毒物泄漏与中毒占1. 69%,其他事故占18.64%。59起事故共死亡252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2. 78%,矿业事故占6. 35%,爆炸事故占7. 93%,火灾占20. 34%,毒物泄漏与中毒占2. 38%,其他事故占10.32%。2019年9—10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7个省和自治区分别为安徽(7起)、江苏(6起)、广西(5起)、广东(4起)、河北(4起)、四川(4起)和陕西(4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和直辖市分别为江苏(56人)、安徽(26人)、浙江(21人)、陕西(19人)和上海(17人)。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34-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19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19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74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7起,地震31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6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25起。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37-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基于VR技术的高校煤矿安全教学方法探讨——评《煤矿生产仿真技术及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

    郝宇;

    <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搭建起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力支撑。目前我国高校的煤矿安全类课程以理论为主,偏重对基本理论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手段比较单一。将互联网+VR、AR、MR等前沿科技引入煤矿安全科学教育,将为煤矿安全类学生带来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体验。本书的出版,克服了传统意义上的教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绿色生态理念下可持续空间设计——评《生态环境保护导论》

    高成琳;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长期生存在地球上的基本条件,事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盲目砍伐、肆意破坏环境,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及沙漠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淡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层出不穷,全球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均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威胁。因此,提高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迫在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信息时代下语言安全与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评《互联网场域的语言安全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

    李艳;

    <正>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正在变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利用智能手机等工具,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语言沟通,并且获得各种语言信息。面对这种情况,互联网语言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变得更加深刻,如果不能够对这些语言的安全予以保障,就很容易对人们的安全产生各种隐性或显性的威胁。互联网场域的语言安全,不仅关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命意识下大学生体育安全教育的开展与践行——评《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

    刘佳;

    <正>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重视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以生命安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原因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预防突发危险、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共7章24节内容,可分为实践篇与知识篇2模块内容。其中,第1章至第4章内容为实践篇,第5章至第7章内容为知识篇。在实践篇中,作者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角度出发,着重写"正当防卫技能"和"野外生存避险技能"这两项基本生存技能的基本原则和防卫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实用技能指导知识,有效增加学生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建设安全可持续与艺术设计风险问题思考——评《安全与可持续:工程设计中的伦理问题》

    王峡;

    <正>安全是工程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工程设计中的整体核心要求,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每个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都会依照该工程的影响程度和重要性而加入安全的可持续性因素,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各个国家都曾明确要求,必须以保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为依据。可以说工程设计中的安全和可持续因素是所有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工程设计的要求越来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4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安全防线建构与管理——评《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理论及应用》

    王岩;

    <正>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本上都与互联网连接,通过互联网发送和接收信息,信息安全防线的建构是必要的。尤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都将自己的信息保存在云端,并且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大数据和云计算涉及的数据信息是海量的,对于企业、社会和安全影响更大,这就意味着计算机安全防护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建构更有效的安全防护管理体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理论及应用》共12章,主要是对云计算和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思政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防线建构——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赵晓军;

    <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每年都会曝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一些悲剧。在早期,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建立科学的政治态度,更好地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全书共8章,基本上都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主题进行论述。全书有理论探讨,也有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建立传媒安全防线 提升风险应对水平——评《社会化媒体与企业安全:社会化媒体的安全威胁与应对策略》

    朱思鸣;

    <正>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正变得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正在成为影响企业媒体宣传的重要因素。社会化媒体属于一种多元化、分散化的社交媒体形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具有更多不可控性。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在传媒宣传的时候,因为对社会化媒体管理不合理,或者存在一些沟通的问题,这会导致企业的媒体宣传效果变差,甚至会给企业品牌形象带来危机。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媒体宣传危机,轻则损伤企业的形象,重则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在有些时候,

    2019年06期 v.19;No.114 2248-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