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基于熵权法和灰靶理论的突出危险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朱权洁;张尔辉;李青松;马曙;张震;

    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是当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最为严重的动力灾害之一。以当前瓦斯突出预警指标众多、危险程度评价标准不同这一现象为背景,基于熵权法、灰靶决策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通过优选确立突出危险性评价因子,对灰靶决策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利用熵权法确立评价因子权重的改进灰靶决策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突出危险程度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以灰靶环数对评价结果进行优劣排序,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直观性。以贵州若干矿井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应用实践和现场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多指标决策理论能较准确地评价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应用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05-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熵权-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程脆弱性评定

    李勤;李文龙;

    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为保证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程的有序推进,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特点,从风貌修复、结构可靠、技术可行、环境适应、文化传承和功能完善6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程脆弱性评定指标体系;考虑到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程本身的不确定性和评定过程中的未确知性,以及指标赋权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采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和改进熵权法,建立基于改进熵权-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程脆弱性评定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4个工程项目实例中,确定其脆弱性评定等级,评定结果与项目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13-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57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NCM的旧工业建筑再生脆弱性分析

    李慧民;钟兴举;田卫;

    为解决旧工业建筑再生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模糊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旧工业建筑再生脆弱性分析方法。从结构-环境脆弱性角度建立旧工业建筑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EWM)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并设置评估标准。基于正态云模型计算各评估指标隶属于评估等级的云特征值,评估过程体现了随机性和模糊性。最后以6个旧工业建筑为例进行脆弱性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正态云模型的脆弱性评估在降低评估标准主观性的同时解决了模糊性问题,提供了脆弱性改善依据。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21-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灰色聚类法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分析

    贾进章;陈怡诺;

    为了探索高层建筑火灾的众多影响因素,降低城市火灾的风险等级,针对高层建筑火灾影响因素相互关联及因素信息不确定的问题,将定性描述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层次分析–灰色聚类法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结合调查研究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据此确定了目标层因素、5个准则层因素和23个网络层因素,利用Super Decision软件的[Design]、[Cluster]、[Node]、[Node conations from]、[priorities]等功能构建了高层建筑火灾网络层次分析模型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灰色聚类方法处理指标中不确定和不完整的信息,确定了灰类、阈值和风险等级,构建了相应的白化权函数,聚类分析出评价目标所属的风险等级。利用提出的方法确定沈阳某高层建筑火灾的风险等级为"较安全状态",与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一致,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其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周边救援、逃生规划路线和管理水平4个风险因素需重点关注,同时针对安全疏散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等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对策。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28-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467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RF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贾南;陈悦;康可霖;李俊锋;

    为了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为森林火灾的预防预报提供依据,减少火灾损失,在Python平台上应用随机森林算法,以西班牙东北Tr'as-os-Montes地区Montesinho森林公园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数据记录,对影响森林火灾的指标变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对森林火灾预测的准确度约为80%,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对森林火灾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对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36-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102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 ]
  • LS-SVM在地下空间可燃气体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钱新明;黄捷;袁梦琦;

    在城市燃气管线相邻地下空间可燃气体监测过程中,由微生物产生的沼气会对可燃气体监测预警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为了能够准确地对地下空间中可燃气体的来源进行判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的可燃气体分类预测模型。选取了典型的燃气及沼气体积分数时空演化数据,分析得到了两类可燃气体数据的基本特征。基于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选取多项式核函数和径向基核函数分别构建可燃气体分类预测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对两种分类器分别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两种分类器的准确度相差不大,其中采用径向积核函数的分类模型测试准确度达到81%。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对于可燃气体监测分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燃气监测运维过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41-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左右模糊排序法的海上浮动核电站设备可靠性评估

    邹树梁;黄斌海;匡雅;

    为了评估海上浮动核电站设备的可靠性,通过专家评价对设备的失效情况进行分析,改进岭形隶属度函数,使用左右模糊排序法将模糊数转化为模糊概率,从而建立了海上浮动核电站设备失效概率模型。以海上浮动核电站冷却剂泵和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为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适用于海上浮动核电站设备可靠性评估,可为海上浮动核电站安全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48-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故障网络理论与系统故障演化过程研究

    崔铁军;

    为描述和分析系统故障演化过程,提出了空间故障网络理论。该理论基于先期提出的空间故障树理论,继承了其多因素影响分析、故障大数据处理及因果关系分析的能力。实际系统故障演化过程较为复杂,使用空间故障树树形结构难以描述,因此提出空间故障网络。故障演化过程的实质是由事件和连接组成的按照一定因果关系相连的网络结构。又由于事件由对象及其状态表示,空间故障网络研究的是故障演化过程中对象、状态和连接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给出了各概念的物理含义、转化步骤、单向环分类、最终事件发生概率计算方法等。论述了空间故障网络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55-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FTA_Petri网的动车组塞拉门系统故障机理研究

    齐金平;段毅刚;周亚辉;郭济鸣;

    随着我国动车组投入量及运营里程的快速增长,动车组的安全运营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塞拉门作为动车组的故障多发部件之一,明确其故障机理对于故障诊断及检修极其重要。利用故障树和Petri网相结合的方法对塞拉门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兰新客专CRH5型动车组塞拉门系统的结构及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塞拉门系统故障树,鉴于故障树分析无法对故障传播过程进行动态描述的不足,将其转化为Petri网,建立Petri网模型状态方程,运用关联矩阵及初始状态token赋值和转移的方法对系统故障的传播进行动态分析,明确故障机理。经验证分析结果与动车组失效模式分析一致,可为动车组塞拉门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提供依据。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63-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汉渝线商品汽车滚装运输风险评价

    王海燕;李纳;

    为了提高长江商品汽车滚装运输企业应对运输风险的能力,利用因果图法和变权模糊Petri网技术,分析和评估汉渝线商品汽车滚装运输风险。通过分析汉渝线商品汽车滚装运输的影响因素,采用因果图法从人因、船舶、货物、管理、环境5个方面辨识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进而构建了集成层次分析法和变权模糊Petri网的汉渝线商品汽车滚装运输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汉渝线商品汽车滚装运输处于安全但临近预警状态。人为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违规操作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环境因素中坝前交通流密度和能见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为提高商品汽车滚装运输企业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69-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标准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赵宁宁;陈越;李晓晨;魏志强;

    通过RECAT-CN标准对航空器进行重新分配,从而进一步提升机场的运行效率。针对不同类别组合下的尾流遭遇安全性定量评估的需要,首先构建了飞机遭遇尾涡强度消散和诱导滚转力矩系数模型,通过对典型机场交通流数据的统计,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机型,然后对RECAT-CN标准中不同类别组合下的滚转力矩系数进行计算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RECAT-CN标准在安全性上是可以接受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现行尾流间隔标准下,不同类别组合的CRV存在较大差异,而在RECAT-CN标准下则比较均衡,表明RECAT-CN标准的间隔标准得到了优化,可见采用RECAT-CN标准更为合理。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77-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本挖掘的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网络分析

    李珏;王幼芳;

    为明确建筑施工过程中高处坠落事故的致因及其之间的联系,选取2012—2018年国内558例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调查报告,借助文本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事故报告进行分词处理、特征选择后,得到致因特征项、致因网络及致因集合,并利用词云和网络结构图等方法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文本挖掘所得的28项致因中,7项致因位于致因网络的核心区域,基于该7项致因分别构建了致因集合,为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预控提供参考。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84-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2371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0 ]

安全工程

  • 弹射装置的安全性设计与仿真研究

    曾庆轩;付文娟;李明愉;

    为了满足弹射装置对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等的要求,对弹射系统整体装置进行了设计,并设计了产气药剂的性能和装药结构,然后用仿真方法对不同装药结构的弹射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多药柱装药设计及恰当的时序控制可以降低发射筒内部压强峰值,提高发射系统的安全性;不同的药柱作用时序可以满足多种发射要求,增加发射装置的实用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90-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地下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的力学响应及预警标准研究

    梅源;张雨童;袁一力;马慧勇;张亮;赵加兵;

    以西安幸福林带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研究载体,基于数值分析对穿越该工程的3条主地裂缝不同地裂缝错动量条件下的地表变形、管廊结构变形、应力及管廊底部脱空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管廊施工期内的预警指标、给定建议控制值及建议对应预警等级。结果表明:管廊与地裂缝斜交时,随地裂缝错动量增大,地表竖向沉降量与管廊错动量总体均呈增大趋势;其与地裂缝斜交角度越小,偏离变形缝距离越远,造成的拉应力越大;当接触压力为0时,上盘管廊结构下部会产生脱空情况。在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设计及运营管理中,应对地表竖向沉降、管廊结构应力、地裂缝位错量、接触压力4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以便达到预警等级对应的控制值时及时做出预警响应,防止工程事故的发生。

    2020年04期 v.20;No.118 1295-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贵州六盘水矿区煤岩孔隙发育程度及渗透率演化规律研究

    李波波;王斌;杨康;李建华;许江;袁梅;

    为探究煤岩孔隙结构与渗透特性的内在关系,以贵州六盘水3个矿区煤岩为研究对象,利用ASAP2020型比表面微孔分析仪和自主研制的含瓦斯煤三轴渗流装置,研究了其内部孔隙发育情况,并进行了不同孔隙压力下的三轴渗流试验。采用FHH表面分形计算分形维数,建立考虑分形维数的渗透率模型,通过试验结果与模型对比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1)煤岩的吸附等温线具有Ⅳ型等温吸附线的特征,四角田煤矿7#煤层微孔到大孔均发育较好,松河煤矿3#煤层存在大量的"墨水瓶"形微孔,木冲沟煤矿8#煤层微孔和中孔较为发育; 2)煤样FHH分形维数介于2.4~2.8,与孔容、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均呈负相关关系,煤岩孔体积变化在20~40 nm阶段最为明显,累计孔隙容积迅速增加,煤层具有大量的微孔和过渡孔,孔隙发育良好; 3)煤岩渗透率均随孔隙压力升高而降低,四角田煤矿7#煤岩渗透率最大; 4)模型曲线与试验值吻合度较高,能很好地反映孔隙压力与渗透率的变化关系。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05-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临空面特征的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史文兵;李华;梁风;王小明;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变形失稳灾害频发,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岩质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复杂。而高陡临空地形是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的显著特征,研究临空面影响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对于山区采动地质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都匀煤洞坡变形体为例,构建了采动斜坡工程地质模型,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有无临空面及不同临空面坡度条件下的斜坡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有临空面的采动斜坡岩层会同时发生朝向采空区和临空面的拉裂变形,距离坡表近的煤层开采对斜坡坡顶变形影响较大,煤洞坡斜坡坡顶大裂缝与下方的A4煤层开采直接相关;而无临空面的斜坡变形破坏范围局限在采空区覆岩,覆岩冒落范围和变形开裂程度也小于有临空面的采动斜坡。有临空面采动斜坡水平位移和范围明显大于无临空面的斜坡,而斜坡下沉位移受临空面影响较小,但受重复采动影响较大。同时随斜坡临空面坡度增加,靠近临空面区域的覆岩水平位移会加剧;随临空面坡度增大,采空区覆岩朝向临空面及采空区方向拉裂变形范围和程度也逐渐增大。临空面增大了山区采动斜坡水平移动范围和斜坡开裂程度,临空面具有变形"增大效应"。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15-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4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半封闭管道内瓦斯煤尘爆炸火焰传播特性试验

    景国勋;邵泓源;吴昱楼;郭绍帅;刘闯;张胜旗;

    为了进一步探究瓦斯煤尘爆炸火焰的传播规律,在自行设计搭建的半封闭竖直管道内,选用褐煤、烟煤和无烟煤3种煤样分别进行爆炸试验,并通过改变煤尘质量浓度来观察不同煤种条件下瓦斯煤尘爆炸反应强度,研究不同煤种条件下煤尘质量浓度对瓦斯煤尘耦合爆炸火焰传播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瓦斯体积分数和煤尘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褐煤爆炸产生的火焰传播速度最大,无烟煤最小。这是因为褐煤的挥发分含量较高,而影响爆炸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原因是煤尘在加热情况下释放出的可燃气量,即煤种的挥发分含量,挥发分含量越大,瓦斯煤尘爆炸火焰传播速度也就越大。褐煤和烟煤的火焰传播速度随火焰传播距离增加而增加,直至传播至管道外部;无烟煤的火焰传播速度随火焰传播距离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在试验中,3种煤种和瓦斯爆炸时产生火焰最大传播速度的位置距离爆炸源较远。瓦斯煤尘爆炸产生的火焰稳定性较差,在传播过程中速度变化不稳定,存在较大的波动。火焰传播速度与煤尘质量浓度不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煤尘质量浓度可以大大提高瓦斯煤尘爆炸的反应强度,且存在一个最佳的煤尘质量浓度50 g/m3,使火焰传播速度达到最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21-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草酸盐粉体抑制甲烷爆炸的试验研究

    王燕;林晨迪;郑立刚;裴蓓;纪文涛;

    为了研究草酸盐粉体抑制甲烷爆炸特性,选取草酸钾、草酸钠、草酸亚铁3种较为常见的草酸盐粉体作为抑爆材料,分析了草酸盐粉体作用下的甲烷爆炸特性。结果表明,3种草酸盐粉体均具有一定的甲烷爆炸抑制作用,其抑爆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草酸钾、草酸钠、草酸亚铁。草酸钾、草酸钠和草酸亚铁的最佳抑爆粉体质量浓度分别为0.22g/L、0.26 g/L和0.26 g/L,最大爆炸压力的降幅分别为33.25%、30.03%和20.83%。结合热重分析和甲烷爆炸抑制特性,探讨了草酸盐粉体的甲烷抑爆作用机理。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27-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煤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与最小着火能量试验

    刘天奇;

    为研究不同煤质煤尘云着火敏感特性,采用相关试验设备测试了褐煤、长焰煤、不黏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的最低着火温度与最小着火能量。结果表明,挥发分越大、氧元素含量越小的煤尘越容易着火,表明煤尘云着火是由可燃气相所主导。通过建立TC与Vad、r三维拟合模型,得出高挥发分、小粒径煤尘颗粒更容易着火的结论。通过岩粉抑爆试验验证了75μm粒径Ca CO3岩粉可有效增大煤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在测试8种煤尘云最小着火能量基础上,发现褐煤的EC仅为30 m J,无烟煤的EC达300 m J,表明变质程度越大,所需最小着火能量越大。贫煤的EC为250m J,是长焰煤EC的4.2倍,可见不同烟煤在着火敏感特性上也有一定差异。进一步测试得出:无烟煤质量浓度为2.08~2.5 g/L时最容易着火;除无烟煤外的其余7种煤尘云在t=1 s达到最容易着火状态。无烟煤、贫煤、瘦煤喷粉压力为0.5~0.6 MPa时最容易着火;不黏煤、气煤、焦煤喷粉压力为0.4~0.5 MPa时最容易着火;褐煤与长焰煤喷粉压力为0.3~0.4 MPa时最容易着火。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34-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低压环境下新型清洁灭火剂抑灭锂离子电池火试验

    贺元骅;沈俊杰;王海斌;郭君;陈现涛;

    为研究可替代哈龙的新型气体灭火剂2-溴-3,3,3三氟丙烯(2-BTP)抑制和扑灭航空货运锂离子电池火的有效性,基于动压变温试验舱和灭火系统开展试验。在80k Pa、60 k Pa和40 k Pa低压环境下对100%电量的21700锂离子电池用加热棒进行加热并引发其热失控,同时启动灭火系统释放灭火剂。在试验过程中实时采集记录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热失控现象,以及舱内环境空气中CO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BTP灭火剂在低压环境下能有效扑灭锂离子电池火且无复燃,减少CO的生成量,同时能够抑制相邻锂离子电池间的热传播,从而阻止连锁热失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40-1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D类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机理研究

    乔建江;吴越美;

    以灭火机理研究为目的,选取KCl、Na Cl、KBr和Na Br作为基本组分,研究了组分的温升速率、吸热量、初始失重温度及最大失重速率对灭火效能的影响,灭火效能以镁粉燃烧的火焰传播速率和燃烧温度为表征。结果表明:组分的吸热量和初始失重温度越大,灭火效能越好;组分的温升速率和最大失重速率越大,灭火效能越差。温升速率和吸热量与组分的冷却作用有关,良好的冷却效能可以提升金属火灾的灭火效能;初始失重温度和最大失重速率与组分的热稳定性有关,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保证覆盖层窒息燃烧金属,发挥灭火效能。因此,D类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机理主要为冷却和窒息。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47-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侧部双点排烟隧道火灾烟气逆流长度研究

    姜学鹏;郭昆;向勇;吕彦昕;

    火灾烟气逆流长度是侧部重点排烟模式烟气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判据。为探究相关因素对侧部双点排烟模式下火灾烟气逆流长度的影响,根据π定理,对相关因素进行量纲分析,推导出烟气逆流长度与火灾热释放速率、排烟口排烟速率、排烟口间距、排烟口面积、排烟口距隧道顶板高度、排烟口长宽比6个影响参数的无量纲函数关系式;通过数值模拟并对模拟数据拟合,确定烟气逆流长度与这6个影响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侧部排烟模式下,烟气逆流长度随火灾热释放速率增大而增大,随排烟口排烟速率、排烟口间距增大而减小,烟气逆流长度不受排烟口面积、距隧道顶板高度、长宽比的影响。进而建立了考虑侧部双点排烟作用且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的烟气逆流长度无量纲计算公式。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53-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KI50X特高压变压器油火灾特性参数分析

    汪亚龙;黎昌海;张佳庆;尚峰举;陆守香;范明豪;程登峰;

    为了获得KI50X特高压变压器油火灾特性参数,在大空间试验厅中,通过在不同尺寸油盘中燃烧KI50X型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油,测量了燃烧速率、火焰平均高度、羽流轴向温度等燃烧特性参数。详细讨论了燃料初始温度、燃料厚度、油池直径等对燃烧速率、火焰平均高度、羽流轴向温度的影响。燃料厚度对质量损失速率有较大影响,燃料厚度为20mm时,可以观察到包括:(Ⅰ)初始增长、(Ⅱ)准稳态燃烧和(Ⅲ)衰减至熄灭3个典型燃烧阶段,因此燃料厚度都设为20 mm。当初始燃料温度从25℃升高到90℃时,会出现整体沸腾现象,导致质量损失率出现第二个峰值。此外,分别提出了在常温(25℃)和高温(90℃)下,油池直径与稳定阶段燃烧速率的关联式参数。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在过渡火焰和总湍流火焰条件下,KI50X型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油的燃烧速率符合液体燃料燃烧速率与油池直径的一般关系。火源上方无量纲高度处的轴向无量纲温度分布与Z/D成正比。拟合得到的轴向平均温度分布关系式表明,随轴向高度与KI50X变压器油池直径之比的增大,轴向无量纲温度升高比生物柴油和正庚烷油池快。最后系统地给出了25℃及90℃下KI50X型特高压变压器油燃烧特性拟合公式的一系列参数。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61-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下载次数:56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涂料生产行业RTO设备典型爆炸及泄爆过程模拟

    刘长军;闵春燃;沈晓波;

    采用Fluent软件建立典型的物理模型及数值模型来模拟RTO燃烧室发生苯气体爆炸事故及其泄爆过程。结果表明:点火源设置在RTO底部且泄爆口设置在顶部时,更有利于保证RTO设备的系统安全。泄爆口开启后,燃烧室内的压力会在20 ms内达到常压,泄爆过程普遍存在二次峰值现象。燃烧室爆炸过程中燃烧室内达到压力峰值的时间随初始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最大爆炸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燃烧室内达到的爆炸压力峰值随苯蒸气-空气初始化学计量比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化学计量比为1.4时,爆炸压力峰值最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69-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安全管理

  • 基于冰山模型的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郝勇;时间;吴昊旻;

    为对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提高内河船员素质,以冰山模型理论为指导,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专家小组法,识别船员素质对安全的影响因素,形成了3个胜任力模块的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选取可行性和实用性指标,构建了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个人特质3个一级指标及专业知识、实操能力、服务资历等14个二级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对船员素质的重要程度。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发生,促进长江航运安全发展。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76-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901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心理资本对民航业新生代员工安全绩效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王霞;

    为研究心理资本对民航业新生代员工安全绩效影响的差异性,在印象操纵、自我描述的前提下提出事务型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对安全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以民航业新生代员工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构建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探究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对安全绩效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模型对安全绩效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即事务型心理资本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更大并呈显著正向影响,人际型心理资本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大并呈显著正向影响;人际型心理资本与事务型心理资本相比较,前者的作用时间较长,其比事务型心理资本对安全绩效的影响更加缓慢。该结论可为改善民航业新生代员工的安全绩效管理模式、提升民航业整体安全运行水平提供参考。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84-1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雷达数据的侧向跑道进场保护区研究

    张兆宁;徐超;卢婷婷;李欣;

    为了掌握离场航空器在侧向跑道运行时的放行时机,降低航空器在侧向跑道延长线交叉点处的碰撞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航空器碰撞发生概率来确定侧向跑道上航空器进场保护区的方法。通过定量计算航空器之间的碰撞风险,得到航空器在不同位置的碰撞风险值概率分布直方图,利用Origin软件进行拟合,根据拟合输出结果确定保护区。在实际运行中,可以使用此方法制定策略,避免航空器有可能发生的空中碰撞,降低进离场航空器之间的碰撞风险。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91-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民航旅客异常行为识别指标体系研究

    沈海滨;张妍;

    为解决传统民航安保方法对物不对人带来的局限性,提升安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安保水平,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民航旅客异常行为识别技术,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和证据理论的旅客危险性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得出具体的识别指征,构建民航旅客异常行为识别指标体系;之后利用层次分析法与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旅客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判断,以达到识别潜在危险人员、对突发事件监控和预警的目的。最后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应用,验证了该体系可以有效识别出旅客的异常行为及其危险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397-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SM的空管运行亚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岳仁田;韩亚雄;赵嶷飞;

    探究空管系统运行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对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民航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空管不安全事件分析入手,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影响空管运行亚健康的15个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构建了空管运行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基于解释结构模型输出结果,分析了各层次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运行效率及效能为顶层直接影响因素,业务技术水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气象及地理环境、管制员满负荷工作和交通流复杂程度为间接影响因素;中间层影响因素为容量饱和度、机场及空域环境、班组资源管理和安全文化;可用性为底层重要影响因素,维护可靠性、管制室内工作环境和安全投入为底层根本影响因素。所建解释结构模型可为空管运行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归提供理论基础,保障空管系统安全、有序运行。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06-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罗的管制员警觉概率预测

    王洁宁;张钰涵;冀姗姗;

    为分析管制员在工作期间的警觉性变化规律,构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罗(MCMC)的警觉性概率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模拟管制员工作环境,利用PVT(Psychomotor Vigilance Test,PVT)获取管制员不同时间段的警觉性值;其次,根据试验数据的结构特点,采用Logistic函数构建警觉性概率预测模型;然后,基于MCMC方法的理论基础,对比M-H抽样与NUTS抽样的结果,选取更适合该模型的抽样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以获取模型中参数的最优值;最后,通过模型估算特定时刻管制员处于警觉状态的概率,以反映其警觉性状态。结果表明,采用NUTS抽样算法的模型效果更好,管制员警觉与非警觉状态转变的最可能出现时间分别在03:45、06:40、09:05、13:50和15:50。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12-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

  •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情景推演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张江石;冯娜娜;

    由于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演化路径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往往很难科学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天津港"8·12"事故为例,基于外部环境、事件情景、应急处置3类情景要素分析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情景演变路径,结合动态贝叶斯网络构建情景推演模型,利用联合概率公式计算情景发生概率,来实现危险化学品事故中关键情景的推演,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推演结果表明:应加强事故初期的应急处置力度,遏制事态发展;事故发展中期,救援难度非常大,宜尽量争取应急疏散时间,避免人员伤亡;进行应急处置时,要统筹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及事故演变的具体情况,特别要阻止向事故扩大的趋势转变。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20-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887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地震灾害救援队人员调派和装备配置研究

    罗艺鑫;杨黎仁;姜连瑞;

    为实现地震初期救援人员的迅速调派和救援装备的优化配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用经验公式计算埋压率从而估算救援人员需求量的方法,结合联合国对专业地震救援队的建设要求,分析了救援队的能力需求,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能力权重,以重型救援队为例得出救援队人员构成方案;最后以装备总重量最轻和性能最优为目标建立装备配置优化模型,使用遗传算法通过MATLAB软件实现了对救援装备优化的有效求解。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27-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温度控制-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水样中的紫外线吸收剂研究

    胡兴亮;葛丹丹;邓秀君;何红星;

    选用环境友好的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作为萃取剂,采用温度控制-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TC-IL-DLLME-HPLC),考察了萃取剂体积、分散剂种类和体积、水浴温度及时间、离心时间、解吸剂种类和体积、p H值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萃取条件下,5种紫外吸收剂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 0.997,检出限范围为2~4 ng/m L。采用该方法对矿泉水、自来水和池塘水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水样加标回收率在88%~112%。该方法操作简便、环境友好、试剂用量小,检出限低,可用于紫外线吸收剂的痕量分析。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33-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兰州市主城区大气降尘和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李颖泉;赵保卫;牛武江;董波;蔡觉先;

    同一区域大气降尘和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能够反映出重金属污染物在大气-土壤系统中的迁移、传输和扩散规律。在兰州市主城区设置10个采样点,分别采集大气降尘及附近表层土壤样本,分析大气降尘和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Cu、Pb、Zn、Cr、Cd和Ni)质量比、来源等污染特征,并对其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气降尘中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质量比由大到小为Zn(379.84 mg/kg)、Pb(133.78 mg/kg)、Cr(95.61 mg/kg)、Cu(84.25 mg/kg)、Ni(43.13 mg/kg)、Cd(3.89 mg/kg),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质量比由大到小为Zn(136.07mg/kg)、Cr (85.25 mg/kg)、Pb (55.99 mg/kg)、Cu (42.20mg/kg)、Ni(37.61 mg/kg)、Cd(0.55 mg/kg),在不同功能区6种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比差异较大。大气降尘和表层土壤中,Cu、Pb、Cd、Zn的变异系数较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燃煤、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主城区大气降尘中的Cd已经构成偏严重污染,Pb达到偏重度污染,Cu、Zn为中度污染,Cr、Ni无污染;表层土壤中的Cd达到中度污染,Pb、Zn为轻度污染,Cu、Cr、Ni均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主城区大气降尘和表层土壤中Cd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分别达到极强污染水平和强污染水平; Cu、Zn、Cr、Ni均为低潜在生态危害。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40-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632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成都平原典型农区耕地氮磷负荷与土壤养分平衡研究

    张涵;郭珊珊;许懿;付康;李奇翎;

    针对目前农村畜禽养殖粪便不合理施用而引起土壤地下水面源污染问题,以成都平原典型农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养分平衡模型,计算了农区土壤畜禽养殖氮磷污染负荷、土壤蓄积氮磷养分负荷、农户施肥量与作物消耗量,分析了农区耕地氮、磷负荷盈余量,揭示了土壤氮、磷盈余量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地下水总氮监测数据,验证了养分平衡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畜禽粪便中氮、磷负荷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氮负荷量从2015年的80.5 kg/hm~2增至2017年的137.0 kg/hm~2,磷负荷量从2015年的20.9 kg/hm~2增至2017年的36.0 kg/hm~2,各乡镇氮、磷负荷量的差异呈现出一致性,增幅程度与各乡镇畜禽养殖数量以及耕地面积有密切关系;研究区各乡镇氮、磷盈余量最高分别为679.94 kg/hm~2和259.17 kg/hm~2,氮、磷盈余量最低分别为22.90 kg/hm~2和15.08 kg/hm~2。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49-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保定市环境空气PM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呼吸暴露风险

    韩金保;肖亚楠;刘晨飞;韩坤;

    为探究保定市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于2017年1月和7月采集了保定市城区5个地点的PM_(2.5)样品,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16种优控PAHs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保定市夏季和冬季PAH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16±2.23) ng/m~3和(629.73±338.53)ng/m~3。特征比值分析表明,机动车燃油排放、生物质和煤燃烧排放是保定市环境空气PM_(2.5)载带PAHs的主要来源。终生致癌风险(ILCR)评估结果表明,成人夏季和冬季ILCR分别为4.59×10-6和6.47×10-4,提示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59-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保定市城区典型家庭室内PM2.5中BDE-47的污染特征研究

    张宪;石凤琼;

    以保定市为研究区域,采集城区家庭室内一年四季的PM_(2.5)样品,对家庭室内PM_(2.5)的质量浓度水平和其中BDE-47污染特征、季节变化、灰霾天气的影响以及呼吸暴露水平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室内PM_(2.5)的质量浓度范围为42.0~180μg/m3,室内外空气中PM_(2.5)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相关性。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质量浓度为0.28~12.1 pg/m3,平均质量浓度为(3.24±3.08) pg/m3,与文献报道水平相近。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室内PM_(2.5)中BDE-47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 <0.05),春季和秋季的质量浓度水平相近但显著高于夏季(p <0.05)。灰霾天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质量浓度略高于非灰霾天,但差异并不显著(p> 0.05)。呼吸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儿童和成人对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呼吸摄入量分别为2.81~6.05 pg/(kg·d)和1.55~3.33 pg/(kg·d); BDE-47对儿童和成人的致癌风险分别为4.21×10~(-4)~9.08×10~(-4)和2.32×10~(-4)~5.00×10~(-4),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可接受的癌症风险1.0×10~(-4),表明居民暴露室内PM_(2.5)中BDE-47具有潜在致癌风险。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67-1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清扫车作业参数对吸尘口清洁率的影响分析

    刘正先;孙会迅;赵祎佳;张沛;

    为确定清扫车作业参数对吸尘口清洁率的影响规律,针对某典型双吸式吸尘口建立计算模型,采用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对吸尘口内流动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给出清扫车作业参数与清洁率的定量关系式。结果表明,气流携带灰尘颗粒向管道入口汇集,两管道之间气流速度较小,灰尘逃逸主要发生在两管道之间位置;随流量增加,吸尘口前侧间隙静压减小,同时管道入口气流速度增大,减少了两管道之间的灰尘逃逸数量,因此清洁率增大;随车速增加,使得进入吸尘口的灰尘质量增大,清洁率减小;线性关系式表明,清扫速度与清洁率成负相关,流量与清洁率成正相关,相比于流量,清扫速度对清洁率的影响程度更显著。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74-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新型高速公路入口设计及其污染物减排效果分析

    涂圣文;赵振华;王冰;邓梦雪;郑克梅;

    针对传统双车道匝道入口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双车道匝道入口设计方案,并运用Paramics Discovery 21.0软件进行交通仿真和AIRE软件进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通过内、外侧匝道合流点分离式设计,将匝道车辆与主线车辆的合流点分散,减小了匝道车辆对主线车辆的干扰。同时,该设计方案与传统方案相比,对于6车道高速公路,匝道交通量1 000 veh/h情况下,机动车车均NOx、PM10及碳污染物排放量分别降低约12.1%、7.0%、10.9%;匝道交通量1 250 veh/h情况下,3种污染物车均排放量分别平均降低约13.3%、6.2%、11.0%。同时,随主线和匝道交通量增大,新型分离式入口较传统直接式入口车辆的车均排放量降低量更大,即新型分离式入口设计更适用于主线交通量和匝道交通量均较大时的情况。另外,4车道和8车道2种高速公路中,匝道交通量1 000veh/h情况下,4车道和8车道高速公路新型入口车均NOx排放量分别较传统入口平均降低约18.3%、10.5%,PM10排放量分别降低约9.0%、6.3%,碳污染物排放量分别降低约13.5%、10.2%,即新型分离式入口设计对4车道高速公路的减排效果更为明显。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82-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飞行航迹数据的飞机发动机排放量估算方法

    宋寒冰;韩孝兰;曹格;魏志强;

    针对目前缺乏科学、定量的评价技术和手段研究空管运行技术对飞机油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影响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四维航迹数据的飞机污染物排放量估算模型,采用Visual Studio C#开发了民用飞机油耗及污染物排放量估算软件,能够根据二次雷达记录数据、ADS-B采集数据和管制模拟机记录数据来进行油耗及排放量计算,并以某管制单位雷达记录数据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管制员的技能差异对民航节能减排有重要影响;该模型可用来量化分析管制运行新技术及管制员技能差异对民航节能减排的影响,确保在飞行安全及管制容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绿色运行的要求,提升空中交通运行质量。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88-1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产业差异及预测

    李坦;陈天宇;范玉楼;陈枫;

    基于2000—2016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统计面板数据,根据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方法(LMDI)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选择Theil系数对安徽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协整方法建立碳排放与主要影响因素如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安徽省2020年的碳排放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2000—2016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明显,从5277.24万t增加到14 107.81万t;第二产业是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体,占总体的70%以上;第一产业占比最小,仅为2.88%。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累计增加值合计为2 216.1万t,其中,经济增长效应的累积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贡献率为349.3%,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技术进步的累积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8.3%、-1.5%和-256.1%。2020年安徽省的总碳排放量约为1.74亿t左右,与当前减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综上所述,可以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优化方面提升安徽省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增长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04期 v.20;No.118 1494-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144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三山岛金矿绿色开采政策效益的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

    赵国彦;李洋;朱幸福;赵源;邱菊;吴攀;

    为了研究金属矿山绿色开采政策执行效益,构建了政策评价对象为主、政策评价效益指标为辅的评价体系,并将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等数学方法应用到绿色开采政策效益评价领域,结合三山岛金矿绿色开采政策调研结果,综合量化考核了各项绿色开采政策,得出了各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效益值,根据政策效益分布情况可为其他矿山绿色化建设和职能机构政策执行提供合理建议。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04-1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稀土尾矿对建筑垃圾陶粒烧制的影响研究

    王川;陈心心;

    为了应对建筑垃圾和稀土尾矿的资源化利用问题,以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稀土尾矿为辅助原料进行了多孔陶粒烧制试验,利用XRD、XRF分析了原料化学成分及物相组成,利用差热技术分析了加入尾矿对陶粒烧结温度的影响规律,测试了陶粒的平均孔径、筒压强度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稀土尾矿对建筑垃圾陶粒的烧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1)降低了陶粒的烧结温度,加入10%的尾矿可将非晶转变温度从1 100℃降低至1 038℃; 2)加入适量尾矿可促进多孔结构的形成,但过量加入会导致陶粒孔径尺寸过大,孔径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陶粒力学性能。加入10%尾矿时,筒压强度从3.21 MPa降低至2.98 MPa;加入30%尾矿时,筒压强度进一步降低至1.01 MPa。综合考虑,10%的尾矿加入量较为合适。研究表明,建筑垃圾可以作为烧制陶粒的主要原料,而稀土尾矿可作为造孔剂和助熔剂得到应用。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11-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pH值对剩余污泥有机物溶出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吕景花;李婉婷;万芸菲;吕思奇;李苏州;李怡怡;涂孟淼;李云蓓;

    碳源不足是制约生物脱氮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剩余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获取污泥内碳源,而pH值是影响污泥发酵产酸的关键因素。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考察了pH值分别为3、5、7、9、10、11时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物的溶出情况,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强酸和强碱环境下的发酵污泥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H值影响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物的溶出和发酵体系的细菌群落结构。碱性条件下污泥破解率和有机物溶出率均高于酸性和中性条件,pH=10是厌氧发酵产酸的最适pH值条件,发酵10 d时的VFAs质量浓度最高为166.23 mg/L,且以异丁酸为主。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H=3和pH=10时的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pH=3时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pH=10时,但pH=10时的发酵污泥中水解酸化菌的丰度更高,因此可促进有机酸的积累,优势度最高的门为Firmicutes,其次为Chloroflexi。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17-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优化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高浓度含铬废水研究

    李喜林;范明;曹娟;张佳雯;

    从皮革工业园区沉淀池污泥中分离出对六价铬有高耐受性和强还原力的硫酸盐还原菌(SRB),经形态特征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测定、16S r DNA测序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确定为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选取1株SRB降铬菌株(CR-1)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温度(X1)、p H值(X2)和菌废比(X3)等条件对CR-1去除Cr(VI)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对Cr(VI)去除条件进行优化,并建立正交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p H值为7.1、菌废比为1∶4时,Cr(VI)去除率最佳,理论值可达到99.9%。根据方程估算降铬菌株CR-1的最大Cr(VI)还原量为201.98 mg/L,实际24 h内对Cr(VI)还原量为187.4 mg/L,动力学方程估算的最大还原量与实际还原量相差14.58 mg/L,表明菌株CR-1的降铬能力较好。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26-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集合方法铅镉在磁性蒙脱石上竞争吸附点位的计算

    薛杨;许端平;韦磊;邱素芬;王宏梅;宋佳晗;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磁性蒙脱石,并分别在单独及竞争体系下,通过批试验研究其对铅镉的吸附特性,并采用集合的方法定量计算铅镉在磁性蒙脱石上的公共吸附点位和独立吸附点位。结果表明,磁性蒙脱石对Pb (Ⅱ)和Cd(Ⅱ)的吸附过程为混乱度增加、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与单独体系相比,在竞争体系下,Pb(Ⅱ)和Cd(Ⅱ)在磁性蒙脱石上的吸附量下降,吸附速率减慢,表明Pb (Ⅱ)和Cd(Ⅱ)对磁性蒙脱石表面的吸附点位存在明显的竞争。与Cd(Ⅱ)相比,竞争作用对Pb(Ⅱ)的影响较大。由铅镉所占据的磁性蒙脱石公共吸附点位的比值Qj(Pb)/Qj(Cd)> 1,表明铅对磁性蒙脱土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力要大于镉。另外,升高温度,Qj(Pb)/Qj(Cd)有下降的趋势,表明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Cd的竞争力。Pb(Ⅱ)和Cd(Ⅱ)在公共吸附点位和独立吸附点位之间的分布会影响它们对公共吸附点位的竞争。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34-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以松针提取液为阴极电解液对电动修复重金属土壤的影响研究

    宋新山;谢璟;王宇晖;杨波;张志兰;王苏艳;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选择不同料液比的呈天然酸性的新型有机电解液(松针提取液)及常规化学有机电解液(草酸、醋酸、柠檬酸)分别作为阴极电解液,通过分析电流密度、p H值、总溶解性固体、迁移情况的变化来探究其对土壤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同时采用改进的BCR法分析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松针提取液料液比越高,电流密度越大,对抑制阴极p H值突跃效果越好,溶解出的金属离子越多;料液比越高,去除率越高,1∶1的试验组镉、铜、镍的去除率较对照组提高25.83%~38.95%;常规有机电解液的去除效果从大到小为柠檬酸、醋酸、草酸,1∶1的试验组对镉、铜、镍去除率较草酸试验组分别提升13.76%、10.01%、21.14%。镉、镍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的百分比随料液比的增高而降低,较化学有机电解液极大地降低了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42-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蚯蚓粪与零价铁、磷矿粉对酸性土壤改良和重金属风险控制研究

    潘攀;刘贝贝;吴琳;符旖晴;武春媛;李勤奋;苏剑程;

    针对酸性土壤退化和重金属活性高的问题,为了寻求一种综合改善土壤酸性和控制重金属风险的改良技术,基于室内土培试验,通过将蚯蚓粪、零价铁和磷矿粉进行不同形式的组配,分析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镉铅活性的影响,最终筛选出适宜的酸性土壤改良剂。结果表明,加入改良剂后土壤p H值提升了0.17~1.33个单位,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了30.7%~124.5%,阳离子交换量提升了371%~627%,均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有机-无机组配材料对重金属Cd、Pb的钝化效果显著,其中蚯蚓粪+零价铁(VCFe)和蚯蚓粪+零价铁+磷矿粉(1∶1∶1,V1F1P1)处理的土壤Cd、Pb有效态含量降低45.4%~59.0%,钝化效果最佳。Tessier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改良剂能够将Cd从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向活性较低的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将Pb从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向残渣态转化。组配材料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影响到Cd、Pb部分形态转化,进一步影响到其有效性和迁移性。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49-1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64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北部湾城市群热岛空间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覃盟琳;宋文博;宋苑震;朱梓铭;史倩倩;

    为有效应对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带来的热岛环境问题,需要对该城市群热环境做详细分析和研究。以北部湾城市群为研究范围,MODIS地表温度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统计分析、趋势空间可视化以及空间聚类量化等方法完成该城市群2001—2015年的热岛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北部湾城市群强热岛区域面积呈扩大趋势,南宁、北海、茂名、海口等主要节点城市形成多个北部湾区域热中心,其中南宁为最大热中心。广西高频热岛地区总体沿"南宁—北海"连线方向分布,南宁、北海对广西北部湾的热岛格局起主导作用,广东和海南高频热岛区的分布方向与主要城镇的空间分布方向存在一定偏差。各主要城市的城区边缘多出现热岛强化现象。热点的分布特征受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显著,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会产生稳定的热点和冷点。整个北部湾的热点范围有扩大趋势,广西区域增长明显。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57-1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8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1996—2017年闽三角城市群区域热岛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沈中健;曾坚;

    为了缓解热岛效应,利用1996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的Landsat遥感数据,综合应用空间统计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闽三角城市群区域热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分析城市群区域热岛的形成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6—2017年闽三角城市群区域热岛不断扩张,主要分布范围向东北方向移动,逐渐集聚在晋江、九龙江之间的沿海城区;随城区扩张与集聚,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渐凸显。热岛连片、集聚的趋势加强,热岛由孤立的较小斑块逐渐打破行政边界,合并为连续规整的较大斑块;高等级热岛斑块比重逐渐上升,其聚集的程度更高,靠近的趋势更明显;建设用地、耕地是地表升温的主要热源,林地、水体是调控温度变化的重要冷源。水体热环境稳定,调控局部地区温度变化的作用明显,裸地、草地与灌木地自身热环境属性不突出。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67-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5K]
    [下载次数:811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的生态安全管控研究——以沈抚新区为例

    付士磊;贾培文;王湘潇;何欢;

    为了协调解决生态安全屏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当前沈抚新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以抚顺新区为例,从地形、土壤侵蚀、水源涵养、雨洪安全、植被覆盖和生物丰度6个方面利用GIS软件对新区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沈抚新区以一般敏感和中敏感区为主,生态系统外界抗干扰能力中等。高敏感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一般敏感区主要位于沈抚新区东南侧,含部分天然林地;中敏感区集中于于沈抚新区西南侧,以耕地为主;低敏感区部分集中在北部棋盘山地区,该地区距离水源涵养区和天然林较近,生态环境良好。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划分生态功能分区,并针对各区提出了相应生态安全管控策略。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79-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79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快速城镇化地区“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格局演化研究——以河南新郑市为例

    贾琦;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快速城镇化地区河南新郑市为实证对象,通过构建"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新郑市2000—2018年"三生"功能空间分异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三生"功能空间分布方面,弱生产功能空间以主城区和龙湖镇为主,2010年后扩大至郭店、薛店和港区;强生产空间多集中在各乡镇农田耕地等区域;强生活空间前期分布在主城区、龙湖镇及各乡镇居民点,2010年后蔓延至港区;中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在2010年后快速增加,集中分布在强生活空间附近;生态空间呈现出"西南部最强、中部次之、北部最弱"的格局。"三生"功能空间演化方面,生产空间弱化趋势加剧,前期点状分布在龙湖和薛店镇,后期扩张至港区;生活功能强化空间集中分布在主城区、航空港及龙湖镇,后期蔓延至南侧的郭店镇。此外,新郑综合保税区也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生活功能。生态弱化区域在2010年后蔓延至郭店-薛店沿线及港区,强化区域则在2010年后开始出现,集中在空港南区的中央公园等绿化建设片区。研究可为同类快速城镇化地区"三生"功能识别及空间优化提供规划依据。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88-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134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热爆炸学者的学术群演化

    李杰;李生才;甘强;

    为全面认识国际热爆炸学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呈现的演化特征,使用科技文献挖掘与可视化工具Cite Space,对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的SCI平台获取的1 415篇热爆炸主题论文,从作者合作、作者共被引、作者发文与引证的突发性探测等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爆炸研究在1935—2017年的作者合作呈增长趋势,且分别在早期、中期和后期按照研究阶段的不同形成了多个学术群。早期热爆炸奠基性和基础理论研究以Merzhanov AG、Abramov VG、Gray P、Boddington T及Feng CG(冯长根)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形成了热爆炸的早期学术群;中后期是以Zhao FQ(赵凤起)、Hu RZ(胡荣祖)、Song JR(宋纪蓉)、Zhang TL(张同来)及Yang L(杨利)等为主要作者的热爆炸试验与实践研究团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高影响力作者主要有Frank-Kamenetskii DA、Merzhanov AG、Semenov NN、Kissinger HE及Ozawa T等,这些作者主要来源于早期热爆炸基础理论研究团队,为后来的热爆炸实践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

    2020年04期 v.20;No.118 1596-1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7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20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20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89起,包括沙尘天气9起,污染事件8起,地震41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1起,旱灾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18起。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02-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20年5—6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20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59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59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35.59%,矿业事故占8.47%,爆炸事故占18.64%,火灾占8.47%,毒物泄漏与中毒占10.17%,其他事故占18.64%。59起事故共死亡163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34.36%,矿业事故占8.59%,爆炸事故占23.93%,火灾占10.43%,毒物泄漏与中毒占6.75%,其他事故占15.95%。2020年5—6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和自治区分别为安徽(16起)、四川(6起)、河北(5起)、广西(4起)和广东(3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和自治区分别为安徽(32人)、广西(18人)、浙江(18人)、四川(16人)和广东(15人)。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06-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物联网安全运行中技术与防护措施分析——评《物联网安全理论与技术》

    刘巍;

    <正>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物质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是相对独立和平行发展的,双方会基于某种方式或者媒介渗透影响,但两者发展轨迹相对独立;在物联网时代,现实物质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将会基于物联网技术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现实物质世界将会在网络上呈现,网络虚拟世界将会与现实世界产生对应关系。在物联网的未来发展中,安全运行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将会变得尤为重要,因其关系到物联网的网络安全以及现实安全。《物联网安全理论与技术》共12章,既介绍了物联网安全的理论,也探讨了主要的物联网安全技术。第1章对物联网安全进行介绍,认为物联网代表着当代信息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物联网安全问题面临着技术层面的挑战,安全是物联网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第2章从密码学的角度来阐述物联网的安全运行保障,涉及到分组密码、公钥密码体制、认证与数字签名,以及密钥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毫米波雷达技术在铁路工务安防装置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思考——评《铁路工务作业安全防护》

    孔令华;

    <正>中国是世界上铁路里程最多的国家,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为我国人员和货物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促进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铁路运输对于安全防护的要求比较高,每天都有大量的铁路安全防护工作人员活跃在铁路沿线,为铁路运输提供安全保障。对铁路运输而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并且也会影响铁路系统本身的正常运营。因此,除了强化安防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之外,更要时刻关注安防新技术的应用对铁路安防事业的促进作用,努力提升铁路工务作业安防管理水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防护》一书由铁路工务作业安全防护编委会编写,涉及大量铁路安防要求和标准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全书共5章,第1章为铁路防护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铁路防护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防护种类、防护信号、防护工作要求、作业标准以及防护管理等方面内容;第2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安全发展思维下跨国公司应急治理架构建立与运行技巧研究——评《治理、发展与安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

    周梦;

    <正>现代经济制度下,影响跨国公司发展的风险因素正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跨国公司所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有些时候,一些突发事件就会对跨国公司的正常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或影响,甚至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跨国公司要想获得更好的扩展与发展,就必须强化安全意识,努力建构应急治理体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为跨国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挑战是多方面的,安全发展是现代企业必须谨慎考虑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治理、发展与安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一书从全球视野,对企业的安全发展与应急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全书共12章,介绍了美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企业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战略选择,包括运用军事战略维护经济利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命教育视域下运动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及发展——评《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

    张路遥;

    <正>人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些意外导致健康受到损伤,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生命。要想更好地保障生命健康安全,就应该针对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运动过程中,尽量遵守运动规则要求,提高运动安全保障系数,并且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急救技巧,即使遇到运动安全事故也能第一时间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为正规医疗救助争取必要的时间,提高救治效果。生命教育能够让运动者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主动遵守安全规则,这对于运动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有益的。《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对运动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全书共7章,阐述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基本生存技能、正当防卫技能、户外应急避险技能、突发事故逃生技能、意外伤害急救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在室内或户外运动过程中,运动者掌握的各项生存与急救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高校德育视角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化安全与大学生网络行为》

    刘召用;赵婧方;

    <正>现代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然而,网络的发展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暴力、污秽、反动、黑暗和落后的文化,某些大学生因为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在接触到这些负面网络文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错误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导致人生悲剧。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应结合网络安全教育开展,利用网络渠道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网络文化安全与大学生网络行为》一书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和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考虑通过网络安全文化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全书共6章,研究和分析了网络安全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82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语言教育中跨文化安全问题思考与探索——评《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及跨文化建设研究》

    邱海梅;

    <正>不同的语言会孕育不同的文化,文化之间既有交流互动,也有竞争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竞争,会带来文化安全问题。目前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因其关系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安全与语言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重视跨文化安全问题,是当代语言教育中必然趋势。中国既要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同时还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竞争,因此在语言教育中要渗透跨文化安全理念。《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及跨文化建设研究》一书共7章,从文化安全教育对语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书中的内容包括文化安全概述、外语教育中的国家利益维护、外语教育中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与文化传播问题,以及全球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建设等。在当前国际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健康视角下中职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策略与技巧探索——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张倩;

    <正>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型劳动者,因此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致力于为社会、企业培养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要想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除了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优秀的心理素质,会让中职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有优势。不管是在中职院校求学,还是以后进入职场,包括日常生活等,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若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时会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中职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持相对平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中职学生在求学和求职中更有优势。

    2020年04期 v.20;No.118 1615-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