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基于AHP-证据理论的综合管廊火灾安全评价

    黄萍;林秋晖;

    为了进行综合管廊火灾安全评价,提出了基于AHP-证据理论的评价模型。采用AHP法得出综合管廊火灾安全评价体系中各因素的权重,再引入D-S证据理论提高评价的可信度。从"人、机、环、管"四大方面归纳出影响综合管廊火灾安全的潜在影响因素并分级,建立综合管廊火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得出体系中各因素的权重,再通过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的计算得到量化评价结果;最后将多个评价结果进行融合以提高最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并且评判火灾安全等级。对某综合管廊的实例分析表明,当不同专家给出的评价结果有差异时,依据证据理论将不同的证据进行融合,能有效提高综合管廊火灾安全评价的可信度,最终得到可靠的评价结果。通过分析得出设备因素对综合管廊火灾安全评价体系影响最大。

    2020年01期 v.20;No.11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Tripod-Beta模型的船舶火灾事故风险分析

    付姗姗;宋倩;庄慧;章长江;

    为深入分析船舶火灾事故风险因素及其后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1991—2017年全球船舶火灾事故调查报告,从人员、管理、船舶设备、货物、环境5个方面对船舶火灾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采用三脚架事故致因模型(Tripod-Beta model),构建考虑安全栅的船舶火灾事故情景演化模型,识别船舶火灾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样本量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信息扩散理论计算船舶火灾发生率;最后,利用布尔函数和风险矩阵,对船舶火灾事故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船员不安全行为和船舶设备表面过热、设备短路是船舶火灾事故的关键风险因素;事故后果链中安全栅遭到破坏时,船舶火灾风险处于不希望发生范围内。该方法能有效评估船舶火灾风险的等级,满足海事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需求。

    2020年01期 v.20;No.115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105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犹豫直觉模糊集-TOPSIS的危险品多式联运风险评估

    贺政纲;郭静妮;徐君翔;

    为了对危险品的多式联运系统风险进行评估,首先在"人、机、管、环"4M理论的基础上,将多式联运中"转运"这一特殊流程考虑进去,以"人、机、管、环、转运"这5个因素作为决策问题中的属性;其次,采用犹豫直觉模糊语言集为决策者的初始决策矩阵赋值,并利用均值-标准差的汉明距离来衡量两个犹豫直觉模糊语言数之间的距离;然后,以危险品多式联运系统中的风险为标准,采用基于犹豫直觉模糊语言集的TOPSIS方法进行不同方案的决策。最后,以磷酸在宜昌-衢州之间的运输为案例,对4种常用运输方案进行风险评估,以综合评价指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先水路后铁路、先水路后公路、先公路后铁路、先铁路后公路4种方案中,从宜昌到衢州之间先公路后铁路的运输方式所得综合评价值最高,应选择方案3。

    2020年01期 v.20;No.115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101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马键;杨芒生;王赫男;郭兆华;郑小丽;

    目前关于输电铁塔基础结构安全评价的文献较少。针对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问题,首先,确定了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判断法构建了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模型,详细分析了材料表观、环境及材料等多重指标,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安全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再用模糊综合判断法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输入铁塔基础结构的表观因素、环境因素及材质因素等,可对其各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级评价,确定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的安全等级。

    2020年01期 v.20;No.11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结构物损伤预测模型及其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梅源;李雅丽;张亮;张宗明;朱军;赵加兵;

    基于结构物风险评估理论,构建结构物损伤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隧道施工的研究中,以解决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引起地上建筑损伤预测的技术难题。将数值模拟与模糊数学隶属度相结合,形成对结构物在隧道工程施工状态下的损伤预测模式,并以西安地铁某区间盾构下穿高铁涵洞为算例,提取相应的智能监测数据对该预测模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模糊数学隶属度相结合的结构物损伤预测模型计算效率高,便于操作,适用于隧道工程施工时对地上建筑物的安全评估,能有效解决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引起地上建筑损伤预测的技术难题。

    2020年01期 v.20;No.11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粗集理论算法-脊波神经网络的深基坑变形预测与应用

    万荣辉;柯龙;

    基坑开挖变形具有非线性特性,在脊波神经网络的基础上,采用粗集理论算法优化初始权值和阈值,建立了基于粗集理论算法-脊波神经网络的深基坑变形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西南地区某市火车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南广场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变形预测。结果表明:粗集理论算法能够对脊波神经网络进行优化,提高了脊波神经网络基坑变形预测结果的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脊波神经网络能逼近基坑变形的非线性部分,避免了模型误差影响基坑开挖变形预测精度,提高了系统整体抗干扰性能。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在5%以内,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2020年01期 v.20;No.11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地铁深基坑坍塌事故安全风险分析

    陈绍清;熊思斯;何朝远;兰彪;

    为了降低和控制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深基坑坍塌事故,以重庆市某地铁站深基坑开挖为例,进行了深基坑开挖风险评估。建立了深基坑坍塌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树模型,再通过事故树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事故树的结构重要度转化为层次分析法中的判别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及排序,对深基坑坍塌事故的致灾因素进行了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施工地质条件复杂、设计方案不合理、勘察资料有误等事件为主要致灾因素。在地铁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动态监测及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勘察设计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改进后的模型可为企业施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2020年01期 v.20;No.115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2252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可拓云理论的泥炭质土场地沉降风险评价

    阮永芬;陈赵慧;吴龙;谭桂平;李飞鹏;

    为更好地研究泥炭质土场地地铁车站基坑周边沉降问题,预测和评估施工时及施工后的沉降风险,在分析了泥炭质土的特点后,选择土层厚度、有机质质量分数、重度、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土层埋深和压缩模量7个指标,建立沉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熵权法求出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最后用理想点法耦合主客观权重求出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根据沉降等级分类标准,生成每个评价指标的云滴图,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可拓云矩阵,进而将综合权重向量与可拓云矩阵相乘得到综合确定度,根据综合确定度最大原则确定样本沉降风险等级。以昆明某地铁车站施工监测数据为例,用建立的可拓云模型对泥炭质土场地的沉降风险进行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该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多种因素影响,明确了沉降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为泥炭土场地上建(构)筑物的设计施工及应急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01期 v.20;No.115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公路改扩建导致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因素分析

    贾宝新;刘丰溥;赵良;周琳力;李志永;

    基于有限差分原理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公路改扩建中导致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公路拓宽部分的沉降明显高于老路的沉降,且在新老路结合部位沉降发展最显著。路面的竖向沉降随公路拓宽宽度增加而增加,随新路基弹性模量增加而减小,随新地基土压缩模量增加而减小。其中拓宽宽度和新地基土压缩模量对路基表面沉降影响较大,新路基土弹性模量对路基表面沉降影响较小。这表明新地基土受到的压应力和新地基土压缩模量是影响路面差异沉降的主要因素。工程上可以着重从降低对新地基土的压应力和提高新地基的压缩模量两个角度来降低路面的差异沉降。

    2020年01期 v.20;No.115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土工格栅拉拔试验模型优化及加筋特性研究

    易富;张利阳;

    目前土工格栅加筋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广受关注,为研究土工格栅摩擦系数、网孔尺寸对其加筋特性的影响,采用PFC3D建立土工格栅拉伸试验模型和拉拔试验模型,并对2种试验模型进行优化。将土工格栅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按其应变量分段,开发了记录试验过程中土工格栅的应变并根据该应变与分段界限应变间大小关系来改变格栅的法向、切向黏结刚度的FISH程序。在保持土工格栅试样尺寸及各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分别开展不同格栅摩擦系数和不同网孔尺寸的数值拉拔试验。结果表明:按土工格栅应变量对其拉伸特性进行分阶段模拟的方法可使模拟结果更加准确;优化后的土工格栅拉拔试验模型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更加吻合;土工格栅的摩擦系数及网孔尺寸对加筋特性的影响明显,孔径比为5. 0左右时的加筋效果最佳。建议在选用加筋材料时应考虑土工格栅摩擦系数和网孔尺寸与填料粒径之间的匹配关系。

    2020年01期 v.20;No.115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埋管形式能量桩换热性能与承载性能的对比研究

    赵蕾;高林;张爽;刘华;

    目前对能量桩热-力学特性的研究大多数针对U形埋管桩基,对螺旋形埋管能量桩的研究多集中在换热性能方面。为探究不同埋管形式导致的能量桩热-力学效应的差异,首先建立了并联双螺旋形、双螺旋形及W形埋管能量桩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以数值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现场试验的仿真复现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之后,对3种埋管形式能量桩吸放热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其换热性能(出口水温、单位管长换热量)、桩心温度变化及附加温度荷载、轴力及桩身位移等。结果表明:双螺旋形埋管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热泵系统性能; W形埋管能量桩桩体温度、附加温度荷载较其他两种大。

    2020年01期 v.20;No.115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9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颗粒流数值方法的岩石压剪破坏细观特征研究

    张钦礼;韩森;

    压剪破坏是影响岩体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基于颗粒流程序的伺服控制原理,采用等效晶质模型模拟了粉砂质板岩的压剪破坏过程,通过与室内试验对比验证了其适用性,并从细观角度揭示了岩石在压剪过程中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裂纹增长速率与试件压剪过程中经历的弹性、塑性和破坏3个阶段具有相关性;张拉、剪切裂纹呈同步增长趋势,但峰后张拉裂纹增长速率快于剪切裂纹,即试件峰后以张拉破坏为主;随剪切角增大,由沿晶和穿晶断裂向以沿晶断裂为主转变,裂纹数量减小且扩展方向向断裂面集中;穿晶断裂的扩展更容易导致局部失稳,即在宏观上表现为塑性阶段;穿晶裂纹主要沿断裂面扩展、贯通,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断裂面附近较大破裂块体的产生。

    2020年01期 v.20;No.11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无上部抽吸装置储罐区人工龙卷风风场模拟

    关文玲;王晓娟;董呈杰;王丽;

    为了减少因储罐泄漏位置不确定造成的人员伤亡,指导应急疏散,提出利用人工龙卷风定向控制气体流动方向的模型。首先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储罐区域人工龙卷风数值模型,分析切向速度和压强沿径向变化规律,发现与经典Rankine涡模型切向速度沿径向分布规律一致,证实可在储罐区以射流相切的方式形成人工龙卷风风场。其次研究了涡流比和进风量对风场控制气流特性的影响,即分析形成的龙卷风风场最大切向速度、压强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涡流比越大,形成的龙卷风风场中切向速度和压强差越小,即气流向中心汇聚能力越弱;进风量越大,形成的龙卷风风场中切向速度和压强差越大,即气流向中心汇聚能力越强。研究表明,用人工龙卷风控制储罐泄漏气流方向是可行的。

    2020年01期 v.20;No.11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氢安全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郑津洋;刘自亮;花争立;顾超华;王赓;陈霖新;张一苇;朱盛依;韩武林;

    氢能具有储运便捷、来源多样、洁净环保等突出优点,许多国家把发展氢能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氢安全是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保障。在分析国内外氢安全领域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次从氢泄漏与扩散、氢燃烧与爆炸、氢与金属材料相容性及氢风险评价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氢安全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氢安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020年01期 v.20;No.115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4711 ] |[引用频次:138 ] |[阅读次数:1 ]
  • 基于FLACS的氢气检测器布置优化

    赵洪祥;李少鹏;刘凯祥;

    采用某石化装置1∶1模型,以位于框架平台上的氢气分液罐泄漏为例,运用事故后果模拟软件FLACS构建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氢气检测器设置为模型中的检测点,通过氢气泄漏及扩散过程数值模拟获得各检测点的氢气体积分数及响应时间,据此对氢气检测器的布置进行优化。主要研究成果有:1)提出氢气检测器探测效率的评价标准; 2)明确工程中氢气检测器相对于潜在释放源的最优水平和竖向位置; 3)给出花纹钢板和格栅板2种不同上层平台形式下氢气检测器的布置方案。

    2020年01期 v.20;No.11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海拔矿井掘进工作面局部增压的空气幕调控仿真研究

    聂兴信;张书读;冯珊珊;甘泉;

    矿井环境一直是制约矿井地下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域,由于空气的各项参数都与海拔高度相关,高海拔地区矿井在通风方面要比平原矿井有更多特殊要求。为解决高海拔地区矿井掘进工作面存在的低压缺氧问题,在对高海拔地区低压环境特性分析及传统矿用空气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增能增阻设计提出了多功能矿用空气幕联合增压模型,该模型在巷道两端分别布置引射型和增阻型矿用空气幕,以达到增压进而间接提高工作场所含氧量的效果。以青海省某金矿3 850 m中段开拓巷道掘进作业面为背景,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Fluent对构建的开拓巷道的三维立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相符,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空气幕的增压增氧调控技术可使开拓巷道掘进作业面绝对气压由63 835 Pa增加至68 273 Pa,氧分压从12 040 Pa提高至14 213 Pa,达到海拔3 000 m的水平,可明显改善通风效果和通风质量;同时,随掘进作业面压力提高,采空区有害气体的逸出也得到有效抑制。该调控方法可以克服传统风流调控设施存在的布置困难、影响通行的问题,为提高高海拔地区井下压力及含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0年01期 v.20;No.115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采煤工作面回风巷瓦斯气团漂移现象再探

    杨明;毛俊睿;柴沛;柳磊;洪林;

    针对采煤工作面回风巷中瓦斯气团进行长距离漂移而气团内部瓦斯浓度结构基本未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对瓦斯气团的产生区域、产生过程、在回风巷中的运移方式提出了一种假说,并且设计了一种试验方案用以验证该假说。利用瓦斯气团的运移特性,对瓦斯气团平均漂移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优化,定义了瓦斯气团浓度衰减率这一概念,提出了一种用于吹散瓦斯气团降低回风巷中瓦斯气团浓度装置的设想。

    2020年01期 v.20;No.115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雾霾时车辆尾气排放对驾驶员能见度的影响

    龚;魏晨;

    针对北京道路车辆尾气排放对雾霾时驾驶员道路能见度的影响问题,建立了雾霾时车辆尾气排放与驾驶员道路能见度关系模型。该模型以车辆为单元建立车辆尾气排放元胞,考虑了车辆尾气排放后的污染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并以车道中的尾气排放位置截面及截面单元、交叉口处的尾气排放位置区间为模型单元。为验证该模型,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和2017年10月—2018年2月,在北京地区部分路网检测了驾驶员道路能见度等数据,并统计了各时段驾驶员道路能见度的分布情况。对建立的关系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关系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检测数据的误差占比平均值小于4. 98%,验证了该关系模型用于描述北京市道路车辆尾气排放对雾霾时驾驶员道路能见度影响的有效性。

    2020年01期 v.20;No.115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安全管理

  •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不安全动作分布规律研究

    张俊朋;徐祚卉;杨成昊;王佳俐;

    以我国210起典型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为样本,对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动作进行归类统计,应用云模型云发生器算法计算大类不安全动作的云模型参数值并绘制隶属云图,得出了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中不安全动作类型和发出者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造成火源型火灾爆炸事故的违规型不安全动作平均发生次数最多,分布不均匀且不稳定,其中现场工作缺乏指导或监护发生次数最多,发出对象为监理;蓄热型火灾爆炸事故中技术型不安全动作分布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其中物料添加不当和隐患排查不彻底发生次数最多,发出对象分别为基层人员和监理。

    2020年01期 v.20;No.115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煤矿安全警示宣传图恐惧诉求效果研究

    袁晓芳;周垚;孙林辉;

    煤矿安全警示宣传图是普及煤矿安全知识、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含有恐惧诉求效果的警示宣传图经常被作为宣传策略来说服或影响受众者的态度和行为。搜集、设计了5组有无恐惧诉求元素的煤矿安全警示宣传对比图,采用眼动试验、心率监测、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研究有无恐惧诉求元素煤矿安全警示宣传图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被试在观看有恐惧诉求元素安全警示宣传图时,注视点较集中在含有恐惧诉求元素的兴趣区,瞳孔较大,平均心率较高;有恐惧诉求元素的安全警示图更能吸引被试的注意力,增强被试的记忆效果,但有恐惧诉求元素的安全警示宣传图在设计时要注意恐惧诉求元素区域与文字标语的配合;"漫画+文字标语"型恐惧诉求安全警示宣传图表达委婉、主题突出、言简意赅,更容易被接受。

    2020年01期 v.20;No.115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杨振宏;赵双静;张梦洁;马悦;

    为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减少建筑事故发生,研究了工人的安全意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对施工现场330名工人的安全意识状况进行测量,探讨工人安全意识的27个影响因素的分类;然后利用SPSS 22. 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找出安全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取出自身、岗位环境和安全管理3个主成分;最后构建了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综合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风险态度和行为2个维度的分值偏低;工友关系、安全奖罚制度、安全设施完备性等12个影响因素与安全意识的相关性较强;提取的3个主成分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对工人安全意识的影响最大。

    2020年01期 v.20;No.115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1336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在事故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综述与启示

    刘祖德;刘永泰;王淸淸;

    从事故中吸取教训是安全科学的主要任务,回顾拆解曾经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达到总结前期成果和启示后续研究的目的。结果表明,在横向研究中,一方面在全学科的宏观层面,相关和因果的研究在经济与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开展较为成熟,而在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同时自2003年至2012年,是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研究成果的快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在生产安全事故范围的微观层面,相关和因果的研究相对集中于事故控制阶段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在纵向研究中,对于生产安全事故分析时需要进行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4个阶段中在选取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时有所侧重,在事故描述阶段偏重使用相关关系;在事故解释阶段,如果是解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偏重使用因果关系。如果是解释事故发生的损失程度主要偏重使用相关关系;在事故预测阶段,偏重相关关系;在事故控制阶段偏重因果关系。

    2020年01期 v.20;No.115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航空器改航研究

    杜实;王俊凯;任景瑞;

    针对影响航行安全的动态危险天气,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改航路径规划方法。首先,获取实时动态气象数据,利用栅格法对改航环境进行建模并采集危险天气区域初始边界点的历史气象数据。然后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上述初始边界点坐标进行位置预测,进而建立改进后的实时动态环境模型。最后利用改进环境模型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改航路径进行动态规划。在考虑改航路径角度和距离等约束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改航路径危险系数和距离最优的双目标函数。对中东部沿海某次短时危险天气下的航空器改航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算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20年01期 v.20;No.115 17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民航不安全事件报告危险源识别模型

    王洁宁;张聪俊;张钰涵;

    为了识别民航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从民航不安全事件报告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LDA主题模型和Word2Vec模型的民航不安全事件报告危险源识别模型。首先,构建危险源标签分类表,选取民航不安全事件报告与Wiki中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然后利用LDA主题模型得出民航不安全事件报告的主题概率分布与词概率分布,最后利用Wiki中文数据库训练Word2Vec模型得到词向量,进而计算文档主题与不同危险源标签之间的相似度,得出民航不安全事件报告的危险源分类。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准率为77. 7%、召回率为86. 8%、F为82. 0%,能够有效识别各民航不安全事件报告的危险源。

    2020年01期 v.20;No.115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ulti-class SVM的车辆换道行为识别模型研究

    陈亮;冯延超;李巧茹;

    自动安全换道是车辆实现无人驾驶的关键,为精确识别行驶车辆换道状态,保证行车安全,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Multi-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Multiclass SVM)的车辆换道识别模型。从NGSIM数据集中选取美国101公路车辆轨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并将车辆换道过程划分为车辆跟驰阶段、车辆换道准备阶段和车辆换道执行阶段。采用网格搜索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Grid Search-PSO)对SVM模型中惩罚参数C和核参数g进行寻优标定,利用多分类支持向量机换道识别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模型测试精度达97. 68%。研究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识别车辆在换道过程中的行为状态,为车辆换道阶段的研究提供支持。

    2020年01期 v.20;No.115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PVA/ZnONPs活细胞固定化载体的构建及喹啉生物降解特性试验研究

    刘永军;周珺珺;刘羽;张婷婷;刘磐;

    利用ZnO纳米颗粒(ZnONPs)修饰聚乙烯醇(PVA)制备活细胞固定化载体,并将喹啉降解菌Ochrobactrum sp.LC-1固定。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ZnONPs均匀地分布在PVA内部孔隙表面,强化了对细菌及喹啉的吸附效果,且载体内部有大量孔隙支持细菌生长。喹啉生物降解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喹啉氧化还原酶(Qor)活性是游离细胞的1. 7倍,喹啉降解能力大大增强。固定化细胞经驯化后,在喹啉起始质量浓度500 mg/L的条件下,10 h后,固定化细胞喹啉降解率为99. 8%,远高于游离细胞的43. 2%。当喹啉质量浓度为600~800 mg/L时,固定化细胞对喹啉的降解率可稳定在95%以上,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30次后,喹啉降解率仍维持在94. 9%以上,表现出良好的机械耐受强度,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2020年01期 v.20;No.115 20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述评

    谢静怡;卢学强;李海笑;

    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Constructed Wetland-Microbial Fuel Cell,CW-MFC)由人工湿地和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而成,因其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和较强的电极催化活性,在水质净化和生物产电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从CWMFC反应器结构、电极材料及电极布置、填充材料、湿地植物、微生物和运行参数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述评。总体上,大多数CW-MFC系统的产电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净能量回收率小于0. 050 (kW·h)/kg COD,但在污染物处理去除方面效果显著,COD去除率基本可以达到80%以上。目前,上流式的垂直流运行模式是最合理且常用的运行模式,颗粒状的石墨或者活性炭与金属集电器的组合则是理想的电极材料,较小电极间距、多电极和扩大阴极的电极布置可有效提高系统产电性能,脱水明矾污泥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填料。此外,湿地植物会明显提高CW-MFC产电性能,其影响因素包括根际微生物活性、根际分泌物、根际沉积物、径向泌氧、光合作用;湿地植物和电系统还会促进微生物种群增长从而提高系统性能。CW-MFC中的污染物负荷、HRT(大多为3 d)、运行温度(20~40℃)和pH值(7~9)也是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总结了未来CW-MFC所面临的挑战及研究方向,包括如何提高产电效率补充能源消耗、新兴污染物的降解及降解机理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工艺的联合应用。

    2020年01期 v.20;No.115 206-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124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滇池高效聚磷菌Rhodococcus sp. H的分离鉴定及除磷特性研究

    王文;杨波;代立春;曾清如;刘爱军;

    采用混合稀释平板法,从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滇池中分离出1株高效聚磷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推测其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将其命名为Rhodococcus sp. H,并对菌株H在不同理化因素条件下的生长及除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接种培养24 h后即能完成对数增长期,在pH值为6~7、温度为30℃时能获得较高生物量和除磷率,最佳碳源为乙酸钠和乙醇,最佳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p H值高于9或低于5时,菌株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除磷率较低。同时研究表明,该菌株的生长会影响其生长环境基质的p H值,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p H值调节能力。该菌株能够有效利用乙酸钠和乙醇等小分子碳源获得较大生物量和较高的除磷效率,但是不能将铵盐作为唯一的氮源来利用。

    2020年01期 v.20;No.115 216-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g-C3N4制备及其协同PDS可见光催化降解布洛芬的研究

    刘国;李春雪;卢涛;邬丽姗;范家君;徐慧;余雯雯;

    以尿素为主要原料,采用热聚合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光催化剂g-C_3N_4(石墨相碳化氮),通过改变尿素在马弗炉中加热的温度(350℃、400℃、450℃、500℃)和时间(0.5 h、1 h、1.5 h),得到不同烧结温度和时间的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UV-Vis)表征,并通过可见光光催化降解布洛芬试验,探究了制备温度、时间对g-C_3N_4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在溶液中加入PDS(过硫酸钾),联合g-C_3N_4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布洛芬。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500℃、烧结时间为1.5 h时,制备的g-C_3N_4在可见光区有较强吸收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致其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PDS的存在对布洛芬的降解有促进作用,且加快了g-C_3N_4对布洛芬的光催化降解,相比于纯g-C_3N_4,4 h内布洛芬的降解率由63%提升为90.5%。以异丙醇、甲醇、对苯醌、草酸钠、重铬酸钾、甲醇分别为羟基自由基(·OH)、·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超氧自由基(·O_2~-)、空穴(h~+)、电子(e~-)的捕获剂。通过对反应过程的活性物种鉴定,·OH、SO_4~-·、h~+、e~-均参与了布洛芬的光催化降解,其中h~+在反应中的贡献率达到了82.9%,在降解布洛芬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反应体系中添加PDS后,催化剂g-C_3N_4的荧光强度变小,即加入PDS能够有效降低g-C_3N_4的光生空穴与电子的复合率,提高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

    2020年01期 v.20;No.115 22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页岩气开发中压裂返排液的水质污染特征研究

    王兵;王佩洁;祝伟;熊明洋;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成分复杂,为了解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压裂返排液的污染情况,对四川某页岩气典型井场不同时期的压裂返排液污染物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超滤膜法测定溶解性有机物(DOM)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性,通过建立水质矩阵开展污染特性评价,并进行了综合生态毒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不同时期压裂返排液中污染物特征相似,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有机碳(TOC)和氯离子,并且生物毒性高、可生化性差。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20;No.115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间接蒸发冷却新风机组净化室内PM2.5特性

    刘鹏;卢军;方超;李无言;

    为有效降低室内PM_(2.5),指导间接蒸发冷却新风机组的设计选型,推导了新风机组净化效力和净化能效评价指标的数学表达式,并利用自行研制的间接蒸发冷却新风机组,分析了2种过滤器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净化PM_(2.5)的特性。结果表明,MERV 7+16和MERV 7+13的计数效率均随颗粒物粒径增加而提高,且前者的计数效率高于后者;由于滤材的不同,MERV 7+16的初阻力更小。MERV 7+16的渗透系数更小,其净化效力也要大于MERV 7+13;由于PM_(10)在室内的自然沉降作用更显著,过滤器对PM_(10)的净化效力明显大于PM_(2.5)和PM_1。将室内新风负荷作为新风机组能耗的一部分,在对比天津和南宁地区新风机组的净化能效时发现,由于两地区冬季室外温度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处于天津地区的新风机组若要在冬季获得同等的洁净空气量,需付出更多的能耗代价。

    2020年01期 v.20;No.115 238-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冬季烟塔合一烟气排放特性及其改善措施研究

    杨光俊;丁力;田文鑫;姚增权;郭照冰;徐振;朱法华;

    针对烟塔合一冷却塔(Natural Draft Dry Cooling Tower,NDDCT)在冬季关闭冷却塔百叶窗时存在烟气排放困难的现象,以及导致冷却塔内污染物浓度大幅升高、进而增加冷却塔内壁腐蚀风险的问题,提出了增加烟囱高度的改善措施,并开展了风洞试验。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建立了烟塔合一数值模型以获得冷却塔内部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特性,模拟对比了春季工况和冬季工况条件下烟塔合一冷却塔内部及出口位置的流场和烟气扩散特性。结果表明,由于百叶窗关闭导致冷却塔的通气量和换热量大幅度下降,冷却塔内部的流场变得杂乱无章,污染物质量分数大大增加。与春季相比,冬季冷却塔内壁污染物最大质量分数增加了1. 5倍。随烟囱高度增加,烟气可以凭借其初始动能抵御冷却塔内的湍流冲出塔外,冷却塔内部的烟气扩散情况逐渐改善。定性风洞试验结果较好地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虽然增加烟囱高度会增加施工初期的投资,但该方案能有效降低冷却塔的腐蚀风险,不但节省了后期防腐的投资,而且降低了安全风险。从长远来看,该措施利大于弊。

    2020年01期 v.20;No.115 244-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8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船舶废气排放扩散模拟计算方法研究

    彭鑫;文元桥;肖长诗;黄亮;周春辉;张帆;杨甜甜;张义萌;

    基于船舶AIS数据的船舶废气排放评估计算模型,以高斯烟团扩散模型为核心,结合船舶航行和排放特征,构建移动船舶源排放烟团扩散模型。利用控制变量法,在其他变量参数相同条件下,分别设定不同风向、不同大气稳定度、不同高程平面,仿真模拟航行状态下的船舶排放烟团扩散至空间环境中的质量浓度分布情况,分析船舶在不同环境参数下的扩散特征。结果表明,仿真模拟结果与实际气体空间质量浓度分布情况相符。通过在深圳市盐田港区布设船舶废气排放岸基固定嗅探监测设备,对港区进、离港和过往船舶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组分(SO_2、CO_2、NO、NO_2)全天在线实时监测,以SO_2作为试验样本气体,船舶排放的SO_2排放至监测站的模拟质量浓度与实际监测质量浓度标准误差为19. 81%,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船舶废气排放扩散模拟计算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2020年01期 v.20;No.115 25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5K]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中污泥的触变性分析

    曹秀芹;柴莲莲;王鑫;

    采用触变动力学系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流变试验研究了热水解-厌氧消化联合工艺中污泥标准化黏度和触变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屈服应力和触变性二者间的联系,从触变性角度为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的处理处置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滞后环相比,用触变动力学系数K更适合表征污泥的触变性;调配污泥、热水解污泥和厌氧消化污泥的标准化黏度均随时间增大逐渐减小; 3种污泥的触变性随TSS质量分数增大而减小,经热水解-厌氧消化后污泥的触变性增大,流动性增强;污泥屈服应力越大,触变性越小,稳定性越强。

    2020年01期 v.20;No.115 264-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酸去除剩余活性污泥重金属效果及农用安全性

    李印霞;刘碧波;曹志林;范玲;刘帅霞;付景保;徐阳;

    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的重金属是污泥农用的潜在危害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以保证其农用安全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集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活性污泥,比较不同物质的量比的盐酸和硝酸(1∶2、1∶1、2∶1)浸取污泥中重金属Pb、Zn、Cd、Cu和Mn的效果,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方法定时检测污泥重金属相态分布,分析混合酸对污泥EPS结构和质量比的影响,并检验了处理后污泥对菠菜生长及重金属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酸/硝酸物质的量比为2∶1时效果最佳,重金属浸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b、Zn、Cd、Mn、Cu; 2) Pb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比例最高,Cu的残渣态比例最大,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比例越大,重金属的浸出率越高; 3)酸浸试验期间EPS总量减少,黏液层和LB-EPS层易脱落;最后盆栽试验表明处理后污泥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性风险大大减弱,且污泥对菠菜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混合酸处理后污泥可以安全用于农业种植,且污泥与土壤干重比为1∶1时效果最佳。

    2020年01期 v.20;No.115 27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2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动力学与混合核函数LS-SVM的厌氧发酵产气量预测模型研究

    汤占军;刘萍兰;蒋鹏程;周盛山;蔡珊珊;

    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牲畜粪便牛粪和秸秆进行厌氧发酵试验,以产气量为参考指标,研究牛粪和秸秆厌氧发酵的产气量预测模型。试验过程中测量发酵物的氧化还原电位(ORP)、p 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COD)、电导率及产气量,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与产气量关联较强的参数,将筛选出的参数作为多项式核函数和高斯径向基核函数构建的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的输入量,训练出预测能力较强的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然后在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中融入微生物动力学构建产气量预测模型,并用验证集验证模型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筛选得到关联较强的参数为ORP、p H值、VFA、氨氮含量;融入动力学的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与混合核函数LS-SVM模型相比,产气量的预测更准确,误差更小,最小误差减少了近一个数量级,试验证明该模型有效。

    2020年01期 v.20;No.115 27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浓密尾矿管道输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刘晓辉;吴爱祥;欧阳振华;姚建;朱权洁;

    为掌握浓密尾矿管道输送中的流动规律及阻力特性,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尾矿颗粒的粒径尺寸和分布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颗粒-颗粒、颗粒-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将浓密尾矿管道输送划分为均质结构流和复合流动两种模式,分别对不同模式下浆体流变性质、颗粒运移行为、流动型态及阻力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结果表明:均匀细颗粒(d <dc)浓密尾矿可视为均质结构流体,具有触变、剪切变稀特性,管道经济流速范围内一般为层流运动,管流阻力可采用Buckingham公式近似计算,同时受时、温变化及管壁滑移效应的影响;非均匀宽级配(d> dc)浓密尾矿可视为由细颗粒介质与离散粗颗粒组成的复合流体,粗颗粒具有"剪切沉降"效应,介质屈服应力较小(τy<5τyc)时,浆体在管道内分层流动,管流阻力可通过两层流模型进行分析。

    2020年01期 v.20;No.115 283-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采用响应面优化酸浸法回收报废三元电池中有价金属的研究

    高桂兰;范丹丹;贺欣;罗兴民;陈帅;郭耀广;高亭;朱秋杰;关杰;

    为简化传统报废锂离子电池(LIBs)处理工艺,对报废镍钴锰三元(NCM)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浸出处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浸出温度、抗坏血酸浓度、固液比和浸出时间对正极材料中Co、Li、Mn、Ni浸出率的影响。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各金属的回归方程模型均显著(p <0. 05),R~2≥0. 88,信噪比N> 4,C. V.较低,可用于报废NCM电池中Co、Li、Mn、Ni浸出工艺的分析与预测,其中浸出温度和抗坏血酸浓度的交互作用对Li和Ni的浸出率影响最大。各金属浸出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69. 26℃,抗坏血酸浓度1. 24 mol/L,固液比31. 30 g/L,浸出时间59. 79 min。在此条件下,Co、Li、Mn、Ni浸出率分别为96. 35%、92. 53%、89. 28%、56. 32%。结合回归分析及可操作性原则,进行3次平行试验,试验结果与模型理论预测值接近。试验过程简单,处理方法对环境友好,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2020年01期 v.20;No.115 290-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温室气体控制

  • 封存过程中CO2流体与煤中矿物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张登峰;李超;李艳红;降文萍;

    利用深部煤层封存二氧化碳(CO_2),既能减排主要人为温室气体CO_2,又能同步开采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即CH4)。在适宜CO_2封存的含煤储层条件下,CO_2属于超临界流体,其易与煤中部分无机矿物发生作用,进而改变煤的理化性质,最终影响煤层的CO_2封存效果。为此,归纳了煤中易与CO_2发生作用的矿物分布特征,分析了CO_2与矿物间的作用规律及其对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指出了后续研究方向。结果表明,煤中易与CO_2流体发生作用的无机矿物主要包括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上述矿物的分布与煤变质程度和沉积环境有关。在封存过程中,超临界CO_2流体与煤中矿物间的作用会改变煤体孔隙结构、煤的CO_2吸附能力和含煤储层渗透率。针对CO_2与煤中矿物的作用关系,后续需开展以下研究:CO_2流体与煤中矿物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CO_2流体与煤层顶底板中主要无机矿物的作用规律;实际储层条件(温度、压力和地应力等)对CO_2与矿物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 CO_2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同步采收CH4的影响。

    2020年01期 v.20;No.115 297-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1K]
    [下载次数:82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斜坡地形CO2扩散规律相似试验研究

    胡建国;白剑锋;翟博文;周静宇;赵耀;石世旭;

    基于相似性原理,在不同坡度(0°、20°、30°、45°)及不同地面粗糙度(木质地面、土质地面)条件下进行了小尺寸的CO_2泄漏试验,研究坡度和地面粗糙度对CO_2泄漏扩散的影响,为全尺寸现场CO_2泄漏试验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坡度的存在对CO_2扩散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坡度越大,斜坡上体积分数梯度越大,坡度小于20°时,对CO_2扩散影响几乎无影响,坡度大于30°时,影响开始凸显;与无坡度的平面扩散相比,斜坡下方出现明显的CO_2聚集区域,坡度越大,聚集现象越明显,体积分数分布越平均;地面粗糙度的增加使整体CO_2体积分数有明显的上升,泄漏口附近(0. 25 m)体积分数上升最为明显,整个泄漏场浓度分布更加平均,浓度梯度更小;此外,地面粗糙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泄漏过程的卷吸效应。

    2020年01期 v.20;No.115 310-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5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建筑碳排放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李小冬;朱辰;

    为给研究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提供参考,简要介绍了碳排放核算的一般性方法,重点阐述了微观单体建筑碳排放和宏观层面建筑物化和运行碳排放核算模型方法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分析了3类主要模型方法(IPAT系列模型、指数分解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并聚焦于建筑领域,综述了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即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关键影响因素。最后,从建筑碳排放的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展望,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2020年01期 v.20;No.115 317-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6869 ] |[引用频次:194 ] |[阅读次数:3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研究

    秦文虎;陈溪莹;

    在当前水质数据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为了挖掘水质时间序列中的更多信息,提升水质预测的精度,构建了基于缺失值填补算法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相结合的水质预测模型。通过缺失值填补算法进行水质数据的缺失值处理,利用LSTM网络分别构建不同水质参数的预测模型,以太湖水质监测数据为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缺失值填补算法-LSTM的水质预测模型适应性强,相较传统SVM、BP神经网络、RNN、LSTM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对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1期 v.20;No.115 328-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1K]
    [下载次数:1124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地面监测的京津冀PM2.5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李佳乐;刘军;张达;王秋玲;孙广通;常晁瑜;

    为掌握京津冀PM_(2.5)的总体污染情况,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4年2月—2018年1月的PM_(2.5)地面监测站数据,采用ArcGIS地统计学的普通克里金插值、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和MATLAB的小波分析方法,对该区域PM_(2.5)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PM_(2.5)质量浓度呈南高北低、逐年下降趋势,"大气十条"成效显著;系统聚类结果良好,PM_(2.5)呈现地带差异性和区域相似性特征,由北向南分为Ⅰ类城市张家口、承德、秦皇岛,Ⅱ类城市北京、天津、廊坊、沧州、唐山,Ⅲ类城市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利用db6小波进行6层分解,再对最高层低频系数进行重构,发现每个区域都具有较显著的冬春高、夏秋低的年际变化规律,各区域典型城市冬季单峰特征明显,邢台和唐山峰值较高,基本在180μg/m3和120μg/m3左右,承德则在60μg/m3以下。

    2020年01期 v.20;No.115 335-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基于改进TOPSIS模型的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及障碍因子诊断

    蒋贵彦;运迎霞;任利剑;杨海镇;

    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及障碍因子诊断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模型集成改进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选取2005—2015年西部地区20个典型河谷型城市为评价单元,对生态安全系统时空演化规律及障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级(Ⅲ)水平; 2)生态安全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性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各城市生态安全差异有缩小趋势,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城市数量在减少,生态安全水平上升的城市数量在增加; 3)准则层中用地状态和经济响应是制约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指标层中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城镇化水平7项因子成为主要的障碍因子。因城市规模不同,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变化特征不一。

    2020年01期 v.20;No.115 342-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SR模型的武汉城市圈生态安全评价及态势研究

    金辉;王思;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开展城市的生态安全评价及态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s-Response,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利用遥感数据和统计监测数据,运用GIS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5年,武汉城市圈生态安全状况在逐渐变好,但仍以临界安全状态为主,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间存在明显差异,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压力指数以临界安全和较安全为主,研究期间呈部分降低、整体提高的趋势;状态指数呈上升的趋势,以较安全状态为主;而响应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区域都处于临界安全,仍需加大对生态环境政策的响应力度。

    2020年01期 v.20;No.115 352-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9K]
    [下载次数:95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态安全约束的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决策

    李勤;程伟;裴淑敏;

    为确保我国旧工业建筑(区)再生利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生态安全约束"这一概念。考虑到决策者面对收益和损失的不同态度引入了前景理论,建立了生态安全约束下基于前景理论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决策模型。首先,构建了包含总体规划、建筑设计、传承保护等因素的决策指标体系,并采用AHP与熵权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权重,使得权重计算结果不仅体现了决策者的主管意愿,也反映了再生利用项目的客观规律;其次,以决策者预期值作为参考点给出期望矢量,将不同属性的决策数据信息规范化处理得初始决策矩阵,再根据指标间相对参考点的差值建立前景决策矩阵,通过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前景值以确定最优方案。最后,通过北京首钢、云南871、陕西老钢厂、太原锅炉厂等5个实例的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决策过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过程清晰,结果可信度高,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为规划设计阶段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破坏与厂区环境污染提供新的思路。

    2020年01期 v.20;No.115 364-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019年11—12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19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89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89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41. 57%,矿业事故占8. 99%,爆炸事故占8. 99%,火灾占8. 99%,毒物泄漏与中毒占4. 50%,其他事故占26. 97%。89起事故共死亡274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0. 88%,矿业事故占16. 79%,爆炸事故占7. 30%,火灾占9. 49%,毒物泄漏与中毒占4. 74%,其他事故占20. 80%。2019年11—12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和自治区分别为安徽(9起)、河南(7起)、四川(6起)、广东(6起)和广西(6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云南(31人)、山西(28人)、湖南(24人)、河南(21人)和贵州(21人)。

    2020年01期 v.20;No.115 372-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2019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

    钱金鑫;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19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82起,包括污染事件10起,地震59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0起。

    2020年01期 v.20;No.115 37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分布规律及致灾因子耦合性分析——基于2012—2018年中国31省市4 096条数据

    赵丽坤;田均森;王卓;赵玉清;

    选取2012—201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 096条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基于时间、空间和事故类型3个维度,对安全事故分布规律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2012—2015年逐年下降,2015—2018年逐年上升,2015年为谷底;每年的2月为事故谷值,8月为峰值,6月明显降低。这与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相关管理文件连续颁布、全国建筑总产值逐年大幅度增长、工程露天施工、中国传统节日及安全检查月等都密切相关。在空间维度上,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华东地区是安全风险的高危区域,且江苏省连续6年为高频发事故地区,排在中国的首位,浙江省连续3年为高频发事故地区。这与以上两省庞大的建筑业总产值有直接关系,但由于浙江省在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远大于江苏省,其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也远低于江苏省。在事故类型维度上,高处坠落是发生最多的事故类型,通过对三因素耦合性风险和两因素耦合性风险分析均发现,"人"是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概率。

    2020年01期 v.20;No.115 379-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0K]
    [下载次数:79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加强防护意识 提升体育教学安全管理水平——评《体育教学安全防护技巧与案例》

    包海丽;

    <正>在体育运动安全管理中,安全防护作为一种安全管理手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是能够加强安全防护,就可以将诸多的运动风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体育运动安全都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安全防护技巧与案例》研究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重点强调安全防护方面的内容,共3篇,详分10章。第1篇(第1章到第3章)是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具体内容包

    2020年01期 v.20;No.115 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与管理探究——评《大学生运动伤病处理与安全研究》

    彭晓倩;

    <正>当代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强调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方式,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情绪,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好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和生活。高校配置了大量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也开展了诸多的体育项目,大学生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不过在体育运动中,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这是大学生运动安全的保障。《大学生运动伤病处理与安全研究》对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能遇到的运动安全和运动伤病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利

    2020年01期 v.20;No.115 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评《学校运动安全与教育活动》

    高慧林;

    <正>体育运动课程是在校学生必修课程,体育运动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学校体育运动教学中,应注重安全管理模式的建构及其实践,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这是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与职责。《学校运动安全与教育活动》一书以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学校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模式建构进行探索。作者认为学校在体育运动安全管理中,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执行是建构学校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该书对学

    2020年01期 v.20;No.115 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风险意识形态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评《大学生安全与预防教育》

    魏冬;王菊红;

    <正>大学生已经开始独立生活并且广泛接触社会,将要面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容易演变为安全事故。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面对风险隐患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降低风险概率。高等院校要为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让学生更好地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大学生安全与预防教育》一书围绕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阐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安全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全书一共14章,涉及到安全教育的多个方面,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优质读物。

    2020年01期 v.20;No.115 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专业英语学习与安全管理相互关系研究——评《安全、健康和环保专业英语》

    孙丽莎;

    <正>安全管理正日益受到重视,对社会发展而言,安全管理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安全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相对而言,欧美等国作为发达国家,他们在安全管理方面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更加成熟的体系。因此,对我国安全管理而言,了解、学习西方安全管理经验,交流、沟通安全管理方法,是必要的,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介绍和理论探讨基本上都是英文资料的,而且英文也是国际交流语言,在国际上召开安全管理方面的会议时,与会者都是用英文发言并且撰写英文材料的。基于此,我国安全管理要想真正进步,与世界先进水平交流和沟通,就需要加强专业英语的了解和学习。

    2020年01期 v.20;No.115 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语言规划发展与安全研究探索——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规划和安全研究》

    李玉婕;

    <正>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对于语言安全的敏感度和认知度并不高,但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讲,语言安全很重要。语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社会语言安全问题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是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需要。《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规划与安全研究》一书作者根据我国当前语言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整体观念和脱离现实应用趋向的不足,认为我国政

    2020年01期 v.20;No.115 394-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保背景下生态设计实践应用策略探索——评《生态设计之路:一个团队的生态设计实践》

    王亚英;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维持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曾经为发展经济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空气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对中国生态安全造成了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越来越注重生态安全的发展,从宏观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小区建筑设计,都强调生态安全,运用生态理念来进行规划设计,助力生态社会建设,提高民众生活品质。

    2020年01期 v.20;No.115 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