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乾;孙敏;黄太兴;耿婧;向锐;
为从更能体现管理学价值的相关主体视角测度旧工业厂房绿色再生项目治理风险的内在相互影响,首先借助风险结构矩阵(RSM)提取旧工业厂房绿色再生项目治理风险清单,结合问卷调查及其一致性分析辨识其间风险关系,进而利用Netdraw及构建的邻接矩阵可视化旧工业厂房绿色再生项目治理风险网络。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结构属性、关联程度、控制能力、连接枢纽细化指标块模型、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中间人分析,确定了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关键性风险。最后,从整体网络密度、聚集系数、关联可达性三方面对实施控制策略后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取有针对性控制策略后,整体风险网络复杂度及网络节点间联系的紧密度均明显降低,网络中由关键风险引发的导致整个旧工业厂房绿色再生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21-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6 ] - 范成伟;明杏芬;付小红;胡其志;
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性具有随机和模糊性的特点,引入后悔理论,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模型。首先,考虑人、物、管理、环境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改进CRITIC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基于博弈论确定指标综合权重,通过计算待评估对象总风险评估值确定最终的风险等级;最后,将所建立的基于博弈论-后悔理论的综合评估模型应用到某装配式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估中,并将该模型评估结果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所建立的评估模型计算结果合理可靠,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估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32-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2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2 ] - 肖国清;黄仁和;陈春燕;
为了提高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建筑物火灾的危害性和事故损失程度,通过分析火灾事故原因,对FRAME模型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探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对建筑物火灾风险、人员风险、建筑内活动风险的影响,并利用改进的FRAME模型评估堪培拉市某大楼的火灾风险。结果表明,采用N-K模型对指标体系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耦合计算后,一级指标体系中四因素耦合风险为0.050 7,大于其他耦合情况,验证了一级指标体系中增加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准确性。堪培拉市该大楼的建筑物火灾风险由原来的2.11降低为1.12,人员风险由原来的6.56降低为4.24,建筑物内活动风险由原来的1.42降低为0.79,建筑物安全管理水平的增加会降低人员风险等级和建筑物内活动风险等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39-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8 ] - 晏风;袁沙沙;徐匆匆;梁欣;王志伟;相坤;
火灾风险概率评估的精细化和定量化是风险评估的研究趋势。以某大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火灾影响因素致火因子、火灾承灾体、孕火环境和救援能力,通过GIS空间分析与网络分析技术相结合,对城区和森林区进行火灾风险概率评估,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定量性、综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城中心与新开发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并且高危单位密集,接出警密度达到74~348件/km~2,火灾风险等级极高,需通过加快消防道路建设、设置防火隔离带、采用防火挑檐和热固性保温原材料等方式提高综合防火安全性;北部地区的救援密度较低,火灾风险等级高,且城市交界域较宽,应单独建消防站,并且加强救援队伍的软硬件基础;通过GIS与网络分析技术的协同,对致火因子、火灾承灾体、孕火环境和救援能力进行叠加,可提高火灾风险概率评估的精准度与可靠度。研究扩充了火灾风险概率评估方法,可以为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灭火救援分布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47-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6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4 ] - 龙丹冰;赵一静;杨成;
运维风险评价是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重要环节,既有方法以专家评价等静态数据为评价数据,侧重对算法改进以提升评价准确率,未考虑运营过程中管廊状态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难以反映管廊动态风险变化。提出了以监测报警数据驱动的综合管廊运维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建立管廊FMEA评价机制,以专家评价静态数据为基础,在管廊运维风险评价中引入传感监测动态数据;建立风险数据迭代方法,有效融合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获得不断修正的动态风险数据,以反映实时风险状况。采用云模型-灰关联分析法实现风险排序,以处理管廊运维复杂风险关系并解决风险耦合问题。以变化最为频繁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例,通过实际项目应用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54-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6 ] - 屈静;张明星;张明;王武明;杨妮;房宗杰;刘伟;张守良;
压气站场区域范围有限且作业较多,不同作业常交叉进行。由于缺少对交叉作业有效的风险评价控制方法,交叉作业安全管理难度大,事故发生率高。为此,提出了交叉作业安全风险的定性分析方法及定量计算模型。首先,从压气站场的功能区域出发,利用交叉作业风险判定矩阵,判断其是否存在交叉作业并编制形成交叉作业矩阵;然后,采用交叉作业风险计算模型,计算交叉作业风险值,依据判别结果提出相应的沟通机制和风险管控措施。最后,在西部管道某压气站场压缩机组区进行实际应用分析,在压缩机组区选取的10个交叉作业中,确定了4个不可同时进行的交叉作业、3个可以进行的交叉作业及3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的交叉作业。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63-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潘科;李蕾蕾;
为了研究在洪水侵袭作用下沿海化工罐区储罐的失效机制,基于强度-应力干涉理论,分别建立了装量水平为0.25和0.5时的储罐失效模型,绘制失效曲线,并进一步实现了储罐失效概率的计算,根据洪水流速和淹没深度划分不同的储罐失效概率区域。结果表明,装量水平取0.25和0.5时,立式储罐的临界淹没深度分别为1.805 m和3.339 m,卧式储罐的临界有效淹没深度分别为2.833 m和2.992 m,可知装量水平对立式储罐的影响比卧式储罐更为明显。洪水淹没深度对立式储罐是否失效的影响要大于洪水流速的影响,而洪水流速对卧式储罐是否失效的影响要大于洪水有效淹没深度的影响。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69-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孙东亮;李子杰;
为了分析典型自然灾害对常压储罐的影响,针对包括雷击、洪水的气象灾害及地震灾害进行研究。分别分析这两类自然灾害所引起的事故类型及其风险,建立事件树。结合相应的易损性模型及构建的事件树建立了储罐的失效概率模型,然后计算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来刻画灾害的后果,构建完整的针对典型自然灾害引发常压储罐破坏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最后通过案例计算验证了该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在雷击作用下,外浮顶储罐比固定顶储罐更易失效;高液面的常压储罐在洪水作用下失效概率较小;雷击外浮顶原油储罐和地震作用固定顶柴油储罐的个人风险均达到了一级和二级的风险标准,其社会风险也都有一部分处于“不可容许区”。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7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周苏华;周帅康;谭捍华;黄明华;马白虎;黄郁东;
以边坡稳定状态为预测对象,在搜集了171个边坡数据的基础上,选取容重、黏聚力、内摩擦角、孔隙压力比、坡角、坡高作为预测指标,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状态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模型训练集抽取比例(50%、60%、70%、80%)、数据预处理方法(标准化、归一化至[0, 1]、归一化至[-1, 1])及模型最优参数确定方法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两种模型最优参数搜索方案。方案一是“N个搜索网格,逐个网格优化搜索”,方案二是“单个搜索网格,逐个网格点N次采样平均”。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在各种情况下的平均准确率均在80%左右;随训练集抽取比例增加,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显著提升;当训练集抽取比例为80%,将数据归一化至[-1, 1],取SVM模型的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g分别为2~5、2~0时,模型的平均准确率最高,达到了84.39%;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预测结果在准确性上与采用标准化后的结果较为接近;最优参数搜索方案二在准确率、计算效率上要优于方案一。最后,使用建立的模型预测了22个稳定边坡和17个不稳定边坡的稳定状态,总体准确率达92.31%。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87-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7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2 ] - 陈文强;杨睿孜;赵宇飞;刘立鹏;
针对目前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单一赋权方法的缺陷和组合赋权法的不足,引入相似性度量评价,建立基于基尼系数法和超标加权法的组合权重优化方法,并运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对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构建了基于组合权重-TOPSIS的评价模型;以10个水电岩质边坡为例,选取单轴抗压强度、结构面间距、结构面特征、RQD、地下水条件、结构面方向指标、开挖方法、边坡高度为评价指标,建立等级标准,依据该模型得到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并与其他模型结果及边坡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构建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优于其他模型结果,该评价模型合理可行,可用于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
2022年03期 v.22;No.129 1198-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6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2 ] - 郝伟;韦丽;陶泽;王金辉;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估除冰盐与冻融环境下在役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引入基于博弈论-物元可拓理论的评估模型。根据寒冷地区除冰盐与冻融环境特点,结合该环境桥梁主要病害,建立了包含混凝土抗冻能力、混凝土护筋能力、钢筋锈蚀和环境作用4个因素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物元变换构建除冰盐与冻融环境下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的物元体系,计算耐久性指标对其评估等级的关联度,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判定桥梁耐久性等级,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物元可拓理论的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青海省3座混凝土桥梁进行了耐久性评估。研究表明,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为该环境混凝土桥梁的维修加固提供决策依据。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07-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戴学臻;胡传喜;
为了对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ISM)。首先结合驱动力和依赖性、有向图、频度权重等概念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其次利用DEMATEL-ISM模型求解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原因度及层级结构图,最后将结果与传统的DEMATEL方法、K-均值聚类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陕西省2018—2019年226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夜晚、重型货车和挂车、普通型客货车、直线路段、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在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夜晚、直线路段、雨天和不良路面是原因因素,超速驾驶、疲劳驾驶是结果因素;低速行驶、隧道路段、雪天3个影响因素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系统中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较小。与传统的DEMATEL方法相比,改进的DEMATEL方法求解的结果更为准确,对于原因度的识别更为具体。通过分析K-均值聚类模型求解的样本聚类结果,验证了改进的DEMATEL-ISM模型在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可靠性与优势。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17-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20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4 ] - 谢春生;杨志远;刘锟;王岩韬;
为了解决航班风险评估精度不足的问题,对某航空公司225个航班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Lasso和随机森林算法、粗糙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主成分分析与RBF神经网络结合3类算法,使用相同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分类精度为88%;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算法合用分类精度由64%提升至86%;非线性主成分分析与RBF神经网络算法合用精度由52%提升至80%。综合3类算法的精度适用范围,构建混合模型,其最终分类结果精度可高达94%;并且,经过K折稳定性检验验证了方案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27-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 ] - 李莎莎;崔铁军;
为了确定实施系统故障预防的成本,在不平衡报价模型和空间故障网络(Space Fault Network, SFN)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故障预防成本模型。SFN用于分析系统故障演化过程(System Fault Evolution Process, SFEP),确定引起系统故障的基本原因及演化逻辑关系。给出了SFN中不同层次事件预防成本迭代的逻辑关系,形成系统故障预防成本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使用不平衡报价模型对该表达式进行优化,给出了模型过程的具体步骤。通过实例SFEP的SFN分析,展示了算法的分析流程,最终获得了系统故障预防成本表达式的优化形式,说明了算法的效用及其与传统不平衡报价模型的区别和优缺点。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35-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李秉芮;王伟;陈凤梅;刘娜;
矿井通风网络优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按需通风(VOD)提供理论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通风费用。从通风总费用的观点探讨了通风网络优化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以调节风阻为目标函数的新型优化数学模型;以矿井通风理论和图论为基础分析了有向通路、独立分支、调节分支的相互关系,确立了用有向通路矩阵确定调节分支的方法,提出了基于矿井通风网路解算的风量渐近优化计算法。结果表明:最优风量调节所需的调节数小于等于需风分支数;提出的优化数学模型能够求出唯一最优解。示例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和计算结果的唯一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40-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王金凤;赵文彬;刘晴;王胜利;李振武;徐兴奎;张延松;
为了探究深部煤层煤质变化对煤自燃的影响,采用试验分析和氧化动力学分析的方法,选取济宁矿区4个煤矿成煤时期3~#煤层不同埋深煤样进行工业分析、红外光谱测试及热重试验,测试其物质组分、含氧官能团变化规律,对其氧化过程中的增失重过程及氧化动力学参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挥发分质量分数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大而增加,灰分、水分规律不明显,干燥无灰基固定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4个煤矿煤样羟基峰面积随埋深增加而增加,羟基增幅随区域差异变化较大,距离较近的运河煤矿、二号井煤矿羟基峰面积增幅较大,阳城煤矿、古城煤矿增幅较小;同一煤矿煤样浅部特征温度点高于深部煤层;随埋深增加,同一煤矿煤样所需的活化能E降低,自燃倾向性增大。上述规律表明,埋深增加,煤质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使得深部煤层的氧化活性增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47-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谢宝超;易俊彦;黄先健;郑翔;郑思宇;翁德耀;王强华;徐志胜;
为提高消防灭火救援效率,利用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开孔率、开孔纵横比、开孔竖井高度对车辆基地内消防车道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然排烟能有效降低车辆基地内消防车道无量纲温升;2)增加开孔率、开孔竖井高度及减小开孔纵横比能有效降低车辆基地内无量纲温升,增大车道内高能见度范围;3)当车辆基地内消防车道开孔率达到25%及纵横比减小至1.5后,再增加开孔率、减小开孔纵横比对车辆基地内消防车道排烟效果影响不大;4)在车辆基地内消防车道顶部开孔率为25%的情况下,提高开孔竖井高度对车辆基地内消防车道顶部排烟效果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设置夹层高度。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57-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4 ] - 夏之彬;徐志胜;陈玉远;赵家明;应后淋;
顶部集中排烟模式在特长盾构隧道中普遍应用。随着采用集中排烟模式的隧道距离加长,排烟阀预留孔洞增加,漏风点增多,一种新型排烟阀应用于实际工程。依托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利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盾构隧道顶部集中排烟模式排烟阀组内合理间距,分析了排烟阀处流场特性、隧道内排烟阀附近温度分布规律、排烟状态、质量流量和排烟效率。结果表明:随排烟阀组内间距增大,排烟道及行车道内会形成大规模的涡旋,且隧道内排烟阀附近纵向温度分布从“V”形变为“W”形;排烟阀组内间距变化对排烟阀的排烟状态、质量流率及排烟效率影响较小。针对本项目,综合考虑排烟效率、温度场分布规律及流场分布规律,建议排烟阀组内间距d不超过1.6 m(1a)。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65-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朱大鹏;谢昌建;许红波;
隧道钻爆法施工影响进口段岩堆斜坡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开展爆破振动作用下岩堆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以大前石岭隧道爆破掘进为例,通过现场监测分析爆破振动作用下加速度、速度响应规律;对萨道夫斯基经验式及其衍生式进行改进并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爆破振动作用下斜坡振动加速度、速度随爆心距增加而逐渐减小,在洞口1~2倍隧道建筑限界长度段存在放大效应;改进式整体上能较好地拟合岩堆斜坡峰值振速,但在边界处适用性较差;不同条件下不同经验式拟合效果不同,采取单一经验式预测爆破振动速度会受限于拟合优度;何理经验式各方向速度拟合效果最好;基于坡面位置几何关系变换萨族经验式形式,改进式能更好地解释坡面峰值速度分布规律,并预测出最大速度及其具体位置;基于改进式提出了最大爆破振动速度和具体位置的简单算法,以此优化药量并进行安全判断;现场隧道掘进至130 m处采用80 kg药量进行爆破时,洞口岩堆斜坡振动速度峰值(4.37 cm/s)小于安全振动速度(8 cm/s),该药量下爆破施工对岩堆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小,斜坡基本处于安全状态。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75-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渠晓刚;张晓康;焦松岩;高杰;
为了保证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工作安全,建立疲劳寿命预测的数值仿真模型,并结合结构疲劳危险点的疲劳应力-时间历程来评估起重机金属结构的疲劳剩余寿命。以Q235B钢疲劳裂纹扩展试验为基础,获得6组被测CT试件的a-N数据及其对应点的da/dN和ΔK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拟合出Paris裂纹扩展模型的参数C和m。通用桥式起重机在实际使用中所受的载荷是随机的,无法直接应用Paris公式进行寿命估算。以某企业正在服役的50/10 t通用桥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载荷-时间历程数据,通过有限元仿真获得对应的样本应力-时间历程,采用周期样本循环法,对通用桥式起重机剩余寿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利用断裂力学中疲劳裂纹扩展理论结合应力谱评估焊接箱形梁疲劳剩余寿命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为起重机维护管理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84-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杨明;武海彬;伍奕;徐奎;谢萍;李明智;何阳华;
挖机冲击载荷是导致埋地输气管道第三方破坏的主要载荷形式之一。为研究挖机破碎锤冲击作用下大尺寸X80管道损伤后果,开展了挖机破碎锤冲击大尺寸带压X80管道试验,并对管道破坏部位进行了扫描电镜微观组织分析和金相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小吨位挖机破碎锤长时间冲击带压管道外壁不会使其产生破坏性损伤;挖机使用破碎锤对管道冲击后管壁表面形成裂纹,且裂纹随冲击时间增加向管道内壁逐渐延伸;破碎锤冲击位置表面微观组织未发生变化,持续的冲击压力使管壁压缩变薄形成裂纹;相同吨位挖机铲斗单次冲击管道产生的应变与破碎锤冲击相比要小。试验结果可以为今后挖机破碎锤冲击对大尺寸管道破坏影响研究提供试验参考,同时为挖机破碎锤施工过程中管道的防护提供试验依据。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91-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王仲琦;缑宇超;梁形形;徐谦;
为使防地雷等特种车辆研发过程中的仿真计算过程更加真实,提出一种壁面载荷的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分割拼接的方式提取出发生大变形界面上的壁面载荷,载荷呈现上升缓慢、下降缓慢且衰减段平滑的特点,将所得载荷解耦加载后所得变形结果与耦合计算所得结果误差约为1%,与放大的冲击波载荷、固壁面载荷加载结果相比,准确性提高了5~10倍;改变结构尺寸等参量,对载荷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载荷特征与结构壁面厚度、半径、壁面距爆源之间的距离相关,且受爆源与界面之间间隔距离影响最为明显。
2022年03期 v.22;No.129 1298-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曹博;黄云龙;张院生;汪帅;刘士晨;刘光伟;
为了揭示承载河道下高大内排土场的蠕变沉降规律,以某露天煤矿内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结合排土场回填体的三轴蠕变试验和地表沉降监测,反演排土场碾压区砂砾石土和非碾压区细粒土质砂的蠕变参数,建立了内排土场边坡三维模拟数值模型。Burgers黏弹性蠕变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内排土场碾压区和非碾压区2020—2029年的蠕变沉降和水平变形均达到收敛状态,经历了初期加速蠕变、中期减速蠕变和后期收敛蠕变3个阶段;蠕变沉降量随距坡肩距离增大而减小,碾压区河道外侧边界正下方及碾压区与非碾压区分界位置2个监测点的蠕变沉降收敛于0.33 m和0.40 m,沉降变形量小且近似均匀,对河道运营和坝体安全的影响较小;非碾压区坡肩处2020—2029年竖直和水平蠕变量为7.43 m和8.92 m,最大蠕变发生在非碾压区中部及中上部台阶处,是回填土蠕变滑坡的重点监测和预防区域。通过建立排土场沉降蠕变理论模型,得到了填方土蠕变沉降方程和下沉速度系数,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的蠕变沉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06-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 李阳;南亚林;贺海超;张鹏;
黄土边坡具有水敏性、滑面较深呈圆弧形、滑坡推力大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单排抗滑桩,双排抗滑桩能够提供更大的抗滑力,在黄土滑坡治理中有一定优势。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多种布桩形式下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双排抗滑桩后排桩桩后土压力在滑面以上呈梯形分布、滑面以下呈矩形分布;前排桩桩前土压力在滑面以下某处土压力达到最大,呈梯形分布;双排抗滑桩桩身弯矩整体呈“S”形分布;双排抗滑桩的破坏模式为双铰破坏。研究结果为双排抗滑桩技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15-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6 ] - 夏元友;张捷;周雄;王智德;
针对南江县某石灰岩矿区台阶边坡因地下溶洞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综合矿山开采发现的溶洞情况及燧石灰岩层面陡倾顺层发育等地质特征,选取矿区典型剖面,概化溶洞模型,定义边坡局部主次台阶用于刻画溶洞和台阶坡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考虑溶洞在边坡上部、坡腰和坡脚不同位置,采用岩体及结构面的应变软化模型,模拟分析了边坡开挖后地下溶洞对陡倾顺层台阶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溶洞围岩及边坡位移矢量演化,揭示了边坡开挖后不同位置溶洞围岩与边坡的潜在破坏模式,利用强度折减法分析了不同溶洞位置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溶洞位于边坡上部、坡腰和坡脚时,边坡潜在破坏模式分别为局部塌陷、滑移-冲切破坏、整体剪切破坏;随溶洞距坡面距离增加,溶洞位于边坡上部、坡腰和坡脚时,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分别为逐步增大、先增后减再增以及先减后增。最后根据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提出了处治建议:对位于边坡中下部的溶洞,尤其是位于坡脚附近的溶洞,应提前进行溶洞探测并及时处理,确保边坡整体稳定性;对于开采过程发现的台阶下伏溶洞应及时填埋,以保证局部稳定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23-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李广贺;杨晓旭;王东;曹兰柱;
为揭示空间形态参数及弱层抗剪强度参数等因素对横采内排条件下含弱层顺倾软岩边坡三维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以典型的含弱层顺倾软岩露天煤矿为工程背景,基于正交试验法,应用FLAC~(3D)软件对边坡三维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横采内排条件下含弱层顺倾软岩边坡三维稳定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弱层暴露长度、弱层内摩擦角、弱层黏聚力、开挖位置、平盘宽度;含弱层顺倾软岩边坡滑坡模式为以圆弧为侧界面、以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滑动,按力学性质分类为牵引式滑坡;该露天煤矿实现资源回采最大化的边坡形态参数为弱层暴露长度50 m、平盘宽度及开挖位置均10 m。
2022年03期 1332-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4 ] - 阮顺领;文帅;卢才武;江松;
干滩长度是尾矿库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传统干滩图像分割方法存在的工作量大、分割边界粗糙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空间特征PSPNet的干滩分割检测模型,模型总体分为预处理—特征提取—目标分割3个阶段。在预处理阶段,采用暗通道先验方法对采集到的有雾图像进行去雾处理;在特征提取阶段,采用DenseNet169作为骨干架构网络提取干滩的多尺度特征;在干滩目标分割阶段,首先引入密集空洞金字塔卷积和金字塔池化结构以增大感受野,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特征图将干滩图像恢复至原尺寸,最后对生成的干滩掩膜图像进行边界提取,以实现对干滩长度的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图像分割算法,该模型简化了前期预处理工作量,相比传统的语义分割精度MIoU提高了7.89%,PA提高了8.11%。因此该模型在复杂环境下对干滩长度数据提取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和泛化能力,能够为利用机器视觉监测尾矿坝干滩长度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38-1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孙瑞山;陈雄;梁妍;
为检测与分析飞机进近着陆阶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运行异常现象,基于高斯混合模型提出了一种进近着陆阶段飞机运行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将进近着陆阶段飞行数据输入期望最大算法构建高斯混合模型,研究各高斯分量随时间的变化特性,结合所输入的数据在各高斯分量概率密度函数中的计算结果,识别进近着陆阶段存在的飞行数据异常航段。然后,通过复核数据异常航段的原始飞行数据,检测与分析飞机进近着陆阶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运行异常现象。最后,利用该方法检测与分析了462个实际运行航段中进近着陆阶段的运行异常。结果表明:当文中模型对应的BIC数值最小时,高斯分量个数为21,其中有11个高斯分量的从属度在接地后迅速衰减至0;在划定3个不同的检测阈值后,分别识别出27、15、8个飞行数据异常航段,最终通过复核检测出3个进近着陆阶段的运行异常现象。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71-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杜实;董佳琦;钟涵;任景瑞;
为了探究空中交通管制运行间隔在空间上的直观表现,深入研究管制运行间隔在航空器进场运行方面的内在规律,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提供贴切可靠且有前瞻性的指导,利用深圳机场进场航空器的ADS-B数据得到了深圳机场进场航空器运行间隔的统计分布,并考虑问卷调研结果,划分进场流量时段。继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航空器的运行间隔、飞行高度及距接地点的水平飞行里程3种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航空器距离接地点的水平飞行里程是影响航空器运行间隔分布更重要的因素,提出并证明了在航空器进场水平位置上“等间隔带”的存在。最后,通过Kriging法对尚未被航迹覆盖到的位置点所需间隔进行合理预测,计算得到了完整反映终端区交通态势的航空器运行“等间隔带”,并经过分析明确了影响“等间隔带”分布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等间隔带”的理念,该理念及其相关分析可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和管制智能化发展等方向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77-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杜红兵;贾曼;王汉滋;杜晖;
为了探索民用航空器驾驶舱机组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提高机组应急能力,引进物元可拓理论对民用航空器驾驶舱机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民用航空器驾驶舱机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民用航空器驾驶舱机组应急能力可拓评估模型,应用改进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评估指标的关联函数和关联度,得出机组应急能力的综合关联度及能力级别,并选取机组A、B进行实证。结果表明,被试机组A和B同属应急能力等级II,但机组A的变量特征值小于B组,表明被试机组A比B更趋近于应急能力等级II。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87-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杨培玉;王超;
为科学编制空中交通管制员轮班方案以降低轮班工作产生的疲劳,基于生物数学理论的疲劳评价方法,以最大疲劳峰值最小为目标,考虑空中交通管制员特有的“席位资质约束”和“双岗制”轮班要求,构建面向疲劳管理的空中交通管制员轮班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人员缺勤的不正常轮班调整方法,构建面向疲劳管理的空中交通管制员轮班调整模型,并以某空中交通管理局塔台管制轮班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班优化模型降低疲劳峰值10.253%;轮班调整模型减少1名执勤人员且最大疲劳峰值未发生变化。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94-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孙贵磊;杨雨昕;冉令华;张少君;刘倩;
为研究不同亮度下3D显示方式对视觉疲劳的影响规律,在固定视距下,以58.24 cd/m~2、101.15 cd/m~2和119.17 cd/m~2作为低、中、高3种试验亮度,邀请30名被试者在暗环境下观看3D视频90 min,每15 min采用问卷调查及校对作业对被试者进行主观疲劳测试,同时,采用闪光融合频率计及Tobii Glasses眼动仪分别测量被试人员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与瞳孔直径两个指标,对被试者疲劳状态进行表征,通过SPSS 25.0分析不同亮度下视觉疲劳之间的差异性及随时间增长视觉疲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被试人员的基线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当观看时间在45 min以内时,101.15 cd/m~2的中亮度所致疲劳程度最低,为3种亮度中的最适亮度;若观看时间超过45 min,中亮度所致的疲劳程度逐渐上升,低亮度所致的疲劳程度会逐渐下降,60 min时,被试者在低亮度下的累积疲劳程度最低,而且随时间延长,亮度越高,视觉疲劳程度越严重;视觉疲劳的主观感受滞后于CFF的客观测试数据。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瞳孔直径和CFF可用于快速评估受试者的视觉疲劳,准确率为94.0%,由此可以通过客观指标测试对视觉疲劳进行预防。
2022年03期 v.22;No.129 1399-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钟奇;支锦亦;郭钢;
车载信息系统手动和语音交互方式给驾驶人带来新型交互体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驾驶分心问题。为明确真实道路条件下车载信息系统手动和语音交互方式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招募20名被试佩戴Dikablis头戴式眼动仪,开展了2(语音和手动)×3(电台调频、导航设置和音乐播放)城市道路实车驾驶试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交互方式和操作类型对驾驶性能、扫视行为及工作负荷具有显著影响。事后比较检验表明,导航设置任务对驾驶分心的影响最大,音乐播放次之,电台调频最小。相比于基线任务(仅驾驶),语音和手动次任务的介入导致车速下降了约15.2%和25.1%,车道偏离预警次数增加了65.4%和90.9%。同时,相比于语音交互,手动交互次任务导致平均扫视时间、扫视次数和总扫视时间显著增加;此外,描述性统计显示手动交互的负荷大于语音交互。研究揭示了车载信息系统交互方式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机理,为车载信息系统新型交互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06-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5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徐金华;李岩;张玉婷;
为探究平面交叉口不同严重程度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关联特性,从驾驶人、环境、道路、车辆4个维度出发,建立了带约束的二进制粒子群-蚁群算法以挖掘交叉口事故严重程度的关联规则。首先通过二进制粒子群算法确定最优提升度和支持度阈值,再利用蚁群算法挖掘最大频繁项集,并增加规则前项与后项的约束,以提高关联规则挖掘效率。对2 022条平面交叉口事故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BPSO-ACA算法可在精准识别潜在因素与事故等级关联结果的基础上减少冗余无效关联规则,并将规则挖掘效率提升17%~29%。驾驶人年龄、分心状态、交叉口形态、交叉口车道数和天气均与交叉口事故严重程度有强关联性;车道数少是导致轻微事故升级为一般事故的重要因素;路面湿滑是导致交叉口事故升级为重大事故的关键因素,尤其在雨雪雾等不良天气条件下,机非事故为重大等级的可能性最高。研究成果可为交通管理部门的主动防控措施提供理论指导,减少交叉口事故数量及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12-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70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0 ] - 李华;陈俞源;高红;何思敏;乔峥元;
在智慧工地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事故隐患排查信息的自动分类识别,提出了建筑事故隐患分类的Bert改进模型。该模型首先将术语多类别加权与单词嵌入方式相结合,其次对focal loss函数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类别权重α_t代替交叉熵损失函数,再者以Bert模型为基础构建了3种改进型分类算法,实现了隐患语料集的有效分类,最后采用3组算法对语料集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ga_Bert+tfidf+focal模型在各隐患类别上的总体F_1分别高出其他3类模型5.9%、1.6%和0.66%,达到92.86%,对建筑事故隐患文本分类适用性较好。改进后的Bert模型解决了术语在不同类别标签的文档中具有不同重要性的问题,减缓了在多分类任务中各类别数据分布不均衡对模型分类性能的影响,为建筑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智能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21-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董利飞;陈飞宇;王苗;秦茂龙;郭正超;胡科;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预测及敏感因素分析可以为制定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和举措提供依据,对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为合理精准地预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明确相应的敏感因素,以2005—2019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依据,建立了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进行预测;同时,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了考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主要影响因素的GM(1,N)模型,基于模型预测准确性评价分析其敏感因素。结果表明:由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得到的2010—2019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08%,模型较可靠;依据该模型预测2020—2022年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为819、799和779人;灰色关联GM(1,N)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9.71%,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敏感因素主要为建筑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30-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9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1 ] - 李勇;李建锋;杨娟;马更生;
煤炭价格波动、发电负荷降低及电力市场改革给燃煤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为降低燃煤火电机组的检修费用,建立了考虑机组上网电量、检修投入、非计划停运及机组能耗变化等因素的检修优化模型,并以某2×300 MW机组电厂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检修投入增加,机组检修优化后的收益变大:在机组检修费用为1 000万元/次、检修时间为500 h时,每优化减少1次检修所获得的收益可以超过1 500万元。但另一方面,机组检修优化的收益还受非计划停运事件次数、非计划停运设备维修费用及机组能耗变化的影响,因此机组检修间隔的延长也需要有一定的范围。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机组检修间隔优化的定量分析,能够为电厂合理安排检修次数提供技术参考。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35-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刘华;金文庭;
为了能通过障碍物设置提升人群疏散效率,缓解疏散过程中的拥挤问题,对火灾疏散场景进行仿真。根据恐慌状态下人群的“非适应性”行为理论构建社会心理模型,并将模型的量化参数引入疏散仿真过程中,进而对人群的疏散过程做出更加精准的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障碍物的形态、大小和布局对疏散效率和拥挤程度的影响,仿真数据显示,合理的进行障碍物布置能有效提高疏散效率。根据仿真结果总结出障碍物设计思路,并加以完善和检验,为实际建筑设计中的疏散逃逸设计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42-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段倩倩;张梦玲;白鹏飞;黄钧;
城市群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功能,大规模灾害发生时,其对应急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应急救援活动的快速展开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城市群的应急救援效率,基于城市群区域协同机制,进行了应急设施的选址、灾民疏散和物资配送联合规划研究。大规模灾害发生之前,通过构造一个包含多个指标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各应急设施面对灾害的应急响应时间进行分区处理,确定设施选址及其差异化的应急响应能力;灾害发生之后,依托避难所和配送中心完成各灾区灾民的安置和物资的需求满足。由于地震灾难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引入联合机会约束的方法来确保各灾区灾民疏散的可靠性,以此建立了总成本最小化的分布式鲁棒优化模型,并将其转化为易于求解的二阶锥规划模型。结果表明,联合机会约束的分布式鲁棒模型在选址数量上少于随机模型,并以较少的成本疏散了更多的灾民,相较于传统鲁棒模型,降低了其保守性。同时分析了城市群的区域异质性,表明考虑区域异质性使得整个救援过程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50-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6 ] - 卢颖;仇乐;吕希凡;姜学鹏;
踩踏事故统计研究领域较少综合考虑事故致因因素与风险的关联程度,导致单因素统计结果无法准确阐明不同风险等级事故生成特征的问题,因此引入ISODATA算法开展研究。收集2000—2020年国内外215起踩踏事故,将描述性事件量化为特征向量,构建结构化数据集;采用ISODATA算法进行聚类迭代运算,得到7个集群,根据每个集群中不同等级事件的风险指数(R_(ki))确定高、低风险集群;通过多因素分布规律分析,阐明不同风险集群的生成特征。研究表明,ISODATA算法可显著识别踩踏事故多维特征与风险等级的关联,准确获得多因素与单因素统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踩踏预防管理提供依据。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59-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陈莉婷;郑晶;高建清;苗海珍;
为了解决台风灾害应急决策中风险评估复杂难测的问题,利用案例推理和模糊证据推理方法,研究台风灾害应急方案生成方法。通过案例相似度测算方法计算目标台风和历史台风之间的案例相似度,构建相似案例集;决策者对相似案例集的应急方案给出风险评估判断信息;利用模糊证据推理方法计算各相似历史案例的风险评估效用值,再集结群决策模式下的风险评估效用值;在此基础上,集结案例相似度和群决策风险评估效用值,检索出最合适的历史台风案例,并借此生成目标台风的应急方案。案例验证和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台风灾害应急决策中风险评估的模糊信息,合理生成台风灾害应急方案,为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67-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李云飞;许才顺;池招招;汪炜昊;
现实物质空间环境的多样导致地震及其引发的崩塌、滑坡等灾害具有关联复杂性,严重干扰减灾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有效判断。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灾害耦合叠加模型的区域地震风险评估方法。首先,根据单一灾害在区域内产生风险值理论模型,推导出多种灾害在同一区域引起的风险耦合叠加模型。其次,以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为基础,从致灾因子威胁度、承灾体脆弱度、应急减灾能力3个维度构建区域内风险矩阵模型。再次,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得出地震触发多灾害的演变过程和各灾害间相关性,依据多灾害耦合叠加模型和风险矩阵评估区域及其内部个体的地震风险。对区域进行网格化,使用ArcGIS对每个网格点的地震风险结果进行可视化渲染。最后,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关区县为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龙县和理塘县交界处地震风险较高,雅江县和道孚县地震风险处于次高范围,但区域内个体受多灾害侵袭的可能性较低。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77-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141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2 ] - 朱国承;曹琦;王萌;喻健良;闫兴清;于帅;刘长远;
压力管道是CO_2捕集、封存和利用(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技术中CO_2运输最经济、最安全的方式之一。然而管道失效、CO_2泄漏会导致人畜窒息、冻伤、农作物损害等严重后果。而目前缺乏对大规模CO_2管道泄漏特性的研究,如泄漏后浓度、温度分布规律等还是未知,因此研究CO_2泄漏扩散特性极为重要。为开展相关研究,利用长258 m、内径为233 mm的工业规模CO_2试验管道开展泄漏试验。泄漏口径分别为全口径(233 mm)、100 mm、50 mm和15 mm。在泄漏区域布置温度传感器和浓度传感器,并且在试验前根据不同泄漏口径调整浓度传感器的位置。开展4组超临界CO_2泄漏试验,得到了泄漏区域内温度、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得出了泄漏口径与危险距离的关系。以体积分数为5%作为危险值,划定了不同口径泄漏时CO_2的危险范围。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86-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喻健良;刘长远;闫兴清;曹琦;刘少荣;
为解决CO_2捕集、利用及封存过程中,输运管道断裂泄漏引起的危险性难以预测的问题,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获取高压管道内超临界CO_2泄漏的扩散特征和危险范围。然后,将射流过程中产生的干冰对扩散区域远场流动的影响附加到平流扩散过程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温度中,构建高压管道内超临界CO_2泄漏扩散数值模型,并依据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及精度。最后,归纳不同泄漏口直径下CO_2物质的量分数和温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泄漏口直径为50 mm、100 mm和233 mm时,轴向危险距离分别为40 m、80 m、130 m,径向危险范围距离分别为2 m、4 m、8 m。
2022年03期 v.22;No.129 1495-1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 ]
- 刘甜甜;王梦菲;韩珊珊;焦有权;吴小苏;
采用自主设计的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调理剂(啤酒糟、稻壳、木屑、塑料环)对贮存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过程中设置了C1(稻壳)、C2(木屑)、C3(啤酒糟)、C4(塑料环)、C5(对照)共5个试验堆体,试验采用10 min开、20 min关的间歇通风方式,通风量为1.4 L/(min·kg干物质),试验周期为18 d,结果表明C3堆体的生物干化效果最佳,其温度最高可达62.5℃,含水率可由70.98%降至56.36%,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 VS)由64.01%降至50.11%,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下降幅度最大,其中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由63.35 g/kg降至24.25 g/kg,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由14.92 g/kg降至8.67 g/kg;其次为C1、C2、C4及C5,说明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需添加调理剂,啤酒糟作为调理剂的效果最好,稻壳、木屑次之,塑料环等无机调理剂不适合作为调理剂。此外,不同调理剂作用下生物干化系统的w(DOC)/w(DON)均逐渐降低,如C1堆体w(DOC)/w(DON)由4.29降至2.63, C3堆体w(DOC)/w(DON)由4.24降至2.52,C4堆体w(DOC)/w(DON)由4.25降至3.93,说明生物干化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干化物料的稳定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02-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郭红玉;李赛赛;沈野;李云嵩;许小凯;刘小磊;
为探究风化煤的结构与生物产气效果的变化特征,拓宽风化煤的利用途径,选取内蒙古乌海、山西晋城和太原西山不同风化程度的煤样,以矿井水为菌种来源进行生物产气模拟试验,并从煤的显微组分与官能团方面解释生物产气效果。结果表明:随风化程度加深,煤样镜质组边界与裂隙周围存在的氧化边缘越来越明显,裂隙增大,脂碳、芳碳和羰基的分峰占比下降,芳香结构被破坏,羧基的分峰占比明显增加,含氧官能团的分峰占比整体提升,羧基的分峰占比增加会使产气总量明显增加;煤样受到严重风化后,即使其生物产气总量继续增加,但CH_4体积分数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10-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姜文超;
为提高低温热脱附技术对土壤高沸点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电加热炉和土壤加热箱中分别模拟热脱附耦合过硫酸盐(PS)热氧化降解苯并[a]芘(Bap)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序批式试验中,在60℃条件下热活化PS可有效降解土壤中Bap污染物,120 min内去除率为48.4%,远优于单独PS氧化或单独热脱附的效果;Bap降解效果随着温度提高(40~90℃)、PS浓度增大(0.05~0.5 mol/L)以及水土质量比升高(0.5/1~2/1)而提高。在应用试验中,氧化剂PS的循环注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升温速率,但在较高PS浓度注入下加热箱中各取样点位Bap的残留均能达到修复要求(<0.55 mg/kg);PS的持续分解表明热脱附耦合PS修复技术具有持续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18-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王兰云;张亚娟;徐永亮;李瑶;魏建平;
鉴于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的低挥发和低腐蚀性的优点,近年来不少学者利用ILs替代传统碱液捕集和分离CO_2。介绍了近年来ILs-CO_2的物理和化学吸收机理,并分析了氨基功能化ILs和非质子杂环(AHA)ILs吸收CO_2前后黏度变化规律,以及用水降黏后ILs水溶液对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综合分析ILs-CO_2的相互作用,发现增强ILs-CO_2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如色散力、静电力作用)有助于物理吸收CO_2;提高官能团碱度、合理利用离子间质子转移有助于化学吸收CO_2。在吸收CO_2后,氨基功能化ILs黏度多呈增加趋势;而AHA ILs形成氢键网络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黏度变化不明显甚至有下降趋势。水作为稀释剂可有效降低氨基功能化和AHA ILs黏度,低压时仍然能够通过化学吸收捕集CO_2。对于ILs-H_2O复配体系,可综合考虑降低温度、提高压力、调节ILs-H_2O复配比例,协同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机制来提高CO_2吸收性能。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25-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147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2 ] - 朱丽华;刘培;聂欣雨;毕方强;徐锋;
为探究不同制备工艺对Cu基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常规过量浸渍法和等离子体辅助浸渍法分别制备CuO/γ-Al_2O_3催化剂和CuO/γ-Al_2O_3-P催化剂,并利用固定床反应器评价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的活性,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分析Cu负载量及改性工艺对催化剂催化乏风瓦斯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普通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Cu负载量为7%时催化活性最强。对于等离子体辅助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焙烧后等离子体处理的改性方式更利于改善催化剂活性,且催化活性随放电电压增加而增强。但放电电压超过45 kV时,过强的能量轰击致使部分活性组分从催化剂载体表面脱落,将导致催化剂的活性减弱。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43-1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任爱玲;刘烁;谷丹丹;郭斌;
为提高生物法净化难溶性VOCs的效率,构建以硅油(体积分数为10%)为非水相的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Two 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 TPPB)。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探讨TPPB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进气质量浓度、循环液pH值、停留时间及液气比对苯乙烯废气净化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其与单相生物反应器(One Liquid Phase Bioreactor, OLPB)处理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进气质量浓度为400 mg/m~3、停留时间为45.77 s、循环液pH值为7.26、液气比为0.25的最佳工艺参数下,TPPB的苯乙烯去除率达96.15%。基于数学模型拟合两种反应器的传质和生物降解过程,过程模拟发现同一停留时间下TPPB中最大传质分数均高于OLPB;苯乙烯去除负荷变化与Michaelis-Menten模型相关性较高(R~2=98.2%),同一停留时间下TPPB的最大去除负荷和半饱和常数均高于OLPB。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51-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 ] - 李建龙;林子捷;陈源正;吴泉泉;吴代赦;
除尘滤筒的脉冲喷吹清灰存在清灰不良问题,考察了文丘里喷嘴对新型对撞喷吹性能的改善效果,构建了脉冲喷吹的数值模型,运用Ansys Fluent 19.0软件对清灰流场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文丘里喷嘴和普通喷嘴在相同条件下对撞脉喷形成的高压喷吹气流的运移规律类似,移动式作用于滤筒壁面。应用文丘里喷嘴有利于显著提高对撞脉喷过程中滤筒中下部的喷吹压力,进而提高整体的喷吹强度。与普通喷嘴相比,文丘里喷嘴喷吹距离越大,对于对撞脉喷清灰喷吹强度的提升越加显著。以上结论可为除尘器的脉喷清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58-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 ] - 王超;彭柱;郭浩;陈灏琳;田一梅;
为明晰消毒剂对市政再生水管网中典型管件的腐蚀机理,针对流场易发生较大突变的90°弯头,引入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了实验室管网中不同入口流速下不同点位的流速及剪力分布,并结合模拟结果,采用电化学测试及SEM微观分析方法研究了动态管网中消毒剂ClO_2对弯头的腐蚀规律。结果表明:90°弯头处流速和剪力随管道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易腐蚀点分布在90°弯头的内侧中心及外侧下游;投加ClO_2,在腐蚀前期可通过促进腐蚀产物生成而抑制腐蚀,而在腐蚀稳定期,ClO_2与剪切力协同作用破坏腐蚀垢层,易导致90°弯头处腐蚀产物脱落,加剧腐蚀。与直管段相比,90°弯头难以形成致密的腐蚀垢层而更易腐蚀,其主要原因在于消毒剂与水流剪切力的共同作用。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66-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王小艺;白玉廷;阳译;赵峙尧;王立;金学波;
藻类水华污染治理属于一项复杂的环境工程,传统的藻类水华污染治理方案的选择决策通常依赖人为知识经验。为实现决策管理的理性化和自动化,需要充分利用监测信息和领域专家知识等多源信息,并建立自动决策计算机制。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源异构信息的群决策方法。首先提出信息采集与决策总体框架,实现对多源异构信息的有效组织,为决策计算提供规范化计算流程;其次提出基于层次聚类的群决策方法,运用聚类与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方法实现不同类型决策数据的综合;最后将群决策方法应用于湖泊藻类水华治理方案的决策问题,通过案例展示了所提方法在自动决策和多源信息利用方面的可行性。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75-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吴鹍;申子瑞;陈志文;李超鲲;王文东;
为研究碱热联合活化过硫酸钠(PS)催化氧化降解酚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PS投加量、NaOH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苯酚降解效果的作用规律。通过使用甲醇、叔丁醇和三氯甲烷作为自由基淬灭剂的淬灭试验来确定碱热联合活化体系中的主导自由基。结果表明,碱热联合活化PS对苯酚废水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碱活化或热活化。反应80 min后,碱热联合活化PS对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8.59%,与单一碱活化和热活化相比分别提高了82.15%和47.23%;苯酚的降解速率随PS浓度(10~50 mmol/L)、NaOH浓度(0.1~1.5 mol/L)和反应温度(25~60℃)升高而增加;通过淬灭试验可确定碱热联合活化体系中同时存在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_2)。碱的加入改变了过硫酸钠降解苯酚的反应途径。碱热联合活化体系中·O~-_2和酚盐还原PS共同加快了苯酚的降解过程。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85-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7 ] - 施周;黄博凡;粘雅鑫;吴慧英;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羟基氧化铁/活性炭复合材料(FeOOH@GAC),并探讨其除Mn(Ⅱ)性能与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负载前后活性炭的理化性质和特征基团进行表征,并分析羟基氧化铁(FeOOH)负载量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负载在活性炭表面的FeOOH为长度50~500 nm的针状颗粒。FeOOH@GAC吸附Mn(Ⅱ)的行为遵循Langmuir等温方程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FeOOH@GAC对水中Mn(Ⅱ)最大吸附质量比为16.47 mg/g,是活性炭(GAC)的3.25倍;吸附过程形成了Mn—O振动峰,其吸附机理主要为静电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FeOOH@GAC是一种饮用水除Mn(Ⅱ)的优良吸附材料,为村镇含锰地下水的净化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2022年03期 v.22;No.129 1593-1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周龙涛;李慧敏;安静;徐阳;张栌丹;
以MCM-41分子筛为模板剂采用热缩聚合成法制备g-C_3N_4载体,通过浸渍法对其进行负载制备Ag_3PO_4-Fe_3O_4/g-C_3N_4非均相臭氧催化剂,以油田废水预处理后水中COD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其制备条件,并利用响应曲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当MCM-41分子筛添加量为15%,g-C_3N_4载体焙烧温度为520℃、Fe_3O_4负载质量分数为50%,Ag_3PO_4负载质量分数为20%的,Ag_3PO_4-Fe_3O_4/g-C_3N_4非均相臭氧催化剂对油田废水预处理后,水中COD去除率达83.06%。通过微观表征可知,由模板剂引入制得的有序管状g-C_3N_4载体与Ag_3PO_4、Fe_3O_4负载后改变了其晶面的有序性并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通过负载改性提高了Ag_3PO_4的稳定性,以及与Fe_3O_4协同作用对臭氧催化的活性。磁性材料Fe_3O_4负载利于催化剂的回收,经磁性分离干燥后重复使用,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同时经高温焙烧活化后的再生性能亦较好。
2022年03期 v.22;No.129 1602-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