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雁楠;赵嘉星;吴祚禹;赵宇;
高原机场运行环境复杂,进近阶段易引发近地告警,因此,研究高原机场近地告警关键致因和预测。首先,提取环境、飞机状态、操纵、航迹4个方面的参数指标,作为致因因素初步范围,通过计算互信息值识别参数间的相似特征,删除冗余参数,引入FP-Growth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识别关键致因。为解决航班样本数据高维度问题与预测过程黑箱特性,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和决策树算法融合,建立近地告警预测模型,使用美国阿斯彭机场快速存取记录器(Quick Access Record, QAR)数据,对近地告警关键致因和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6个与近地告警相关的关联规则,均为多指标组合关键致因;采用数据增强后的航班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可实现基于初始下降运行参数预测近地告警,平均准确率达到86.1%,并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在准确率、召回率、F_1分数、虚警率(False Alarm Rate, 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ritical Success Index, CSI)方面均显示有更好的效果。
2025年06期 v.25;No.162 2061-2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明捷;殷天策;冯思蓉;
为提高航空器在机坪区域运行过程的安全水平,提升机坪运行效率,引入扎根理论,通过对某地区管理局共计17起典型航空器机坪事件进行分析,识别出11个威胁航空器机坪运行安全的风险因素;然后,构建基于区间二型模糊数(Interval Type-2 Fuzzy Set, IT2FS)及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perator, WOA)的改进决策试验与评估实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模型对航空器机坪运行风险因素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人员素质S_1(10.34)、监管S_(11)(9.96)、操作行为S_2(9.94)、培训管理S_9(9.90)中心度最高,在指标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可为机场制定机坪运行安全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6期 v.25;No.162 2072-2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秀芳;曾杰熙;邵志鹏;安楠楠;
我国海上事故频发,当多个风险因素动态耦合时易超系统阈值导致船舶自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因此,有必要定量分析影响船舶自沉风险演化特征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以识别造成事故的关键因素。采用N-K模型和动态贝叶斯网络(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DBN)研究船舶自沉风险因素的动态耦合特性,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国海事局(CMSA)公布的146起船舶自沉事故报告,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探究其耦合机制。首先,利用N-K模型量化各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度和关系;然后,利用贝叶斯网络(BN)模型在N-K模型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和优化了耦合风险,减少其主观性;最后,在BN结构上加入时间序列建立N-K-DBN风险动态耦合模型,通过风险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正向推理、反向诊断和不确定性分析等,确定影响动态风险关联性的关键因素及催化因素,实现对航行中耦合风险的动态控制,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防范措施,以提升海上安全。结果表明:船舶自沉事故的发生与耦合值呈正相关,耦合因素越多风险值越高,耦合相互作用越强。事故初期,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船舶自沉事件的关键致因,其交叉耦合时风险更为显著。随着时间推移,船舶因素对事故的影响逐渐提高,更易与人为因素发生交叉耦合导致动态风险增强,而恶劣气象是触发船舶与其他因素耦合的催化因素,易诱发多因素的交叉耦合风险,导致事故发生概率增大。通过研究识别出安全意识淡薄、公司管理不到位、船舶故障、船舶不适航、船舶管理不当和公司未履责等是引发自沉事故的关键动态风险耦合因素,以及恶劣气象这一重要的动态风险耦合催化因素,这些因素须受到高度重视并对它们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2025年06期 v.25;No.162 2080-2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文安;徐碧琴;言雨欣;
为了识别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关键安全风险因素,并探究安全风险因素间的耦合机制,构建改进N-K模型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耦合分析。首先,在现场访谈、专家咨询、政策整理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建立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估实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与熵权法计算主客观权重,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计算指标综合权重,并以权重替代传统耦合模型中的概率;最后,运用工程实例论证改进N-K模型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分析中的适用性及可靠性。结果表明,人员安全意识、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不规范行为是关键安全风险因素,人员因素与管理因素对风险耦合影响较大且五重风险因素的耦合值最大,应重点管控关键安全风险因素,避免多因素风险耦合。
2025年06期 v.25;No.162 2092-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全伟;徐坤;陈泽伟;刘义林;文豪;
为解决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在安全状态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指标信息不确定与等级归属复杂的问题,从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组成结构及事故失效原因出发,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了起升机构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与改进熵权法计算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采用博弈论法对权重进行组合赋权,将灰色理论与云模型相结合,以某型号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为例进行安全状态评价,得到该起升机构灰云聚类系数为(0, 0, 0.2770, 0.4943, 0.2356),确定该起升机构安全等级为“轻度危险”等级。最后,将该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相同案例的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致,但所提出的组合赋权法-灰云模型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更客观准确地反映起升机构及部件的实际安全状态。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04-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7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华升;陆凯华;毛少华;李博;王洁;
研究空气幕射流对腔室火灾的安全防护效应,分析不同空气幕射流条件对腔室火灾转折过程及溢流温度分布的影响。依靠1∶5缩尺寸试验平台,设计不同开口尺寸、热释放速率和空气幕射流速度的腔室火灾试验,以对应一些典型火灾场景。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名义热释放速率的增加,腔室温度呈现三阶段演化,即快速增长阶段、衰减阶段和稳定阶段;空气幕射流对腔室内温度有“冷却效应”和“积聚效应”;当风速为0~2 m/s时,火羽流竖向温度分布相似,最高温度可达744℃,风速为3~5 m/s时,受空气幕影响,竖向温度明显下降,最高温度降至402℃;空气幕射流速度下的火羽流量纲一温度分布模型有较好的相关性。空气幕射流对腔室火灾和外立面防火有积极效应。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16-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宽;王雅妮;刘畅;周恺;李强;刘彦谦;
针对城市地下变压器特殊设计环境和当前深度学习算法在目标检测中遇到的硬件资源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10的早期火灾图像特征识别方法。通过引入缩放层对特征图进行有效缩放,采用组归一化代替传统批归一化,解决了共享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大幅减少模型参数量时遇到的不同检测头检测目标尺度不一致问题和计算精度下降的问题。全尺寸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相比目前主流计算模型YOLOv10参数量减少38.2%,计算量降低27.6%,且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仍能保证较高的火灾图像特征识别率。在保证早期火灾检测精度不降低的同时,参数量、模型所占存储容量和计算量分别较YOLOv10模型下降14.0%、27.3%和3.1%。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对低光照条件下变压器遮挡火的探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24-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远声;景国勋;郭绍帅;郭昕曜;
为揭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风险演化路径进而提出科学的断链减灾措施,首先通过我国54起典型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例的文本进行分析,筛选并提取了44个瓦斯爆炸事故的关键风险节点;进而,基于复杂网络模型,构建了瓦斯爆炸灾害链的拓扑网络结构,分析了关键风险节点的作用关系,计算了各关键风险节点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链的风险性,揭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链式演化规律;最后,针对网络中关键链的重要度排序结果,提出了断链减灾措施。结果表明,安全培训不到位、瓦斯积聚和产生火源为重要节点,“监管人员失职→设备老化”“瓦斯积聚→产生高压”和“供风不良→瓦斯积聚”等边的重要度较高。研究结论可为理清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风险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并制定事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32-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汝祥;沈涛;李世辉;操俊杰;叶峰;
物的不安全状态界定和消除是落实隐患排查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为保障生产系统中物质的安全性,从种类多样的物质中提取物质共有属性进行归类,提炼基于物质属性的物质不安全特征空间。并建立依据衡量参数和评判规则的物质模式空间,实现对特征空间的抽象概括和定量表达,确保物质状态识别过程的客观、科学。再根据计算结果,将模式空间的抽象数据转化为包含物质状态的类型空间,进而建立四六结构模型(46Model)实现物的不安全状态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位一体化手段促进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消除。某矿140个物质状态的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物的不安全状态界定体系可实现物的不安全状态界定的定量化和精细化,可用率为86.43%,适用率为67.86%,准确率为78.51%;平均界定时长约为0.5 h。此外,还通过编码规律对界定与消除过程进行了标准化,研究结果对提升行业整体隐患排查治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42-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策;李胜;范超军;普梓昂;杨振华;路海洋;
为提高冲击地压预警的准确性及监测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以耿村煤矿为背景,研发了冲击地压“远-近”场监测预警系统。基于现场调研,分析了坚硬岩层和断层远场因素冲击地压致灾条件,将坚硬岩层破断和断层活化引起的应力变化视为远场影响,工作面附近煤体应力变化则为近场影响。采用加长锚索监测坚硬岩层和断层活动信息,结合微震、煤体应力、液压支架阻力监测系统,提出冲击地压“远-近”场监测方法。综合考虑“远-近”场监测信息,提出了冲击地压“远-近”场监测预警模型。建立了冲击地压“远-近”场监测预警系统架构,设计了冲击地压“远-近”场监测数据库。研发了冲击地压“远-近”场监测综合预警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可视化功能、综合预警和报表自动生成功能。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微震能量、煤体应力、支架阻力、坚硬岩层锚索拉力和断层锚索拉力等关键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可视化,有效实现了耿村煤矿12240工作面的冲击地压综合预警及预警结果查询与信息发布。在试运行期间,系统成功预警了两次C级冲击地压事件。研究成果为耿村煤矿冲击地压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理论支持。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53-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明;邓辉;蒋亚伟;姚丽敏;周子恒;宋柯燕;
基于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的隔热与支护问题,并为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以粉煤灰陶粒作为隔热混凝土基料,开展正交试验,探究粉煤灰、玄武岩纤维和麦秆纤维混掺对材料隔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功效系数法确定巷道隔热材料最佳配比,借助低场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观测试样微观形貌,深入揭示粉煤灰及纤维掺入对试样隔热性能及力学损失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麦秆纤维对导热系数和抗压强度影响最为显著,玄武岩纤维次之,粉煤灰影响偏小。当粉煤灰以30%质量分数取代水泥,玄武岩纤维和麦秆纤维分别按胶凝料质量的0.5%和6%掺入时,材料导热系数可达最佳0.185 2 W/(m·K),且能为巷道支护起到一定力学辅助支撑作用。在此最佳配比下,粉煤灰填充部分孔隙致使小孔数量减少,而纤维分割内部结构形成空腔并连通部分孔隙,使得整体孔隙率变大,隔热能力得以强化。同时从力学受损形貌看出,纤维与基体紧密粘连,发挥着桥接与延缓裂缝发展的作用,使得样品受损时维持断而不裂状态,有效保留部分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隔热材料研制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66-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琛;周宁;孔立新;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针对关键变量的在线监测与预警对预防事故发生至关重要。为准确预测石油化工过程中的关键变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PSO)算法优化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BiLSTM)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并特别引入注意力机制,以强化关键信息的表达。以北京市某化工企业初馏塔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最大信息系数筛选高相关性变量;同时,利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树构造关键衍生特征,增强输入变量的有效性。其次,采用BiLSTM建模,捕捉关键变量前后时序依赖性;同时结合IPSO优化隐藏层节点数、学习率、L2正则化系数和学习率调整因子,以获得最优超参数组合,实现对初馏塔换热终温的精确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具有较强泛化能力,在预测准确率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模型,不仅能有效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还能精准捕捉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可为实现石油化工过程关键变量的预测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79-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锡文;许克强;杨婉婷;许开立;
为探讨生物质锅炉受热面飞灰沉积腐蚀特性,通过腐蚀增重研究生物质灰对锅炉受热面常用12Cr1MoV钢材高温腐蚀的影响,并结合X射线图谱(X-Ray Diffraction, XRD)分析和扫描电镜-能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SEM-EDS)分析系统研究了金属表面有无积灰、积灰中KCl无机盐的质量浓度、生物质水洗预处理等因素对锅炉受热面金属腐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任一腐蚀工况条件下,金属的腐蚀增重曲线均随着腐蚀时间的变化呈现半抛物线趋势:即腐蚀增重先迅速增加,而后趋于平缓;生物质灰中高质量浓度的KCl无机盐有助于促进低温共熔物的增多,进而加速腐蚀;试验温度600~700℃条件下,12Cr1MoV钢材表面发生Ⅱ型热腐蚀,热腐蚀初期KCl以固态形式存在,腐蚀速率较低,当Cr_2O_3氧化膜失去保护作用后,KCl-K_2CrO_4和KCl-FeCl_2低温共熔物增大腐蚀速率;KCl质量浓度越高,反应初期腐蚀更均匀,反应速率越小,但腐蚀后期速率更快;水洗预处理制成的灰通过降低KCl的质量浓度,可以有效减轻积灰对金属腐蚀的影响;在600℃无水蒸气条件下,水洗预处理腐蚀速率能够下降17%。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8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军超;朱海轮;高建杰;张炳豪;
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环境感知与安全性,构建高精度的环境地图,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与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的多源异构信息融合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算法。首先,针对双目视觉与IMU信息融合的问题,采用紧耦合方法,结合双目视觉传感器的深度感知能力和IMU的快速运动捕捉能力,在系统初始化过程中,引入了一次最大后验估计对双目相机与IMU进行处理;然后,在后端优化中,采用基于滑动窗口的非线性优化算法求解最优位姿;最后,通过自动驾驶试验平台搭建了SLAM系统实物验证平台,设计完成了SLAM系统定位试验和相关性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双目视觉与IMU信息融合的SLAM系统相较于单目视觉惯性融合(VINS-Fusion)算法的定位精度可提升30.34%,在试验和实际场景中均表现出了有效性。设计的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SLAM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定位精度,且在交通安全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25;No.162 2198-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砺;闫小庆;王旭;范晶;宋岩;
为科学评估矿山救援基地应急能力,提升其灾害事故响应与救援效能,提出了一种矿山应急救援能力评估模型,对山东某矿山救援基地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首先,通过分析影响应急救援能力的关键因素,构建包含应急建设准备能力、协同能力和保障能力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及40项三级指标的救援能力评估体系;其次,基于序关系法(G1法)与标准间相关性法(CRITIC法)确定各项指标的主客观权重,结合博弈论将各权重融合得到最优综合权重;最后,采用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KPCA)法和冠豪猪优化(Crested Porcupine Optimizer, CPO)算法改进并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模型,以专家评分结合综合权重得到的输入样本进行回归预测。结果表明,KPCA-CPO-SVM模型对山东某矿山救援基地能力预测结果对比评估结果的准确率达到95%,评估指标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为0.7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为0.84%,决定系数达到0.969 8,验证了该模型的鲁棒性与可靠性。该救援基地需要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人员能力培训、应急物资调度和装备智能化等方面进行提升,研究结果为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参考。
2025年06期 v.25;No.162 2259-2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立宁;国蛟倩;安晶;庄鑫;
为准确评价酒店建筑火灾应急能力,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遗传神经网络的酒店建筑火灾应急能力评价模型。首先结合文献建立酒店建筑火灾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酒店建筑火灾应急能力评价模型;为避免BP神经网络的维数灾难问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先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同时为解决BP神经网络评价时已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引入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与阙值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70栋酒店建筑调查数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GA-BP神经网络模型、PCA-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PCA-遗传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评价精度明显更高,评价相对误差仅为2.33%,且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均显著降低;通过十折交叉试验,验证了PCA-遗传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可用于实际酒店建筑火灾应急能力评价。
2025年06期 v.25;No.162 2270-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兆芳;黄鹏城;黄文翰;
针对突发事件中群众知识挖掘困难且无法在短时间内收集全面的决策信息等问题,研究构建了一种对重叠网络社区进行公众知识提取的大群体应急决策方法。首先,从社交媒体大数据中提取公众知识,并根据网络用户间的交互数据定义彼此的影响程度,构建用户交互度矩阵,进而通过社区发现算法划分出不同的用户社区,以提取各类公众的差异化决策意见,确定方案的属性权重;其次,考虑到重叠社区发现算法(Community Overlap Propagation Algorithm, COPRA)在庞大、稀疏的网络社区中无法完成快速划分,对COPRA算法的标签更新步骤进行了优化,并将其拓展至带权图;再次,以决策专家信任关系为基础构建社会网络,计算专家个体权重,通过融合专家偏好与方案属性权重得到方案得分及其排序结果;最后,将重叠社区群智融合应急决策方法应用于公众安全事件案例中,并与其他文献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25年06期 v.25;No.162 2279-2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伍佳妮;卢思婷;龙燕妮;
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减轻灾民痛苦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更好地均衡应急物资供应链中灾民心理痛苦成本和供应链成本,减少灾民在灾害发生时由应急物资短缺造成的心理痛苦,达到理想的救援效果,将灾民心理痛苦以剥夺成本函数进行量化并纳入应急物资供应链决策模型的构建中,同时采用多源采购和企业实物储备进行决策优化。考虑不同的灾害情境,以供应链成本和灾民心理痛苦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包含灾前储备和灾后调度的两阶段双目标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均衡需求满足率和供应链成本的应急物资供应链决策模型,所构建的决策优化模型中灾民心理痛苦成本下降10.25%,相对痛苦成本下降86.03%,而供应链成本仅上升3.98%。这表明均衡灾民心理痛苦成本和供应链成本的应急物资供应链决策模型可以在不大幅增加供应链成本且保持较高的需求满足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灾民心理痛苦,尤其是降低相对灾民心理痛苦,使决策更具公平性。
2025年06期 v.25;No.162 2291-2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黎金玲;郭海湘;姚鑫;于峰;蔡云宇;刘雅凝;
由于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链式反应等特点,为了让决策者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从历史案例中快速获取可借鉴的应对经验,提出了面向自然灾害链的动态应急方案生成方法。首先,根据自然灾害时空特点构建三维立体历史案例库,设计了案例库三维结构和四元编码案例存储模式;其次,利用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的方法计算综合相似度,得到最为相似的历史案例及应急方案;然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应急方案的动态调整,根据Petri网构建自然灾害链网络演化路径图,分析触发因素中发生概率最大的因素及关键路径,实现对初始应急方案的动态调整和补充;最后,以暴雨灾害链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01-2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房志明;张萍;余丽萍;肖霞;庄磊;
为了科学合理地将客船人群分配至多个集合站,提高整船的疏散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合站容量逆向分配的客船疏散策略生成方法。该方法采取“先分配,后选路”的分阶段思路,包括两部分:一是以最小化集合站层疏散时间为目标,构建集合站容量的逆向分配模型,将集合站容量分配至集合站所在层的每个疏散楼梯节点,并用分支定界法求解模型;二是以整船疏散时间最短为目标,构建乘客全局疏散路径分配模型,并利用网络流迭代估算整船疏散时间,为待疏散区域乘客优化路径。设计三种疏散策略对某客滚船进行疏散仿真,结果表明,与经验疏散策略相比,采用所提出的方法生成的疏散策略时,乘客的疏散时间缩短了24%,疏散过程中减少了36次人群方向交叉。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12-2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巧;宋丹丹;何姗姗;陈娟;王金伟;马剑;
突发火灾情况下高层建筑人员疏散困难,使用电梯辅助疏散的策略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为研究最优电梯调度策略,构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电梯调度策略优化模型。首先,考虑电梯停靠次数与往返疏散次数对疏散时间的影响,构造深度强化学习奖励函数和优化目标函数;然后,构建高层建筑电梯辅助疏散仿真模型,开展不同疏散楼层、人员数量、电梯容量条件下的模拟计算,训练深度强化学习模型,获取电梯调度的价值优先策略;最后,对比分析传统的人数优先、顶层优先、时间优先与提出的价值优先电梯调度策略。结果表明:乘梯比例影响高层建筑整体疏散时间,在相同乘梯比例下,采用价值优先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疏散效率;顶层优先、人数优先、时间优先策略中楼梯疏散时间大于电梯疏散时间,而价值优先策略中电梯、楼梯疏散时间相近,整体疏散时间最短。研究可为高层建筑电梯辅助疏散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20-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琦;何春宏;辛保泉;仉志;张新琪;刘毅;于安峰;
为了形成CO_2管道风险评估技术,基于中国石化高危介质泄漏扩散风洞试验平台开展CO_2扩散试验,模拟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扩散过程。研究了风速分别为1 m/s和2 m/s,风向分别为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条件下介质体积分数分布,分别对比并分析了风速和风向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风向对体积分数分布较为显著,1 m/s风速条件下泄漏区易形成体积分数较高区域。将风洞试验结果转化至工业尺度,划定了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时的CO_2危险范围。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30-2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5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鞠艳妮;刘旭;韩珣;李科;
为提高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系统空间网络(Spatial Network in urban agglomeration Multi-mode Transportation System, SNMTS)故障情况下的韧性,研究了SNMTS的多层相依特征和不同模式网络耦合特征,定义并分析了故障情况下SNMTS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结合熵权法提出了SNMTS韧性评估模型。以成渝双城经济圈SNMTS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NMTS多模式一体化网络空间稳定性强,但尚未形成协调发展态势;对SNMTS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影响最大的5个节点均为相依节点。成都东站在三大韧性特征方面受故障的影响均最大,一旦成都东站发生故障,SNMTS韧性值下降到0.188,达到最低;对SNMTS韧性影响最大的10个节点都是相依节点,并且位于成都和重庆的节点占60%。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SNMTS韧性提升建议。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41-2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5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新华;陆林;李喜林;孟凡康;丁自强;李志浩;张建新;张婷;
针对抗生素大量使用对水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制备了一种磁性生物炭-蒙脱石复合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的诺氟沙星(Norfloxacin, NOR)。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投加量对NOR去除率的影响,并结合微观表征分析了其去除机制。进一步采用臭氧预氧化-机械搅拌-斜板沉淀组合试验装置,优化了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投加量为1 g/L、pH=7时,磁性生物炭-蒙脱石复合材料对水中NOR的去除率达到92.1%;在优化工艺参数下,NOR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8.69%和81.55%。研究为处理含NOR废水提供了有效的工艺方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51-2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剑平;周佳迪;李绍峰;刘婉怡;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负荷接触稳定法(High-rate Contact-Stabilization, HiCS)的碳捕获能力,开展了污泥基生物炭强化HiCS工艺碳捕获及其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并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考察生物炭投加量对HiCS系统的COD捕获效率和NH~+_4-N去除率的影响。同时,考察生物炭投加量对污泥性质、胞外聚合物和微生物丰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加60 mg/L生物炭的碳捕获率最高为58%,较对照组提高15百分点。NH~+_4-N的去除效率在生物炭为80 mg/L时达到最高,为55.1%,较对照组提高了29.9百分点。此外,生物炭作为载体可以富集大量功能微生物,提高整体的生物量,通过对污泥粒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投加生物炭后的污泥粒径有所减小且粒径分布较为集中,且污泥表面产生较多孔隙并更加粗糙,这使得污泥具有更强的捕获能力。通过测定Zeta电位发现,随着生物炭投加量的增加,污泥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在6~8 mV内逐渐减小,这表明污泥絮凝能力得到了提升。污泥的ρ(MLVSS)/ρ(MLSS)也随着生物炭的投加而增加,表明投加生物炭增强了系统内的生物活性。生物炭的投加也促进了胞外聚合物的分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生物炭会提高吸附、降解污染物相关的优势菌门的丰度,如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61-2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芳;李刚;郭家舜;钟静;孙侃;姚跃凯;
通过对交通声屏障领域代表性文献的计量分析,得出当前交通声屏障研究的热点方向,并由此发现目前固废材料制备声屏障是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是相关研究仍然较少。通过对固废材料声屏障的研究进行详细综述分析,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建议和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固废材料在性能、成本等方面都能满足声屏障制造和使用的要求,因此该领域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但是,仍需对其性能、成本和环保价值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使其相较于传统声屏障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72-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小军;朱芮;孙跃;王东亚;
为了有效增强风积砂土体的稳定性并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使用,研究综合评估了糖钙络合物、玻璃纤维(Glass Fiber, GF)以及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技术的优势,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风积砂固化改良技术,即糖钙络合物-GF-MICP联合加固体系。通过一系列室内固化试验,结合宏观力学试验、压汞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表征,系统地探讨了该加固体系的作用机制。试验结果显示:(1)当糖钙络合物与GF-MICP技术结合使用时,风积砂试样的强度随着糖钙络合物的添加而显著增加,并在添加质量分数为4%时达到最大值2 515 kPa,与未添加糖钙络合物的试样相比,强度提升了867%。(2)糖钙络合物在参与固化反应后,固化试样的平均孔径从0.013 mm降低至0.003 6 mm,孔隙率显著下降,提高了整体的密实性和抗渗性能,且渗透系数也随之降低。(3)在糖钙络合物-GF-MICP联合加固的试样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从6%增加到了19%。此外,玻璃纤维为碳酸钙晶体提供了成核空间,并通过颗粒间的拉结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试样的整体稳定性。(4)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分析,发现糖钙络合物-GF-MICP加固后的试样中产生了大量的碳酸钙胶结物质。同时,糖钙络合物分解产生的单糖分子、蔗糖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的分子间力有效地黏结了砂颗粒,使得经过加固体系固化的试样展现出强大的联结性。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87-2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姬翠翠;陈泊宇;韩风雷;陈立川;陈茂霖;杨志鑫;刘劲宏;
在高原、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修建铁路时,弃渣场的选址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弃渣场选址对于实现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雅安至昌都段铁路沿线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技术,选择河流、道路、断层、居民点、坡度、温度、降水、植被类型、土壤属性、土地利用、人口密度、自然保护区、冰川多个生态指标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综合权重法(Comprehensive Weight, CW)和随机森林法(Random Forest, RF)构建弃渣场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而得出雅昌线沿线弃渣场生态选址适宜性格局图,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与障碍度分析,确定弃渣选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AHP、RF与CW的弃渣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性均在85%以上,其中RF用于渣场选址最为可靠,精度为89.8%,其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区域弃渣堆放适宜性程度;(2)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弃渣堆放生态选址主要受土地利用、坡度、道路、居民点、河流、断层这6个主要因子的影响;(3)在研究区域内,不适宜区集中分布于中部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的10%,基本不适宜区在东部零散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建筑及耕地区域,西部则受断层与河流影响呈集聚分布。研究表明,弃渣堆放生态选址体系能够有效指导渣场选址工作,可为大尺度范围交通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25;No.162 2398-2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