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 基于网络云模型的尾矿库溃坝安全评估

    戴剑勇;王雯雯;黄晓庆;

    为了分析尾矿库溃坝事故中的关键隐患,降低溃坝风险,提出了基于网络云模型的关键节点分析方法。首先确定尾矿库溃坝安全风险指标,构建尾矿库溃坝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云模型理论判断各指标的风险等级;然后结合指标体系关联关系构建复杂网络模型,运用TOPSIS算法,将融合后的中心性作为网络节点的重要度评估依据,得到节点重要度排序结果;最后分析得到较高风险等级下的关键风险指标,包括地震烈度、浸润线高度、日常管理和平均粒径。

    2022年01期 v.22;No.12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132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 ]
  • 结合深度学习与注意力机制的墙体安全检测模型

    唐东林;吴续龙;周立;宋一言;秦北轩;

    为解决传统建筑墙体检测采用人工目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危险性大的问题,提出利用无人机拍摄建筑外墙缺陷图像,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结合注意力机制实现对威胁建筑外墙安全缺陷的识别分类。从获取建筑外墙缺陷图像数据开始,制作缺陷图像数据集,以威胁墙体安全的缺陷为学习样本,构造浅层卷积神经网络,融入BAM(Bottlene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从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的浅层特征中提炼缺陷特征进行学习,实现建筑外墙的安全检测。经试验,多类安全问题检测正确率达到96.18%,所提出的模型相较传统的CNN、VGG 16、ResNet 18算法,检测正确率分别提高了3.36个百分点、3.92个百分点、14.6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卷积神经网络结合注意力机制的方法可以避免局部缺陷丢失,提高检测正确率。

    2022年01期 v.22;No.127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节点收缩法的木结构建筑群火灾蔓延节点重要性评估

    宋志刚;张雨;张健;

    连片建设的木结构建筑群发生火灾时易造成大面积的火灾蔓延,找到对建筑群火灾蔓延风险有重要影响的危险建筑,对控制建筑群火灾蔓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影响建筑群火灾蔓延的重要建筑,将多场景的建筑群火灾蔓延路径采用有向图模型进行表征,通过节点收缩法对建筑群火灾蔓延网络节点进行重要性排序,考虑建筑群火灾蔓延模型的特征,对节点收缩法进行了相应改进,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某杆栏式建筑群火灾蔓延建筑重要性评价中。结果表明,节点收缩法适用于密集建筑群火灾蔓延连通网络节点的重要性分析,而该改进方法可用于不同建筑群火灾蔓延网络节点重要性分析,可以有效找出建筑群中对火灾蔓延影响较大的建筑,能够较好地对木结构建筑群各节点进行重要性评估及相应防控。

    2022年01期 v.22;No.12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基于ISM与MICMAC的建筑施工风险因素研究

    李明柱;王文东;张智超;

    准确识别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其作用机理,构建影响因素体系,对于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极其重要。分析安全事故直接和间接原因,筛选出14个主要风险因素,利用MATLAB计算邻接矩阵、可达矩阵,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SM)及递阶结构图,结合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将影响因素划分为L_i(i=1~6)6个层级及自治簇、独立簇、依赖簇3类。将ISM模型、MICMAC方法用于案例计算,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人的行为和设施设备安全状态的驱动力较低,依赖性较强;管理制度、安全检查、监管部门的驱动力较强,依赖性较低;人的行为、设施设备安全状态是导致施工安全风险的重要原因;管理制度、安全检查、监管部门是构成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最根本和关键的因素。

    2022年01期 v.22;No.127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89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 ]
  • 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行车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验证

    胡立伟;田海龙;赵雪亭;尹宇;凌浩晗;

    为了准确描述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行车风险,针对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提出了基于影响系数的出口匝道行车风险模型。首先对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进行区段划分,接着分析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行车风险源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换道行驶和跟驰行驶状态下车辆碰撞的安全限制条件,选取对应状态下的车辆行驶风险函数和评价指标,运用影响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聚合权重,从而建立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行车风险评价模型,并提出行车风险等级对照表。最后利用模型对昆明市北二环快速路小屯立交至海屯路出口匝道区域进行行车风险计算,确定行车风险等级,并确定该出口匝道区域换道状态和跟驰状态下高风险路段。研究表明,该模型对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行车风险能有效辨识及划分,能够为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01期 v.22;No.127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6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基于改进DEMATEL的输电线路跨越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赵平;邓如玉;李志飞;曹金凤;

    为减少输电线路跨越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对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展开讨论。基于Tripod-Delta方法建立了输电线路跨越施工三脚架事故致因模型,提取出13个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利用概念格-加权群组DEMATEL方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加权群决策,计算影响因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进而得到影响输电线路跨越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及相互关系,对跨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安全制度、安全培训、现场监管等4个因素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这些因素进行重点关注;Tripod-Delta和概念格-加权群组DEMATEL相结合的方法使最终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可在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推广。

    2022年01期 v.22;No.127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82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 ]
  • 考虑机场等级的机场网络级联失效抗毁性研究

    王超峰;王德龙;

    各个机场的等级存在差异,限制了各个机场所能起降飞机的类型。在级联失效抗毁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机场等级和飞机等级对级联失效过程中负载分配的影响,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新的级联失效抗毁性模型。以华东地区的机场网络进行实例仿真,结果表明:F等级的机场负载向其他未失效节点进行负载分配的难度较大,对网络的抗毁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E、D和C这类中低等级的机场能够有效进行负载分配,对网络级联失效的影响较小。

    2022年01期 v.22;No.127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6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面向小样本安全生产数据的事故集成预警模型

    段在鹏;张灿;谢汉青;黄月铃;李帆;

    现有事故预警模型多依赖大量数据训练,而许多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数据积累不足。为了利用少量样本数据训练出相对精确的事故集成预警模型,首先,运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SMOTE)算法对小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其次,基于相关数据训练单个机器学习算法,选择最优机器算法作为集成方法的基分类器;同时,利用特征重要性优化企业事故预警指标;最后,通过投票法、装袋法、提升法、堆叠法4种集成方法进行拟合,提高企业事故预警模型精度。结果表明:SMOTE方法能较好地模拟出企业事故预警数值,增加其数据量,较好地解决了小样本数据不平衡问题。此外,在基于4种集成方法的企业事故预警模型的比较中,发现基于装袋法的企业事故集成预警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测试精度可达到88.46%。

    2022年01期 v.22;No.127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4 ]
  • 基于MCTS和SFEP的系统寿命研究

    李莎莎;崔铁军;

    为了在缺乏先验数据时分析得到系统寿命,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Monte Carlo Tree Search, MCTS)和系统故障演化过程(System Fault Evolution Process, SFEP)的系统寿命分析方法。方法首先明确SFEP,通过空间故障网络(Space Fault Network, SFN)将其抽象为网络拓扑形式,再转化为空间故障树,最终得到经典故障树结构。这是MCTS分析的前提条件。确定SFEP的起始元件及其寿命分布特征,获得各元件寿命样本集合。设定系统总仿真工作时间和分析时间间隔,以及系统失效度阈值,即可得到达到该阈值后的迭代次数,最终确定系统寿命。虽然存在时间间隔尺度的误差,但所构建方法可对SFEP实时分析,特别适合系统故障认知有限和无先经验情况。

    2022年01期 v.22;No.12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KPCA-APSO-ELM的矿井涌水水源识别

    侯恩科;姚星;车晓阳;严迎新;董博文;

    矿井水害问题长期困扰着煤矿的安全生产,查明矿井涌水水源是矿井水害防治问题的前提。为提高矿井涌水水源的识别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KPCA-APSO-ELM的矿井涌水水源判别模型。以袁二矿为例,在分析主要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选取7种水化学离子作为判别指标。随后利用KPCA提取主要指标作为模型识别的判别因子,并通过APSO对ELM模型进行参数寻优。以63组样本数据中70%作为训练样本、30%作为预测样本进行仿真试验建立KPCA-APSO-ELM模型,并将识别结果与PCA-Logistic、KPCA-ELM和PSO-ELM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PCA算法可以有效消除指标间的冗余信息,基于KPCA-APSO-ELM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与其他模型相比,该模型的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显著降低。

    2022年01期 v.22;No.127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

安全工程

  • 泄漏原油在山体表面扩散规律数值模拟

    王科;赵珏;

    以中缅原油管道沿线某典型高后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管道所处实际山体地形特征,建立了大尺度山体真实地形三维模型。采用VOF方法模拟了当埋地管道破裂时泄漏油污染物在山体表面的动态运移扩散过程,分析了泄漏速度和地表植被对泄漏污染物扩散速率和扩散面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原油泄漏扩散面积与泄漏初速度和地面粗糙度成反比,但当地表植被粗糙度高度超过原油平均冲击高度时,扩散面积对粗糙度高度不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复杂山区油品管道发生严重泄漏事故后的救灾抢险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2022年01期 v.22;No.127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管道腐蚀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改进DGM(1,1)模型建立与验证

    靳文博;腰世哲;金玉俊;赵军;毕刚;

    为了进一步探究管道腐蚀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改进DGM(1, 1)模型。以具有振荡特性的不同时间下管道腐蚀速率实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DGM(1, 1)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步骤的基础上,引入弱化缓冲算子D_1和D_2对该模型进行改进,对比分析了传统DGM(1, 1)模型和改进DGM(1, 1)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腐蚀速率实测数据而言,传统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差异较大;原始序列经过缓冲算子D_1和D_2作用后,所得改进DGM(1, 1)模型一和DGM(1, 1)模型二的精度均高于传统模型,其中改进DGM(1, 1)模型二的精度最高;应用改进DGM(1, 1)模型研究具有振荡特性的管道腐蚀速率完全可行,且该模型具有精度高、易于计算的优点。

    2022年01期 v.22;No.127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 ]
  • 软弱夹层非线性流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胡斌;祝鑫;李京;崔凯;方庆红;马利遥;

    为解决传统流变本构模型不能较好地反映软弱夹层流变非稳定阶段的问题,首先,基于传统流变本构模型理论,通过串、并联基本元件,同时引入时间损伤阈值,并提出流变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描述软弱夹层3个阶段的NRDM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然后,通过软弱夹层剪切流变试验数据进行流变损伤模型参数的辨识,获得NRDM模型的流变参数;最后,对比分析流变模型拟合曲线与剪切流变试验曲线。结果表明,NRDM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软弱夹层流变的3个阶段,尤其是加速流变阶段。NRDM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可以为软弱夹层流变失稳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22;No.127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高水位库区滑坡中三维连续阻滑键协同加固效果分析

    朱大鹏;何磊;谢昌建;张佳美慧;

    为了探究高水位工况下经三维连续阻滑键加固后的滑坡应力应变和稳定性特征,以及阻滑键各部位的受力情况,以奉节县猴子石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程序FLAC~(3D)软件提供的强度折减法,分别研究在145 m和175 m水位下滑体的最大剪应变增量变化趋势、位移、滑坡安全系数和阻滑键受力变形特征,从而探讨连续阻滑键在高水位库区滑坡中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FLAC~(3D)数值分析能够准确地反映各级水位下连续阻滑键对滑坡的加固作用。研究表明:阻滑键能够显著增强滑体、滑带与滑床的链接,形成变形协调体,限制滑体剪切滑移变形,并且能够控制不均匀变形,减小塑性区范围,限制潜在滑动面发展,提高滑坡安全系数;通过三维数值分析能避免二维剖面计算未考虑横梁作用的局限性,更贴切滑坡治理工程实际。

    2022年01期 v.22;No.127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锚杆锚固段拉脱失效对基坑安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董建军;谢郑权;杨嫡;郑高阳;

    为了探究锚杆支护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失稳的灾变机理,揭示锚固段拉脱失效对锚杆支护基坑安全稳定性的影响,依托某深基坑工程开展现场试验,布置分布式传感器监测桩锚支护结构锚杆内力和变形情况,结合数值计算分析,研究支护锚杆锚固段的拉脱失效区域形成原因及判定方法。结果表明,锚杆的轴向应力随基坑向下开挖深度增加逐渐变大,其中,锚杆自由段轴向应力变化最为明显,锚固段区域轴向应力沿长度方向逐渐减弱。对比分析现场试验数据曲线,判定因预应力张拉作用使基坑预应力锚杆在锚固段存在一定范围的拉脱失效区域,研究依托工程的拉脱失效区域为1.0~2.0 m。拉脱失效会使基坑侧壁边坡的剪应变增量区域形成滑移面,导致滑移趋势明显增大,进一步验证了拉脱失效区域对基坑稳定性会有显著影响。工程设计时不能忽略预应力锚杆锚固段拉脱失效区域的存在,深基坑锚杆设计必须增大安全储备,以保证基坑安全稳定性。

    2022年01期 v.22;No.127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BP-Olden方法的均质地基基质吸力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

    秦卫星;胡惠仁;廖紫欣;李蕾;吴卫东;

    为确定降雨入渗过程影响均质地基基质吸力演化的主导因素,首先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饱和渗透系数、去饱和系数、储水能力、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5个影响因素与基质吸力分布改变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型,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得到隐含层与输入层、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值。然后利用Olden方法处理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获得各因素对基质吸力分布改变影响显著性的量化值表达式,建立了降雨入渗作用下地基基质吸力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的BP-Olden方法。最后以概化均质地基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基质吸力分布改变主要受土体去饱和系数和土体储水能力影响,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的影响显著性次之,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最小。研究成果为采用针对性地基土体性能改良措施来降低雨水入渗引起的不良影响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2年01期 v.22;No.12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施工隧道气温解析解及其在巷道式通风隧道中的应用

    高广义;童谣;王树刚;尹龙;翟康博;王卓;

    针对高地温深埋特长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掌子面降温问题,需要预先获得施工隧道内空气温度分布。采用解析法,耦合隧道径向及轴向围岩温度导热方程与隧道内气温方程,并引入传热学第三类边界条件,推导出施工隧道内空气温度解析解。在采用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隧道实例验证该解析解的正确性后,利用其进一步计算采用巷道式通风的双斜井之主井在不同条件下需降温工作段(由掌子面起至掌子面后方100 m内)内空气温度。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该解析解计算出的空气温度与实测值差值在1℃以内;需降温工作段内空气温度与洞口大气温度正相关,且存在强制降温系统运行与否的洞口气温临界值,该临界值能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常规通风降温能满足需降温工作段内空气温度不超过28℃时的洞口气温范围;当常规通风降温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依据解析解求出的需降温工作段内气温可计算出强制降温系统需提供的冷负荷。

    2022年01期 v.22;No.12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双弯头天然气管道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

    张鹏;姚正学;刘思铭;

    在天然气压送中,剧烈振动容易使压缩机出口管道发生失效,降低设备元件的使用寿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采用转移矩阵法计算了双弯头管道内气柱固有频率,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做了对比,分析了流固耦合时管道的模态特征,研究了流体脉动幅值和脉动频率对管道振动的影响,以及不同管道内径和弯头曲率半径的天然气管道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声学数值模拟计算和转移矩阵法计算的气柱频率结果误差小;流固耦合使管道固有频率降低,气固耦合与液固耦合的影响程度不同;管道振幅随流体脉动幅值增大而增大,共振时管道振幅在短时间内会逐渐增大至严重超标;压缩机出口管道设计中应根据输流工况合理增大管道内径,应使用长半径弯头减小激振力。

    2022年01期 v.22;No.127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8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圆形泡沫铝复合结构救生舱碰撞及隔声性能分析

    徐平;范中海;于英华;沈佳兴;

    为提高救生舱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一种圆形救生舱的结构和参数为依据,设计了一种新型泡沫铝复合结构救生舱。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原型救生舱和泡沫铝复合结构救生舱的侧面、正面碰撞冲击性能和隔声降噪性能。将两种结构救生舱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泡沫铝复合结构救生舱的碰撞应力、碰撞变形及不同声源频率下舱体内空气介质的声压均有显著降低,表明泡沫铝复合结构救生舱具有更佳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022年01期 v.22;No.127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酸化下无烟煤化学结构响应及吸附性能影响研究

    袁梅;陈恋;吕晴;董洪;韦善阳;许石青;

    为了研究酸化前后煤样化学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的变化特性,采用氢氟酸酸化处理贵州无烟煤,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煤样无机矿物质含量及大分子结构基本单元的变化特征;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剖析煤样官能团含量及其聚合程度的变化机制;基于量子化学理论,采用Gaussian 9软件模拟分析含氧官能团和烷基侧链对煤吸附瓦斯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究瓦斯在煤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酸化能消除煤样内部矿物质,并改变其微晶结构参数;酸化处理后,煤样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多,甲基与亚甲基等烷基侧链减少,且芳香结构及脂肪结构参数均变小;在所构建的7个煤分子吸附瓦斯模型中,吸附能最大的为亚甲基吸附模型,其次为甲基吸附模型,而醛基、醚氧基、羧基及羟基的吸附能绝对值均小于单个苯环的吸附模型。

    2022年01期 v.22;No.127 13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高变质煤对CH_4和CO_2气体吸附试验与分子模拟研究

    曲国娜;马兆鑫;贾廷贵;娄和壮;强倩;郝宇;

    为了探究无烟煤对CH_4、CO_2气体的吸附机理,选取晋城寺河煤矿二号井高变质无烟煤,运用高压容量法气体吸附装置对单组分CH_4、CO_2气体进行吸附特性试验,建立无烟煤分子化学结构模型并进行结构优化。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优化后的无烟煤分子化学结构模型进行气体吸附行为模拟,分析了无烟煤对CH_4、CO_2气体的吸附特性,探讨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无烟煤对CH_4、CO_2气体的吸附量,拟合出了CH_4、CO_2气体吸附量与吸附热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等温条件下无烟煤对CH_4、CO_2气体吸附量随压力增大逐渐增加,但吸附量增势渐缓;等压条件下,无烟煤对CH_4、CO_2气体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吸附能力较强的CO_2分子会将吸附能力较弱的CH_4分子从煤体表面置换出来,因而无烟煤对CO_2气体的吸附能力大于CH_4;无烟煤对CH_4气体吸附热随吸附量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对CO_2气体吸附热随吸附量增加而减小,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2022年01期 v.22;No.127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72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温升效应对焦煤吸附解吸甲烷的影响

    王俏;王兆丰;董家昕;孙永鑫;张康佳;任浩洋;

    为了探究温升效应对焦煤吸附解吸甲烷的影响,以平顶山十三矿己_(15-17)煤层的焦煤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设计的高低温交变吸附解吸试验设备,开展了粒径为0.17~0.25 mm的颗粒煤煤样对甲烷在不同初始吸附平衡压力(0.72 MPa、1.73 MPa、3.83 MPa、4.64 MPa)和不同升温阶段(-20~-10℃、-10~0℃、0~10℃、10~20℃)的程序性升温吸附解吸试验,并对采集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煤样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升温过程中是一个非稳态的温度场。同时,甲烷吸附量呈现“减小—增大—减小—增加”的交替状态,总体趋势为减小。试验结束时,煤样温度达到一个恒定值,甲烷吸附量也趋于稳定不变。对升温过程中吸附量上升阶段的分析表明,吸附量随时间的上升阶段呈线性递增变化。吸附量上升阶段的上升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呈倒“U”形变化。在整个升温过程中,煤样罐内的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煤与甲烷的吸附解吸理论。

    2022年01期 v.22;No.127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水油颗粒碰撞的安全注水压力预测模型研究

    杨振宏;薛静;张金;钟丹妮;王文杰;

    为提高注水作业的安全性,需对安全注水压力进行有效预测。根据剩余油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从宏观流体拟颗粒角度,分析水油颗粒碰撞力对注水压力的影响。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按照碰撞力方向与X、Y轴的夹角,将碰撞方式分为直线型碰撞和斜线型碰撞,分析不同碰撞方式下的颗粒运动规律;根据颗粒粒径变化评估碰撞力的大小。然后对注水压力预测分析,建立基于碰撞力的安全注水压力预测模型,结合地层破裂压力,研究安全合理的注水压力。最后运用该理论模型对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井某些点注水压力不稳定,几乎与地层破裂压力重合。微观水油颗粒的碰撞力大小和方向与宏观层面不安全注水压力密切相关,碰撞产生的高温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对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

    2022年01期 v.22;No.127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特高压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系统防火与抗爆性能分析

    钟波;张佳庆;刘晓圣;郭伟全;

    为了分析现有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系统的不足,建立了典型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系统的防火与抗爆性能数值分析模型;针对典型在运特高压换流站,进一步采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其在碳氢升温曲线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及不同爆炸工况下的动力响应过程,并通过引入钢龙骨-抗爆板结构体系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封堵结构,结构组成为“100 mm岩棉板+9.5 mm纤维抗爆板+150 mm×75 mm×8 mm不锈钢龙骨+9.5 mm纤维抗爆板+100 mm岩棉板”。结果表明,现有封堵系统采用的岩棉板材料隔热性能良好,而在设计爆炸荷载作用下其抗爆性能无法满足需求,新提出的复合封堵方案较原有岩棉板封堵系统的抗爆性能有较大提升。

    2022年01期 v.22;No.127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富氧条件下甲烷爆燃火焰传播特性试验研究

    王发辉;陈京宁;温小萍;郑凯;张素梅;胡强;

    为了研究富氧条件下甲烷爆燃火焰的传播特性,自搭建了一套半开管道的试验装置,结合高速摄影机,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富氧系数及点火位置条件下甲烷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随富氧系数增大,火焰的传播速度明显上升;同时在火焰传播过程中,火焰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火焰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调整点火位置到试验管道的中部,火焰的传播会发生振荡,随富氧系数增大,火焰的振幅及每次振荡传播的距离增大,但火焰的振荡频率变化不大。

    2022年01期 v.22;No.127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集成式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测定系统研发

    吕先舒;梁琳;喻健良;闫兴清;于小哲;王鹏;姜一昌;喻友良;肖飞;于开顺;

    为补充国内对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aximum Experimental Safe Gap, MESG)测定装置研发的不足,参照标准GB/T 3836.11—2017,设计开发了一套操作简便、准确度和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且可以实时显示间隙值的集成式MESG测定系统。本系统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和光栅尺位移标定方法实现间隙自动调整和实时显示的功能,间隙调整精度可达0.005 mm。以8.4%CH_4和30%H_2的MESG测定值对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系统测定结果与标准中验证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基于本系统对化学计量比CH_4-2H_2/Air混合气开展了MESG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其MESG为0.720 mm。

    2022年01期 v.22;No.127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安全管理

  • 组织错误向个体错误传导的作用机制研究

    张鹤达;祝妍;

    组织错误是个体错误的根源,员工对组织安全管理的信任是一种典型的计算型信任。为探究组织错误如何向个体错误传导,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考察组织错误向个体错误传导的作用机制。基于由建筑行业132份调查问卷方法获取的企业安全经理和一线工人的配对数据,采用PLS结构方程和Smart PLS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组织错误正向影响个体错误,计算型信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经济效益在组织错误与计算型信任之间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成立,这一结论揭示了企业“高安全投入”与员工“低安全感知”的安全悖论;工人工作年限正向调节计算型信任对个体错误的影响。

    2022年01期 v.22;No.127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匹配视角的教练型领导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姚敏;汤卫林;方叶祥;李辉;潘旭海;

    为研究化工企业教练型领导与员工安全行为的关系,基于个体环境匹配视角,构建了人与组织匹配、人岗匹配在教练型领导影响员工安全行为中的传导机制模型。对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12家化工企业358名员工的调查数据,通过SPSS和Mplu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教练型领导对员工安全遵守行为、安全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练型领导与人岗匹配和人与组织匹配都显著正相关,人与组织匹配、人岗匹配对安全遵守行为、安全参与行为都有正向影响,并在教练型领导与安全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实了教练型领导能够通过人与组织匹配、人岗匹配促进员工安全行为,为企业安全领导培育和安全管理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2年01期 v.22;No.127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59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
  • 基于认知方式的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能力仿真研究

    胡喆;胡昊;徐峰;王文;

    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人的安全行为能力,在分析工人认知-决策过程的基础上,从安全培训知识、工作和事故经验2种认知方式的角度建立了基于认知方式的工人安全行为能力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工人的工作和事故经验、安全培训强度对安全行为能力的影响和认知偏差的作用。结果表明:无论任务难度如何,安全培训均能促进安全行为能力的提升;工作任务难度提升安全培训强度也应随之增加;对于工龄中等的工人,安全培训可以有效降低认知偏差带来的不良效应。

    2022年01期 v.22;No.127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奖惩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演化的正向效应研究

    叶贵;杨丽萍;李学征;曹华艳;张雅;

    为了探明奖惩对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以演化博弈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监管者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动态博弈模型;然后,结合激励相容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采用MATLAB模拟动态博弈过程和最大安全状态条件,并进一步通过调整博弈双方行为选择的成本和收益,研究奖惩对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动态演化的正向效应;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奖惩对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人和监管者都采取安全行为时才能达到最大安全状态;奖惩均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演化产生正向影响,且奖励比惩罚的影响更显著;奖惩同时实施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演化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022年01期 v.22;No.127 20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9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服务型领导对矿工积极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

    杨振宏;白雪;刘欢;石威;

    为了探究服务型领导、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对矿工积极安全行为的影响,将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四者的假设模型,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服务型领导、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和积极安全行为两两正相关;服务型领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积极安全行为,还可以通过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3条路径间接影响矿工积极安全行为。

    2022年01期 v.22;No.127 21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66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 ]
  • 工作不安全感视角下项目管理者安全管理行为演化博弈研究

    仇国芳;李鑫;

    项目管理者的安全管理行为对建筑施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到安全事故风险、政府监管和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不安全感等心理因素对项目管理者安全管理行为的影响日益显著。针对这一问题,尝试从工作不安全感的角度出发,运用前景理论刻画工作不安全感对项目管理者安全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考虑外部监管的作用,构建施工人员和项目管理者的安全行为演化博弈模型,探讨项目管理者策略选择的演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存在最优外部监管力度,使博弈双方策略选择处于最优状态;同时验证了4个关键因素对行为演化的影响。

    2022年01期 v.22;No.127 218-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100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 ]
  • 真实型领导对员工安全绩效的影响机制

    沈玉志;丁天维;

    为了深入剖析安全绩效的影响因素,切实有效地提升员工安全绩效水平,将组织行为学热点概念——真实型领导引入安全管理研究领域,探索真实型领导与员工安全绩效的关系。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以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和情感承诺为中介变量、职场灵性为调节变量的真实型领导对安全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分布在43家典型性制造企业中的69位领导和435名员工的配对问卷调查数据,验证理论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假设。结果表明:1)真实型领导正向影响员工安全绩效;2)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情感承诺均在真实型领导与员工安全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职场灵性在角色宽度自我效能与安全绩效、情感承诺与安全绩效的关系之间均起着正向调节作用。

    2022年01期 v.22;No.127 228-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
  • 空中交通管制组织安全文化量表优化设计及实证研究

    王超;韩杏;

    针对空中交通管制组织安全文化模糊抽象难以测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安全文化量表。首先,将安全文化划分为沟通交流、学习培训、社会环境等8个维度共52个题项,形成初步量表;然后,基于问卷调查对量表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α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形成正式空中交通管制组织安全文化量表。结果表明:最终的空中交通管制组织安全文化量表的信度为0.74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1.746%,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为空中交通管制组织安全文化成熟度测量提供了依据。

    2022年01期 v.22;No.127 235-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多维特征的终端区异常轨迹实时检测

    李楠;孙伯鑫;樊瑞;强懿耕;

    为辅助管制员评估终端区航空器的运行风险,降低终端区内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出了一种基于轨迹信息熵和飞行距离的异常轨迹检测模型。首先,运用基于时间比的自顶向下算法将轨迹分段,并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找出中心轨迹,利用中心轨迹计算轨迹簇的信息熵;其次,在水平轨迹和垂直剖面两个维度进行异常轨迹的检测,综合两个维度的检测结果得到异常轨迹最佳判别阈值;最后,将飞行轨迹预测模型应用于异常轨迹检测模型中进行异常轨迹的实时检测,并运用对比试验证明异常轨迹实时检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检测结果与一线实际运行情况基本一致。

    2022年01期 v.22;No.127 24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深度学习的飞行员驾驶异常行为监测方法

    陈农田;满永政;宁威峰;李俊辉;

    为有效识别飞行员驾驶异常行为以规避飞行安全事故,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 v3算法的异常驾驶行为监测深度学习算法。首先,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结构提取图像语义特征,完成飞行员驾驶行为图像和视频识别;然后,利用改进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_(OU)作为边框回归损失函数,以提高目标检测精度、加快模型收敛速度及增强异常驾驶行为区域定位;最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特征并实施飞行员驾驶异常行为监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飞行员的异常行为。根据训练数据,改进的YOLO v3算法较原算法目标识别率有明显提高,飞行员驾驶异常行为识别率达到96.72%,可以为飞行员驾驶异常行为风险识别与管控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2022年01期 v.22;No.127 249-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8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IOWGA的运输航空飞行事故征候组合预测

    文军;陈建勤;罗心雨;徐志航;

    为了掌握运输航空飞行事故征候的发展趋势,提高运输航空安全管理水平,构建了组合预测模型对运输航空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进行预测研究。基于2003—2015年运输航空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的原始数据,采用灰色GM(1, 1)模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作为单一模型进行预测,建立了基于诱导有序几何加权平均算子(IOWGA)的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组合预测模型,并将单一预测模型与组合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对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的拟合程度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运算相对简便。最后利用基于IOWGA的组合预测模型对2016—2018年运输航空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进行了预测。

    2022年01期 v.22;No.127 256-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融合眼嘴头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冯晓锋;

    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开展驾驶人疲劳状态检测研究。提出采用融合眼、嘴、头部特征的方法进行驾驶人疲劳检测。该检测方法首先根据LBP特征检测到人脸,其次通过多级级联的残差回归树算法获取驾驶人面部特征点,并通过3D人脸模型匹配获得驾驶人头部的运动姿态,最后通过融合头部姿态和面部嘴、眼开合度特征的方式建立驾驶人疲劳检测模型并进行训练。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地进行驾驶人疲劳状态检测。为进一步提升检测速度,开展了加速检测方法研究,通过背景差分缩小检测区域、缩小视频帧图像尺寸等方法对人脸检测环节进行了优化加速。试验表明,该检测方法的准确率高,每帧检测速度快,能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2022年01期 v.22;No.127 263-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7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 ]
  • 高峰期电动二轮车驾驶人事故伤害致因及随机参数分析

    朱彤;朱秭硕;张杰;肖丹蕾;李青;

    电动二轮车是我国高峰时段最主要的通勤工具之一。为了研究高峰时段电动二轮车驾驶人事故伤害独特的伤害致因机理,首先,通过独立建模检验(Model separation test)发现高峰时段交通事故伤害严重程度数据特征相比平峰时段有明显差异,应针对高峰时段独立建模;其次,基于发生在某市的2 142起电动车与机动车相撞交通事故数据,以事故弱势方电动车驾驶人伤害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从双方驾驶人属性、车辆属性与碰撞前运动方向及道路环境因素等方面选取25个自变量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随机参数模型进行研究,以更好地解释数据中未能观测到的异质性;最后,根据边际效应获取各显著因素对于电动二轮车驾驶人伤害程度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峰时段,电动二轮车驾驶人性别、涉事机动车车型、碰撞前机动车运动方向及道路环境均会对电动二轮车驾驶人伤害程度造成显著性影响,其中,低能见度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参数,即低能见度对电动二轮车驾驶人的伤害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影响,此外,机动车转向运动情况下驾驶人受重伤的可能性较低。研究结果为高峰时段二轮车的交通管理对策制定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参考。

    2022年01期 v.22;No.127 27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安全韧性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探讨

    罗通元;

    为了推动对安全科学的深入研究,以韧性理论为基础开展安全韧性学的新学科建设研究。首先基于管理思想和韧性理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系统的韧性属性及其内涵,其次提出了安全韧性的基础问题,从安全韧性的内容、内涵和特点3个方面阐述了安全韧性的基本概念,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界定了安全韧性学的若干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再次,建立了安全韧性学的定义模型,从7个层面解释了定义的内涵,同时探讨了学科的相关分支。最后,提出了安全韧性学的5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阐述了学科研究的一般程序。结果表明,安全韧性学研究具有理论基础和发展前景,能为安全科学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安全韧性学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022年01期 v.22;No.127 280-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10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

公共安全

  • 室内天然气泄漏过程试验研究

    汪建平;李春青;段卫东;张淇;史立军;马长城;

    为了研究厨房内泄漏天然气的体积分数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根据典型居民厨房尺寸,建立了1:1全尺寸厨房天然气泄漏试验模型,对不同泄漏模式下房间内燃气体积分数分布进行了实测研究,并对室内天然气泄漏的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闭厨房内发生天然气泄漏时,天然气在屋顶处体积分数最高,特别是泄漏位置上方的屋顶,最快可在1 200 s左右达到爆炸下限。房间内的天然气体积分数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比不同泄漏方式,在燃气管道产生裂缝的情况下,室内各处天然气体积分数到达爆炸下限最快,并且同时间泄漏天然气的体积分数最高,在泄漏2 400 s时可达到最高体积分数7.3%。燃气管道产生小孔的泄漏情况比天然气管脱落和天然气开关未关紧的情况后果要严重。

    2022年01期 v.22;No.127 29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厨房内天然气泄漏扩散过程数值模拟

    汪建平;段卫东;李春青;史立军;马长城;荆亚州;

    为研究厨房内天然气泄漏的体积分数分布演化规律,为现场应急救援提供理论指导,采用Fluent模拟了厨房内天然气泄漏扩散过程,分析了天然气扩散迹线、体积分数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泄漏情况下天然气初始速度大于1 m/s,天然气稳定状态下燃气灶处、厨房上部空间聚集形成厚度0.5 m以上的高体积分数天然气-空气预混层、门缝附近距地面高度1.5 m以上为厨房空间3处超过爆炸下限5%的区域,而燃气灶、顶灯及顶灯开关3处较易出现明火或电火花,形成了爆炸危害大与易爆区域位置重合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天然气泄漏的危险性。最后对燃气软管脱落泄漏情况下天然气厨房内体积分数进行了试验测定,试验与模拟相对误差小于10%,验证了模拟的厨房内天然气泄漏扩散规律是较准确的。

    2022年01期 v.22;No.127 298-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基于贝叶斯优化FCN-DenseNet算法的供水管网爆管智能识别

    彭森;程蕊;程景;吴卿;田一梅;

    为了进一步拓展深度学习算法在供水管网爆管分析中的适用范围,提出了一种爆管区域识别方法。基于全连接稠密网络算法(Full Connect Network-DenseNet, FCN-DenseNet)构建了爆管区域识别模型,提取不同区域的爆管特征。同时,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对识别模型的超参数组合进行优化和自动选取。以华东某园区的部分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水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布置监测点和划分监测分区形成管网监测方案。综合考虑爆管位置、时间、流量、监测噪声及研究区域管网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爆管工况模拟,建立爆管数据集,对识别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在验证数据集下,爆管区域平均识别率φ_1、φ_2分别可以达到93.5%、96.7%。贝叶斯优化的FCN-DenseNet算法增强了模型的性能和适用性,管网监测分区爆管可能性排序能够指导水司进行爆管分析和巡检。

    2022年01期 v.22;No.127 306-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失效修复策略

    陈锦渠;左彤;朱蔓;彭其渊;殷勇;

    为了有效确定城市轨道交通(URT)网络的失效修复策略,提升URT网络的应急管理水平,考虑站点失效程度、修复资源总量及修复队伍数等因素影响,以最小化URT网络弹性损失为目标,提出了受损URT网络的模型修复策略,构建算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相应的模型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与枚举法和遗传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具有更高的求解效率,能得到较优的求解结果;与常规修复策略相比,模型修复策略能够最小化URT网络性能损失,以较高的修复效率完成受损URT网络的修复工作;模型修复策略受站点平均失效程度、修复资源总量和修复队伍数影响,URT运营部门可以通过控制站点失效程度、增加修复资源储备及增设修复队伍数等措施来提升URT网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22年01期 v.22;No.127 316-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基于CV-DEA模型的水上应急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江福才;彭奇;马全党;刘钊;

    为科学评价水上应急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现阶段配置方案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水上应急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变异系数法CV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差系数作为附加权重,对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自带的权重进行约束,得到改进的CV-DEA水上应急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该模型引入客观权重,消除了指标差异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解决了传统DEA模型评价结果过度有效的问题。以南通海事局水上应急资源配置为例,结果表明,CV-DEA模型相对传统DEA模型,没有出现多个配置水平均为100%有效的情况,能够顺利进行配置水平高低的排序并得到各类资源的投入冗余程度。该模型应用于水上应急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合理可行。

    2022年01期 v.22;No.127 323-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5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区间集对投影决策的铁路应急预案评估

    王瑞峰;吝天锁;张振海;

    针对现有铁路应急预案评估方法处理不确定信息的不足和预案决策准确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引入集对分析和投影寻踪理论,提出了两者耦合的区间集对投影决策的铁路应急预案评估方法。在确定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几何平均赋权法综合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进行赋权。构建区间集对投影模型,将加权区间评价矩阵通过集对分析的三元联系数表示,将寻找到最优和最劣目标与各预案构成集对。分别计算案例中4个预案的投影值获取预案排序,按照越大越优的原则,评估出最佳应急预案为S_3。该方法与投影寻踪和逼近理想解(TOPSIS)方法的对比分析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应急预案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22;No.127 33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FTA-BN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分析

    沈小燕;肖丹蕾;魏珊珊;隋新宇;朱秭硕;

    为明确不同严重程度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致因因素,运用故障树(Fault Tree Analysis, FTA)与贝叶斯网络(Baysian Network, BN)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以避免传统故障树方法的局限性。首先以事故发生为顶事件,驾驶员因素、环境因素、道路因素、车辆因素、管理因素和危险货物类别因素为中间事件,事故致因因素为基本事件,构建故障树模型;其次将故障树模型映射为贝叶斯网络结构,并利用案例数据进行参数学习;最后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进行诊断推理和因果推理,找出各方面最敏感因素。结果表明:仅财产损失事故、受伤事故、死亡或中毒事故最敏感的基本事件分别为罐体破裂、腐蚀性物质和车速控制不当;仅财产损失事故、受伤事故、死亡或中毒事故中贡献度最大的中间事件分别为车辆因素、危险货物类别因素和驾驶员因素。研究结果为制定有针对性且有效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预防和严重程度缓解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22;No.127 338-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04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 ]
  • 机场航站楼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的多危害风险整合

    孙瑞山;曾晨;孙军亚;

    为评价机场航站楼不同危害组的风险,将多危害风险整合法(MHRI)应用于机场航站楼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多危害组的风险整合评估。首先,构建机场航站楼传染病疫情事件多危害风险因素结构层次框架,列出多危害组的风险指标;然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运用关联系数法计算单个危害组的风险评价值,再采用改进的风险整合模型将不同危害组的风险进行整合,计算多危害组的总风险评价值。最后应用MHRI法对机场航站楼内部风险和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外部风险进行整合评估,结果表明,MHRI法在机场航站楼多危害风险整合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可为机场航站楼发生新冠疫情等突发传染病事件时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22;No.127 347-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背景下居民高危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潘丹;李永周;罗帆;

    为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播背景下居民高危行为的形成原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识别,提出居民高危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居民高危行为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氛围、安全知识、安全动机、风险感知和安全态度5个核心范畴及31个主范畴。安全氛围对安全动机、安全知识对风险感知、安全动机和风险感知对安全态度、安全态度对高危服从行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效果均显著。安全态度在安全动机与高危服从行为、安全动机与高危参与行为、风险感知与高危服从行为、风险感知与高危参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可通过营造安全氛围和提升安全知识水平来减少居民高危行为。

    2022年01期 v.22;No.127 353-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84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污染控制技术与原理

  • 宁夏枸杞种植地土壤中微生物分布调查及降解农残研究

    何微;朱捷;岳苑;贾冰凝;杨建兴;

    为了考察枸杞种植地土壤中微生物(细菌、霉菌、放线菌)的分布情况,筛选优势菌株,并考察其降解农药残留的能力。通过稀释涂布法对宁夏5个枸杞种植区(H区、N区、K区、Z区、B区)3个不同深度土壤样品进行细菌、霉菌、放线菌的种类及数量研究,利用16S rDNA鉴定微生物,利用液质联用仪检测农残质量浓度。结果表明,5个区域3种主要微生物分布规律各不相同,其中N区细菌及霉菌数量最多,K区放线菌数量最多。N区、Z区的3种微生物数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呈减少趋势,K区则相反。H区与B区的细菌数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少,霉菌分布规律均随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两区放线菌分布趋势则相反。筛选出的优势菌株在低浓度农药中降解的效率较高,如氧化乐果、对硫磷,其降解率可达100%,其余农药的降解率在30%~80%。在高浓度农药培养基中,菌株对氧化乐果、对硫磷的降解率下降至60%~80%,其余4种农药降解率下降至28%~51%。研究表明,不同种植区域土壤中3种主要微生物的分布规律与污染物种类及土壤中元素种类有一定的关系,分离出的优势菌中细菌的数量及种类最多且多为芽孢杆菌属。筛选出的3种优势菌株对农残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2022年01期 v.22;No.127 360-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 ]
  • 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决策满意度评价

    田卫;王安冬;郭潇;郭平;陈旭;

    目前,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决策相关研究集中于技术方法、评价体系及效益分析等方面,鲜有从决策主体角度展开整体研究。为加快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决策进程,构建基于政府、开发商及入驻商家三方决策主体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基于G1-熵权法进行综合赋权法得出各指标因子的组合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决策满意度测算。其次,利用IPA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对各指标进行归类,以实现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目标。最后,以天津市某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项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为此类项目顺利运行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持。

    2022年01期 v.22;No.127 37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经济损失函数法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损失分析

    刘珊;廖磊;曹磊;李炫妮;董小林;

    对城市水环境污染进行经济损失分析,可以为城市水环境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基于流域水污染经济损失函数模型,结合城市水环境的特点,改进该模型的参数确定方法,提出城市水质敏感系数α和拐点经济损失率M_i的计算公式,建立城市水污染经济损失计算模型,并对2009—2019年西安市水污染经济损失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污染总经济损失占西安市GDP的比重变化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西安市近11年平均水污染总经济损失占平均GDP的1.95%。在水污染总经济损失的各个分项中,工业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比例最高,人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损失占比次之,市政经济损失占比最低。研究为城市区域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2022年01期 v.22;No.127 37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基于能值的再生铅生产工艺可持续性研究

    胡彪;杨智超;朱炳龙;

    再生铅可以减少对于铅矿石的消耗、减轻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再生铅制造企业属于高污染企业,对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因此,对再生铅制造企业生产工艺的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的评估可以帮助企业选择更优的生产工艺并明确生产工艺升级的方向。使用能值分析法并结合案例研究,综合评估江苏省的一家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两种再生铅精炼工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产品盈利的能力。而后又对两种工艺进行敏感性分析,指出了未来技术升级的方向。结果表明:1)电解精炼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标为7.87×10~(-4),高于火法精炼系统的3.56×10~(-4);2)电解精炼和火法精炼系统每生产1$的产品就会对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4.96×10~(11)sej和3.71×10~5sej的影响;3)电解精炼与火法精炼系统的能值交换率(EER)分别为3.13×10~(-2)与5.80×10~(-1)。研究表明:电解精炼系统对于不再生资源与能源的消耗要远小于火法精炼系统;火法精炼系统对于生态和公共健康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电解精炼系统;电解精炼系统的产品使企业获益更多。因此,企业在生产线建设上应倾向于电解精炼系统,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电解精炼系统未来发展潜力更大,行业研究人员应予以重视。

    2022年01期 v.22;No.127 386-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茂兰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

    张丽敏;陈进;王阳;武亚楠;冯凌;喻理飞;

    森林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是反映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研究其驱动因子对全球固碳减排起决定性作用。以茂兰4种不同演替阶段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有机碳饱和量经典模型和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以研究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演替阶段中,各组分有机碳及总有机碳质量比由高到低为顶极阶段、乔木阶段、灌木阶段、草地阶段;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在草地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分别为79.11%、36.80%和8.47%。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草地阶段、灌木阶段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的主要驱动因子为<53μm组分有机碳,乔木阶段为<53μm组分有机碳、53~250μm组分有机碳、> 250μm组分有机碳和凋落物碳质量比,整个演替阶段为<53μm组分有机碳、中性磷酸酶、全磷。因此,草地阶段土壤有机碳未来固碳潜力最大,且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的核心驱动因子为<53μm组分有机碳,将来可通过调节该因子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固碳能力。

    2022年01期 v.22;No.127 396-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膜破损对袋除尘覆膜滤料过滤性能的影响

    柳静献;侯明真;常德强;

    袋除尘覆膜滤料对烟尘超低排放极其重要,而膜破损在现场应用中时常发生。为定量研究膜破损对覆膜滤料综合性能的影响,采用图像分析法确定了膜破损率,测试了2种玻纤机织布覆膜滤料和2种针刺毡覆膜滤料完好和破损后的过滤性能,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分析了膜破损原因。结果表明,膜破损是由于膜强力不足、弯折摩擦、高温熔融和外力磨损导致的。针刺毡覆膜滤料的阻力和效率降幅低于玻纤机织布覆膜滤料,原因在于玻纤机织布孔眼大,过滤作用有限,而针刺毡本身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过滤的粉尘粒径越小,对覆膜的质量要求越高。计算滤料质量因子发现,效率高并不能保证综合性能好,衡量滤料的综合性能要同时考虑阻力和效率,某些情况下非覆膜针刺毡滤料更具有优势。

    2022年01期 v.22;No.127 405-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旋转填充床内硫酸铵溶液脱除二氧化硫的数值模拟

    刘丽;

    为降低现有设备在处理二氧化硫过程中存在费用昂贵而且操作困难的问题,遂开发旋转填充床。为进一步揭示其内部的复杂现象及放大过程,通过考虑化学反应、气液传质、持液量和有效比表面积等,建立旋转填充床中硫酸铵溶液脱除二氧化硫的数学模型。模型经过试验验证后,进一步优化超重力因子、液体流率、气体流率、入口质量浓度以及吸收剂浓度,以期得到较高的脱硫效率。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旋转填充床中的二氧化硫脱除过程。

    2022年01期 v.22;No.127 414-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原位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VOCs的温度模拟与试验研究

    林匡飞;张雨;张猛;王琪;刘冠宏;

    为研究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技术的原位应用,通过构建热传导模型模拟土壤温度场,考察土柱内部不同位置、不同温度、不同过硫酸钠投加量条件下1, 1, 2-三氯乙烷(1, 1, 2-TC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以建立土壤温度场与过硫酸盐降解效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原位热传导模型可精准预测土柱内土壤温度场变化;热活化过硫酸钠显著提高了1, 1, 2-TCA去除效果(0.5 h内去除率最大从3.8%提高至94.4%);过硫酸钠降解1, 1, 2-TCA效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其中最佳活化温度范围为60~70℃,温度超过85℃时对1, 1, 2-TCA降解有抑制作用;1, 1, 2-TCA在土柱中的质量浓度分布随温度场变化而变化。

    2022年01期 v.22;No.127 420-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 ]
  • 锤磨作用下含油钻屑运移机理研究

    李琴;罗思涵;徐子扬;张新发;蒲凯伦;

    为揭示锤磨作用下含油钻屑的运移机理,基于含油钻屑锤磨热解析处理平台,采用离散元仿真分析方法,建立钻屑运移仿真模型,开展钻屑运动速度、运动轨迹、轴向运移分析。结果表明:钻屑主要以15.22~21.01 m/s的速度进行周向运动;钻屑摩擦生热的主要区域为钻屑与筒壁接触部位,次要区域为运动半径0.36~0.39 m的钻屑层;钻屑在料堆内部有明显的周向和径向运移;钻屑在锤磨机内的整体运移方向指向出料口,表明钻屑能在自身重力和离心力以及叶片的挤压作用下从出料口排出;钻屑处理量为2.5~5.0 t/h,叶片数量为6个时更能促进钻屑的轴向运移,并且将进出料口布置在锤磨机中部比传统进出料口的布局方式更合理。研究结果为含油钻屑锤磨热解析装置的研制和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2年01期 v.22;No.127 427-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稀土锆酸盐复相陶瓷模拟固化~(241)Am和~(90)Sr的化学机理

    刘松柏;薛敏;王欣;江阔;

    为实现将锕系核素和裂变产物同步固化至稳定的介质材料中,达到简化高放射性废液处理工艺和提高治污效率的目的,以~(144)Nd~(3+)和~(89)Sr~(2+)分别为锕系核素~(241)Am~(3+)和裂变产物~(90)Sr~(2+)的模拟核素,采用溶胶-喷雾热解法制备出能同时固化Am和Sr的稀土锆酸盐复相陶瓷固化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背散射电子显微镜(BSEM)技术手段研究稀土锆酸盐复相陶瓷的物相组成和烧结体的显微结构。热力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Am的模拟固化体Nd_2Zr_2O_7的吉布斯自由能明显高于Sr的固化体SrZrO_3。试验结果表明:在1 200℃条件下,LnO_(1.5)-ZrO_2(Ln=La、Nd、Eu和Gd)二元系合成的单一稀土锆酸盐Ln_2Zr_2O_7均为纯的烧绿石结构,且Ln_2Zr_2O_7的晶格常数随着三价稀土离子(Ln~(3+))的离子尺寸增大而线性增加;SrO-ZrO_2二元系合成的产物为钙钛矿正交结构的SrZrO_3,其晶格常数分别为a=0.579 7 nm、b=0.581 7 nm、c=0.820 4 nm; NdO_(1.5)-SrO-ZrO_2三元系反应的产物是由烧绿石Nd_2Zr_2O_7和正交结构SrZrO_3两相组成。该复合固化体中Nd_2Zr_2O_7与SrZrO_3两相的相对含量可以根据高放射性废液中不同的~(241)Am/~(90)Sr比例进行相应调节,这与热力学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经1 550℃烧结48h后,Nd_2Zr_2O_7-SrZrO_3复合模拟固化体中的晶粒尺寸处于微米尺度,内部未有任何显微裂纹出现,相对密度达95%以上。且模拟固化体中的Nd_2Zr_2O_7和SrZrO_3两相分布较均匀,化学相容性良好。

    2022年01期 v.22;No.127 435-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MTs固定床吸附刚果红的研究

    李慧星;许彬;张菲;陈旭升;罗建成;

    为了研究固定床吸附刚果红的条件及模型,采用银耳和羊肚菌共发酵玉米秸秆制备吸附剂MTs。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对MTs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方案设计,考察上样速度、pH值和NaCl质量浓度3个因素对饱和吸附量和穿透曲线的影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固定床吸附模型。结果表明MTs由表面粗糙且有孔洞的秸秆和白腐菌丝共同组成,有羟基、氨基和羰基等活性官能团。MTs的平均孔径为36.5 nm,比表面积为8.36 m~2/g,孔容积为0.15 cm~3/g。上样速度和pH值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显著(p<0.05),NaCl质量浓度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获得较优条件是上样速度0.78 mL/min, pH值7.98,NaCl质量浓度1.15 g/L,该条件下饱和吸附量达到281.2 mg。建立的模型可以模拟刚果红在MTs固定床的动态吸附过程,穿透曲线的试验值与模型拟合值的相关系数r> 0.95,差异不显著(p> 0.05)。研究结果可为吸附法处理刚果红染料废水提供一定参考。

    2022年01期 v.22;No.127 443-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黑磷纳米片在可见光驱动下降解甲基橙的研究

    李英华;南瑞斌;李海波;李梦茜;李哲;任晓宇;邓文贺;

    为了证明可见光照射下黑磷纳米片(Layered Black Phosphorus, LBP)的光催化性能与层数的关系,明确其光催化作用机制,采用液相剥离法及差速离心法制备了不同层数的LBP。在可见光驱动下,以甲基橙(MO)为目标污染物,探究LBP层数、LBP质量浓度及pH值不同条件下的MO光降解效率。结果表明:少层黑磷(LBP-1,1~5 nm)与多层黑磷(LBP-2,5~10 nm)相比,表现出较强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由0.003 94 min~(-1)提高到了0.006 45 min~(-1)。MO的光催化降解率(51.93%、41.25%和33.38%)与LBP-1的质量浓度(0.12 g/L、0.09 g/L和0.06 g/L)呈正相关。同时,在酸性条件下(pH=4),LBP-1对MO的光催化降解率为55.28%,高于中性条件下(pH=7)的46.29%及碱性条件下(pH=10)的38.41%。单线态氧(~1O_2)是LBP光催化降解的主要活性物质,初步证实了~1O_2的产率与LBP的层数呈负相关。

    2022年01期 v.22;No.127 45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磁性海藻酸钙凝胶球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聂发辉;吴道;邹成龙;黄慧倩;吴钦;刘占孟;

    为解决亚甲基蓝对水体污染问题,以海藻酸钠水凝胶为骨架,结合磁性Fe_3O_4,制备磁性海藻酸钙凝胶球,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pH值、吸附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因素对吸附剂吸附亚甲基蓝的效果影响,并通过经典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磁性Fe_3O_4成功负载到海藻酸钙凝胶球上,制备了磁性强但孔径分布很窄的介孔材料;从吸附剂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对比可知,—OH和—COOH参与了对污染物的吸附。在pH=8时,以吸附剂投加量1.0 g/L吸附处理亚甲基蓝的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模拟废水,480 min后去除率达到了93.9%。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吸附以表面单层覆盖为主,通过其拟合方程计算出吸附量为574.7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更容易受到化学吸附影响。吸附剂吸附解吸循环利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其具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5次循环使用后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0%以上。

    2022年01期 v.22;No.127 458-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降雨-蒸发-蒸腾耦合作用下的中小型尾矿库重金属Cu~(2+)迁移规律研究

    郝喆;陈红丹;张颖;滕达;王晓明;张倩;

    为研究气候、植被和地下水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中小型尾矿库重金属迁移规律,考虑降雨-蒸发-蒸腾与地下水的耦合作用,建立不同坝高、坡比、渗透系数和迁移时间工况的尾矿坝重金属迁移模型。应用Geostudio模拟软件,基于正交设计的因素显著性分析及全面设计的因素影响性分析,研究中小型尾矿库重金属Cu~(2+)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尾矿库坝高与污染物Cu~(2+)平均迁移速度成反比;坡比对尾矿库污染物Cu~(2+)迁移质量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渗透系数对重金属Cu~(2+)的迁移有显著影响,在尾矿库的同一深度,Cu~(2+)迁移365 d时,渗透系数随污染物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迁移时间对重金属Cu~(2+)的运移有较显著影响,坝高一定时同一剖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中小型尾矿库的重金属污染分析、评价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1期 v.22;No.127 46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2015—2019年长三角PM_(2.5)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陈优良;邹文敏;

    基于PM_(2.5)站点数据,分析2015—2019年长三角24个城市PM_(2.5)时空格局的变化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长三角PM_(2.5)变化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2015—2019年,PM_(2.5)年均值核密度曲线峰值持续向左移动,表明长三角24个城市空气质量整体好转;季节核密度曲线显示长三角PM_(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具有夏天最低、秋天次之、春天再次、冬天最高的特点;冬季大气污染改善明显。截至2019年底,研究区PM_(2.5)年均值都达到55μg/m~3以下,但超过3/4的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PM_(2.5)均值仍具有西北较高、东南较低的空间格局。PM_(2.5)高值区由皖中向皖南转移;低值区向西扩展至绍兴,形成东临舟山、北至宁波、西连绍兴、南达台州的低值聚集区。对比江苏和安徽,浙江和上海空气质量更优。自然因子对PM_(2.5)变化影响程度比社会经济因子高;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与PM_(2.5)呈显著负相关,技术扶持水平对PM_(2.5)变化具有负向影响,能源消耗与工业化水平对PM_(2.5)变化具有正向影响;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PM_(2.5)变化影响均大于单一因子的独自作用。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效应对长三角PM_(2.5)变化起关键性作用。

    2022年01期 v.22;No.127 476-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95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 ]
  • 基于道路服务水平的快速路噪声影响预测

    苏凯;廖明旭;李林潇;贺玉龙;邓少奇;张群;

    以城市快速路为例,分析不同道路服务水平快速路的噪声影响情况,并提出基于道路服务水平指标建模预测道路旁建筑物的修筑距离。在Cadna/A软件中建立道路模型及高层住宅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声环境模拟预测,提出考虑降噪措施可以缩短建筑物与道路之间修筑距离。结果表明:对于一级服务水平道路,其噪声污染由区间1至4约增强6 dB;当道路处于二级、三级服务水平时,从区间1至4道路噪声污染变化微小。对于双向8车道(辅路双向6车道)快速路在无任何障碍物及不采取任何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建筑物位置的选取动辄就要距道路最外侧车道中心线上百米乃至几百米,经过降噪措施之后,建筑物修筑距离可以缩短到数十米以内。

    2022年01期 v.22;No.127 486-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区域环境与生态

  • 纳米铜(CuNP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

    孙约兵;付宇童;孙彤;李可;

    纳米铜(Copper nanparticles, CuNPs)因其独特的性质被广泛使用,因此研究其释放到环境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十分重要。通过室内暗培养试验,探究纳米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测定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土壤酶活性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添加CuNPs(5 mg/kg、10 mg/kg、20 mg/kg、50 mg/kg和100 mg/kg)后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含量与对照相比降低了19.1%~32.7%,纳米铜处理对革兰氏阳性菌PLFA、革兰氏阴性菌PLFA、细菌PLFA、放线菌PLFA、真菌PLFA、丛枝菌根真菌PLFA、厌氧菌PLFA、真核生物PLFA的含量造成不同程度上抑制。除10 mg/kg纳米铜处理下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G+/G-)的值及50 mg/kg纳米铜处理下真菌/细菌(F/B)的值升高外,其他处理下G+/G-和F/B的比值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比纳米铜处理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指数结果为Simpson指数降低了2.4%~4.9%、Shannon指数降低了2.2%~6.1%、Pielou指数降低了3.4%~6.9%,表明添加纳米铜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添加纳米铜抑制土壤脲酶、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29.4%~82.9%、8.4%~62.1%、35.8%~76.2%和15.7%~47.1%。综上分析,纳米铜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结构多样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022年01期 v.22;No.127 494-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工矿城市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潜力综合评价——以茂名某露天矿区为例

    李海波;

    为科学评价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潜力并梳理修复重点和时序,以露天矿废弃地为评价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修复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比率标度打分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借助统计分析方法获得权重值并建立修复潜力评价模型。结合茂名油页岩露天矿区的实际情况,以其主要功能区为评价区域,在权重结果基础上,利用专家调查法对各项指标打分,并进行层层线性加权以计算各个功能区的目标层综合得分,进行生态修复潜力次序评估。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潜力评价可为该片区正进行的生态修复厘清重点、优化修复次序给予决策支持。

    2022年01期 v.22;No.127 505-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 ]

生态毒理

  • 威灵仙中锌、锰、铜的初级形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郭昱娇;林杰;宁平;郭俊明;

    为探讨云南威灵仙锌、铜、锰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及评价其健康风险,采取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模拟威灵仙水煎液中锌、铜、锰在人体胃肠中的分配情况。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威灵仙原药、水煎液和水溶态、醇溶态中锌、铜、锰的质量比,并对3种微量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云南威灵仙原药中锌、铜和锰元素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0.10μg/g、21.44μg/g和372.74μg/g,其中锰质量比约为锌质量比的37倍;水煎液锌、铜和锰元素平均质量比分别为3.27μg/g、3.79μg/g和66.47μg/g,溶出率分别为32.42%、17.66%和17.83%,以锌元素的溶出率最高,而铜和锰溶出率较低且基本相同;锌、铜和锰元素主要存在于水溶态中,少量存在于醇溶态中;锌和锰元素的吸收可能分别主要集中在肠部和胃部,铜则在胃、肠中均可能吸收较多;服用原药和水煎液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健康风险,在醇溶态中3种微量元素也没有非致癌健康风险。从健康风险的角度看,以威灵仙水煎液服用可进一步降低非致癌健康风险;在原药、水煎液和醇溶态中锌、铜、锰对人体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程度依次降低。

    2022年01期 v.22;No.127 512-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室内空气质量和照明色温对人体环境感知及健康的影响

    李念平;汪萌;李景明;伍志斌;陆美瑶;

    通过改变室内环境条件,使用主观问卷填写和生理参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3种温度水平下室内空气质量和照明色温对青年受试者环境感知和病态建筑综合症症状的综合作用影响。16名身体健康的青年受试者暴露于12种不同工况下,环境变量包括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质量和照明色温。结果显示,照明色温对受试者的热感觉投票和空气质量评价有明显影响。冷光使热感觉投票降低,空气质量评价提升。在22℃和28℃时,照明色温对感知空气质量投票有显著影响(p<0.05)。在3个温度水平下,室内空气质量和照明色温的交互作用均对脉率的变化影响显著(p<0.05)。仅在28℃时,发现照明色温对血氧饱和度产生显著影响(p<0.05)。受试者出现病态建筑综合症症状的比例与室内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在18℃时,眼部不适症状的出现与室内空气质量和照明色温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关(p<0.001)。

    2022年01期 v.22;No.127 518-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77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微塑料在环境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分析

    张珂;高楠;厉萌萌;王凯;马闯;张宏忠;

    为直观和系统地了解微塑料在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利用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库中1998—2020年收录的以microplastic和nano-plastic为主题的2 623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1998—2014年我国甚至全球微塑料发文量相对平缓,2014—2020年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均来自于我国,其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占研究机构发文总量的21.83%,体现了我国学者对微塑料在环境领域的广泛关注。作者排名TOP 10表中,有7名作者来自英国,期刊TOP 10排名表中有一半的期刊也来源于英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对微塑料在环境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发文量前4的期刊包括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除microplastics外,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还包括marine-environment、pollution、plastic debris、ingestion、accumulation、sediments、particles、sea。由此可见,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微塑料在环境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体或海洋生态系统。

    2022年01期 v.22;No.127 525-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8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2021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

    李生才;安莹;

    简要统计了2021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67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13起,地震47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2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3起。

    2022年01期 v.22;No.127 535-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2021年11—12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李生才;笑蕾;

    统计了2021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58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化工事故、建筑事故、市政事故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58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48.28%,矿业事故占3.45%,化工事故占10.34%,建筑事故占1.72%,市政事故占32.76%,其他事故占6.90%。58起事故共死亡167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2.53%,矿业事故占1.90%,化工事故占6.96%,建筑事故占1.90%,市政事故占33.54%,其他事故占8.86%。2021年11—12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和直辖市分别为山东(5起)、江苏(5起)、上海(4起)、山西(4起)和辽宁(4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和自治区分别为安徽(23人)、辽宁(19人)、山西(17人)、山东(15人)和广西(11人)。

    2022年01期 v.22;No.127 538-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3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